CN102275766B -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5766B
CN102275766B CN201110139301.9A CN201110139301A CN102275766B CN 102275766 B CN102275766 B CN 102275766B CN 201110139301 A CN201110139301 A CN 201110139301A CN 102275766 B CN102275766 B CN 102275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roller
folding
transpor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93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5766A (zh
Inventor
今津裕纪
伊藤真一
加贺美利招
神田浩司
白仓瑞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232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390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258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07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2135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609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75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5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5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5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4Buckling folders
    • B65H45/142Pocket-type f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1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5Manual handling of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在该片材折叠装置中,在产生了堵塞时,能够简单地除去堵塞的片材。通过从运入口向运出口进行片材移送的第一运送路径,将具有运入口和运出口的壳体分割为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在与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二运送路径,在上部单元配置将片材向折叠辊对反转运送的片材前端转向路径和将片材向折叠辊对引导的片材偏向构件。而且,由以与第一运送路径的片材运送方向平行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转动的铰链轴可开闭地将上部单元连结在下部单元。

Description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图像形成装置送来的片材翻折并送向后处理装置的片材折叠装置,涉及用于除去片材堵塞的堵塞处理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一般,这种片材折叠装置作为将由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翻折,进行完成处理的装置,已被公知。
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连接设置片材折叠装置,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为了归档用而在翻折后向后续的订缀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运出的装置。该文献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连接设置片材折叠装置,在其下游侧配置装订处理装置。
不限于这样的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的系统结构,在片材折叠装置中,在片材的运送路径上产生了纸张阻塞时,为了开闭该路径,可开闭地构成装置壳体的一部分的情况也被公知。一般该构造以将壳体的一部分可开闭地铰链连结在装置框架上,在将该壳体开放了的状态下,片材运送路径露出于外部的方式构成。
日本国专利特开昭61-002637号公报中公开了后处理装置,提出了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送来的片材进行整理(部揃)并集聚,进行订缀处理的装置中,将与片材的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缘(例如,装置左侧端部)铰链连结的堵塞开闭机构。
详细地说,首先,第一像上述那样,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之间,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翻折并送向后处理装置的片材折叠装置通过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等已被公知。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不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从运入口向运出口运送的运送路径和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向运出口运送的折叠处理路径。
而且,要求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之间的片材折叠装置尽量小型紧凑,尤其是在片材的运送方向细长的装置结构。由于这使得系统整体的安装空间变小(狭窄),所以是必然的。
因此,本申请人以前提出了相对于不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地而从运入口向运出口运送的运送路径(直通路径),在交叉的方向配置将从运入口送来的片材进出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路径,据此,谋求折叠处理机构的细长化的情况,并进行了专利申请(日本国专利特愿2009-291375)。若在这样的装置构成中产生了片材堵塞,则需要为了消除它而将运送路径开放。
本发明者想到在将折叠处理路径配置在与直通路径交叉的方向上的路径结构中,通过以直通路径为界二分为上方和下方,对上部单元进行开闭,能够将在两方的路径中产生的堵塞片材取出。与此同时,想到通过使该上部单元相对于下部单元以与片材运送方向平行的侧端部(装置后侧端部)为铰链中心开闭运动,能够使系统整体小型化而不存在位于前后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以及开闭空间干扰的情况。
另外,第二,日本国专利特开昭61-002637号公报中,在片材堵塞在折叠辊对的压接部时,将片材运送机构开放,在被辊夹着的状态下将片材拔出。因此,薄的片材或因堵塞而起皱的片材存在其一部分破损,留存在装置内的情况,另外,在将装置内被辊夹住的片材拔出时,存在使用者受伤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者想到在将多个压接的辊配置在位于中央的辊周围的折叠辊机构中,通过使该位于中央的辊退让,能够使多个压接部解除,同时,能够使之切实地恢复到原来的卡合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之间,对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折叠装置中,在产生了堵塞时,能够简单地除去堵塞了的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
即,第一,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将片材向折叠处理位置运送的运送路径中简单地消除堵塞了的片材,为此而将壳体的一部分开闭的开闭空间不会与配置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装置干扰,能够将装置构成得小型紧凑的片材折叠装置。
再有,第二,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折叠机后部通过简单地操作切实地消除堵塞的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从运入口向运出口进行片材移送的第一运送路径将具有运入口和运出口的壳体分割为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在与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二运送路径,在上部单元配置将片材向折叠辊对反转运送的片材前端转向路径和将片材向折叠辊对引导的片材偏向构件。而且,由以与第一运送路径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转动的铰链轴可开闭地将上部单元连结在下部单元。
由于上部单元可开闭地连结在下部单元,在该上部单元配置第一运送路径的上侧片材导向器和构成第二运送路径的一部分的片材前端转向路径,所以,通过开放上部单元,能够将第一、第二运送路径各自的堵塞片材取出。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取出在路径中产生的堵塞片材。
另外,因为上部单元由铰链轴以与将片材从运入口向运出口引导的第一运送路径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下部单元,所以,能够使系统整体的安装空间小型化,而不存在位于片材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位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以及上部单元的开闭区域干扰(重合)的情况。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在位于中央的第一辊上按照第二、第三、第四的顺序压接多个辊,设置在该第三辊和第四辊之间将折叠片材沿第一辊的周面引导的导向部件。
而且,第一辊设置在向从第二、第三辊离开的方向摆动的第一托架部件上,第四辊和导向部件设置在向从第一辊离开的方向摆动的第二托架部件上。而且,使第一托架部件和第二托架部件通过设置在一方的操作构件,以能够向离开方向摆动的方式联动。
因为通过使位于中央的第一辊离开第二、第三辊,能够同时使一次折叠压接部和二次折叠压接部压接解除,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和操作除去堵塞片材。同时,能够使与第一辊压接的第四辊和导向部件同时向离开方向退让。因此,因为能够使追加折叠压接部和用于它的导向部件与折叠压接部同时联动退让,所以,堵塞处理非常简单。
而且,由于用于此构造是将第一辊可向离开方向摆动地安装在第一托架部件上,将第四辊和导向部件可向离开方向摆动地安装在第二托架部件上,使该第一托架部件和第二托架部件通过设置在一方的操作构件以能够向离开方向摆动的方式联动的结构,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和简单的操作同时解除多个压接部。
据此,在片材折叠装置中,在产生了堵塞时,能够简单地除去堵塞了的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位放大说明图。
图3是图1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片材折叠装置的壳体的立体说明图。
图5是将片材折叠装置中的上部单元开放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开闭片材折叠装置的上部单元的状态的说明图,(a)是将上部单元开放了的状态的主要部位说明图,(b)是开闭动作的导向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图3的折叠辊的布局结构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折叠处理部的结构说明图,(b)是托架部件的凸轮卡合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9是表示折叠辊构件的压接·离开状态的概念图。
图10是折叠处理部的解除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是操作构件的结构图,(b)是罩部件的详细说明图。
图12是图3的装置中的有关片材运送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运入机构的说明图,(a)是门挡块机构的说明图,(b)是片材运送构件的夹送辊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14是路径转换构件的卡合状态的详细说明图。
图15是图3的装置中的驱动系统的说明图,表示上部单元的关闭状态。
图16是图3的装置中的驱动系统的说明图,表示上部单元的打开状态。
图17是图2的装置中的驱动系统的说明图,表示上部单元的半开状态。
图18是图3的装置中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a)是表示待机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动作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图3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对准了片材的状态,(b)是表示从第一路径向第二路径移送片材的状态。
图20是图3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的状态,(b)是表示将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向第二转向路径运送的状态。
图21是图3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在第二夹紧部将片材二次折叠的初期状态,(b)是表示在第二夹紧部将翻折了的片材向排纸方向运出的状态。
图22是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规格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片材在1/3位置向内三折的样态,(b)是表示将片材在1/3位置向外三折的样态,(c)是表示将片材在1/4位置Z形折叠的样态,(d)是表示设置了空白的向内三折的样态,(e)是表示设置了空白的向外三折的样态。
图23是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控制结构中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阐述本发明。图1是表示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图像形成系统。该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构成,在后处理装置C上,作为单元附设片材折叠装置B。
图像形成装置A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构成。图1所示的装置是由作为具有复印机功能和打印机功能的复合型复印机的图像形成部7、原稿读取部20、和进给部(原稿运送装置)25构成。
另外,后处理装置C构成为对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开设冲孔、盖章处理、订缀处理等后处理。而且,在该后处理装置C上一体地设置用于对图像形成了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折叠装置B。下面,按照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
[片材折叠装置]
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B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内,或者作为另外独立于它们的装置(独立型结构)而构成。图示的装置作为选购单元,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之间。
片材折叠装置B在图3中表示了其整体结构,在壳体29设置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运入口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8相连的位置,运出口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收入口69相连的位置。另外,在本发明中,也有片材折叠装置B不具备独立的壳体29,而是例如内置在后处理装置C的壳体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
因此,下面,运入口30与运入部同意,运出口31与运出部同意,作为便于说明,将运入部作为运入口30,将运出部作为运出口31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以横穿壳体29的方式相向配置,图示的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被配置于在大致水平方向相向的位置上。而且,在该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之间配置着不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出折叠处理、而是向运出口31运出的第一运送路径32(片材运送路径,下面同样)和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向运出口31运出的第二运送路径33(折叠处理路径,下面同样)。在该第一运送路径32上,配置着将片材在规定方向(水平方向)移送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配置着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
[壳体构造]
图3的装置通过不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是从运入口30向运出口31引导的第一运送路径32,上下地分割上部单元29A和下部单元29B,构成壳体29。
而且,如图3所示,在上部单元29A上,配置着构成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侧片材导向器32a和构成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前端转向路径34(第一转向路径,下面同样)。与此同时,在上部单元29A上,设置运入辊40a、门挡块43、夹送辊42、运出辊62a。该运入辊40a和运出辊62a被支撑于相对于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运送方向(图2箭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旋转轴。
该门挡块43如后所述那样,被构成为可以以与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支轴43x为中心摆动,同样,夹送辊42也被构成为可以以与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支轴42x为中心摆动。
另一方面,在下部单元29B上配置构成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下侧片材导向器32b、折叠辊对(41、49、50)、排纸路径36、37以及收纳堆叠器65、和排纸辊67。
另外,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被设置在下部单元29B上(参见图5)。而且,在该下部单元29B上配置着对一次、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3、54进行升降的变换马达MS和运送马达Mf。
在这样的单元结构中,上部单元29A相对于下部单元29B由铰链轴28以与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能够开闭地连结。图4是关闭(闭盖)了的状态,图5表示打开(开盖)了的状态。在该关闭状态下,如图3所示,上侧片材导向器32a和下侧片材导向器32b以规定间隔相互相向,形成第一运送路径32。另外,在打开状态下,上侧片材导向器32a相对于下侧片材导向器32b以铰链轴28为中心,以规定角度θ将路径开放至图5的状态。
在上部单元29A相对于下部单元29B以铰链轴28为中心进行开闭运动时,对该单元的开闭动作进行引导的机构表示在图6(a)、(b),如该图6(a)所示,以铰链轴28为中心,将上部单元29A向下部单元29B开闭。此时,在上部单元29A和下部单元29B的一方设置导向销27p,在另一方设置导向槽27g。而且,在以铰链轴28为中心进行开闭运动时,导向销27p沿导向槽27g被引导,两单元无松散地以正确的姿势进行开闭运动。另外,在进行该开闭运动时,有必要装拆进行门挡块机构和夹送辊机构的驱动系统,对该结构在后面阐述。
这样,由于上部单元29A可开闭地连结于下部单元29B,在该上部单元29A配置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侧片材导向器32a、第一转向路径34,所以,通过将上部单元29A开放,能够将第一、第二运送路径32、33的各自的堵塞片材取出。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在路径上产生的堵塞片材取出。
另外,由于上部单元29A以通过铰链轴28以与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下部单元29B,所以,能够使系统整体的安装空间小型化,而不存在位于片材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和位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以及上部单元29A的开闭区域干扰(重合)的情况。
[路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壳体29上,在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之间配置第一运送路径32。该路径可以如图所示,是直线路径,配置在水平方向,或者由曲线路径构成,也可以在垂直方向配置。该第一运送路径32如上所述,不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向运出口31引导。
另外,上述第二运送路径33构成为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因此,以从第一运送路径32分支,将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向折叠位置Np1、Np2引导的方式构成。同时,第二运送路径33如图3所示,被配置在与第一运送路径32交叉的方向,在该路径上设定第一折叠位置Np1和第二折叠位置Np2。
而且,该第二运送路径33由将用于一次折叠的片材前端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的第一转向路径(第一反转通路)34和将用于对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向第二折叠位置Np2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第二反转通路)35构成。
这样构成为,第二运送路径33配置在与第一运送路径32交叉的方向,第一转向路径34与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部区域上下相向,将片材从交叉部向下游侧(第二折叠位置Np2方向)移送的第二转向路径35与(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下部区域上下相向。
而且,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分别由弯曲的弯曲路径构成,如图3所示,被形成为大致S字型曲线。在该第二运送路径(折叠处理路径)33上,在第一折叠位置Np1和第二折叠位置Np2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部48,连续设置将来自第二折叠位置Np2的折叠片材向运出口31运出的排纸路径36。
另外,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将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的第一转向路径34,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配置将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向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
另外,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在水平方向配置了第一运送路径32,但在将第一运送路径32在竖直方向配置在壳体29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相向地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左右区域。
再有,上述第二转向路径35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按照将折叠片材向第二折叠位置Np2引导的关系,以将片材的进给方向反转的方式构成,但是,在不二次折叠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做成直行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具备前述的第二转向路径。
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33上连接设置将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向运出口31引导的排纸路径36。图示的排纸路径36被设置在将片材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叠位置Np2和运出口31之间。在该排纸路径36上配置着将折叠片材从不同于运出口31的排纸口51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的排纸路径37。
而且,用于将来自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引导的第一转向路径34的路径长度(L1)和用于将被一次折叠了的折叠片材向第二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的路径长度(L2)被构成为路径长度L1>路径长度L2。
再有,将被折叠处理了的片材从第二折叠位置Np2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的排纸路径37的路径长度L3被构成为L3<L2<L1。这是由于在将第一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附近时,作为其结果,各路径长度成为L3<L2<L1,因此,能够带来路径结构的紧凑化。
因此,路径长度长的第一转向路径34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路径长度短的第二转向路径35和排纸路径37被与之相向地配置在下方区域,再有,在第二转向路径35和排纸路径37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叠器65。通过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够谋求壳体29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
[路径转换构件]
在上述的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折叠处理路径)33的交叉部配置着下述的路径转换构件63。如上所述,第二运送路径33从第一运送路径32分支,将从运入口30送来的片材向第一、第二折叠位置Np1、Np2引导。因此,在第一、第二运送路径32、33的交叉部配置路径转换构件63。如图3所示,基端部可摆动地被轴支承在路径外的装置框架上(图示的是运出辊62a的支轴62x)。
而且,路径转换构件63以图3实线姿势将送到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引导,以图3虚线姿势将送到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从运出辊对62向运出口31引导。
在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的交叉部,与上述的路径转换构件63一起设置着片材导向器61。该片材导向器61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第二辊41b和运出辊对62之间,将从运入辊对40送来的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引导,同时,将来自第一转向路径34的反转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另外,该片材导向器61不将送到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引导,而是从运出辊对62向运出口31引导。
因此,片材导向器61被配置在运送跨度比较长的交叉部,与前述的路径转换构件63协作,将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侧和运出口31侧引导。图示的装置如图3所示,由可摆动地被支轴61x支撑在装置框架上的导向板构成。
如图14所示,联结杆60可摆动地被轴支承在路径转换构件63上,该联结杆和路径转换构件63被一体结合。而且,在联结杆60的前端部连结着电磁螺线管60L,回位弹簧60s在将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侧引导的方向上,被架设在路径转换构件63上。
因此,在电磁螺线管60L为接通(ON)状态时,将路径转换构件63定位为第一姿势(将片材向第二运送路径33引导的姿势)。另外,若将电磁螺线管60L断开(OFF),则联结杆60因回位弹簧60s的作用以支轴62x为中心在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将路径转换构件63定位为第二姿势(将片材向运出口31引导的姿势)。
另外,该路径转换构件63可在面向上述第一运送路径32的第一导向姿势和移动到了路径外的第二导向姿势之间摆动自由地被配置在上部单元29A上。使该路径转换构件63在第一导向姿势和第二导向姿势之间摆动的路径转换变换构件由一体地设置在摆动支轴上的摆动部件(动作杆)63y和与该摆动部件卡合的杆部件60构成。而且,杆部件60具有与摆动部件卡合的卡合面、在上部单元A以铰链轴28为中心转动时,将摆动部件63y向该卡合面引导的导向面60z。
[折叠辊的结构]
第二辊41和第一辊49以及第三辊50以相互压接的方式被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在第二辊41和第一辊49的压接点形成将片材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第一折叠位置)Np1,在第一辊49和第三辊50的压接点形成将片材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第二折叠位置)Np2。
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各辊直径中,第一辊直径最大为例如30mm直径,第二、第三辊直径为20mm直径,将位于中央的第一辊49构成为最大直径(例如,1.5倍)。这是为了通过将第二辊41和第三辊50卫星状地配置在第一辊49的外周,来紧凑地构成折部前端。
即,相对于大直径的第一辊49,使小直径的第二辊41压接在上游侧,使小直径的第三辊50压接在其下游侧,形成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Np1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Np2。
再有,上述第二辊41将外周的一部分配置在面向第一运送路径32的位置,将夹送辊42压接在该辊周面。据此,由第二辊41和夹送辊42将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下游侧运送,没有必要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设置特殊的运送构件及其驱动机构。
[折叠偏向构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由三个辊(41、49、50)构成的折叠辊构件上,在其第一夹紧部Np1配置着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而且在第二夹紧部Np2配置着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该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由将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1和第二夹紧部Np2的机构构成。
图示的装置使该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具备“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辊夹紧部的”功能和“将片材前端和后端送入夹紧部的”功能。因此,一次、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3、54具备从动辊53a、54a和弯曲导向器53b、54b,以从路径外的退让位置向路径内的动作位置位移的方式构成。而且,以通过从动辊和弯曲导向器从退让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动作,将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夹紧部,然后,通过从动辊压接折叠辊周面并从动旋转,将片材的前后端送入夹紧部的方式发挥作用。
[一次折叠偏向构件的结构]
上述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如图7所示,为将片材的折缝向第一夹紧部(压接点)Np1引导,由从动辊53a、弯曲导向器53b和升降部件53c构成。
如图7所示,将片材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Np1由第二辊41和第一辊49构成,第二辊41被配置在上游侧,第一辊49被配置在下游侧。因此,从动辊53a被配置在与第一辊49的周面相接触的位置。而且,弯曲导向器53b被构成为沿位于上游侧的第二辊41的周面的弯曲面。
上述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器53b被支撑在升降部件53c上。该升降部件53c由适当形状的托架部件(框架部件)构成,从动辊53a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该升降部件53c上,同时,固定弯曲导向器53b。而且,升降部件53c被支撑在设置于装置框架上的导轨(未图示出)上,以从动辊53a在与第一辊49的周面相接触的动作位置(图7虚线位置)和退让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图7实线位置)之间升降的方式被构成。在该升降部件53c上连结着后述的变换马达MS,将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器53b在动作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位移。
上述从动辊53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一辊49压接,将其压接点在图7中用p2表示。因此,在将片材的折缝位置向第一夹紧部Np1引导时,片材的后端侧在压接点p1被付与运送力,沿第二辊41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1。另外,片材的前端侧在压接点p2被付与运送力,沿第一辊49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1。
此时,将压接点p1和第一夹紧部Np1之间的运送长度Lx和压接点p2和第一夹紧部Np1之间的运送长度Ly设定成Lx>Ly。将从动辊53a的位置设定成这样的运送长度关系。而且,上述的弯曲导向器53b形成沿着运送长度长的第二辊41的周面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导向面。
即,以往因为有别于片材放出构件地设置将片材的折缝向折叠夹紧部(Np1、Np2)引导的叶片部件,所以,若作用于片材的定时偏差,则成为折缝错位或片材产生皱褶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示的装置将朝向第一夹紧部Np1的片材的上游侧的第二辊41b的运送长度Lx和下游侧的第一辊49的运送长度Ly设定成“Lx>Ly”,同时,使弯曲导向器53b的弯曲导向面构成为使片材沿运送长度长的第二辊41的周面的形状,使该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器53b同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位移。
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构成,不使用特别的折叠叶片构件,即可将片材的折缝正确地向第一夹紧部Np1引导。
[二次折叠偏向构件的结构]
接着,说明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如图7所示,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由升降部件54c、安装在其上的从动辊54a、和弯曲导向器54b构成。该从动辊54a被配置在与位于第一辊49的下游侧的第三辊50的周面相向的位置,弯曲导向器54b被配置在与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9的周面相向的位置。
同时,从动辊54a和弯曲导向器54b以通过升降部件54c在从片材的移送路径(下称片材路径Sp;参见图7)退让了的退让位置Wp和进入到片材路径Sp内的动作位置Ap之间位移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升降部件54c上设置套筒54s,在该套筒54s上,可滑动地嵌合着从动滚柱54a的支撑杆。这样,从动滚柱54a被嵌合支撑在以规定行程S往复运动的升降部件54c上,通过升降部件54c的移动,在退让位置Wp和动作位置Ap之间位移。
而且,在嵌合于套管54s的从动滚柱54a和升降部件54c之间设置调节弹簧54e,从动滚柱54a被调节弹簧54e向第三辊50方向施力。同时,在升降部件54c上一体地设置卡合突起54k,该卡合突起54k与支撑杆的凸缘部54n卡合。
另一方面,弯曲导向器54b可摆动地被支撑在装置框架上。图示的弯曲导向器54b一体形成在与第二辊41的旋转轴41x松配合的托架54d上,弯曲导向器54b的导向面被配置在与第一辊49的周面相向的位置。而且,弯曲导向器54b以与升降部件54c的往复运动联动,在从片材路径Sp退让了的退让位置Wp和进入到路径内的动作位置Ap之间位移的方式被卡合。
为此,在托架54d上设置向退让位置Wp施力的施力弹簧54h和卡合片54j。该卡合片54j以与升降部件54c卡合,与升降部件54c的移动联动(抵抗施力弹簧54h)从退让位置Wp向动作位置Ap移动的方式构成。
通过上述的结构,升降部件54c和驱动它的变换马达MS构成使从动滚柱54a和弯曲导向器54b在退让位置Wp和动作位置Ap之间位移的变换构件。此外,当然变换构件也可代替以规定行程往复运动的升降部件54c的结构,由例如动作螺线管等执行器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从动滚柱54a和弯曲导向器54b连结在单一的动作螺线管或连结在各自的动作螺线管即可。
[片材运送机构]
根据图3,说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32、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在运入口(运入部)30配置运入辊对40,在运出口(运出部)31配置运出辊对62,在该两辊之间,配置对准辊。图示的对准辊由后述的第二辊41的外周和与之压接的夹送辊42构成。
因此,在第一运送路径32配置着运入辊对40、运出辊对62和对准辊(第二辊)41。
而且,运入辊对40由一对辊40a、40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40b上连结着后述的运送马达Mf。同样,运出辊对62也由一对辊62a、62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62b上连结着运送马达Mf。另外,夹送辊42以从动旋转的方式配置在第二辊41上,该第二辊41也与运送马达Mf连结。
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折叠处理路径)33上,相互压接地配置着第二辊41、第一辊49和第三辊50,在排纸路径37上配置着排纸辊对67。而且,在第二运送路径33(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上,如图3所示,没有配置片材运送机构。
而且,在该第二运送路径33上,由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的运入辊对40和对准辊(第二辊)41将片材运入第一转向路径34,由第一、第二辊49、41将该片材向下游侧运送。
图示的装置的特征是,将配置在第一、第二运送路径32、33上的片材运送机构简单化,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和静音化以及消耗电力的降低。为此,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将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的折叠辊(第二辊41)的外周的局部以在运入辊对40和运出辊对62之间面向第一运送路径32的方式配置。
而且,在该第二辊41的外周配置夹送辊42,将从运入辊对40送来的片材送向第一转向路径34。据此,不必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配置特殊的运送辊,即可实现运送机构的简单化。
同时,上述第二辊41在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时使它旋转,由运入辊对40和该第二辊41将来自运入辊对40的片材向第一转向路径34运送的模式、和不折叠处理片材,而从运入口30向运出口31运送的模式下,使第二辊41停止,由运入辊对40和运出辊对62将片材从运入口30向运出口31移送。据此,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和静音运转。
[折叠处理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折叠处理部48由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相互压接的辊49、41、50、64构成。而且,在使第一辊49位于中央的状态下,第二辊41、第三辊50以及第四辊64按照这个顺序沿其旋转方向配置。另外,在第三辊50和第四辊64之间,配置着将折叠片材沿第一辊41的周面引导的导向部件39。
而且,由第二辊41和第一辊49的压接部Np1一次折叠片材,由其下游侧的第一辊49和第三辊50的压接部Np2二次折叠片材,然后,由第一辊49和第四辊64的压接部Np3将折叠片材追加折叠。
对上述折叠处理部48的装置结构进行说明。图8(a)所示的44是装置框架,图示装置外壳的相互相向的前后侧框框架(图8的纸张前后)的前侧。该前后的侧框框架44(下面将该前后一对侧框框架单称为“装置框架”)之间旋转自由地支撑着各辊49、41、50、64。
此时,第一辊49经由第一托架部件45被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同时,第四辊64经由第二托架部件46被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另外,导向部件39被支撑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
这是为了通过第一托架部件45使第一辊49离开第二、第三辊41、50,通过第二托架部件46使第四辊64离开第一辊49。
为此,如图9所示,本发明将第一至第四辊49、41、50、64的位置关系构成如下。在第一辊49的外周,第二、第三辊41、50在右半球部(180度以内的角度间隔)压接,第四辊64在左半球部(180度以外的角度间隔)压接。图9中,以竖直线z-z为基准,使第二、第三辊41、50压接在其右侧180度以内,使第四辊64压接在左侧180度以内。
以这样的配置关系,即,以在该第一辊49的圆中心通过的竖直线z-z为基点,在其从0度到180度之间的角度位置,将第二辊41和第三辊50配置在第一辊的外周,同样,使第四辊64压接到在180度到360度之间的角度位置。据此,通过将第二、第三辊41、50固定在装置框架上,使得第一、第四辊49、64位移,由此能够同时解除三个部位的压接。另外,通过将第二、第三辊41、50配置在第一辊49的右半球部,将第四辊64配置在左半球部,能够小型紧凑地构成辊机构。
因此,第二、第三辊41、50以180度以下的角度间隔轴承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图9中,第二辊41b的旋转轴41x可旋转地被轴承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同样,第三辊50的旋转轴50x也被轴承支撑。
另一方面,第一辊49被轴承支撑在第一托架部件45上,该托架部件45由支轴45r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该支轴45r设定在使第一辊49向离开第二、第三辊41、50的方向摆动的中心位置。
而且,从将一端固定在装置框架44上的施力弹簧(施力构件)47对第一托架部件45作用图示箭头方向的弹力,将第一辊49压接在第二、第三辊41、50上。
另一方面,第四辊64被安装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该第二托架部件46由支轴可摆动地支撑在装置框架44上。在该第二托架部件46上安装着导向部件39,该导向部件39被形成为在第三辊50和第四辊64之间沿第一辊49的周面引导折叠片材的弯曲形状。
上述第二托架部件46以第四辊64和导向部件39可向离开第一辊49的方向摆动的方式将支轴的位置设定在装置框架44上。图示的是将支轴设定在第三辊50的旋转轴50x上。该支轴也可以设定在旋转轴50x以外的位置。
上述第四辊64并非直接安装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而是被轴承支撑于安装在该托架上的施力杆38上。如图8(a)所示,施力杆38在其前端轴支承着第四辊64,将其中央部可旋转地由支轴38r轴支承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在其基端部卡合着施力弹簧52。该施力弹簧52将一端固定支撑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使箭头方向的弹力作用于施力杆38。第四辊64通过该弹力被压接在第一辊49上。
因此,若上述第一托架部件45以支轴45r为中心沿图9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则第一辊49离开第二、第三辊41、50。另外,若上述第二托架部件46以旋转轴50x为中心沿图9逆时针方向摆动,则第四辊64和导向部件39离开第一辊49。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使第二托架部件46向第四辊64从第一辊49离开的方向位移后,使第一托架部件45向该第四辊64从第一辊49离开的方向位移。这是为了在将第一辊49向离开的方向移动时,第四辊64不会妨碍该运动(参见图9)。
这样,通过使位于中央的第一辊49离开第二、第三辊41、50,能够同时压接解除一次折叠压接部Np1和二次折叠压接部Np2,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和操作,除去堵塞片材。同时,能够使与第一辊49压接的第四辊64和导向部件39同时向离开方向退让。因此,能够使追加折叠压接部Np3和用于它的导向部件39同时与折叠压接部联动、退让,因此,堵塞处理非常简单。
在上述第一、第二托架部件45、46上,在任意一方设置操作构件55,以在使一方摆动时,使另一方也同时摆动的方式使之联动。图示的是若使第二托架部件46以旋转轴50x为中心摆动,则设置在该部件上的凸轮卡合部46c推压第一托架部件45的联动卡合部45z,使第一托架部件45以支轴45r为中心沿图9顺时针方向摆动。
图示的装置是表示将操作构件55设置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的情况,在该第二托架部件46上设置将该部件保持在压接位置的闩锁56,若该闩锁被解除,则第二托架部件46能够以旋转轴50x为中心沿图9逆时针方向摆动。
上述闩锁56由凸轮杆56a和闩锁槽46w构成。凸轮杆56a可转动地被设置在装置框架侧,一体地安装着操作杆(第一操作杆)56b。而且,在凸轮杆56a的前端卡合于闩锁槽46w的图11(a)的状态下,第二托架部件46被定位在动作位置(姿势)。
因此,若操作操作杆56b,沿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凸轮杆56a,则凸轮杆前端从闩锁槽46w脱开,第二托架部件46以旋转轴50x为中心自由旋转(自由状态)。
上述是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设置临时闩锁57。该临时闩锁57的相互卡合的卡合爪57a、57b的一方被配置在装置框架侧,另一方被配置在第二托架部件侧。
而且,在配置于第二托架部件侧的卡合爪57a上,设置解除闩锁卡合的操作杆(第二操作杆)57c。若在图11(a)的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操作杆57c,则临时闩锁57被解除,第二托架部件46以旋转轴50x为中心自由旋转。
这样,第二托架部件46成为卡合位置(正式闩锁位置)Lp1、第一解除位置(临时闩锁位置)Lp2、第二解除位置(自由状态)Lp3这三阶段的姿势。因此,在正式闩锁位置Lp1,第一~第四辊49、41、50、64被设定成相互压接的状态,在临时闩锁位置Lp2,第一~第四辊被设定成松缓的嵌合状态,在自由状态Lp3,能够使第二托架部件46摆动到自由的角度位置。
另外,在该第二托架部件46以旋转轴50x为中心从卡合位置Lp1位移到了第二解除位置Lp3时,凸轮卡合部46c推压第一托架部件45的联动卡合部45z。这样一来,第一托架部件45以支轴45r为中心,沿图8(a)的顺时针方向联动,使托架部件45向离开方向摆动。通过该摆动,第一辊49离开第二、第三辊41、50,压接部Np1、Np2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的折叠处理部48在壳体29上,从上方到下方按顺序配置片材运送路径(第一运送路径)32、折叠辊构件49、41、50、64、和收纳堆叠器65。而且,构成折叠辊构件的第一辊49、第二辊41、第三辊50以及追加折叠用的第四辊64被配置在收纳堆叠器65的上方。
因此,在将片材从收纳堆叠器65取出时,存在操作者接触辊压接部的可能性。同时,有必要在辊压接部产生片材堵塞时,将该压接部开放。因此,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以下述方式设置罩部件58。
[罩部件的结构]
用于在产生堵塞时不会使使用者的手被折叠辊夹住的罩部件58被安装在第二转向路径35和第二托架部件46之间。该罩部件58由具有柔性的树脂薄膜部件构成,其基端部58a被固定在上述的第二转向路径35的导向部件上(参见图10),前端部58b在设置于第二托架部件46上的销46p上通过狭缝58s被卡合支撑。
而且,第二托架部件46在折叠辊的轴向两端部相互相向地配置一对,在该一对托架部件之间安装着罩部件58。
因此,罩部件58在第二托架部件46处于动作状态时,覆盖位于下方的收纳堆叠器65和辊压接部Np2、Np3。另外,在第二托架部件46处于开盖状态时,操作者能够从收纳堆叠器65接近辊压接部。
[充满检查传感器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托架部件46上配置检测收纳堆叠器65的最上面的片材的充满检查杆60。这就存在在操作者打开第二托架部件46,进行堵塞处理时,损伤该检查杆的可能性。为此,通过将检查杆60与第二托架部件46一体地打开,使检查杆60从堵塞处理的作业区域退让。图示的Sd是检测检查杆60的传感器。
[驱动机构]
接着,根据图12以及图13,说明图3所示的装置的驱动机构。图12表示运送马达Mf的驱动传递系统,图13(a)表示通过该运送马达Mf,使门挡块43动作的状态,图13(b)表示通过运送马达Mf,使夹送辊42动作的状态。
图12中,运送马达Mf的马达旋转轴100将正方向旋转(CW)和反方向旋转经中间轴101向运入辊40b的旋转轴40x传递。该旋转轴40x经传动皮带v1向运出辊62b的旋转轴62y传递。
据此,运送马达Mf的正反旋转作为排纸方向的旋转向运入辊对40a、40b和运出辊对62a、62b传递。图示的CW表示正方向旋转的传动系统,CCW表示反方向旋转的传动系统。通过齿轮传递,将运入辊对40a、40b和运出辊对62a、62b的旋转方向设定为一个方向。
另外,运送马达Mf的旋转轴100将正方向旋转经中间轴102向门挡块43的支轴43x传递,且经中间轴103向夹送辊42的支轴42x传递。该传动系统通过运送马达Mf的正方向旋转(CW)使门挡块43和夹送辊42向待机位置位移,但包括其离合器机构在内的传动系统将在后面阐述。
中间轴101的旋转经单向离合器OWC仅仅将正方向旋转(CW)向折叠辊传递。如图12所示,中间轴101的正方向旋转向第一辊49、第二辊41、第三辊50、追加折叠辊64齿轮传递。另外,追加折叠辊64是压接于第一辊49的辊(后面阐述)。另外,运送马达Mf的正方向旋转(CW)和反方向旋转(CCW)向排纸辊67的旋转轴67x传递。
[门挡块和夹送辊的驱动机构]
接着,说明图13所示的门挡块43和夹送辊42的驱动。该图13(a)表示门挡块43的驱动机构,该门挡块43以支轴43x为中心摆动,前端的卡定面43s在位于第一运送路径32上的卡定位置和路径外的待机位置之间位移。
为此,门挡块43总是被弹簧43a向偏心凸轮43b方向施力,通过偏心凸轮43b在卡定位置(该图实线)和待机位置(该图虚线)位移。为此,在门挡块43的一端形成有凸轮随动件43y,与偏心凸轮43b卡合。该偏心凸轮43b将与之一体旋转的凸轮齿轮43c齿轮结合在缺齿齿轮43d上。运送马达Mf的传动齿轮43g与该缺齿齿轮43d啮合。该缺齿齿轮43d和传动齿轮43g以在缺齿部不进行驱动传递的方式啮合。而且,在缺齿齿轮43d上一体连结着控制凸轮43e。
在上述控制凸轮43e上卡合着施力弹簧43h和动作螺线管43SL,施力弹簧43h将缺齿齿轮43d向传动方向施力,动作螺旋管43SL以通过卡定爪43f将控制凸轮43e锁止在非传动状态的方式卡合。因此,运送马达Mf的旋转通过传动齿轮43g将旋转向缺齿齿轮43d传递,通过该旋转偏心凸轮43b旋转。而且,在动作螺线管43SL为非通电状态下,将传动齿轮43g和缺齿齿轮43d锁止在非传动状态,在通电状态下,以将传动齿轮43g的旋转向缺齿齿轮43d传递的方式连结。
另外,上述偏心凸轮43b和上述缺齿齿轮43d将齿轮的连结比设定成缺齿齿轮43d旋转一圈,偏心凸轮43b旋转半圈(旋转1/2)。而且,在通过偏心凸轮43b上下摆动的门挡块43上设置着标记43k和位置传感器S4(参见图13(a))。因此,一体形成在缺齿齿轮43d上的控制凸轮43e通过旋转两圈,使门挡块43在动作位置和退让位置之间位移。
因此,若在缺齿齿轮43d旋转了一圈时,将上述的动作螺线管43SL从ON状态控制到OFF状态,则门挡块43被定位在退让位置,并静止在该位置。另外,若在缺齿齿轮43d旋转了两圈时,从ON状态控制到OFF状态,则门挡块43通过前面的一圈的旋转从动作位置向退让位置移动,通过下一个一圈的旋转从退让位置返回到动作位置。上述位置传感器S4是检测门挡块43位于退让位置的状态的异常检测传感器。
在这样的结构中,运送马达Mf通过其正转旋转将马达的旋转向偏心凸轮43b传递,通过反方向旋转,将动作螺线管43SL维持在非通电状态(OFF状态),不由缺齿齿轮43d的缺齿部进行驱动传递。
接着,说明图13(b)所示的夹送辊42的驱动机构。如上所述,夹送辊42被安装在臂42b(辊变换构件,下面同样)上,该托架42b被构成为以支轴42x为中心摆动。因此,夹送辊42总是被施力弹簧42a保持在动作位置(该图实线位置)。而且,在臂42b的轴支承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着传动齿轮42c,离合器齿轮42e经传动齿轮列42d与该传动齿轮42c啮合。该离合器齿轮42e经扭矩限制器TLQ连结着运送马达Mf的传动齿轮42g。
上述离合器齿轮42e被支撑在以上述的中间轴103为中心摆动的行星杆26上,在该行星杆的支撑轴上设置扭矩限制器TLQ。图示的42f是将离合器齿轮42e卡定在非传动状态的挡块。若在图13(b)的状态下,传动齿轮42g因运送马达Mf的反方向旋转而旋转,则行星杆26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安装在它上的离合器齿轮42e与传动齿轮列42d啮合,将传动齿轮42g的旋转向传动齿轮42c传递。
这样一来,该传动齿轮42c和一体的臂42b向该图虚线状态的退让位置移动。而且,若臂42b与挡块42k卡合,则被锁止在该位置。此时,传动齿轮列42d和离合器齿轮42e通过扭矩限制器TLQ空转,其旋转停止,被锁止在该状态。
而且,若运送马达Mf正方向旋转,则传动齿轮42g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之齿轮结合的行星杆2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离合器齿轮42e和传动齿轮列42d的结合被解除,被扭矩限制器TLQ锁止在该状态。
因此,在运送马达Mf正方向旋转时,传动齿轮42g的旋转不向臂42b的传动齿轮42c传递,夹送辊42通过施力弹簧42a的作用,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被维持在与第二辊41压接的状态(动作位置;图13(b)实线)。
另一方面,若运送马达Mf反方向旋转,则传动齿轮42g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其旋转,行星杆26的离合器齿轮42e与传动齿轮列42d卡合,将夹送辊42向从第一运送路径32退让了的退让位置(该图虚线)位移,并锁止在该状态。
[上部单元的开闭动作]
根据图13(a),说明上述的门挡块43的单元结构。上述的门挡块43、其支轴43x、施力弹簧43a被安装在上部单元29A上,使门挡块43上下运动的偏心凸轮43b和旋转驱动该凸轮的凸轮齿轮43c、缺齿齿轮43d、传动齿轮43g以及驱动它们的运送马达Mf被安装在下部单元29B上。
因此,在以铰链轴28为中心开闭上部单元29A时,需要与下部单元29B侧的偏心凸轮43b的卡合机构。针对该开闭机构,根据图15在后面阐述。
同样,根据图13(b),说明夹送辊42的单元结构。上述的夹送辊42、臂42b、其支轴42x、施力弹簧42a被安装在上部单元29A上,同时,设置在支轴42x上的齿轮42c、其传动齿轮列42d也被安装在上部单元29A上。另一方面,与传动齿轮列42d啮合的离合器齿轮42e、行星杆26、扭矩限制器TLQ、传动齿轮42g、对它们进行马达驱动的运送马达Mf被安装在下部单元29B上。
因此,在以铰链轴28为中心开闭上部单元29A时,需要安装在上部单元29A上的传动齿轮列42d和安装在下部单元29B侧的离合器齿轮42e的卡合机构。针对该开闭机构,根据图15在后面阐述。
图15至图17是上部单元29A的开闭动作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将上部单元29A关闭了的动作状态,图16是表示将上部单元29A开放了规定角度θ的打开状态,图17是表示开闭上部单元29A的途中的状态。
图15是表示单元关闭(闭盖)状态,门挡块43的凸轮随动件43y和偏心凸轮43b以门挡块43因凸轮的旋转而上下运动的方式相互卡合。另外,使夹送辊42上下运动的齿轮42c、其传动齿轮列42d与离合器齿轮42e啮合。在该状态下,门挡块43和夹送辊42分别因从运送马达Mf传递的驱动力而上下运动。
图16是表示单元打开(开盖)状态。门挡块43的凸轮随动件43y和路径转换构件63的动作杆63y以规定角度θ铰接旋转,在该状态下,凸轮随动件43y离开偏心凸轮43b,另外,动作杆63y离开到从联结杆60分离的位置(卡合解除状态)。另外,夹送辊42和使其上下运动的传动齿轮列42d以规定角度θ铰接旋转,在该状态下,传动齿轮列42d离开到从离合器齿轮42e分离的位置(卡合解除状态)。
因此,在与上述凸轮随动件43y卡合的偏心凸轮43b上,如图15所示,形成将凸轮随动件43y向凸轮面引导的导向面43z。该导向面43z被形成为在图17所示的上部单元29A半开的状态下,凸轮随动件43y与导向面43z卡合,在从该状态向关闭状态(图15的状态)移动(闭盖动作)的过程中将凸轮随动件43y向凸轮面引导的倾斜的圆锥形状。
即,在偏心凸轮43b上形成将凸轮随动件43y向其凸轮面引导的导向面43z,该导向面43z以在上部单元29A以铰链轴28为中心摆动运动时,将凸轮随动件43y向凸轮面引导的方式形成。
同样,在与动作杆63y卡合的联结杆60上,如图14所示,形成将动作杆63y向卡合面引导的圆锥形状的导向面60z,该导向面60z以在上部单元29A以铰链轴28为中心摆动运动时,将动作杆63y向卡合面引导的方式形成。
另外,使上述夹送辊42上下运动的离合器齿轮42e如上所述,被安装在行星杆26上,该杆26以旋转轴103为中心,从图13(b)的实线状态向虚线状态摆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如图15所示,将行星杆26设置在被安装于下部单元29B上的旋转轴103上。在该行星杆26上设置与安装在上部单元29A上的凸轮齿轮42i卡合的倾斜凸轮面26z。
而且,在以铰链轴28为中心,使上部单元29A进行开闭运动时,将离合器齿轮42e和安装着它的行星杆26从图13(b)实线状态向虚线状态变换。
即,通过上部单元29A的开闭动作,将安装在下部单元29B上的离合器齿轮42e从传动状态变换到非传动状态。据此,将设置在上部单元29A上的传动齿轮42d和离合器齿轮42e卡合脱离。因此,在行星杆26的倾斜凸轮面26z配置在与上部单元A的凸轮齿轮42i卡合的位置的情况下,该凸轮齿轮42i构成使行星杆26动作的联动部件。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除凸轮齿轮42i以外,设置上部单元A的任何一个构成零件或在上部单元A上特别设置联动部件(凸轮执行器),使该部件与倾斜凸轮面26z卡合。
这样,将上部单元29A上的门挡块43、夹送辊42等运送控制构件由传动机构连结在配置于下部单元29B的运送马达Mf上,使该传动机构的卡合脱离与上部单元29A的开闭动作联动,据此,通过兼用作下部单元29B的折叠辊对的驱动马达,能够谋求驱动机构的简单化。
[变换马达的驱动机构]
接着,说明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驱动机构。如图18所示,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将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器53b支撑在以规定的行程上下运动的升降部件53c上。在该升降部件53c上以卡合的方式设置能够以支轴85x为中心摆动的动作杆85a。即,在通过导轨(未图示出)升降自由地支撑在装置框架上的升降部件53c上设置凸轮槽53d,在该凸轮槽53d上以卡合的方式配置着动作杆85a的前端。
而且,动作杆85a经弹簧离合器85d连结在支轴85x上。同时,在支轴85x上设置皮带轮85b,由传动皮带85c将变换马达MS的旋转向该皮带轮85b传递。因此,上述弹簧离合器85d以将变换马达MS的旋转从支轴85x向动作杆85a传递的方式被设定。同时,弹簧离合器85d若受到规定扭矩以上的负荷,则在与支轴85x之间空转,不将变换马达MS的旋转向动作杆85a传递。
因此,若变换马达MS沿正方向旋转,则动作杆85a从图18(a)的状态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向该图18(b)的状态旋转,在从动辊53a接触到第一辊49的周面后,弹簧离合器85d空转。而且,若沿相反方向旋转变换马达MS,则动作杆85a从该图18(b)的状态向该图18(a)的状态上升,在升降部件53c碰撞到挡块53e后,弹簧离合器85d空转,在图示的状态下被锁止。另外,在该位置配置限制传感器Ls,通过升降部件53c移动到规定的挡块位置的状态信号,停止变换马达MS的旋转。
另一方面,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也同样,升降部件54c以在规定的行程上下运动的方式被支撑在装置框架上,设置着从动辊54a和弯曲导向器54b。在该升降部件53c上设置着上述那样的闩锁54r,与小齿轮54p啮合。因此,在该小齿轮54p上,经弹簧离合器86a连结着变换马达MS。该弹簧离合器86a被设定成在规定的扭矩内传递变换马达MS的旋转,在规定扭矩以上空转。
另外,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通过变换马达MS的正方向旋转,将升降部件53c从退让位置向动作位置位移,通过该方向的旋转,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动作位置向退让位置位移。另一方面,通过变换马达MS反方向旋转,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退让位置向动作位置位移,在该旋转方向,将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动作位置向退让位置位移。这样构成为,通过变换马达MS的正反旋转,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相反地在动作位置和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片材前端检查传感器]
在上述的第一运送路径32上像图3所示那样配置检测片材的端缘的第一传感器S1,检测向第一转向路径34运入的片材的端缘(前端以及后端)。另外,配置检测向第二转向路径35运入的片材的端缘的第二传感器S2。该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为了推算片材的折缝位置而检测片材的端缘,其作用与后述的折叠规格一起在后面追加说明。
[折叠处理规格]
接着,根据图22,说明基于上述的折叠处理构件的片材折叠方法。通常的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为了完成信笺(レター仕上げ),而存在两折或三折的情况。另外,在三折时,有外三折和内三折的情况。图22(a)中表示内三折,(b)中表示外三折,(c)中表示Z折叠的形态。
而且,在两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9、41翻折(一次折叠)片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空白,翻折(一次折叠)其1/2位置。
另外,在三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9、41翻折(一次折叠)片材尺寸的1/3位置。对该折叠片材通过第一、第三辊49、50在1/3位置翻折(二次折叠)剩余的片材,并送向第三运送路径36。
另外,在三折的情况下,如图22(a)所示,在内三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9、41翻折片材后端侧1/3位置,接着,翻折片材前端侧1/3位置。同样,在外三折时,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9、41翻折片材前端侧1/3位置,接着,翻折片材后端侧1/3位置。
再有,在三折的情况下,在像图22(c)所示那样进行Z折叠时,将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9、41翻折片材后端侧1/4位置,接着,翻折片材的1/2位置。
另外,也有与信封尺寸相符合地增大三折的折叠宽度,留有空白的情况。在如图22(d)所示那样的内三折的情况下,翻折(一次折叠)与片材尺寸的1/3位置相比的略后端侧,接着,将片材前端侧在与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宽度大致同宽的位置翻折(二次折叠)。同样,在图22(e)所示那样的外三折时,翻折与片材前端侧的1/3位置相比的略前端侧,接着,将片材后端侧在与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宽度大致同宽的位置翻折(二次折叠)。即,在三折片材留有空白的情况下,以二次折叠片材的边变长的方式进行翻折。
[控制构件]
用于上述的片材折叠的控制构件95以下述方式构成。在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搭载控制CPU,或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91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而且,该控制部以能够进行下述动作的方式构成。
首先,在第二运送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以及第二转向路径35上设置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限制的挡块构件(未图示出),或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检测的传感器构件(图示的S1、S2)。图示的装置在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第一传感器S1,在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第二传感器S2。而且,控制构件95以通过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尺寸信息和来自传感器S1(S2)的检测信号,算出片材的折缝位置到达了规定位置的定时的方式构成。
于是,根据图23所示的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在控制CPU91上设置控制器面板15和模式设定构件92。该控制CPU91与在控制器面板15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相应地控制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而且,控制CPU91向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转送“后处理模式”、“工作结束信号”、“片材尺寸信息”等后处理所必须的数据和指令。
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是控制CPU,具备后处理动作控制部95a。而且,向该控制CPU95传递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的检查信号。另外,控制CPU95向门挡块构件43所具备的挡块驱动构件(螺线管43SL)、路径转换构件63传递“ON”、“OFF”控制信号。
而且,在控制CPU95中,为执行上述的折叠规格,在ROM96中存储对运送马达Mf(未图示出)、变换马达MS、挡块驱动构件(螺线管43SL)、和路径转换构件63进行控制的折叠处理执行程序。另外,在RAM98中,作为数据存储用于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片材的折缝的数据和变换马达MS的动作定时时间。
上述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由从“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规格”、和“空白尺寸”算出从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起的折缝位置(尺寸)的演算回路构成。例如,在两折模式下,将片材在排纸方向1/2位置翻折,或留有预先设定的空白在1/2位置翻折。该折缝位置的演算例如通过[{(片材长度尺寸)-(空白)}/2]算出。另外,在三折模式下,例如与信笺折叠(内三折、外三折)、归档折叠(Z折叠、外三折)等折叠规格相应地算出折缝位置。
[折叠处理动作]
对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9(a)是表示对进入到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对准修正的状态,图19(b)是表示为一次折叠而将片材运入到第一转向路径34的状态。图20(a)是表示在一次折叠位置Np1翻折片材的状态,图20(b)是表示将折叠片材运入第二转向路径35的状态,图21(a)是表示在二次折叠位置Np2将片材翻折的状态,图21(b)是表示运出折叠片材的状态。
在图19(a)中,片材被引导到运入口30,由运入辊对40送向下游侧。这样一来,片材前端被卡定在门挡块43上,在对准区域内弯曲变形成环状,前端对齐。
在图19(b)中,若门挡块43从第一运送路径32退让,则片材由上述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一运送路径32送向下游侧。而且,控制构件95将路径转换构件63像图示那样以将片材从第一路径32向第一转向路径34引导的方式进行控制。
这样一来,片材由夹送辊42、第二辊41运入第一转向路径34。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在夹送辊42、第二辊41的下游侧配置第一传感器S1,检查向第一转向路径34运入的片材前端。
图20(a)中,控制构件95根据由第一传感器S1检测了片材前端的信号,在片材的折缝位置被移送到规定的位置的定时,将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这样一来,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一夹紧部Np1变形为V字状。而且,若安装在升降部件53c上的从动辊53a压接在第一辊49的周面,则片材前端侧沿相反方向(第一辊的旋转方向)被放出。
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利用夹送辊42、第二辊41的运送力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地将片材放出。此时,对沿着第二辊41的周面的弯曲导向器53b的弯曲导向面进行限制,以使片材沿着辊周面。
因此,片材的前端侧因从动辊53a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后端侧因夹送辊42、第二辊41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地被卷入一次折叠位置Np1,升降部件53c的升降定时推算折缝位置。于是,控制构件95预先通过实验将由夹送辊42、第二辊41移送片材的速度和将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定时(尤其是从动辊53a与第一辊49的周面接触的定时)设定成最佳值。
而且,由于弯曲导向器53b的弯曲导向面与从动辊53a的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同步地以沿着相向的第二辊41的周面的方式引导片材,所以,不存在片材的折缝位置随时变化的可能性。
在图20(b)中,在第一夹紧部Np1被翻折了1/2位置(两折)、1/3位置(三折)、1/4位置(三折)的片材在该第一夹紧部Np1被付与运送力,被送向下游侧。于是,控制构件95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部件54c在两折模式时位于动作位置,在三折模式时位于待机位置。该图表示三折模式的控制。在两折时,使升降部件54c位于动作位置,将折叠片材从前端向第二夹紧部Np2引导,送向其下游侧的运出口31。
于是,在三折模式时,控制构件95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部件54c像图20(b)所示那样位于待机位置。这样一来,从第一夹紧部Np1送来的片材从前端开始被送向第二转向路径35。而且,第二传感器S2检查片材前端(折缝位置)。
在图21(a)中,在以第二传感器S2的检查信号为基准,二次折叠的折缝位置到达了规定位置的阶段,控制构件95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这样一来,第二转向路径35内的片材在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周面抵接了的阶段沿相反方向将片材放出。
据此,片材的前端侧由从动辊54a,后端侧由第一夹紧部Np1沿相互相反方向送出片材,向第二夹紧部Np2引导。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升降部件54c的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定时与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情况相同,导向部件54b的作用也仍相同。
在图21(b)中,被送到二次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的折叠片材由压接在第一辊49上的追加折叠辊64切实地折叠其折缝,并向排纸路径36移送。于是,控制构件95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类规格,将该折叠片材送向排纸路径37或返送回第一运送路径32。图示的装置在不需要由后处理装置C订缀在一起的、信笺折叠规格的内三折、外三折时,控制路径转换挡板38,从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
另外,在归档用或需要装订订缀处理等后处理的两折、1/4Z折等三折模式时,从排纸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移送,从运出口31向后处理装置C送出。
[两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上述的折叠动作中,在将片材两折的模式中,如图24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和是否同时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这样一来,控制构件95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折缝位置(St01)。于是,控制构件95在两折模式(St02)时,由第一传感器S1检查片材前端(St03)。在经过与由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从该检查信号算出的片材的长度相当的片材的进给时间(St04)后,将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St05)。该移动通过变换马达MS的旋转来控制。
在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部件53c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像图20(a)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缝位置为基准向第一夹紧部Np1歪曲。而且,若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一辊49的周面,则片材被拉近,从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
此时,控制构件95在两折模式下,以来自第一传感器S1的检查信号为基准,在片材的折缝被插入到第一夹紧部Np1的预计时间后(St06),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动作位置移动(St07)。该预计时间被设定成片材的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该折叠片材前端到达弯曲导向器54b之前的时间。因此,折叠片材前端被弯曲导向器54b的弯曲导向面引导,沿着第二辊周面。
与此同时,由于位于动作位置的从动辊54a从动于第三辊50的旋转而旋转,所以,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向从第二夹紧部Np2脱离的方向卷曲,也通过从动辊54a和第三辊50的旋转,切实地被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2。
于是,控制构件95将从第二夹紧部Np2运出到第三运送路径36的折叠片材从排纸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运出。而且,控制构件95在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为后续的片材的处理做准备(St08)。图示的是按照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位于待机位置的关系,使与之相反地位移的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位于动作位置,但是,也可以以通过配置在排纸路径36上的排纸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
[三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将片材三折的模式中,如图19至图21所说明的那样,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和是否同时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这样一来,控制构件95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折缝位置(St01)。于是,控制构件95在三折模式(St09)时,由第一传感器S1检查片材前端(St10)。
在经过与由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从该检查信号算出的片材的长度相当的片材的进给时间(St11)后,将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St12)。该移动通过变换马达MS的旋转来控制。
在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部件53c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像图20(a)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缝位置为基准向第一夹紧部Np1歪曲。而且,若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一辊49的周面,则片材被拉近,从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此时,控制构件95在三折模式下,等待第二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St13)。
以第二传感器S2检测了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控制构件95在片材的二次折缝位置到达规定位置的预计时间后(St14),将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动作位置移动(St15)。该预计时间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的算出值设定。于是,片材被从动辊54a付与运送力,被插入第二夹紧部Np2。排纸传感器S3检查该片材前端,与折叠规格相应地从排纸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运出,或从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叠器65运出(St16)。
另外,在上述步骤St01中,在由模式设定构件92设定了不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后处理模式时,该片材被送向运出辊对62。而且,在第一路径32,片材导向器61将片材前端送入运出辊对62的夹紧部。因此,片材不受门挡块43、夹送辊42、第二辊41的压力,被顺畅地导向运出口(运出部)31。
[排纸路径的结构]
如上所述,被两折、三折了的折叠片材从第一、第三辊49、50的压接点被送向排纸路径36。而且,由与第一辊49压接的追加折叠辊(第四辊)64追加折叠,被引导到排纸路径36。该排纸路径36如上所述,与第一运送路径32合流。从该排纸路径36分支,经路径转换挡板38连续设置排纸路径37,该排纸路径37将折叠片材向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的下方的收纳堆叠器65引导。
因此,没有必要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的例如翻折成内三折或外三折等信笺规格的片材不向运出口31移送,而是被收容在收纳堆叠器65。
而且,送到排纸路径36的折叠片材中的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由运出辊对62向运出口31移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是否进行后处理的判断例如通过前述的控制器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设定后处理条件。而且,构成为,与被设定了的完成条件相应地向收纳堆叠器65运出或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A如图1所示,具备下述的结构。该装置将片材从供纸部3送向图像形成部7,在由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上进行印刷后,将片材从主体排纸口18运出。供纸部3将多种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4a、4b,将被指定的片材一张张地分离,送向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静电鼓8、配置在其周围的印字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转印充电器11、和定影器12,通过激光发光器9在静电鼓8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其上通过显影器10附着调色剂,通过转印充电器11将图像转印在片材上,由定影器12加热定影。
这样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主体排纸口18被依次运出。图示的13是循环路径,是从定影器12将对表面侧进行了印刷的片材在经主体转向路径14表里反转后,再次送向图像形成部7,对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的路径。这样被双面印刷了的片材在主体转向路径14被表里反转,然后,从主体排纸口18被运出。
图示的20是图像读取部,由扫描器单元22对设定在压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由未图示出的光电转换元件电子读取。该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进行了例如数码处理后,被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6,向上述激光发光器9传送图像信号。另外,图示的25是进给装置,将收容在堆叠器24的原稿片材送向压板21。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置未图示出的控制部(控制器),由控制器面板15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片材尺寸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打印份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指定等打印输出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将由上述扫描器单元22读取了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来的图像数据积蓄在数据存储部16,从该数据存储部16向缓冲存储器17转送图像数据,从该缓冲存储器17依次向印字头9移送数据信号。
从上述控制器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还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例如选定“打印输出模式”“订书订缀模式”、“片材成束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规格。
[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C如图2所示,具备下述的结构。该装置在装置壳体68具备片材接收口69、排纸堆叠器70、和后处理路径71。片材接收口69以与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运出口31连结,接收来自第一运送路径32或第三运送路径36的片材的方式构成。
后处理路径71以将来自片材接收口69的片材向排纸堆叠器70引导的方式构成,在该路径中设置处理托盘72。图示的73是排纸口,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集聚在配置于下游侧的处理托盘72上。图示的74是打孔单元,被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73配置排纸辊75,将来自片材接收口69的片材集聚在处理托盘72上。
处理托盘72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转向(运送方向反转)运送,整理并集聚在设置于托盘上的后端限制部件上(未图示出)。因此,在托盘上方设置使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转向的正反转辊75。另外,上述处理托盘72与排纸堆叠器70相连,针对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由排纸堆叠器70支撑前端侧,由处理托盘72支撑后端侧(桥支撑)。
在上述处理托盘72上配置将被后端限制部件定位的片材束订缀在一起的订书单元77。图示的78是整理对齐构件,使运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运送正交方向上进行边缘整理对齐。图示的79是桨叶旋转体,以将来自排纸辊75的片材向后端限制部件移送的方式与排纸辊75的旋转轴驱动连结。
图示的80是片材束运出构件,将由订书单元77订缀在一起的片材束向下游侧的排纸堆叠器70移送。因此,图示的片材束运出构件80由基端部被摆动自由地轴支撑的杆部件81和片材端卡合部件82构成。
而且,片材端卡合部件82以沿处理托盘72在排纸方向往复运动的方式被装备在处理托盘上,与杆部件81连结。图示的Mm是使杆部件81进行摆动运动的驱动马达。另外,在排纸堆叠器70上,虽未图示出,但具备与片材的装载量相应地升降的升降机机构。
另外,本申请要求通过参考而在这里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123210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225836号的优先权。

Claims (8)

1.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之间,对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向后处理装置移送,
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运入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的运入口和将片材向后处理装置运出的运出口的壳体、
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不对来自运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是向运出口移送的第一运送路径、
在与该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对从第一运送路径送来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向运出口移送的第二运送路径、
配置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上,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辊对、和
将片材的折缝位置向该折叠辊对引导的片材偏向构件,
上述壳体被分割为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
在上述上部单元设置:
构成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上侧片材导向器、和
构成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的一部分,将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送来的片材向上述折叠辊对反转运送的片材前端转向路径,
在上述下部单元设置:
构成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下侧片材导向器、
上述折叠辊对、以及
将通过该折叠辊对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向上述运出口引导的排纸路径,
上述上部单元由以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片材运送方向正交的一侧端部为中心转动的铰链轴可开闭地与上述下部单元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铰链轴具有与片材运送方向平行的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配置将来自运入口的片材向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移送的片材运送构件,
该片材运送构件由驱动辊、和相对于该驱动辊压接/离开自由的夹送辊构成,
在上述夹送辊上设置能够相对于上述驱动辊在压接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升降的辊变换构件,
上述夹送辊和辊变换构件被设置在上述上部单元,上述驱动辊被设置在上述下部单元,
上述辊变换构件与设置在上述下部单元的驱动马达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夹送辊由具有摆动支轴的摆动部件和被轴支承在该摆动部件上的辊构成,
上述辊变换构件由转动上述摆动部件的传动齿轮构成,
上述传动齿轮与配置在下部单元的离合器齿轮连结,
该离合器齿轮被构成为可变换为向上述传动齿轮进行驱动传递的传动状态和非传动状态,
在上述上部单元配置在以上述铰链轴为中心转动时,将上述离合器齿轮从传动状态变换为非传动状态的联动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配置使来自上述运入口的片材暂时停止,进行前端对齐的门挡块,该门挡块能够在面向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动作位置和退让到路径外的待机位置之间升降自由地被配置在上述上部单元,
将该门挡块在动作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升降的门变换构件与设置在上述下部单元的驱动马达连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门挡块由旋转支轴、以该旋转支轴为中心摆动的门爪构成,
上述门变换构件由与上述门爪一体形成的凸轮随动件和与该凸轮随动件卡合的旋转凸轮构成,
上述旋转凸轮具有:
与上述凸轮随动件卡合的凸轮面、和
在上述上部单元以上述铰链轴为中心转动时,将凸轮随动件向该凸轮面引导的导向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配置:
将来自运入口的片材向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移送的片材运送构件、和
使来自上述运入口的片材暂时停止,进行前端对齐的门挡块,
上述片材运送构件由驱动辊、相对于该驱动辊压接/离开自由的夹送辊、和在压接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升降该夹送辊的辊变换构件构成,
上述门挡块由在面向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动作位置和退让到路径外的待机位置之间升降自由的挡块爪、和使该挡块爪在动作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升降的门变换构件构成,
上述辊变换构件和门变换构件与设置在上述下部单元的驱动马达连结,且在使上述上部单元以上述铰链轴为中心转动进行开放时,将上述夹送辊位移到压接位置,将上述门挡块位移到待机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和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的交叉部配置转换来自上述运入口的片材的运送方向的路径转换构件,
该路径转换构件在面向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第一导向姿势和移动到路径外的第二导向姿势之间摆动自由地被配置在上述上部单元,
使该路径转换构件在第一导向姿势和第二导向姿势之间摆动的路径转换变换构件由一体地设置在摆动支轴上的摆动部件和与该摆动部件卡合的杆部件构成,
上述杆部件具有:
与上述摆动部件卡合的卡合面、和
在上述上部单元以上述铰链轴为中心转动时,将摆动部件向该卡合面引导的导向面。
CN201110139301.9A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2275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3530.9A CN104960972B (zh)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3210 2010-05-28
JP2010123210A JP5539027B2 (ja) 2010-05-28 2010-05-28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0225836A JP5520773B2 (ja) 2010-10-05 2010-10-05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0-225836 2010-10-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3530.9A Division CN104960972B (zh)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5766A CN102275766A (zh) 2011-12-14
CN102275766B true CN102275766B (zh) 2015-09-30

Family

ID=450225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3530.9A Active CN104960972B (zh)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
CN201110139301.9A Active CN102275766B (zh)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3530.9A Active CN104960972B (zh) 2010-05-28 2011-05-27 片材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29423B2 (zh)
CN (2) CN1049609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9726A (zh) * 2017-08-31 2019-05-0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组合壳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6158B2 (ja) * 2010-02-26 2014-04-2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CN104169203B (zh) * 2012-03-22 2016-05-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折叠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318696B2 (ja) 2013-06-07 2018-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搬送方法
USD766347S1 (en) * 2014-04-29 2016-09-13 Chandra Maurya Pte Ltd Napkin roller machine
WO2018198187A1 (ja) * 2017-04-25 2018-11-01 ホリゾン・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株式会社 紙折装置
CN107901500B (zh) * 2017-12-19 2023-10-20 广东恒信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用于电器包装盒的盒底扣合整理设备
CN108973228A (zh) * 2018-07-27 2018-12-11 芜湖金茂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纸箱装订机
US11053720B1 (en) 2020-03-19 2021-07-06 Timothy Marick Hinge and methods of mounting and using a hinge
US11203507B1 (en) * 2021-01-19 2021-12-2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22175756A1 (en) * 2021-02-16 2022-08-25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23005633A (ja) * 2021-06-29 2023-01-1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910A (ja) * 1992-06-08 1993-12-21 Duplo Corp 紙折機
CN101041275A (zh) * 2006-03-24 2007-09-26 好利用国际株式会社 折纸机用辊装置
CN101049879A (zh) * 2006-04-07 2007-10-10 奥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折叠介质的方法和设备
CN201006821Y (zh) * 2007-01-06 2008-01-16 中山华汉兴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通道折页机
CN101376472A (zh) * 2007-08-29 2009-03-04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33866A (en) * 1971-04-29 1973-10-17 Polygraph Leipzig Rotary folding apparatus
JPS612637A (ja) 1984-06-15 1986-01-08 Canon Inc シ−ト搬送装置
JPS61263736A (ja) * 1985-05-17 1986-11-21 Bando Chem Ind Ltd 無端ベルトのカバ−布被覆装置
JPH10194574A (ja) * 1997-01-07 1998-07-28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11106112A (ja) 1997-10-03 1999-04-20 Minolta Co Ltd フィニッシャ
US6719680B2 (en) * 2001-02-26 2004-04-13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JP3915439B2 (ja) * 2001-05-23 2007-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方法、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89583B2 (ja) * 2003-07-24 2008-1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折り装置、用紙折り方法、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429219B2 (ja) * 2004-07-20 2010-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470227B2 (en) * 2004-08-24 2008-12-30 Ricoh Company, Ltd. Paper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425101B2 (ja) 2004-09-13 2010-03-0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US20060180970A1 (en) * 2004-09-13 2006-08-17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7416177B2 (en) * 2004-09-16 2008-08-26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052324B2 (ja) * 2005-01-12 2008-0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0588599C (zh) * 2006-04-10 2010-02-10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4842708B2 (ja) 2006-05-30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4743776B2 (ja) 2006-06-30 2011-08-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7871065B2 (en) * 2007-01-31 2011-01-18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JP4956257B2 (ja) 2007-03-29 2012-06-20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950652B2 (en) * 2007-06-19 2011-05-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discharging method
JP2009007117A (ja) * 2007-06-28 2009-01-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018494A (ja) 2007-07-11 2009-01-29 Nisca Corp 製本処理方法及び製本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537556B2 (en) * 2007-10-25 2009-05-26 Xerox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knife folding system
US8590880B2 (en) * 2009-10-30 2013-11-26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US8585032B2 (en) * 2009-10-30 2013-11-19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US8897691B2 (en) * 2011-04-27 2014-11-2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US8794616B2 (en) * 2011-09-14 2014-08-0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910A (ja) * 1992-06-08 1993-12-21 Duplo Corp 紙折機
CN101041275A (zh) * 2006-03-24 2007-09-26 好利用国际株式会社 折纸机用辊装置
CN101049879A (zh) * 2006-04-07 2007-10-10 奥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折叠介质的方法和设备
CN201006821Y (zh) * 2007-01-06 2008-01-16 中山华汉兴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通道折页机
CN101376472A (zh) * 2007-08-29 2009-03-04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9726A (zh) * 2017-08-31 2019-05-0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组合壳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9729726B (zh) * 2017-08-31 2022-03-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组合壳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0972B (zh) 2017-04-05
US20110294639A1 (en) 2011-12-01
CN104960972A (zh) 2015-10-07
CN102275766A (zh) 2011-12-14
US8529423B2 (en) 2013-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5766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367115B (zh) 片材折叠装置
JP5476158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8062201B2 (e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6321368B2 (ja)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2050357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50358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JP2015118153A5 (zh)
JP442510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US9789660B2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folded sheet pressing method
JP202011734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798285B1 (en) Door-actuated feed roll separator mechanism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5801089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シート折り装置
JP430202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4990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539027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20635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567442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52077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823687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1246261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629508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42052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5858B2 (ja)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476159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