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8675B -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8675B
CN103538675B CN201310290025.5A CN201310290025A CN103538675B CN 103538675 B CN103538675 B CN 103538675B CN 201310290025 A CN201310290025 A CN 201310290025A CN 103538675 B CN103538675 B CN 103538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rake line
line
connecting rod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900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8675A (zh
Inventor
井上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38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8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8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8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0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 B60T11/046Using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0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 B60T11/06Equalis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0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 B60T11/08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mechanically providing variable lever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0T8/261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和鞍乘型车辆。制动装置(6)具备前轮制动机构(30)、后轮制动机构(40)、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连杆(81)、支撑部(82)和联动制动线(72)。连杆(81)构成为能够以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为支点旋转。支撑部(82)在所述支点弹性支撑连杆(81)。联动制动线(72)能够牵引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地相对于连杆(81)连接。在连杆(81)上,从支撑部(82)起在长度方向上按顺序连接前轮制动线(74)、联动制动线(72)以及后轮制动线(75)。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联动的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如日本专利第3738260号公报所公开地那样,已知用在鞍乘型车辆的一种即两轮摩托车中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第1制动操作件与第2制动操作件。第1制动操作件通过制动操作使前轮制动器工作。第2制动操作件通过制动操作使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联动。
具体地说,第2制动操作件经由联动用连接单元连接于输出分配器内的平衡器杆(egualizer level)。在该平衡器杆上,连接有连接于后轮制动器的后轮制动用连接单元,并且能够旋转地连接有旋转杆。在该旋转杆上,连接有连接于前轮制动器的前轮制动用连接单元。
如果对第2制动操作件进行制动操作,则通过平衡器杆,首先牵引后轮制动用连接单元,所以后轮制动器工作。如果进而大力对第2制动操作件进行制动操作,则通过平衡器杆,旋转杆旋转、牵引前轮制动用连接单元,所以前轮制动器工作。即,通过对第2制动操作件进行制动操作,能够按后轮制动器以及前轮制动器的顺序使它们联动。
在日本专利第3738260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平衡器杆上能够旋转地连接有旋转杆,所以输出分配器的内部结构复杂。因此,输出分配器的构成零件的个数多,难以谋求输出分配器的紧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且紧凑的结构实现能够使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联动的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技术方案1涉及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技术方案9涉及鞍乘型车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其中,具备:第1制动机构,其作为前轮以及后轮中的一方的制动器而工作;第2制动机构,其作为前轮以及后轮中的另一方的制动器而工作;第1制动线,其使所述第1制动机构工作;第2制动线,其使所述第2制动机构工作;连杆,其形成为沿一个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连接所述第1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的各端部,并且构成为能够以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为支点旋转;支撑部,其在所述支点弹性支撑所述连杆,使得在相对于所述连杆在与其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作用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下,所述支点在所述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和联动制动线,其以能够牵引所述第1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1制动线、所述第2制动线以及所述联动制动线,相对于所述连杆,从所述支撑部向所述连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按顺序连接有所述第1制动线、所述联动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中,能够通过一个连杆使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联动。因此,能够得到简单且结构紧凑的联动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两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的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制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右制动杆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平衡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线调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平衡器的工作的图。
图7B是表示平衡器的工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摩托车(鞍乘型车辆)
3:前轮
4:后轮
6:制动装置(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12:车把
22:下部框架
23:头管
30:前轮制动机构(第1制动机构)
31:前轮制动器
40:后轮制动机构(第2制动机构)
41:后轮制动器
50:右制动杆
52:主气缸
53:按压部件
60:左制动杆
62:主气缸
63:按压部件
70:制动踏板
72:联动制动线
74:前轮制动线(第1制动线)
75:后轮制动线(第2制动线)
80:平衡器
81:连杆
82:支撑部
83:壳体
86:固定部(变形调整机构)
87:螺栓(变形调整机构)
88:弹簧(弹性部件)
91:脚踏板
100:线调整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的结构部件的尺寸并不忠实地表示实际的结构部件的尺寸以及各结构部件的尺寸比例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意味着从一边手握车把12一边坐在两轮摩托车1的车座上的驾驶者观察到的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
<两轮摩托车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两轮摩托车1(鞍乘型车辆)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该两轮摩托车1具备:车辆主体2;配置于车辆主体2前方的前轮3;以及配置于车辆主体2后方的后轮4。另外,图1中的箭头F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前方向,箭头U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上方向。
车辆主体2具备车体框架11、车体罩5、车把12以及功率单元13。另外,车辆主体2具备后述的制动装置6。
车体框架11如图2所示,具备一对主框架21、一对下部框架22以及头管23。头管23配置于两轮摩托车1的前部。主框架21从头管23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下部框架22在头管23,从比主框架21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延伸。另外,图2中的箭头F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后方向,箭头R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右方向,箭头L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左方向。
在头管23内配置有转向轴24。在该转向轴24的上侧,能够相对于头管23旋转地连接有车把12。在转向轴24上,连接有互相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前悬架25(参照图1)。如图1所示,在一对前悬架25的下端,能够旋转地安装有前轮3。
具有上述结构的车体框架11由车体罩5覆盖。车体罩5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所示,车体罩5具备:脚踏板91,其配置于车辆下侧;前罩92,其配置于车辆前侧;车把罩93,其覆盖车把12;以及侧罩94,其位于车辆侧方。
在前轮3上设有例如包含液压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前轮制动器31。前轮制动器31具备制动盘32与制动钳33。制动盘32由前悬架25的下端部支撑得能够与前轮3一起旋转。制动钳33虽然未图示,但安装于前悬架25的一部分,在内部具有用于在厚度方向上将制动盘32夹入的制动垫。该制动垫通过经由液压配管34(参照图3)传递的液压被按到制动盘32上。由此,产生对前轮3的制动力。
另外,液压配管34如图3所示,连接于后述的主气缸52,将通过后述的制动踏板70或者右制动杆50的操作而在主气缸52产生的液压向前轮制动器31传递。
如图2所示,在车把12上,在驾驶者坐在车座上的状态下,从驾驶者的角度观察在前方右侧设有右侧手柄12a,并且从驾驶者的角度观察在前方左侧设有左侧手柄12b。另外,在车把12上,在右侧手柄12a的附近,设有作为前轮制动器操作件的右制动杆50,并且在左侧手柄12b的附近,设有作为后轮制动器操作件的左制动杆60。
右制动杆50由与右侧手柄12a相邻地安装于车把12的连接部件51支撑得能够旋转(参照图4)。由此,右制动杆50被支撑得能够相对于车把12以右制动杆50的一端侧为中心而旋转。对于右制动杆50的详细的结构后述。另外,左制动杆60为与右制动杆50同样的结构,所以将说明省略。
如图2所示,在一对下部框架22的一方上安装有制动踏板70(联动制动操作件)。制动踏板70例如安装于一对下部框架22中的在驾驶者坐在车座上的状态下位于右脚侧的下部框架22。制动踏板70被固定于下部框架22的支撑部件71支撑得能够旋转。没有特别图示,但制动踏板70配置成贯通车体罩5的脚踏板91。即,制动踏板70的上部在脚踏板91上露出。
在制动踏板70连接有联动制动线72(参照图2以及图3)。通过牵引该联动制动线72,能够经由后述的平衡器80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对于制动踏板70以及平衡器80的结构后述。
如图1所示,功率单元13位于车体框架11与后轮4之间。功率单元13包括发动机13a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13b等。发动机13a为例如整体摆动式的发动机,配置为能够与后轮4一起相对于车体框架11上下摆动。在发动机13a的车辆后方,配置有用于将从发动机13a输出的驱动力向后轮4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即,在功率单元13中,在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发动机13a,另一方面在车辆后方侧配置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13b的车宽方向内侧,即在功率单元13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后轮制动器41。驱动力传递装置13b包括不需要进行离合操作的无级变速的变速装置。
后轮制动器41也与上述的前轮制动器31同样地,包括例如液压式的盘式制动器。即,后轮制动器41也如图3所示,具备制动盘42与制动钳43。制动盘42由未图示的摇臂支撑得能够与后轮4一起旋转。制动钳43具有与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同样的结构,所以将说明省略。
<制动装置>
接下来,使用图3至图6、图7A以及图7B对设置于两轮摩托车1的制动装置6(联动制动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4中的箭头F表示两轮摩托车1的前方向,箭头R表示右方向。
如图3所示,制动装置6具备前轮制动机构30(第1制动机构)以及后轮制动机构40(第2制动机构)。前轮制动机构30包括前轮制动器31、液压配管34、主气缸52以及按压部件53。后轮制动机构40包括后轮制动器41、液压配管44、主气缸62以及按压部件63。
另外,制动装置6具备:用于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的右制动杆50;用于使后轮制动器41工作的左制动杆60;以及用于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的制动踏板70。进而,制动装置6具备与向制动踏板70输入的操作相应地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的平衡器80。
(制动杆的周边的结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右制动杆50的附近配置有主气缸52。即,如图4所示,在车把12上,在右制动杆50的车辆中央侧设有主气缸52。该主气缸52如在图4中通过虚线表示,具备气缸52a与配置于该气缸52a内的活塞52b。主气缸52的活塞52b构成为能够通过右制动杆50的杆操作等而向气缸52a的内侧移动。另外,主气缸52的结构为一般的结构,所以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如图3所示,主气缸52通过液压配管34相对于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连接。即,主气缸52内的液压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向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传递。由此,如果通过右制动杆50的杆操作等向气缸52a(参照图4)的内侧按压主气缸52的内部的活塞52b,则主气缸52内的液压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向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传递。制动钳33,如果液压变大则以将制动盘32夹入的方式工作。因此,能够通过右制动杆50的杆操作等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
以下对右制动杆50的周边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右制动杆50与主气缸52之间,设有用于按压主气缸52的活塞52b的按压部件53。该按压部件53与右制动杆50同样地,被连接部件51支撑得能够旋转(参照图4)。即,按压部件53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51与右制动杆50同轴旋转。由此,右制动杆50与按压部件53能够分别相对于连接部件51旋转(参照图3以及图4的箭头)。
按压部件53具备由连接部件51支撑得能够旋转的支撑部53a,具有从该支撑部53a向车把12侧延伸的形状。即,按压部件53具有在相对于车把1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按压部件53在与支撑部53a相反一侧、即接近车把12一侧,具有按压主气缸52的活塞52b的按压部53b以及连接于后述的前轮制动线74的线连接部53c。
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按压部件53,如果经由前轮制动线74将线连接部53c向车把12的车辆中央侧拉伸,则以支撑部53a为中心在车辆宽度方向(参照图4的箭头)上旋转,按压部53b按压主气缸52的活塞52b。由此,主气缸52内的液压变化,该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向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传递。连接于按压部件53的前轮制动线74仅使前轮制动器31工作。
另外,按压部件53具有在对右制动杆50进行杆操作时与该右制动杆50接触的接触部53d。该接触部53d在对右制动杆50进行杆操作时与该右制动杆50接触。接触部53d在按压部件53中形成于比支撑部53a靠车把12侧的位置,使得按压部件53以支撑部53a为中心旋转。具有这样的接触部53d的按压部件53,在对右制动杆50进行杆操作时,以支撑部53a为中心旋转,按压部53b按压主气缸52的活塞52b。由此,主气缸52内的液压变化,该液压的变化经由液压配管34向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传递。
通过以上,前轮制动器31在前轮制动线74被牵拉的情况下和对右制动杆50进行杆操作的情况下,分别工作。
如图3所示,在左制动杆60的附近,与右制动杆50同样,也配置有主气缸62。该主气缸62具有与上述的主气缸52同样的结构,并且通过液压配管44相对于后轮制动器41连接。与主气缸62的详细的结构以及动作有关的说明省略。
另外,在左制动杆60上,也相邻地设有按压部件63。该按压部件63的结构以及工作也与上述的按压部件53同样,所以将说明省略。后轮制动器41也在后轮制动线75被牵拉的情况下和对左制动杆60进行杆操作的情况下,分别工作。后轮制动线75仅使后轮制动器41工作。另外,在图3中,符号63a表示按压部件63的支撑部,符号63b表示按压部件63的按压部,符号63c表示按压部件63的线连接部。
(制动踏板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2以及图3对制动踏板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制动踏板70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备整体弯曲成L状的臂70a以及设置于该臂70a的一方的端部的踏板70b。踏板70b位于脚踏板91的上方。在臂70a的另一方的端部,在脚踏板91的内侧,设有支撑部70c,该支撑部70c被配置于下部框架22上的支撑部件71支撑得能够旋转。制动踏板70,其弯曲部分位于车辆前方侧,并且配置成能够以被支撑部件71支撑的支撑部70c为中心旋转。
在臂70a在设置有支撑部70c的另一方的端部,设有向车辆下方侧突出的突出部70d(参照图3)。在臂70a的另一方的端部,设有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并且安装弹簧76的一端侧的连接部70e(参照图3)。弹簧76的另一端侧连接于在下部框架22上安装的托架(图示省略)。由此,在操作制动踏板70使其向车辆前方侧旋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弹簧76向制动踏板70给予向原来的位置返回的施加力。
在制动踏板70的突出部70d上,连接有联动制动线72的一端侧。由此,如果驾驶者踩踏制动踏板70,则联动制动线72被牵引。该联动制动线72如后所述连接于平衡器80。通过由制动踏板70牵引联动制动线72,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
另外,图2所示的符号73为用于对收置联动制动线72的外线76进行保持的托架。即,联动制动线72可移动地配置于外线76内。
(平衡器的结构)
如图2所示,从车辆侧方观察两轮摩托车1,平衡器80被配置于下部框架22的头管23侧与主框架21之间。即,平衡器80被配置于下部框架22的头管23侧。这样,通过将平衡器80配置于下部框架22的靠近头管23一侧,如后所述能够尽可能缩短连接于平衡器80的各制动线。
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平衡器80(操作力分配部)具备:连杆81,其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状;支撑部82,其支撑连杆8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和壳体83,其收置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
连杆81为一个方向较长的长方体状的金属制部件。连杆8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由支撑部82支撑得能够旋转。另外,连杆81从宽度方向的一侧由支撑部82支撑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连杆81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杆81通过支撑部82支撑连杆81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下侧。
在连杆81上,连接有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在连杆81上,从由支撑部82支撑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起,在连杆81的长度方向上,按顺序连接有前轮制动线74、联动制动线72以及后轮制动线75。另外,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连杆81连接于与支撑部82相同一侧、即连杆81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相对于连杆81连接于与联动制动线72以及支撑部82相反一侧、即连杆8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通过这样对连杆81连接各制动线,能够尽可能缩短在两轮摩托车1内的各制动线的长度。即,通过将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连接于连杆81的宽度方向的相同一侧,另一方面将联动制动线72连接于连杆81的宽度方向的相反一侧,能够将联动制动线72从平衡器80的一侧拉出,将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夹着所述连杆81从平衡器80的与所述一侧相反一侧拉出。在这里,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连接于配置于两轮摩托车1的上侧的右制动杆50以及左制动杆60,另一方面联动制动线72连接于在两轮摩托车1的下侧配置的制动踏板70。由此,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与联动制动线72向平衡器80的相反侧分别拉出,能够以尽可能短的距离将从平衡器80拉出的各线连接于右制动杆50、左制动杆60以及制动踏板70。
如图5所示,在分别连接于连杆81的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的各端部,设有圆环状的线连接部74a、75a、72a。这些线连接部74a、75a、72a能够旋转地设置于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连杆81的方式形成的贯通孔81a内。即,线连接部74a、75a、72a具有与形成于连杆81的贯通孔81a的直径同等的外径。由此,在连杆81旋转时,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的各线连接部74a、75a、72a旋转。因此,在连杆81旋转时,在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不会产生扭转等变形,能够使各线在延伸方向上平滑移动。
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配置于长方体状的壳体83内。该壳体83由例如金属或者树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83,通过将4块平板状的部件组合而形成包围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的侧壁。另外,壳体83既可以侧壁以及底部形成为一体,如图5所示,也可以一面开口。
这样,通过将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配置于壳体83内,能够通过壳体83保护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并且能够将具有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的平衡器80单元化。因此,平衡器80相对于两轮摩托车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将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单元化,能够在将平衡器80向车体框架22安装前进行后述的支撑部82的弹簧88的变形调整。由此,支撑部82的调整作业变得容易。
支撑部82以向该壳体83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上。另外,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在壳体83内将一端侧连接于连杆81。由此,连杆81在壳体83内旋转。
在这里,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分别能够相对移动地配置于中空的外线76、77、78内。在这些外线76、77、78的端部的外周面上,设有螺纹部(图示省略)。外线76、77、78的各螺纹部在被插入在壳体83侧壁设置的贯通孔(图示省略)内的状态下,在该侧壁的内表面侧与外表面侧分别与螺母79紧固。由此,外线76、77、78相对于壳体83的侧壁固定。另一方面,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能够相对于外线76、77、78移动,所以能够与连杆81的运动相应地在壳体83内移动。
支撑部82具备:连接部85,其能够旋转地相对于连杆8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进行连接;固定部86,其安装于壳体83的侧壁;和螺栓87,其对连接部85以及固定部86进行连接。另外,支撑部82还具备弹簧88(弹性部件),其以包围螺栓87的轴部的方式配置于连接部85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
连接部85形成为U字状以从连杆81的宽度侧将连杆81的端部夹入。连接部85通过销89能够旋转地相对于连杆81的端部进行连接。另外,连接部85在其弯折部分形成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中,贯通有螺栓87,使得螺栓87的头部位于连接部85的连杆81侧。
螺栓87具有贯通连接于连杆81的一方的端部的连接部85而向壳体83的外侧突出的长度。即,螺栓87的轴部的顶端部分从壳体83向外侧突出并且连接于壳体83外的固定部86。
固定部86具有:2个螺母86a,其被紧固于螺栓87的轴部的螺纹部分;和垫圈86b,其配置于壳体83的侧壁上。垫圈86b具有筒状的突出部与从该突出部的一方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垫圈86b从壳体83的外侧插入形成于壳体83的侧壁的孔部内,使得突出部位于壳体83的内侧。由此,垫圈86b的突出部向壳体83的内侧突出。该垫圈86b的突出部如后所述,位于以包围螺栓87的轴部的方式配置的弹簧88的端部内。另外,垫圈86b通过焊接相对于壳体83固定。
螺母86a相对于螺栓87的轴部的螺纹部分,被紧固于轴部顶端侧。即,螺母86a在壳体83的外侧被紧固于螺栓87的轴部的螺纹部分。通过调整螺母86a相对于螺栓87的轴部的螺纹部分的紧固位置,能够调整壳体83内的螺栓87的长度。通过调整壳体83内的螺栓87的长度,能够调整位于连接部85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后述弹簧88的施加载荷前的长度。通过这样调整弹簧88的长度,能够调整弹簧88产生变形的载荷(变形开始载荷)。由此,螺栓87以及螺母86对应于弹簧88的变形调整机构。
弹簧88以包围螺栓87的轴部的方式配置于连接部85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即,弹簧88被夹入连接部85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相对于壳体83的侧壁的内表面弹性支撑连接部85。弹簧88为压缩弹簧,若施加一定值以上的载荷则在压缩方向上产生变形。因此,弹簧88在作用于压缩方向的载荷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在压缩方向上几乎不产生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88在壳体83内露出。然而,也可以通过筒状的壳等覆盖弹簧88的外侧。
在这里,所谓一定值,如后所述,为在通过联动制动线72的牵引力经由连杆81牵引前轮制动线74、前轮制动器31工作的情况下,作用于支撑部82的压缩方向的载荷的值。即,上述的一定值能够通过由支撑部82的变形调整机构对弹簧88产生变形的载荷进行调整而变更。
(线调整机构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上,分别设有线调整机构100。该线调整机构100构成为能够调整线的长度使得线的挠曲消失。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线调整机构100具备圆筒状的螺母101、紧固于螺母101的螺栓102和在螺母101与螺栓102的头部之间紧固于螺栓102的螺母103。另外,在图6中,对于设置于前轮制动线74的线调整机构100进行说明,但设置于后轮制动线75的线调整机构100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线调整机构100通过将2根制动线连接而构成1根前轮制动线74。线调整机构100的螺母101连接于一方的制动线的端部。线调整机构100的螺栓102将其头部连接于另一方的制动线的端部。通过相对于螺母101紧固螺栓102,能够将2根制动线连接。此时,通过调整螺栓102相对于螺母101的轴方向的位置,能够调整连接有2根制动线的前轮制动线74整体的长度。通过相对于螺母101紧固螺栓102并且相对于螺栓102紧固螺母103,能够更可靠地将螺栓102相对于螺母101固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母101、103为双方都被紧固于螺栓102的所谓的双螺母。
通过将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线调整机构100设置于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能够防止在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上产生松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调整机构100设置于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双方,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仅设置于某一方的制动线,也可以设置于联动制动线72。
另外,在图6中,符号105、106为壳,符号77为外线。
<差速器的动作>
接下来,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平衡器80中,基于图5、图7A以及图7B对连杆81的工作进行说明。
通过与制动踏板70的操作相应地牵引联动制动线72,连杆81在壳体83内旋转或者移动。由此,经由连杆连接部74a、75a而连接于连杆81的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被牵引。
具体地说,在平衡器80内,连杆81如下所述那样工作。
在没有对联动制动线72作用牵引力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连杆81在壳体83内以相对于壳体83的长边大致平行的状态进行定位。
若驾驶者踩踏制动踏板70,则联动制动线72被向下方(图7A的空心箭头的方向)牵引。于是,如在图7A中通过实线箭头所示那样,连接有联动制动线72的连杆81以由支撑部82支撑的支点(销钉89)为中心旋转。如已经叙述,后轮制动线75相对于连杆81连接于与支撑部82相反一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即隔着联动制动线72与支撑部82相反一侧。由此,若牵引联动制动线72、连杆81旋转,则伴随着连杆81的旋转,后轮制动线75以比联动制动线72的移动量大地移动的方式被牵引。
若后轮制动线75被牵引,则设置于左制动杆60附近的按压部件63旋转,按压部件63的按压部63b按压主气缸62的活塞(参照图3)。由此,液压配管44内的液压上升使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钳43将制动盘42夹入产生制动力。
另外,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连杆81以由支撑部82支撑的支点为中心旋转,所以相对于连杆81在接近支撑部82的位置连接的前轮制动线74没有被较大地牵引。由此,前轮制动器31不工作。
若驾驶者进而较大地踩踏制动踏板70,则联动制动线72被从下方(图7B的空心箭头的方向)更大地牵引。联动制动线72的牵引力经由连杆81作为压缩弹簧88的力而作用于支撑连杆81的支撑部82。若对弹簧88作用一定值以上的载荷,则该弹簧88向压缩方向(在图7B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的方向)变形。由此,若通过联动制动线72的牵引、在支撑连杆81的支撑部82上作用所述一定值以上的载荷,则支撑连杆81的支撑部82的支点移动。由此,连杆81整体被拉到壳体83的联动制动线72侧。另外,在通过联动制动线72的牵引在连杆81上作用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下,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被牵引,另一方面在弹簧88上作用一定值以上的载荷使连杆81的支点移动。
若如上所述那样连杆81整体向壳体83的联动制动线72侧移动,则连接于连杆81的支撑部82侧的前轮制动线74也被较大地牵引。由此,设置于右制动杆50附近的按压部件53旋转,按压部件53的按压部53b按压主气缸62的活塞。由此,液压配管34内的液压上升、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钳33将制动盘33夹入产生制动力。
通过以上,若通过驾驶者踩踏制动踏板70而牵引联动制动线72,则连杆81以由支撑部82支撑的支点为中心旋转,所以后轮制动线75被牵引。即,若驾驶者踩踏制动踏板70,则首先后轮制动器41工作。然后,若驾驶者较强地踩踏制动踏板70,从联动制动线72经由连杆81向支撑部82作用一定值以上的载荷(向连杆81作用预定值以上的载荷),则该支撑部82的弹簧88被压缩、连杆81移动。由此,前轮制动线74被牵引,所以前轮制动器31工作。
因此,能够与制动踏板70的操作相应地,通过平衡器80使后轮制动器41以及前轮制动器31联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装置6具备前轮制动机构30、后轮制动机构40、使前轮制动机构30工作的前轮制动线74以及使后轮制动机构40工作的后轮制动线75。另外,制动装置6具备连杆81,该连杆81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在长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连接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的各端部,并且构成为能够以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为支点旋转。另外,制动装置6具备支撑部82,该支撑部82在支点弹性支撑连杆81,使得在相对于连杆81在其宽度方向上作用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下,连杆81的支点在该宽度方向上移动。进而,制动装置6具备联动制动线72,该联动制动线72以能够牵引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的方式相对于连杆81连接。所述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连杆81,从支撑部82向连杆8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按前轮制动线74、联动制动线72以及后轮制动线75的顺序连接。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的平衡器80使后轮制动器41与前轮制动器31联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相对于连杆81,连接于连杆81的宽度方向的相同侧。另一方面,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连杆81,在连杆81的宽度方向上连接于与前轮制动线74以及后轮制动线75相反一侧。由此,能够将各制动线相对于右制动杆50、左制动杆60以及制动踏板70以尽可能短的距离连接。因此,能够在两轮摩托车1内高效地配置平衡器80。
在本实施方式中,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连杆81,被连接于比前轮制动线74接近后轮制动线75的位置。由此,连杆81在通过联动制动线72的牵引力以连杆81的支点为中心旋转时,能够通过比联动制动线72小的牵引力牵引后轮制动线75。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82具备:弹簧88,其在所述支点弹性支撑连杆81;和变形调整机构,其对弹簧88产生变形的载荷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与连杆81的支点的移动相应地变更牵引前轮制动线74时所需要的连杆81的载荷。由此,相对于制动踏板70的踩踏量,能够变更仅后轮制动器41工作的范围,并且能够变更从后轮制动器41工作到前轮制动器31工作为止的范围。因此,能够调整制动装置6中的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装置6还具备线调整机构100,其设置于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中的至少一根线,调整该线的长度。由此,能够调整设置有线调整机构100的线的长度,所以能够调整制动器的工作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装置6还具备能够收置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的壳体83。支撑部82固定于壳体83的内表面。由此,能够通过壳体83保护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并且能够将连杆81以及支撑部82单元化。由此,能够简单地将平衡器80安装于两轮摩托车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装置6还具备:用于使前轮制动机构30工作的右制动杆50;用于使后轮制动机构40工作的左制动杆60;以及牵引联动制动线72的制动踏板70。前轮制动机构30构成为,独立传递操作右制动杆50时产生的操作力和操作制动踏板70时在前轮制动线74产生的牵引力。后轮制动机构40构成为,独立传递操作左制动杆60时产生的操作力和操作制动踏板70时在后轮制动线75产生的牵引力。由此,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并且也能够使它们分别独立地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轮摩托车1具备前轮3、后轮4、能够旋转地支撑前轮3的头管23、从头管2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下部框架22和制动装置6。制动装置6的连杆81配置于下部框架22的头管23侧。由此,能够尽可能缩短连接于连杆81的前轮制动线74、后轮制动线75以及联动制动线7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轮摩托车1还具备:用于驾驶者放脚的脚踏板91;一部分位于脚踏板91上的制动踏板70;和连接于前轮3并能够相对于头管23旋转的车把12。前轮制动机构30以及后轮制动机构40分别具有:设置于车把12、在内部具有活塞的主气缸52、62;和按压该主气缸52、62内的活塞的按压部件53、63。前轮制动线74以使前轮制动机构30的主气缸52工作的方式连接于按压部件53。后轮制动线75以使后轮制动机构40的主气缸62工作的方式连接于按压部件63。联动制动线72连接于制动踏板70。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例示。由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所述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形而实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制动踏板70为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联动的联动制动操作件,右制动杆50为前轮制动器31的制动操作件,左制动杆60为后轮制动器41的制动操作件。然而,也可以是没有设置后轮制动操作件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制动踏板70而将左制动杆60设为联动制动操作件。
另外,也可以将右制动杆设为前轮制动器31以外的制动操作件而使用,也可以将左制动杆设为后轮制动器41以外的制动操作件而使用。另外,也可以将制动踏板设置于左右双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车把12上,配置有前轮制动机构30的主气缸52以及后轮制动机构40的主气缸62。然而,也可以将主气缸52、62配置于任何地方。另外,使主气缸52、62工作的结构也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平衡器80配置于下部框架22的头管23侧。然而,也可以将平衡器80配置于两轮摩托车1的任何地方。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操作联动制动操作件时,使前轮制动器31的工作比后轮制动器41的工作滞后。然而,也可以使前轮制动器31先工作,也可以使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同时工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前轮制动器31以及后轮制动器41分别为液压式的盘式制动器。然而,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41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的制动器。

Claims (8)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中,具备:
前轮(3);
后轮(4);
将所述前轮(3)能够旋转地支撑的头管(23);
从所述头管(2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下部框架(22);和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所述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具备:
第1制动机构(30),其作为前轮以及后轮(3、4)中的一方的制动器而工作;
第2制动机构(40),其作为前轮以及后轮(3、4)中的另一方的制动器而工作;
第1制动线(74),其使所述第1制动机构(30)工作;
第2制动线(75),其使所述第2制动机构(40)工作;
连杆(81),其形成为沿一个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连接所述第1制动线(74)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75)的各端部,并且构成为能够以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为支点旋转;
支撑部(82),其在所述支点弹性支撑所述连杆(81),使得在相对于所述连杆(81)在与其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作用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下,所述支点在所述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和
联动制动线(72),其以能够牵引所述第1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74、75)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连杆(81)连接;
所述第1制动线、所述第2制动线以及所述联动制动线(74、75、72),相对于所述连杆(81),从所述支撑部(82)向所述连杆(8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按所述第1制动线(74)、所述联动制动线(72)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75)的顺序连接,
所述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的连杆(81)配置于所述下部框架(22)的头管(23)侧,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用于驾驶者放脚的脚踏板(91);
一部分位于所述脚踏板(91)上的制动踏板(70);和
连接于所述前轮(3)、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管(23)旋转的车把(12);
所述第1制动机构以及所述第2制动机构(30、40)分别具有:设置于所述车把(12)且在内部具有活塞的主气缸(52、62),和按压该主气缸(52、62)内的活塞的按压部件(53、63);
所述第1制动线(74)以使所述第1制动机构(30)的主气缸(52)工作的方式连接于该第1制动机构(30)的按压部件(53、63);
所述第2制动线(75)以使所述第2制动机构(40)的主气缸(62)工作的方式连接于该第2制动机构(40)的按压部件(53、63);
所述联动制动线(72)连接于所述制动踏板(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1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74、75),相对于所述连杆(81),连接于所述交叉的方向的相同侧;
所述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所述连杆(81),在所述交叉的方向上连接于与所述第1制动线以及所述第2制动线(74、75)相反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联动制动线(72),相对于所述连杆(81)被连接于比所述第1制动线(74)接近所述第2制动线(75)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支撑部(82)具备:
弹性部件(88),其在所述支点弹性支撑所述连杆(81);和
变形调整机构(86、87),其对所述弹性部件(88)产生变形的载荷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还具备线调整机构(100),其设置于所述第1制动线、所述第2制动线(74、75)以及所述联动制动线(72)中的至少一根线,调整该线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还具备能够收置所述连杆(81)以及所述支撑部(82)的壳体(83);
所述支撑部(82)固定于所述壳体(83)的内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1制动机构为前轮制动机构(30);
所述第2制动机构为后轮制动机构(4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还具备:
第1制动操作件(50),其用于使所述第1制动机构(30)工作;和
第2制动操作件(60),其用于使所述第2制动机构(40)工作;
所述制动踏板(70)牵引所述联动制动线(72);
所述第1制动机构(30)构成为,独立传递操作所述第1制动操作件(50)时产生的操作力和操作所述制动踏板(70)时在所述第1制动线(74)上产生的牵引力;
所述第2制动机构(40)构成为,独立传递操作所述第2制动操作件(60)时产生的操作力和操作所述制动踏板(70)时在所述第2制动线(75)上产生的牵引力。
CN201310290025.5A 2012-07-11 2013-07-11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3538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5776A JP2014015176A (ja) 2012-07-11 2012-07-11 鞍乗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155776/2012 2012-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8675A CN103538675A (zh) 2014-01-29
CN103538675B true CN103538675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790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90025.5A Active CN103538675B (zh) 2012-07-11 2013-07-11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05422B2 (zh)
EP (1) EP2684788B1 (zh)
JP (1) JP2014015176A (zh)
CN (1) CN103538675B (zh)
BR (1) BR102013017589B1 (zh)
ES (1) ES2545201T3 (zh)
TW (1) TWI5136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6895B2 (ja) * 2014-02-27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EP3148851B1 (en) * 2014-05-30 2020-11-11 Freni Brembo S.p.A. Actuator device for a combined rear-front brake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combined rear-front brake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thereof
US9879737B2 (en) 2015-12-07 2018-01-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lock braking system
CN105752253A (zh) * 2016-01-10 2016-07-13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摩托车前碟后鼓联动装置
JP6236485B2 (ja) * 2016-02-29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10087983B (zh) * 2016-12-15 2021-10-22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的同步制动驱动组件
JP6796196B2 (ja) * 2017-04-25 2020-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KR101988224B1 (ko) * 2017-12-19 2019-06-13 이규용 순차 제동장치
WO2019123206A1 (en) * 2017-12-19 2019-06-27 Piaggio & C. S.P.A. Front-rear combined braking system of a motorcycle and related motorcycle
WO2019142211A1 (en) * 2018-01-16 2019-07-25 Hero MotoCorp Limited Speed deceleration system
IT201800002765A1 (it) * 2018-02-16 2019-08-16 Piaggio & C Spa Impianto frenante combinato anteriore-posteriore di un motoveicolo e relativo motoveicolo
JP2020019427A (ja) * 2018-08-02 2020-02-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TWI671222B (zh) * 2018-10-08 2019-09-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煞車模組
TWI689441B (zh) * 2018-11-19 2020-04-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煞車系統
JP6793177B2 (ja) * 2018-12-27 2020-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10316306A (zh) * 2019-07-22 2019-10-1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联合制动装置
DE102019126693A1 (de) * 2019-10-02 2021-04-08 Zf Active Safety Gmbh Krafteingangsglied für eine Bremsbetätigungseinrichtung
CN213228595U (zh) * 2020-02-10 2021-05-18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刹车连动与刹车力分配装置
KR102230676B1 (ko) * 2020-12-24 2021-03-22 (주)한국원자력 엔지니어링 이륜차의 제동장치
WO2023161756A1 (ja) * 2022-02-28 2023-08-31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及び、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TWI827283B (zh) * 2022-09-29 2023-12-2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煞車系統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7127A (en) * 1975-11-06 1977-11-08 J. C. Penney Company, Inc. Safety actuating device adapted for two wheeled vehicles
US5431255A (en) * 1991-12-16 1995-07-11 Tsuchie; Kimihiro Braking device for bicycle
CN1243795A (zh) * 1998-07-21 2000-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1233A (en) * 1967-03-28 1970-07-21 Honda Gijutsu Kenkyusho Kk Brake indicat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ized two wheel vehicle
JPS57186563A (en) * 1981-05-13 1982-11-17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locking brake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S5843880A (ja) * 1981-09-07 1983-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ブレ−キ装置
US4664233A (en) * 1984-09-27 1987-05-1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ntilock brake device for vehicles
GB2175657B (en) 1985-05-07 1989-09-06 Masataro Sato Brake system for bicycles
IT1215454B (it) * 1987-05-04 1990-02-14 Piaggio & C Spa Impianto di frenatura per veicoli a due ruote.
JPH0761793B2 (ja) 1991-04-05 1995-07-05 政太郎 佐藤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3881422B2 (ja) 1997-04-14 2007-0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040763B2 (ja) 1998-07-31 2008-0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233678B2 (ja) 1999-04-26 2009-03-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FR2843349B1 (fr) 2002-08-07 2004-10-01 Kwang Yang Motor Co Dispositif de freinage pour vehicule tous terrains
JP4344541B2 (ja) 2003-05-30 2009-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WO2005039947A1 (ja) * 2003-10-29 2005-05-06 Bosch Corporation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制御装置、該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制御装置を備えた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JP3738260B2 (ja) 2003-11-13 2006-01-25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US20050241892A1 (en) * 2004-04-30 2005-11-03 Szu-Fang Tsai Rear bicycle brake
TWM272712U (en) * 2005-01-31 2005-08-11 Ming Ho Ind Co Ltd Linking-up device for dune buggy brake system
JP4676290B2 (ja) * 2005-09-22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TWI307668B (en) * 2005-12-08 2009-03-21 Nissin Kogyo Kk Interlocking brake system for bar-handle vehicle
KR100722947B1 (ko) * 2005-12-29 2007-05-3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유성기어 조립체를 이용한 케이블 구동 장치 및 주차브레이크 시스템
EP1826108B1 (en) * 2006-02-28 2014-04-23 Honda Motor Co., Ltd. Stand device for motorcycle
TWM294457U (en) * 2006-03-09 2006-07-21 Kwang Yang Motor Co Stepping brake apparatus of all terrain vehicle
JP4943994B2 (ja) 2007-02-08 2012-05-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5210020B2 (ja) * 2008-03-31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5113590B2 (ja) * 2008-03-31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ブレーキ装置
JP5492491B2 (ja) * 2009-08-10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478307B2 (ja) * 2010-03-19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JP2014012462A (ja) * 2012-07-04 2014-01-2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7127A (en) * 1975-11-06 1977-11-08 J. C. Penney Company, Inc. Safety actuating device adapted for two wheeled vehicles
US5431255A (en) * 1991-12-16 1995-07-11 Tsuchie; Kimihiro Braking device for bicycle
CN1243795A (zh) * 1998-07-21 2000-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4788A3 (en) 2014-07-16
BR102013017589A8 (pt) 2021-08-10
TW201406602A (zh) 2014-02-16
EP2684788B1 (en) 2015-07-01
BR102013017589A2 (pt) 2015-08-04
US8905422B2 (en) 2014-12-09
BR102013017589B1 (pt) 2021-12-07
ES2545201T3 (es) 2015-09-09
JP2014015176A (ja) 2014-01-30
TWI513624B (zh) 2015-12-21
US20140015221A1 (en) 2014-01-16
EP2684788A2 (en) 2014-01-15
CN103538675A (zh)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8675B (zh) 鞍乘型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CN103523143B (zh)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CN107176254A (zh)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JP2008143343A (ja) 運動変換伝達装置
CN106627947B (zh) 骑式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及骑式摩托车
JP2010155480A (ja) ストローク量検知装置
CN109383685A (zh) 操作装置
CN107031780A (zh) 机动二轮车
WO2018124099A1 (ja) 鞍乗型車両
JP5856311B2 (ja)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JP5736856B2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
JP4191476B2 (ja) 車両のペダル前後位置調節装置
JP456376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3645962B2 (ja) アシストモータ付き自転車
JP5197353B2 (ja) ストローク量検知装置
TW202019759A (zh) 操作裝置
CN102398645A (zh) 座椅铰链构造
TW202146869A (zh) 可感測扭力的軸裝置
CN201124833Y (zh) 电机拖动底盘行车制动操纵机构
JP201023503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459419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4115738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6193708B2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CN217081176U (zh) 一种拖拉机机械式离合助力结构
GB2334698A (en) A swinging arm suspension for a bicycle rear whe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