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0657A - 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70657A CN103370657A CN2011800674460A CN201180067446A CN103370657A CN 103370657 A CN103370657 A CN 103370657A CN 2011800674460 A CN2011800674460 A CN 2011800674460A CN 201180067446 A CN201180067446 A CN 201180067446A CN 103370657 A CN103370657 A CN 1033706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member
- retaining member
- roll gap
- fixing band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设备和一种成像设备,其防止支撑构件由于定影构件的滑动引起的变形,改进节能和部件的耐用性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图像。所述定影设备包括定影带;加压辊;支撑构件;加热单元;辊隙形成构件;以及变形防止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介的定影设备,以及采用电子照相方案、静电记录方案等的包括所述定影设备的成像设备,例如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具有这些多个功能的装备单元等。
背景技术
作为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使用电子照相方案的各种成像设备已经设计出,并且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成像过程包括使得静电潜像形成在光导鼓的表面上的过程,所述光导鼓为载像主体;光导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显影以产生可见图像;显影的图像通过转印设备转印到记录纸以将图像承载在其上;以及在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压力、热等的定影设备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设备中,包括相对的辊或带或者其组合的定影构件和加压构件彼此抵靠以形成辊隙部分;记录纸被放入辊隙部分中,热和压力被施加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定影设备的例子包括已知的技术,其使用作为定影构件的通过多个辊构件伸展的定影带(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这样的使用定影带的设备包括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环形带)204,多个伸展和支撑所述定影带204的辊构件202,203,安装在多个辊构件202,203的辊构件202内的加热器201,加压辊(加压构件)205等(参见图19)。加热器经由辊构件202,203加热所述定影带204。然后,被传送到形成在定影带204和加压辊205之间的辊隙部分的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在辊隙部分处接收的热和压力定影在记录媒介上(带定影方案)。
而且,对于用于以上所述的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设备,存在一种包括定影构件的定影设备,所述定影构件滑动接触为转子的定影构件的内面。
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膜加热定影设备,其中耐热膜(定影膜)213被夹在作为加热体的陶质加热器211和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212之间以形成定影辊隙部分N,要定影而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并承载在其上的记录材料被引入加压辊212和定影辊隙部分N的膜213之间并且被使得通过膜213被夹在并承载在它们之间,以使得,在辊隙部分N中,陶质加热器211的热经由膜213被提供到所述记录材料,定影辊隙部分的加压通过热和压力将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的面上(参见图20)。这类膜热定影设备允许配置将低热容材料用作膜和陶质加热器的按需类型的设备,以及还允许给作为热源的陶质加热器通电以便仅当成像设备进行成像时被加热到预定定影温度,以使得存在这样的优点:从成像设备的电源打开时到当可进行成像时的等待时间较短(快速启动),并且在待机时消耗的电力显著较小(电力节约)等。
而且,在专利文献3和4中建议了一种加压带图像定影设备,包括可旋转的热定影辊,该可旋转的热定影辊的表面弹性地变形;允许运行同时与热定影辊和带辊隙接触的环形带(加压带),该带辊隙被不可旋转地布置在所述环形带内部以使环形带邻接抵靠热定影辊并且由此使得记录纸穿在环形带和热定影辊之间穿过;以及使得热定影辊的表面弹性变形的加压垫。根据该定影方案,较低的加压构件被布置成带,纸张和辊之间的接触区域加宽,从而使得可以大幅改进热传导效率,抑制能量消耗,并实现尺寸减小。
然而,通过以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定影设备,其相对于使用定影辊的设备适合于高速设备,在减少预热时间(达到可以打印的温度所需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从接收打印请求时到经由打印准备和打印操作完成纸张排出时)方面存在诸多限制。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定影设备由于较低的热容使得可以缩短预热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并且实现了一种尺寸减小的设备。然而,专利文献2的定影设备具有与耐用性和带温度稳定性有关的问题。换句话说,会产生一些现象例如由于带的内面的滑动引起的磨损;陶质加热器不足以作为热源;操作较长时间使得在其上连续重复摩擦的面变得粗糙,以使得摩擦阻力增加并且带的运行变得不稳定,或者定影设备的驱动转矩增加,从而使得用于形成图像的转印纸的滑动发生;或者在驱动齿轮上的应力增加,从而引起故障以使得齿轮损坏(问题1)。
而且,通过膜加热定影设备,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带在辊隙部分处被局部加热,因此当旋转带回到辊隙进口时带温度变得最低,以使得尤其当进行高速旋转时,可能发生定影失败(问题2)。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公开了将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的玻璃纤维片(含有PTFE的玻璃布)用作在压力垫的表面层上的低摩擦片状滑动材料来改进定影构件和带的内面之间的可滑动性问题的方法。然而,这样的加压带定影设备(专利文献3和4),存在这样的问题:定影辊的热容大且温升慢,以使得预热所需的时间较长(问题3)。
对于如上所述的问题1到3,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定影设备,其中设置了布置在环形定影带的内周侧上的大致管形的相对构件(金属导热体,加热构件,支撑构件)和布置在所述相对构件的内周侧上且加热所述相对构件的陶质加热器,从而使得可以加热整个定影带,缩短了预热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并克服了在高速旋转时的热能不足。
然而,通过专利文献5的定影设备,辊隙部分由施压而形成到定影带侧上,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由金属导热体支撑,辊隙部分中的辊隙宽度和压力变得不稳定。
因而,在专利文献6中建议,为了维持管形支撑构件的状态、形状、位置等,为辊隙部分提供加压辊、定影带、辊隙形成构件(邻接构件、定影构件)和加强构件特征以使得它们对应于形成辊隙部分处的部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11-2982A
专利文献2JP4-44075A
专利文献3JP8-262903A
专利文献4JP10-213984A
专利文献5JP2007-334205A
专利文献6JP2010-96782A
然而,由于支撑构件是薄的金属管且具有用于布置辊隙形成构件的凹部,因此当定影带滑动时,载荷(应力)变得集中在该凹部处以引起支撑构件的变形,该变形引起支撑构件的局部过热和定影带的滑动,从而引起这样的问题:能量节省减少,部件的耐用性降低和图像质量异常。
发明内容
解决问题的方案
鉴于如上所述的相关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防止支撑构件由于定影构件的滑动而引起变形的定影设备,其具有改进的部件耐用性并节能,并且从其能获得良好的图像。
所提供的以便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的本发明如下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括号中示出对应的部件和附图标记等。
(1)一种定影设备(一种定影设备20,图2到9,图14到16),包括:
用于可旋转的环形带的定影构件(定影带21);
布置成能够在所述定影构件的外圆周侧上邻接抵靠所述定影构件的加压构件(加压辊31);
为C型管构件且具有凹部(辊隙凹部61)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60),所述凹部的开口(开口69)被布置为底面侧,所述C型管构件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定影构件内部并且C型管构件的外圆周面能够与所述定影构件的内圆周面滑动接触;
加热所述支撑构件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25);
辊隙形成构件(辊隙形成构件26),该辊隙形成构件容纳在位于所述定影构件的内圆周侧的所述支撑构件的凹部中,并且经由所述定影构件邻接抵靠所述加压构件以形成辊隙部分;以及
变形防止单元(外部保持构件70,内部保持构件71),该变形防止单元加强所述凹部以防止由于所述定影构件的滑动引起的所述支撑构件的变形。
(2)如上(1)中所述的定影设备(图14和15B),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内部保持构件(内部保持构件71),该内部保持构件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或具有横截面为U形且其中的U的两个侧部的长度不同的槽形形状,所述内部保持构件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外圆周侧安装到所述凹部的内部,其中
当所述内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槽形形状时,所述侧部中的较长的一个(侧部71S1)的外面邻接抵靠在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进口(IN)一侧的侧壁(侧壁67),以及其中
当所述内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角度形状时,一个弯曲面的外侧邻接抵靠在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进口侧的所述侧壁。
(3)如以上(1)或(2)中所述的定影设备(图14和15B),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外部保持构件(外部保持构件70),该外部保持构件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或具有横截面为U形且U的侧部的长度不同的槽形形状,所述外部保持构件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内圆周侧安装到所述凹部的外侧,其中
当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具有槽形形状时,所述侧部中的较长的一个(侧部71S2)的内面邻接抵靠侧壁在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出口(OUT)侧的(侧壁67),以及其中
当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角度形状时,一个弯曲面的内侧邻接抵靠在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出口侧的所述侧壁。
(4)如以上(3)中所述的定影设备(图16),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以及其中
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在该支撑构件的辊隙部分进口侧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凹部的侧壁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CIN)到所述侧部的末端的距离对于所述内部保持构件(d1)比对于所述外部保持构件(d2)更短。
(5)如以上(3)或(4)中所述的定影设备(图16),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以及其中
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在该支撑构件的辊隙部分出口侧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凹部的侧壁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COUT)到所述侧部的末端的距离对于所述外部保持构件(d4)比对于所述内部保持构件(d3)更短。
(6)如以上(4)或(5)中所述的定影设备(图17和18),其中所述内部构件和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包括反向安装防止单元(方孔70h,凸部71a),该反向安装防止单元防止在所述定影构件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保持构件的安装方向反向。
(7)一种成像设备(成像设备1,图1),包括如(1)到(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定影设备20)。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设备,变形防止单元加强了支撑构件的凹部以防止所述支撑构件由于定影构件的滑动引起的变形,以使得所述支撑构件的预期的形状被维持,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定影构件之间的滑动状态被适当地维持,使得可以改进节能和部件的耐用性,并且使记录媒介适当地穿过辊隙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本发明的定影设备,从而使得可以经过长时间还稳定地形成良好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的配置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中心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设备的支撑构件、外部保持构件和内部保持构件的分解的中心纵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支撑构件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支撑构件的尺寸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辊隙形成构件被移除的定影设备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辊隙形成构件的后侧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加强构件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凸缘构件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包括平坦的加热主体的加热单元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当使用直径为30毫米的定影带和图5所示的支撑构件时圆周长度差与摩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支撑构件,凸缘构件,和侧板的透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定影设备的支撑构件中的变形的解释性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内部保持构件和外部保持构件如何在辊隙凹部处安装在支撑构件中的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5A和15B是表示外部保持构件和内部保持构件的特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内部保持构件和外部保持构件如何在辊隙凹部处安装在支撑构件中的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7A,17B,和17C是示出在外部保持构件和内部保持构件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特征的透视图;
图18是表示外部保持构件和内部保持构件如何彼此装配的顶视图;
图19是示出相关技术的带定影方案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的配置图;以及
图20是示出相关技术的膜加热方案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的配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成像设备
3 曝光单元
4Y,4M,4C,4K 成像单元
5Y,5M,5C,5K 光导鼓
12 供纸单元
18 加热区域和分隔区域之间的最大外径
19 固定附连构件
20 定影设备
21 定影带
21a 基底材料
21b 脱模剂层
21c 涂覆膜
22 反射板
23 加强构件
23a 主体
23b 接收突起
25 加热单元
26 辊隙形成构件
26a 主体
26b 支撑突起
26c 中心线
27 辊隙部分
28 凸缘构件
28a 柱状部分
28b 凸缘部分
28c 缘边
29 膜构件
31 加压辊(加压构件)
32 中心轴
33 弹性层
34 脱模剂层
42 侧板
60 支撑构件
60a 涂覆膜
61 辊隙凹部
62 引入区域
63 加热区域
63a 加热区域的弧中心
64 分隔区域
64a 分隔区域的弧中心
65 凹陷区域
66 中间区域
67 侧壁
68 底壁
69 开口
70 外部保持构件
70a 安装部分
70h 方孔
70S0,71S0底座部分
70S1,70S2,71S1,71S2侧部
71 内部保持构件
71a 凸部
75 充电单元
76 显影单元
77 清理单元
78 中间转印带
79Y,79M,79C,79K 主转印偏压辊
80 中间转印清理单元
82 二次转印支承辊
83 清理支承辊
84 张紧辊
85 中间转印单元
89 二次转印辊
97 供纸辊
98 对准辊对
99 排纸辊对
100 堆叠单元
101 瓶子容器
102Y,102M,102C,102K 调色剂瓶子
201 加热器
202,203 辊构件
204 定影带
205,212 加压辊
211 陶质加热器
213 膜
CIN,COUT拐角部分
IN 辊隙凸部的辊隙进口侧
N 定影辊隙部分
OUT 辊隙凹部的辊隙出口侧
P 记录媒介
T 调色剂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给出与本发明的实施例有关的描述。
首先,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
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是串联类型的彩色打印机。对应于各种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瓶子102Y,102M,102C,和102K被可移除地设置在位于成像设备主体1的顶部处的瓶子容器101处。因而,该四个调色剂瓶子102Y,102M,102C和102k可由用户等更换。
中间转印单元85布置在瓶子容器101的下部。对应于颜色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成像单元4Y,4M,4C和4K一起安装以使得它们与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对。
在成像单元4Y,4M,4C和4k处分别设置光导鼓5Y,5M,5C和5K。而且,围绕每个光导鼓5Y,5M,5C和5K的是充电单元75,显影单元76,清理单元77,中和单元(未示出)等。然后,成像过程(充电步骤,曝光步骤,显影步骤,转印步骤,和清理步骤)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执行,以使得各个颜色的图像形成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
光导鼓5Y,5M,5C和5K在图1中以顺时针方向用驱动电机(未示出)旋转驱动。然后,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在相应的充电单元75的位置处均匀充电(这是充电步骤)。然后,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达到从曝光单元3发出的相应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在该位置处,进行扫描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这是曝光步骤)。
然后,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到达与相应的显影单元76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静电潜像显影,以使得每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得以形成(这是显影步骤)。然后,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和各个主转印偏压辊79Y,79M,79C和79K相对的位置,光导鼓5Y,5M,5C和5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所述位置处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是主转印步骤)。在此,少量的未转印的调色剂保持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
然后,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到达与相应的清理单元77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保持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被清理单元77的清理铲机械地收集。
最终,光导鼓5Y,5M,5C和5K的表面到达与相应的中和单元(未示出)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的剩余的电势被移除。因而,在光导鼓5Y,5M,5C和5K上进行的一系列成像过程可完成。
然后,经由显影步骤形成在各个光导鼓5上的每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四色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包括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主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承辊82,清理支承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理单元80等。中间转印带78被三个辊82-84伸展并支撑,以及在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上通过辊82的旋转驱动而环状运动。
四个主转印偏压辊79Y,79M,79C和79K分别将中间转印带78放在四个主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光导鼓5Y,5M,5C,5K之间以形成主转印辊隙。然后,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主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然后,中间转印带78在箭头方向上运行以相继地穿过各个主转印偏压辊79Y,79M,79C,和79K的主转印辊隙。因而,在相应的光导鼓5Y,5M,5C和5K上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方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
然后,具有转印在其上的四色调色剂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二次转印支承辊82将中间转印带78夹在二次转印支承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之间以形成二次转印辊隙。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该记录媒介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的位置。然后,还没有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保持在中间转印带78上。然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理单元8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处,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被收集。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的一系列转印过程完成。
在此,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的位置的记录媒介P是从布置在设备主体1的下部处的供纸单元12经由供纸辊97,对准辊对98等被传送的记录媒介。更具体地说,记录媒介P例如转印纸被储存在供纸单元12中,多张重叠的记录媒介P被储存。然后,当供纸辊97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时,最上的记录媒介P被供给在对准辊对98的辊之间。
被传送到对准辊对98的记录媒介P停止已经停止旋转驱动的对准辊对98的辊隙的位置处。然后,根据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的时序,对准辊对98被旋转驱动,以使得记录媒介P朝向二次转印辊隙传送。这样,希望的彩色图像被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
然后,彩色图像在二次转印辊隙的位置处已经转印到其上的记录媒介P被传送到定影设备20的位置。然后,转印在所述表面上的彩色图像由于在该位置处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通过热和压力被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然后,记录媒介P经由位于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的位置从设备1被排出。通过排纸辊对99从所述设备排出的转印后的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被堆叠在堆叠单元100上。这样,在成像设备1中的一系列的成像过程完成。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20的配置。
如图2所示,定影设备20包括可旋转的且为挠性的环形定影带21;加压构件31,其在径向上设置在定影带21外部并且在径向上将定影带21压向定影带21内部;辊隙形成构件26,其在径向上设置在定影带21内部并且布置在位于辊隙形成构件26和加压构件31之间的定影带21中以借助于加压构件31挤压定影带;辊隙部分27,其将具有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媒介P布置定影带21和加压构件31之间;管状的(大致圆柱状形的,管形的)支撑构件60(还称为加热构件),该支撑构件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侧并且还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定影带21;加热支撑构件60以将热传递到定影带21的加热单元25;将支撑构件60附连到成像设备1的加强构件23;设置在定影设备20的纵向上的每端处的凸缘构件28;以及侧板42,该侧板为图12所示的框架,每个侧板都支撑设置在相应端的凸缘构件28。
定影带21,其具有内径为30毫米的柱状形,包括钢制的具有30-50μm的厚度的基底材料21a,形成在基底材料21a的前面侧上的脱模剂层21b,以及形成在基底材料21a的后面侧上的涂覆膜21c。形成基底材料21a的材料不限于钢,以使得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钴,镍,不锈钢,它们的合金等,或者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等,可被使用。
脱模剂层21b设置用于增加对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T的脱模性。脱模剂层21b布置成由厚度为10-50μm的PFA(四氟乙烯/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tetrafluoroethylene/fluoroalkyl vinyl ether copolymer resin))做成。形成脱模剂层21b的材料不限于PFA,以使得PTFE(四氟乙烯树脂),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硫化物)等,可被使用。脱模剂层21b被提供以确保对调色剂图像T的脱模性。
涂覆膜21c被设置以便与支撑构件60产生较小的摩擦阻力。涂覆膜21c被布置成为特氟纶(注册商标)涂层。形成涂覆膜的材料不限于特氟纶(注册商标),以使得表面涂层例如玻璃涂层,DLC(金刚石结构的碳),电镀层等,可被使用。
如图3-5所示,支撑构件60布置成管子,该管子由金属例如钢做成,并具有0.1-1毫米的厚度,并且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支撑构件60包括:辊隙凹部,其罩住辊隙形成构件26以形成辊隙部分27的一部分;设置在辊隙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的引入区域62;设置成与引入区域62连续的加热区域63;形成在辊隙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上的分隔区域64;为平坦的且设置成与分隔区域64连续的凹陷区域65;以及形成为在旋转方向上在凹陷区域65的下游侧上与凹陷区域65连续并且形成为与加热区域63连续的中间区域66。支撑构件60通过压模形成。
加热区域63,其具有半径为14.5毫米的弧形的横截面且与辊隙凹部61在辊隙凹部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连续,被布置为由加热单元25加热的区域。而且,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布置成以使得它相对于辊隙形成构件26的记录媒介传送方向(在图2中以空心箭头示出)的中心线26c在记录媒介传送方向上在上游侧间隔开3.4毫米。这样,定影带21被拉向记录媒介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使得更难以使定影带21与加热区域63分隔开。而且,支撑构件60的内面,特别地加热区域63的内面,被涂成黑色。这样,来自加热单元25的辐射热的传递得以改善。
引入区域62具有形成为使得距离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的距离小于加热区域63的半径14.5毫米的横截面形状。换句话说,引入区域62,其具有带较小曲率的平的形状,被布置成使得它与辊隙凹部61和加热区域63连续。这样,所述定影带21在辊隙部分27附近从支撑构件60的浮动被抑制。
分隔区域64,其具有半径为13毫米的弧形横截面并且其半径小于加热区域63的14.5毫米的半径,被布置为一区域,在该区域,记录媒介P通过使定影带21与已经穿过辊隙部分27的记录媒介P快速地分开而与定影带21分开。而且,分隔区域64的弧中心64a被布置成使得它相对于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在记录媒介传送方向在下游侧间隔开2.7毫米,并且在辊隙部分27一侧间隔开2毫米。这样,最大外径18,其连接加热区域63和分隔区域64的弧中心63a和64a,变为支撑构件60的最大外径并且是30.86毫米,因而变得比定影带21的30毫米的内径更大。这样,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隔区域64之间被拉动,使得使定影带21与加热区域63分开变得更困难。而且,当其中安装有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构件60的外部圆周长度被设定为L1和定影带21的内部圆周长度被设定为L2时,圆周长度差L2-L1被布置成为0.7毫米。
中间区域66具有和加热区域63具有相同的半径和相同的中心63a的弧形横截面。这样,加热区域63和中间区域66可形成有相同的曲率,使得支撑构件60容易工作。
凹陷区域65被形成在中间区域66和分隔区域64之间,位于一平面上,该平面在记录媒介传送方向在下游侧上距离分隔区域64的弧中心64a为11.5毫米。这样,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在凹陷区域65中变得接触较少,以使得减小摩擦阻力。
如图2所示,支撑构件60的外表面镀有涂覆膜60a。涂覆膜60a被设置成以便使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较小。涂覆膜60a被布置为特氟纶(注册商标)涂层。形成涂覆膜60a的材料不限于特氟纶(注册商标),以使得表面涂层例如玻璃涂层,DLC,镀层等,可被使用。而且,滑润脂被施加在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这样,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得较小。
如图3所示,辊隙凹部61包括:一对朝向支撑构件60内部平行延伸的侧壁67,连接每个侧壁67的末端的底壁68,以及形成在底壁68处的开口69。设置在辊隙凹部61外部或支撑构件60内部并且大致为例如U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以及设置在辊隙凹部61内部或支撑构件60外部并且例如大致为U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被安装到辊隙凹部61。外部保持构件70和内部保持构件71夹住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的底壁68和侧壁67以拧紧它们。外部保持构件70和内部保持构件71的安装维持辊隙凹部61的形状。而且,安装部分70a形成在外部保持构件70在纵向方向的每端处。安装部分70a通过凸缘构件28被固定到保持构件60。
如图2,6和7所示,辊隙形成构件26设置在内部保持构件71内部。辊隙形成构件26布置成由耐热树脂材料例如PAI(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树脂,或LCP(液晶聚合物)形成,并且具有在支撑构件60的纵向上大致为方杆的形状。辊隙形成构件26包括与加压构件31相对的主体26a,在主体26a的后面处邻接抵靠加强构件23并且由加强构件23支撑的支撑突起26b,以及设置在主体26a周围的膜构件29。
当主体26a由加压构件31压紧时,支撑突起26b邻接抵靠加强构件23并由该加强构件23支撑,以使得防止被加压构件31推动。在辊隙形成构件26的加压构件31一侧上的面形成为平面形状。它还可被布置成成形为这样的凹的形状以致于与加压构件31的表面吻合。
由PTFE织物做成的膜构件29减小了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围绕主体26a的膜构件29被紧固使得它被放置在主体26a和拧入支撑突起26b附近的固定附连构件19之间。辊隙形成构件26通过凸缘构件28被固定到保持构件60。
如图2和8所示,加强构件23包括:高刚性金属制成的主体23a,其沿着支撑构件60的纵向具有大致方杆形状;邻接抵靠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突起26b的接收突起23b;以及与加热单元25相对的反射板22。接收突起23b邻接抵靠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突起26b并且从后面支撑由加压构件31挤压的辊隙形成构件26。反射板22反射来自加热单元25的辐射热以减少朝向加强构件23的主体23a传递的热量。加强构件23通过凸缘构件28被固定到保持构件60。
加热单元25,其是沿着支撑构件60的纵向设置在支撑构件60内部的线形加热体,在本实施例中被布置为卤素加热器。加热单元25设置在加热区域63内。这样,加热区域63变为其中来自加热单元25的热被辐射而没有被加强构件23阻挡的辐射区域。而且,检测定影带2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加热区域63的合适的位置处。
如图9所示,凸缘构件28包括:柱状部分28a,其中一个在轴向上被插入到支撑构件60的每端的内径部分中并且其在支撑构件60的相应端附近保持一形状;以及牢固地安装在定影设备20的相应侧板上的凸缘部分28b,该凸缘构件28保持辊隙形成构件26、外部保持构件70、加强构件23和加热单元25以固定它们。而且,凸缘构件28通过缘边28c调节定影带21在轴向上的运动。
如上所述,当保持构件60被布置成具有预定的横断面形状以便获得预定的功能例如附着到定影带21以有效地加热加热区域63中的定影带21,维持记录媒介P在分隔区域64中的可分离性等时,它是薄的金属管,以使得存在这样的趋势:使工作形状变化并且使它通过定影带21滑动以便变形而不破坏预期的功能。因而,凸缘构件28的柱状部分28a的外圆周面的保持被布置成使得支撑构件60的端部附近的形状变为如上所述的形状并且预期的功能以稳定的方式获得。因而,柱状部分28a的外圆周面和支撑构件60的端部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间隙被布置成不超过0.15毫米。
加压构件31,其是外径为30毫米的加压辊,包括由金属制作的管状中心轴32,由耐热的硅橡胶制成并且设置在那周围的弹性层33,以及由PFA制成并且形成在表面上的脱模剂层34。弹性层33布置成具有2-3毫米的厚度。脱模剂层34被形成为使得它涂覆厚度为50μm的PFA管。而且,加热体例如卤素加热器可根据需要设立在中心轴32中。
而且,加压构件31通过加压机构(未示出)经由定影带21被推动到辊隙形成构件26。加压构件31经由定影带21被压紧到辊隙形成构件26以形成辊隙部分27。加压构件31在它压紧定影带21时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旋转(在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定影带21随着以上所述的旋转来旋转,同时,记录媒介P在被压紧在辊隙部分27处时被传送。
接下来,描述所述操作。
用户操作一操作面板,计算机等,以发出打印请求。当成像设备由于以上所述的打印请求而接收输出信号时,加压构件31通过驱动机构旋转,定影带21也随着加压构件31旋转。
在此,通过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相对于辊隙形成构件26的记录媒介传送方向的中心线在记录媒介传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定影带21被拉到记录媒介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或加热区域63的相对侧,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之间的贴附在加热区域63增加,同时,定影带21与支撑构件60分离变得更困难。而且,加热区域63具有大致与定影带21的15毫米的半径相同的14.5毫米的半径的弧形状的横断面形状,以使得,在加热区域63中,定影带21贴附到支撑构件60,并且几乎没有可变形性作用于定影带21上,以使得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贴附增强。而且,通过加热区域63和分隔区域64之间的30.86毫米的最大外径18大于定影带21的30毫米的内径,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隔区域64之间被拉拽,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之间的贴附在加热区域63中增强,同时,定影带21与支撑构件60分离变得更困难。由于这些原因,定影带21附着到支撑构件60以在加热区域63中在支撑构件60上滑动。
另一方面,与加压构件31的旋转同步,电流被传送到加热单元25,其产生热。加热单元25的热辐射到加热区域63,以使得加热区域63被快速地加热。加压构件31的旋转和通过加热单元25的加热不必同时开始,以使得可根据需要设置时间差。然后,定影带21的温度用温度传感器检测,辊隙部分27温度升高到定影所需的温度,此后,记录媒介P的供给开始,同时所述温度得以维持。通过穿过辊隙部分27的记录媒介P,记录媒介P的调色剂图像T被辊隙部分27的压力和热定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之间的贴附在加热区域63增强,同时,定影带21与支撑构件60分开变得更困难,以使得从支撑构件60到定影带21的热传导性提高,从而抑制支撑构件60的过热以使得可以防止涂覆膜60a和21c的老化。而且,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增强的贴附使得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并改进节能性。
然后,根据本实施例,分隔区域64具有半径小于加热区域63的半径的弧的横截面形状,以使得定影带21与记录媒介P快速地分开。因而,在穿过辊隙部分27之后的记录媒介P处与定影带21的可分离性可被改进。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当其中安装有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被设定为L1且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被设定为L2时,圆周长度差L2-L1被布置成为0.5-0.9毫米(图11)。在此,当圆周长度差超过0.9毫米时,定影带21宽松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浮动以在支撑构件60的一部分中产生过热部分,从而使得涂覆膜的耐用性更容易恶化。而且,当圆周长度差小于0.5毫米时,定影带21紧紧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之间的摩擦增加以使得定影带21更难以旋转,从而使得加压构件31和记录媒介P更可能相对于定影带21滑动。因此,当圆周长度差L2-L1如在本实施例中为0.5-0.9毫米时,定影带21从不从支撑构件60浮动,从而使得可以防止支撑构件60的过热和防止记录媒介P的滑动,而围绕支撑构件60的定影带21的卷绕不会太紧。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隔区域64之间被拉拽,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的贴附在加热区域63增加,即使当定影带21停止时。这样,当已经停止的定影设备20被起动以静态加热定影带21时,定影带21可被有效地加热而没有使支撑构件60过热。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加热单元25为沿着支撑构件60的纵向设置在内部的线状加热体,线状加热体具有简单的安装结构,从而使得可以简化定影设备20的配置。而且,支撑构件60的内面被涂成黑色的,以使得在支撑构件60处的辐射强度得以改进,从而使得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并改进节能性。
此外,引入区域62设置在加热区域63和辊隙形成构件26之间,横截面形状使距离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的距离小于加热区域63的14.5毫米的半径,从而使得可以防止在引入区域62中定影带21从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浮动并且防止支撑构件60过热。
然后,根据本实施例,中间区域66具有一横截面形状,该横截面形状具有与加热区域63相同的半径和中心63a的弧形状,使得可以将加热区域63和中间区域66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因而,支撑构件60可容易工作并且制造成本可减小。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平坦的凹陷区域65设置在中间区域66和分隔区域64之间,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在凹陷区域65中变得接触更少,以使得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使它变得甚至比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从而使得可以抑制记录媒介P相对于定影带21的滑动。而且,用于形成支撑材料60的材料可被缩短,从而使得可以减少材料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定影带21的内面和支撑构件60的外面分别涂有涂覆膜21c和60a,滑润脂被施加在它们之间,以使得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滑动部分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使它变得比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从而使得可以抑制记录媒介P相对于定影带21的滑动。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尽管当其中安装有定影设备20的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在本发明中被设定为L1且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被设定为L2时圆周长度差L2-L1被布置成为0.7毫米,但是它不限于此。
换句话说,当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的差超过0.9毫米时,定影带21宽松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可浮动以在支撑构件60的一部分中产生过热部分,以使得涂覆膜的耐用性会降低。而且,当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小于0.5毫米时,定影带21紧紧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30之间的摩擦可增加,使得定影带21更难以旋转以及使得加压构件31和记录媒介P更可能相对于定影带21滑动。
因而,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之间的圆周长度差为0.5-0.9毫米,更优选地0.6-0.8毫米,和最优选地0.7毫米,足以使得可以防止支撑构件60的过热同时抑制记录媒介P在以上所述范围内的滑动。取决于是否具有涂覆膜21c,60a和滑润脂,或取决于每个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圆周长度差不限于0.5-0.9毫米,以使得它可以合适地设定。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成形设备中,尽管本发明的定影设备20的支撑构件60的中间区域66被布置成具有与加热区域63相同的半径和相同的中心63a的弧形横截面,但是它不限于此,以使得它可布置成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形状:例如,使得与加热区域63的弧中心63a的距离小于加热区域63的半径,只要它不妨碍加强构件23。在该情况下,通过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在中间区域66中变得接触更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以使得它变得甚至比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从而使得可以抑制记录媒介P相对于定影带的滑动。而且,用于形成支撑材料60的材料可被缩短,从而使得可以减少材料成本。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尽管定影设备20的定影带21被布置成具有30毫米的直径,但是它不限于此,以使得所述直径例如可设定到15-120毫米,或更具体地说25毫米。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定影设备20的加热单元25被布置为线状加热体例如卤素加热器,但它不限于此,以使得它可被布置为平面形状的加热体,该加热体设置为以便沿着支撑构件60的纵向接触内圆周面,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
如图10所示,例如,平面形状的加热体包括具有与定影带21的轴向和圆周方向相对应的预定宽度和长度的挠性加热片52s。加热片52s包括具有绝缘性质的底层52a;电阻加热层52b,在该电阻加热层处导电粒子分散在耐热树脂中;以及供给电力到电阻加热层52b的电极层52c。在底层52a上,设置了围绕电极层52c隔离的隔离层52d,该电极层52c是邻近电阻加热层52b的不同馈电系统,并且隔离层52d在加热片52s的边缘部分和外侧之间隔离。而且,平面形状的加热体,其在加热片52s的端部处连接到电极层52c,包括将从馈线提供的电力供给到电极层52c的电极端子。所述平面形状的加热体不限于以上所述的配置,以使得可采用不同的配置。
平面形状的加热体被应用,线状的加热体被省略,以使得加热区域63变为一接触区,在该接触区域,热从包括平面形状的加热体的加热单元25传导。这样,平面形状的加热体可有效地加热支撑构件60,使得可以缩短预热时间和首次打印时间并且改进节能性。
替代地,加热单元25可设置在支撑构件60的外部或内部,以使得它为感应加热支撑构件60的感应线圈。在该情况下,加热区域63是感应加热的与加热单元25相对的相对区域。这样,通过感应加热,除了支撑构件60之外的元件没有被直接加热,以使得,不像线状的加热体,除了支撑构件60之外的元件,例如加强构件23,没有被加热,从而使得可以有效地加热支撑构件60。
(例子)
在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条件下使用具有图5所示的尺寸和形状的支撑构件60,进行了各种测量,仅变化了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L2和其中安装有辊隙形成构件26的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L1之间的圆周长度差L2-L1。进行所述测量是为了支撑构件60的表面温度和圆周距离差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了定影带21与支撑构件60的摩擦和圆周长度差之间的关系。
结果如图11所示。如图11所示,当圆周长度差超过0.9毫米时,支撑构件60的表面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极限值。换句话说,假定,当圆周长度差超过0.9毫米时,定影带21宽松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浮动以在支撑构件60的一部分中产生过热部分以超过温度极限。因而,它已经显示出,当圆周长度差超过0.9毫米时,支撑构件60的过热导致涂覆膜60a的耐用性变得更可能降低。
而且,当圆周长度差小于0.5毫米时,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超过预定极限值。换句话说,假定,当圆周长度差小于0.5毫米时,定影带21紧紧地围绕支撑构件60,以使得定影带21和支撑构件6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以使得记录媒介P和加压构件31的滑动极限值已经被超过。因而,已经显示出,当圆周长度差小于0.5毫米时,已经变得使定影带21更难以旋转并且已经变得使加压构件31和记录媒介P更可能相对于定影带21滑动。
基于这些结果,已经显示出,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之间的圆周长度差为0.5-0.9毫米,更优选地0.6-0.8毫米和最优选地0.7毫米。这样,证实记录媒介P的滑动可被抑制同时防止支撑构件60的过热。
现在,在定影设备20中,为了将热从支撑构件60有效传导到定影带21,重要的是,支撑构件60和定影带21合适接触,这相应地影响节能。换句话说,当与支撑构件60接触的定影带21的压力太高时,定影带21的旋转载荷增加,引起定影带21滑动的问题。然后,当定影带21的滑动发生时,通过旋转来扩散热停止发生,使得由于局部供热而引起着火和部件的耐用性的下降。而且,记录媒介的可输送性降低并且在供热中发生偏差以引起图像质量异常例如光泽偏差,定影失败等。另一方面,当与支撑构件60接触的定影带21的压力太低时,传热效率降低,正因如此,定影带21的温度不足,以使得从加热单元25的供热增加,从而引起节能性降低。而且,支撑构件60过热,影响表面的涂覆膜60a的耐用性。因而,如前所述的,为了实现预定的性能例如能够在加热区域63中附着到定影带21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支撑构件60布置成具有预定的横截面形状。
然而,存在这样的趋势:支撑构件60通过与定影带21滑动接触而变形或者通过因为它是薄的金属管子而被加热单元25热影响而变形来破坏预期的功能。特别地,支撑构件60设置有辊隙凹部61,该辊隙凹部是弯曲的以使得如图13所示的C状的管构件的开口69在底面一侧上以便布置所述辊隙形成构件26(未示出);当在驱动所述设备时定影带21旋转且滑动时(或当支撑构件60由于被加热单元25加热而热膨胀),载荷集中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处;以及拐角部分,在其处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部分的每个进口和出口一侧处的外圆周面交叉,结束于在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上从实线所示的适当的位置61a的状态变形到虚线所示的变形位置61b的状态。而且,变形随着支撑构件60被做得更薄以便增加传热效率而增加。这样,当支撑构件60变形时,定影带21的内圆周长度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长度之间的圆周长度差变化,以使得它变得不再可以实现支撑构件60的预期的性能,引起定影带21的滑动和支撑构件60的局部过热,导致节能降低、部件的耐用性降低、图像质量异常等问题。
因而,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设置了变形防止单元,其加强了辊隙凹部61以防止由于定影带21的滑动引起的支撑构件60的变形。
更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变形防止单元优选地包括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其横截面具有U形形状并且“U”的每个侧部(sleeve portion)具有不同的长度,所述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从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侧安装到所述辊隙凹部61内部。
换句话说,如图15B所示,内部保持构件71,其是具有U形横截面的槽形构件,包括侧部71S1和侧部71S2,它们在相同的方向上在与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对应的底座部分71S0的横向的相应端部处弯曲90度。
在此,通过侧部71S1的长度LS11被布置成比侧部71S2的长度LS12更长(图15B),底座部分71S0被固定到底壁68,以使得作为更长的侧部的侧部71S1的外面邻接抵靠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进口IN一侧上的侧壁的内面(图14)。
为了抑制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所交叉的拐角部分的变形,更有利的是,使侧壁67和侧部71S1之间的接触区域更大,以使得,例如从如上所述的拐角部分到侧部71S1的末端的距离优选不超过1.5毫米,优选地不超过1.0毫米。
另一方面,侧部71S2无助于抑制拐角部分由于定影带21的滑动而引起的变形,在所述拐角部分处,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在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出口OUT一侧上的外圆周面交叉。这是因为侧部71S2布置在与所述拐角部分的变形方向相反的侧面上。因此,对于侧部71S2,与侧壁67的接触区域不必与关于侧部71S1的一样多。而且,考虑到所述支撑构件60用于由加热单元25加热,以使得热被传导到定影带21,因此希望的是,安装在支撑构件60中的内部保持构件71的热容尽可能要小。而且,对于安装的方面,希望使每个构件较小以便避免部件之间的干涉。因而,侧部71S2优选地具有比侧部71S1的长度更短的长度,以使得,例如,从所述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交叉的拐角部分到所述侧部71S2的末端的距离优选不小于2.0毫米,更优选地不小于2.5毫米。
这样,内部保持构件71用来抑制成本和热容(耗能)的增加,同时,如图13所示,内部保持构件71的侧部71S1在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进口IN一侧支撑侧壁67,使得可以防止所述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的拐角部分的由于定影带21的滑动引起的变形。
内部保持构件71可布置成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仅包括底座部分71S0和侧部71S1并不包括图15B中的侧部71S2。也在此情况下,底座部分71S0被固定到底壁68,以使得侧部71S1的外面(弯曲面之一)邻接抵靠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进口IN一侧上的侧壁,使得可以防止所述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的拐角部分的变形。
而且,如图14所示,变形防止单元优选地包括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其横截面具有U形状并且U的每个侧部具有不同的长度,所述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从支撑构件60的内圆周侧安装到辊隙凹部61的外侧。
换句话说,如图15A所示,外部保持构件70,其为具有U形横截面的槽形构件,包括侧部70S1和侧部70S2,它们在相同的方向上在与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对应的底座部分70S0的横向的相应端部处弯曲90度。
在此,通过侧部70S2的长度LS02被布置成比侧部70S1的长度LS01更长(图15A),底座部分70S0被固定到底壁68,以使得侧部70S2的内面,其是更长的侧部,邻接抵靠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出口OUT一侧的侧壁的外面(图14)。
为了抑制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的拐角部分的变形,更有利的是,使侧壁67和侧部70S2之间的接触区域更大,以使得,例如,从以上所述的拐角部分到所述侧部70S2的末端的距离优选地不超过1.5毫米,更优选地不超过1.0毫米。
另一方面,侧部70S1无助于抑制拐角部分的由于定影带21的滑动引起的变形,在所述拐角部分处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在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进口IN一侧上的外圆周面相交叉。这是因为侧部70S1被布置在与以上所述的拐角部分的变形方向相反的侧面上。因此,对于侧部70S1,与侧壁67接触的区域不必与用于侧部70S2的一样多。而且,考虑到,支撑构件60要由加热单元25加热,以使得热被传导到定影带21,希望的是,外部保持构件70的热容也尽可能小,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安装在支撑构件60中。而且,对于安装方面,希望的是,使每个构件较小以便避免部件之间的干涉。因而,侧部70S1优选地具有比侧部70S2的长度更短的长度,以使得,例如,从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所在位置即拐角部分到侧部70S1的末端的距离优选不小于2.0毫米,更优选地不小于2.5毫米。
这样,外部保持构件70用来抑制成本和热容(耗能)的增加,以及同时,如图13所示,外部保持构件70的侧部70S2在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出口OUT一侧上支撑所述侧壁67,使得可以防止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所在位置处即拐角部分的由于定影带21的滑动引起的变形。
外部保持构件70可被布置成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仅包括底座部分70S0和侧部70S2并不包括图15A中的侧部70S1。同样地,在该情况下,底座部分70S0被固定到底壁68,以使得侧部70S2的内面(弯曲面之一)邻接抵靠所述侧壁的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凹部61的辊隙部分出口OUT一侧上的外面,使得可以防止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面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的变形。
而且,术语“安装”在此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到支撑构件60使得辊隙凹部61的加强是可能的并且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固定方法,例如拧紧、附着等。例如,在图14中,外部保持构件70和内部保持构件71彼此拧紧,使得辊隙凹部61的底壁68和侧壁67布置在它们之间,以使得它们被固定到支撑构件60,从而加强辊隙凹部61。
而且,当使用如上所述且如图16所示的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时,优选从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部分进口侧上的外圆周面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CIN到内部保持构件71的侧部71S1的末端的距离d1比从所述拐角部分CIN到所述外部保持构件70的侧部70S1的末端的距离d2更短。
这样,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部分进口侧上的拐角部分CIN的变形可被防止同时抑制了成本和热容(耗能)的增加。
因为可能的是,支撑构件60的拐角部分CIN由于定影带21在辊隙部分进口侧上的挤压而在与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变形,对于外部保持构件70的横截面,使侧部70S1具有U形槽的形状比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是更为优选的。
而且,当使用如上所述的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时,如图16所示,优选地,从辊隙凹部61的侧壁67和支撑构件60的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部分出口侧上的外圆周面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COUT到外部保持构件70的侧部70S2的末端的距离d4比从拐角部分COUT到内部保持构件70的侧部71S2的距离d3更短。
这样,在支撑构件60的辊隙部分出口侧上的拐角部分COUT的变形可被防止同时抑制了成本和热容(耗能)的增加。
因为,可能的是,支撑构件60的拐角部分COUT在与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于定影带21在辊隙部分进口侧上的挤压而变形,因此对于内部保持构件71的横截面,使侧部71S2具有U形槽的形状比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是更为优选的。
而且,通过弯曲具有近似0.1毫米的板厚度的不锈板,支撑构件60被模制成具有辊隙凹部61的C型管形状,辊隙凹部61的开口69由于板材料的回弹趋于打开。在本发明中,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可被用作变形防止单元以防止由于回弹引起的变形从而维持辊隙凹部61的合适的形状。
而且,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在变形防止构件中对于如上所述的每个侧部具有不同的长度,当安装到支撑构件60时在所述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上的安装方向变得很重要。因而,优选地,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具有反向安装防止单元,其防止在支撑构件60上的在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上的安装方向处于反向方向。具体配置参考图17和18进行解释。
图17和17B是示出在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70和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71的轴向(纵向)上的一个端部的配置的透视图。其中,图17A示出外部保持构件70的端部的配置,图17B示出内部保持构件71的端部的配置,以及图17C示出内部保持构件71被装配到外部保持构件70中所在的端部的配置。
首先,外部保持构件70包括,在它的轴向上的每个端部处作为通过凸缘构件28被固定到支撑构件60的安装部分70a,在支撑构件60的外圆周方向上弯曲成台阶形状(step shape)的一部分,但是仅在所述一个端部侧,如图17A所示,方孔70h设置在安装部分70a中的它的台阶弯曲部分处。
而且,如图17B所示,内部保持构件71包括在它的轴向上的仅一个端部处的凸部71a,该凸部71a在轴向方向突出。在内部保持构件71处的凸部71a可被装配到外部保持构件70的方孔70h中,如图17C所示。
在此,如图18所示,在外部保持构件70中,方孔70h设置在它的轴向上的一端处(示出在左侧上)并且没有设置在另一端处(示出在右侧上)。因而,凸部71a,其仅设置在内部保持构件71的轴向的一端处,可仅被装配到所述外部保持构件70的轴向上的所述一端侧上的安装部分70a中,以使得内部保持构件71和外部保持部分70的侧部的组合可被布置成合适的组合,即,侧部70S1和71S1在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处的组合,以及侧部70S2和侧部71S2在另一端侧处的组合,使得可以防止在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上的到支撑构件60的安装方向变为相反的方向。
本发明已经通过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其中所示的那些实施例。因而,变型可在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会得出的范围内对它们进行,例如其他实施例、增加、改变、删除等,并且所述变型将以其任何模式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它们实现了本发明的操作和优点。
本申请基于2010年12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278149并要求该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
Claims (7)
1.一种定影设备,包括:
用于能旋转的环形带的定影构件;
布置成能够在所述定影构件的外圆周侧邻接抵靠所述定影构件的加压构件;
为C型管构件且具有凹部的支撑构件,所述凹部的开口被布置为底面侧,所述C型管构件被牢固地设置在所述定影构件内并且所述C型管构件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定影构件的内圆周面可滑动地接触;
加热所述支撑构件的加热单元;
辊隙形成构件,该辊隙形成构件容纳在位于所述定影构件的内圆周侧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凹部中,并且经由所述定影构件邻接抵靠所述加压构件以形成辊隙部分;以及
变形防止单元,该变形防止单元加强所述凹部以防止由于所述定影构件的滑动引起的所述支撑构件的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内部保持构件,该内部保持构件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或具有槽形形状,该槽形形状的横截面为U形且该U的侧部具有不同长度,所述内部保持构件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外圆周侧安装到所述凹部的内部,其中
当所述内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槽形形状时,所述侧部中的较长的一个的外面邻接抵靠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进口侧的侧壁,以及其中
当所述内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角度形状时,一个弯曲面的外侧邻接抵靠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进口侧的所述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外部保持构件,该外部保持构件具有L形的角度形状或具有槽形形状,该槽形形状的横截面为U形且该U的侧部具有不同长度,所述外部保持构件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内圆周侧安装到所述凹部的外侧,其中
当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槽形形状时,所述侧部中的较长的一个的内面邻接抵靠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出口侧的侧壁,以及其中
当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具有所述角度形状时,一个弯曲面的内侧邻接抵靠所述凹部的辊隙部分出口侧的所述侧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以及其中
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在该支撑构件的辊隙部分进口侧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凹部的侧壁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到所述侧部的末端的距离对于所述内部保持构件比对于所述外部保持构件更短。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变形防止单元包括槽形的内部保持构件和槽形的外部保持构件,以及其中
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在该支撑构件的辊隙部分出口侧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凹部的侧壁相交叉处的拐角部分到所述侧部的末端的距离对于所述外部保持构件比对于所述内部保持构件更短。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内部保持构件和所述外部保持构件包括反向安装防止单元,该反向安装防止单元防止在所述定影构件的旋转方向的所述保持构件的安装方向反向。
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78149 | 2010-12-14 | ||
JP2010278149A JP5696835B2 (ja) | 2010-12-14 | 2010-12-14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CT/JP2011/077452 WO2012081388A1 (en) | 2010-12-14 | 2011-11-22 |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0657A true CN103370657A (zh) | 2013-10-23 |
CN103370657B CN103370657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6244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7446.0A Active CN103370657B (zh) | 2010-12-14 | 2011-11-22 | 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83353B2 (zh) |
EP (1) | EP2652556B1 (zh) |
JP (1) | JP5696835B2 (zh) |
KR (1) | KR101503197B1 (zh) |
CN (1) | CN103370657B (zh) |
WO (1) | WO201208138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32383A (ja) * | 2012-07-12 | 2014-02-2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40019899A (ko) * | 2012-08-06 | 2014-02-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14186303A (ja) | 2013-02-25 | 2014-10-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952540B2 (en) * | 2013-11-01 | 2018-04-24 |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same |
JP6134275B2 (ja) * | 2014-02-28 | 2017-05-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3528B2 (ja) | 2014-03-17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85876B2 (ja) | 2014-04-15 | 2017-08-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7621B2 (ja) * | 2014-06-03 | 2018-06-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74839B2 (en) | 2015-06-23 | 2018-01-2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83716B2 (ja) | 2015-07-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411273B1 (en) | 2015-09-18 | 2016-08-09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97148B2 (ja) | 2015-10-08 | 2019-10-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摺動部材 |
JP2017083520A (ja) | 2015-10-23 | 2017-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69952B2 (en) | 2015-11-11 | 2018-01-1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including a lubricant |
JP6979164B2 (ja) * | 2017-03-17 | 2021-12-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34896A (ja) | 2021-03-04 | 2022-09-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搬送装置、液体吐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
JP2023008286A (ja) | 2021-07-05 | 2023-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2013652B2 (en) | 2022-03-17 | 2024-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14041A (ja) * | 1993-04-28 | 1994-11-08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体 |
US20100092220A1 (en) * | 2008-10-14 | 2010-04-1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CN101799655A (zh) * | 2009-02-09 | 2010-08-1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61595B1 (en) | 1990-06-11 | 1996-03-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endless film |
JP2884714B2 (ja) | 1990-06-11 | 1999-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3298354B2 (ja) | 1995-03-24 | 2002-07-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定着装置 |
JPH10213984A (ja) | 1997-01-30 | 1998-08-1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定着装置 |
JP3592485B2 (ja) | 1997-06-12 | 2004-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 |
US7609988B2 (en) | 2003-12-08 | 2009-10-27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er,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wer supplied from chargeable auxiliary power supplying unit varied per unit time |
US7925177B2 (en) | 2004-07-21 | 2011-04-12 | Ricoh Co, Ltd.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4818826B2 (ja) | 2006-06-19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46010A (ja) | 2006-11-14 | 2008-06-2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42069B2 (ja) | 2007-05-22 | 2012-10-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7884B2 (ja) | 2008-10-14 | 2014-01-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8561B2 (ja) | 2009-05-1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64411B2 (ja) | 2009-07-29 | 2014-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006B2 (ja) * | 2009-07-29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43666A (ja) | 2009-08-21 | 2011-03-0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1776B2 (ja) | 2009-08-24 | 2014-06-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068B2 (ja) | 2009-08-26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1905B2 (ja) | 2009-09-01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2455B2 (ja) | 2009-09-03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343B2 (ja) | 2009-09-03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886B2 (ja) | 2009-09-08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99690B2 (ja) | 2009-09-10 | 2013-09-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1608B2 (ja) | 2009-09-10 | 2014-07-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6005B2 (ja) | 2009-09-10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9160B2 (ja) | 2009-09-10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75469B2 (ja) | 2009-09-14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64726A (ja) | 2009-09-15 | 2011-03-3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64767A (ja) | 2009-09-15 | 2011-03-3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1634B2 (ja) | 2009-09-15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6958B2 (ja) | 2009-09-15 | 2013-10-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922B2 (ja) | 2009-09-28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2605B2 (ja) | 2009-10-09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777B2 (ja) | 2009-11-17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2977B2 (ja) | 2009-11-30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33194B2 (ja) | 2009-12-22 | 2013-11-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03264B2 (ja) | 2010-01-13 | 2014-01-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1746B2 (ja) | 2010-01-26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600276B2 (en) | 2010-01-27 | 2013-12-0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445188B2 (ja) | 2010-02-07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5189B2 (ja) | 2010-02-08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1776B2 (ja) | 2010-02-12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69997A (ja) | 2010-02-17 | 2011-09-0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64981B2 (ja) | 2010-02-25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236B2 (ja) | 2010-02-26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1676B2 (ja) | 2010-03-03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9936B2 (ja) | 2010-03-03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913B2 (ja) | 2010-03-04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0970B2 (ja) | 2010-03-08 | 2014-10-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3386B2 (ja) | 2010-03-10 | 2014-1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278B2 (ja) | 2010-03-10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1634B2 (ja) | 2010-03-11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1637B2 (ja) | 2010-03-12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08553B2 (ja) | 2010-03-12 | 2014-0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0040B2 (ja) | 2010-03-15 | 2014-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406B2 (ja) | 2010-03-16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1607A (ja) | 2010-03-16 | 2011-09-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1591A (ja) | 2010-03-16 | 2011-09-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7045B2 (ja) | 2010-03-18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7183A (ja) | 2010-03-18 | 2011-10-0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5906B2 (ja) | 2010-03-18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721B2 (ja) | 2010-05-07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058B2 (ja) | 2010-05-19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99999B2 (ja) | 2010-08-31 | 2014-05-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6889B2 (ja) | 2010-11-09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779B2 (ja) * | 2010-11-12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1162B2 (ja) | 2010-11-12 | 2014-10-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453316B1 (en) | 2010-11-12 | 2021-03-2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2010
- 2010-12-14 JP JP2010278149A patent/JP56968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1-22 WO PCT/JP2011/077452 patent/WO201208138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1-22 KR KR1020137015045A patent/KR10150319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1-22 CN CN201180067446.0A patent/CN103370657B/zh active Active
- 2011-11-22 US US13/993,229 patent/US8983353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1-22 EP EP11848415.3A patent/EP2652556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14041A (ja) * | 1993-04-28 | 1994-11-08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体 |
US20100092220A1 (en) * | 2008-10-14 | 2010-04-1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CN101799655A (zh) * | 2009-02-09 | 2010-08-1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983353B2 (en) | 2015-03-17 |
KR101503197B1 (ko) | 2015-03-16 |
JP2012128075A (ja) | 2012-07-05 |
EP2652556B1 (en) | 2020-10-21 |
CN103370657B (zh) | 2016-01-20 |
EP2652556A4 (en) | 2017-09-13 |
US20130266355A1 (en) | 2013-10-10 |
WO2012081388A1 (en) | 2012-06-21 |
KR20130095797A (ko) | 2013-08-28 |
JP5696835B2 (ja) | 2015-04-08 |
EP2652556A1 (en)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70657B (zh) | 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 |
JP5589820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2586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4750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64981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3167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15906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82455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4704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152106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EP2345938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JP5499800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97183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8050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6446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5553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4848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03608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405270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US20200285180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210347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2833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9731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55541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0424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