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9135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9135A
CN103129135A CN201210497180XA CN201210497180A CN103129135A CN 103129135 A CN103129135 A CN 103129135A CN 201210497180X A CN201210497180X A CN 201210497180XA CN 201210497180 A CN201210497180 A CN 201210497180A CN 103129135 A CN103129135 A CN 103129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ransfer
sheet material
rib
pres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971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9135B (zh
Inventor
伊藤毅
古闲雄二
杉山亘
佐本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9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9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9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14Platen-shift mechanisms; Driving gear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2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changing orientation of sheet by on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the forwarding means, i.e. without the use of stop or register 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25Handling copy materials differing in width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能够将片材维持为波形状,且能够减小片材卡纸的可能性。所传送的片材通过压印平板(50)上所设置的第1肋(51)和配置在压印平板的上侧的按压部件成为波形状。在压印平板上记录了图像的片材(6)被多个排纸辊对(37)夹持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而传送。由于被排纸辊对夹持,因此波谷的顶点部分的高度位置稳定。在与排纸辊对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向左右方向(9)分离的第2齿盘(82)。第2齿盘按压高度位置稳定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由此,片材在第2齿盘卡纸的可能性减小。片材被排纸辊对夹持波峰的顶点部分,且被第2齿盘按压波谷的顶点部分,从而维持波形状。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片材设置成波形状来传送并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如下喷墨记录装置:通过传送辊对传送片材,由压印平板支撑所传送的片材,从记录头向压印平板上所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来记录图像,通过排纸辊对排出记录有图像的片材。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有将片材设置成波形状来传送、以防止在记录图像时片材从压印平板上浮的喷墨记录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压印平板上所设置的多个肋、传送方向上的传送辊对(供给侧驱动辊、定位辊)与记录头之间所配置的记录片材按压板、以及传送方向上的记录头与排纸辊对(排出侧驱动辊、排出用齿盘)之间所配置的多个齿盘。
肋与传送方向平行地设置。在肋之间设置有凹部。记录片材按压板具有向凹部突出的多个突起。齿盘向凹部突出。片材在通过肋与突起之间时,被肋和突起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按压,成为以被肋上压的部分为“波峰”、以被突起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波形状的片材通过压印平板的肋支撑波峰的部分并传送。片材在通过压印平板之后,通过齿盘按压波谷的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1711号公报
在传送方向上的片材的后端从传送辊对拔出后仍向片材继续吐出墨滴。因此,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喷墨记录装置那样在片材的后端从传送辊对拔出后也维持波形状,因此需要按压片材的齿盘。
然而,存在片材在齿盘上卡纸的可能性。对此进行详细说明。片材通过压印平板的肋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并传送,因此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一定。然而,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不一定。这是因为,由于所吐出的墨水,产生如波形状的波峰与波谷的高低差减小这样片材的变形平缓的部分。高低差减小的比例根据片材的刚性、湿度及温度等环境条件、墨水的吐出量及吐出分布等而变化。由于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不一定,因此在按压波谷的部分的齿盘上,传送负荷升高,存在片材卡纸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片材在从传送辊对拔出后也能够维持波形状、且能够减小片材卡纸的可能性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第1传送部,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传送方向夹持并传送片材;压印平板,在比上述第1传送部靠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具有向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肋部,该第1肋部向与上下方向及上述传送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在该第1肋部的上端支撑片材;记录头,配置在上述压印平板的上侧,从喷嘴向上述压印平板上所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多个第1按压部,在比上述喷嘴靠传送方向上游侧且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1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与上述第1肋部上所支撑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第1肋部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多个第2传送部,在上述第1肋部的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且上述传送方向上与上述第1肋部对应而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以及多个第2按压部,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为在上述传送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而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与所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下方。
片材在通过第1传送部向传送方向传送而通过第1按压部时,被第1按压部和第1肋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按压,成为以被第1肋部上压的部分为“波峰”、以被第1按压部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波形状的片材的韧度增强,在压印平板上由于墨水的吐出而抑制所产生的弯曲。在压印平板上传送这种成为波形状的片材并记录图像。记录了图像的片材在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被第1肋部支撑,该波峰的部分被第2传送部夹持而进一步传送,到达第2按压部。片材在与第2按压部抵接之前被第2传送部夹持波峰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在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高度不一定的状态下与第2按压部抵接的情况。其结果,第2按压部的传送负荷升高而引起片材卡纸的可能性被抑制。
(2)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可以还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具有第1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位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之间,向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引导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
引导部件向第2按压部的下端引导被第2传送部夹持后的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因此,即使到达第2传送部之前片材的变形多少变得平缓,片材被传送而不会在第2按压部发生卡纸。此外,引导部件在片材被第2传送部夹持之后与片材抵接,因此不会由于与引导部件抵接而导致片材的传送方向上游端侧从压印平板上浮。
(3)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可以还包括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多个第2肋部,该多个第2肋部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之间的位置向上述传送方向至少延伸至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的下侧的位置,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且支撑片材的上端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
由于在与第2传送部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也通过第2肋部支撑片材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因此即使传送方向上的第2传送部与第2按压部之间的距离变长,也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4)也可以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部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向上端面引导片材的第2引导部。由此,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顶端能够不挂在第2肋部地上升到第2肋部的上端。
(5)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可以还包括:排出口,与上述第2肋部相比设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排出片材;和多个第3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与所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下方。
由于在传送方向上分离的第2按压部和第3按压部这两点按压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因此与在第2按压部这一点按压时相比,能够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上浮。
(6)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可以还包括第3传送部,该第3传送部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夹持并传送片材。
(7)上述第2肋部也可以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由此,片材在波谷的部分被第3按压部从上侧按压时,被第2肋部支撑。因此,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8)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配置在使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的距离比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1传送部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短的位置。由此,在片材的传送方向上游端通过第1按压部之前,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到达第2按压部。因此,片材的传送方向上游端及下游端保持波形状。其结果,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9)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是齿盘。第2按压部在记录有图像的面与片材抵接,因此通过将第2按压部设置为齿盘,能够抑制墨水的划痕。
(10)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包括:多个齿盘,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和隔离物,配置在上述多个齿盘之间。由于成为波形状的片材的一个波谷的部分被多个齿盘按压,因此能够使力分散而按压片材。
(11)本发明的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第1传送部,向传送方向夹持并传送片材;压印平板,与上述第1传送部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支撑通过上述第1传送部传送的片材;记录头,与上述压印平板相对地配置,从喷嘴吐出墨滴;第1按压部,与上述喷嘴相比在传送方向上游侧以在与上述传送方向及片材的记录面交叉的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从上述记录头侧向上述压印平板侧突出;多个肋,在上述压印平板上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1按压部之间并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且向上述记录头侧突出,上述多个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记录头侧;第2传送部,与上述肋相比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成具有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夹持片材的多个夹持位置,在各夹持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片材的各夹持位置是与上述肋对应的位置;第1传送路径部件,与上述压印平板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在上述压印平板侧划分传送路径;第2传送路径部件,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相对地配置而划分传送路径;以及多个第2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或其下游侧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并且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片材在通过第1传送部向传送方向传送而通过第1按压部时,被第1按压部和肋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按压,成为以被肋上压的部分为“波峰”、以被第1按压部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波形状的片材的韧度增强,在压印平板上由于墨水的吐出而抑制所产生的弯曲。在压印平板上传送这种成为波形状的片材并记录图像。记录了图像的片材在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被肋支撑,该波峰的部分被第2传送部夹持而进一步传送,到达第2按压部。片材在与第2按压部抵接的同时或之前被第2传送部夹持波峰的部分。此外,片材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按压部按压。
(12)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向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引导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
通过引导部,即使在片材到达第2按压部之前波形状多少发生变形,片材也不会在第2按压部卡纸而顺利地传送。
(13)上述引导部也可以是沿着上述传送方向从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接近地倾斜的倾斜肋。
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引导部。
(14)也可以包括包括第2肋,该第2肋至少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设置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2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
由于在与第2传送部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也通过第2肋支撑片材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因此即使传送方向上的第2传送部与第2按压部之间的距离变长,也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15)也可以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接近且与上述突出端连续的倾斜面。
由此,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顶端能够上升到第2肋的上端,而不挂在第2肋上。
(16)也可以还包括第3按压部,该第3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之间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2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在与第2按压部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也通过第3按压部支撑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因此即使传送方向上的第2传送部与第2按压部之间的距离变长,也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17)也可以还包括第3传送部,该第3传送部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之间,夹持并传送片材。
(18)上述第2肋的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也可以与上述第3按压部相比位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侧。
由此,在配置有第3按压部的位置,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3按压部支撑,且波峰的部分被第2肋支撑,因此片材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19)上述第2肋的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也可以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还包括第3肋,该第3肋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的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之间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下游侧,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3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由此,在配置有第3按压部的位置,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3按压部支撑,且波峰的部分被第3肋支撑,因此片材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20)也可以还包括第4肋,该第4肋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比上述第2按压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下游侧,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3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4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3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由此,片材的波形状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部分被第4肋支撑,因此片材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21)也可以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4肋之间且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开口。
即使墨滴落在片材上,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向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膨胀,该波谷的部分也能够由于开口而不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片材的波谷的部分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的滑动摩擦增大。
(22)也可以还包括第4肋,该第4肋至少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设置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4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由此,片材的波形状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部分被第4肋支撑,因此片材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23)也可以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4肋之间且与上述第2按压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开口。
即使墨滴落在片材上,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向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膨胀,该波谷的部分也由于开口而不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片材的波谷的部分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的滑动摩擦增大。
(24)也可以使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的第1距离比上述第1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的第2距离短。
由此,在片材的传送方向上游端通过第1按压部之前,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到达第2按压部。因此,片材在传送方向上游端及下游端保持波形状。其结果,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25)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是以上述宽度方向为轴旋转的齿盘。
第2按压部在记录有图像的面上与片材抵接,因此通过将第2按压部设置为齿盘,能够抑制墨水的划痕。
(26)上述第2按压部也可以包括:一对齿盘,与上述宽度方向相对且以上述宽度方向为轴旋转;和隔离物,设置在该一对齿盘之间。
由于成为波形状的片材的一个波谷的部分被多个齿盘按压,因此能够使力分散而按压片材。
(27)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也可以是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突出肋的端面。
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实现上述第1按压部。
(28)也可以还包括多个第4按压部,该多个第4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的下游侧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且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在与第3按压部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也通过第4按压部支撑片材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因此能够切实地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
(29)也可以包括:第1传送路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设置有上述第1传送部、上述记录部、上述第2传送部及上述第3传送部;第2传送路径,连接上述第1传送路径上的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的下游侧且上述第3传送部的上游侧的第1位置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1传送部的上游侧的第2位置;以及切换部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上向上述第3传送部引导在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的顶端,并且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引导在上述第1位置向与上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的片材的顶端。
由此,能够使在第1面上记录了图像的片材从第1位置通过第2传送路径再次向第2位置返回,在片材的第2面上进行图像记录。
根据本发明,通过由第2按压部按压片材,能够将片材维持成波形状。此外,通过在与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靠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第2按压部,能够通过第2按压部按压高度位置稳定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其结果,通过第2按压部按压片材时在片材上产生的传送阻力减小,片材卡纸的可能性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立体图。
图2是主体13的示意性纵剖视图。
图3是记录头46的仰视图。
图4是主体1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A)是压印平板50及按压部件60的与前后方向8正交的剖视图,图5(B)表示传送韧度弱的片材6的状态,图5(C)传送韧度强的片材6的状态。
图6是压印平板50及支撑部件70的立体图。
图7是支撑部件70及支架103的纵剖视图。
图8(A)是通过第2肋72及第5肋75的支撑部件70的纵剖视图,图8(B)是通过第4肋74的支撑部件70的纵剖视图,图8(C)是变形例3的支撑部件7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A)是变形例1的主体13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纵剖视图,图9(B)是变形例2的主体13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纵剖视图。
图10(A)是变形例4的支撑部件7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0(B)是变形例5的支撑部件7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立体图。
图12是主体213的示意性纵剖视图。
图13是主体21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主体21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A)是压印平板250及抵接部件260的与前后方向208正交的剖视图,图15(B)表示传送韧度弱的片材206的状态,图15(C)表示传送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的状态。
图16是压印平板250及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的立体图。
图17(A)是连动部370的俯视图,图17(B)是连动部370的与前后方向208正交的剖视图。
图18是连动部370附近的立体图。
图19是连动部370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记录头246的仰视图。
图21是压印平板250及抵接部件260的与前后方向208正交的剖视图。
图22是压印平板250及抵接部件260的与前后方向208正交的剖视图。
图23是抵接部件260的六面图及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抵接部件260被组装在导向轨292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25是抵接部件270的六面图及立体图。
图26是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的与左右方向209正交的剖视图。
图27(A)是通过第2肋312及第5肋315的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的与左右方向209正交的剖视图,图27(B)通过第4肋314的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的与左右方向209正交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主体21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通过换向辊对330传送韧度弱的片材206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0(A)是下限位置的抵接部件260的沿着前后方向208的剖视图,图30(B)是上限位置的抵接部件260的沿着前后方向208的剖视图。
图31(A)是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附近的沿着前后方向208的剖视图,图31(B)是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附近的沿着左右方向209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如图1所示,以将喷墨记录装置10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此外,操作面板16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0的侧面,将该侧面设为喷墨记录装置10的前表面(正面)定义前后方向8。此外,从前表面侧观察喷墨记录装置10来定义左右方向9。
[喷墨记录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0包括在记录纸、光面纸或明信片等片材6(图2)上记录图像的打印部11以及取入原稿(未图示)上所记录的图像的扫描部12,能够执行打印、扫描、复印等。扫描部12为任意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打印部11的概要]
如图1所示,打印部11包括主体13和容纳在主体13的下部的供纸盒20。如图2所示,由用户在供纸盒20上放置片材6。在主体13的框体14(图1)内,设置有图2所示的供给部40、传送路径31、传送辊对34、排纸辊对37、按压部件60、记录部45、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
主体13通过供给部40向传送路径31送出片材6,通过传送辊对34传送所送出的片材6,通过按压部件60使所传送的片材6成为波形状,从记录部45吐出墨滴而在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上记录图像。记录有图像的片材6通过排纸辊对37、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维持波形状,通过排纸辊对37向供纸盒20的排纸托盘29排出。以下,说明打印部11的各结构。
[框体14]
如图1所示,框体14在前后方向8上的前表面具有插拔供纸盒20的插拔口15。在插拔口15的里侧,设置有将供纸盒20支撑为能够向前后方向8滑动的未图示的导轨部。
[供纸盒20]
如图1所示,供纸盒20被容纳在框体14的下部,被框体14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导轨部支撑为能够向前后方向8滑动。如图2所示,供纸盒20包括保持图像记录前的片材6的主托盘21和接收图像记录后的片材6的排纸托盘29。排纸托盘29配置在主托盘21的上侧,被主托盘21支撑。
主托盘21包括放置片材6的底板22和从前后方向8上的底板22的后端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倾斜板26。倾斜板26向传送路径31引导由供给部40送出的片材6。在底板22上设置有通过中心对齐对片材6进行定位的侧导向机构27。中心对齐是指,使各种尺寸的片材6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与主托盘21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一致的位置对齐。
[供给部40]
如图2所示,供给部40包括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的支轴41、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在支轴41上且从支轴41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臂42、以及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臂42的另一端部上的供给辊43。在臂42上设置有向供给辊43传递支轴41的旋转的多个齿轮44。
供给辊43经由齿轮44通过支轴41进行旋转,从而片材6向前后方向8上的后方送出。送出的片材6通过主托盘21的倾斜板26向传送路径31引导。
[传送路径31]
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31由包括支撑部件70的多个导向部件及压印平板50划分。省略支撑部件70以外的导向部件的图示。传送路径31包括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弯曲路径32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直线路径33。弯曲路径32以主托盘21的倾斜板26的上端为基端朝向上方,接着进行弯曲而朝向前后方向8上的前方延伸。直线路径33从弯曲路径32的末端朝向前方直线状延伸。另外,在后文详细说明支撑部件70。
[压印平板50]
如图2所示,压印平板50呈以上下方向7为厚度的板状的外形,配置在供纸盒20的上侧。如图5(A)所示,从压印平板50的上表面突出有多个第1肋51(与第1肋部相当)、第8肋56及凸肋57。
第1肋51是上压片材6而形成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的肋。如图6所示,第1肋51在前后方向8上从压印平板50的后端延伸到前端附近,以能够将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的波峰的部分支撑到前后方向8上的压印平板50的前端附近。
第1肋51配置在向左右方向9(与第1方向相当)彼此分离、且以左右方向9上的压印平板50的中央部为基准左右对称的位置。这是为了使通过侧导向机构27中心对齐地定位的各种尺寸的片材6成为左右对称的波形状。成为左右对称的波形状是为了使波形状难以被破坏从而提高图像记录的精度。后述的记录头46考虑根据波形状周期性地变化的喷嘴47(图3)与片材6的距离而吐出墨滴,因此在波形状没有被破坏时,图像记录的精度好。
第8肋56是调整片材6的波形状(曲率半径)的肋。如图5(A)所示,第8肋56配置在左右方向9上的第1肋51与按压部件60之间,向片材6被传送的传送方向19(与传送方向相当,参照图2)延伸。另外,如后文所述,按压部件60配置于在左右方向9上相邻的两个第1肋51的中间。
第8肋56与第1肋51相比高度低,以防止被第8肋56支撑的部分成为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第8肋56在片材6成为波形状时在波峰与波谷之间抬起片材6而调整波的曲率半径。
凸肋57是支撑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的波谷的部分的肋。凸肋57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比第8肋56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低。此外,凸肋57从按压片63的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下游端的下侧的位置向传送方向19延伸至前后方向8上的压印平板50的前端。
如图5(A)所示,一个凸肋57配置在一个按压部件60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间位置的下侧。该凸肋57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两个凸肋57在一个按压片63的下侧向左右方向9分离而配置。这两个凸肋57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1肋51支撑、波谷的部分被凸肋57支撑而在压印平板50上传送。通过这样传送片材6,抑制片材6的波形状被破坏。
压印平板50在前后方向8上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在排纸辊38的旋转轴38A(图2)上,以能够不使光面纸等韧度强的片材6(图5(C))成为波形状地进行传送。压印平板50通过转动,转动为图5(A)所示的第1姿势及图5(C)所示的第2姿势。前后方向8上的压印平板50的后端部由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向第1姿势侧(上方)施力。若传送韧度强的片材6,则压印平板50通过片材6克服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转动。
[记录部45]
如图2所示,记录部45包括配置在压印平板50的上侧的托架48和配置在托架48上的记录头46。如图4所示,托架48能够向左右方向9往返移动地支撑在压印平板50的上侧所配置的前后一对导向轨92、93上。导向轨92、93在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在导向轨93上,设置有固定有托架48的未图示的带。该带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周向运动,使托架48向左右方向9往返移动。
如图2所示,记录头46配置在托架48上,隔着间隙G位于压印平板50的上侧。如图3所示,记录头46在下表面具有吐出墨滴的多个喷嘴47。记录头46从喷嘴47向压印平板50上的片材6吐出墨滴,从而在压印平板50上向片材6记录图像。
[传送辊对34]
如图2所示,传送辊对34(与第1传送部相当)与压印平板50相比配置在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后侧),夹持由供给部40送出的片材6并向传送方向19传送。
传送辊对34包括向左右方向9(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5A、设置在旋转轴35A上且与旋转轴35A一体地旋转的传送辊35、以及配置在传送辊35的下侧的从动辊36。旋转轴35A能够旋转地将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
从动辊36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保持部件上。该保持部件由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向上方施力。从动辊36通过该弹性部件与配置在上侧的传送辊35压接。传送辊对34通过传送辊35和从动辊36夹持片材6,并向传送方向19传送片材6。所传送的片材6通过压印平板50的第1肋51及按压部件60成为波形状。
[按压部件60]
如图4所示,按压部件60(与第1按压部相当)向左右方向9分离而安装在导向轨92上,位于在左右方向9上相邻的两个第1肋51的中间。这是为了使波峰与波谷的距离一定而使得波形状难以被破坏,提高图像记录的精度。
如图2所示,按压部件60包括安装在导向轨92(图4)上的固定部61、从固定部61避开传送辊35而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弯曲片62、以及从弯曲片62的下端部朝向间隙G延伸的按压片63。
固定部61具有从下侧插入到导向轨92上所设置的插入孔97(图4)中的未图示的插入突起。如图4所示,在插入突起的上端部,设置有挂在导向轨92的上表面上的爪66。固定部61通过其上端面和爪66上下夹持导向轨92,从而固定于导向轨92。
按压片63呈从弯曲片62的顶端部即前端部朝向斜前下方延伸的板状的外形,随着靠向前方而接近压印平板50的上表面。按压片63的下端(前后方向8上的前端)位于间隙G,接近喷嘴47(图3)。
如图5(A)所示,按压片63的下端与处于第1姿势的压印平板50的第1肋51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所传送的片材6通过第1肋51及按压片63成为以被第1肋51上压的部分为“波峰”、以被按压片63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不弯曲而在压印平板50上传送,通过记录头46记录图像。记录有图像的片材6到达排纸辊对37,被排纸辊对37进一步传送。
[排纸辊对37]
如图2所示,排纸辊对37(与第2传送部相当)包括配置在压印平板50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前侧)的旋转轴38A、设置在旋转轴38A上的多个排纸辊38、以及配置在排纸辊38的上侧的第1齿盘39。
旋转轴38A向左右方向9(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左右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旋转轴38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如图7所示,旋转轴38A的高度位置被确定为,排纸辊对37的夹持(nip)位置比后述的第5肋75的上端稍微靠上方。这是为了使被第5肋75支撑的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进入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
如图6所示,第1齿盘39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径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轴101上。具体地说,左右一对第1齿盘39设置在弹性轴101上。一对第1齿盘39通过弹性轴101上所设置的隔离物(spacer)102向左右方向9分离。左右方向9上的弹性轴101的两端部固定在后述的支架103(图7)上。弹性轴101在一对第1齿盘39与排纸辊38抵接的状态下挠曲成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比两端部位于上方,向下侧对一对第1齿盘39施力。一对第1齿盘39通过弹性轴101的作用力向排纸辊38压接。
如图6所示,排纸辊对37分别配置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1肋51的延长线上(第1肋51的前方)的位置。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在被第1肋51支撑之后到达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37夹持。
如图2的虚线框内的图所示,传送方向19上的传送辊对34的夹持位置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之间的距离L1比被传送的各种片材6中传送方向19上的长度最短的片材6的长度短。由此,在任何尺寸下,传送方向19上的片材6的上游端从传送辊对34的夹持位置拔出之前,传送方向19上的片材6的下游端被排纸辊对37夹持。
[支架103]
如图7所示,支架103在排纸辊38的上侧向传送方向19(图2)延伸设置,并固定于顶板94(图4)。顶板94在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支撑于未图示的框架。
如图7所示,支架103包括固定第1齿盘39的弹性轴101(图6)在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的多个第1固定部(未图示)、固定后述的第2齿盘82的弹性轴101的左右两端部的多个第2固定部104、以及固定第3齿盘83的弹性轴101的左右两端部的多个第3固定部105。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104及第3固定部105均为相同的结构。
第1固定部配置为在排纸辊38的上侧向左右方向9分离。第2固定部104配置为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按压片63的延长线上且与第1固定部相比在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前侧)向左右方向9分离。第3固定部105配置为在传送方向19上的第2固定部104的延长线上且与第2固定部104相比在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向左右方向9分离。
如图7所示,支架103(与引导部件相当)具有向第2齿盘82引导片材6的波谷的部分的第1引导面111(与第1引导部相当)。第1引导面111分别设置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各按压部件60的延长线上,使得片材6的顶端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抵接。第1引导面111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与第2齿盘82的下端之间,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的上方朝向前后方向8上的斜前下方倾斜地延伸。前后方向8上的第1引导面111的前端(下端)位于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传送的片材6的顶端与第1引导面111抵接,朝向斜前下方。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支架103也可以具有从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相比在传送方向19的上游侧朝向前后方向8上的斜前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此时,该倾斜面中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与第2齿盘82的下端之间的区域与第1引导部相当。
[第2齿盘82、第3齿盘83]
第2齿盘82(与第2按压部相当)及第3齿盘83(与第3按压部相当)是从上侧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来使片材6维持波形状的部件。如图6所示,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为与第1齿盘39相同的结构,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弹性轴101上。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弹性轴101上是为了在传送光面纸等韧度强的片材6时使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向上方退避。一对第2齿盘82及一对第3齿盘83分别通过隔离物102向左右方向9分离。使一对第2齿盘82分离的隔离物102相当于隔离物。即,在左右方向9上,通过隔离物102连接的两个第2齿盘82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间与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对应。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设置成一对是为了在按压片材6时分散对片材6施加的力。
如图7所示,第2齿盘82的弹性轴101的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支架103的第2固定部104上。第2齿盘82的下端位于比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靠下方且与前后方向8上的按压片63的前端(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第2齿盘82能够从上侧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
如图2的虚线框内的图所示,第2齿盘82配置在使第2齿盘82的下端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之间的传送方向19上的距离L2比传送辊对34的夹持位置与按压片63的下端的前端(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端)之间的传送方向19上的距离L3短的位置。这是为了在传送方向19上的片材6的上游端(以下简单记载为片材6的后端)被第1肋51与按压片63上下夹持期间使片材6的前端到达第2齿盘82。由此,片材6在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维持波形状。
如图7所示,第3齿盘83的弹性轴101的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支架103的第3固定部105上。第3齿盘83的下端位于比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靠下方且与按压片63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第3齿盘83能够从上侧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
第3齿盘83与第2齿盘82相比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下游侧与第2齿盘82分离而配置。这是为了在传送方向19上分离的两点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抑制在片材6的后端通过按压片63之后片材6的后端从压印平板50上浮。另外,若传送方向19上的第2齿盘82与第3齿盘83的距离过于接近,则产生片材6以第2齿盘82为支点转动的可能性,若过于远离,则产生在片材6到达第3齿盘83之前片材6的后端通过按压片63、片材6转动的可能性。由此,第3齿盘83在传送方向19上的长度最短的片材6的后端从按压片63拔出之前片材6的顶端到达的范围内与第2齿盘82分离而配置。
[支撑部件70]
如图2所示,支撑部件70配置在支架103的下侧,是支撑被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按压的片材6的部件。从传送方向19上比支撑部件70的下游侧的端靠下游侧的排出口18向排纸托盘29排出片材6。
如图7所示,支撑部件70包括配置在旋转轴38A与支架103之间且固定在未图示的框架上的板状的基部71和从基部7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第2肋72、第3肋73、第4肋74及第5肋75。如图6所示,在基部71上,开口有使排纸辊38从上表面突出的多个开口78。
第5肋75是向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引导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肋。第5肋75从传送方向19(图2)上的开口78的上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后侧)的端边缘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间向传送方向19延伸至传送方向19上的基部71的上游侧的端(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由此,第5肋75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第1肋51的延长线上。第5肋75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第1肋5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以能够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设置有第5肋75是因为,由于压印平板50被设置为能够转动,无法使压印平板50的第1肋51延伸至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
如图8(A)所示,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5肋75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传送方向19上的基部71的上表面的上游侧的端边缘朝向斜前上方倾斜地延伸至第5肋75的上端的第5引导面115。片材6的顶端与第5引导面115抵接而向第5肋75的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6卡在第5肋75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的端。
图6所示的第2肋72是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肋,配置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1肋51的延长线上。第2肋7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第1肋5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以能够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第2肋72从传送方向19上的开口78的下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前侧)的端边缘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间向传送方向19延伸。该端边缘与第2齿盘82的下端相比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前后方向8上的前侧)。由此,第2肋72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端与第2齿盘82的下端相比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这是为了在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齿盘82从上侧按压时,通过第2肋72支撑波峰的部分。第2肋72从开口78的下游侧的端边缘向传送方向19延伸至传送方向19上的第2齿盘82与第3齿盘83之间的位置。延伸至第2齿盘82与第3齿盘83之间的位置是因为设置有后述的第3肋73。第2肋72及后述的第3肋73与第2肋部相当。
如图8(A)所示,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2肋72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开口78的端边缘朝向斜前上方倾斜地延伸至第2肋72的上端的第2引导面112(与第2引导部相当)。通过了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的片材6的顶端与第2引导面112抵接而向第2肋72的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6卡在第2肋72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的端。
第3肋73是取代第2肋72来支撑由第2肋72支撑的片材6的波峰的部分的肋。如图6所示,第3肋73配置在左右方向9上的第2齿盘82和第2肋72的中间与第2肋72之间,以能够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此外,第3肋73从与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2肋72的下游侧的端相比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向传送方向19延伸至传送方向19上的与第2齿盘82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从第2肋72继续引导片材6。第3肋73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比第2肋7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低。片材6通过第2肋72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之后,通过第3肋73支撑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并传送。
如图8(A)所示,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3肋73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基部71的上表面朝向斜前上方倾斜地延伸至第3肋73的上端的第3引导面113。片材6的顶端与第3引导面113抵接而向第3肋73的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6卡在第3肋73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的端。
第4肋74是支撑被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按压的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的肋。如图6所示,第4肋74与第2齿盘82相比从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上游侧向传送方向19延伸至与第3齿盘83相比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的位置。第4肋74配置在左右方向9上的第3肋73与第2齿盘82之间,以能够支撑片材6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此外,由于支撑波谷的部分,因此第4肋74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比第2肋72及第3肋73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低。
如图8(B)所示,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第4肋74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基部71的上表面向斜前上方倾斜地延伸至第4肋74的上端的第4引导面114。片材6的顶端与第4引导面114抵接而向第4肋74的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6卡在传送方向19上的第4肋74的上游侧的端。片材6通过第4肋74支撑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并传送。
[实施方式的动作]
参照图2说明喷墨记录装置10的动作。主托盘21上所放置的片材6通过供给辊43向传送路径31送出。送出的片材6通过传送辊对34进行传送。通过传送辊对34传送的片材6在通过按压部件60时被第1肋51支撑,上表面被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按压,成为波形状。具体地说,片材6成为以被第1肋51上压的部分为“波峰”、以被按压片63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
成为波形状的片材6不弯曲而在压印平板50上传送。若片材6的顶端部到达记录头46的喷嘴47(图3)的下方位置,则传送辊35的旋转停止。之后,托架48向左右方向9往返移动,并且从喷嘴47向片材6吐出墨滴,进行一行的打印。在进行一行的打印之后,传送辊35旋转,片材6传送一行量。交替反复进行一行的打印和一行量的片材6的传送,在片材6上记录图像。
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1肋51支撑而在压印平板50上传送,接着通过支撑部件70的第5肋75支撑波峰的顶点部分而传送。之后,被第5肋75支撑的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到达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37夹持。片材6在波峰的顶点部分被排纸辊对37夹持,向传送方向19传送。
片材6中通过了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2肋72支撑。另一方面,波谷的部分通过第1引导面111及第4引导面114向第2齿盘82的下端引导,被第2齿盘82从上侧按压。此时,片材6的后端还没有通过按压片63。由此,片材6的顶端部和后端部这两部分仍被支撑为波形状。由此,片材6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片材6的顶端在通过第2齿盘82之后,到达第3肋73及第4肋74,通过第3肋73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被第4肋74支撑,并且向传送方向19传送,到达第3齿盘83。到达第3齿盘83的片材6被第3齿盘83按压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片材6在向传送方向19分离的第2齿盘82和第3齿盘83这两点被按压,因此即使在片材6通过按压片63之后,也不会以第2齿盘82为支点转动地被传送。
在传送韧度强的片材6的情况下,压印平板50克服弹性部件的作用力,通过片材6从图5(A)所示的第1姿势向图5(C)所示的第2姿势转动。此时,片材6如图5(C)所示不成为波形状地传送。片材6在记录部45记录图像之后,被排纸辊对37夹持而被进一步传送。韧度强的片材6在通过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时,使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的弹性轴101挠曲,使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向上方移动。片材6通过使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向上方移动,保持平面形状而被传送,向排纸托盘29排出。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排纸辊对37夹持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并通过第2齿盘82从上侧按压波谷的顶点部分,因此能够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此外,第2齿盘82配置在传送方向19上的比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在片材6通过排纸辊对37夹持波峰的顶点部分之后,第2齿盘82按压片材6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由此,第2齿盘82按压片材6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高度位置稳定。此外,第2齿盘82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相比设置在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因此与在比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设置第2齿盘82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传送方向19上接近压印平板50设置排纸辊对37。由此,能够较早通过排纸辊对37夹持由于墨滴的吐出而要恢复成平面形状的片材6来抑制波形状的波谷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第2齿盘82按压片材6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高度位置更稳定。由此,能够减小片材6被第2齿盘82按压时的片材6的传送阻力。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且能够降低片材6卡纸或图像记录的精度恶化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由于吐出墨滴而导致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高度位置稍微向上方位移,也能够通过支架103上所设置的第1引导面111向第2齿盘82的下端引导波谷的顶点部分。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片材6的传送阻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4肋74上设置有第4引导面114,该第4引导面114向第2齿盘82的下端引导通过第1引导面111朝向斜前下方的片材6的顶端,因此能够减小片材6在第2齿盘82卡纸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齿盘82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时,通过第2肋72支撑波峰的部分,因此能够将片材6切实地维持为波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齿盘82相比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设置有第3齿盘83,并且在向传送方向19分离的两点按压片材6,因此能够抑制在片材6的后端通过按压片63之后片材6从压印平板50浮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弹性轴101上,旋转自如地设置有通过隔离物102向左右方向9彼此分离的一对第2齿盘82及第3齿盘83,因此在按压片材6时,能够分散对片材6施加的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片材6的传送阻力。
[变形例1]
如图9(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说明在与第3齿盘83相比靠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下游侧还设置有辊对120(与第3传送部相当)的例子。辊对120包括与排纸辊38相同结构的辊121和与第1齿盘39相同结构的第4齿盘122。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的辊对120的配置位置与排纸辊对37相同。第4齿盘122的弹性轴101的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固定于支架103。在支撑部件70上,开口有使辊121从上表面突出的开口79。本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辊对120夹持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而传送片材6,并向排纸托盘29排出。这样,本发明还能够用于在与第3齿盘83相比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有辊对120的喷墨记录装置10。
[变形例2]
如图9(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说明喷墨记录装置10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例子。喷墨记录装置10还包括辊对120、反转传送路径123及第2导向部件124。
第2导向部件124与支撑部件70在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下游侧与支撑部件70分离而配置。在第2导向部件124上,开口有使辊对120的辊121从上表面突出的开口125。此外,从第2导向部件124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有与第2肋72相同结构的第6肋126。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的第6肋126的配置位置与第2肋72相同,第6肋126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
反转传送路径123从传送方向19上的支撑部件70与第2导向部件124之间通过压印平板50的下侧延伸至弯曲路径32。反转传送路径123由未图示的导向部件划分。本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记录有图像的片材6通过辊对120向传送方向19传送而向排纸托盘29排出。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辊对120在一面(表面)上记录有图像的片材6的后端通过支撑部件70之后,向反方向旋转。这样,传送方向19上的片材6的后端进入反转传送路径123。片材6通过反转传送路径123及弯曲路径32以表背反转的状态向压印平板50上传送。片材6在压印平板50上在背面记录图像,通过辊对120向排纸托盘29排出。这样,本发明还能够用于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喷墨记录装置10。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放大图所示,说明了第2肋72的传送方向19(图2)上的上游端与第2齿盘82的下端相比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的例子。然而,第2肋72只要能够在片材6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齿盘82从上侧按压时支撑片材6的波峰的部分即可,因此也可以如图8(C)所示与开口78的端边缘分离而设置。具体地说,第2肋72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端从在传送方向19上与第2齿盘82的下端相同的位置向传送方向19延伸设置。即使这样设置第2肋72,也能够在片材6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齿盘82按压时通过第2肋72支撑片材6的波峰的部分,能够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说明了第2肋部由第2肋72和第3肋73构成的例子。在本变形例中,图10(A)所示,代替设置有第3肋73,而第2肋72与第3齿盘83相比延伸至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片材6在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齿盘82、第3齿盘83从上侧按压时,通过第2肋72支撑波峰的部分。由此,能够切实地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在本变形例中,第2肋72与第2肋部相当。另外,也可以使实施方式中的所有第2肋72像本变形例那样构成,也可以使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第2肋72像本变形例那样构成。此外,也可以在设置第3肋73(图6)之外,像本变形例那样将第2肋72延伸至第3齿盘83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
[变形例5]
在变形例4中,如图10(A)所示,说明了代替第3肋73而使第2肋72与第3齿盘83相比延伸至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的例子。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0(B)所示,说明代替第3肋73而设置有第7肋77的例子。第7肋77在左右方向9上与第2肋72相同的位置且第2肋72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向传送方向19延伸设置。第7肋77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端与第3齿盘83相比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侧。第7肋77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端与第3齿盘83相比位于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第7肋77被设置为上端成为与第2肋72的上端相同的高度位置。在第7肋77的传送方向19上的上游端,设置有从支撑部件70的上表面朝向斜前上方延伸至第7肋77的上端的第7引导面117。第7引导117将片材6的波峰的部分引导至第7肋77的上端,抑制片材6卡在第7肋77上。在本变形例中,第2肋72及第7肋77与第2肋部相当。
片材6在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3齿盘83按压时,通过第7肋77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由此,能够将片材6切实地维持为波形状。另外,也可以使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第2肋72像本变形例那样构成,也可以使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第2肋72像本变形例那样构成,且另一部分像变形例4那样构成。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一个弹性轴101上设置有两个按压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第3齿盘83的例子。然而,也可以在一个弹性轴101上设置有一个第3齿盘83。这是因为,第3齿盘83按压被第2齿盘82按压后的波谷的部分。即,第3齿盘83不需要以第2齿盘82程度的强力按压片材6,因此存在不需要分散按压片材6的力的情况,此时在一个弹性轴101上仅设置一个第3齿盘83。
此外,在第2齿盘82按压片材6的力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个弹性轴101上仅设置一个第2齿盘8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有第3齿盘83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不设置第3齿盘83。仅通过第2齿盘82也能够按压片材6的波谷的部分而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有支撑部件70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不设置支撑部件70。此时,第2齿盘82在与排纸辊对37的夹持位置相比靠传送方向19上的下游侧接近该夹持位置而配置。此时,即使不通过支撑部件70的第2肋72支撑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通过排纸辊对37和第2齿盘82也能够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支架103上设置有第1引导面111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不设置第1引导面111。此时,排纸辊对37在传送方向19上尽可能靠近记录头46的喷嘴47而配置。此时,能够在被吐出墨滴的片材6刚开始向平面恢复之后立即夹持片材6,因此不需要向第2齿盘82引导片材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有第1引导面111~第7引导面117的例子。然而,即使不设置第1引导面111~第7引导面117,也能够将片材6维持为波形状,且能够减小片材6卡纸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引导面111~第7引导面117由倾斜的倾斜面(平面)构成的例子。然而,第1引导面111~第7引导面117也可以由球面或曲面构成。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如图11所示,以将喷墨记录装置210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207。此外,操作面板216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210的侧面,将该侧面设为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前表面(正面)定义前后方向208。此外,从前表面侧观察喷墨记录装置210来定义左右方向209。
[喷墨记录装置210的概要]
如图1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210包括在记录纸、光面纸或明信片等片材206(图12)上记录图像的打印部211以及取入原稿(未图示)上所记录的图像的扫描部212。喷墨记录装置210能够执行打印、扫描、复印等。另外,扫描部212为任意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框体214在前后方向208上的前表面具有插拔供纸盒220的插拔口215。在插拔口215的里侧,设置有将供纸盒220支撑为能够向前后方向208滑动的未图示的导轨部。
[供纸盒220]
如图11所示,打印部211包括主体213和容纳在主体213的下部的供纸盒220。如图12所示,由用户在供纸盒220上放置片材206。
如图12所示,供纸盒220包括保持图像记录前的片材206的主托盘221和接收图像记录后的片材206的排纸托盘229。排纸托盘229配置在主托盘221的上侧,被主托盘221支撑。
主托盘221包括放置片材206的底板222和从前后方向208上的底板222的后端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倾斜板226。倾斜板226向第1传送路径231引导由供给部240送出的片材206。在底板222上设置有通过中心对齐对片材206进行定位的侧导向机构227。中心对齐是指,使各种尺寸的片材206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与主托盘221在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一致的位置对齐。
[供给部240]
如图12所示,供给部240包括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的支轴241、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在支轴241上且从支轴241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臂242、以及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臂242的另一端部上的供给辊243。在臂242上设置有向供给辊243传递支轴241的旋转的多个齿轮244。
供给辊243经由齿轮244通过支轴241进行旋转,从而片材206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后方送出。送出的片材206通过主托盘221的倾斜板226向第1传送路径231引导。
[第1传送路径231]
如图12所示,第1传送路径231由包括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的多个传送路径部件及压印平板250等划分。省略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以外的传送路径部件的图示。第1传送路径231包括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弯曲路径232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直线路径233。弯曲路径232以主托盘221的倾斜板226的上端为基端朝向上方,接着进行弯曲而朝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前方延伸。直线路径233从弯曲路径232的末端朝向前方直线状延伸。
[第2传送路径223]
如图12所示,第2传送路径223连接第1传送路径231上的排纸辊对237与换向辊对330之间的第1位置224和弯曲路径232上的传送辊235的传送方向219的上游侧的第2位置225。第2传送路径223从第1位置224朝向后侧(即相对于第1位置224而言配置有记录部245的一侧)向斜下方延伸。并且,通过记录部245的下侧且供给辊243的上侧,在第2位置225与第1传送路径231的弯曲路径232连续。片材206在第2传送路径223中向传送方向217引导。在此,传送方向217是指,在第2传送路径223中从第1位置224朝向第2位置225的方向。
[压印平板250]
如图12所示,压印平板250配置在供纸盒220的上侧。压印平板250在打印部211的框架(未图示)上支撑左右方向209的两端。
如图13、14所示,压印平板250形成为,在支撑于框架的状态下,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的长度比上下方向207的长度长。
在压印平板250的前端部形成有嵌合部258。嵌合部258为从压印平板250的前端部向前侧突出而嵌入旋转轴238A的外侧的筒形状。在嵌合部258中能够旋转地嵌入有排纸辊238的旋转轴238A。由此,压印平板250的前后方向208的后端侧以排纸辊238的旋转轴238A为中心转动。即,压印平板250能够通过转动而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印平板250以旋转轴238A为中心转动,但压印平板250也可以通过转动以外的方式来移动。例如,也可以使压印平板250的整体通过公知的凸轮功能等沿着上下方向207移动。
如图13所示,从压印平板250的上表面向记录头246方向(上方)突出有向传送方向219延伸的多个第1肋251、第8肋256及凸肋257。
如图22(A)所示,第1肋251(表示251A~251D)是支撑所传送的片材206(表示206A、206B)而形成成为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的肋,配置在相邻的两个抵接部件260(表示260A~260D)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间位置。具体地说,如图21(A)所示,与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最近的第1肋251A从该中央分离距离D1/2而配置。第1肋251A的右侧相邻的第1肋251B从第1肋251A分离距离D2而配置。第1肋251B的右侧相邻的第1肋251C从第1肋251B分离距离D3而配置。第1肋251C的右侧相邻的第1肋251D从第1肋251C分离距离D4而配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相邻的两个抵接部件260分离距离D,第1肋251A~251D位于抵接部件260的中间,因此距离D1、D2、D3、D4均为距离D。第1肋251向传送方向219延伸,横跨前后方向208上的压印平板250的大致两端而设置。通过这样设置第1肋251,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波峰的顶点与波谷的顶点之间的沿着左右方向209的距离相同。此时,更容易控制记录头246。
如图21(A)所示,第1肋251自压印平板250的基部252的上表面的突出量P1被设定为,上端与抵接肋263A的前后方向208上的前端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由此,所传送的片材206成为以被第1肋251支撑的部分为“波峰”、以被抵接部263下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突出量P1对多个第1肋251A~251D而言相同。这是为了使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的高度位置相同。
在片材206中,与左右方向209上的端部相比,中央部难以成为波形状。因此,不仅在第1肋251及抵接部件260、270,使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刚性均匀是困难的。
图21所示的第8肋256是用于在片材206成为波形状时与片材206的一部分抵接,使与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中央部近的波形状的曲率半径小于与该中央部远的波形状的曲率半径,使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刚性的均匀性良好的肋。以下,对于多个第8肋256,从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朝向右方依次说明第8肋256A、256B、256C、256D、256E。
第8肋256A~256E将自压印平板250的上表面的突出量P2设置为全部相同。第8肋256A配置在抵接部件260A与第1肋251A之间。第8肋256B配置在第1肋251A与抵接部件260B之间。第8肋256C配置在抵接部件260C与第1肋251C之间。第8肋256D设置在第1肋251C与抵接部件260D之间。第8肋256E设置在抵接部件260D与第1肋251D之间。
第8肋256A与第1肋251A之间的距离D5比第1肋251A与第8肋256B之间的距离D6短。距离D6比第1肋251C与第8肋256C之间的距离D7短。距离D7和第1肋251C与第8肋256D之间的距离D8相同。距离D8和第1肋251D与第8肋256E之间的距离D9相同。
第8肋256的突出量P2被设定为第8肋256能够支撑片材206。具体地说,突出量P2被确定为,第8肋256的突出端(上端)位于抵接部263的下端的上方且第1肋251的突出端(上端)的下方。进一步,突出量P2被确定为,第8肋256的上端位于假想直线L的上侧。假想直线L是连接和第8肋256最近的第1肋251的上端与和第8肋256最近的抵接部263的下端的直线。例如,如图21(B)的单点划线内的放大图所示,第8肋256A的上端位于连接抵接部件260A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的抵接肋263A的下端与第1肋251A的上端的假想直线L的上侧。此外,如图21(B)的双点划线内的放大图所示,第8肋256D的上端位于连接抵接部件260D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的抵接肋263A的下端与第1肋251C的上端的假想直线L的上侧。突出量P2被设定为第8肋256的上端位于第1肋251的上端的下方是为了不使被第8肋256按压的部分成为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
通过这样设置第8肋256,与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中央部近的波的曲率半径小于与该中央部远的波的曲率半径。参照图22详细进行说明。图22(A)表示被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部的第1肋251A支撑的片材206的一部分206A和被右端部的第1肋251C支撑的片材206的一部分206B。图22(B)表示将片材206的一部分206A和片材206的一部分206B重叠的图。
所传送的片材206被第1肋251及第8肋256支撑,且被抵接部263下压。在第1肋251A的两侧所设置的第8肋256A、252B与第1肋251A之间的距离D5、D6比在第1肋251C的两侧所设置的第8肋256C、252D与第1肋251C之间的距离D7、D8短。因此,如图22(B)所示,片材206的一部分206A的波的波峰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片材206的一部分206B的波的波峰的部分的曲率半径。
此外,根据距离D5~D8的长度关系,左右方向209上的第8肋256C与抵接部件260C之间的距离及第8肋256D与抵接部件260D之间的距离比第8肋256A与抵接部件260A之间的距离短。即,与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近时,和与该中央远时相比,左右方向209上的第8肋256与波谷的顶点部分之间的距离长。因此,与压印平板250的中央近的抵接部件260A的抵接部263的挠曲小于与该中央远的抵接部件260D、260E的抵接部263的挠曲。此时,片材206的一部分206A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片材206的一部分206B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由此,片材206的一部分206A的波的曲率半径在波峰及波谷双方上小于片材206的一部分206B的曲率半径。其结果,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刚性的均匀性良好。由此,波的形状难以被破坏,图像记录的精度提高。
图13所示的凸肋257是用于如下情况的肋:例如光面纸以外的普通纸及厚纸等片材206上打印相片的情况等时由于吐出大量的墨水而导致片材206膨胀时,防止片材206的波谷的部分与压印平板250的上表面滑动接触。凸肋257从传送方向219上的抵接部263的下游端(前后方向208上的前端)的下方的位置向传送方向219延伸,分别位于左右方向209上的第1肋251之间。如图22(C)所示,凸肋257在传送方向219的上游侧的端部具有随着靠向传送方向219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253A。倾斜面253A位于抵接部263的下侧,抑制所传送的片材206卡在凸肋257上。如图22(A)所示,凸肋257自压印平板250的基部252的上表面的突出量P3被设定为,上端位于抵接肋263A的前后方向208上的前端的下端的下方。
如图21(B)所示,一个凸肋257配置于在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打印区域的中央)位置上所配置的抵接部件260A的前侧。凸肋257与抵接部件260A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对应地配置。在压印平板250的中央所配置的抵接部件260A的右侧相邻的抵接部件260B的前侧,分别配置有向左右方向209分离的两个凸肋257。在抵接部件260D、260E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的前侧,分别配置有一个凸肋257。在抵接部件270的前侧,配置有向左右方向209分离的两个凸肋257。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例如由于吐出大量的墨水而膨胀、波谷的部分下降时,在波谷的部分与凸肋257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片材206的波谷的部分与压印平板250的基部252的上表面滑动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波形状被破坏及传送阻力增大,能够抑制图像记录的精度下降。另外,对抵接部件260B及抵接部件270设置两个凸肋257是为了如下情况:对于左右方向209上的长度略有不同的两种片材206(例如明信片和L版、legal尺寸和A4尺寸)的各片材,能够通过凸肋257支撑片材206。
此外,如图14、18所示,第1肋251及第8肋256与抵接部件260、270的抵接部263、273相比延伸至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压印平板250上的与第1肋251及第8肋256相比靠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的没有设置第1肋251及第8肋256的区域254是在到片材206的端部为止进行图像记录的无边距打印中在片材206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区域。在片材206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若记录头246吐出墨滴,则存在墨滴不附着在片材206上而是附着在片材206的外侧的压印平板250上的情况。若在墨滴能够附着的区域设置有第1肋251及第8肋256,则向片材206的外侧吐出的墨滴附着在第1肋251及第8肋256上,被它们的支撑的片材206的与记录面相反侧的面被墨水污染。因此,在区域254没有设置第1肋251及第8肋256。这样,区域254在进行无边距打印时用于在片材206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第1肋251及第8肋256延伸至区域254的附近,从而与抵接部263、273相比在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片材206的波形状也难以被破坏,图像记录的精度提高。
[连动部370]
如图14、17、18、19所示,打印部211包括连动部370。连动部370包括从动辊236的支架357、抵接部371、被抵接部372及弹簧373。在压印平板250上形成有与从动辊236的支架357抵接的抵接部3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A)所示,从压印平板250的后端部向后侧延伸有在左右方向209上相互分离的多个突起374。抵接部371从各突起374的顶端部向上侧延伸。压印平板250以前端部的嵌合部258中所嵌入的排纸辊238的旋转轴238A为中心转动。在该压印平板250的转动顶端侧形成有抵接部371。突起374在左右方向209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多个。突起374上所形成的抵接部371也在左右方向209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如图17(B)所示,抵接部371在左右方向209上从压印平板250的中央部对称地分离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抵接部371在从动辊236之间与从动辊236的支架357上所形成的被抵接部372抵接。在支架357的底板358上的与抵接部37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开口368,抵接部371能够插通开口368而与被抵接部372抵接。
在从动辊236的支架357上,形成有与抵接部371抵接的被抵接部372。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抵接部372是如图17(B)所示从支架357的支撑部359的侧面向右方或左方延伸的突起。支撑部359在左右方向209上隔着预定的间隔而设置。支撑部359上所形成的被抵接部372也在左右方向209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被抵接部372在左右方向209上从压印平板250的中央部对称地分离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被抵接部372分别在上下方向207上与抵接部371相对设置。被抵接部372的下表面与抵接部371的上表面抵接。
在压印平板250的下侧,设置有向从动辊236的支架357对压印平板250施力的弹簧373。弹簧373在左右方向209上在与抵接部371及被抵接部37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各弹簧373从下侧支撑压印平板250的各突起374。各弹簧373将下端安装在打印部211的框架384上。由此,压印平板250被弹簧373施力,抵接部371的上表面与被抵接部372的下表面压接。
压印平板250的突起374在左右方向209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因此在突起374的下侧所形成的弹簧373也在左右方向209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弹簧373在左右方向209上在与抵接部371及被抵接部37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抵接部371及被抵接部372在左右方向209上从压印平板250的中央部对称地分离设置有多个。弹簧373也在左右方向209上从压印平板250的中央部对称地分离设置有多个。由此,弹簧373从压印平板250的左端部横跨至右端部向从动辊236的支架357对压印平板250施力。即,弹簧373向从动辊236的支架357对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至少中央部施力。
从动辊236的支架357被弹簧375向传送辊235侧施力。由此,从动辊236与传送辊235压接。若片材206进入传送辊235与从动辊236之间,则从动辊236克服弹簧373、375的施力而向下侧移动片材206的厚度量。若从动辊236及支架357向下侧移动,则经由被抵接部372及抵接部371,支架357的移动向压印平板250传递。从而,压印平板250的后端侧(突起374侧)与从动辊236连动而向下侧移动。
[记录部245]
如图12所示,记录部245包括配置在压印平板250的上侧的托架248和配置在托架248上的记录头246。如图13所示,托架248能够向左右方向209往返移动地支撑在压印平板250的上侧所配置的前后一对导向轨292、293上。导向轨292、293在左右方向209上的两端部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在导向轨293上,设置有固定有托架248的未图示的带。该带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周向运动,使托架248向左右方向209往返移动。
如图12所示,记录头246配置在托架248上,隔着头间隙G位于压印平板250的上侧。如图20所示,记录头246在下表面具有吐出墨滴的多个喷嘴247。记录头246从喷嘴247向压印平板250上的片材206吐出墨滴,从而在压印平板250上向片材206记录图像。
[传送辊对234]
如图12所示,传送辊对234(与第1传送部相当)与压印平板250相比配置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后侧),夹持由供给部240送出的片材206并向传送方向219传送。
传送辊对234包括向左右方向209(与图1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35A、设置在旋转轴235A上且与旋转轴235A一体地旋转的传送辊235、以及配置在传送辊235的下侧的从动辊236。旋转轴235A能够旋转地将左右方向209上的两端部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
从动辊236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支架357上。该支架357由弹簧373、375向记录头246方向(上方)施力。从动辊236通过弹簧373、375的作用力与传送辊235压接。传送辊对234通过传送辊235和从动辊236夹持片材206,并向传送方向219传送片材206。所传送的片材206通过压印平板250的第1肋251及抵接部件260、270成为波形状。
[抵接部件260]
图12、13所示的抵接部件260、270是与压印平板250的第1肋251协作而使所传送的片材206成为波形状的部件。如后文所述,片材206通过抵接部件260、270及第1肋251成为以被抵接部件260、270下压的部分为“波谷”、以被第1肋251支撑的部分为“波峰”的波形状。
第1肋251配置在以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为基准左右对称的位置上,因此在图21中,省略图示压印平板250的左右方向209上的左部。该图21中的压印平板250的左端与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相当。如该图21所示,在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的上侧配置有一个抵接部件260(260A)。在配置于中央的抵接部件260A的左右方向209上的右侧,相互分离距离D(D10、D11、D12)配置有3个抵接部件260(260B、260C、260D)。在左右方向209上的抵接部件260A的左侧,也分别相互分离距离D10、D11、D12配置有3个抵接部件260。
距离D10、距离D11、距离D12为相同的距离D。这是为了使波的波峰与波峰之间的距离相同(使周期一定)。记录头246考虑根据一定的周期而变化的记录头246与片材206之间的距离而吐出墨滴,提高图像记录的精度。通过使记录头246与片材206之间的距离以一定的周期变化,容易控制记录头246。
以下,参照图23、24详细说明抵接部件260。另外,图23、24所示的上下方向207、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是在导向轨292上安装有抵接部件260的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23所示,抵接部件260包括安装在导向轨292上的安装部261、按压片材206的抵接部263、以及连接安装部261及抵接部263的弯曲部262。抵接部件260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成型,以使得抵接部263能够弹性变化。在后文说明抵接部263的弹性变形。
从安装部26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有增强用的多个增强肋264、向导向轨292的插入孔297(图24(A))插入的4个插入突起265、以及向导向轨292的插入孔296(图24(A))插入的插入突起288。4个插入突起265配置于在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上各排列两个的位置。插入突起288配置在前后方向208的后侧的两个插入突起265之间。插入突起288从弹性片259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弹性片259能够向上下方向207弹性变形。
在插入突起265的突出的顶端部(上端部),设置有挂在导向轨292的上表面上的前后一对爪266、267。爪266从插入突起265的突出的顶端部(上端部)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前方突出。爪267从插入突起265的上端部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后方突出。
在安装部261与弯曲部262之间,设置有在抵接部件260安装在导向轨292上的状态下从安装部261向上方突出、且沿着左右方向209延伸的平板形状的限制部280A。限制部280A通过使其上端面与导向轨292抵接来确定后述的上限位置。此外,在比限制部280A靠安装部261侧且安装部261上的左右方向209的两侧,设置有从安装部26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限制部280B。限制部280B的上端面与限制部280A的上端面相比为在上下方向207上低的位置。限制部208B也通过与导向轨292抵接而确定后述的上限位置。
在导向轨292上安装抵接部件260时,如图24(B)所示,将插入突起265从导向轨292的下表面侧向第1孔298插入。此时,插入突起288与插入孔296没有对准,插入突起288与导向轨292的下表面抵接,弹性片259向下方变形。接着,使抵接部件260向左右方向209上的左方滑动,如图24(C)、(D)所示,将插入突起265嵌入第2孔299。安装部261通过插入突起265在前后方向208上与划分第2孔299的壁面抵接、且爪266、267挂在导向轨292的上表面上,安装在导向轨292上。此外,由此插入突起288与插入孔296对准,向下方变形的弹性片259复原,在插入孔296中嵌入插入突起288。
如图23所示,弯曲部262沿着传送辊235的周面弯曲为圆弧状。这是为了避免弯曲部262与传送辊235接触。弯曲部262为了抑制挠曲而通过增强肋268进行增强。
在弯曲部262的下端,设置有向抵接部263引导所传送的片材206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端(也简称为片材206的顶端)的引导部269。若详细说明,则弯曲部262的引导部269从弯曲部262突出,以向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靠近,其下表面形成为从斜前上方朝向斜前下方延伸的倾斜面。在引导部269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有3个导向肋269A。导向肋269A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的引导部269的下表面的两端部和中央部。通过传送辊对234传送的片材206的顶端与导向肋269A的突出的顶端(下端)抵接,并向抵接部263被引导。
如图19所示,在抵接部件260安装在导向轨292上的状态下,引导部269与传送辊235的传送方向219的下游端即传送辊235的辊面最向下游侧突出的位置相比,在压印平板250侧突出到传送方向219的上游侧。由此,被传送辊对234夹持而向压印平板250传送的片材206的顶端不会进入传送辊235与弯曲部262之间,而是被引导部269引导而向抵接部263行进,记录头246侧的面被抵接部263压向压印平板250侧。
如图23所示,抵接部263是从弯曲部262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208上的前表面朝向斜前下方延伸的板状,以随着靠向前方而接近压印平板250的上表面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63的前端位于前后方向208上的记录头246的喷嘴247(图20)的后侧,接近喷嘴247。多个抵接部件260在导向轨292上安装成抵接部263在上下方向207及前后方向208上成为相同位置。
抵接部263倾斜是为了向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63的前端引导片材206的顶端。抵接部263成板状是为了在上下方向207上的距离缩短的头间隙G配置抵接部263的前端,且确保抵接部263的强度。使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63的前端接近喷嘴247是为了在接近喷嘴247的位置按压片材206来提高图像记录的精度。
抵接部263形成为左右方向209的两端随着靠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前方而彼此接近地倾斜的末端变细的形状,以使得容易向上下方向207挠曲。此外,抵接部263的板状的厚度随着靠向前后方向208上的前方而变薄。抵接部263的前端部通过被设置为末端变细的形状且变薄,在将所传送的片材206设置为波形状时发生挠曲。使抵接部263的前端部挠曲是为了调整波形状。此外,抵接部263的前端部在传送厚度稍厚的片材206时发生挠曲,抑制厚的片材206在抵接部263与压印平板250之间卡纸。此外,由于抵接部263的前端部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增大与记录头246的喷嘴247侧的面(下表面)的间隙,抵接部263与记录头246难以接触。此外,在片材206以与抵接部263接触的状态卡纸时,容易去除片材206。
从抵接部26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有向抵接部263所延伸的方向(斜前下方)延伸的3个抵接肋263A。抵接肋263A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的抵接部263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与弯曲部262的引导部269的导向肋269A连接。抵接肋263A与所传送的片材206的上表面抵接,从上侧按压片材206。由于设置有抵接肋263A,因此抵接部件260与片材206的接触面积减小,片材206的传送阻力减小。其结果,图像记录的精度提高。
前后方向208上的爪266的前端与爪267的后端之间的距离比前后方向208上的第1孔298的宽度稍短,以能够将插入突起265向第1孔298中插入。此外,爪266、267之间的距离比第2孔299的宽度长,以使得在插入突起265嵌入第2孔299时爪266、267挂在导向轨292的上表面上。此外,为了在插入孔297内容易向左右方向209移动抵接部件260,爪266、267的下端与增强肋264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导向轨292的板厚。由此,抵接部件260能够在爪266、267抵接于导向轨292的上表面的下限位置(图30(A))与增强肋264的上端抵接于导向轨292的下表面的上限位置(图30(B))之间向上下方向207移动。
这样,抵接部件260在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上卡止于导向轨292,在上下方向207上能够稍微移动。抵接部件260在没有施加外力时,由于自重而位于下限位置。若片材206与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抵接,则抵接部件260通过片材206从图30(A)所示的下限位置向图30(B)所示的上限位置移动。在抵接部件260处于上限位置的姿势下,抵接部件260的限制部280A的上端面与导向轨292在边缘向上方弯折的部位抵接,限制部280B的上端面与导向轨292的下表面抵接。
如图23所示,从抵接部263的上表面281的周缘向上方突出有包围肋284。包围肋284与左右方向209上的上表面281的两端部及前后方向208的前端部连接而设置。包围肋284和上表面281一起划分储存墨水的凹空间。
从左右方向209上的上表面281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有向抵接部263所倾斜的方向(斜前下方)延伸的突出肋285。如图31所示,突出肋285自上表面281的突出量L1大于包围肋284自上表面281的突出量L2。由此,若记录头246或抵接部263向记录头246与抵接部263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则抵接部263在突出肋285上与记录头246的下表面抵接。此时,若在记录头246的下表面由于墨雾等而附着有墨水,则该墨水附着在突出肋285的上端。突出肋285上所附着的墨水通过重力在突出肋285的表面上传递而向上表面281流入。突出肋285与包围肋284相比设置在内侧,且与包围肋284分离,以防止突出肋285上所附着的墨水向包围肋284的上端流入。
在上表面281上设置有多个肋286,以防止向上表面281流入的墨水滞留在突出肋285的附近。肋286在左右方向209上的突出肋28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肋286向左右方向209延伸,并向前后方向208彼此分离地设置。肋286的左右方向209的一端延伸至突出肋285,另一端与包围肋284分离。肋286自上表面281的突出量L3小于突出肋285的突出量L1,以防止肋286与记录头246抵接。由相邻的两个肋286构成向左右方向209延伸的凹槽。突出肋285上所附着的墨水在突出肋285上传递而向凹槽流入,通过毛细现象在凹槽内扩散,向由肋286和包围肋84构成的凹槽流入。由此,突出肋285上所附着的墨水不会滞留在突出肋285的附近。这样,能够抑制在突出肋285与记录头246再次抵接时墨水从突出肋285向记录头246移动。
[抵接部件270]
如图13所示,抵接部件270分别配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两端部的上侧。抵接部件270与抵接部件260的形状略有不同。以下,参照图25详细说明抵接部件270。另外,图25所示的上下方向207、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是在导向轨292上安装有抵接部件270的状态下的方向。
抵接部件270包括安装部271、弯曲部272及抵接部273。在安装部271上,与抵接部件260同样地,设置有增强用的增强肋274及插入突起275。安装部271通过4个插入突起275、插入突起275上所设置的爪276、277及增强肋274,与抵接部件260的安装部261同样地,安装在导向轨292上。
弯曲部272包括增强用的增强肋278、引导部279及导向肋279A,形成为与抵接部件260的弯曲部262大致相同的形状。
抵接部273是以前后方向208上的前端比后端位于下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矩形板状。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73的前端(下端)与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63的前端(下端)在上下方向207及前后方向208上位于相同位置。
抵接部件270配置在片材206(例如A4尺寸、legal尺寸)的左右方向209上的左端或右端在两个抵接肋273A之间的位置。因此,存在片材206只与左右方向209上的一个抵接肋273A抵接的情况。此时,若将抵接部273像抵接部263那样设置成末端变细的形状,则无法到喷嘴247(图3(B))的附近为止按压片材206。因此,抵接部273没有被设置成末端变细的形状,而是设置成矩形板状。抵接部件270通过抵接肋273A,在左右方向209上的片材206的两端的内侧,到喷嘴247的附近为止按压片材206。另外,在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273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前端切除的形状的缺口部273B。由于缺口部273B,左右方向209上的抵接部273的中央部上所设置的抵接肋273A的前后方向208上的前端与左右两侧的抵接肋273A的前端相比位于后方。
抵接部273的前端部的板形状的厚度变薄,从而在将所传送的片材206设置为波形状时发生挠曲。使抵接部273的前端部挠曲是为了调整波形状。此外,抵接部273的前端部在传送厚度稍厚的片材206时发生挠曲,抑制厚的片材206在抵接部273与压印平板250之间卡纸。此外,由于抵接部273的前端部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增大与记录头246的喷嘴247侧的面(下表面)的间隙,抵接部273与记录头246难以接触。此外,在片材206以与抵接部273接触的状态卡纸时,容易去除片材206。
另外,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与抵接部件260同样,抵接部件270也能够相对于导向轨292向下限位置和上限位置移动。此外,在抵接部件270的抵接部273上也设置有与包围肋284、突出肋285、肋286相同的肋,此外设置有与限制部280A、280B相同的限制部。
[排纸辊对237]
如图12所示,排纸辊对237(与第2传送部相当)包括配置在压印平板250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前侧)的旋转轴238A、设置在旋转轴238A上的多个排纸辊238、以及配置在排纸辊238的上侧的第1齿盘239。
旋转轴238A向左右方向209(与图1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左右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旋转轴238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如图26所示,旋转轴238A的高度位置被确定为,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比第5肋315的上端稍微靠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这是为了使被第5肋315支撑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进入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排纸辊238的辊面从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上所设置的开口318向第1传送路径231露出。
如图16所示,第1齿盘239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径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轴301上。具体地说,左右一对第1齿盘239设置在弹性轴301上。一对第1齿盘239通过弹性轴301上所设置的隔离物302向左右方向209分离。左右方向209上的弹性轴301的两端部固定在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图26)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相对,在压印平板250的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划分第1传送路径231。弹性轴301在一对第1齿盘239与排纸辊238抵接的状态下挠曲成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部比两端部位于上方,向下侧对一对第1齿盘239施力。一对第1齿盘239通过弹性轴301的作用力向排纸辊238压接。
如图16所示,排纸辊对237分别配置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1肋251的延长线上(第1肋251的前方)的位置。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在被第1肋251支撑之后到达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237夹持。
如图12的虚线框内的图所示,传送方向219上的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与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之间的距离L1比被传送的各种片材206中传送方向219上的长度最短的片材206的长度短。由此,在任何尺寸下,传送方向219上的片材206的上游端从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拔出之前,传送方向219上的片材206的下游端被排纸辊对237夹持。
[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
如图26所示,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和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以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为下侧在上下方向207上相对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有第1传送路径231。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及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支撑于未图示的框架。
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包括固定第1齿盘239的弹性轴301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两端部的多个第1固定部(未图示)、固定后述的第2齿盘282的弹性轴301的左右两端部的多个第2固定部304、以及固定第3齿盘283的弹性轴301的左右两端部的多个第3固定部305。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304及第3固定部305均为相同的结构。
第1固定部在排纸辊238的上侧向左右方向209分离而配置。第2固定部304在传送方向219上的抵接部263的延长线上且与第1固定部相比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前侧)向左右方向209分离而配置。第3固定部305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2固定部304的延长线上且与第2固定部304相比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向左右方向209分离而配置。
如图26所示,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具有向第2齿盘282引导片材206的波谷的部分的第1引导面310(与引导部相当)。第1引导面310分别设置在传送方向219上的各抵接部件260的延长线上,使得片材206的顶端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抵接。第1引导面310位于传送方向219上的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与第2齿盘282的下端之间,从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的上方朝向前后方向208上的斜前下方即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倾斜地延伸。第1引导面310的前端的上下方向207的位置位于与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传送的片材206的顶端与第1引导面310抵接,朝向斜前下方。另外,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也可以具有从与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相比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朝向前后方向208上的斜前下方即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此时,该倾斜面中位于传送方向219上的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与第2齿盘282的下端之间的区域与引导部相当。
如图12所示,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配置在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的下侧,是支撑被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按压的片材206的部件。从传送方向219上比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的下游侧的端靠下游侧的排出口(与末端相当)向排纸托盘229排出片材206。
如图26、27所示,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包括配置在旋转轴238A与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之间且固定在未图示的框架上的板状的基部311和从基部3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第2肋312、第3肋313、第4肋314及第5肋315。如图16所示,在基部311上,开口有使排纸辊238从上表面突出的多个开口318。
第5肋315是向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引导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肋。第5肋315从传送方向219上的开口318的上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后侧)的端边缘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间向传送方向219延伸至传送方向219上的基部311的上游侧的端(前后方向208上的后端)。第5肋315位于传送方向219上的第1肋251的延长线上。第5肋315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与第1肋251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大致相同,以能够支撑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设置有第5肋315是因为,由于压印平板250被设置为能够转动,无法使压印平板250的第1肋251延伸至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
如图27(A)所示,在传送方向219(图12)上的第5肋315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传送方向219上的基部311的上表面的上游侧的端边缘朝向斜前上方倾斜地延伸至第5肋315的突出端(上端)的第5引导面325。片材206的顶端与第5引导面325抵接而向第5肋315的突出端(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206卡在第5肋315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的端。
图16所示的第2肋312是支撑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肋,配置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1肋251的延长线上。第2肋312的突出端(上端)的高度位置与第1肋251的突出端(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以能够支撑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第2肋312从传送方向219上的开口318的下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前侧)的端边缘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间向传送方向219延伸。
第2肋312的传送方向219下游侧的端与第2齿盘82的下端相比位于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前侧)。第2肋312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端与第2齿盘282的下端相比位于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这是为了在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被第2齿盘282从上侧按压时,通过第2肋312支撑波峰的部分。第2肋312从开口318的下游侧的端边缘向传送方向219延伸至传送方向219上的第2齿盘82与第3齿盘83之间的位置。第2肋312延伸至第2齿盘282与第3齿盘283之间的位置是因为设置有第3肋313。
如图27(A)所示,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2肋312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开口318的端边缘朝向斜前上方即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倾斜地延伸至第2肋312的突出端(上端)的第2引导面322(与倾斜面相当)。通过了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的片材206的顶端与第2引导面322抵接而向第2肋312的突出端(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206卡在第2肋312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的端。
第3肋313是取代第2肋312来支撑由第2肋312支撑的片材206的波峰的部分的肋。如图16所示,第3肋313配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的第2齿盘282和第2肋312的中间与第2肋312之间,以能够支撑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第3肋313从与传送方向219上的第2肋312的下游侧的端相比靠传送方向219的上游侧的位置且与第2肋312的上游侧的端相比靠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向传送方向219延伸至传送方向219上的与第2齿盘282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从第2肋312继续引导片材206。第3肋313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比第2肋312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低,即靠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另外,在图26中,由于第2肋312与第3肋313的高度差很小,因此表示为大致相同。片材206通过第2肋312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之后,通过第3肋313支撑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并传送。
如图27(A)所示,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3肋313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基部311的上表面朝向斜前上方即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倾斜地延伸至第3肋313的突出端(上端)的第3引导面323。片材206的顶端与第3引导面323抵接而向第3肋313的突出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206卡在第3肋313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的端。
第4肋314是支撑被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按压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的肋。如图16所示,第4肋314与第2齿盘282相比从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侧向传送方向219延伸至与第3齿盘283相比靠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的位置。第4肋314配置在左右方向209上的第3肋313与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之间,以能够支撑片材206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此外,由于支撑波谷的部分,因此第4肋314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比第3肋313的突出端(上端)的位置低,即靠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
如图27(B)所示,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4肋314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从基部311的上表面朝向斜前上方即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倾斜地延伸至第4肋314的突出端(上端)的第4引导面324。片材206的顶端与第4引导面324抵接而向第4肋314的突出端(上端)引导。由此,抑制片材206卡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4肋314的上游侧的端。片材206通过第4肋314支撑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并传送。
在基部311的上表面,在相邻的第4肋314之间且与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319(参照图16),不存在基部311的上表面。由此,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例如由于吐出大量的墨水而膨胀、波谷的部分下降时,在波谷的部分不与基部311的上表面抵接,能够抑制片材206的波谷的部分与基部311的上表面滑动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波形状被破坏及传送阻力增大,能够抑制图像记录的精度下降。
[第2齿盘282、第3齿盘283]
第2齿盘282(与第2按压部相当)及第3齿盘283(与第3按压部相当)是从上侧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来使片材206维持波形状的部件。如图16所示,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为与第1齿盘239相同的结构,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弹性轴301上。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弹性轴301上是为了在传送光面纸等韧度强的片材206时使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向上方退避。一对第2齿盘282及一对第3齿盘283分别通过隔离物302向左右方向209分离。在左右方向209上,通过隔离物302连接的两个第2齿盘282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间与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对应。第2齿盘282及第3齿盘283设置成一对是为了在按压片材206时分散对片材206施加的力。
如图26所示,第2齿盘282的弹性轴301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两端部固定在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的第2固定部304上。第2齿盘282的下端即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的突出端位于比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靠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且与前后方向208上的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的前端(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第2齿盘282能够从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
如图12的虚线框内的图所示,第2齿盘282配置在使第2齿盘282的下端与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之间的传送方向219上的距离L2比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与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的前端的下端之间的传送方向219上的距离L3短的位置。这是为了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片材206的上游端被第1肋251与抵接部263上下夹持期间使片材206的前端到达第2齿盘282。由此,在片材206的上游端通过了第1肋251与抵接部263之间时,片材206已与第2齿盘282抵接。由此,片材206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维持波形状。
如图26所示,第3齿盘283的弹性轴301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两端部固定在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的第3固定部305。第3齿盘283的下端即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的突出端位于比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靠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且与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第3齿盘283能够从上侧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
第3齿盘283与第2齿盘282相比在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与第2齿盘282分离而配置。这是为了在传送方向219上分离的两点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部分,抑制在片材206的后端通过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之后片材206的后端从压印平板250上浮。若传送方向219上的第2齿盘282与第3齿盘283的距离过于接近,则产生片材206以第2齿盘282为支点转动的可能性,若过于远离,则产生在片材206到达第3齿盘283之前片材206的后端通过抵接部263、片材206转动的可能性。由此,第3齿盘283在传送方向219上的长度最短的片材206的后端从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拔出之前片材206的顶端到达的范围内与第2齿盘282分离而配置。
[换向辊对330]
如图12、27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231上与第3齿盘283及第1位置224相比靠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设置有换向辊对330(与第3传送部相当)。换向辊对330包括配置在第1位置224的传送方向219上的下游侧(前后方向208上的前侧)的旋转轴331A、设置在旋转轴331A上的多个换向辊(以下还称为SB辊)331、以及配置在SB辊331的上侧的第5齿盘332。
旋转轴331A向左右方向209(与图1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左右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未图示的框架上。旋转轴331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进行旋转。
如图28所示,第5齿盘332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径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轴333上。具体地说,左右一对第5齿盘332设置在弹性轴333上。一对第5齿盘332通过弹性轴333上所设置的隔离物334向左右方向209分离。左右方向209上的弹性轴333的两端部固定在未图示的传送路径部件上。弹性轴333在一对第5齿盘332与SB辊331抵接的状态下挠曲成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部比两端部位于上方,向下侧对一对第5齿盘332施力。一对第5齿盘332通过弹性轴333的作用力向SB辊331压接。
如图28所示,换向辊对330分别配置在传送方向219上的第1肋251的延长线上(第1肋251的前方)的位置。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在被第1肋251支撑之后到达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237夹持,进一步到达换向辊对330的夹持位置并被夹持。
[第4齿盘335]
第4齿盘335(与第4按压部相当)是从上侧即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来使片材206维持波形状的部件。如图28所示,第4齿盘335为与第1齿盘239相同的结构,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弹性轴336上。第4齿盘335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弹性轴336上是为了在传送光面纸等韧度强的片材206时使第4齿盘335向上方退避。一对第4齿盘335分别通过隔离物337向左右方向209分离。在左右方向209上,通过隔离物337连接的两个第4齿盘335的左右方向209上的中间与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对应。第4齿盘335设置成一对是为了在按压片材206时分散对片材206施加的力。另外,在图12中,第4齿盘335与第5齿盘332重叠,没有表示在图中。
第4齿盘335的下端即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的突出端位于比换向辊对330的夹持位置靠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侧且与抵接部件260的抵接部263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第4齿盘335能够从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按压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
如图29所示,第4齿盘335的下端与SB辊331及第5齿盘332的夹持位置相比靠上下方向207的下侧。此外,在左右方向209上,在各SB辊331及第5齿盘332之间有第4齿盘335。由此,片材206成为在左右方向209上以被SB辊331及第5齿盘332夹持的部分为“波峰”、以被第4齿盘335按压的部分为“波谷”的波形状。
[路径切换部340]
如图12所示,路径切换部340在第1位置224中配置在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路径切换部340沿着左右方向209设置有多个。路径切换部340与切换部件相当。
路径切换部340分别由第6齿盘341、第7齿盘342、摆动板343及支轴344构成。支轴344在左右方向209上延伸,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打印部211的框架等上。摆动板343由从支轴344向传送方向219的下游侧延伸的多个肋构成。摆动板343的各肋的左右方向209的配置与排纸辊对237的位置对应。摆动板343伴随着支轴344的旋转而转动。
在摆动板343的肋之间设置有第6齿盘341。第6齿盘341配置在摆动板343的转动基端与转动顶端之间,其一部分与摆动板343的下端相比向下侧突出。第6齿盘341被设置为能够以左右方向209为轴旋转,在左右方向209上分离地设置有多个。
摆动板343构成为能够改变姿势,在其下表面侧与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相比位于第2传送路径部件362侧的排出姿势(图12中用虚线所示的姿势)与其转动顶端超过第1传送路径部件361而进入第2传送路径223的反转姿势之间转动。即,反转姿势的摆动板343的转动顶端部与排出姿势的摆动板343的转动顶端部相比位于下方。即,反转姿势是与排出姿势相比位于下侧的姿势。
摆动板343通常通过自重维持反转姿势,通过在第1传送路径231上向传送方向219传送的片材206被抬起,从反转姿势向排出姿势改变姿势。片材206在摆动板343为排出姿势的情况下进一步向第1传送方向的末端传送。此时,第6齿盘341与所传送的片材206的上表面抵接而旋转。即,排出姿势的路径切换部340对在第1传送路径231上向传送方向219传送的片材206的上表面进行导向,沿着第1传送路径231引导该片材206。
若片材206的后端通过第6齿盘341的正下方,则由摆动板343的自重引起的向下方的力大于片材206向上方推动摆动板343的力。由此,摆动板343再次通过自重从排出姿势向反转姿势改变姿势。其结果,片材206的后端朝向第2传送路径223的方位。在该状态下,若SB辊331向传送方向219旋转,则片材206向排纸托盘229排出。
在片材206的后端朝向第2传送路径223的方位的状态下,若SB辊331向传送方向219的反方向旋转,则片材206向第2传送路径223引导。即,片材206在摆动板343为反转姿势的情况下,波形状的“波峰”的部分与构成摆动板343的各肋抵接而向第2传送路径223引导,从而进行换向传送。
[再传送辊对350]
在第2传送路径223上,设置有包括再传送辊351和夹送辊352的再传送辊对350。再传送辊351及夹送辊352相互抵接,夹持并传送片材206。片材206从电动机(未图示)经由驱动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而旋转。驱动传递机构由行星齿轮等构成,无论传送用电动机向正转或反转的任意方向旋转,均使再传送辊351向一个旋转方向旋转,以使片材206向传送方向217传送。
[突出部363]
第2传送路径223的上侧通过上侧导向部件364划分。此外,第2传送路径223的下侧通过下侧导向部件365划分。上侧导向部件364和下侧导向部件365隔着片材206能够通过的预定间隔而彼此相对配置。此外,上侧导向部件364和下侧导向部件365在与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209上延伸。
如图12所示,第2传送路径223的上侧导向部件364与再传送辊351相比在传送方向217的上游侧弯曲。具体地说,上侧导向部件364的第2传送路径223侧的面由第1面366和第2面367构成。在该图12中虽然没有详细表示,但是第1面366及第2面367由在上侧导向部件364上沿着传送方向217延伸的多个肋的突出面构成。在第2传送路径223上传送的片材206通过这些肋的突出面向传送方向217引导。
第1面366是越靠向后侧高度越低的倾斜面。即,第1面366是从与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平行地延伸的水平面倾斜了预定角度的面。第2面367是大致与前后方向208及左右方向209平行地延伸的大致水平面。即,第1面366与第2面367相比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另外,第2面367也可以是与第1面366相比倾斜角度小的倾斜面。由于第1面366为倾斜面且第2面367为大致水平面,因此第1面366与第2面367的边界成为突出部363。另外,如上所述,第1面366及第2面367是在左右方向209上延伸的面,因此第1面366与第2面367交叉而成的突出部363是在左右方向209上延伸的线。
在此,突出部363与连接SB辊对330对片材206的夹持位置与再传送辊351对片材206的夹持位置的假想线即图12中的虚线390相比向下侧导向部件365侧突出。即,在侧视图中,在以虚线390为基准的情况下,突出部363构成向下侧导向部件365侧突出的凸部。
[实施方式的动作]
以下,依次说明在普通纸等韧度弱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在光面纸等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在厚纸等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厚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15、20、21说明在普通纸等韧度弱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供纸盒220上所载置的片材206通过侧导向机构227被中心对齐地定位。定位的片材206通过供给辊243向第1传送路径231送出。送出的片材206通过传送辊对234进行传送。通过了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的片材206的顶端通过抵接部件260、270的引导部269、279向抵接部263、273引导。若片材206与抵接部263、273抵接,则抵接部件260、270从下限位置向上限位置移动(参照图30)。此外,由于片材206是普通纸等韧度弱的片材,因此几乎不使压印平板250转动而被第1肋251及第8肋256支撑。在该状态下,抵接部263、273的下表面与第1肋251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下压片材206,因此片材206成为波形状(图15(B))。通过中心对齐对片材206进行定位,并在以左右方向209上的压印平板250的中央为基准左右对称的位置配置有抵接部件260、270及第1肋251及第8肋256,因此片材206成为左右对称的波形状。此外,第1肋251之间的距离D1~D4全部被设置为相同的距离D,并在相邻的第1肋251的中间配置有抵接部件260,因此片材206成为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与波谷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全部相同的波形状。此外,片材206通过第8肋256成为与左右方向209上的中央近的波的曲率半径小于与该中央远的波的曲率半径的波形状。
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韧度变强,抑制弯曲地传送。若片材206的顶端部到达记录头246的喷嘴247的下方位置,则传送辊235的旋转停止。之后,托架248向左右方向209往返移动,并且从喷嘴247向片材206吐出墨滴,进行一个路径(path)量的打印。此时,记录头246考虑根据片材206的波形状而周期性地变化的片材206与喷嘴247之间的距离而吐出墨滴。另外,片材206是否为韧度弱的普通纸等是通过打印指示中所包含的信息来判断的。在进行一个路径量的打印之后,传送辊235旋转,片材206被传送一个路径量。交替反复进行一个路径的打印和一个路径量的片材206的传送,在片材206上记录图像。
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1肋251支撑并在压印平板250上传送,接着在第1传送路径部件362的第5肋315上支撑波峰的顶点部分并传送。之后,被第5肋315支撑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到达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237夹持。片材206在波峰的顶点部分被排纸辊对237夹持而向传送方向219传送。
片材206中通过了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2肋312支撑。另一方面,波谷的部分通过第1引导面310及第4引导面324向第2齿盘282的下端引导,被第2齿盘282从上侧按压。此时,片材206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被第4肋314支撑。此外,片材206的后端还没有通过抵接部263、273。由此,片材206的顶端部和后端部这两部分仍被支撑为波形状。由此,片材206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2齿盘282之后,到达第3肋313,通过第3肋313支撑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被第4肋314支撑,并且向传送方向219传送,到达第3齿盘283。到达第3齿盘283的片材206被第3齿盘283按压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片材206在向传送方向219分离的第2齿盘282和第3齿盘283这两点被按压,因此即使在片材206通过抵接部263、273之后,也不会以第2齿盘282为支点转动地传送。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3齿盘283之后,到达第1传送路径231的第1位置224,与路径切换部340的第6齿盘341抵接。由于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韧度,因而摆动板343绕支轴344向上侧转动。由此,片材206的顶端在第1位置224向SB辊对330侧行进。另外,第6齿盘341与成为波形状的片材206的波峰的部分抵接,但片材206的波形状不会由于摆动板343的自重而被破坏。
使摆动板343向上侧转动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到达SB辊对330的夹持位置,被SB辊对330夹持。而波谷的部分被第4齿盘335从上侧按压。由此,片材206切实地维持波形状。
并且,在记录图像之后,片材206通过排纸辊对237及SB辊对330向排纸托盘229排出。
接着,说明在光面纸等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供纸盒220上所放置的片材206通过供给辊243向第1传送路径231送出,并通过传送辊对234进行传送。
若片材206进入传送辊235与从动辊236之间,则从动辊236克服弹簧373、375的施力而向下侧移动片材206的厚度量。若片材206像光面纸那样具有比普通纸厚的厚度,则压印平板250的后端侧(突起374侧)与从动辊236连动而向下侧移动。
通过了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的片材206的顶端通过抵接部件260、270的引导部269、279向抵接部263、273引导。若片材206与抵接部263、273抵接,则抵接部件260、270从下限位置向上限位置移动(参照图30)。此外,由于片材206是光面纸等韧度非常强的片材,因此若抵接部件260、270被定位在上限位置,则压印平板250通过片材206转动为传送方向219的上游侧向下方下降。其结果,压印平板250的抵接部371从支架357的被抵接部372分离。即,压印平板250从支架357分离而向下方移动。另一方面,即使片材206被夹持在压印平板250的第1肋251与抵接部件260、270的抵接部263、273之间,从动辊236也不会进一步向下方移动。
此时,如图15(C)所示,片材206不成为波形状地传送。之后,片材206通过记录头246记录图像。由于片材206没有成为波形状,因此记录头246认定为上下方向207上的片材206与喷嘴247之间的距离一定而吐出墨滴。另外,片材206是否为韧度非常强的光面纸等是通过打印指示中所包含的信息来判断的。
被第5肋315支撑的片材206到达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并被排纸辊对237夹持。并且,通过了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的片材206的顶端通过第1引导面310及第4引导面324向第2齿盘282的下端引导。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在通过第2齿盘282时使第2齿盘282的弹性轴301挠曲,使第2齿盘282向上方移动。片材206通过使第2齿盘282向上方移动,仍保持平面形状地传送。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2齿盘282之后,被第3肋313支撑,到达第3齿盘283。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在通过第3齿盘283时使第3齿盘283的弹性轴301挠曲,使第3齿盘283向上方移动。片材206通过使第3齿盘283向上方移动,仍保持平面形状地传送。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3齿盘283之后,到达第1传送路径231的第1位置224,与路径切换部340的第6齿盘341及第7齿盘342抵接。由于非常强的片材206的韧度,因而摆动板343绕支轴344向上侧转动。由此,片材206的顶端在第1位置224向SB辊对330侧行进。
使摆动板343向上侧转动的片材206到达SB辊对330的夹持位置,被SB辊对330夹持。韧度非常强的片材206在通过第4齿盘335时使第4齿盘335的弹性轴336挠曲,使第4齿盘335向上方移动。片材206通过使第4齿盘335向上方移动,仍保持平面形状地传送,通过排纸辊对237及SB辊对330向排纸托盘229排出。
接着,说明在厚纸等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厚的片材206上记录图像时的喷墨记录装置210的动作。供纸盒220上所放置的片材206通过供给辊243向第1传送路径231送出,并通过传送辊对234进行传送。通过了传送辊对234的夹持位置的片材206的顶端通过抵接部件260、270的引导部269、279向抵接部263、273引导。若片材206与抵接部263、273抵接,则抵接部件260、270从下限位置向上限位置移动(参照图30)。此外,由于片材206是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后的片材,因此若抵接部件260、270被定位在上限位置,则压印平板250通过片材206稍微转动。此时,片材206如图22(A)的实线所示,成为比普通纸的情况(图的虚线)平缓的(振幅小的)波形状而进行传送。记录头246认定为片材206成为平缓的波形状而吐出墨滴。具体地说,虽然片材206与喷嘴247之间的距离周期性地变化,但记录头246认定为该变化量小于普通纸的情况而吐出墨滴。另外,片材206是否为厚纸等是通过打印指示中所包含的信息来判断的。
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1肋251支撑而在压印平板250上传送,接着在第1传送路径部件362的第5肋315上支撑波峰的顶点部分并传送。之后,被第5肋315支撑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到达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被排纸辊对237夹持。片材206在波峰的顶点部分被排纸辊对237夹持而向传送方向219传送。
片材206中通过了排纸辊对237的夹持位置的波峰的顶点部分被第2肋312支撑。另一方面,波谷的部分通过第1引导面310及第4引导面324向第2齿盘282的下端引导,被第2齿盘282从上侧按压。由于片材206是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厚的片材,因此第2齿盘282的弹性轴301通过片材206稍微变形,第2齿盘282稍微向上侧移动。此时,片材206成为比普通纸的情况平缓的(振幅小的)波形状而传送。此时,片材206的后端还没有通过抵接部263、273。由此,片材206的顶端部和后端部这两部分仍被支撑为平缓的波形状。由此,片材206切实地维持平缓的波形状。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2齿盘282之后,到达第3肋313及第4肋314,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被第3肋313支撑,波谷的顶点部分的左右两侧被第4肋314支撑,并且向传送方向219传送,到达第3齿盘283。到达第3齿盘283的片材206被第3齿盘283按压波形状的波谷的顶点部分。由于片材206是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厚的片材,因此第3齿盘283的弹性轴301通过片材206稍微变形,第3齿盘283稍微向上侧移动。此时,片材206成为比普通纸的情况平缓的(振幅小的)波形状而传送。片材206在向传送方向219分离的第2齿盘282和第3齿盘283这两点被按压,因此即使在片材206通过抵接部263、273之后,也不会以第2齿盘282为支点转动地传送。
片材206的顶端在通过第3齿盘283之后,到达第1传送路径231的第1位置224,与路径切换部340的第6齿盘341及第7齿盘342抵接。通过成为平缓的波形状的片材206的韧度,摆动板343绕支轴344向上侧转动。由此,片材206的顶端在第1位置224向SB辊对330侧行进。
使摆动板343向上侧转动的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部分到达SB辊对330的夹持位置,被SB辊对330夹持。而波谷的部分被第4齿盘335从上侧按压。由于片材206是与普通纸相比厚度厚的片材,因此第4齿盘335的弹性轴336通过片材206稍微变形,第4齿盘335稍微向上侧移动。此时,片材206成为比普通纸的情况平缓的(振幅小的)波形状而传送。由此,片材206切实地维持平缓的波形状。
并且,在记录图像之后,片材206通过排纸辊对237及SB辊对330向排纸托盘229排出。
另外,能够在任何片材206上进行双面打印。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SB辊331在第1面(例如表面)上记录有图像的片材206的后端通过第1传送路径231的第1位置224、且通过SB辊对330的夹持位置之前,暂时停止,向传送方向219的反方向旋转。这样,传送方向219上的片材206的后端成为头部,在第1传送路径231中向传送方向219的反方向行进而进入第1位置224。在第1位置224,路径切换部340将摆动板343的转动顶端向下侧转动以进入第2传送路径223,因此片材206被摆动板343引导,顶端侧以SB辊对330的夹持位置为中心转动成进入第2传送路径223。
在第2传送路径223中传送的片材206的顶端部沿着上侧导向部件364的第1面366向传送方向217行进,若通过突出部363,则与下侧导向部件365抵接并行进。由此,在突出部363,片材206行进的方向在顶端侧和后端侧稍微变化。由于该变化,片材206稍微弯折,波形状的“波峰”与“波谷”之差即波形状的振幅稍微减小。
并且,若片材206的顶端部被再传送辊351夹持,则片材206成为其顶端部被再传送辊351夹持、且其后端部被SB辊对330夹持的状态。并且,片材206成为在SB辊对330与再传送辊对350之间沿着传送方向217被拉伸的状态,片材206的上表面与突出部363抵接。
在该状态下,若片材206进一步向传送方向217传送,则片材206的上表面在突出部363被挤压。由此,片材206的波形状的振幅进一步减小。换言之,被卷成波形状的片材206通过被突出部363挤压,波形状消除而成为接近平面形状的状态。
并且,片材206通过第2传送路径223到达第1传送路径231的第2位置225,以表背反转的状态即以使第2面与记录头246相对的状态再次进入第1传送路径231的弯曲路径232,被传送辊对234夹持而向压印平板250上传送。由于片材206的波形状被消除,因此片材206顺利被传送辊对234夹持。片材206在压印平板250上与上述同样地在第2面上记录图像,之后片材206通过排纸辊对237及SB辊对330向排纸托盘229排出。
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然也能够进行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相同的变形。

Claims (29)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传送部,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传送方向夹持并传送片材;
压印平板,在比上述第1传送部靠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具有向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肋部,该第1肋部向与上下方向及上述传送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在该第1肋部的上端支撑片材;
记录头,配置在上述压印平板的上侧,从喷嘴向上述压印平板上所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
多个第1按压部,在比上述喷嘴靠传送方向上游侧且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1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与上述第1肋部上所支撑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第1肋部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
多个第2传送部,在上述第1肋部的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且上述传送方向上与上述第1肋部对应而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以及
多个第2按压部,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为在上述传送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而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与所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具有第1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位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之间,向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引导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多个第2肋部,该多个第2肋部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之间的位置向上述传送方向延伸,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且支撑片材的上端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部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向上端面引导片材的第2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出口,与上述第2肋部相比设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排出片材;和
多个第3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部之间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地配置,与所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与上述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3传送部,该第3传送部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排出口之间,夹持并传送片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肋部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传送方向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配置在使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的距离比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1传送部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短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为齿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包括:
多个齿盘,向上述第1方向分离;和
隔离物,配置在多个齿盘之间。
1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传送部,向传送方向夹持并传送片材;
压印平板,与上述第1传送部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支撑通过上述第1传送部传送的片材;
记录头,与上述压印平板相对地配置,从喷嘴吐出墨滴;
第1按压部,与上述喷嘴相比在传送方向上游侧以在与上述传送方向及片材的记录面交叉的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从上述记录头侧向上述压印平板侧突出;
多个肋,在上述压印平板上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1按压部之间并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且向上述记录头侧突出,上述多个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记录头侧;
第2传送部,与上述肋相比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成具有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夹持片材的多个夹持位置,在各夹持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片材的各夹持位置是与上述肋对应的位置;
第1传送路径部件,与上述压印平板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在上述压印平板侧划分传送路径;
第2传送路径部件,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相对地配置而划分传送路径;以及
多个第2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或其下游侧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并且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下游侧,
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向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引导片材的传送方向下游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是沿着上述传送方向从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接近地倾斜的倾斜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2肋,该第2肋至少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设置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2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接近且与上述突出端连续的倾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3按压部,该第3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之间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2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3传送部,该第3传送部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之间,夹持并传送片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肋的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与上述第3按压部相比位于上述传送路径的末端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肋的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配置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按压部与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
还包括第3肋,该第3肋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的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之间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下游侧,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3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4肋,该第4肋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比上述第2按压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延伸至比上述第3按压部靠下游侧,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3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4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3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4肋之间且与上述第2按压部及上述第3按压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开口。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4肋,该第4肋至少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之间设置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且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2肋与上述第2按压部之间并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该第4肋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肋的突出端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上,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4肋之间且与上述第2按压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2按压部的突出端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的第1距离比上述第1传送部的夹持位置与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的第2距离短。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是以上述宽度方向为轴旋转的齿盘。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按压部包括:
一对齿盘,与上述宽度方向相对且以上述宽度方向为轴旋转;和隔离物,设置在该一对齿盘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按压部的突出端是沿着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突出肋的端面。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第4按压部,该多个第4按压部在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的下游侧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第1按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第2传送路径部件侧,且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突出的突出端与上述第2传送部的夹持位置相比位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部件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传送路径,沿着上述传送方向设置有上述第1传送部、上述记录部、上述第2传送部及上述第3传送部;
第2传送路径,连接上述第1传送路径上的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3按压部的下游侧且上述第3传送部的上游侧的第1位置与上述传送方向上的上述第1传送部的上游侧的第2位置;以及
切换部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上向上述第3传送部引导在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的顶端,并且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引导在上述第1位置向与上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的片材的顶端。
CN201210497180.XA 2011-11-28 2012-11-28 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103129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9493 2011-11-28
JP2011259493 2011-11-28
JP2012104095A JP5942570B2 (ja) 2011-11-28 2012-04-27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104095 2012-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9135A true CN103129135A (zh) 2013-06-05
CN103129135B CN103129135B (zh) 2015-07-29

Family

ID=472576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97180.XA Active CN103129135B (zh) 2011-11-28 2012-11-28 喷墨记录装置
CN20122064012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63275U (zh) 2011-11-28 2012-11-28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4012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63275U (zh) 2011-11-28 2012-11-28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7) US8696109B2 (zh)
EP (1) EP2596956B1 (zh)
JP (1) JP5942570B2 (zh)
CN (2) CN1031291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367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1228B2 (ja) * 2010-02-10 2014-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692026B2 (ja) 2011-11-28 2015-04-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760987B2 (ja)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60989B2 (ja)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42570B2 (ja) 2011-11-28 2016-06-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967796B2 (en) 2011-11-28 2015-03-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929638B2 (ja) * 2012-08-31 2016-06-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194640B2 (ja) * 2013-05-31 2017-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160375B2 (ja) * 2013-09-06 2017-07-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272093B2 (ja) * 2014-03-10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306906B2 (ja) 2014-03-10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137024B2 (ja) *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6409447B2 (ja) * 2014-09-25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372372B2 (ja) 2015-01-23 2018-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458605B2 (ja) * 2015-03-31 2019-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578865B2 (ja) * 2015-09-30 2019-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932911B2 (ja) * 2016-10-31 2021-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3612396A4 (en) 2017-04-17 2020-1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OBILE PLATINUM RIBS
JP6932982B2 (ja) 2017-04-28 2021-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1532A (ja) * 1998-08-27 2000-03-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30048345A1 (en) * 2001-09-07 2003-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4106978A (ja) * 2002-09-17 2004-04-08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20070070113A1 (en) * 2005-09-20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254713A (zh) * 2007-02-28 2008-09-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JP2011063035A (ja) * 2010-12-29 2011-03-3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N203063275U (zh) * 2011-11-28 2013-07-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8871A (ja) 1993-09-03 1995-03-14 Canon Inc 記録装置
SG46614A1 (en) 1994-02-10 1998-02-20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printer
JP3322052B2 (ja) 1994-02-10 2002-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432052B2 (ja) 1994-09-02 2003-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071711A (ja) 1996-08-30 1998-03-1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20020067942A1 (en) 1998-09-07 2002-06-06 Noriyuki Sugiyam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6503011B2 (en) 1998-09-30 2003-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4194205B2 (ja) 1999-05-14 2008-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69216B2 (ja) * 2001-04-11 2003-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5957B2 (ja) * 2001-05-15 2007-1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紙支持装置及び大型記録装置
JP3762344B2 (ja) * 2001-09-07 2006-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EP1964684B1 (en) 2007-02-28 2011-10-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74232B2 (ja) * 2007-06-29 2012-07-11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拍車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US8967796B2 (en) 2011-11-28 2015-03-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874510B2 (ja) * 2012-04-20 2016-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着弾位置ズレ量取得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着弾位置ズレ量取得装置
JP6112033B2 (ja) * 2014-02-12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授受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1532A (ja) * 1998-08-27 2000-03-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30048345A1 (en) * 2001-09-07 2003-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4106978A (ja) * 2002-09-17 2004-04-08 Canon Inc 記録装置
US20070070113A1 (en) * 2005-09-20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254713A (zh) * 2007-02-28 2008-09-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JP2011063035A (ja) * 2010-12-29 2011-03-3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N203063275U (zh) * 2011-11-28 2013-07-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367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0983A1 (en) 2021-03-04
US20160229202A1 (en) 2016-08-11
CN103129135B (zh) 2015-07-29
US9550379B2 (en) 2017-01-24
US8696109B2 (en) 2014-04-15
JP2013136226A (ja) 2013-07-11
CN203063275U (zh) 2013-07-17
US20190344591A1 (en) 2019-11-14
US9186917B2 (en) 2015-11-17
EP2596956B1 (en) 2015-07-22
EP2596956A3 (en) 2014-05-14
US10259238B2 (en) 2019-04-16
US20140292982A1 (en) 2014-10-02
US20170341429A1 (en) 2017-11-30
JP5942570B2 (ja) 2016-06-29
US11345170B2 (en) 2022-05-31
US10710384B2 (en) 2020-07-14
US20190047300A1 (en) 2019-02-14
EP2596956A2 (en) 2013-05-29
US9975358B2 (en) 2018-05-22
US20130135409A1 (en)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63275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203063276U (zh) 喷墨记录装置
US767398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laten and movable support section for supporting recording paper
CN202895930U (zh) 喷墨记录设备
US9586425B2 (en) Printhead spacing
EP1782956B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2412940U (zh) 压板和图像记录装置
US7722182B2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driving unit provided therein
CN1990242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840451B (zh) 供纸装置和具有这种供纸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2825923A (zh) 压纸卷轴间隙调整机构及打印机
US770386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s
CN101254714B (zh)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CN101081665A (zh) 供纸装置和成像设备
US8287107B2 (en) Ink passages, platens for a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s
CN1827379B (zh) 喷墨打印机
US8087662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509414C (zh) 传送系统、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US7942519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43649A (zh) 成像设备
US20230166539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9884493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963488A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4593970B2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