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63276U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063276U CN203063276U CN2012206408650U CN201220640865U CN203063276U CN 203063276 U CN203063276 U CN 203063276U CN 2012206408650 U CN2012206408650 U CN 2012206408650U CN 201220640865 U CN201220640865 U CN 201220640865U CN 203063276 U CN203063276 U CN 203063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abutting part
- recording apparatus
- jet recording
- sheet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Guides in the printing zone,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contact of conveyed sheets with printhea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抑制因导轨的变形或位移所引起的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接触。包括:记录部,能够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进行往返移动,从喷嘴向下方吐出墨滴;支撑部件,将所述记录部以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压印平板,与所述记录部隔着间隔而配置在所述记录部的下侧,支撑向与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以及抵接部件,在比所述喷嘴成为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记录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端成为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抵接到在所述压印平板上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的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件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有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的抵接部件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支撑向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的压印平板以及能够向与传送方向正交的扫描方向往返移动的记录部,从记录部对压印平板上的片材吐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有包括了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的抵接部件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抵接部件配置在压印平板和记录部之间的缝隙,抵接到被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从而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69264号公报
缝隙越小则墨滴的吐出距离越短,图像记录的精度越好。但是,若减小缝隙,则抵接部件接近记录部。于是,在记录部的下侧配置了压印平板的情况下,将记录部可往返移动地支撑的支撑部件弯曲而变形,或者向压印平板侧进行位移,从而产生往返移动的记录部和抵接部件接触的可能性。若记录部和抵接部件接触,则墨附着到抵接部件,或者记录部难以进行往返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事由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支撑部件的变形或位移所引起的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接触的手段。
(1)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部,能够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进行往返移动,从喷嘴向下方吐出墨滴;支撑部件,将所述记录部以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压印平板,与所述记录部隔着间隔而配置在所述记录部的下侧,支撑向与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以及抵接部件,在比所述喷嘴成为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记录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端成为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抵接到在所述压印平板上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的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件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抵接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在压印平板上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若支撑部件弯曲而变形,或者向下方进行位移而记录部向下方进行位移,则在支撑部件上配置的抵接部件也向下方进行与记录部相同程度的位移。由此,抑制了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接触。
(2)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是向所述第1方向隔开而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多个部件。在第1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任何尺寸的片材中,多个抵接部件也抑制从压印平板的浮起。通过设置多个抵接部件,在任何尺寸的片材中都能够抑制从压印平板的浮起,且能够抑制因支撑部件的变形或位移所引起的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接触。
(3)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是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且抵接到所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而成为上限位置的部件。
抵接部件通过被传送的片材而从下侧抬起而成为上限位置。成为了上限位置的抵接部件从上侧按压被传送的片材。通过将抵接部件设为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将抵接部件容易安装到支撑部件,且能够准确地确定在按压片材时的抵接部件的高度位置。
(4)所述压印平板也可以具有多个支撑肋,该多个支撑肋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件之间的位置上向所述第1方向隔开而配置,上端比所述抵接部的下端位于上方。
被传送的片材在通过抵接部件和支撑肋之间时,通过抵接部件和支撑肋而向相互相反方向按压。由此,片材成为将通过支撑肋上压的部分作为“波峰”、将通过抵接部件下压的部分作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了波形状的片材的韧度变强。其结果,即使是在抵接部件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也能够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
(5)所述压印平板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支撑肋的上端比所述抵接部的下端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支撑肋的上端比所述抵接部位于下方的位置,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压印平板向所述第1位置侧施力。
压印平板通过被传送的片材,在与片材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对应的距离中,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在厚度或韧度的强度不同的各种片材上记录图像。
(6)所述抵接部也可以是通过弹性变形而进行上下位移的部件。抵接部在被传送了厚度比记录纸张等厚的厚纸等片材时弯曲。由此,能够降低片材在抵接部和压印平板之间堵塞的可能性。
(7)所述抵接部也可以是沿着所述压印平板的上表面而扩展的形状,且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比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成为下方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传送方向倾斜而配置的部件。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记录部和压印平板之间的距离而将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此外,能够顺利地传送片材。
(8)也可以还包括传送部,比所述抵接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游侧,夹持并传送片材,所述抵接部件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从所述传送部的片材夹持位置的上方朝向所述抵接部向下方倾斜而延伸至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以将传送的片材引导至所述抵接部。能够将片材顺利地引导至抵接部。
(9)也可以在所述抵接部中的所述压印平板侧设置有沿着所述传送方向且向下方向突出的抵接肋。片材和抵接部的接触面积减小而片材的传送阻力减小,能够抑制片材堵塞或者图像记录的精度恶化的情况。
(10)所述支撑部件也可以是将上下方向作为厚度而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且比所述喷嘴配置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所述抵接部件是从所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侧向所述记录部和所述压印平板之间延伸的部件。
(11)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3位置和第4位置,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抵接部的下端比所述支撑肋的上端位于下方的位置,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抵接部比所述支撑肋的上端位于上方且比所述记录部的下表面位于下方的位置,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抵接部件向所述第3位置侧施力。
抵接部件通过被传送的片材,在与片材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对应的距离中从第3位置向第4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在厚度或韧度的强度不同的各种片材上记录图像。
(12)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传送部,将片材向传送方向传送;压印平板,支撑通过所述传送部传送的片材;记录部,从喷嘴对在所述压印平板上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支撑部件,支撑向扫描方向移动的所述记录部;以及抵接部件,具有在所述传送方向中在所述喷嘴和所述传送部之间与片材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件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抵接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在压印平板上传送的片材,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若支撑部件弯曲变形而进行位移,则在支撑部件支撑的记录部也进行位移。此外,在支撑部件上配置的抵接部件也进行与记录部相同程度的位移。由此,能够保持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相对关系。
(13)所述支撑部件也可以具有开口,所述抵接部件包括:与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的支柱;以及卡合部,在所述支柱上设置,比所述开口宽度大,且与所述支撑部件卡合。
通过在支撑部件的开口中嵌入抵接部件的支柱,抵接部件的卡合部与支撑部件卡合,从而能够将抵接部件对支撑部件卡止,容易对支撑部件安装抵接部件。
(14)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具有由所述支柱和所述卡合部构成的多个安装部,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
(15)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具有由所述支柱和所述卡合部构成的多个安装部,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扫描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
(16)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具有突起,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插入所述突起的定位部。通过抵接部件的突起插入支撑部件的定位部,从而能够将抵接部件对支撑部件卡止。
(17)所述突起也可以设置在多个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定位部设置在多个所述开口之间。
(18)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也可以包括:第1开口,开口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大小大;以及第2开口,与所述第1开口连续,且开口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大小小且开口宽度为与所述支柱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
通过在支撑部件的第1开口中插入了抵接部件的支柱和卡止部之后,在支撑部件的第2开口中嵌入抵接部件的支柱,抵接部件的卡合部与支撑部件卡合,从而能够将抵接部件与支撑部件卡合,容易对支撑部件安装抵接部件。
(19)所述第2开口也可以从所述第1开口向所述扫描方向形成。由此,能够将抵接部件在传送方向上对支撑部件卡止。
(20)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在所述传送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抵接部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向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所述抵接部且向所述压印平板侧倾斜而延伸,将传送的片材引导至所述抵接部。能够将片材顺利地引导至抵接部。
(21)所述引导部也可以延伸至所述传送部附近,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端比所述传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端位于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
由此,无需将通过传送部传送的片材的前端进入传送部和抵接部件之间,通过引导部就能够将片材顺利地引导至抵接部。
(22)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以在所述抵接部按压片材的按压方向上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在所述第1位置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支撑部件抵接,在所述第2位置中,在所述支撑部件侧设置的限制部与所述支撑部件抵接。
抵接部件通过与抵接部传送的片材抵接而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位于第2位置的抵接部件按压被传送的片材。在第2位置中,由于抵接部件的限制部与支撑部件抵接,所以能够准确地确定在按压片材时的抵接部件的位置。
(23)也可以所述抵接部件设置有多个,且在所述扫描方向上隔着间隔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多个抵接部件在扫描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任何尺寸的片材中都能够抑制从压印平板的浮起。
(24)所述压印平板也可以具有向所述记录部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支撑肋,所述支撑肋配置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之间,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与所述抵接部的片材抵接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被传送的片材在通过抵接部件和支撑肋之间时,通过抵接部件和支撑肋而向相互相反方向按压。由此,片材成为将通过支撑肋按压的部分作为“波峰”、将通过抵接部件按压的部分作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了波形状的片材的韧度变强。其结果,能够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
(25)所述压印平板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第1位置是与所述记录部的间隔为第1间隔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与所述记录部的间隔为比该第1间隔大的第2间隔的位置,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压印平板向所述第1位置侧施力。
压印平板通过被传送的片材,在与片材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对应的距离中,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在厚度或韧度的强度不同的各种片材上记录图像。
(26)也可以在所述第1位置中,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在所述第2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27)所述抵接部也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抵接部在被传送了厚度比记录纸张等厚的厚纸等片材时弯曲。由此,能够降低片材在抵接部和压印平板之间堵塞的可能性。
(28)所述抵接部也可以以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比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更靠所述压印平板侧的方向倾斜而配置。由此,能够顺利地传送片材。
(29)也可以从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向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变薄且所述扫描方向的长度变短。
由此,在被传送了厚度稍微厚的片材时弯曲,抑制厚的片材在抵接部和压印平板之间堵塞。此外,通过抵接部的下游端部的厚度变薄,从而能够增大与记录部的间隙,抵接部和记录部难以接触。此外,在片材以接触到抵接部的状态堵塞时,容易去除片材。
(30)所述抵接部件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3位置和第4位置,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印平板的间隔为第3间隔的位置,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印平板的间隔为大于该第3间隔的第4间隔的位置,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抵接部向所述第3位置侧施力。
抵接部件通过被传送的片材,在与片材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对应的距离中,从第3位置向第4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在厚度或韧度的强度不同的各种片材上记录图像。
(31)也可以在所述第3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压印平板侧,在所述第4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32)所述抵接部也可以具有抵接肋,该抵接肋向所述压印平板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片材和抵接部的接触面积减小而片材的传送阻力减小,能够抑制片材堵塞或者图像记录的精度恶化的情况。
(33)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传送辊,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压印平板,支撑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片材;托架,搭载了从喷嘴对在所述压印平板上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的记录头;托架框架,将所述托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抵接部件,具有在所述传送方向中在所述喷嘴和所述传送辊之间与片材抵接的抵接肋,且在所述托架的移动方向中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件;支撑肋,设置在所述压印平板上,向所述托架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配置在所述托架的移动方向中的所述抵接肋之间;被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托架框架上;以及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所述抵接肋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托架侧。
抵接部件的抵接肋抵接到被传送的片材,抑制片材的浮起。若托架框架弯曲变形而进行位移,则支撑托架框架的托架也进行位移。此外,在托架框架上配置的抵接部件也进行与托架相同程度的位移。由此,能够保持托架和抵接部件的相对关系。
此外,被传送的片材在通过抵接肋和支撑肋之间时,通过抵接肋和支撑肋而向相互相反方向按压。由此,片材成为将通过支撑肋按压的部分作为“波峰”、将通过抵接肋按压的部分作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了波形状的片材的韧度变强。其结果,能够抑制片材从压印平板的浮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抵接部件配置在支撑部件上,从而能够抑制因支撑部件的变形或位移所产生的记录部和抵接部件的接触,其结果,能够缩短记录部和压印平板之间的距离而将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喷墨记录装置10的立体图。
图2是主体13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3是记录头46的仰视图。
图4是主体13的一部分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5是主体13的一部分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图6(A)~6(F)是表示抵接部件60的图,图6(A)是主视图,图6(B)是俯视图,图6(C)是左侧视图,图6(D)是右侧视图,图6(E)是仰视图,图6(F)是立体图。
图7(A)~7(F)是表示抵接部件70的图,图7(A)是主视图,图7(B)是俯视图,图7(C)是左侧视图,图7(D)是右侧视图,图7(E)是仰视图,图7(F)是立体图。
图8(A)是导轨92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8(B)是在第1孔98中插入了插入突起65的状态的图,图8(C)是抵接部件60安装在导轨92上的状态的图,图8(D)是图8(C)的D-D剖视图。
图9(A)~9(B)是抵接部件60的纵剖视图,图9(A)表示下限位置,图9(B)表示上限位置。
图10(A)是与变形例1的压印平板50的前后方向8正交的剖视图,图10(B)是与变形例2的压印平板50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8正交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主体13的一部分被剖切的侧面侧的立体图。
图12(A)~12(D)是说明变形例2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12(A)是与前后方向8正交的压印平板50的剖视图,图12(B)是位于第1位置的压印平板50的纵剖视图,图12(C)是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压印平板50的纵剖视图,图12(D)是位于第2位置的压印平板50的纵剖视图。
图13(A)~13(B)是变形例3的抵接部件60的动作说明图,图13(A)表示第3位置,图13(B)表示第4位置。
图14是表示打印机部11中的压印平板50周边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地变更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以可使用地设置有喷墨记录装置10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了上下方向7。此外,操作面板16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0的侧面,将该侧面作为喷墨记录装置10的前面(正面)而定义了前后方向8。此外,从前面侧看喷墨记录装置10而定义了左右方向9。
【喷墨记录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0包括在作为记录纸张、光面纸、明信片等片材6(图2)上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以及获取在原稿(未图示)上记录的图像的扫描仪部12,可执行打印、扫描、复印等。扫描仪部12是任意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打印机部11的概要】
如图1所示,打印机部11包括主体13和在主体13的下部容纳的供纸盒20。在供纸盒20中,放置了片材6(图2)。在主体13的框体14(图1)内,设置有如图2所示的供给部40、传送路径31、传送辊对34、排纸辊对37、抵接部件60、70以及记录部45。主体13通过供给部40而将片材6送出到传送路径31,将送出的片材6通过传送辊对34传送,并将传送的片材6通过抵接部件60、70按压,从记录部45对被按压的片材6吐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记录了图像的片材6通过排纸辊对37对供纸盒20的排纸托盘29排出。以下,说明打印机部11的各个结构。
【框体14】
如图1所示,框体14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面具有用于插拔供纸盒20的插拔口15。供纸盒20可从插拔口15向前后方向8滑动。
【供纸盒20】
如图1所示,供纸盒20收纳在框体14的下部,能够向前后方向8滑动。如图2所示,供纸盒20包括保持图像记录前的片材6的主托盘21以及接收图像记录后的片材6的排纸托盘29。排纸托盘29配置在主托盘21的上侧,被主托盘21所支撑。
如图2所示,主托盘21包括放置了片材6的底板22以及从在前后方向8中的底板22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倾斜板26。倾斜板26将通过供给部40送出的片材6引导至传送路径31。在底板22中设置有侧引导机构27,该侧引导机构27通过对准中心而将片材6定位,抑制通过供给部40送出的片材6的斜行。对准中心是指,使各种尺寸的片材6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与左右方向9上的底板22的中央一致的位置对准。
【框架91】
在供纸盒20的上侧配置了如图4所示的框架91。框架91是支撑后述的传送辊35或排纸辊38(图2)或压印平板50(图2)等的部件。框架91通过将钢板的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向上侧折弯而形成,包括底板94以及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相对的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框架91配置在供纸盒20的上侧,通过螺钉等而固定在框体14上。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框架的图示。
在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上,设置有将传送辊35的旋转轴35A以可旋转地支撑的圆形状的切口部101、103。此外,在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上,设置有将排纸辊38的旋转轴38A(图2)以可旋转地支撑的圆形状的切口部102、104。
从在前后方向8上的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的后部的上端,将导轨92(图5)卡止的卡止片105、107向上突出。从在前后方向8上的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的前部的上端,将导轨93(图5)卡止的卡止片106、108向上突出。
【导轨92、93】
如图5所示的导轨92、93是将后述的记录部45以能够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返移动地支撑的部件,形成为向左右方向9延伸的板状的外形。在导轨92、93中,使用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上折弯的向左右方向9延伸的钢板。
导轨92在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插入框架91的卡止片105、107(图4)的插入开口92A。导轨93在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插入框架91的卡止片106、108(图4)的插入开口93A。导轨92、93架设在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的上端之间,通过卡止片105~108固定在框架91上。
在导轨92的被折弯的前端部和导轨93的被折弯的后端部上架设了后述的托架48。导轨92、93将架设的托架48以能够向左右方向9(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向的一例)进行往返移动地支撑。
在导轨92(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件的一例)上,设置有多个插入孔97。在插入孔97中插入后述的抵接部件60、70的插入突起65、75(图6(A)~6(F)、7(A)~7(F))。插入孔97被设置为如下两列:在前后方向8中的导轨92的前部在左右方向9中相互隔开配置的一列以及在前后方向8中的导轨92的后部在左右方向9中相互隔开配置的一列。一个抵接部件60、70分别具有4个插入突起65、75。该4个插入突起65、75分别插入前部侧的两个插入孔97和后部侧的两个插入孔97。在一个抵接部件60、70中分别设置有4个插入突起65、75是为了通过4点支撑而可靠地支撑抵接部件60、70。
如图8(A)所示,插入孔97包括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1孔98以及从在前后方向8中的第1孔98的中央部向在左右方向9中的左方延伸的第2孔99。插入突起65、75在如图8(B)所示那样从导轨92的下侧插入第1孔98之后,向在左右方向9中的左方向移动,如图8(C)、8(D)所示那样嵌入第2孔99。
如图5所示,在导轨92中,设置有在左右方向9中卡止抵接部件60、70的多个卡止孔92B。与一个抵接部件60(抵接部件70)对应地设置有一个卡止孔92B。另外,在图5中,仅对一部分卡止孔92B附加了标号。卡止孔92设置于成为在前后方向8中的后侧的两个插入孔97的中间的位置。在卡止孔92B中,嵌入在抵接部件60、70中设置的卡止凸部121。细节在后面叙述。
【供给部40】
如图2所示,供给部40包括在框架91(图4)的底板94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支承轴41、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支承轴41上且从支承轴4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臂4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臂42的另一个端部上的供给辊43。在臂42上,设置有将支承轴41的旋转传递到供给辊43的多个齿轮44。
若支承轴4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旋转,则通过与支承轴41的摩擦力,臂42与支承轴41一同转动,供给辊43抵接到主托盘21上的片材6。此外,供给辊43经由齿轮44通过支承轴41而旋转。于是,片材6向在前后方向8中的后方向送出。被送出的片材6通过主托盘21的倾斜板26引导至传送路径31。
【传送路径31】
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31是传送片材6的通路,由多个引导部件(未图示)和压印平板50而划分。传送路径31包括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弯曲路径32和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直线路径33。弯曲路径32以主托盘21的倾斜板26的上端为基端朝向上方,接着弯曲而向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方延伸。直线路径33从弯曲路径32的终端向前方以直线状延伸。在直线路径33的下表面由压印平板50划分。在压印平板50上,在片材6上记录图像。
【压印平板50】
如图2所示,压印平板50为以上下方向7作为厚度的板状的外形,配置在成为框架91的底板94(图4)的上侧且导轨92、93(图5)的下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从压印平板50的上表面,支撑片材6的多个支撑肋51向上突出。支撑肋51以能够支撑被传送的片材6的方式向前后方向8延伸。此外,支撑肋51配置在向左右方向9相互隔开且以在左右方向9中的压印平板5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成为左右对称的位置。这是为了在左右对称的位置中支撑通过侧引导机构27对准中心而定位的各种尺寸的片材6。
【记录部45】
如图2所示,记录部45包括托架48以及搭载在托架48上的记录头46,在压印平板50的上侧隔着间隔而配置。在记录部45和压印平板50之间形成了缝隙G。
如图5所示,托架48架设在导轨92的被折弯的前端部和导轨93的被折弯的后端部,被能够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返移动的导轨92、93支撑。托架48固定在未图示的带上。该带以可进行圆周运动地设置在导轨93上,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进行圆周运动,使托架48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返移动。
如图2所示,记录头46搭载在托架48上,位于压印平板50的上侧。如图3所示,记录头46在下表面具有吐出墨滴的多个喷嘴47。记录头46从喷嘴47对压印平板50上的片材6吐出墨滴,从而在片材6上记录图像。
【传送辊对34】
如图2所示,传送辊对34(本实用新型的传送部的一例)在比压印平板50位于传送方向19中的上游侧(在前后方向8中的后侧)且成为导轨92(图5)的下侧位置上,接近压印平板50配置了夹持位置(片材夹持位置)。传送辊对34包括传送辊35以及配置在传送辊35的下侧的从动辊36。传送辊35设置在向左右方向9(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5A上,与旋转轴35A一体旋转。旋转轴35A的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嵌入框架91(图4)的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的切口部101、10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框架91上。
从动辊3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未图示的架上。该架通过弹性部件而向上施力。通过该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从动辊36对传送辊35压接。若旋转轴35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旋转,则传送辊对34夹持片材6,向传送方向19传送片材6。
【排纸辊对37】
如图2所示,排纸辊对37配置在比压印平板50位于传送方向19的下游侧(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侧)且导轨93(图5)的下侧。排纸辊对37包括多个排纸辊38以及配置在排纸辊38的上侧的多个齿盘39。排纸辊38设置在向左右方向9(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8A上,与旋转轴38A一体旋转。旋转轴38A的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嵌入框架91(图4)的左侧板95和右侧板96的切口部102、10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框架91上。
齿盘3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未图示的弹性轴上。该弹性轴的轴方向的两端部被在导轨93中保持的未图示的保持部件所支撑。齿盘39通过弯曲的弹性轴而与排纸辊38压接。若旋转轴38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而旋转,则排纸辊对37夹持片材6,向传送方向19传送片材6。
【抵接部件60】
如图2所示的多个抵接部件60、70是将传送的片材6从上侧按压而抑制片材6从压印平板50浮起的部件。如图5所示,多个抵接部件60向左右方向9相互隔开而配置。此外,多个抵接部件60配置在以在左右方向9中的压印平板50的中央为基准成为左右对称的位置。这是为了在左右对称的位置中按压通过对准中心而定位的各种尺寸的片材6。以下,参照图6(A)~6(F)、8(A)~8(D)详细说明抵接部件60。另外,图(A)~6(F)、8(A)~8(D)所示的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是将抵接部件60安装在导轨92上的状态的方向。
如图6(A)~6(F)所示,抵接部件60包括安装在导轨92上的安装部61、从安装部61弯曲地延伸的弯曲部62、从弯曲部62向缝隙G延伸的抵接部63。抵接部件60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成型,使得抵接部63和后述的弹性部120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在后面叙述关于抵接部63和弹性部120的弹性变形。
安装部61形成为以上下方向7作为厚度的板状的外形。从安装部61的上表面,增强用的多个增强肋64和插入导轨92的插入孔97(图8(A))的4个插入突起65向上突出。4个插入突起65配置为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中各排列两个的位置。
如图6(A)~6(F)所示,在插入突起65的突出的前端部(上端部)中,设置有卡住导轨92(图8(D))的上表面的前后一对的爪66、67。爪66从插入突起65的上端部向前后方向8中的前方突出。爪67从插入突起65的上端部向前后方向8中的后方突出。
从前后方向8中的安装部61的后端,在上下方向7中具有挠性的板状的弹性部120向后方延伸。从弹性部120的突出的前端部(前后方向8中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嵌入在导轨92中设置的上述卡止孔92B的卡止凸部121向上突出。
在对导轨92安装抵接部件60时,首先,将插入突起65从导轨92的下侧插入插入孔97的第1孔98(图8(B))。接着,将抵接部件60向左右方向9中的左方向移动。于是,卡止凸部121抵接到导轨92的下表面,从而弹性部120弯曲。若将抵接部件60进一步向左方向移动而将插入突起65嵌入第2孔99(图8(C)、8(D),则通过弹性部120的弹性力,卡止凸部121嵌入卡止孔92B。由此,抵接部件60在左右方向9中对导轨92卡止。
以下,参照图8(A)~8(D),详细说明插入突起65以及爪66、67和插入孔97的尺寸关系。
插入突起65的前后方向8中的厚度T1(图8(D))成为与前后方向8中的第2孔99的宽度W1(图8(A))大致相同,使得能够将插入突起65在前后方向8中卡止。这是因为如下理由。将抵接部件60的抵接部63延伸至喷嘴47(图3)的附近时,更能够在喷嘴47的附近按压片材6(图2),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若抵接部件60的前后方向8中的位置因晃动而变化,则抵接部63从喷嘴47脱离或者墨滴接近喷嘴47而附着。通过在前后方向8中卡止抵接部件60,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图像记录的精度,且能够抑制墨附着到抵接部63。
前后方向8中的爪66的前端和爪67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1(图8(D))比前后方向8中的第1孔98的宽度W2(图8(A))稍微短,使得能够将插入突起65插入第1孔98。此外,距离L1比第2孔99的宽度W1长,使得在插入突起65嵌入了第2孔99时,爪66、67卡住导轨92的上表面。此外,为了在插入孔97内容易向左右方向9移动抵接部件60,爪66、67的下端和增强肋64的上端之间的距离L2(图8(D)的放大图)比导轨92的板厚T2(图8(D)的放大图)大。因此,抵接部件60能够在爪66、67抵接到导轨92的上表面的下限位置(图9(A))和增强肋64的上端抵接到导轨92的下表面的上限位置(图9(B))之间向上下方向7移动。距离L2被决定为:在下限位置中后述的抵接部63不抵接到压印平板50的上表面,在上限位置中抵接部63比支撑肋51位于上方且比记录部50的下表面位于下方。另外,如图8(D)的放大图所示,通过将爪66、67的下端面形成为圆弧状,减少爪66、67和导轨92的接触面积,容易将抵接部件60向左右方向9移动。
这样,抵接部件60在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中与导轨92卡止,且在上下方向7中能够稍微移动。在没有施加外力时,抵接部件60通过自重而处于下限位置。若传送的片材6抵接到后述的抵接部63,则抵接部件60通过片材6而从图9(A)所示的下限位置移动到图9(B)所示的上限位置。细节在后面叙述。
如图6(A)~6(F)所示,弯曲部62以圆弧状弯曲并且向下方延伸。这是为了避免在导轨92(图5)的下侧配置的传送辊35(图5)和弯曲部62的接触。为了抑制弯曲,弯曲部62通过增强肋68而增强。
在弯曲部62的下端,设置有将传送的片材6的传送方向19中的下游端(以下,简单记载为片材6的前端)引导至抵接部63的引导面69。详细说明的话,引导面69形成为从传送辊对34(图2)的夹持位置的斜前上向斜前下延伸的倾斜面。向引导面69延伸的方向(斜前下方向)延伸的3个引导肋69A从引导面69向下突出。引导肋69A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9中的引导面69的两端部和中央部。通过传送辊对34传送的片材6的前端抵接到引导肋69A的突出的前端(下端),引导至抵接部63。
如图11、14所示,弯曲部62的引导部69从弯曲部63突出,使得接近传送辊对34的夹持位置。在抵接部件60安装在导轨92的状态下,引导部69从传送辊35的传送方向19的下游端、即传送辊35的辊面向下游侧最大膨胀的位置起在压印平板50侧中传送方向19的上游侧为止突出。由此,通过传送辊对34夹持而传送至压印平板50的片材6的前端不进入传送辊35和弯曲部62之间,而是被引导部69引导而进入抵接部63,将记录头46侧的面通过抵接部63向压印平板50侧按压。
如图6(A)~6(F)所示,抵接部63是从弯曲部62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8中的前面向斜前下延伸的板状的外形,且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倾斜,使得随着向前方而接近压印平板50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63的前端位于在前后方向8中的记录头46的喷嘴47(图3)的后侧且在前后方向8中的托架48的后端的前侧(比在传送方向19中的上游端位于下游侧),接近喷嘴47。多个抵接部件60分别安装在导轨92上,使得抵接部63在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中成为相同的位置。
抵接部63倾斜是为了将传送的片材6(图2)顺利地引导至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63的前端。此外,抵接部63成为了板状是为了在上下方向7中的距离短的间隙G(图2)中配置抵接部63且确保抵接部63的强度。将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63的前端接近喷嘴47(图3)是为了在接近喷嘴47的位置中按压片材6而将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
为了容易向上下方向7弯曲,抵接部63成为以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随着朝向前后方向8中的前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末端变细的形状。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63的前端部通过成为末端变细的形状,在被传送了厚度稍微厚的片材6时弯曲,抑制厚的片材6在抵接部63和压印平板50(图2)之间堵塞。
此外,随着朝向前后方向8中的前方,抵接部63的板状的厚度变薄。抵接部63的前端部通过变薄,在将被传送的片材6设为波形状时弯曲。弯曲抵接部63的前端部是为了调整波形状。此外,抵接部63的前端部在被传送了厚度稍微厚的片材6时弯曲,抑制厚的片材6在抵接部63和压印平板50之间堵塞。此外,通过抵接部63的前端部的厚度变薄,能够加大记录头46的与喷嘴47侧的面(下表面)的间隙,抵接部63和记录头46难以接触。此外,在以接触到抵接部63的状态下片材6堵塞时,容易去除片材6。
向抵接部63延伸的方向(斜前下方向)延伸的3个抵接肋63A从抵接部6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抵接肋63A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与弯曲部62的引导肋69A连接。抵接肋63A抵接到被传送的片材6(图2)的上表面,从上侧按压片材6。通过设置抵接肋63A,抵接部件60和片材6的接触面积减小,片材6的传送阻力减小。其结果,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
【抵接部件70】
如图5所示,抵接部件70分别配置在左右方向9中的压印平板50的两端部的上侧。因此,抵接部件70的形状与抵接部件60的形状稍微不同。以下,参照图7(A)~7(F)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7(A)~7(F)所示的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是将抵接部件70安装在导轨92上的状态的方向。
抵接部件70包括安装部71、弯曲部72以及抵接部73。与抵接部件60相同地,在安装部71上设置有增强用的增强肋74、插入突起75、弹性部120以及卡止凸部121。除了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侧的两个插入突起75中没有设置爪77之外,安装部71具有与抵接部件60的安装部61大致相同的结构。在前侧的两个插入突起75中没有设置爪77是为了避免与其他部件的缓冲。与抵接部件60的安装部61相同地,安装部71通过4个插入突起75、爪76、77以及增强肋74安装在导轨92上。
弯曲部72具有增强用的增强肋78、引导面79以及引导肋79A,形成为与抵接部件60的弯曲部62大致相同的形状。
抵接部73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倾斜的矩形板状的外形,使得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比后端位于下方。在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73的前端(下端)与在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63的前端(下端),在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中位于相同的位置。向抵接部73倾斜的方向(斜前下方向)延伸的3个抵接肋73A从抵接部7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抵接肋73A分别设置在抵接部73的左右方向9中的两端部和中央部,与弯曲部72的引导肋79A连接。抵接肋73A抵接到被传送的片材6的上表面,按压片材6。
抵接部件70配置在片材6(例如,A4尺寸、legal尺寸)的左右方向9中的左端或者右端成为两个抵接肋73A之间的位置。因此,存在片材6只抵接到左右方向9中的一个抵接肋73A的情况。于是,若将抵接部73如抵接部63那样设为末端变细的形状,则不能将片材6按压至喷嘴47(图3)的附近。因此,抵接部73没有成为末端变细的形状,而成为了矩形板状。抵接部件70通过抵接肋73A,在左右方向9中的片材6的两端的内侧,将片材6按压至喷嘴47(图3)的附近。另外,在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73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9中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前端切出的形状的切口部73B。通过切口部73B,在左右方向9中的抵接部73的中央部设置的抵接肋73A的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比左右两侧的抵接肋73A的前端位于后方。
抵接部73的前端部通过板形状的厚度变薄,在将被传送的片材6设为波形状时弯曲。弯曲抵接部73的前端部是为了调整波形状。此外,抵接部73的前端部在被传送了厚度稍微厚的片材6时弯曲,抑制厚的片材6在抵接部73和压印平板50之间堵塞。此外,通过抵接部73的前端部的厚度变薄,能够加大与记录头46的喷嘴47侧的面(下表面)的间隙,抵接部73和记录头46难以接触。此外,在以接触到抵接部73的状态下片材6堵塞时,容易去除片材6。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参照图2,说明喷墨记录装置10的动作。在主托盘21中放置的片材6通过供给辊43而送出到传送路径31。被送出的片材6通过传送辊对34传送。通过了传送辊对34的夹持位置的片材6的前端通过抵接部件60、70的引导肋69A、79A而引导至抵接部63、73。被引导的片材6将位于下限位置(图9(A))的抵接部件60、70举起至上限位置(图9(B))。移动到上限位置的抵接部件60、70通过抵接部63、73的抵接肋63A、73A而从上侧按压片材6,抑制片材6从压印平板50的浮起。若片材6的前端部到达成为记录头46的喷嘴47(图3)的下方的位置,则传送辊35的旋转停止。之后,托架48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返移动并且从喷嘴47对片材6吐出墨滴,进行一行的印刷。在进行了一行的印刷之后,传送辊35旋转,片材6被传送一行的量。交替地重复一行的印刷和片材6的一行量的传送,在片材6上记录图像。在记录了图像之后,片材6通过排纸辊对37对排纸托盘29排出。此外,若片材6通过抵接部件60、70,则位于上限位置的抵接部件60、70通过自重而返回到下限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60、70配置在支撑记录部45的导轨92上。因此,若导轨92弯曲,或者导轨92向下方进行位移而记录部45向下方进行位移,则跟随记录部45的位移,抵接部件60、70也向下方进行位移。于是,抑制了因导轨92的弯曲所引起的记录部45和抵接部63、73的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因记录部45和抵接部件60、70的接触,在抵接部件60、70中附着墨,或者记录部45难以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返移动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抵接部件60、70向左右方向9隔开而配置。因此,不论片材6的尺寸如何,都能够按压片材6。此外,若以向左右方向9延伸的方式设置抵接部件,且在该抵接部件中设置多个抵接部63,则有可能在该抵接部件不跟随导轨92的弯曲而弯曲的情况下,记录部45和抵接部63之间的距离变化,记录部45和抵接部63接触。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多个抵接部件60、70,从而在任何尺寸的片材6中,都能够抑制从压印平板50的浮起,且能够抑制记录部45和抵接部63的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插入突起65、75或卡止凸部121而将抵接部件60、70安装到导轨92上,所以与使用螺钉等固定用具的情况相比减少部件件数,且容易将抵接部件60、70安装到导轨92上。通过将抵接部件60、70设为能够向上下方向7进行移动,从而能够以导轨92为基准,准确地对上限位置中的抵接部63、73的高度位置进行定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容易将抵接部件60、70安装到导轨92上,且准确地确定抵接部63、73的高度位置。
此外,由于在接触到抵接部63、73的状态下片材堵塞,为了去除片材6,在抬起片材6时由导轨92受到对抵接部件60、70施加的力,所以还能够防止抵接部件60、70的破损。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位于上限位置(图9(B))的抵接部63、73的下端比支撑肋51的上端位于上方的例子。但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位于上限位置的抵接部63、73的下端比支撑肋51的上端位于下方且通过抵接部63、73和支撑肋51而将普通纸等韧度弱的片材6设为波形状而传送的例子。将片材6设为波形状是为了加强片材6的韧度而抑制片材6在压印平板50上翻转,将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0(A)所示,为了将传送的片材6设为波形状,压印平板50的支撑肋51被设置为突出的前端(上端)比上限位置的抵接肋63A、73A的下端(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位于上方。传送的片材6在通过抵接部63、73时被支撑肋51所支撑,通过抵接肋63A、73A下压。于是,片材6成为将通过支撑肋51支撑的部分作为“波峰”、将通过抵接肋63A、73A下压的部分作为“波谷”的波形状。成为了波形状的片材6被抑制了向上方的翻转而在压印平板50上传送。
支撑肋51设置于成为在左右方向9中相邻的两个抵接部件60的中间的位置。这是为了将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和波谷的顶点之间的距离设为相同,从而容易控制记录头46。记录头46通过考虑随着波形状而变化的片材6和喷嘴47(图3)的距离而吐出墨滴,从而将图像记录的精度变好。因此,将波形状的波峰的顶点和波谷的顶点之间的距离设为相同时,更加容易控制记录头46。
【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在变形例1的结构中,可转动地设置有压印平板50,使得除了普通纸等韧度弱的片材6之外,还能够对光面纸或厚纸等韧度强的片材6记录图像。详细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压印平板50在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部中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排纸辊38的旋转轴38A上。因此,前后方向8中的压印平板50的后端部可上下进行位移。压印平板50转动到图10(A)的第1位置和图10(B)的第2位置,该第1位置是支撑肋51的上端比上限位置的抵接部63、73的下端(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位于上方的位置,该第2位置是支撑肋51的上端比上限位置的抵接部63、73的下端位于下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前后方向8中的压印平板50的后端部的下侧,配置了将压印平板50向第1位置侧(向上)施力的螺旋弹簧113(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的一例)。螺旋弹簧113的下端抵接到在框架91的底板94的上侧配置的中板112而支撑。螺旋弹簧113的上端抵接到压印平板50的下表面。压印平板50通过螺旋弹簧113而向第1位置侧(向上)施力,且抵接到用于将从动辊36以可旋转地保持的架114而成为第1位置。
如图10(B)所示,若被传送光面纸等韧度非常强的片材6,则压印平板50通过片材6而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片材6将压印平板50设为第2位置,且未成为波形状而传送。成为了第2位置的压印平板50若片材6通过抵接部件60、70,则通过螺旋弹簧113(图11)的作用力而返回到第1位置。
若被传送厚纸等厚度比普通纸厚的片材6,则压印平板50通过片材6而从图12(B)所示的第1位置转动到图12(C)所示的位置。图12(C)所示的位置是图12(B)所示的第1位置和图12(D)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的位置。于是,如图12(A)的实线所示,片材6成为比普通纸时(图的虚线)更缓慢(振幅小)的波形状而传送。记录部45对缓慢的波形状的片材6吐出墨滴。具体地说,记录部45在片材6和喷嘴47(图3)之间的距离周期性地变化但其变化量与普通纸时相比小的情况下吐出墨滴。另外,根据在印刷指示中包含的信息,判断片材6为普通纸、光面纸还是厚纸。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压印平板50根据片材6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而转动,所以能够与片材6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无关地传送片材6而记录图像。
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前后方向8中的压印平板50的后端部通过转动而向上下进行位移的例子。但是,压印平板50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维持水平状态并且整体向上下方向7移动。
【变形例3】
在变形例2中,说明了压印平板50可转动地设置,使得光面纸等韧度强的片材6未成为波形状而传送的例子。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代替压印平板50可转动地设置,而抵接部件60、70可转动地设置的例子。
如图13(A)~13(B)所示,在导轨92上,设置有将前后方向8中的抵接部件60、70的后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的接收部92A。以下,说明图13(A)~13(B)所示的抵接部件60,但关于抵接部件70也是相同的。
与上述实施方向不同地,在抵接部件60中没有设置前后方向8中的后侧的插入突起65。此外,前后方向8中的前侧的插入突起65在上下方向7中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入突起65(图6(A)~6(F))长。抵接部件60以后端部为轴转动到第3位置(图13(A))和第4位置(图13(B)),该第3位置是前后方向8中的前侧的插入突起65的爪66抵接到导轨92的上表面的位置,该第4位置是增强肋64抵接到导轨92的下表面的位置。
在抵接部件60位于第3位置时,抵接肋63A的下端(前后方向8中的前端)比支撑肋51的上端位于下方。在抵接部件60位于第4位置时,抵接肋63A的下端比支撑肋51的上端位于上方。在前后方向8中的安装部61的前端部和导轨92之间配置了螺旋弹簧115(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的一例)。螺旋弹簧115将抵接部件60、70向第3位置侧(向下)施力。
若被传送光面纸等韧度非常强的片材6(图10(B)),则抵接部件60通过片材6而从第3位置转动到第4位置。片材6将抵接部件60设为第4位置,且未成为波形状而传送。成为了第4位置的抵接部件60在通过片材6之后,通过螺旋弹簧115的作用力而返回到第3位置。
在被传送厚纸等厚度比普通纸厚的片材6时,抵接部件60转动到第3位置和第4位置之间的位置。与图12(A)的实线的波形状所示的情况相同地,片材6成为比由虚线所示的普通纸时更缓慢(振幅小)的波形状而传送。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抵接部件60、70根据片材6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而转动,所以能够与片材6的厚度或韧度的强度无关地传送片材6而记录图像。
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了抵接部件60、70以可转动地设置的例子。但是,抵接部件60、70也可以以整体向上下方向7移动地设置。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抵接部63设为板状的例子。但是,只要能够确保抵接部63的强度,则抵接部63也可以设为棒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导轨92中使用了钢板的例子。但是,只要能够确保导轨92的强度,则也可以使用由树脂材料成型的导轨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插入突起65、75而将抵接部件60、70安装到导轨92上的例子。但是,抵接部件60、70也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用具而安装到导轨92上。此外,导轨92和抵接部件60、70也可以由树脂而一体成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抵接部件60、70的两种抵接部件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仅使用抵接部件60或者抵接部件70中的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抵接部件60中设置有引导肋69A和抵接肋63A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抵接部件60中未设置引导肋69A和抵接肋63A。此时,片材6通过引导面69而引导至抵接部63。此外,片材6通过抵接部63的下表面而按压。关于抵接部件70也是相同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送路径31具有弯曲路径32的例子。但是,传送路径31也可以仅由直线路径33构成。
Claims (33)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记录部,能够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进行往返移动,从喷嘴向下方吐出墨滴;
支撑部件,将所述记录部以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
压印平板,与所述记录部隔着间隔而配置在所述记录部的下侧,支撑向与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以及
抵接部件,在比所述喷嘴靠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记录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抵接到在所述压印平板上传送的片材的上表面的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件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是向所述第1方向隔开而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多个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是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且抵接到所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而成为上限位置的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平板具有多个支撑肋,该多个支撑肋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件之间的位置上向所述第1方向隔开而配置,上端比所述抵接部的下端位于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平板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支撑肋的上端比所述抵接部的下端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支撑肋的上端比所述抵接部位于下方的位置,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压印平板向所述第1位置侧施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是通过弹性变形而进行上下位移的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是沿着所述压印平板的上表面而扩展的形状,且是在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比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靠下方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传送方向倾斜而配置的部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传送部,比所述抵接部配置在传送方向上游侧,夹持并传送片材,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从所述传送部的片材夹持位置的上方朝向所述抵接部向下方倾斜而延伸至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将传送的片材向所述抵接部引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抵接部中的所述压印平板侧设置有沿着所述传送方向且向下方向突出的抵接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是将上下方向作为厚度而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且比所述喷嘴配置在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
所述抵接部件是从所述支撑部件的下表面侧向所述记录部和所述压印平板之间延伸的部件。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3位置和第4位置,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抵接部的下端比所述支撑肋的上端位于下方的位置,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抵接部比所述支撑肋的上端位于上方且比所述记录部的下表面位于下方的位置,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抵接部件向所述第3位置侧施力。
12.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部,将片材向传送方向传送;
压印平板,支撑通过所述传送部传送的片材;
记录部,从喷嘴对在所述压印平板上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
支撑部件,支撑在扫描方向移动的所述记录部;以及
抵接部件,具有在所述传送方向中在所述喷嘴和所述传送部之间与片材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件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开口,
所述抵接部件包括:
与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的支柱;以及
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支柱上,比所述开口宽度大,且与所述支撑部件卡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由所述支柱和所述卡合部构成的多个安装部,
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由所述支柱和所述卡合部构成的多个安装部,
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扫描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突起,
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插入所述突起的定位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设置在多个所述安装部之间,
所述定位部设置在多个所述开口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开口包括:
第1开口,开口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大小大;以及
第2开口,与所述第1开口连续,开口宽度比所述卡合部的大小小且开口宽度为与所述支柱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开口从所述第1开口向所述扫描方向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在所述传送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向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所述抵接部且向所述压印平板侧倾斜而延伸,将传送的片材向所述抵接部引导。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延伸至所述传送部附近,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端比所述传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下游侧端位于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以在所述抵接部按压片材的按压方向上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在所述第1位置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支撑部件抵接,
在所述第2位置中,在所述支撑部件侧设置的限制部与所述支撑部件抵接。
2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设置有多个,且在所述扫描方向上隔着间隔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2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平板具有向所述记录部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支撑肋,所述支撑肋配置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之间,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所述抵接部的与片材抵接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平板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第1位置是与所述记录部的间隔为第1间隔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与所述记录部的间隔为比该第1间隔大的第2间隔的位置,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压印平板向所述第1位置侧施力。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位置中,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在所述第2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2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由弹性材料形成。
2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以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比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更靠所述压印平板侧的方向倾斜而配置。
2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传送方向上游端向所述传送方向下游端,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变薄且所述扫描方向的长度变短。
3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设置为能够移动到第3位置和第4位置,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印平板的间隔为第3间隔的位置,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压印平板的间隔为大于该第3间隔的第4间隔的位置,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施力部件,将所述抵接部向所述第3位置侧施力。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压印平板侧,
在所述第4位置中,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比所述支撑肋的顶部位于所述记录部侧。
3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抵接肋,该抵接肋向所述压印平板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
33.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辊,向传送方向传送片材;
压印平板,支撑通过所述传送辊传送的片材;
托架,搭载了从喷嘴对在所述压印平板上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的记录头;
托架框架,将所述托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
抵接部件,具有在所述传送方向中在所述喷嘴和所述传送辊之间与片材抵接的抵接肋,且在所述托架的移动方向中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件;
支撑肋,设置在所述压印平板上,向所述托架侧突出且向所述传送方向延伸,配置在所述托架的移动方向中的所述抵接肋之间;
被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托架框架上;以及
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所述支撑肋的顶部比所述抵接肋的所述压印平板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托架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59490 | 2011-11-28 | ||
JP2011-259490 | 2011-11-28 | ||
JP2012102177A JP5949101B2 (ja) | 2011-11-28 | 2012-04-27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2-102177 | 2012-04-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063276U true CN203063276U (zh) | 2013-07-17 |
Family
ID=484664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640865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63276U (zh) | 2011-11-28 | 2012-11-28 | 喷墨记录装置 |
CN201210496701.XA Active CN103129134B (zh) | 2011-11-28 | 2012-11-28 | 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96701.XA Active CN103129134B (zh) | 2011-11-28 | 2012-11-28 | 喷墨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0021B2 (zh) |
JP (1) | JP5949101B2 (zh) |
CN (2) | CN2030632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29134A (zh) * | 2011-11-28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39655B2 (en) | 2009-11-06 | 2015-05-26 |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 Medication injection site and data collection system |
US8702674B2 (en) | 2010-04-27 | 2014-04-22 |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 Med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fer apparatus |
US9078809B2 (en) | 2011-06-16 | 2015-07-14 |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 Medication dose preparation and transfer system |
US10293107B2 (en) | 2011-06-22 | 2019-05-21 |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fluid flow through a fluid pathway |
US9744298B2 (en) | 2011-06-22 | 2017-08-29 |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fluid flow through a fluid pathway |
JP5760987B2 (ja) | 2011-11-28 | 2015-08-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347138B2 (ja) * | 2014-03-31 | 2018-06-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492488B2 (ja) * | 2014-09-25 | 2019-04-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578865B2 (ja) * | 2015-09-30 | 2019-09-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10747148B1 (en) * | 2019-03-11 | 2020-08-18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aterial guide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69264A (ja) * | 1990-07-10 | 1992-03-04 | Nec Data Terminal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用紙押え機構 |
JP2898518B2 (ja) * | 1993-09-03 | 1999-06-02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の用紙ガイド機構 |
US5527123A (en) * | 1995-02-28 | 1996-06-1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dia handling in an ink-jet printer |
JP4069264B2 (ja) | 1996-03-22 | 2008-04-02 | 三笠産業株式会社 | 容器の開閉装置 |
KR100209519B1 (ko) * | 1996-08-30 | 1999-07-15 | 윤종용 | 잉크젯프린팅헤드를 이용한 기기에 있어서 용지급지장치 |
JPH10147025A (ja) * | 1996-11-18 | 1998-06-02 | Casio Comput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3658159B2 (ja) * | 1997-11-13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0071532A (ja) | 1998-08-27 | 2000-03-07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789876B2 (en) * | 2001-03-21 | 2004-09-14 | Aaron G. Barclay | Co-operating mechanical subassemblies for a scanning carriage, digital wide-format color inkjet print engine |
JP4877394B2 (ja) | 2009-02-16 | 2012-02-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949101B2 (ja) | 2011-11-28 | 2016-07-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2012
- 2012-04-27 JP JP2012102177A patent/JP594910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27 US US13/628,749 patent/US929002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1-28 CN CN2012206408650U patent/CN20306327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2-11-28 CN CN201210496701.XA patent/CN103129134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29134A (zh) * | 2011-11-28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CN103129134B (zh) * | 2011-11-28 | 2015-08-1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US9290021B2 (en) | 2011-11-28 | 2016-03-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49101B2 (ja) | 2016-07-06 |
CN103129134A (zh) | 2013-06-05 |
JP2013136225A (ja) | 2013-07-11 |
US20130135388A1 (en) | 2013-05-30 |
CN103129134B (zh) | 2015-08-19 |
US9290021B2 (en) | 2016-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63276U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203063275U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0361883C (zh) | 记录介质馈送器和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0575100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202895929U (zh) | 喷墨记录设备及压盘设备 | |
US7735959B2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3373085A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2825923A (zh) | 压纸卷轴间隙调整机构及打印机 | |
CN101130313B (zh) | 记录装置 | |
CN202716564U (zh) |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 |
CN202716565U (zh) |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1537739B (zh) | 边缘限制装置、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 | |
CN202498837U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US7980660B2 (en) |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cleaning platen | |
CN102627037B (zh)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1254714A (zh) |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 |
CN102198764B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KR20120048675A (ko) | 프린터 장치 및 롤러 어셈블리 | |
CN100382975C (zh) | 打印机 | |
CN102514416A (zh) | 记录介质以及记录装置 | |
CN202717395U (zh) | 片材支撑装置 | |
CN202271669U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0548702C (zh)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204184045U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KR100896022B1 (ko) | 프린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9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