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4045U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4045U
CN204184045U CN201420565359.9U CN201420565359U CN204184045U CN 204184045 U CN204184045 U CN 204184045U CN 201420565359 U CN201420565359 U CN 201420565359U CN 204184045 U CN204184045 U CN 204184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component
ink
rolle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53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本匡雄
饭岛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4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4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76Construction of rollers; Bearing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能够提高记录部与支撑在轴承上的辊之间的位置精度。具备:托架,支撑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第1支撑部件,将托架支撑为能够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移动;第2支撑部件,支撑第1支撑部件;传送辊,沿扫描方向延伸,向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以及轴承,配置在第2支撑部件上,将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轴承具有与第1支撑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从喷嘴喷出墨滴从而在片材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大多数喷墨记录装置具备夹持并传送片材的辊对。辊对具备从电动机传递驱动而旋转的传送辊、以及配置在与传送辊相对的位置且与传送辊从动而旋转的从动辊。传送辊由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支撑辊的轴承插入于设置在框架上的开口,从而安装在框架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008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片材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由安装轴承的框架以外的其他框架支撑的情况下,成为记录部的定位基准的框架与成为用于定位轴承的基准的框架不同。因此,记录部与支撑在轴承上的辊之间的位置精度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记录部与支撑在轴承上的辊之间的位置精度的技术方案。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喷墨装置,具备:托架,支撑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第1支撑部件,将上述托架支撑为能够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移动;第2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传送辊,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以及轴承,配置在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轴承具有与上述第1支撑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根据本结构,设置在轴承上的抵接部与第1支撑部件抵接。此外,第1支撑部件支撑搭载有记录头的托架。由此,记录头和传送辊以第1支撑部件为基准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记录头与传送辊之间的位置精度。
(2)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中,上述轴承安装在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
(3)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中,具备:一对第2支撑部件,在上述扫描方向上分离配置,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和一对轴承,分别配置在上述一对第2支撑部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一对轴承轴承分别具有上述抵接部。
(4)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中,还具备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轴承或上述传送辊向上述第1支撑部件侧施力。
根据本结构,第1施力部件对轴承或传送辊向第1施力部件侧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传送辊相对于记录头的位置精度。
(5)上述轴承具有供上述传送辊插通的开口,上述开口沿与上述传送方向及上述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传送辊向上述第1支撑部件侧施力。
根据本结构,开口沿与传送方向及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传送辊沿着该方向移动。并且,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施力部件将传送辊定位于开口的第1支撑部件侧的端部。
(6)上述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传送辊施力。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还具备:压盘,与上述记录头相对地设置,支撑所传送的记录介质,具有与上述传送辊抵接的辊抵接部;压盘抵接部,设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件或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与上述压盘抵接;以及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压盘向上述压盘抵接部侧施力。
根据本结构,压盘的辊抵接部与传送辊抵接。由此,压盘在压盘抵接部设置在第1支撑部件上的情况下,经由传送辊以第1支撑部件为基准定位。其结果,能够提高压盘、记录头及传送辊之间的位置精度。另外,即使在压盘抵接部设置在第2支撑部件上的情况下,由于压盘的一部分以第1支撑部件为基准定位,因此也能够提高压盘、记录头及传送辊之间的位置精度。
(7)上述第2支撑部件具备从上述第2支撑部件的上端开口的嵌合部,上述轴承具备从外周面突出的第1突部、以及与该第1突部在上述扫描方向隔着间隔从上述外周面突出的第2突部,上述轴承以使上述嵌合部位于上述第1突部与上述第2突部之间的方式与该嵌合部卡合。
根据本结构,轴承能够通过第1突部与第2突部之间的槽与嵌合部卡合而从第2支撑部件的上端侧嵌入。即,不需要将轴承沿着扫描方向嵌入于第2支撑部件。因此,在将轴承安装在第2支撑部件上时,不需要用于使轴承在扫描方向上移动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喷墨记录装置的扫描方向上的大型化。
(8)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还具备从动辊,与上述传送辊相对地设置,与上述传送辊之间夹持记录介质并传送,上述从动辊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件上。
根据本结构,从动辊配置在第1支撑部件上,因此与记录头及传送辊同样以第1支撑部件为基准定位。因此,能够提高从动辊、记录头及传送辊之间的位置精度。
(9)在上述传送方向上,上述第2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的位置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第1支撑部件抵接的位置不同。
根据本结构,第1支撑部件在传送方向上不同的2处被支撑。由此,能够使第1支撑部件的位置稳定。
(10)上述第1支撑部件具备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的平板部,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平板部的平面抵接。
根据本结构,平板部沿扫描方向延伸,因此容易将托架支撑为能够在扫描方向上移动。
(11)上述平板部具备从上述传送方向的端部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
根据本结构,通过设置竖立设置部,能够增强平板部的刚性。由此,能够使第1支撑部件难以挠曲。其结果,能够减小第1支撑部件上所支撑的托架因第1支撑部件挠曲而引起的位置变化。
(12)上述第1支撑部件具备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传送方向及上述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述第1面相反一侧的第2面,上述托架与上述第1支撑部件的上述第1面抵接,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2支撑部件的第2面抵接。
(13)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备:托架,支撑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导向轨,将上述托架支撑为能够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移动;至少一个侧架,支撑上述导向轨;传送辊,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以及轴承,安装在上述至少一个侧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该轴承位于与上述导向轨相对的上述至少一个侧架的开口,具有与上述导向轨抵接的抵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搭载有记录头的托架与支撑在轴承上的传送辊之间的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3(A)、3(B)是示意地表示杆部90的引导部95及压盘42周边的左侧视图,图3(A)表示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的状态,图3(B)表示杆部90位于前方位置的状态。
图4是一对侧架84、引导部95、第2辊62及轴承70的立体图,表示轴承70没有安装在一对侧架84上且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的状态。
图5是一对侧架84、引导部95、第2辊62及轴承70的立体图,表示轴承70安装在一对侧架84上且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的状态。
图6是示意地表示杆部90的俯视图。
图7表示右侧的侧架84周边的右侧视图。
图8是导向轨57、一对侧架84、引导部95、第2辊62及轴承70的立体图,表示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的状态。
图9是导向轨57、一对侧架84、引导部95、第2辊62及轴承70的立体图,表示杆部90位于前方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以复合机10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开口13的一侧为近前侧(正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
[复合机10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大致形成为薄型的长方体,在下部设置有打印部11(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一例)。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复合机10作为打印功能具有通过喷墨方式在记录纸12(参照图2)的单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另外,复合机10也可以具有在记录纸12的双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
[供送托盘20]
如图1所示,打印部11具有在前壁75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14。在框体14的正面,形成有通过开口13向后方凹陷的凹部80。供送托盘20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能够经由开口13向凹部80插入且能够从凹部80脱离。供送托盘20是上侧开放的箱形状的部件。如图2所示,在供送托盘20的底板22上载置记录纸12(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的一例)。即,供送托盘20能够容纳记录纸12。
[排出托盘21]
如图2所示,在供送托盘20的前侧且上侧支撑有排出托盘21。排出托盘21能够和供送托盘20一体地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排出托盘21在和供送托盘20一起插入到凹部80中的状态下配置于凹部80。在该状态下,在排出托盘21的上表面上支撑由后述的第2辊对44传送的记录纸12。
[供送部16]
如图2所示,供送部16设置在插入到凹部80中的状态的供送托盘20的底板22的上方。供送部16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及驱动传递机构27。供送辊25被支撑在供送臂26的末端部。供送臂26能够以设置于基端部的支轴28为中心向箭头29的方向转动。由此,供送辊25能够与供送托盘20的底板22或该供送托盘20上所支撑的记录纸12抵接及分离。
供送辊25通过由多个齿轮啮合而成的驱动传递机构27被传递传送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旋转。由此,供送托盘20的底板22上所载置的记录纸12中与供送辊25抵接的最上侧的记录纸12被向后述的传送路65供送。另外,供送辊25也可以从与传送用电动机分开设置的电动机提供驱动力来旋转。
[传送路65]
如图2所示,在框体14内部,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延伸出传送路65。传送路65具备弯曲部33和直线部34。弯曲部33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直线部34沿前后方向8延伸。
弯曲部33由隔着预定间隔相对的外侧导向部件18和内侧导向部件19形成。直线部34在配置有记录部24的位置由隔着预定间隔彼此相对的记录部24和压盘42形成。
供送托盘20上所支撑的记录纸12被供送辊25向弯曲部33供送,从弯曲部33经由直线部34沿着图2中用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的传送朝向15传送。即,记录纸12在直线部34沿着前后方向8(本实用新型的传送方向的一例)传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设置在直线部34的上侧。记录部24具备托架40和记录头38。
托架40被支撑为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两个导向轨56、57向左右方向9(本实用新型的扫描方向的一例)进行往复移动。托架40的移动方向是与记录纸12的传送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9,但只要与传送方向交叉,就不限于左右方向9。另外,关于导向轨56、57,在后文详细说明。
记录头38搭载于托架40。从墨盒(未图示)向记录头38供给墨水。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形成有喷嘴39。
在记录头38的下侧且与记录部2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压盘42。压盘42是支撑在传送路65的直线部34传送的记录纸12的部件。另外,关于压盘42,在后文详细说明。
当托架40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时,记录头38从喷嘴39朝向在传送朝向15上传送而被支撑于压盘42的记录纸12喷出墨滴。由此,在该记录纸12上记录图像。
[导向轨56、57]
如图2所示,导向轨56比记录头38设置在后方,支撑记录部24的后侧部分。导向轨57(本实用新型的第1支撑部件的一例)比记录头38设置在前方,支撑记录部24的前侧部分。
如图7~图9所示,导向轨56、57具备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平板部51、以及从平板部51的前后方向8的两端部向上朝向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83。平板部51是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上下方向7的长度长的大致平板形状。
另外,设置有竖立设置部83的位置不限于导向轨57的前后方向8的两端部。例如,竖立设置部83也可以设置在导向轨57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此外,竖立设置部83既可以设置在1处,也可以设置在多处。此外,优选的是,竖立设置部83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在与后述的轴承70的第3突起104不同的位置,但是在前后方向8上也可以设置在与轴承70的第3突起104相同的位置。
在导向轨57的平板部51上配置有公知的带机构(未图示)。带机构具备配置在导向轨57的上表面的左右两端部的滑轮、以及架设在该滑轮上的带。带连接在托架40以及向该托架40提供驱动力的托架驱动用电动机(未图示)上。若托架驱动用电动机进行驱动,则朝向左右方向9的驱动力经由带机构传递到托架40。由此,托架40向左右方向9进行往复移动。
[侧架84]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打印部11上设置有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架84(本实用新型的第2支撑部件的一例)。一对侧架84在左右方向9上比直线部34配置在左侧及右侧。侧架84是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的长度比左右方向9的长度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的部件。
如图7~图9所示,一对侧架84设置在导向轨57的下方,从下方支撑导向轨57。另外,一对侧架84在比支撑导向轨57的位置靠前方的位置69处支撑导向轨56。另外,在图7~图9中,省略了导向轨56的图示。
如图4所示,一对侧架84的下端部朝向相对的侧架84侧即左右方向9的内侧弯曲。在该弯曲的部分的上表面67上支撑后述的杆部90。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一对侧架84上形成有从上端朝向下方圆弧状开口的嵌合部71。在该嵌合部71中嵌入后述的轴承70。
在一对侧架84的各侧架上设置有朝向相对的侧架84突出的突部85(本实用新型的第2被抵接部的一例)。突部85比后述的第2辊62设置在前方。突部85从下方抵接于后述的压盘42的上表面(参照图3(A))。
[第1辊对59及第2辊对44]
如图2所示,在直线部34中的比记录部24的记录头38靠传送朝向15的上游侧,配置有第1辊对59。在直线部34中的比记录部24的记录头38靠传送朝向15的下游侧,配置有第2辊对44。
第1辊对59具备配置在直线部34的下侧的第1辊60、以及在直线部34的上侧与第1辊60相对配置的压紧辊61。第1辊60及压紧辊61以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压紧辊61通过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推压第1辊60。由此,压紧辊61在第1辊60旋转时从动于该旋转而旋转。
如图2所示,第2辊对44具备配置在直线部34的下侧的第2辊62(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辊的一例)、以及在直线部34的上侧与第2辊62相对配置的齿盘63(本实用新型的从动辊的一例)。
如图4所示,第2辊62具备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轴64、以及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安装在轴64上的辊部58。即,第2辊62沿左右方向9延伸。
如图8所示,齿盘63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各齿盘63设置在与辊部58相对的位置。各齿盘63配置在导向轨57上。详细地说,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各齿盘63的轴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安装于导向轨57的下表面的支撑部件73上。
第2辊62被螺旋弹簧72(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件的一例,参照图4)向上方施力。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螺旋弹簧72将下端与后述的能够移动的杆部90连接,将上端与支撑片74连接。由此,螺旋弹簧72及支撑片74和杆部90一体地移动。在杆部90位于图5及图8所示的后方位置时,支撑片74从下方与第2辊62的轴64抵接。由此,螺旋弹簧72对第2辊62向上方即向齿盘63侧施力。由此,第2辊62与齿盘63彼此抵接,齿盘63在第2辊62旋转时,从动于该旋转而旋转。
第1辊60及第2辊62从传送用电动机(未图示)被传递驱动力而旋转。若在第1辊对59中夹持有记录纸12的状态下第1辊60旋转,则该记录纸12被第1辊对59向压盘42上即传送朝向15传送。此外,若在第2辊对44中夹持有记录纸12的状态下第2辊62旋转,则该记录纸12被第2辊对44向传送朝向15传送而排出到配置于凹部80的排出托盘21上。
在第2辊62的轴64上,能够以该轴64为中心旋转地设置有齿轮(未图示)。该齿轮为了传递来自传送用电动机的驱动而与从传送用电动机传递驱动的传递齿轮啮合。在轴64上设置该齿轮的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是与后述的轴承70相邻的位置。
[压盘42]
压盘42是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上下方向7的长度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的部件。
如图3所示,在压盘42的前端,设置有从该前端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上侧突起76(本实用新型的第1被抵接部的一例)及从该前端的下部向前方延伸的下侧突起77。上侧突起76及下侧突起77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上侧突起76在左右方向9上既可以位于与下侧突起77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上下方向7上的上侧突起76与下侧突起77之间,配置第2辊62的轴64。如图3(A)所示,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上侧突起76与被螺旋弹簧72向上方施力的轴64抵接。由此,压盘42被螺旋弹簧72向上方施力。
螺旋弹簧78(本实用新型的压盘施力部件的一例)比上侧突起76设置在后方。螺旋弹簧78的上端与压盘42的下表面连接。螺旋弹簧78的下端与支撑片82连接。支撑片82支撑于杆部90的导向面89。如图3(A)所示,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压盘42在前后方向8上的与上侧突起76不同的位置被螺旋弹簧78向上方施力。被螺旋弹簧78向上方施力的压盘4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设置在一对侧架84上的突部85抵接。即,突部85制止被施力的压盘42朝向上方的移动。由此,上侧突起76与第2辊62的轴64的抵接状态得以维持。
[轴承70]
如图4所示,轴承70具备具有开口106的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01、从主体部101的外周面105突出的第1突部102、与第1突部102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从外周面105突出的第2突部103、以及从第2突部103进一步突出的第3突部104。
在以下的轴承70的说明中,设轴承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并用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进行说明。
主体部101的前后方向8的长度与嵌合部71的内径大致相同。开口106是大致沿上下方向7(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方向及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延伸的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106以上端比下端位于后方的方式沿相对于上下方向7倾斜的朝向延伸。另外,开口106延伸的方向只要是与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交叉的方向,就不限于上述方向。例如,开口106也可以沿上下方向7延伸。
开口106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7)的长度是后述的第2辊62的上下方向7的移动距离。此外,开口106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8)的长度与第2辊62的轴64的直径大致相同。在第1突部102与第2突部103之间形成有槽87。该槽87的宽度(左右方向9的长度)与一对侧架84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即嵌合部71的缘部86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及图5所示,轴承70以第3突部104成为上侧的方式从上方向一对侧架84的嵌合部71嵌入。详细地说,嵌合部71的缘部86插入于第1突部102与第2突部103之间的槽87,从而轴承70嵌入嵌合部71。即,槽87与嵌合部71嵌合。由此,如图5所示,轴承70被配置于一对侧架84。另外,在图4中,表示了轴承70没有嵌入嵌合部71的状态,在图5中,表示轴承70嵌入了嵌合部71的状态。
在开口106中插通第2辊62的轴64。第2辊62在插通在开口106中的状态下能够旋转。此外,如上所述,开口106沿上下方向7延伸,因此轴64能够沿着开口106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图5及图8表示轴64与开口106的上端抵接的状态,图9表示轴64与开口106的下端抵接的状态。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轴承70将第2辊62的轴64能够旋转地支撑。
如图7~图9所示,在轴承70嵌入嵌合部71的状态下,第3突部104的上表面79(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的一例)从下方与导向轨57的平板部51的下表面88(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的一例)抵接。上表面79的前后方向8的长度比左右方向9的长度长。此外,一对侧架8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9的长度长。即,上表面79沿着一对侧架84延伸。
如图8及图9所示,一对侧架84支撑导向轨57的位置52比第3突部104的上表面79从下方与导向轨57的平板部51抵接的位置位于前方。即,位置52与上表面79抵接于导向轨57的位置在传送朝向15上不同。
如图5所示,轴承70嵌入于嵌合部71的状态下,右侧的轴承70的第4突起104在左右方向9上比右侧的侧架84的位置52靠右侧配置,左侧的轴承70的第4突起104在左右方向9上比左侧的侧架84的位置52靠左侧配置。即,第4突起104的上表面79比一对侧架84支撑导向轨57的平板部51的位置52在左右方向9上配置在外侧。
[杆部90]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打印部11中配置有杆部90。杆部90由一对侧架84中弯曲的部分的上表面67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杆部90能够在图5及图8所示的位置即后方位置与比后方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即图9所示的位置也就是前方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6所示,杆部90具备由用户把持的把持部93、从把持部93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对连接部94、以及从一对连接部9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引导部95。
如图1所示,把持部93被配置在凹部80中开口13附近且开口13的上端附近。如图6所示,把持部93是沿左右方向9延伸的部件。在把持部93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设置有开口96。用户通过在开口96中插入手指来把持把持部93。
如图6所示,连接部94是在前后方向8上长的平板形状的部件。一对连接部94中的一个在凹部80的右端附近且上端附近沿前后方向8延伸。一对连接部94中的另一个在凹部80的左端附近且上端附近沿前后方向8延伸。在打印部11的框体14的内侧壁81(参照图1)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槽(未图示)。另一方面,在一对连接部94上设置有向该槽侧延伸的突起(未图示)。并且,该突起插入在上述槽中。由此,若用户将把持部93把持并移动,则连接部94及后述的引导部95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另外,连接部94支撑在框体14上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引导部95在前后方向8上从第2辊对44延伸到第1辊对59的后方。此外,引导部95比传送路65的右端靠右侧及比传送路65的左端靠左侧配置有一对。引导部95支撑在上表面67上。
在引导部95上设置有导向面91和导向面89。导向面91具备前侧比后侧高的倾斜面92。导向面89具备前侧比后侧高的倾斜面98、与倾斜面98的前端连接的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水平面99、以及与倾斜面98的后端连接的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水平面100。
[第2辊62及压盘42的移动]
以下,说明伴随着杆部90的移动而进行的第2辊对44的上下移动。如图5及图8所示,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第2辊62的轴64支撑在支撑片74上。由此,轴64被螺旋弹簧72向上方施力。其结果,轴64从下方与轴承70的开口106的上端抵接。此外,轴64从下方与压盘42的上侧突起76抵接(参照图3(A))。
若用户把持把持部93并将杆部90向前朝向拉拽,则杆部90从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由此,支撑片74向前方移动,与轴64分离。其结果,轴64因自重而成为支撑在倾斜面92上的状态。并且,通过杆部90向前方的移动,轴64沿着倾斜面92滑动。轴64通过沿着倾斜面92滑动,与轴承70的开口106的上端分离并向下方移动。此外,轴64与压盘42的上侧突起76分离。并且,如图9所示,在杆部90到达前方位置的状态下,轴64成为支撑在轴承70的开口106的下端的状态。
以下,说明伴随着杆部90的移动而进行的压盘42的上下移动。如上所述,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如图3(A)所示,第2辊62的轴64从下方与压盘42的上侧突起76抵接。
此外,经由螺旋弹簧78与压盘42连接的支撑片82支撑在杆部90的水平面99上。在该状态下,压盘42被螺旋弹簧78向上方施力。其结果,压盘4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设置在一对侧架84上的突部85抵接。
若杆部90从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则如上所述,轴64向下方移动。由此,轴64与上侧突起76分离,从上方按压下侧突起77。其结果,压盘42的后侧向下方移动。
此外,若杆部90从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则支撑片82与水平面99分离而成为支撑在倾斜面98上的状态。若杆部9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支撑片82相对于倾斜面98一边滑动一边相对移动并向下方移动。由此,螺旋弹簧78及压盘42的前侧向下方移动,压盘42的前侧与突部85分离。最终,在杆部90到达前方位置的状态下,支撑片82如图3(B)所示成为支撑在水平面100上的状态。如上所述压盘42向下方移动。
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第2辊62与齿盘63抵接,能够夹持并传送记录纸12。而在杆部90位于前方位置时,第2辊62与齿盘63分离。此外,在杆部90位于后方位置时,压盘42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支撑在压盘42上的记录纸12与记录头38的距离成为适合于图像记录的距离的位置。
在杆部90从前方位置向后方位置移动时,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即,轴64与倾斜面92分离而支撑在支撑片74上,从而向上方移动。此外,上侧突起76被移动的轴64按压而向上方移动。由此,压盘42的后侧向上方移动。此外,支撑片82与水平面100分离而经由倾斜面98再次支撑在水平面99上,从而压盘42的前侧向上方移动。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在轴承70上的上表面79从下方与导向轨57抵接。此外,导向轨57支撑搭载有记录头38的托架40。由此,记录头38和第2辊62以导向轨57为基准被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记录头38与第2辊62之间的位置精度。由此,能够提高搭载有记录头38的托架40与支撑在轴承70上的第2辊62之间的位置精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螺旋弹簧72对第2辊62向上方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辊62相对于记录头38的位置精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开口106以上端比下端位于后方的方式在相对于上下方向7倾斜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构成为使第2辊62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并且,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螺旋弹簧72将第2辊62定位于开口106的导向轨57侧的端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压盘42的上侧突起76从下方与第2辊62的轴64抵接。由此,压盘42的上侧突起76周边即压盘42的前侧以导向轨57为基准被定位。由此,能够提高压盘42、记录头38及第2辊62之间的位置精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70通过第1突部102与第2突部103之间的槽87与嵌合部71嵌合,能够从上方嵌入于一对侧架84。即,不需要将轴承70沿着左右方向9嵌入于一对侧架84。因此,在将轴承70安装在一对侧架84上时,不需要用于使轴承70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复合机10的左右方向9上的大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齿盘63支撑在导向轨57上,因此与记录头38、第2辊62同样以导向轨57为基准被定位。因此,能够提高齿盘63、记录头38及第2辊62之间的位置精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向轨57在前后方向8上不同的2处被支撑。由此,能够使导向轨57的位置稳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向轨57的平板部51沿左右方向9延伸,因此容易将托架40支撑为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竖立设置部83,因此能够增强导向轨57的刚性。由此,能够使导向轨57难以挠曲。其结果,能够减小导向轨57上所支撑的托架40因导向轨57挠曲而引起的位置变化。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承70上所设置的开口106沿上下方向7延伸,但是开口106也可以不沿上下方向7延伸而是圆形。在该情况下,开口106中所插通的第2辊62的轴64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不上下移动。
在如上所述第2辊62不上下移动的情况下,螺旋弹簧72也可以不对第2辊62施力,而是对轴承70施力。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72经由轴承70对第2辊62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辊6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辊,但也可以是第1辊6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辊,支撑在与轴承70相同形状的轴承上。此外,若在复合机10上配置有其他辊,则也可以是该辊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辊,且被支撑在与轴承70相同形状的轴承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轨5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支撑部件,但也可以是导向轨5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1支撑部件的一例。在该情况下,配置在导向轨56的下方的第1辊6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辊,第1辊60支撑在与轴承70相同形状的轴承上。并且,该轴承的上表面从下方与导向轨56抵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螺旋弹簧78向上方施力的压盘4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一对侧架84上所设置的突部85抵接,但该上表面也可以从下方与导向轨56、57中的某一个抵接。在该情况下,导向轨56、57中与该上表面抵接的部分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被抵接部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压盘4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导向轨56、57的某一个抵接的情况下,压盘42的后侧以导向轨56、57为基准被定位。在此,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过的那样,压盘42的前侧也以导向轨56、57为基准被定位。即,能够将压盘42的整个区域以导向轨56为基准定位。其结果,能够提高压盘42、记录头38及第2辊62之间的位置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辊62能够上下移动,但第1辊6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在该情况下,用于使第1辊60上下移动的结构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与用于使第2辊62上下移动的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另外,通过使第1辊60、第2辊62及压盘42上下移动,复合机10除了记录纸12以外还能够将比记录纸12厚的CD-ROM、DVD-ROM等记录介质或支撑有该记录介质的介质托盘沿着直线部34传送。此外,通过使第1辊60、第2辊62及压盘42上下移动,能够容易取出卡在直线部34中的记录纸12。

Claims (13)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托架,支撑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
第1支撑部件,将上述托架支撑为能够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移动;
第2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
传送辊,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以及
轴承,配置在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
上述轴承具有与上述第1支撑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轴承安装在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具备:
一对第2支撑部件,在上述扫描方向上分离配置,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和
一对轴承,分别配置在上述一对第2支撑部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
上述一对轴承分别具有上述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备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轴承或上述传送辊向上述第1支撑部件侧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轴承具有供上述传送辊插通的开口,
上述开口沿与上述传送方向及上述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传送辊向上述第1支撑部件侧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传送辊施力,
上述喷墨记录装置还具备:
压盘,与上述记录头相对地设置,支撑所传送的记录介质,具有与上述传送辊抵接的辊抵接部;
压盘抵接部,设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件或上述第2支撑部件上,与上述压盘抵接;以及
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压盘向上述压盘抵接部侧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2支撑部件具备从上述第2支撑部件的上端开口的嵌合部,
上述轴承具备从外周面突出的第1突部、以及与该第1突部在上述扫描方向隔着间隔从上述外周面突出的第2突部,
上述轴承以使上述嵌合部位于上述第1突部与上述第2突部之间的方式与该嵌合部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备从动辊,与上述传送辊相对地设置,与上述传送辊之间夹持记录介质并传送,
上述从动辊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在上述传送方向上,上述第2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第1支撑部件的位置与上述抵接部和上述第1支撑部件抵接的位置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1支撑部件具备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的平板部,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平板部的平面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平板部具备从上述传送方向的端部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1支撑部件具备第1面、以及在与上述传送方向及上述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述第1面相反一侧的第2面,
上述托架与上述第1支撑部件的上述第1面抵接,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2支撑部件的第2面抵接。
13.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托架,支撑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
导向轨,将上述托架支撑为能够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上移动;
至少一个侧架,支撑上述导向轨;
传送辊,沿上述扫描方向延伸,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以及
轴承,安装在上述至少一个侧架上,将上述传送辊能够旋转地支撑,该轴承位于与上述导向轨相对的上述至少一个侧架的开口,具有与上述导向轨抵接的抵接部。
CN201420565359.9U 2013-09-30 2014-09-28 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2041840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5988A JP6119539B2 (ja) 2013-09-30 2013-09-30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205988 2013-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4045U true CN204184045U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16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5359.9U Active CN204184045U (zh) 2013-09-30 2014-09-28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21801B2 (zh)
JP (1) JP6119539B2 (zh)
CN (1) CN20418404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9979B2 (ja) * 2017-06-30 2022-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7141A (en) * 1989-12-19 1992-02-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mbination pinch roller and carriage guide for printer
JP2000062995A (ja) * 1998-08-25 2000-02-2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5330088A (ja) * 2004-05-21 2005-12-02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0592A (ja) * 2005-09-28 2007-04-12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9539B2 (ja) 2017-04-26
US20150091981A1 (en) 2015-04-02
JP2015067447A (ja) 2015-04-13
US9421801B2 (en) 201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63276U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576098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3373085A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909608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frame for supporting carriage
JP4868164B2 (ja) 給紙トレイ、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204184045U (zh) 喷墨记录装置
US8991811B1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N102139580B (zh) 压印平板及记录装置
CN203077851U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203805492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708269B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202623531U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42893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271669U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2198764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649248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9834396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eed tray
CN1809467B (zh) 打印机
CN105459640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669026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505536B2 (ja) 給紙トレイ、給紙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03204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5459636A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641355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