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085A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085A
CN103373085A CN2013101503709A CN201310150370A CN103373085A CN 103373085 A CN103373085 A CN 103373085A CN 2013101503709 A CN2013101503709 A CN 2013101503709A CN 201310150370 A CN201310150370 A CN 201310150370A CN 103373085 A CN103373085 A CN 103373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transfer roller
towards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03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3085B (zh
Inventor
佐本贤治
伊藤毅
大村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使片材形成波状而记录图像,不会在排出托盘内发生卡纸、片材的掉落。图像记录装置具备: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夹持并传送片材(100);压盘(50),利用第1肋部(51)支撑片材;按压部件(60),在第1肋部之间与压盘相对配置;多个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配置于与第1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齿盘(82、83),设置于与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多个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配置于与第1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以及齿盘(84),设置于与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齿盘(84)未设置于与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波状传送片材并且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传送辊对传送片材并支撑压盘,记录头向该片材吐出墨滴并记录图像,由排纸辊对排出记录图像后的片材。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具备:多个肋部,设置于压盘;记录片材用压板,配置于传送朝向上的传送辊对(供送侧驱动辊、定位辊)和记录头之间;以及多个齿盘,配置于传送朝向上的记录头和排纸辊对(排送侧驱动辊、排送用齿盘)之间。
将肋部设置为与传送朝向平行。在肋部之间设置有凹部。记录片材用压板具有多个向凹部凸出的凸起。齿盘向凹部凸出。片材在通过肋部和凸起之间时,被肋部和凸起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按压,形成被肋部推上去的部分为“山”、被凸起压下去的部分为“谷”的波状。波状的片材通过压盘的肋部支撑山的部分并被传送。片材在通过压盘后,被齿盘按压谷的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1711号公报
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由于在片材的后端脱离传送辊对后,也继续向片材吐出墨滴,因而为了在片材的后端脱离传送辊对后也维持波状,需要按按压片材的齿盘等按压部件。然而,存在波状的片材与排出托盘接触时,片材的两端卡在排出托盘而引起卡纸、或顶出已经被排出托盘支撑的片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使片材为波状而进行图像记录,并且不在排出托盘产生卡纸和片材的掉落。
(1)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具备:第1传送辊对,将片材夹持并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传送朝向传送;压盘,设置于比上述第1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沿与上下方向及上述传送朝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多个沿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肋部,该压盘通过该肋部支撑片材;记录头,与上述压盘相对配置,从喷嘴向由上述压盘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多个第1按压部件,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肋部之间,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1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肋部的上端更靠下方;多个第2传送辊对,设置于比上述记录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多个第2按压部件,设置于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2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下方;多个第3传送辊对,设置于比上述第2按压部件及上述第2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多个第3按压部件,设置于比上述第2按压部件及上述第2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下方;以及排出托盘,设置于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支撑由第3传送辊对传送的片材,上述第3按压部件未设置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最靠两端侧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
片材在被第1传送辊对向传送朝向传送而通过第1按压部件时,被第1按压部件和肋部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按压。由此,被肋部推上去的部分为“山”,被第1按压部件压下去的部分为“谷”,片材形成波状。形成波状的片材韧性变强,能够抑制在压盘上因油墨的吐出而发生的翘曲。形成此种波状的片材在压盘上传送而记录图像。记录有图像的片材由肋部支撑波状的山的部分,该山的部分被第2传送辊对夹持,谷的部分被第2按压部件按压,从而进一步被传送。另外,波状的山的部分被第3传送辊对夹持,谷的部分被第3按压部件按压,从而排出到排出托盘。
由于第3按压部件未设置于与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因而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谷的部分未被向下侧按压。由此,能够抑制片材的两端卡在排出托盘的托盘面、或顶出已经被排出托盘支撑的片材的情况。
(2)优选的是,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该从动辊的轴配置于比该驱动辊的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
由于被第3传送辊对夹持的片材相对于排出托盘向斜上方排出,因而片材的前端不易卡在排出托盘的托盘面。
(3)优选的是,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上述第3传送辊对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于比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外侧的上述驱动辊侧,向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引导片材。
由此,能够将片材的两端顺利引导至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
(4)优选的是,上述引导部件的上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位于下侧。
(5)优选的是,上述引导部件能够绕上述驱动辊的轴转动,并且是划分传送上述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传送路径部件的一部分。
(6)优选的是,上述排出托盘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宽度沿着传送朝向而变窄。
由此,能够不在与波状的片材的两端侧对应的位置配置排出托盘的托盘面而支撑片材,因而在排出托盘上,片材不会从托盘面浮起,能够使排出托盘可支撑的片材的张数效率化。
(7)优选的是,在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侧设置显示面板,上述显示面板的下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的切线更靠上侧。
由此,能够防止被第3传送辊对排出的片材的前端与显示面板抵接。
(8)优选的是,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以上端侧为轴、下端侧为转动前端进行转动,在该下端侧且比上述排出托盘的最小宽度的两端更靠外侧具有把持部。
由此,即使由排出托盘支撑比最小宽度窄的片材,也能够不干扰该片材而操作把持部。
(9)优选的是,上述多个第2按压部件配置于比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
(10)优选的是,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的下端与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从动辊的下端在上述传送朝向上位置大致相同。
(11)优选的是,具有:第1传送路径,配置有上述第1传送辊对、上述第2传送辊对及上述第3传送辊对;和第2传送路径,连接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上述第1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和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之间的位置,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配置于比上述第2传送路径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
(12)优选的是,具备:压盘,支撑向传送朝向传送的片材;记录头,从喷嘴向由上述压盘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多个第1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且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第1下侧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1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1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第2下侧抵接部,在比上述记录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2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及上述多个第2下侧抵接部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以及第3下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及上述多个第2下侧抵接部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3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上述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未设置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最靠两端侧的上述第1上侧抵接部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3按压部件未设置于与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因而波状的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谷的部分不会被向下侧按压,能够抑制片材的两端卡在排出托盘的托盘面、或顶出已经被排出托盘支撑的片材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压盘50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记录头46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排出托盘23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片材100通过按压部件60与压盘50之间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片材100通过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与齿盘82、83之间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片材100通过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与齿盘84之间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传送辊35、第1排纸辊37、齿盘38、第2排纸辊55、齿盘56及齿盘82、83、84的配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下表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
[图像记录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0具备:打印部11,在记录纸张等记录图像;和扫描部12,读取原稿所记录的图像。图像记录装置10进行打印、扫描、复印等。扫描部12为任意的结构,因而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图像记录装置10的设置状态作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101。另外,以设置有显示面板16的面作为正面定义前后方向102。另外,从正面观察显示面板16而定义左右方向103。
如图1所示,框体14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在框体14的正面的上侧设置有显示面板16。在显示面板16的下侧形成有开口15。在开口15内装有供给托盘20。显示面板16在左右方向103形成为较长的长方形的平板形状。显示面板16在上端侧的左右方向103的两侧具有支轴,该支轴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框体14。因此,显示面板16能够绕着沿上端侧的左右方向103的轴线使下端侧作为转动前端而转动。在显示面板16的下端侧、即从正面看的左端侧,设置有用于使显示面板16转动的把持部17。
如图1所示,供给托盘20配置于框体14的下部。供给托盘20能够相对于框体14向正面侧抽出。供给托盘20将进行图像记录的多张记录纸张以堆置状态进行容纳。供给托盘20能够容纳各种尺寸、种类的记录纸张。
如图2所示,在供给托盘20的内部设置有能够与记录纸张的尺寸对应地移动的引导部件21。通过引导部件21而对记录纸张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及供送朝向104的上游端(后端)进行定位。
在供给托盘20的背面侧设置有沿供送朝向104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板22。倾斜板22的宽度与供给托盘20的左右方向103的宽度大致相同。从供给托盘20向供送朝向104送出的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倾斜板22抵接而被向上引导,从而进入第1传送路径31。
如图2所示,在供给托盘20的上侧设置有供送辊43。供送辊43是绕着沿左右方向103的轴旋转的辊。供送辊43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以基端作为轴而沿供送朝向104向下方延伸的臂部42的前端侧。臂部42能够以使前端侧向上下方向101移动的方式转动。伴随着臂部42的转动,供送辊43发生移动以改变与供给托盘20的距离。由于臂部42因供送辊43的自重而向下侧转动,因而供送辊43与供给托盘20所容纳的多张记录纸张中位于最上的记录纸张抵接。供送辊43通过从电动机传递驱动而旋转。供送辊43旋转后,将所抵接的最上位置的记录纸张向供送朝向104送出。
[第1传送路径31]
如图2所示,在框体14的内部形成有第1传送路径31,所述第1传送路径31是传送记录纸张的路径。第1传送路径31从倾斜板22的上端向上弯曲成横向的U字形状,从装置的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该图中未详细显示,但第1传送路径31由隔着记录纸张所通过的空间相对的引导部件等来划分。
[第2传送路径32]
如图2所示,在框体14的内部形成有第2传送路径32,所述第2传送路径32是在双面打印时传送记录纸张的路径。第2传送路径32是连接比第1传送路径31的传送辊35更靠传送朝向105上游侧的弯曲部分中间位置、和第1传送路径31的第1排纸辊37与第2排纸辊55之间的位置的路径。第2传送路径32由隔着记录纸张所通过的空间相对的传送路径部件70、71来划分。
[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
如图2所示,第1传送路径31上,在比横向的U字形状的弯曲部分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以传送辊35在上侧而上下成对配置。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相当于第1传送辊对。
如图3所示,传送辊35是一根沿左右方向103延伸的辊。传送辊35通过从电动机传递驱动而旋转。传送辊35相当于第1驱动辊。
如图2所示,从动辊36设置为在传送辊35的下侧能够向大致上下方向101移动。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配置多个从动辊36。通过弹簧等对从动辊36向传送辊35侧施力。因此,从动辊36的辊面与传送辊35的辊面抵接。记录纸张进入传送辊35和从动辊36之间后,从动辊36仅以记录纸张的厚度量抵抗作用力而向下侧移动,记录纸张被传送辊35和从动辊36夹入。在该状态下,若传送辊35旋转,则记录纸张基于传送辊35的旋转而向传送朝向105传送。从动辊36相当于第1从动辊。
[压盘50]
如图2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31的比传送辊35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且第1传送路径31从装置的背面向正面延伸的部位设置有压盘50。压盘50配置于第1传送路径31的下侧。
如图3所示,压盘50形成左右方向103细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的外形。在压盘50的上表面侧支撑记录纸张。在压盘50的上表面侧,沿传送朝向105并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多个第1肋部51及第2肋部52。
第1肋部51及第2肋部52横跨压盘50的上表面并沿传送朝向105直线延伸。另外,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配置有多个第1肋部51及第2肋部52。第1肋部51和第2肋部52对记录纸张的功能不同,根据其功能来确定压盘50的上表面的配置。
第1肋部51在其上端支撑记录纸张。第2肋部52在墨滴碰到记录纸张且记录纸张向压盘50侧膨胀时,防止记录纸张与压盘50的上表面接触。因此,第1肋部51的上端和第2肋部5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101的位置不同。在上下方向101上,第1肋部51的上端比第2肋部52的上端位于上侧。即,在上下方向101上,第1肋部51的上端和第2肋部52的上端位置不同。
在左右方向103上,第1肋部51分别配置于未配置后述的各按压部件60的位置。在左右方向103上,第2肋部52分别配置于配置有各按压部件60位置。第1肋部51和第2肋部52未必需要在左右方向103上交错地配置。另外,只要第1肋部51的上端比第2肋部52的上端位于上下方向101的上侧即可,例如,在多个第1肋部51中,其上端的位置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纸张的左右方向103的中央定位为与压盘50的左右方向103的大致中央一致而进行传送。因此,第1肋部51及第2肋部52配置为相对于压盘50的左右方向103的大致中央左右对称。
[记录头46]
如图2所示,托架48隔着第1传送路径31而配置在压盘50的上侧。托架48例如由导轨支撑,能够沿导轨在左右方向103上移动。托架48通过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驱动而在左右方向103上移动。
如图4所示,在托架48搭载有记录头46。记录头46从托架48的下表面侧露出。记录头46沿前后方向102(传送朝向105)排列成一列,并且,该列具有与油墨的颜色对应而在左右方向103上配置多个的喷嘴47。各喷嘴47向记录头46的下表面开口,通过压电元件的振动、油墨的沸腾而从各喷嘴47吐出墨滴。
在记录头46伴随着托架48的移动而在左右方向103上移动,并且从各喷嘴47选择性地吐出墨滴,吐出的墨滴碰到由压盘50支撑的记录纸张,从而在记录纸张记录图像。
[按压部件60]
如图2、3所示,在传送辊35的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且压盘50的传送朝向105的上游端附近,设置有按压部件60。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多个按压部件60。按压部件60相当于第1按压部件。
按压部件60具有例如固定于支撑托架48的导轨上的固定部61。在固定部61的下侧设置有弯曲部62及按压片63。弯曲部62从固定部61沿传送朝向105向斜下方延伸,其前端靠近压盘50的上游端附近。按压片63因例如按压部件60由合成树脂构成而能够向上侧弹性变形。
按压片63从弯曲部62的前端沿传送朝向105,与压盘50的第2肋部52的上端大致平行地延伸。按压片63的沿着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比第1肋部52的上端宽,其两端是未达到第1肋部51的程度的平板形状。在按压片63中,除了配置于左右方向103的两端的部分以外,均随着向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延伸而宽度变窄。
按压片63与第2肋部52的传送朝向105上游侧的一部分相对。按压片63的下表面比第2肋部52的上端更靠上下方向101的上侧且靠近第2肋部52的上端。另外,按压片63的下表面位于比第1肋部51的上端更靠上下方向101的下侧。换言之,按压片63的下表面位于比第1肋部51的上端靠近压盘50的上表面的位置。
[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
如图2、3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31的比压盘50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设置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以第1排纸辊37在下侧而上下成对配置。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相当于第2传送辊对。
多个第1排纸辊37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在轴39上,所述轴39沿左右方向103延伸并通过从电动机传递驱动而旋转。若轴39旋转,则多个第1排纸辊37一起旋转。在左右方向103上,各第1排纸辊37配置于设置有第1肋部51的位置。第1排纸辊37相当于第2驱动辊。
齿盘38设置成能够在第1排纸辊37的上侧向大致上下方向101移动。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多个齿盘38。齿盘38通过使例如沿左右方向103延伸的轴由螺旋弹簧构成,保持与第1排纸辊37的辊面抵接的状态。记录纸张进入第1排纸辊37和齿盘38之间后,齿盘38仅以记录纸张的厚度量使轴向上侧弹性变形并移动,记录纸张被第1排纸辊37和齿盘38夹入。在该状态下,若第1排纸辊37旋转,则记录纸张基于第1排纸辊37的旋转向传送朝向105传送。第1排纸辊37与齿盘38抵接的上下方向101的位置与对应的第1肋部51的上端相同。齿盘38相当于第2从动辊。
[齿盘82、83]
如图2、3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31的比第1排纸辊37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齿盘82、83沿传送朝向105排列成一列,且在左右方向103上与各按压部件60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多列。齿盘82、83相当于第2按压部件。
齿盘82、83设置为能够向大致上下方向101移动。齿盘82、83通过例如使沿左右方向103延伸的轴由螺旋弹簧构成,能够仅以轴发生弹性变形的量向上下方向移动。齿盘82、83的最下端的上下方向101的位置与对应的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的下表面相同。换言之,齿盘82、83的最向第1传送路径31凸出的位置,比第1排纸辊37的辊面的最向第1传送路径31凸出的位置更靠压盘50侧。
[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
如图2、3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31的比齿盘82、83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设置有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以第2排纸辊55在下侧而上下成对配置。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相当于第3传送辊对。
多个第2排纸辊55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于轴57,所述轴57沿左右方向103延伸并通过从电动机传递驱动而旋转。若轴57旋转,则多个第2排纸辊55一起旋转。在左右方向103上,各第2排纸辊55配置于设置有第1肋部51的位置。第2排纸辊55相当于第3驱动辊。
齿盘56设置为能够在第2排纸辊55的上侧向大致上下方向101移动。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配置多个齿盘56。齿盘56通过例如使沿左右方向103延伸的轴58由螺旋弹簧构成,保持与第2排纸辊55的辊面抵接的状态。轴58的轴线比第2排纸辊55的轴57的轴线位于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
记录纸张进入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之间后,齿盘56仅以记录纸张的厚度量使轴向上侧弹性变形并移动,记录纸张被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夹入。在该状态下,若第2排纸辊55旋转,则记录纸张基于第2排纸辊55的旋转向传送朝向105传送。第2排纸辊55与齿盘56抵接的上下方向101的位置和对应的第1肋部51的上端相同。齿盘56相当于第3从动辊。
[齿盘84]
如图2、3、9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31的比第2排纸辊55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多个齿盘84。虽然沿左右方向103分离地设置多个齿盘84,但各齿盘84并未设置于左右方向103的两端即与按压部件60对应的位置。齿盘84相当于第3按压部件。此外,在图2中,齿盘84与齿盘56重叠因而未表现在图上。
齿盘84设置为能够向大致上下方向101移动。齿盘84通过使例如沿左右方向103延伸的轴由螺旋弹簧构成,能够仅以轴发生弹性变形的量向上下方向移动。齿盘84的最下端的上下方向101的位置与对应的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的下表面相同。在前后方向102上,齿盘84的最向第1传送路径31凸出的位置与第2排纸辊55的辊面的最向第1传送路径31凸出的位置大致相同。
[引导部72]
在第2排纸辊55的左右方向103的两侧设置有覆盖轴57的外侧的引导部72。引导部72是构成第2传送路径32的下侧的引导面的传送路径部件70的第2排纸辊55侧的一部分。引导部72嵌合于轴57的外侧。引导部72绕轴57旋转,从而传送路径部件70绕轴57转动。若传送路径部件70转动,则开放第2传送路径32的下侧。传送路径部件70例如在除去阻塞在第2传送路径32的记录纸张时开放。
引导部72的外周面比第2排纸辊55的辊面位于轴57侧。即,引导部72相比第2排纸辊55的辊面不向轴57的径方向外侧凸出。向传送朝向105传送而到达第2排纸辊55的记录纸张的前端被引导到引导部72的外周面,并被引导到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的夹持位置。
[排出托盘23]
如图1、2所示,在比第2排纸辊55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托盘23。排出托盘23支撑从第1传送路径31排出的记录纸张。排出托盘23的上表面为记录纸张的支撑面。
排出托盘23通过使三个托盘部件24、25、26能够滑动地组合而成。从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托盘部件24、25、26。传送朝向105的最上游侧的托盘部件24的沿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最宽,接下来配置于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的托盘部件25的沿左右方向103的宽度第二宽,配置于传送朝向105的最下游侧的托盘部件26的沿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最窄。即,各托盘部件24、25、26的宽度沿着传送朝向105而变窄。
如图1、2所示,由于显示面板16设置于框体14的正面,因而比第2排纸辊55位于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另外,由于显示面板16比框体14的开口15配置于上侧,因而比第2排纸辊55位于上下方向101的上侧。
如上所述,齿盘56的轴58的轴线比第2排纸辊55的轴57的轴线位于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因此,经过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的夹持位置并且与第2排纸辊55的辊面相切的切线106沿传送朝向105向斜上方延伸。对于被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夹入而从第1传送路径31排出的记录纸张,若记录纸张自身未发生变形而像刚体那样排出,则沿切线106排出。
此外,现实中,除了记录纸张之外,通过打印部11进行图像记录的各种片材也具有沿第1传送路径31的弯曲部分弯曲的柔软性,因而被第2排纸辊55和齿盘56夹入而从第1传送路径31排出的各种片材大多比切线106向下侧下垂。
设置于框体14的正面的显示面板16的下端比切线106位于上侧。因此,从第1传送路径31排出的各种片材不会与显示面板16的下端抵接。
另外,如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16的下端设置的把持部17(图5中用虚线表示)配置为比排出托盘23中宽度最小的托盘部件26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更靠外侧。
[图像记录装置10的动作]
以下说明图像记录装置10的动作。打印部11受理图像记录指示而进行动作。打印部11中,通过在预定的定时驱动电动机,使供送辊43、传送辊35、第1排纸辊37、第2排纸辊55及托架48在预定的定时动作。
供送辊43通过旋转,将供给托盘20中放置的多张片材100中位于最上的片材100向供送朝向104送出。片材100因前端与倾斜板22抵接而将方向改变为向上,并进入第1传送路径31。进入第1传送路径31的片材100的前端到达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另外,片材100的前端侧被传送辊35及从动辊36夹入,从而片材100被向传送朝向105传送并到达压盘50的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
在压盘50的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片材100被压盘50的第1肋部51从下侧支撑,且被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从上侧按压。即,片材100的前端部分进入第1肋部51和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之间。
如图6所示,第1肋部51的上端比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的下表面位于上下方向101的上侧。另外,在左右方向103上,在各按压片63之间存在第1肋部51,在第1肋部51的上下方向101的上侧不存在按压片63。由此,在左右方向103上,片材100形成被第1肋部51支撑的部位为“山”、被按压片63按压的部位为“谷”的波状。此外,由于在打印部11中片材100能够进行图像记录的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最大,因而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部被配置于左右方向103的两端的按压片63从上侧按压。
此外,例如,片材100若是像厚纸那样韧性较强的物体,则在按压部件60中弯曲部62发生弹性变形且按压片63向上下方向101的上侧稍微移动。因片材100引起的弯曲部62的弹性变形设定为按压片63的下表面相比第1肋部51的上端不位于上侧的程度。
片材100的前端部分通过按压片63的下侧后,片材100的前端部分的“谷”的部位不再被从上侧按压,但片材100的前端部分的“山”的部位在压盘50上仍被第1肋部51支撑。例如,记录纸张那样的片材100因被按压片63按压的部位的波状引起的弯曲对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也造成影响,因而在通过被按压片63按压的位置后,片材100也在压盘50上维持波状。
片材100的前端部分到达记录头46的正下方后,暂时停止传送辊35的旋转从而停止片材100的传送。在片材100停止的期间内,驱动托架48,从与托架48一起在左右方向103移动的记录头46的喷嘴47选择性地吐出墨滴。吐出的墨滴碰到片材100。然后,传送辊35仅以预定的换行量再次旋转而将片材100向传送朝向105传送,并再次停止。通过交替进行此种片材100的间歇传送和托架48及记录头46的移动,能够在片材100上记录所希望的图像。
例如记录纸张的抄纸方向沿左右方向103的所谓横纹纸容易因碰到墨滴而沿传送朝向105卷曲,但片材100在左右方向103形成波状,从而沿传送朝向105的片材100的韧性变强,即使碰到墨滴也难以卷曲。
通过片材100的间歇传送,片材100的前端通过压盘50而到达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配置于在左右方向103与第1肋部51一致的位置,因此在形成波状的片材100上,“山”的部位被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夹入。另外,片材100通过第1排纸辊37的旋转而向传送朝向105传送。此外,第1排纸辊37的旋转与传送辊35的旋转同步。
如图7、9所示,齿盘82、83的下端比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的夹持位置位于上下方向101的下侧。另外,在左右方向103上,各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之间存在齿盘82、83,在齿盘82、83的上下方向101的下侧不存在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由此,片材100在左右方向103形成被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夹入的部位为“山”、被齿盘82、83按压的部位为“谷”的波状。此外,由于在打印部11中片材100能够进行图像记录的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最大,因而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部被配置于左右方向103的两端的齿盘82、83从上侧按压。
在片材100的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片材100的“山”的部位被第1肋部51支撑,且“谷”的部位被按压片63从上侧按压。另外,在片材100的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片材100的“山”的部位被第1排纸辊37及齿盘38夹入,且“谷”的部位被齿盘82、83从上侧按压。由此,片材100在压盘50的传送朝向105的两侧保持波状。
通过进一步向传送朝向105传送片材100,片材100的前端到达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由于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配置于在左右方向103与第1肋部51一致的位置,因而形成波状的片材100上,“山”的部位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入。另外,片材100通过第2排纸辊55的旋转而向传送朝向105传送。此外,第2排纸辊55的旋转与传送辊35的旋转同步。
如图8、9所示,齿盘84的下端比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的夹持位置位于上下方向101的下侧。另外,在左右方向103上,在各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之间存在齿盘84,在齿盘84的上下方向101的下侧不存在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在比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的夹持位置更靠上下方向101的下侧存在具有引导面的引导部72。由此,片材100在左右方向103上形成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入的部位为“山”、通过引导部72以不与轴57接触的方式向上侧引导而被齿盘84按压的部位为“谷”的波状。
此外,在打印部11中片材100能够进行图像记录的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最大,但由于在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未配置齿盘84,因而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部为,片材100的两侧的“谷”的部位仅通过引导部72以不与轴57接触的方式被引导,而不被齿盘84从上侧按压。
片材100的“山”的部位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入,且“谷”的部位被齿盘84从上侧按压,从而使片材100保持波状。由于齿盘56的轴58的轴线比第2排纸辊55的轴57的轴线位于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因而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入并传送的片材100沿切线106排出到排出托盘23。
在排出托盘23,成为传送朝向105的下游侧的托盘部件25、26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比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位于中央侧。因此,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不与托盘部件25、26抵接。另外,由于保持波状的片材100沿切线106向斜上方排出,因而直至片材100的多半部分通过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的夹持位置为止,片材100的前端侧不会向托盘部件24侧下垂。因此,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不与托盘部件24抵接。
在对片材100进行双面打印时,在片材100的传送朝向105的后端将要脱离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的夹持位置之前,使第2排纸辊55停止,之后使其反向旋转。由此,片材100在第1传送路径31向与传送朝向105相反的方向传送,从第1传送路径31进入第2传送路径32。此外,为了顺利将片材100从第1传送路径31引导至第2传送路径32,可以在第1传送路径31和第2传送路径32的分岔位置设置导板。
进入第2传送路径32的片材100使记录有图像的第1面向内弯曲,再次进入第1传送路径31的弯曲部分。然后,与向第1面记录图像同样地向片材100的第2面进行图像记录。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未在与左右方向103的两端侧的按压部件60对应的位置设置齿盘84,因而波状的片材100的左右方向103的两端部的“谷”的部分不会被向下侧按压,能够抑制片材100的两端卡在排出托盘23的托盘面、向排出托盘23的外侧顶出已经排出到排出托盘23的被支撑的片材100的情况。
另外,由于齿盘56的轴58的轴线配置为比第2排纸辊55的轴57的轴线更靠传送朝向105的上游侧,因此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持的片材100相对于排出托盘23向斜上方的切线106排出。由此,片材100的前端难以卡在排出托盘23的托盘面。
另外,由于在比左右方向103的两端侧的第2排纸辊55更靠外侧,以覆盖轴57的方式设置引导部72,因而成为波状的“谷”的片材100的两端能够顺利被引导至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的夹持位置。
另外,排出托盘23的左右方向103的宽度沿着传送朝向105而变窄,因而能够不在与波状的片材100的下游端侧的两端侧对应的位置配置排出托盘23的托盘面而支撑片材100。由此,在排出托盘23上,片材100不会从托盘面浮起,能够使排出托盘23可支撑的片材100的张数效率化。
另外,显示面板16的下端比切线106位于上侧,因而能够防止被第2排纸辊55及齿盘56夹持并排出的片材100的前端与显示面板16抵接。
另外,显示面板16的把持部17配置为比排出托盘23的最小宽度即托盘部件26的两端更靠外侧,因而即使比最小宽度窄的片材100被排出托盘23,也能够不干扰该片材100而操作把持部17。
[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传送路径31的延伸部分沿前后方向102及左右方向103扩大,与上下方向101大致正交,因而将压盘50的第1肋部51的上端和第2肋部52的上端的关系、第1肋部51的上端和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的下表面的关系等说明为相对于上下方向101在上侧或下侧,但在第1传送路径31中,设置有压盘50、按压部件60、第1排纸辊37、齿盘38、56、82、83、84、第2排纸辊55的部分可以不必与上下方向101正交。即,第1传送路径31上的该部分例如可以向斜上方延伸,也可以向斜下方延伸。此时,压盘50的第1肋部51的上端和第2肋部52的上端的关系、第1肋部51的上端和按压部件60的按压片63的下表面的关系等也可以通过如下表述来定义:在夹着与第1传送路径31的传送朝向105正交的第1传送路径31而相对的位置关系中,位于哪个朝向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头46搭载于托架48而向左右方向103移动,但例如也可以设置如下记录头:具有横跨左右方向103的喷嘴列,从而不需向左右方向103移动,就能够横跨左右方向103而吐出墨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具备:
第1传送辊对,将片材夹持并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传送朝向传送;
压盘,设置于比上述第1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沿与上下方向及上述传送朝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多个沿上述传送方向延伸的肋部,该压盘通过该肋部支撑片材;
记录头,与上述压盘相对配置,从喷嘴向由上述压盘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
多个第1按压部件,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肋部之间,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1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肋部的上端更靠下方;
多个第2传送辊对,设置于比上述记录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
多个第2按压部件,设置于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2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下方;
多个第3传送辊对,设置于比上述第2按压部件及上述第2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肋部对应的位置,夹持并传送片材;
多个第3按压部件,设置于比上述第2按压部件及上述第2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配置为使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的下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下方;以及
排出托盘,设置于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支撑由第3传送辊对传送的片材,
上述第3按压部件未设置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最靠两端侧的上述第1按压部件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该从动辊的轴配置于比该驱动辊的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
上述第3传送辊对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于比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外侧的上述驱动辊侧,向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引导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引导部件的上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位于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引导部件能够绕上述驱动辊的轴转动,并且是划分传送上述片材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传送路径部件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排出托盘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宽度沿着传送朝向而变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更靠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侧设置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面板的下端比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的切线更靠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以上端侧为轴、下端侧为转动前端进行转动,在该下端侧且比上述排出托盘的最小宽度的两端更靠外侧具有把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第2按压部件配置于比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夹持位置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3传送辊对在下侧设置驱动辊、在上侧设置从动辊,
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的下端与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从动辊的下端在上述传送朝向上位置大致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
第1传送路径,配置有上述第1传送辊对、上述第2传送辊对及上述第3传送辊对;和
第2传送路径,连接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上述第1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和上述第2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3传送辊对的上述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之间的位置,
上述多个第3按压部件配置于比上述第2传送路径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
12.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具备:
压盘,支撑向传送朝向传送的片材;
记录头,从喷嘴向由上述压盘支撑的片材吐出墨滴;
多个第1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传送朝向的上游侧且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
第1下侧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1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1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
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喷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
第2下侧抵接部,在比上述记录头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2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
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及上述多个第2下侧抵接部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与上述传送朝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保持间距地配置,与片材的上表面抵接;以及
第3下侧抵接部,在比上述多个第2上侧抵接部及上述多个第2下侧抵接部更靠上述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一对上述第3上侧抵接部之间,与片材的下表面抵接,并与上述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协作而使片材形成波状,
上述多个第3上侧抵接部未设置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与最靠两端侧的上述第1上侧抵接部对应的位置。
CN201310150370.9A 2012-04-27 2013-04-26 图像记录装置 Active CN103373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4097 2012-04-27
JP2012104097A JP5958053B2 (ja) 2012-04-27 2012-04-27 画像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85A true CN103373085A (zh) 2013-10-30
CN103373085B CN103373085B (zh) 2015-10-28

Family

ID=49459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0370.9A Active CN103373085B (zh) 2012-04-27 2013-04-26 图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9742B2 (zh)
JP (1) JP5958053B2 (zh)
CN (1) CN10337308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2995A (zh) * 2014-01-14 2015-07-15 佳能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和打印设备
CN105291590A (zh) * 2014-07-17 2016-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553460A (zh) * 2015-09-30 2017-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7020806A (zh) * 2016-01-29 2017-08-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1228B2 (ja) * 2010-02-10 2014-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9387694B2 (en) * 2013-06-17 2016-07-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347138B2 (ja) * 2014-03-31 2018-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405832B2 (ja) * 2014-09-25 2018-10-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582444B2 (ja) * 2015-02-27 2019-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627229B2 (ja) * 2015-02-27 2020-0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97108B2 (ja) * 2015-09-18 2019-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932911B2 (ja) * 2016-10-31 2021-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210023859A1 (en) * 2018-04-10 2021-01-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ipping rollers
JP6927379B2 (ja) * 2019-06-04 2021-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2A (zh) * 1994-09-02 1996-07-17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5262836A (ja) * 2004-03-22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CN1836911A (zh) * 2005-03-25 2006-09-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0113A1 (en) * 2005-09-20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331024A (zh) * 2006-05-26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传送装置、成像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US20090212495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207B2 (zh) 1973-08-21 1979-04-13
JPH1071711A (ja) 1996-08-30 1998-03-1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0071532A (ja) 1998-08-27 2000-03-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469216B2 (ja) * 2001-04-11 2003-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8793B2 (ja) * 2010-12-29 2013-06-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2A (zh) * 1994-09-02 1996-07-17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5262836A (ja) * 2004-03-22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CN1836911A (zh) * 2005-03-25 2006-09-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070113A1 (en) * 2005-09-20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331024A (zh) * 2006-05-26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传送装置、成像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US20090212495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2995A (zh) * 2014-01-14 2015-07-15 佳能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和打印设备
CN105291590A (zh) * 2014-07-17 2016-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5291590B (zh) * 2014-07-17 2018-07-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553460A (zh) * 2015-09-30 2017-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7020806A (zh) * 2016-01-29 2017-08-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7020806B (zh) * 2016-01-29 2020-06-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85B (zh) 2015-10-28
JP5958053B2 (ja) 2016-07-27
US8899742B2 (en) 2014-12-02
JP2013230620A (ja) 2013-11-14
US20130286127A1 (en)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3085A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3129135B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129134B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596256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23456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09608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frame for supporting carriage
JP5611243B2 (ja) 給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1537739B (zh) 边缘限制装置、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
CN202716564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4339885A (zh) 供送托盘
JP20030947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37092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dia tray
JP5375660B2 (ja) 記録装置、及び、ワイプ装置
CN102198764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5924160B2 (ja)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49248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230845A (ja) 給紙装置
JP4650640B2 (ja) 給紙装置
US9022553B2 (en) Printer
JP641355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877490B2 (ja) 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分離装置、これを備える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US1035091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696552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50641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646482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