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23531U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23531U CN202623531U CN 201220026307 CN201220026307U CN202623531U CN 202623531 U CN202623531 U CN 202623531U CN 201220026307 CN201220026307 CN 201220026307 CN 201220026307 U CN201220026307 U CN 201220026307U CN 202623531 U CN202623531 U CN 2026235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ttitude
- roller
- recording medium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具有:盘,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第1传送路径,能够使记录介质和盘通过;记录部,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支撑部件,在第1传送路径的下侧与记录部相对地设置;第1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1辊和第2辊构成;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1齿盘和第3辊构成;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2齿盘和第4辊构成;抵接部,在第1传送路径中的记录部与第3传送部之间被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以及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在传送记录介质的状态和传送盘的状态之间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沿着传送路径传送记录介质,能够在该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根据输入信号喷出墨水而在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的图像记录装置。上述图像记录装置通常被称为“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中的图像记录是通过从记录头上设置的多个喷嘴喷出墨水来实现的。
在喷墨打印机中,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记录头的上游侧,设置有两个辊相互抵接的第1辊对。从供纸盘等传送的记录介质被第1辊对夹持而向记录头的正下方传送。并且,通过从记录头喷出墨水,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记录介质在记录图像时支撑于与记录头相对设置的支撑部件。此外,在传送方向上的记录头的下游侧,设置有两个辊相互抵接的第2辊对。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被第2辊对夹持而进一步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例如排纸盘传送。
在喷墨打印机中,若在记录图像时记录介质的前后左右及高度的位置偏移,则记录介质上记录的图像的画质劣化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使图像记录中的记录介质的前后左右及高度的位置稳定,将记录介质压向支撑部件。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将记录介质压向支撑部件,第1辊对中配置于下侧的辊被配置在配置于上侧的辊的上游侧。此外,第1辊对被配置为第1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由此,被第1辊对夹持的记录介质向斜下方传送,被压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设置的支撑部件。此外,在第1辊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了支撑部件的记录介质有向斜上方传送的趋势。因此,第2辊对被配置为第2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上侧。
此外,近年来在图像记录装置中进行图像记录的记录介质中,除了记录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外,还提出有CD、DVD等刚性高的记录介质。通常情况下,在刚性高的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时,该记录介质被设置于具有厚度的板状的盘上。该盘由图像记录装置上设置的盘引导件支撑并且从插入口插入,在图像记录装置内传送。盘与片状的记录介质相比具有厚度。因此,在图像记录装置内传送盘的情况下,构成辊对的辊需要分离能够夹持盘的间隔。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记录装置,在传送片状的记录介质的情况和传送CD-R等厚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改变辊对中的辊之间的间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6802号公報
在此,在图像记录装置中,传送图像记录后的记录介质的辊对(上述说明中为第2辊对)的上侧为齿盘的情况较多。齿盘的周缘部形成为锯齿状。由此,辊对能够将与片状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接触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传送片状的记录介质。
但是,在传送厚的记录介质时,若齿盘与厚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接触,则存在齿盘进入厚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而引起伤痕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记录装置中,在传送厚的记录介质时,齿盘通过齿盘解除单元向上方移动预定距离。但是,由于增加了齿盘解除单元这样的机构,因此图像记录装置的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增加部件而实现根据记录介质的厚度使齿盘相对于该记录介质接触或分离(抵接、分离)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盘,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第1传送路径,能够使记录介质和上述盘通过;记录部,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用于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支撑部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下侧与上述记录部相对地设置,具有支撑记录介质的支撑面;第1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记录介质的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该第1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1辊和下侧的第2辊构成,上述第2辊被设置成比上述第1辊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的上侧;第2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1齿盘和下侧的第3辊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的上侧;第3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第2传送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2齿盘和下侧的第4辊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第1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的上侧;抵接部,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与上述第3传送部之间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以及姿态变化机构,该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改变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在上述第1状态下,上述第2辊成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态,上述第3辊成为与上述第1齿盘抵接的第3姿态,上述第4辊成为与上述第2齿盘抵接的第5姿态,上述支撑部件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记录介质能够通过的第1宽度的第7姿态,上述第1齿盘成为能够与上述第3姿态的上述第3辊抵接的第9姿态,上述抵接部成为位于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的上侧的第12姿态,在上述第2状态下,上述第2辊成为从上述第1辊分离的第2姿态,上述第3辊成为从上述第1齿盘分离的第4姿态,上述第4辊成为从上述第2齿盘分离的第6姿态,上述支撑部件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大于上述第1宽度且上述盘能够通过的第2宽度的第8姿态,上述第1齿盘成为比上述第9姿态靠上侧的第10姿态,上述抵接部成为与所传送的上述盘的上表面抵接的第11姿态。
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盘引导件,该盘引导件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姿态能够改变为能够将上述盘支撑为能够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进入的第13姿态、及从上述第13姿态退避的第14姿态,上述姿态变化机构与上述盘引导件从上述第14姿态到上述第13姿态的姿态变化连动,使第1传送部、第2传送部及第3传送部中的至少一个传送部从上述第1状态向上述第2状态改变姿态。
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除电刷,该除电刷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该记录介质除电,上述除电刷的下端与连接上述第1状态的上述第2传送部及上述第3传送部的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的延长线相比位于下侧、且与上述第1辊的下端相比位于上侧。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姿态变化机构使上述第4辊的姿态改变为第15姿态,在该第15姿态下上述第4辊的上端与进入到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盘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侧的位置。
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第2传送路径,延伸成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第3传送部之间的分支位置从上述第1传送路径分支,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比上述第1传送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合流位置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合流;和引导部件,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分支位置之间,能够在将朝向上述第1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下游侧引导的第16姿态、及将朝向与上述第1传送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引导的第17姿态之间改变姿态,上述第3传送部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1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另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2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抵接部通过被所传送的上述盘的前端推压,而从比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向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移动。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抵接部通过被所传送的上述盘的前端推压而向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移动时,将上述第1齿盘从上述第9姿态推压到上述第10姿态。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抵接部能够绕旋转轴旋转。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引导部件包括能够绕旋转轴旋转的活片。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抵接部包括夹送辊,在上述第11姿态下夹持上述第3辊和上述盘。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复合机10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介质盘71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的姿态变化的图,图4A表示第1齿盘63的示意性主视图,图4B表示第2夹送辊89的示意性主视图,图4C~图4F表示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打印部11中传送记录介质的部分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图5A表示传送记录纸张的状态,图5B表示传送介质盘71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以复合机10被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开口13的一侧为近前侧(正面)而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而定义左右方向9。
[复合机10]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复合机10大致形成为薄型的长方体,在下部设置有喷墨记录方式的打印部11。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另外,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的有无是任意的。
打印部11具有在正面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14,供纸盘20及排纸盘21(参照图2)能够从开口13在前后方向上插拔。在供纸盘20中容纳所希望的尺寸的记录纸张(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的一例)。此外,排纸盘21被供纸盘20支撑,被配置于供纸盘20的上方。供纸盘20及排纸盘21成为上下二级而安装于复合机10。
[打印部11]
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有从供纸盘20拾取记录纸张并传送的供纸部15、和向所传送的记录纸张喷出墨滴而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的喷墨方式的记录部24(本实用新型的记录部的一例)等。
打印部11根据从外部设备接收的打印数据等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此外,复合机10具有通过记录部24在CD-ROM、DVD-ROM等记录介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盘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在后文详细说明该功能。
[第1传送路径65]
第1传送路径65从供纸盘20的后侧的端部向上方且复合机10的正面侧弯曲,从复合机10的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通过第1辊对58(本实用新型的第1传送部的一例)的夹持位置、记录部24的下侧、第2辊对59(本实用新型的第2传送部的一例)及第3辊对44(本实用新型的第3传送部的一例)的夹持位置而到达排纸盘21。记录纸张在第1传送路径65上被朝向第1传送方向(图2中用带箭头的点划线表示的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传送方向)及与第1传送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传送方向(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传送方向)引导。另外,后述的介质盘71在第1传送路径65上被朝向箭头77的方向及与箭头77相反的方向引导。第1传送路径65在没有设置记录部24的位置由隔着预定间隔彼此相对的外侧引导部件18、内侧引导部件19及后述的稿台支撑部件43(本实用新型的下方支撑部件的一例)划分。而第1传送路径65在设置有记录部24的位置由隔着预定间隔彼此相对的记录部24和后述的稿台42(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件的一例)划分。
[供纸部15]
在供纸盘20的上侧设置有供纸辊25。供纸辊25被轴支撑于能够与供纸盘20接触分离地上下移动的供纸臂26的前端。供纸辊25通过由多个齿轮啮合而成的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供纸电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旋转。供纸辊25将供纸盘20上层叠的记录纸张逐张分离而向第1传送路径65供给。
[记录部24]
记录部24被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记录部24具有搭载记录头38并向主扫描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往返移动的托架40。从墨盒(未图示)向记录头38供给墨水。记录头38从下表面上设置的喷嘴39以微小的墨滴喷出各墨水。通过托架40向主扫描方向往返移动,记录头38对记录纸张进行扫描。由此,对在稿台42上传送的记录纸张记录图像,该稿台42在记录部24的下方与记录部24相对设置。
稿台42在支撑面42A上支撑记录纸张,规定记录纸张与记录部24之间的间隔。即,在稿台42中支撑记录介质的面即支撑面42A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面的一例。另外,稿台42被支撑于如后文所述能够移动的稿台支撑部件43。由此,稿台42在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与记录部24相对地设置,具有支撑记录纸张的支撑面42A。
[第1辊对58、第2辊对59及第3辊对44]
在第1传送路径65上的比记录部24靠第1传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由第1传送辊60(本实用新型的第1辊的一例)及第1夹送辊61(本实用新型的第2辊的一例)构成的第1辊对58。第1传送辊60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第1夹送辊61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第1夹送辊61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与第1传送辊60的辊面压接。第1辊对58夹持传送来的记录纸张并沿着第1传送路径65向稿台42上传送。第1夹送辊61被配置为比第1传送辊60靠后方(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由此,记录纸张向斜下方传送而被压向稿台42。
在第1传送路径65上的比记录部24靠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由第2传送辊62(本实用新型的第3辊的一例)及第1齿盘63(本实用新型的第1齿盘的一例)构成的第2辊对59。第2传送辊62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第1齿盘63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第1齿盘63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与第2传送辊62的辊面压接。第2辊对59夹持从记录部24传送来的记录纸张并沿着第1传送路径65向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
在第1传送路径65上的比第2辊对59靠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由第3传送辊45(第1辊的一例)及第2齿盘46(本实用新型的第2齿盘的一例)构成的第3辊对44。第3传送辊45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第2齿盘46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第2齿盘46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与第3传送辊45的辊面压接。第3辊对44夹持从第2辊对59传送来的记录纸张并沿着第1传送路径65向排纸盘21侧或后述的第2传送路径67(本实用新型的第2传送路径的一例)传送。
各辊对58、59、44被配置为满足以下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关系。即,第1辊对58及第2辊对59各自夹持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91位于稿台42的支撑面42A的上侧。此外,第3辊对44夹持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2位于第1辊对58及第2辊对59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91的上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辊对58、59、44中位于上侧的第1传送辊60、第1齿盘63及第2齿盘46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打印部11的框架(未图示)等。位于下侧的第1夹送辊61及第2传送辊62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稿台支撑部件43,第3传送辊45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辊支撑部件144。
第1传送辊60、第2传送辊62及第3传送辊45从传送电机(未图示)经由驱动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驱动力而旋转。驱动传递机构由行星齿轮等构成,并以如下方式使各辊60、62、45旋转:在传送电机向正转或反转中的一个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正转)旋转的情况下,使记录纸张向第1传送方向传送,在传送电机向正转或反转中的另一个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反转)旋转的情况下,使记录纸张向第2传送方向传送。
[第2夹送辊89]
如图2所示,在第1传送路径65上的记录部24及第3辊对44之间设置有第2夹送辊89(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的一例)。第2夹送辊89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第2夹送辊89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打印部11的框架(未图示)等。如后文所述,第2夹送辊89能够改变姿态。
[路径切换部41]
如图2所示,路径切换部41(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部件的一例)在第1传送路径65上配置于比第2辊对59靠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且比后述的分支位置3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分支位置)靠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路径切换部41由活片49及轴50构成。
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9)延伸的轴50设置于打印部11的框架等。活片49从轴50向大致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能够转动地轴支撑于轴50。活片49构成为能够改变姿态,在延伸端部49A位于分支位置36的上方的排出姿态(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6姿态)、与延伸端部49A位于分支位置36的下方的反转姿态(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7姿态)之间转动。另外,路径切换部41与后述的盘引导件76的将介质盘71支撑为能够向第1传送路径65进入的第13姿态及相对于上下方向7退避到比第13姿态靠上方的位置的第14姿态的姿态变化连动,在盘引导件76为第14姿态的情况下,成为能够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时的排出姿态及反转姿态之间转动的状态,在第13姿态的情况下,切换为固定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时的排出姿态的状态。
在活片49为排出姿态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24向第1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纸张进一步向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另一方面,如以下详细说明那样,在活片49为反转姿态的情况下,向第2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纸张朝向反转传送路径67折返传送。活片49在通常状态下由于自重而成为反转姿态,但被第1传送路径65上向第1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纸张抬起而转动,向排出姿态改变姿态。此外,活片49在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延伸端部49A后且记录纸张的后端通过延伸端部49A之前,由于自重而转动,从排出姿态向反转姿态改变姿态。由此,记录纸张的后端被活片49向下侧按压,朝向第2传送路径67侧。在该状态下,第3传送辊45从正转切换为反转。由此,记录纸张向第2传送方向传送,向反转传送路径67引导。另外,活片49也可以是通过电机等转动的结构。
[反转传送路径67]
如图2所示,反转传送路径67被延伸设置为,在分支位置36从第1传送路径65分支,通过记录部24的下侧且供纸部15的上侧,在比第1传送路径65上的第1辊对58靠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合流位置3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合流位置)与第1传送路径65合流。记录纸张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上向第3传送方向传送。在此,第3传送方向是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上从分支位置36朝向合流位置37的方向,是指图2中用带箭头的双点划线表示的方向。反转传送路径67通过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划分上侧。此外,反转传送路径67通过下侧引导部件33划分下侧。
[第4传送辊68]
如图2所示,第4传送辊68及从动辊69被设置于反转传送路径67。第4传送辊68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上被配置于从动辊69的下方且相对的位置。第4传送辊68从供纸电机(未图示)经由驱动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驱动力而旋转驱动。由此,若通过第3传送辊45向反转传送路径67传送来的记录纸张被夹持于第4传送辊68与从动辊69之间,则第4传送辊68沿着反转传送路径67向第3传送方向传送该记录纸张。由此,该记录纸张经由合流位置37向第1传送路径65传送。
[介质盘71]
如图3所示,介质盘71为薄板形状的树脂板。如图2及图3所示,介质盘71以上表面72为上侧支撑于盘引导件76,并且从开口13向箭头77的方向即后方插入。介质盘71通过第1辊对58及第2辊对59沿着第1传送路径65传送。另外,在图3中,以介质盘71从开口13插入于复合机10的状态,定义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
在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侧,形成有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的介质放置部70。介质放置部70为圆形状的凹部。该凹部的直径与所放置的记录介质(圆形的CD-ROM、DVD-ROM等)的直径相同或稍大。此外,圆形的嵌合部73从该凹部的中央部向上侧突出形成。在圆形的CD-ROM、DVD-ROM等上,通常在中央部分设置有圆形的孔。嵌合部73为与该孔大致相同的大小,与该孔嵌合。由此,在记录介质放置于介质放置部70的情况下,记录介质不会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偏移。
[盘引导件76]
如图2所示,能够支撑介质盘71的盘引导件76(本实用新型的盘引导件的一例)被设置于比第3辊对44靠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盘引导件76具有大致薄板形状的底板75、和从底板7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部竖立设置且沿着插入介质盘71的方向(前后方向8)配置的右引导板(未图示)及左引导板(未图示)。在底板75的上表面放置介质盘71。右引导板和左引导板之间的间隔与介质盘7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9)的长度相同或稍大。由此,在介质盘71放置于底板75上且从开口13插入时,介质盘71不会向左右方向9偏移。
盘引导件76能够在将介质盘71支撑为能够向第1传送路径65进入的第13姿态(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3姿态)及相对于上下方向7退避到比第13姿态靠上方的位置的第14姿态(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4姿态)之间改变姿态。
如图5B所示,盘引导件76在打印部11的内部被配置为,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的高度成为与第1传送辊60的下端相同的高度A。
在本实施方式中,盘引导件76通过以下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第13姿态及第14姿态之间改变姿态。在盘引导件76的右侧及左侧,配置有复合机10的框架(未图示)。在框架上形成有从上端至下端而向斜右下方延伸的长孔。盘引导件76具有从两侧面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突出部插入于长孔。由此,盘引导件76能够沿着长孔滑动。盘引导件76能够在长孔的两端(上端及下端)固定。在盘引导件76位于长孔的上端的情况下,盘引导件76为第14姿态。此外,在盘引导件76位于长孔的下端的情况下,盘引导件76为第13姿态。另外,用于盘引导件76移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除电刷95]
如图2所示,第1传送路径65上的比第3辊对44靠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除电刷95(本实用新型的除电刷的一例)。除电刷95为例如碳纤维制。除电刷95从左右方向9上延伸设置的刷支撑部件94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除电刷95的下端为比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记录纸张的上表面低的位置。换言之,除电刷95的下端比连接第2辊对59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1及第3辊对44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2的延长线靠下侧。由此,如图5A所示,除电刷95的下端部与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记录纸张的上表面接触。并且,通过除电刷95与传送的记录纸张接触,记录纸张上所带的静电从记录纸张除去。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除电刷95在打印部11的内部被配置为,除电刷95的下端位于第1传送辊60的下端的上侧。由此,除电刷95不与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介质盘71及介质盘71上放置的记录介质接触。
[各辊45、59、61、62、89及稿台42的姿态变化]
如图2所示,各辊对58、59、44的下侧的辊构成为,通过上下移动,姿态能够改变为与上侧的辊抵接的状态(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此外表示于图5A)及从上侧的辊分离的状态(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此外表示于图5B)。即,第1夹送辊61构成为,姿态能够改变为与第1传送辊60抵接的第1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姿态)及从第1传送辊60分离的第2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姿态)。此外,第2传送辊62构成为,姿态能够改变为与第1齿盘63抵接的第3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姿态)及从第1齿盘63分离的第4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4姿态)。此外,第3传送辊45构成为,姿态能够改变为与第2齿盘46抵接的第5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5姿态)及从第2齿盘46分离的第6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6姿态)。
各辊对58、59、44在构成的辊相互抵接的情况下,能够夹持记录纸张,使记录纸张沿着第1传送路径65传送。
在第1夹送辊61为第2姿态的情况下,第1辊对58的各辊的间隔如图5B所示为适合于夹持介质盘71(本实用新型的盘的一例)的间隔B。第2传送辊62通过成为第4姿态,如图5B所示,能够在与后述的第11姿态的第2夹送辊89之间夹持介质盘7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传送辊45成为作为第6姿态的一例的第15姿态(图5B所示的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5姿态)。如图5B所示,第15姿态的第3传送辊45的上端为比介质盘71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2所示,稿台42构成为,通过上下移动,姿态能够改变为使第1传送路径65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长度成为记录纸张能够通过的宽度C1(参照图5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宽度)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7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7姿态)、及使上述长度成为大于上述宽度且后述的介质盘71能够通过的宽度C2(参照图5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宽度)的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第8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8姿态)。
此外,如图2所示,第1齿盘63构成为,姿态能够改变为与第3姿态的第2传送辊62抵接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且图5A所示的第9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9姿态)、及比第9姿态靠上方的位置的图2中用虚线表示且图5B所示的第10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0姿态)。
此外,如图2及图5所示,第2夹送辊89构成为,姿态能够改变为与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抵接的图2中用虚线表示且图5B所示的第11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1姿态)、及比第11姿态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与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的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分离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且图5A所示的第12姿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2姿态)。
[基于姿态变化机构的各辊45、61、62及稿台42的姿态变化]
上述各辊45、61、62及稿台42的姿态变化通过以下详细说明的姿态变化机构(本实用新型的姿态变化机构的一例)来执行。如图2及图5所示,姿态变化机构作为构成要素具有第1偏心凸轮140、第2偏心凸轮141、稿台支撑部件43、辊支撑部件144及凸轮电机(未图示)。
第1夹送辊61、第2传送辊62及稿台42的朝向下方的移动,例如由各辊61、62及稿台42的下方所设置的第1偏心凸轮140及稿台支撑部件43来执行。第1偏心凸轮140以左右方向9为轴方向在打印部11的框架(未图示)上被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第1偏心凸轮140是距离轴142的直径周期性变化的圆盘。稿台支撑部件43放置于第1偏心凸轮140上而被支撑,能够向上下方向7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偏心凸轮140从凸轮电机传递驱动而旋转。若第1偏心凸轮140旋转,则其周面相对于稿台支撑部件43滑动。第1偏心凸轮140的周面距离轴142的直径周期性变化,因此,通过该变化,稿台支撑部件43向上下方向7移动。通过稿台支撑部件43向上下方向7的移动,第1夹送辊61、第2传送辊62及稿台42向上下方向7移动。
第3传送辊45的朝向下方的移动,例如由支撑第3传送辊45的辊支撑部件144、支撑辊支撑部件144的第2偏心凸轮141来执行。第2偏心凸轮141及辊支撑部件144使第3传送辊45移动的方法与上述的第1夹送辊61、第2传送辊62及稿台42的移动相同。但是,第2偏心凸轮141的直径及轴位置被确定为,第3传送辊45的朝向下方的移动距离大于其他第1夹送辊61、第2传送辊62及稿台42的移动距离。例如,第2偏心凸轮141使用比第1偏心凸轮140大的直径的凸轮。
另外,若各辊45、61、62及稿台42如上所述改变姿态,则姿态变化机构不限于以上说明的结构。例如,各偏心凸轮140、141也可以与盘引导件76连接。并且,由此各偏心凸轮140、141也可以构成为与盘引导件76的姿态变化连动而旋转。
此外,作为其他例子,姿态变化机构也可以是从下方支撑各辊45、61、62及稿台42并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未图示)。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各辊45、61、62及稿台42支撑于可动部件的上表面。可动部件的上表面具有第1水平面、比第1水平面低位置的第2水平面、及连接第1水平面及第2水平面的倾斜面。并且,通过可动部件移动,支撑各辊45、61、62及稿台42的面从第1水平面经由倾斜面切换为第2水平面,或者从第2水平面经由倾斜面切换为第1水平面。由此,各辊45、61、62及稿台42向上下方向7移动并改变姿态。
[基于姿态变化机构的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的姿态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的姿态变化是连动的。以下根据图4说明实现该姿态变化的结构的一例。另外,若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如上所述改变姿态,则姿态变化机构不限于以下说明的结构。
如图4A所示,第1齿盘63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预定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多个第1齿盘63分别插通在由弹簧等弹性部件形成的轴54上。另外,在图4A、图4B中,第1齿盘63及突起53仅表示了两端各有两个,省略了设置于中央部的部件。此外,第1齿盘63及突起53的数量不限于图4A、图4B所示的四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
如图4C~图4F所示,在轴54的斜前上方设置有与轴54平行的旋转轴5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51与盘引导件76连接,与盘引导件76的姿态变化连动而旋转。具体地说,若盘引导件76从第14姿态向第13姿态改变姿态,则旋转轴51从图4C向纸面上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为图4D,若盘引导件76从第13姿态向第14姿态改变姿态,则从图4D向纸面上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为图4C。
如图4B所示,在旋转轴51分别设置有多个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突起53。夹送辊支撑部件52设置于旋转轴51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部。突起53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与第1齿盘63对应的位置。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突起53形成为在从旋转轴51的中心朝向外侧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突起53向相同方向延伸。在夹送辊支撑部件52的延伸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第2夹送辊89。第2夹送辊89的最远离旋转轴51的端部比突起53的延伸端部远离旋转轴51的中心。
在记录纸张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而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如图4C所示,旋转轴51维持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突起53朝向前方的姿态。另外,此时如图2及图5A所示,盘引导件76维持第14姿态。此时,第1齿盘63为第9姿态,第2夹送辊89为第12姿态。另外,在图4C~图4F中,为了表示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第2夹送辊89与突起53及第1齿盘63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同,用虚线表示突起53及第1齿盘63。
而在介质盘71在第1传送路径65上传送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如图2及图5B所示,盘引导件76被复合机10的用户抽出而从第14姿态向第13姿态改变姿态。由此,旋转轴51从图4C的纸面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大致90度。由此,旋转轴51成为图4D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介质盘71从开口13向箭头77的方向插入,则如图4E所示,介质盘71的前端与第2夹送辊89抵接,按压第2夹送辊89。由此,旋转轴51从图4E的纸面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该旋转,突起53与第1齿盘63抵接,按压第1齿盘63。由此,第1齿盘63的轴54弹性变形,第1齿盘63被向上方抬起(参照图4F)。在图4F的状态下,第1齿盘63为第10姿态,第2夹送辊89为第11姿态。第1齿盘63及第2夹送辊89如上所述改变姿态。
由此,姿态变化机构除了上述的构成要素之外具有夹送辊支撑部件52及突起53。
姿态变化机构通过具有以上说明的构成要素,而在第1状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状态)和第2状态(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状态)之间改变姿态,其中,在第1状态下,第1夹送辊61为第1姿态、第2传送辊62为第3姿态、第3传送辊45为第5姿态、稿台42为第7姿态、第1齿盘63为第9姿态、第2夹送辊89为第12姿态;在第2状态下,第1夹送辊61为第2姿态、第2传送辊62为第4姿态、第3传送辊45为第6姿态、稿台42为第8姿态、第1齿盘63为第10姿态、第2夹送辊89为第11姿态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的一例,列举了能够旋转的第2夹送辊。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不限于能够旋转的辊。例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的一例的第2夹送辊89也可以固定于夹送辊支撑部件52而不能旋转。作为其他例子,本实用新型的抵接部也可以是向与突起53相同的方向延伸且比突起53长的第2突起。第2突起与第2夹送辊89同样地能够在第11姿态及第12姿态之间改变姿态。并且,第11姿态的第2突起的前端部能够与所传送的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抵接。此时,优选第2突起的前端部为曲面。
[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记录]
以下,说明向复合机10插入介质盘71,在介质盘71上放置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步骤。
通过操作复合机10的正面上部所设置的操作面板17(参照图1),选择了向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功能时,供纸电机被驱动,第1偏心凸轮140及第2偏心凸轮141旋转。由此,第1夹送辊61从第1姿态向第2姿态改变姿态,第2传送辊62从第3姿态向第4姿态改变姿态,第3传送辊45从第5姿态向第6姿态改变姿态,稿台42从第7姿态向第8姿态改变姿态(参照图5B)。
此外,用户通过把持并移动盘引导件76,使盘引导件76从第14姿态(参照图5A)向第13姿态(参照图5B)改变姿态。并且,用户将放置有记录介质的介质盘71设置为支撑于盘引导件76(参照图5B)。此时,介质盘71以朝向复合机10插入方向的前端(后侧的端部)与第2传送辊62抵接的状态被设置于盘引导件76。
之后,通过对操作面板17进行操作,指示了开始向记录介质记录图像时,各辊60、62被反转驱动。由此,介质盘71被第1辊对58和由第2传送辊62及第2夹送辊89构成的辊对向箭头77的方向传送。此时,介质盘71及记录介质的上端由于位于第2齿盘46及除电刷95的下方,因此不与第2齿盘46及除电刷95接触。若介质盘71上放置的记录介质到达比记录部24靠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则各辊60、62的旋转方向从反转切换为正转。由此,介质盘71向与箭头77相反的方向传送,介质盘71上放置的记录介质通过记录部24的下方。此时,从记录头38对所传送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滴。由此,在记录介质的盘面上记录图像。之后,介质盘71从开口13向复合机10的外部排出。
[实施方式的効果]
在对记录纸张执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姿态变化机构,第1辊对58、第2辊对59及第3辊对44成为相互抵接的状态。此外,通过姿态变化机构,稿台42与记录部24的距离成为宽度C1。由此,记录纸张被第1辊对58、第2辊对59及第3辊对44夹持而传送。
此外,第1夹送辊61被设置于比第1传送辊60靠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此外,第1辊对58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位于稿台42的支撑面42A的上侧。由此,记录纸张被压向稿台42的支撑面42A并由稿台42支撑。此外,通过了稿台42的记录介质具有朝向斜上方传送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辊对59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1位于稿台42的支撑面42A的上侧,第3辊对44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2位于第2辊对59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1的上侧。由此,记录纸张在稿台42的下游侧朝向斜上方传送。即,由于第2辊对59及第3辊对44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能够顺利地传送通过了稿台42的记录纸张。
而在对比记录纸张厚的记录介质执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姿态变化机构,第1辊对58、第2辊对59及第3辊对44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此外,通过姿态变化机构,第1齿盘63从第2传送辊62分离,第2夹送辊89及第2传送辊62成为能够夹持介质盘71的状态。由此,能够沿着第1传送路径65传送记录介质。
在此,被盘引导件76支撑的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为与第1传送辊60的下端相同的高度。此外,第3辊对44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2位于第1辊对58夹持记录纸张的夹持位置90的上侧。因此,第3辊对44的上侧的第2齿盘46位于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的上方。从而,能够不增加部件而防止第2齿盘46与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接触。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顺利地传送记录纸张,并且能够防止介质盘71与第2齿盘63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增加部件而实现根据记录纸张、记录介质等记录介质的厚度使第2齿盘63相对于该记录介质接触或分离。
介质盘71上支撑的CD、DVD等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不同于记录纸张,难以渗入墨水等液体。即,图像记录后的CD、DVD等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难以干燥。在图像记录面未干燥状态下,若CD、DVD等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被除电刷95刮擦,则该图像记录面被污染。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除电刷95的下端位于第1传送辊60的下端的上侧,即位于介质盘71的上表面72的上侧。因此,除电刷95不与介质盘71上支撑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接触。从而,能够防止通过记录部24记录图像后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被污染。
姿态变化机构使第3传送辊45向其上端位于进入到第1传送路径65中的介质盘71的下表面的下侧的位置的第15姿态改变姿态。由此,能够防止所传送的介质盘71与第3传送辊45接触。
Claims (10)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具有:盘(71),能够放置记录介质;
第1传送路径(65),能够使记录介质和上述盘通过;
记录部(24),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用于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
支撑部件(42),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与上述记录部(24)相对地设置,具有支撑记录介质的支撑面(42A);
第1传送部(58),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24)靠记录介质的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该第1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1辊(60)和下侧的第2辊(61)构成,上述第2辊(61)被设置成比上述第1辊(60)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42A)的上侧;
第2传送部(59),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1齿盘(63)和下侧的第3辊(62)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1)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42A)的上侧;
第3传送部(44),被设置成比上述第2传送部(59)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2齿盘(46)和下侧的第4辊(45)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2)位于上述第1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91)的上侧;
抵接部(89),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中的上述记录部(24)与上述第3传送部(44)之间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以及
姿态变化机构(43、140、144、141),该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改变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
在上述第1状态下,
上述第2辊(61)成为与上述第1辊(60)抵接的第1姿态,
上述第3辊(62)成为与上述第1齿盘(63)抵接的第3姿态,
上述第4辊(45)成为与上述第2齿盘(46)抵接的第5姿态,
上述支撑部件(42)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记录介质能够通过的第1宽度(C1)的第7姿态,
上述第1齿盘(63)成为能够与上述第3姿态的上述第3辊(62)抵接的第9姿态,
上述抵接部(89)成为位于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的上侧的第12姿态,
在上述第2状态下,
上述第2辊(61)成为从上述第1辊(60)分离的第2姿态,
上述第3辊(62)成为从上述第1齿盘(63)分离的第4姿态,
上述第4辊(45)成为从上述第2齿盘(46)分离的第6姿态,
上述支撑部件(42)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大于上述第1宽度(C1)且上述盘(71)能够通过的第2宽度(C2)的第8姿态,
上述第1齿盘(63)成为比上述第9姿态靠上侧的第10姿态,
上述抵接部(89)成为与所传送的上述盘(71)的上表面抵接的第11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有盘引导件(76),该盘引导件(76)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44)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姿态能够改变为能够将上述盘(71)支撑为能够向上述第1传送路径(65)进入的第13姿态、及从上述第13姿态退避的第14姿态,
上述姿态变化机构(43、140、144、141)与上述盘引导件(76)从上述第14姿态到上述第13姿态的姿态变化连动,使第1传送部(58)、第2传送部(59)及第3传送部(44)中的至少一个传送部从上述第1状态向上述第2状态改变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有除电刷(95),该除电刷(95)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44)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该记录介质除电,
上述除电刷(95)的下端与连接上述第1状态的上述第2传送部(59)及上述第3传送部(44)的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1、92)的延长线相比位于下侧、且与上述第1辊(60)的下端相比位于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姿态变化机构(43、140、144、141)使上述第4辊(45)的姿态改变为第15姿态,在该第15姿态下上述第4辊的上端与进入到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盘(71)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有:第2传送路径(67),延伸成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59)与上述第3传送部(44)之间的分支位置(36)从上述第1传送路径(65)分支,并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比上述第1传送部(58)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合流位置(37)与上述第1传送路径合流;和
引导部件(41),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59)与上述分支位置(36)之间,能够在将朝向上述第1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下游侧引导的第16姿态、及将朝向与上述第1传送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67)引导的第17姿态之间改变姿态,
上述第3传送部(44)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1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另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2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抵接部(89)通过被所传送的上述盘(71)的前端推压,而从比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向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抵接部(89)通过被所传送的上述盘(71)的前端推压而向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移动时,将上述第1齿盘(63)从上述第9姿态推压到上述第10姿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抵接部(89)能够绕旋转轴(51)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引导部件(41)包括能够绕旋转轴(50)旋转的活片(49)。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抵接部为夹送辊,在上述第11姿态下夹持上述第3辊(62)和上述盘(7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0546A JP5673126B2 (ja) | 2011-01-21 | 2011-01-21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1-010546 | 2011-01-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23531U true CN202623531U (zh) | 2012-12-26 |
Family
ID=46791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02630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3531U (zh) | 2011-01-21 | 2012-01-19 | 图像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73126B2 (zh) |
CN (1) | CN20262353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4733A (zh) * | 2017-12-08 | 2019-07-16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磁性油墨读取装置及打印机 |
CN114619763A (zh) * | 2020-12-14 | 2022-06-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24480B2 (ja) * | 2014-06-09 | 2018-11-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701509B2 (ja) * | 2015-12-09 | 2020-05-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02532B2 (ja) * | 2005-08-10 | 2011-06-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被記録媒体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
JP2007136802A (ja) * | 2005-11-17 | 2007-06-0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10228875A (ja) * | 2009-03-27 | 2010-10-14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11
- 2011-01-21 JP JP2011010546A patent/JP567312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9 CN CN 201220026307 patent/CN20262353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4733A (zh) * | 2017-12-08 | 2019-07-16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磁性油墨读取装置及打印机 |
CN114619763A (zh) * | 2020-12-14 | 2022-06-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14619763B (zh) * | 2020-12-14 | 2024-04-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73126B2 (ja) | 2015-02-18 |
JP2012148531A (ja) | 201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623531U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982184B (zh) |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和包括该机构的图像记录设备 | |
CN100410156C (zh) | 设有边缘引导件的进给器 | |
CN102030197B (zh) | 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 |
CN102189833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640944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2416778A (zh) | 记录设备 | |
CN102107560A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0572229C (zh) | 供纸装置及包括该供纸装置的记录设备 | |
CN104339887A (zh) | 片材托盘 | |
CN103991285B (zh) |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 |
CN100384639C (zh) | 具有自动进给机构的记录装置和自动进给机构 | |
JP2007261084A (ja) | ロール状媒体支持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 |
CN100567105C (zh) | 用于被输送物体的供给器及具有该供给器的图像记录设备 | |
CN102198764B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2205744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5924222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CN204354610U (zh) |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 |
CN203237818U (zh) | 馈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 |
CN202782195U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202784944U (zh) | 图像记录装置 | |
CN204184045U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JP412081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971842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01648465B (zh) | 记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