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1285B -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91285B CN103991285B CN201410054293.1A CN201410054293A CN103991285B CN 103991285 B CN103991285 B CN 103991285B CN 201410054293 A CN201410054293 A CN 201410054293A CN 103991285 B CN103991285 B CN 1039912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portion
- niproll
- roller
- throughput direction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夹持辊;输送辊;辊保持器;和推压部件。滑架在与输送片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支撑框架具有在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的支撑部,支撑框架在支撑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撑滑架使滑架能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夹持辊在支撑部的就正交于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正交方向而言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侧上。输送辊相对于夹持辊与支撑框架相反地设置,并与夹持辊面对。辊保持器就正交方向而言在第二表面侧上并支撑夹持辊。推压部件与辊保持器及第二表面接触,推压辊保持器从而将夹持辊压靠输送辊。滑架接触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和推压部件接触第二表面的第二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从喷嘴朝向片喷射墨滴而在片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喷墨记录设备设有滑架和支撑在滑架中的记录头。喷嘴形成在记录头中。滑架沿着与片输送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移动。在滑架移动时,记录头通过喷嘴朝向片喷射墨滴。通过该操作,图像在沿着主扫描方向的规定范围之上被记录在片上。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沿着主扫描方向伸长。支撑框架支撑滑架,使得滑架能够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
另一种已知的喷墨记录设备设有用于在记录操作期间输送片的一对输送辊。所述一对输送辊包括当被马达驱动时旋转的输送辊和跟随输送辊的旋转的夹持辊。推压部件被设置用于利用压力推压夹持辊接触输送辊。推压部件被设置在不同于用于支撑记录头滑架的支撑框架的框架和用于保持夹持辊的辊保持器之间。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布特开2005-22128中描述了该已知的喷墨记录设备。
然而,当推压部件附接到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时,可以发生以下问题。即,当推压部件朝向输送辊推压夹持辊时,响应于推压部件的推压力,反作用力作用在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上。该反作用力可以导致框架变形。支撑框架的变形可以不利地影响在片上的图像记录,这是因为用于将墨滴喷射到片上的记录头支撑在滑架中,并且滑架支撑在支撑框架上。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该喷墨记录设备能够减小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的变形能够对图像记录造成的影响。
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滑架;支撑框架;夹持辊;输送辊;辊保持器;和推压部件。滑架被构造成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滑架支撑记录头,所述记录头被构造成将墨滴从喷嘴喷射到被输送的片上,由此在片上记录图像。支撑框架具有在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的支撑部,支撑框架在支撑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撑滑架,使得滑架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夹持辊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表面侧上,第二表面就正交方向而言与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正交方向正交于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输送辊相对于夹持辊与支撑框架相反地设置,并且与夹持辊面对,输送辊被构造为输送介于输送辊和夹持辊之间的片。辊保持器就正交方向而言被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表面侧上并支撑夹持辊。推压部件被设置成与辊保持器和支撑部的第二表面接触,推压部件被构造为推压辊保持器,从而将夹持辊压靠输送辊。其中滑架接触支撑部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和其中推压部件接触支撑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二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重叠。
如果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变形,则支撑框架的第一表面可能在第一区域内变得不平行于滑架的与第一表面接触的部分。因此,在支撑框架之上滑动的滑架可能磨损支撑框架的接触滑架的部分。结果,在记录头和片之间的间隙可以改变,从而降低在片上记录的图像的质量。鉴于此,根据上述构造,第一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与第二区域重叠。因此,如果支撑框架由于响应于朝向输送辊推压夹持辊的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施加到支撑框架的反作用力而变形,则支撑框架的第一表面能够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重叠的区域中维持平行于滑架的接触第一表面的部分,由此减轻滑架的滑动引起的磨损。因此,能够减小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的变形对在片上的图像记录质量造成的影响。
优选的是,辊保持器附接到支撑框架。利用这种构造,辊保持器以其整体响应于整个支撑框架的变形而移动。因此,推压部件施加到支撑框架和夹持辊的压力的大小不太可能改变。
优选的是,支撑框架的支撑部具有第一开口,其中辊保持器包括: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一开口的尺寸;和在第一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一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的尺寸比第一开口的尺寸大,第一接合部与支撑部的第一表面接合,并且其中第一区域和接合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处,在所述接合区域中,第一接合部与支撑部的第一表面接合。
利用这种构造,辊保持器在就输送方向而言不同于第一区域的位置处与支撑框架接合。因此,第一区域几乎不受由在辊保持器和支撑框架之间的接合导致的支撑框架的变形的影响。,这种构造减小了在第一区域内这种变形对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触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间的平行性的不利影响,同时允许辊保持器附接到支撑框架。
优选的是,支撑框架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中的至少一个边缘包括弯曲部,并且其中支撑部的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相互重叠的区域从支撑部的就输送方向而言的中央区域朝向弯曲部偏移。
利用这种构造,滑架在弯曲部的附近接触支撑框架。因为支撑框架在它的弯曲部的附近具有更高的刚度,所以滑架在其中支撑框架具有更高刚度并且较不可能变形的位置中接触支撑框架。这种构造能够减小支撑框架的变形对滑架的影响。
优选的是,该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置在喷嘴的就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被构造成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接触支撑部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限制第一接触部的朝向支撑框架的移动,并且其中,其中滑架接触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和其中第二接触部接触支撑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三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重叠。
利用这种构造,被输送的片压靠接触部件,从而接触部件移位与片的厚度相当的距离。当来自片的压力使接触部件移位时,接触部件压靠支撑框架的支撑部,从而导致支撑部沿着朝向第一表面侧的方向,即沿着压靠滑架的方向变形。然而,因为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重叠,所以在接触部件的第二接触部接触支撑部的第二表面之后已经发生的接触部件的位移被维持等于已经由来自支撑部的压力导致的滑架的位移。因此,即使当与片的厚度对应的接触部件的移动产生支撑部中的变形时,这种构造仍然能够在接触部件的第一接触部和受到滑架支撑的记录头之间的维持恒定间隙。因此,这种构造能够减小支撑滑架的支撑框架的支撑部的变形对于在片上图像记录质量具有的影响。
优选的是,接触部件附接到支撑框架。利用这种构造,接触部件整体响应于支撑框架的总体变形而移动,从而在第一接触部和记录头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太可能波动。
优选的是,支撑框架的支撑部具有第二开口,其中接触部件包括: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二开口的尺寸的尺寸;和在第二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的尺寸比第二开口的尺寸大,第二接合部与支撑部的第一表面接合,并且其中第一区域和接合区域就输送方向而言处于不同的位置,在所述接合区域中,第二接合部与支撑部的第一表面接合。
利用这种构造,接触部件就输送方向而言在不同于第一区域的位置处与支撑框架接合。因此,第一区域几乎不受由该接合导致的支撑框架的变形的影响。以此方式,接触部件能够附接到支撑框架,同时最小化在第一区域内对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触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间的平行性的影响。
优选的是,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夹持辊,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辊保持器,使得每一个辊保持器支撑夹持辊中的相应的至少一个夹持辊,在沿着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推压部件,使得每一个推压部件设置成与支撑部的第二表面及辊保持器中的对应的一个辊保持器接触。
优选的是,该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伸长部件,所述伸长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伸长并穿过辊保持器;和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被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与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都交叉的移动方向上在伸长部件和输送辊的轴线之间限定距离,其中可移动部件被构造成当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将所述距离设定为第一距离,并且当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将所述距离设定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大,其中可移动部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成通过接触伸长部件而在移动方向上引导伸长部件,由此引起辊保持器在移动方向上移动。
利用这种构造,移动可移动部件还移动伸长部件,使得在伸长部件和输送辊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即,移动伸长部件会移动支撑在辊保持器中的夹持辊的轴线,从而允许在夹持辊的轴线和输送辊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被改变,伸长部件插入通过辊保持器。利用这种构造,被可移动部件移动以移动夹持辊的轴线的伸长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对准。当移动伸长部件的轴线并因此移动夹持辊的轴线时,用于抵着输送辊推压夹持辊的推压部件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能够沿着宽度方向几乎均匀地施加到支撑框架。以此方式,能够在第一区域内对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触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间的平行性带有最小的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移动夹持辊的轴线。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的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在图1所示的多功能外设中的打印单元的内部构造的截面侧视图;
图3是示出在打印单元中的记录单元和导轨以及在记录单元和导轨周围的部件的透视图;
图4是的与图3相当的透视图,其中省略了记录单元的示出;
图5是示出在打印单元中的记录单元和导轨以及在记录单元和导轨周围的部件的平面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5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侧视图;
图8A是从可移动部件的左后侧观察的可移动部件的透视图;
图8B是从可移动部件的右后侧观察的可移动部件的透视图;
图9A和9B示出基部框架和安装在基部框架上的各种部件,其中图9A示出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并且图9B示出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并且
图10是示出压板、接触部件和一片记录纸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方向被定义为当多功能外设10在使用中时(图1中的多功能外设10的状态)与多功能外设10的竖直尺寸相对准的上下方向7;与多功能外设10的深度尺寸相对准的前后方向8,其中多功能外设10的在其中形成有开口13(在以后描述)的一侧是最接近(面对)用户的一侧;和与多功能外设10的宽度尺寸相对准的左右方向9,基于面对多功能外设10的前部的用户的角度限定左侧和右侧。
多功能外设的总体结构
如在图1中所示,多功能外设10具有小型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多功能外设10在其下部中设有打印单元11。多功能外设10具有各种功能,包括传真功能和打印机功能。打印单元11根据在记录纸12上记录图像的喷墨方法实现多功能外设10的打印机功能(见图2)。在该实施例中,打印单元11具有用于在记录纸12的仅一侧上记录图像的功能,但是打印单元11可以被构造成在记录纸12的两侧上记录图像。
纸托盘
如在图1中所示,开口13形成在打印单元11的前侧中。通过沿着前后方向8滑动纸托盘20,能够通过开口13将纸托盘20插入到打印单元11中和从打印单元11移除纸托盘20。纸托盘20是盒形部件,其具有用于关闭底侧的底板22,但是在顶部上敞开的。如在图2中所示,多片记录纸12被堆叠在纸托盘20的底板22的顶部上。排出托盘21被支撑在纸托盘20的顶前侧上。排出托盘21与纸托盘20一起沿着前后方向8移动。在图像已经由稍后描述的记录单元24记录在片上之后,多片记录纸12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的顶表面上。
片馈送单元
如在图2中所示,打印单元11包括片馈送单元16,该片馈送单元16被设置成当纸托盘20被插入在打印单元11中时在纸托盘20上方,并且在稍后描述的记录单元24下方。片馈送单元16包括馈送辊25、馈送臂26和驱动传递机构27。馈送辊2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馈送臂26的远端上。馈送臂26的基端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轴28上,从而使得馈送臂26能够在由图2中的箭头29示意的方向上枢转。通过以此方式枢转,馈送臂26能够将馈送辊25放置成与纸托盘20或者与支撑在纸托盘20上的记录纸12接触,并且能够使馈送辊25从其分离。
传递机构27具有多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用于将驱动力从输送马达(未示出)传递到馈送辊25,以使馈送辊25旋转。当旋转时,馈送辊25将搁在纸托盘20的底板22上的记录纸12中的最上面那片记录纸输送到稍后描述的输送路径65上。除了用于驱动馈送辊25进行旋转的输送马达以外,可以设置另一个马达。虽然在该实施例中传递机构27包括多个互相啮合的齿轮,但是传递机构27可以替代地由例如绕轴28和馈送辊25的轴环绕的带构造。
输送路径
如在图2中所示,输送路径65被限定为从纸托盘20的后端延伸。输送路径65包括弯曲部33和直部34。输送路径65的弯曲部33从纸托盘20的后端延伸,同时弯曲,使得弯曲部分的外侧面向后并且内侧面向前。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从输送路径65的弯曲部33的顶端向前延伸。
更具体地,输送路径65的弯曲部33包括彼此面对的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在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之间形成规定间隙。外部引导部件18形成输送路径65的弯曲部33的外部弯曲侧,并且内部引导部件19形成输送路径65的弯曲部33的内部弯曲侧。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这两者沿着左右方向9,即,正交于图2中的图面的方向伸长。彼此面对的记录单元24和压板42形成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的位于记录单元24的下方的部分,在记录单元24和该压板42之间形成有规定间隙。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形成输送路径65的一部分。
馈送辊25沿着弯曲部33从纸托盘20输送一片记录纸12。在受到弯曲部33引导时,片被沿着U形路径向上输送,直至到达稍后描述的一对输送辊59处。在片变成介于输送辊59之间之后,输送辊59朝向记录单元24向前输送该片,并将其输送到直部34中。随着片在记录单元24的正下方经过,记录单元24将图像记录在该片上。该片记录纸12沿着前后方向8被向前输送通过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并且在图像记录完成之后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图2中的点划线箭头指示,记录纸12在该输送方向15上沿着所述路径被输送。
轴48形成在外部引导部件18的底端上。轴48使得外部引导部件18能够沿着由图2中的箭头66指示的方向旋转。当设置在由图2中的实线示意的第一位置中时,外部引导部件18形成弯曲部33的外部弯曲侧,并且当设置在由图2中的虚线示意的第二位置中时,外部引导部件18使弯曲部33露出。因此,通过将外部引导部件18从其第一位置旋转到其第二位置,多功能外设10的用户能够将已经变得堵塞在弯曲部33中的多片记录纸12抽出。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外部引导部件18被构造为旋转,但是外部引导部件18可以被构造成以其它方式改变位置。例如,外部引导部件18可以被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打印单元11上。在该情形中,外部引导部件18能够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外部引导部件18被安装在打印单元11上,以形成弯曲部33的外部弯曲侧,在第二位置中,外部引导部件18被从打印单元11移除,以使弯曲部33暴露。
记录单元
如在图2中所示,记录单元24设置在直部34的顶侧上。压板42设置在记录单元24的下方,且设置在与记录单元24面对的位置处,在压板42和记录单元24之间形成间隙。如在图3中所示,压板42具有多个肋76,所述多个肋76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布置,并且沿着前后方向8伸长。压板42功能用于沿着肋76的顶边缘支撑被输送通过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的多片记录纸12。记录单元24包括滑架40和记录头38。
滑架40被支撑在导轨56和57上,从而能够沿着左右方向9往复。导轨56和57沿着前后方向8被间隙分离。记录头38支撑在滑架40中。墨盒(未示出)向记录头38供应墨。喷嘴39形成在记录头38的底表面中。记录头38在滑架40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时从喷嘴39朝向压板42喷射墨滴,由此将图像记录在被支撑在压板42上并在输送方向15上被输送的一片记录纸12上。
接触部件41就输送方向15而言被设置在喷嘴39的上游侧上。如将稍后参考图10描述,接触部件41被布置在形成在压板42上的相邻的肋76之间。每一个接触部件41的近端均安装在导轨56上,而接触部件41的远端在沿着输送方向15在喷嘴39和稍后描述的一对输送辊59之间的位置处接触被输送通过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的一片记录纸12的顶表面。如稍后将参考图10描述,接触部件41的远端沿着左右方向9将该片记录纸12形成为连续的波纹形状。由于在接触部件41的底边缘和压板42的肋76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关系而在记录纸12中形成波纹形状。
输送辊和排出辊
如在图2中所示,所述一对输送辊59沿着输送方向15在记录头38的上游设置在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上。一对排出辊44沿着输送方向15在记录头38的下游设置在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上。
输送辊59包括设置在直部34的下侧上的输送辊60和与输送辊60面对地设置在直部34的上侧上的夹持辊61。如在图3中所示,输送辊60是柱形部件,其带有中空中央并沿着左右方向9伸长。多个夹持辊61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设置。夹持辊61被弹性部件压靠在输送辊60上。
排出辊44包括设置在直部34的下侧上的排出辊62和与排出辊62面对地设置在直部34的上侧上的正齿轮63。如在图9A中所示,排出辊62还包括沿着左右方向9取向的轴64和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绕轴64安装的辊部58。多个正齿轮63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设置。正齿轮63被定位成与排出辊62的辊部58对置。正齿轮63被弹性部件压靠在排出辊62的辊部58上。
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由从输送马达(未示出)传递的驱动力驱动以旋转。当输送辊60旋转时,介于输送辊59之间的一片记录纸12被输送辊59沿着输送方向15输送到压板42之上。当排出辊62旋转时,介于排出辊44之间的一片记录纸12被排出辊44沿着输送方向15进一步向下游输送。
导轨
如在图3到5中所示,(作为支撑框架的实例的)导轨56和57分别设有支撑部67和68。支撑部67和68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支撑部67和68沿着上下方向7的尺寸大,同时支撑部67和68沿着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支撑部67和68沿着前后方向8的尺寸大。即,支撑部67和68中的每一个支撑部均是沿着前后方向8(即,沿着在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处的输送方向15)和左右方向9(即,正交于输送方向15并且还是滑架40沿其移动的方向的宽度方向)这两者延伸的平板形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导轨56和57在相应的支撑部67和68的前边缘和后边缘这两者处向上弯曲。具体地,导轨56包括(作为弯曲部的实例的)后弯曲部53和(作为弯曲部的实例的)前弯曲部54,所述后弯曲部53沿着支撑部67的后边缘向上弯曲,所述前弯曲部54沿着支撑部67的前边缘向上弯曲。类似地,导轨57包括后弯曲部69和前弯曲部70,所述后弯曲部69沿着支撑部68的后边缘向上弯曲,所述前弯曲部70沿着支撑部68的前边缘向上弯曲。虽然导轨56和57优选地沿着相应的支撑部67和68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弯曲,但是导轨56和57可以替代地通过使沿着相应的支撑部67和68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中的仅一个边缘弯曲形成。即,在导轨56和57中的每一个导轨上的至少一个边缘应该被弯曲,并且该边缘应是沿着输送方向15的上游边缘(后边缘)或者下游边缘(前边缘)。可替代地,导轨56和57能够向下弯曲,而非向上弯曲。
如在图3中所示,滑架40骑跨所述两个导轨56和57。滑架40包括滑架本体45、从滑架本体45向后突出的后突出部46和从滑架本体45向前突出的前突出部47。如在图6和7中所示,后突出部46的底部沿着支撑部67的前边缘,即,沿着前弯曲部54的后侧接触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因此,后突出部46的底部在靠近前弯曲部54的位置处接触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类似地,前突出部47的底部沿着支撑部68的前边缘,即,沿着前弯曲部70的后侧接触支撑部68的顶表面52。因此,前突出部47的底部在靠近前弯曲部70的位置处接触支撑部68的顶表面52。
在本技术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带机构(未示出)被设置在导轨57的顶表面52上。带机构包括滑轮和带,所述滑轮在支撑部68的左端和右端这两者处设置在顶表面52上,所述带环绕所述滑轮。所述带被联接到滑架40的前突出部47和向滑架40提供驱动力的滑架驱动马达(未示出)。当被致动时,滑架驱动马达经由带机构向滑架40传递驱动力,以沿着左右方向9驱动滑架40。通过该驱动力,滑架40沿着左右方向9,即,沿着记录纸12的宽度尺寸往复。因此,滑架40被支撑在导轨56和57中的支撑部67和68的顶表面51和52(作为第一表面的一个实例)上,使得滑架40能够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
如在图6和7中所示,上述夹持辊61设置在导轨56的下方。因此,夹持辊61位于支撑部67的底表面50侧上。(作为第二表面的实例的)所述底表面50在就与前后方向8(即,在输送路径65的直部34处的输送方向15)和左右方向9都正交的(作为正交方向的实例的)上下方向7而言与顶表面51相反的一侧上。如上所述,输送辊60被设置在夹持辊61的下方,并与其面对。因此,输送辊60相对于夹持辊61与导轨56相反地设置,并且与夹持辊61面对。
辊保持器
如在图6和7中所示,辊保持器85设置在导轨56的下方,即设置在支撑部67的就上下方向7而言的底表面50侧上。辊保持器8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夹持辊61。辊保持器85设置在对应于夹持辊61的位置处。具体地,如在图3和4中所示意地,辊保持器85在左右方向9上成间隔地隔开,从而与夹持辊61相对地定位。在该实施例中,每一个辊保持器85支撑一个夹持辊61,但是辊保持器85可以被构造为各自地支撑两个或者更多夹持辊61。因此,每一个辊保持器85支撑所述多个夹持辊61中的至少一个夹持辊。
如在图6和7中所示,每一个辊保持器85在辊保持器85的前端88处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夹持辊61。(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实例的)突出部89从辊保持器85的后端向上突出。突出部89的远端与导轨56接合。以此方式,辊保持器85被设置在导轨56处。然而,辊保持器85可以与除了导轨56之外的部件接合。
如在图6和7中所示,(作为第一开口的实例的)开口35形成在导轨56的支撑部67中。开口35的尺寸大致等于突出部89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作为第一接合部的实例的)凸起96形成在每一个突出部89的远端上,并从所述远端向后突出。凸起9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比开口35的相应的尺寸大。相应地,为了使突出部89向上穿过形成在导轨56的支撑部67中的相应的开口35,凸起96必须成角度地插入通过开口35,或者应该邻近于开口35并且与开口35的左侧或者右侧连续地形成大于凸起96的开口。在后一种情形中,凸起96首先插入通过更大的开口,并且然后沿着左右方向9滑动辊保持器85。
如上所述,在将突出部89插入到相应的开口35中之后,凸起96从上方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触。换言之,凸起96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合。此外,其中凸起96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合的该接合区域被定位在稍后描述的其中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接触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的第一区域74的后方。换言之,所述接合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74相对于输送方向15处于不同的位置。
如上所述,辊保持器85被相应的突出部89和它们在前后方向8上的中央部分附接到导轨56。当一片记录纸12变为介于输送辊59之间,或者在稍后描述的可移动部件90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夹持辊61,从而向辊保持器85施加压力时,每一个辊保持器85均能够就输送方向15而言绕其后端部,即凸起96的接合区域枢转。
(作为孔的实例的)孔86形成在每一个辊保持器85中,所述孔86沿着左右方向9穿透辊保持器85。沿着左右方向9对准的稍后描述的轴87插入通过所有的孔86。如在图9A中所示,轴87的左端和右端由稍后描述的可移动部件90支撑。
卷簧
如在图7中所示,卷簧73被安装在辊保持器85的顶部上。(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卷簧73用于将夹持辊61压靠输送辊60。多个卷簧73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设置。卷簧73中的每一个卷簧均被定位成与辊保持器85中的一个辊保持器85对应。突起49从突出部89向前地设置在每一个辊保持器85上。突起49从辊保持器85向上突出。每一个卷簧73均缠绕在相应的辊保持器85的突起49上,且卷簧73的底端接触辊保持器85并且顶端接触支撑部67的在与顶表面51相反的一侧上的底表面50。当绕突起49放置时,卷簧73被压缩至比其的自然长度更短的长度。因此,卷簧73向下推压相应的辊保持器85,从将夹持辊61压靠输送辊60。
图7示出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一区域74和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二区域75,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在所述第一区域74处接触导轨56的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卷簧73的顶端在所述第二区域75处接触导轨56的底表面50。所述第一区域74就前后方向8,即输送方向15而言与所述第二区域75重叠。换言之,其中滑架40接触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的第一区域74就输送方向15而言与其中卷簧73接触支撑部67的底表面50的第二区域75重叠。
此外,卷簧73的顶端接触导轨56的底表面50的前端部。如上所述,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接触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的前端部。顶表面51的前端部还靠近前弯曲部54的后侧。因此,根据以上说明,第一区域74和第二区域75这两者均位于导轨56的前端部处并且因此靠近前弯曲部54的后侧。注意,第一区域74和第二区域75可以替代地都是在导轨56的后端部上的区域,即靠近后弯曲部53的前侧。换言之,支撑部67的其中第一区域74和第二区域75就输送方向15而言相互重叠的区域可以朝向前弯曲部54或者后弯曲部53就输送方向15而言从导轨56的中央区域偏移。
接触部件
如在图2中所示,接触部件41被设置在形成在记录头38中的喷嘴39的沿着输送方向15的上游。如在图3和5中所示,多个接触部件41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设置。每一个接触部件41的近端77均与导轨56接合。因此,接触部件41设置在导轨56处。
如在图6和7中所示,(作为第二开口的实例的)开口37形成在导轨56的支撑部67中。接触部件41的(作为第二突出部的实例的)近端77从接触部件41的本体向上突出。近端77的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基本等于开口37的相应的尺寸。(作为第二接合部的实例的)突起98形成在近端77的远端上,并从近端77的远端向后突出。突起98的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开口37的相应的尺寸大。因此,为了将近端77向上插入通过形成在支撑部67中的相应的开口37,突起98必须成角度地插入到开口37中,或者必须邻近于开口37并与开口37的左侧或者右侧连续地形成比突起98大的开口。在后一种情形中,将突起98插入通过更大的开口,并随后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接触部件41。
当如上所述近端77被插入到开口37中时,突起98从上方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触。换言之,突起98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合。在这种状态下,其中突起98与支撑部67的顶表面51接合的接合区域比第一区域74还靠后。即,该接合区域和第一区域74就输送方向15而言处于不同的位置。
接触部件41中的每一个接触部件在向下弯曲时从其近端77向前延伸。在每一个接触部件41上的(作为第一接触部的实例的)远端78从弯曲部分的远端向前延伸(更加精确地,在以稍微地向下的斜率向前延伸)。接触部件41的远端78的底表面在沿着输送方向15在输送辊59和喷嘴39之间的位置处接触沿着输送路径65输送的一片记录纸12的顶表面(即片的与夹持辊61接触的表面)。
如在图3到5中所示,多个肋76形成在压板42的顶表面上。所述肋76从压板42的顶表面向上竖立。多个肋76沿着左右方向9成间隔地布置。每一个肋76均设置在沿着左右方向9相邻的接触部件41之间的位置处。肋76沿着前后方向8伸长。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压板42上输送的多片记录纸12被支撑在肋76的顶边缘上。
肋76的顶边缘被定位成比接触部件41的底边缘(并且具体地接触部件41的远端78的底边缘)高。因此,如在图10中所示意地,在接触部件41之下沿着输送路径65输送的一片记录纸12被接触部件41和肋76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9连续地起伏的波纹形状。即,接触部件41接触该片记录纸12的顶表面,以与肋76协作配合在片中产生波纹形状。
如上所述,接触部件41的近端77附接到导轨56,而远端78不附接到任何部件。利用这种构造,接触部件41能够绕近端77枢转,使得远端78竖直移动。当沿着输送路径65输送的一片记录纸12与接触部件41接触时,接触部件41向上枢转,使得远端78升高与片厚度相当的距离。
如在图6中所示,(作为第二接触部的实例的)突出部79在从近端77向前并从弯曲部分向后的位置处从每一个接触部件41的顶表面向上竖立。突出部79形成在与导轨56的底表面50面对的位置处,并且由此限制接触部件41的向上移动(在该实施例中枢转)。换言之,当接触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触导轨56的底表面50时,接触部件41不能够再进一步向上枢转。
如在图6中所示,前面描述的第一区域74是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在此处接触导轨56的顶表面51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区域。另外,图6示出在此处形成在接触部件41上的突出部79的顶部接触导轨56的底表面50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三区域80。如图所示,第一区域74就前后方向8,即输送方向15而言与第三区域80重叠。换言之,其中滑架40接触顶表面51的第一区域74和其中接触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触底表面50的第三区域80就输送方向15而言重叠。
可移动部件
如在图3、4和9中所示,一对可移动部件90设置在输送路径65的外侧,其中一个可移动部件在输送路径65的右边缘外侧并且另一可移动部件个在左边缘外侧。可移动部件90中的每一个可移动部件均支撑在一对侧框架55中的一个侧框架55上。侧框架55是具有弯曲板形状的金属部件。具体地,每一个侧框架55包括底部81(见图6和7)和侧部82。如在图9A中所示,基部框架83设置在侧框架55的下方。基部框架83形成打印单元11的下构架。通过用螺钉将底部81紧固到基部框架83而将侧框架55支撑在基部框架83上。
导轨56和57的左端和右端被支撑在相应的侧框架55上。另外,输送辊60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排出辊62的轴64的左端和右端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相应的侧框架55中。轴64的左端和右端还被插入通过形成在相应的可移动部件90中的开口72(见图8A和8B)。如将稍后描述地,轴64随着可移动部件90的移动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
当支撑在侧框架55上时,每一个可移动部件90的底表面接触相应的侧框架55的底部81,每一个可移动部件90的侧表面接触相应的侧框架55的侧部82,并且每一个可移动部件90的顶表面接触导轨56和57的底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导轨56和57定位每一个可移动部件90的顶表面,侧框架55定位相应的可移动部件90的侧表面,并且侧框架55定位相应的可移动部件90的底表面。
可移动部件90能够沿着侧框架55的底部81的顶表面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具体地,可移动部件90能够在图9A所示第一位置和图9B所示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前。
如在图8A和8B中所示,每一个可移动部件90均包括:第一板部94,所述第一板部94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延伸,同时在沿着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沿着左右方向9的尺寸大;第二板部95,所述第二板部95从第一板部94的前端和后端向上竖立;和形成在第二板部95上的(作为引导部的实例的)接触部93。
接触部93包括第一接触部93A和第二接触部93B,所述第一接触部93A从下方接触并支撑(作为伸长部件的实例的)轴87的端部,所述第二接触部93B从上方接触排出辊62的轴64的端部。接触部93具有沿着与前后方向8,即可移动部件90沿其移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更加具体地,第一接触部93A从其后侧向其前侧向下倾斜,而第二接触部93B从其后侧向其前侧向上倾斜。接触部93还包括:第一水平表面93C,所述第一水平表面从第一接触部93A的前端连续地形成,用于当可移动部件9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支撑轴87;和第二水平表面93D,所述第二水平表面93D从第一接触部93A的后端连续地形成,用于当可移动部件90处于第二位置中时支撑轴87。
如在9A中所示图,当可移动部件9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可移动部件90的第一水平表面93C支撑轴87。此时,卷簧73(见图7)的推压力将夹持辊61压靠输送辊60。此外,排出辊62的轴64从第二接触部93B分离。在这种状态下,正齿轮63压靠排出辊62的辊部58。
当多功能外设10的用户从第一位置向前拉动可移动部件90时,轴87从第一水平表面93C分离并接触第一接触部93A。在用户继续进一步向前拉动可移动部件90时,轴87在于第一接触部93A上受到引导的同时逐渐地向上移动。当可移动部件90到达第二位置中时,轴87抵着在卷簧73的推压力从第一接触部93A分离,并且变为被支撑在第二水平表面93D上,如在图9B中所示意。在轴87在该操作期间被向上推动时,辊保持器85向上旋转,从而使夹持辊61从输送辊60分离。
另外,在可移动部件90从第一位置向前移动时,排出辊62的轴64接触第二接触部93B。在可移动部件90进一步向前移动时,轴64被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接触部93B向下推动。当可移动部件90到达第二位置中时,如在图9B中所示意地,轴64与第二接触部93B的后端,即第二接触部93B的最低部接触。相应地,轴64的在以上操作中的移动使排出辊62向下并远离正齿轮63地移位。
当多功能外设10的用户将抓持部92抓持并从第二位置向后推动可移动部件90时,随着可移动部件9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轴87从第二水平表面93D经由第一接触部93A行进到第一水平表面93C,并且随后被支撑在第一水平表面93C上。因为在该操作中轴87向下移动,所以辊保持器85向下旋转,由此将夹持辊61放置成与输送辊60接触。另外,轴64从第二接触部93B分离,从而允许排出辊62向上移动和接触正齿轮63。
通过接触轴87和引导轴87的竖直移动,接触部93致使辊保持器85沿着(作为移动方向的实例的)上下方向7枢转(即,移动)。此外,当可移动部件9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轴87向上移动远离输送辊60的旋转中心。结果,(作为第二距离的实例的)当可移动部件90处于第二位置中时在轴87和输送辊60的旋转中心(即,输送辊60的轴线)之间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距离比(作为第一距离的实例的)当可移动部件90处于第一位置中时的距离大。可移动部件90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可移动部件90能够相互接近和远离地移动输送辊59,并且能够相互接近和远离地移动排出辊44即可。
实施例的效果
如果支撑滑架40的导轨56变形,则导轨56的顶表面51可以在第一区域74内变成不平行于滑架40的接触顶表面51的部分。因此,在导轨56之上滑动的滑架40可以磨损导轨56的接触滑架40的部分。结果,在记录头38和该片记录纸12之间的间隙可能改变,从而降低图像记录的质量。因此,该实施例将第一区域74构造成就输送方向15而言与第二区域75重叠。相应地,如果导轨56由于响应于朝向输送辊60推压夹持辊61的卷簧73的推压力而施加到导轨56的反作用力而变形,则导轨56的顶表面51能够在第一区域74和第二区域75重叠的区域中维持平行于滑架40的接触顶表面51的部分,由此减轻滑架40的滑动引起的磨损。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辊保持器85设置在导轨56上,辊保持器85以其整体响应于整个导轨56的变形而移动。因此,卷簧73施加到导轨56和夹持辊61的压力的大小不太可能改变。
此外,该实施例的辊保持器85在就输送方向15而言不同于第一区域74的位置处与导轨56接合。因此,第一区域74几乎不受到由在辊保持器85和导轨56之间的接合导致的导轨56的变形的影响。在允许辊保持器85附接到导轨56的同时,这种构造减轻了这种变形在第一区域74内对于在顶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触顶表面51的部分之间的平行性的不利影响。
在该实施例中,滑架40在弯曲部的附近接触导轨56。因为导轨56在它的弯曲部的附近具有更高的刚度,所以在该实施例中滑架40在其中导轨56具有更高的刚度并且较不可能变形的位置处接触导轨56。因此,该实施例能够减轻导轨56的变形对于滑架40的影响。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输送路径65输送的一片记录纸12压靠接触部件41,使得接触部件41移位与片厚度相当的距离。当来自片的压力使接触部件41移位时,接触部件41的突出部79压靠导轨56的支撑部67,从而导致支撑部67沿着朝向顶表面51侧的方向,即沿着压靠滑架40的方向变形。然而,因为在该实施例的结构中第一区域74和第三区域80就输送方向15而言重叠,所以在接触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触支撑部67的底表面50之后已经发生的接触部件41的位移被维持等于已经由来自支撑部67的压力导致的滑架40的位移。因此,即使当与记录纸12的厚度对应的接触部件41的移动产生支撑部67中的变形时,该实施例的结构仍然能够在接触部件41的远端78和安装在滑架40中的记录头38之间维持恒定的间隙。因此,这种构造能够减轻支撑滑架40的导轨56的支撑部67的变形对于在记录纸12上的图像记录质量具有的影响。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接触部件41被设置在导轨56处。利用这种构造,接触部件41整体响应于导轨56的总体变形移动,使得在远端78和记录头38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太可能波动。
在该实施例中,接触部件41就输送方向15而言在第一区域74外侧的位置处与导轨56接合。因此,第一区域74几乎不受由该接合导致的导轨56的变形的影响。以此方式,能够将接触部件41设置在导轨56上,同时最小化对于在顶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触顶表面51的部分之间的在第一区域74内的平行性的影响。
在该实施例中,移动可移动部件90还移动轴87,使得在轴87和输送辊6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即,移动轴87会移动支撑在辊保持器85中的夹持辊61的轴线,从而允许在夹持辊61的轴线和输送辊6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被改变,所述轴87插入通过所述辊保持器85。在该实施例中,被可移动部件90移动以移动夹持辊61的轴线的轴87沿着左右方向9对准。当移动轴87的轴线并因此移动夹持辊61的轴线时,用于抵着输送辊60推压夹持辊61的卷簧73的推压力的反作用力能够沿着左右方向9几乎均匀地施加到导轨56。以此方式,能够在第一区域74内对于在顶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触顶表面51的部分之间的平行性带有最小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移动夹持辊61的轴线。
虽然已经参考其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实现各种改变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滑架,所述滑架被构造成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所述滑架支撑记录头,所述记录头被构造成将墨滴从喷嘴喷射到被输送的所述片上,由此在所述片上记录图像;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具有在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的支撑部,所述支撑框架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撑所述滑架,使得所述滑架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夹持辊,所述夹持辊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二表面侧上,所述第二表面就正交方向而言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正交方向正交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
输送辊,所述输送辊相对于所述夹持辊与所述支撑框架相反地设置,并且所述输送辊与所述夹持辊面对地设置,所述输送辊被构造成输送介于所述输送辊和所述夹持辊之间的所述片;
辊保持器,所述辊保持器就所述正交方向而言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侧上,并且所述辊保持器支撑所述夹持辊;和
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被设置成与所述辊保持器接触且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推压部件被构造成推压所述辊保持器,从而将所述夹持辊压靠所述输送辊,
其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重叠,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滑架接触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推压部件接触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辊保持器被附接到所述支撑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辊保持器包括:
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和
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大,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接合区域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处,在所述接合区域中,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支撑框架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中的至少一个边缘包括弯曲部,并且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相互重叠的区域从所述支撑部的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的中央区域朝向所述弯曲部偏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置在所述喷嘴的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
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被构造成接触所述片,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接触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限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朝向所述支撑框架的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重叠,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滑架接触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三区域中,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接触部件被附接到所述支撑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二开口,
其中所述接触部件包括:
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尺寸;和
在所述第二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接合区域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处,在所述接合区域中,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所述夹持辊,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所述辊保持器,使得每一个辊保持器支撑所述夹持辊中的对应的至少一个夹持辊,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布置多个所述推压部件,使得每一个推压部件设置成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辊保持器中的对应的一个辊保持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
伸长部件,所述伸长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长,并且所述伸长部件穿过所述辊保持器;和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被构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都交叉的移动方向上在所述伸长部件和所述输送辊的轴线之间限定距离,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被构造成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时将所述距离设定为第一距离,并且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时将所述距离设定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大,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成通过接触所述伸长部件而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引导所述伸长部件,由此引起所述辊保持器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28730A JP5979035B2 (ja) | 2013-02-18 | 2013-02-18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3-028730 | 2013-02-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91285A CN103991285A (zh) | 2014-08-20 |
CN103991285B true CN103991285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1305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54293.1A Active CN103991285B (zh) | 2013-02-18 | 2014-02-18 |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96086B2 (zh) |
JP (1) | JP5979035B2 (zh) |
CN (1) | CN1039912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47138B2 (ja) * | 2014-03-31 | 2018-06-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492488B2 (ja) * | 2014-09-25 | 2019-04-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606969B2 (ja) * | 2015-10-23 | 2019-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828278B2 (ja) | 2016-06-10 | 2021-02-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3877188A4 (en) | 2019-01-29 | 2022-06-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er carriage arrangements |
US10752457B1 (en) * | 2019-02-01 | 2020-08-25 | Assa Abloy Ab | Ink jet card printer having a pivotable card feeder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38356A (en) * | 1995-03-07 | 1998-11-17 | Francotyp-Postalia Ag & Co. | Print head thermocontrol |
US6169557B1 (en) * | 1988-10-07 | 2001-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5022128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Brother Ind Ltd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とそれ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861412A (zh) * | 2005-05-12 | 2006-11-15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865002A (zh) * | 2004-05-14 | 2006-11-22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JP4737430B2 (ja) * | 2006-06-22 | 2011-08-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キャリッジ装置、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68817B2 (ja) * | 1990-10-03 | 1998-06-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DE69119685T2 (de) * | 1990-10-03 | 1996-11-14 | Canon Kk | Aufzeichnungsgerät |
KR100209519B1 (ko) * | 1996-08-30 | 1999-07-15 | 윤종용 | 잉크젯프린팅헤드를 이용한 기기에 있어서 용지급지장치 |
US5938356A (en) * | 1997-03-12 | 1999-08-17 | Encad, Inc. | Pinch roller for inkjet printer |
JP3658159B2 (ja) * | 1997-11-13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9269725A (ja) * | 2008-05-08 | 2009-11-1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5786681B2 (ja) * | 2011-11-28 | 2015-09-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447589B2 (ja) * | 2012-05-16 | 2014-03-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13
- 2013-02-18 JP JP2013028730A patent/JP597903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17 US US14/181,835 patent/US90960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18 CN CN201410054293.1A patent/CN1039912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9557B1 (en) * | 1988-10-07 | 2001-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US5838356A (en) * | 1995-03-07 | 1998-11-17 | Francotyp-Postalia Ag & Co. | Print head thermocontrol |
JP2005022128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Brother Ind Ltd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とそれ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865002A (zh) * | 2004-05-14 | 2006-11-22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861412A (zh) * | 2005-05-12 | 2006-11-15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JP4737430B2 (ja) * | 2006-06-22 | 2011-08-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キャリッジ装置、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232799A1 (en) | 2014-08-21 |
US9096086B2 (en) | 2015-08-04 |
CN103991285A (zh) | 2014-08-20 |
JP5979035B2 (ja) | 2016-08-24 |
JP2014156079A (ja) | 2014-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91285B (zh) |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 |
JP594257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786681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8503923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576098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7057081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6460311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8162314B2 (en) |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 |
JP2016193547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606968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CN106004095A (zh) |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
TWI461307B (zh) | 具備用紙端緣罩之噴墨印表機 | |
JP567312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19472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メディアトレイ | |
KR20040066388A (ko)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배지장치 | |
CN104943376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JP611953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4168279B2 (ja) | クラッチ装置及び該ク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582131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92737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730215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96552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7020806B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203820105U (zh) | 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 |
CN105459640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