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376B - 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3376B
CN104943376B CN201510144114.8A CN201510144114A CN104943376B CN 104943376 B CN104943376 B CN 104943376B CN 201510144114 A CN201510144114 A CN 201510144114A CN 104943376 B CN104943376 B CN 1049433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contact
sheet material
roller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41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3376A (zh
Inventor
佐本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43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3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3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Guides in the printing zone,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contact of conveyed sheets with print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布置成面对第二支撑构件,在输送方向上在夹压位置与喷嘴之间。第一接触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开,且从第一侧与片材接触。第二接触部分在宽度方向上至少设置在第一接触部分中的两个接触部分之间,且从第二侧与片材接触。限制构件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处。限制构件延伸以提供延伸端部,延伸端部位于在垂直方向上离第二支撑构件比喷嘴表面离第二支撑构件近的位置处。延伸端部将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限制位置处,在垂直方向上,限制位置离第二支撑构件比喷嘴表面离第二支撑构件近。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4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4-074326的优先权。该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将墨喷射到用于记录图像的片材上的喷墨记录装置在传统上是已知的。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促使片材波动以便抑制由于墨粘着在片材上而产生的片材的变形(起皱)而引起的片材与压板分离(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0-71532)。具体地,由弹性膜诸如聚酯膜制成的多个记录片材保持板被布置在宽度方向上,并且所述多个记录片材保持板中的每个记录片材保持板在压板的肋之间突出。
发明内容
具有高成型收缩率的材料,诸如聚缩醛树脂适合于用于与片材接触的构件,诸如上文所描述的记录片材保持板。然而,具有高成型收缩率的树脂在成型之后具有不良的尺寸精度,并且在被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记录片材保持板的尺寸上发生变化,这使得片材的波形易变。如果片材的波形(波动形式)不稳定,则墨滴被从记录头喷射从而适于波形的位置变得不稳定,这可能导致记录图像中的干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以稳定的方式对片材施加波形的技术。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壳体、辊对、记录装置、第一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多个第一接触部分、第二接触部分和限制构件。在壳体中形成输送路径。辊对被布置在输送路径上,并且辊对被构造成将片材保持在夹压位置处,并且辊对被构造成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片材。记录装置包括具有喷嘴表面的记录头,该喷嘴表面形成有喷嘴。记录头被构造成通过喷嘴将液体喷射到由辊对输送的片材上。第一支撑构件支撑记录装置。第一支撑构件被设置在第一侧处,该第一侧是输送路径的一侧。第二支撑构件被构造成支撑片材。第二支撑构件被设置在第二侧处,该第二侧是输送路径的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布置成面对第二支撑构件,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就输送方向而言在夹压位置与记录头的喷嘴之间。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开。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第一侧与片材接触。第二接触部分就宽度方向而言至少被设置在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两个第一接触部分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第二侧与片材接触,从而与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协作对片材施加波形。限制构件被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处。限制构件延伸以提供延伸端部,该延伸端部位于就与所述喷嘴表面垂直的垂直方向而言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近的位置处。延伸端部被构造成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限制位置处,就所述垂直方向而言,所述限制位置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近。
优选地,图像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接触构件,所述多个接触构件每个均包括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分,并且所述多个接触构件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
优选地,限制构件包括金属板,该金属板与第一支撑构件一体地形成。
更优选地,金属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该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一表面被固定至记录装置,并且第二表面被固定至多个第一接触部分。
优选地,限制构件主要由具有第一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并且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主要由具有壁第一成型收缩率高的第二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
优选地,记录头具有相对于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端,并且多个第一接触部分的顶端定位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离所述喷嘴比所述记录头的所述上游端离所述喷嘴近的位置处。
优选地,记录装置包括安装有记录头的滑架,该滑架被构造成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一支撑构件支撑滑架从而该滑架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被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处的肋。
优选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具有第一端,该第一端被构造成从第一侧与片材接触,第二接触部分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被构造成从第二侧与片材接触,并且第一端位于就垂直方向而言离第二端比第二支撑构件离第二端近的位置处,从而对片材施加波形。
优选地,延伸端部从第一侧与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接触,并且延伸端部就垂直方向而言位于喷嘴表面与第二支撑构件之间,从而将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限制位置处。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多个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第二侧与片材接触,并且在就所述宽度方向而言在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相邻两个第一接触部分之间的每个间隔中,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部分,从而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协作对所述片材施加波形。
优选地,延伸端部在输送方向上延伸,使得延伸端部与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接触。
附图说明
将参照下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这些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在外引导构件在第一位置处并且辊保持器在第三位置处的状态下打印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图3是环绕图2所示的辊保持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在外引导构件处于第二位置处并且辊保持器处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打印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图5是示出打印机装置的后侧的透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记录装置、导轨、接触构件和限制构件的竖直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变型的记录装置、导轨、接触构件和限制构件的竖直剖视图;并且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接触构件、压板和记录片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在下列描述中,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0被放置在希望被使用的取向上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定义上下方向Z,通过假设开口13所形成的一侧为近侧(前侧)来定义前后方向Y,并且通过从近侧(前侧)来观察多功能外围设备10来定义左右方向X。
[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多功能外围设备10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观的壳体14。多功能外围设备10具有各种功能诸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
扫描仪装置12被设置在壳体14的上部。扫描仪装置12是所谓的平板式扫描仪。在此处,省略扫描仪装置12的内部构造的详细描述。
打印机装置11(图像记录设备的示例)被设置在壳体14的下部。打印机装置11具有打印功能,该打印功能用于通过喷墨方法在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基础框架83(参见图5)、一对侧框架55、导轨56和57、供给盘20、供给装置16、输送路径65、记录装置24、辊对59和44、引导构件18、19和31、辊保持器85、接触构件41、限制构件80(参见图6)等被布置在壳体14内。
[框架]
如图5所示,至少三个类型的框架(基础框架83、一对侧框架55和导轨56和57)被布置在壳体14内。
基础框架83是树脂制成的框架,形成打印机装置11的下部的结构。一对侧框架55被布置成所述一对侧框架55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侧框架55被布置在输送路径65的左、右侧处。侧框架55是金属制的框架。侧框架55由基础框架83支撑。侧框架55通过螺钉等被固定至基础框架83。
导轨56和57被布置成所述导轨56和57在前后方向Y上间隔开。导轨56和57是金属制的框架。导轨56和57由一对侧框架55支撑。设置在侧框架55处的突出部69插入在导轨56和57处形成的开口68中。利用该构造,侧框架55被连接到导轨56和57。注意,侧框架55可以通过不同于上文描述的方法的方法被连接到导轨56和57,诸如利用螺钉进行紧固。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导轨56和57。
[供给盘20]
如图1所示,开口13形成在打印机装置11的前侧处。通过开口13在前后方向Y上将供给盘20插入到打印机装置11中或从打印机装置11移除。在供给盘20被插入打印机装置11中的状态下,供给盘20被布置在壳体14的下侧(底侧)处。供给盘20是上侧敞开的箱形构件。供给盘20的底板22(参见图2)支撑处于堆叠状态下的记录片材。
排出盘21被支撑在供给盘20的前侧处。排出盘21与供给盘20一体地(一起)在前后方向Y上移动。记录装置24已经在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被排出到排出盘21的上表面上。
[供给装置16]
如图2所示,在供给盘20被插入打印机装置11中的状态下,供给装置16被设置在记录装置24下方且在供给盘20上方的位置处。供给装置16包括供给辊25、供给臂26和驱动传递机构27。供给辊25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供给臂26的远端处。供给臂26绕设置在供给臂26的基端处的支撑轴28在箭头29的方向上可枢转地移动。利用该构造,供给辊25与供给盘20或由供给盘20支撑的记录片材接触或分离。
驱动传递机构27由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构成。马达78(参见图5)的驱动力由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至供给辊25,使得供给辊25旋转。利用该机构,从由底板22支撑的记录片材中的与供给辊25接触的最上面的记录片材沿着输送路径65被供给。
注意,驱动力可以通过不同于马达78的马达被传递至供给辊25。驱动传递机构27的构造并不限于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例如,驱动传递机构27可以是缠绕在支撑轴28和供给辊25的辊上的带。
[输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输送路径65从供给盘20的后端延伸。输送路径65包括弯曲部分33和延伸部分34。弯曲部分33从供给盘20的后端延伸,同时向上且向前弯曲。延伸部分34从弯曲部分33的上端延续,并且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
弯曲部分33被限定在内部单元(内部引导构件19)与外部单元(外部引导构件18、辊保持器85和倾斜板23)之间,所述内部单元和外部单元彼此面对,在内部单元和外部单元之间有间隔。延伸部分34被限定在上单元(辊保持器85、记录装置24和上引导构件31)与下单元(内部引导构件19和压板42)之间。
由供给盘20支撑的记录片材通过供给辊25被供给至供给盘20的倾斜板23。倾斜板23改变记录片材的移动方向,并且记录片材进入弯曲部分33。已经进入弯曲部分的记录片材以U形被向上输送通过弯曲部分33,并且到达一对输送辊59(辊对的示例)处。由所述一对输送辊59保持的记录片材通过延伸部分34朝记录装置24在前后方向Y上被输送。记录装置24在到达记录装置24正下方的位置处的记录片材上记录图像。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材在前后方向Y上被输送通过延伸部分34,并且被排出至排出盘21。以这种方式,记录片材沿着由图2中的单点划线的箭头示出的输送方向15被输送。
[记录装置24]
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24被设置在延伸部分34上方。压板42被设置在记录装置24下方的位置处并且面对记录装置24。压板42包括肋43(第二接触部分的示例)。每个肋43从压板42的上表面竖立并且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多个肋43被布置成所述多个肋43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就左右方向X而言,一个肋43被设置在接触构件41中的相邻两个之间的每个间隔中(图8)。更具体地,就左右方向X而言,肋43的至少部分(本实施例中的肋43的后侧)位于相邻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之间。注意,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接触构件41。肋43支撑被输送通过输送路径65的延伸部分34的记录片材。
记录装置24包括滑架40和记录头38。滑架40由导轨56和57支撑,使得滑架40在与输送方向15垂直的左右方向X(宽度方向的示例)上以往复移动方式移动。注意,滑架40能够在与输送方向15交叉的方向上以往复移动方式移动,所述方向不同于左右方向X。滑架40的后端部40A与导轨56的上表面99接触(第一表面的示例)。滑架40的前端部40B与导轨57的上表面100接触。
记录头38被安装在滑架40上。记录头38就延伸部分34而言被布置在压板42的相反侧处。墨从墨盒(未示出)被供应至记录头38。多个喷嘴39(在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被形成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32(喷嘴表面的示例)中。下表面32在前后方向Y和左右方向X上延伸。滑架40在左右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记录头38将来自喷嘴39的墨滴朝向压板42喷射。通过该操作,当沿着延伸部分34输送记录片材时,图像形成在由压板42支撑的记录片材上。
[接触构件41]
如图2和图3所示,接触构件41在输送路径65中被布置在记录装置24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接触构件41通过使用树脂诸如聚缩醛(POM)作为主要成份而成型。如图8所示,多个接触构件41被布置成所述多个接触构件41在滑架40的移动方向(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每个接触构件41均被布置在相邻的肋43之间。如图2和图3所示,接触构件41的基端部45位于所述一对输送辊59的后侧处,并且被固定至导轨56的下表面98。注意,作为将基端部45附接到导轨56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已知方法,诸如配合和螺钉。接触构件41在弯曲的同时从基端部45向前且向下延伸。
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8所示,接触构件41包括弯曲部分48,该弯曲部分48在弯曲的同时从基端部45向前且向下延伸。然后,在靠近限制构件80的下端部84的位置处,接触构件41以近似90°朝向下游侧(前侧)折弯。前端部46被设置在折弯部分的下游侧(前侧)处。前端部46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并且朝向下游侧略向下倾斜。
如图8所示,每个前端部46设有三个突起(肋)46A和46B。突起46A从前端部4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向下突出。突起46B从靠近前端部4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向下突出。突起46A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突起46B的高度。三个突起46A和46B从上侧与片材S接触,从而与从下侧接触片材S的肋43协作施加波形。
就输送方向15而言,接触构件41延伸到喷嘴39与所述一对输送辊59的夹压位置之间的位置。接触构件41(第一接触部分的示例)的前端部46延伸到在肋43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端(后端)的下游侧处的位置。前端部46的前端47的下端位于比肋43的上端低的位置处(在图3中,前端47的下端被肋43隐藏)。前端部46的前端47与被输送通过延伸部分34的记录片材的上表面接触。如图8所示,记录片材S从上方与前端部46接触并且还从下方与肋43接触,并且变成在左右方向X上连续的波形。以这种方式,前端部46和肋43协作以对记录片材施加波形。
如图6所示,前端部46的前端47延伸到离喷嘴39比记录头38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端P1离喷嘴39近的位置。利用该构造,前端47位于上游端P1与位置P2之间,该位置P2是在输送方向15的上游端处的喷嘴39的位置。在此处,不一定总需要前端部46的前端47延伸到离喷嘴39比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P1离喷嘴39近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输送方向15上,前端47可以位于上游端P1与所述一对输送辊59的夹压位置之间。
注意,接触构件41可以具有包括一个基端部45和多个突出部的构造,该基端部45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所述多个突出部在左右方向X上设有间隔并且从基端部45以弯曲形状延伸。
[输送辊对59和排出辊对44]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一对输送辊59在延伸部分34上被布置在记录装置24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的位置处。一对排出辊44在延伸部分34上被布置在记录装置24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处的位置处。
一对输送辊59包括输送辊60和夹持辊61。输送辊60被布置在延伸部分34下方。夹持辊61被布置在延伸部分34上方以便面对输送辊60。输送辊60绕与左右方向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多个夹持辊61被设置成所述多个夹持辊61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每个夹持辊61绕与左右方向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每个夹持辊61通过螺旋弹簧73压靠输送辊60。
输送辊60由一对侧框架55可旋转地支撑(参见图5)。夹持辊61由辊保持器85可旋转地支撑。
所述一对排出辊44包括排出辊62和齿辊63。排出辊62被布置在延伸部分34下方。齿辊63被布置在延伸部分34上方,以便面对排出辊62。排出辊62和齿辊63中的每一个绕与左右方向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齿辊63通过弹性构件(未示出)压靠排出辊62。排出辊62由一对侧框架55可旋转地支撑(参见图5)。齿辊63由上引导构件31可旋转地支撑。
驱动力被从马达78(参见图5)传递至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使得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旋转。当输送辊60在记录片材被保持在所述一对输送辊59之间的状态下旋转时,记录片材由所述一对输送辊59在输送方向15上输送到压板42上。此外,当排出辊62在记录片材被保持在所述一对排出辊44之间的状态下旋转时,记录片材由所述一对排出辊44在输送方向15上排出到排出盘21上。注意,驱动力可以由不同于马达78的马达传递至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
[导轨56和57]
图2所示的导轨56和57是在前后方向Y和左右方向X上延伸的大致板形构件。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导轨56包括在后端部处向上折弯的后折弯部分53和在前端部处向上折弯的前折弯部分54。如图2所示,导轨56被布置在后侧处,而导轨57被布置在前侧处。滑架40被布置成桥接在导轨56和57之间。
已知的带机构(未示出)被布置在导轨57的上侧上。带机构包括被布置在导轨57的左、右端部处的滑轮和环绕该滑轮的带。带被连接到滑架40并且被连接到滑架驱动马达(未示出),该滑架驱动马达对滑架40施加驱动力。当滑架驱动马达被驱动时,在左右方向X上的驱动力经由带机构被传递至滑架40。利用该操作,滑架40在左右方向X上以往复移动方式移动。
[引导构件30]
如图2所示,引导构件30被布置在记录装置24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引导构件30包括外部引导构件18和辊保持器85。外部引导构件18由基础框架83支撑(参见图5),使得外部引导构件18绕轴90在箭头91的方向上可枢转地移动。轴90被设置在外部引导构件18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并且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利用该构造,引导构件30绕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可枢转地移动,而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是枢转移动的自由端侧。
外部引导构件18被设置在引导构件30的轴90侧(弯曲部分33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辊保持器85被设置在引导构件30的枢转移动的自由端侧(弯曲部分33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处。
弯曲部分33的外侧由外部引导构件18、辊保持器85和倾斜板23限定。注意,弯曲部分33的外侧可以仅由外部引导构件18和辊保持器85限定。因此,引导构件30限定弯曲部分33的外侧的至少部分。
[外部引导构件18]
如图2所示,外部引导构件18绕轴90在箭头91的方向上可枢转地移动。轴90在壳体14的下侧(底侧)的位置处从外部引导构件18的在左右方向X上的两端向外突出。轴90由壳体14的轴承(未示出)支撑,从而外部引导构件18由壳体14可枢转地支撑。在图5中,外部引导构件18的枢转移动的自由端侧未在图纸中示出。
外部引导构件18包括侧壁92和引导部93。侧壁92构成壳体14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引导部93被设置在侧壁92的前侧处,并且由侧壁92支撑。引导部93是在弯曲部分33侧处弯曲的板形构件。
外部引导构件18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移动。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一位置处时,引导部93限定弯曲部分33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二位置时,引导部93打开弯曲部分33。通过使外部引导构件18从第一位置可枢转地移动至第二位置,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用户能够将被卡在弯曲部分33中的记录片材取出。
[辊保持器85]
如图2和图3所示,辊保持器85被布置在导轨56的下方。辊保持器85是在左右方向X上伸长的构件。辊保持器85在该辊保持器85的前侧处支撑每个夹持辊61以便使每个夹持辊61能够旋转。
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的轴94被设置在辊保持器85的后端部处。轴94由外部引导构件18支撑,从而辊保持器85被连接到外部引导构件18。辊保持器85与外部引导构件18一体地相对于壳体14在箭头91的方向上可枢转地移动。此外,如图4所示,辊保持器85相对于外部引导构件18在箭头95的方向上绕轴94可枢转地移动。然而,当辊保持器85的前端位于导轨56的后端的前侧处(例如,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一位置处)时,辊保持器85的枢转移动受到导轨56的限制。
辊保持器85在图2所示的第三位置与在图4中由实线所示的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一位置处时,辊保持器85在第三位置处。当辊保持器85在第三位置处时,辊保持器85的下表面96的后侧限定弯曲部分33的外侧,而辊保持器85的下表面96的前侧限定延伸部分34的上侧。当辊保持器85在第三位置处时,每个夹持辊61面对输送辊60并且从上方与输送辊60接触。在第三位置处的辊保持器85从轴94大致倾斜地延伸到下前侧。利用该布置,在辊保持器85的前侧与导轨56的下表面98之间形成间隙。接触构件41被布置在该间隙中(参见图3和图6)。
在夹持辊61和输送辊60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夹持辊61的轴位于比输送辊60的轴更向前的位置处。利用该布置,由所述一对输送辊59保持的记录片材在下前方向上被倾斜地输送,并且压靠压板42。因此,记录头38与由压板42支撑的记录片材之间的间隔被维持在恒定的距离。
如图4所示,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二位置处时,辊保持器85在由虚线指示的位置(在下文中,称为“第五位置”)与由实线所指示的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移动。当辊保持器85在第五位置处时辊保持器85相对于外部引导构件18的位置比当辊保持器85在第三位置处(在图4中由单点划线指示的位置)时辊保持器85相对于外部引导构件18的位置稍微更靠前。注意,被设置在外部引导构件18处的止动件(未示出)限制辊保持器85可枢转地移动至比第五位置更向前的位置处。当辊保持器85从第三位置或第五位置在箭头97的方向上可枢转地移动时,辊保持器85位于比在第二位置处的外部引导构件18更靠后的位置处。辊保持器85在此时位于第四位置处。
[螺旋弹簧73和接合构件74]
如图2和图3所示,螺旋弹簧73和接合构件74被设置在辊保持器85处。多个螺旋弹簧73和接合构件74被设置成所述多个螺旋弹簧73和接合构件74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螺旋弹簧73和接合构件74被布置在左右方向X上相邻的接触构件41之间。每个螺旋弹簧73由辊保持器85支撑,而每个接合构件74由螺旋弹簧73支撑。利用该构造,螺旋弹簧73被设置在辊保持器85与接合构件74之间。
螺旋弹簧73的下端部与辊保持器85接触,而螺旋弹簧73的上端部与接合构件74接触。接合构件74的下表面与螺旋弹簧73的上端部接触。接合构件74的上表面与导轨56的下表面98接触。突起75被形成在接合构件74的上表面处。另一方面,开口76被形成在导轨56的与每个接合构件74对应的位置处。
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第一位置处而辊保持器85在第三位置处时,突起75被螺旋弹簧73向上推压从而插入开口76中。利用该构造,接合构件74和导轨56彼此接合。在这种状态下,每个螺旋弹簧73收缩到比其自然长度短的长度。因此,螺旋弹簧73推压每个夹持辊61至输送辊60侧。因此,每个夹持辊61压靠输送辊60。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73用作向上推压突起75的推压构件以及用作朝向输送辊60侧推压夹持辊61的推压构件。然而,向上推压突起75的推压构件可以不同于朝向输送辊60侧推压夹持辊61的推压构件。
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箭头91的方向上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可枢转地移动时,接合构件74的突起75与开口76的后侧表面17(内表面)接触并且挤压该后侧表面17。利用该构造,突起75从后侧表面17接收反作用力。螺旋弹簧73因反作用力而收缩。这促使接合构件74向下移动,并且突起75从开口76中出来。因此,接合构件74和导轨75脱离,并且突起75与导轨56的下表面98接触。当突起75被沿着下表面98引导时,辊保持器85与外部引导构件18一体地可枢转地向后移动。
另一方面,当外部引导构件18在箭头91的方向上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可枢转地移动时,突起75与导轨56的后折弯部分53接触并且挤压导轨56的后折弯部分53。因此,突起75接收来自后折弯部分53的反作用力。螺旋弹簧73因反作用力而收缩。这促使接合构件74向下移动,并且突起75与导轨56的下表面98接触。因此,接合构件74通过导轨56与内部引导构件19之间空间进入壳体14的内部。当外部引导构件18到达第一位置时,突起75被插入导轨56的开口76中,并且接合构件74和导轨56彼此接合。
[限制构件80]
如图6所示,限制构件80被布置在接触构件41上方。在图2至图4中,在附图中未示出限制构件80。限制构件80通过使用具有比作为接触构件41的主要成分的聚缩醛(POM)低的成型收缩率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而成型。例如,限制构件80通过使用诸如聚丙烯和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而成型。
限制构件80包括一个基端部81和多个突出部82。该基端部81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所述多个突出部82被设置成所述多个突出部82在左右方向X上间隔开,并且从基端部81向前延伸。在图8中,多个突出部82出于图示目的由虚线示出。
基端部81被附接到导轨56的前折弯部分54。注意,作为将基端部45附接到前折弯部分54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已知方法,诸如配合和螺钉。
突出部82在其前端部处向下折弯。突出部82在与记录头38的下表面32垂直的上下方向Z上比下表面32更远地向压板42侧延伸。利用该构造,突出部82的下端部84(延伸端部的示例)位于比下表面32低且比压板42高的位置处。
下端部84从上方与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接触。利用该构造,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通过限制构件80(定位构件)定位。在该状态下的前端部46的位置是限制位置的示例。以这种方式,下端部84促使前端部46位于限制位置处,该限制位置离压板42比下表面32离压板42近。
注意,多个限制构件80可以被布置在左右方向X上,以便与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中的相应的一个前端部46对应。
[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在记录头38的喷嘴39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肋43和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对由所述一对输送辊59在输送方向15上输送的记录片材施加波形。限制构件80的下端部84将前端部46定位在限制位置处。限制构件80被设置在导轨56处,并且下端部84延伸到离压板42比记录头38的下表面32离压板42近的位置。因此,限制构件80被布置在靠近限制位置的位置处。因此,多个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的对应的位置是稳定的(恒定的)。此外,因为限制构件80被设置在支撑记录装置24的导轨56处,所以下表面32与限制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高精度。
根据本实施例,接触构件41具有比作为限制构件80的主要成分的树脂高的成型收缩率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因此,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能够通过使用适合于接触记录片材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来成型。另一方面,限制构件80能够通过使用具有高尺寸精度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来成型。
根据本实施例,就输送方向15而言,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的前端47延伸到离喷嘴39比上游端P1离喷嘴39近的位置。因此,直至记录片材到达记录头38的喷嘴39之前,波形由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维持。
根据本实施例,肋43(第二接触部分的示例)以稳定的方式对记录片材施加波形。
虽然已经参照上文的方面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明显的是,在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
[第一变型]
限制构件80可以与是金属板的导轨56形成为一体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导轨56包括第一折弯部分52来代替前折弯部分54,该第一折弯部分52在前端部处向下折弯。在第一变型中,第二折弯部分51(延伸端部的示例)被设置在第一折弯部分52的下端处。注意,在图7中,第二折弯部分51从第一折弯部分52延伸到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然而,第二折弯部分51可以延伸到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
第二折弯部分51位于比下表面32低且比压板42高的位置处。第二折弯部分51的与导轨56的上表面99相反的下表面50(第二表面的示例)从上方与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接触(表面接触:表面之间的接触)。采用该布置,接触构件41的前端部46位于上文描述的实施例中提及的限制位置处。
根据第一变型,因为限制构件80与导轨56一体地形成,所以导轨56和限制构件80的位置精度提高。
在图7中,导轨56与接触构件41之间的接触位置(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一接触位置”)位于在导轨56与滑架40(后端部40A)之间的接触位置(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二接触位置”)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处。然而,第一接触位置可以位于第二接触位置的在输送方向15上的上游侧处,或者可以位于在输送方向15上与第二接触位置相同的位置处。例如,如果滑架40的后端部40A被设置在后端部40A与第二折弯部分51的上表面58接触的位置处,则第一接触位置就输送方向15而言处于与第二接触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第二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在压板42处的肋43充当第二接触部分的示例,但是第二接触部分并不限于肋43。第二接触部分的另一个示例是被布置成左右方向X上具有间隔的多个辊(未示出)。辊被布置在延伸部分34下方并且在左右方向X上相邻的前端部46之间的位置处。辊的上端位于比前端部46的下表面高的位置处。以这种方式,前端部46和辊彼此协作以对记录片材施加波形。
[其它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前端部46的前端47的下端位于比肋43的上端低的位置处。然而,取决于片材S的厚度,前端47的下端可以位于在上下方向Z上与肋43的上端相同的位置处,或者可以位于比肋43的上端高的位置处,只要波形被施加到片材S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输送路径65被形成为使得片材S在记录头38与压板42之间被水平(从后侧向前侧)输送。然而,输送方向并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是竖直或倾斜方向。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中形成输送路径;
辊对,所述辊对被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并且所述辊对被构造成将片材保持在夹压位置处,并且所述辊对被构造成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片材;
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具有喷嘴表面的记录头,所述喷嘴表面形成有喷嘴,所述记录头被构造成通过所述喷嘴将液体喷射到由所述辊对输送的所述片材上,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安装有所述记录头的滑架,所述滑架被构造成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支撑所述记录装置的导轨,所述导轨被设置在第一侧处,所述第一侧是所述输送路径的一侧,所述导轨支撑所述滑架从而所述滑架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片材的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被设置在第二侧处,所述第二侧是所述输送路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一侧;
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布置成面对所述支撑构件,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在所述夹压位置与所述记录头的所述喷嘴之间,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开,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片材接触;
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就所述宽度方向而言至少被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两个第一接触部分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片材接触,从而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协作对所述片材施加波形;和
设置在所述导轨处的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延伸以提供延伸端部,所述延伸端部位于就与所述喷嘴表面垂直的垂直方向而言离所述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支撑构件近的位置处,所述延伸端部被构造成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限制位置处,就所述垂直方向而言,所述限制位置离所述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支撑构件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接触构件,所述多个接触构件每个均包括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分,
其中所述多个接触构件被固定至所述导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限制构件包括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导轨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金属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被固定至所述记录装置,并且所述第二表面被固定至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限制构件主要由具有第一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主要由具有比所述第一成型收缩率高的第二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端;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的顶端位于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离所述喷嘴比所述记录头的所述上游端离所述喷嘴近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被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处的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片材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具有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片材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端位于就所述垂直方向而言离所述支撑构件比所述第二端离所述支撑构件近的位置处,从而对所述片材施加所述波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延伸端部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延伸端部就所述垂直方向而言位于所述喷嘴表面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从而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所述限制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多个第二接触部分,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片材接触;并且
其中在就所述宽度方向而言在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相邻两个第一接触部分之间的每个间隔中,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部分,从而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协作对所述片材施加波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延伸端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延伸端部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形成表面接触。
12.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中形成输送路径;
辊对,所述辊对被布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并且所述辊对被构造成将片材保持在夹压位置处,并且所述辊对被构造成在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片材;
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具有喷嘴表面的记录头,所述喷嘴表面形成有喷嘴,所述记录头被构造成通过所述喷嘴将液体喷射到由所述辊对输送的所述片材上;
支撑所述记录装置的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被设置在第一侧处,所述第一侧是所述输送路径的一侧;
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片材的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设置在第二侧处,所述第二侧是所述输送路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一侧;
多个第一接触部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布置成面对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就所述输送方向而言在所述夹压位置与所述记录头的所述喷嘴之间,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开,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片材接触;
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就所述宽度方向而言至少被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两个第一接触部分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片材接触,从而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协作对所述片材施加波形;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处的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延伸以提供延伸端部,所述延伸端部位于就与所述喷嘴表面垂直的垂直方向而言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近的位置处,所述延伸端部被构造成将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中的每个第一接触部分定位在限制位置处,就所述垂直方向而言,所述限制位置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比所述喷嘴表面离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近,
其中所述限制构件主要由具有第一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分主要由具有比所述第一成型收缩率高的第二成型收缩率的树脂构成。
CN201510144114.8A 2014-03-31 2015-03-30 图像记录设备 Active CN104943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4326A JP6347138B2 (ja) 2014-03-31 2014-03-31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4-074326 201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3376A CN104943376A (zh) 2015-09-30
CN104943376B true CN104943376B (zh) 2018-06-22

Family

ID=5415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4114.8A Active CN104943376B (zh) 2014-03-31 2015-03-30 图像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9340043B2 (zh)
JP (1) JP6347138B2 (zh)
CN (1) CN1049433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7138B2 (ja) * 2014-03-31 2018-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95A (zh) * 1990-08-24 1992-05-20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EP0676296A1 (en) * 1994-04-05 1995-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ing means therefor
CN1496855A (zh) * 2002-09-30 2004-05-19 �ֵܹ�ҵ��ʽ���� 滑架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1331024A (zh) * 2006-05-26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传送装置、成像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3432B2 (ja) * 1990-09-21 1999-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DE69120611T2 (de) * 1990-08-24 1996-12-12 Canon Kk Aufzeichnungsgerät
JP2000071532A (ja) 1998-08-27 2000-03-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481526B2 (en) * 2005-03-31 2009-01-27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53795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107271A (ja) * 2011-11-21 2013-06-0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JP5760988B2 (ja) *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949101B2 (ja) 2011-11-28 2016-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96651B2 (ja) * 2011-11-28 2015-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58053B2 (ja) * 2012-04-27 2016-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979035B2 (ja) * 2013-02-18 2016-08-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47138B2 (ja) * 2014-03-31 2018-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95A (zh) * 1990-08-24 1992-05-20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EP0676296A1 (en) * 1994-04-05 1995-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ing means therefor
CN1496855A (zh) * 2002-09-30 2004-05-19 �ֵܹ�ҵ��ʽ���� 滑架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1331024A (zh) * 2006-05-26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传送装置、成像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47138B2 (ja) 2018-06-27
US20150273890A1 (en) 2015-10-01
US20160250869A1 (en) 2016-09-01
US20180001617A1 (en) 2018-01-04
US9340043B2 (en) 2016-05-17
CN104943376A (zh) 2015-09-30
JP2015196286A (ja) 2015-11-09
US9610765B2 (en) 2017-04-04
US10099472B2 (en)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6098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40267493A1 (en) Waste ink retaining device
CN103991285B (zh)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US10053309B2 (en) Sheet tray
JP5211687B2 (ja) 走査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04070839A (zh) 记录装置
CN104735281B (zh) 多功能外围设备
JP6606968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387881B2 (ja) シートトレ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02189833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6004095A (zh)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4339885B (zh) 供送托盘
US9248986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5110280A (ja) 記録装置
JP612365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17906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776432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5471910U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4943409A (zh) 输送装置
CN203713272U (zh) 输送设备
JP3163292U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30215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13690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203820105U (zh) 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