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839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839A
CN104070839A CN201410116041.7A CN201410116041A CN104070839A CN 104070839 A CN104070839 A CN 104070839A CN 201410116041 A CN201410116041 A CN 201410116041A CN 104070839 A CN104070839 A CN 104070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bending
bending part
described recording
throughpu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60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839B (zh
Inventor
儿玉秀俊
千叶悟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6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output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70Article bending or stiffe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65H2301/51214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parallel to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1Details of cross-section or profile
    • B65H2404/111Details of cross-section or profile shape
    • B65H2404/1115Details of cross-section or profile shape toothed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2Bottom with stepped surface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3Bottom with surface portions curved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在形成弯曲形状的记录介质中保持该弯曲形状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18),其对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Pr)执行记录;排出部(20),其将从所述记录部沿输送路径(11)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第一弯曲部件(58),其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中通过所述记录部并向所述排出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弯曲;和第二弯曲部件(74),其在比所述排出部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且将由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第二弯曲部件(74)具有可动性。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墨水等液体来在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特别涉及输送、排出已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的部分。
在本申请中,记录装置包括喷墨式的串行打印机、宽行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种类。
2013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72490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包括于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使用喷墨式的记录装置来作为这种记录装置。在该喷墨式的记录装置(以下,称为“打印机”)中,作为排出所述记录介质的部分的结构,有朝上方式(专利文献1)和朝下方式(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
朝上方式使从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朝向与放置该记录介质的放置部的放置面相反侧地将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放置部。另一方面,朝下方式使所述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朝向所述放置面地将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放置部。
在所述朝上方式的打印机中,在对多个所述记录介质连续地执行记录时,第二张以后的所述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一边与已经排出到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接触一边被输送,并放置于放置部。因此,在附着于所述记录面上的墨水没有在所述记录面定影的状态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所述记录面中未定影的记录内容和/或图像等产生劣化。
再有,在与所述记录面接触的第二张以后的记录介质,由附着于前端侧的墨水将该记录介质弄脏,且记录品质有可能下降。
这些问题因记录速度的高速化而变得更明显。
因此,存在一种打印机,其在将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放置部时,通过使该记录介质的一部分弯曲并保持中部,而将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前端侧在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记录介质的记录面上以非接触的状态输送,在输送到所述记录面的大致正上的位置后落下以将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放置部(专利文献1)。
在该打印机中,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排出辊。该多个排出辊中,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排出辊的直径设定为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端部侧的排出辊的直径小。此外,位于所述中央部的排出辊的表面的摩擦系数设定为比位于所述端部侧的排出辊的表面的摩擦系数大,以使所述排出辊的轴向上的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力均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326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280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2354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喷墨式的记录装置中,在墨水滴附着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时,所述记录面因吸收所述墨水滴而膨胀。在该记录介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而从排出机构所形成的约束释放时,所述记录介质因所述膨胀而在使与所述记录面相反的面(没有喷出墨水的面)为内侧的方向上翘曲,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正面观察时该记录介质的左侧缘部及右侧缘部或者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卷曲变形。该卷曲的问题也因记录速度的高速化而变得更明显。
此外,是记录介质的所述左侧缘部及右侧缘部卷曲还是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卷曲取决于该记录介质的种类。
在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因所述直径不同的多个排出辊而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为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正面观察时所述记录面的中央部比所述左侧缘部及右侧缘部凹陷的凹面。这样,通过形成以记录面为内侧的凹面弯曲形状(大体U形形状),而能增强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中部。
但是,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从所述排出辊远离地向所述放置部输送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没有作用所述排出辊的约束力,而成为自由状态。
另外,此时,附着于所述记录面的墨水滴并没有完全干燥。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继续作用有使该记录介质膨胀并卷曲的力。其结果,所述记录介质从自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恢复为原来的平坦形状,并有可能再次向与记录面相反侧卷曲。
此外,在朝下式的打印机中,在排出辊的下游侧的排出口部分,使排出的记录介质以所述记录面为内侧即凹面而弯曲为大体U形形状地排出(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2的打印机为了维持记录部的记录品质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规则地形成波浪形状(波纹(コックリング))以执行记录。然后,通过在所述排出口部分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的堆叠杆(スタックレバー)而以所述记录面为内侧地将所述记录介质弯曲为大体U形形状并排出。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堆叠杆能转动地设置。因此,所述堆叠杆在所述记录介质从排出口部分排出时将所述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利用该堆叠杆的自重来施力。这样,所述记录介质弯曲为弯曲形状。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堆叠杆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在互相相对一侧、即朝向中央部一侧的下端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即、所述堆叠杆将与所述记录介质沿所述输送方向线接触。
因此,由于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堆叠杆之间的保持力小,因而即使在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弯曲形状也不能保持所述弯曲形状而容易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
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打印机中,在排出辊的下游侧的排出口部分,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介质导引体。而且,由该介质导引体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为大体U形形状而排出。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介质导引体中,在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所述记录介质和所述介质导引体为线接触的状态。因此,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中,与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同样地,即使在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弯曲形状也有可能不能保持所述弯曲形状而容易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制,其目的是提供能在形成弯曲形状的记录介质中保持该弯曲形状的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其对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执行记录;排出部,其将从所述记录部沿输送路径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第一弯曲部件,其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中通过所述记录部并向所述排出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弯曲;和第二弯曲部件,其在比所述排出部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且将由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具有可动性。
此处,“具有可动性”意指设计成第二弯曲部件能以转动轴为支点进行转动、以移动轴为中心进行滑动、第二弯曲部件自身屈曲变形等通过与记录介质P的接触而运动。即、“可动性”意指设计成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受到与该抵接相伴的推压力并边克服该推压力边移动。
虽然构成为反复式,但是,可动性也可构成为在与记录介质抵接时可动,例如有使第二弯曲部件的一部分为可挠性、使第二弯曲部件为转动式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挠性且为转动式的方式更理想。
使用可挠性部件作为第二弯曲部件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而优选。作为可挠性部件,可举出橡胶、海绵、塑料等。
在将刚体和旋转体组合的结构中也能在初期将记录介质的前端插入并推压该第二弯曲部件而进行输送,随着前进,第二弯曲部件为刚性部件,而以自重大小的力按压记录介质,如此即可。作为要素,只要是在记录介质的前端插入时载荷小且在输送中总是向下方作用力并按压卷曲的条件即可。例如,如果重心位于第二弯曲部件的中心部附近且再利用自重旋转而复原,则在记录介质的前端插入时形成向下的弯曲且与旋转中心隔着重心地向相反侧插入从而能使记录介质的插入时的载荷较小。如果输送中利用刚体的自重来防止卷曲,则能进行按压。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那样的材料的产品容易满足该要素,且能降低成本。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具有可动性,因此在与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抵接时,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承受与抵接相伴的推压力而边克服该推压力边移动。因此,所述第二弯曲部件跟随所述弯曲形状而移动。这样,能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具备可挠性的情况下,模仿因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该第二弯曲部件的一部分屈曲而与该记录介质面接触。此外,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件与记录介质的接触部形成为突曲面形状的情况下也与该记录介质面接触。
这样,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和所述记录介质的接触面积增加,所述第二弯曲部件通过所述面接触而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弯曲形状。即、通过采用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件之间产生的所述保持力比在所述记录介质中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形状的力大的构成,而能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保持为相同的形状”以如下意义使用:不限于将在记录介质中因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形状保持为完全相同,在弯曲形状为U形卷曲的情况下允许弯曲角度和/或弯曲量等的改变,或者在弯曲形状为波浪形状(波纹)的情况下允许形成波纹的部位和/或波纹的数量等的改变。即、意指包括在所述记录介质中不能无视第一弯曲部件弯曲的形状的意义的情况下的改变。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可挠性”与部件以转动轴为支点进行转动不同,意指部件自身屈曲、变形。即,“可挠性的”意指设计成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承受与抵接相伴的推压力而边克服该推压力边在该推压力的方向上使自身的形状变形以进行屈曲。
再有,“记录面”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两面都记录有图像的情况下两面都相当于“记录面”,但是,优选使最后记录的面为“记录面”。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的中央部的排出辊,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时与该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相对于在所述排出辊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接触的位置位于相同位置或内侧,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该方式,第二弯曲部件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时与该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相对于在所述排出辊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对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位于相同位置或内侧。还有,该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靠下游侧。这样,该第二弯曲部件在所述位置与所述记录介质抵接,并自己移动,从而能将所述记录介质施力以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
此外,虽然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发挥功能地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但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外侧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部分地抵接,因而能抑制或防止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平坦的状态。其结果,第二弯曲部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出现向与因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一侧相反侧卷曲的倾向时等能抑制或防止该倾向。
另外,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能通过第一弯曲部件及第二弯曲部件来逐渐增大弯曲,从而能抑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相伴而产生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阻力的增大,从而能抑制输送速度的下降。这样,能抑制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所述输送速度下降的记录介质与随后输送来的记录介质碰撞而产生的介质堵塞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是刚性部件。
此处,“刚性部件”以相对于“可挠性”的性质的部件这一意义来使用。另外,提及相对于“可挠性”的性质,并不是严格地完全不屈曲的性质的部件,只要能实质上保持原来的形状,则在本说明书中便包含于“刚性部件”中。
根据该方式,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在与所述记录介质抵接时不屈曲地使该记录介质弯曲。此外,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不屈曲,因此能克服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对于在该记录介质产生的弯曲的反力,且能保持其弯曲形状。另外,由于能将所述记录介质在弯曲的状态下送出到下游,因此能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排出辊的夹持位置送出,且在远离的状态下也能增强所述记录介质的中部。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排出辊远离时,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以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为轴线而卷曲。
特别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在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弯曲部件移送记录介质,因此需要尽可能增强地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如果所述弯曲不充分,则有可能产生在移送时成为输送不良或所述第二弯曲部件不能良好发挥功能地在所述放置部处不能良好放置所述记录介质的不良情况。因此,该第一弯曲部件优选使用刚性部件来稍微增强所述弯曲。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二或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备放置由所述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放置部,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放置部的中央部设置凸状部,该凸状部与从所述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
此处,“与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意指构成为能以与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适合的形状接触并保持所述弯曲形状。例如,在记录介质沿输送方向U形形状地弯曲的情况下,相当于在该U形的内部相同地嵌合的凸状。
根据该构成,除了所述第二弯曲部件的所述形状保持功能之外还增加了该凸状部所形成的形状保持功能,能更有效地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
此外,根据该方式,在所述放置部中,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与凸状部接触,且该记录介质的其他部分不与所述凸状部接触的状态下,由排出辊将所述记录介质送出到所述放置部、并放置。此时,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边与凸状部抵接边被输送,在所述前端侧在与所述凸状部之间产生摩擦力。
该摩擦力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按压到所述凸状部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侧方向上作用,因此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侧向与记录面相反侧卷曲。这样,凸状部能与第二弯曲部件一同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因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形状保持为与相同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四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放置于该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
根据该方式,所述凸状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放置于该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该凸状部在放置有所述记录介质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的记录介质的中央部在全长范围内接触。这样,即使在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记录介质中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所述凸状部也能阻碍所述记录介质的中央部在与所述记录面相交的方向上的移位。因此,所述凸状部能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弯曲形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由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包括特定的用纸尺寸的记录介质(例如A3尺寸或A4尺寸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在比所述排出部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的中央部移位从而在所述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向上使该记录介质弯曲。
根据该方式,所述第一弯曲部件通过使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在比所述排出部的所述接触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处使两侧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央部移位而在使所述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向上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
如上述那样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在比所述排出部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处先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并以该弯曲的形状在比所述第一弯曲部件靠下游处从所述排出部承受所述运送力而被排出。这样,能加强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及与该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的中部。
因此,既能抑制在从所述排出部在排出方向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又能抑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的中央部的排出辊,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具备:第一变形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排出辊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所述接触装置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和第二变形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的所述接触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通过与所述第二变形部件抵接而被进行第一段的弯曲,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抵接而被进行第二段的弯曲,所述第二段的弯曲的量比所述第一段的弯曲的量大。
根据该方式,该排出辊与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再有,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在相对于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位于上游侧且相对于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中央部的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两外侧的位置处与该记录介质接触。由来自该三个部位的接触结构而形成该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向的所述弯曲形状。
来自所述三个部位的接触结构由与三角形的顶角位置对应的所述排出辊和与三角形的底角的位置对应的一对所述第一变形部件构成。再有,所述第一变形部件构成为与在以通过所述排出辊对所述记录介质的接触位置且沿所述输送路径的输送面的平面为基准而向所述弯曲侧偏移的位置处输送的记录介质接触。
即、所述排出辊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接点和一对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接点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且相对于与所述基准平面相交的方向(与所述输送路径的输送面相交的方向)偏移。
在将如上所述那样偏移的接点所形成的接触结构称为立体接触结构时,根据本方式,由该立体接触结构,能进一步加强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及与该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的中部。因此,既能抑制在从所述排出部在排出方向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又能抑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
此外,第二变形部件在所述输送路径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位于上游侧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这样,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弯曲通过所述第二变形部件而从离记录介质的中央部远的所述两侧部分开始(第一段的弯曲),接着在比所述第二变形部件靠所述中央部侧即内侧的位置处由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使该弯曲发展(第二段的弯曲)。
即、能将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弯曲分为多次来阶段地进行。这样,能将所述记录介质使所述两侧部分相对于其中央部合理地移位以进行弯曲。
此外,由于所述第二段的弯曲(第一变形部件所形成)的量比所述第一段的弯曲(第二变形部件所形成)的量大,因此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两侧部分相对于中央部的移位的量(弯曲角度)从较小的移位量(较小的弯曲角度)向较大的移位量(较大的弯曲角度)转变。
这样,能使所述记录介质的两侧部分相对于中央部的移位合理地增大,且能合理地增强所述中部。因此,能克服使所述记录介质卷曲的力,且能抑制、防止在所述记录介质产生卷曲。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施力部件,其在比所述排出部的所述接触位置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接触与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的所述记录面相反侧的面而向所述记录面侧施力。
根据该方式,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由第一施力部件施力。这样,在所述记录介质放置于所述放置部期间,能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所述弯曲形状由第一施力部件及第二施力部件以相同形状保持。因此,能抑制或防止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在与所述记录面反侧产生卷曲。这样,能在所述放置部将多个所述记录介质层叠地适当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用纸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排出部和放置部的要部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排出部和放置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排出部的要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排出部中的排出辊和第一弯曲部件之间关系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2的A-A剖面中第二变形部件和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2的A-A剖面中第一变形部件和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2的B-B剖面中第二弯曲部件和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2的C-C剖面中第一施力部件和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2的D-D剖面中第二施力部件和记录介质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记录装置  12供给部  13接触的位置  14输送部  15接触的位置  16带输送部  17带齿辊  18记录部  19支架20Fd排出部  21带齿辊  22Fd放置部  23支架  24翻转路径部  25接触的位置  26Fu排出部  27接触的位置  28Fu放置部  29接触的位置  30供给托盘  32供给辊  34输送驱动辊  36输送从动辊  38第一辊  40第二辊  42循环带42a循环带的上侧区间  44支撑体  46滑架  48记录头  50第一分叉部  52翻转路径  54第二分叉部  56排出辊对  58第一弯曲部件  60第一变形部件  62第二变形部件  64排出驱动辊  66排出从动辊  68驱动轴  70夹持位置  72Fd排出部的框架  72a朝向Fd放置部22侧的面  74第二弯曲部件  74a、80b、82b基端部  74b、80a、82a前端部  76放置面  78凸状部  80第一施力部件  80c导引部  82第二施力部件  85、86支撑轴  P记录介质  Pa弯曲部  Pb三角形的变形部  Pc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  Pe记录介质P的后端侧  Pf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r记录面  Ps记录介质P的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表示记录介质的长度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介质内的输送路径中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Z方向表示装置高度方向。
下面,参照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的整体构成。记录装置10作为一例是能进行高速及高密度的印刷的宽行式喷墨打印机。记录装置10具备:收纳用纸等记录介质P的供给部12、输送部14、带输送部16、记录部18、作为“排出部”的Fd(朝下)排出部20、作为“放置部”的Fd(朝下)放置部22、作为“翻转输送机构”的翻转路径部24、Fu(朝上)排出部26和Fu(朝上)放置部28。
供给部12在记录装置10中配置于装置下部。供给部12具备收纳记录介质P的供给托盘30和将收纳于该供给托盘30中的记录介质P送出到输送路径11的供给辊32。
收纳于供给托盘30的记录介质P由供给辊32沿输送路径11供给到输送部14。输送部14具备输送驱动辊34和输送从动辊36。输送驱动辊34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在输送部14中,将记录介质P在输送驱动辊34和输送从动辊36之间夹住(夹持)而向位于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的带输送部16输送。
带输送部16具备: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38;位于下游侧的第二辊40;在第一辊38及第二辊40能旋转移动地安装的循环带42;在第一辊38及第二辊40之间支撑循环带42的上侧区间42a的支撑体44。
循环带42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的第一辊38或第二辊40而被驱动以在上侧区间42a从+X方向朝-X方向移动。因此,从输送部14输送的记录介质P在带输送部16中被进一步输送到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
记录部18具备行式记录头48和保持该行式记录头48的滑架46。此外,该记录部18也可以是在Y轴方向上往返移动的滑架上设置记录头的串行式装置。记录头48配置成与由支撑体44支撑的循环带42的上侧区间42a相对。记录头48在循环带42的上侧区间42a中输送记录介质P时向记录介质P喷出墨水并执行记录。记录介质P边被进行记录边由带输送部16输送到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
再有,“行式记录头”是使用于以下记录装置中的头,该记录装置在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喷嘴的区域设置成能覆盖所述记录介质P的整个所述相交方向且将头或记录介质P中的一个固定并使另一个移动来形成图像。再有,行式头的所述相交方向的喷嘴的区域也可不能覆盖记录装置对应的全部记录介质P的整个所述相交方向。
此外,在带输送部16的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设有第一分叉部50。第一分叉部50构成为能切换为将记录介质P向Fd排出部20或Fu排出部26输送的所述输送路径11和将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翻转并再次将记录介质P输送到记录部18的翻转路径部24的翻转路径52。另外,由第一分叉部50切换为翻转路径52而输送的记录介质P在翻转路径52的输送过程中记录面被翻转,且与最初的记录面相反侧的面与记录头48相对地被再次输送到记录部18。
沿所述输送路径11在第一分叉部50的下游侧还设有第二分叉部54。第二分叉部54构成为能切换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以将记录介质P向Fd排出部20输送,或将记录介质P向Fu排出部26输送。
在第二分叉部54中向Fd排出部20输送的记录介质P从Fd排出部20排出,并放置于Fd放置部22。此时,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与Fd放置部22相对地放置。此外,在第二分叉部54中向Fu排出部26输送的记录介质P从Fu排出部26排出,并放置于Fu放置部28。此时,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朝向与Fu放置部28相反侧地放置。
第一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2至图5来依次说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作为“排出部”的Fd排出部20及作为“放置部”的Fd放置部22等的结构。
(排出部)
Fd排出部20具备多个排出辊56,且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比该排出辊56的后述夹持位置70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第一弯曲部件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件58具备第一变形部件60和第二变形部件62。此外,第一弯曲部件58也可仅由第一变形部件60构成。
多个所述排出辊56具备成对的排出驱动辊64和排出从动辊66。
多个排出驱动辊64隔着预定间隔地设置于驱动轴68。排出驱动辊64由驱动轴68旋转驱动,该驱动轴68由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此外,排出驱动辊64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即在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上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上配置于与该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处。
此外,排出从动辊66构成为与记录介质P点接触的带齿辊,且被向排出驱动辊64施力。再有,排出驱动辊64和排出从动辊66在夹持位置70(参照图5)与记录介质P接触,并在该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此外,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排出辊56与记录介质P接触并作用运送力的位置,有时也将该“夹持位置”称为排出辊56的“接触位置”。
(第一弯曲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件58是刚性部件。
此处,“刚性部件”以相对于“可挠性”的性质的部件这一意义来使用。另外,即使提及相对于“可挠性”的性质,也并不是严格地完全不屈曲(撓む)的性质的部件,只要能实质上保持原来的形状,则在本说明书中便包含于“刚性部件”中。
通过第一弯曲部件58是刚性部件,而能使该第一弯曲部件58在与所述记录介质P抵接时不屈曲地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此外,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不屈曲,因此能克服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对于在该记录介质P产生的弯曲的反力,且能保持其弯曲形状。另外,由于能将所述记录介质P在弯曲的状态下送出到下游,因此能将所述记录介质P从所述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送出,且在远离的状态下也能增强所述记录介质P的中部。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P从所述排出辊56远离时,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以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为轴线而卷曲。
特别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的状态下向后述的第二弯曲部件74移送(受け渡す)该记录介质P,因此需要尽可能增强地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如果所述弯曲不充分,则有可能产生在移送时成为输送不良或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不能良好发挥功能地在所述放置部22处不能良好放置所述记录介质P的不良情况。因此,该第一弯曲部件58优选使用刚性部件来稍微增强所述弯曲。
其次,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弯曲部件58的结构。
第一弯曲部件58在比向Fd排出部20的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夹持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上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该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移位而在所述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向上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
第一弯曲部件58的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设置于框架72(参照图4、图5),框架72形成构成Fd排出部20及排出路径11的构成部件之一。第一变形部件60配置成在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上离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在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X方向)距离L1的位置处形成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13。
在本实施例中,该距离L1优选为15mm以内,所述距离L1更优选为3mm~6mm。
此外,第一变形部件60配置成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相交的所述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上在比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的区域靠外侧且离位于最端的夹持位置70距离L2的位置处形成所述接触的位置13。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对记录介质P的损伤、记录介质P的施力,距离L2优选为80mm以内,较优选为5mm以上7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70mm以下。再有,在实施例中,距离L2设定为20mm。
此外,第一变形部件60如图4所示那样构成为带齿辊17。该带齿辊17由作为刚性部件的支架19保持。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支架19相对于框架72以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为支点而使下游侧的自由端能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安装。
所述支架19的自由端被向所述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施加作用力,该第一变形部件60能因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而克服所述作用力地后退。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部件60因自重而被向图4中的-Z方向即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侧施力。当然也可采用不是利用自重而是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来进行所述施力的构成。
所述支架19的所述摇动的止点是所述支架19的自由端与所述框架72接触而使摇动停止的位置。
第二变形部件62配置成在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上比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靠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X方向)的、离该夹持位置70的距离L3的位置处形成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15。此外,第二变形部件62的所述接触的位置15配置成形成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上比第一变形部件60的所述接触的位置13靠上游侧。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记录介质P弯曲的角度、对记录介质P的损伤等,距离L3优选为15mm以内,更优选为3mm以上12mm以下。再有,在实施例中,距离L3设定为8mm。
此外,第二变形部件62配置成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相交的所述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上在比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的区域靠外侧且离位于最端的夹持位置70距离L4的位置处形成所述接触的位置15。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记录介质P弯曲的角度、对记录介质P的损伤等,所述距离L4优选为120mm以内,更优选为20mm以上100mm以下。再有,在实施例中,所述距离L4设定为80mm。
此外,第二变形部件62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变形部件60靠外侧。
另外,第二变形部件62如图4所示那样构成为带齿辊21。该带齿辊21由作为刚性部件的支架23保持。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支架23相对于框架72以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为支点而使下游侧的自由端能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安装。
所述支架23的自由端向所述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施加作用力,该第二变形部件62能因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而克服所述作用力地后退。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变形部件62因自重而被向图4中的-Z方向即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侧施力。当然也可采用不是利用自重而是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来进行所述施力的构成。
所述支架23的所述摇动的止点是所述支架23的自由端与所述框架72接触而使摇动停止的位置。
(第二弯曲部件)
设有第二弯曲部件74,该第二弯曲部件74在比向所述Fd排出部20的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夹持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且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的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在本说明书中,“保持为相同的形状”以如下意义使用:不限于将在记录介质P中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形状保持为完全相同,在弯曲形状为U形卷曲的情况下允许弯曲角度和/或弯曲量等的改变,或者在弯曲形状为波浪形状(波纹)的情况下允许形成波纹的部位和/或波纹的数量等的改变。即、意指包括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不能无视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形状的意义的情况下的改变。
具体地,在Fd排出部20的所述夹持位置(接触位置)70的下游侧即在框架72中沿与从Fd排出部20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相交的上下方向(图4中的Z轴方向)延伸的面(朝向后述Fd放置部22侧的面)72a设置第二弯曲部件74。
第二弯曲部件74构成为沿图4的Z轴方向延伸的薄板状的部件,基端部74a安装于框架72的朝向Fd放置部22侧的面72a。此外,第二弯曲部件74的前端部74b构成为自由端。
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和第一弯曲部件58的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的最短距离优选为100mm以内,更优选为5mm以上50mm以下。通过处于上述范围中而能良好地进行将记录介质P施力的形状的传递。此外,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和第一弯曲部件58的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的距离优选为不满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也可不能与全部种类的记录介质对应)。
这样,由于没有成为输送的记录介质P与第一弯曲部件58和第二弯曲部件74两者都不接触、而是将该记录介质P以与第一弯曲部件58和第二弯曲部件74中之一或两者接触的状态输送,因此优选没有释放实现对于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状态的施力。
此外,第二弯曲部件74具有可动性。“具有可动性”意指设计成第二弯曲部件74能以转动轴为支点进行转动、以摇动轴为中心进行滑动、第二弯曲部件74自身屈曲变形等通过与记录介质P的接触而运动。即、“可动性”意指设计成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P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P受到与该抵接相伴的推压力并边克服该推压力边移动。
虽然构成为反复式(繰り返し),但是,可动性也可构成为在与记录介质P抵接时可动,例如有使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一部分为可挠性、使第二弯曲部件74为转动式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挠性且为转动式的方式更理想。
使用可挠性部件作为第二弯曲部件74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而优选。作为可挠性部件,可举出橡胶、海绵、塑料等。
在将刚体和旋转体组合的结构中也能在初期将记录介质P的前端插入并推压该第二弯曲部件74而被输送,随着前进,第二弯曲部件74为刚性部件,而以自重大小的力按压记录介质P,如此即可。作为要素,只要是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插入时载荷小且在输送中总是向下方作用力而按压卷曲的条件即可。例如,如果重心位于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中心部附近且再利用自重旋转而复原,则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插入时形成向下的弯曲且与旋转中心隔着重心地向相反侧插入从而能使记录介质P的插入时的载荷较小。如果输送中利用刚体的自重来防止卷曲,则能进行按压。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那样的材料的产品容易满足该要素,且能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弯曲部件74由PET等树脂或橡胶材料等构成。因此,第二弯曲部件74在前端部74b作用外力时能使前端部74b相对于基端部74a屈曲变形。
第二弯曲部件74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时与该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25(图8)相对于所述排出辊56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夹持位置)70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接触的位置13位于内侧(也可以是相同位置),或者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夹持位置)70靠下游侧。
(放置部)
此外,沿所述输送路径在Fd排出部20的下游侧设有放置从所述Fd排出部20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Fd放置部22。Fd放置部22具备放置记录介质P的放置面76。放置面76在图2中的X轴方向上向+X方向延伸且在Z轴方向上向+Z方向倾斜延伸。此外,放置面76的倾斜角设定成与从排出辊56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参照图2)大体平行。
此外,Fd放置部22在与图3中的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放置面76的中央部具备向+Z方向突出的凸状部78。即、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放置部Fd22的的中央部设有凸状部78。
该凸状部78与从所述排出辊56送出而被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
即、凸状部78在放置面76中沿X轴方向延伸。此外,凸状部78的沿所述输送路径11延伸的长度设定得比在本实施例中由排出辊56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比A3尺寸的用纸长度长以与特定的用纸、例如A3尺寸对应。
(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二施力部件)
此外,在Fd放置部22,设有第一施力部件80和第二施力部件82。另外,也可以是仅设置第一施力部件80的结构。
第一施力部件80可转动地设置于在放置部22中在与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轴84。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支撑轴84安装于记录装置10的框架上。另外,支撑轴84与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的高度位置相比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上侧即+Z方向。
此外,一对第一施力部件80在与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参照图9)上隔着间隔地配置,并且该第一施力部件80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27位于第二弯曲部件74的所述接触的位置25外侧。再有,第一施力部件80在所述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二弯曲部件74靠下游侧(参照图1及图2)。
在第一施力部件80,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可动性。作为可动性,可构成为第一施力部件80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通过第一施力部件80在移动轴内滑动而进行移动。在至少一部分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而优选。另一方面,虽然在使第一施力部件80为刚性部件且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第一施力部件80能通过在移动轴内滑动而进行移动的情况下,设置于用户能接触到的部分,但是,也能防止用户误使第一施力部件80破损。
作为具体的一例,在第一施力部件80中与放置面76抵接的前端部80a构成为PET等树脂或橡胶材料等的薄板部件。因此,在外力作用于前端部80a时,第一施力部件80的前端部80a能屈曲变形。
这样,第一施力部件80在外力没有作用于该第一施力部件80的情况下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因自重而成为从支撑轴84垂下的状态。此时,第一施力部件80的前端部80a与放置面76抵接,成为屈曲状态。此外,在第一施力部件80的基端部80b插入有支撑轴84。这样,第一施力部件80能以支撑轴80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再有,在第一施力部件80的基端部80b,设有导引部80c。导引部80c设置成在基端部80b中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相对。导引部80c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与该导引部80c抵接时从基端向前端部80a侧导引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参照图2)。
第二施力部件82在放置部22中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轴86能转动地设置。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支撑轴86安装于记录装置10。另外,支撑轴86与所述支撑轴84相比在Z轴方向上侧即+Z方向上设置。
此外,一对第二施力部件82在与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参照图10)上隔着间隔地配置,并且该第二施力部件82使记录介质P的接触的位置29配置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的所述接触的位置27靠外侧。
另外,也可将一对第一施力部件80的所述接触的位置27配置于比一对第二施力部件82的所述接触的位置29靠外侧。在进行该“外侧”配置时,在记录介质P沿输送方向卷曲的情况下(所谓的纵向卷曲),即使由第一施力部件80按压,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较长时,也有可能在前端侧开始卷曲。但是,第二施力部件82优选配置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靠内侧。第一施力部件80为了较强地抑制记录介质P的卷曲而配置于尽可能接近记录介质P的两端侧的地方,第二施力部件82为了能应对较多的记录介质种类而优选位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靠内侧。
再有,第二施力部件82在所述输送路径上配置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靠下游侧(参照图1及图2)。
第二施力部件82优选具有可动性。作为可动性,可构成为第二施力部件82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第二施力部件82能通过在移动轴内滑动而移动。在至少一部分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此优选。另一方面,虽然在使第二施力部件82为刚性部件且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第二施力部件82能通过在移动轴内滑动而移动的情况下,设置于用户能接触的部分,但是,也能防止用户误使第二施力部件82破损。
作为具体的一例,在第二施力部件82中与放置面76抵接的前端部82a构成为PET等树脂或橡胶材料等薄板部件。因此,在前端部82a作用外力时,第二施力部件82的前端部82a能屈曲变形。
这样,第二施力部件82在该第二施力部件82没有作用外力的情况下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成为因自重而从支撑轴86垂下的状态。此时,第二施力部件82的前端部82a与放置面76抵接,而成为屈曲的状态。此外,在第二施力部件82的基端部82b插入有支撑轴86。这样,第二施力部件82能以支撑轴86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输送的记录介质的状态的变化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6至图10来详细说明记录介质P的输送过程中的状态的变化。
记录介质P在记录部18执行记录后通过输送路径11向Fd排出部20输送。此时,记录介质P在Fd排出部20中从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依次与第二变形部件62、第一变形部件60、排出辊56接触。
参照图6,沿所述输送路径11从记录部18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其与该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在图6中Y轴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端部)Ps和第二变形部件62抵接。因此,两侧部分Ps由第二变形部件62向记录面Pr侧施力。其结果,两侧部分Ps将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所述宽度方向(在图6中为Y轴方向)上的中央部Pc以弯曲量(弯曲角度)θ1移位即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变形部件62因自重而被向相对的输送路径11侧施力。因此,第二变形部件62根据变形的记录介质P的刚性而在框架72和所述输送路径11之间转动。这样,第二变形部件62能自己调整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变形量即弯曲量(弯曲角度)θ1。
接着,记录介质P在由第二变形部件62使两侧部分Ps变形后再沿输送路径11被输送到下游侧,两侧部分Ps与安装于框架72的第一变形部件60抵接(参照图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图7的Z轴方向上第一变形部件60的下端位置位于比第二变形部件62的下端位置靠+Z方向侧。即、第一变形部件60的下端位置位于比第二变形部件62的下端位置靠上方。
但是,第一变形部件60与第二变形部件62相比在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内侧即更接近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的位置。这样,能使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以比弯曲量(弯曲角度)θ1大的弯曲量(弯曲角度)θ2移位即变形。
因此,在记录介质P中使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变形量即弯曲量逐渐增大以从沿所述输送路径的输送面的平坦状态成为弯曲量θ1、接着成为弯曲量θ2。其结果,由于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的变形量增大,因此能增强记录介质P的中部。
此外,能将记录介质P中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移位分为多次。这样,能使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合理变形。因此,能减小或抑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在记录介质P产生妨碍输送的力。其结果,能抑制或防止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记录介质P产生介质堵塞。
另外,第二变形部件62设置于离排出辊56对记录介质P的夹持位置70在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上游侧的15mm以内(图5的L3)的位置,因此所述输送路径11上的第二变形部件62和排出辊56的距离短。这样,即使在记录介质P产生妨碍输送的力,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刚因第二变形部件62而变形后该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便与排出辊56抵接并被夹持,且将被输送到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其结果,可抑制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的下降,且能降低在输送路径11中因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下降而产生与下一个以后的记录介质P碰撞所导致的介质堵塞的可能。
此外,在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与记录介质P抵接时,由于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构成为刚性部件,因此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不会较大地屈曲,能使记录介质P以设定弯曲量变形即弯曲。此外,由于也能由该刚性部件来克服将要从记录介质P的弯曲状态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的反力,因此能保持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
再有,记录介质P在由第一变形部件60使前端侧Pf的两侧部分Ps变形后再沿输送路径11输送到下游侧,且中央部Pc由排出驱动辊64和排出从动辊66夹持(参照图7)。此外,图7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前端侧Pf的变形状态。而且,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56从所述夹持位置70送出到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另外,此时,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在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参照图5)被夹持。
因此,在记录介质P中形成从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且经第一变形部件60、第二变形部件62向两侧部分Ps延伸的曲面状的弯曲部Pa(参照图5、图7)。具体地,在从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Pr观察记录介质P时,在输送方向上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形成大体三角形的变形部Pb(参照图5、图7)。因此,在记录介质P中能沿所述弯曲部Pa增强记录介质P的中部。因此,通过使记录介质P沿弯曲部Pa变形,而能增强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及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的中部。
具体地,在记录介质P中大体三角形的变形部Pb向记录面Pr侧变形。即、第一弯曲部件58在记录介质P中使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Pf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该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弯曲以使记录面Pr为内侧。因此,由于在记录介质P中所述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及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的中部变强,因而能克服使记录介质P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卷曲的力。
其结果,能抑制或防止使记录面Pr为外侧而使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沿输送方向(图5中的X轴方向)卷曲和/或从排出辊56送出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以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为轴线而卷曲。
接着,如图8所示,在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56送出到比夹持位置70靠下游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与第二弯曲部件74抵接。此时,由于第二弯曲部件74是可动性的,因此被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推压而在+Z方向上被抬起。这样,第二弯曲部件74的前端部74b屈曲,模仿由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并跟随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面而进行面接触。
因此,在第二弯曲部件74的前端部74b和记录介质P之间产生保持力(参照图8箭头)。该保持力作用于阻碍已弯曲的记录介质P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的方向上。再有,第二弯曲部件74的前端部74b屈曲,从而第二弯曲部件74将记录介质P从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方向向记录面Pr施力。
通过该保持力及作用力,而能阻碍记录介质P从弯曲状态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或者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变形。其结果,第二弯曲部件74能同样地保持通过第一弯曲部件58而变形即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
此外,第二弯曲部件74设置成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即图8中的Y轴方向上在排出辊56的所述夹持位置70两侧位于比第一弯曲部件58的所述接触的位置13靠内侧。因此,第二弯曲部件74在Y轴方向上从外侧夹住(はさむ)记录介质P的弯曲部分地抵接。
这样,第二弯曲部件74能抑制或防止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恢复为平坦状态。其结果,第二弯曲部件74能抑制或防止在记录介质P中向与由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一侧相反侧卷曲。
此外,在将记录介质P从排出辊56送出时,多个该排出辊56组所形成的对于中央部Pc在Z轴方向(图8)上的约束(夹持)的影响逐渐变弱。其结果,随着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从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并远离而使第二弯曲部件74的作用力发挥作用,该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也逐渐从平坦状态以记录面Pr为内侧地进行变形即弯曲。
接着,如图9所示,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从第二弯曲部件74进一步送出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时,记录介质P与第一施力部件80抵接。此时,如图2所示,第一施力部件80成为因自重而垂下的状态,前端部80a成为相对于放置面76屈曲的状态。在记录介质P从第二弯曲部件74输送来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先与导引部80c(参照图2)抵接。
而且,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由导引部80c向前端部80a侧导引。此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在将导引部80c在图2中的+Z方向上抬起的方向上作用,从而第一施力部件80绕支撑轴84转动。即、第一施力部件80以支撑轴84为支点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转动。这样,第一施力部件80不会妨碍记录介质P向放置面76排出。
再有,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与前端部80a抵接时,该前端部80a因第一施力部件80的自重而将记录介质P从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方向向记录面Pr即放置面76侧施力。这样,在前端部80a,产生屈曲,并模仿通过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且跟随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面而进行面接触。
因此,在第一施力部件80的前端部80a和记录介质P之间产生保持力。该保持力在阻碍已弯曲的记录介质P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的方向上作用。通过该保持力及向放置面76侧的作用力,而使第一施力部件80阻碍记录介质P从弯曲状态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或者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变形。
此外,记录介质P与第一施力部件80抵接并被送出到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参照图2及图9)时,由于记录介质P由第一施力部件80向放置面76侧施力,因此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与放置部22的凸状部78抵接并被输送到输送方向下游侧。
因此,在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在与凸状部78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在将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向凸状部78按压时从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侧方向即输送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作用,因此能抑制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向与凸状部78相反侧即与记录面Pr相反侧卷曲。
接着,在将记录介质P从第一施力部件80进一步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时,记录介质P与第二施力部件82抵接。此时,如图2所示,第二施力部件82也与第一施力部件80同样地处于因自重而垂下的状态,前端部82a成为相对于放置面76屈曲的状态。在将记录介质P从第一施力部件80输送来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与前端部82a(参照图2)抵接。
此时,第二施力部件82的前端部82a由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在图2中的+Z方向上抬起。即、第二施力部件82以支撑轴86为支点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转动。这样,第二施力部件82不会妨碍记录介质P向放置面76的输送。
此外,前端部82a因第二施力部件82的自重而将记录介质P从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方向向记录面Pr侧即放置面76侧施力。这样,在前端部82a产生屈曲,模仿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并跟随与记录面Pr相反侧的面而进行面接触。
因此,在第二施力部件82的前端部82a和记录介质P之间产生保持力。该保持力在阻碍已弯曲的记录介质P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的方向上作用。通过该保持力及朝放置面76侧的作用力,第二施力部件82阻碍记录介质P从弯曲状态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或者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变形。
而且,在记录介质P的后端侧Pe(参照图10)通过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的自重所产生的作用力而将记录介质P在向放置部22的放置面76施力的状态下放置(参照图10)。
此外,在放置部22放置的记录介质P如图10所示那样以记录面Pr为内侧而保持弯曲形状地放置。此时,第一施力部件80将记录介质P的后端侧Pe从与记录面Pe相反一侧向放置面76施力。再有,第一施力部件80模仿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而屈曲,因此在记录介质P为了从弯曲形状恢复为平坦形状而在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图10中的Y轴方向)上移位时,第一施力部件80的前端部80a的内侧部分限制其移动。
另外,第二施力部件82将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从与记录面Pr相反侧向放置面76施力。再有,第二施力部件82模仿记录介质P的弯曲变形而屈曲,因此在记录介质P从前端侧Pf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卷曲时第二施力部件82的前端部82a的外侧部分限制其移动。
此外,凸状部78也对记录介质P从弯曲状态恢复为平坦状态的移动限制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的图10中的Z轴方向的移位,因此保持记录介质P的弯曲状态。
其结果,放置于放置部22的记录介质P由第一施力部件80、第二施力部件82及凸状部78保持其弯曲形状。再有,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在放置部22中将记录介质P对放置面76施力,因此能抑制或防止记录介质P从放置面76浮起。
因此,在放置部22中,即使在输送多个记录介质P时,也能将记录介质P以弯曲的状态重叠。其结果,在放置部22中能以适当的状态放置记录介质P。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能相对于框架72摇动的构成,但是,也可采用将第一变形部件及第二变形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框架72的构成或者将两者固定的构成。
(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使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利用自重在输送路径施力的构成,但是,也可使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施力的构件,且代替所述自重或除了自重之外还使用弹簧、液压、气压等其他施力构件来施力。
(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使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支撑轴84、86转动的构成,但是,也可取而代之地采用固定于支撑轴84、86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可适当调整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的可挠性的程度来确保作为该施力部件的功能。
(4)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Fd排出部20设置第一弯曲部件58、第二弯曲部件74、凸状部78、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的构成,但是,也可采用在Fu排出部26及Fu放置部28设置第一弯曲部件58、第二弯曲部件74、凸状部78、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构成。
概括总结
概括总结上述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具备:在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Pr执行记录的记录部18;将从所述记录部18沿输送路径11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排出的排出部20;和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通过所述记录部18并向所述排出部20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件58。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比所述排出部20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夹持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移位从而在所述记录面Pr为内侧的方向上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
根据上述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使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在比所述排出部20的所述接触位置70靠上游侧的位置处使两侧部分Ps相对于所述中央部Pc移位从而使所述记录介质在以所述记录面Pr为内侧的方向上弯曲。如上述那样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在比所述排出部20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处先通过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并以该弯曲的形状在比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靠下游处从所述排出部20承受所述运送力而被排出。这样,能增强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及与该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的中部。
因此,既能抑制在从所述排出部在排出方向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又能抑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排出部20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中央部的排出辊56,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具备第一变形部件60,该第一变形部件60在相对于所述排出辊56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所述接触装置70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13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
根据该构成,该排出辊56与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Pc接触。再有,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在相对于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位于上游侧且相对于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中央部的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在两外侧的位置13处与该记录介质接触。由来自该三个部位的接触结构而形成该记录介质P的所述记录面Pr为内侧的方向的所述弯曲形状。
来自所述三个部位的接触结构由与三角形的顶角位置对应的所述排出辊56和与三角形的底角的位置对应的一对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构成。再有,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构成为与在以通过所述排出辊56和所述记录介质P的接触位置70且沿所述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的平面为基准而相对于该基准平面向所述弯曲侧偏移的位置处输送的记录介质P接触。
即、所述排出辊56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点70和一对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点13、13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且相对于与所述基准平面相交的方向(与所述输送路径11的输送面相交的方向)偏移。
在将如上所述那样偏移的接点所形成的接触结构称为立体接触结构时,根据本方式,由该立体接触结构,能进一步加强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及与该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P的中部。因此,既能抑制在从所述排出部20在排出方向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又能抑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卷曲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具备第二变形部件62,该第二变形部件62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13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的所述接触的位置13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13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
根据该构成,第二变形部件62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13位于上游侧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15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这样,使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通过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而从离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远的所述两外侧部分15开始(第一段的弯曲),接着在比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靠所述中央部Pc侧即内侧的位置13处由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使该弯曲发展(第二段的弯曲)。
即、能将对于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分为多次来阶段地进行。这样,能将所述记录介质P使所述两侧部分Ps相对于其中央部Pc合理地移位以进行弯曲。
此外,能将因设置该第一弯曲部件58而产生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阻力抑制得较小。其结果,能降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所述记录介质P发生介质堵塞的可能。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通过与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抵接来进行第一段的弯曲,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抵接来进行第二段的弯曲,所述第二段的弯曲的量比所述第一段的弯曲的量大。
根据该构成,由于所述第二段的弯曲(第一变形部件60所形成)的量比所述第一段的弯曲(第二变形部件62所形成)的量大,因此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移位的量(弯曲角度)从较小的移位量(较小的弯曲角度)向较大的移位量(较大的弯曲角度)转变。
这样,能使所述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移位合理地增大,且能合理地增强所述中部。因此,能克服使所述记录介质P卷曲的力,且能抑制、防止在所述记录介质P产生卷曲。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介质10中,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15是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从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向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延伸15mm以内的位置。
在所述记录介质P,通过由第一变形部件60及第二变形部件62变形而产生阻碍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的力。但是,在从排出辊56与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接触位置70向上游侧延伸15mm以内的位置设有第二变形部件62的所述接触位置。即、所述输送路径11上的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和所述排出辊56的距离近。
这样,即使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中产生阻碍输送的力,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刚因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而弯曲后所述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便与所述排出辊56抵接,并从所述排出辊56承受运送力而被输送到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下游侧。其结果,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的下降,且能降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因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速度下降而与下一张以后的记录介质P碰撞从而产生介质堵塞等的可能。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中的至少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被向所述输送路径11施加作用力,且通过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来克服所述作用力而能后退。
根据该构成,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及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中的至少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被向所述输送路径11施加作用力,且通过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来克服所述作用力而能后退。因此,能容易地设置成使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可靠地抵接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的所述两侧部分Ps,且能容易地进行所述记录介质P的两侧部分Ps相对于中央部Pc的所述弯曲。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第一变形部件60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13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离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的距离L2为80mm以下的位置。
这样,能从离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的中央部Pc更近的位置移位,且能进一步增强记录介质P的中部。
所述排出辊采用具备带齿辊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62与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接触的位置的最短距离为120mm以内。
这样,能有效地增强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及与该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P的中部。
此外,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具备:在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Pr执行记录的记录部18;将从所述记录部18沿输送路径11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排出的排出部20;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通过所述记录部18并向所述排出部20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件58;和在比所述排出部20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且将由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的第二弯曲部件74,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具有可动性。
此处,“具有可动性”意指设计成第二弯曲部件74能以转动轴为支点进行转动、以移动轴为中心进行滑动、第二弯曲部件74自身屈曲变形等通过与记录介质P的接触而运动。即、“可动性”意指设计成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P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P受到与该抵接相伴的推压力并边克服该推压力边移动。
虽然构成为反复式,但是,可动性也可构成为在与记录介质P抵接时可动,例如有使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一部分为可挠性、使第二弯曲部件74为转动式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可挠性且为转动式的方式更理想。
根据该构成,由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具有可动性,因此在与从所述排出部20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P抵接时,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P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P承受与抵接相伴的推压力而边克服该推压力边移动。因此,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跟随所述弯曲形状而移动。这样,能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74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具备可挠性的情况下,模仿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该第二弯曲部件74的一部分屈曲而与该记录介质P面接触。此外,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与记录介质P的接触部形成为突曲面形状的情况下也与该记录介质P面接触。
这样,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和所述记录介质P的接触面积增加,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通过所述面接触而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形状。即、通过采用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之间产生的所述保持力比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形状的力大的构成,而能将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排出部20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11的中央部的排出辊56,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时与该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25相对于在所述排出辊56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70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接触的位置13位于相同位置或内侧,且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排出辊56的所述接触位置70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该构成,该第二弯曲部件74在所述位置25与所述记录介质P抵接并自己移动,从而能将所述记录介质P施力以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
此外,虽然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发挥功能地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但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外侧夹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部分地抵接,因而能抑制或防止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平坦的状态。其结果,第二弯曲部件74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出现向与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一侧相反侧卷曲的倾向时等能抑制或防止该倾向。
另外,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能通过第一弯曲部件58及第二弯曲部件74来逐渐增大弯曲,从而能抑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相伴而产生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阻力的增大,从而能抑制输送速度的下降。这样,能抑制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所述输送速度下降的记录介质P与随后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碰撞而产生的介质堵塞的产生。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是刚性部件。此处,“刚性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可挠性”的性质的部件这一意义来使用。另外,即使提及相对于“可挠性”的性质,并不意味着严格地完全不屈曲的性质的部件,只要能实质上保持原来的形状,则在本说明书中便包含于“刚性部件”中。
根据该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与所述记录介质P抵接时能不屈曲地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此外,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不屈曲,因此能克服对于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时在该记录介质P产生的弯曲的反力,且能保持其弯曲形状。此外,由于能将所述记录介质P在弯曲的状态下送出到下游,因此所述记录介质P从所述排出辊56的夹持位置70送出,即使在远离的状态下也能增强所述记录介质P的中部。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P从所述排出辊56远离时,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以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为轴线而卷曲。
特别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在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的状态下向后述的第二弯曲部件74移送记录介质P,因此需要尽可能稳定地使所述记录介质P弯曲。如果所述弯曲不充分,则有可能产生在移送时成为输送不良或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不能良好发挥功能地在所述放置部22处不能良好放置所述记录介质P的不良情况。因此,优选使用刚性部件来稍微增强所述弯曲。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凸状部78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放置于该放置部22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
根据该构成,所述凸状部78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记录介质P的长度长,因此在该凸状部78放置有所述记录介质P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所述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在全长范围内接触。这样,即使在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的记录介质P中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所述凸状部78也能阻碍所述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在与所述记录面Pr相交的方向上的移位。因此,所述凸状部78能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形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由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中,包括特定的用纸尺寸的记录介质(例如A3尺寸或A4尺寸等)。
另外,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具备:对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Pr执行记录的记录部18;将从所述记录部18沿输送路径11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排出的排出部20;与在所述输送路径11中通过所述记录部18并向所述排出部20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P弯曲的第一弯曲部件58;在比所述排出部20向所述记录介质P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70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且将由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的第二弯曲部件74;放置从所述排出部20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放置部22;和在比所述排出部20的所述接触位置70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接触与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的所述记录面Pr相反侧的面以向所述记录面Pr侧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80,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具有可动性。
作为可动性,可构成为第一施力部件80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通过第一施力部件80在移动轴内滑动而进行移动。在至少一部分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而优选。另一方面,虽然在使第一施力部件80为刚性部件且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第一施力部件80能通过在移动轴内滑动而进行移动的情况下,设置于用户能接触到的部分,但是,也能防止用户误使第一施力部件80破损。
根据该构成,从排出部20排出到放置部22的记录介质P与第一施力部件80接触,且在使该第一施力部件80移动、屈曲或进行这两个动作的状态下被输送到放置部,并放置。因此,在第一施力部件80,因所述移动和/或屈曲而产生弹性力,由该弹性力将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施力。
这样,在与通过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而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模仿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而使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移动、屈曲或进行这两个动作,并与该记录介质P接触。
因此,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跟随所述弯曲形状,并使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和所述记录介质P的接触稳定,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通过所述接触来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形状,该保持力阻碍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形状。这样,在所述记录介质P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期间,能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所述弯曲形状以相同形状保持。再有,在所述放置部22中能适当地放置多个所述记录介质P。
另外,此处,第二弯曲部件74“保持为相同形状”以如下意义使用:不限于将在记录介质P中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形状保持为完全相同,在弯曲形状为U形卷曲的情况下允许弯曲角度和/或弯曲量等的改变,或者在弯曲形状为波浪形状(波纹)的情况下允许形成波纹的部位和/或波纹的数量等的改变。即、意指包括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不能无视第一弯曲部件58弯曲的形状的的意义的情况下的改变。
此外,作为本说明书中的所述可动性的一个方式的“可挠性”与部件以转动轴为支点进行转动不同,意指部件自身屈曲、变形。即、“可挠性”意指设计成在与输送的记录介质P抵接的状态下从该记录介质P承受与抵接相伴的推压力而边克服该推压力边在该推压力的方向上使自身的形状变形以进行屈曲。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具备第二施力部件82,该第二施力部件82在比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靠下游侧接触与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Pf的所述记录面Pr相反侧的面并向所述记录面Pr侧施力,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2具有可动性。
作为可动性,可构成为第二施力部件82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通过第二施力部件82在移动轴内滑动而进行移动。在至少一部分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实现廉价的设计,因而优选。另一方面,虽然在使第二施力部件82为刚性部件且能以转动轴支点为中心进行移动或者第二施力部件82能通过在移动轴内移动而进行移动的情况下,设置于用户能接触到的部分,但是,也能防止用户误使第二施力部件82破损。
根据该构成,从排出部20排出的记录介质P与第二施力部件82接触,且在使该第二施力部件82移动、屈曲或进行这两个动作的状态下被输送到放置部,并放置。因此,在第二施力部件82,因所述移动和/或屈曲而产生弹性力,由该弹性力将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Pf施力。
这样,在与通过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及第一施力部件80而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4模仿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及所述第二弯曲部件74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而使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2移动、屈曲或进行这两个动作,并与该记录介质P接触。
再有,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Pe由第一施力部件80施力,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P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期间,能将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所述弯曲形状由第一施力部件80及第二施力部件82以相同形状保持。
因此,能抑制或防止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在与所述记录面Pr相反侧产生卷曲。其结果,由于在保持所述弯曲形状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因此能将多个记录介质P层叠地适当放置。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所述放置部22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是比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2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靠外侧。
根据该构成,将所述记录介质P的后端侧Pe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80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位于比第二施力部件82的与所述记录介质P接触的位置靠外侧。在采用该“外侧”配置时,在沿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卷曲的情况下(所谓的纵向卷曲),即使由第一施力部件80按压,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较长时,也有可能在前端侧Pf开始卷曲。但是,第二施力部件82优选配置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靠内侧。第一施力部件80为了较强地抑制记录介质P的卷曲而配置于尽可能接近记录介质P的两端侧的地方,第二施力部件82为了能应对较多的记录介质种类而优选位于比第一施力部件80靠内侧。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放置部22的中央部设置凸状部78,该凸状部78与从所述排出辊56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P的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
此处,“与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意指构成为能以与记录介质P的弯曲形状适合的形状接触并保持所述弯曲形状。例如,在记录介质P沿输送方向U形形状地弯曲的情况下,相当于在该U形的内部相同地嵌合的凸状。
根据该构成,除了所述第二弯曲部件82的所述形状保持功能之外还增加了该凸状部78所形成的形状保持功能,能更有效地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
即、在放置所述记录介质P时,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弯曲的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抵接。这样,即使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的记录介质P从所述弯曲形状恢复为原来的平坦状态,所述凸状部78也能起到阻碍所述记录介质P的中央部Pc的与所述记录面Pr相交的方向上的移位的作用。因此,所述凸状部78能保持所述记录介质P的所述弯曲形状。
此外,根据该构成,在所述放置部22中,在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与凸状部78接触,且该记录介质P的其他部分不与所述凸状部78接触的状态下,由排出辊56将所述记录介质P送出到所述放置部22、并放置。此时,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边与凸状部78抵接边被输送,在所述前端侧Pf在与所述凸状部78之间产生摩擦力。
该摩擦力在将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按压到所述凸状部78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侧方向上作用,因此能抑制所述记录介质P的前端侧Pf向与记录面Pr相反侧卷曲。这样,凸状部78能与第二弯曲部件74一同将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因第一弯曲部件58而弯曲的形状保持为相同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能转动地构成。根据该构成,第一施力部件80能转动地构成,因此在将所述记录介质P输送到所述放置部22时,第一施力部件80与所述记录介质P抵接,并转动。因此,不会妨碍所述记录介质P向所述放置部22输送。再有,在将所述记录介质P放置于所述放置部22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80从转动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并从所述记录介质P的上方将该记录介质P施力。因此,第一施力部件80能抑制或防止在所述记录介质P中向与所述记录面Pr相反侧即上方卷曲。
在本实施例涉及的记录装置10中,所述记录部18具备行式记录头。在本发明适用于记录速度快的串行打印机时,其效果显著。
其他实施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涉及的排出部20及放置部22适用于作为记录装置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中,但是,通常也可适用于其他液体喷射装置。
此处,液体喷射装置不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且从该记录头喷出墨水来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也包括将代替墨水的与其用途对应的液体从与所述喷墨式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向与被记录介质相当的被喷射介质喷射而使所述液体在所述被喷射介质附着的装置。
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所述记录头外,还可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在有机EL显示器和/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喷射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活体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液管的试样喷射头等。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请求保护范围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记录部,其对记录介质的记录面执行记录;
排出部,其将从所述记录部沿输送路径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
第一弯曲部件,其与在所述输送路径中通过所述记录部并向所述排出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以使该记录介质弯曲;和
第二弯曲部件,其在比所述排出部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且将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弯曲形状保持为相同形状,
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具有可动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的中央部的排出辊,
所述第二弯曲部件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时与该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所述排出辊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时接触的位置位于相同位置或内侧,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件是刚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放置由所述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放置部,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放置部的中央部设置凸状部,
该凸状部与从所述排出辊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因所述第一弯曲部件而弯曲的所述形状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状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放置于该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在比所述排出部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接触位置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使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该记录介质的中央部移位从而在所述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向上使该记录介质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备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路径的中央部的排出辊,
所述第一弯曲部件具备:
第一变形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排出辊向所述记录介质作用运送力的所述接触装置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排出辊的所述接触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和
第二变形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的位置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的所述接触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
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通过与所述第二变形部件抵接而被进行第一段的弯曲,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变形部件抵接而被进行第二段的弯曲,所述第二段的弯曲的量比所述第一段的弯曲的量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施力部件,其在比所述排出部的所述接触位置靠所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接触与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侧的所述记录面相反侧的面而向所述记录面侧施力。
CN201410116041.7A 2013-03-29 2014-03-26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70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2490 2013-03-29
JP2013072490A JP6252725B2 (ja) 2013-03-29 2013-03-29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39A true CN104070839A (zh) 2014-10-01
CN104070839B CN104070839B (zh) 2017-08-15

Family

ID=50391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041.7A Active CN104070839B (zh) 2013-03-29 2014-03-26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96224B2 (zh)
EP (1) EP2784013B1 (zh)
JP (1) JP6252725B2 (zh)
CN (1) CN1040708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254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3711B2 (ja) * 2013-03-29 2017-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115255B2 (ja) * 2013-03-29 2017-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9487032B2 (en) 2015-03-02 2016-1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7033268B2 (ja) 2017-10-30 2022-03-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
JP7031267B2 (ja) 2017-12-07 2022-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
JP7069901B2 (ja) * 2018-03-19 2022-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JP7167487B2 (ja) * 2018-05-23 2022-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20091802A1 (en) * 2018-11-02 2020-05-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exible bails on printers
JP2022147361A (ja) 2021-03-23 2022-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排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9319A (en) * 1982-11-22 1984-09-04 Xerox Corporation Large document restacking system
CN1085848A (zh) * 1992-04-15 1994-04-27 康帕克电脑公司 一种用于图象翻印机的排纸弯曲装置
CN1517228A (zh) * 2003-01-17 2004-08-04 ���ǵ�����ʽ���� 喷墨打印机的排纸单元
JP2008230796A (ja) * 2007-03-22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材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323421Y1 (zh) * 1965-11-21 1968-10-03
GB1307633A (en) * 1969-09-04 1973-02-21 Ricoh Kk Sheet or plate handling and storage arrangements
JPH05124764A (ja) * 1991-10-31 1993-05-21 Canon Inc シート材排出装置
US5887239A (en) * 1996-08-30 1999-03-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mage-related device having image-medium receiving tray, and a tray for same,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such tray
JP3647768B2 (ja) 2001-05-07 2005-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用紙排出機構
JP2005280214A (ja) 2004-03-30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590298B2 (ja) * 2005-04-26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25064B2 (ja) * 2006-11-09 2013-01-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排出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0809A (ja) * 2008-02-12 2009-08-27 Oki Data Corp 媒体反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5183604B2 (ja) * 2009-09-25 2013-04-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21040B2 (ja) 2010-05-07 2015-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213711B2 (ja) * 2013-03-29 2017-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9319A (en) * 1982-11-22 1984-09-04 Xerox Corporation Large document restacking system
CN1085848A (zh) * 1992-04-15 1994-04-27 康帕克电脑公司 一种用于图象翻印机的排纸弯曲装置
CN1517228A (zh) * 2003-01-17 2004-08-04 ���ǵ�����ʽ���� 喷墨打印机的排纸单元
JP2008230796A (ja) * 2007-03-22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材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3254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4013A2 (en) 2014-10-01
EP2784013A3 (en) 2014-11-19
US20140292978A1 (en) 2014-10-02
JP2014196182A (ja) 2014-10-16
US9296224B2 (en) 2016-03-29
CN104070839B (zh) 2017-08-15
EP2784013B1 (en) 2022-03-02
JP6252725B2 (ja) 201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39A (zh) 记录装置
CN103129172B (zh) 喷墨记录设备
US91084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4257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062619B (zh) 图像记录设备
WO2004048240A1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JP5211687B2 (ja) 走査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96256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205711B (zh) 喷墨记录设备
EP2383120B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9315046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EP284574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49647A (ja) 流体供給装置
US7344223B2 (en) Ink-jet recovery device
US919948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182860A (zh) 记录装置
CN102205743A (zh)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US9533517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984007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6702493B2 (en) Print media handling apparatus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125495B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107020806B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8213993A (ja) 記録装置
JP2004106278A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