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3254A -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3254A
CN112573254A CN202011015900.5A CN202011015900A CN112573254A CN 112573254 A CN112573254 A CN 112573254A CN 202011015900 A CN202011015900 A CN 202011015900A CN 112573254 A CN112573254 A CN 112573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roller
feeding
feed
feed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59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73254B (zh
Inventor
西村阳一郎
并木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73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3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73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3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06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1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for separating inclined-stacked articles with separator rollers above the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18Scann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65Details specific to handling of web-shaped media, e.g. paper or film ro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29Det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在后续介质的前端被分离辊挡住时会挠曲,并且有时会成为之后引起卡纸的主要原因。介质进给装置具备第一进给辊和第二进给辊以及第一分离辊和第二分离辊。并且,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一弯曲形成部。第一弯曲形成部在进给方向上进给辊与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宽度方向上第一分离辊与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与介质接触的部位位于比进给辊的外周面更靠进给辊的旋转中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

Description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给介质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备介质进给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中设置有进给介质的进给装置。在进给装置中,作为分离介质的方式,有时采用通过被赋予旋转阻力或反转方向的扭矩的分离辊与向介质传送方向旋转的进给辊来夹持介质而送出的方式。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进给装置的一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11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进给装置有时采用与载置于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最下方的介质即最下面的介质接触而将该介质送出的方式。以下,将被送出的最下方的介质称为先行介质,将处于该先行介质之上的介质称为后续介质。
在先行介质被送出时,通过先行介质与后续介质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后续介质也要被送出。此时,虽然后续介质的前端被分离辊挡住,但在后续介质的刚性较低的情况下,有时其前端会在分离辊与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沿进给方向挠曲,而成为之后引起卡纸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载置多张介质;多个进给辊,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的最下方的介质接触并旋转而进给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以及多个分离辊,设置于与所述进给辊对置的位置,将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分离,多个所述进给辊包括第一进给辊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进给辊在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二进给辊,多个所述分离辊包括与所述第一进给辊对置的第一分离辊以及与所述第二进给辊对置的第二分离辊,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一弯曲形成部,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在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之间与介质接触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上述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介质,具备所述读取单元的装置主体被支承部支承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进行姿态变化,所述支承部与载置装置的载置面接触,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切换以下姿态:非使用时的姿态即第一姿态;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一姿态大的第二姿态;以及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二姿态大的第三姿态,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不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三姿态时,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装置主体处于第二姿态且前盖打开的状态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装置主体的姿态的变化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不具备第一弯曲形成部的结构的课题的进给辊及分离辊附近的侧剖视图。
图6是图9的A-A剖视图,并且是各弯曲形成部采取第一状态的图。
图7是图9的A-A剖视图,并且是各弯曲形成部采取第二状态的图。
图8是进给辊及分离辊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进给辊及分离辊附近的正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弯曲形成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是输送辊对附近的立体图。
图12是输送辊对附近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宽度方向观察装置主体处于第三姿态的状态的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进给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装置主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4a…框体;5…支承台;5a…臂部;5b…旋转轴;6…进给口;7…操作面板;8…切换杆;9…原稿进给装置;10…上盖;11…原稿引导部件;11a…第一上游连接部;11b…第二上游连接部;12a、12b…边缘引导件;13…范围限制部;14…进给辊;14A…第一进给辊;14B…第二进给辊;15…分离辊;15A…第一分离辊;15B…第二分离辊;16…输送辊对;16a…输送驱动辊;16b…输送从动辊;16c…驱动辊轴;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7c…驱动辊轴;18…排出口;19…前盖;19a…主体部;20…读取部;20A…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1A、21B…传感器模块;22A、22B…背景板;23…壳体;23a…第一下游连接部;23b…第二下游连接部;25…控制部;26…进给辊驱动电机;27…分离辊驱动电机;29…设置引导件;29a…旋转轴;31…挡板;31…旋转轴;32…单向离合器;33…扭矩限制器;39…按压部;40…从动辊;42…第四弯曲形成部;43A…第二弯曲形成部;43B…第三弯曲形成部;45…第一弯曲形成部;46…第一弯曲形成部(变形例);47…弹性板;47a…前端部;48…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载置部,载置多张介质;多个进给辊,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的最下方的介质接触并旋转而进给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以及多个分离辊,设置于与所述进给辊对置的位置,将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分离,多个所述进给辊包括第一进给辊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进给辊在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二进给辊,多个所述分离辊包括与所述第一进给辊对置的第一分离辊以及与所述第二进给辊对置的第二分离辊,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一弯曲形成部,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在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之间与介质接触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在后续介质的前端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而使得所述进给方向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后续介质的前端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沿所述进给方向挠曲,进而能够抑制卡纸。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二弯曲形成部及第三弯曲形成部,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分离辊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一方向即第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与介质接触的部位位于比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更靠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分离辊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远离的位置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在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之间与介质接触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及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能够在后续介质的前端更可靠地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后续介质的前端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沿所述进给方向挠曲,进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卡纸。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和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通过用户操作而能够切换在介质形成弯曲的第一状态以及相比所述第一状态位于从介质的进给路径退避的方向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和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通过用户操作而能够切换在介质形成弯曲的第一状态以及相比所述第一状态位于从介质的进给路径退避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因此,通过设为所述第二状态,在进给厚度较厚且刚性较高的介质时,能够抑制各弯曲形成部阻碍该介质的进给。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第四弯曲形成部,所述第四弯曲形成部能够相对于介质的进给路径进退,并通过进入到所述进给路径而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所述第四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在包括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位置或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与介质接触,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第四弯曲形成部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而使得所述进给方向的刚性提高。由此,介质的前端能够可靠地进入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下游,进而能够抑制在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发生卡纸。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分离辊能够切换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传送的第一旋转方向上传递电机的扭矩的状态以及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第二旋转方向上传递所述电机的扭矩的状态,在进行通过所述进给辊将与所述进给辊接触的介质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的进给动作时,所述分离辊被传递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所述电机的扭矩,在所述进给动作开始前,对所述进给辊传递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旋转方向的扭矩且对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扭矩,由此,所述进给辊和所述分离辊双方进行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方向上旋转规定量的进给准备动作。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进给准备动作而能够将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进给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沿所述进给方向挠曲的后续介质的前端拉伸,即能够减轻或消除所述挠曲,进而能够抑制卡纸。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第一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介质。
根据本方式,在图像读取装置中,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作用效果。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第五方式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介质,具备所述读取单元的装置主体被支承部支承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进行姿态变化,所述支承部与载置装置的载置面接触,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切换以下姿态:非使用时的姿态即第一姿态;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一姿态大的第二姿态;以及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二姿态大的第三姿态,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不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三姿态时,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
根据本方式,除了第五方式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是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三姿态时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的结构,因此,通过在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省略所述进给准备动作,从而能够避免伴随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的吞吐量的下降。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以下,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列举能够读取原稿的表面及背面中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为例。扫描仪1是一边使原稿相对于读取单元移动一边进行读取的所谓的文件扫描仪。
此外,在各图所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另外,V轴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方向,并且根据装置的姿态,特别是与Y轴方向所呈的角度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面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装置前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另外,在从装置前面观察时,将左设为+X方向,将右设为-X方向。
另外,以下,有时将原稿被输送走的方向(+V方向)称为“下游”,将与此相反的方向(-V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图4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2以及将装置主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台5。
装置主体2具备作为单元体的下部单元3以及作为第二旋转体的上部单元4而构成。
上部单元4被设为通过以旋转轴30(参照图4)为中心旋转而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开闭,并且通过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打开而能够使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露出。
构成装置主体2的下部单元3被设为经由旋转轴5b而能够相对于构成支承台5的臂部5a旋转,且构成为通过旋转而能够进行姿态变化。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装置主体2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姿态保持单元而能够保持3个姿态,3个姿态中的2个姿态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剩余的1个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图4的中央及最下方所示的姿态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的一种,中央的姿态是第二姿态,最下方所示的姿态是第三姿态。另外,图4的最上方所示的姿态是非使用时的姿态,是第一姿态。在第一姿态中,扫描仪1的向载置面的投影面积变得最小,更具体而言,成为Y轴方向的占有空间最小的姿态。在第二姿态中所述投影面积相比第一姿态增加,在第三姿态中所述投影面积相比第二姿态增加。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4的最上方所示的第一姿态称为“收纳姿态”,将图4的中央所示的第二姿态称为“通常姿态”,将图4的最下方所示的第三姿态称为“水平姿态”。
装置主体2的各姿态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保持单元进行保持,另外,能够通过未图示的解除杆解除姿态保持状态。另外,装置主体2的各姿态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进行检测。
上部单元4具备作为排出托盘的前盖19,下部单元3具备上盖10。前盖19被设为能够以旋转轴30为中心而相对于下部单元3及上部单元4旋转,并且通过旋转,从而能够采取如图1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和如图2所示的打开的状态。前盖19通过打开而作为接受进行读取后排出的原稿的排出托盘发挥作用。
如图2所示,在上部单元4的上表面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可实现用于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或者示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UI)。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7是进行显示和输入双方的所谓的触摸面板,兼备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通过打开前盖19而使操作面板7露出。
在上部单元4设置有用于切换进给条件的切换杆8。切换杆8能够切换中立位置即“通常位置”、从通常位置向近前方向即+Y方向倾倒的“软分离位置”以及从通常位置向装置进深方向即-Y方向倾倒的“非分离位置”。对于在这些各位置的进给条件的差异将在后面说明。
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上盖10被设为能够相对于下部单元3旋转,并且通过旋转,能够采取如图1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和如图2、图3所示的打开的状态。上盖10通过打开而作为支承被进给的原稿的原稿支承托盘而发挥作用。在图2中,附图标记12a、12b是引导原稿的侧边缘的边缘引导件。
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与装置主体2内部相连的进给口6,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从进给口6朝向装置主体2内部传送。
接着,主要参照图3对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进行说明。
原稿输送路径T形成在下部单元3与上部单元4之间,并且是大致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
原稿输送路径T在装置主体2采取收纳姿态(图4的最上方的图)时最接近垂直,在装置主体2采取通常姿态(图4的中央的图)时采取近45°的倾斜角度,在装置主体2采取水平姿态(图4的最下方的图)时几乎水平。
在原稿输送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上述的上盖10,在上盖10的下游侧设置有在将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朝向下游传送的进给辊14与进给辊14之间夹持原稿并进行分离的分离辊15。分离辊15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被按向进给辊14。
进给辊14与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中的最下方的原稿接触。因此,当在上盖10载置有多张原稿时,从最下方的原稿依次朝向下游进给。
由附图标记31所示的部件是挡板,该挡板31位于后述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第二弯曲形成部43A以及第三弯曲形成部43B(参照图6)这些的上游侧,并且防止在等待进给状态下设置于上盖10的原稿与分离辊15接触。挡板31能够以旋转轴31a为中心旋转,并且在进给开始前下端部与设置引导件29卡合而被阻止向图3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若进给开始,则设置引导件29通过未图示的动力源以旋转轴29a为中心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使得挡板31能够旋转,从而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抵接。
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即将原稿向进给方向下游输送的旋转方向的扭矩从进给辊驱动电机26经由单向离合器32而被传递至进给辊14。以下,将进给辊14向下游传送原稿时的进给辊14的旋转方向称为正转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转方向。同样地,对于进给辊驱动电机26的旋转方向也是将向下游传送原稿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转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转方向。
由于在进给辊14与进给辊驱动电机26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设置有单向离合器32,因此,即使进给辊驱动电机26反转,进给辊14也不会反转。另外,在进给辊驱动电机26停止的状态下,进给辊14能够与被输送的原稿接触而向正转方向从动旋转。
接着,旋转扭矩从分离辊驱动电机27经由扭矩限制器33而被传递至分离辊15。从分离辊驱动电机27对分离辊15传递使原稿向进给方向上游返回的第一旋转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扭矩,或者将原稿向进给方向下游传送的第二旋转方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扭矩。
以下,对于分离辊15的旋转方向,将第二旋转方向称为“正转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转方向”。
同样地,对于分离辊驱动电机27的旋转方向也是将使分离辊15向正转方向旋转时的旋转方向称为正转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反转方向。
当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未夹装有原稿时、或仅夹装一张时,进给辊14使分离辊15向正转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超过扭矩限制器33的扭矩上限值,因此在扭矩限制器33中产生滑动,由此使得分离辊15无关于从分离辊驱动电机27受到的旋转扭矩而向正转方向从动旋转,即空转。
在原稿的进给动作中,分离辊驱动电机27基本上通过使分离辊15反转这样的驱动扭矩而进行反转。
接着,若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除了应该被进给的原稿以外还进入了第二张及其之后的原稿,则由于在原稿之间产生滑动,而使得分离辊15通过从分离辊驱动电机27接受的驱动扭矩而反转。由此,要被重送的第二张及其之后的原稿被返回到上游,即防止重送。
此外,进给辊14及分离辊15的外周面由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若将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1,将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2,将进给辊14与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3,将分离辊15与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4,则μ1>μ2的关系成立。另外,μ1>μ3、μ1>μ4的关系成立。另外,μ2<μ3、μ2<μ4的关系成立。另外,μ4>μ3的关系成立。
以上说明的上盖10是载置以原稿为代表的介质的介质载置部的一例。并且,上盖10、进给辊14以及分离辊15这些构成进给介质的一例即原稿的原稿进给装置9。另外,原稿进给装置9具备图8所示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第二弯曲形成部43A、第三弯曲形成部43B以及第四弯曲形成部42这些,对于这些将在后面说明。
接着,在进给辊14的下游设置有输送辊对16、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输送辊对16具备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被旋转驱动的输送驱动辊16a以及从动旋转的输送从动辊16b而构成。
被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夹持而向下游进给的原稿被输送辊对16夹持,被输送至与位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及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对置的位置。
读取部20具备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上方且设置于上部单元4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以及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下方且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B。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具有传感器模块21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具有传感器模块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模块21A、21B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上方的传感器模块21A读取原稿的上表面,通过位于原稿输送路径T的下方的传感器模块21B读取原稿的下表面。
此外,基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的原稿读取面(未图示)及基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原稿读取面(未图示)呈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为平行的面。
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在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B对置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在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A对置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B。
背景板22A、22B是为了进行明暗校正而通过对置的传感器模块读取的基准板,例如可使用白色、灰色、黑色等树脂板或涂装为白色、灰色、黑色等的金属板等。
背景板22A、22B被设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动力而旋转,并且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如实线所示的与对置的传感器模块面对面的对面状态、以及如双点划线所示的消除所述对面状态的非对面状态。背景板22A、22B作为一例呈白色,在所述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白色基准值,在所述非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黑色基准值。
原稿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原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图像后,被位于读取部20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17夹持,并从排出口18排出。
排出辊对17具备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被旋转驱动的排出驱动辊17a以及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17b而构成。
接着,参照图5~图10对设置于进给辊14及分离辊15的周边且用于抑制原稿的卡纸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5对不具备后述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的结构中的课题进行说明。
在图5中,附图标记P1为先行进给的原稿,以下称为先行原稿P1。另外,附图标记P2为后续的原稿,以下称为后续原稿P2。另外,附图标记Pm为载置于后续原稿P2上方的原稿摞。另外,图5示出装置主体2采取水平姿态时的状态。
此外,在图5中,附图标记39是按压原稿摞的按压部,附图标记40是设置于按压部39的从动辊。
在先行原稿P1被送出时,通过先行原稿P1与后续原稿P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后续原稿P2也要被送出。此时,虽然后续原稿P2的前端被分离辊15挡住,但在后续原稿P2的刚性较低时,有时其前端在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如附图标记E1所示沿进给方向挠曲,而成为之后引起卡纸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先行原稿P1的后端穿过夹持位置N时,由于分离辊15进行规定量反转,因此通过该分离辊15的反转也形成挠曲E1。
另外,上述挠曲E1由于在夹持位置N的上游形成有后续原稿P2的前端能够挠曲的空间而容易产生。该空间是由于后续原稿P2上方的原稿摞Pm的前端未到达分离辊15而形成的。
这样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后续原稿P2与原稿摞Pm之间的摩擦系数较低而引起,这样的状态例如在后续原稿P2与原稿摞Pm的原稿种类即材质不同时产生。
为了抑制如上所述的后续原稿P2的前端的挠曲E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对后续原稿P2的前端形成沿着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结构。在图8及图9中,附图标记14A为第一进给辊,附图标记14B为第二进给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进给辊14,多个进给辊14包括第一进给辊14A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进给辊14A在原稿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二进给辊14B。
同样地,设置有多个分离辊15,多个分离辊15包括与第一进给辊14A对置的第一分离辊15A以及与第二进给辊14B对置的第二分离辊15B。
此外,在图9中,直线CL示出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被恰当地设置在上盖10(参照图2)时,无论哪种尺寸的原稿,被进给的原稿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都与中心位置CL一致。并且,第一分离辊15A和第二分离辊15B被配置在相对于中心位置CL为左右对称的位置,另外,第一进给辊14A和第二进给辊14B被配置在相对于中心位置CL为左右对称的位置。
另外,后述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和第四弯曲形成部42设置于中心位置CL的位置,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和第三弯曲形成部43B被配置在相对于中心位置CL为左右对称的位置。
并且,设置有对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第一弯曲形成部45在如图6所示的进给方向上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且在如图8及图9所示的原稿宽度方向上第一分离辊15A与第二分离辊15B之间与原稿接触。
并且,该第一弯曲形成部45构成为:如图6及图9所示那样与原稿接触的部位位于比进给辊14的外周面更靠进给辊14的旋转中心方向并维持该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弯曲形成部45与进给辊14的重叠量被设定为0.25mm~0.75mm。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后续原稿P2的前端形成如图9所示的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进给方向的刚性得以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后续原稿P2的前端在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沿进给方向挠曲,进而能够抑制卡纸。
此外,第一弯曲形成部45的进给方向上游的面呈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另外,下端部形成朝向进给方向下游而与进给辊14的重叠量增加的形状。由此,原稿前端不容易被第一弯曲形成部45卡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9所示,除了第一弯曲形成部45,还设置有对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和第三弯曲形成部43B。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和第三弯曲形成部43B是成对设置的部件。
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在如图6所示的进给方向上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且在如图8及图9所示的原稿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分离辊15A向原稿宽度方向中的一方向即第一方向(+X方向)远离的位置与原稿接触,并且维持与原稿接触的部位位于比进给辊14的外周面更靠进给辊14的旋转中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
第三弯曲形成部43B在如图6所示的进给方向上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且在如图8及图9所示的原稿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分离辊15B向与上述第一方向(+X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X方向)远离的位置与原稿接触,并且维持与原稿接触的部位位于比进给辊14的外周面更靠进给辊14的旋转中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及第三弯曲形成部43B与进给辊14的重叠量被设定为1.0mm左右。
通过这样的第二弯曲形成部43A和第三弯曲形成部43B,如图9所示能够在后续原稿P2的前端更可靠地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后续原稿P2的前端在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的上游沿进给方向挠曲,进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卡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第四弯曲形成部42。第四弯曲形成部42被设置成能够以图6所示的摆动轴42a为中心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摆动,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而被按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第四弯曲形成部42通过摆动而相对于原稿进给路径进退,并通过进入到原稿进给路径,而对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图6示出第四弯曲形成部42进入原稿进给路径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弯曲形成部42在原稿进给方向上处于包括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的夹持位置N的位置,在原稿宽度方向上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一分离辊15A与第二分离辊15B之间与原稿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时,第四弯曲形成部42与进给辊14的重叠量被设定为1.0mm左右。另外,第四弯曲形成部42的与介质接触的部位的一部分在进给方向上与夹持位置N重叠。
通过这样的第四弯曲形成部42,由于在原稿形成沿着原稿宽度方向的弯曲,使得原稿进给方向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原稿的前端能够更可靠地进入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N的下游,进而能够抑制夹持位置N的下游发生卡纸。
此外,如图6所示,在从原稿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弯曲形成部45和第四弯曲形成部42各自的下端部形成为沿进给方向平滑地连接以使在进给路径不形成较大的凹凸。另外,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宽度方向上的第四弯曲形成部42的宽度比第一弯曲形成部45的宽度小,但也可以形成为比第一弯曲形成部45的宽度大。
此外,第一弯曲形成部45、第二弯曲形成部43A以及第三弯曲形成部43B构成为:能够通过用户操作来切换在原稿形成弯曲的第一状态以及相比第一状态位于从原稿进给路径退避的方向的第二状态。该状态切换是通过由用户操作参照图2说明的切换杆8来进行的。此外,以下,在无需特意区分第一弯曲形成部45、第二弯曲形成部43A以及第三弯曲形成部43B的情况下,称为“各弯曲形成部”。
当切换杆8处于“通常位置”及“非分离位置”时,各弯曲形成部成为第二状态,在处于“软分离位置”时,各弯曲形成部成为第一状态。
上述软分离位置是在装置主体2处于水平姿态时推荐使用的。另外,上述非分离位置是在装置主体2处于通常姿态且所输送的原稿为册子状时推荐使用的。
若切换杆8被切换至软分离位置,则通过未图示的调整机构,使得基于将分离辊15朝向进给辊14按压的弹簧(未图示)的押圧力弱于通常位置。另外,若切换杆8被切换至非分离位置,则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切换机构使得来自分离辊驱动电机27的驱动力未被传递至分离辊15的状态。
并且,如上所述,通过用户操作,各弯曲形成部能够切换在原稿形成弯曲的第一状态以及相比第一状态位于从原稿进给路径退避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因此在进给厚度较厚且刚性较高的原稿时,通过将各弯曲形成部设为第二状态,而能够抑制各弯曲形成部阻碍该原稿的进给。
图6示出各弯曲形成部处于第一状态的样子,图7示出各弯曲形成部处于第二状态的样子。另外,图8及图9示出各弯曲形成部处于第一状态的样子。
此外,对于第四弯曲形成部42,由于相对于原稿进给路径能够进退,因此在进给厚度较厚且刚性较高的原稿时,通过摆动能够从原稿进给路径退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杆8(图2)和各弯曲形成部经由未图示的联杆机构卡合,即不使用动力源而通过用户的操作力来进行各弯曲形成部的状态切换,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使用螺线管、电机等动力源,并且动力源根据切换杆8的操作而使各弯曲形成部进行位移。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若装置主体2的姿态切换为第三姿态,则自动地切换为在上述软分离位置的进给条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弯曲形成部被固定设置成至少在第一状态下不向上方进行位移,并被设置成不会由于从原稿受到的力而向上方进行位移,但也可以被设置成:例如通过弹簧力较大的弹簧而朝向第一状态按压,并且至少不会由于从原稿受到的力而向上方进行位移。
以上说明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5还能够被设为如图10所示的结构。图10所示的第一弯曲形成部46具备安装部48和弹性板47而构成,即由多个部件构成。弹性板47的前端部47a以朝向进给方向下游的方式而被弯折,并且通过与原稿接触而能够弹性变形。
在第一弯曲形成部46中由于与原稿接触的部位能够像这样弹性变形,因此在原稿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第一弯曲形成部46不会将过多的进给负荷赋予原稿,从而能够恰当地进行进给。另外,在第一弯曲形成部46中,虽然与原稿接触的部位易于磨损,但构成与原稿接触的部位的部件即弹性板47能够从安装部48拆卸,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磨损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板47由金属板材形成,但也可以通过树脂片材等形成。
以上所说明的结构通过各弯曲形成部来抑制形成于后续原稿P2(参照图5)的前端的挠曲E1的发生,但通过以下说明的控制,也能够减轻或消除暂且发生的挠曲E1。
即,挠曲E1有时通过分离辊15的反转而发生,因此,在开始进给后续原稿P2前若使分离辊15旋转规定量,则会拉伸挠曲E1,从而能够使其减轻或消除。以下将这样的动作称为进给准备动作。
图14示出这样的控制的一例,在图14中若原稿进给开始(步骤S101中为是),则判断装置主体2是否为第三姿态(步骤S102),在是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为是),进行上述的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3)。因为参照图5说明的技术课题即挠曲E1的发生在装置主体2采取第三姿态时容易发生。
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3)是使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进行微量正转的动作。这里的微量是指能够减轻或消除图5所示的挠曲E1的程度的量,并且是在进给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不会进入有重送原稿或即使进入其程度也微乎其微的程度的量。
此外,优选的是,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3)中的基于进给辊14及分离辊15的原稿传送速度小于进给动作(步骤S104)中的基于进给辊14的原稿传送速度。
另外,优选的是,在进给准备动作中,进给辊14和分离辊15的驱动开始定时相同,或者至少分离辊15的驱动开始定时比进给辊14的驱动开始定时早。因为若进给辊14先行正转,则挠曲E1(参照图5)会增加,或者由于挠曲E1而引起卡纸的发生。
并且,在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3)之后,执行进给动作(步骤S104)。进给动作(步骤S104)通过进给辊14的正转驱动和分离辊15的反转驱动而进行。此外,在装置主体2的姿态为第三姿态以外的情况下(步骤S102中为否),省略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3),并转移到进给动作(步骤S104)。
并且,在原稿的进给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5中为是),停止进给辊14及分离辊15的驱动(步骤S106)。此外,原稿的进给结束的情况是指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前端到达输送辊对16的情况,并且原稿前端到达输送辊对16是指能够通过在原稿进给路径中位于输送辊对16与读取部20之间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
通过如上所述的进给准备动作(步骤S104),从而能够将在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的夹持位置N的上游沿进给方向挠曲的后续原稿P2的前端拉伸,即能够减轻或消除挠曲E1(参照图5),进而能够抑制卡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2采取水平姿态时进行进给准备动作,而在采取通常姿态时不进行进给准备动作,因此能够避免伴随进行进给准备动作的吞吐量的下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其他特征进行说明。
图11是输送驱动辊16a附近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1是下部单元3所具备的原稿引导部件。从原稿引导部件11向构成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壳体23交付原稿。
附图标记11a是原稿引导部件11中与壳体23连接的第一上游连接部,同样地,附图标记11b是原稿引导部件11中与壳体23连接的第二上游连接部。另外,附图标记23a是壳体23中与第一上游连接部11a连接的第一下游连接部,附图标记23b是壳体23中与第二上游连接部11b连接的第二下游连接部。
第二上游连接部11b形成于2个输送驱动辊16a之间的区域X2,第一上游连接部11a形成于2个输送驱动辊16a的外侧的区域。另外,第二下游连接部23b形成于包括2个输送驱动辊16a的区域X1,第一下游连接部23a形成于2个输送驱动辊16a的外侧的区域。
这里,如图12所示,第二上游连接部11b呈比第一上游连接部11a切除更多的形状,换言之,呈向-Z方向凹陷的形状。同样地,第二下游连接部23b呈比第一下游连接部23a切除更多的形状,换言之,呈向-Z方向凹陷的形状。
通过这样的形状,在输送形成有压纹文字的卡片时,能够抑制由于压纹文字卡住而引起的偏斜。
另外,如图13所示,限制进入分离辊15与进给辊14之间的原稿的积载高度的范围限制部13设置于构成上部单元4的框体4a。该范围限制部13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参照图5)为左右对称的位置,并且例如制止在原稿宽度方向的边缘区域易于发生卷曲的发票等原稿的卷曲。若在原稿宽度方向的边缘区域发生卷曲且该卷曲直接以该卷曲状态进入到装置内部,则有可能发生偏斜,但如上所述通过制止原稿宽度方向的边缘区域的卷曲而能够抑制上述的偏斜。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载置部,载置多张介质;
多个进给辊,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的最下方的介质接触并旋转而进给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以及
多个分离辊,设置于与所述进给辊对置的位置,将所述最下方的介质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多张介质中分离,
多个所述进给辊包括第一进给辊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进给辊在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二进给辊,
多个所述分离辊包括与所述第一进给辊对置的第一分离辊以及与所述第二进给辊对置的第二分离辊,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一弯曲形成部,
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在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之间与介质接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第二弯曲形成部及第三弯曲形成部,
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分离辊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一方向即第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与介质接触的部位位于比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更靠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
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上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分离辊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远离的位置与介质接触,并且维持在所述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给辊的旋转中心之间与介质接触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曲形成部和所述第三弯曲形成部通过用户操作而能够切换在介质形成弯曲的第一状态以及相比所述第一状态位于从介质的进给路径退避的方向的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第四弯曲形成部,所述第四弯曲形成部能够相对于介质的进给路径进退,并通过进入到所述进给路径而对介质形成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弯曲,
所述第四弯曲形成部在所述进给方向上在包括所述进给辊与所述分离辊的夹持位置的位置或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游与介质接触,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分离辊之间与介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辊能够切换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传送的第一旋转方向上传递电机的扭矩的状态以及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第二旋转方向上传递所述电机的扭矩的状态,
在进行通过所述进给辊将与所述进给辊接触的介质从所述介质载置部送出的进给动作时,所述分离辊被传递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所述电机的扭矩,
在所述进给动作开始前,对所述进给辊传递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旋转方向的扭矩且对所述分离辊传递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扭矩,由此,所述进给辊和所述分离辊双方进行在将介质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传送的方向上旋转规定量的进给准备动作。
6.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介质。
7.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
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朝向所述读取单元进给介质,
具备所述读取单元的装置主体被支承部支承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进行姿态变化,所述支承部与载置装置的载置面接触,
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切换以下姿态:
非使用时的姿态即第一姿态;
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一姿态大的第二姿态;以及
通过所述读取单元进行原稿读取时的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投影面积比所述第二姿态大的第三姿态,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态时,不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
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三姿态时,进行所述进给准备动作。
CN202011015900.5A 2019-09-27 2020-09-24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12573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6898 2019-09-27
JP2019176898A JP7352157B2 (ja) 2019-09-27 2019-09-27 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3254A true CN112573254A (zh) 2021-03-30
CN112573254B CN112573254B (zh) 2023-03-24

Family

ID=75120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5900.5A Active CN112573254B (zh) 2019-09-27 2020-09-24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5787B2 (zh)
JP (1) JP7352157B2 (zh)
CN (1) CN11257325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203306809U (zh) * 2012-10-02 2013-11-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7083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656396A (zh) * 2013-11-25 2015-05-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56015A (ja) * 2014-09-12 2016-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117539A (ja) * 2014-12-18 2016-06-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629152A (zh) * 2015-11-02 2017-05-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运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2115A (en) * 1991-09-17 1994-03-08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aper feeding device and paper curling correcting device
JPH10329964A (ja) * 1997-05-31 1998-12-15 Omron Corp 紙葉類繰り出し装置
JP3478720B2 (ja) * 1997-12-27 2003-12-1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折り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0289870A (ja) * 1999-04-08 2000-10-17 Canon Electronics Inc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シート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入力装置
US6581925B1 (en) * 2000-03-14 2003-06-24 Illbruck Gmbh Feeder and retard rollers, and method of maximizing lifetime of rollers
US7170658B2 (en) 2001-09-13 2007-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3711069B2 (ja) 2001-12-10 2005-10-2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分離装置
JP3814554B2 (ja) * 2002-04-10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US6644654B1 (en) * 2002-07-03 2003-11-11 Xerox Corporation Sheet order gate
KR20050015236A (ko) * 2003-08-05 2005-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기기의 급지장치
JP5106061B2 (ja) * 2007-11-19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082256B2 (ja) * 2013-01-18 2017-02-15 株式会社Pfu 媒体供給装置
JP2017171425A (ja) * 2016-03-22 2017-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記録装置
JP6946939B2 (ja) * 2017-10-31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38196B2 (ja) * 2019-03-29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203306809U (zh) * 2012-10-02 2013-11-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7083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656396A (zh) * 2013-11-25 2015-05-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56015A (ja) * 2014-09-12 2016-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117539A (ja) * 2014-12-18 2016-06-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629152A (zh) * 2015-11-02 2017-05-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运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95787B2 (en) 2021-08-17
US20210099592A1 (en) 2021-04-01
CN112573254B (zh) 2023-03-24
JP7352157B2 (ja) 2023-09-28
JP2021054548A (ja) 2021-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47613B2 (ja)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92223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10246281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547943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099874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2021084751A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媒体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給送方法
US11477336B2 (en) Image reader
CN112291444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7039944B2 (ja)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CN112573254B (zh)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US8485518B2 (en) Sheet media feeding device, sheet media separation method, and sheet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CN111747161A (zh) 校准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93920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10784611A (zh) 介质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EP3604185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5836698B2 (ja) 記録装置
JP200624873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5385A (ja) 給紙装置
JP4375556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201201218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H07137890A (ja) 手差し給紙装置における用紙の方向変換装置
JP202305443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69686A5 (zh)
JP2014065608A (ja) 給紙機構および該給紙機構を具備した記録装置
JP2018087078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