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84944U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84944U
CN202784944U CN 201220376676 CN201220376676U CN202784944U CN 202784944 U CN202784944 U CN 202784944U CN 201220376676 CN201220376676 CN 201220376676 CN 201220376676 U CN201220376676 U CN 201220376676U CN 202784944 U CN202784944 U CN 202784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apper
parts
image recording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766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岛章太
浅田哲男
山本龙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84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849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在托盘的安装时能够将活片部件准确地引领到原来的位置。具有:传送路径;传送部;托盘;活片部件,其一端侧被轴支撑,并且以轴为中心能够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内自由转动;以及限制部,将通过基于活片部件的自重的第一力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侧转动的活片部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停止转动,对于在第三位置停止的活片部件施加第一阻力,使得通过大于第一力的第二力使活片部件向第二位置侧转动,托盘具有在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活片部件而维持第一位置的活片支撑部,活片部件在第三位置时与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的托盘抵接,通过被托盘按压而向第一位置侧转动。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在设置于内部的传送路径中所传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在内部具有片材的传送路径,伴随托盘的脱拔,划分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被开放。在该图像记录装置中,划分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由活片部件形成。
该活片部件在托盘被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时,从下方被托盘支撑,但是在托盘未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时,失去从下方的支撑,末端侧向下方垂下。
失去了托盘的支撑的活片部件,由于振动等以振子的方式摇动,在托盘被插入时具有跃上托盘的问题。在该状态下即使传送片材,传送路径也未被划分,故具有不能进行正常的传送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在托盘的安装时能够将活片部件准确地引导到原来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1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传送路径,引导片材;传送部,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而传送片材;托盘,能够装载片材,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安装及脱拔;活片部件,其一端侧被轴支撑,并且以上述轴为中心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内自由转动,上述第一位置是上述活片部件形成划分上述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开放上述传送路径且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位于比上述托盘靠近上方的位置;以及限制部,使通过基于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的第一力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侧转动的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停止上述转动,并且对于在上述第三位置停止的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活片部件施加第一阻力,使得通过大于上述第一力的第二力使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第二位置侧转动,其中,上述托盘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上述活片部件而维持上述第一位置的活片支撑部,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另外,技术方案2涉及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传送部在上述传送路径中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辊对,上述活片部件支撑于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下侧的下侧辊的轴,上述限制部,基于支撑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上侧的上侧辊的支撑部件的一部分与上述活片部件的一部分的抵接,产生上述第一阻力。
另外,技术方案3涉及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使通过基于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的第三力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侧转动的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四位置停止上述转动,并且对于在上述第四位置停止的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活片部件施加第二阻力,使得通过大于上述第三力的第四力使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四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另外,技术方案4涉及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轴承部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定片和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件的第一抵接面,上述卡定片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
另外,技术方案5涉及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轴承部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定片和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件的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抵接面,上述卡定片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并且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四位置时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另外,技术方案6涉及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片具有:第一卡定面;以及第二卡定面,与上述第一卡定面呈锐角而交叉,并且沿着从上述外周面突出的朝向而形成,上述第一抵接面与上述第二抵接面分别朝向上述活片部件侧相互交叉,上述第一卡定面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上述第二卡定面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四位置时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另外,技术方案7涉及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轴能够向上述活片部件与上述支撑部件分离的朝向弹性变形。
另外,技术方案8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传送路径,引导片材;传送部,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通过上下相对设置的辊对传送片材;托盘,能够装载片材,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安装及脱拔;支撑部件,支撑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上侧的上侧辊;以及活片部件,其一端侧轴支撑于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下侧的下侧辊的轴,并且以上述轴为中心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内自由转动,上述第一位置是形成划分上述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开放上述传送路径且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位于比上述托盘靠近上方的位置,其中,上述托盘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上述活片部件而维持上述第一位置的活片支撑部,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上述轴承部具有:第一外周部,从上述轴的中心到其外周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以及第二外周部,从上述第一外周部的外周面突出,并且从上述轴的中心到末端的距离为长于上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上述轴的中心与上述支撑部件以长于上述第一距离且短于上述第二距离的第三距离分离,上述支撑部件与上述活片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能够以上述第二距离与上述第三距离的差即第四距离以上的距离弹性地分离,在上述支撑部件与上述活片部件未分离的状态下,上述第二外周部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时与上述支撑部件抵接,使得通过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而向上述第二位置侧的转动停止,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例即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托盘20的侧视图。
图4是位于第一位置的导向活片91周边的立体图。此外,省略了托盘20、支轴58、第三传送辊45、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以及导向活片91以外的构成要素。仅表示了托盘20的一部分。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
图7(A)和7(B)是表示导向活片91的位置变化的样子的图。图7(A)表示托盘20被安装并且导向活片91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7(B)表示托盘20被脱拔的瞬间并且导向活片91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
图8(A)和8(B)是表示导向活片91的位置变化的样子的图。图8(A)表示导向活片91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图8(B)表示托盘20被安装的瞬间并且导向活片91位于第四位置的状态。
图9表示导向活片91位于第二位置并且形成了通路111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开口13的一侧为近前侧(正面)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定义左右方向9。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大致形成为薄型的长方体,在下部设置有喷墨记录方式的打印部11。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以及打印功能等的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具有在记录纸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此外,有无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打印部11具有在正面形成有开口13的壳体(框体)14,能够装载各种尺寸的记录纸(片材的一例)的托盘20(参照图2、3,托盘的一例)能够从开口13向前后方向8插拔。即,托盘20能够安装及脱拔于复合机10。后述托盘20的更详细的构成。
[打印部11的构成]
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有:从托盘20拾取并供送记录纸的供纸部15;设置于托盘20的上方并且向通过供纸部15供纸的记录纸吐出墨滴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方式的记录部24;以及导向板41等。此外,记录部24不限于喷墨方式,能够适用电子照相方式等各种记录方式。
[供纸部15]
如图2所示,供纸部15设置于托盘20的上方且记录部24的下方。供纸部15具有供纸辊25、供纸臂26以及驱动传递机构27。供纸辊25轴支撑于供纸臂26的末端部。供纸臂26以基端部所设置的支轴28为中心,向箭头29的方向转动。由此,供纸辊25能够与托盘20抵接及分离。即,供纸辊25能够与托盘20所装载的记录纸抵接。供纸辊25通过由多个齿轮啮合而构成的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供纸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而旋转。供纸辊25在与托盘20上所堆积的记录纸中的最上侧的记录纸抵接的状态下,将该记录纸从其他记录纸分离而供给到以下说明的弯曲路径65A。
[传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在打印部11的内部形成有从托盘20的末端(后方侧的端部)经由记录部24至排纸保持部79的传送路径65(传送路径的一例)。传送路径65被区分为在从托盘20的末端至记录部24之间形成的弯曲路径65A和在从记录部24至排纸保持部79之间形成的排纸路径65B。
弯曲路径65A为从托盘20所设置的分离倾斜板22的上端附近向记录部24延伸设置的弯曲状的通路。弯曲路径65A大致形成为以打印部11的内部侧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从托盘20供送的记录纸在弯曲路径65A中沿着传送方向(图2中单点划线所示的方向)向第一传送朝向(图2中单点划线所附的箭头的朝向)弯曲,被引导至记录部24的正下方。弯曲路径65A由隔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外侧导向部件18和内侧导向部件19划分。此外,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内侧导向部件19、进而后述的各导向部件82、83、31、32均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9)延伸。
排纸路径65B为从记录部24的正下方向排纸保持部79延伸设置的直线状的通路。记录纸在排纸路径65B中向第一传送朝向被引导。排纸路径65B在设置有记录部24的地方由隔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记录部24以及压印平板42形成,在没有设置记录部24的地方,由隔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上侧第一导向部件82以及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支撑部件的一例)和下侧导向部件83以及后述的导向活片91(活片部件的一例)被划分。后述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更详细的构成。
在比记录部24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导向活片91的上方存在分支位置36。在双面图像记录时,在排纸路径65B中传送的记录纸在分支位置36的下游侧转回,朝向后述的反转传送路径67被传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配置于托盘20的上方。记录部24在左右方向9(图2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往返移动。在记录部24的下方且隔着传送路径65而与记录部2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水平保持即支撑记录纸的压印平板42。记录部24在向左右方向9的往返移动过程中,由未图示的墨盒供给的墨水从喷嘴39向压印平板42上所传送的记录纸吐出。由此,在传送路径65中在记录纸记录图像。
[传送辊45、60、62]
如图2所示,在外侧导向部件18以及内侧导向部件19的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端与记录部24之间,设置有第一传送辊60以及夹送辊61。夹送辊61配置于第一传送辊60的下方,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弹性部件压接于第一传送辊60的辊面。第一传送辊60以及夹送辊61夹持从弯曲路径65A传送来的记录纸而送向压印平板42上。
在压印平板42与上侧第一导向部件82以及下侧导向部件83之间、即比压印平板42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由第二传送辊62以及齿盘63构成的第一辊对59。齿盘63配置于第二传送辊62的上方,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弹性部件压接于第二传送辊62的辊面。第二传送辊62以及齿盘63夹持在记录部24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纸而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传送。
各传送辊60、62从传送电动机(未图示)经由驱动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上述的驱动传递机构由行星齿轮等构成,并且即使传送电动机旋转为正旋转以及逆旋转方向中的任一者,也能使各传送辊60、62向一个旋转方向旋转。由此,记录纸向第一传送朝向被传送。
在比分支位置36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由第三传送辊45(下侧辊的一例)和齿盘46(上侧辊的一例)构成的第二辊对44(辊对的一例)。齿盘46经由轴而安装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齿盘46配置于第三传送辊45的上方,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弹性部件压接于第三传送辊45的辊面。
第三传送辊45轴支撑于支轴58(轴的一例)。沿着左右方向9即支轴58的轴向设置有共计六个第三传送辊45(图2、图4)。虽然图4中省略,但在第三传送辊45的上方的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齿盘46(图2)。即,沿着左右方向9设置有共计六个第二辊对44(图2)。
支轴58通过弹簧等弹性部件向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侧施力。支轴58在受到超过该作用力的向下方的力时,向下方弹性地移动,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分离。由此,解除第三传送辊45与齿盘46的抵接。
从传送电动机向支轴58传递正逆旋转方向的驱动力,从而第三传送辊45正转或逆转。例如,在进行单面记录的情况下,第三传送辊45正转。由此,记录纸被第三传送辊45以及齿盘46夹持而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传送,从而排纸到排纸保持部79。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记录的情况下,在第三传送辊45以及齿盘46夹持了记录纸的后端部的状态下,第三传送辊45的旋转方向从正转向逆转切换。由此,记录纸向与第一传送朝向逆朝向即后述的第二传送朝向传送,通过以下说明的导向板41朝向后述的反转传送路径67传送。
另外,虽然详情后述,但在支轴58安装有划分传送路径65的一部分的导向活片91。在此,上述的第一传送辊60、夹送辊61、第二传送辊62、齿盘63、第三传送辊45、齿盘46以及后述的第四传送辊68、从动辊69分别构成传送部的一部分。
[导向板41]
如图2所示,导向板41配置于比第二传送辊62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且比分支位置36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上游侧。即,上述的第二辊对44设置于比导向板41靠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导向板41由辅助辊47、48、活片49以及支轴87构成。
在打印部11的框架等设置有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9)延伸的支轴87。支轴87设置于比排纸路径65B靠近上方。活片49从支轴87大致向第一传送朝向的下游侧延伸,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撑于支轴87。即,导向板41设置于排纸路径65B的上方。辅助辊47以及辅助辊48轴支撑于活片49。由于辅助辊47、48的辊面与记录纸的记录面抵接,故与齿盘63以及齿盘46同样地形成为齿盘状。
活片49构成为能够变化姿势,并且在位于比下侧导向部件83靠近上方的排出姿势(图2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姿势)与延伸端部49A比分支位置36向下方进入的反转姿势(图2中实线所示的姿势)之间转动。
导向板41在通常状态下,由于自重而保持反转姿势。在该状态下,若经过了记录部24的下侧的记录纸的前端到达导向板41,则导向板41按压记录纸的上表面,从反转姿势变化到排出姿势。在该状态下,继续传送的记录纸被第二辊对44夹持。由于在导向板41维持排出姿势的状态下第三传送辊45正转,故记录纸向排纸托盘21侧传送。之后,在记录纸的后端部到达了比辅助辊48靠近上游侧的规定位置时,导向板41由于自重而向反转姿势侧转动的力强于记录纸顶起导向板41的力。由此,导向板41从排出姿势向反转姿势变化。由此,记录纸的后端部被辅助辊48向下侧按压,朝向反转传送路径67侧。
在进行单面记录的情况下,由于第三传送辊45维持正转,故第二辊对44将记录纸向排纸保持部79排出。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记录的情况下,在记录纸的后端部朝向反转传送路径67侧的状态下,第三传送辊45从正转向逆转切换。由此,第二辊对44将记录纸向反转传送路径67转回传送。
[反转传送路径67]
如图2所示,反转传送路径67(传送路径的一例)在分支位置36从排纸路径65B分支,经过记录部24的下侧且供纸臂26的上侧,在比压印平板42靠近第一传送朝向的上游侧的合流位置37与弯曲路径65A合流。记录纸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中向第二传送朝向传送。在此,第二传送朝向是指: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中从分支位置36朝向合流位置37的朝向,并且在图2中的带箭头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朝向。
反转传送路径67由隔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第一导向部件31以及第二导向部件32划分。
[第四传送辊68]
如图2所示,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中设置有第四传送辊68以及从动辊69。从动辊69配置于比记录部24靠近下方且比第四传送辊68靠近上方。
第四传送辊68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中配置于从动辊69的下方且相对的位置。第四传送辊68从传送电动机传递正逆旋转方向的驱动力,从而正转或逆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辊对在传送电动机向逆转的朝向旋转的情况下,通过第四传送辊68与从动辊69之间夹持记录纸,从而在反转传送路径67中传送的记录纸向第二传送朝向传送。
[托盘20]
如上所述,图3所示的托盘20构成为能够从打印部11的开口13向前后方向8插拔。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一边,但在托盘20的左右方向9(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壁92。托盘20具有将记录纸堆积于两个侧壁92之间的装载部93。另外,在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用户从开口13脱拔托盘20的把手94。
在各侧壁92设置有朝向上方而形成为凸状的活片支撑部95(活片支撑部的一例)。通过活片支撑部95,各侧壁92的上端被隆起数cm程度。各侧壁92的活片支撑部95从左右方向9观察形成于重叠的位置。详细而言,活片支撑部95分别形成于前后方向8的前端附近。虽然详情后述,但活片支撑部95在托盘20安装于复合机10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后述的导向活片91。
[导向活片91]
图4、5、6所示的导向活片91呈以第一面96(图5、6)以及第二面97(图5、6)作为表面和里面的大致平板形状。导向活片91通过轴承部98(轴承部的一例)安装于支轴58。即,导向活片91与六个第三传送辊45安装于同轴。轴承部98形成于导向活片9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即基端部112。另外,轴承部98形成于左右方向9的两端,并且在比六个第三传送辊45靠近左右方向9的两外侧安装于支轴58。
虽然根据图4、5、6不能确认,但导向活片91的第二面97为形成为板状的连续的平面。另一方面,第一面96由在与第二面97相反侧所竖立设置的网眼状的加强壁113形成。即,沿着加强壁113的末端,形成有第一面96。
突起99从导向活片91的基端部112与第一面96的边界部分向与第一面96正交的朝向突出。突起99在左右方向9的大致两外侧设置有两个。虽然详情后述,但突起99由于在第二位置(第二位置的一例,图8(A))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抵接,故制止导向活片91向第一朝向109(图7(A))的转动。
从基端部112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出共计十四个上侧片114和一个下侧片115。上侧片114以及下侧片115为大致形成为圆弧状的切片,分别部分地围绕支轴58。在图4、5、6、7(A)所示的第一位置(第一位置的一例),上侧片114围绕支轴58的大致上半部,下侧片115围绕支轴58的大致下半部。上侧片114以及下侧片115与轴承部98一起相对于支轴58而支撑导向活片91。另外,上侧片114以及下侧片115由于在导向活片91的转动时在轴承部98的周面滑动,故实现使该转动顺利进行的作用。
左右方向9中的导向活片91的两外侧形成为从基端部112至转动末端的距离部分性的长于其他部分。即,转动末端位于比其他部分靠近外周侧。导向活片91在第一位置时,活片支撑部95位于该转动末端附近。活片支撑部95从第一面96侧支撑导向活片91。
如图4所示,两个轴承部98在左右方向9的两端以从基端部112延伸的方式设置。如图5、6所示,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外周面的一例)从第二面97连续形成,并且沿着支轴58的周面弯曲。在外周面100上朝向左右方向9形成有台阶。通过该台阶,左右方向9的外侧比内侧位于外周侧。
轴承部98的内周面116与外周面100同样地沿着支轴58的周面弯曲。沿着内周面116,C字状的槽101形成于导向活片91。槽101在第一面96侧开口,沿着左右方向9仅延伸与外周面100的宽度相同长度。
通过在槽101的内侧保持支轴58,从而导向活片91安装于支轴58。导向活片91在第一位置被活片支撑部95支撑,槽101朝向下方。
如图5、6所示,从槽101与外周面100以及第一面96的边界即边缘102的周边分别突出有爪103(图5)。爪103以朝向槽101的中央而末端相互相对的方式突出。爪103从左右方向9观察大致呈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9具有一定的厚度。一对的爪103的末端之间的距离比支轴58的外径略短。因此,支轴58通过爪103保持于轴承部98的内侧。
导向活片91采用例如以下的方法来安装于支轴58。首先,支轴58靠在槽101上,并压入到一对的爪103之间。由于一对爪103的末端彼此的距离比支轴58的外径短,故轴承部98向爪103彼此相互分离的朝向弹性变形。若支轴58经过爪103之间,则轴承部98的形状弹性的复原。于是,支轴58成为被槽101保持的状态。由于槽101的内径比支轴58的外径略大,故导向活片91以支轴58为中心,与轴承部98相反的末端侧可自由转动。
从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突出有卡定片104(卡定片的一例)。卡定片104从外周面100中的左右方向9的最外侧突出。左右方向9中的卡定片104的宽度为外周面100的宽度的约一半程度。
卡定片104具有第一卡定面105(第一卡定面的一例)以及第二卡定面106(第二卡定面的一例)。第二卡定面106大致朝向与第一面96相同的一侧,形成为与第一面96平行的面。第一卡定面105为在卡定片104的末端与第二卡定面106呈约30度左右的锐角而交叉的面。即,第一卡定面105与第二卡定面106大致朝向相反的一侧。第一卡定面105以及第二卡定面106在左右方向9上不倾斜。即,两个面为分别与支轴58的轴线平行的平面。在此,与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对应的部分为第一外周部的一例,与卡定片104的末端(第一卡定面105与第二卡定面106的交叉位置)对应的部分为第二外周部的一例。
[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
图4、5、6所示的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呈以左右方向9为长度方向的大致平板形状。如上所述,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设置于支轴58的上方,划分传送路径65的一部分。在各第三传送辊45的上方,未图示的各齿盘46通过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轴支撑。齿盘46压接于第三传送辊45。
在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中的轴承部98的上方,形成有朝向大致下方的第一抵接面107(图5、6,第一抵接面的一例)以及第二抵接面108(图5、6,第二抵接面的一例)。第一抵接面107越位于前后方向8的后方越向下方倾斜,第二抵接面108越位于前后方向8的前方越向下方倾斜。第一抵接面107和第二抵接面108在最下方的位置呈130度左右的钝角而交叉。第一抵接面107以及第二抵接面108在左右方向9上不倾斜。即,两个面分别与支轴58的轴线平行。在此,第一抵接面107、第二抵接面108以及上述的轴承部98的卡定片104分别具有作为限制部的一部分的功能。
[导向活片91以及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位置关系]
在图6中分别示出距离L1、L2、L3。距离L1(第一距离的一例)为从支轴58的中心至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的最大的距离。距离L2(第二距离的一例)为从支轴58的中心至卡定片104的末端,即至第一卡定面105与第一卡定面106的交叉部分的距离。距离L3(第三距离的一例)为从支轴58的中心至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最短距离,即至第一抵接面107与第二抵接面108的交叉位置的距离。在此,L2>L3>L1的关系成立。
由于L3>L1,故外周面100不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抵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另外,由于L2>L3,故在转动角范围中的导向活片91的预定的位置,卡定片104具有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抵接的关系。虽然详情后述,但导向活片91在第三位置(图7(B)的位置,第三位置的一例)时,卡定片104的第一卡定面105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一抵接面107抵接。另外,导向活片91在第四位置(图8(B)的位置,第四位置的一例)时,卡定片104的第二卡定面106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二抵接面108抵接。
[导向活片91的动作]
如图4、5、6所示,在托盘20安装于复合机10的状态下,活片支撑部95位于导向活片91的正下方。导向活片91的第一面96被活片支撑部95从下方支撑而维持第一位置(图7(A)所示的位置)。即,托盘20为能够将记录纸供给到传送路径65的状态,导向活片91的第二面97划分传送路径65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该状态下,打印部11为能够记录图像的状态。
首先,说明用户补充记录纸时的次序。若托盘20从复合机10脱拔,则失去了活片支撑部95的支撑的导向活片91由于自重向图7(A)所示的第一朝向109转动。此时,通过卡定片104的第一卡定面105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一抵接面107抵接,从而导向活片91的转动被制止在图7(B)所示的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为导向活片91的转动末端比上下方向7的下方稍稍靠向前后方向8的后方的位置。即,导向活片91的转动末端朝向开口13的稍稍里侧。在此,导向活片91由于自重而向第一朝向109转动的力为第一力的一例。另外,通过第一卡定面105与第一抵接面107的抵接而制止导向活片91的转动的力为第一阻力的一例。
用户在将托盘20部分或完全脱拔而补充记录纸之后,再次将托盘20安装于复合机10。在托盘20被插入的过程中,活片支撑部95与在第三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的第一面96抵接。若在该状态下托盘20进一步被插入,则导向活片91被活片支撑部95按压,向图7(B)所示的第二朝向110转动。若托盘20被插入到最后,则活片支撑部95顶起导向活片91,导向活片91再次复原到第一位置。即,打印部11成为能够记录图像的状态。
接着,说明用户取出卡在传送路径65的记录纸时的次序。首先,用户将托盘20从复合机10完全脱拔。此时,导向活片91向第一朝向109转动而被制止在第三位置这一点与上述的补充记录纸时的次序相同。
用户将手伸入开口13,将在第三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拉向近前侧即第一朝向109。此时,卡定片104的第一卡定面105按压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一抵接面107,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受到相互分离的朝向的力。在该力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通过支轴58向下方弹性地移动,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分别相对地分离。
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能够分离的距离至少为距离L2与距离L3的差(第四距离的一例)以上的距离。因此,在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分离的状态下,用于卡定片104在第一抵接面107滑动而向第二抵接面108侧移动的间隙产生于两者之间。由此,导向活片91能够越过第三位置而进一步向第一朝向109转动。在此,用户将导向活片91拉向第一朝向109的力为第二力的一例。
用户将导向活片91向第一朝向109转动到图8(A)所示的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为导向活片91的突起99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抵接而制止第一朝向109的转动的位置。此时,导向活片91的转动末端位于比支轴58靠近上方。
如图9所示,通过导向活片91转动到第二位置,从而形成从开口13(图1)经由导向活片91的下方而通向传送路径65的通路111。用户从通路111将手伸入传送路径65,能够取出卡在传送路径65的记录纸。
用户在结束了取出记录纸的作业时或作业暂时中断时,从通路111拔出手。失去了用户手的支撑的导向活片91由于自重向第二朝向110转动。此时,通过卡定片104的第二卡定面106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二抵接面108抵接,导向活片91的转动被制止在图8(B)所示的第四位置。第四位置为位于第三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并且导向活片91的转动末端比上下方向7的下方稍稍靠向前后方向8的前方的位置。即,导向活片91的转动末端朝向开口13的稍稍近前侧。在此,导向活片91由于自重而向第二朝向110转动的力为第三力的一例。另外,通过第二卡定面106与第二抵接面108的抵接而制止导向活片91的转动的力为第二阻力的一例。
用户在重新开始已中断的取出记录纸的作业的情况下,使在第四位置的导向活片91再次向第一朝向109转动到第二位置从而确保通路111。另一方面,用户在结束了取出记录纸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托盘20安装于复合机10,打印部11成为能够记录图像的状态。
在托盘20被插入的过程中,活片支撑部95与在第四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的第一面96抵接。此时,由于插入托盘20的力,卡定片104的第二卡定面106按压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第二抵接面108,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受到相互分离的朝向的力。在该力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第一朝向的转动同样地,支轴58向下方弹性地移动,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分离。由此,用于卡定片104在第二抵接面108滑动而向第一抵接面107侧移动的间隙,产生于导向活片91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之间。导向活片91能够越过第四位置而向第二朝向110转动。在此,通过来自活片支撑部95的按压而作用于导向活片91的力为第四力的一例。
若托盘20从该处进一步被插入,则导向活片91被活片支撑部95按压,向第二朝向110转动。若托盘20被插入到最后,则活片支撑部95顶起导向活片91,导向活片91再次复原到第一位置。即,打印部11成为能够记录图像的状态。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由于导向活片91的自重向第一朝向的转动被制止在第三位置,故只要不通过用户的手转动,导向活片91不会位于比第三位置靠近第二位置侧。即,能够回避如下问题:导向活片91的与本来应被支撑的第一面96相反侧的第二面97被支撑,从而跃上托盘。
另外,在第三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能够通过用户的手使其越过第三位置而转动到第二位置,故用户能够通过通路111容易地取出卡在传送路径65的记录纸。
另外,在第三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被插入开口13的托盘20的活片支撑部95按压,能够向第二朝向转动到第一位置,故能够将导向活片91准确地引领到第一位置。
另外,通过导向活片91的卡定片104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抵接,导向活片91的转动被制止,故不必设置用于制止导向活片91的转动的机构的新的部件,能够简化导向活片91周边的结构。
另外,由于导向活片91的自重向第二朝向的转动被制止在比第三位置靠近近前侧的第四位置,用户在重新开始从传送路径65取出记录纸的作业时,能够容易将导向活片91再次转动到第二位置。
另外,在第四位置停止的导向活片91被开口13所插入的托盘20的活片支撑部95按压,能够越过第四位置而转动到第一位置,故能够将导向活片91准确地引领到第一位置。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卡定片104设置于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轴承部98,但卡定片104也可以设置于左右方向9的左侧的轴承部98,还可以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轴承部98。另外,也可以沿着支轴58的轴向设置更多的轴承部98,在其中的任意的轴承部98中设置卡定片104。在该情况下,在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中的各卡定片104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第一抵接面107以及第二抵接面108。导向活片91所设置的卡定片104的数量能够基于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制止导向活片91的转动所需的力而适当决定。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支轴58向下方弹性地移动,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与导向活片91分离,但也可以采用用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与导向活片91分离的不同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支轴58弹性地弯曲,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与导向活片91分离。另外,也可以在轴承部98与支轴58之间夹设弹性部件,导向活片91相对于支轴58弹性地移动。另外,也可以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以能够朝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地被支撑。另外,也可以通过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以及导向活片91的至少一方弯曲或形状变化,确保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与导向活片91之间的间隙。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上述内容中的多个方法。
另外,支撑导向活片91的轴未必是支轴58,也可以是不同的轴。例如,导向活片91也可以轴支撑于用于传送记录纸的不同的辊的轴,或者也可以设置用于支撑导向活片91的专用的轴。
另外,为了将导向活片91制止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构成不同的构成。例如,卡定片104也可以是安装于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的不同的部件,也可以以由于负荷而解除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的抵接的方式变化姿势。
另外,也可以在轴承部98的外周面100形成凹部,并且从上侧第二导向部件90突出突起。在该情况下,该突起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与该凹部嵌合。或者,上述嵌合也可以在支轴58与轴承部98之间进行。即,也可以在支轴58的外周面形成突起,并且在轴承部98的内周面116形成凹部。或者,也可以在支轴58的外周面形成凹部,并且在轴承部98的内周面116形成突起。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使用电动机的驱动力的方法等,只要是能够将导向活片91制止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的方法,就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另外,导向活片91不一定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被制止,为了简化导向活片91周边的构成,也可以仅在第三位置被制止。

Claims (8)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传送路径,引导片材;
传送部,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而传送片材;
托盘,能够装载片材,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安装及脱拔;
活片部件,其一端侧被轴支撑,并且以上述轴为中心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内自由转动,上述第一位置是上述活片部件形成划分上述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开放上述传送路径且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位于比上述托盘靠近上方的位置;以及
限制部,使通过基于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的第一力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侧转动的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停止上述转动,并且对于在上述第三位置停止的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活片部件施加第一阻力,使得通过大于上述第一力的第二力使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第二位置侧转动,
其中,上述托盘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上述活片部件而维持上述第一位置的活片支撑部,
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部在上述传送路径中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辊对,
上述活片部件支撑于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下侧的下侧辊的轴,
上述限制部,基于支撑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上侧的上侧辊的支撑部件的一部分与上述活片部件的一部分的抵接,产生上述第一阻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使通过基于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的第三力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侧转动的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四位置停止上述转动,并且对于在上述第四位置停止的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活片部件施加第二阻力,使得通过大于上述第三力的第四力使上述活片部件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四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
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轴承部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定片和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件的第一抵接面,
上述卡定片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
上述限制部具有从上述轴承部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定片和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件的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抵接面,
上述卡定片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并且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四位置时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片具有:
第一卡定面;以及
第二卡定面,与上述第一卡定面呈锐角而交叉,并且沿着从上述外周面突出的朝向而形成,
上述第一抵接面与上述第二抵接面分别朝向上述活片部件侧相互交叉,
上述第一卡定面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与上述第一抵接面抵接,
上述第二卡定面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四位置时与上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能够向上述活片部件与上述支撑部件分离的朝向弹性变形。
8.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传送路径,引导片材;
传送部,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通过上下相对设置的辊对传送片材;
托盘,能够装载片材,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安装及脱拔;
支撑部件,支撑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上侧的上侧辊;以及
活片部件,其一端侧轴支撑于构成上述辊对的辊中的下侧的下侧辊的轴,并且以上述轴为中心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内自由转动,上述第一位置是形成划分上述传送路径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开放上述传送路径且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位于比上述托盘靠近上方的位置,
其中,上述托盘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上述活片部件而维持上述第一位置的活片支撑部,
上述活片部件具有轴支撑于上述轴的轴承部,
上述轴承部具有:第一外周部,从上述轴的中心到其外周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以及第二外周部,从上述第一外周部的外周面突出,并且从上述轴的中心到末端的距离为长于上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上述轴的中心与上述支撑部件以长于上述第一距离且短于上述第二距离的第三距离分离,
上述支撑部件与上述活片部件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能够以上述第二距离与上述第三距离的差即第四距离以上的距离弹性地分离,
在上述支撑部件与上述活片部件未分离的状态下,上述第二外周部在上述活片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时与上述支撑部件抵接,使得通过上述活片部件的自重而向上述第二位置侧的转动停止,
上述活片部件在上述第三位置时与安装于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上述托盘抵接,通过被上述托盘按压而向上述第一位置侧转动。
CN 201220376676 2011-08-02 2012-07-31 图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49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9562A JP5751075B2 (ja) 2011-08-02 2011-08-02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169562 2011-08-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84944U true CN202784944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788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766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4944U (zh) 2011-08-02 2012-07-31 图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51075B2 (zh)
CN (1) CN20278494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3166B2 (ja) * 2015-03-25 2018-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789662B2 (ja) 2016-04-22 2020-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0897A (ja) * 1996-03-04 1997-09-16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670218B2 (ja) * 2001-03-19 2005-07-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機の給紙装置
JP2002278192A (ja) * 2001-03-21 2002-09-27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148B2 (ja) * 2009-12-29 2013-08-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1075B2 (ja) 2015-07-22
JP2013032210A (ja)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921B (zh)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US7600745B2 (en) Recording-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982184B (zh) 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和包括该机构的图像记录设备
US85562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lutch assembly
CN102107560A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3129135A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121664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防塵用カバー
US20130188209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137024B2 (ja) 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962382B (zh) 介质进给装置及液滴喷射装置和记录装置
CN202784944U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2825923A (zh) 压纸卷轴间隙调整机构及打印机
CN102189833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442084B (zh) 带有可拆除构件的记录设备
CN100384639C (zh) 具有自动进给机构的记录装置和自动进给机构
CN202685561U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13075759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613790B2 (ja) 動力断続機構及び媒体供給装置と記録装置と液体噴射装置
CN106004095A (zh)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CN203185857U (zh) 电子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0581955C (zh) 给送装置以及结合有给送装置的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US7500666B2 (en) Recording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0567105C (zh) 用于被输送物体的供给器及具有该供给器的图像记录设备
JP20030947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20697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7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