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4610U -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54610U
CN204354610U CN201420574700.7U CN201420574700U CN204354610U CN 204354610 U CN204354610 U CN 204354610U CN 201420574700 U CN201420574700 U CN 201420574700U CN 204354610 U CN204354610 U CN 204354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medium stock
ink jet
sheet material
jet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747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岩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54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54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1Printing on disk-shaped media, e.g. 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2Tripp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介质托盘,对辊,记录装置,多个下侧接触部,和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插入介质托盘的托盘插入方向上,介质托盘包括下游边缘部。下游边缘部设置有朝着在托盘插入方向的上游侧斜向上地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部。该至少一个倾斜部被构造为接触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以向上移动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支撑记录介质的介质托盘能够在不受用于起皱片材的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阻碍时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所述记录头被构造为通过从记录头的喷嘴喷射墨滴在片材上记录图像,并且涉及一种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并且能够支撑记录介质的介质托盘。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设备可能遭遇称为起皱的故障。起皱指的是在带有已经渗透的墨滴的区域中片材的变形,并且这个变形可能使片材弯曲。例如,在片材上起皱的情形中,变形的片材可能接触记录头或者引起片材堵塞。
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实例是包括肋条和弹性部件的记录设备。在这个记录设备中,肋条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用于支撑片材的压板上。弹性部件被排列在压板的墨水喷射区域的上游并且在片材更加靠近它的记录表面的一侧上从而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位于肋条之间。弹性部件弹性地变形从而将片材推动到在肋条的上边缘以下的位置。这个构造在横向方向上使片材起皱,从而使片材难以被弯曲。
还已知一种能够在除了片材的诸如CD和DVD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当在诸如CD和DVD的记录介质上执行图像记录时,记录介质布置在介质托盘上。介质托盘被从在喷墨记录设备中形成的插入开口插入并且在喷墨记录设备中传送。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如在上述记录设备中片材被起皱的构造中,存在从插入 开口插入的介质托盘与弹性部件形成接触的可能性,这妨碍了介质托盘移动到用于图像记录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已经实现用于提供一项允许在不被用于使得片材起皱的构件中断时插入能够支撑记录介质的介质托盘的技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介质托盘,所述介质托盘被构造为支撑记录介质;对辊,所述对辊包括第一辊和与第一辊相对的第二辊,对辊的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辊和第二辊夹持片材,在第二状态中,第一辊和第二辊以比在第一状态中更大的距离相互隔开并且能够夹持介质托盘;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在传送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下游,记录装置被构造为将墨滴从该多个喷嘴喷射到片材和支撑在介质托盘上的记录介质之一上;多个下侧接触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下游,该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地排列,该多个下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片材的下侧;和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和该多个喷嘴之间,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在该多个下侧接触部中的相邻的两个之间,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片材的上侧,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与该多个下侧接触部配合以使得片材起皱。在插入介质托盘的托盘插入方向上,介质托盘包括下游边缘部。下游边缘部设置有朝着在托盘插入方向的上游侧斜向上地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部。该至少一个倾斜部被构造为接触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以向上移动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的下边缘位于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的上边缘的下方。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通过接触所述 至少一个倾斜部而向上弯曲。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被布置成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下侧接触部之间。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中的下侧的辊向下移动,以将所述对辊的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其中,使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的下边缘位于这样的位置,该位置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中的所述对辊夹持所述片材的位置的下方并且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中的所述下侧的辊的上方。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进一步包括每一个均作为所述第二辊的多个第二辊,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二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第二辊排列在所述第一辊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辊相对,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每一个第二辊在朝着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通过弹性部件来被促动,并且能够在朝着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以及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为:通过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将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辊移动第一距离并且通过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将所述多个第二辊中除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之外的剩余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辊移动第二距离,来将所述对辊的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介质托盘的厚度,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介质托盘的厚度,其中,所述介质托盘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的所述下游边缘部包括:在所述横向方向与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的区域相对应的第一部分;和在所 述横向方向与未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的区域相对应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接触并且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区域和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区域这两个区域上。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面包括朝着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而斜向下地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端面。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介质托盘包括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区域,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辊包括:位于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支撑区域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侧上的至少两个第二辊;和位于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支撑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二辊,并且其中,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辊移动所述第一距离并且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移动所述第二距离。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在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来插入所述介质托盘。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进一步包括供应托盘,所述供应托盘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对辊的上游,并且被构造为支撑将被供应到所述对辊的所述片材。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上游侧朝着下游侧而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将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的介质托盘。该介 质托盘包括:具有板形的介质托盘本体;和设置在介质托盘本体的上端面上并且支撑喷墨记录设备将在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支撑部。该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对辊,所述对辊被构造为夹持并且传送片材和介质托盘之一;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在传送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下游,记录装置被构造为将墨滴从该多个喷嘴喷射到片材和支撑在介质托盘上的记录介质之一上;多个下侧接触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下游,该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地排列,该多个下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片材的下侧;和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和该多个喷嘴之间,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布置在在横向方向上在该多个下侧接触部中的相邻的两个之间,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片材的上侧,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与该多个下侧接触部配合以使得片材起皱。在插入介质托盘的托盘插入方向上,介质托盘包括下游边缘部,下游边缘部是介质托盘本体的上端面的至少一个部分。下游边缘部设置有在托盘插入方向上斜向上地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部。该至少一个倾斜部被构造为接触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以向上移动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介质托盘,所述介质托盘被构造为支撑记录介质;对辊,所述对辊被构造为夹持并且传送介质托盘和片材之一;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构造为将墨滴从该多个喷嘴喷射到片材和支撑在介质托盘上的记录介质之一上;和起皱机构,所述起皱机构包括设置在传送介质托盘和片材的传送路径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起皱机构被构造为使得片材起皱。介质托盘包括在介质托盘插入传送路径中的托盘插入方向上设置在介质托盘的远端部上的引导部。引导部被构造为与该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形成接触以在背离传送路径的方向上移动该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被构造为从上方接触所述片材。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在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布置在(i)和(ii)之间,其中:(i)通过所述对辊来夹持所述片材的位置;(ii)所述多个喷嘴。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是在与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多个第一接触部。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起皱机构包括在与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多个第二接触部,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中的每一个第一接触部被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中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二接触部之间,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片材起皱。
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引导部包括倾斜端面,所述倾斜端面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形成在所述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上,所述倾斜端面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朝着上游侧而斜向上地倾斜。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在介质托盘正被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以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时,介质托盘的该至少一个倾斜部与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形成接触。这个接触引起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倾斜部滑动。结果,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沿着该至少一个倾斜部被向上引导并且移动到位于介质托盘的上侧上的位置。上述构造能够降低介质托盘被该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卡住的可能性,这种卡住妨碍了介质托盘的插入。
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支撑记录介质的介质托盘能够在不受用于 起皱片材的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阻碍时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图示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实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图示打印部的内部结构的竖直截面立视图;
图3A和3B是概略地图示杠杆的引导部周围的构件的竖直截面立视图,其中图3A图示杠杆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状态,并且图3B图示杠杆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
图4是图示移动机构周围的构件的立体图;
图5A-5C是概略地图示传送对辊和杠杆的引导部的截面视图,其中图5A图示夹持辊与传送辊接触的状态,图5B图示夹持辊从传送辊隔开的状态,并且图5C图示夹持辊从传送辊隔开的状态;
图6是概略地图示杠杆的平面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的介质托盘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的介质托盘的立体图;
图9A-9C是图示接触部件周围的构件和通过笔直部分传送的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的平面视图,其中图9A图示下游边缘部尚未到达接触部件的状态,图9B图示在第四区域中形成的第一倾斜端面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并且图9C图示在第三区域中形成的第一倾斜端面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
图10A和10B是图示接触部件周围的构件和通过笔直部分传送的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的平面视图,其中图10A图示第三区域与夹持辊接触的状态,并且图10B图示介质托盘被传送对辊夹持的状态;
图11A-11F是概略地图示在第十修改中接触部件周围的构件和通过笔直部分传送的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的视图,其中图11A是图示第三倾斜端面与突起接触的状态的平面视图,图11B是图示第三倾斜 端面与突起接触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图11C是图示第一倾斜端面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的平面视图,图11D是图示第一倾斜端面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图11E是图示接触部件超越介质托盘的状态的平面视图,并且图11F是图示接触部件超越介质托盘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并且
图12A-12F是图示接触部件周围的构件和通过笔直部分传送的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的视图,其中图12A是沿着图9B中的线A-A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图12B是沿着图9B中的线B-B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图12C是沿着图9C中的线C-C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图12D是沿着图9C中的线D-D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图12E是沿着图10A中的线E-E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并且图12F是沿着图10A中的线F-F截取的概略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应该理解仅仅通过实例描述了以下实施例,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利用各种修改以其它方式实施。在图1中示意的状态中使用多功能外围设备(MET)10。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中示意的三个箭头示意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在以下解释中,上下方向7被定义为在图1中示意的MFP 10,即,处于正常状态中的MFP 10的上下方向。而且,通过将MFP 10的、在其上形成开口13的一侧视为前侧来限定前后方向8,并且在从前侧观察MFP 10的状态中限定左右方向9。
MFP 10的总体构造 
如在图1中所图示的,作为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实例的MFP 10是纤薄类型的,具有基本长方体形状。打印部11设置在MFP 10的下部中。MFP 10具有各种功能,诸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MFP 10的打印功能的一个实例是用于喷射墨水以在记录片材12的一侧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功能(见图2)。注意MFP 10可以具有用于在记录片材 12的两侧上记录图像的功能。MFP 10还具有用于在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实例诸如支撑在将在下面描述的介质托盘110上的CD-ROM和DVD-ROM的、未示出的存储介质的端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见图2、7和8)。这个功能将在以后解释。
供应托盘20
如在图1中所图示的,打印部11包括具有形成有开口13的前端面75的外罩14。外罩14的前部具有通过开口13向后凹进的凹进部分80。供应托盘20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插入凹进部分80中和从那里移除。供应托盘20类似向上开口的盒子地成形。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多张记录片材12能够支撑在供应托盘20的底板22上。输出托盘21支撑在供应托盘20上方和前面。输出托盘21在前后方向8上与供应托盘20一起地移动。作为将在下面描述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例的记录单元24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12被排放到输出托盘21的上表面上。
供应单元16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供应单元16设置在装配在凹进部分80中的供应托盘20的底板22正上方。供应单元16包括供应辊25、供应臂26和驱动动力传递机构27。供应辊25被供应臂26的远端部在它的轴处支撑。供应臂26能够围绕设置在供应臂26在由箭头29示意的方向上的近端部上的支撑轴28枢转。供应臂26的枢转运动朝着和背离供应托盘20的底板22或者堆叠在供应托盘20上的记录片材12中的最上面一张地移动供应辊25。
利用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驱动动力传递机构27传递的、由未示出的传送器马达产生的驱动动力旋转供应辊25。当在供应辊25保持与堆叠在供应托盘20的底板22上的记录片材12中的最上面的一张接触的状态中供应辊25旋转时,最上面的片材12被供应到将在下面描述的传送路径65。注意可以利用从与传送器马达分开地设置的马达供应的驱动动力旋转供应辊25。
传送路径65
在外罩14中,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传送路径65从供应托盘20的后端部延伸。传送路径65包括弯曲部分33和笔直部分34。弯曲部分33从供应托盘20的后端部向上弯曲。笔直部分34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
弯曲部分33由以预定距离彼此相对的外部引导部件18和内部引导部件19限定。笔直部分34在布置记录单元24的区域中由以预定距离彼此相对的记录单元24和压板42限定。在记录单元24后面的区域中,笔直部分34由上引导部件17和外部引导部件18限定。
受到供应托盘20支撑的记录片材12被供应辊25供应到弯曲部分33并且在由图2中的点划箭头示意的传送方向15上传送通过弯曲部分33和笔直部分34。介质托盘110从开口13插入笔直部分34中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沿着笔直部分34被传送。
记录单元24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记录单元24设置在笔直部分34之上。压板42设置在记录单元24下面从而与记录单元24相对。
压板42类似在前后方向8上和在左右方向9上比在上下方向7上更长的平板地成形。如在图6中所图示的,压板42包括作为设置在压板42的上表面上的多个下侧接触部的一个实例的多个肋条120。每一个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肋条120在作为垂直于传送方向15的横向方向的一个实例的左右方向9上相互隔开。肋条120接触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的记录片材12的下侧。即,肋条120支撑记录片材12。注意压板42的形状不限于平面形状。肋条120相互隔开的方向不限于垂直于传送方向15的左右方向9并且可以是任何方向,只要该方向与传送方向15交叉。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记录单元24包括载架40和记录头38。载架40受到排列成在前后方向8上相互隔开的两个导轨56、57支撑。载架40能够在这些导轨56、57上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记录头38安装在载架40上。墨水从未示出的墨水盒供应到记录头38。记录头38的下表面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喷嘴39。在载架40正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时,记录头38从喷嘴39朝着压板42喷射墨滴以在在传送方向15上传送并且支撑在压板42上的记录片材12或者支撑在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上形成图像。
传送对辊59和输出对辊44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传送对辊59在笔直部分34中在传送方向15上布置在记录单元24和压板42的上游和供应托盘20的下游。输出对辊44在笔直部分34中在传送方向15上布置在记录单元24的下游。
如在图2和4中所图示的,传送对辊59由(i)部分地布置在笔直部分34的上部中的、作为第一辊的一个实例的传送辊60和(ii)部分地布置在笔直部分34的下部中从而与传送辊60相对的、每一个作为第二辊的一个实例的夹持辊61构成。传送辊60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圆柱形构件。夹持辊61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隔开。夹持辊61分别地由将在下面描述的移动机构50的支撑件5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支撑件55分别地被弹性部件66朝着传送辊60促动。在上述构造中,夹持辊61被相应的弹性部件66朝着传送辊60促动并且被朝着传送辊60挤压。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四对夹持辊61,即,八个夹持辊61,但是夹持辊61的数目不限于八个。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输出对辊44由(i)部分地布置在笔直部分34的下部中的输出辊62和(ii)部分地布置在笔直部分34的上部中从而与输出辊62相对的正齿轮63构成。如在图4中所图示的,输出辊62包括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轴64和安装在轴64上从而在左右 方向9上相互隔开的辊部分58。正齿轮63也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隔开,从而与相应的辊部分58相对。输出辊62被弹性部件朝着正齿轮63促动。
传送对辊59和输出对辊44每一对能够如将在下面描述地夹持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传送辊60和输出辊62中的每一个利用由未示出的传送器马达产生的向前旋转驱动动力向前地旋转和利用由传送器马达产生的反向旋转驱动动力反向地旋转。
当在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被传送对辊59夹持的状态中传送辊60向前旋转时,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在传送方向15,即,向前方向上由传送对辊59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当传送辊60在该状态中反向地旋转时,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在与传送方向15相反的方向,即,向后方向上由传送对辊59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
当在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被输出对辊44夹持的状态中输出辊62向前旋转时,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在传送方向15,即,向前方向上由输出对辊44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并且排放到输出托盘21上。当输出辊62在该状态中反向地旋转时,记录片材12或者介质托盘110在与传送方向15相反的方向,即,向后方向上由输出对辊44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
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的状态切换
如在图4和5A-5C中所图示的,打印部11包括移动机构50。移动机构50包括:支撑件55;每一个具有孔53并且从支撑件55的相对的端部中的相应的一个在向下方向上凸出的突起52;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并且通过孔53插入的轴54;和将在下面描述的杠杆90。轴54的右和左端部分别地在在杠杆90中形成的开口91中插入(见图3)。
夹持辊61包括夹持辊61A和夹持辊61B。夹持辊61A设置在夹 持辊61B的右侧和左侧,夹持辊61B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在中央区域处。突起52包括:设置在用于夹持辊61A的轴51A上的突起52A;和设置在用于夹持辊61B的轴51B上的突起52B。
这里,在介质托盘110插入在MFP 10中的状态中,夹持辊61A分别地排列在设置在介质托盘110上的支撑区域111在左右方向9上的右侧和左侧,即,相对侧上,(见图7)。在介质托盘110插入在MFP 10中的状态中,夹持辊61B在左右方向9上分别地排列在与支撑区域111相对应的位置处。
在相应的突起52A中形成的孔53A的内周向表面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与在突起52B中形成的孔53B的内周向表面的上端相同。相应的孔53A的内周向表面的下端的高度位置比相应的孔53B的内周向表面的下端更低。即,每一个孔53A的尺寸比每一个孔53B更大。
输出辊62的轴64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别地在在杠杆90中形成的开口92中插入(见图3)。
如将在下面描述地,轴54在上下方向7上的运动选择性地将传送对辊59的状态切换到以下状态之一(i)第一状态(见图5A),在第一状态中,传送辊60和夹持辊61相互接触并且能够在其间夹持记录片材12,和(ii)第二状态(见图5C),在第二状态中,夹持辊61和传送辊60相互隔开并且能够在其间夹持介质托盘110。而且,输出辊62的轴64在上下方向7上的运动将输出对辊44的状态选择性地切换到以下状态之一(i)第一状态(由图2中的实线示意),在第一状态中,正齿轮63和输出辊62相互接触并且能够在其间夹持记录片材12,和(ii)第二状态(由图2中的虚线示意),在第二状态中,输出辊62和正齿轮63相互隔开并且能够夹持介质托盘110。注意如将在下面描述的,通过杠杆90在前后方向8上的运动,轴54和轴64上下地移动。
如在图3A和3B中所图示的,向外凸出的凸起43分别地设置在压板42的右端面和左端面上。凸起43分别地装配在形成在杠杆90中的开口130中。如将在下面描述地,通过凸起43的上下运动,压板42的状态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以下状态之一(i)第一状态(见图3A),在第一状态中,压板42从记录单元24隔开距离D1,和(ii)第二状态(见图3B),在第二状态中,压板42从记录单元24隔开大于距离D1的距离D2。
当记录片材12被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时,压板42处于第一状态中以支撑记录片材12。另一方面,当介质托盘110被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时,压板42处于第二状态中,即,压板42位于将被传送的介质托盘110下方。这个构造避免介质托盘110与压板42的接触。
鉴于以上,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中的每一个当在记录片材12上执行图像记录时处于第一状态中,并且当在支撑在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上执行图像记录时处于第二状态中。使用者能够通过移动将在下面描述的杠杆90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每一个构件的状态。
杠杆90
如在图3A和3B中所图示的,打印部11配备有在前后方向8上以可移动方式设置的杠杆90。杠杆90能够在图3A中示意的第一位置和图3B中示意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前面。
如在图6中所图示的,杠杆90包括:用于由使用者抓持的把手93;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一对引导部95;和用于连接把手93和引导部95的一对连接部分94。连接部分94分别地从把手93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向后延伸,使得连接部分94的后端部连接到向后延伸的相应的引导部95的前端部。
如在图1中所图示的,把手93靠近凹进部分80中的开口13并且靠近开口13的上端布置。如在图6中所图示的,把手93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并且在它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分处具有开口96。使用者能够将他的或者她的手指插入开口96中以抓持把手93。
每一个连接部分94类似在前后方向8上细长的平板地成形。该一对连接部分94之一靠近凹进部分80的右边缘和上边缘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该一对连接部分94之另一个靠近凹进部分80的左边缘和上边缘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连接部分94受到打印部11的外罩14的内侧端面81支撑(见图1)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
如在图3A、3B和6中所图示的,引导部95从输出对辊44延伸到传送对辊59在前后方向8上的后侧。引导部95分别地排列在传送路径65的右边缘的右侧上和传送路径65的左边缘的左侧上。引导部95受到打印部11的框架82(见图9和10)支撑。
如在图3A和3B中所图示的,每一个引导部95具有开口91、92和两个开口130。开口91由其前部位于它的后部上方的倾斜端面97、连接到倾斜端面97的前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98A和连接到倾斜端面97的后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98B限定。
开口92由其前部位于它的后部上方的倾斜端面99、连接到倾斜端面99的前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100A和连接到倾斜端面99的后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100B限定。
每一个开口130由其前部位于它的后部上方的倾斜端面131、连接到倾斜端面131的前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132A和连接到倾斜端面131的后端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水平端面132B限定。
接着将解释通过杠杆90的运动实现的传送对辊59的状态的切换。如在图3A和5A中所图示的,当杠杆90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轴54位于相应的开口91中的水平端面98A下面。在这种状态中,利用弹性部件66(见图4)的促动作用力,夹持辊61保持与传送辊60挤压接触。即,传送对辊59处于第一状态中。
当使用者抓持把手93并且在向前方向上拉拽杠杆90时,杠杆90从第一位置向前移动,使得轴54与倾斜端面97形成接触。当杠杆90进一步向前移动时,轴54相对于倾斜端面97滑动。结果,在受到倾斜端面97引导时,轴54向下移动。
轴54与在相应的突起52B中形成的孔53B的内周向端面的下端形成接触并且推动该下端。这个推动降低与相应的突起528一体地形成的支撑件55和受到相应的支撑件55支撑的夹持辊61B。结果,夹持辊61B背离传送辊60地移动。此时,与相应的突起52A一体地形成的支撑件55和受到相应的支撑件55支撑的夹持辊61A不被移动。
当在夹持辊61B从传送辊60隔开的状态中杠杆90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轴54进一步在向下方向上移动。如在图5B中所图示的,轴54与在相应的突起52A中形成的孔53A的内周向端面的下端形成接触并且推动该下端。这个推动降低与相应的突起52A一体地形成的支撑件55和受到相应的支撑件55支撑的夹持辊61A。结果,如在图5C中所图示的,夹持辊61A背离传送辊60地移动。即,传送对辊59的第二状态得以建立。
当杠杆90此后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3B中所图示的,利用相应的弹性部件66的促动作用力,轴54被朝着水平端面98B挤压。此时,杠杆90已经到达第二位置。即,当杠杆90位于第二位置处时,传送对辊59处于第二状态中。
在图5C中,在夹持辊61B和传送辊60之间的距离D3(作为第二距离的一个实例)大于在夹持辊61A和传送辊60之间的距离D4(作为第一距离的一个实例)。这是因为夹持辊61B在夹持辊61A之前已经开始向下移动。即,通过在夹持辊61A背离传送辊60地移动的向下方向上将夹持辊61的夹持辊61A移动了距离D4并且通过在向下方向上将夹持辊61中的另一个辊(即,夹持辊61B)移动了距离D3,移动机构50将传送对辊59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
这里,在介质托盘100插入MFP 10中的状态中,距离D3大于介质托盘110的厚度,介质托盘110的厚度是介质托盘110在上下方向7上的长度。距离D4小于介质托盘110的厚度。相应地,在MFP 10中插入的介质托盘110被夹持在传送辊60和夹持辊61A之间但是不被夹持在传送辊60和夹持辊61B之间。
接着将解释通过杠杆90的运动实现的输出对辊44的状态的切换。如在图3A中所图示的,当杠杆90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输出辊62的轴64位于开口92的水平端面100A下面。在这种状态中,利用未示出的弹性部件的促动作用力,输出辊62保持与正齿轮63接触。即,输出对辊44处于第一状态中。
当使用者抓持把手93并且在向前方向上拉拽杠杆90时,杠杆90在向前方向上从第一位置移动,使得轴64与倾斜端面99形成接触。当杠杆90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轴64相对于倾斜端面99滑动。结果,轴64向下移动。即,在受到倾斜端面99引导并且从正齿轮63隔开时,输出辊62向下移动。即,输出对辊44的第二状态得以建立。
当杠杆90此后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3B中所图示的,通过弹性部件的促动作用力,轴64朝着水平端面100B被挤压。在这种状态中,杠杆90位于第二位置处。即,当杠杆90位于第二位 置处时,输出对辊44处于第二状态中。
接着将解释通过杠杆90的运动实现的压板42的状态的切换。如在图3A中所图示的,当杠杆90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设置在压板42上的每一个凸起43位于限定开口130中的相应的一个的水平端面132A下面。在这种状态中,压板42处于第一状态中。
当使用者抓持把手93并且在向前方向上拉拽杠杆90时,杠杆90在向前方向上从第一位置移动,使得凸起43与相应的倾斜端面131形成接触。当杠杆90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凸起43相对于相应的倾斜端面131滑动。结果,凸起43向下移动。即,压板42向下移动,并且其第二状态得以建立,
当杠杆90此后进一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3B中所图示的,通过未示出的弹性部件的促动作用力,凸起43朝着相应的水平端面132E被挤压。在这种状态中,杠杆90位于第二位置处。即,当杠杆90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压板42处于第二状态中。
当杠杆9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上述操作被反向地执行。即,轴54离开水平端面98B并且相对于倾斜端面97滑动,使得夹持辊61向上移动并且与传送辊60形成接触。而且,轴64离开水平端面100B并且在倾斜端面99上滑动,使得输出辊62向上移动并且与正齿轮63形成接触。而且,凸起43离开相应的水平端面132B并且在倾斜端面131上滑动,使得压板42向上移动。
鉴于以上,杠杆90能够在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中的每一个在此处处于第一状态中的第一位置和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中的每一个在此处处于第二状态中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接触部件41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接触部件41在笔直部分34中布置在喷嘴39的上游。如在图6中所图示的,每一个接触部件41在左右方向9上布置在设置在压板42上的肋条120中的相应的相邻两个肋条之间。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七个接触部件41,但是可以设置任何数目的接触部件41。
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每一个接触部件41具有:安装在导轨56上的基础端部77;和在传送方向15上布置在喷嘴39和传送对辊59之间的接触部分78(作为上侧接触部的一个实例)。接触部分78在传送方向15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倾斜,即,接触部分78从接触部分78靠近基础端部77的一侧朝着接触部分78靠近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远端的一侧倾斜。相应的接触部分78的远端79位于相应的肋条120的上边缘下方。远端79位于记录片材12在此处被处于第一状态中的传送对辊59夹持的夹持位置P1下方(见图3A)并且位于处于第二状态的夹持辊61A上方(见图3B)。
远端79接触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的记录片材12的上侧。结果,记录片材12从上方接触记录片材12的远端79和从下方接触记录片材12的肋条120在左右方向9上被起皱。换言之,记录片材12从上方接触记录片材12的远端79和从下方接触记录片材12的肋条120被成形为看起来类似波浪的一系列规则或者连续的折叠。
介质托盘110
如上所述,MFP 10具有用于在存储介质的端面上记录图像的功能。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情形中,存储介质受到介质托盘110支撑。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介质托盘110在作为托盘插入方向的一个实例的、由箭头73示意的向后方向上从开口13插入MFP 10中的传送路径65的笔直部分34中。即,介质托盘110从记录单元24在传送方向15上的下游侧在与传送方向15相反的方向上插入。在被处于第二 状态中的传送对辊59和输出对辊44夹持时,插入笔直部分34中的介质托盘110在前后方向8上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如在记录片材12的情形中,记录单元24将墨滴喷射到布置在正被传送到记录单元24正下方的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上,使得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
如在图7和8中所图示的,介质托盘110包括:是类似薄板地成形的树脂板的介质托盘本体112;设置在介质托盘本体112的相对的端面之一(具体地,该一个端面是在介质托盘110插入在MFP 10中的状态中的上端面116)上的支撑部113;设置在该相对的端面之一上的第一倾斜端面114,每一个第一倾斜端面是倾斜部的一个实例;和设置在是该相对的端面之一的反面的、相对的端面之另一个上的第二倾斜端面115(具体地,在介质托盘110插入在MFP 10中的状态中,该另一个端面是下端面117)。
支撑部113是具有圆状形状的凹部。存储介质支撑在这个凹部上。凹部的尺寸和形状与所要放置的存储介质的那些基本相同。这个凹部的底端面的区域是上述支撑区域111。
如在图7中所图示的,第一倾斜端面114设置在上端面116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的下游边缘部118上。第一倾斜端面114从下游边缘部118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的下游边缘在与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斜向上倾斜。第一倾斜端面114被排列成对应于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换言之,第一倾斜端面114被排列于在左右方向9上对应于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的位置处。
介质托盘本体112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的下游边缘部118在左右方向9上由分别地对应于第一区域101的部分(每一个作为第一部分的一个实例)和分别地对应于第二区域102的部分(每一个作为第二部分的一个实例)构成。每一个第一区域101是形成第一倾斜端面114中的对应一个的下游边缘部118的一个部分上在左右方向9上 的区域。每一个第二区域102是不形成任何第一倾斜端面114的下游边缘部118的部分上在左右方向9上的区域。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对应于相应的第二区域102的部分的下游边缘位于比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对应于相应的第一区域101的部分的下游边缘更高的位置处。
第一区域101由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构成,第三区域103中的每一个是下游边缘部118的在要接触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中的对应一个的部分(作为第三部分的一个实例)上在左右方向9上的区域,第四区域104中的每一个是下游边缘部118的在将不接触任何夹持辊61的一个部分上在左右方向9上的区域。
介质托盘本体112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的下游边缘部118被构造成使得下游边缘部118在左右方向9上的相对的端部位于下游边缘部118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分下方。即,与相应的第三区域103相对应的部分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位于与相应的第二区域102相对应的部分的上游。
在由夹持辊61的夹持辊61A中的右侧一个在左右方向9上占据的区域中,该区域的右部分在左右方向9上与在MFP 10中插入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三区域103交迭,并且该区域的左部分在左右方向9上与在MFP 10中插入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二区域102交迭。而且,在由夹持辊61的夹持辊61A中的左侧一个在左右方向9上占据的区域中,该区域的左部分在左右方向9上与在MFP 10中插入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三区域103交迭,并且该区域的右部分在左右方向9上与在MFP 10中插入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二区域102交迭。即,每一个夹持辊61A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包含第三区域103和第二区域102这两者的区域之上。
如在图8中所图示的,第二倾斜端面115设置在下游边缘部118 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的下端面117上。第二倾斜端面115从下游边缘部118在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上的下游边缘在与由箭头73示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斜向下地倾斜。第二倾斜端面115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在相应的第二区域102上。
介质托盘110的操作
接着将解释将介质托盘110插入MFP 10中并且在布置在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过程。当杠杆90被使用者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中的每一个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即,夹持辊61、输出辊62和压板42中的每一个从由图2中的实线示意的位置移动到由图2中的虚线示意的位置。这些运动允许传送对辊59和输出对辊44夹持并且在笔直部分34传送介质托盘110。而且,压板42向下移动。即,压板42移动到压板42在此处并不接触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的介质托盘110的位置。
使用者然后通过下游边缘部118作为前边缘朝着打印部11中的笔直部分34在向后方向上通过凹进部分80从开口13插入放置在存储介质上的介质托盘110。在这个操作中,在受到设置在凹进部分80的内侧端面81上的未示出的托盘引导件支撑时,介质托盘110插入至少下游边缘部118被输出对辊44夹持的位置。注意介质托盘110可以插入位于这个位置后面的位置,例如,介质托盘110可以插入下游边缘部118被传送对辊59夹持的位置。
使用者然后通过操作设置在MFP 10的前端面的上部上的操作面板133(见图1)来选择图像记录功能。作为响应,传送器马达向传送辊60和输出辊62传递反向旋转驱动动力,使得介质托盘110在向后方向上由输出对辊44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并且下游边缘部118穿过在记录单元24正下方的位置(见图9A)。
如在图9A-9C、10A和10B中所图示的,接触部件41包括接触部件41A-41D。在参考图9A-9C、10A、10B和12A-12F解释的以下说明中,将解释在左右方向9上对应于接触部件41A、41B的位置处的介质托盘110、接触部件41A、41B和传送对辊59的操作。然而,因为介质托盘110、接触部件41C、41D和传送对辊59在左右方向9上与接触部件41C、41D相对应的位置处以与在与接触部件41A、41B相对应的位置处相同的方式操作,所以免去了关于在与接触部件41C、41D相对应的位置处的操作的解释。
当在图9A中示意的状态中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时,如在图9B和12A中所图示的,在下游边缘部118的第四区域104上形成的第一倾斜端面114与接触部件41B的接触部分78形成接触。结果,接触部分78沿着向后传送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一倾斜端面114相对地移动,使得接触部分78向上弯曲。即,接触部分78被第一倾斜端面114升高到介质托盘110上(见图12C)。注意在图9B中图示的状态中,在下游边缘部118的第三区域103上形成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尚未到达接触部件41A的接触部分78(见图12B)。
在图9B、12A和12B中图示的状态中,当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时,如在图9C和12D中所图示的,在下游边缘部118的下端面117上的第二区域102上形成的第二倾斜端面115与相应的夹持辊61A的上端部形成接触。第二倾斜端面115与夹持辊61A的右部分形成接触。结果,夹持辊61A被第二倾斜端面115挤压并且朝着弹性部件66向下移动,使得下游边缘部118被传送对辊59夹持(见图12F)。
此时,如在图12C和12E中所图示的,夹持辊61B并不接触介质托盘110,因为夹持辊61B已经向下移动了大于介质托盘110的厚度的距离D3。
在图9B、12A和12B中图示的状态中,当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时,如在图9C和12D中所图示的,在下游边缘部118的第三区域103上形成的第一倾斜端面114与接触部件41A的接触部分78形成接触。结果,如在上述运动中,接触部分78沿着第一倾斜端面114相对地移动并且被升高到介质托盘110上(见图12F)。
在图9C、12C和12D中图示的状态中,当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时,如在图10A和12F中所图示的,下游边缘部118的下端面117上的第三区域103与相应的夹持辊61A的上端部形成接触。下端面117上的第三区域103与夹持辊61A的左部分形成接触。如上所述,在这个接触时,夹持辊61A已经朝着弹性部件66向下移动。相应地,下游边缘部118的上端面116上的第三区域103不幸地与夹持辊61A形成接触存在低的可能性,这阻止了夹持辊61A的向下运动。
在图10A中图示的状态中,当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时,在建立在图10B中图示的状态之后,介质托盘110被传送到存储介质所位于记录单元24后面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处,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从在MFP 10的后端面中形成开口134凸出(见图2)。
在这种状态中,将从传送器马达传递到传送辊60和输出辊62的驱动动力从反向旋转驱动动力切换到向前旋转驱动动力。这个向前旋转驱动动力使得介质托盘110在向前方向上被传送,使得放置在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通过在记录单元24下面的位置。记录头38将墨滴喷射到传送到记录单元24下面的存储介质上以在存储介质的端面上记录图像。介质托盘110然后从开口13被排放到MFP 10的外侧。
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介质托盘110正被插入MFP 10中以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时,介质托盘110的第一倾斜端面114与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形成接触。这个接触使得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相对于第一倾斜端面114滑动。结果,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沿着第一倾斜端面114被向上引导并且移动到介质托盘110上方的位置。这降低了介质托盘110的插入受到已经卡住介质托盘110的接触部件41妨碍的可能性。即,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支撑存储介质的介质托盘110能够插入MFP 10中而不受到用于起皱记录片材12的接触部件41妨碍。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分78接触第一倾斜端面114,使得接触部件41向上弯曲。这个构造消除了提供一种用于移动接触部件41的机构的需要。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倾斜端面114被布置成对应于接触部件41,所以第一倾斜端面114能够仅仅设置在必要的部分处。换言之,第一倾斜端面114并不需要设置在不必要的部分处。
介质托盘110的第一倾斜端面114能够直接地与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形成接触以将接触部分78引导到介质托盘110的上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介质托盘110正被插入MFP 10中时,介质托盘110在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部118与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形成接触。利用这种接触,夹持辊61A被介质托盘110推动并且向下移动,使得夹持辊61A能够利用传送辊60夹持介质托盘110。然而,如果第一倾斜端面114与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形成接触,则第一倾斜端面114和夹持辊61A在此处相互接触的位置向更低的位置偏离。这是因为与在它们在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处相比第一 倾斜端面114在它们在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处位于更低的高度。这个情况可以引起夹持辊61A不能向下移动,并且传送对辊59不能夹持介质托盘110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托盘110在托盘插入方向的下游边缘部118在左右方向9上由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构成,在第一区域上形成相应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在第二区域上不形成第一倾斜端面114;并且与相应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在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相比,下游边缘部118的在相应的第二区域102中的下游边缘位于更高的高度。在第一区域101中包括并且将与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形成接触的第三区域103位于第二区域102前面。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被排列在包括第三区域103和第二区域102这两者的区域上。
因此,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首先在托盘插入方向上接触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上的第二区域102,即,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首先接触不形成第一倾斜端面114的区域,并且这些区域的下游边缘位于相应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在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上方。结果,在托盘插入方向上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的第二区域102推动并且降低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此后在托盘插入方向上接触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的第三区域103,即,夹持辊61A接触第一倾斜端面114。此时,夹持辊61A已经向下移动。这个构造能够减小发生上述情况的可能性,即,夹持辊61A不能背离传送辊60被移动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当接触第二区域102时,移动了距离D4的夹持辊61A能够在受到第二倾斜端面115引导时顺利地向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托盘110仅仅在左右方向9上在支撑区域111的相对的部分处被传送对辊59夹持。这个构造能够防止发生介质托盘 110的、是介质托盘110从支撑区域111的相对侧的下端面117被夹持辊61B推动,并且由此在介质托盘110沿其翘曲的方向上翘曲或者移动的问题。相应地,可以防止支撑在支撑区域111上的存储介质由于接触传送辊60而受到损坏。
第一修改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夹持辊61A在左右方向9上被排列在相对的侧区域处,并且夹持辊61B在左右方向9上被排列在中央区域上,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排列。例如,所有的夹持辊61可以类似夹持辊61A地构造。即,所有的夹持辊61可以被构造为向下移动了距离D4。
第二修改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传送对辊59中传送辊60设置在上侧上,并且夹持辊61设置在下侧上,但是夹持辊61可以设置在上侧上,并且传送辊60可以设置在下侧上。在这个构造中,移动上夹持辊61以切换传送对辊59的状态。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下输出辊62以切换输出对辊44的状态,但是可以移动上正齿轮63以切换输出对辊44的状态。
MFP 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记录片材12上记录图像的情形中使用正齿轮63,并且在存储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情形中,替代正齿轮63地使用由输出辊62旋转的从动辊(即,不象正齿轮63那样在辊表面上无任何凸起和凹部的辊)。在此情形中,例如,正齿轮63和上述从动辊随着杠杆90的运动上下地移动,并且当杠杆9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正齿轮63向上缩退,并且上述从动辊移动到笔直部分34中。当杠杆9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时,上述从动辊向上缩退,并且正齿轮63移动到笔直部分34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夹持辊61被相应的弹性部件66朝着传送辊60促动,并且输出辊62被相应的弹性部件朝着正齿轮63促动。然而, 作为对照,传送辊60可以被弹性部件朝着夹持辊61促动,并且正齿轮63被弹性部件朝着输出辊62促动。
第三修改
夹持辊61和输出辊62的运动方向不限于上下方向7。例如,夹持辊61和输出辊62可以在相对于上下方向7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第四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左右方向9上在设置在压板42上的每两个相邻的肋条120之间布置一个接触部件41,即,在上述实施例中接触部件41和肋条120在左右方向9上交替地排列。然而,可以不在左右方向9上在每两个相邻的肋条120之间布置一个接触部件41。例如,可以在左右方向9上在某些肋条120中的每两个相邻的肋条之间布置一个接触部件41。即,仅仅需要在左右方向9上在相应的肋条120之间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中布置一个接触部件41。
第五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倾斜端面114仅仅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与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相对应的位置处,但是还可以设置在不与接触部分78相对应的位置处。
第六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介质托盘本体112的下游边缘部118在左右方向9上由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构成,但是可以由仅仅第一区域101构成。即,第一倾斜端面114在左右方向9上可以在全部下游边缘部118之上形成。
第七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01由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构成,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构造。例如,第一区域101可以由第三 区域103、第四区域104和将与移动了距离D3的夹持辊61B形成接触的区域构成,只要第一倾斜端面114的至少一个部分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9上对应于夹持辊61B。而且,第一区域101由第三区域103和将与移动了距离D3的夹持辊61B形成接触的区域构成,只要所有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在左右方向9上被设置在与夹持辊61相对应的位置处。
第八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介质托盘110从在MFP 10的前端面中形成的开口13插入,但是可以从在MFP 10的后端面中形成的开口134插入。在此情形中,在记录单元24将图像记录到放置在正被在向前方向上传送的介质托盘110上的存储介质上之后,介质托盘110可以从在MFP 10的前端面中形成的开口13被排放并且可以从在MFP 10的后端面中形成的开口134被排放。
第九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基础端部77安装在导轨56上,并且接触部分78接触第一倾斜端面114,由此接触部件41向上弯曲。然而,整个接触部件41可以能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例如,接触部件4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基础端部77在上下方向7上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在导轨56上,并且接触部件41通常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位于更低的位置处并且使得接触部分78通过接触第一倾斜端面114而被升高,并且由此整个接触部件41向上移动。在此情形中,因为接触部件41不能被记录片材12升高,所以记录片材12能够起皱。
第十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的高度位置与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一倾斜端面114的高度相同。这个构造允许在接触部分78和第一倾斜端面114之间的接触。然而,在如在第二修改中通过布置在上侧上的夹持辊61的向上运动将传送对辊59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的情形中,如在图11B中所图示 的,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的高度位置低于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的介质托盘110的第一倾斜端面114的高度位置。
在此情形中,例如,如在图11A-11F中所示意的构造允许接触部件41移动到介质托盘110的上表面上。以下将给出详细的解释。在左右方向9上凸出的突起76被设置在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基础端部77和接触部分78之间。从介质托盘110的下游边缘部118凸出的突起121被设置在下游边缘部118上以便在左右方向9上对应于突起76。类似第一倾斜端面114地倾斜的第三倾斜端面123分别地设置在相应的突起121的远端部上。
当介质托盘110在向后方向上传送通过笔直部分34时,如在图11A和11B中所图示的,突起121首先与相应的突起76形成接触,使得突起76受到第三倾斜端面123引导。结果,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向上弯曲并且位于与第一倾斜端面114相同的高度位置处。
当在这种状态中进一步在向后方向上传送介质托盘110时,如在图11C和11D中所图示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与相应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形成接触,使得接触部分78受到相应的第一倾斜端面114引导。结果,相应的接触部件41的接触部分78向上弯曲。即,接触部件41移动到介质托盘110的上表面上(见图11E和11F)。
第十一修改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每一个的状态被杠杆90切换,但是切换状态的方法不限于此方法。例如,传送对辊59、输出对辊44和压板42可以通过从马达施加的驱动动力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

Claims (19)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介质托盘,所述介质托盘被构造为支撑记录介质;
对辊,所述对辊包括第一辊和与所述第一辊相对的第二辊,所述对辊的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夹持片材,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以比在所述第一状态中大的距离相互隔开并且能够夹持所述介质托盘;
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在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上被布置所述对辊的下游,所述记录装置被构造为将墨滴从所述多个喷嘴喷射到所述片材和被支撑在所述介质托盘上的所述记录介质之一上;
多个下侧接触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的下游,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与所述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被相互隔开地排列,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片材的下侧;以及
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对辊的所述片材夹持位置和所述多个喷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中的相邻的两个下侧接触部之间,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片材的上侧,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与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片材起皱,
所述介质托盘在所述介质托盘被插入的托盘插入方向上包括下游边缘部,所述下游边缘部被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部,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朝着上游侧而斜向上地倾斜,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以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的下边缘位于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的上边缘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通过接触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而向上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被布置成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下侧接触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中的下侧的辊向下移动,以将所述对辊的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
其中,使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中的每一个上侧接触部的下边缘位于这样的位置,该位置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中的所述对辊夹持所述片材的位置的下方并且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中的所述下侧的辊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每一个均作为所述第二辊的多个第二辊,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二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第二辊排列在所述第一辊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辊相对,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每一个第二辊在朝着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通过弹性部件来被促动,并且能够在朝着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以及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为:通过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将所述多个第二辊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辊移动第一距离并且通过在背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上将所述多个第二辊中除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之外的剩余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辊移动第二距离,来将所述对辊的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介质托盘的厚度,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介质托盘的厚度,
其中,所述介质托盘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的所述下游边缘部包括:在所述横向方向与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的区域相对应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未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的区域相对应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下游边缘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接触并且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上游,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区域和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区域这两个区域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面包括朝着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而斜向下地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介质托盘包括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区域,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辊包括:位于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支撑区域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侧上的至少两个第二辊;和位于所述介质托盘的所述支撑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二辊,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为将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辊移动所述第一距离并且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辊移动所述第二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所述记录装置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来插入所述介质托盘。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供应托盘,
所述供应托盘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对辊的上游,并且被构造为支撑将被供应到所述对辊的所述片材。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上游侧朝着下游侧而向下倾斜。
13.一种将被插入喷墨记录设备中的介质托盘,所述介质托盘包括:具有板形的介质托盘本体;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设置在所述介质托盘本体的上端面上,并且用于支撑将要通过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在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介质,
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对辊,所述对辊被构造为夹持并且传送片材和所述介质托盘之一;
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被布置在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上的所述对辊的片材夹持位置的下游,所述记录装置被构造为将墨滴从所述多个喷嘴喷射到所述片材和被支撑在所述介质托盘上的所述记录介质之一上;
多个下侧接触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对辊的所述片材夹持位置的下游,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在与所述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被相互隔开地排列,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片材的下侧;以及
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对辊的所述片材夹持位置和所述多个喷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中的相邻的两个之间,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片材的上侧,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被构造为与所述多个下侧接触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片材起皱,
所述介质托盘在所述介质托盘被插入的托盘插入方向上包括下游边缘部,所述下游边缘部是所述介质托盘本体的所述上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下游边缘部被设置有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斜向上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部,所述至少一个倾斜部被构造为接触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以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上侧接触部。
14.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介质托盘,所述介质托盘被构造为支撑记录介质;
对辊,所述对辊被构造为夹持并且传送所述介质托盘和片材之一;
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多个喷嘴,并且被构造为将墨滴从所述多个喷嘴喷射到所述片材和被支撑在所述介质托盘上的所述记录介质之一上;以及
起皱机构,所述起皱机构包括被设置在用于传送所述介质托盘和所述片材的传送路径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所述起皱机构被构造为使所述片材起皱,
所述介质托盘包括在托盘插入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介质托盘的远端部上的引导部,其中所述介质托盘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插入到所述传送路径中,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形成接触以在背离所述传送路径的方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被构造为从上方接触所述片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上,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布置在(i)和(ii)之间,其中:
(i)通过所述对辊来夹持所述片材的位置;
(ii)所述多个喷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是在与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多个第一接触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起皱机构包括在与传送所述片材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隔开的多个第二接触部,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中的每一个第一接触部被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中对应的相邻两个第二接触部之间,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片材起皱。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引导部包括倾斜端面,所述倾斜端面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形成在所述介质托盘的下游边缘部上,所述倾斜端面在所述托盘插入方向上朝着上游侧而斜向上地倾斜。
CN201420574700.7U 2013-09-30 2014-09-30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Active CN2043546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4966 2013-09-30
JP2013204966A JP6194727B2 (ja) 2013-09-30 2013-09-30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メディアトレ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4610U true CN204354610U (zh) 2015-05-27

Family

ID=52739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74700.7U Active CN204354610U (zh) 2013-09-30 2014-09-30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70926B2 (zh)
JP (1) JP6194727B2 (zh)
CN (1) CN2043546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0846A (zh) * 2015-11-30 2017-08-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009162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83536A (ja) * 2021-05-31 2022-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8159B2 (ja) 1997-11-13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3768929B2 (ja) 2002-07-10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748309B2 (ja) * 2005-08-19 2011-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搬送媒体、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US7628558B2 (en) * 2005-08-10 2009-1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ransport syste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20080236413A1 (en) * 2007-03-30 2008-10-02 Castleberry Jeffrey G Media carrier
JP2009269725A (ja) * 2008-05-08 2009-11-1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5614303B2 (ja) * 2010-09-21 2014-10-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573699B2 (ja) * 2011-01-21 2014-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96651B2 (ja) * 2011-11-28 2015-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60988B2 (ja) *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0846A (zh) * 2015-11-30 2017-08-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7020846B (zh) * 2015-11-30 2019-12-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009162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91998A1 (en) 2015-04-02
JP6194727B2 (ja) 2017-09-13
US9370926B2 (en) 2016-06-21
JP2015066887A (ja) 2015-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129B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204354610U (zh) 喷墨记录设备和介质托盘
US7762546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US7950650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9016463B2 (en) Conveying device
US8939661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7055137A (zh) 片材盘
EP2305583B1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787099A (zh) 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3991285B (zh) 具有用于支撑滑架的框架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2583071B (zh) 纸幅校正器、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8973357B (zh) 记录装置
CN202623531U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8087662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339885A (zh) 供送托盘
CN103708269A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6512388B (zh) 一种麻将机及其斜坡出牌装置
CN205086500U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6512387B (zh) 一种麻将机及其升牌组件
JP2009119762A (ja) 電子機器
CN202271669U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6512389B (zh) 一种麻将机及其上牌组件
JP2009262357A (ja) 記録装置
US8276908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KR20040066388A (ko) 잉크젯 프린터의 배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