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16565U -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16565U
CN202716565U CN2012200282998U CN201220028299U CN202716565U CN 202716565 U CN202716565 U CN 202716565U CN 2012200282998 U CN2012200282998 U CN 2012200282998U CN 201220028299 U CN201220028299 U CN 201220028299U CN 202716565 U CN202716565 U CN 202716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sture
roller
transfer path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2829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岛章太
佐野岩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16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165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3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not being in sheet or web form, e.g. spherical or cubic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4Simultaneously, alternately, or selectively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two or more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6Tabl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4Non driven means for press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on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抵接部可不与片材接触地充分离开驱动辊,并降低使抵接部改变姿势所需的力。传送装置的第2传送辊对具有第2驱动辊(55)及第1齿盘辊(56);在第1齿盘辊(56)的前方配置旋转部件;旋转部件(120)具有第4旋转轴(121)、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第1抵接部(122)及第2抵接部。第1抵接部(122)通过托盘引导件(90)的移动而进入第1传送路径的直线部(35),并被所插入的托盘(80)推压而推上托盘(80)的上表面。第1抵接部被托盘(80)推压,由此,第2抵接部上推下支架(110),使弹性轴(63)变形,使第1齿盘辊(56)从直线部退避。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送放置有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的传送装置、向通过该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介质及片材喷出墨滴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下述喷墨记录装置:通过传送装置传送放置有CD、DVD等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向记录介质及片材记录图像(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在供片材及托盘通过的传送路径中,设有第1驱动辊及第2驱动辊。并且,设有隔着传送路径而与第1驱动辊相向的齿盘及隔着传送路径而与第2驱动辊相向的从动辊。齿盘被设置为姿势能够变化为与第1驱动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离开传送路径的第2姿势,并且,在第1姿势下被朝向第1驱动辊施力。从动辊以比托盘厚度小的分离距离从第2驱动辊离开。用户在第2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插入托盘时,从动辊离开第2驱动辊,与该从动辊的动作相联动地,齿盘离开传送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1757号公报 
在使托盘与配置在传送路径中的抵接部(从动辊)抵接并改变姿势、与抵接部的姿势变化相联动地使齿盘离开第1驱动辊的结构中,片材有可能接触到配置在传送路径上的抵接部。为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使用驱动电机、由用户操作的被操作部件等,使齿盘离开第1驱动辊。但是,需要克服向第1驱动辊对齿盘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 而使齿盘离开第1驱动辊,因而产生了驱动电机需要较高的转矩、或者用户操作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以上情况而出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抵接部可充分地离开驱动辊而不会与片材接触、且可降低使抵接部改变姿势所需的力的机构。 
(1)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装置具有:托盘,放置记录介质;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第1施力部件,对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朝向上述第1辊进行施力;旋转轴,向与上述齿盘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旋转而进入上述传送路径,并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转,来克服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以及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 
片材被第1辊和处于第1姿势的齿盘辊夹持传送。旋转轴位于第3位置时的第1抵接部离开传送路径,不与传送的片材接触。通过旋转单元使旋转轴从第3位置向第1位置旋转时,第1抵接部进入传送路径。用户将托盘插入到传送路径时,进入传送路径的第1抵接部被托盘推压,第1抵接部与托盘的一面抵接,并且使旋转轴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使旋转轴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时,第2抵接部 克服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处于第1姿势的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使齿盘辊从传送路径退避。在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装置中,第1抵接部在第3位置处不与所传送的片材接触,不会妨碍片材的传送。并且,当使旋转轴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时,克服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齿盘辊的姿势变化,因此通过旋转单元使旋转轴从第3位置向第1位置旋转时,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不会传递到旋转轴。即,旋转单元不必克服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使旋转轴旋转。其结果是,可使第1抵接部充分地离开所传送的片材,并且,旋转单元可以以较小的力使旋转轴旋转。 
(2)可如下构成,上述第1抵接部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滑动,并且,滑动阻力上述第1抵接部的滑动阻力小。第1抵接部在托盘的传送过程中降低了对托盘的阻力。 
(3)可如下构成,上述第1抵接部具有第2辊,该第2辊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旋转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滚动。第1抵接部在托盘的传送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了对托盘的阻力。 
(4)可还具有第3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上述旋转单元具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的姿势能够变化为第3姿势和第4姿势,并且,在从该第3姿势向该第4姿势进行姿势变化的过程中,该可动部件与上述第3抵接部扣合而使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可动部件由用户改变姿势,从而使旋转轴旋转。可动部件不必克服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改变姿势,因此用户可容易地改变可动部件的姿势,使用便利性良好。 
(5)可还具有托盘引导件,该托盘引导件的姿势能够变化为将插入到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向上述第1辊引导的第6姿势及离开上 述传送路径的第5姿势;上述可动部件与上述托盘引导件从上述第5姿势向上述第6姿势的移动相联动地从上述第3姿势变化为上述第4姿势。旋转轴与引导托盘的托盘引导件的姿势变化相联动地旋转,因此,在可插入托盘的状态下,旋转轴始终位于第1位置,通过托盘的插入,齿盘辊从传送路径退避。因此,可防止齿盘辊未退避而与插入的托盘抵接。 
(6)可如下构成,上述第1辊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抵接的上侧的第7姿势及比该第7姿势靠下的下侧的第8姿势的方式设置,并且,上述第1辊的姿势通过姿势从上述第3姿势变化为上述第4姿势的上述可动部件从上述第7姿势变化为上述第8姿势。在可插入托盘的状态下,第1辊始终为第8姿势,可防止第1辊未移动到下方而与插入的托盘碰撞。 
(7)上述旋转单元可具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使上述旋转轴向从上述第3位置朝向上述第1位置的方向旋转。驱动电机不必克服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使旋转轴旋转,因此可使用转矩小的的驱动电机。 
(8)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装置可还具有第2施力部件,该第2施力部件以比上述第1施力部件小的作用力、且向从上述第1位置朝向上述第3位置的方向对上述旋转轴进行施力。当托盘被用户从传送路径拉出时,旋转轴在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旋转。旋转到第1位置的旋转轴在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进一步旋转,返回到第3位置。 
(9)本实用新型也可是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托盘,放置记录介质;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 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第1施力部件,对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朝向上述第1辊进行施力;旋转轴,向与上述齿盘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旋转而进入上述传送路径,并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转,来克服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以及记录部,向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片材及记录介质喷出墨滴,进行图像记录。 
(10)本实用新型也可是一种传送装置,其具有:传送路径,供放置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通过;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旋转轴,向与上述第1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1位置处位于上述传送路径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并且,在上述第3位置处离开上述传送路径;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1位置处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第1姿势,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以及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传送片材时,第1抵接部位于第3位置,因此在传送路径中传送的片材不会与第1抵接部接触。并且,旋转单元不 必克服第1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即可使旋转轴旋转,旋转单元可以以较小的力使旋转轴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打印部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托盘引导件及侧框的立体图。 
图5是托盘的立体图。 
图6是从第2传送辊对周边的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第2传送辊对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A、图8B、图8C是表示旋转部件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9A、图9B、图9C、图9D是表示旋转部件的动作的剖视图,图9E及图9F是说明弹性轴的变形的说明图。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说明片材及托盘的传送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第2传送辊对对片材的传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 
10 喷墨记录装置 
14 片材 
26 链板(可动部件) 
35 直线部(传送路径) 
40 记录部 
50 第1传送辊对 
54 第2传送辊对 
55 第2驱动辊(第1辊) 
56 第1齿盘辊(齿盘辊) 
63 弹性轴(第1施力部件) 
84 记录媒体(记录介质) 
90 托盘引导件 
120 旋转部件 
121 第4旋转轴(旋转轴) 
122 第1抵接部 
123 第2抵接部 
124 第3抵接部 
125 滑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喷墨记录装置10被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作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显示部13的一侧作为前侧(正面侧)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侧(正面侧)观察喷墨记录装置10来定义左右方向9。 
[喷墨记录装置10] 
喷墨记录装置10呈具有下部的打印部11和上部的扫描部12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是具有打印、扫描、复印功能的一体机。另外,扫描部12是任意结构。 
打印部11的控制由未图示的控制部进行。控制部由例如基板上所安装的微型计算机等来实现。控制部根据从未图示的输入部、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信息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图2)、托盘80上所放置的记录媒体84(图5)上记录图像。片材14为记录纸、光泽纸、明信片、信纸等。记录媒体84为CD-ROM、DVD-ROM等。此外,控制部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的表面和背面上双面记录图像。片材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片材。记录媒体8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 
片材14容纳于图1所示的供纸盒15中。供纸盒15容纳于打印部11的下部,且能够从设置于打印部11的前表面侧的开口19向前方拉出。供纸盒15呈上部开口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外形。在供纸盒15的上部设置有排纸接收部18。 
如图2所示,片材14放置于供纸盒15的底部16。供纸盒15的后壁17从底部16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由后述的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被后壁17引导而朝向斜后上方。 
如图2、图3所示,打印部11具有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主框65、左右一对侧框70、未图示的检测机构及驱动部。驱动部具有由控制部进行驱动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机和将该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的滑架41等的驱动传递机构。 
[进给部20] 
如图2所示,进给部20具有:由主框65(图3)可旋转地支撑的支轴21、从支轴21向后斜下方延伸的臂22及设置在臂22上的左右一对进给辊23。支轴21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通过未图示的第1驱动电机旋转。臂22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轴21,在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进给辊23。臂22在供纸盒15向前后方向8滑动时与设置于供纸盒15上的未图示的倾斜面滑动接触而转动,从上方将进给辊23按压在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上。进给辊23被多个传递齿轮24传递支轴21的旋转而旋转,向后方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向后方送出的片材14由传送装置30传送。 
[传送装置30] 
如图2所示,传送装置30具有夹着片材14进行传送的第1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供片材14通过的空间即第1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32。第1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 32是由配置在供纸盒15的上方的稿台38及多个引导部件33划分成的空间。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的第2驱动辊55如图10D所示地也用于传送托盘80。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 
如图2所示,第1传送路径31具有:片材14弯曲而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的弯曲部34,和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弯曲部34的下游端向前后方向8以直线状延伸、且通过稿台38的上侧的直线部35。托盘80如后文所述地在直线部35上传送。直线部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路径。 
第2传送路径32通过稿台38和供纸盒15之间,在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的上游侧的第1连接位置45和下游侧的第2连接位置46与第1传送路径31连接。 
第1传送辊对50配置于处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1连接位置45与稿台38之间的位置。第2传送辊对54配置于处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与第2连接位置46之间的位置。转向辊对58处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2连接位置46的下游侧,且配置于排纸接收部18的上方,以便能够将片材14排出。关于第1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的详细情况,在后文进行描述。 
[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具有图2所示的传感器48和未图示的编码器。传感器48配置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1传送辊对50的上游侧。传感器48例如由具有发光二极管及光电二极管的光断续器和能够出没地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31的检测件构成。根据所传送的片材14,检测件改变姿势,由此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被阻止到达光电二极管,或者光到达光电二极管,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即,在片材14通过设置有检测件的位置的期间和没有通过时,传感器48的输出不同。 
编码器具有光断续器和安装在第1传送辊对50的第1旋转轴53上的盘片,在该盘片上设置有透过光的透光部及遮挡光的遮光部(未图示)。盘片旋转,从而透光部和遮光部交替地通过光断续器的光路,编码器的输出变化。即,编码器的输出以与第1驱动辊51的旋转量对应的次数进行变化。因此,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相当于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具有对编码器的输出变化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根据计数器的计数值来检测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根据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后的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来检测片材14或托盘8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 
[记录部40] 
如图2所示,记录部40具有配置在稿台38的上方的滑架41和搭载于滑架41上的记录头42。滑架41由后述的第1导轨140及第2导轨(未图示)以能够向左右方向9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滑架41通过驱动部的第3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向左右方向9进行移动。通过供给电力,记录头42向在稿台38上通过的片材14及放置在托盘80上的记录媒体84喷出墨滴。记录部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部。 
从供纸盒15由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在稿台38上通过后述的记录部40对片材14记录图像。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表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在第1传送方向36上的上游端(后端)超过第2连接位置46之前,通过转向辊对58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被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后,通过转向辊对58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从第2连接位置46进入第2传送路径32。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在第2传送路径32中向第2传送方向39传送,从第1连接位置45进入第1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1传送路径31中被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后,被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 出。 
[主框65] 
如图3所示,主框65具有底板66、左右侧板130、顶板67、第1导轨140(图6)及未图示的第2导轨。底板66和侧板130通过将金属板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弯折而形成,是一体的。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6所示的第1导轨140、第2导轨、由第1导轨140及第2导轨支撑的记录部40(图2)的图示。 
顶板67安装在侧板130的上端部的前部。第2导轨安装在侧板130的上端部的后部。第1导轨140配置在顶板67和第2导轨之间,安装在侧板130上。滑架41横跨第1导轨140和第2导轨地设置,以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的方式由第1导轨140及第2导轨支撑。 
如图7所示,第1导轨140具有:插入了设置在下述上支架100上的钩爪101的前侧的多个第1嵌合孔142;和使设置在上支架100上的扣合爪102弹性变形而插入的后侧的左右一对第2嵌合孔143。多个第1嵌合孔142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 
如图3所示,侧板130具有:第1传送辊对50的第1旋转轴53嵌入的圆形的切口134;第2传送辊对54的第2旋转轴57插通的、上下较长的第1长孔135;转向辊对58的第3旋转轴61插通的、上下较长的第2长孔136。 
[第1传送辊对50] 
如图2所示,第1传送辊对50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1旋转轴53上的第1驱动辊51;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由第1驱动辊51推压的第1从动辊52。第1驱动辊51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第1从动辊52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如图3所示,第1旋转轴53嵌入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 的切口134中,并固定到主框65上。第1从动辊52由稿台38支撑,如下文所述,通过链板26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与稿台38一起向上下方向7移动。 
[第2传送辊对54] 
如图2所示,第2传送辊对54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被第2驱动辊55推压的第1齿盘辊56。第2驱动辊55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第1齿盘辊56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3所示,第2旋转轴57插通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的第1长孔135中,可向上下方向7移动。设置在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通过第2旋转轴57向上下方向7的移动,姿势变化为图2中实线所示的上侧的第7姿势及图2中虚线所示的下侧的第8姿势。第2驱动辊5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辊。第7姿势及第8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7姿势及第8姿势。通过链板26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及托盘引导件90(图4)的姿势变化,如图10A、图10B所示,第2旋转轴57向上下方向7移动。 
如图6、图7所示,第1齿盘辊56通过由上支架100及下支架110保持的弹性轴63进行支撑,其姿势可变为下侧的第1姿势及上侧的第2姿势。弹性轴63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可在径向弹性变形。当第2驱动辊55处于上侧的第7姿势、第1齿盘辊56处于下侧的第1姿势时,如图9E所示,第1齿盘辊56被第2驱动辊55推压,弹性轴63弹性变形。通过变形后的弹性轴63,第1齿盘辊56被处于第7姿势的第2驱动辊55推压。第1齿盘辊5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齿盘辊。弹性轴6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施力部件。 
如图9F所示,处于第2姿势的第1齿盘辊56和处于第1姿势时相比位置靠上,因此第1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比第1齿盘辊56处于第1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大。 
如图9F所示,第1齿盘辊56通过从第1姿势变为第2姿势,从处于下侧的第8姿势的第2驱动辊55离开比托盘80的厚度T(图5)大的分离距离L。即,如图10C所示,托盘80不被第2驱动辊55和第1齿盘辊56夹持。托盘80被第2驱动辊55和旋转部件120的第1抵接部122夹持并传送。稍后详述。 
[转向辊对58] 
如图2所示,转向辊对58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通过受扭螺旋弹簧64(图3)推压第3驱动辊59的第2齿盘辊60。第3驱动辊59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下侧。第2齿盘辊60配置在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3所示,第3旋转轴61插通到设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上的第2长孔136中,可向上下方向7移动。设置在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通过第3旋转轴61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姿势变化为上侧的第11姿势及下侧的第12姿势。第3旋转轴61通过下述链板26(图3)向上下方向7移动。第3驱动辊59的上下方向7上的移动量设定得大于托盘80的厚度T(图5)。如图10C所示,由用户从开口19(图1)朝后方插入的托盘80,不会与姿势变化为下侧的第12姿势的第3驱动辊59及第2齿盘辊60接触地通过第3驱动辊59和第2齿盘辊60之间。 
[稿台38] 
稿台38支撑第1从动辊52,通过链板26(图3)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姿势可变化为图2实线所示的上侧的第13姿势及虚线所示的下侧的第14姿势地被支撑。稿台38通过下述链板26(图3)向上下方向7移动。稿台38的移动量与托盘80的厚度T(图5)设定得基本相同。即,稿台38处于下侧的第14姿势时,第1驱动辊51和第1从动辊52以和托盘80的厚度T基本相同的距离相分离,如图10D所示,可通过第1传送辊对50夹持托盘80并传送。 
如图10A所示,片材14在稿台38、第1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处于上侧的姿势的状态下,由第1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夹持并传送。如图10B所示,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拉出时,通过与托盘引导件90的移动相联动地向前方移动的下述链板26(图3),稿台38、第1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向下方移动。通过第1从动辊52、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向下方移动,第1传送路径31的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如图10D所示,托盘80可通过直线部35。 
[托盘80] 
如图5所示,托盘80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托盘80的上表面81上设置有嵌入记录媒体84的圆形的凹部82。从凹部82的底面的中央部突出有插通在记录媒体84的中央部上形成的孔85的圆形的凸部83。记录媒体84嵌入到凹部82中,与托盘80一起由传送装置30在直线部35上传送。 
[侧框70] 
左右一对侧框70是和左右方向9相向的矩形板状的树脂成型品。侧框70分别配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的前方。各侧框70分别具有:设置在以下说明的托盘引导件90上的插通第1轴93的第1凸轮槽71及插通第2轴94的第2凸轮槽72。 
[托盘引导件90] 
如图4所示,托盘引导件90具有:矩形板状的底板91、设置在底板91的上表面92一侧的左右一对侧引导件95、多个上引导件96。上引导件96从侧引导件95的上端部向底板9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突出,与底板91的上表面92在上下方向7上相向。多个上引导件96在前后方向8上排列。托盘80从前方插入到由底板91、侧引导件95及上引导件96所围成的空间。托盘引导件90配置在左右一对侧框70 之间,位于第1传送方向36(图2)上的转向辊对58的下游侧(前方)。如图1所示,托盘引导件90位于开口19的上部。托盘引导件9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托盘引导件。 
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后部突出左右一对第1轴93,其插通到设置在侧框70上的第1凸轮槽71中。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前部突出第2轴94,其插通到设置在侧框70上的左右一对第2凸轮槽72中。托盘引导件90由侧框70支撑,其姿势可变化为图4A所示的上侧的第5姿势及图4B所示的下侧的第6姿势。如图10A所示,处于第5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位于第1传送路径31的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10B所示,处于第6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1位于直线部35的下侧。第5姿势是传送片材14时的姿势,托盘引导件90不会阻碍片材从转向辊对58的排出。如图10D所示,第6姿势是传送托盘80时的姿势,将托盘80引导到转向辊对58之间。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从而从第5姿势变化为第6姿势。第5姿势及第6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5姿势及第6姿势。 
[链板26] 
左右一对链板26配置在主框65的左右侧板130和稿台38之间。链板26的前端部位于左右一对侧框70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侧。链板26的前端部上设置与托盘引导件90的第1轴93扣合的未图示的扣合部。处于图2中实线所示的第5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变为图2中虚线所示的第6姿势后,图3所示的链板26在扣合部处被托盘引导件90拉伸而从图3所示的第3姿势变为比第3姿势靠近前方的第4姿势。托盘引导件90从第6姿势返回到第5姿势时,在扣合部处,链板26被托盘引导件90向后推压,返回到图3所示的位置。第3姿势及第4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姿势及第4姿势。 
链板26例如具有支撑以下部件的3个倾斜面:稿台38、保持第2 旋转轴57的第1支架、保持第3旋转轴61的第2支架。各倾斜面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地形成。链板26向前方移动时,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沿倾斜面滑下。链板26向后方移动时,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沿倾斜面滑上。即,当托盘引导件90被从第5姿势拉出为第6姿势时,稿台38、设置在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及设置在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从图2的实线所示的上侧位置向图2的虚线所示的下侧位置移动,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托盘80通过扩张的直线部35。 
并且,链板26具有插入了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3抵接部124的未图示的第3凸轮槽。通过链板26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第3凸轮槽的周壁推压旋转部件120的第3抵接部124,旋转部件120旋转。链板12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可动部件。 
[上支架100] 
图6、图7所示的上支架100及下支架110是用于支撑第1齿盘辊56及旋转部件120的部件。 
如图7所示,上支架100具有:插入到设置在第1导轨140上的多个第1嵌合孔142的前侧的多个钩爪101;扣合爪102,弹性变形并插入到第2嵌合孔143中。钩爪101如下形成,其突出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扣合爪102也形成钩状,突出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地形成。从第1导轨140的下侧将钩爪101插入到第1嵌合孔142中,使上支架100向前方错开,将钩爪101的突出的前端部挂到第1导轨140上后,将上支架100按压在第1导轨140上,使扣合爪101挠曲并插入到第2嵌合孔143中而将扣合爪102的突出的前端部挂到第1导轨140上,从而将上支架100安装到第1导轨140上。 
上支架100的上表面一侧设有嵌入了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4旋转轴121的凹部103。上支架100和第1导轨140的下表面一起通过凹 部103的壁面自由旋转地保持旋转部件120。 
上支架100具有嵌入了下支架110的多个嵌入部104。各嵌入部104中分别嵌入下支架110。上支架100可转动地支撑下支架110。并且,如图9E、图9F所示,上支架100具有支撑弹性轴63的左右两端部的轴承部105。 
[下支架110] 
下支架110如图9E及图9F所示,是推压弹性轴63并使第1齿盘辊56向上方移动的部件。如图7所示,各下支架110在后端部具有可转动地被上支架100支撑的转动轴112。下支架110通过前端部被下述旋转部件120的第2抵接部123从下方推压而转动,从图9C所示的下侧的第4姿势变化为图9D所示的上侧的第9姿势。下支架110设置在托盘80上放置的记录媒体84(图5)在托盘80的传送中通过下方的第1齿盘辊56上。具体而言,相对于图7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的四个第1齿盘辊56,在上支架100上安装四个下支架110。 
如图9E所示,下支架110具有第4抵接部111,其在第4姿势时不与弹性轴63抵接,如图9F所示,在第9姿势时与弹性轴63抵接。当第4抵接部111为第9姿势时,在由上支架100支撑的弹性轴63的左右两端部和设置了第1齿盘辊56的中央部之间,与弹性轴63抵接。下支架110从图9C所示的第4姿势向图9D所示的第9姿势变化姿势后,推压弹性轴63而使其变形,使第1齿盘辊56改变姿势,从图9E所示的下侧的第1姿势变为图9F所示的上侧的第2姿势。通过下支架110,记录媒体84通过下方的中央部的第1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通过第1齿盘辊56,防止对记录媒体表面造成损伤。第1姿势及第2姿势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姿势及第2姿势。 
[旋转部件120] 
如图7所示,旋转部件120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第4旋 转轴121、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左右一对第1抵接部122、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多个第2抵接部123、从第4旋转轴121的周面突出的左右一对第3抵接部124。第1抵接部122、第2抵接部123及第3抵接部124从第4旋转轴121基本向相同方向突出。旋转部件120通过将第4旋转轴121嵌入到上支架100的凹部103中而由上支架100支撑,如图10A所示,位于第1齿盘辊56的前方。第4旋转轴1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第1抵接部1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抵接部。第2抵接部12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抵接部。第3抵接部1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抵接部。 
多个第2抵接部123设置在和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及中央部的两侧的各下支架110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了四个第2抵接部123。 
在第1抵接部122的突出的前端部(转动前端部)上,设置和托盘80的上表面81滑动接触的滑动部件125。滑动部件125是由滑动阻力小的POM等形成的树脂成型品。滑动部件1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部件。 
第4旋转轴121从第1抵接部122大致向前方突出的图8A的第3位置开始,经过第1抵接部122大致向下方突出的图8B的第1位置,到第1抵接部122大致向后斜下方突出的图8C的第2位置为止,可旋转地由上支架100支撑。第4旋转轴121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从而从图10A的第3位置开始,经过图10B的第1位置,到达图10C的第2位置,向第2旋转方向151旋转,从而从第2位置开始经过第1位置并到达第3位置。第1位置、第2位置及第3位置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位置、第2位置及第3位置。 
如图10B所示,第4旋转轴121位于第1位置并大致向下方突出的第1抵接部122,与通过第4旋转轴121的下方的直线部35重叠。 如图9C所示,第1抵接部122向和第2抵接部123大致相同的方向从第4旋转轴121突出,但在第1位置上一部分比第2抵接部123靠近前侧地形成。即,用户从前方插入的托盘80与第1抵接部123抵接,推压第1抵接部123。 
第3抵接部124分别设置在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两端部。从第3抵接部124的突出的前端部突出左右一对插入突起126。左侧的插入突起126朝左突出,右侧的插入突起126朝右突出。插入突起126插入到设置在左右链板26上的未图示的第3凸轮槽中。第4旋转轴121通过由在前后方向8移动的链板26推压第4抵接部而旋转。链板26的第3凸轮槽如下形成:仅在第1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即,第4旋转轴121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可旋转,但通过链板26进行旋转的仅是第3位置和第1位置之间。 
[旋转部件120的动作] 
如图10A所示,旋转部件120在托盘引导件90位于上侧的第5姿势时,位于第3位置。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拉出而姿势变化为图10B所示的第6姿势时,与托盘引导件90向前方的移动相联动,链板26(图3)向前方移动。当链板26向前方移动时,第3抵接部124(图7)被链板26推压,第4旋转轴121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旋转的第4旋转轴121从第1抵接部122向前方突出的图10A的第3位置变为第1抵接部122向下方突出的图10B的第1位置。 
从前方由用户插入到直线部35的托盘80与向下方突出并和直线部35重叠的第1抵接部122抵接,向后推压第1抵接部122。第1抵接部122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从而如图10C所示,滑动部件125上升到托盘80的上表面81,与上表面81滑动接触。 
并且,第1抵接部122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从而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第4旋转轴121从第1位置变为第2位 置。第4旋转轴121从第1位置变为第2位置时,如图9C所示,从位于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下突出的第2抵接部123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如图9D所示,上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通过第2抵接部123被上推,从而绕转动轴112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通过使下支架110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如图9E所示,离开弹性轴63的第4抵接部111如图9F所示地向上方推压弹性轴63而使之变形。通过弹性轴63变形,由弹性轴63轴支撑的第1齿盘辊56从图9E所示的下侧的第1姿势变为图9F所示的上侧的第2姿势。即,当插入托盘80时,如图10C所示,第1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 
从位于第2位置的第4旋转轴大致向后方突出的第2抵接部123,通过下支架110使弹性轴63变形,从而通过弹性轴63被朝下施力。通过第2抵接部123的转动前端部被朝下施力,第4旋转轴121被朝向第2旋转方向151进行旋转的方向施力,第1抵接部122被按压在托盘80的上表面81上。即,托盘80通过第1抵接部122被按压在第2驱动辊55上。托盘80通过第1抵接部122和第2驱动辊55夹持并传送。 
在向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后,托盘80被用户从直线部35拉出时,失去了托盘80的支撑的旋转部件120在弹性轴63的作用力下向第2旋转方向151(图10B)旋转,从第2位置返回到第1位置。之后,处于第6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后推入,变为第5姿势,当链板26被托盘引导件90推压并向后移动时,通过链板26向后推压第3抵接部124,处于图10B的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返回到图10A的第3位置。 
[动作] 
在向片材14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由图2所示的进给辊23向第1传送路径31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送出的片材14由第 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稿台38上通过记录部40进行1行打印之后,以预定的移动量进行传送而进行换行。交替地反复进行1行打印和换行,从而在片材14上记录图像。预定的距离通过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通过第1传送辊对50、第2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传送,单面打印时,排出到排纸接收部18。双面打印时,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传送到第2传送路径32,从第1连接位置45进入到第1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1传送路径31上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之后,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在片材14的传送过程中,如图11所示,第4旋转轴121在第3位置,第1抵接部122及第2抵接部123从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前方突出,不与从转向辊对58排出的片材14接触。 
在向记录媒体84(图5)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处于图10A所示的第5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向图10B所示的第6姿势改变姿势。托盘引导件90被向前方拉出,由此使链板26向前方移动。通过向前方移动的链板26,处于图10A所示的位置的稿台38、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下降至图10B所示的位置,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张。并且,通过向前方移动的链板26向前方推压旋转部件120的第3抵接部124,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即,链板26向前方移动,由此,使打印部的状态从第1状态向第2状态变化;其中,上述第1状态下,第2驱动辊55处于第7姿势,旋转部件120处于第3位置;上述第2状态下,第2驱动辊55处于第8姿势,旋转部件120处于第1位置。 
第4旋转轴121通过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从第3位置变为第1位置。第1抵接部122从处于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朝下方突出,与直线部35重叠。由用户从开口19(图1)向后方插入的托盘80由托盘引导件90引导而通过第3驱动辊59和第2齿盘辊60之间, 与进入直线部35的第1抵接部122抵接并向后方推压。被托盘80向后方推压的第1抵接部122如图10C所示地推上托盘80的上表面81。第1抵接部122被托盘80推压,从而使第4旋转轴121向第1旋转方向150旋转,从第1位置变为第2位置。从处于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下方突出的图9C的第2抵接部123,变为从处于第2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大致向后方突出的图9D的状态,上推下支架110的前端部,绕转动轴112使下支架110向第3旋转方向152转动。转动的下支架110从第4抵接部111离开弹性轴63的图9E的第4姿势,变为图9F的第9姿势,在第4抵接部111处使弹性轴63向上方上推变形。由弹性轴63轴支撑的第1齿盘辊56通过弹性轴63的变形向上方退避。 
如图10C所示,由用户插入到直线部35的托盘80被旋转部件120的第1抵接部122和第2驱动辊55夹持并传送,而不会与向上方退避的第1齿盘辊56接触。 
由第2驱动辊55传送到后方的托盘80到达图2所示的第1传送辊对50,由第1驱动辊51及第2驱动辊55传送。托盘80在记录媒体84通过记录部40的下方后,向前方传送。记录媒体84向前方传送时,通过记录部40排出墨滴,记录图像。在记录媒体84上记录了图像后,托盘80由第2驱动辊55向前方传送,如图10C所示,返回到托盘引导件90上。返回到托盘引导件90的托盘80由用户从打印部11拉出。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第1齿盘辊56向上方退避,且通过第1抵接部122将托盘80按压在第2驱动辊55上。其结果是,可通过第2驱动辊55传送片材14和托盘80双方。 
并且,旋转部件120的第1抵接部122被托盘引导件90向前方拉出而进入第1传送部31的直线部35,因此当托盘引导件90处于拉出 前的第5姿势并传送片材14时,第1抵接部122离开直线部35,不与在直线部35上传送的片材14接触。其结果是,片材14被正常地传送。并且,托盘引导件90使第4旋转轴121从第3位置向第1位置旋转,因此不必克服弹性轴63的作用力即可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因此,可减小为了将托盘引导件90向前方拉出所需的力。其结果是,可实现正常传送片材14、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喷墨记录装置10。此外,第2抵接部123向和第1抵接部122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与第1抵接部同样地不与传送的片材14接触。 
并且,托盘引导件90被拉出并被设定为可插入托盘80的状态时,第4旋转轴121变为第1位置,第2驱动辊55及第3驱动辊59向下方移动,因此不会出现在第1齿盘辊56、第1驱动辊55、第3驱动辊59未移动的状态下插入托盘80的情况。其结果是,可防止由用户插入到直线部35的托盘80与第1齿盘辊56、第1驱动辊55、第3驱动辊59碰撞。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链板26推压的第3抵接部124设置在第4旋转轴121的左右两端部,因此第4旋转轴124在左右两端部上受到作用力而旋转,抑制扭转。此外,以刚性强的材质形成第4旋转轴121,从而可仅在一个端部设置第3抵接部124。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下支架110以第2抵接部123使弹性轴63变形的例子,也可采用通过第2抵接部123直接推压弹性轴63而使弹性轴63变形的结构。并且,也可采用通过第2抵接部123直接推压第1齿盘辊56而使弹性轴63变形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设置在旋转部件120的第1抵接部122的转动前端部的滑动部件125与托盘80的上表面81抵接的例子,但也可替代滑动部件125而设置第2从动辊。通过设置第2从 动辊,可降低托盘80传送时的阻力。其结果是,由检测机构检测出的第1驱动辊51的旋转量、与托盘80的实际移动量之间的偏差变小,图像记录精度变好。第2从动辊相当于第2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并可进行双面打印的喷墨记录装置10,但也可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未设置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的单面打印的喷墨记录介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例子:拉出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后方推入而使链板26向后方移动时,与链板26的移动相联动,第4旋转轴121旋转,从第1位置返回到第3位置。但是,也可替代通过链板26使第4旋转轴121返回到第1位置的结构,向第3位置对处于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施力的受扭螺旋弹簧也可设置在旋转部件120上。链板26中,可替代第3凸轮槽,设置向前方推压插入突起126的第5抵接部。当使链板26向后方移动、使第5抵接部向后方移动时,第4旋转轴121通过受扭螺旋弹簧进行旋转而返回到第3位置。采用该结构时,降低了用户使托盘引导件90返回到第5姿势时的托盘引导件90的操作负荷。其结果是,喷墨记录装置10的使用便利性变好。受扭螺旋弹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施力部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托盘引导件90及链板26使第4旋转轴121从第3位置向第4位置旋转的例子,但也可采用使用驱动电机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的构成。驱动电机例如使用步进电机,其可向正反任意方向旋转,且可控制旋转量。该驱动电机可与驱动进给辊23、第1驱动辊51、第2驱动辊55、滑架41的各驱动电机独立设置,也可与这些驱动电机中的一个共用。例如,使用行星齿轮机构,通过第1驱动电机向一个方向的旋转使进给辊23旋转,通过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使第4旋转轴121从第3位置向第1位置旋转。处于第1位置的第4旋转轴121例如通过受扭螺旋弹簧返回到第3位置。并且,例如,使用齿轮切换机构将使第1驱动辊51、第2驱动辊55旋转的第 2驱动电机、使滑架41旋转的第3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第4旋转轴121,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的驱动电机,可使用转矩小的电机,其结果是,可缓和与驱动电机的转矩相关的使用限制,或者可使用第1驱动电机、第2驱动电机、第3驱动电机等已有的驱动电机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使第4旋转轴121旋转的驱动电机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例子:第1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设置成比第1齿盘辊56处于第1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大,第2驱动辊55和旋转部件120的第1抵接部122以比由第2驱动辊55和第1齿盘辊52夹持片材14的力大的力、夹持托盘80。但是,只要可传送托盘80,第1齿盘辊56处于第2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也可设置成比第1齿盘辊56处于第1姿势时的弹性轴63的变形量小。 

Claims (10)

1.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托盘,放置记录介质;
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第1施力部件,对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朝向上述第1辊进行施力;
旋转轴,向与上述齿盘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
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旋转而进入上述传送路径,并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转,来克服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以及
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上述第1抵接部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滑动,并且,滑动阻力比上述第1抵接部的滑动阻力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上述第1抵接部具有第2辊,该第2辊设置在转动前端部上,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在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上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还具有第3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
上述旋转单元具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的姿势能够变化为第3姿势和第4姿势,并且,在从该第3姿势向该第4姿势进行姿势变化的过程中,该可动部件与上述第3抵接部扣合而使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还具有托盘引导件,姿势能够变化为将插入到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向上述第1辊引导的第6姿势及离开上述传送路径的第5姿势;
上述可动部件与上述托盘引导件从上述第5姿势向上述第6姿势的移动相联动地从上述第3姿势变化为上述第4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第1辊以姿势能够变化为与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抵接的上侧的第7姿势及比该第7姿势靠下的下侧的第8姿势的方式设置,并且,上述第1辊的姿势通过姿势从上述第3姿势变化为上述第4姿势的上述可动部件而从上述第7姿势变化为上述第8姿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上述旋转单元具有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使上述旋转轴向从上述第3位置朝向上述第1位置的方向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还具有第2施力部件,该第2施力部件以比上述第1施力部件小的作用力、且向从上述第1位置朝向上述第3位置的方向对上述旋转轴进行施力。
9.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托盘,放置记录介质;
传送路径,供上述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第1施力部件,对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朝向上述第1辊进行施力;
旋转轴,向与上述齿盘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
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旋转而进入上述传送路径,并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通过上述旋转轴从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转,来克服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上述第2姿势;
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以及
记录部,向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片材及记录介质喷出墨滴,进行图像记录。
10.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传送路径,供放置记录介质的托盘及片材通过;
第1辊,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下侧,并传送上述托盘及片材;
齿盘辊,在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与上述第1辊相向地设置,并且,姿势能够变化为与上述第1辊抵接的第1姿势及比上述第1姿势靠近上侧、且比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上述托盘靠近上侧的第2姿势;
旋转轴,向与上述第1辊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够从第3位置经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
第1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1位置处位于上述传送路径上,在上述第2位置处与通过上述传送路径的上述托盘的一面抵接,并且,在上述第3位置处离开上述传送路径;
第2抵接部,从上述旋转轴向径向突出,在上述第1位置处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第1姿势,并且,在上述第2位置处使上述齿盘辊的姿势变化为第2姿势;以及
旋转单元,使处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转轴向上述第1位置旋转。
CN2012200282998U 2011-01-21 2012-01-20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65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1464 2011-01-21
JP2011011464A JP5573699B2 (ja) 2011-01-21 2011-01-21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16565U true CN202716565U (zh) 2013-02-06

Family

ID=4654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2829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6565U (zh) 2011-01-21 2012-01-20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6905B2 (zh)
JP (1) JP5573699B2 (zh)
CN (1) CN2027165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3602A (zh) * 2016-09-12 2018-03-2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70704B2 (en) * 2012-06-28 2014-07-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Job change scrap reduction
JP6083179B2 (ja) * 2012-10-01 2017-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1961B2 (ja) * 2013-09-30 2017-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6194727B2 (ja) * 2013-09-30 2017-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メディアトレイ
CN112469648B (zh) * 2018-02-26 2023-02-21 太阳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无进给辊的瓦楞纸板或卡板片材进给器改装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8493A (ja) * 2001-04-16 2002-10-23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3770317B2 (ja) * 2002-01-23 2006-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用トレイ、位置決め用アダプタ、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56615B2 (ja) * 2005-01-20 2009-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EP1683642B1 (en) 2005-01-20 2008-03-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4450209B2 (ja) 2005-01-20 2010-04-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3602A (zh) * 2016-09-12 2018-03-2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3699B2 (ja) 2014-08-20
US8646905B2 (en) 2014-02-11
JP2012152920A (ja) 2012-08-16
US20120188320A1 (en)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16565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2900176Y (zh) 图像记录设备和供应盘
US799767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503923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386202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7658375B2 (en) Printer and dual trays for image receiver media sheets
US777565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092004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7594652B2 (en) Separation system
CN202716564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136240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690315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US4027765A (en) Record media drive mechanism
CN202498837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2627037B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EP0644054B1 (en) Printer
JP4706657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このシート供給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US7905480B2 (en) Job separato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505343B2 (ja) 搬送装置
CN102935767A (zh) 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系统
JP2016020042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9184286A (ja) 記録装置
JP2519877C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