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98837U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98837U
CN202498837U CN2012200221087U CN201220022108U CN202498837U CN 202498837 U CN202498837 U CN 202498837U CN 2012200221087 U CN2012200221087 U CN 2012200221087U CN 201220022108 U CN201220022108 U CN 201220022108U CN 202498837 U CN202498837 U CN 202498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llet
supporting surface
guides
transmiss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221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岩根
太田恭平
浅田哲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98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988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图像记录精度的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托盘、传送路径、记录部、第1传送部、第2传送部及托盘引导件;托盘引导件包括底板以及一对侧引导件;一对侧引导件包括:一对第1引导部,沿着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第1距离;和一对第2引导部,与第1引导部相比配置于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沿着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比第1距离宽的第2距离;第1引导部的在沿着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为,与开始由第2传送部传送时的托盘的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第1方向的下游侧、且与开始由第1传送部及第2传送部双方传送时的托盘的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第1方向的上游侧。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传送放置有记录介质的托盘并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背景技术
有一种喷墨记录装置,通过传送辊传送放置有CD、DVD等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介质的托盘并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设置有与托盘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抵接以防止托盘斜行的一对侧引导件的托盘引导件。由用户插入到一对侧引导件之间的托盘通过传送辊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被引入到装置主体内,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之后,再通过传送辊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从装置主体退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2392号公报
在传送托盘的过程中,若侧引导件与托盘抵接,则会在托盘上产生传送阻力。所产生的传送阻力使传送辊的旋转量与托盘的移动量之间产生偏差,使图像记录的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图像记录精度的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80,能够放置记录介质84;传送路径35,向第1方向延伸,供上述托盘80通过;记录部40,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35上,向放置在上述托盘80上的记录介质84喷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第1传送部50,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第2传送部54,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以及托盘引导件90,与上述第2传送部54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引导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上述托盘引导件90包括:底板91,具有支撑面107,该支撑面107以能够向上述第1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上述托盘80;以及一对侧引导件100,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底板91的支撑面107的第2方向分离地设置,并分别引导被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上述一对侧引导件100包括:一对第1引导部101,沿着上述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第1距离L1;和一对第2引导部102,与上述第1引导部101相比配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沿着上述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比上述第1距离宽的第2距离L3;上述第1引导部101的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为,与开始由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时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且与开始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双方传送时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
优选为,上述第1引导部具有与上述支撑面107正交、且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第1引导面101。
优选为,上述第2引导部分别具有第2引导面102,该第2引导面102与上述支撑面107正交、且以分离距离向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变宽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倾斜。
优选为,上述第1引导部101由沿着上述第2方向相互突出且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有多个的各突起112的前端构成。
优选为,上述托盘引导件90还包括上引导件104,该上引导件104配置于上述支撑面107的上方并与上述支撑面107相对;上述底板91与上述支撑面107相比在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从上述支撑面107向下方倾斜的第1倾斜面97。
优选为,上述托盘引导件90的底板91具有朝着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方倾斜的第2倾斜面98,作为与上述支撑面107相反一侧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上述托盘引导件90设置成能够在上述支撑面107能够支撑上述托盘80的第1姿势与上述第2倾斜面98和上述传送路径35重叠的第2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优选为,上述支撑面107与由上述第1传送部50传送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配置于上游侧;与上述支撑面107相比在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具有第3引导面106,该第3引导面106配置于比上述支撑面107靠下、且比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的托盘80的下表面靠下的位置上,并从上述支撑面107的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端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80,能够放置记录介质84;传送路径35,向第1方向延伸,供上述托盘80通过;记录部40,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35上,向放置在上述托盘80上的记录介质84喷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第1传送部50,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第2传送部54,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以及托盘引导件90,与上述第2传送部54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引导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上述托盘引导件90包括:底板91,具有支撑面107,该支撑面107以能够向上述第1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上述托盘80;以及一对侧引导件100,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底板91的支撑面107的第2方向分离地设置,上述托盘80包括:第1宽度部121,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具有能够与上述一对侧引导件100滑动接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第2宽度部122,与上述第1宽度部121相比配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具有分离距离W3比上述第1宽度部121的两端之间的分离距离W2窄的两端;上述第1宽度部121的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为:在上述托盘80开始由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时能够与上述侧引导件100滑动接触、且在上述托盘80开始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方传送时不与上述侧引导件100接触的位置。
优选为,上述第2宽度部122的两端为随着靠近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打印部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托盘的立体图。
图5A是打印部的前部的立体图,图5B是托盘引导件的俯视图,图5C是托盘引导件的纵剖视图。
图6A、图6B是表示托盘引导件的姿势变化的纵剖视图。
图7A、图7B、图7C是表示托盘引导件的姿势变化的侧视图。
图8A、图8B、图8C、图8D是说明托盘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9A、图9B、图9C、图9D、图9E是说明托盘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说明变形例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变形例的托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喷墨记录装置10被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作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显示部13的一侧作为前侧(正面侧)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侧(正面侧)观察喷墨记录装置10来定义左右方向9。
[喷墨记录装置10]
喷墨记录装置10呈具有下部的打印部11和上部的扫描部12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是具有打印、扫描、复印功能的一体机。另外,扫描部12是任意结构。
打印部11的控制由未图示的控制部进行。控制部由例如基板上所安装的微型计算机等来实现。控制部根据从未图示的输入部、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信息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图2)、托盘80上所放置的记录媒体84(图4)上记录图像。片材14为记录纸、光泽纸、明信片、信纸等。记录媒体84为CD-ROM、DVD-ROM等。此外,控制部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而在片材14的表面和背面上双面记录图像。记录媒体8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介质。
片材14容纳于图1所示的供纸盒15。供纸盒15容纳于打印部11的下部,且能够从设置于打印部11的前表面侧的开口19向前方拉出。供纸盒15呈上部开口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外形。在供纸盒15的上部设置有排纸接收部18。
如图2所示,片材14放置于供纸盒15的底部16。供纸盒15的后壁17从底部16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由后述的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被后壁17引导而朝向斜后上方。
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具有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检测机构及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部具有由控制部驱动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机和将该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进给部20、传送装置30、记录部40的滑架41等的驱动传递机构。
[进给部20]
进给部20具有被设置为能够旋转的支轴21、从支轴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臂22及设置于臂22上的左右一对进给辊23。支轴21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通过驱动部的第1驱动电机(未图示)旋转。臂22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轴21,在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进给辊23。臂22在供纸盒15向前后方向8滑动时与设置于供纸盒15上的未图示的倾斜面滑动接触而转动,将进给辊23压向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进给辊23被多个传递齿轮24传递支轴21的旋转而旋转,向后方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向后方送出的片材14通过传送装置30传送。
[传送装置30]
如图2所示,传送装置30具有夹着片材14进行传送的第1传送辊对50、第2传送辊对54及转向辊对58和供片材14通过的空间即第1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32。第1传送路径31及第2传送路径32是由配置在供纸盒15的上方的稿台38及多个引导部件33划分成的空间。
第1传送路径31具有:片材14弯曲而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的弯曲部34,和以通过稿台38上侧的方式朝着第1传送方向36上的弯曲部34的下游端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35。直线部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路径。直线部35所延伸的朝后方向4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向。
第2传送路径32通过配置在供纸盒15的上方的稿台38和供纸盒15之间,在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的上游侧的第1连接位置45和下游侧的第2连接位置46与第1传送路径31连接。
第1传送辊对50配置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1连接位置45与稿台38之间的位置。第1传送辊对50具有:设置在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及驱动传递机构进行旋转的第1旋转轴53上的第1驱动辊51,和通过弹簧被压向第1驱动辊51的第1从动辊52。第1驱动辊51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上侧。第1从动辊52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下侧。第1传送辊对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传送部。
第2传送辊对54配置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稿台38与第2连接位置46之间的位置。第2传送辊对54具有:设置于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进行旋转的第2旋转轴57上的第2驱动辊55,和通过弹簧被压向第2驱动辊55的第2从动辊56。第2驱动辊55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下侧。第2从动辊56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上侧。第2传送辊对5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传送部。
转向辊对58配置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2连接位置46的下游侧。此外,转向辊对58配置于排纸接收部18的上方。转向辊对58具有:设置于通过驱动部的第2驱动电机进行旋转的第3旋转轴61上的第3驱动辊59,和通过弹簧被压向第3驱动辊59的第3从动辊60。第3驱动辊59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下侧。第3从动辊60配置于直线部35的上侧。
从供纸盒15由进给部20送出的片材14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在稿台38上通过后述的记录部40对片材14记录图像。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表面)上记录了图像的片材14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的片材14,在第1传送方向36上的上游端(后端)超过第2连接位置46之前通过转向辊对58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被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后,通过转向辊对58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从第2连接位置46进入第2传送路径32。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在第2传送路径32中向第2传送方向39传送,从第1连接位置45进入第1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1传送路径31中被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后,被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
[链板26]
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通过图3所示的链板26向上下方向7移动。链板26以能够向前后方向8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框架27与稿台38之间,通过后述的托盘引导件90(图5)向前后方向8移动。链板26例如具有支撑保持稿台38和第2旋转轴57的第1支架和保持第3旋转轴61的第2支架的三个倾斜面。各倾斜面形成为随着向后方靠近而降低。若链板26向前方移动,则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在倾斜面上滑动而下降。若链板26向后方移动,则稿台38、第2旋转轴57及第3旋转轴61在倾斜面上滑动而上升。
在链板26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托盘引导件90的第1轴93(图5)扣合的未图示的扣合部。若处于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向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第1姿势改变姿势,则图3所示的链板26在扣合部被托盘引导件90牵拉,从图3所示的位置向前方移动。若托盘引导件90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返回,则链板26在扣合部被托盘引导件90向后方推压,向图3所示的位置返回。即,若托盘引导件90从第2姿势被向第1姿势拉出,则稿台38、第2旋转轴57上所设置的第2驱动辊55及第3旋转轴61上所设置的第3驱动辊59从图2的用实线表示的上侧的位置向图2的用虚线表示的下侧的位置移动,直线部35向上下方向7扩展。托盘80通过扩展后的直线部35。
[记录部40]
如图2所示,记录部40具有配置在稿台38的上方的滑架41和搭载于滑架41上的记录头42。滑架41横跨前后一对导轨部件(未图示)之间而被支撑,由导轨部件支撑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前后一对导轨部件分别架设于左右的框架27的上端部之间。滑架41通过驱动部的第3驱动电机进行移动。通过供给电力,记录头42向在稿台38上通过的片材14及放置在托盘80上的记录媒体84(图4)喷出墨滴。记录部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记录部。
[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具有图2所示的传感器48和编码器。传感器48配置于第1传送方向36上的第1传送辊对50的上游侧。传感器48例如由具有发光二极管及光电二极管的光断续器和能够出没地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31的检测件构成。根据所传送的片材14,检测件改变姿势,由此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被阻止到达光电二极管,或者光到达光电二极管,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即,在片材14通过设置有检测件的位置的期间和没有通过时,传感器48的输出不同。
编码器具有光断续器和安装在第1传送辊对50的第1旋转轴53上的盘片(disk),在该盘片上设置有透过光的透光部及遮挡光的遮光部(未图示)。盘片旋转,从而透光部和遮光部交替地通过光断续器的光路,编码器的输出变化。即,编码器的输出以与第1驱动辊51的旋转量对应的次数进行变化。因此,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相当于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具有对编码器的输出变化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根据计数器的计数值来检测片材14及托盘80的移动量。控制部根据传感器48的输出变化后的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来检测片材14或托盘8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
[在片材14上的图像记录]
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被进给部20向第1传送路径31的弯曲部34送出,通过弯曲部34并到达直线部35。片材14在直线部35上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直至前端到达记录头42的下方的预定位置。之后,片材14通过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并喷出墨滴的记录头42打印1行。打印1行之后,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预定的距离而换行。预定的距离是由检测机构检测的。片材14通过交替地进行1行打印和换行而记录图像。片材14在前端到达第2传送辊对54时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传送。记录有图像的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
[托盘80]
如图4所示,托盘80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托盘80的上表面81上设置有嵌入记录媒体84的圆形的凹部82。从凹部82的底面的中央部突出有插通在记录媒体84的中央部上形成的孔85的圆形的凸部83。记录媒体84嵌入到凹部82中,与托盘80一起由传送装置30在直线部35上传送。托盘8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托盘。
[托盘引导件90]
如图5A~图5C所示,托盘引导件90具有矩形板状的底板91和设置在底板91的上表面92一侧的左右一对侧引导件100。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后部突出有左右一对第1轴93。从底板91的左右侧端面的前部突出有左右一对第2轴94。托盘引导件9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托盘引导件。底板9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底板。
托盘引导件90由第1轴93及第2轴94以能够改变姿势的方式支撑于左右一对侧框架70上。从左右方向9观察,侧框架70呈矩形且为板状的外形。侧框架70具有供第1轴93插通的第1凸轮槽71及供第2轴94插通的第2凸轮槽72。处于图7A所示的第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在前端部被用户下压后(图7B)并向前方拉出,从而姿势变化为位于第2姿势的前下方的图7C的第1姿势。如图6A所示,处于第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配置为后端部99位于直线部35的上侧。如图6B所示,处于第1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位于转向辊对58的前侧的直线部35的下侧。第2姿势是传送片材14的姿势。第1姿势是传送托盘80的姿势。处于第1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向第2传送辊54的夹持位置引导由用户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向直线部35插入的托盘80。
如图5A、图5B所示,托盘引导件90的侧引导件100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相对的第1引导面101、第2引导面102及第4引导面103。第1引导面101以比托盘80的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W1(图4)稍宽的第1距离L1分离。如图8A~图8C及图9B~图9D所示,被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插入的托盘80支撑于底板91的上表面92上,且与第1引导面101抵接,从而防止斜行。此外,通过第1引导面101防止在底板91上转动。侧引导件10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侧引导件。形成有第1引导面101的部位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引导部。形成有第2引导面102的部位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引导部。第1引导面101分离的左右方向9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向。第1距离L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距离的一例。
如图8A所示,第1引导面101设置于如下位置,使得前后方向8上的托盘80的长度L4比从第1引导面101的后端到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的第3距离L5长、且比从第1引导面101的后端到第1传送辊对50的夹持位置的第4距离L6短。即,沿着朝后方向47(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第1引导面101的配置位置为:与开始由第2传送辊对54传送时的托盘80的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位于第1方向的下游侧、且与开始由第1传送辊对50及上述第2传送辊对54双方传送时的托盘80的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位于第1方向的上游侧。因此,如图8C所示,第1引导面101位于由第2传送辊对54朝着朝后方向47传送的托盘80的后端处于第1传送辊对50与第2传送辊对54之间时托盘80的前端所通过的位置。
由此,第1引导面101至少能够将所插入的托盘80引导至第2传送辊对54,且不会对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的托盘80施加传送阻力。托盘80在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时通过检测机构检测移动量。因此,侧引导件100可以防止在换行时移动的托盘80的由检测机构检测的移动量与托盘80的实际移动量之间产生偏差。由检测机构检测的移动量与托盘80的实际移动量之间的偏差会降低图像记录的精度。侧引导件100能够不降低图像记录精度地将托盘80引导至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另外,优选第1引导面101设置于在托盘80的后端即将到达第1传送辊对50之前托盘80的前端所通过的位置。第1引导面10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引导面。
如图5A~图5C所示,第2引导面102设置于第1引导面101的后侧。第2引导面102以随着向后方靠近而远离托盘引导件90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的方式相对于第1引导面101倾斜。第2引导面102的后端以大于第1距离L1的分离距离L2相分离。即,左右的第2引导面102之间的距离即第2距离L3为第1距离L1与分离距离L2之间的值,比第1距离L1长。第2引导面102可防止错误地与所传送的托盘80抵接而使托盘80从托盘引导件90脱落。此外,第2引导面102能够向第1引导面101引导传送不良的托盘80而拔出托盘80。第2引导面10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引导面。第2距离L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距离。
第4引导面103设置于第1引导面101的前侧。第4引导面103以随着靠近前方而远离托盘引导件90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的方式相对于第1引导面101倾斜。第4引导面103向第1引导面101引导被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插入的托盘80。
在各侧引导件100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上引导件104。上引导件104从侧引导件100朝着左右方向9上的托盘引导件90的中央部突出,与底板91的上表面92在上下方向7上相对。托盘80被插入于由底板91的上表面92、左右一对侧引导件100及多个上引导件104划分成的空间。上引导件10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引导件。
为了方便地将托盘80插入于托盘引导件90,如图5C所示,底板91以前端部95位于比中央部96低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在连接前端部95和中央部96的连接部105上,设置有上侧的第1倾斜面97和下侧的第2倾斜面98。第1倾斜面97及第2倾斜面98以随着靠近前方而降低的方式倾斜。图9A所示,由用户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插入的托盘80由前端部95及第1倾斜面97向中央部96引导。如图6A所示,第2倾斜面98被设置成在第2姿势下与直线部35重叠。从转向辊对58排出的片材14通过与第2倾斜面98抵接而朝向下方的排纸接收部18(图2)。底板91的中央部96的上表面10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面。第1倾斜面9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倾斜面。第2倾斜面9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倾斜面。
此外,如图6B所示,处于第1姿势的底板91通过后端部99的上表面106向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引导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插入的托盘80。为了减小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托盘80时的传送阻力,后端部99形成为上表面106位于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传送的托盘80的下表面的下方。如图9E所示,后端部99的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L8被规定为:从上表面106的前端到第1传送辊对50的夹持位置为止的第5距离L7稍大于托盘80的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L4。因此,底板91的后端部99的上表面106在托盘80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传送时不与托盘80接触,不会对托盘80产生传送阻力。即,底板91的后端部99的上表面106在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托盘80时能够不对托盘80产生传送阻力地如图9B所示向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引导由用户插入的托盘80。因此,底板91能够与侧引导件100同样地不降低图像记录的精度地向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引导托盘80。底板91的后端部99的上表面10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引导面。
[动作]
在向片材14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由图2所示的进给辊23向第1传送路径31送出供纸盒15中所容纳的片材14。送出的片材14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在稿台38上通过记录部40进行1行打印之后,以预定的移动量进行传送而进行换行。交替地反复进行1行打印和换行,从而在片材14上记录图像。控制部根据检测机构的编码器的输出变化的次数,控制驱动电机的驱动而以预定的移动量传送片材14。
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被从转向辊对58排出。排出的片材14与处于图6A的第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的第2倾斜面98抵接而朝向排纸接收部18(图2),并由排纸接收部18接收。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部40在一面上记录了图像后的片材14由转向辊对58向第2传送路径32传送,从第1连接位置45进入第1传送路径31,表面和背面反过来而在第1传送路径31上向第1传送方向36传送。片材14由记录部40在背面记录图像之后,从转向辊对58向排纸接收部18排出。
在向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的情况下,处于图6A的第2姿势的托盘引导件90被用户向前方拉出而向图6B的第1姿势改变姿势。如图8A及图9A、图9B所示,由用户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插入的托盘80,通过第1倾斜面97被引导到底板91的中央部96的上表面107。如图8B及图9C所示,被用户进一步向后方推入的托盘80通过底板91的后端部99的上表面106被向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引导。如图8C及图9D所示,到达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的托盘80通过第2传送辊对54被向后方的第1传送辊对50传送,如图8D及图9E所示,到达第1传送辊对50。到达第1传送辊对50的托盘80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后方传送。在记录媒体84通过记录头42的下方之后,托盘80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向前方传送。与片材14的移动量的检测同样地,被向前方传送的托盘80的移动量由检测机构检测。若记录媒体84到达记录头42的下方,则从记录头42喷出墨滴而在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在由记录头42记录图像时,托盘80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传送,侧引导件100的第1引导面101位于托盘80的前端的前方,不与托盘80的左右两端接触。即,在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的期间,侧引导件100不会对托盘80施加传送阻力。在记录媒体84上记录图像之后,托盘80由第2传送辊对54向前方传送,并返回到托盘引导件90上。
[本实施方式的効果]
如图8A~图8C所示,直至由用户插入的托盘80的后端到达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而由第2传送辊对54传送为止,侧引导件100的第1引导面101防止托盘80的斜行。此外,如图8E所示,在托盘80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且由控制部控制托盘80的移动量的期间,侧引导件100不与托盘80抵接,不会对托盘80施加传送阻力。因此,侧引导件100的第1引导面101能够不降低图像记录精度地防止托盘80斜行并将其引导至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
此外,侧引导件100的第2引导面102被设置为,宽度比第1引导面101宽,且以随着靠近后方而宽度变宽的方式倾斜(图5B),能够防止托盘80错误地从托盘引导件90脱落,且能够将传送不良的托盘80引导至第1引导面101。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托盘80卡在打印部11的内部。
此外,托盘引导件90的底板91的前端部95形成于比中央部96低的位置上,因此与前端部95降低的量相应地,插入托盘80的空间增大(图9A)。此外,插入的托盘80由第1倾斜面97向中央部96的上表面107引导,进入由上表面107、第1引导面101及上引导件104围成的空间。因此,用户能够方便地向托盘引导件90插入托盘80。
此外,通过设置第2倾斜面98,能够利用托盘引导件90向排纸接收部18引导从转向辊对58排出的片材14(图6A)。
此外,向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引导托盘80的底板91的后端部99设置于比中央部96低的位置上,后端部99不会对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的托盘80施加传送阻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记录的精度(图9E)。
[变形例1]
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代替侧引导件100(图5),侧引导件110设置于托盘引导件90上,代替托盘80,使用图11A所示的托盘120。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图10中,为了使侧引导件110的结构清晰,省略了上引导件104(图5)的图示。另外,图11中的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是传送托盘120、130的姿势下的方向。
如图10所示,侧引导件110具有:侧壁111,从托盘引导件90的底板91的上表面92的左右两端部突出;和两个突起112,从侧壁111向底板9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突出。两个突起112在前后方向8上排列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突起112,可防止托盘120在底板91上转动。突起1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突起。
如图11A所示,托盘120具有后部的第1宽度部121和前部的第2宽度部122。第1宽度部121的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W2比第2宽度部122的左右方向9的宽度W3宽。托盘120形成为第1宽度部121的宽度W2比左右的突起112的突出的前端之间的分离距离L12(图10B)稍窄。分离距离L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距离的一例。
如图10A所示,突起112设置于如下位置上,使得前后方向8上的托盘120的第1宽度部121的长度L9比从后侧的突起112的突出的前端到第2传送辊对54的夹持位置的第6距离L10长、且比从后侧的突起112的突出的前端到第1传送辊对50的夹持位置的第7距离L11短。因此,如图10C所示,从打印部11的开口19(图1)插入的托盘120的后端位于第1传送辊对50与第2传送辊对54之间时,托盘120的第1宽度部121的前端通过后侧的突起112之间。即,第1宽度部121的沿着朝后方向47(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为:在托盘120开始由第2传送辊对54传送时能够与侧引导件110滑动接触、且在托盘120开始由第1传送辊对50及第2传送辊对54双方传送时为不与侧引导件110接触的位置。
由此,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左右一对侧引导件110在托盘120到达第2传送辊对54之前可防止托盘120的斜行,且在托盘120由第1传送辊对50传送时不会对托盘120施加传送阻力。侧引导件110能够不降低图像记录精度地防止托盘120的斜行。第1宽度部1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宽度部。第2宽度部1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宽度部的一例。
[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1B、图11C所示,代替托盘80(图5)或托盘120(图11A),使用托盘130或托盘140。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的结构相同。
图11B所示的托盘130具有后部的第1宽度部121和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比第1宽度部121窄的前部的第2宽度部132。第2宽度部132具有左右两端以随着靠近前方而宽度变窄的方式倾斜的结构。通过设置第2宽度部132,即使发生传送不良,托盘130也能够被引导至第1引导面101(图5)或突起112(图10),能够防止托盘130卡在打印部11的内部。第2宽度部13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宽度部的一例。
图11C所示的托盘140具有从第2宽度部132向前方突出的操作片143。通过设置操作片143,用户能够方便地将托盘140向打印部11插入或从打印部11拉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有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而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喷墨记录装置10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用于没有设置第2传送路径32及转向辊对58而仅能够进行单面打印的喷墨记录装置。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与实施方式相比,使托盘引导件90向前靠近前后方向8上的第2传送辊对54与转向辊对58的分离距离而进行配置。托盘80、120、130、140的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L4、L9相应地缩短该分离距离。

Claims (9)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托盘(80),能够放置记录介质(84);
传送路径(35),向第1方向延伸,供上述托盘(80)通过;
记录部(40),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35)上,向放置在上述托盘(80)上的记录介质(84)喷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
第1传送部(50),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
第2传送部(54),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以及
托盘引导件(90),与上述第2传送部(54)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引导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
上述托盘引导件(90)包括:
底板(91),具有支撑面(107),该支撑面(107)以能够向上述第1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上述托盘(80);以及
一对侧引导件(100),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底板(91)的支撑面(107)的第2方向分离地设置,并分别引导被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上述一对侧引导件(100)包括:
一对第1引导部(101),沿着上述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第1距离(L1);和
一对第2引导部(102),与上述第1引导部(101)相比配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沿着上述第2方向的分离距离为比上述第1距离宽的第2距离(L3);
上述第1引导部(101)的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为,与开始由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时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且与开始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双方传送时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处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引导部具有与上述支撑面(107)正交、且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第1引导面(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2引导部分别具有第2引导面(102),该第2引导面(102)与上述支撑面(107)正交、且以分离距离向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变宽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引导部(101)由沿着上述第2方向相互突出且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有多个的各突起(112)的前端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托盘引导件(90)还包括上引导件(104),该上引导件(104)配置于上述支撑面(107)的上方并与上述支撑面(107)相对;
上述底板(91)与上述支撑面(107)相比在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从上述支撑面(107)向下方倾斜的第1倾斜面(9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托盘引导件(90)的底板(91)具有朝着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方倾斜的第2倾斜面(98),作为与上述支撑面(107)相反一侧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上述托盘引导件(90)设置成能够在上述支撑面(107)能够支撑上述托盘(80)的第1姿势与上述第2倾斜面(98)和上述传送路径(35)重叠的第2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支撑面(107)与由上述第1传送部(50)传送的上述托盘(80)的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端相比配置于上游侧;
与上述支撑面(107)相比在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具有第3引导面(106),该第3引导面(106)配置于比上述支撑面(107)靠下、且比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的托盘(80)的下表面靠下的位置上,并从上述支撑面(107)的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端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8.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托盘(80),能够放置记录介质(84);
传送路径(35),向第1方向延伸,供上述托盘(80)通过;
记录部(40),设置于上述传送路径(35)上,向放置在上述托盘(80)上的记录介质(84)喷出墨滴而进行图像记录;
第1传送部(50),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下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
第2传送部(54),在上述传送路径(35)上与上述记录部(40)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传送上述托盘(80);以及
托盘引导件(90),与上述第2传送部(54)相比设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引导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向上述第2传送部(54)插入的上述托盘(80);
上述托盘引导件(90)包括:
底板(91),具有支撑面(107),该支撑面(107)以能够向上述第1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上述托盘(80);以及
一对侧引导件(100),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沿着上述底板(91)的支撑面(107)的第2方向分离地设置,
上述托盘(80)包括:
第1宽度部(121),沿着上述第1方向延伸,具有能够与上述一对侧引导件(100)滑动接触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
第2宽度部(122),与上述第1宽度部(121)相比配置于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并具有分离距离(W3)比上述第1宽度部(121)的两端之间的分离距离(W2)窄的两端;
上述第1宽度部(121)的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为:在上述托盘(80)开始由上述第2传送部(54)传送时能够与上述侧引导件(100)滑动接触、且在上述托盘(80)开始由上述第1传送部(50)及上述第2传送部(54)双方传送时不与上述侧引导件(100)接触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上述第2宽度部(122)的两端为随着靠近上述第1方向的上游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
CN2012200221087U 2011-01-21 2012-01-17 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88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1461A JP5699627B2 (ja) 2011-01-21 2011-01-2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011461 2011-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98837U true CN202498837U (zh) 2012-10-24

Family

ID=46835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2210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8837U (zh) 2011-01-21 2012-01-17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99627B2 (zh)
CN (1) CN2024988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0844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4276416A (zh) * 2013-07-12 2015-01-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534272A (zh) * 2018-08-23 2021-03-19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检体托架传送线和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8287B2 (ja) * 2013-03-28 2017-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3842A (ja) * 1999-08-27 2001-03-13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リンタの給紙装置
JP3835535B2 (ja) * 2002-01-23 2006-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4043095A (ja) * 2002-07-11 2004-02-1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および被記録材搬送用トレイ
JP2010030224A (ja) * 2008-07-30 2010-02-1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0844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4070844B (zh) * 2013-03-29 2017-01-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US9604801B2 (en) 2013-03-29 2017-03-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9950882B2 (en) 2013-03-29 2018-04-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221024B2 (en) 2013-03-29 2019-03-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276416A (zh) * 2013-07-12 2015-01-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76416B (zh) * 2013-07-12 2018-08-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534272A (zh) * 2018-08-23 2021-03-19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检体托架传送线和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99627B2 (ja) 2015-04-15
JP2012152918A (ja)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4496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1285039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CN203063276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202412940U (zh) 压板和图像记录装置
CN202498837U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71966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80678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2716565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CN202716564U (zh) 传送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
JP5703655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H0995021A (ja) プリンタ
JP20030947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058526A (ja) 記録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JPH0829056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120050437A1 (en) Media separator for a printing system
JP337909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25040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28481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88831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93533B2 (ja) 記録装置
CN202782195U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6020792B2 (ja) 記録装置
JP2009107179A (ja) 記録装置
JP2010143705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CN102935767A (zh) 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介质输送装置及打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