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4714A -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4714A
CN101254714A CNA2008100044555A CN200810004455A CN101254714A CN 101254714 A CN101254714 A CN 101254714A CN A2008100044555 A CNA2008100044555 A CN A2008100044555A CN 200810004455 A CN200810004455 A CN 200810004455A CN 101254714 A CN101254714 A CN 101254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groove
along
jet printing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44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4714B (zh
Inventor
太田恭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4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4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7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41J11/057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8Bar or like line-size platens

Abstract

喷墨打印压板设置为沿向上方向支撑该记录介质,包括:主体,它具有墨能够流过的至少一个沟槽;和至少一个细长构件,每个细长构件容纳在一个对应的沟槽中,且沿该对应的沟槽延伸,其中该主体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限定所述对应的沟槽,且与对应的细长构件相协作,以在该内表面与所述对应的细长构件之间限定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间隙。还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包括:该喷墨打印压板;用于将记录介质馈送至该喷墨打印压板上的馈送机构;和打印头,该打印头设置为与喷墨打印压板处于对置关系,且构造为喷射墨滴。由于毛细作用力和重力,沉积在细长构件的上表面和主体的上表面上的墨滴不长时间停留在细长构件和主体的上表面上。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19454的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公开在此作为参考整体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的压板。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装置包括具有喷嘴的打印头,墨滴通过该喷嘴选择性地喷向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以在记录介质上打印所需的字符或任何其他的图像。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喷墨打印压板(如果适当的话,以下简称为“压板”),该喷墨打印压板与打印头处于对置关系,以支撑该记录介质,从而该记录介质面向打印头。在喷墨打印装置的运行中,打印头从所选择的喷嘴喷射墨滴,同时该打印头沿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
可操作该喷墨打印装置以在摄影胶片或明信片上执行所谓的“无空白打印操作”。在无空白打印操作中,图像打印在记录介质上,而不沿记录介质的边缘遗余空白。例如,图像打印在记录介质的整个长度上,而不沿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的前缘和尾缘余留顶部空白和底部空白。在该无空白打印操作中,墨滴从打印头不仅喷向记录介质的边缘部分,而且喷向在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的外部的区域,使得墨滴沉积在压板的上表面的区域上,该区域在记录介质的外部,例如该区域在记录介质的前缘的前面以及在记录介质的尾缘的后面。沉积在压板上的墨滴可能污染跟随的记录介质的后表面,该跟随的记录介质接下来将馈送至该压板上。
作为沉积在压板上的墨滴污染记录介质的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JP-2006-205697A公开了一种压板,该压板具有墨接收器部分,该墨接收器部分采用形成在其上表面中的一系列V形沟槽的形式。由于毛细作用和/或V形沟槽的倾斜的影响,因此该V形沟槽允许沉积在压板上的墨流向所需位置。例如,V形沟槽与墨吸收构件相连通,以便墨通过V形沟槽流动至墨吸收构件并且吸收至墨吸收构件内,由此可从压板上去除沉积在压板上的墨。
JP-2006-224505A公开了一种压板,该压板具有接触构件,每个接触构件保持为与形成在该压板的上表面中的相应的一个沟槽的内表面相接触,从而接触构件和沟槽相协作以限定作为墨流动通道的预定间隙,由于墨流动通道的毛细作用,故沉积在压板上的墨通过该墨流动通道从压板上排出。
JP-2003-200587A公开了一种设有墨储存器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多个薄片以彼此间隔开的关系布置,以限定多个墨流动通道,从而由于墨流动通道的毛细作用,因此将墨储存器中的墨引向墨储存器的出口。
JP-2005-283959A公开了一种光纤阵列,其中,在两个基底和插入在其间的光纤之间形成凸起,以便限定具有毛细作用的间隙。
在无空白打印操作中单位时间沉积在喷墨打印装置的压板上的墨滴量倾向于随着该装置的打印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增强喷墨打印装置的能力以去除沉积在压板上的墨
通常已知的是,流动通道的毛细作用随着流动通道的横截面面积的减小而增加。例如,公开在JP-2003-200587A中的在薄片之间的流动通道和公开在JP-2005-283959A中的由凸起限定的间隙的毛细作用随着流动通道和间隙的横截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通过减小V形沟槽的宽度,或者增加V形沟槽的深度以减小V形沟槽的角度来增加公开在JP-2006-205697A中的V形沟槽的毛细作用。
然而,V形沟槽的宽度的减小使该压板难以形成,并且减小可暂时容纳在V形沟槽中的墨量,引发墨溢出的危险。另一方面,V形沟槽的深度的增加将增加打印头至V形沟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引发墨滴不能引入V形沟槽的危险,因此使墨滴漂浮和雾化。该墨雾倾向于粘附至嵌入喷墨打印装置中的部件,并且粘附至将在其上执行打印操作的记录介质,从而可使打印质量恶化,并且该装置的部件可能被墨所污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背景技术提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的压板,该压板具有适合于促进墨通过形成在压板中的沟槽的流动的装置。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压板的喷墨打印装置。
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以下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每个模式与权利要求相似地被编号并且从属于其他模式或多个模式,如果适当的话,用于容易地了解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可能的组合。然而,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技术特征或者其组合,而是应根据关于每个模式的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和现有技术的描述解释本发明的以下模式。应进一步理解的是,以下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可与其他模式或多个模式的技术特征或多个特征相结合,可排除任何模式的任何一个技术特征,只要该组合或排除遵循本发明的以下模式的上述解释。
(1)一种设置在喷墨打印装置中的喷墨打印压板,该喷墨打印装置可操作为朝向记录介质的表面喷射墨滴,从而在该记录介质上执行打印操作,该喷墨打印压板设置为沿向上方向支撑该记录介质,该喷墨打印压板包括:(a)主体,该主体具有墨能够流过的至少一个沟槽;和(b)至少一个细长构件,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容纳在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的一个对应的沟槽中,且沿该对应的沟槽延伸,其中该主体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限定所述对应的沟槽,且与对应的细长构件相协作,以在该内表面与所述对应的细长构件之间限定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模式(1)构造的喷墨打印压板布置为与喷墨打印装置的打印头处于对置关系,并且用于支撑记录介质,并且该打印头可操作以将墨滴喷射至由喷墨打印压板支撑的记录介质上。喷射的墨滴在所选择的位置处喷射在记录介质上,以便所需图像诸如包括字符的图像打印在记录介质上。
从打印头喷射的墨滴沉积在喷墨打印压板的区域中,在多种打印模式中或在多种打印状态下,例如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或在不正常地馈送记录介质时,该区域在记录介质的边缘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喷射的墨滴沉积在容纳于相应沟槽中的细长构件的上表面上,以及在压板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部分上,该部分不由杆状构件所覆盖。容纳在相应沟槽中的细长构件基本用于减小沟槽的有效深度,以便使墨滴在空气中从打印头和喷墨打印压板移动的距离短于不设置细长构件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在墨滴从打印头喷射之后墨滴变化为墨雾。由于毛细作用力和重力,沉积在细长构件的上表面和主体的上表面上的墨滴快速地流入由主体的内表面和细长构件的外表面限定的间隙内。因此,墨滴不再长时间地停留在细长构件和主体的上表面上。
(2)根据上述模式(1)的喷墨打印压板,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技术特征:所述至少一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形成为使得该沟槽在其一端处具有比在另一端处小的高度;所述间隙成形为使得作用于存在于所述间隙中的墨的毛细作用力沿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增加;以及该沟槽在所述一端处与吸收墨的吸墨器保持接触。
即使不存在上述三个技术特征或结构特征中的任一个,流入间隙内的墨也朝向沟槽的上述一端移动,其中该沟槽在另一端处关闭。然而,当喷墨打印压板包括该三个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时,促进墨通过该间隙朝向上述一端移动。
(3)根据上述模式(1)或(2)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主体的所述内表面包括彼此对置的一对内侧表面,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一对外侧表面,所述一对外侧表面分别与所述一对内侧表面保持对置关系,以限定所述间隙,所述间隙包括(i)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对第一流动通道;和(ii)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流动通道。
沉积在细长构件上的墨首先沿沟槽的深度方向通过第一流动通道流入第二流动通道内,然后墨沿沟槽的延伸方向流过第二流动通道。当在对应的沟槽内存在细长构件时,可减小沟槽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以增加沟槽的毛细作用。
(4)根据上述模式(3)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具有如在与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观察的表面面积,该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沿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减小。
(5)根据上述模式(4)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如在所述横截面中观察的表面面积,该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细长构件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延伸而逐渐增加,由此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沿所述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减小。
(6)根据上述模式(3)-(5)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具有深度,该深度随着所述沟槽沿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增加。
(7)根据上述模式(3)-(6)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在与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观察时,所述多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为V形。
(8)根据上述模式(3)-(7)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一对倾斜表面,所述一对倾斜表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向下倾斜。
(9)根据上述模式(3)-(8)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吸墨器,该吸墨器设置在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如沿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观察的下游侧上,该吸墨器在其中吸收和保持墨。
(10)根据上述模式(3)-(9)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由沿与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多个沟槽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由容纳在各个沟槽中的多个细长构件构成。
(11)根据上述模式(1)-(10)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具有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所述两个介质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如沿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观察的相应的相反侧上。
(12)根据上述模式(11)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构件,并且其中所述主体具有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一个介质支撑部分,而该覆盖构件具有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另一个介质支撑部分。
(13)根据上述模式(12)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一个介质支撑部分包括沿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多个肋,而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另一个介质支撑部分包括沿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凸起。
(14)根据上述模式(1)-(13)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构件,并且其中所述覆盖构件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
(15)根据上述模式(14)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由多个沟槽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由容纳在各个沟槽中的多个细长构件构成,所述覆盖构件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覆盖部分;和梳状部分,该梳状部分具有形成为梳状图案的所述多个细长构件。
(16)根据上述模式(1)-(15)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第二流动通道部分地由一对内侧表面、和底表面限定,该底表面具有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逐渐增加的高度。
(17)根据上述模式(3)-(16)中的任一模式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从该细长构件的两个相对的内侧表面延伸,且沿该细长构件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突起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内侧表面保持接触,从而该细长构件在所述对应的沟槽内定位就位,以便限定所述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
(18)根据权利要求3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两个相对的内侧表面中的凹部,所述凹部沿该细长构件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布置,所述凹部与所述侧表面保持接触,使得该细长构件在所述对应的沟槽内定位就位,并且使得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凹部相协作以限定所述第一流动通道。
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现第二目的,该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包括:(a)根据上述模式(1)-(18)中的任一模式构造的喷墨打印压板;(b)用于将记录介质馈送至该喷墨打印压板上的馈送机构;和(c)打印头,该打印头设置为与喷墨打印压板处于对置关系,且构造为喷射墨滴。
根据本发明,喷射至形成于喷墨打印压板的主体中的沟槽内的墨滴沉积在细长构件上,并且可调节打印头和细长构件之间的距离,而与沟槽的深度无关,以便防止或减少由于墨滴的墨雾生成。
此外,通过调节沟槽和细长构件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可调节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在平行于墨流过的方向的平面中的表面面积,以便可通过减小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增加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的毛细作用。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技术意义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构造的喷墨打印装置的多功能装置1的整体外形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多功能装置1的打印机部分2的横截面正视图;
图3是图2的打印机部分2的压板42的平面图;
图4是压板42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沿图3的线5-5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压板42的部分VI的放大视图;
图7是沿图3的线7-7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压板的部分VIII的放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构造的压板100的平面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10-10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1是图10的压板100的部分XI的放大视图;
图12是沿图9的线12-12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压板100的部分XIII的放大视图;
图14是沿图9的线14-14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压板100的部分XV的放大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构造的压板的第一流动通道91和第二流动通道92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其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构造的压板的墨接收器部分56的放大平面图,其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
图18-20是对应于图11,13和15的放大视图的放大视图,其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压板的相应部分;
图21和22是对应于图11和13的放大视图的放大视图,其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压板的相应部分;和
图23-25是对应于图11,13和15的放大视图的放大视图,其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压板的相应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理解的是,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性目的,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的透视图,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喷墨打印装置的多功能装置(MFD)1。多功能装置1包括结合在其中的打印机部分2和扫描器部分3,并且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制功能和传真发送/接收功能。打印机部分2和扫描器部分3嵌入在多功能装置1的相应的下部和上部中。喷墨打印装置主要由打印机部分2构成。也就是说,不是本发明的喷墨打印装置的一部分的扫描器部分3不直接涉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将不会被详细地描述。
打印机部分2构造成可操作以根据由扫描器部分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装置接收的打印数据在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上打印文件的图像或文本。打印机部分2具有在其前侧打开的开口10,和至少局部容纳在开口10中的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
多功能装置1具有在其外壳的前上部中的操作员控制面板4。操作员控制面板4包括多种键和液晶显示器。多功能装置1根据控制信号运行,该控制信号通过操作员控制面板4输入或从外部计算机通过打印机驱动器或扫描器驱动器输入。例如,操作员控制面板4用于选择打印机部分2的空白打印模式和无空白打印模式中的一种。
通过参考横截面的正视图,将描述采用打印机部分2的形式的喷墨打印装置的部件。应注意的是,图2未示出多功能装置1的外壳和扫描器部分3。
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布置为使得片材排出盘21位于片材供应盘20上方。片材供应盘20容纳记录介质的叠层,该记录介质诸如纸张、OHP(高架投影)片材或其他树脂片材、和压缩盘或其他光盘。片材排出盘21设置为保持记录介质,打印机部分2已经在该记录介质上执行喷墨打印操作。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可容纳多种尺寸的记录介质,诸如A4尺寸、B5尺寸和明信片尺寸。
在片材供应盘20的后面,布置有隔板22,该隔板22具有记录介质(如果适当的话,以下简称为“纸张”)与其邻接接触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几乎竖立地朝向打印机部分2的上部延伸,并且形成有在记录介质的侧面上延伸的锯齿凸起。这些锯齿凸起有利于从片材供应盘20接连地馈送的纸张的分离,以便以彼此间隔开的关系将纸张引导至馈送通路23内。
馈送通路23由隔板22、供应辊25、排出辊48等限定,这些部件彼此协作以构成喷墨打印装置的馈送机构的主要部分。馈送通路23从隔板22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且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侧上几乎水平地朝向片材排出盘21进一步延伸。当沿纸张的馈送方向观察时,在片材排出盘21的上游侧上,布置有成像单元24。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的纸张沿馈送通路23引导,该馈送通路23沿着从打印机部分2的下部朝向打印机部分2的上部的U形弯曲,并且因此该纸张馈送通过成像单元24。在该纸张馈送通过馈送通路23时,成像单元24运行以在纸张上执行喷墨打印操作。已经执行喷墨打印操作的纸张排出至片材排出盘21上。
供应辊25布置为与片材供应盘20相对,并且旋转地支撑在摇臂26的自由端部处,该摇臂26可绕轴30枢转以便供应辊25可朝向和离开安装在其运行位置的片材供应盘20垂直地移动。
摇臂26由重力或诸如弹簧的合适的偏压装置朝向片材供应盘20向下偏压。当片材供应盘20插入至其运行位置时,摇臂26向上枢转,同时供应辊25保持为与容纳在片材供应盘20中的纸张叠层的顶部相接触,也就是说,供应辊25与叠层的最上面的纸张相接触。当片材供应盘20从其运行位置移开时,摇臂26向下枢转至其最低位置。
供应辊25由直线馈送马达(未示于图2中的LF马达)旋转。纸张通过供应辊25的旋转运动接连地从片材供应盘20朝向隔板22向外馈送,并且沿馈送通路23引导。
馈送通路23由外引导表面和下引导表面限定,除非在成像单元24布置在其中的部分中。外引导表面和内引导表面彼此间隔开合适距离。例如在多功能装置1的后侧上的馈送通路23的U形弯曲部分由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限定,该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固定至装置1的外壳,从而相应的外引导表面和内引导表面彼此间隔开合适距离,如图2所示。
当沿纸张的馈送方向观察时,成像单元24位于馈送通路23的U形弯曲部分的下游侧上。成像单元24包括载体38,该载体携带打印头39并且该载体可在垂直于纸张馈送方向的方向上沿压板42的上表面往复移动。亦即,载体38的往复移动方向垂直于图2的平面。
打印头39供应有通过相应墨管从相应墨盒(未示于图2中)馈送的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Bk)墨。墨盒中的每个在打印头39外部的合适位置处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在打印头39的打印操作中,当载体38往复移动时,不同颜色的墨滴从所选择的喷嘴喷射以在由压板42沿向上方向支撑的记录介质上打印图像。例如,根据打印模式中所选择的一种和所选择的纸张尺寸控制墨滴从打印头39的喷射。例如,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墨滴从与压板42的吸墨器53对置的喷嘴喷射,以便喷射的墨滴沉积在压板42的区域上,该区域对应于吸墨器53并且该区域在记录介质的边缘的外部。
载体38由一对导轨43、44支撑,所述一对导轨43、44布置在馈送通路23上方并且沿纸张的馈送方向彼此间隔开。也就是说,导轨43、44沿载体38的往复移动方向延伸,该载体38的往复移动方向垂直于纸张的馈送方向。载体38跨立在导轨43、44上,从而载体38可在导轨43、44上并且沿导轨43、44往复地滑动。
载体38由载体驱动马达(未示于图2中的CR马达)沿导轨43、44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载体驱动马达通过带式驱动机构(未示于图2中)操作地连接至载体38。
带式驱动机构为在本领域熟知的机构。例如,带式驱动包括驱动滑轮、从动滑轮和齿形皮带,该齿形皮带连接驱动滑轮和从动滑轮并且该齿形固定至载体38。驱动滑轮由载体驱动马达驱动,并且齿形皮带被旋转以便载体38由齿形皮带在导轨43、44上可滑动地往复移动。因此,打印头39在沿馈送通路23馈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基于线性编码器的输出信号控制载体38的往复移动。
压板42布置在沿垂直于打印头39的往复移动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馈送通路23下方。将详细地描述作为本发明的喷墨打印压板的优选实施例的压板42。
馈送辊46布置在成像单元24的上游侧上,从而馈送辊46与夹持辊(由另一个部件所隐藏并且未示于图2中)对置。馈送辊46与夹持辊相协作以沿馈送通路23夹持和馈送纸张。馈送辊46也由直线馈送马达驱动。
上述打印机部分48与另一个夹持辊相协作以夹持和馈送打印的纸张,以便打印的纸张排出至片材排出盘21上。打印机部分48也由直线馈送马达驱动。馈送辊46和打印机部分48彼此同步地旋转。基于旋转编码器的输出信号控制馈送辊和打印机部分46、48的旋转运动。
在成像单元24的打印操作期间,馈送辊和打印机部分46、48间断地旋转,以在间断的馈送运动的每个中以预定的线性馈送距离间断地馈送纸张,该间断的馈送运动对应于载体38的每次打印移动。在馈送辊和打印机部分46、48静止时移动载体38,并且在载体38的移动期间墨滴从打印头39的所选择的喷嘴喷射。大部分墨滴喷射至压板42上的纸张的记录上表面上。载体38的移动跟随有馈送辊和打印机部分46、48的下一个旋转运动,从而以预定的直线馈送距离馈送纸张,以及跟随有载体38的下一个运动以打印下一行。重复执行馈送辊和打印机部分46、48、载体38和打印头39的这些操作以在纸张上打印所需的图像。
将详细地描述采用压板42的形式的喷墨打印压板的构造。
压板42的整体外观示于图3的平面图中。图4是压板42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沿图3的线5-5截取的横截面视图,而图6是图5所示的压板42的部分VI的放大视图。图7是沿图3的线7-7截取的横截面视图,而图8是图7所示的压板的部分VIII的放大视图。
如图3和4所示,压板42包括主体51和覆盖构件52。上述的吸墨器53容纳在形成在主体51和覆盖构件52之间的空间中。亦即,压板42还包括在其中吸收并保持墨的吸墨器53。压板42为整体的大致平坦的构件,并且具有如图3的平面图所示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其中水平方向为打印头39的往复移动方向,而垂直方向为纸张的馈送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对应于压板42的纵向方向和横向(宽度)方向。纸张沿向下方向馈送,如图3所示。
压板42的长度(纵向尺寸)足够地大于纸张的最大宽度,打印机部分2的打印操作将在该纸张上执行。因此,具有不大于最大宽度的任何宽度的纸张可由压板42支撑在其整个宽度上。压板42具有在其左端部中的废墨储存器54,该左端部不用于支撑纸张。该废墨储存器54用于存储由于打印头39的冲洗及其他维修操作所产生的废墨,并且不涉及本发明。
压板42的主体51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亦即,布置在沿纸张的馈送方向观察的上游侧上的介质支撑部分55,布置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中间部分中的墨接收器部分56,和布置在下游侧上的墨容器部分57。包括这三个主要部分55-57的主体51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整体结构。
介质支撑部分55具有基板58、和采用多个肋59的形式的介质支撑部分。基板58包括布置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上游侧上的下段60,和布置在下游侧上的上段61。上段61的上表面的重量大于下段60的上表面的重量。肋59从基板58竖立突出,并且在压板42的横向或宽度方向上超过下段60和上段61突出。因此,肋59的顶表面高于下段60和上段61的上表面。肋59沿压板42的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根据所使用的记录介质的尺寸和当记录介质由压板42支撑时记录介质沿宽度方向的位置,亦即,所述的记录介质是否沿宽度方向中心设置(在中心对准的情况下)或相对于中心位置侧向设置(在侧向或偏移对准的情况下),确定肋59的布置。
墨接收器部分56具有多个沟槽62,所述沟槽62中的每个为V形并且在横截面中观察时向上打开。沟槽62沿主体51的横向延伸,并且具有等于矩形区域的尺寸的长度,在该矩形区域中墨滴从其中喷射的喷嘴仅处于无空白打印模式。沟槽62以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布置,从而沟槽62彼此平行。上述矩形区域的尺寸为沿纸张的馈送方向的尺寸。当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每个沟槽62在上段61的下游端处具有上游端。上段61的上表面具有大于沟槽62形成在其中的墨接收器部分56的表面的高度。因此,沟槽62在上游端由上段61关闭。每个肋59的顶表面具有大于墨接收器部分56的上述表面的高度。
沟槽62在墨容器部分57的上游端处具有下游端。墨容器部分57具有小于墨接收器部分56的高度。当在墨接收器部分56和墨容器部分57之间存在高度差时,每个沟槽62包括连续地形成以允许墨流动的上部63,竖立部64和下部65。将详细地描述上部63的构造。当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的沟槽62的下游端,亦即下部65的下游端打开至墨容器部分57,以便流过下部65的墨可流动至墨容器部分57上。沟槽62沿主体51的纵向方向以预定间距形成,从而相邻的两个沟槽62由具有倒V形的垂直突出齿沿上述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
墨容器部分57是容器结构,该容器结构向上打开,并且该容器具有高度小于沟槽62的上段63的底壁66。墨容器部分57具有长方形形状,如图3的平面图所示,其对应于吸墨器53的长方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吸墨器53是长方体。墨容器部分57的容器结构的底壁66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具有形成在对应于两个通孔69、70的位置处的两个突起67、68,该通孔69、70通过吸墨器53形成。吸墨器53在墨容器部分57内在水平面中定位就位,其中突起67、68插入在通孔69、70中。
墨容器部分57具有两个细长孔71、72,该细长孔71、72形成在沿纵向方向彼此对置的两个侧壁中的每个的上端附近。在图4中,未示出形成在右侧壁中的细长孔71、72。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主体51的下游端表面(墨容纳部分57)具有夹子73A、73B,和形成在夹子73A、73B的相应的相对侧上的两个棘爪74、75。棘爪74、75设置为以其间的预定的位置关系将覆盖构件52固定至主体51,如下所述。
吸墨器53由可吸收和容纳墨的材料形成。例如,该材料选自泡沫聚氨酯及其他泡沫树脂、纸质材料和布料。作为如上所述的长方体的吸墨器53容纳在墨容器部分57的凹部中,其中突起67、68插过通孔69、70以将吸墨器53相对于墨容器部分57定位在水平面中。因此,定位在墨容器部分57内的吸墨器53在每个沟槽62的下游端处具有上游端。
覆盖构件52包括覆盖墨容器部分57的覆盖部分76、和具有多个细长构件的梳状部分77,该细长构件采用布置成梳状图案的杆状构件88的形式。覆盖构件52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整体结构。
当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覆盖部分76是大致矩形的板,该板的宽度尺寸几乎等于沟槽62的下部65的尺寸和墨容器部分57的尺寸的总和。覆盖部分76当覆盖构件52在主体51上安装就位时覆盖沟槽62的竖立部64和下部65,和墨容器部分57。覆盖部分76具有形成在其两个纵向相对端中的每个端上的两个细长凸耳78-81。这些细长凸耳78-81插入在形成在墨容器部分57中的细长孔71、72中,以将覆盖构件52固定至主体51,从而覆盖构件52相对于主体51定位在水平面中。
覆盖构件52的覆盖部分76具有切口82,该切口82当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形成在下游端的纵向中心位置处。该切口82沿片材馈送方向打开,并且形成为可与形成在主体51上的夹子73A相接合。夹子73A、73B相协作以夹紧打印机部分48的驱动轴(图2),以便压板42相对于打印机部分48定位。覆盖部分76还具有形成在切口82的相应的相对侧上的两个向下的延伸部分83、84。这些向下的延伸部分83、84具有相应的通孔85、86,该通孔85、86可与形成在主体51上的棘爪74、75相接合,从而以其间的预定的位置关系将覆盖构件52固定至主体51。
覆盖部分76具有邻近于梳状部分77形成的细长凸起87。细长凸起87从覆盖部分76的上表面突出,并且与介质支撑部分55的肋59相协作,以作为布置为支撑记录介质的两个向上的突出的介质支撑部分,该介质支撑部分55的肋59在沿沟槽62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沟槽62的相应的相对侧上。细长凸起87具有由沿片材馈送方向从梳状部分77延伸的上升表面和沿片材馈送方向从上升表面延伸的下降表面限定的倒V形。细长凸起87的倒V形的顶点沿覆盖部分52的纵向方向延伸。
梳状部分77包括沿覆盖部分76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多个杆状构件88,从而杆状构件88彼此相等地间隔开预定的间隔距离。亦即,对应于相应沟槽62的杆状构件88沿垂直于沟槽6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布置,从而杆状构件88彼此平行。杆状构件88中的每个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对的方向从覆盖部分76的上游端延伸。杆状构件88具有可容纳在相应沟槽62的上部63中的横截面尺寸,和几乎等于上部63的长度的长度。梳状部分77相对于覆盖构件52定位,从而当覆盖构件52在适当位置固定至主体51时,杆状构件88容纳在相应沟槽62的上部63中。
通过参考图5-8,将详细地描述每个沟槽62的上部63和采用杆状构件88的形式的相应细长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如这些附图所示,每个杆状构件88容纳在相应沟槽62的上部63的空间内。如图6和8所示,上部63在垂直于墨通过沟槽62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为V形。在考虑压板42的主体51的构造的简易性和墨接收器部分56的排墨能力的同时,确定沟槽62的深度和宽度。
主体51具有限定沟槽62中的每个的一对对置的侧面或内侧表面89,90。容纳在沟槽62内的杆状构件88不与这两个内侧表面89,90相接触。杆状构件88具有相对的两个外侧表面93a,该两个外侧表面93a与内侧表面89,90相协作以在其间限定对应于相应的两个外侧表面93a和相应的内侧表面89,90的第一流动通道91。第一流动通道91沿沟槽62的深度方向朝向沟槽62的底部延伸。墨流过第一流动通道91。
杆状构件88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与内侧表面89,90相协作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流动通道92。换句话说,第二流动通道92为上部63的底部,该底部由内侧表面89,90的底部和上部63的平坦的底表面局部限定,在该上部63的平坦的底表面处内侧表面89,90几乎彼此相交。杆状构件88不与沟槽62的上部63的平坦的底表面相接触。第二流动通道92沿平坦的底表面在沟槽62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至沟槽62的竖立部64,并且与第一流动通道91保持连通。在考虑第二流动通道92的所需毛细作用的同时,确定第二流动通道92的横截面尺寸。
随着杆状构件88沿墨的流动方向,亦即沿沟槽62的延伸方向或片材馈送方向延伸,沿垂直于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观察的杆状构件88的形状和表面面积发生变化。如图6和8明显所示,杆状构件88的厚度沿片材馈送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杆状构件88的相对上游位置处,杆状构件88具有较小的厚度尺寸和因此小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第二流动通道92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如图6所示。由于第二流动通道92的毛细作用与横截面面积成反比,故毛细作用在杆状构件88的相对上游位置处较小。因此,可通过改变杆状构件88的厚度,亦即通过改变图6和8的平面中所示的杆状构件88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调节第二流动通道92的毛细作用,而与沟槽62的深度和宽度尺寸无关。
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杆状构件88的相对下游的位置处,杆状构件88具有较大的厚度尺寸和因此大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第二流动通道92具有较小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如图8所示。由于杆状构件88的厚度沿片材馈送方向连续地增加,故随着杆状构件88沿片材馈送方向延伸,亦即沿通过沟槽62的上部63的墨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二流动通道9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逐渐地或连续地减小。
杆状构件88具有上表面93b,该上表面93b相对于沟槽62向上暴露,亦即当在图3的平面图中观察时暴露。确定上表面93b的高度以便防止或减少墨雾的产生,该墨雾由墨滴所引起,该墨滴从打印头39喷射并且漂浮在空气中,但不沉积在记录介质或压板42上。也就是说,墨雾由喷射的墨滴的漂浮引起。墨雾的产生程度取决于每个墨滴的质量和打印头39和压板42之间的距离。亦即,当墨滴的数量较少并且打印头39和压板42之间的距离较长时,墨雾倾向于容易产生。因此,鉴于即使当墨滴的数量最少时也不产生墨雾的打印头39和上表面93b之间的距离,确定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的高度。应注意的是,可调节或确定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的高度,而与沟槽62的深度和宽度尺寸无关。
如图6和8所示,上表面93b具有倒V形,该倒V形由一对倾斜表面限定,该倾斜表面从其中心朝向沟槽62的相应的内侧表面89,90,亦即朝向第一流动通道91倾斜。上表面93b的倒V形在杆状构件88的整个长度上保持不变。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压板42的功能。根据通过操作员控制面板4输入的指令,选择打印机部分2的空白打印模式和无空白打印模式中的一种。在空白打印模式中,图像打印在记录介质上,其中沿记录介质的四个边缘中的每个余留空白。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在例如沿记录介质的前缘和尾缘,或沿记录介质的前缘和尾缘以及沿记录介质的右缘和左缘不余留空白的情况下打印图像。将不会进一步描述不直接地涉及本发明的原理的空白打印模式。
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墨滴从对应于墨接收器部分56的打印头39的所选择的喷嘴喷射。馈送至压板42上的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以下简称为“纸张”)开始由肋59支撑,然后由凸起87以及肋59支撑。由肋59和凸起87支撑的纸张从沟槽62和墨接收器部分56的杆状构件88向上间隔开。因此,防止纸张的后表面被墨所污染。
根据表示大于纸张的记录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控制墨滴从打印头39的喷射。也就是说,墨滴不仅喷射至纸张的记录表面上,而且喷射至纸张外部的区域。因此,所需的图像打印在纸张的整个长度上,而例如不在沿纸张的前缘和尾缘余留空白。
在纸张的前缘和尾缘外部的区域中喷射的墨滴沉积在墨接收器部分56上。如前详述地所述,杆状构件88容纳在形成于墨接收器部分56中的相应沟槽62的上部63内,以便打印头38与沟槽62的内侧表面89,90的上部和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对置。
在墨接收器部分56中,沟槽62和杆状构件88沿垂直于沟槽6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亦即沿打印头39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布置。因此,喷射至纸张的前缘的前面的区域和纸张的尾缘的后面的区域上的墨滴,以及喷射至纸张的左右边缘的侧向区域上的墨滴可接收在沟槽62中,并且沉积在杆状构件88上。设置多个沟槽62和相应的杆状构件88有利于墨在对应于多个沟槽62的不同位置处的流动,由此促进墨从墨接收器部分56排出至墨容器部分57内。
如上所述,每个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的高度对应于打印头39和压板42之间的距离,这不会导致由于墨滴的喷射而产生墨雾。因此,从打印头39喷射的墨滴可沉积至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上,而墨滴不会漂浮在空气中。如上所述,由于上表面93b包括引导至第一流动通道91的一对向下的倾斜表面,故沉积在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上的墨滴容易由于重力而流入第一流动通道91内。
流入第一流动通道91的墨由于重力进一步向下流动至第二流动通道92内。第二流动通道92中的墨由于毛细作用沿第二流动通道92的延伸方向,亦即沿沟槽62的延伸方向流动。如上所述,每个沟槽62在其上部63的上游端处由主体51的上部61所关闭,并且在其下游端与竖立部64相连续。因此,流过第二流动通道92的墨进一步向下流动至竖立部64内。
如上所述,随着杆状构件88沿片材馈送方向延伸,局部限定第二流动通道92的杆状构件88的厚度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以便在垂直于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观察的杆状构件88的表面面积沿片材馈送方向,亦即沿朝向竖立部64的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减小。因此,每个第二流动通道92的毛细作用沿墨的流动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以便促进墨通过第二流动通道92的流动,由此增加沟槽62的上部63排出墨的能力。此外,在垂直于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观察的沟槽62的倒V形允许沟槽62的毛细作用沿向下方向朝向其底部逐渐增加。因此,可容易地增加第二流动通道92的毛细作用。
通过流动通道92流动至竖立部64内的墨由于重力流动至沟槽62的下部65内。下部65中的墨由于墨从竖立部64连续流动至下部65内而沿片材馈送方向流动。如上所述,下部65在其下游端与吸墨器53容纳在其中的墨容器部分57的上游端相连通,以便流过下部65的墨流动至吸墨器53内并且保持在吸墨器53中。因此,有效地防止墨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对的方向流过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91,92,以便墨可顺利地流过沟槽62的上部63、竖立部64和下部65。
在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本实施例构造的喷墨打印压板42中,墨滴沉积在杆状构件88上,该杆状构件88容纳在形成于主体51中的沟槽62中,以便可调节打印头39和杆状构件88之间的距离,而与沟槽62的深度无关,从而防止或减少从喷射的墨滴中产生墨雾。
此外,通过调节形成在沟槽62的内侧表面89,90和杆状构件88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可调节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91,9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可通过减小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91,9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增加每个沟槽62的毛细作用,而与沟槽62的深度和宽度尺寸无关。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构造的压板100,该压板100在构造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的压板42不同。压板100用于多功能装置1,该多功能装置1包括打印机部分2并且该多功能装置1关于第一实施例如上所述地构造。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压板100的平面图,并且图10是沿图9的线10-10截取的横截面视图,而图11是图9的压板100的部分XI的放大视图。图12是沿图9的线12-12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13是图12所示的压板100的部分XIII的放大视图。图14是沿图9的线14-14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15是图14所示的压板100的部分XV的放大视图。
如图9所示,压板100包括主体101和覆盖构件102。关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吸墨器53容纳在形成在主体101和覆盖构件102之间的空间中,如图14所示。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压板42,压板100整体上为大致平坦的构件。
压板100的主体101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亦即,布置在沿纸张的馈送方向观察的上游侧上的介质支撑部分103、布置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中间部分中的墨接收器部分104、和布置在下游侧上的墨容器部分105。墨接收器部分104在构造方面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墨接收器部分56不同。
介质支撑部分103具有基板106,和采用多个肋107的形式的介质支撑部分。基板106包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下段60和上段61的下段108和上段109。肋59从基板106竖立地突出。
墨接收器部分104具有多个沟槽110,该沟槽110中的每个为V形,并且在横截面中观察时向上打开。沟槽110沿主体101的横向延伸,并且具有等于矩形区域的尺寸的长度,在该矩形区域中墨滴仅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从喷嘴喷射。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每个沟槽110在上段109的下游端处具有上游端。上段109的上表面具有大于沟槽110形成在其中的墨接收器部分104的表面的高度。因此,沟槽110在上游端由上段109关闭。每个肋骨107的顶表面具有大于墨接收器部分104的上述表面的高度。
如图14所示,沟槽110在墨容器部分105的上游端处具有下游端。墨容器部分105具有小于墨接收器部分104的高度。当在墨接收器部分104和墨容器部分105之间存在高度差时,每个沟槽110包括连续地形成以允许墨流动的上部111、竖立部112和下部113。将详细地描述上部111的构造。当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时的沟槽110的下游端,亦即下部113的下游端打开至墨容器部分105,以便流过下部113的墨可流动至墨容器部分105上。沟槽110沿主体101的纵向方向以预定间距形成,从而相邻的两个沟槽110由具有倒V形的垂直突出齿沿上述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
墨容器部分105是向上打开且具有高度小于沟槽110的上部111的底壁119的容器结构。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墨容器部分57,墨容器部分105具有长方形形状,如图9的平面图所示。吸墨器53容纳在墨容器部分105的容器结构中。
覆盖构件102包括覆盖墨容器部分105的覆盖部分114,和具有多个细长构件的梳状部分115,该细长构件采用布置成梳状图案的杆状构件116的形式。覆盖构件102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整体结构。覆盖部分102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覆盖部分76相同的构造。
梳状部分115包括沿覆盖部分102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多个杆状构件116,从而杆状构件116彼此相等地间隔开预定的间隔距离。亦即,对应于相应沟槽110的杆状构件116沿垂直于沟槽1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布置,从而杆状构件116彼此平行。杆状构件116中的每个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对的方向从覆盖部分114的上游端延伸。杆状构件116具有可容纳在相应沟槽110的上部111中的横截面尺寸,和几乎等于上部111长度的长度。梳状部分116相对于覆盖构件102定位,从而当覆盖构件102在适当位置固定至主体101时,杆状构件116容纳在相应沟槽110的上部111中。
通过参考图5-8,详细地描述每个沟槽110的上部111的构造和每个杆状构件166的构造。如这些附图所示,每个杆状构件116容纳在相应沟槽110的上部111的空间内。如图11和13所示,上部111在垂直于通过沟槽62的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为V形。在考虑压板100的主体101的构造的简易性和墨接收器部分104的排墨能力的同时,确定沟槽110的深度和宽度。沟槽110由一对对置的侧面或内侧表面117、118和上述底表面119限定,如图11所示。如图15所示,上部111的深度随着上部111朝向竖立部112延伸而逐渐增加。亦即,沟槽110的底表面119朝向竖立部112向下倾斜。此外,杆状构件116的上表面120b包括沿上部111的纵向方向朝向竖立部112向下倾斜的一对倾斜表面。
容纳在沟槽110内的杆状构件116不与这两个内侧表面117、118相接触。杆状构件116具有相对的两个外侧表面120a,该两个外侧表面120a与内侧表面117、118相协作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流动通道121,该第一流动通道121包括对应于相应的两个侧表面120a和相应的内侧表面117、118的两个部分。第一流动通道121沿沟槽110的深度方向朝向底面119延伸。墨流过第一流动通道121。
杆状构件116也不与底表面119相接触。杆状构件116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与内侧表面117、118和底表面119相协作以限定第二流动通道122。第二流动通道122沿倾斜的底表面119在沟槽11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至沟槽110的竖立部112,并且与第一流动通道121保持连通。在考虑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所需的毛细作用的同时,确定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横截面尺寸。
随着杆状构件116沿墨的流动方向,亦即沿沟槽110的延伸方向或片材馈送方向延伸,沿垂直于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观察的杆状构件116的形状和表面面积发生变化。如图11、13和15明显所示,杆状构件110的厚度沿片材馈送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杆状构件116的相对上游位置处,杆状构件116具有较小的厚度尺寸和因此小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第二流动通道122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如图11所示。
在沿片材馈送方向观察的杆状构件116的相对下游的位置处,杆状构件116具有较大的厚度尺寸和因此大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第二流动通道122具有较小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如图13所示。由于杆状构件116的厚度沿片材馈送方向连续地增加,故随着杆状构件116沿片材馈送方向,亦即沿通过沟槽110的上部111的墨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逐渐地或连续地减小。
杆状构件116具有上表面120b,该上表面120b具有倒V形,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杆状构件88的上表面93b。亦即,倒V形由一对倾斜表面限定,该倾斜表面从其中心朝向沟槽110的相应的内侧表面117、118,亦即朝向第一流动通道121的两个部分向下。确定沟槽110中的上表面120b的高度以防止或减少墨雾的产生。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压板100的功能。在该实施例中,也根据通过操作员控制面板4输入的指令,选择打印机部分2的空白打印模式和无空白打印模式中的一种,并且以根据所选择的打印模式的方式在记录介质上打印图像。
在无空白打印模式中,从位于纸张边缘外部的打印头39的所选择的喷嘴喷射的墨滴沉积在墨接收器部分104上。由于每个杆状构件116的上表面120b的高度对应于不产生墨雾的打印头39和压板100之间的距离,故从打印头39喷射的墨滴可沉积至杆状构件116的上表面120b上,而墨滴不漂浮在空气中。沉积在杆状构件116的上表面120b上的墨滴容易由于重力流入第一流动通道121内。
已经流入第一流动通道121的墨由于重力进一步向下流动至第二流动通道122内。第二流动通道122中的墨由于毛细作用和重力沿第二流动通道122的延伸方向,亦即沿沟槽110的延伸方向流动。
如上所述,随着杆状构件116沿片材馈送方向延伸,局部限定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杆状构件116的厚度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以便在垂直于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观察的杆状构件116的表面面积沿片材馈送方向,亦即沿朝向竖立部112的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减小。因此,每个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毛细作用沿墨的流动方向逐渐地或连续地增加,以便促进墨通过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流动,由此增加沟槽110的上部111排出墨的能力。
如上所述,沟槽110的上部111的深度随着上部111沿墨通过上部111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地增加。也就是说,底表面119朝向竖立部112向下倾斜。因此,通过重力作用促进墨流过第二流动通道122。通过第二流动通道122已经流入竖立部112内的墨由于重力流入下部113内,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压板42的情况。
在上述的本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形成在沟槽110的内侧表面117、118和杆状构件116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可调节第一流动通道121和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此外,底表面119的深度沿墨通过第二流道122的流动方向逐渐地增加允许进一步减小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因此减小的第二流动通道122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与重力作用相协作以进一步促进墨流过第二流动通道122。
同样,在第二实施例的压板100中,可调节打印头39和杆状构件116之间的距离,而与沟槽110的深度无关,从而防止或减少墨雾的产生,该墨雾的产生是由于沉积在杆状构件116上的墨滴,该杆状构件116容纳在相应的沟槽110中,该沟槽110形成在压板100的主体101中。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采用杆状构件88,116的形式的细长构件从覆盖部分76,114沿与记录介质的馈送方向相对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构件52,102固定至主体51,101,以便将杆状构件88,116在沟槽62,110中定位就位,从而限定第一流动通道91,121和第二流动通道122。然而,这种将杆状构件88,116在沟槽62,110中定位就位的布置不是必需的。例如,杆状构件88,116可固定至主体51,101的上段61,109,从而限定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91,92,121,122。
<第三实施例>
现在参考图16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其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由杆状构件88局部限定的第一流动通道91和第二流动通道92,该第三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在该变型中,每个杆状构件88具有半球形的突起94、95,该突起94、95从其相应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延伸,并且该突起94、95与相应的两个侧面或内侧表面89,90相对。半球形突起94沿杆状构件88的纵向方向,亦即沿沟槽62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相似地,半球形突起95沿杆状构件88的纵向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当杆状构件88容纳在沟槽62内时,半球形突起94、95与相应的侧表面89,90保持接触,由此杆状构件88相对于沟槽62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从而通过杆状构件88和内侧表面89,90限定多对第一流动通道91和单个第二流动通道92。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17的放大平面图,其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压板42的墨接收器部分56,该第四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在该第二变型中,每个杆状构件88具有形成在其相应的相对的侧表面中的凹部96,97。每个凹部96,97形成在杆状构件88的整个厚度上。凹部96沿杆状构件88的纵向方向,亦即沿沟槽62的上部63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相似地,凹部97沿杆状构件88的纵向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当杆状构件88容纳在相应沟槽62内时,杆状构件88的相对的侧表面与沟槽62的相应的侧表面89,90保持接触,由此杆状构件88相对于沟槽62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从而通过杆状构件88和侧表面89,90限定多对第一流动通道91和单独的第二流动通道92。通过侧表面89,90和凹部96,97限定第一流动通道91。未在图17中示出的第二流动通道92形成在沟槽62的底表面和杆状构件88的下表面之间,该杆状构件88的下表面不接触沟槽62的侧表面80,90和底表面。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18-20,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构造的压板,图18,19和20是对应于图11,13和15的放大视图。根据本第五实施例的压板与图9-15的第二实施例的压板的不同在于,第五实施例的压板的每个杆状构件131的上表面132b不沿沟槽110的上部111的纵向方向朝向竖立部112向下倾斜,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的压板的杆状构件116的上表面120b。杆状构件131具有两个外侧表面132a。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沟槽110的底表面19朝向竖立部112,亦即沿墨的流动方向向下倾斜,并且杆状构件131的上表面132b具有由一对倾斜表面限定的倒V形,该倾斜表面从其中心朝向沟槽的相应的内侧表面117、118,亦即朝向第一流动通道121向下。然而,上表面132b不沿上部111的纵向方向倾斜,而是保持水平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如图20所示。因此,压板的上表面(主体51的上表面)和杆状构件131的上表面132b之间的距离不沿墨的流动方向增加,确保有效地防止墨雾。
<第六实施例>
在前述实施例中,由沟槽61、110的上部63、111和杆状构件88、116、131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墨流动通道包括第一流动通道91、121和第二流动通道92、122。然而,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91、92、121、122可由一对流动通道143代替,所述一对流动通道143根据对应于图11和13的图21和2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形成。流动通道143由压板的相应的两个对置的内侧表面144和杆状构件142的相应的外侧表面142a限定。在该第六实施例的压板中,沟槽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部141,并且具有沿纵向方向保持不变的横截面形状。然而,杆状构件142具有沿墨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加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以便形成在上部141和杆状构件142之间的间隙沿墨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由此流动通道143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沿墨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流动通道143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的逐渐减小确保流动通道143的毛细作用沿墨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加,允许墨顺利地流动。亦即,作用于流过流动通道143的墨的毛细作用力沿墨流动方向逐渐增加。
<第七实施例>
在前述实施例中,沟槽62、110的上部63、111、141的横截面的形状和表面面积沿上部63、111、141的纵向方向保持不变。然而,沟槽可具有其横截面的形状和表面面积沿纵向方向变化的上部151,如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图23-25所示。图23-25是对应于图11,13和15的放大视图。沟槽的上部151在上打开端处具有沿纵向方向保持不变的宽度,但是具有沿墨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加的深度。杆状构件152容纳在由压板的主体的两个对置的内侧表面154限定的沟槽中。杆状构件152具有基本平行于内侧表面154延伸的两个外侧表面153。然而,间隙155的横向截面的表面面积沿墨流动方向逐渐减小,该间隙155形成在侧表面153和内侧表面154之间,并且该间隙155作为一对流动通道155。因此,作用于流过流动通道155的墨的毛细作用力沿墨流动方向逐渐增加。毛细作用力的这种逐渐增加和上部151的深度的逐渐增加相协作以提供确保墨顺利地流过流动通道155的协同作用。
在上述第七实施例中,其中流动通道155的横截面的表面面积在上部151的较上游部处大于在上部151的较下游部处,不由杆状构件152覆盖的内侧表面154的部分的宽度在较上游部处较大。因此,在流动通道155的较上游部处,打印头39和内侧表面154的这些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打印头39和杆状构件152的上表面156之间的距离。由于内侧表面154在较上游部处的倾斜角较小,故内侧表面154的上述无覆盖部分在上部151的较上游部处的较大宽度不使打印头39和内侧表面154的上述无覆盖部分之间距离明显增加,由此可有效地避免墨雾的产生。
在前述实施例中,沟槽62、110在垂直于通过沟槽62、100的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为V形。然而,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板中的沟槽可在横截面中具有任何其他的形状,例如长方形或半圆形。

Claims (19)

1.一种设置在喷墨打印装置中的喷墨打印压板,该喷墨打印装置可操作为朝向记录介质的表面喷射墨滴,从而在该记录介质上执行打印操作,该喷墨打印压板设置为沿向上方向支撑该记录介质,该喷墨打印压板包括:
主体,该主体具有墨能够流过的至少一个沟槽;和
至少一个细长构件,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容纳在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的一个对应的沟槽中,且沿该对应的沟槽延伸,
其中该主体具有内表面,该内表面限定所述对应的沟槽,且与对应的细长构件相协作,以在该内表面与所述对应的细长构件之间限定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技术特征:所述至少一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形成为使得该沟槽在其一端处具有比在另一端处小的高度;所述间隙成形为使得作用于存在于所述间隙中的墨的毛细作用力沿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增加;以及该沟槽在所述一端处与吸收墨的吸墨器保持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主体的所述内表面包括彼此对置的一对内侧表面,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一对外侧表面,所述一对外侧表面分别与所述一对内侧表面保持对置关系,以限定所述间隙,所述间隙包括(i)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对第一流动通道;和(ii)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流动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具有如在与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观察的表面面积,该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沿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如在所述横截面中观察的表面面积,该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细长构件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延伸而逐渐增加,由此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表面面积随着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沿所述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具有深度,该深度随着所述沟槽沿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延伸而逐渐增加。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在与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观察时,所述至少一个沟槽中的每个沟槽为V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一对倾斜表面,所述一对倾斜表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向下倾斜。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吸墨器,该吸墨器设置在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如沿经过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墨的流动方向观察的下游侧上,该吸墨器在其中吸收和保持墨。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由沿与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多个沟槽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由容纳在各个沟槽中的多个细长构件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具有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所述两个介质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如沿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观察的相应的相反侧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构件,并且其中所述主体具有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一个介质支撑部分,而该覆盖构件具有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另一个介质支撑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一个介质支撑部分包括沿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多个肋,而所述两个向上伸出的介质支撑部分中的另一个介质支撑部分包括沿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凸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还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构件,并且其中所述覆盖构件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沟槽由多个沟槽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由容纳在各个沟槽中的多个细长构件构成,所述覆盖构件包括:覆盖所述主体的覆盖部分;和梳状部分,该梳状部分具有形成为梳状图案的所述多个细长构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第二流动通道部分地由一对内侧表面、和底表面限定,该底表面具有沿所述对应的沟槽的延伸方向逐渐增加的高度。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从该细长构件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延伸,且沿该细长构件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所述突起与所述对应的沟槽的侧表面保持接触,从而该细长构件在所述对应的沟槽内定位就位,以便限定所述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
1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压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细长构件中的每个细长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两个相对的侧表面中的凹部,所述凹部沿该细长构件的延伸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布置,所述凹部与所述侧表面保持接触,使得该细长构件在所述对应的沟槽内定位就位,并且使得所述侧表面与所述凹部相协作以限定所述第一流动通道。
19.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由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限定的喷墨打印压板;
用于将记录介质馈送至该喷墨打印压板上的馈送机构;和
打印头,该打印头设置为与喷墨打印压板处于对置关系,且构造为喷射墨滴。
CN2008100044555A 2007-01-30 2008-01-30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19454 2007-01-30
JP2007019454A JP4858193B2 (ja) 2007-01-30 2007-01-30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019454 2007-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4714A true CN101254714A (zh) 2008-09-03
CN101254714B CN101254714B (zh) 2011-02-09

Family

ID=39667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45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714B (zh) 2007-01-30 2008-01-30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46159B2 (zh)
JP (1) JP4858193B2 (zh)
CN (1) CN1012547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5336A (zh) * 2012-07-26 2014-12-24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对角衬底支撑表面的压板
CN106042641A (zh) * 2015-04-02 2016-10-2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CN110466265A (zh) * 2015-05-27 2019-11-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0046B2 (ja) * 2012-09-13 2017-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7031113B2 (ja) * 2016-06-27 2022-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919341B2 (ja) * 2017-05-31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9392B2 (ja) * 2001-07-26 2005-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3801047B2 (ja) * 2002-01-04 2006-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装置
JP2004058417A (ja) * 2002-07-26 2004-02-26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誘導部材、吸引キャップ及びパージ装置
US6918650B2 (en) * 2002-07-26 2005-07-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k guide member and purge unit
JP2005283959A (ja) 2004-03-30 2005-10-13 Topcon Corp 光ファイバ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75552B2 (ja) * 2004-07-28 2009-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7654664B2 (en) * 2005-01-31 2010-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205697A (ja) * 2005-01-31 2006-08-10 Brother Ind Ltd 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24505A (ja) 2005-02-18 2006-08-3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流動装置及びその液体流動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と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5336A (zh) * 2012-07-26 2014-12-24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对角衬底支撑表面的压板
CN104245336B (zh) * 2012-07-26 2016-04-1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对角衬底支撑表面的压板
CN106042641A (zh) * 2015-04-02 2016-10-2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US10596838B2 (en) 2015-04-02 2020-03-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CN110466265A (zh) * 2015-05-27 2019-11-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46159B2 (en) 2012-08-21
CN101254714B (zh) 2011-02-09
US20080180508A1 (en) 2008-07-31
JP4858193B2 (ja) 2012-01-18
JP2008183814A (ja) 200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4714B (zh) 喷墨打印压板和喷墨打印装置
CN203063275U (zh) 喷墨记录装置
EP1621357B1 (en) Platen for marginless image recording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such a platen mounted therein
US7712865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with a transporter surface including at least one hard porous member
US74312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laten used therein
CN1990242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US8292423B2 (en) Platen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572229C (zh) 供纸装置及包括该供纸装置的记录设备
CN101274548B (zh) 成像装置
US20140267493A1 (en) Waste ink retaining device
US8955961B2 (en) Platen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70103505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284574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05697A (ja) 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287107B2 (en) Ink passages, platens for a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s
JP200619266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5560733B2 (ja) 印刷装置
US6702493B2 (en) Print media handling apparatus
JP4900284B2 (ja) プラテン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205693A (ja) プラテン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705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754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423086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2067716A (ja) 異物除去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