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3673A -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73673A CN109573673A CN201811137220.3A CN201811137220A CN109573673A CN 109573673 A CN109573673 A CN 109573673A CN 201811137220 A CN201811137220 A CN 201811137220A CN 109573673 A CN109573673 A CN 1095736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ry shaft
- medium
- pressing component
- driven voller
- driv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7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 e.g. removing static electricity
- H04N1/00994—Compensating for electric noise, e.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20—Force systems, e.g. composition of for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3—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 B65H2404/134—Axle
- B65H2404/1341—Elastic mounting, i.e. subject to bias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3—Roller pairs driving roller and idle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431—Roller pairs driving roller and idler roller arrangement idler roller 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7—Details of bearings
- B65H2404/174—Details of bearings free bearing but slots or liquid suppo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1—Size of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在具备将从动辊压抵于驱动辊的构成的介质传送装置中,进一步抑制对纸张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介质传送装置具备:驱动辊,传送介质,并被旋转驱动;从动辊,在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夹着介质并从动旋转;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第一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第二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及隔离部件,一体地具备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一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之间。
Description
于2017年9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89833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介质的介质传送装置、以及具备该介质传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传真机、打印机等中,设置有夹着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记录纸张进行传送的辊对。此外,存在该辊对由驱动辊和从动辊构成的情况,该驱动辊从电机等驱动源被传递扭矩而被旋转驱动,该从动辊在与该驱动辊之间夹着记录纸张并进行从动旋转。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弹簧朝着驱动辊对从动辊施力。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片材传送装置:在为了降低缘于伴随着辊的旋转的振动而产生的驱动时的异响而具备驱动辊、从动加压辊、轴支承从动加压辊的加压辊轴以及对加压辊轴施力的弹簧部件的构成中,使防振部件存在于加压辊轴和弹簧部件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9775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传送装置中,鉴于由于从动加压辊高速旋转时的振动而使弹簧部件振动并产生异响这样的问题,使防振部件存在于加压辊轴和弹簧部件之间。
但是,即便是可以抑制异响的产生,也还是会残留伴随着从动加压辊的旋转的振动,特别是如果防振部件未适当地保持于纸张传送方向,则会缘于加压辊轴和支承其的轴承部之间的晃动,使加压辊轴在轴承部内向纸张传送方向移动,因此,其结果是导致传送精度的降低、产生刺耳的异响。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将从动辊压向驱动辊的构成的介质传送装置中,更进一步抑制对于纸张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辊,传送介质,并被旋转驱动;从动辊,在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夹着所述介质并进行从动旋转;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第一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第二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以及隔离部件,一体地具备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一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之间。
根据本方面,在从动辊的旋转轴的一轴端侧,第一隔离部介于第一按压部件与旋转轴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第二隔离部介于第二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此外,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一体地设置于隔离部件,因此,与分别分体地设置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的构成相比,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向介质传送方向的晃动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可以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对于介质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具备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中按压所述旋转轴的面由倾斜面形成,所述倾斜面产生在所述轴承部中在介质传送方向上压所述旋转轴的力的分量。
根据本方面,具备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中按压所述旋转轴的面由倾斜面形成,该倾斜面在所述轴承部中产生向介质传送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的力的分量,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所述倾斜面是向介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压所述旋转轴的面。
随着介质的传送,所述旋转轴欲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于是,根据本方面,所述倾斜面是向介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压所述旋转轴的面,因此,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按压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与随着介质的传送而所述旋转轴欲进行移动的方向一致。由此,所述旋转轴可靠地靠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中心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轴中心向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偏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介质传送方向”并不是指平行于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的接触位置上的切线的方向,而是意指根据介质传送路径掌握的介质传送方向(详细情况后面描述)。
根据本方面,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中心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轴中心向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偏离,因此,虽然因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对所述旋转轴的按压(所述从动辊压在所述驱动辊上的方向的按压),该旋转轴欲向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但由于随着介质的传送而所述旋转轴欲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因此,作为结果来说,所述旋转轴的位置难以固定,成为易于产生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的构成。
但是,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作用效果,由于所述倾斜面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压所述旋转轴,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中,具备通过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将所述介质压抵于设置于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或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路径形成部件的构成,所述驱动辊位于所述路径形成部件一侧。
根据本方面,在具备通过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将所述介质压抵于设置于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或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路径形成部件的构成、且所述驱动辊位于所述路径形成部件一侧的构成中,可获得和上述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任一方面中,具备进行所述介质的传送的一对辊、以及位于比该一对辊更靠下游侧并进行所述介质的传送的一对辊,设置于所述下游侧的一对辊由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构成。
根据本方面,在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具备一对辊、且设置于下游侧的一对辊由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构成的介质传送装置中,可获得上述第一至第五任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任一方面中,具备安装所述隔离部件的框架,在所述隔离部件上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隔离部件向所述框架进行安装的安装方向。
根据本方面,具备安装所述隔离部件的框架,并在所述隔离部件上设置有限制所述隔离部件向所述框架进行安装的安装方向的限制部,因此,可以抑制所述隔离部件的安装方向的错误。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由螺旋弹簧构成,在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上形成有进入所述螺旋弹簧的突起。
根据本方面,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由螺旋弹簧构成,并在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上形成有进入所述螺旋弹簧的突起,因此,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一隔离部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二隔离部的位置关系稳定,可以更进一步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任一方面中,具备:第三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一轴端侧,能够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以及第四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能够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已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以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形成有空隙,通过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分开规定量,从而所述第三按压部件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旋转轴。
为了精度优良地传送厚的介质,优选将向所述驱动辊按压所述从动辊的按压力确保得较大。但是,如果将向所述驱动辊按压所述从动辊的按压力确保得较大,则即便是在传送不厚的介质时,驱动所述驱动辊的负载也会变大,驱动所述驱动辊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显著,并不优选。
于是,在本方面中,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分开地另外设置第三按压部件及第四按压部件,成为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已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以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形成有空隙的状态,因此,在传送不厚的介质时,所述第三按压部件和所述第四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不作用于所述旋转轴,可以抑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辊的负载。
此外,在传送厚的介质时,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分开规定量,由此,所述第三按压部件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旋转轴,因此,可以可靠地传送厚的介质。
由此,通过将用于对所述驱动辊进行驱动的负载增大的期间仅限定于必要的期间,可以抑制驱动所述驱动辊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九方面中,第三隔离部介于所述第三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第四隔离部介于所述第四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所述第三隔离部和所述第四隔离部一体地构成。
根据本方面,第三隔离部介于所述第三按压部件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第四隔离部介于所述第四按压部件和所述旋转轴之间,所述第三隔离部和所述第四隔离部一体地构成,因此,所述第三隔离部及所述第四隔离部向介质传送方向的晃动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可以抑制所述旋转轴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对于介质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读取介质的面的读取单元;以及传送介质的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所涉及的所述介质传送装置。
根据本方面,在图像读取装置中可获得上述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以及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所涉及的所述介质传送装置。
根据本方面,在记录装置中可获得上述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传送路径的侧截面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传送路径中的图像读取部周边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在框架上配置了从动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框架上除了从动辊之外还配置了隔离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框架上除了从动辊及隔离部件之外还配置了按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框架的上部配置了保持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侧面图。
图10是示出配置于框架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配置于框架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作用于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力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在框架上配置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侧面图。
图18是具备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扫描仪;12下部单元;14上部单元;16介质载置部;16a导边器;18排出托盘;20用户界面部;22排出口;24介质传送路径;26进给辊;28分离辊;30上游侧传送单元;32图像读取部;34下游侧传送单元;36A第一读取单元;36B第二读取单元;38、46驱动辊;40、48、76从动辊;42、54、78旋转轴;44、52、84按压部件;44A、52A、84A第一按压部件;44B、52B、84B第二按压部件;50隔离部件;50a、80a第一隔离部;50b、80b第二隔离部;50c、80c、82c连结部;50d限制部;50e、80d、82d突起;50f、80e、82e倾斜面;54a、54b切口部;56、74框架;56a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74a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c轴承部;58保持部件;60、70、72介质传送装置;62、82C第三按压部件;64、84D第四按压部件;66、68、86空隙;80第一隔离部件;82第二隔离部件;82a第三隔离部;82b第四隔离部;88打印机;90滑架;92记录头;F1、F3按压力;F2力;F2y、F2z、F3y、F3z、F4y、F4z分量;F4介质的传送力;L1、L2距离;N1、N2夹持点;P、P1介质;S1、S2切线;Y1、Y2、Y3、Y4旋转轴中心;θ1、θ2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同一构成标注同一标记,仅在最开始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在之后的实施方式中则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传送路径的侧截面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传送路径中的图像读取部周边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在框架上配置了从动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在框架上除了从动辊之外还配置了隔离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在框架上除了从动辊及隔离部件之外还配置了按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在框架的上部配置了保持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侧面图,图10是示出配置于框架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配置于框架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侧截面图,图12是示出作用于从动辊及隔离部件的力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在框架上配置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平面图,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动辊、隔离部件及按压部件的关系的侧面图,图18是具备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此外,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指示装置宽度方向,并且还指示纸张宽度方向,Y方向指示图像读取装置中的纸张传送方向,Z方向指示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大致与所传送的纸张的面正交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前表面侧,将-Y方向侧设为装置背面侧。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对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10进行说明。扫描仪10具备下部单元12、上部单元14、介质载置部16以及排出托盘18。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图示,但上部单元14以相对于下部单元12能够以+Y方向侧端部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下部单元12。
在上部单元1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户界面部20。作为一个例子,用户界面部20构成为触摸面板,兼用作显示部和操作部。通过操作用户界面部20,可以执行扫描仪10的介质读取动作等。在扫描仪10的前表面侧,在用户界面部20的下方设置有排出口22。在排出口22的下方设置有排出托盘18。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托盘18构成为可以在收纳于下部单元12内的状态(图1及图2)和从下部单元12向前表面侧拉出的展开状态(未图示)间切换。
<关于原稿传送路径>
在图2中,对扫描仪10中的介质传送路径24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带标记P的粗实线示出了在扫描仪10内沿着介质传送路径24传送的介质的引导路径。
在下部单元12的装置背面侧端部设置有介质载置部16。介质载置部16构成为能够以倾斜的姿势支承介质(原稿)。可以将多张介质设置于介质载置部16。在介质载置部16设置有可以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或彼此分离的方向位移的一对导边器16a(图1),构成为引导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6的介质的侧部。
在下部单元12中,在介质传送路径24的路径上,从介质的进给方向上游侧(-Y方向侧)向下游侧(+Y方向侧)设置有进给辊26、分离辊28、作为“一对辊”的上游侧传送单元30、作为“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部32及作为“一对辊”的下游侧传送单元3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进给辊26被设置于下部单元12内的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
分离辊28设置在与进给辊26相对的位置上。分离辊28设置为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向进给辊26施力的状态。分离辊28构成为如果多张介质进入进给辊26和分离辊28之间,则为了仅将要进给的最下面的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传送而对多张介质进行分离。以倾斜的姿势支承于介质载置部16的介质被进给辊26和分离辊28夹着,向配置于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上游侧传送单元30传送。然后,上游侧传送单元30将从进给辊26传送来的原稿向图像读取部32送出。
图像读取部32具备作为“路径形成部件”的第一读取单元36A、以及第二读取单元36B,该第一读取单元36A以与沿着介质传送路径24传送的介质的第二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下部单元12内,该第二读取单元36B以与沿着介质传送路径24传送的原稿的第一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于上部单元1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读取单元36A及第二读取单元36B构成为读取单元,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上游侧传送单元30向图像读取部32送来的原稿在图像读取部32中被读取了介质P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至少一面的图像之后,由位于图像读取部32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传送单元34夹着,从排出口22排出。
<关于上游侧传送单元及下游侧传送单元>
在图3中,上游侧传送单元30设置于图像读取部32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传送单元30具备驱动辊38以及从动辊40。驱动辊38配置于下部单元12侧,从动辊40配置于上部单元14侧。从动辊40具备旋转轴42。从动辊40构成为可以相对于旋转轴42旋转。旋转轴42被按压部件44压向驱动辊38侧。
如图3所示,在介质传送路径24中,Y轴方向上的驱动辊38的旋转轴中心设定于位置Y1。另一方面,在介质传送路径24中,Y轴方向上的从动辊40的旋转轴中心位于比驱动辊38的中心位置Y1更偏向+Y方向侧(下游侧)的位置Y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带标记S1的单点划线是通过驱动辊38和从动辊40的夹持点N1的切线,带标记P1的粗线作为一个例子表示通过上游侧传送单元30、图像读取部32及下游侧传送单元34的介质P1的路径。
关于切线S1,由于作为从动辊40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2比作为驱动辊38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1更向+Y方向侧(下游侧)偏离,因此,夹持点N1比作为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1更偏向+Y方向侧。因此,切线S1是随着向+Y方向侧前进而向-Z方向侧倾斜的向下倾斜的切线,从夹持点N1向第一读取单元36A延伸。
另一方面,下游侧传送单元34具备驱动辊46、从动辊48、后述的隔离部件50以及按压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48具备旋转轴54。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48构成为可以相对于旋转轴54旋转。旋转轴54被按压部件52隔着隔离部件50压向驱动辊46侧。
在介质传送路径24中,Y轴方向上的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设定于位置Y3。另一方面,在介质传送路径24中,Y轴方向上的从动辊48的旋转轴中心位于比驱动辊46的中心位置Y3更偏向-Y方向侧(上游侧)的位置Y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带标记S2的单点划线是通过驱动辊46和从动辊48的夹持点N2的切线。
由于作为从动辊48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4比作为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3更向-Y方向侧(上游侧)偏离,因此,夹持点N2比位置Y3更偏向-Y方向侧。因此,切线S2是随着向+Y方向侧前进而向+Z方向侧倾斜的向上倾斜的切线,从第一读取单元36A通过夹持点N2向+Z方向延伸。
对图像读取部32中的介质P1的路径进行总结的话,由上游侧传送单元30沿着切线S1送向图像读取部32,并由下游侧传送单元34沿着切线S2从图像读取部32向+Y方向侧传送。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介质P1的路径构成为以介质P1被压向图像读取部32的第一读取单元36A的方式向-Z方向侧弯曲的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传送方向的Y轴方向被设定为大致沿介质传送路径24进行传送的介质传送方向,并不限定于平行于切线S1及切线S2的方向。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也可以说是从X轴方向观察时,与连结驱动辊38的旋转轴中心和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的线平行的方向。
<关于从动辊的构成>
在图4中,在构成上部单元14的一部分的框架56上设置有凹状的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以及凹状的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56的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及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在X轴方向上隔开距离地设置有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支承从动辊48的旋转轴54的轴承部56c设置于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轴承部56c构成为限制旋转轴54向Y轴方向的位移,并且不限制旋转轴54向Z轴方向的位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图示,但在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中也设置有具有同样的构成的轴承部,支承从动辊40的旋转轴42。
从动辊40及其旋转轴42插入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从动辊48及其旋转轴54插入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旋转轴42、54以被限制为相对于框架56不进行旋转的状态设置于框架56。
如图5所示,在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中,隔离部件50插入已设置于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的状态下的从动辊48及旋转轴54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在隔离部件50上设置有限制部50d,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构成为:在将隔离部件50插入框架56的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时,如果使限制部50d朝向-Y方向侧来插入隔离部件50,则限制部50d与框架56产生干扰而无法安装。相反,如果使限制部50d朝向+Y方向侧来插入隔离部件50,则限制部50d不与框架56产生干扰,可以将隔离部件50插入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
在图6中,对于配置于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的从动辊40及旋转轴42,按压部件44配置为从+Z方向侧按压旋转轴42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44按压旋转轴42,以将从动辊40压向驱动辊38。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44具备第一按压部件44A和第二按压部件44B。如果将旋转轴42的+X方向侧的轴端部作为一侧的轴端部、将-X方向侧的轴端部作为另一侧的轴端部,则第一按压部件44A配置于旋转轴42的一侧的轴端部,第二按压部件44B配置于另一侧的轴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构成为螺旋弹簧。
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的从动辊48、旋转轴54及隔离部件50,按压部件52配置为隔着后述的隔离部件50从+Z轴方向侧按压旋转轴54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52按压旋转轴54,以将从动辊48压向驱动辊46。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52具备第一按压部件52A和第二按压部件52B。如果将旋转轴54的+X方向侧的轴端部设为一侧的轴端部、将-X方向侧的轴端部设为另一侧的轴端部,则第一按压部件52A配置于旋转轴54的一侧的轴端部,第二按压部件52B配置于另一侧的轴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构成为螺旋弹簧。
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58安装于框架56。保持部件58与各按压部件44A、44B、52A、52B的+Z方向侧端部配合,保持各按压部件44A、44B、52A、52B。
在图8及图9中,下游侧传送单元34的从动辊48的旋转轴54在X轴方向上从从动辊48的两端部突出。作为一个例子,如果将+X方向侧设为一端侧,则在一端侧的旋转轴54的端部形成有切口部54a、54b。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4a与切口部54b相对配置。在将旋转轴54安装于框架56时,切口部54a、54b与轴承部56c配合,限制为旋转轴54不会相对于框架56进行旋转。
隔离部件50具备第一隔离部50a、第二隔离部50b、连结部50c以及限制部50d。连结部50c沿X轴方向延伸,连结第一隔离部50a和第二隔离部50b。而且,限制部50d从连结部50c向+Z方向突出之后,向+Y方向侧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驱动辊46、从动辊48、旋转轴54、第一按压部件44A、第二按压部件44B、隔离部件50构成了介质传送装置60(图3及图10)。
在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上,以向+Z方向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有进入按压部件52A、52B的突起50e。进而,在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的下部形成有倾斜面50f。
在图10中,第一隔离部50a的突起50e进入第一按压部件52A的-Z方向侧端部,第一按压部件52A与第一隔离部50a配合。第一隔离部50a介于第一按压部件52A与旋转轴54之间,通过第一按压部件52A的按压力对旋转轴54的一侧的轴端进行按压。
第二隔离部50b的突起50e进入第二按压部件52B的-Z方向侧端部,第二按压部件52B与第二隔离部50b配合。第二隔离部50b介于第二按压部件52B与旋转轴54之间,通过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对旋转轴54的另一侧的轴端进行按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48及旋转轴54是插入到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的构成,因此,从动辊48及旋转轴54可以抵抗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而向+Z轴方向侧位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图示,但上游侧传送单元30的从动辊40及旋转轴42也是插入到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的构成,因此,从动辊40及旋转轴42可以抵抗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而向+Z轴方向侧位移。
在图11中,在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的下部设置有倾斜面50f。作为一个例子,倾斜面50f被设定为随着向+Y方向侧前进而向+Z方向侧延伸的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50f与旋转轴54配合,通过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对旋转轴54进行按压。需要说明的是,图11示出了第二隔离部50b,但第一隔离部50a也是同样的构成。
这里,在图3及图12中对作用于旋转轴42、54及隔离部50a、50b的力进行说明。在图3中,上游侧传送单元30的夹持点N1比作为驱动辊38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1更向+Y轴方向侧偏离。由此,旋转轴42因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这里,在传送了介质P1时,伴随着介质P1的传送,从动辊40、进而旋转轴42受到向+Y方向侧传送介质P1的介质传送力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送介质P1时,旋转轴42受到第一按压部件52A和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以及介质传送力,向+Y方向侧被压抵于上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a的轴承部(未图示)。其结果是,由于旋转轴42的位置固定,从而成为难以产生旋转轴42在Y轴方向(介质传送方向)上的移动(晃动)的构成。
另一方面,下游侧传送单元34的夹持点N2比作为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3更向-Y轴方向侧偏离。由此,旋转轴54因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与此相对地,在传送了介质P1时,伴随着介质P1的传送,从动辊48、进而旋转轴54受到向+Y方向侧传送介质P1的介质传送力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
其结果是,在传送介质P1时,旋转轴54受到将旋转轴54向-Y方向侧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件52A和第二按压部件52B的按压力、以及将旋转轴54压向+Y方向侧的介质传送力,相对于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56b的轴承部56c(图11及图12)的位置变得难以固定。由此,由于旋转轴54相对于轴承部56c的位置难以固定,从而成为易于产生旋转轴54在Y轴方向(介质传送方向)上移动(晃动)的构成。
这里,如图12所示,在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的下部形成有与旋转轴54配合的倾斜面50f。作为一个例子,倾斜面50f相对于Y轴方向以角度θ1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件52A以按压力F1向-Z方向按压第一隔离部50a。这里,第一隔离部50a和旋转轴54在倾斜面50f处抵接。由此,旋转轴54被第一按压部件52A隔着第一隔离部50a按压。具体而言,旋转轴54在与倾斜面50f交叉的方向上被力F2按压。如图12所示,力F2可以分为向+Y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2y、以及向-Z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2z。也就是说,倾斜面50f构成为产生向+Y方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
这里,在传送介质P1时,从动辊48及旋转轴54受到沿着图3所示的介质P1的路径朝向+Y方向侧的传送力。介质P1以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了角度θ2的状态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其结果是,经由从动辊48,旋转轴54受到向+Y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以及向+Z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
在图12中,如果将向+Z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设为F3,则按压力F3分为向-Y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3y、以及向+Z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3z。
这里,旋转轴54从第一按压部件52A受到的力F2的Y方向分量的力F2y大于按压力F3的Y方向分量的力F3y,因此,第一隔离部50a和旋转轴54沿着倾斜面50f进行相对移动。其结果是,第一隔离部50a在轴承部56c中被压抵于-Y方向侧的端部。另一方面,旋转轴54在轴承部56c中被压抵于+Y方向侧的端部。
进而,当传送了介质P1时,在旋转轴54上受到传送介质P1的传送力F4。传送力F4以将旋转轴54压抵于+Y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进行作用。具体而言,传送力F4分为向+Y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4y、以及向+Z方向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F4z。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54受到Y方向分量的力F2y和传送力F4的Y方向分量的力F4y,从而得以可靠地维持被压抵于轴承部56c的+Y方向侧的端部的状态。其结果是,旋转轴54的位置固定,不易在传送介质P1时产生旋转轴54在Y轴方向(介质传送方向)上的移动(晃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力F2的Y方向分量F2y和Z方向分量F2z的大小的关系因倾斜面50f的角度θ1的大小而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1被设定为在使角度θ1发生了变化时、力F2的Z方向分量F2z实验上变为最大的值。
<第一实施例的变更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部件50为仅设置于下游侧传送单元34的构成,但也可以适用于上游侧传送单元30。例如,如果采用驱动辊38、46设置于上部单元14侧、而从动辊40、48配置于下部单元12侧的构成、且是将介质压抵于第一读取单元36A侧的路径构成,则上游侧传送单元30的从动辊40的旋转轴42的位置会变得不稳定。如果在该构成中将隔离部件50适用于旋转轴42,则可以使旋转轴42的位置稳定。
对上述说明进行总结的话,介质传送装置60具备:驱动辊46,传送介质,并被旋转驱动;从动辊48,与驱动辊46之间夹着介质并进行从动旋转;从动辊48的旋转轴54;第一按压部件52A;配置于旋转轴54的一轴端侧,向从动辊48与驱动辊46接触的方向按压旋转轴54;第二按压部件52B,配置于旋转轴54的另一轴端侧,向从动辊48与驱动辊46接触的方向按压旋转轴54;以及隔离部件50,一体地具备介于旋转轴54和第一按压部件52A之间的第一隔离部50a以及介于旋转轴54和第二按压部件52B之间的第二隔离部50b。
根据上述构成,在从动辊48的旋转轴54的一轴端侧,第一隔离部50a介于第一按压部件52A和旋转轴54之间,在旋转轴54的另一轴端侧,第二隔离部50b介于第二按压部件52B和旋转轴54之间,此外,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一体地设置于隔离部件50,因此,与分别分体地设置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的构成相比,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向介质传送方向的晃动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可以抑制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对于介质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
具备支承旋转轴54的轴承部56c,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中按压旋转轴54的面由倾斜面50f形成,该倾斜面50f产生在轴承部56c中在介质传送方向上压旋转轴54的力的分量。根据该构成,可以更加适当地抑制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
倾斜面50f是向+Y方向侧压旋转轴54的面。随着介质的传送,旋转轴54欲向+Y方向侧移动。于是,根据该构成,由于倾斜面50f是向+Y方向侧压旋转轴54的面,因此,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按压旋转轴54的方向与随着介质的传送而旋转轴54欲进行移动的方向一致。由此,旋转轴54可靠地靠向+Y方向侧,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抑制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
作为从动辊48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4相对于作为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3向-Y方向侧偏离。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作为从动辊48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4相对于作为驱动辊46的旋转轴中心的Y轴方向位置的位置Y3向-Y方向侧偏离,因此,虽然旋转轴54因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对旋转轴54的按压(从动辊48压在驱动辊46上的方向的按压)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但由于旋转轴54随着介质的传送而欲向+Y方向侧移动,因此,结果导致旋转轴54的位置难以固定,成为易于产生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的构成。
但是,由于倾斜面50f将旋转轴54压向+Y方向侧,因此,可以抑制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
具备通过驱动辊38、46和从动辊40、48将介质压抵于设置于驱动辊38、46及从动辊40、48的-Y方向侧或+Y方向侧的第一读取单元36A的构成,驱动辊38、46位于第一读取单元36A侧。
具备进行介质的传送的上游侧传送单元30、以及相对于上游侧传送单元30更位于+Y方向侧的、进行介质的传送的下游侧传送单元34,设置于+Y方向侧的下游侧传送单元34由驱动辊46和从动辊48构成。
具备安装隔离部件50的框架56,在隔离部件50上设置有限制隔离部件50安装于框架56的安装方向的限制部50d。根据该构成,可以抑制隔离部件50的安装方向的错误。
第一按压部件52A及第二按压部件52B由螺旋弹簧构成,在第一隔离部50a及第二隔离部50b上形成有进入螺旋弹簧的突起50e。根据该构成,螺旋弹簧与第一隔离部50a的位置关系、以及螺旋弹簧与第二隔离部50b的位置关系稳定,可以更进一步抑制旋转轴54向介质传送方向移动(晃动)。
(第二实施方式)
扫描仪10具备的上述介质传送装置60也可以替换为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72。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介质传送装置60中增加了第三按压部件及第四按压部件的构成。下面,在图14至图17中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7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至图17中,省略了驱动辊46的图示。
介质传送装置72配置于框架74的下游侧从动辊配置部74a。在图15至图17中,介质传送装置72具备从动辊76、旋转轴78、第一隔离部件80、第二隔离部件82、按压部件84(第一按压部件84A、第二按压部件84B、第三按压部件84C、第四按压部件84D)。需要说明的是,各按压部件84A、84B、84C、84D构成为螺旋弹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离部件80及第二隔离部件82的构成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隔离部件50的构成同样的构成。
在第一隔离部件80的+X方向侧端部形成有第一隔离部80a,在-X方向侧端部形成有第二隔离部80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离部80a和第二隔离部80b通过连结部80c而连结。在各隔离部的上部形成有被收进按压部件84的突起80d,在下部形成有倾斜面80e。
在第二隔离部件82的+X方向侧端部形成有第三隔离部82a,在-X方向侧端部形成有第四隔离部82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隔离部82a和第四隔离部82b通过连结部82c而连结。在各隔离部的上部形成有被收进按压部件84的突起82d,在下部形成有倾斜面82e。
在图15及图16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隔离部件82的第三隔离部82a配置于比第一隔离部件80的第一隔离部80a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第二隔离部件82的第四隔离部82b配置于比第一隔离部件80的第二隔离部80b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件84A配置于第一隔离部80a,第二按压部件84B配置于第二隔离部80b,第三按压部件84C配置于第三隔离部82a,第四按压部件84D配置于第四隔离部82b。
在图17中,第一隔离部80a及第二隔离部80b是总是通过倾斜面80e与旋转轴78接触的构成。与此相对地,第三隔离部82a及第四隔离部82b的倾斜面82e与旋转轴78之间形成有空隙86。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86被设定为在Z轴方向上为距离L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送不厚的介质时,从动辊76及旋转轴78抵抗第一按压部件84A及第二按压部件84B的按压力,以小于距离L2的位移量被向上推向+Z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部件84A及第二按压部件84B的按压力经由旋转轴78作用于从动辊76。
在传送厚的介质时,从动辊76及旋转轴78抵抗第一按压部件84A及第二按压部件84B的按压力,以距离L2以上的位移量被向上推向+Z方向。此时,被上推的旋转轴78与第三按压部件84C及第四按压部件84D接触。由此,除了第一按压部件84A及第二按压部件84B的按压力作用于旋转轴78之外,第三按压部件84C及第四按压部件84D的按压力也作用于旋转轴78。
由此,可以根据所传送的介质的厚度,调整作用于从动辊76的按压力的大小。其结果是,可以根据介质的厚度适当地设定驱动辊与从动辊76之间的介质传送力,可以可靠地传送各种厚度的介质。
进而,由于根据所传送的介质的厚度来调整作用于从动辊76的按压力的大小,因此,将用于对驱动辊38、46进行驱动的负载增大的期间仅限定于必要的期间,从而可以抑制驱动驱动辊38、46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也可以采用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隔离部件80及第二隔离部件82还适用于上游侧传送单元30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扫描仪10具备的上述介质传送装置60、72也可以替换为以下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70。
在图13中,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传送装置70进行说明。介质传送装置70在不具备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隔离部件80及第二隔离部件82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在图13中,以上游侧传送单元30为例进行说明。从动辊40的旋转轴42的一端侧的轴端部通过第一按压部件44A将从动辊40压向驱动辊38(图3)。同样地,旋转轴42的另一端侧的轴端部通过第二按压部件44B将从动辊40压向驱动辊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42的一端侧的轴端部,第三按压部件62配置于比第一按压部件44A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第三按压部件62的+Z方向侧端部与保持部件58配合,被保持部件58所保持。另一方面,第三按压部件62的-Z方向侧端部(下端部)与旋转轴42之间形成有空隙66。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66被设定为在Z轴方向上为距离L1。
同样地,在旋转轴42的另一端侧的轴端部,第四按压部件64配置于比第二按压部件44B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第四按压部件64的+Z方向侧端部与保持部件58配合,被保持部件58所保持。另一方面,第四按压部件64的-Z方向侧端部(下端部)与旋转轴42之间形成有空隙68。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68也被设定为在Z轴方向上为距离L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按压部件62及第四按压部件64与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同样地构成为螺旋弹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普通纸、薄纸等尺寸的大小的介质(不厚的介质)通过了驱动辊38和从动辊40之间时,从动辊40及旋转轴42抵抗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以小于距离L1的位移量被向上推向+Z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经由旋转轴42作用于从动辊40。
在厚纸尺寸的大小的介质(厚的介质)通过了驱动辊38与从动辊40之间时,从动辊40及旋转轴42抵抗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以距离L1以上的位移量被向上推向+Z方向。此时,被上推的旋转轴42与第三按压部件62及第四按压部件64接触。由此,除了第一按压部件4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的按压力作用于旋转轴42之外,第三按压部件62及第四按压部件64的按压力也作用于旋转轴42。
由此,可以根据通过驱动辊38和从动辊40之间的介质的厚度,调整作用于从动辊40的按压力的大小。其结果是,可以根据介质的厚度适当地设定驱动辊38与从动辊40之间的介质传送力,可以可靠地传送各种厚度的介质。
进而,由于根据所传送的介质的厚度来调整作用于从动辊40的按压力的大小,因此,将用于对驱动辊38、46进行驱动的负载增大的期间仅限定于必要的期间,从而可以抑制驱动驱动辊38、46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虽然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构成适用于上游侧传送单元30的构成,但也可以还适用于下游侧传送单元34。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具备:第三按压部件62、84C,配置于旋转轴42、78的一轴端侧,可以向从动辊40、76与驱动辊38、46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旋转轴42、78;以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配置于旋转轴42、78的另一轴端侧,可以向从动辊40、76与驱动辊38、46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旋转轴42、78,在驱动辊38、46与从动辊40、76已接触的状态下,在第三按压部件62、84C与旋转轴42、78之间、以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与旋转轴42、78之间形成有空隙66、68、86,通过从动辊40、76与驱动辊38、46分开规定量,从而第三按压部件62、84C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的按压力作用于旋转轴42、78。
为了精度优良地传送厚的介质,优选将向驱动辊38、46按压从动辊40、76的按压力确保得较大。但是,如果将向驱动辊38、46按压从动辊40、76的按压力确保得较大,则即便是传送不厚的介质时,驱动驱动辊38、46的负载也会变大,驱动驱动辊38、46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显著,并不优选。
于是,在上述构成中,与第一按压部件44A、84A及第二按压部件44B、84B分开地另外设置第三按压部件62、84C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成为在驱动辊38、46和从动辊40、76相接触的状态下,在第三按压部件62、84C与旋转轴42、78之间、以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与旋转轴42、78之间形成有空隙66、68、86的状态,因此,在传送不厚的介质时,第三按压部件62、84C和第四按压部件64、84D的按压力不作用于旋转轴42、78,可以抑制用于驱动驱动辊38、46的负载。
此外,在传送厚的介质时,从动辊40、76与驱动辊38、46分开规定量,由此,第三按压部件62、84C及第四按压部件64、84D的按压力作用于旋转轴42、78,从而可以可靠地传送厚的介质。由此,通过将用于对驱动辊38、46进行驱动的负载增大的期间仅限定于必要的期间,从而可以抑制驱动驱动辊38、46的电机等驱动源的发热。
第三隔离部82a介于第三按压部件84C与旋转轴78之间,第四隔离部82b介于第四按压部件84D与旋转轴78之间,第三隔离部82a和第四隔离部82b一体地构成。根据该构成,第三隔离部82a及第四隔离部82b向Y轴方向的晃动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可以抑制旋转轴78向介质传送方向的移动(晃动),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对于介质传送精度的不良影响、异响的产生。
<各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1)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隔离部件50、第一隔离部件80及第二隔离部件82的倾斜面50f、80e、82e构成为倾斜角度θ1的倾斜面,但也可以取代该构成而形成为平坦的面、或者V字状。
(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介质传送装置60、70、72适用于扫描仪10,但也可以将介质传送装置60、70、72适用于打印机88(图18)。打印机88具备滑架90,在滑架90的下部具备作为“记录单元”的记录头9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毋庸置疑,这些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辊,传送介质,并被旋转驱动;
从动辊,在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夹着所述介质并进行从动旋转;
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
第一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
第二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以及
隔离部件,一体地具备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一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介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部,
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中按压所述旋转轴的面由倾斜面形成,所述倾斜面产生在所述轴承部中在介质传送方向上压所述旋转轴的力的分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是向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压所述旋转轴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辊的旋转轴中心相对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轴中心向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偏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通过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将所述介质压抵于设置于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或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路径形成部件的构成,
所述驱动辊位于所述路径形成部件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进行所述介质的传送的一对辊、以及位于比该一对辊更靠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所述介质的传送的一对辊,
位于更靠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一对辊由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安装所述隔离部件的框架,
在所述隔离部件上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隔离部件向所述框架进行安装的安装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由螺旋弹簧构成,
在所述第一隔离部及所述第二隔离部上形成有进入所述螺旋弹簧的突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备:
第三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一轴端侧,能够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以及
第四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另一轴端侧,能够向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相接触的方向按压所述旋转轴,
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已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以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形成有空隙,通过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分开规定量,从而所述第三按压部件及所述第四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作用于所述旋转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隔离部介于所述第三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第四隔离部介于所述第四按压部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
所述第三隔离部和所述第四隔离部一体地构成。
1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介质的面的读取单元;以及
传送介质的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
12.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以及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89833A JP7009891B2 (ja) | 2017-09-29 | 2017-09-29 |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2017-189833 | 2017-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3673A true CN109573673A (zh) | 2019-04-05 |
CN109573673B CN109573673B (zh) | 2021-12-21 |
Family
ID=65895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37220.3A Active CN109573673B (zh) | 2017-09-29 | 2018-09-27 |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30645B2 (zh) |
JP (1) | JP7009891B2 (zh) |
CN (1) | CN10957367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14482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10263B2 (ja) * | 2018-12-20 | 2023-01-23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JP7459565B2 (ja) * | 2019-12-16 | 2024-04-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検査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7568865B2 (ja) * | 2021-08-19 | 2024-10-16 | 株式会社Pfu | 媒体搬送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90938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3221143A (ja) * | 2001-11-21 | 2003-08-05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給紙装置 |
JP2005194001A (ja) * | 2003-12-26 | 2005-07-21 | Kyocera Mita Corp | ローラ軸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2871206Y (zh) * | 2004-07-28 | 2007-02-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N101519001A (zh) * | 2008-02-29 | 2009-09-0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CN102367106A (zh) * | 2010-06-22 | 2012-03-0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的运输工具 |
CN102674036A (zh) * | 2011-03-16 | 2012-09-19 |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应用于馈入不同厚度的媒体的馈入机构及其媒体处理装置 |
CN103129135A (zh) * | 2011-11-28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CN105425564A (zh) * | 2014-09-16 | 2016-03-2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5954989A (zh) * | 2015-03-09 | 2016-09-2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032219A (zh) * | 2014-09-19 | 2016-10-1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0313A (ja) * | 1993-06-29 | 1995-01-13 | Fujitsu Kiden Ltd | 媒体搬送ローラ機構 |
JPH09226974A (ja) * | 1996-02-27 | 1997-09-02 | Brother Ind Ltd |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
JPH11246070A (ja) | 1998-02-27 | 1999-09-14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494451B2 (en) * | 2001-03-19 | 2002-12-1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Anti-skew idler roller system |
JP4497751B2 (ja) | 2001-05-31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3908728B2 (ja) * | 2003-12-12 | 2007-04-25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用紙搬送装置 |
US7401915B2 (en) | 2004-07-28 | 2008-07-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recording apparatus |
JP4518160B2 (ja) * | 2008-02-29 | 2010-08-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2017
- 2017-09-29 JP JP2017189833A patent/JP70098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27 CN CN201811137220.3A patent/CN10957367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28 US US16/145,508 patent/US1113064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90938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3221143A (ja) * | 2001-11-21 | 2003-08-05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給紙装置 |
JP2005194001A (ja) * | 2003-12-26 | 2005-07-21 | Kyocera Mita Corp | ローラ軸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2871206Y (zh) * | 2004-07-28 | 2007-02-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N101519001A (zh) * | 2008-02-29 | 2009-09-0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CN102367106A (zh) * | 2010-06-22 | 2012-03-0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和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的运输工具 |
CN102674036A (zh) * | 2011-03-16 | 2012-09-19 |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应用于馈入不同厚度的媒体的馈入机构及其媒体处理装置 |
CN103129135A (zh) * | 2011-11-28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CN105425564A (zh) * | 2014-09-16 | 2016-03-2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032219A (zh) * | 2014-09-19 | 2016-10-1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5954989A (zh) * | 2015-03-09 | 2016-09-2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14482A (zh) * | 2021-09-30 | 2023-04-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3673B (zh) | 2021-12-21 |
US20190100394A1 (en) | 2019-04-04 |
JP2019064762A (ja) | 2019-04-25 |
JP7009891B2 (ja) | 2022-01-26 |
US11130645B2 (en) | 2021-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73673A (zh) |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 |
CN101234717B (zh) |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
US8333523B2 (en) | Recording device with link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link path changing unit to feed roller arm | |
EP2340939B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20070063422A1 (en) | Separation roller set of a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DF) | |
JP2006203840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CN1330546C (zh) | 不连续进纸装置 | |
JP2008308314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JP4375368B2 (ja) | 用紙搬送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168188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22086609A (ja) | 媒体搬送装置 | |
JP3801600B2 (ja) | 給紙装置 | |
CN115914482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EP4456520A1 (en) | Image reading device | |
JP3248296U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4872455B2 (ja) | 用紙折り畳み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 |
WO2023042312A1 (ja) | 媒体搬送装置 | |
TW200924982A (en) | De-skew mechanism | |
TWI316472B (en) | Paper separation mechanism | |
US20160282795A1 (en) |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JP4892753B2 (ja) | 給紙装置 | |
JP2007297198A (ja) |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ローラ離間方法 | |
JP2005314040A (ja) | 紙送りローラ装置 | |
JP3833423B2 (ja) | 給紙装置 | |
JP4289251B2 (ja) | 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