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4717B -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4717B
CN101234717B CN2008100070723A CN200810007072A CN101234717B CN 101234717 B CN101234717 B CN 101234717B CN 2008100070723 A CN2008100070723 A CN 2008100070723A CN 200810007072 A CN200810007072 A CN 200810007072A CN 101234717 B CN101234717 B CN 101234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folding
bundle
folding lin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70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4717A (zh
Inventor
神谷奈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34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4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4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4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30Fol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reasing, smoothing or application of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3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 B65H2301/51232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for flatt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2Side portions
    • B65H2701/1321Side portions of fold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3212Fold, spine portion of folded art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当经受装订处理的薄片束被折叠成两部分以制成书时,该装置用于按压折痕,由此改善外观。缝合装订单元800沿被压辊861a和861b折叠处理的薄片束P的折痕移动折痕按压单元860,以通过用于按压的移动压辊861a和861b之间的辊隙可靠地夹压折痕,该折痕按压单元860具有构成压痕单元的压辊861a和861b、以及压力保持体862等。压力保持体862进行在移动过程中停止的不连续地移动。由此,压痕处理变得更有效。

Description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如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和多功能处理机等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薄片处理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利用订书钉等对如用于记录原稿的图像信息的记录纸等薄片束进行装订处理。
背景技术
在处理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的薄片处理装置中,对被输送和堆叠的薄片束沿其输送方向在中央部附近进行缝合装订(stitchbookbinding),并且将装订部对折成书状,用于排出。在该情况下,通过突出构件将经受装订处理的薄片束的中央部推入一对折叠辊之间的辊隙中,然后,通过这对折叠辊折叠薄片束。已经提出一种强化折叠部的折痕的薄片后处理装置(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3-182928号公报)。
将参照图32和图33示意性说明薄片后处理装置。堆叠在堆叠部70上的多个薄片被对准成薄片束。然后,在薄片束输送方向的中央部装订该薄片束。通过突出板构件82将薄片束的中央部推入一对第一折叠辊83和84之间的辊隙中。在输送薄片束的同时折叠该薄片束,然后暂时停止。如图34所示,使用不同于第一折叠辊83和84的第二折叠辊85夹持折叠部。通过作为承载构件的支撑轴851可转动地支撑第二折叠辊85。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薄片宽度方向的折痕移动支撑轴851。由此,第二折叠辊85强化该折痕。进行压痕以获得作为经受折叠处理的书的折叠薄片束P。然后,第一折叠辊83和84再次开始转动,并且输送折叠薄片束P以将其排出到托盘63上。
在图32至图34所示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由于用于强化折痕的第二折叠辊仅沿该折痕移动,因此难以判断折痕是否折叠充分而使折痕变得薄弱。在这点上,已经提出一种通过改变第二折叠辊85的运行速度来强化折叠薄片束的折痕的装置。然而,即使改变辊运动速度,薄片束仍立即通过折叠部,并且存在不能固定折痕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已经提出使如第二折叠辊85的压痕辊(creasing roller)沿折痕往复移动数次的另一种装置。在该情况下,压痕辊沿各折叠薄片束的折痕往复移动数次,这导致低生产率且不实用。另外,要求辊往复移动构造的构件具有显著的机械耐久性,这大大增加了成本。由于辊往复移动,导致大的应力作用在具有低摩擦系数(μ)的薄片或如彩色薄片等薄的薄片上。由此,容易在折叠薄片束P的封面薄片上发生褶皱和裂纹。
已提出组合压痕辊和作为一个单元的穿孔机,并在穿孔的同时停止该单元和压痕辊的操作的另一种装置(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5-212991号公报)。然而,在该情况下,为穿孔停止压痕辊,从强化折叠薄片束的折痕的目的来说并不能解决问题。
薄片处理装置的任一现有技术都不能解决使折痕薄弱的折叠薄片束P的折痕增大而导致书的外观和外表损坏的问题。当折痕的折叠性能弱并且低时,堆叠多个处理过的薄片,下一薄片束滑入在前薄片束中,这大大削弱了堆叠能力(参见图31)。由于薄片束的滑动,在薄片处理装置中输送时产生卡纸,并且可能数错薄片束的数量。因此产生影响操作性的新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经受装订处理的薄片束被折成两部分以制成书时,强化折痕以改善其外观的薄片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典型薄片处理装置包括:折叠部,用于对薄片或由多个薄片构成的薄片束进行折叠处理;以及压痕单元,用于压由折叠部折叠后的薄片或薄片束的折痕,其中,在由所述压痕单元压所述压痕的同时,压痕单元和折叠后的薄片沿折痕相对移动并且间歇地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由于压痕单元或折叠薄片束在移动过程中间歇地停止以使折叠薄片束经受压痕处理,可以提高如作为书的装订薄片束的外观等质量。此外,当经受压痕处理的薄片束被堆叠在堆叠盘上时,可以顺序堆叠而不会倒塌。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已经提高了堆叠性能、防止数错薄片束的数量、以及具有极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生产率的薄片处理装置。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复印机沿薄片输送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作为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包括缝合装订单元的修整器(finisher)沿薄片输送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薄片束储存在缝合装订单元的存储引导件(storing guide)中并被装订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开始折叠储存在缝合装订单元的存储引导件中的薄片束的装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当缝合装订单元开始折叠薄片束时的状态图;
图6是当缝合装订单元将折叠薄片输送到一对压辊时的状态图;
图7是折叠单元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缝合装订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的缝合装订单元的折痕按压单元(fold pressunit)的主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缝合装订单元的折痕按压单元沿图2中的A箭头方向看的图;
图11是图8中的缝合装订单元的折痕按压单元沿图2中的C箭头方向看的图;
图12是折痕按压单元的压力保持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折痕按压单元的压力保持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8中的缝合装订单元的折痕按压单元沿图2中的B箭头方向看的图;
图15是沿图13中X-X箭头方向看的图;
图16是整个复印机的控制方框图;
图17是当缝合装订单元的一对压辊正要开始可靠地折叠折叠薄片的折叠部的操作时的图;
图18是当缝合装订单元的一对压辊开始可靠地折叠折叠薄片的折叠部的操作时的图;
图19是当缝合装订单元的一对压辊完成折叠薄片的折叠部的按压时的图;
图20是示出一对压辊在折叠薄片的折叠部中的停止位置的图;
图21是通过缝合装订单元的一对第二折叠输送辊(foldconveying roller)排出折叠薄片束的状态图;
图22是在折叠束托盘(folded bundle tray)上堆叠前述折叠薄片束的状态图;
图23是将前述折叠薄片束拉回上游侧时的状态图;
图24是正要在前述中央部折叠薄片束上开始堆叠后续折叠薄片束的状态图;
图25是在前述中央部折叠薄片上堆叠后续折叠薄片束的状态图;
图26是在托盘上堆叠在前折叠薄片束的状态图;
图27是制成折叠薄片束的正时图;
图28是示出薄片数量和为了使折叠薄片束的折叠状态相等所需要的按压停止时间之间的关系图;
图29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操作的另一流程图;
图31是当下一个折叠的薄片束滑入在前折叠薄片束时的状态图;
图32是现有技术的薄片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33是现有技术的薄片处理装置中的第二折叠辊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以及
图34A、34B和34C是现有技术的薄片处理装置的操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
图1示出作为配置有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例子的复印机1000。参照图16的方框图,复印机1000包括原稿供给部100、图像读取部200、打印机部300、折叠处理部400、修整器500、缝合装订单元800和插入器(inserter)900等。折叠处理部400、缝合装订单元800和插入器900可以被允许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
在图16中,CPU电路部150设置在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的打印机部300中,并且使CPU电路部150作为控制部的中枢部(中央处理器,未示出)。CPU电路部150基于储存在ROM151中的控制程序和操作部1的设定控制上述部分。换句话说,CPU电路部150控制原稿供给控制部101、图像读取控制部201、图像信号控制部202、打印机控制部301、折叠处理控制部401、修整器控制部515和外部I/F203。原稿供给控制部101控制原稿供给部100。图像读取控制部201控制图像读取部200。打印机控制部301控制打印机部300。折叠处理控制部401控制折叠处理部400。修整器控制部515设置在修整器500中并控制修整器500、缝合装订单元800和插入器900。操作部1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中,且具有用于设定关于图像形成的各种功能的多个按键和用于显示设定状态的显示部等。操作部1向CPU电路部150输出与使用者操作各按键对应的按键信号,并基于来自CPU电路部150的信号在显示部上显示对应的信息。
RAM152用作暂时保持控制数据的区域和伴随控制计算的工作区域。外部I/F203是复印机1000与外部计算机204的接口,并将来自计算机204的打印数据展开成位图以将其作为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部202。将由未示出的图像传感器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从图像读取控制部201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部202。打印机控制部301将来自图像信号控制部202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曝光控制部(未示出)。上述部分的构造和操作如下。
以从使用者看的正立状态、即原稿的记录有图像信息的面朝上的正面朝上状态在原稿供给部100的托盘1001上放置和设置原稿。在该情况下,原稿的装订位置是各原稿的左边缘。置于托盘1001上的原稿从第一页依次供给,并以图中的箭头表示的左方向的原稿装订位置作为前端。原稿通过曲线输送路径,在稿台玻璃102上从左向右移动,并且通过扫描单元104,由此读取图像信息。在输送和移动原稿的同时读取原稿的读取方法可以被称作“扫描”。也就是说,当原稿在稿台玻璃(platen glass)102上移动时,扫描单元104用灯103照亮移动的原稿的读取表面。通过布置在多个位置的反射镜105、106和107以及透镜108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入图像传感器109。扫描的原稿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12上。
除了扫描原稿的读取方法,还可以进行用于读取静止在稿台玻璃102上的原稿的“静止读取”。在该情况下,从原稿供给部100供给的原稿一旦停止在稿台玻璃102上就使其处于静止状态。扫描单元104相对于静止的原稿在图中从左向右移动,由此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
当在不使用原稿供给部100的情况下读取原稿时,使用者提起并打开此时不使用的原稿供给部100,然后将原稿放置在稿台玻璃102上以从上按压原稿。在该状态下移动扫描单元104以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现在该情况下,也以上述静止方式读取原稿。
由任意一种读取方法通过图像传感器109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被传递到曝光控制部110。曝光控制部110根据图像信号输出激光束,并且当通过多角镜110a扫描激光束时,照亮作为图像承载构件(image bearing member)的感光鼓111,该图像承载构件与后述显影装置113一起构成图像形成部。根据扫描的激光束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感光鼓111上。形成在感光鼓11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113显影,以使其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
通过转印部11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盒114和115、手动供给部125和双面输送路径124中的任一个输送的如记录薄片等薄片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被供给到定影部177以使其被加热和加压,从而永久地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压板(flapper)121将已经经受定影处理并通过定影部177的薄片暂时引导到输送路径122。检测通过压板121的薄片后边缘的通道,用于进行Z型操作。薄片通过压板121的路径切换被引导并输送到排出辊118,然后从打印机部300排出。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表面形成有调色剂图像、并且面朝下的薄片作为反向排出的薄片从打印机部300排出。
当通过将面朝下的薄片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的外侧而从第一页依次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或使用原稿供给部100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可以校正页码顺序。当对从如个人计算机等主机设备传递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也可以校正页码顺序。
虽然没有详细说明薄片双面的图像形成处理,但是以以下方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将薄片从定影部177直接引导到排出辊118,在薄片的后边缘通过压板121后立即转回薄片、通过压板121将薄片引导到双面输送路径。
折叠处理部
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折叠处理部400的构造。
折叠处理部400具有输送路径131,其用于接收从打印机部300排出的薄片和将其引导并输送到下一过程中的修整器500。如输送辊130和排出辊133等数组辊被布置在输送路径131上。切换压板135被布置在排出辊133附近,并且进行切换操作以将由输送辊130输送的薄片引导到折叠路径136或修整器500。
对于薄片折叠处理,切换压板135被切换成将薄片引导到折叠路径136,由此将薄片引导到折叠路径136。被引导到折叠路径136的薄片被输送到折叠辊140和141,然后在折叠辊上被折叠成Z状。当不进行薄片折叠处理时,切换压板135被切换成将薄片引导到修整器500,然后将从打印机部300排出的薄片经由输送路径131直接输送到修整器500。
被输送到折叠路径136的薄片通过将其前边缘突出到止动件137上形成弯曲(loop)。通过折叠辊140和141折叠形成弯曲的薄片。通过折叠辊141和142将通过使折叠部突出到上述止动件143上形成弯曲的薄片进一步折叠成Z状。通过输送路径145引导被折叠成Z状的薄片以将其输送到输送路径131,然后通过排出辊133将被折叠成Z状的薄片排出到布置在下游侧的修整器500。
修整器
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修整器500的构造和操作。
修整器500经由折叠处理部400从打印机部300接收多个薄片,并且在对准薄片的同时进行作为薄片束的接收薄片的装订处理。修整器500用订书钉装订处理薄片束的后边缘,并且进行分类处理和不分类处理。
如图2所示,修整器500具有输送路径520,其用于接收经由折叠处理部400输送的薄片。输送路径520设置有多个输送辊。穿孔单元530被布置在输送路径520的中途,该穿孔单元根据需要被操作成使薄片的后边缘进行穿孔处理。成对的输送辊502至508从入口侧辊501朝向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依次布置。穿孔单元530设置在输送辊502与输送辊503之间。穿孔单元530根据需要被操作成使薄片的后边缘进行穿孔处理。
设置在输送路径520的终端的压板513在连接到下游侧的上部薄片排出路径521与下部薄片排出路径522之间切换。上部薄片排出路径521通过上部薄片排出辊509将薄片引导到样品盘701。下部薄片排出路径522设置有成对的输送辊510、511和512。输送辊510、511和512将薄片输送并排出到处理盘550上。排出到处理盘550上的薄片顺次经受对准处理以堆叠成束。薄片束根据通过使用者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设定经受分类处理和装订处理。通过一对薄片束排出辊551将处理过的薄片束有选择地排出到下侧堆叠盘700或上侧样品盘701。
通过用作装订设备的订书机560进行装订处理。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薄片宽度方向移动订书机560以装订薄片束的任意位置。堆叠盘700和样品盘701可以沿修整器500的设备主体500A上下移动。上侧样品盘701接收来自上部薄片排出路径521和处理盘550的薄片。下侧堆叠盘700接收来自处理盘550的薄片。大量的薄片被堆叠在堆叠盘700和样品盘701上。通过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后边缘引导件710接收堆叠薄片的后边缘来对准堆叠薄片。
缝合装订单元
参照图2,将基于图3至图6说明包括在修整器500中的缝合装订单元800的构造和操作。
在下面的说明中,通过构成图7所示的折叠部的一对折叠辊810a、810b和突出构件830折叠薄片束的处理将被称作“折叠处理”。其后,通过构成图3所示的压痕单元的一对压辊861a和861b强化经受折叠处理的薄片束的折痕的处理将被称作“压痕处理”。包括折叠处理和压痕处理的处理将通常仅被称作“薄片处理”。如图16的功能方框图所示,CPU电路部150控制这些处理,CPU电路部150作为控制部的中枢部并控制配置有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个系统的操作。通过检测传感器依次检测以下部分和设备的操作。基于检测信号的来自CPU电路部150的控制信号通过修整器控制部515被传递到各致动器。通过作为控制部的修整器控制部515的控制来操作致动器以驱动这些部分和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由设置在修整器500中的修整器控制部515控制的缝合装订单元800,然而,可通过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的CPU电路部150直接控制缝合装订单元800。
将说明作为缝合装订单元800的主要部分的关于折痕按压单元860的薄片流的部分。薄片通过鞍状薄片排出路径523并被供给到缝合装订单元800,通过布置在下侧薄片排出路径522的中途的切换压板514将该薄片切换到图的右侧。薄片被传送到一对鞍状入口侧辊801。根据尺寸通过由螺线管操作的压板802选择输入口,并且薄片被输送到缝合装订单元800的存储引导件803中。仍通过滑动辊804转印输送到存储引导件803中的薄片直到薄片的前边缘突出到薄片定位止动件805上以限制和对准薄片。通过从电动机M1获得的转动力转动鞍状入口侧辊801和滑动辊804。订书机820被设置成介入存储引导件803中途的相对位置。订书机820具有用于突出订书钉的驱动器820a和用于折叠被突出的订书钉的铁砧820b,并且在它们的协作下用订书钉装订薄片束。
当用订书机820装订输入薄片的沿薄片输送方向的中央部时,可移动薄片定位止动件805,以将其移动并调整到与输入薄片对应位置。从电动机M2获得移动和调整的动力。
图7所示的彼此相对的一对折叠辊810a和810b被布置在订书机820的下游侧。与折叠辊810a和810b一起组成折叠部的突出构件830被设置在与折叠辊相对的位置。在突出构件830中,从存储引导件803退避的位置是原始位置。突出构件830在从电动机M3接收转动力时,朝向被储存的薄片束突出以将薄片束推入到用于折叠薄片束的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然后,突出构件830退回到原始位置。折叠辊810a和810b是具有810a凹部和810b凹部的一对辊子,其中,沿轴形状的纵向的外周形状具有一个或多个凹形状。突出构件830的边缘具有不均匀的节距形状,该节距形状具有可以进入或离开810a凹部和810b凹部的对应位置(沿前后方向)的一个或多个凸部830a。
当如打印有彩色图像(图像形成)的薄片等具有小摩擦系数的薄片被用作封面薄片时,仅封面薄片可以与折叠辊一起在薄片束之前取出,以使其与薄片束分离。突出构件830的不均匀形状可以防止这种情况。换句话说,突出构件830具有用于将突出构件830插入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以完全可靠地夹持薄片束的折叠部的不均匀形状。由此,突出构件830可以容易地进入和离开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此外,不均匀形状可以保持期望的图像外观质量而不使突出构件830在进入和离开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时摩擦内部薄片。
利用从存储引导件803退避的位置作为原始位置,突出构件830通过从电动机M3获得的动力将被储存的薄片束推出并将薄片束推入到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然后,突出构件830返回到原始位置并复原。通过弹簧(未示出)在折叠辊810之间偏置折叠薄片束所必需的足够的压力F1。
通过图3至图6所示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折痕输送辊811a和811b以及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二折痕输送辊812a和812b将由折叠辊810折叠的薄片束排出到折叠束托盘890上。必需在第一折痕输送辊811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之间施加足够的压力F2和F3,由此可以输送和停止折叠薄片束。
输送引导件813在折叠辊810与第一折痕输送辊811之间引导薄片束。输送引导件814在第一折痕输送辊811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之间引导薄片束。折叠辊810、第一折痕输送辊811和第二折痕输送辊812夹持经受折叠处理的薄片束的两侧,并且从同一个电动机M4(未示出)获得动力以进行匀速转动。
当折叠由订书机820装订的薄片束时,使薄片定位止动件805下降以进行移动调整,从而使薄片束从装订处理执行位置降低必要的距离,以使薄片束的折叠位置与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的辊隙匹配。然后,折叠薄片束的装订部。
图3所示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对准板(aligning plate)815设置在薄片宽度方向的两侧。对准板815绕折叠辊810a和810b的外周面移动,具有突出到存储引导件803的表面,限制并对准储存在存储引导件803中的薄片的宽度方向。对准板815从电动机M5获得动力以沿夹持薄片的方向移动并沿薄片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对准)。
折痕按压单元
参照图2至图7,将基于图8至图11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主要构件的折痕按压单元860的构造和操作。
如图8所示,作为布置在第二折痕输送辊812下游侧的“压痕单元”的折痕按压单元860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压辊861a和861b。折痕按压单元860还具有一对压力保持体862,该压力保持体862构成压痕单元的主要部分并且可转动地轴向保持压辊861a和861b。压辊861夹持折叠薄片束的折叠部,并且在该状态下沿折叠部的折痕移动压力保持体862以强化折痕。第一输送带894(参见图3)被布置在折痕按压单元860的正下方。
折痕按压单元860具有组成折痕按压单元860的主要部分的基部板金863和两个滑动轴864和865,并被固定到图2所示的修整器500的设备主体500A的纵向侧板。两个滑动轴864和865沿修整器500的纵向平行延伸,并且经由固定到压力保持体862的滑动轴承874和875支撑压力保持体862。
如图11所示,同步带868越过可转动地布置在基部板金863前后的皮带轮866和867延伸。通过联接板金869将同步带868的一部分固定到压力保持体862。图10所示的带870被接合到皮带轮866上,并且经由用于驱动传动的齿轮传动链851与安装到基部板金863的电动机M6联接。压力保持体862获得电动机M6的转动输出以使其可沿作为修整器500的纵向、即前后方向的薄片宽度方向移动。当设定使用者面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上的操作部1的一侧为设备的前面时,设备前侧被称为“前侧”,设备后侧被称为“后侧”。
压力保持体862的原始位置位于修整器500的后侧,并且通过原稿位置检测传感器S1检测。当压力保持体862位于原始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二折痕输送辊812将薄片束排出到折叠束托盘890上。
压力保持体
图12示出压力保持体862的外观。压力保持体862具有与滑动轴承874和875螺纹连接的架840。压辊861a和861b分别被固定到辊轴872a和872b,并且通过轴承(未示出)由压臂873a和873b可转动支撑压辊861a和861b。通过轴承将图15所示的压臂873a和873b支撑在固定到架840的摆动轴874a和874b上。
在架840与压臂873a和873b的端部之间接合拉伸弹簧875a和875b。在通过拉伸弹簧875a和875b的弹力而沿彼此接近的方向偏置的压辊861a和861b之间形成辊隙。当折叠薄片束被供给到压辊861a和861b之间的辊隙时,压臂873a和873b以摆动轴874a和874b为支点转动,用于在压辊861a和861b之间产生间隙。辊轴872a和872b的端部从架840向外突出以固定齿轮876和877。在齿轮880、879和878顺次啮合的同时,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架840上。齿轮878与齿轮876啮合,齿轮879与齿轮877啮合,齿轮880与齿轮881啮合。齿轮881被固定到齿轮轴882。如图13所示,通过轴承由架840支撑齿轮轴882,而齿轮883被固定到齿轮轴882的另一端。当齿轮883转动时,通过经由齿轮传动链传递转动力来转动压辊861a和861b。转动方向相对于被夹持的薄片束是相同的。如图8和图10所示,齿轮883与齿条841啮合。齿条841与滑动轴864和865平行延伸并且被固定到基部板金863。
然后,通过来自电动机M6的转动输出转动运行同步带868,并且在由滑动轴864和865支撑压力保持体862的同时移动压力保持体862。利用该移动,在压力保持体862的齿轮883与齿条841啮合的同时转动移动齿轮883。压辊861a和861b也通过齿轮883的转动而转动。以使压力保持体862的移动速度与压辊861a和861b的圆周速度同步且相同的方式设定齿轮的传动比。
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薄片引导件871相对于压辊861被安装到压力保持体862。可以省略薄片引导件871以根据图容易地说明薄片引导件871。
通过上述构造,如图3至图6所示,通过压辊861a和861b对经受折叠处理的折叠薄片束P进行压痕处理以使折痕可靠。这里,压痕处理的目的不限于经受本实施例所述的缝合装订处理的折叠薄片束。对于未经受缝合装订处理的未装订的折叠薄片束有效,对折叠薄片也有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移动构成“压痕单元”的压辊861a和861b的构造作为例子来说明压痕处理。“压痕单元”可被固定地布置成与折痕平行地移动折叠薄片束。换句话说,“压痕单元”和折叠薄片束相对移动,以能够进行压痕处理。
通过用于不考虑薄片的尺寸夹持薄片束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一对或多对辊来保持折叠薄片束P的停止状态。第二折痕输送辊812的夹持压力F3作用在折叠薄片束P的前边缘上,而第一折痕输送辊811的夹持压力F2作用在其后边缘上。根据折叠薄片束P到沿输送方向的长度尺寸,折叠辊810a与810b之间的夹持压力F1也同时作用在薄片束上。即使在压辊861a和861b之间的辊隙中取出折叠薄片束P以产生卷曲和转动折叠薄片束P的力矩,辊对也可以在不抵抗转动力矩移位的情况下保持折叠薄片束P。
当折叠薄片束P的前边缘的折叠部经受压痕处理时,薄片束P的前边缘(印刷(press)前边缘位置)处的停止位置被控制成不考虑薄片尺寸使该对压辊861与折叠薄片束P的前边缘之间的相对关系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布置在输送引导件814上的传感器884检测折叠薄片束P的前边缘,并将检测信号从修整器控制部515传递到CPU电路部150。修整器控制部515基于通过与CPU电路部150的通信确定停止位置的操作信号控制包括压辊861a和861b的压力保持体862的移动。
在经受压痕处理的折叠薄片束P的后边缘位置(印刷后边缘位置)中,由于折叠薄片束P的后边缘突出到存储引导件803中,各构件的布置被设定成不干涉供给到存储引导件803中的后续薄片的储存。从通过突出构件830推动并排出储存在存储引导件803中的薄片束的排出部803a到压辊861之间的辊隙的下游侧表面861c的引导路径885的直线最短距离是Ls(参见图3)。直线最短距离Ls被设定成小于将经受压痕处理的折叠薄片束P的最大尺寸中的输送方向长度L1,即Ls<L1。引导路径885的起点是存储引导件803的排出部803a,其终点是压辊861a和861b的下游侧表面861c。
由输送引导件813和814组成的引导路径885逐渐弯曲以不使折叠薄片束P卷曲。从存储引导件803的排出部803a通过折叠辊810和输送引导件813和814到压辊861的下游侧表面861c的引导路径885的距离是Lm。距离Lm被设定成大于在将经受压痕处理的折叠薄片束P的最大尺寸中的输送方向长度L1,即Lm>L1。
如图6所示,压辊861a和861b可以将作为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的边缘的前边缘Pa定位在压辊861a与861b之间的辊隙的下游侧表面861c附近,以进行薄片束的折叠处理。压辊861a和861b可以将前边缘Pa定位在压辊861a与861b之间的辊隙的上游侧表面861d附近,以进行薄片束的折叠处理。此外,压辊861a和861b可以将前边缘Pa定位在压辊861a与861b之间的辊隙的下游侧表面861c与上游侧表面861d的中间位置。优选地,将折叠薄片束P的前边缘定位在压辊861a与861b之间辊隙的下游侧表面861c与上游侧表面861d之间的中间位置,以进行薄片束的压痕处理。因此,优选中间位置与排出部803a之间的距离大于L1,而中间位置与排出部803a之间的直线最短距离小于L1。
如上所述,引导路径885被设定成Ls<L1。此外,由于输送引导件813和814逐渐弯曲,因此,包括压力保持体862的输送引导件813和814被布置成被容纳在存储引导件803(参见图2)与后边缘引导件710之间。
从上述构造和操作中,本实施例的缝合装订单元800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
对于一个效果,由于缝合装订单元800被设定成Ls<L1,因此,使用折叠束托盘890与折痕按压单元860之间的沿垂直方向的空间,从而折痕按压单元860可以重叠在折叠束托盘890上方。由此,可以减小设备的沿水平方向的长度,并且可以使设备小型化。
对于另一个效果,由于缝合装订单元800被设定成Lm>L1,因此,在通过压辊861对折痕进行压痕处理的同时,作为图6所示的折叠薄片束P的开口的后边缘部Pc不能打开且不能保持在存储引导件803中,并且后边缘部Pc不能卷曲。因此,不能打开经受折叠处理的薄片束的后边缘部Pc且不能提高薄片束的外观和质量。
对于又一个效果,由于缝合装订单元800被设定成Lm>L1,因此,薄片束P的后边缘部Pc不能保持在存储引导件803中,并且随着折叠薄片束P的折痕被增强,在存储引导件803中顺次接收后续薄片。因此,缝合装订单元800可以缩短进行压痕处理的时间间隔或减小在前薄片束与后续薄片束之间的距离间隔,由此大大提高薄片束处理效率。
在用于将薄片束排出到引导路径885的最下游侧的折叠束托盘890上的第二折痕输送辊812中,确定咬入角以使薄片束P向下倾斜并排出。这是因为即使当堆叠在堆叠盘700上的大量薄片降低到折叠束托盘890附近时,第二折痕输送辊812可以在不干涉堆叠盘700的下侧的情况下排出折叠薄片束P。
折叠束托盘
下面将参照图2说明折叠束托盘890的构造和操作。
作为薄片束堆叠部的折叠束托盘890连续具有第一堆叠面891、第二堆叠面892和第三堆叠面893,并且堆叠从作为薄片束排出部的一对第二折痕输送辊812排出的折叠薄片束。当第一堆叠面891具有堆叠折叠薄片束的长度时,不总是需要第二堆叠面892和第三堆叠面893。当不需要第二堆叠面892时,不必说,也不需要稍后说明的第二输送带895。
在折痕按压单元860下方空间地重叠第一堆叠面891,薄片束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倾斜角度被设定成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的排出角度大致相等。第一堆叠面891的斜面的顶端被提高到不干涉折痕按压单元860的操作的尽可能高的高度。从而,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到第一堆叠面891的落下距离被设定成尽可能的小。从第一堆叠面891的斜面弯曲第二堆叠面892,并且沿与第一堆叠面891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薄片束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上倾斜)布置第二堆叠面892。经由台阶与第二堆叠面892平行地布置第三堆叠面893。优选第一堆叠面891的倾斜角度是从水平面向下约20°至25°的角度。还优选第二堆叠面892的倾斜角度是从水平面向上约10°至15°的角度。
第一堆叠面891和第二堆叠面892具有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该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用作传递堆叠的折叠薄片束的薄片束移动构件。第一输送带894的一端和第二输送带895的一端都被接合到弯曲部附近的驱动皮带轮896上。第一输送带894的另一端被接合到惰轮897上,而第二输送带895的另一端被接合到惰轮898上。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可以通过输送电动机M7沿同一方向进行正转和反转,该输送电动机M7被联接到驱动皮带轮896的轴。
第一堆叠面891设置有可以检测堆叠在压痕单元860的操作区域的正下方的折叠薄片束的薄片束检测传感器899。薄片束检测传感器899检测将被排出的折叠薄片束的堆叠位置。第三堆叠面893被可拉出地容纳在第二堆叠面892下方。当第三堆叠面893容纳在虚线位置时,具有从地面到惰轮898的高度的存储盒850可以被布置在地面上,由此可以增加堆叠的折叠薄片束的数量。
如图2所示,薄片束保持器(retainer)11被设置在折痕按压单元860的下游侧的折叠束托盘890上方。如图26所示,薄片束保持器11可以以转轴11a为支点转动预定量,并且在薄片束保持器11的下部设置可转动辊11b。薄片束保持器11防止堆叠在折叠束托盘890上的由图26中的附图标记P4表示的最后的薄片束打开,并且防止由附图标记P5表示的下一个薄片束滑入作为在前薄片束的最后的薄片束P4的开口中。
插入器
将参照图1说明配置在修整器500的上部的插入器900的构造。
插入器900是用于插入与常规薄片不同的具有由打印机部300形成的图像的薄片的第一页、最后页或中间页(插入薄片)的设备。插入的第一页和最后页是封面薄片。
使用者使用插入器900将设置在插入盘901和902上的薄片在不通过打印机部300的情况下供给到样品盘701、堆叠盘700和折叠束托盘890中的任意一个。插入器900顺次分离堆叠在插入盘901和902上的薄片束的各薄片,并按期望的正时将薄片供给到输送路径520中。
这里,将参照图3至图7以及图17至图28说明缝合装订单元800的缝合装订操作。
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设定缝合装订模式,从打印机部300的如图1所示的排出辊118顺次排出形成有图像的薄片P。薄片P通过折叠处理部400以使其被传送到如图2所示的入口侧辊501,然后,经由输送路径520将薄片P供给到下部薄片排出路径522。通过设置在下部薄片排出路径522中途的切换压板514将薄片切换到右侧,并且薄片通过鞍状薄片排出路径523以使其被供给到缝合装订单元800。
如图3所示,薄片被传送到鞍状入口侧辊801。根据尺寸通过由螺线管操作的压板802选择薄片的输入口,并且薄片被输送到缝合装订单元800的存储引导件803中。然后薄片受到滑动辊804的输送力而撞到先前停止在适合薄片尺寸的位置的薄片定位构件805上,由此进行输送方向的定位。
位于待机位置而不干涉将薄片供给到存储引导件803的一对对准板815夹持并对准薄片,由此对准薄片的两侧边缘。从而,对准薄片的下边缘和两侧边缘。
每次薄片P被供给到存储引导件803时,进行薄片的储存和对准操作。当完成最后的薄片的对准时,订书机820装订储存在存储引导件803中的薄片束的沿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如图4所示,被装订的薄片束随着薄片定位构件805的降低移动到下侧(箭头D方向)。薄片定位构件805停止在薄片束的中央部即装订位置与一对折叠辊810之间的辊隙相对的位置。
在待机位置待机的突出构件830开始移动到折叠辊810之间的辊隙(箭头E方向),并且在用力展开折叠辊810的同时,将薄片束P的中央部推入到折叠辊810之间的辊隙中。如图5所示,折叠辊810夹持薄片束P,并且在折叠辊810转动的同时输送薄片束P,并且将薄片束P折叠成两部分。除了折叠辊810之外,第一折痕输送辊811和第二折痕输送辊812在如图2所示的电动机M4的驱动下也沿箭头方向转动。辊对810、811和812以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作为起点输送薄片束。在输送引导件813和814中输送折叠薄片束。
如图6所示,当薄片束P被输送到可以被压辊861夹持的位置时,前边缘Pa被图2所示的传感器884检测。当电动机M4停止操作时,输送也被停止,并且通过第二折痕输送辊812保持作为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的前边缘部Pd,而通过第一折痕输送辊811保持其后边缘。根据折叠薄片束的尺寸(输送方向的长度),还通过一对折叠辊810保持折叠薄片束P。辊对812、811和810在相对于其宽度方向对称的位置夹持薄片束。当突出构件830完成薄片束的突出时,再次退回到退避位置。作为折叠部的前边缘部Pd包括前边缘Pa。
如图17所示,在辊对812、811和810输送折叠薄片束P之前,压辊862根据折叠薄片束P的尺寸(宽度方向)在待机位置(后侧)待机。当完成折叠薄片束P的停止以使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插入到薄片引导件871(点划线)时,起动电动机M6。在转动一对压辊861的同时,折痕按压单元860开始从设备后侧向前侧(箭头F方向或折叠薄片束的宽度方向)移动。
一对压辊861与沿被停止并且被保持的折叠薄片束P的薄片输送方向的侧边缘部Pb接触。压辊861a和861b一起转动,并且接收折叠薄片束P的侧边缘部Pd以在侧边缘部上平滑地移动,用于夹持图18所示的折叠部。即使当折叠薄片束的厚度增加时,压辊861a和861b仍然与压力保持体862的移动同步以使其不会在响应延迟的情况下夹持折叠薄片束P。因此,压辊861可以在不会由于撕开、起皱和辊迹导致损坏薄片束P的情况下将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折叠。压辊861还能通过在沿折痕按压薄片的折痕的同时暂时停止移动的不连续地移动来供给,并且通过作为控制部的修整器控制部515控制其操作。如上所述,“压痕处理”不限于移动压辊861的构造。压辊861被可固定地布置成相对于压辊861移动折叠薄片束P的折叠部。当压辊861和折叠薄片束都移动时,处理时间被缩短。换句话说,压辊861和折叠薄片束相对移动,从而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压痕处理”。
图20示出压辊861的停止状态(位置)。由图中的实线和虚线表示的各位置是压辊停止位置,并且压辊861停止在与梳状(comb shape)折叠辊810的凹部810a和810b对应的位置。
在通过压辊861按压被装订的薄片束的折痕之前的阶段,通过作为折叠处理部的折叠辊810将薄片束折叠到一定程度。压力难以施加到在凹部之间夹持的部分,使得薄片束的折痕薄弱。为了更有力地折叠折叠部以固定折痕,压辊861在图20所示的位置暂时停止预定时间。这些装置和方法仅是例子,不限于压辊861的停止位置,如果需要,可以改变停止点和停止时间。如后所述,改变薄片的尺寸、种类和形成薄片束的薄片数量等薄片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是有效的,然而,期望从平衡处理时间的角度确定停止点和停止时间。根据停止位置改变停止时间也是有效的。例如,折痕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停止位置的停止时间大于长度方向的边缘的停止位置的停止时间,由此使折痕更强化。当存在许多停止位置时,除了上述中央部附近的停止位置之外,将刚开始折叠处理操作后的停止位置的停止时间和刚结束操作前的停止位置的停止时间设定得更长是有效的。
在压辊861完成压痕处理之后,压辊861移动到薄片束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停止并且打开折叠薄片束P1的沿输送方向的路径。如图21所示,停止的折叠薄片束P1(附图标记从P变为P1,以区别在前薄片束和后续薄片束)开始被电动机M4再次输送,然后,被第二折痕输送辊812排出到折叠束托盘890上。在排出过程中,薄片束P1的前边缘部Pd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而垂下,然后被传送到第一堆叠面891。使第二折痕输送辊812附近的第一堆叠面891倾斜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的薄片排出角度大致相等的角度。折叠薄片束P1被平滑地输送到第一堆叠面891。可以稳定地排出刚性低的薄的折叠薄片束,而不会由于薄片束的前边缘Pd落在第一堆叠面891上导致如扣住和卷曲等任何缺点。
如图22所示,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通过输送机电动机M7以预定正时开始转动到薄片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然后将排出到折叠束托盘890上的折叠薄片束P1传递到下游侧。当束检测传感器899检测到折叠薄片束P1的后边缘Pe时,输送机电动机M7停止转动。作为开口的后边缘部Pc包括后边缘Pe。由于束检测传感器899被布置在折痕按压单元860的操作区域的正下方,因此,包括后边缘部Pc的整个停止的折叠薄片束P1被布置在折痕按压单元860的操作区域(第一堆叠位置)外。
在在前折叠薄片束P1被排出到折叠束托盘890上的同时,对下一(后续)折叠薄片束P2进行排出和对准操作。折痕按压单元860以相同的方式对后续折叠薄片束P2进行压痕处理。在前折叠薄片束P1被堆叠在第一堆叠位置中,并且由于干涉不会妨碍折痕按压单元860的压痕处理。在前折叠薄片束P1被输送到第一堆叠位置以使其与形成在一对第二折痕输送辊812的下侧的壁面可靠地分离,由此,由于壁面上的后边缘部Pc的倾斜,不会产生卷曲。
如图23所示,当折痕按压单元860完成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折叠处理时,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通过输送机电动机M7转动到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一堆叠位置中的在前折叠薄片束P1被移动预定距离L以使其接近一对第二折痕输送辊812。该位置是第二堆叠位置。
如图24所示,当电动机M4再次转动时,从第二折痕输送辊812排出后续折叠薄片束P2。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前边缘部Pd在自身重力下垂下。第二堆叠位置中的在前折叠薄片束P1的后边缘Pe位于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前边缘Pa的上游侧。因此,在后续折叠薄片束P2在折叠薄片束P1的上表面滑动的同时堆叠后续折叠薄片束P2。
如从上述内容中明显看出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缝合装订单元800将在前折叠薄片束P1移动到第二堆叠位置,然后,将后续折叠薄片束P2排出到在前薄片束P1上。薄片束保持器11的动作防止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前边缘Pa滑入到作为在前折叠薄片束P1的开口的后边缘部Pc。因此,后续折叠薄片束P2被稳定地堆叠成以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前边缘Pa从上方按压在前折叠薄片束P1的后边缘部Pc的方式移位,而不产生如被在前折叠薄片束P1卡住等任何缺点。
在排出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同时,沿薄片束的输送方向将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转动到下游侧。然后,在前和后续折叠薄片束P1和P2被堆叠成以后续折叠薄片束P2从上方按压在前折叠薄片束P1的后边缘部Pc的方式移位。
如图25所示,当束检测传感器899检测后续折叠薄片束P2的后边缘Pe时,基于检测信号,通过操作控制反向转动和驱动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然后,在前和后续折叠薄片束P1和P2被移动到上游侧,并且当后续折叠薄片束P2到达第一堆叠位置时停止。对下一个后续折叠薄片束P3重复该操作直到最后的折叠薄片束。期望数量的折叠薄片束P被依次堆叠成在折叠束托盘890上移位。当堆叠的折叠薄片束的数量增加时,第一折叠薄片束P1将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倾斜的第二堆叠面892抬高。
如图31所示,在将第一折叠薄片束P1排出到堆叠部893上之后,进行接收下一个折叠薄片束P5的操作(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进行反向转动的操作)。当由于该操作使经受折叠处理的薄片束折叠部的膨胀较大时,改变折叠薄片束P1和P2的堆叠状态,并且通过折叠薄片束P5的排出操作使折叠薄片束P2滑入到折叠薄片束P1的开口。在该操作中可能发生第一和第二输送带894和895正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压辊861在沿折叠部的折痕移动的过程中暂时停止预定时间而不连续地移动,由此增强折痕。如图26所示,在不打开开口的情况下,折叠薄片束P在第二堆叠面892上稳定移动并依次堆叠。因此,缝合装订单元800减少折叠薄片束的卡纸、堆叠失败和薄片折叠。也减少进行操作的使用者数错折叠薄片束的数量,由此提高可操作性。
通过下游端向上倾斜的第二堆叠面892沿向上的方向引导折叠薄片束,并且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取出该折叠薄片束。第三堆叠面893被容纳在第二堆叠面892的下方,以在已经布置第三堆叠面893的位置设置存储盒850。由此,使第二堆叠面892的下游端升高以增加存储盒850的容量。
第二实施例
将说明由修整器控制部515控制的压辊861的操作模式作为第二实施例。
图27是通过缝合装订单元800进行的薄片处理的正时图。附图标记t1表示薄片束中的各薄片的对准时间,附图标记t2表示折叠辊的通过时间,附图标记t3表示当薄片束的折叠部在不停止的情况下运行时的运行时间。附图标记t4表示当薄片束的折叠部在运行过程中停止时的总停止时间,附图标记t5表示排出到输送机的排出时间,附图标记t6表示直到下一个折叠薄片束中的第一薄片进入存储引导件803时的容许时间。图28是示出使薄片束的折叠高度相等的时间与薄片束的薄片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图。本实施例采用相同种类的薄片。如从图中理解的那样,当薄片束的薄片数量增加时,需要更长的停止时间。这是由薄片束厚度较大导致刚度增加产生的。
薄片处理正时还根据薄片尺寸而不同。具体地,当薄片较小时,难以折叠。这是由于薄片的重量小,从折叠部到薄片的前边缘的距离短,力矩小。当经受折叠处理的折叠薄片束处于例如图22中的折叠薄片束P1的状态时,施加到折叠部的力小,从而容易打开折叠薄片束。
如从图27和28明显看出的那样,发现当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较少时影响总生产率,除非减小总按压停止时间t4。还发现当薄片束中的薄片数量较少时,按压停止时间不是必需的。根据薄片数量改变停止时间t4以使停止时间t4最优化,从而设备可以同时满足生产率和折叠性能的要求。也就是说,当薄片数量少(刚度小)而薄片尺寸大时,可以缩短按压停止时间t4。当薄片数量多(刚度大)而薄片尺寸小时,可以增加按压停止时间t4。
图29和图30是示出那时的操作的流程图。当薄片束中的将被缝合装订的薄片数量n比薄片的预定数量A大时,以按压停止时间t处理薄片束。当薄片数量n小于薄片的预定数量A时,以比停止时间t短的t′(<t)处理薄片束(图29)。当经受缝合装订处理的薄片的尺寸L小于预定尺寸La时,以按压停止时间t处理薄片。当尺寸L大于预定尺寸La时,以小于停止时间t的t′(<t)处理薄片(图30)。
代替改变如上所述的停止时间,可以改变停止次数。也就是说,增加具有大刚度的折叠薄片束、小的折叠薄片束或形成折叠薄片束的较大量的薄片的停止次数,由此使折痕更强化。根据至少一个薄片条件改变停止时间和停止次数,从而能够完成满意的压痕处理。然而,在小的折叠薄片束中,由于折痕长度导致停止次数的增加受限。因此,优选改变停止次数和改变停止时间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响应所有的折叠薄片束。如上所述,执行改变停止时间和改变停止次数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可以进行满意的压痕处理。
在形成多个折叠薄片束的工作中,图27示出当多个折叠薄片束依次经受压痕处理时,最后的薄片束不经受压痕处理的例子。根据该例子,最后的薄片束的薄片处理时间减少了t4。整个装订工作的装订时间(总时间)可以缩短t4,由此提高设备的生产率。虽然最后的薄片束的折叠性能薄弱,但是薄片束保持器构件11防止其打开。由于最后的薄片束,导致下一薄片束不能滑入其中。因此,不会扰乱输送机上的堆叠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多个薄片束的压痕处理。不用说,本发明对一个折叠薄片的压痕处理也是有效的。
虽然已经参照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时,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广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修改及其等同结构和功能。
虽然已经参照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时,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广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修改及其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07年2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24371和2008年1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008379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9)

1.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具有:
折叠部,用于对由多个薄片构成的薄片束进行折叠处理;
折痕按压单元,用于压由所述折叠部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的折痕部以强化折痕;以及
控制部,用于控制,使得在由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压所述折痕部的同时,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沿所述折痕部相对移动并且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之间的相对移动间歇地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改变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之间的相对移动的停止时间以便执行停止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薄片束沿所述折痕部的长度小于预定长度时,所述停止时间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改变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之间的相对移动的停止次数以便执行停止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薄片束沿所述折痕部的长度小于预定长度时,所述停止次数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改变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之间的相对移动的停止时间以便执行停止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薄片的数量大于预定数量时,所述停止时间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改变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和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之间的相对移动的停止次数以便执行停止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薄片的数量大于预定数量时,所述停止次数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包括用于在沿所述折痕部相对移动的同时夹持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的所述折痕部的一对压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具有沿纵向在外周形成凹部和凸部的一对折叠辊,并且通过使一个所述折叠辊的凸部与另一个所述折叠辊的凸部匹配来形成辊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痕按压单元在折叠后的所述薄片束上的停止位置被设成与所述折叠辊的所述凹部对应的位置。
9.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具有:
图像形成部,用于在薄片上形成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用于处理形成有图像的薄片束。
CN2008100070723A 2007-02-02 2008-02-01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234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24371 2007-02-02
JP2007-024371 2007-02-02
JP2007024371 2007-02-02
JP2008008379A JP4721463B2 (ja) 2007-02-02 2008-01-17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8379 2008-01-17
JP2008008379 2008-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4717A CN101234717A (zh) 2008-08-06
CN101234717B true CN101234717B (zh) 2012-08-29

Family

ID=39534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70723A Active CN101234717B (zh) 2007-02-02 2008-02-01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802779B2 (zh)
EP (2) EP1964805B1 (zh)
JP (1) JP4721463B2 (zh)
CN (1) CN101234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46904B2 (en) * 2007-11-27 2012-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50268B2 (ja) * 2008-07-11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01815B2 (en) * 2008-11-12 2012-06-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sheet folding method
DE102008058953A1 (de) * 2008-11-25 2010-05-27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Sammelhefter
JP5218013B2 (ja) * 2008-12-17 2013-06-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載置ユニッ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136430B2 (ja) * 2009-01-13 2013-0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493968B2 (ja) * 2009-05-11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60059B2 (en) * 2009-06-08 2015-02-24 Baumuller Nurnberg Gmbh Variable folding system comprising linear drives, especially for printing machines
JP5233947B2 (ja) * 2009-10-09 2013-07-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10100410A (ko) * 2010-03-04 2011-09-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매체 후처리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631056B2 (ja) * 2010-05-14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569246B2 (ja) * 2010-08-17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折り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1173B2 (ja) * 2010-09-09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8256B2 (ja) * 2010-12-22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増し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32065B2 (en) * 2011-03-23 2014-01-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2201462A (ja) 2011-03-25 2012-10-22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12214295A (ja) * 2011-03-30 2012-11-08 Canon Inc シート束の折り頂部を平坦化する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当該シート処理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295326B2 (ja) * 2011-07-20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634125B1 (en) * 2012-03-01 2014-08-06 SDD Holding B.V. Device for folding a stack of sheets
EP2708484B1 (en) * 2012-09-18 2015-02-11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enhancing folding of sheet bundle
JP5798997B2 (ja) * 2012-10-10 2015-10-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87123A (zh) * 2012-11-02 2014-05-1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处理装置
JP5874631B2 (ja) * 2012-12-28 2016-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5825564B2 (ja) 2013-01-18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44878B2 (ja) * 2013-01-18 2016-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17809B2 (ja) 2013-01-18 2015-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02272B2 (ja) * 2013-01-18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70986B2 (ja) * 2013-01-18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46650B2 (ja) 2013-01-28 2017-06-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713126B1 (ja) * 2014-03-24 2015-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US9993987B2 (en) 2014-10-28 2018-06-12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US9789660B2 (en) * 2015-01-23 2017-10-17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folded sheet pressing method
DE102018000754A1 (de) 2018-01-31 2019-08-01 Lohmann Gmbh & Co. Kg Klebebandlaminiereinrichtung zur blasenfreien Verbindung starrer Materialien
JP7283062B2 (ja) * 2018-11-30 2023-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中綴じ処理装置
JP7215291B2 (ja) 2019-03-28 2023-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増し折り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0406174A (zh) * 2019-08-30 2019-11-05 重庆市开州区三中印务有限公司 防近视作业本生产用压平装置
CN112249793B (zh) * 2020-12-11 2021-02-26 虎丘影像(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快速成型功能的一体化传输装置
CN113172946A (zh) * 2021-05-19 2021-07-27 丽水市新时代教育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墨折痕作业本生产的折痕辊筒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5118B2 (en) * 2002-07-31 2005-06-14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7147598B2 (en) * 2004-02-27 2006-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olded back portion flattening device, sheet proces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83010A (en) 1962-05-16 1963-03-26 Avco Corp Blueprint folding machine
GB1195183A (en) 1968-02-02 1970-06-17 Kalle Ag Apparatus for Folding Sheet-Material.
US3698705A (en) 1971-03-05 1972-10-17 Funk & Co Inc Apparatus for folding flexible sheets
US5876320A (en) 1996-08-01 1999-03-02 Bell & Howell Cope Company Universal half folder apparatus
NL1008727C2 (nl) 1998-03-27 1999-09-28 Oce Tech Bv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pletten van een langs een vouwlijn gevouwen product.
EP1117540B1 (en) 1998-09-29 2004-03-0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 Delawar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booklets
US6024682A (en) 1998-11-23 2000-02-15 Xerox Corporation Automatically continuously variable fold position sheet folding system with automatic length and skew correction
JP3571986B2 (ja) 1999-07-06 2004-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647243B2 (en) 2000-10-16 2003-1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ounting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07006B1 (en) 2000-10-16 2006-09-12 Canon Kabushi Kaisha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ounting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17424B2 (ja) 2000-12-28 2006-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55156A (ja) 2001-09-07 2003-05-27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18545B2 (ja) * 2001-12-13 2007-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3341930A (ja) * 2002-05-22 2003-12-0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4106991A (ja) * 2002-09-17 2004-04-08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3746472B2 (ja) * 2002-07-31 2006-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5212991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処理方法
JP4217640B2 (ja) * 2004-02-27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面折り部平坦処理装置、シート束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8059B2 (ja) * 2005-05-19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部処理装置、シート束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14217B2 (ja) * 2005-06-10 2010-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59345B2 (ja) * 2005-08-31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4508B2 (ja) * 2005-09-13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475B2 (ja) * 2005-11-28 2011-01-1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44073B2 (en) * 2007-06-19 2010-06-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sheet finishing method
US7950643B2 (en) * 2007-09-04 2011-05-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inish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sheet finish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5118B2 (en) * 2002-07-31 2005-06-14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7147598B2 (en) * 2004-02-27 2006-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olded back portion flattening device, sheet proces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64805B1 (en) 2018-07-25
EP2759412B1 (en) 2015-06-17
JP2008207964A (ja) 2008-09-11
US7922162B2 (en) 2011-04-12
US20110037215A1 (en) 2011-02-17
US20080214377A1 (en) 2008-09-04
JP4721463B2 (ja) 2011-07-13
US7802779B2 (en) 2010-09-28
CN101234717A (zh) 2008-08-06
EP1964805A3 (en) 2008-09-17
EP1964805A2 (en) 2008-09-03
EP2759412A1 (en)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4717B (zh) 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US848551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JP4514217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6840B2 (ja)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45962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8802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punch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33239B (zh)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设备
US8437685B2 (en)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8905394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an alignment-side determination feature
JP569147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US7926800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049278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old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8688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US8302951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443480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704562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2643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4483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45515A (ja) シート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1699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304714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折り方法
JP2006341992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0628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25281B2 (en) Sheet post-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3001459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シート処理方法及びシート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