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5650A -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5650A
CN103035650A CN2012103699199A CN201210369919A CN103035650A CN 103035650 A CN103035650 A CN 103035650A CN 2012103699199 A CN2012103699199 A CN 2012103699199A CN 201210369919 A CN201210369919 A CN 201210369919A CN 103035650 A CN103035650 A CN 103035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gate electrode
semiconductor device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99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5650B (zh
Inventor
细田直宏
冈田大介
片山弘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35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5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5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5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3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87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vertical transistor structures, i.e. with channel vertical to the substrat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4Gate electrodes for transistors with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 H01L29/42344Gate electrodes for transistors with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with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gate, e.g. program gate, erase gate or select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64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layer, e.g. thickness or uniform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833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e.g. MNOS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9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e.g. MNOS-memory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9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e.g. MNOS-memory transistors
    • H01L29/7926Vertical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having source and drain not in the same horizontal pla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9/00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PROM]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10B41/00 - H10B63/00, e.g. ultraviolet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UVEPROM]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特性。半导体装置包括:绝缘膜(3),在控制栅电极(CG)与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绝缘膜(5),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控制栅电极(CG)与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绝缘膜(5)具有第1膜(5A)、成为在第1膜(5A)上配置的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5N)、在第2膜(5N)上配置的第3膜(5B),第3膜(5B)具有位于控制栅电极(CG)与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的井壁膜(5s)、位于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之间的沉积膜(5d)。根据该结构,能够加大绝缘膜(5)的角部的距离(D1),能够缓冲电场集中。

Description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应用于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半导体装置中而有效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可进行电写入/擦除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的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的一种,广泛地使用闪存(flash memory)。该闪存在MISFET的栅电极下具有由氧化膜包围的导电性的浮动栅电极或陷阱(trap)性绝缘膜。该闪存是利用浮动栅极或陷阱性绝缘膜中有无电荷(电子或者空穴)所引起的MISFET的阈值的差异,从而存储信息的存储器。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2351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为了抑制电荷储存膜的角部(20)的薄膜化并提高电荷保持特性,在选择栅电极(15)的侧壁设置锥形,从而提高了电荷保持特性。例如在【0041】以及【0042】段中,公开了在选择栅电极的形成之后形成氧化硅膜的井壁隔离(69)来控制ONO膜角部的角度的内容(图25)。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1-14843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可进行低电压驱动、高速程序以及高密度积累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例如,公开了如下内容:为了减少第1栅电极(141)与第2栅电极(142)之间的耦合电容来改善驱动速度,对栅电极(141)的端面进行氧化而形成氧化膜(141a),或者代替氧化膜(141a)而在栅电极(141)的侧面形成作为绝缘部件的井壁(未图示)(【0108】段、图13)。此外,公开了如下内容:对栅电极(241)的端面进行氧化而形成氧化膜(241a),或者代替氧化膜(241a)而在栅电极(241)的侧面形成作为绝缘部件的井壁,从而降低各个栅电极之间的电容(【0128】段、图18)。
此外,在日本特开2010-10897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半导体装置(图1):在存储单元的控制栅电极(CG)中,将在接触到栅极绝缘膜(GOX)的边的端部形成的角部加工成倒锥形形状,从而抑制了干扰。此外,公开了如下内容:通过将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下部的电位阻挡膜(EV1)的膜厚加厚(膜厚b),从而在接近半导体基板的区域中,加大控制栅电极(CG)与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的距离,抑制干扰(【0105】~【0108】、图14、图15)。
此外,在日本特开2011-103401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分栅型存储单元:在控制栅电极(8)的一个侧壁上形成的层叠栅极绝缘膜(9)与存储器栅电极(10)之间,形成由氧化硅膜或氮化硅膜等构成的侧壁绝缘膜(11),存储器栅电极通过该侧壁绝缘膜和层叠栅极绝缘膜而与控制栅电极进行电分离。通过这样的结构,防止了因在控制栅电极的表面形成的硅化物层与在存储器栅电极的表面形成的硅化物层的接触而产生的短路不良。另外,括号内的是对应文献中记载的标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3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484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0897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03401号公报
本发明人从事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研究开发,研究着提高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特性。
近年来,在具有上述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半导体装置中,不用说动作特性的提高或数据的保持特性的提高,还期望低耗电流化(低功耗化)。
为了实现该低耗电流,需要立足于装置结构、其动作方法(例如,擦除方法)等的研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特性的技术。具体地说,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上述半导体装置具有的存储单元的特性(尤其是擦除特性)的技术。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特性良好的半导体装置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的特征会通过本申请的说明书的记载以及附图而清楚。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若简单说明代表性的发明的概要,则如下所述。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基板;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此外,包括: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第1膜;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所述第3膜具有:侧壁膜,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以及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基板;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此外,包括: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第1膜;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在所述第1膜中,与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的第1部分的膜厚相比,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的第2部分的膜厚更厚,所述第2部分是位于所述第1部分的下方的膜。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有电子,将通过隧道效应而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中产生的空穴经由所述第1部分而注入到所述电荷储存部,从而擦除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的电子。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a)在半导体基板上经由第1绝缘膜而形成第1栅电极的工序;(b)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以及(c)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形成第2栅电极的工序。所述(b)工序是形成具有第1膜、第2膜以及第3膜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且包括:(b1)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第1膜的工序;(b2)在所述第1膜上形成成为所述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的工序;(b3)在所述第2膜上形成第1堆积膜的工序。此外,包括:(b4)通过对所述第1堆积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1膜和所述第2膜而形成侧壁膜的工序;以及(b5)通过在所述第2膜和所述侧壁膜上形成第2堆积膜,从而形成具有所述侧壁膜和所述第2堆积膜的第3膜的工序。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a)在半导体基板上经由第1绝缘膜而形成第1栅电极的工序;(b)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以及(c)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形成第2栅电极的工序。所述(b)工序是形成具有第1膜、第2膜以及第3膜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且包括:(b1)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第1堆积膜的工序;(b2)通过对所述第1堆积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形成侧壁膜的工序。此外,包括:(b3)通过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以及所述侧壁膜上形成第2堆积膜,从而形成具有所述侧壁膜和所述第2堆积膜的第1膜的工序;(b4)在所述第1膜上形成成为所述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的工序;以及(b5)在所述第2膜上形成第3膜的工序。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在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包括:半导体基板;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此外,包括: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第1膜;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所述第1膜具有:侧壁膜,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以及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有电子,通过隧道效应而将空穴从所述第2栅电极侧经由所述第3膜注入到所述电荷储存部,从而擦除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的电子。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根据在以下所示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特性。
此外,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根据在以下所示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特性良好的半导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图4是存储单元MC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对于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的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一例的表。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的存储单元以及其施加电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和比较例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特性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7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1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7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2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3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0(A)和(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等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5是图43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4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47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4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4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5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5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5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A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B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9是图57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图60是存储单元MC的等效电路图。
图6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对于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的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一例的表。
图62(A)和(B)是表示实施方式3以及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3(A)和(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以及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工序时的空穴的分布的剖视图。
图6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7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6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7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2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4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5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6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7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8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89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90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且是表示接着图91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6(A)~(D)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在需要时分割为多个部分或者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之外,它们并不是互相没有关系的,具有一方成为另一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变形例、应用例、详细说明、补充说明等关系。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要素的数目等(包括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目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目,也可以是特定的数目以上或者以下。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其结构要素(还包括要素步骤等)并不是必须的。同样地,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认为不是那样的情况等之外,实质上包括近似于或者类似于其形状等形状等。这对于上述数目等(包括个数、数值、量、范围等)也是同理的。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或者相关的标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需要时之外,原则上不重复同一或者同样的部分的说明。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看清附图,存在即使是剖视图也省略影线的情况。此外,为了容易看清附图,存在即使是俯视图也附加影线的情况。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结构说明】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图1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半导体装置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EEPROM、闪存、非易失性存储元件)以及周边电路。
非易失性存储器是作为电荷储存部而使用了陷阱性绝缘膜(可储存电荷的绝缘膜)的存储器。此外,存储单元MC是分栅型的存储单元。即,是连接了具有控制栅电极(选择栅电极)CG的控制晶体管(选择晶体管)和具有存储器栅电极(存储器用栅电极)MG的存储器晶体管的两个MISFET的存储单元。
这里,将具备包括电荷储存部(电荷储存层)的栅极绝缘膜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MISFET(Metal Insulation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绝缘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称为存储器晶体管(存储用晶体管),此外,将具备栅极绝缘膜以及控制栅电极CG的MISFET称为控制晶体管(选择晶体管、存储单元选择用晶体管)。
周边电路是用于驱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路,例如由各种逻辑电路等构成。各种逻辑电路例如由后述的n沟道型MISFETQn或p沟道型MISFET等构成。此外,还形成后述的电容元件(这里是PIP:Poly-Insulator-poly,多晶硅-绝缘层-多晶硅)C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在半导体基板1的存储单元区域A1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单元MC;在周边电路区域2A配置的n沟道型MISFETQn;以及在周边电路区域3A配置的电容元件C。
图1表示共享漏极区域(MD)的两个存储单元M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的左部表示n沟道型MISFETQn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的右部表示电容元件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1所示,两个存储单元夹着漏极区域(MD(8b))大致对称地配置。另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还配置了多个存储单元MC。例如,在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区域1A的左侧的存储单元MC的进一步左侧,沿着图1中的左右方向(栅极长度方向),以源极区域(MS)以及共享的漏极区域(MD)交替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存储单元MC,从而构成存储单元串。此外,在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上,也配置了多个存储单元串。由此,多个存储单元MC形成为阵列状。
如图2所示,在半导体基板(半导体晶片)1中形成了用于分离元件的元件分离区域2,从通过该元件分离区域2划分(分离)的活性区域中露出p型阱PW1、PW2。
另外,虽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示出的截面部(图1)中没有出现元件分离区域2,但阵列状地形成存储单元MC的存储单元区域整体通过元件分离区域2而划分。此外,例如在存储单元串之间(其中,除了源极区域(MS)之外)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等,在需要电分离的部位适当地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此外,电容元件C在元件分离区域2上形成。
首先,说明存储单元区域1A的存储单元MC的结构(参照图1、图3)。
存储单元MC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方配置的控制栅电极(第1栅电极)CG;以及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方配置且与控制栅电极CG相邻的存储器栅电极(第2栅电极)MG。在该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配置了薄的氧化硅膜CP1以及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存储单元MC还包括:在控制栅电极C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配置且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配置的绝缘膜5。此外,存储单元MC还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的p型阱PW1中形成的源极区域MS以及漏极区域MD。
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以在它们的相对侧面(侧壁)之间经由绝缘膜5的状态,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上沿着图1中的左右方向(栅极长度方向)排列配置。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延伸方向是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在漏极区域MD和源极区域MS之间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经由绝缘膜3、5(其中,控制栅电极CG经由绝缘膜3、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绝缘膜5)而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位于源极区域MS侧,控制栅电极CG位于漏极区域MD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动作时为基准定义了源极区域MS以及漏极区域MD。将在后述的写入动作时施加高电压的半导体区域统一称为源极区域MS,将在写入动作时施加低电压的半导体区域统一称为漏极区域MD。
控制栅电极CG与存储器栅电极MG在它们之间经由绝缘膜5而相互相邻,在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部经由绝缘膜5以井壁隔离状配置存储器栅电极MG。此外,绝缘膜5延伸于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区域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区域的两个区域。如后所述,该绝缘膜5由多个绝缘膜的层叠膜构成。
在控制栅电极C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形成的绝缘膜3(即,控制栅电极CG之下的绝缘膜3)作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绝缘膜5(即,存储器栅电极MG之下的绝缘膜5)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
绝缘膜3例如能够由氧化硅膜或者氮氧化硅膜等形成。此外,作为绝缘膜3,还可以使用上述氧化硅膜或者氮氧化硅膜等以外的、氧化铪膜、氧化铝膜(氧化铝)或者氧化钽膜等,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膜。
绝缘膜5是具有电荷阻挡膜和电荷储存膜的多层绝缘膜。这里,使用ONO(oxide-nitride-oxide,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氧化硅膜构成。第3膜(上层膜)5B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第1膜(下层膜)5A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1膜5A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经由该第1膜(隧道氧化膜)5A的横部,通过隧道效应,空穴(hole)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进行写入电荷储存部中的电子的擦除动作。关于存储单元的动作在后面叙述。因此,优选至少该横部的膜厚为2nm以下。另外,纵部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厚度)可以是2nm以上。
此外,第2膜(中层膜)5N配置在第1膜5A上,且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2膜5N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此外,换言之,第2膜5N包括:位于第1膜5A的纵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1膜5A的横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
此外,如上所述,第3膜5B由井壁膜5s和沉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该第3膜5B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3膜5B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此外,换言之,第3膜5B包括:位于第2膜5N的纵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2膜5N的横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该第3膜5B的纵部由井壁膜5s和沉积膜5d的纵部的层叠膜构成,横部由沉积膜5d的横部构成。
此外,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换言之,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部配置在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部低的位置。
此外,作为该井壁膜(侧壁膜)5s,除了上述氧化硅膜之外,还能够使用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等绝缘膜。其中,在第2膜(电荷储存部)5N之外的部位配置了电荷陷阱性高的氮化膜的情况下,在该氮化膜内也储存电荷,存在阈值电位(Vth)变动的顾虑。因此,作为井壁膜(侧壁膜)5s,优选使用氧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氧化硅膜。
因此,沉积膜5d以从第2膜5N的横部上方覆盖井壁膜5s的侧壁的方式延伸,进而,以沿着第2膜5N的纵部的侧壁的方式延伸。
说明第3膜5B的膜厚。第3膜的纵部的最大膜厚(T1)成为井壁膜5s的最大膜厚Ts与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纵部的膜厚Td之和(Ts+Td)。此外,第3膜的横部的膜厚(T2)成为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纵部的膜厚Td。由此,第3膜的纵部的膜厚比横部的膜厚厚(参照图3)。
另外,在上述中,作为绝缘膜5的形状,与在图3等中示出的一侧的存储单元对应地说明了各个层叠膜(5A、5N、5B、5d)的形状,但例如在图1中示出的左侧的存储单元中,各个层叠膜的形状成为夹着漏极区域(MD(8b))大致线对称的形状。
由此,通过将氮化硅膜(5N)设为由氧化硅膜(5A)和氧化硅膜(5B)夹着的结构,能够对氮化硅膜(5N)储存电荷。换言之,在绝缘膜5中氮化硅膜(5N)是用于储存电荷的绝缘膜,作为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起作用。即,氮化硅膜(5N)是在绝缘膜5中形成的陷阱性绝缘膜,位于氮化硅膜(5N)的上下的氧化硅膜(5A、5B)作为电荷阻塞层(电荷阻塞膜、电荷闭塞层)起作用。该氧化硅膜(5A)、氮化硅膜(5N)以及氧化硅膜(5B)的层叠膜也被称为ONO膜。另外,这里是将绝缘膜5作为ONO膜进行了说明,但若由具有电荷储存功能的绝缘膜构成第2膜5N、使用与第2膜5N不同的绝缘膜构成第1膜5A以及第3膜5B(5s、5d),则也可以是其他绝缘膜的组合。例如,作为具有电荷储存功能的绝缘膜(电荷储存层),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等绝缘膜。这些膜是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膜。此外,也可以将具有硅纳米点的绝缘膜作为电荷储存层而使用。
在上述绝缘膜5中,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绝缘膜5,以保持了电荷(电子)的状态或者未保持电荷的状态,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此外,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绝缘膜5作为用于将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绝缘(电分离)的绝缘膜起作用。
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的下方,形成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形成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的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域中,根据需要而形成用于调整控制晶体管的阈值的半导体区域(p型半导体区域或者n型半导体区域)。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的下方的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域中,根据需要而形成用于调整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的半导体区域(p型半导体区域或者n型半导体区域)。
如上所述,在写入动作时,源极区域MS是施加高电压的半导体区域,漏极区域MD是施加低电压的半导体区域。这些区域MS、MD由导入了n型杂质的半导体区域(n型杂质扩散层)构成。
漏极区域MD是LDD(lightly doped drain,轻掺杂漏极)结构的区域。即,漏极区域MD包括n-型半导体区域(低浓度杂质扩散层)7b、和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域7b高的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高浓度杂质扩散层)8b。与n-型半导体区域7b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b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此外,源极区域MS也是LDD结构的区域。即,源极区域MS包括n-型半导体区域(低浓度杂质扩散层)7a、和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域7a高的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高浓度杂质扩散层)8a。与n-型半导体区域7a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a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在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控制栅电极CG的合成图案的侧壁部,形成了由氧化硅等绝缘体(氧化硅膜、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井壁、井壁隔离)SW。即,在经由绝缘膜5与控制栅电极CG相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侧面)上以及经由绝缘膜5与存储器栅电极MG相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侧面)上,形成了侧壁绝缘膜SW。
源极区域MS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以自对准(Self alignment)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形成在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此外,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形成在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的外侧。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形成为与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且从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a的间隔。
漏极区域MD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对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b对于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形成在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此外,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形成在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的外侧。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形成为与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且从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b的间隔。
虽然控制栅电极CG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但优选是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硅膜4例如是n型的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导入n型杂质而成为了低电阻率。
存储器栅电极MG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例如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6形成。
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部(上表面)和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表面(表面),形成了金属硅化物层(金属硅化物膜)11。金属硅化物层11例如由钴硅化物层或者镍硅化物层等构成。通过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阻或接触电阻设为低电阻化。此外,从尽可能防止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短路的观点出发,也有在存储器栅电极MG和控制栅电极C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上部不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的情况。
接着,说明周边电路区域2A的n沟道型MISFETQn。
如图2的左侧所示,n沟道型MISFETQn配置在周边电路区域2A。该n沟道型MISFETQn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的上方配置的栅电极GE、在栅电极GE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在栅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形成的源极、和漏极区域(7、8)。
栅电极GE的延伸方向为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在栅电极GE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作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在栅电极GE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形成n沟道型MISFETQn的沟道区域。
源极、漏极区域(7、8)具有LDD结构,且由n+型半导体区域8和n-型半导体区域7构成。与n-型半导体区域7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在栅电极GE的侧壁部,形成了由氧化硅等绝缘体(氧化硅膜、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井壁、井壁隔离)SW。
n-型半导体区域7对于栅电极GE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在栅电极GE的侧壁部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为与MISFET的沟道区域相邻。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8对于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由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为与MISFET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且从MISFET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的间隔。
虽然栅电极GE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但例如与上述控制栅电极CG同样地,优选是由n型多晶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
在栅电极GE的上部(上表面)和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表面(表面)形成了金属硅化物层11。金属硅化物层11例如由钴硅化物层或者镍硅化物层等构成。通过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阻或接触电阻设为低电阻化。
接着,说明周边电路区域3A的电容元件C。如图2的右侧所示,电容元件C配置在周边电路区域3A。在这里,该电容元件C具有PIP结构。具体地说,具有上部电极Pa和下部电极Pb,在这些电极之间作为电容绝缘膜而配置了上述绝缘膜5(5A、5N、5B(5s、5d))。与上述栅电极GE和上述控制栅电极CG相同地,下部电极Pb由n型多晶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此外,与上述存储器栅电极MG相同地,上部电极Pa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6构成。另外,在下部电极Pb的下层配置了绝缘膜(3)。此外,在上部电极Pa的表面配置了金属硅化物层11。
在下部电极Pb的上表面配置了绝缘膜5(5A、5N、5B(5d)),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了绝缘膜5(5A、5N、5B(5s、5d))。这里,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以覆盖绝缘膜5的方式配置上部电极Pa,在上部电极Pa中从下部电极Pb的侧面向半导体基板1上延伸的部分具有角部,在这个部分容易集中电场,所以存在电容元件C的可靠性降低的顾虑。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元件C这样,通过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绝缘膜5,能够缓冲下部电极的角部中的电场,从而能够提高电容元件C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绝缘膜5,从而电容元件C的侧面的电容值减小,只有下部电极Pb与上部电极Pa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作为电容产生贡献,所以电容元件C的电容的设计值中的误差减小,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合格率。
【动作说明】
图4是存储单元MC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在漏极区域(MD)与源极区域(MS)之间,存储器晶体管和控制晶体管串联连接,构成一个存储单元。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对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的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一例的表。在图5的表中,记载了在“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的各个时期,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对源极区域(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对控制栅电极CG施加的电压Vcg、对漏极区域(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Vd(例如,Vdd=1.5V)以及对p型阱PW1施加的电压Vb。另外,在图5的表中示出的是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优选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对于存储器晶体管的绝缘膜5中的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的氮化硅膜(5N)的电子的注入定义为“写入”,将空穴(hole)的注入定义为“擦除”。
写入方式能够使用被称为所谓的SSI(Source Side Injection,源极侧注入)方式的热电子写入。例如将图5的“写入”栏中所示的电压施加到要进行写入的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并对选择存储单元的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中注入电子(electron)。热电子在两个栅电极(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下方的沟道区域(源极、漏极之间)产生,对作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中的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的氮化硅膜(5N)注入热电子。被注入的热电子(电子)被捕获到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中的陷阱能级,其结果,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上升。
擦除方法能够使用利用了直接隧道效应的空穴注入的擦除方式。即,通过直接隧道效应而将空穴注入到电荷储存部(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中进行擦除。例如图5的“擦除”栏所示,对存储器栅电极MG(Vmg)例如施加-11V的负电位,将p型阱PW1(Vb)例如设为0V。由此,经由氮化硅膜(5N),通过直接隧道效应而产生的空穴注入到电荷储存部(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抵消氮化硅膜(5N)中的电子(electron)。或者,注入的空穴被捕获到氮化硅膜(5N)中的陷阱能级,从而进行擦除动作。由此,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成为擦除状态)。为了利用直接隧道效应,优选将氮化硅膜(5N)的下层的氧化硅膜(5A)的膜厚设为2nm以下,将Vmg与Vb的电位差设为-8~-14V。在使用了这样的擦除方法的情况下,与使用了所谓的BTBT(Band-To-Band Tunneling,带间隧道效应)擦除的情况(参照图6(B))相比,能够降低耗电流。
在读出时,例如将图5的“读出”栏所示的电压施加到要进行读出的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通过将在读出时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写入状态中的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擦除状态中的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之间的值,从而能够根据在存储单元中是否流过电流来判别写入状态和擦除状态。
<1>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来构成用于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3膜(氧化硅膜)5B,所以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与半导体基板(PW1)之间,能够增大绝缘膜5的角部中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离D1(参照图3)。其结果,能够缓冲该部位中的电场集中,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存储单元以及其施加电压的图。图6(A)是表示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B)是使用了BTBT擦除的情况下的施加电压的一例。如图6(A)所示,在省略了井壁膜5s的比较例的存储单元中,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与半导体基板(PW1)之间,绝缘膜5的角部中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离D2小(D2<D1),在该部位中,产生电场集中,擦除特性恶化。
即,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中,产生电场集中,从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氧化硅膜而产生FN(Fowler Nordheim,福勒诺德海姆)隧道效应,电子(electron)注入到氮化硅膜(5N)中。其结果,擦除动作(空穴注入)受到抑制,擦除特性恶化。此外,若电子(electron)的注入量增多,则存在不能进行擦除,使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上升,保持写入状态的顾虑。
与之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形成了井壁膜5s,所以与比较例的距离D2相比,增大了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面的底部与半导体基板(PW1)的距离D1,能够抑制在该部位中的FN隧道效应的产生。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擦除(空穴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尤其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将井壁膜5s形成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氮化硅膜(5N)之间,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擦除动作时从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电子的注入。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和比较例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特性的曲线图。横轴表示擦除电位的施加时间[时间(s)]、纵轴表示阈值电位[Vth(a.u.)]。另外,1.E-0n(n为整数)表示1×10-n[s]。
曲线图(a)表示比较例的存储单元的情况。此时,成为了阈值电压的下降缓慢的曲线图。与之相对,在曲线图(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阈值电压根据擦除电位的施加时间而急剧下降,可知高效地进行擦除动作(空穴注入)。
此外,通过使用利用了直接隧道效应的空穴注入的擦除方式,与使用了上述BTBT擦除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耗电流降低至10万分之1(1/105)~100万分之1(1/106)。如上所述,图6(B)表示使用了BTBT擦除的情况下的施加电压的一例。
<2>此外,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即,在半导体基板1的上表面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的绝缘膜5的膜厚实质上等于在金属硅化物层11与氮化硅膜CP2之间形成的绝缘膜5的膜厚。此时,存储器栅电极MG也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井壁膜5s的侧壁由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的硅膜6覆盖。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所示的存储单元是具有与图3所示的存储单元相等的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长度的存储单元,且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为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相同(H5s=HMG)。相对于这样的形状的存储单元,在图3所示的存储单元中,能够将存储器栅电极MG的截面积增加存储器栅电极MG还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的量。由此,能够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电阻,使存储单元的动作高速化,提高存储器动作特性。此外,通过存储器栅电极MG还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能够将其表面的金属硅化物层11的形成区域较大地确保为与井壁膜5s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膜厚)对应的量。即,在存储器栅电极的、与井壁膜5s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中,也能够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电阻,使存储单元的动作高速化,提高存储器动作特性。另外,若考虑后述的回蚀(etch back)工序的蚀刻控制性,则优选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高(H5s>HCG,参照图3)。此外,从确保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的耐压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高。
如上所述,在控制栅电极CG上形成成为绝缘膜的氧化硅膜CP1和氮化硅膜CP2的情况下,在控制栅电极CG上不形成硅化物膜。因此,与不形成氧化硅膜CP1和氮化硅膜CP2而在控制栅电极CG上形成硅化物膜11的情况(参照图39)不同,不需要考虑存储器栅电极MG上的硅化物膜与控制栅电极CG上的硅化物膜之间的短路(short)。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将存储器栅电极MG还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能够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电阻。由此,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高的结构,应用于使用氧化硅膜CP1和氮化硅膜CP2的结构中是有用的。
<3>此外,在以降低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的方式进行回蚀时,通过增大回蚀量(井壁膜5s的后退量),从而能够将井壁膜5s的侧面设为锥形形状。换言之,能够将井壁膜5s的侧面与氮化硅膜(5N)所构成的角设为大于90°。由于与此对应地形成沉积膜5d和存储器栅电极MG,所以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的角度也大于90°(参照图3、图39以及图40等)。另外,关于该锥形形状,在后述的变形例1中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此,通过将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设为大于90°(圆形化),从而能够缓冲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中的电场集中,抑制FN隧道效应的产生。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擦除(空穴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另外,关于上述回蚀工序,在后述的“制法说明”栏中详细说明。
【制法说明】
接着,参照图9~图3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并且进一步明确该半导体装置的结构。图9~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中,图15~图22是存储单元区域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如上所述,1A表示存储单元区域,2A以及3A表示周边电路区域,在2A中形成了n沟道型MISFETQn,在3A中形成了电容元件C。
首先,如图9和图10所示,作为半导体基板(半导体晶片)1,准备例如由具有约1~约10Ωcm的电阻率的p型的单晶硅构成的硅基板。另外,也可以使用硅基板以外的半导体基板1。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例如,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中形成元件分离槽,在该元件分离槽的内部埋入绝缘膜,从而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图10)。这样的元件分离法被称为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槽隔离)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LOCOS(Local Oxidization of Silicon,硅的局部氧化)法等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另外,虽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示出的截面部(图9)中没有出现元件分离区域2,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等,在需要电分离的部位适当地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p型阱PW1,在半导体基板1的周边电路区域2A中形成p型阱PW2。P型阱PW1、PW2是通过将p型杂质(例如,硼(B)等)进行离子注入而形成。另外,在这里,如图10所示,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形成的元件分离区域2的下部也薄薄地配置了p型阱PW2。
接着,通过稀释氟酸清洗等而清洗了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PW2)的表面之后,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P型阱PW1、PW2的表面),作为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例如通过热氧化法以约2~约3nm的膜厚形成氧化硅膜。作为绝缘膜3,除了氧化硅膜之外,还可以使用氮氧化硅膜等其他绝缘膜。此外,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氧化铪膜、氧化铝膜(氧化铝)或者氧化钽膜等,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膜以及氧化膜等与金属氧化膜的层叠膜。此外,除了热氧化法之外,还可以使用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此外,也可以将存储单元区域1A上的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和周边电路区域2A上的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设为不同的膜厚,此外也可以设为由不同的膜种构成。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全部面上,作为导电性膜(导电体膜)而形成硅膜4。作为该硅膜4,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10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4,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从而使其结晶化。该硅膜4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成为控制栅电极CG,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成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电极GE,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成为电容元件C的下部电极Pb。
接着,将n型杂质(例如砒(As)或者磷(P)等)注入到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4中。
接着,将硅膜4的表面例如6nm左右进行热氧化,形成薄的氧化硅膜CP1。另外,也可以使用CVD法形成该氧化硅膜CP1。接着,在氧化硅膜CP1的上部,使用CVD法等形成约80~约90nm的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
接着,在控制栅电极CG的形成预定区域,使用光刻法形成光刻胶膜(未图示),并将该光刻胶膜用作掩膜而蚀刻氮化硅膜CP2、氧化硅膜CP1以及硅膜4。之后,通过灰化(Ashing)等而擦除光刻胶膜,从而形成控制栅电极CG(例如,栅极长度为80nm左右)。将这样的从光刻到光刻胶膜的擦除为止的一系列的工序称为图案形成(patterning)。另外,这里,虽然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形成了氮化硅膜CP2以及氧化硅膜CP1,但也可以省略这些膜(参照图39)。此时,可以适当地调整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也可以将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设为与设置了氮化硅膜CP2时的氮化硅膜CP2的高度成为相同的程度。
这里,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在控制栅电极CG之下残留的绝缘膜3成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另外,除了被控制栅电极CG覆盖的部分以外的绝缘膜3,可通过之后的图案形成工序等而擦除。
接着,通过蚀刻而擦除周边电路区域2A以及周边电路区域3A的氮化硅膜CP2以及氧化硅膜CP1(参照图14)。
接着,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4)的表面(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上,形成绝缘膜5(5A、5N、5B)。关于该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参照作为存储单元区域1A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的图15~图22详细说明。另外,在图15~图22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将控制栅电极CG的宽度(栅极长度)显示为比其他部位短。
首先,在对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进行了清洗处理之后,如图15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上形成氧化硅膜5A。该氧化硅膜5A例如通过热氧化法(优选是ISSG(InSitu Steam Generation,原位蒸汽产生)氧化)以例如1.6nm左右的膜厚形成。另外,也可以使用CVD法形成氧化硅膜5A。在附图中,表示了在通过CVD法形成的情况下的氧化硅膜5A的形状。如上所述,为了使用直接隧道擦除方法,优选作为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的氧化硅膜5A的膜厚为2nm以下。接着,如图16所示,在氧化硅膜5A上,通过CVD法以例如16nm左右的膜厚堆积氮化硅膜5N。该氮化硅膜5N经由氧化硅膜5A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如上所述,该氮化硅膜5N成为存储单元的电荷储存部,成为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2膜(中层膜)。
接着,如图17所示,在氮化硅膜5N上,通过CVD法以例如约5nm~约10nm的膜厚堆积氧化硅膜(5s)。该氧化硅膜(5s)经由氧化硅膜5A以及氮化硅膜5N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接着,将氧化硅膜(5s)从其表面起进行各向异性蚀刻(回蚀)。通过这个工序,如图18所示,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经由氧化硅膜5A和氮化硅膜5N而残留由氧化硅膜(5s)构成的井壁膜5s。氧化硅膜(5s)的栅极长度方向的膜厚(最大膜厚)为例如约5nm~约10nm。
作为上述各向异性的蚀刻,例如能够将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在等离子下进行干蚀刻。
此时,增加回蚀量,且直到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部低于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的上部(上表面)为止进行回蚀。由此,通过调整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低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H5s<HMG,参照图3等)。另外,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在构成电容元件C的下部电极Pb的侧壁部中也形成井壁膜(侧壁膜)5s。这里,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低于下部电极Pb的高度HPb(H5s<HPb,参照图2)。
此外,若回蚀量过多,则存在井壁膜5s的膜厚变得过小的顾虑,因此优选考虑该回蚀工序的蚀刻控制性,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高于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的程度(H5s>HCG)。
此外,在不形成氮化硅膜CP2以及氧化硅膜CP1的情况下,成为代替这些膜而配置控制栅电极CG的结构。即,氮化硅膜CP2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相对应。此时,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与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大致相同。此时,也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此外,优选考虑回蚀工序的蚀刻控制性,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的90%以上(H5s>0.9×HCG、参照图39)。
接着,如图19所示,在氮化硅膜5N以及井壁膜5s上,通过CVD法以例如3nm左右的膜厚形成氧化硅膜(沉积膜)5d。由该井壁膜5s和氧化硅膜5d构成用于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3膜(上层膜)。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形成由第1膜(氧化硅膜5A)、第2膜(氮化硅膜5N)以及第3膜(井壁膜5s以及氧化硅膜5d、氧化硅膜(5B))构成的绝缘膜(ONO膜)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情况相比,由于在形成由氧化硅膜(5s)构成的井壁膜5s时不露出半导体基板1,所以能够降低对于半导体基板1的蚀刻损坏。因此,能够容易维持成为隧道氧化膜的氧化硅膜5A的特性,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此外,为了消除对于在形成井壁膜5s时的下层的氮化硅膜5N的蚀刻损坏,也可以在形成井壁膜5s之后,进行牺牲氧化以及牺牲氧化膜的蚀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膜5的内部的电荷储存部(电荷储存层、具有陷阱能级的绝缘膜)而形成了氮化硅膜5N,但例如也可以使用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等其他绝缘膜。这些膜是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具有硅纳米点的绝缘膜而形成电荷储存层。
此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的绝缘膜5作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具有电荷保持(电荷储存)功能。因此,至少具有三层的层叠结构,且构成为与外侧的层(氧化硅膜5A、5B)的势垒高度相比,内侧的层(氮化硅膜5N)的势垒高度更低。
接着,如图20所示,作为导电性膜(导电体膜)而形成硅膜6。作为该硅膜6,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5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6,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而使其结晶化。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该硅膜6中导入杂质。
接着,对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6进行回蚀(图21)。之后,通过蚀刻而擦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等的绝缘膜5(图22),但关于上述硅膜6的形成工序之后的工序,参照图23~图38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绝缘膜5的上部,作为硅膜6,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5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6,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而使其结晶化。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该硅膜6中导入杂质。此外,如后所述,该硅膜6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成为存储器栅电极MG(例如,栅极长度为50nm左右),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成为电容元件C的上部电极Pa。
接着,如图25和图26所示,对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6进行回蚀(选择性地擦除)。在该回蚀工序中,通过各向异性的干蚀刻而将硅膜6从其表面起擦除预定的膜厚。通过这个工序,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经由绝缘膜5以井壁隔离状地残留硅膜6(参照图25、图21)。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硅膜6被蚀刻,硅膜4的上部的氮化硅膜CP2露出(图26)。另外,周边电路区域3A由光刻胶膜等覆盖,不进行硅膜6的蚀刻。当然,在想要将上部电极Pa图案形成为期望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这个工序而进行图案形成。
通过残留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方的侧壁部中的一方的侧壁部的硅膜6,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此外,通过残留在另一个侧壁部的硅膜6,形成硅隔离SP1(图25)。存储器栅电极MG和硅隔离SP1在控制栅电极CG的相互成为相反侧的侧壁部中形成,夹着控制栅电极CG而成为大致对称的结构。
所述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成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对应于硅膜6的堆积膜厚而决定存储器栅极长度(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长度)。
接着,如图27和图28所示,通过蚀刻而擦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的绝缘膜5。由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的氮化硅膜CP2露出,p型阱PW1露出(参照图27、图22)。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绝缘膜5被蚀刻,硅膜4露出。
接着,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硅膜4中导入杂质。例如,在n沟道型MISFETQn的形成预定区域的硅膜4中,注入磷等n型杂质。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p沟道型MISFETQn的形成预定区域中,注入逆导电型(p型)的杂质。
接着,在硅膜4的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电极GE的形成预定区域中,使用光刻法而形成光刻胶膜(未图示),并将该光刻胶膜用作掩膜而蚀刻硅膜4。之后,通过灰化等而擦除光刻胶膜,进一步,擦除硅膜4的上部的绝缘膜(CP1、CP2),从而形成栅极电极GE(图28)。在栅极电极GE的下方残留的绝缘膜3成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绝缘膜。另外,由栅极电极GE覆盖的部分以外的绝缘膜3既可以在所述栅极电极GE的形成时擦除,也可以通过之后的图案形成工序等而擦除。
接着,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通过在控制栅电极CG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7a和n-型半导体区域7b。此时,n-型半导体区域7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与经由绝缘膜5与控制栅电极CG相邻的侧相反侧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7b对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经由绝缘膜5与存储器栅电极MG相邻的侧相反侧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通过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7。此时,n-型半导体区域7对于栅极电极GE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
n-型半导体区域7a、n-型半导体区域7b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7也可以通过相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但在这里是通过不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这样通过不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能够将n-型半导体区域7a、n-型半导体区域7b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7分别以期望的杂质浓度以及期望的结深度而形成。
接着,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在控制栅电极CG和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绝缘膜5而相邻的图案(合成图案)的侧壁部中,形成例如由氧化硅等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SW。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中,形成侧壁绝缘膜SW。例如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堆积氧化硅膜等绝缘膜,并对该绝缘膜进行回蚀,从而在所述合成图案(CG、MG)的侧壁部以及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中形成侧壁绝缘膜SW。作为侧壁绝缘膜SW,除了氧化硅膜之外,还可以使用氮化硅膜或者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层叠膜等而形成。
接着,如图33和图34所示,通过将控制栅电极CG、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侧壁绝缘膜SW作为掩膜,将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注入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中,从而形成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此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n+型半导体区域8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n+型半导体区域8b对于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a作为与n-型半导体区域7a相比杂质浓度高且结深度深的半导体区域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b作为与n-型半导体区域7b相比杂质浓度高且结深度深的半导体区域而形成。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通过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n+型半导体区域8对于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由此,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形成LDD结构的源极、漏极区域(7、8)。
通过上述工序,由n-型半导体区域7b和杂质浓度比该n-型半导体区域7b高的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构成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漏极区域起作用的n型的漏极区域MD,由n-型半导体区域7a和杂质浓度比该n-型半导体区域7a高的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构成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源极区域起作用的n型的源极区域MS。
接着,进行用于将对源极区域MS(n-型半导体区域7a和n+型半导体区域8a)、漏极区域MD(n-型半导体区域7b和n+型半导体区域8b)以及源极、漏极区域(7、8)导入的杂质活性化的热处理。
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单元MC,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形成n沟道型MISFETQn。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形成电容元件C。
接着,根据需要,进行例如使用了稀释氟酸等湿蚀刻,从而清洗半导体基板1的主表面。由此,n+型半导体区域8a的上表面、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表面、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表面被清洗,擦除自然氧化膜等杂物。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表面以及栅极电极GE的上表面被清洗,擦除自然氧化膜等杂物。
接着,如图35和图36所示,使用自对准硅化物(Salicide)技术,在存储器栅电极MG、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金属硅化物膜)11。此外,在栅极电极GE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此外,在电容元件C的上部电极Pa的上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
通过该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容或接触电容等低电阻化。该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如下形成。
例如,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形成金属膜(未图示),并对半导体基板1实施热处理,从而使存储器栅电极MG、栅极电极GE、n+型半导体区域8、8a、8b以及上部电极Pa的上层部分与所述金属膜反应。由此,在存储器栅电极MG、栅极电极GE、n+型半导体区域8、8a、8b以及上部电极Pa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所述金属膜例如由钴(Co)膜或者镍(Ni)膜等构成,能够使用溅射(sputtering)法等形成。
这里,如上所述,由于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参照图3),所以存储器栅电极MG也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井壁膜5s的侧壁以及上部被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的硅膜6所覆盖。其结果,能够将存储器栅电极MG的表面的金属硅化物层11的形成区域较大地确保为与井壁膜5s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膜厚)对应的量。
接着,在擦除了未反应的金属膜之后,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作为绝缘膜(层间绝缘膜)12,例如使用CVD法等而形成例如氧化硅膜的单体膜或者氮化硅膜与在该氮化硅膜上比该氮化硅膜厚地形成的氧化硅膜的层叠膜。在该绝缘膜12的形成之后,根据需要而使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抛光)法等而将绝缘膜1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着,通过对绝缘膜12进行干蚀刻,从而在绝缘膜12上形成接触孔(开口部、贯通孔)。接着,在接触孔内,形成阻挡(barrier)导体膜13a和主导体膜13b的层叠膜。接着,通过CMP法或者回蚀法等擦除在绝缘膜12上的不需要的主导体膜13b以及阻挡导体膜13a,从而形成插销(plug)PG。该插销PG还形成于例如n+型半导体区域8、8a、8b的上部。此外,虽然在图35和图36所示的截面中没有出现,但插销PG还形成于例如控制栅电极CG、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栅极电极GE的上部等。另外,作为阻挡导体膜13a,例如能够使用钛膜、氮化钛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此外,作为主导体膜13b,能够使用钨膜等。
接着,如图37和图38所示,在埋入了插销PG的绝缘膜12上形成第1层布线(M1)。例如使用镶嵌技术(这里是单镶嵌技术)而形成第1层布线。首先,在埋入了插销PG的绝缘膜上形成槽用绝缘膜14,在该槽用绝缘膜14上使用光刻技术以及干蚀刻技术而形成布线槽。接着,在包括布线槽的内部的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上形成阻挡导体膜(未图示),接着,通过CVD法或者溅射法等而在阻挡导体膜上形成铜的种子层(Seed Layer)(未图示)。接着,使用电镀法等而在种子层上形成镀铜的膜,通过镀铜膜而埋入布线槽的内部。之后,通过CMP法而擦除在布线槽内以外的区域的镀铜的膜、种子层以及阻挡金属膜,从而形成以铜作为主导电材料的第1层布线。另外,作为阻挡导体膜,例如能够使用氮化钛膜、钽膜或者氮化钽膜等。
之后,通过双镶嵌法等而形成第2层之后的布线,但在这里省略其说明。另外,除了上述镶嵌技术之外,各个布线还能够通过对布线用的导电性膜进行图案形成而形成。此时,作为导电性膜,例如能够使用钨或者铝等。
(变形例的说明)
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在控制栅电极CG上具有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图3的结构,也可以是如图39所示那样省略了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结构。图3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此时,能够适当调整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也可以将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设为与在设置了氮化硅膜CP2时的氮化硅膜CP2的高度相同。
此外,优选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的90%以上(H5s>0.9×HCG)。
此外,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参照图3),但也可以如上述图7所示,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为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相同(H5s=HMG)。在这样的形状的存储单元中,也能够起到在上述<1>栏中说明的擦除特性的提高效果,是有用的。
接着,以下说明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的井壁膜5s的形状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40(A)和(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由于除了井壁膜5s的结构之外,与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40(A)所示的绝缘膜5是所谓的多层绝缘膜(ONO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氧化硅膜构成。第3膜(上层膜)5B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井壁膜5s的侧面成为了锥形形状。换言之,井壁膜5s的膜厚从其上方到下方逐渐变大,井壁膜5s的侧面与沉积膜5d(氮化硅膜(5N))所构成的角(θ1)大于90°。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示意性地垂直记载了井壁膜5s的侧面,但由于难以进行完全的各向异性蚀刻,稍微包括一些各向同性蚀刻的成分,所以蚀刻时间延长的程度进行横向(栅极长度方向)的蚀刻。其结果,在图3所示的方式中,若蚀刻时间延长,则也如图40(B)所示,井壁膜5s的侧面与沉积膜5d(氮化硅膜(5N))所构成的角(θ2)大于90°。
相对于该图40(B),在图40(A)中,锥形形状缓慢,所构成的角度比图40(B)时大(θ1>θ2)。换言之,与图40(B)的情况相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更大地圆形化。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够缓冲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中的电场集中,能够抑制FN隧道效应的产生。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擦除(空穴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以下说明为了缓冲锥形角度、换言之将上部和下部的膜厚差增大的方法。
在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中,在氧化硅膜(5s)的回蚀工序中,将氧化硅膜(5s)从其表面起进行了各向异性蚀刻(图18),但在该蚀刻工序中,能够通过调整蚀刻条件来缓冲锥形角度。例如,通过加入各向同性条件而缓冲锥形角度。
例如,作为在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中说明的蚀刻气体的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中,将CHF3的流量设为比CF4的流量多,从而各向同性的蚀刻成分增多,能够缓冲锥形角度。
(变形例2)
图4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中,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且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高(HMG>H5s>HCG),但也可以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低(H5s<HCG、图41)。另外,由于除了井壁膜5s的结构之外,与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41所示的绝缘膜5是所谓的多层绝缘膜(ONO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氧化硅膜构成。第3膜(上层膜)5B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低(H5s<HCG)。具体地说,井壁膜(侧壁膜)5s为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的30%程度以下,只有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配置了井壁膜(侧壁膜)5s。
根据这样的结构,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也通过井壁膜(侧壁膜)5s直接圆形化,能够缓冲在该部位中的电场集中。因此,能够抑制FN隧道效应的产生,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这样,为了降低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需要将回蚀量增多,蚀刻的控制性变得困难。
因此,预先加厚氧化硅膜(5s)的膜厚,例如设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膜厚的15%以上左右,从而能够仅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残留井壁膜(侧壁膜)5s。残留的井壁膜(侧壁膜)5s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膜厚)成为例如存储器栅电极MG的膜厚的10%以上。
(变形例3)
在上述方式(参照图3等)中,为了简化附图,大致垂直记载了存储器栅电极MG的源极区域(MS)侧的端部(侧面)。但是,也可以如图42中的箭头所示,存储器栅电极MG的端部对应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形状而向源极区域(MS)侧突出(参照图中的箭头部分)。图4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结构(变形例3)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5A、第2膜(中层膜)5N以及第3膜(上层膜)5B中,将第3膜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但也可以将第1膜5A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换言之,在实施方式1中,在绝缘膜(ONO膜)5的存储器栅电极MG侧(外侧、上层侧)设置了井壁膜(侧壁膜)5s,但也可以在绝缘膜(ONO膜)5的控制栅电极CG侧(内侧、下层侧)设置井壁膜(侧壁膜)5s。
图43和图4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5是图43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图43表示共享漏极区域(MD)的两个存储单元M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4的左部表示n沟道型MISFETQn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4的右部表示电容元件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另外,由于除了绝缘膜5的结构(井壁膜5s的位置)之外,与实施方式1(参照图1~3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45所示的绝缘膜5是所谓的多层绝缘膜(ONO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氧化硅膜构成。第1膜(上层膜)5A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如上所述,第1膜5A由井壁膜5s和沉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该第1膜5A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此外,换言之,第1膜5A包括:位于第2膜5N的纵部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2膜5N的横部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横部(水平部)。该第1膜5A的纵部由井壁膜5s和沉积膜5d的纵部的层叠部构成,横部由沉积膜5d的横部构成。
这里,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MG>H5s)。
由此,通过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存储器栅电极MG还延伸于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方。其结果,能够将存储器栅电极MG的形成区域以及在其表面形成的金属硅化物层(11)的形成区域较大地确保为与井壁膜5s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膜厚)对应的量。由此,能够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电阻,提高存储器动作特性。另外,若考虑回蚀工序的蚀刻控制性,则优选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高(H5s>HCG)。
说明第1膜5A的膜厚。第1膜的纵部的最大膜厚(T1)成为井壁膜5s的最大膜厚Ts与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纵部的膜厚Td之和(Ts+Td)。此外,第1膜的横部的膜厚(T2)成为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纵部的膜厚Td。由此,第1膜的纵部的膜厚比横部的膜厚厚。
经由该第1膜5A的横部,通过隧道效应,空穴(hole)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进行写入电荷储存部中的电子的擦除动作。关于存储单元的动作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那样。因此,优选至少该横部(沉积膜5d、隧道氧化膜)的膜厚为2nm以下。另外,纵部的膜厚(栅极长度方向的厚度)也可以是2nm以上。
此外,第2膜(中层膜)5N配置在第1膜5A上,且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此外,换言之,第2膜5N包括:位于第1膜5A的纵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1膜5A的横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
第3膜(下层膜)5B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
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的“写入”、“擦除”以及“读出”动作如在实施方式1的“动作说明”栏中所说明那样。即,写入使用被称为所谓的SSI方式的热电子写入,擦除使用基于利用了直接隧道效应的空穴注入的擦除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如在实施方式1的<1>栏中所说明那样,提高擦除特性。此外,也能够如在实施方式1的<2>栏中所说明那样,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电阻,较大地确保金属硅化物层11的形成区域。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的制造工序,除了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之外,与在实施方式1(参照图9~图14、图23~图38等)中说明的工序相同。
接着,参照图46~图5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尤其是说明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且更明确该半导体装置的结构。图46~图5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p型阱PW1、PW2的主面)上,形成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以及控制栅电极CG等(参照图9~图12)。另外,还能够省略在控制栅电极CG上的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参照图54)。
接着,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4)的表面(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上,形成绝缘膜5(5A、5N、5B)。参照图44~图51详细说明该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另外,在这些图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将控制栅电极CG的宽度(栅极长度)显示为比其他部位短。
首先,在对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进行了清洗处理之后,如图46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上,通过CVD法以例如10nm左右的膜厚堆积氧化硅膜(5s)。接着,将氧化硅膜(5s)从其表面起进行各向异性蚀刻(回蚀)。通过这个工序,如图47所示,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残留由氧化硅膜(5s)构成的井壁膜5s。作为上述各向异性的蚀刻,例如能够将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在等离子下进行干蚀刻。此时,增加回蚀量,且直到井壁膜(侧壁膜)5s的上部低于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的上部(上表面)为止进行回蚀。由此,通过调整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低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H5s<HMG,参照图45等)。另外,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在构成电容元件C的下部电极Pb的侧壁部中也形成井壁膜(侧壁膜)5s。这里,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低于下部电极Pb的高度HPb(H5s<HPb,参照图44)。
由此,通过调整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低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H5s<HMG)。
此外,为了消除对于在形成井壁膜5s时的半导体基板1的蚀刻损坏,也可以在形成井壁膜5s之后,进行牺牲氧化以及牺牲氧化膜的蚀刻。
接着,如图48所示,在井壁膜5s上,通过CVD法例如以1.6nm左右的膜厚形成氧化硅膜(沉积膜)5d。由该井壁膜5s和氧化硅膜5d构成用于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5A。
如上所述,为了使用直接隧道擦除方法,优选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的横部(氧化硅膜5d)的膜厚为2nm以下。
接着,如图49所示,在氧化硅膜(沉积膜5d)5A上,通过CVD法例如以16nm左右的膜厚堆积氮化硅膜5N。该氮化硅膜5N经由氧化硅膜5A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如上所述,该氮化硅膜5N成为存储单元的电荷储存部,成为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2膜(中层膜)。
接着,如图50所示,在氮化硅膜5N上,通过CVD法例如以3nm左右的膜厚堆积氧化硅膜5B。该氧化硅膜5B经由氧化硅膜5A和氮化硅膜5N,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形成由第1膜(井壁膜5s以及氧化硅膜5d,氧化硅膜5A)、第2膜(氮化硅膜5N)以及第3膜(氧化硅膜5B)构成的绝缘膜(ONO膜)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膜5的内部的电荷储存部(电荷储存层、具有陷阱能级的绝缘膜)而形成了氮化硅膜5N,但例如也可以使用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等其他绝缘膜。这些膜是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具有硅纳米点的绝缘膜而形成电荷储存层。
此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的绝缘膜5作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具有电荷保持(电荷储存)功能。因此,至少具有三层的层叠结构,且构成为与外侧的层(氧化硅膜5A、5B)的势垒高度相比,内侧的层(氮化硅膜5N)的势垒高度更低。
接着,如图51所示,作为导电性膜(导电体膜)而形成硅膜6。作为该硅膜6,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5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6,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而使其结晶化。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该硅膜6中导入杂质。
接着,对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6进行回蚀(图52)。之后,通过蚀刻而擦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的绝缘膜5(图53),但关于上述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之后的工序,与在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23~图38说明的工序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的说明)
如上所述,与在控制栅电极CG上具有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图45的结构相比,也可以是如图54所示那样省略了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结构。
此时,能够适当调整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也可以将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设为与在设置了氮化硅膜CP2时的氮化硅膜CP2的高度成为相同程度。
此外,优选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HCG的90%以上(H5s>0.9×HCG)。
接着,以下说明上述方式(参照图45等)的井壁膜5s的形状的变形例。
(变形例A)
图5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由于除了井壁膜5s的结构之外,与上述方式(参照图45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55所示的绝缘膜5是所谓的多层绝缘膜(ONO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氧化硅膜构成。第1膜(上层膜)5A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这里,在本变形例A中,井壁膜5s的侧面成为了锥形形状。换言之,井壁膜5s的膜厚从其上部到下部逐渐变大,井壁膜5s的侧面与沉积膜5d(氮化硅膜(5N))所构成的角(θ3)大于90°。换言之,与图43以及图45等所示的情况相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更大地圆形化。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够缓冲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中的电场集中,能够抑制FN隧道效应的产生。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擦除(空穴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以下说明为了缓冲锥形角度、换言之将上部和下部的膜厚差增大的方法。
在上述方式中,在氧化硅膜(5s)的回蚀工序中,将氧化硅膜(5s)从其表面起进行了各向异性蚀刻(图45),但在该蚀刻工序中,也可以加入各向同性条件而进一步缓冲锥形角度。
例如,作为在上述方式(参照图45等)中说明的蚀刻气体的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中,将CHF3的流量设为比CF4的流量多,从而各向同性的蚀刻成分增多,能够缓冲锥形角度。
(变形例B)
图5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B的半导体装置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由于除了井壁膜5s的结构之外,与上述方式(参照图45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方式、即图45所示的结构中,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H5s<HMG、参照图45),但也可以如上述图56所示,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为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相同(H5s=HMG)。在这样的形状的存储单元中,也能够起到在上述<1>栏中说明的擦除特性的提高效果,是有用的。
此时,对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形成的氧化硅膜(5s)进行回蚀,直到成为与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的上部(上表面)成为相同程度。作为各向异性的蚀刻条件,例如能够将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在等离子下进行干蚀刻。
之后,通过形成沉积膜(堆积膜)5d,从而形成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的第1膜(下层膜)5A。在该第1膜5A中,位于其下方的膜比其上方的膜的膜厚厚井壁膜(侧壁膜)5s的膜厚量。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结构说明】
图57和图5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9是图57的存储单元部的剖视图。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半导体装置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EEPROM、闪存、非易失性存储元件)以及周边电路。
非易失性存储器是作为电荷储存部而使用了陷阱性绝缘膜(可储存电荷的绝缘膜)的存储器。此外,存储单元MC是分栅型的存储单元。即,是连接了具有控制栅电极(选择栅电极)CG的控制晶体管(选择晶体管)和具有存储器栅电极(存储器用栅电极)MG的存储器晶体管的两个MISFET的存储单元。
这里,将具备包括电荷储存部(电荷储存层)的栅极绝缘膜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MISFET(Metal Insulation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绝缘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称为存储器晶体管(存储用晶体管),此外,将具备栅极绝缘膜以及控制栅电极CG的MISFET称为控制晶体管(选择晶体管、存储单元选择用晶体管)。
周边电路是用于驱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路,例如由各种逻辑电路等构成。各种逻辑电路例如由后述的n沟道型MISFETQn或p沟道型MISFET等构成。此外,还形成后述的电容元件(这里是PIP:Poly-Insulator-poly,多晶硅-绝缘层-多晶硅)C等。
如图57和图5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在半导体基板1的存储单元区域A1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单元MC;在周边电路区域2A配置的n沟道型MISFETQn;以及在周边电路区域3A配置的电容元件C。
图57表示共享漏极区域(MD)的两个存储单元M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8的左部表示n沟道型MISFETQn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8的右部表示电容元件C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57所示,两个存储单元夹着漏极区域(MD(8b))大致对称地配置。另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还配置了多个存储单元MC。例如,在图57所示的存储单元区域1A的左侧的存储单元MC的进一步左侧,沿着图57中的左右方向(栅极长度方向),以源极区域(MS)以及共享的漏极区域(MD)交替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存储单元MC,从而构成存储单元串。此外,在与图5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上,也配置了多个存储单元串。由此,多个存储单元MC形成为阵列状。
如图58所示,在半导体基板(半导体晶片)1中形成了用于分离元件的元件分离区域2,从通过该元件分离区域2划分(分离)的活性区域中露出p型阱PW2。
另外,虽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示出的截面部(图57)中没有出现元件分离区域2,但阵列状地形成存储单元MC的存储单元区域整体(p型阱PW1)通过元件分离区域2而划分。此外,例如在存储单元串之间(其中,除了源极区域(MS)之外)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等,在需要电分离的部位适当地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此外,电容元件C在元件分离区域2上形成。
首先,说明存储单元区域1A的存储单元MC的结构(参照图57、图59)。
存储单元MC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方配置的控制栅电极(第1栅电极)CG;以及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方配置且与控制栅电极CG相邻的存储器栅电极(第2栅电极)MG。在该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配置了薄的氧化硅膜CP1以及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存储单元MC还包括:在控制栅电极C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配置且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配置的绝缘膜5。此外,存储单元MC还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的p型阱PW1中形成的源极区域MS以及漏极区域MD。
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以在它们的相对侧面(侧壁)之间经由绝缘膜5的状态,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上沿着图57中的左右方向(栅极长度方向)排列配置。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延伸方向是与图5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控制栅电极CG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在漏极区域MD和源极区域MS之间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经由绝缘膜3、5(其中,控制栅电极CG经由绝缘膜3,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绝缘膜5)而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位于源极区域MS侧,控制栅电极CG位于漏极区域MD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动作时为基准定义了源极区域MS以及漏极区域MD。将在后述的写入动作时施加高电压的半导体区域统一称为源极区域MS,将在写入动作时施加低电压的半导体区域统一称为漏极区域MD。
控制栅电极CG与存储器栅电极MG在它们之间经由绝缘膜5而相互相邻,在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部经由绝缘膜5以井壁隔离状配置存储器栅电极MG。此外,绝缘膜5延伸于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区域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区域的两个区域。如后所述,该绝缘膜5由多个绝缘膜的层叠膜构成。
在控制栅电极C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形成的绝缘膜3(即,控制栅电极CG之下的绝缘膜3)作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绝缘膜5(即,存储器栅电极MG之下的绝缘膜5)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
绝缘膜3例如能够由氧化硅膜或者氮氧化硅膜等形成。此外,作为绝缘膜3,还可以使用上述氧化硅膜或者氮氧化硅膜等以外的、氧化铪膜、氧化铝膜(氧化铝)或者氧化钽膜等,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膜。
绝缘膜5是具有电荷阻挡膜和电荷储存膜的多层绝缘膜。这里,使用ONO(oxide-nitride-oxide,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膜。具体地说,由作为第1膜(下层膜)5A的氧化硅膜、作为第2膜(中层膜)5N的氮化硅膜、作为第3膜(上层膜)5B的氮氧化硅膜(SiON)构成。第1膜(下层膜)5A由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的层叠膜构成,且井壁膜(侧壁膜)5s和沉积膜(堆积膜)5d分别由氧化硅膜构成。第2膜5N是电荷储存部。
第1膜(下层膜)5A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1膜5A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该第1膜5A的纵部由井壁膜5s和沉积膜5d的纵部的层叠部构成,横部由沉积膜5d的横部构成。
此外,第2膜(中层膜)5N配置在第1膜5A上,且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2膜5N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此外,换言之,第2膜5N包括:位于第1膜5A的纵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1膜5A的横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
此外,第3膜5B包括: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换言之,第3膜5B是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到半导体基板1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之间连续地形成的绝缘膜。此外,换言之,第3膜5B包括:位于第2膜5N的纵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之间的纵部(垂直部);位于第2膜5N的横部与存储器栅电极MG的底部(底面)之间的横部(水平部)。
从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所述第3膜(隧道膜)5B的角部,空穴(hole)通过FN隧道效应而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进行写入电荷储存部中的电子的擦除动作。关于存储单元的动作在后面叙述。因此,优选第3膜(隧道膜)5B的膜厚为5nm以上且15nm以下。作为该第3膜(隧道膜)5B,也可以使用氧化硅膜,但通过使用氮氧化硅膜,势垒高度减小。由此,通过减小电膜厚,空穴的注入(透过)变得容易,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此外,由于在擦除动作时,阻止来自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电子的注入,所以优选第1膜(沉积膜5d)5A的膜厚为2nm以上。此外,从动作电压的低电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膜(沉积膜5d)5A的膜厚为6nm以下。
此外,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设定为比存储器栅电极MG的高度HMG低。优选地,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为第1膜5A的沉积膜5d的膜厚以上的膜厚且绝缘膜5的膜厚(除了井壁膜5s之外的ONO的总膜厚)以下的膜厚。具体地说,优选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此外,优选地,井壁膜(侧壁膜)5s的宽度W5s为第1膜5A的沉积膜5d的膜厚以上的膜厚且绝缘膜5的膜厚(ONO的总膜厚)以下的膜厚。具体地说,优选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
这样,通过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和宽度W5s设为第1膜5A的沉积膜5d的膜厚以上例如10nm以上,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加工井壁膜(侧壁膜)5s。此外,通过将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和宽度W5s设为绝缘膜5的膜厚(ONO的总膜厚)以下的膜厚例如20nm以下,从而能够稳定地提高写入动作(电子的注入)和上述擦除动作(空穴的注入)的双方的特性。
另外,在上述中,作为绝缘膜5的形状,与在图59等中示出的一侧的存储单元对应地说明了各个层叠膜(5A、5N、5B)的形状,但例如在图57中示出的左侧的存储单元中,各个层叠膜的形状成为夹着漏极区域(MD(8b))大致线对称的形状。
由此,通过将氮化硅膜(5N)设为由氧化硅膜(5A)和氧化硅膜(5B)夹着的结构,能够对氮化硅膜(5N)储存电荷。换言之,在绝缘膜5中氮化硅膜(5N)是用于储存电荷的绝缘膜,作为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起作用。即,氮化硅膜(5N)是在绝缘膜5中形成的陷阱性绝缘膜,位于氮化硅膜(5N)的上下的氧化硅膜(5A、5B)作为电荷阻塞层(电荷阻塞膜、电荷闭塞层)起作用。该氧化硅膜(5A)、氮化硅膜(5N)以及氧化硅膜(5B)的层叠膜也被称为ONO膜。另外,这里是将绝缘膜5作为ONO膜进行了说明,但若由具有电荷储存功能的绝缘膜构成第2膜5N、使用与第2膜5N不同的绝缘膜构成第1膜5A以及第3膜5B(5s、5d),则也可以是其他绝缘膜的组合。例如,作为具有电荷储存功能的绝缘膜(电荷储存层),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等绝缘膜。这些膜是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膜。此外,也可以将具有硅纳米点的绝缘膜作为电荷储存层而使用。
在上述绝缘膜5中,存储器栅电极MG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之间的绝缘膜5,以保持了电荷(电子)的状态或者未保持电荷的状态,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此外,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绝缘膜5作为用于将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绝缘(电分离)的绝缘膜起作用。
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的下方,形成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形成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的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域中,根据需要而形成用于调整控制晶体管的阈值的半导体区域(p型半导体区域或者n型半导体区域)。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的下方的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区域中,根据需要而形成用于调整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的半导体区域(p型半导体区域或者n型半导体区域)。
如上所述,在写入动作时,源极区域MS是施加高电压的半导体区域,漏极区域MD是施加低电压的半导体区域。这些区域MS、MD由导入了n型杂质的半导体区域(n型杂质扩散层)构成。
漏极区域MD是LDD(lightly doped drain,轻掺杂漏极)结构的区域。即,漏极区域MD包括n-型半导体区域(低浓度杂质扩散层)7b、和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域7b高的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高浓度杂质扩散层)8b。与n-型半导体区域7b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b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此外,源极区域MS也是LDD结构的区域。即,源极区域MS包括n-型半导体区域(低浓度杂质扩散层)7a、和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域7a高的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高浓度杂质扩散层)8a。与n-型半导体区域7a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a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在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控制栅电极CG的合成图案的侧壁部,形成了由氧化硅等绝缘体(氧化硅膜、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井壁、井壁隔离)SW。即,在经由绝缘膜5与控制栅电极CG相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侧面)上以及经由绝缘膜5与存储器栅电极MG相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侧面)上,形成了侧壁绝缘膜SW。
源极区域MS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形成在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此外,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形成在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的外侧。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形成为与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a,且从存储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a的间隔。
漏极区域MD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对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b对于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形成在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此外,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形成在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的外侧。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形成为与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b,且从控制晶体管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b的间隔。
虽然控制栅电极CG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但优选是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硅膜4例如是n型的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导入n型杂质而成为了低电阻率。
存储器栅电极MG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如图57和图58所示,例如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6形成。在该存储器栅电极MG中,也可以含有杂质例如n型杂质。其中,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部,优选n型杂质的浓度小,优选是本征半导体(杂质浓度极小的半导体、非掺杂的半导体)。这样,通过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部的n型杂质的浓度,从而在擦除动作时,不会将空穴与从n型杂质产生的电子进行再结合,高效地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注入到电荷储存部。
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部(上表面)和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表面(表面),形成了金属硅化物层(金属硅化物膜)11。金属硅化物层11例如由钴硅化物层或者镍硅化物层等构成。通过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阻或接触电阻设为低电阻化。此外,从尽可能防止存储器栅电极MG与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短路的观点出发,也有在存储器栅电极MG和控制栅电极C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上部不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的情况。
接着,说明周边电路区域2A的n沟道型MISFETQn。
如图58的左侧所示,n沟道型MISFETQn配置在周边电路区域2A。该n沟道型MISFETQn包括在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的上方配置的栅电极GE、在栅电极GE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在栅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形成的源极、漏极区域(7、8)。
栅电极GE的延伸方向为与图5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栅极宽度方向)。在栅电极GE与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之间配置的绝缘膜3作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在栅电极GE的下方的绝缘膜3的下方,形成n沟道型MISFETQn的沟道区域。
源极、漏极区域(7、8)具有LDD结构,且由n+型半导体区域8和n-型半导体区域7构成。与n-型半导体区域7相比,n+型半导体区域8的结深度深且杂质浓度高。
在栅电极GE的侧壁部,形成了由氧化硅等绝缘体(氧化硅膜、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井壁、井壁隔离)SW。
n-型半导体区域7对于栅电极GE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在栅电极GE的侧壁部的侧壁绝缘膜SW的下方。因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为与MISFET的沟道区域相邻。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8对于侧壁绝缘膜SW的侧面以自对准地形成。由此,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形成为与MISFET的沟道区域相邻,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形成为接触到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7,且从MISFET的沟道区域隔着n-型半导体区域7的间隔。
虽然栅电极GE由导电性膜(导电体膜)构成,但例如与上述控制栅电极CG同样地,优选是由n型多晶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
在栅电极GE的上部(上表面)和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表面(表面)形成了金属硅化物层11。金属硅化物层11例如由钴硅化物层或者镍硅化物层等构成。通过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阻或接触电阻设为低电阻化。
接着,说明周边电路区域3A的电容元件C。如图58的右侧所示,电容元件C配置在周边电路区域3A。在这里,该电容元件C具有PIP结构。具体地说,具有上部电极Pa和下部电极Pb,在这些电极之间作为电容绝缘膜而配置了上述绝缘膜5(5A(5s、5d)、5N、5B)。与上述栅电极GE和上述控制栅电极CG相同地,下部电极Pb由n型多晶硅膜(导入了n型杂质的多晶硅膜、掺杂聚硅膜)这样的硅膜4构成。此外,与上述存储器栅电极MG相同地,上部电极Pa由多晶硅膜这样的硅膜6构成。另外,在下部电极Pb的下层配置了绝缘膜(3)。此外,在上部电极Pa的表面配置了金属硅化物层11。
在下部电极Pb的上表面配置了绝缘膜5(5A(5d)、5N、5B),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了绝缘膜5(5A(5s、5d)、5N、5B)。这里,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以覆盖绝缘膜5的方式配置上部电极Pa,在上部电极Pa中从下部电极Pb的侧面向半导体基板1上延伸的部分具有角部,在这个部分容易集中电场,所以存在电容元件C的可靠性降低的顾虑。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元件C这样,通过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绝缘膜5(5s),能够缓冲下部电极的角部中的电场,且能够提高电容元件C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在下部电极Pb的侧面配置绝缘膜5,从而电容元件C的侧面的电容值减小,只有下部电极Pb与上部电极Pa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作为电容产生贡献,所以电容元件C的电容的设计值中的误差减小,能够提高半导体装置的合格率。
【动作说明】
图60是存储单元MC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在漏极区域(MD)与源极区域(MS)之间,存储器晶体管和控制晶体管串联连接,构成一个存储单元。图6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对于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的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一例的表。在图61的表中,记载了在“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的各个时期,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对源极区域(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对控制栅电极CG施加的电压Vcg、对漏极区域(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Vd(例如,Vdd=1.5V)以及对p型阱PW1施加的电压Vb。另外,在图61的表中示出的是电压的施加条件的优选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对于存储器晶体管的绝缘膜5中的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的氮化硅膜(5N)的电子的注入定义为“写入”,将空穴(hole)的注入定义为“擦除”。
写入方式能够使用被称为所谓的SSI(Source Side Injection,源极侧注入)方式的热电子写入。例如将图61的“写入”栏中所示的电压施加到要进行写入的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并对选择存储单元的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中注入电子(electron)。热电子在两个栅电极(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控制栅电极CG)之间的下方的沟道区域(源极、漏极之间)产生,对作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中的电荷储存层(电荷储存部)的氮化硅膜(5N)注入热电子。被注入的热电子(电子)被捕获到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中的陷阱能级,其结果,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上升。
擦除方法能够使用利用了FN隧道效应的从存储器栅电极MG侧注入空穴的擦除方式。详细的在后面叙述。在使用了这样的擦除方法的情况下,与使用了所谓的BTBT(Band-To-BandTunneling,带间隧道效应)擦除的情况(参照图6(B))相比,能够降低耗电流。
在读出时,例如将图61的“读出”栏所示的电压施加到要进行读出的选择存储单元的各个部位。通过将在读出时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写入状态中的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擦除状态中的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之间的值,从而能够根据在存储单元中是否流过电流来判别写入状态和擦除状态。
图6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工序时的空穴的分布的剖视图。
图62(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状态。在该比较例中,如图所示,成为省略了井壁膜5s的结构。在该比较例的存储单元中,说明使用了从半导体基板侧注入空穴的擦除方式(第1隧道擦除方式)的情况。
此时,对存储器栅电极MG(Vmg)例如施加-11V的负电位,将p型阱PW1(Vb)例如设为0V(参照图5)。由此,经由氮化硅膜(5N),通过直接隧道效应而产生的空穴(h)注入到电荷储存部(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抵消氮化硅膜(5N)中的电子(electron),或者,注入的空穴被捕获到氮化硅膜(5N)中的陷阱能级。由此,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成为擦除状态)。此时,在实施方式1和2中,为了抑制从存储器栅电极MG侧注入电子(e)而设置了井壁膜5s(参照图7、图45等)。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部中,能够使用从存储器栅电极MG侧注入空穴的擦除方式(第2隧道擦除方式)。此时,例如对存储器栅电极MG(Vmg)例如施加+12V的正电位,将p型阱PW1(Vb)例如设为0V(参照图61)。由此,经由氮化硅膜(5N),通过FN隧道效应而产生的空穴(h)注入到电荷储存部(绝缘膜5中的氮化硅膜(5N)),抵消氮化硅膜(5N)中的电子(electron),或者,注入的空穴被捕获到氮化硅膜(5N)中的陷阱能级。由此,存储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成为擦除状态)。此时,为了抑制从半导体基板侧通过FN隧道而注入电子(e),优选将氮化硅膜(5N)的下层的氧化硅膜(5A)的膜厚设为2nm以上6nm以下,将Vmg与Vb的电位差设为8~16V。
此外,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部中设置井壁膜5s,能够分散电场的集中部位,在更宽的沟道区域(宽度Db)中注入空穴,擦除特性提高。
即,如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的擦除工序时的空穴的分布的图63所示,在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中,氮化硅膜(5N)的角部(图中的虚线圈部)为1处,其角度θa成为90°左右。另一方面,在设置了井壁膜5s的本实施方式中,氮化硅膜(5N)的角部(图中的虚线圈部)分散为2处,其角度θb大于90°。
因此,在比较例的存储单元部中,空穴分布区域hA窄,空穴被集中注入。将空穴分布区域hA的栅极长度方向(图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为Da。即,空穴分布区域hA中的每单位体积的空穴的量(空穴浓度)增大。此外,该空穴浓度在角部中大,且随着远离角部而减小。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存储单元部中,空穴分布区域hA比上述比较例的情况更宽(Db>Da)。换言之,在更宽的沟道区域中产生擦除(FN擦除)。此外,虽然空穴浓度减小,但氮化硅膜(5N)的角部(图中的虚线圈部)分散为2处,从而在沟道区域中空穴浓度的浓度差被缓冲,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空穴浓度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因此,能够在更加宽阔的沟道区域中进行更加均匀的空穴的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尤其随着存储单元部的微细化,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长度倾向于缩小。由此,即使是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长度成为微细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更加宽阔的沟道区域中进行更加均匀的空穴的注入,从而能够提高存储单元部的擦除特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上述第2隧道擦除方式的情况下,设为具有上述井壁膜5s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其擦除特性。
当然,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设置井壁膜5s,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角部与半导体基板(PW1)之间,能够加大绝缘膜5的角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离D1(参照图59)。因此,即使是在使用了上述第1隧道擦除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如在实施方式1和2中详细说明地那样,缓冲角部中的电场集中,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制法说明】
接着,参照图64~图9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该半导体装置的结构。图64~图9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中,图70~图77是存储单元区域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如上所述,1A表示存储单元区域,2A以及3A表示周边电路区域,在2A中形成了n沟道型MISFETQn,在3A中形成了电容元件C。
首先,如图64和图65所示,作为半导体基板(半导体晶片)1,准备例如由具有约1~约10Ωcm的电阻率的p型的单晶硅构成的硅基板。另外,也可以使用硅基板以外的半导体基板1。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例如,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中形成元件分离槽,在该元件分离槽的内部埋入绝缘膜,从而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图65)。这样的元件分离法被称为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槽隔离)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LOCOS(Local Oxidization of Silicon,硅的局部氧化)法等形成元件分离区域2。另外,虽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示出的截面部(图64)中没有出现元件分离区域2,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等,在需要电分离的部位适当地配置元件分离区域2。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p型阱PW1,在半导体基板1的周边电路区域2A中形成p型阱PW2。P型阱PW1、PW2是通过将p型杂质(例如,硼(B)等)进行离子注入而形成。另外,在这里,如图65所示,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形成的元件分离区域2的下部也薄薄地配置了p型阱PW2。
接着,通过稀释氟酸清洗等而清洗了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PW2)的表面之后,如图66和图67所示,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P型阱PW1、PW2的表面),作为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例如通过热氧化法以约2~约3nm的膜厚形成氧化硅膜。作为绝缘膜3,除了氧化硅膜之外,还可以使用氮氧化硅膜等其他绝缘膜。此外,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氧化铪膜、氧化铝膜(氧化铝)或者氧化钽膜等,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膜以及氧化膜等与金属氧化膜的层叠膜。此外,除了热氧化法之外,还可以使用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此外,也可以将存储单元区域1A上的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和周边电路区域2A上的绝缘膜(栅极绝缘膜)3设为不同的膜厚,此外也可以设为由不同的膜种构成。
接着,在半导体基板1的全部面上,作为导电性膜(导电体膜)而形成硅膜4。作为该硅膜4,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10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4,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从而使其结晶化。该硅膜4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成为控制栅电极CG,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成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电极GE,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成为电容元件C的下部电极Pb。
接着,将n型杂质(例如砒(As)或者磷(P)等)注入到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4中。
接着,将硅膜4的表面例如6nm左右进行热氧化,形成薄的氧化硅膜CP1。另外,也可以使用CVD法形成该氧化硅膜CP1。接着,在氧化硅膜CP1的上部,使用CVD法等形成约80~约90nm的氮化硅膜(间隙绝缘膜)CP2。
接着,在控制栅电极CG的形成预定区域,使用光刻法形成光刻胶膜(未图示),并将该光刻胶膜作为掩膜而蚀刻氮化硅膜CP2、氧化硅膜CP1以及硅膜4。之后,通过灰化(Ashing)等而擦除光刻胶膜,从而形成控制栅电极CG(例如,栅极长度为80nm左右)。将这样的从光刻到光刻胶膜的擦除为止的一系列的工序称为图案形成(patterning)。另外,这里,虽然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形成了氮化硅膜CP2以及氧化硅膜CP1,但也可以省略这些膜(参照图95)。此时,可以适当地调整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也可以将控制栅电极CG的高度设为与设置了氮化硅膜CP2时的氮化硅膜CP2的高度成为相同的程度。
这里,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在控制栅电极CG之下残留的绝缘膜3成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另外,除了被控制栅电极CG覆盖的部分以外的绝缘膜3,可通过之后的图案形成工序等而擦除。
接着,通过蚀刻而擦除周边电路区域3A的氮化硅膜CP2以及氧化硅膜CP1(参照图69)。
接着,如图68和图69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4)的表面(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上,形成绝缘膜5(5A、5N、5B)。关于该绝缘膜5的形成工序,参照作为存储单元区域1A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的图70~图77详细说明。另外,在图70~图77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将控制栅电极CG的宽度(栅极长度)显示为比其他部位短。
首先,在对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进行了清洗处理之后,如图70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上,通过CVD法以例如约10nm~约30nm的膜厚堆积氧化硅膜(5s)。接着,将氧化硅膜(5s)从其表面起进行各向异性蚀刻(回蚀)。通过这个工序,如图71所示,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残留由氧化硅膜(5s)构成的井壁膜5s。具体地说,井壁膜(侧壁膜)5s的高度H5s和宽度W5s优选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作为上述各向异性的蚀刻,例如能够将CF4和CHF3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在等离子下进行干蚀刻。
接着,如图72所示,在包括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上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以及井壁膜5s上,通过CVD法例如以4nm左右的膜厚形成氧化硅膜(沉积膜)5d。由该井壁膜5s和氧化硅膜5d构成用于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
该氧化硅膜(沉积膜)5d也可以通过热氧化法(优选是ISSG(In SituSteam Generation,原位蒸汽产生)氧化)形成(参照图94)。另外,在图72中,表示了通过CVD法形成时的氧化硅膜5A(5s、5d)的形状。
如上所述,为了使擦除特性优异,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的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膜厚优选为2nm以上且6nm以下。
接着,如图73所示,在氧化硅膜(沉积膜5d)5A上,通过CVD法以例如7nm左右的膜厚堆积氮化硅膜5N。该氮化硅膜5N经由氧化硅膜5A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如上所述,该氮化硅膜5N成为存储单元的电荷储存部,成为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2膜(中层膜)。
接着,如图74所示,在氮化硅膜5N上,作为第3膜5B,通过CVD法例如以约5nm~约15nm的膜厚堆积氮氧化硅膜。该第3膜(氮氧化硅膜)5B经由氧化硅膜5A和氮化硅膜5N,位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部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的上部。如上所述,为了从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该第3膜(隧道膜)5B,通过FN隧道效应而将空穴(hole)高效地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优选第3膜的势垒高度比较小。因此,通过作为第3膜5B而使用氮氧化膜,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形成由第1膜(井壁膜5s、氧化硅膜5d以及氧化硅膜5A)、第2膜(氮化硅膜5N)以及第3膜(氧化硅膜5B)构成的绝缘膜(ONO膜)5。
另外,在上述工序中,在形成了井壁膜5s之后形成了氧化硅膜5d,但也可以在形成了氧化硅膜5d之后在其上部形成井壁膜5s。其中,在形成了井壁膜5s之后形成氧化硅膜5d时,形成井壁膜5s时的蚀刻的控制性更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膜5的内部的电荷储存部(电荷储存层、具有陷阱能级的绝缘膜)而形成了氮化硅膜5N,但例如也可以使用氧化铝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等其他绝缘膜。这些膜是具有比氮化硅膜高的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具有硅纳米点的绝缘膜而形成电荷储存层。
此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的绝缘膜5作为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绝缘膜起作用,具有电荷保持(电荷储存)功能。因此,至少具有三层的层叠结构,且构成为与外侧的层(氧化硅膜5A、5B)的势垒高度相比,内侧的层(氮化硅膜5N)的势垒高度更低。
接着,如图75所示,作为导电性膜(导电体膜)而形成硅膜6。作为该硅膜6,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50~约200nm的膜厚形成非掺杂的多晶硅膜。作为硅膜6,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而使其结晶化。
接着,对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6进行回蚀(图76)。之后,通过蚀刻而擦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等绝缘膜5(图77),关于上述硅膜6的形成工序之后的工序,参照图78~图93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78和图79所示,在绝缘膜5的上部,作为硅膜6,例如使用CVD法等以约50~约200nm的膜厚形成多晶硅膜。作为硅膜6,也可以堆积非晶硅膜,并实施热处理而使其结晶化。此外,如后所述,该硅膜6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成为存储器栅电极MG(例如,栅极长度为50nm左右),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成为电容元件C的上部电极Pa。
接着,如图80和图81所示,对存储单元区域1A的硅膜6进行回蚀(选择性地擦除)。在该回蚀工序中,通过各向异性的干蚀刻而将硅膜6从其表面起擦除预定的膜厚。通过这个工序,在控制栅电极CG的两侧的侧壁部,能够经由绝缘膜5以井壁隔离状地残留硅膜6(参照图80、图76)。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硅膜6被蚀刻,硅膜4的上部的氮化硅膜CP2露出(图81)。另外,周边电路区域3A由光刻胶膜(未图示)等覆盖,不进行硅膜6的蚀刻。当然,在想要将上部电极Pa图案形成为期望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这个工序而进行图案形成。
通过残留在所述控制栅电极CG的两方的侧壁部中的一方的侧壁部的硅膜6,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此外,通过残留在另一个侧壁部的硅膜6,形成硅隔离SP1(图80)。存储器栅电极MG和硅隔离SP1在控制栅电极CG的相互成为相反侧的侧壁部中形成,夹着控制栅电极CG而成为大致对称的结构。
所述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方的绝缘膜5成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对应于硅膜6的堆积膜厚而决定存储器栅极长度(存储器栅电极MG的栅极长度)。
接着,如图82和图83所示,通过蚀刻而擦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的绝缘膜5。由此,控制栅电极CG的上部的氮化硅膜CP2露出,p型阱PW1露出(参照图82、图77)。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绝缘膜5被蚀刻,硅膜4露出。
接着,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硅膜4中导入杂质。例如,在n沟道型MISFETQn的形成预定区域的硅膜4中,注入磷等n型杂质。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p沟道型MISFETQn的形成预定区域中,注入逆导电型(p型)的杂质。
接着,在硅膜4的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电极GE的形成预定区域中,使用光刻法而形成光刻胶膜(未图示),并将该光刻胶膜作为掩膜而蚀刻硅膜4。之后,通过灰化等而擦除光刻胶膜,形成栅极电极GE(图83)。在栅极电极GE的下方残留的绝缘膜3成为n沟道型MISFETQn的栅极绝缘膜。另外,由栅极电极GE覆盖的部分以外的绝缘膜3既可以在所述栅极电极GE的形成时擦除,也可以通过之后的图案形成工序等而擦除。
接着,如图84和图85所示,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通过在控制栅电极CG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7a和n-型半导体区域7b。此时,n-型半导体区域7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与经由绝缘膜5相邻于控制栅电极CG的一侧相反侧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7b对于控制栅电极CG的侧壁(与经由绝缘膜5相邻于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一侧相反侧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通过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7。此时,n-型半导体区域7对于栅极电极GE的侧壁以自对准地形成。
n-型半导体区域7a、n-型半导体区域7b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7也可以通过相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但在这里是通过不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这样通过不同的离子注入工序而形成,能够将n-型半导体区域7a、n-型半导体区域7b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7分别以期望的杂质浓度以及期望的结深度而形成。
接着,如图86和图87所示,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在控制栅电极CG和存储器栅电极MG经由绝缘膜5而相邻的图案(合成图案)的侧壁部中,形成例如由氧化硅等绝缘膜构成的侧壁绝缘膜SW。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中,形成侧壁绝缘膜SW。例如通过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堆积氧化硅膜等绝缘膜,并对该绝缘膜进行回蚀,从而在所述合成图案(CG、MG)的侧壁部以及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中形成侧壁绝缘膜SW。作为侧壁绝缘膜SW,除了氧化硅膜之外,还可以使用氮化硅膜或者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层叠膜等而形成。
接着,如图88和图89所示,通过将控制栅电极CG、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侧壁绝缘膜SW作为掩膜,将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注入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中,从而形成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此时,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n+型半导体区域8a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侧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此外,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n+型半导体区域8b对于控制栅电极CG侧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a作为与n-型半导体区域7a相比杂质浓度高且结深度深的半导体区域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b作为与n-型半导体区域7b相比杂质浓度高且结深度深的半导体区域而形成。
此外,此时,由于存储器栅电极MG露出,所以n型杂质还注入到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部。但是,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部中,n型杂质的扩散量少,优选是本征半导体(非掺杂的半导体)。这样,通过减小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下部的n型杂质的浓度,从而在擦除动作时,不会将空穴与从n型杂质产生的电子进行再结合,高效地注入到第2膜(电荷储存部)5N,注入到电荷储存部。
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通过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的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2)中注入砒(As)或者磷(P)等n型杂质,从而形成n+型半导体区域8。此时,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n+型半导体区域8对于栅极电极GE的侧壁部的侧壁绝缘膜SW以自对准地形成。由此,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在栅极电极GE的两侧形成LDD结构的源极、漏极区域(7、8)。
通过上述工序,由n-型半导体区域7b和杂质浓度比该n-型半导体区域7b高的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b构成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漏极区域起作用的n型的漏极区域MD,由n-型半导体区域7a和杂质浓度比该n-型半导体区域7a高的高杂质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8a构成作为存储器晶体管的源极区域起作用的n型的源极区域MS。
接着,进行用于将导入到源极区域MS(n-型半导体区域7a和n+型半导体区域8a)、漏极区域MD(n-型半导体区域7b和n+型半导体区域8b)以及源极、漏极区域(7、8)的杂质活性化的热处理。
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存储单元区域1A中形成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单元MC,在周边电路区域2A中形成n沟道型MISFETQn。此外,在周边电路区域3A中形成电容元件C。
接着,根据需要,进行例如使用了稀释氟酸等湿蚀刻,从而清洗半导体基板1的主表面。由此,n+型半导体区域8a的上表面、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表面、控制栅电极CG的上表面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的上表面被清洗,擦除自然氧化膜等杂物。此外,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表面以及栅极电极GE的上表面被清洗,擦除自然氧化膜等杂物。
接着,如图90和图91所示,使用自对准硅化物技术,在存储器栅电极MG、n+型半导体区域8a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b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金属硅化物膜)11。此外,在栅极电极GE以及n+型半导体区域8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此外,在电容元件C的上部电极Pa的上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
通过该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将扩散电容或接触电容等低电阻化。该金属硅化物层11能够如下形成。
例如,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形成金属膜(未图示),并对半导体基板1实施热处理,从而使存储器栅电极MG、栅极电极GE、n+型半导体区域8、8a、8b以及上部电极Pa的上层部分与所述金属膜反应。由此,在存储器栅电极MG、栅极电极GE、n+型半导体区域8、8a、8b以及上部电极Pa的上部,分别形成金属硅化物层11。所述金属膜例如由钴(Co)膜或者镍(Ni)膜等构成,能够使用溅射法等形成。
接着,在擦除了未反应的金属膜之后,在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的整个面上,作为绝缘膜(层间绝缘膜)12,例如使用CVD法等而形成例如氧化硅膜的单体膜、或者氮化硅膜与在该氮化硅膜上比该氮化硅膜厚地形成的氧化硅膜的层叠膜。在该绝缘膜12的形成之后,根据需要而使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抛光)法等而将绝缘膜12的上表面平坦化。
接着,通过对绝缘膜12进行干蚀刻,从而在绝缘膜12上形成接触孔(开口部、贯通孔)。接着,在接触孔内,形成阻挡导体膜13a和主导体膜13b的层叠膜。接着,通过CMP法或者回蚀法等而擦除在绝缘膜12上的不需要的主导体膜13b以及阻挡导体膜13a,从而形成插销PG。该插销PG还形成于例如n+型半导体区域8、8a、8b的上部。此外,虽然在图90和图91所示的截面中没有出现,但插销PG还形成于例如控制栅电极CG、存储器栅电极MG以及栅极电极GE的上部等。另外,作为阻挡导体膜13a,例如能够使用钛膜、氮化钛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此外,作为主导体膜13b,能够使用钨膜等。
接着,如图92和图93所示,在埋入了插销PG的绝缘膜12上形成第1层布线(M1)。例如使用镶嵌技术(这里是单镶嵌技术)而形成第1层布线。首先,在埋入了插销PG的绝缘膜上形成槽用绝缘膜14,在该槽用绝缘膜14上使用光刻技术以及干蚀刻技术而形成布线槽。接着,在包括布线槽的内部的半导体基板1的主面上形成阻挡导体膜(未图示),接着,通过CVD法或者溅射法等而在阻挡导体膜上形成铜的种子层(未图示)。接着,使用电镀法等而在种子层上形成镀铜膜,通过镀铜膜而埋入布线槽的内部。之后,通过CMP法而擦除在布线槽内以外的区域的镀铜膜、种子层以及阻挡金属膜,从而形成以铜作为主导电材料的第1层布线。另外,作为阻挡导体膜,例如能够使用氮化钛膜、钽膜或者氮化钽膜等。
之后,通过双镶嵌法等而形成第2层之后的布线,但在这里省略其说明。另外,除了上述镶嵌技术之外,各个布线还能够通过对布线用的导电性膜进行图案形成而形成。此时,作为导电性膜,例如能够使用钨或者铝等。
(变形例的说明)
图94~图9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其他存储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第1例>
如上所述,在构成绝缘膜(ONO膜)5的第1膜(下层膜)中的氧化硅膜(沉积膜)5d能够通过热氧化法或者CVD法形成。在图72等中表示了通过CVD法形成时的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形状,但在通过热氧化法形成了氧化硅膜(沉积膜)5d的情况下,成为图94所示的结构。
此时,如图所示,在控制栅电极CG的侧面以及半导体基板1(p型阱PW1)上形成氧化硅膜(沉积膜)5d。
在该图94所示的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2例>
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在控制栅电极CG上具有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图59的结构,也可以是如图95所示那样省略了氮化硅膜CP2和氧化硅膜CP1的结构。
<第3例>
在图59等中,将井壁膜5s记载为曲面状(在其剖视图中为圆弧状),但关于井壁膜5s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个形状。参照图96说明井壁膜5s的形状例。
图96(A)是与图59等相同地将井壁膜5s的截面形状设为圆弧状的图,换言之是将井壁膜5s的侧面设为圆形化的图。
此外,图96(B)是将井壁膜5s的截面形状设为锥形状的图(参照图63),换言之是将井壁膜5s的侧面倾斜的图。
在所述图96(A)以及(B)的形状中,如上所述,氮化硅膜(5N)的角部(图中的虚线圈部)分散为2处,在沟道区域中空穴浓度的浓度差被缓冲。因此,能够在更加宽阔的沟道区域中进行更加均匀的空穴的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此外,如图96(C)所示,也可以将井壁膜5s的截面形状设为锥形状,将井壁膜5s的宽度W5s设为大于高度H5s。此外,如图96(D)所示,也可以将井壁膜5s的截面形状设为具有180°以上的角度的大致四角形状。此时,井壁膜5s的侧面成为凹下的形状。
在所述图96(C)以及(D)的形状中,氮化硅膜(5N)的角部(图中的虚线圈部)也分散为2处,在沟道区域中空穴浓度的浓度差被缓冲。因此,能够在更加宽阔的沟道区域中进行更加均匀的空穴的注入,能够提高擦除特性。
以上,将由本发明人做出的发明基于其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意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此外,并不限制组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半导体装置(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子设备,但例如非接触IC卡对低耗电的要求高,适合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
【附记1】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a)在半导体基板上经由第1绝缘膜而形成第1栅电极的工序;
(b)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以及
(c)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形成第2栅电极的工序,
所述(b)工序是形成具有第1膜、第2膜以及第3膜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且包括:
(b1)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第1膜的工序;
(b2)在所述第1膜上形成成为所述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的工序;
(b3)在所述第2膜上形成第1堆积膜的工序;
(b4)通过对所述第1堆积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1膜和所述第2膜而形成侧壁膜的工序;以及
(b5)通过在所述第2膜和所述侧壁膜上形成第2堆积膜,从而形成具有所述侧壁膜和所述第2堆积膜的第3膜的工序。
【附记2】
如附记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1膜的膜厚为2nm以下。
【附记3】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a)在半导体基板上经由第1绝缘膜而形成第1栅电极的工序;
(b)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以及
(c)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形成第2栅电极的工序,
所述(b)工序是形成具有第1膜、第2膜以及第3膜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且包括:
(b1)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第1堆积膜的工序;
(b2)通过对所述第1堆积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形成侧壁膜的工序;以及
(b3)通过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以及所述侧壁膜上形成第2堆积膜,从而形成具有所述侧壁膜和所述第2堆积膜的第1膜的工序。
(b4)在所述第1膜上形成成为所述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的工序;以及
(b5)在所述第2膜上形成第3膜的工序。
【附记4】
如附记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2堆积膜的膜厚为2nm以下。
【附记5】
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
半导体基板;
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
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
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
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
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
第1膜;
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
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
所述第1膜具有:
侧壁膜,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以及
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有电子,
通过隧道效应而将空穴从所述第2栅电极侧经由所述第3膜注入到所述电荷储存部,从而擦除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的电子。
【附记6】
如附记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堆积膜还延伸于所述侧壁膜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
【附记7】
如附记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部的高度和宽度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
【附记8】
如附记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的所述堆积膜的膜厚为6nm以下。
【附记9】
如附记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的所述堆积膜的膜厚为2nm以上。
【附记10】
如附记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3膜是氮氧化硅膜。
【附记11】
如附记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膜的所述堆积膜是氧化硅膜。
【附记12】
如附记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栅电极包括杂质离子,所述第2栅电极的下部的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2栅电极的上部的杂质浓度。
【附记13】
如附记1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杂质离子是n型的杂质离子。
【附记14】
如附记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2栅电极的下部是本征半导体。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
半导体基板;
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
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
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
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
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
第1膜;
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
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
所述第3膜具有:
侧壁膜,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以及
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堆积膜还延伸于所述侧壁膜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具有其膜厚从其上方到下方变厚的锥形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栅电极的上部低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栅电极上配置第3绝缘膜,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3绝缘膜的上部低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1栅电极的上部低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侧面与所述堆积膜的表面所构成的角度为90°以上,所述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的所述第1膜的膜厚为2n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有电子,
将通过隧道效应而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中产生的空穴经由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的所述第1膜而注入到所述电荷储存部,从而擦除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的电子。
10.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
半导体基板;
第1栅电极,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
第2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方配置成与所述第1栅电极相邻;
第1绝缘膜,在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形成;以及
第2绝缘膜,在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形成且在其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
所述第2绝缘膜具有:
第1膜;
第2膜,成为在所述第1膜上配置的所述电荷储存部;以及
第3膜,配置在所述第2膜上,
在所述第1膜中,
与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的第1部分的膜厚相比,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的第2部分的膜厚更厚,所述第2部分是位于所述第1部分的下方的膜,
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有电子,
将通过隧道效应而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中产生的空穴经由所述第1部分而注入到所述电荷储存部,从而擦除在所述电荷储存部中储存的电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膜具有:
侧壁膜,位于所述第1栅电极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以及
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堆积膜还延伸于所述侧壁膜与所述第2栅电极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具有其膜厚从所述第1栅电极的上方到下方变厚的锥形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栅电极的上部低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栅电极上配置第3绝缘膜,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3绝缘膜的上部低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1栅电极的上部低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膜的侧面与所述堆积膜的表面所构成的角度为90°以上,所述堆积膜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位于所述第2栅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之间的所述堆积膜的膜厚为2nm以下。
19.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a)在半导体基板上经由第1绝缘膜而形成第1栅电极的工序;
(b)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在内部具有电荷储存部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以及
(c)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形成第2栅电极的工序,
所述(b)工序是形成具有第1膜、第2膜以及第3膜的所述第2绝缘膜的工序,且包括:
(b1)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所述第1栅电极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第1膜的工序;
(b2)在所述第1膜上形成成为所述电荷储存部的第2膜的工序;
(b3)在所述第2膜上形成第1堆积膜的工序;
(b4)通过对所述第1堆积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1膜和所述第2膜而形成侧壁膜的工序;以及
(b5)通过在所述第2膜和所述侧壁膜上形成第2堆积膜,从而形成具有所述侧壁膜和所述第2堆积膜的第3膜的工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c)工序包括:
(c1)在所述第2绝缘膜上形成导电性膜的工序;以及
(c2)通过对所述导电性膜进行各向异性蚀刻,在所述第1栅电极的侧壁部经由所述第2绝缘膜而保留所述导电性膜,从而形成所述第2栅电极的工序。
CN201210369919.9A 2011-10-04 2012-09-28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035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0254 2011-10-04
JP2011-220254 2011-10-04
JP2012172569A JP5985293B2 (ja) 2011-10-04 2012-08-03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172569 2012-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5650A true CN103035650A (zh) 2013-04-10
CN103035650B CN103035650B (zh) 2017-05-17

Family

ID=46939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9919.9A Active CN103035650B (zh) 2011-10-04 2012-09-28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245900B2 (zh)
EP (1) EP2579314A3 (zh)
JP (1) JP5985293B2 (zh)
KR (1) KR20130036735A (zh)
CN (1) CN103035650B (zh)
TW (1) TWI54070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2695A (zh) * 2013-07-05 2015-01-14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81598A (zh) * 2013-11-26 2015-06-03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21954A (zh) * 2014-08-01 2016-02-10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6024852A (zh) * 2015-03-30 2016-10-12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7887394A (zh) * 2016-09-30 2018-04-0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9527B2 (ja) * 2005-06-20 2011-03-3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000626B (zh) * 2012-11-28 2015-08-26 深圳市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结构的高压器件及启动电路
US9129995B2 (en) * 2013-08-23 2015-09-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048316B2 (en) 2013-08-29 2015-06-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lash memor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9466496B2 (en) * 2013-10-11 2016-10-1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pacer formation with straight sidewall
US8895397B1 (en) * 2013-10-15 2014-11-25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forming thin film storage memory cells
TWI512900B (zh) * 2013-11-05 2015-12-1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記憶體的製造方法
US9257445B2 (en) * 2014-05-30 2016-02-0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making a split gate non-volatile memory (NVM) cell and a logic transistor
JP6310802B2 (ja) * 2014-07-28 2018-04-11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397176B2 (en) * 2014-07-30 2016-07-1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forming split gate memory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US9660106B2 (en) * 2014-08-18 2017-05-23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Flash memo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359432B2 (ja) 2014-11-27 2018-07-1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559459B (zh) * 2014-12-03 2016-11-21 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閃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
JP6518485B2 (ja) * 2015-03-30 2019-05-2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11123A (ja) 2015-06-23 2017-01-1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18046050A (ja) * 2016-09-12 2018-03-2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962908B (zh) * 2017-05-26 2021-08-24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闪存存储器存储单元
JP7072658B2 (ja) * 2017-12-28 2022-05-20 サンライズ メモリ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超微細ピッチを有する3次元nor型メモリアレイ:デバイスと方法
KR102451417B1 (ko) 2018-04-26 2022-10-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US11751391B2 (en) 2018-07-12 2023-09-05 Sunrise Memory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a 3-dimensional memory structure of nor memory strings
US10991711B2 (en) * 2019-06-20 2021-04-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tacked-nanosheet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US11937424B2 (en) 2020-08-31 2024-03-19 Sunrise Memory Corporation Thin-film storage transistors in a 3-dimensional array of nor memory string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978772B2 (en) * 2022-02-23 2024-05-07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4772B1 (en) * 1999-07-06 2001-01-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mal process flow of fabricating nitride spacer without inter-poly oxide damage in split gate flash
JP2001148434A (ja) 1999-10-12 2001-05-29 New Heiro:Kk 不揮発性メモリセル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製造方法ならびに不揮発性メモリアレイ
JP4647175B2 (ja) * 2002-04-18 2011-03-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04303918A (ja) * 2003-03-31 2004-10-28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4746835B2 (ja) * 2003-10-20 2011-08-1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8110863B2 (en) * 2005-06-01 2012-02-07 Sandisk 3D Llc TFT charge storage memory cell having high-mobility corrugated channel
JP4659527B2 (ja) * 2005-06-20 2011-03-3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661225B1 (ko) * 2005-12-26 2006-12-22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이이피롬 소자 제조 방법
JP4646837B2 (ja) 2006-03-13 2011-03-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49539B2 (ja) * 2007-05-21 2013-02-2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2009054707A (ja) * 2007-08-24 2009-03-12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24425A (ja) * 2008-03-14 2009-10-01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283731A (ja) * 2008-05-23 2009-12-03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08976A (ja) 2008-10-28 2010-05-13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8828B2 (ja) 2009-11-11 2014-07-0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30310B2 (en) * 2009-12-31 2013-09-10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Memory cell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JP5524632B2 (ja) * 2010-01-18 2014-06-1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734744B2 (ja) * 2011-05-27 2015-06-1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2695A (zh) * 2013-07-05 2015-01-14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81598A (zh) * 2013-11-26 2015-06-03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81598B (zh) * 2013-11-26 2019-12-10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21954A (zh) * 2014-08-01 2016-02-10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5321954B (zh) * 2014-08-01 2020-05-22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6024852A (zh) * 2015-03-30 2016-10-12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6024852B (zh) * 2015-03-30 2021-08-10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07887394A (zh) * 2016-09-30 2018-04-0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CN107887394B (zh) * 2016-09-30 2023-06-0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0706B (zh) 2016-07-01
EP2579314A3 (en) 2013-06-26
US20160133641A1 (en) 2016-05-12
US9825049B2 (en) 2017-11-21
EP2579314A2 (en) 2013-04-10
US20130082315A1 (en) 2013-04-04
JP5985293B2 (ja) 2016-09-06
JP2013093546A (ja) 2013-05-16
KR20130036735A (ko) 2013-04-12
TW201316493A (zh) 2013-04-16
CN103035650B (zh) 2017-05-17
US9245900B2 (en) 2016-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5650A (zh)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US9478291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vertic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2610615B (zh) 三维nor型阵列的存储器装置
US9214471B2 (en) Memory architecture of 3D array with diode in memory string
US9035372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memory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1207136B (zh) 非易失性存储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8503213B2 (en) Memory architecture of 3D array with alternating memory string orientation and string select structures
US20160086970A1 (en) Three-dimensional non-volatile nor-type flash memory
US20120327714A1 (en) Memory Architecture of 3D Array With Diode in Memory String
CN102315174B (zh) 含分离栅结构的sonos闪存存储器及其制作方法、操作方法
JP5524632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07887392A (zh) 半导体器件及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JP2009099948A (ja) 不揮発性メモリ素子、その動作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10058631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US20040232475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TWI473253B (zh) 具有連續電荷儲存介電堆疊的非揮發記憶陣列
US9356037B2 (en) Memory architecture of 3D array with interleaved control structures
CN109994542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07020544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7201244A (ja) 半導体装置
KR20050071956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및 제조 방법
JP4481004B2 (ja) メモリーセルおよびメモリーセルに書込みを行う方法
JP2006310564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19040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597784B (zh) 記憶胞、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胞之寫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