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6841A -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6841A
CN102956841A CN2012102831443A CN201210283144A CN102956841A CN 102956841 A CN102956841 A CN 102956841A CN 2012102831443 A CN2012102831443 A CN 2012102831443A CN 201210283144 A CN201210283144 A CN 201210283144A CN 102956841 A CN102956841 A CN 102956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component
compound
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31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6841B (zh
Inventor
藤田彻司
关俊一
山本英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56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6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6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6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6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heteroatoms per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6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platin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6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e.g. bis-anthrace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即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具备该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所述发光元件具备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和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本发明的发光元件(1)具有:阳极(3)、阴极(11)、设置在阳极(3)和阴极(11)之间的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和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6)。另外,优选上述红外线发光层含有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

Description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所谓的有机EL元件)是具有在阳极和阴极间插入至少1层发光性有机层的结构的发光元件。对于这种发光元件,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施加电场,将电子从阴极侧注入到发光层的同时空穴从阳极侧注入到发光层,在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再次结合而生成激子,在该激子返回基态时,其对应量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被释放。
作为这样的发光元件,已知有发出超过700nm的长波区,即,近红外区域的红外线的发光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例如,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发光元件中,使作为电子供体的胺与作为电子受体的腈基在分子内作为官能团而共存的材料用作发光层的掺杂剂,由此使发光波长长波长化。
然而,以往不能实现在近红外区域发光的高效率且长寿命的元件。
因此,还可以考虑实现具备在近红外区域发光的发光层和在可见光区域发光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但如果用于所述发光元件,则虽然能够实现可见光区域的长期发光,但不能实现在近红外区域的长期发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919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105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具备该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所述发光元件具备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和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
这样的目的通过下述本发明而实现。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阳极,
阴极,
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和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
由此,能够得到具备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和高效率且长寿命地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红外线发光层含有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
噻二唑系化合物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所以优选用作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A)表示。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021
[式(1A)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该结构的噻二唑系化合物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所以优选用作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B)表示。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031
[式(1B)中,A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该结构的噻二唑系化合物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所以优选用作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C)表示。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032
[式(1C)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该结构的噻二唑系化合物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所以优选用作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红外线发光层含有由下述式(2)表示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041
该结构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所以优选用作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上述红外线发光层还含有保持上述发光材料的主体材料。
主体材料具有以下功能:使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生成激子,同时将该激子的能量转移(福斯特转移或德克斯特转移)给发光材料,激发发光材料。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发出白色光作为上述可见光。
由此,能够将该构成的发光元件适用于照明用光源、皮肤诊断装置的光源。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优选发出绿色光作为上述可见光。
由此,能够将该构成的发光元件适用于脉搏测定装置以及认证装置的光源。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发光元件。
由此,能够得到可靠性优异的发光装置。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发光装置。
由此,能够得到可靠性优异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4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5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照明用光源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7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皮肤诊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8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脉搏测定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认证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移动型(或笔记本型)的个人电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4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光谱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5~8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光谱的图。
图13是表示参考例1、2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光谱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示于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应予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中的上侧为“上”、下侧为“下”来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电致发光元件)1是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红色发光层7R、第1中间层8A、蓝色发光层7B、绿色发光层7G、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阴极11依次层叠而成的。即,在发光元件1中,层叠体14插入到阳极3与阴极9之间,所述层叠体14是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红色发光层7R、第1中间层8A、蓝色发光层7B、绿色发光层7G、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依次从阳极3侧向阴极11侧层叠而成的。
而且,发光元件1的整体设置在基板2上且用密封部件12密封。
在这样的发光元件1中,电子从阴极11侧供给(注入)到红外线发光层6、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的各发光层,同时空穴从阳极3侧供给(注入)到上述各发光层。而且,各发光层中,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利用在该再次结合时释放的能量生成激子(exciton),在激子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荧光或磷光)。因此,红外线发光层6发出红外线的同时,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分别发出红色、蓝色、以及绿色的可见光。由此,发光元件1发出红外线和白色的可见光。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由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这3层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1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具有第1中间层8A,所以能够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转移,因此能够阻止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其结果,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各自平衡性良好地发光,发光元件1成为更可靠地发出白色光作为可见光的发光元件。
此外,红外线发光层6通过使用后述的材料作为其发光材料,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近红外区域”是指700nm~1500nm的波长区域。
基板2是支撑阳极3的部件。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是从基板两侧发出光的结构(底部发射型),所以基板2和阳极3各自实质上是透明的(无色透明、着色透明或半透明)。
作为基板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环烯烃聚合物、聚酰胺、聚醚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芳酯这样的树脂材料、石英玻璃、钠钙玻璃这样的玻璃材料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这样的基板2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30mm左右,更优选为0.1~10mm左右。
应予说明,发光元件1是从基板2的相反的一侧发出光的结构(顶部发射型)时,透明基板和不透明基板均可用作基板2。
作为不透明基板,例如可举出由氧化铝这种陶瓷材料构成的基板、在不锈钢这种金属基板的表面形成氧化膜(绝缘膜)的基板、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板等。
另外,对于这样的发光元件1,阳极3与阴极11之间的距离(即层叠体14的平均厚度)优选为100~500nm,更优选为100~300nm,进一步优选为100~250nm。由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使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压在实用的范围内。
以下,依次说明构成发光元件1的各部分。
阳极
阳极3是介由后述的空穴注入层4向空穴输送层5注入空穴的电极。作为该阳极3的构成材料,优选使用功函数大、导电性优异的材料。
作为阳极3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ITO(Indium 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In3O3、SnO2、含有Sb的SnO2、含有Al的ZnO等氧化物,Au、Pt、Ag、Cu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特别优选阳极3由ITO构成。ITO是具有透明性、且功函数大、导电性优异的材料。由此,能够从阳极3向空穴注入层4有效率地注入空穴。
另外,优选阳极3的空穴注入层4侧的表面(图1中上表面)实施等离子体处理。由此,能够提高阳极3与空穴注入层4的接合面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其结果,能够提高从阳极3向空穴注入层4的空穴注入性。应予说明,对于该等离子体处理,在后述发光元件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进行详述。
这样的阳极3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200nm左右,更优选为50~150nm左右。
阴极
另一方面,阴极11是介由后述的电子注入层10将电子注入到电子输送层9的电极。作为该阴极11的构成材料,优选使用功函数小的材料。
作为阴极11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Li、Mg、Ca、Sr、La、Ce、Er、Eu、Sc、Y、Yb、Ag、Cu、Al、Cs、Rb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例如,作为多层的层叠体、多种的混合层等)使用。
特别是在使用合金作为阴极11的构成材料时,优选使用含有Ag、Al、Cu等稳定的金属元素的合金,具体而言,优选使用MgAg、AlLi、CuLi等合金。通过使用该合金作为阴极11的构成材料,能够实现阴极11的电子注入效率和稳定性的提高。
这样的阴极11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0~10000nm左右,更优选为100~500nm左右。
应予说明,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是底部发射型,所以对阴极11不特别要求透光性。另外,由于发光元件1是顶部发射型时,需要使光从阴极11侧透过,所以优选阴极11的平均厚度为1~50nm左右。
空穴注入层
空穴注入层4具有提高来自阳极3的空穴注入效率的功能(即,具有空穴注入性)。
这样通过在阳极3与后述的空穴输送层5之间设置空穴注入层4,能够提高来自阳极3的空穴性,其结果,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
该空穴注入层4包含具有空穴注入性的材料(即,空穴注入性材料)。
作为该空穴注入层4包含的空穴注入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铜酞菁、4,4’,4”-三(N,N-苯基-3-甲基苯基氨基)三苯基胺(m-MTDATA)、N,N’-双(4-二苯基氨基-苯基)-N,N’-二苯基-联苯-4-4’-二胺等。
其中,作为空穴注入层4所含的空穴注入性材料,从空穴注入性和空穴输送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胺系材料,更优选使用二氨基苯衍生物、联苯胺衍生物(具有联苯胺骨架的材料)、分子内具有“二氨基苯”单元和“联苯胺”单元二者的三胺系化合物、四胺系化合物。
这样的空穴注入层4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5~90nm左右,更优选为10~70nm左右。
应予说明,空穴注入层4可以根据阳极3和空穴输送层5的构成材料而省略。
空穴输送层
空穴输送层5具有将从阳极3介由空穴注入层4而注入的空穴输送到红外线发光层6的功能(即,具有空穴输送性)。
该空穴输送层5包含具有空穴输送性的材料(即,空穴输送性材料)而构成。
该空穴输送层5所含的空穴输送性材料中,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各种p型高分子材料、各种p型低分子材料,例如可举出N,N’-二(1-萘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NPD)、N,N’-二苯基-N,N’-双(3-甲基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TPD)等四芳基联苯胺衍生物、四芳基二氨基芴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胺系化合物)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其中,作为空穴输送层5所含的空穴输送性材料,从空穴注入性和空穴输送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胺系材料,更优选联苯胺衍生物(具有联苯胺骨架的材料)。
这样的空穴输送层5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5~90nm左右,更优选为10~70nm左右。
红外线发光层
该红外线发光层6通过在上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红外线作为发出光。
这样的红外线发光层6,只要含有发出红外线作为发出光的发光材料而构成即可,特别优选含有发出处于700nm~1500nm的波长区域的近红外区域的红外线的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发出近红外区域的红外线的发光材料,特别优选使用噻二唑系化合物和铂配合物系化合物。
作为噻二唑系化合物,可举出下述式(1A)、(1B)、(1C)表示的化合物。
首先,对下述式(1A)表示的化合物进行说明。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01
[式(1A)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通过成为这样的含有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构成,红外线发光层6能够得到700nm以上的波长区域(近红外区域)的发光。
特别是作为用于红外线发光层6的发光材料(噻二唑系化合物),优选使用下述式(2A)或式(3A)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11
[式(2A)、(3A)中,A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即,上述式(1A)中,优选B分别为苯基或甲基。
苯基和甲基各自的化学稳定性较高。因此,通过使用该化合物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发光材料,能够实现红外线发光层6进而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另外,由于能够将发光材料的分子量抑制到较小,因此能够使用气相成膜高精度地形成红外线发光层6。其结果,因为这一点也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高效率化和长寿命化。
此外,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使用的发光材料,优选使用下述式(4A)~(9A)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特别优选使用下述式D-1~D-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21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31
[式(4A)~(9A)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另外,相邻的2个R的碳彼此可以连接形成环状。]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41
接着,对下述式(1B)表示的化合物进行说明。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42
[式(1B)中,A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通过成为这样的含有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构成,红外线发光层6能够得到700nm以上的波长区域(近红外区域)的发光。
特别是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使用的发光材料,优选使用下述式(2B)~(4B)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D-4~D-6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51
[式(2B)~(4B)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另外,相邻的2个R的碳彼此可以连接形成环状。]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61
接着,对下述式(1C)表示的化合物进行说明。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62
[式(1C)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含有这样的噻二唑系化合物的红外线发光层6能够得到700nm以上的波长区域(近红外区域)的发光。
另外,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使用的发光材料,从实现高效率化和长寿命化这种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化下述式(2C)~(4C)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特别优选使用下述式D-7~D-9表示的化合物。
[式(2C)~(4C)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另外,相邻的2个R的碳彼此可以连接形成环状。]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72
另外,作为铂配合物系化合物,可举出下述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81
通过含有这样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具体而言四苯基四苯并铂卟啉(Pt(II)Tetraphenyl tetrabenzo porphrin):Pt(TPTBP))的红外线发光层6,也能够得到700nm以上的波长区域(近红外区域)的发光。
应予说明,红外线发光层6可以包含上述发光材料以外的发光材料(各种荧光材料、各种磷光材料)。
另外,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的构成材料,除上述的发光材料以外,还优选使用作为客体材料(掺杂剂)添加(担载)有该发光材料的主体材料。
该主体材料具有以下功能:使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生成激子,同时将该激子的能量转移(福斯特转移或德克斯特转移)给发光材料,激发发光材料。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这样的主体材料,例如可将作为客体材料的发光材料作为掺杂剂掺杂到主体材料中而使用。
作为这样的主体材料,只要是对所用发光材料发挥如上所述功能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二苯乙烯基芳撑衍生物、萘并萘衍生物、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TBADN)等蒽衍生物,苝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胺衍生物、双(2-甲基-8-羟基喹啉)(对苯基苯酚)铝(BAlq)、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Alq3)等羟基喹啉系金属配位化合物,三苯基胺的4聚体等三芳基胺衍生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82
二唑衍生物、红荧烯及其衍生物、噻咯衍生物、二咔唑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苯并吡喃衍生物、三唑衍生物、苯并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183
唑衍生物、苯并噻唑衍生物、喹啉衍生物、4,4’-双(2,2’-二苯基乙烯基)联苯(DPVBi)、3-苯基-4-(1’-萘基)-5-苯基咔唑、4,4’-N,N’-二咔唑联苯(CBP)等咔唑衍生物等,可以单独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这些化合物中,作为主体材料,优选使用并苯系材料。
并苯系材料与上述这种发光材料的非本意的相互作用少。另外,如果使用并苯系材料(尤其是蒽系材料、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则能够有效率地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材料的能量转移。认为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a)来自并苯系材料的三重激发态的能量转移导致发光材料的一重激发态的生成成为可能,(b)并苯系材料的π电子云与发光材料的电子云的重叠变大,(c)并苯系材料的荧光光谱与发光材料的吸收光谱的重叠变大等。
因此,如果使用并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则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
另外,并苯系材料对电子和空穴的耐性优异。并且,并苯系材料的热稳定性也优异。因此,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另外,由于并苯系材料的热稳定性优异,所以使用气相成膜法形成发光层时,能够防止因成膜时的热引起的主体材料的分解。因此,能够形成具有优异的膜质的发光层,其结果,因为这一点也能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并且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由于并苯系材料其自身难以发光,所以也能够防止主体材料给发光元件1的发光光谱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并苯系材料只要是具有并苯骨架并且发挥如上所述的效果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萘衍生物、蒽衍生物、萘并萘衍生物(并四苯衍生物)、并五苯衍生物,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但优选使用蒽衍生物(蒽系材料)或并四苯衍生物(并四苯系材料)。
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将电子从红色发光层7R向红外线发光层6中的蒽系材料或并四苯系材料输送。
作为并四苯系材料,只要是在一个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并四苯骨架且能够发挥作为上述主体材料的功能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IRH-1表示的化合物,更优选使用下述式IRH-2表示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使用下述IRH-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01
[上述式IRH-1中,n表示1~12的自然数,R表示取代基或官能团,且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另外,上述式IRH-2、IRH-3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另外,R1~R4互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优选并四苯系材料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由此,能够防止产生主体材料与发光材料的非本意的相互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另外,能够提高主体材料对电位和空穴的耐性。因此,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
具体而言,作为并四苯系材料,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H1-1~H1-11表示的化合物、下述式H1-12~H1-27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11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21
另外,作为蒽系材料,只要是在一个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蒽骨架、且能够发挥作为上述主体材料的功能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IRH-4表示的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更优选使用下述式IRH5~IRH-8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31
[上述式IRH-4中,n表示1~10的自然数,R表示取代基或官能团,且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另外,上述式IRH-5~IRH-8中,R1、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另外,R1、R2互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蒽系材料优选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由此,能够防止产生主体材料与发光材料的非本意的相互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另外,能够提高主体材料对电位和空穴的耐性。因此,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
具体而言,作为蒽系材料,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H2-1~H2-16表示的化合物、下述式H2-21~H2-40表示的化合物、下述式H2-51~H2-70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41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51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61
应予说明,包含这样的发光材料和主体材料的红外线发光层6中的发光材料的含量(掺杂量)优选为0.01~10wt%,更优选为0.1~5wt%。通过使发光材料的含量在这样的范围内,能够使发光效率最优化。
另外,红外线发光层6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60nm左右,更优选为3~50nm左右。
红色发光层
该红色发光层7R通过在上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使发出的红色光作为发出光(可见光)。
该红色发光层7R含有发光为红色的红色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红色发光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对于各种红色荧光材料、红色磷光材料,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红色荧光材料,只要发出红色的荧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下述化学式(17)表示的化合物(二茚并苝衍生物)等苝衍生物、铕配位化合物、苯并吡喃衍生物、罗丹明衍生物、苯并噻吨衍生物、卟啉衍生物、尼罗红、2-(1,1-二甲基乙基)-6-(2-(2,3,6,7-四氢-1,1,7,7-四甲基-1H、5H-苯并(ij)喹嗪-9-基)乙烯基)-4H-吡喃-4H-亚基)丙二腈(DCJTB)、4-(二氰基亚甲基)-2-甲基-6-(对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4H-吡喃(DCM)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281
其中,作为红色发光材料,优选使用二茚并苝衍生物。由此,能够使红色发光层7R以更高亮度发出红色光。
作为红色磷光材料,只要发出红色的磷光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铱、钌、铂、锇、铼、钯等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还可举出这些金属配位化合物的配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苯基吡啶骨架、联吡啶骨架、卟啉骨架等的配位化合物。更具体而言,可举出三(1-苯基异喹啉)铱、双[2-(2’-苯并[4,5-α]噻吩基)吡啶-N,C3']铱(乙酰丙酮)(btp2Ir(acac))、2,3,7,8,12,13,17,18-八乙基-12H,23H-卟啉-铂(II)、双[2-(2’-苯并[4,5-α]噻吩基)吡啶-N,C3']铱、双(2-苯基吡啶)铱(乙酰丙酮)。
另外,红色发光层7R中,除上述红色发光材料以外,优选含有以红色发光材料为客体材料的主体材料。
作为该主体材料,可以使用与作为上述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已说明的同样的材料。
应予说明,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红外线发光层6和红色发光层7R为邻接的构成时,优选成为红外线发光层6位于阳极3侧的构成。由此,能够实现提高各发光层6、7R中的光的发出效率。
此外,此时,优选红色发光层7R的主体材料与红外线发光层6的主体材料相同。由此,由于在双方的发光层6、7R之间不生成带隙,所以不会导致电压上升,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发出红外线和红色的光。即,即使发光层6、7R彼此邻接,也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发出红外线和红色的光双方。
第1中间层
该第1中间层8A在红色发光层7R与蓝色发光层7B的层之间以与它们相接的方式设置,具有调整载流子(空穴和电子)在红色发光层7R与蓝色发光层7B之间转移的功能。通过该功能,能够分别使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有效率地发光。
作为该第1中间层8A,只要具有调整载流子(空穴和电子)的转移的功能,可以具有任何构成,特别优选含有与上述红色发光层7R的主体材料同种或相同的材料,并且实质上不含有具有发光性的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第1中间层8A的构成材料,例如与作为红色发光层7R的主体材料说明的同样地,优选使用含有并苯系材料的材料。
如果使用该材料,则可以将第1中间层8A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的能级设定成比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的双方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的能级低,并且将第1中间层8A的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级设定成比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的双方的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级高。其结果,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止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
作为并苯系材料,只要具有并苯骨架、且发挥上述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萘衍生物、蒽衍生物、并四苯(萘并萘)衍生物、并五苯衍生物、并六苯衍生物、并七苯衍生物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优选使用并四苯(萘并萘)衍生物。
作为并四苯(萘并萘)衍生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与在上述红外线发光层6的主体材料中说明的萘并萘衍生物同样的衍生物。
这样的萘并萘衍生物具有双极性。因此,第1中间层8A能够将空穴顺利地从红色发光层7R输送到蓝色发光层7B,并且将电子顺利地从蓝色发光层7B输送到红色发光层7R。另外,第1中间层8A对电子和空穴具有优异的耐性。因此,能够防止第1中间层8A的劣化,其结果,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耐久性。
这样的第1中间层8A中的并苯系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90wt%,更优选为30~70wt%,进一步优选为40~60wt%。
此外,作为第1中间层8A的构成材料,除上述并苯系材料以外,特别优选含有胺系材料(胺衍生物)。
胺系材料(即具有胺骨架的材料)的空穴输送性优异、并且上述并苯系材料(即具有并苯骨架的材料)的电子输送性优异。由此,第1中间层8A具有电子输送性和空穴输送性双方。即,第1中间层8A具有双极性。这样,如果第1中间层8A具有双极性,则能够顺利地从红色发光层7R介由由第1中间层8A向蓝色发光层7B转移空穴,同时能够顺利地从蓝色发光层7B介由第1中间层8A向红色发光层7R输送电子。其结果,能够分别向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有效率地注入电子和空穴而使它们发光。
另外,由于这样的第1中间层8A具有双极性,所以对载流子(电子、空穴)的耐性优异。并且,由于并苯系材料对激子的耐性优异,所以即使在第1中间层8A中电子和空穴再次结合而生成激子,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第1中间层8A的劣化。由此,防止或抑制由第1中间层8A的激子导致的劣化,其结果,能够使发光元件1的耐久性优异。
作为用于这样的第1中间层8A的胺系材料,只要具有胺骨架并发挥上述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上述空穴输送材料中的具有胺骨架的材料,但优选使用联苯胺系胺衍生物。
在联苯胺系胺衍生物中,作为用于第1中间层8A的胺系材料,特别优选导入2个以上的萘基。作为这样的联苯胺系胺衍生物,例如可举出下述化学式(22)表示的N,N’-二(1-萘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α-NPD)、下述化学式(23)表示的N,N,N’,N’-四萘基-联苯胺(TNB)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11
这样的胺系材料,一般空穴输送性优异,胺系材料的空穴转移度比后述的并苯系材料的空穴转移度高。因此,空穴能够顺利地从红色发光层7R介由第1中间层8A向蓝色发光层7B输送。
这样的第1中间层8A中的胺系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90wt%,更优选为30~70wt%,进一步优选为40~60wt%。
另外,第1中间层8A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100nm,更优选为3~50nm,进一步优选为5~30nm。由此,抑制驱动电压的同时,第1中间层8A能够可靠地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转移。
与此相对,如果第1中间层8A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值,则因第1中间层8A的构成材料等,有驱动电压显著变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特别是白色发光)变得困难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第1中间层8A的平均厚度低于上述下限值,则因第1中间层8A的构成材料、驱动电压等,第1中间层8A可靠地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转移可能变得困难。
蓝色发光层
该蓝色发光层7B通过在上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蓝色光作为发出光(可见光)。
该蓝色发光层7B含有发光为蓝色的蓝色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蓝色发光材料,例如,可举出各种蓝色荧光材料和蓝色磷光材料,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蓝色荧光材料,只要发出蓝色的荧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下述化学式(24A)或下述化学式(24B)表示的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等的苯乙烯基胺衍生物,荧蒽衍生物、芘衍生物、苝和苝衍生物、蒽衍生物、苯并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21
唑衍生物、苯并噻唑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22
衍生物、菲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4,4’-双(9-乙基-3-咔唑亚乙烯基)-1,1’-联苯(BCzVBi)、聚[(9,9-二辛基芴-2,7-二基)-co-(2,5-二甲氧基苯-1,4-二基)]、聚[(9,9-二己基氧芴-2,7-二基)-邻-co-(2-甲氧基-5-{2-乙氧基己氧基}苯撑-1,4-二基)]、聚[(9,9-二辛基芴-2,7-二基)-co-(乙炔基苯)]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31
作为蓝色磷光材料,只要发出蓝色的磷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铱、钌、铂、锇、铼、钯等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酸铱、三[2-(2,4-二氟苯基)吡啶-N,C2’]铱、双[2-(3,5-三氟甲基)吡啶-N,C2’]-吡啶甲酸铱、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铱(乙酰丙酮)。
另外,蓝色发光层7B中,除上述蓝色发光材料以外,优选含有以蓝色发光材料为客体材料的主体材料。
作为这样的主体材料,可以使用与作为上述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说明的材料同样的材料。
绿色发光层
该绿色发光层7G通过在上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绿色光作为发出光(可见光)。
该绿色发光层7G含有发光为绿色的绿色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绿色发光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对于各种绿色荧光材料、绿色磷光材料,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绿色荧光材料,只要发出绿色的荧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香豆素衍生物、下述化学式(25)所示的喹吖啶酮衍生物等喹吖啶酮及其衍生物、9,10-双[(9-乙基-3-咔唑)-亚乙烯基]蒽、聚(9,9-二己基-2,7-亚乙烯基亚芴基)、聚[(9,9-二辛基芴-2,7-二基)-co-(1,4-二苯撑-亚乙烯基-2-甲氧基-5-{2-乙基己基氧基}苯)]、聚[(9,9-二辛基-2,7-二亚乙烯基亚芴基)-邻-co-(2-甲氧基-5-(2-乙氧基己基氧基)-1,4-苯撑)]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41
作为绿色磷光材料,只要发出绿色的磷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铱、钌、铂、锇、铼、钯等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面式-三(2-苯基吡啶)铱(Ir(ppy)3)、双(2-苯基吡啶-N,C2’)铱(乙酰丙酮)、面式-三[5-氟-2-(5-三氟甲基-2-吡啶)苯基-C,N]铱等。
另外,绿色发光层7G中,除上述绿色发光材料以外,优选含有以绿色发光材料为客体材料的主体材料。
作为该主体材料,可以使用与作为上述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说明的材料同样的材料。
另外,这样的绿色发光层7G的主体材料与红外线发光层6的主体材料同样地,优选使用并苯衍生物(并苯系材料)。由此,能够以更高亮度且高效率使绿色发光层7G发绿光。
此外,优选该绿色发光层7G的主体材料与上述蓝色发光层8的主体材料相同。由此,由于在双方的发光层7G、8之间不生成带隙,所以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发出绿色的光和蓝色的光。
电子输送层
电子输送层9具有将从阴极11介由电子注入层10而注入的电子输送到绿色发光层7G的功能。
作为电子输送层9的构成材料(电子输送性材料),例如可举出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等菲咯啉衍生物、三(8-羟基喹啉)铝(Alq3)等以8-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为配体的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等喹啉衍生物、氮杂中氮茚衍生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51
二唑衍生物、苝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嘧啶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基醌衍生物、硝基取代芴衍生物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其中,作为电子输送层9中使用的电子输送性材料,优选使用氮杂中氮茚衍生物,尤其更优选使用分子内具有氮杂中氮茚骨架和蒽骨架的化合物(以下,也简称为“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
这样,由于使用分子内具有氮杂中氮茚骨架和蒽骨架的化合物作为与绿色发光层7G邻接的电子输送层9的电子输送性材料,所以能够有效率地将电子从电子输送层9向绿色发光层7G输送。因此,能够使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优异。
另外,由于能够有效率地进行从电子输送层9向绿色发光层7G的电子输送,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压低电压化,伴随于此,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
此外,由于分子内具有氮杂中氮茚骨架和蒽骨架的化合物对电子和空穴的稳定性(耐性)优异,所以,由这一点也能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
电子输送层9中使用的电子输送性材料(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在一个分子内所含的氮杂中氮茚骨架和蒽骨架的个数分别为1个或2个。由此,能够使电子输送层9的电子输送性和电子注入性优异。
具体而言,作为电子输送层9中使用的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例如优选使用下述式ELT-A1~ELT-A24表示的化合物、下述式ELT-B1~式ELT-B12表示的化合物、下述ELT-C1~ELT-C20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371
这样的氮杂中氮茚化合物的电子输送性和电子注入性优异。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1的发光效率。
认为该氮杂中氮茚化合物的电子输送性和电子注入性优异是基于以下理由。
上述那样的分子内具有氮杂中氮茚骨架和蒽骨架的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整体以π共轭体系连接,所以电子云扩散到分子整体。
而且,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氮杂中氮茚骨架部分具有接收电子的功能,和将其接收的电子向蒽骨架部分送出的功能。另一方面,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蒽骨架部分具有从氮杂中氮茚骨架部分接收电子的功能,和将其接收的电子向与电子输送层9的阳极3侧邻接的层,即向绿色发光层7G输送的功能。
如果具体地进行说明,则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氮杂中氮茚骨架部分具有2个氮原子,其一方(接近蒽骨架部分的一侧)的氮原子具有sp2杂化轨道,另一方(远离蒽骨架部分的一侧)的氮原子具有sp3杂化轨道。具有sp2杂化轨道的氮原子构成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分子的共轭体系的一部分,并且,与碳原子相比,其电负性高、吸引电子的强度大,所以作为接收电子的部分而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具有sp3杂化轨道的氮原子不是通常的共轭体系,但由于具有非共用电子对,因此作为其电子向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分子共轭体系送出电子的部分而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蒽骨架部分为电中性,所以能够容易地从氮杂中氮茚骨架部分接收电子。另外,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蒽骨架部分与绿色发光层7G的构成材料,尤其与主体材料(并苯系材料)轨道的重叠大,所以能够容易地向绿色发光层7G的主体材料输送电子。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的电子输送性和电子注入性优异,所以作为结果,能够使发光元件1的驱动电压低电压化。
另外,对于氮杂中氮茚骨架部分,具有sp2杂化轨道的氮原子被还原也稳定,具有sp3杂化轨道的氮原子被氧化也稳定。因此,该氮杂中氮茚系化合物对电子和空穴的稳定性高。其结果,能够实现发光元件1的长寿命化。
另外,将如上所述的电子输送性材料中的2种以上组合来使用时,电子输送层9可以由混合了2种以上的电子输送性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也可以层叠多个由不同电子输送性材料构成的层而构成。
电子输送层9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200nm左右,更优选为10~100nm左右。
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10具有提高来自阴极11的电子注入效率的功能。
作为该电子注入层10的构成材料(电子注入性材料),例如可举出各种无机绝缘材料、各种无机半导体材料。
作为这样的无机绝缘材料,例如可举出碱金属硫族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碱土类金属硫族化合物、碱金属的卤化物和碱土金属的卤化物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将它们作为主材料构成电子注入层1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注入性。特别是碱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硫族化合物、碱金属的卤化物等)的功函数非常小,使用碱金属化合物构成电子注入层10,从而发光元件1能够得到高亮度。
作为碱金属硫族化合物,例如可举出Li2O、LiO、Na2S、Na2Se、NaO等。
作为碱土类金属硫族化合物,例如可举出CaO、BaO、SrO、BeO、BaS、MgO、CaSe等。
作为碱金属的卤化物,例如可举出CsF、LiF、NaF、KF、LiCl、KCl、NaCl等。
作为碱土金属的卤化物,例如可举出CaF2、BaF2、SrF2、MgF2、BeF2等。
另外,作为无机半导体材料,例如可举出含有Li、Na、Ba、Ca、Sr、Yb、Al、Ga、In、Cd、Mg、Si、Ta、Sb和Z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氮化物或氧化氮化物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电子注入层10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1000nm左右,更优选为0.2~100nm左右,进一步优选为0.2~50nm左右。
应予说明,该电子注入层10可以根据阴极11和电子输送层9的构成材料、厚度等而省略。
密封部件
密封部件12按照覆盖阳极3、层叠体14和阴极11的方式设置,具有将它们气密性密封,并隔绝氧、水分的功能。通过设置密封部件12,能够得到提高发光元件1的可靠性,防止变质·劣化(耐久性提高)等效果。
作为密封部件1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Al、Au、Cr、Nb、Ta、Ti或含有它们的合金、氧化硅、各种树脂材料等。应予说明,在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作为密封部件12的构成材料时,为了防止短路,优选根据需要在密封部件12与阳极3、层叠体14和阴极11之间设置绝缘膜。
另外,可以使密封部件12以平板状与基板2对置,用例如热固性树脂等密封材将它们之间密封。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发光元件1,使用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的发光材料,并且在红外线发光层6的主体材料中使用并四苯系材料,由此能够在近红外区域发光,并能够实现高效率化和长寿命化。
上述发光元件1例如可以如下制造。
[1]首先,准备基板2,在该基板2上形成阳极3。
阳极3例如可以使用等离子体CVD、热CVD之类的化学蒸镀法(CVD)、真空蒸镀等干式镀覆法、电镀等湿式镀覆法、喷镀法、溶胶·凝胶法、MOD法、接合金属箔等来形成。
[2]接着,在阳极3上形成空穴注入层4。
空穴注入层4例如优选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应予说明,空穴注入层4例如也可以通过在阳极3上供给将空穴注入性材料溶解在溶剂中或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成的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材料,然后干燥(脱溶剂或脱分散介质)而形成。
作为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材料的供给方法,例如也可以使用旋涂法、辊涂法、喷墨打印法等各种涂布法。通过使用所述涂布法,可以较容易地形成空穴注入层4。
作为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材料的制备中所用的溶剂或分散介质,例如可举出各种无机溶剂、各种有机溶剂、或含有它们的混合溶剂等。
应予说明,干燥例如可以通过在大气压或减压环境中的放置、加热处理、吹送非活性气体等来进行。
另外,也可以在本工序前,对阳极3的上表面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由此,可以进行向阳极3的上表面赋予亲液性,除去(清洗)附着在阳极3的上表面的有机物,调整阳极3的上表面附近的功函数等。
这里,作为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条件,例如优选等离子体功率100~800W左右,氧气流量50~100mL/min左右,被处理部件(阳极3)的传送速度0.5~10mm/sec左右,基板2的温度70~90℃左右。
[3]接着,在空穴注入层4上形成空穴输送层5。
空穴输送层5,例如优选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应予说明,也可以通过在空穴注入层4上供给将空穴输送性材料溶解在溶剂中或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成的空穴输送层形成用材料,然后干燥(脱溶剂或脱分散介质)而形成。
[4]接着,在空穴输送层5上形成红外线发光层6。
红外线发光层6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真空蒸镀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5]接着,在红外线发光层6上形成红色发光层7R。
红色发光层7R例如可以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6]接着,在红色发光层7R上形成第1中间层8A。
第1中间层8A例如可以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另外,第1中间层8A也可以通过例如在红色发光层7R上供给将该构成材料溶解在溶剂中或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成的第1中间层形成用材料,然后干燥(脱溶剂或脱分散介质)而形成。
[7]接着,在第1中间层8A上形成蓝色发光层7B。
蓝色发光层7B例如可以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8]接着,在蓝色发光层7B上形成绿色发光层7G。
绿色发光层7G,例如可以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9]接着,在绿色发光层7G上形成电子输送层9。
电子输送层9,例如可以通过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来形成。
另外,电子输送层9也可以通过例如在绿色发光层7G上供给将电子输送材料溶解在溶剂中或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成的电子输送层形成用材料,然后干燥(脱溶剂或脱分散介质)而形成。
[10]接着,在电子输送层9上形成电子注入层10。
在使用无机材料作为电子注入层10的构成材料时,电子注入层10例如可以采用使用CVD法、真空蒸镀、溅射等干式镀覆法等的气相工艺,涂布无机微粒油墨并进行煅烧等来形成。
[11]接着,在电子注入层10上形成阴极11。
阴极11例如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接合金属箔、涂布金属微粒油墨并进行煅烧等来形成。
经过如上的工序,可得到发光元件1。
最后,被覆密封部件12以覆盖得到的发光元件1,与基板2接合。
第2实施方式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以下,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层叠红外线发光层6的位置不同、并且在该层叠位置,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之间具备第2中间层8B,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相同。
即,图2所示的发光元件1是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色发光层7R、第1中间层8A、蓝色发光层7B、绿色发光层7G、第2中间层8B、红外线发光层6、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阴极11依次层叠而成的。换言之,发光元件1中,层叠体14插入到阳极3与阴极11之间,所述层叠体14是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色发光层7R、第1中间层8A、蓝色发光层7B、绿色发光层7G、第2中间层8B、红外线发光层6、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依次从阳极3侧向阴极11侧层叠而成。
而且,发光元件1的整体设置在基板2上并且用密封部件12密封。
在这样的发光元件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同样地,电子从阴极11侧供给(注入)到红外线发光层6、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的各发光层,同时空穴从阳极3侧供给(注入)到上述各发光层。而且,各发光层中,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利用在该再次结合时释放的能量生成激子(exciton),在激子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荧光或磷光)。因此,红外线发光层6发出红外线的同时,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分别发出红色、蓝色、以及绿色的可见光。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也发出红外线和白色的可见光。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由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这3层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1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具有第1中间层8A,所以能够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转移,因此能够阻止在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其结果,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各自平衡性良好地发光,发光元件1更可靠地发出白色光作为可见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1在绿色发光层7G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具有第2中间层8B,所以能够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绿色发光层7G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的转移,因此能够阻止在绿色发光层7G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其结果,绿色发光层7G和红外线发光层6各自平衡性良好地发光,发光元件1更可靠地发出白色光作为可见光、并且更可靠地发出红外线。
红外线发光层6通过在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红外线作为发出光。
该红外线发光层6可以形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具备的红外线发光层6同样的构成,但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红外线发光层6比其他的发光层7R、7G、7B更靠近阴极11侧时,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优选使用双(2-甲基-8-羟基喹啉)(对苯基苯酚)铝(BAlq)、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Alq3)那样的羟基喹啉系金属配位化合物。由此,能够实现红外线发光层6的长寿命化。
另外,第2中间层8B可以形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具备的第1中间层8A同样的构成。
<第3实施方式>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以下,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作为发出可见光的发光层,省略红色发光层7R、蓝色发光层7B以及绿色发光层7G的形成,形成黄色发光层7Y和蓝绿色发光层7C,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相同。
即,图3所示的发光元件1是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第1中间层8A、黄色发光层7Y、蓝绿色发光层7C、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阴极11依次层叠而成的。换言之,发光元件1中,层叠体14插入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所述层叠体14是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第1中间层8A、黄色发光层7Y、蓝绿色发光层7C、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依次从阳极3侧向阴极11侧层叠而成。
而且,发光元件1的整体设置在基板2上并且用密封部件12密封。
在这样的发光元件1中,电子从阴极11侧供给(注入)到红外线发光层6、黄色发光层7Y以及蓝绿色发光层7C的各发光层,同时空穴从阳极3侧供给(注入)到上述各发光层。而且,各发光层中,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利用在该再次结合时释放的能量生成激子(exciton),在激子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荧光或磷光)。因此,红外线发光层6发出红外线的同时,黄色发光层7Y、蓝绿色发光层7C分别发出黄色、蓝绿色的可见光。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发出红外线和白色的可见光。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由黄色发光层7Y和蓝绿色发光层7C这2层构成。
黄色发光层
黄色发光层7Y通过在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黄色光作为发出光(可见光)。
该黄色发光层7Y含有发光为黄色的黄色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黄色发光材料,没有特别是限定,对于各种黄色荧光材料、黄色磷光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黄色荧光材料,只要能发出黄色的荧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下述化学式(26A)表示的并四苯系化合物、四苯基萘并萘(俗称:红荧烯)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451
另外,作为黄色磷光材料,只要能发出黄色的磷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下述式(26B)表示的三(2-苯基喹啉)铱(III)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461
蓝绿色发光层
蓝绿色发光层7C通过在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蓝绿色光作为发出光(可见光)。
该蓝绿色发光层7C含有发光为蓝绿色的蓝绿色发光材料而构成。
作为这样的蓝绿色发光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对于各种蓝绿色荧光材料、蓝绿色磷光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蓝绿色荧光材料,只要能发出蓝绿色的荧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上述化学式(24A)表示的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等苯乙烯基胺衍生物、4,4’-双二苯基氨基-二茋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另外,作为蓝绿色磷光材料,只要能发出蓝绿色的磷光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下述式(27)表示的双(3,5-二氟-2-(2-吡啶)苯基)-(2-羧基吡啶)铱(III)等。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471
另外,黄色发光层7Y和蓝绿色发光层7C中,优选各自含有上述黄色发光材料和蓝绿色发光材料以外,还含有以黄色发光材料和蓝绿色发光材料为客体材料的主体材料。
应予说明,作为该主体材料,可以使用与作为上述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说明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第4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4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以下,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以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对于第4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层叠红外线发光层6的位置不同、并且在该层叠位置,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蓝绿色发光层7C之间具备第1中间层8A,除此以外,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相同。
即,图4所示的发光元件1是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黄色发光层7Y、蓝绿色发光层7C、第1中间层8A、红外线发光层6、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阴极11依次层叠而成的。换言之,发光元件1中,层叠体14插入到阳极3与阴极11之间,所述层叠体14是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黄色发光层7Y、蓝绿色发光层7C、第1中间层8A、红外线发光层6、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依次从阳极3侧向阴极11侧层叠而成。
而且,发光元件1的整体设置在基板2上且用密封部件12密封。
在这样的发光元件1中,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同样地,电子从阴极11侧供给(注入)到红外线发光层6、黄色发光层7Y以及蓝绿色发光层7C的各发光层,同时空穴从阳极3侧供给(注入)到上述各发光层。而且,各发光层中,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利用在该再次结合时释放的能量生成激子(exciton),在激子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荧光或磷光)。因此,红外线发光层6发出红外线的同时,黄色发光层7Y和蓝绿色发光层7C分别发出黄色和蓝绿色的可见光。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也发出红外线和白色的可见光。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由黄色发光层7Y和蓝绿色发光层7C这2层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1在蓝绿色发光层7C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具有第1中间层8A,所以能够调整空穴和电子在蓝绿色发光层7C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的转移,因此能够阻止在蓝绿色发光层7C和红外线发光层6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其结果,蓝绿色发光层7C和红外线发光层6各自平衡性良好地发光,发光元件1更可靠地发出白色光作为可见光,并且更可靠地发出红外线。
应予说明,红外线发光层6通过在阳极3和阴极11之间通电,发出红外线作为发出光。
该红外线发光层6可以形成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具备的红外线发光层6同样的构成,但如本实施方式所述,红外线发光层6比其他的发光层7Y、7C更靠近阴极11侧时,作为红外线发光层6含有的主体材料,优选使用双(2-甲基-8-羟基喹啉)(对苯基苯酚)铝(BAlq)、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Alq3)那样的羟基喹啉系金属配位化合物。由此,能够实现红外线发光层6的长寿命化。
<第5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第5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以下,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以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作为发出可见光的发光层,省略红色发光层7R和蓝色发光层7B的形成,单独形成绿色发光层7G,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相同。
即,图5所示的发光元件1是阳极3、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第1中间层8A、绿色发光层7G、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阴极11依次层叠而成的。换言之,发光元件1中,层叠体14插入到阳极3和阴极11之间,所述层叠体14是空穴注入层4、空穴输送层5、红外线发光层6、第1中间层8A、绿色发光层7G、电子输送层9、电子注入层10依次从阳极3侧向阴极11侧层叠而成。
而且,发光元件1的整体设置在基板2上且用密封部件12密封。
在这样的发光元件1中,电子从阴极11侧供给(注入)到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的各发光层,同时空穴从阳极3侧供给(注入)到上述各发光层。而且,各发光层中,空穴和电子再次结合,利用在该再次结合时释放的能量生成激子(exciton),在激子返回基态时释放能量(荧光或磷光)。因此,红外线发光层6发出红外线的同时,绿色发光层7G发出绿色的可见光。即,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使红外线和绿色的可见光发光。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7由绿色发光层7G这1层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光元件1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之间具有第1中间层8A,所以能够调整空穴和电子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之间的转移,因此能够阻止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其结果,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各自平衡性良好地发光,发光元件1更可靠地发出绿色光作为可见光。应予说明,在绿色发光层7G含有绿色磷光材料作为发光材料时,能够更显著地得到该效果。即,通过阻止在红外线发光层6和绿色发光层7G之间的激子的能量转移,能够可靠地防止绿色磷光材料产生的3重态激子的失活。
接着,对具备上述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本发明的发光装置)进行说明。
(照明用光源)
首先,对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适用于照明用光源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照明用光源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6所示的照明用光源200是用于照明用、特别是供室内照明的光源。
该照明用光源200具有透明基板205和发光元件1。
发光元件1具有透明电极202、对置电极203、层叠体201,通过在透明电极202和对置电极203之间施加电场,层叠体201具备的发光层发光。然后,该发光层中产生的发出光穿过透明基板205,从而例如照明室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用光源200具备的发光元件1发出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白色的可见光。即,对于照明用光源200,作为发光元件1,具备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
这里,通常的室内照明用光源,例如,如果是荧光灯等,则其发光波长大概为400~700nm左右,没有像太阳光那样具有近红外区域的发光的发光波长。
与此相对,数码相机具备的受光元件(CCD、CMOS等)的受光波长大概为1100nm左右。这样,受光元件对近红外区域的波长(700~1100nm)具备灵敏度。
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在室内和室外拍摄时,存在各自的画质产生微妙的差异这种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该照明用光源200中,发出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白色的可见光作为发出光。
这样,不仅发出可见光,也能够发出近红外区域的光,所以即使在室内拍摄,也能够得到与在室外拍摄几乎相同的图像。
另外,照明用光源200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发光元件1,所以可靠性优异。
(皮肤诊断装置)
接着,对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适用于皮肤诊断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皮肤诊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7所示的皮肤诊断装置300是根据皮肤状态的测定结果,能够正确把握其状态的皮肤诊断装置。
该皮肤诊断装置300具有第1测定探测器302、第2测定探测器303、键盘304、运算机构305、运算机构305、微型数码照相机306、显示器307。
第1测定探测器302测定皮肤的水分量、皮脂量以及弹性等。
另外,第2测定探测器303测定皮肤的色调、血液循环状态以及黑色素沉积状态等。
键盘304是输入来自试验对象的问诊或者输入试验对象的皮肤的观察或触诊的结果的输入机构。
运算机构305是根据来自测定探测器302、303的测定信号或者问诊、观察或触诊的输入结果,计算测试对象的皮肤状态的评价指数的运算机构。
微型数码照相机306为能够通过USB端子连接的结构,具备光源,能够拍摄20倍~150倍的放大图像。
另外,显示器307用于显示算出的皮肤状态的评价指数。
在该结构的皮肤诊断装置300中,微型数码照相机306具备的光源具备多个上述发光元件1,向作为拍摄对象物的皮肤(肌肤)照射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白色的可见光。
即,光源具备多个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作为上述发光元件1。
根据这样的皮肤诊断装置300,可使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白色的可见光,进行利用微型数码照相机306的拍摄。
这样,不仅利用可见光,也利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进行拍摄,由此也能够得到血液的信息。即,不仅能够得到皮肤的表面上的状态(例如,皮肤表面的黑色素量),也能够得到红血球指数和红细胞比容值等。因此,能够测定带有血色的皮肤状态。
另外,由于皮肤诊断装置300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发光元件1,所以可靠性优异。
脉搏测定装置
接着,对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适用于脉搏测定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脉搏测定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8所示的脉搏测定装置400是将传感器组件安装在手指上来测定脉搏数的携带用的脉搏测定装置。
该脉搏测定装置400具有传感器组件481、装置主体482、连接它们彼此的配线L。
传感器组件481被安装在测定者的手指上,具有检测脉搏成分的脉搏传感器483。
另外,脉搏传感器483具有射出检测用光的光源483A和接受被人体(手指)反射的检测用光的受光部(Photo Detector)483B。
装置主体482根据受光部483B的受光结果,抽出脉搏成分,从而测定脉搏数,将作为其测定结果的脉搏数显示在显示部497上。
该构成的脉搏测定装置400中,光源483A具备上述发光元件1,向要测定脉搏的手指照射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
即,光源483A具备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作为上述发光元件1。
根据这样的脉搏测定装置400,使用光源483A中发出的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生成被手指反射的检测用光,根据该检测用光的强度的变化(强弱)测定脉搏。
这里,在室内进行脉搏测定时,即使通过仅使用了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的方法,在受光部483B也能够检测出检测用光的强度的变化。然而,如果在室外进行脉搏测定,则因太阳光具有强近红外线,所以受光部483B的受光结果中产生噪声等。
另外,由于绿色(波长:500~550nm左右)的可见光与其他波长的可见光比较,容易侵入皮肤内部,所以在可见光中,也特别适用于脉搏数的测定。然而,如果单独用绿色的可见光进行脉搏测定,则需要使发出光的功率特别大,给稳定的脉搏数的测定带来困难。
因此,通过使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双方作为脉搏数的测定时使用的光源,从而互补它们的缺点,结果也能够在室外实施脉搏测定。
另外,由于脉搏测定装置400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发光元件1,所以可靠性优异。
认证装置
接着,对将本发明的发光装置适用于认证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认证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9所示的认证装置1000是使用生物体F(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指尖)的生物体信息来认证个人的生物体认证装置。
该认证装置1000具有:光源100B、保护层玻璃1001、微透镜阵列1002、受光元件组1003、发光元件驱动部1006、受光元件驱动部1004、控制部1005。
光源100B具备多个上述发光元件1,向作为拍摄对象物的生物体F照射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
即,光源100B具备多个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作为上述发光元件1。
应予说明,该光源100B中,多个发光元件1例如沿着保护层玻璃1001的外圆周部配置。
保护层玻璃1001是生物体F接触或接近的部位。
微透镜阵列1002设置在保护层玻璃1001的生物体F接触或接近的一侧的相反侧。该微透镜阵列1002是多个微透镜排列成矩阵状而构成。
受光元件组1003设置在相对于微透镜阵列1002与保护层玻璃1001相反的一侧。该受光元件组1003由与微透镜阵列1002的多个微透镜对应地设置成矩阵状的多个受光元件构成。作为该受光元件组1003的各受光元件,例如可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等。
发光元件驱动部1006是对光源100B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
受光元件驱动部1004是对受光元件组1003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
控制部1005例如为MPU,具有控制发光元件驱动部1006和受光元件驱动部1004的驱动的功能。
另外,控制部1005具有通过比较受光元件组1003的受光结果与预先存储的生物体认证信息来进行生物体F的认证的功能。
例如,控制部1005基于受光元件组1003的受光结果,生成关于生物体F的图像图案(例如静脉图案)。然后,控制部1005将该图像图案与作为生物体认证信息而预先存储的图像图案进行比较,基于该比较结果来进行生物体F的认证(例如静脉认证)。
根据这样的认证装置1000,基于使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形成的受光元件组1003的受光结果,进行生物体认证。
这里,在室内进行生物体认证时,即使利用仅使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的方法,也能够生成图像图案(例如静脉图案)。然而,如果在室外进行生物体认证,则因太阳光具有较强的近红外线,所以受光元件组1003的受光结果中产生噪声。
另外,绿色(波长:500~550nm左右)的可见光,在可见光中也适用于图像图案(例如静脉图案)的生成。
因此,通过使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光和绿色的可见光作为生物体认证时使用的光源,也能够在室外实施生物体认证。
另外,由于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发光元件1,所以可靠性优异。
这样的认证装置1000可装入各种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
图10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移动型(或是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该图中,个人电脑1100是由具备键盘1102的主体部1104和具备显示部的显示单元1106构成,显示单元1106介由铰链结构部相对于主体部1104可转动地被支撑。
该个人电脑1100中,主体部1104设置有上述认证装置1000。
根据这样的个人电脑1100,由于具备高效率和长寿命的发光元件1,所以可靠性优异。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除了图10的个人电脑(移动型个人电脑)以外,还可应用于例如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摄像机、取景器型或直接监视型的磁带录像机、便携型个人电脑、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也包括带有通信功能的)、电子词典、计算器、电子游戏机、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防盗用电视监视器、电子双筒望远镜、POS终端、具备触摸板的设备(例如金融机构的自动取款机、自动售票机)、医疗设备(例如电子体温计、血压计、血糖计、脉搏测量装置、脉波测量装置、心电显示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内窥镜用显示装置)、鱼群探测机、各种测定设备、度量仪表类(例如车辆、飞机、船舶的度量仪表类)、飞行模拟装置、其他各种监视器类、投影仪等投射型表示装置等。
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可以置换成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设备,或者可以附加任意构成。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1.噻二唑系化合物的制造
(合成例A1)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561
合成(A1-1)
在5升的烧瓶中加入1500ml发烟硝酸并进行冷却。保持在10~50℃的同时向其中逐步添加1500ml硫酸。再向其中经1小时少量地添加150g的作为原料的二溴苯并噻二唑即化合物(a)。此时以使溶液温度变为5℃以下的方式进行。全部添加后,在室温(25℃)反应20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注入3kg的冰中,搅拌一晚。其后,过滤后用甲醇,庚烷清洗。
将过滤后的残留物用200ml的甲苯进行热溶解后,缓冷至室温后进行过滤,将残留物用少量的甲苯清洗后,减压干燥。
由此,得到60g的HPLC纯度95%的化合物(b)(4,7-二溴-5,6-二硝基-苯并[1,2,5]噻二唑)。
合成(A1-2)
Ar下,在5升的烧瓶中加入30g得到的作为二溴体的化合物(b)和54.2g三苯基胺的硼酸体、2500ml甲苯、2M碳酸铯水溶液(152g/(蒸馏水)234ml),在90℃下反应一晚。反应后进行过滤、分液、浓缩,将得到的52g粗品用硅胶柱(SiO2 5kg)分离,从而得到紫红色固体。
由此,得到8.9g的HPLC纯度96%的化合物(c)。
应予说明,合成三苯基胺的硼酸体时,Ar下,向5升的烧瓶中加入246g的4-溴三苯基胺(市售品)、1500ml脱水四氢呋喃,在-60℃下经3小时滴加1.6M的n-BuLi/己烷溶液570ml。30分钟后经1小时滴加429g硼酸三异丙酯。滴加后在自然进行的温度下反应一晚。反应后,滴加2升水,其后用2升甲苯萃取、分液。对有机层进行浓缩、重结晶,并进行过滤,干燥后得到160g白色的作为目标产物的硼酸体。
得到的硼酸体的HPLC纯度为99%。
合成(A1-3)
Ar下,在1升的烧瓶中加入8g得到的作为二硝基体的化合物(c)、7g还原铁、600ml乙酸,在80℃下反应4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反应后,将反应液注入到1.5升离子交换水中,向其中添加1.5升乙酸乙酯。由于添加后固体析出,所以添加1升四氢呋喃和300g食盐进行分液。水层用1升的四氢呋喃再萃取。再次用少量的水、甲醇清洗浓缩干燥后的物质,得到橙色固体。
由此,得到7g的HPLC纯度80%的化合物(d)。
合成(A1-4)
Ar下,在1升的烧瓶中加入4.5g得到的作为二胺体的化合物(d)、3.7g苯偶酰、300ml作为溶剂的乙酸,8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注入1升离子交换水中,对结晶进行过滤、水洗,得到7g的墨绿色固体。然后,用硅胶柱(SiO2 1kg)对该墨绿色固体进行纯化。
由此,得到4g的HPLC纯度99%的化合物(e)(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对该化合物(e)进行质量分析,结果M+:826。
然后,在设定温度340℃下对得到的化合物(e)进行升华纯化。该升华纯化后的化合物(e)的HPLC纯度为99%。
(合成例A2)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581
合成(A2-1)~(A2-3)
与上述合成例A1中说明的合成(A1-1)~(A1-3)同样地进行,得到作为二胺体的化合物(d)。
合成(A2-4)
Ar下,在1升的烧瓶中加入1.5g得到的作为二胺体的化合物(d)、0.6g的9,10-菲醌、300ml作为溶剂的乙酸,8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注入1升离子交换水中,对结晶进行过滤、水洗,得到2g的墨绿色固体。然后,用硅胶柱(SiO2 1kg)对该墨绿色固体进行纯化。
由此,得到1.5g的HPLC纯度99%的化合物(f)(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对该化合物(f)进行质量分析,结果M+:824。
然后,在设定温度340℃下对得到的化合物(f)进行升华纯化。该升华纯化后的化合物(f)的HPLC纯度为99%。
2.主体材料(并四苯系材料)的制造
(合成例B1)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591
合成(B1-1)
Ar下,在300ml的烧瓶中加入6g的4-溴联苯和50ml干燥二乙醚。室温下滴加1.6M的n-BuLi/己烷溶液14.5ml,反应30分钟。
另一方面,Ar下,另外在500ml的烧瓶中投入2.7g的5,12-萘并萘醌和100ml的干燥甲苯。向其中滴加预先调整的联苯基锂,反应3小时。反应后,添加20ml的蒸馏水搅拌30分钟后,加入到甲醇中,过滤分离固体。用硅胶(SiO2 500g)纯化得到的固体。
由此,得到4.5g白色固体(5,12-双联苯-4-基-5,12-二氢-萘并萘-5,12-二醇)。
合成(B1-2)
量取合成(B1-1)中得到的4.5g二醇体和300ml乙酸加入到1000ml的烧瓶中。向其中加入在5g盐酸(35%)中溶解了5g氯化亚锡(无水)而得到的液体,搅拌30分钟。其后,移入分液漏斗,之后加入甲苯,用蒸馏水分液清洗、并干燥。用硅胶(SiO2 500g)对得到的固体进行纯化,得到4g黄色固体(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
3.发光元件的制造
(实施例1)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0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红外线发光层上,形成平均厚度5nm的红色发光层。作为红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17)表示的化合物(二茚并苝衍生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2.0wt%。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红色发光层上形成由以下所示的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1中间层。
这里,作为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1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蓝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1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蓝色发光层。作为蓝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4B)表示的化合物(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蓝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7>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蓝色发光层上,形成平均厚度25nm的绿色发光层。作为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5)表示的化合物(喹吖啶酮衍生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绿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8>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绿色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30nm的电子输送层。
<9>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10>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11>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实施例2)
上述实施例1的工序<3>中,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使用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代替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发光元件。
(实施例3)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5nm的红色发光层。作为红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17)表示的化合物(二茚并苝衍生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2.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红色发光层上形成由以下所示的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1中间层。
这里,作为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1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蓝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1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蓝色发光层。作为蓝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4B)表示的化合物(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蓝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蓝色发光层上,形成平均厚度25nm的绿色发光层。作为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5)表示的化合物(喹吖啶酮衍生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绿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7>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由以下所示的第2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2中间层形成在绿色发光层上。
这里,作为第2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2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8>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2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0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2表示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Alq3)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2.0wt%。
<9>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红外线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电子输送层。
<10>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11>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12>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实施例4)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0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红色发光层上形成由以下所示的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1中间层。
这里,作为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1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黄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1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黄色发光层。作为黄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6A)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黄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蓝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黄色发光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蓝绿色发光层。作为蓝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4A)表示的化合物(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蓝绿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7>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蓝绿色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30nm的电子输送层。
<8>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9>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10>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实施例5)
上述实施例4的工序<3>中,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使用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代替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4同样地制造发光元件。
(实施例6)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黄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黄色发光层。作为黄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6A)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黄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蓝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黄色发光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5nm的蓝绿色发光层。作为蓝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4A)表示的化合物(苯乙烯基胺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2-34表示的化合物(蒽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蓝绿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7.0wt%。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由以下所示的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1中间层形成在蓝绿色发光层上。
这里,作为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1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1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0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2表示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Alq3)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2.0wt%。
<7>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红外线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30nm的电子输送层。
<8>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9>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10>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实施例7)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25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红外线发光层上形成由以下所示的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构成的平均厚度5nm的第1中间层。
这里,作为第1中间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使用上述化学式(2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胺系材料。另外,使第1中间层中的主体材料的含量为50wt%。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第1中间层上,形成平均厚度10nm的绿色发光层。作为绿色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面式-三(2-苯基吡啶)铱(Ir(ppy)3)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3-苯基-4-(1’-萘基)-5-苯基咔唑、4,4’-N,N’-二咔唑联苯(CBP)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绿色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15wt%。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双(2-甲基-8-羟基喹啉)(对苯基苯酚)铝(BAlq)在绿色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20nm的第2中间层。
<7>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第2中间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40nm的电子输送层。
<8>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9>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10>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实施例8)
上述实施例7的工序<3>中,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使用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代替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7同样地制造发光元件。
(参考例1)
<1>首先,准备平均厚度0.5mm的透明玻璃基板。接着,采用溅射法在该基板上形成平均厚度100nm的ITO电极(阳极)。
然后,将基板依次浸渍于丙酮、2-丙醇,进行超声波清洗后,实施氧等离子体处理和氩等离子体处理。这些等离子体处理分别在将基板加热至70~90℃的状态下,在等离子体功率100W、气体流量20sccm、处理时间5sec的条件下进行。
<2>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胺系的空穴输送性材料(四对联苯基-联苯胺)蒸镀在ITO电极上,形成平均厚度50nm的空穴输送层。
<3>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蒸镀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平均厚度25nm的红外线发光层。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构成材料,使用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客体材料),使用上述式H1-2表示的化合物(并四苯系材料)作为主体材料。另外,使红外线发光层中的发光材料(掺杂剂)的含量(掺杂浓度)为4.0wt%。
<4>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在红外线发光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80nm的电子输送层。
<5>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氟化锂(LiF)在电子输送层上成膜,形成平均厚度1nm的电子注入层。
<6>接着,采用真空蒸镀法将Al在电子注入层上成膜。由此,形成由Al构成的平均厚度100nm的阴极。
<7>接着,按照覆盖形成的各层的方式被覆玻璃制保护层(密封部件),用环氧树脂固定、密封。
经过以上工序,制造出发光元件。
(参考例2)
上述参考例1的工序<3>中,作为红外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使用上述式D-8表示的化合物代替上述式D-2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造发光元件。
4.评价
在各实施例和各参考例中,使用恒定电流电源(TOYO Technica制KEITHLEY2400),使100mA/cm2的恒定电流流过发光元件,使用波形测定器(相马光学公司制“S-2440”)测定此时的发光波形。
另外,使用色度计(Konica Minolta Sensing公司制“CS-2000”)测定此时的发出光的色度(x,y),使用光功率测试仪(ADC公司制“光功率计8230”)测定发光功率。
还测定此时的电压值(驱动电压)。
将这些测定结果在表1以及图11~13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01992859200691
由图11~图13可知,各实施例的发光元件中,能够发出目标颜色(波长)的可见光,同时能够发出近红外区域的红外线。
另外,由表1可知,结果为实施例1~6的发光元件发出白色光作为可见光,实施例7、8的发光元件发出绿色光作为可见光。
应予说明,由表1可知,各实施例的发光元件能够得到高发光功率,并且能够抑制驱动电压,所以判断为各实施例的发光元件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
符号说明
1…发光元件,2…基板,3…阳极,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红外线发光层,7…可见光发光层,7R…红色发光层,7G…绿色发光层,7B…蓝色发光层,7C…蓝绿色发光层,7Y…黄色发光层,8…蓝色发光层,8A…第1中间层,8B…第2中间层,9…电子输送层,10…电子注入层,11…阴极,12…密封部件,14…层叠体,100…显示装置,100B…光源,200…照明用光源,201…层叠体,202…透明电极,203…对置电极,205…透明基板,300…皮肤诊断装置,302…第1测定探测器,303…第2测定探测器,304…键盘,305…运算机构,306…微型数码照相机,307…显示器,400…脉搏测定装置,481…传感器组件,482…装置主体,483…脉搏传感器,483A…光源,484B…受光部,497…显示部,1000…认证装置,1001…保护层玻璃,1002…微透镜阵列,1003…受光元件组,1004…受光元件驱动部,1005…控制部,1006…发光元件驱动部,1100…个人电脑,1102…键盘,1104…主体部,1106…显示单元,F…生物体,L...配线。

Claims (11)

1.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阳极,
阴极,
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层和发出红外线的红外线发光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红外线发光层含有噻二唑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A)表示,
Figure FDA00001992859100011
式(1A)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B)表示,
Figure FDA00001992859100012
式(1B)中,A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噻二唑系化合物由下述式(1C)表示,
Figure FDA00001992859100013
式(1C)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基、芳基氨基、三芳基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红外线发光层含有下述式(2)表示的铂配合物系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
Figure FDA00001992859100021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红外线发光层还含有保持所述发光材料的主体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发出白色光作为所述可见光。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发出绿色光作为所述可见光。
10.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装置。
CN201210283144.3A 2011-08-09 2012-08-09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2956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3659A JP5790279B2 (ja) 2011-08-09 2011-08-09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173659 2011-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6841A true CN102956841A (zh) 2013-03-06
CN102956841B CN102956841B (zh) 2016-12-21

Family

ID=4767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3144.3A Active CN102956841B (zh) 2011-08-09 2012-08-09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9932B2 (zh)
JP (1) JP5790279B2 (zh)
CN (1) CN10295684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753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463633A (zh) * 2014-06-02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检查方法
CN108288639A (zh) * 2018-01-26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227728A (zh) * 2018-12-21 2021-08-0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发光装置、发光模块、照明装置、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CN113903246A (zh) * 2021-04-08 2022-01-07 义乌清越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交互标签结构及制备方法、信息交互装置及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099B (zh) 2011-04-12 2018-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5765034B2 (ja) * 2011-04-18 2015-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30018547A (ko) 2011-08-09 2013-02-25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티아디아졸계 화합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인증 장치, 전자 기기
JP5790279B2 (ja) 2011-08-09 2015-10-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35261B2 (ja) * 2011-08-09 2016-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324952B2 (en) 2012-02-28 2016-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hiadiazole, compound for light-emitting elements,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4072120A (ja) * 2012-10-01 2014-04-21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N103772416B (zh) 2012-10-18 2018-01-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噻二唑系化合物、发光元件用化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871336B (zh) * 2012-12-18 2017-08-08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具有稠合环系的发光体
WO2014107606A2 (en) 2013-01-04 2014-07-10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ighly-fluorescent and photo-stable chromophores for wavelength conversion
KR102083980B1 (ko) * 2013-06-25 2020-03-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영상 및 보안 패턴 출력용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2291619B1 (ko) * 2014-02-26 2021-08-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890784B2 (ja) * 2016-11-30 2021-06-18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生体計測用装置
JP6869509B2 (ja) * 2016-11-30 2021-05-12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生体計測用装置
US11444248B2 (en) 2016-11-30 2022-09-13 Kyushu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bioinstrumentation device
JP7043733B2 (ja) * 2017-03-13 2022-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光源、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8152485A (ja) * 2017-03-14 2018-09-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光源、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GB2560582A (en) * 2017-03-17 2018-09-19 Sumitomo Chemical Co Fingerprint and vein imaging apparatus
KR102673640B1 (ko) * 2017-07-04 2024-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적외선 유기 광 센서가 임베디드된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1910702B2 (en) * 2017-11-07 2024-02-20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GB201721675D0 (en) * 2017-12-21 2018-02-07 Sumitomo Chemical Co Composition
DE102020117591A1 (de) * 2019-07-12 2021-0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ische Verbindung,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Licht emittierendes Gerät,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CN114751917A (zh) * 2022-04-21 2022-07-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近红外发光荧光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7016A1 (en) * 2000-04-21 2003-02-06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evice
US20040018382A1 (en) * 2002-07-29 2004-01-29 Crosslink Polymer Research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use
US20070285005A1 (en) * 2004-03-31 2007-12-13 Fuji Photo Film.,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WO2008094187A2 (en) * 2006-09-11 2008-08-0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Near-infrared emitting organic compounds and organic device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4435B2 (ja) 1987-03-02 1998-10-22 イーストマン・コダック・カンパニー 改良薄膜発光帯をもつ電場発光デバイス
US4769292A (en) 1987-03-02 1988-09-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 luminescent zone
JPH03792A (ja) 1989-02-17 1991-01-07 Pioneer Electron Corp 電界発光素子
JP2749407B2 (ja) 1989-02-20 1998-05-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電界発光素子
JPH02255788A (ja) 1989-03-29 1990-10-16 Asahi Chem Ind Co Ltd 有機のel素子
JPH03162481A (ja) 1989-11-20 1991-07-12 Pioneer Electron Corp 電界発光素子
JP2659597B2 (ja) 1989-12-05 1997-09-3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電界発光素子
JP3162741B2 (ja) 1991-07-30 2001-05-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5294869A (en) 1991-12-30 1994-03-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ulticolor image display device
JPH05214334A (ja) 1992-02-05 1993-08-24 Konica Corp 有機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362440B2 (ja) 1992-06-24 2003-01-07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693257A (ja) 1992-09-10 1994-04-05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316236B2 (ja) 1992-10-29 2002-08-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界発光素子
US5449564A (en) 1992-10-29 1995-09-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having improved durability
JPH06145146A (ja) 1992-11-06 1994-05-24 Chisso Corp オキシネイト誘導体
JPH06240246A (ja) 1993-02-17 1994-08-30 Ricoh Co Ltd 電界発光素子
JPH0752375A (ja) 1993-08-19 1995-02-28 Sony Corp 印刷方法
JP3635595B2 (ja) 1996-02-29 2005-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824417B2 (ja) 1997-04-04 2006-09-2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炭化水素化合物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6004685A (en) 1997-12-23 1999-12-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LED doped with periflanthene for efficient red emission
JPH11179895A (ja) 1997-12-24 1999-07-06 Canon Aptex Inc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1217776A (ja) 1998-01-29 1999-08-10 Yasuji Masaki 転写捺染物及び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091073A (ja) 1998-09-11 2000-03-31 Sony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480896B (en) 1999-07-30 2002-03-21 Sony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1097949A (ja) 1999-09-30 2001-04-10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1270585A (ja) 2000-03-24 2001-10-02 Takeo Kato インデックス付合成樹脂フィルム包装袋
EP1175128B1 (en) 2000-07-17 2010-09-22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azole compound
US6864628B2 (en) 2000-08-28 2005-03-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light-emitting layer having triplet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layer having singlet compound
JP2002097465A (ja) 2000-09-25 2002-04-02 Toyo Ink Mf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材料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6630254B2 (en) 2001-04-10 2003-10-0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Conjugated polycarbazole derivative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4036682B2 (ja) 2001-06-06 2008-01-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発光材料
JP2003109760A (ja) 2001-09-28 2003-04-11 Canon Inc 有機発光素子
JP4646494B2 (ja) 2002-04-11 2011-03-0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新規含窒素複素環誘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0578424B1 (ko) 2002-05-07 2006-05-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새로운 유기 발광용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EP1578885A2 (de) 2002-12-23 2005-09-28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zelement
EP1582516B1 (en) 2003-01-10 2013-07-17 Idemitsu Kosan Co., Ltd. Nitrogenous heterocyclic derivativ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5063938A (ja) 2003-05-09 2005-03-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6045398A (ja) 2004-08-06 2006-02-16 Toyo Ink Mf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714099B2 (en) * 2004-10-15 2010-05-1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s
US7402831B2 (en) 2004-12-09 2008-07-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apting short-wavelength LED's for polychromatic, broadband, or “white” emission
JP4053553B2 (ja) 2005-06-23 2008-02-27 ニチハ株式会社 建築板の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建築板
US8206839B2 (en) * 2005-10-04 2012-06-2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2007115626A (ja) 2005-10-24 2007-05-10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
US20070215889A1 (en) 2006-03-20 2007-09-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romatic amine compound,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using the aromatic amine compound
US7923719B2 (en) 2006-04-28 2011-04-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wherein wiring contact is made through an opening in an organic compound layer
US7902542B2 (en) 2006-06-14 2011-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apted LED device with re-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nstruction
JP5006606B2 (ja) 2006-09-13 2012-08-22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用化合物及び有機el素子
JP5025196B2 (ja) * 2006-09-14 2012-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材料および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
US7622584B2 (en) 2006-11-24 2009-11-24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Imidazopyridine-based compound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including organic layer comprising the imidazopyridine-based compound
JP5273544B2 (ja) 2006-12-08 2013-08-28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金属配位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発光材料
JP2008162921A (ja) 2006-12-27 2008-07-17 Idemitsu Kosan Co Ltd ベンゾチアジアゾール誘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
US20080230123A1 (en) * 2007-03-12 2008-09-25 Fujifilm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JP5127300B2 (ja) 2007-05-28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ルオレン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並びに表示装置
JP2009016693A (ja) * 2007-07-07 2009-01-22 Idemitsu Kosan Co Ltd ホスト材料および有機el素子
JP2009049094A (ja) 2007-08-16 2009-03-05 Sony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967952B2 (ja) 2007-09-21 2012-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893573B2 (ja) 2007-10-03 2012-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915356B2 (ja) 2008-01-29 2012-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00117068A (ko) 2008-02-06 2010-11-02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유기 반도체 재료
KR101598183B1 (ko) 2008-03-28 2016-02-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아세나프토퀴녹살린 유도체, 발광소자, 발광장치 및 전자기기
TWI407610B (zh) * 2008-11-28 2013-09-01 Univ Nat Chiao Tung Infrared light distance sensing device for organic semiconductors
EP2356372B1 (de) * 2008-12-11 2016-08-10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 leuchtdiode und beleuchtungsmittel
JP5314409B2 (ja) * 2008-12-17 2013-10-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434106B2 (ja) 2009-02-05 2014-03-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吐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211756A (ja) 2009-03-12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生体情報取得方法及び生体認証装置
JP5402134B2 (ja) 2009-03-23 2014-0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41618B2 (ja) 2009-03-26 2013-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313845B2 (en) 2009-03-31 2012-11-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Quinoxaline derivative,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quinoxaline derivative
JP5347662B2 (ja) 2009-04-03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1073432A (ja) 2009-09-03 2011-04-1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制御装置
JP2011134810A (ja) 2009-12-22 2011-07-07 Seiko Epson Corp 発光素子、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DE102010013495A1 (de) 2010-03-31 2011-10-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otierstoff für eine Lochleiterschicht für organische Halbleiterbauelemente und Verwendung dazu
US8691401B2 (en) 2010-04-16 2014-04-08 Basf Se Bridged benzimidazole-carbene complexes and use thereof in OLEDS
KR101421365B1 (ko) 2010-04-20 2014-07-18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스카르바졸 유도체,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선스 소자용 재료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선스 소자
TWI567075B (zh) 2010-06-15 2017-01-21 國立清華大學 6H-吲哚〔3,2-b〕喹喔啉衍生物及其有機發光二極體
CN102386341B (zh) 2010-09-06 2015-11-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025099B (zh) * 2011-04-12 2018-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5765034B2 (ja) * 2011-04-18 2015-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30032791A1 (en) * 2011-06-24 2013-02-07 Bazan Guillermo C Conjugated polymers having an imine group at the intrachain electron donor bridgehead position useful in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900847B1 (ko) * 2011-07-08 2018-09-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KR20130018547A (ko) * 2011-08-09 2013-02-25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티아디아졸계 화합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인증 장치, 전자 기기
JP5790279B2 (ja) 2011-08-09 2015-10-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70811B2 (ja) * 2011-12-28 2016-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324952B2 (en) * 2012-02-28 2016-04-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hiadiazole, compound for light-emitting elements,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7016A1 (en) * 2000-04-21 2003-02-06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evice
US20040018382A1 (en) * 2002-07-29 2004-01-29 Crosslink Polymer Research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use
US20070285005A1 (en) * 2004-03-31 2007-12-13 Fuji Photo Film.,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WO2008094187A2 (en) * 2006-09-11 2008-08-0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Near-infrared emitting organic compounds and organic devices us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ANG QIAN,ET AL: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iadiazoloquinoxaline-Containing Chromophores as Dopants for Efficient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J. PHYS. CHEM. C.》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753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684249A (zh) * 2011-12-28 2017-05-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463633A (zh) * 2014-06-02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检查方法
US10367148B2 (en) 2014-06-02 2019-07-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nspection method
CN108288639A (zh) * 2018-01-26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288639B (zh) * 2018-01-26 2020-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检测方法、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227728A (zh) * 2018-12-21 2021-08-0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发光装置、发光模块、照明装置、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CN113903246A (zh) * 2021-04-08 2022-01-07 义乌清越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交互标签结构及制备方法、信息交互装置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6841B (zh) 2016-12-21
US20130037785A1 (en) 2013-02-14
JP5790279B2 (ja) 2015-10-07
US9159932B2 (en) 2015-10-13
JP2013038245A (ja)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6841A (zh)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6025099B (zh)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5970811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65034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30018547A (ko) 티아디아졸계 화합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인증 장치, 전자 기기
JP5682429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3288856A (zh) 噻二唑系化合物、发光元件用化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电子设备
EP2884552B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772416A (zh) 噻二唑系化合物、发光元件用化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认证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0382502A (zh) 有机化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CN107641096A (zh) 有机化合物、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JP2013177327A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42498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35261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83289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45989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03087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206477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71304B2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20681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91714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87885B2 (ja) 電子機器
JP5879727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6006047A (ja) チアジアゾール系化合物、発光素子用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38246A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認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