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37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37A
CN102193437A CN2011100509380A CN201110050938A CN102193437A CN 102193437 A CN102193437 A CN 102193437A CN 2011100509380 A CN2011100509380 A CN 2011100509380A CN 201110050938 A CN201110050938 A CN 201110050938A CN 102193437 A CN102193437 A CN 102193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xing device
fixing member
producing part
photographic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09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37B (zh
Inventor
池渊丰
吉川政昭
石井贤治
吉永洋
岩谷直毅
德田哲生
山口嘉纪
藤本一平
濑下卓弥
今田高广
长谷岳诚
下川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套(21),系回转的环状带,在内周面涂布润滑剂;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套(21)的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套(21);相接部件(26),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由加压辊(31)推压,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相接,形成夹持部;以及加热手段(22),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侧,加热定影套(21)。在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前,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使得定影套(21)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定影套(21)的已由加热手段(22)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N)位置。能不会产生转矩异常地启动定影装置。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成为公知技术。其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纸上,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压力及热等的定影装置,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配置为由对向辊或带或其组合构成的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纸夹入该夹持部,施加热及压力,将上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若列举上述定影装置一例,则可以列举使用由多个辊部件架设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架设支承定影带的多个辊部件,内设在多个辊部件之一的辊部件的加热器,加压辊(加压部件)等构成。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加热定影带。并且,记录介质向着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的夹持部运送,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及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带定影方式)。
在定影装置的夹持部中,在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之间赋与高的加压力,因此,当启动时或从待机状态复位时等,产生转矩问题。转矩大场合,会发生电机摇摆或齿轮破损等危险。
对于这种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将夹持部的压力设为第一压力,以及比第一压力大的第二压力,开始像加热动作时,将夹持部的压力设为第一压力,此后设为第二压力,降低转矩。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加热时,随着加压辊的检测温度上升,加快加压辊的驱动速度,降低加压辊的驱动转矩。又,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定影动作停止期间,预先定期或持续使得回转加压部件回转进行加热,抑制产生转矩。
又,提出过以下定影装置:作为定影部件的环状带架设支承在管状的金属热传导体等固定部件上,移动得到导向的定影装置,或者环状带仅仅在夹持部周边由相接部件支承的定影装置。在用于这种定影装置的环状带中,在作为固定部件和相接部件的接触面的带的内周面,为了提高滑动性,降低摩擦,涂布润滑脂等的润滑剂。
但是,润滑脂等的润滑剂的粘度具有温度依存性,当定影装置受周边环境等的影响处于冷状态时,粘度成为非常高的状态。当定影装置从这种状态启动时,存在产生上述转矩异常的问题。
为了防止发生这种转矩异常,可以考虑例如在非回转状态加热,通过对装置整体加热,润滑脂也受热,粘度充分降低后开始回转。但是,若在非回转状态下加热直到润滑脂充分被加热,加热很化费时间,启动时间迟,尤其,在上述那样的低温环境下,存在启动时间迟的问题。
尤其,在定影部件的加热手段不是均一加热定影部件整体,而是局部加热其一部分的定影装置中,加热位置处于局部,向分布在装置整体的润滑脂(尤其夹持部)的热传递很费时间,存在直到成为能开始回转的加热时间非常长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0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869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19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系回转的环状带,在内周面涂布润滑剂;加压部件,配置在定影部件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相接部件,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加压部件推压,通过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以及加热手段,配置在定影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定影部件。当该定影装置启动时,通过驱动加压部件回转,定影部件回转一周以下,使得通过定影部件的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能不会产生转矩异常地进行启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部件,系回转的环状带,在内周面涂布润滑剂;
加压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
相接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该加压部件推压,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以及
加热手段,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在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前,通过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在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前,该控制器使得驱动装置驱动加压部件,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定影装置启动时,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4)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定影装置待机时,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5)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上述加压部件的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
(6)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回转速度比定影处理时的回转速度低。
(7)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温度检测手段,检测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
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温度检测手段,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9)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驱动上述加压部件的回转是反复该加压部件的回转和停止的间歇驱动。
(10)在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的每次间歇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
(11)在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回转速度比定影处理时的回转速度低。
(12)在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温度检测手段,检测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
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13)在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温度检测手段,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13)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不会产生转矩异常,能稳定地启动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一实施形态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使用卤素加热器作为加热手段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定影套的轴向、周向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发热片材构成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组装面状发热体和发热体支承部件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组装面状发热体、发热体支承部件以及端子板支柱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端子板支柱上的面状发热体的电极端子和供电线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2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套侧的内部机构部构成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1)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2)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定影装置动作例(1)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定影装置动作例(2)的模式图。
图14是表示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
图15是表示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6是表示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3)的顶视图。
图17是表示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4)的顶视图。
图18是表示回转支承部件和面状发热体和相接部件的配置例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定影装置的另一实施形态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在图19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回转支承部件构成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套侧的内部机构部构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2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整体构成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上述定影装置,因此,能构成消除转矩异常引起的不良状况、能更快地启动、同时实现长寿命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定影装置构成]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定影部件(定影套21,也称为定影回转体),系回转的环状带,在内周面涂布润滑剂;加压部件(加压辊31,也称为加压回转体),配置在定影部件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加压部件推压,通过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以及加热手段(面状发热体22),配置在定影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定影部件。当该定影装置启动时,通过驱动加压部件回转,定影部件回转一周以下,使得通过定影部件的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在图2中,表示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直接加热的结构。在图2中,符号10表示作为控制手段的控制器,D表示驱动装置35。
加热手段系配置在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定影部件的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在定影部件内周侧,设有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其配置为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着面状发热体,在所定位置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形态中,说明设有面状发热体22作为加热手段,但是,加热手段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3所示,使用卤素灯32。图3所示卤素灯32也与图2所示使用面状发热体22场合相同,不是均一加热定影部件整体,而是局部加热一部分区域。又,也可以优选使用IH加热器等。又,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有对定影回转体进行导向的金属管30(定影部件)。
在此,定影套21为管形状的环状带,轴向具有与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具有可挠性,例如可以在由厚度为30-50μm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脱模层,成为外径为30mm。在本发明中,如图4(a)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如图4(b)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圆周方向称为周向。
作为形成定影套21基材的材料,可以使用铁、钴、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等的传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
定影套21的脱模层为将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的氟化合物包覆成管状,其厚度为50μm。脱模层用于提高直接与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相接的定影套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加压辊31系在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芯上顺序形成硅酮橡胶(固态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外径成为30mm。弹性层厚度形成为2mm。脱模层系包覆PFA管,形成厚度50μm。又,可以根据需要在金属芯内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又,加压辊31由加压手段(没有图示)通过定影套21与相接部件26压接,该压接部形成定影套21侧为凹的夹持部。并且,该夹持部运送载置调色剂T的记录介质P。
又,加压辊31在与定影套21压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其回转(在图2中沿顺时钟方向回转),伴随该加压辊31的回转,定影套21回转(在图2中沿逆时钟方向回转)。
相接部件26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具有长度,至少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压接的部分由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体构成,通过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所定位置,以该状态固定。在图2中,相接部件26在嵌入到设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圆周上的沿轴向延伸的槽的状态下,通过发热体支承部件23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
又,相接部件26的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接的部分可以由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片材等滑动性及耐磨耗性良好的材料构成。又,在定影套21内周面,为了提高与相接部件26的滑动性,涂布润滑脂等的润滑剂。
铁心保持部件28系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H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
又,铁心保持部件28将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侧的各种各样部件保持在所定位置,例如,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与加压辊31对向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相接部件26,从夹持部的相反面侧支承相接部件26,使得即使相接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加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又,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相接部件26,使得相接部件26保持从该铁心保持部件28向着加压辊31侧稍稍突出,配置为在夹持部,铁心保持部件28(或后述的加热管27)不与定影套21接触。
又,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与加压辊31侧相反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端子板支柱24以及供电线25,所述端子板支柱24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T字型形状,上述供电线25沿着端子板支柱24上延伸设置,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再有,将发热体支承部件23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外面。在图2中,在定影套21的下方半周部分(夹持部的进入侧的半周部分)区域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23。此时,考虑组装性,也可以粘接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铁心保持部件28。或者为了防止从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向铁心保持部件28的传热,也可以使得两者非粘接。
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或以所定间隙接近配置,支承该面状发热体22。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沿着定影套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度的外周面。
又,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能耐面状发热体22发热的耐热性,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接近的面状发热体22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以及不将面状发热体22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侧、而使其传递到定影套21侧的隔热性,优选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构成为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场合,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对面状发热体22朝夹持部侧拉引的力作用在该面状发热体22,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23需要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这种场合,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也很合适。又,也可以在该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的内部设置固态的树脂部件,以便提高刚性。
面状发热体22如图5所示,包括发热片材22s,其系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22a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2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22b供给电力的电极层22c,与定影套21的轴向、周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又,在基层22a上,设有绝缘层22d,使得电阻发热层22b和邻接的另一供电系统的电极层22c之间绝缘,使得发热片材22s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绝缘。面状发热体22设有电极端子22e(没有图示,将在后文进行说明),其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与电极层22c连接,将从供电线25供给的电力供给该电极层22c。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在此,基层22a为由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某种程度耐热性的树脂构成的弹性体薄膜,其中,优选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薄膜部件。由此,具备耐热性、绝缘性、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电阻发热层22b为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均一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具有导电性的薄膜,若对其通电,则因内部电阻发热作为焦耳热。这种电阻发热层22b可以使得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成为涂料,将该涂料涂布在基层22a上成膜。
又,电阻发热层22b也可以先在基层22a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属粒子构成的薄膜的导电层,接着,在该导电层上叠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使其一体化。
在电阻发热层22b使用的碳粒子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由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碳微线圈的至少一个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又,金属粒子为由Ag、Al、Ni等构成的粒子,其形状既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丝状。
绝缘层22d可以通过涂布由聚酰亚胺树脂等与基层22a相同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形成。
电极层22c既可以涂布导电性油墨或Ag等导电性糊等形成,也可以粘接金属箔或金属网等形成。
构成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系厚度薄的片材,热容量小,能急速加热,其发热量能根据电阻发热层22b的体积电阻率任意设定。即,可以通过构成电阻发热层22b的导电性粒子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分散量等调整发热量,例如,能实现得到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35W/cm2,总功率1200W左右的输出的面状发热体22。这种场合,发热片材22s成为例如宽度(轴向)20cm、长度(周向)2cm左右的尺寸。
又,使用由不锈钢等金属丝构成的作为面状发热体场合,由于存在金属丝,面状发热体表面产生凹凸,因此,若如本发明那样,使其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滑动,则表面容易磨耗,但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发热片材22s如上所述,表面没有凹凸,呈平坦状态,因此,对于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的滑动,显示优异的耐久性。再有,较好的是,若将氟树脂涂布在发热片材22s的电阻发热层22b表面,则能进一步提高对于与定影套21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
作为发热片材22s的在定影套21内周面的配置区域,在图2中,表示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面的从与夹持部相反侧的位置到夹持部前的位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既可以将发热片材22s配置在夹持部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面全周。
又,控制手段(控制器10)根据来自作为温度检测手段的热敏元件33的检测,控制面状发热体22,控制定影套21的温度。
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可以例如按如下顺序实行:
首先,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图6)。这时,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流失,粘接剂优选使用热传导率低者。
这时,在发热片材22s的与定影套21周向对应的一方的端部,预先设置与上述电极层22c连接的多个电极端子22e(电极端子22e1,22e2)全部。在图6中,在发热片材22s中,在与定影套21周向对应的一方的端部(与加压辊31即夹持部侧相反侧的端部)的端边上,在与定影套21轴向对应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端子22e1,22e2。
其理由如下:即,在面状发热体22上,向电阻发热层22b供给电力,设有至少两个电极端子22e,但是,例如,将两个电极端子22e分别各一个设在发热片材22s两端场合,需要将对于供电必要的电源配线等连接到两端的各自的电极端子22e。这时,发热片材22s本身是薄膜,其本身刚性低,因此,用于连接供电用配线的端子板需要分别设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两端,引起装置大型化。于是,通过将电极端子22e集中设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一方的端部供电,实现装置小型化。
又,也考虑将电极端子22e配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端部,但是,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粘接发热片材22s时,电极端子22e也弯曲,作为供给电源的电极部,产生螺钉紧固时变形或端子部件复杂化,或组装性恶化等不良状况。于是,在发热片材22s的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一方的端部配置多个电极端子22e,由此,即使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粘接发热片材22s时,也不会使得电极端子22e弯曲,实现良好的组装性。
接着,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缘边,折曲电极端子22e附近的发热片材22s,使得电极端子22e朝着圆形的定影套21的中心侧,使得电极端子22e1,22e2分别在端子板支柱24上与供电线25连接固定(参照图7,图8)。电极端子22e1,22e2在端子板支柱24上的连接固定可以如图8所示通过螺钉紧固进行。又,发热片材22s的设有电极端子22e的端边的中央部,设有作为发热片材22s固定用的固定端子22f,该固定端子22f也通过螺钉紧固在端子板支柱24。
接着,将端子板支柱24收纳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的凹下部分,同时,将相接部件26安装在H型的另一方的凹下部分,完成定影套21侧的内部机构部(参照图9)。最后,将该内部机构部插入定影套21的内周侧,配置为如图2所示,完成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
不用粘接剂等固定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发热片材22s的非粘接场合,在发热片材22s,通过螺钉连接将沿着夹持部相反侧延伸的电极端子22e和固定端子22f固定在端子板支柱24,同时,通过定影套21回转,从该固定侧将发热片材22s朝夹持部侧拉伸,发热片材22s在夹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定影套21内周面之间状态下稳定地与定影套21接触,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但是,在这种发热片材22s相对发热体支承部件23非粘接地浮动状态下,当处理堵塞等时,使得定影套21逆回转场合,有时会发生发热片材22s提升移动,发生位置偏移。又,伴随发热片材22s动作,电极端子22e也存在扭转或变形而导致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为了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较好的是,将该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固定。
这时,若粘接发热片材22s的片材整个面,则发热片材22s的发热在片材整个面易移动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不合适,较好的是,在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两端部之中,仅仅将不通过记录介质S的区域,即非通纸区域(面)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同时,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在此使用的记录介质P之中最大尺寸通过的区域,即最大通纸区域)不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处于浮起状态,因此,不会从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生热移动,能使得发热片材22s在通纸区域产生的热有效地用于加热定影套21。
又,可以使用涂布型的液体粘接剂粘接该发热片材22s,也可以使用带状的粘接部件(双面胶带),其在由具有耐热性的丙烯类材料或硅酮类材料构成的两面具有粘接性。由此,不仅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容易,而且,当面状发热体22发生异常时,只需剥除双面胶带,就能更换面状发热体22,维修保养性良好。
此时,若仅仅在发热片材22s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之间夹入双面胶带,则发热片材22s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轴向用双面胶带粘接部分,鼓起相当于该双面胶带厚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不是一定,降低加热效率,且轴向温度分布也不均一。
于是,较好的是,在面状发热体22,使得粘接双面胶带部分的发热片材22s的厚度减薄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即,双面胶带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例如0.1mm,因此,如图10所示,在发热片材22s的例如基层22a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的轴向两端部分,设有凹部22g,其以相当于双面胶带22t厚度的深度朝着周向延伸,将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凹部22g,接着,将该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22t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所定位置。由此,当将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或者如图11所示,较好的是,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凹下相当于双面胶带22t的厚度。即,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轴向两端部分,在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以相当于双面胶带22t厚度的深度,设有朝着周向延伸的凹部23g,将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凹部23g,接着,将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状态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也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定影装置的动作]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一般按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说明基本动作。若图像形成装置接受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中,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形成夹持部。接着,若通过驱动装置D35,驱动加压辊31按图2所示顺时钟方向R2回转,则定影套21也被带动朝着逆时钟方向R1回转。这时,面状发热体22在由发热体支承部件23支承状态下,成为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接滑动的状态。
接着,与此同步,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5将电力供给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从该发热片材22s在轴向整体上有效地向定影套21传递热量,急速加热。驱动装置动作和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没有必要同时刻开始,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用配置的热敏元件等温度检测手段33从定影套21外侧或发热片材22s的内周侧发热体支承部件23内,对定影套21接触或非接触地检测温度,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实行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控制,使得夹持部成为所定温度,升温到对于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S通纸。
这样,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
向图像形成装置没有输出信号场合,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使得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不回转,对面状发热体22停止通电,希望立刻开始再输出(希望使其复位)场合,即使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处于不回转状态,也能预先向面状发热体22通电。这种场合,对面状发热体22实行预先使得定影套21整体保温程度的通电。
再有,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具有以下所述的特征动作。参照图12及图13具体说明。图12(a)表示通过没有图示的加热手段加热箭头A所示加热范围,表示停止加热时,图12(b)表示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回转所定角度(箭头C所示范围)后停止的状态,用虚线表示的箭头A范围表示加热范围移动,箭头B表示该状态的加热范围,图12(c)表示上述处理的流程图。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启动时,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回转一周以下,使得定影套21的已由面状发热体22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
即,由面状发热体22加热的区域成为涂布在定影套21内周面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熔融、粘度低的状态。因此,将该区域移动到夹持部,由于夹持部的润滑脂熔融状态,通过开始启动(连续回转),能无异常转矩地启动。
这样,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在润滑脂粘度高的状态下,启动时能成为夹持部润滑脂溶化状态,能防止转矩异常。
又,并不局限于低温时的启动,某种程度加热(处于保温状态)的待机时等,最好也实行与上述同样的控制。待机时,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回转一周以下,使得定影套21的已由面状发热体22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防止例如定影套21局部被加热时的不良状况,且能加热定影装置整体,能缩短有印刷要求场合的复位时间。
参照图12(c),说明上述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101中,接收到输出信号。
在步骤S102中,向发热片材提供电源。
在步骤S103中,加热定影套,溶化处于定影套21加热范围的润滑脂。
在步骤S104中,驱动加压辊31回转,使得定影套21的已由面状发热体22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
在步骤S105中,开始定影处理。
如上所述,当将定影套21的由面状发热体22加热的区域移动到夹持部位置时,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至少移动一次,通过驱动加压辊31回转,使得非回转时(启动时或待机时)由加热手段加热的部分来到相接部件26位置,通过加热润滑脂,消除转矩异常引起的不良状况,能更快地启动,实现定影装置的长寿命化。
为了进一步减低转矩,较好的是,如图13(a)-(d)所示,在驱动加压辊31回转中,反复加压辊31的回转和停止,进行间歇驱动。
图13(a)箭头A表示加热范围,表示停止加热时,图13(b)表示通过间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回转所定角度(箭头C1所示范围)后停止的状态,用虚线表示的箭头A范围表示加热范围移动,箭头B表示该状态的加热范围。又,图13(c)表示通过间歇驱动加压辊31回转,定影套21回转所定角度(箭头C表示从(a)开始的回转角度)后停止的状态,用虚线表示的箭头A范围表示加热范围移动,箭头B表示该状态的加热范围。图13(d)表示上述处理的流程图。
参照图13(d),说明上述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201中,接收到输出信号。
在步骤S202中,向发热片材提供电源。
在步骤S203中,加热定影套,溶化处于定影套21的第一加热范围的润滑脂。
在步骤S204中,驱动加压辊31回转预先设定的角度,使得定影套21的第一加热范围移动预先设定的角度。
在步骤S205中,停止回转的加压辊,停止定影套21的第一加热范围的移动。
在步骤S206中,加热定影套,溶化处于定影套21的另一加热范围的润滑脂。
在步骤S207中,再次驱动加压辊31回转,使得定影套21的第一加热范围移动预先设定的角度。
在步骤S208中,判断定影套21的第一加热范围是否到达夹持部,若判断已到达夹持部(步骤S208的“是”),则进入步骤S209,开始定影处理。若判断没有到达夹持部(步骤S208的“否”),则返回步骤S205,重复步骤S205至步骤S208的处理。
再有,该间歇驱动时的加压辊31的回转角度以小为好。通过减小回转角度,进行微动的间歇驱动,能以更低转矩进行回转。
又,较好的是,间歇驱动时的加压辊31的一次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如果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则即使反复间歇驱动时也不会多次停止在相同位置。因此,能防止因停止在相同位置而引起的永久变形。
如图13所示,间歇驱动时加压辊31的回转速度以比通常定影处理时的回转速度低速为好。由此,能在使得转矩降低的状态下回转,很合适。
又,如图12(b)所示,较好的是,对于加压辊31也可以预先设置用于检测温度的热敏元件等的温度检测手段34,进行加压辊31的间歇驱动,使得加压辊31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这是由于可以认为加压辊31的温度与夹持部温度大致相同的缘故。
因此,通过使用对加压辊31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手段34,进行加压辊31温度控制,能精度更好地将夹持部保持在所希望的温度,实现节能化以及定影装置的长寿命化。
[发热片材]
下面说明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的详细构成。即,发热片材22s可以在基层22a的主面上整个面或某个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但是,较好的是,在基层22a的主面上在任意区分的多个区域,分别形成能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图14至图16表示其构成例。
图14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在此,表示将面状发热体22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前的状态,展开在平坦面上,从上方看的状态。又,图中横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宽度方向,纵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长度方向。
在图14中,发热片材22sU对于其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沿着长度方向(周向)分割为二部分,形成六个分割区域。在此,将该六个分割区域作为由长度方向(周向)行成份及宽度方向(轴向)列成份构成的行列矩阵看时,参照如下表1:
表1
Figure BSA00000443479300191
在(1,2)成份的分割区域(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1,在(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2。
又,在(1,1)成份及(1,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且在各电极层22c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1,形成第一发热电路。
又,在(2,2)成份的分割区域形成连接在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之间的电极层22c,且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各自与沿着发热片材22s的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上述一边(图示下方一边)侧延伸的电极层22c连接,且在上述处于两端的各电极层22c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2,形成第二发热电路。
又,在上述第一发热电路和第二发热电路之间,设有防止两者短路的绝缘层22d。
在图14构成的面状发热体22U中,若从电极端子22e1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U的(1,2)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
又,若从电极端子22e2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U的(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因此,当小尺寸(狭宽度)的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装置20时,仅仅向电极端子22e1通电,仅仅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当宽的宽度的记录介质P通纸时,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全宽,能抑制能量消耗,能根据记录介质P的宽度进行合适的定影。又,能根据记录介质P的尺寸控制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量,因此,即使连续通纸小尺寸纸,也不会使得非通纸部的温度过度上升,不会引起为保护部件导致机器停止或降低生产性。再有,用成为一体的面状发热体22提供上述不同发热部位的位置关系,与分开的发热体结构相比,能使得发热体轴向温度偏差小。
在发热片材22s中,在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端部,发生热量向绝缘层22d及热传导率比较高的电极层22c流失,存在发热量变低的倾向。因此,如图14所示,在发热片材22sU的宽度方向(轴向),若将中央的电阻发热层22b1和端部的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设为相同面,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作为定影套21的轴向温度分布,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产生温度降低,产生定影不良等异常图像。于是,较好的是,采用图15或图16的结构,改善上述不良状况。
图15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5所示面状发热体22V的基本构成与图14所示相同,但是,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各自一部分在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向)重合,形成重叠区域,这一点与图14不同。由此,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能防止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交界处的温度降低。
图16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3)的顶视图。
图16所示面状发热体22W的基本构成与图15所示相同,但是,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重叠区域,使得电阻发热层22b 1、22b2和电极层22的交界线相对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互相不同方向倾斜,调整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互相重叠量,这一点与图15不同。
在图15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一定,伴随该叠合宽度偏差,发热量偏差也变大,存在这种不良状况,而在图16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以一定的比例变化,调整发热分布,减少零件偏差的影响,改善轴向整体的温度均一性,改善图15结构引起的不良状况。
上述那样的图14-图16的结构的发热片材22s可以首先仅仅使得与基层22a主面上的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暴露,通过涂布,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22b2,接着,在仅仅使得相当于绝缘层22d的区域暴露的状态下,通过涂布,形成仅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2d,接着,仅仅使得相当于电极层22c的区域暴露,涂布导电糊,形成电极层22c。因此,通过调整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的暴露形状,能形成任意形状的电阻发热层22b1、22b2。
又,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较好的是叠层多个发热片材22s,所述多个发热片材22s在各自基层22a的主面上的任意区域,形成可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图17表示其具体结构。
图17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构成例(4)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7中,面状发热体22如图所示,由上顺序叠层第一发热片材22s,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第二发热片材22s。
在此,第一发热片材22s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在中央的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在其两侧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又,第二发热片材22s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五部分,在宽度方向(轴向)的第二和第四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2,剩余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2连接的电极层22c。
第一发热片材22s和第二发热片材22s夹着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叠合,第一发热片材22s形成独立的第一发热电路,第二发热片材22s形成独立的第二发热电路。
由此,若向第一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一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向)中央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又,若向第二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二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向)两端部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如图14至图16所示面状发热体22,若进行长度方向(周向)分割,则为了确保必要的发热量,面状发热体22整体面积变大,有时不能与小径的定影套21对应。于是,如图17所示,通过沿着面状发热体22的厚度方向叠层不同发热部位的发热片材22s,能实现与图14至图16所示面状发热体22相同的能得到不同的发热分布的面状发热体22,能省空间(小尺寸化)地实现高输出化。
在定影装置20中,回转时,在夹持部受加压辊31拉伸,因此,夹持部上游侧的定影套21成为被赋与张力的张紧侧,定影套21的内周面在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压接状态下与面状发热体22滑动。另一方面,在夹持部下游侧,张力不作用在定影套21上,成为松弛状态,若在该状态下,欲实现装置高速化,则夹持部下游侧的定影套21的松弛程度变得厉害,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出现障害。
于是,较好的是,在定影装置20中,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至少在上述夹持部下游侧,设有支承该定影套21的回转状态的回转支承部件。
图18表示其构成例。在此,表示回转支承部件和面状发热体22和相接部件26的配置例。图18(a)是这样的构成例:使用金属体例如不锈钢的薄膜管作为回转支承部件27A,在该金属管的内周设置面状发热体22,在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外周侧支承定影套21。通过该构成,不仅能确保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而且,能以刚性高的金属制的回转支承部件27A支承定影套21,因此,组装处理容易。又,面状发热体22不会直接与定影套21接触滑动,因此,面状发热体22表面的保护层(滑动层)和绝缘层滑动磨耗,解消因电阻发热层22b或电极层22c等导电体的暴露而引起的漏电危险。设置金属体作为回转支承部件27A,热容量大,加热时升温速度比图2装置慢。
图18(b)的回转支承部件27A本身的功能与图18(a)相同,但是,通过在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外周侧设置面状发热体22,向定影套21的热传递比图18(a)的装置改善。但是,从面状发热体22的背面(回转支承部件27A侧)的热流失(损失)不能避免。
图18(c)表示用热传导率比金属体低的固态树脂构成的回转支承部件27B,代替图18(b)的回转支承部件27A。由此,能抑制从面状发热体22的背面(回转支承部件27B侧)的热流失(损失)。但是,一般地说,树脂的耐热性比金属低,而高耐热性树脂价格贵,成本上不利。
图18(d)表示用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体构成的回转支承部件27C,代替图18(c)的固态树脂制的回转支承部件27B。通过使用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体,能确保作为回转支承部件必要的隔热性及刚性。也可以如图18(e)那样,在由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体构成的回转支承部件27C的内周部,辅助地设置树脂部件27D,能进一步提高刚性,很合适。
图1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另一实施形态的构成的截面图。在此,是在图2的定影装置追加图18(a)的构成。即,定影装置20Y基本构成与图2装置相同,但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设有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27A,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外面设有隔热支承部件29,其配置在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内周侧,夹持部下游侧,在上述两点上与图2装置不同。
在此,回转支承部件27A为例如由厚度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壁金属构成的管形状,其外径比定影套21内径小0.5-1mm左右。又,在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外周面,夹持部侧沿轴向被切断,呈开口状,其端部朝铁心保持部件28侧折入,与夹持部不接触。
隔热支承部件29在夹持部出口侧,具有通过回转支承部件27A能耐定影套21热量的耐热性,防止从与定影套21接触的回转支承部件27A发生热泄漏(损失)的隔热性,以及支承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强度(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回转支承部件27A接触时不会变形),该隔热支承部件29优选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相同的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
又,回转支承部件27A如图20所示,夹持部上游侧的一定区域的外周面被除去,设有开口部27W。由此,如图21所示,构成定影套21的内部机构部场合,面状发热体22整个面从开口部27W露出,该面状发热体22接近定影套21的内周面配置。
由此,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支承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上,配置为以所定间隙σ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接近,与定影套21的间隙σ成为回转支承部件27A的厚度以下,即0<σ≤1mm,因此,能改善图18(a)的问题,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图19所示第二实施形态的定影装置20Y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定影装置20(图2)相同,能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系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又,在面状发热体22中,通过在定影套21的轴向不同的发热部位发热,能与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尺寸对应,进行有效的温度控制。另外,通过设置回转支承部件27A(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隔热支承部件29),能提高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能实现高速化。又,在回转支承部件27A中,通过向定影套21的轴向热传导,能辅助地使得定影套21轴向温度均一化,因此,能与更高速装置对应。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部件,系回转的环状带,在内周面涂布润滑剂;
加压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
相接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该加压部件推压,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以及
加热手段,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在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前,通过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在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前,该控制器使得驱动装置驱动加压部件,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定影装置启动时,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定影装置待机时,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驱动上述加压部件回转,使得定影部件实行一周以下的回转,将上述定影部件的已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区域移动到上述夹持部位置,上述加压部件的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回转速度比定影处理时的回转速度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温度检测手段,检测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
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温度检测手段,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驱动上述加压部件的回转是反复该加压部件的回转和停止的间歇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的每次间歇回转角度不是360度的约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回转速度比定影处理时的回转速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温度检测手段,检测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
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温度检测手段,使得由上述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上述加压部件的温度成为所定温度以上。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110050938.0A 2010-03-10 2011-02-25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2768A JP5440278B2 (ja) 2010-03-10 2010-03-1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2768 2010-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37A true CN102193437A (zh) 2011-09-21
CN102193437B CN102193437B (zh) 2015-06-03

Family

ID=44560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093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7B (zh) 2010-03-10 2011-02-25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43025B2 (zh)
JP (1) JP5440278B2 (zh)
CN (1) CN10219343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6080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7A (zh) * 2012-01-26 2013-07-3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19918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设备和成像装置
CN111552161A (zh) * 2019-02-08 2020-08-1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288236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理光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8375B2 (ja)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80B2 (en) 2011-12-28 2015-06-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108B2 (ja) 2012-01-19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281B2 (ja) 2012-02-09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925B2 (ja) * 2012-12-11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4178586A (ja) * 2013-03-15 2014-09-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86211A (ja) 2013-03-25 2014-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525A (ja)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2313B2 (ja) 2014-10-31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15197B2 (en) 2015-07-09 2017-07-2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fixing device
JP2017138397A (ja) * 2016-02-02 2017-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363995A1 (en) 2016-06-20 2017-12-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er and heating apparatus
JP6897293B2 (ja) 2017-05-11 2021-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1593A (ja) 2020-09-01 2022-03-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ヒータユニッ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59039B2 (en) * 2022-03-16 2024-04-16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configured to limit a temperature rise of a lubrican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8248B2 (en) * 2002-07-19 2005-03-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786845A (zh) * 2004-12-10 2006-06-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US20070059017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Ken O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heating system capable of heating at increased speed with reduced pow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7469A (ja) * 1994-04-18 1995-10-31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3403057B2 (ja) * 1998-02-27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575A (ja) 1999-07-23 2001-04-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3795770B2 (ja) 2000-06-30 2006-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57968B2 (ja) 2000-11-24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880424B2 (ja) 2001-03-29 2007-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72885A (ja) 2001-06-18 2002-12-26 Ricoh Co Ltd 液体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89A (ja) 2001-06-22 2003-03-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60306827T2 (de) 2002-03-01 2007-02-15 Ricoh Co., Ltd. Fixiervorrichtung mit einem Abtrennungselement und diese Vorrichung enthaltendes Bilderzeugungsgerät
JP3691026B2 (ja) 2002-04-12 2005-08-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9098B2 (ja) 2002-05-31 2008-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3954919B2 (ja) 2002-07-26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86929A (ja) 2003-03-20 2004-10-14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US7151907B2 (en) 2003-07-30 2006-12-19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439885B2 (ja) 2003-11-25 2010-03-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461A (ja)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トナー
EP1564604B1 (en) 2004-02-16 2013-06-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05316080A (ja) 2004-04-28 2005-11-10 Ricoh Co Ltd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925177B2 (en) * 2004-07-21 2011-04-12 Ricoh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264410B2 (ja) 2004-11-30 2009-05-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487A (ja) 2004-11-30 2006-06-1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201564A (ja) 2005-01-21 2006-08-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46049B2 (en) 2005-01-21 2009-06-09 Ricoh,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 means to correct the fixing control temperature
JP4883914B2 (ja) 2005-01-24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57183A1 (en) 2005-05-12 2006-11-16 Masanao Eha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41179B2 (ja) 2005-06-17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8059B2 (ja) 2005-07-15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5918B2 (ja) * 2005-07-25 2011-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駆動方法
JP2008065264A (ja) 2006-09-11 2008-03-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0738A (ja) * 2006-09-15 2008-03-27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825A (ja) 2007-03-07 2008-09-1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348B2 (ja) 2007-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90A (ja) 2007-03-23 2008-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1953A (ja) 2007-04-10 2008-10-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244168B2 (en) 2007-06-25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JP5121406B2 (ja) 2007-11-13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5675B2 (ja) 2007-06-2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397A (ja) 2007-09-12 2009-04-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62073B2 (ja) 2007-11-13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45417A (ja) 2007-12-11 2009-07-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5871B2 (ja) 2007-12-11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075645B1 (en) 2007-12-26 2014-11-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warming-up tim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86869B2 (ja) 2008-03-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552732B2 (ja) 2008-03-31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8263B2 (ja) 2008-05-30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65908B2 (ja) * 2008-06-16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347A (ja) 2008-09-09 2010-03-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412B2 (ja) 2008-09-19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0842B2 (ja)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0686B2 (ja)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76B2 (ja) * 2009-08-24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68B2 (ja) 2009-08-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343B2 (ja)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60B2 (ja) 2009-09-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1608B2 (ja) 2009-09-10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69B2 (ja) 2009-09-1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338A (ja) 2009-09-14 2011-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958B2 (ja) * 2009-09-1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1634B2 (ja)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26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8248B2 (en) * 2002-07-19 2005-03-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786845A (zh) * 2004-12-10 2006-06-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US20070059017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Ken O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heating system capable of heating at increased speed with reduced powe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6080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0B (zh) * 2011-12-28 2016-08-1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7A (zh) * 2012-01-26 2013-07-3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26317B (zh) * 2012-01-26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19918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设备和成像装置
CN111552161A (zh) * 2019-02-08 2020-08-1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288236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理光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22888A1 (en) 2011-09-15
JP5440278B2 (ja) 2014-03-12
JP2011186275A (ja) 2011-09-22
US8543025B2 (en) 2013-09-24
CN102193437B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3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81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6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8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126383B2 (en)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n enhanced planar heat generating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19345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615175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12919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08262B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135748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84218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47270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6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65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83683A (ja)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1114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9939B2 (ja) 定着ヒータ、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656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