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3347A - 扬声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3347A
CN102113347A CN2009801076062A CN200980107606A CN102113347A CN 102113347 A CN102113347 A CN 102113347A CN 2009801076062 A CN2009801076062 A CN 2009801076062A CN 200980107606 A CN200980107606 A CN 200980107606A CN 102113347 A CN102113347 A CN 102113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vibration
oscillating plate
speaker unit
loud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76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米实
小林博之
高桥俊一
阿部泰久
佐相康宏
引地俊博
长泽拓荣
胜田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ublication of CN102113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3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15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ss reflex type
    • H04R1/2819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ss reflex type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38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ndpass type
    • H04R1/2842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ndpass type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1Cent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61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a back-loaded horn
    • H04R1/2865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a back-loaded horn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30Combinations of transducers with horns, e.g. with mechanical matching means, i.e. front-loaded ho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 H04R9/047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windings of the moving coil lay in the same plan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其通过实现包括箱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且充分确保箱体内的容积来获得良好的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性能。扬声器装置(1)具备扬声器单元(1U)、安装扬声器单元(1U)的箱体(300)。扬声器单元(1U)具备振动板(10)、静止部(100)、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磁电路(20)、音圈(30)、振动方向转换部(50)。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音圈(30),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振动板(10),且分别相对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箱体(300)在与扬声器单元(1U)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S。

Description

扬声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般的扬声器装置,公知有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图1所示,该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具备框架3J、锥形振动板21J、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接合在振动板21J的内周部的音圈骨架610J、将音圈骨架610J支承在框架3J的阻尼器7J、缠绕在音圈骨架610J的音圈611J、磁轭51J、磁石52J、薄板53J,并且具有形成配置音圈611J的磁隙的磁电路。在该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被输入到音圈611J,则音圈骨架610J通过产生在磁隙内的音圈611J的洛伦兹力振动,通过该振动驱动振动板21J。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8-149596号公报(第1图)
如图1所示,上述的一般的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相对于振动板21J的音响放射侧而在相反侧配设音圈611J,并构成为音圈611J及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用于振动板21J振动的区域、用于音圈骨架610J振动的区域、配置磁电路的区域等沿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音响放射方向)而形成,所以成为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得比较大的结构。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沿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包括如下:沿锥形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的总高(a)、从振动板21J与音圈骨架610J的接合部到音圈611J的上端的音圈骨架高度(b)、音圈总高(c)、相当于从音圈611J的下端部至磁轭51J的上面的高度的磁电路的主要磁石高度(d)、磁电路的主要磁轭51J的厚度(e)等。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为了确保充分的振动板21J的振动行程,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a、b、c、d的高度,而且为了得到充分的电磁力,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c、d、e的高度,所以尤其在大音量对应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大。
这样,在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所以若想加大振动板21J的振幅而得到大音量,则为了确保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行程而导致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变大,难以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即,存在很难兼顾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的问题。
但是,以往的扬声器装置在将扬声器单元配置在箱体内时,若想充分确保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空间的容积,则因扬声器单元的总高的大小,在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不得不取大箱体的纵深。由此使包括箱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大型化而存在对扬声器装置的设置空间容易产生制约的问题。尤其在车载用扬声器等中,可设置扬声器装置的空间受限,存在无法在具有充分的容积的箱体内配置扬声器单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例。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而能够有效地传给振动板;实现包括箱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且充分确保箱体内的容积,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性能等。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基于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至少具备以下各方面所涉及的结构。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箱体,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振动板,且分别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所述箱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箱体,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磁隙的磁电路、沿所述磁隙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所述箱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5(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采用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箱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箱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箱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配置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配置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配置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配置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配置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31表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中的箱体的扬声器装置1的方式例。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面斜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虽然包括图示的内容,但并非仅限于此。另外,在以后的各图的说明中,与已经说明的部位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扬声器装置整体结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具备扬声器单元和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箱体。而且,箱体在与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扬声器单元的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其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振动板,且分别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
并且,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磁隙的磁电路、沿所述磁隙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扬声器装置,扬声器单元在振动方向转换部转换音圈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所以加大音圈的振幅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实现扬声器单元的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薄型化。而且,配备这种扬声器单元的箱体能够薄型地形成扬声器单元,所以即使在弄浅箱体的纵深的箱体中容纳扬声器单元时,与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空间也能够加大容积。由此,实现包括箱体的扬声器装置整体的薄型化,且能够改善确保扬声器装置的设置空间的问题,进而将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的背面侧空间设为充分的容积,从而扬声器单元能够发挥良好的音响性能。若箱体内空间的容积小,则在扬声器单元驱动时,箱体内的空气反复受压缩/膨胀而在空气产生弹性,妨碍振动板的振动而音响性能降低,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即使是纵深小的箱体,也能够确保充分的箱体内的容积,从而能够抑制这种音响性能的降低。
[扬声器单元]
(基本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扬声器单元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扬声器单元1U具备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振动板10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形成磁隙20G的磁电路20、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3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图示中,音圈30支承在音圈支承部40,但也可以是音圈30本身与振动板方向转换部50连结。在此,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此正交的2个方向分别设为Y轴方向和Z轴方向。
振动板10的平面俯视可以是大致矩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而且,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平板形、圆顶形、锥形等规定形状。图示例子的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为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曲形状。并且,根据需要将振动板10的总高设得比较小而谋求扬声器单元1U的薄型化也无妨。
静止部100为支承振动板10及驱动部14等的振动的部位的总称,在此,框架12、兼具框架12的功能的后述的磁轭部、安装单元等相当于静止部100。并非指静止部100其本身完全静止,其整体也可以受驱动部14的振动的影响或受其他力而振动。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支承在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
驱动部14具备磁电路20、音圈30、振动方向转换部50,音圈3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向一轴方向振动,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其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沿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向与此正交的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音圈3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本身变化的斜设角度,从而使振动板10向Z轴方向振动。
磁电路20具备磁石21(21A、21B)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22A、22B),以使多个磁隙20G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排列。在此,设定磁石21(21A、21B)的磁极方向,以使一对磁隙20G的磁场方向相互成为反方向(±Z轴方向),并且配置缠绕导电部件的音圈30,以使相对于在相反方向具有磁场的磁隙20G流过相反方向(±Y轴方向)的电流,由此使在音圈30产生沿磁隙20G的方向(±X轴方向)的驱动力(洛伦兹力、电磁力)。磁石21和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配置关系不限于图示的例子。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
并且,在作为音圈支承部40的平板形的绝缘部件中,在导线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导电层。该导电层43与从导线的起点及终点引出的引出线31(参照图17)电连接。该引出线31例如由后述的导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并且,通过后述的保持部15与外部电连接,且作为将来自外部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30的中继线来发挥功能。并且,例如将相对于音圈脱离的导线作为中继线在扬声器单元内围绕时,另外需要围绕配线的空间。但是,通过将作为中继线的导电层43(参照图17)形成在音圈支承部40的表面,由此无需确保中继线用的空间,能够薄型化扬声器单元。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及音圈支承部40形成为平板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筒形。并且,音圈30或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为筒形时,也可以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端部安装能使振动方向转换部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的平板形的盖部。
音圈30缠绕被输入音频信号的导线(导电部件)而形成,其本身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或者通过音圈支承部40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音圈支承部40例如可以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在其表面上或内部支承音圈30。
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
该音圈30通过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在静止部100。保持部具有相对于静止部100沿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同时,规制成不向此以外的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保持部可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变形,在与该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可以通过具有刚性的弯曲板部件形成。并且,音圈30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将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音圈的长度设得比较大,从而在扬声器驱动时可以获得比较大的驱动力。
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音圈30的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振动板10,且分别相对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即,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51;形成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且成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角度变化的支点的关节部分52。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相对于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相对于包含除振动板10或音圈3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被安装部件200,例如由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作为缔结部件的螺丝等的连结部件连结,且使关节部分52配置成靠近被安装部件200。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的连结部分53(53A)通过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和连结部60连结,但也可以不通过连结部60而直接连结。连结部60形成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音圈侧的端部和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且使两端部沿着振动方向隔着间隔连结。并且,连结部60吸收磁电路20的厚度,谋求扬声器单元的薄型化。
另外,在靠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关节部分52的接触的接触回避部70。该接触回避部70还作为容纳并限制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被安装部件200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部件容纳部(限制部)发挥功能。该接触回避部70沿关节部分52形成为凹状。例如,作为凹部或切口部或槽部等,在关节部分52与在关节部分52的附近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空间,抑制介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之间的粘结部件涉及到关节部分5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成为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切口部71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52A),在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凹部72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52B)。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与连结部60或振动板10的端面由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的接合部件粘合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进入切口部71或凹部72,从而使之不会接触到关节部分52而附着。
如同图(a)所示,这种扬声器单元1U在驱动部14的音圈30作为电信号输入音频信号SS,从而如同图(b)所示,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例如向图示的X轴方向振动。由此,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例如向图示的Z轴方向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的音。
根据这种扬声器单元1U,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音圈30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成为不同方向,所以与使音圈30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振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薄型化振动板10的背面侧。由此可以获得可由高声压再生低音区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
另外,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所以加大音圈30的振幅,从而即使加大振动板10的振幅,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厚度(扬声器单元的总高)也不会变大。由此,能够获得可以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单元。
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粘结剂来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时,若伴随该接合而粘结剂扩散伸展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并且在关节部分52附着粘结剂,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双面胶带时,该双面胶带的端部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在关节部分52附着双面胶带,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另外,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而固化的关节部分52反复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而存在破裂的忧虑。这样若关节部分52破裂,则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的部位反复接触或远离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其他部件等的被安装部件200,每次都会发生异音(碰撞声)。另一方面,若减少粘结剂的涂覆量或基于双面胶带的接合面积,以免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溢出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则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降低,且从端面产生剥落而成为异音的根源,或进而导致完全剥落而存在牵连扬声器的破坏的问题。另外,因关节部分52配置在被安装部件200的附近,所以有时关节部分52接触到被安装部件200而损坏关节部分52或着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无法弯曲或曲折或者进行旋转运动。但是,在该扬声器单元1U中,因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接触回避部70,所以抑制与关节部件52的接触的同时,能够抑制由接触引起的异音发生等。并且,即使为了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结部分53和被安装部件200而使用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结合部件溢出,进入还具有作为接合部件限制部的功能的接触回避部70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从而也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的可动。由此,较高地保持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的同时,还能够维持关节部分52的功能。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确实地进行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所以能够抑制因破裂引起的关节部分52向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或异音的发生等。
(振动方向转换部)
图3及图4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所述连杆部分分别在振动板10侧和音圈30侧形成关节部分52而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在此,关节部分52是指旋转自如地接合2个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部分或使一体化的具有刚性的2个部分曲折或弯曲自如的部分,连杆部分51是指关节部分52在端部形成的具有刚性的部分。在此,刚性是指能够将音圈30的振动传递给振动板10程度而不变形的性能,并非仅表示完全不变形的情况。连杆部分51可形成为板状或棒状。
图3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1个连杆部分51,在其两端形成关节部分52(52A、52B),一方的关节部分52A形成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形成在振动板10侧。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既可以连接在振动板10,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连接在振动板10。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使用公知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选择关节部分52与振动板10的接合强度提高的金属部件等(在图3中图示省略振动板10)。
如同图(a)示出连杆部分51处于振动的中间位置的情况。连杆部分51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以角度θ0斜设。此时,从音圈30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在仅远离距离H0的位置Z0配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使振动方向规制成向一轴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使其振动方向规制成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例如Z轴方向)振动。
如同图(b)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X0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X1而到达位置X1,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θ10>θ1),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ΔZ1而到达位置Z1。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上推ΔZ1
如同图(c)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X0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X2而到达位置X2,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θ20<θ2),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ΔZ2而到达位置Z2。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下压ΔZ2
这样由连杆部分51及关节部分52(52A、52B)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功能将音圈30的振动转换为连杆部分51所变化的斜设角度而传给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向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
图4是用于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结构例及其动作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如同图(b)表示振动板10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a)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音响放射侧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c)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相对于音响放射侧的反方向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图示省略振动板10)。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受来自位于与振动板侧的相反侧的框架12等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角度转换的功能。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将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向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配置。更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第1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第2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的第3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第4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第1关节部分52A、第2关节部分52B及第4关节部分52D处于与以第3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的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几乎相等的直径的圆周上。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关节部分52D为唯一位置不变动的关节部,该关节部分相对于静止部100(或框架12)支承,且将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赋予于连杆部分51。由此,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从基准位置X0向X轴方向仅移动AX1时,如图4(a)所示,朝不同方向倾斜配置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几乎上升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Z0向Z轴方向仅上推AZ1。并且,如图4(c)所示,若音圈30从基准位置X0向与X轴反方向仅移动ΔX2,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几乎下降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Z0向与Z轴反方向仅下压AZ2
在此,优选将从关节部分52A至关节部分52C的连杆部分的长度a、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b、及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D的连杆部分的长度c实际上设为相等,且与音圈30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这种连杆机构作为斯科特-拉塞尔机构而周知,关节部分52A、52B、52D以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直径处于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a+b=2a)的圆周上。即,通过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和通过关节部分52B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成为直角。由此,若使音圈30向X轴方向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振动板10的关节部分52B沿与X轴垂直的Z轴移动,可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为与其垂直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
图5及图6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5(a)为侧视图,图5(b)为斜视图,图5(c)为A部放大图)。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连杆部分51和形成在其两端的关节部分52(52A、52B)。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形成有连结部分53(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在此,第1连结部分53A是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而与音圈30一体振动的部分,第2连结部分53B是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一体振动的部分。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体形成连杆部分51、关节部分52A、52B及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关节部分52A、52B由通过横跨关节部分52A、52B的两侧的部分连续的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形成。此处的连续部件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整体的部件,也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的一部分的部件。设置这种第2连结部分53B使连杆部分51在宽范围支承振动板10,从而能够使振动板10以同相位振动。在此所说的曲折也包含概念上的曲折。
由板状部件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时,如图5(b)所示,关节部分5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线形。并且,要求连杆部分51具有不变形的刚性,要求关节部分52曲折自如,所以,相对于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的厚度t1薄壁状地形成关节部分52的厚度t2,从而使一体的部件具有不同的性质。
并且,将关节部分52和连杆部分51的厚度的变化形成为倾斜面状,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的端部形成面对面的倾斜面51t、53t。由此,在角度变更连杆部分51时,可抑制连杆部分51的厚度对角度变更的干涉。
另外,在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A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的端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1,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倾斜状的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A和连结部60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在靠近关节部分52B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2,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弯曲状的凹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B与振动板10之间形成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关节部分52A、52B与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并且,分别用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贴合连杆部分51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连结部60的端面及第2连结部分53B和振动板10时,即使粘结剂朝关节部分52A、52B溢出也进入凹部或切口部71、72,所以不附着在关节部分52A、52B,即使附着也仅为非关节部分(非曲折或弯曲的具有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A、52B的曲折动作或弯曲动作。
图6所示的例子是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使刚性的部件一体化而形成连杆部分或连结部分,并将关节部分设为由连续部件构成的部分。如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在作为曲折自如的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的表面粘贴刚性部件50Q而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若这样,连续部件50P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连续延伸,关节部分52实际上仅在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另一方面,在连续部件50P粘贴刚性部件50Q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形成在具有刚性的部分。
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粘贴刚性部件50Q来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以使挟持连续部件50P。在此,未粘贴刚性部件50Q的部分也成为关节部分52。如同图(c)所示的例子中,形成连杆部分51的刚性部件层压刚性部件50Q1、50Q2而形成为多层。另外,如同图(c)中,将刚性部件50Q1或刚性部件50Q2设为多层结构也无妨。这样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局部性地粘贴刚性部件50Q,从而能够一体形成曲折自如的关节部分52和具有刚性的连杆部分51、连结部分53。
连续部件50P优选具有仅能耐于扬声器单元的驱动时反复的关节部分52的曲折的强度和耐久性,且曲折动作反复时不发出声音程度地具有柔软性。作为具体例,连续部件50P可由高强度纤维的织物或无纺布形成。作为织布的例子可以设为均一素材的平纹织物、经纱和纬纱为不同材质的平纹织物、每隔1根纱交替改变纱材质的平纹织物、基于交捻纱的平纹织物、并纱的平纹织物等,除了平纹织物以外,还可以设为三轴、四轴织物、三轴、四轴织品、编织物、一方向并纱的纤维等。
将高强度纤维适用于全部或局部时,沿着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配置高强度纤维,从而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可获得充分的强度。将经纱和纬纱都设为高强度纤维时,均使纤维方向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倾斜大约45°,从而可以使经纱和纬纱承受均等的张力而提高耐久性。作为高强度纤维可以使用聚芳基酰胺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并且,为了调整连续部件的弯曲应力或刚性等物性,也可以涂覆(赋予)清除剂(减振剂、制动材料)。
作为刚性部件50Q优选轻量易成型且固化后具有刚性,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金属、纸等。刚性部件50Q在成型为板状之后,在连续部件50P的除关节部分52以外的部分的表面由作为接合剂的粘结剂粘贴,从而可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时,可以使树脂局部地浸渍在纤维质的连续部件50P中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后使之固化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树脂或金属时,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在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中使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一体化。
另外,与前述的一体形成有关的技术中记载在2005年5月12日美国申请的US20050127233(公开号:US2005/253298)、2005年5月13日美国申请的US20050128232(公开号:US2005/253299)中,本申请援用所述公报中记载的内容。
图7及图8是表示采用前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单元的说明图(图7(a)及图8(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如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对重复说明进行一部分的说明。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1B)中,具备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而与音圈支承部40一体振动的第1连结部分53A、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一体振动的第2连结部分53B,同时形成有具备多个连杆部分的连杆机构50L。
图7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具备刚性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连杆机构50L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B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第2连杆部分51B,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C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D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形成有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而且,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结部分53A通过连结部60或直接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第2连结部分53B直接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在靠近关节部分52D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3,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D与框架12的底部12A之间形成空间。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不同方向倾斜配置,静止部100相对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设在与振动板10侧的相反侧。图示的例子中,静止部100由框架12的底部12A形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A延伸至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下方而将该磁轭部22A设为静止部100。
如图7(b)所示,音圈支承部40侧的关节部分52A随着音圈支承部40的移动向X轴方向移动,连结在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成为固定的状态,并通过从静止部100接受的反作用力,关节部分52A的移动转换成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所变化的角度,使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
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B)是左右对称地相互对置配置图7所示的驱动部14的单元,具备驱动部14(R)、14(L),在各自的驱动部14(R)、14(L)设有连杆机构50L(R)、50L(L)、音圈支承部40(R)、40(L)、磁电路20(R)、20(L)及连结部60(R)、60(L)。
而且,就连杆机构50L(R)、(L)而言,对置配置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成为一体而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分别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框架12的底部12A。
若这样,如图8(b)所示,通过将音圈支承部40(R)、40(L)的振动方向设为使其同期的反方向,从而能够合并2个驱动部14(R)、14(L)的驱动力而使振动板10振动。并且,因可以在多个部位设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所以振动板10的支承点增加,且可以合并振动板10的振动的相位。
图9及图10为表示更具体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9(a)为斜视图,图9(b)为如同图(a)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10(a)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侧视图)。在该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化的一零件形成,如前述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A、52B,在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C、52D。并且,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形成于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B之间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在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D之间形成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51A和第2连结部分53B曲折成凸状,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曲折成凹状。
如图9(b)所示,关节部分52A由前述的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在第1连杆部分51A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在第1连结部分53A还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而且,前述的所有的关节部分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各关节部分对置形成有倾斜面51t、53t。
如图10(a)所示,由连杆部分51A、51B、各关节部分、连结部分53A、53B、53C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的片状零件形成。以直线性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A,以局部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B、52C、52D。并且,通过沿一体的片状零件的长边方向形成一对切口部50S,从而切出并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如图10(b)所示,为了形成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例如在作为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上整面涂覆用于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等而进行层压,并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而使树脂材料固化。在此使用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液状的未固化的树脂材料或树脂薄膜。
并且,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这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
图11、图12、图13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11(a)为侧视图,图11(b)为斜视图,图12为动作说明图,图13(a)、(b)为形成例的说明图)。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连杆机构50L)当设置一对驱动部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对置配置时,由多个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
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的关节部分52A(R)、52A(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第2连结部分53B的关节部分52B(R)、52B(L)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R)、51A(L)。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R)、51A(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R)、52C(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关节部分52D(R)、52D(L)的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R)、51B(L)。如前述,第1连结部分53A直接或通过作为其他部件的连结部60连结在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或形成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等。
另外,具有第3连杆部分51C(R)、(L),其一端为与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一体延设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的关节部分52E(R)、52E(L),且另一端为第2连结部分53B与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的关节部分52F(R)、52F(L)。
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R)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L)和第3连杆部分51C(R)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实际上具有组合图7所示的方式例的连杆机构和平行连杆机构的功能,使刚性部件50Q在连续部件50P一体化而形成各连杆部分及连结部分,连杆部分之间的各关节部分由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形成为线形,连杆部分相互间通过关节部分一体形成。
图示的例子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F(R)、52F(L)配置的第2连结部分53B和靠近关节部分52A(R)、52A(L)配置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76,以使在各关节部分与连结部分之间形成空间。
根据图12说明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在该例子中,支承在框架12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作为静止部100发挥功能。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若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而关节部分52A(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向X1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3B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上升,且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竖起。此时,因关节部分52D(L)、(R)由成为静止部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两端支承,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0向位置X1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0向位置Z1的变位。
同样地,若关节部分52A(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向X2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3B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下降,并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倒下。此时,因关节部分52D(R)、(L)支承在静止部,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0向位置X2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0向位置Z2的变位。
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个音圈支承部4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以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振动的关节部分52B(R)、(L)、52F(R)、(L)以及第2连结部分53B的Z轴方向的振动。由此,振动板10在宽范围支承而承受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的振动,所以相对于宽面积的平面的振动板10能够以大致同相位传递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
如图11(b)所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分别向宽幅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第3连杆部分51C(R)、(L),形成两股第1连杆部分51A(R)、(L)而在其中间部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51B(R)、(L)的关节部分52C(R)、(L),第2连杆部分51B(R)、(L)及连结部分53C配设在向宽度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与第3连杆部分51C(R)、(L)之间。
这样通过由1个片状(板状)零件形成连杆部分,可以由面支承振动板10而使之振动,所以能够使振动板10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且能够抑制分割振动。
并且,如图11(b)所示,该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形成连杆部分的一个板状部件整体曲折成凸台形而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局部切出该板状部件而使之曲折成凹台形,从而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根据图13说明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方法。作为一个形成方法,如图13(a)所示,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贴合多个(2张)片状(板状)零件501、502而形成,在一方的片状零件501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R)、(L)、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R)、(L)、第2连结部分53B及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在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形成连结部分53D、第3连杆部分51C(R)、(L)及连结部分53E。而且,沿着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形成连结部分53D(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同时,在片状零件502形成有与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开口502A。
在该例子中,形成在与一方的片状零件501的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开口502A的大小形成为从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通过这样,抑制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与其他片状零件502相接触,并能够使连杆机构的移动圆滑地进行。
片状零件501、502通过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形成,如图13(b)所示,在使连续部件50P对面的状态下连结2个零件501、502。由此一体化连续部件50P而能够圆滑地进行关节部分52的曲折。在该情况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的部位,作为接触回避部70也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6。
并且,在各关节部分的附近,在各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有如图5(c)所示的倾斜面。当连杆部分在关节部分曲折时,倾斜面形成为互不干涉,连杆部分能够在关节部分高效率地进行曲折。
作为其他形成例,如图13(c)所示,通过连续在前述的片状零件501的端部而一体形成前述的片状零件502,并由折叠线f向箭头方向折叠,从而能够获得图11及图12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该例子中,与图10所示的例子相同,通过如下可简单形成:层压用于在作为片状零件的连续部件50P上整面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的V字形的脱模,之后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和开口502A而使树脂材料固化。
并且,在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此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
在图8~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对2个对置的音圈支承部40使用一个一体零件,从而能够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所以在形成具备一对驱动部的扬声器单元时,也能够简单进行组装操作。并且,通过设置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40成为相反方向的情况),即使不特别在框架12支承关节部分52D(R)、(L),该关节部分52D(R)、(L)的位置也被保持成一定,根据此也能够简化对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单元的组装。
而且,在图11~图13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作为连杆机构由右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左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51C(L)形成平行连杆,所以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可以使紧固在振动板10的第2连结部分53B沿Z轴方向稳定地平行移动。由此,能够对平面状的振动板10施加稳定的振动。
根据这种扬声器单元1U(1A、1B),若被输入音频信号SS,则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隙20G振动,所述磁隙沿与振动板10所允许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并使振动板10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SS的声音。
此时,使磁隙20G的方向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扬声器单元1U(1A、1B)的厚度方向交叉,所以加大磁电路20的驱动力或音圈30的振动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单元1U(1A、1B)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大小。由此,谋求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扬声器单元1U(1A、1B)的薄型化。
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通过机械性连杆机构来转换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所以振动的传递效率高。尤其在图7~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1B)中,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变更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和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进行,所以可将来自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更确实地传给振动板10。由此,能够获得扬声器单元1U(1A、1B)的良好的再生效率。
并且,在图2、图7及图8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U(1A、1B)中,通过设置连结部60,可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40A的位置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0A的位置之间形成阶梯差(间隔)。由此,能够将磁电路20的Z轴方向的宽度(高度)容纳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中,在确保驱动力的基础上,充分确保所需的磁电路20的高度,同时能够薄型化扬声器单元1U(1A、1B)。并且,通过设置连结部60,即使实现扬声器单元1U(1A、1B)的薄型化,也能够充分确保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必要高度(连杆部分51的长度),并能够将振动板10的振幅设得比较大。
另外,通过形成为连结部60的底部61以在框架12的底部12A或静止部100上设置预定的间隙的状态进行滑动,从而能够稳定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并且,能够直线地进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并能够确实且稳定化连结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
图14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为图11所示的方式的改善例。在图14(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而容易发生弯曲的连杆部分,设置凸部510而提高了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R)、(L)、连结部分53D(R)、(L)、连结部分53C分别设置凸部510。并且,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在不特别需要强度的连杆部分设置开口部520来谋求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图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部分53B设有开口部520。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在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加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声波的振幅及声压级方面有效。
(供电结构)
图15~图24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的供电结构的说明图。参照前述的基本结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10、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体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向振动板10赋予振动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有:被输入音频信号而向与振动板10不同方向振动的多个音圈30、30;具有分别配置音圈30、30的磁隙20G、20G的多个磁电路20、20;相对于音圈30、30及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斜设且将音圈30、30的振动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
而且,为了向多个音圈30、30输入音频信号,从多个音圈30、30的一方的音圈30朝向另一方的音圈30延伸,并且在静止部100设置相对于多个音圈30、30的共同的端子部81、81。该端子部81在设置一对音圈30、30时,设置一对端子部81,一对音圈30、30各自的一端连接在1个端子部81,而一对音圈30、30的各自的另一端连接在其他端子部81。通过相对于多个音圈30、30设置共同的端子部81、81,从而与在各音圈30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设置端子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端子部的配置空间节省化。通过在端子部消减必要的空间,可以小型化或薄型化扬声器单元。
端子部81、81形成有电连接多个音圈30、30的配线(第1配线80A)。由此,若向端子部81、81被输入音频信号,则可经由配线而分别向多个音圈30、30供给音频信号。
图15(a)、(b)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单元的外观斜视图。扬声器单元1U的静止部100由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形成。第2构成部件100B为配置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框架,支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部分。端子部81、81配置在第1构成部件1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第1构成部件100A为配置在振动板10侧的框架,通过边缘11支承振动板10。并且,由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支承磁电路20,第1构成部件100A支承磁电路20的一方的一侧磁极部件(磁轭部22),第2构成部件100B支承磁电路20的另一方的一侧磁极部件(磁轭部22),由此在结合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下,在两磁极部件之间形成规定间隔的磁隙。
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由形成于相互对置的面内的凹部构成开口部100F。在第1构成部件100A及第2构成部件100B形成有支承端子部81、81的突出部109(109A、109B),端子部81、81被突出部109A和突出部109挟持。由此,使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结合的同时,稳定地固定端子部81、81。
并且,如图15所示,静止部100具备围绕磁电路20的外周框部101和底面部107,端子部81、81形成为沿外周框部101的形状,且安装在外周框部101。由此,端子部81、81不会从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向外侧突出而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并且,通过端子部81、81安装在外周框部101,可稳定地固定端子部81、81且回避与音圈30、30的接触不良。
端子部81、81形成为具有从一方的音圈30沿另一方的音圈30的长轴、和与该长轴交叉的短轴的形状。这样通过设成细长形状,可提高设置空间的效率。
端子部81、81可以配置在外周框部101的内部,根据此也可以不影响扬声器单元的外周缘的形状或大小而设置端子部81、81。并且,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嵌件成型的技术而配置在外周框部101的内部。
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中的各外周框部101、101在与音圈30对置的面内具有前述的开口部100F,在开口部100F配置端子部81、81。此时,端子部81、81成为加强静止部100的开口部100F的加强部。
与电连接于外部的配线82、82(第2配线80A)的连接部81a(参照图19)形成在端子部81、81,端子部81、81的配线(第1配线80A)和配线82(第2配线80B)由连接部81a被电连接。配线82(第2配线80A)固定在静止部100的侧面的同时,连接在端子部81、81。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具备安装配线82(第2配线80B)的侧面,在静止部100的侧面形成有引导配线82、82的引导部106、106。
图16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1构成部件100A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7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8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除第2构成部件100B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9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斜视图(配线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图20为表示扬声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21为表示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图22为保持部的零件说明图。
在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设有用于将该磁轭部22支承于第1构成部件100A、第2构成部件100B的突出部22p,该突出部22p卡合在设于第1构成部件100A、第2构成部件100B的承受部105。
第1构成部件100A或第2构成部件100B的一方形成有定位端子部81、81的定位销100P(参照图17、图18),定位销100P插入在端子部81、81的孔部81h(参照图16),从而端子部81相对于静止部100在规定的位置配置。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端子部81、81在侧部形成有凹部81b,该凹部81b卡合在形成于第2构成部件100B的凸部100B1,从而端子部81、81定位于第2构成部件100B。
音圈30由环状的导电部件形成为平板状,并由刚性的衬板(音圈支承部40)支承该导电部件。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安装单元16单元化而安装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并且,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保持部15安装在安装单元16,并将安装单元16安装在第1构成部件100A和第2构成部件100B之间,从而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通过保持部15保持在静止部100。并且,在安装单元16一体化连结部60,并通过该连结部60连结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
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衬板)的表面形成有连结在引出线31的音圈引出线32(参照图19)。音圈引出线32为图案形成为在音圈30的导电部件的外侧围绕此的导电层43,通过配备一对该导电层43,由此音圈引出线32电连接音圈30的导电部件和保持部15,从而作为用于向音圈30的导电部件输入音频信号的中继线发挥功能。
在保持部15形成有电连接音圈30和端子部81的配线(第3配线80C),端子部81、81的端部和配线(第3配线80C)被电连接,保持部15的配线(第3配线80C)和音圈引出线32被连接,在端子部81、81连接配线82(第2配线80B),由此从外部向音圈30被输入音频信号。该配线(第3配线80C)能够通过将保持部15设为导电部件来形成。并且,也可以在保持部15另外形成配线。也可以使用配线基板形成保持部15本身。配线82(第2配线80B)和端子部81、81的连接带来配线82的端部82a和端子部81、81的连接部81a的电连接。
保持部15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具有刚性的同时,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具备可变形的形状。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15具有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直线延伸的侧面的同时,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具有弯曲状的剖面形状。由此,保持部15向一轴方向(X轴方向)规制音圈30的振动,抑制向音圈30的另一方向的振动。
保持部15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音圈30向音圈30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在静止部100,具备第1保持部15(15A)和第2保持部15(15B)。第1保持部15(15A)配置在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第2保持部15(15B)配置在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相反侧。
第1保持部15(15A)在连结部60与静止部100之间,配置在连结部60的左右,第2保持部15(15B)在与音圈30的连结部60连结的侧的相反侧,相对于所述音圈左右配置,第1保持部15(15A)及第2保持部(15B)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音圈30大致左右对称地保持在静止部。并且,详细而言,第2保持部15(15B)其中央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保持在静止部,其两端连接在音圈的左右端。
图21为表示音圈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由音圈支承部40支承缠绕导电部件的音圈30,并通过保持部15将音圈支承部40保持在安装单元16。就音圈支承部40而言,在由平板状的绝缘材料构成的衬板41开口有音圈安装部位41a,由保护薄膜44覆盖其开口的一侧,在该音圈安装部位41a内安装有音圈30。
在安装单元16的一端侧,一对第1保持部15(15A)的外端部各自连结在安装单元16,一对第1保持部15(15A)的内端部连结在连结部60。并且,安装单元16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单一件的第2保持部15(15B),该第2保持部15(15B)的中央部连结在安装单元16,其第2保持部15(15B)的两端部安装在音圈支承部40的两端部41B、41C。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41A连结在连结部60。连结部60是用于连结音圈3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部件。连接孔部16d为将安装单元16连接于静止部时的嵌合孔。
根据图22进一步具体说明保持部15的形成例。图示的例子中,贴合2个构成部件151、152而形成保持部15。同图(a)为表示构成部件151、152的单件的斜视图,同图(b)为保持部15的侧视图,同图(c)为其俯视图。保持部15的构成部件151(152)由平板部F相互连接,具备第1弯曲部W和第2弯曲部Wa,在两端具备平板部F、F的同时,在与平板部F垂直的方向具备连接部F1、F2。多个构成部件151、152为导线性金属部件,通过焊接接合。图示的例子中,使平板部F对面而在此实施点焊,从而焊接构成部件151、152。在此,在两端部的平板部F、F各自有多个部位成为点焊(符号s为点焊部位)。通过贴合2个构成部件151、152来形成保持部15,从而能够抑制保持部15扭歪或在保持部15发生共振。
与保持部15所具有的端子部81、81的连接部F1形成为平板状,以使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端子部81、81。与保持部15所具有的音圈引出线32的连接部F2也形成为平板状,以使向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音圈引出线43的端部。
[箱体]
(箱体结构例)
图23~图25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装置的箱体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在此所示的方式为一例,不特别限定于此。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中的箱体300在与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S(S1、S2)。该空间S基本上为了围绕从与扬声器单元1U的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而形成,从而通过在该相反侧放出的声波和在音响放射侧放射的声波的干涉抑制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输出减弱。由该扬声器单元1U和箱体300包围的空间S,如图23(a)、(c)所示可以是密封的,如图23(b)、(d)、(e)及图24、图25所示的各例,也可以在箱体300的前面(朝向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300a或侧面(除了朝向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方向的面以外的面)300b设置开口部310而空间S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在箱体300内根据需要配备吸引材料。
若使空间S密封,则能够确实地封闭相对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而从相反侧放射的声波,但在该方式中,通过密封扬声器单元背面的空气从而由空气的劲度抑制振动板10的移动,提高扬声器单元1U的最低共振频率f0(低音区的再生频带受限制)。然而,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1中,通过扬声器单元1U的薄型化,即使在箱体300不形成较大的纵深也能够确保难以对振动板10的移动产生影响的箱体300内的容积。
并且,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扬声器单元1U的厚度(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厚度)比较大地形成箱体300的纵深(振动板1的振动方向上的纵深),但不限于此,相对于扬声器单元1U的厚度也可以将箱体300的纵深设得比较小。此时,扬声器装置1的厚度(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的厚度)变得比较小,谋求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的同时,可以谋求小型化。
另一方面,通过开放空间S,可以积极利用在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背面声波)来改善音响特性。为此,将开口部310设为筒状开口部(音响端口)310A。在图23(b)、(e)所示的例子中,使箱体30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同时,将相对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而从相反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放音部320设置在箱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通过设置这种放音部320,可以扩大低音区的再生频率频带,且能够获得均等的再生频率特性。
图23(c)所示的方式例中,在箱体300,随着扬声器单元1U的驱动振动的被动型振动板330靠近扬声器单元1U而安装。这代替前述的筒状开口部(音响端口)310A而在箱体300的前面300a安装被动型振动板330(由仅具有振动系统而不具有驱动系统的扬声器单元形成的振动板)。由此也能够与前述形态同样地改善再生频率特性。
图23(d)、(e)所示的方式例中,箱体300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壁部331,通过安装在该壁部331,从而在第1空间S1配置扬声器单元1U的一部分。而且,图23(d)所示的方式例中,在箱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设有使第2空间S2和外部连通而放射扬声器单元1U的声波的放音部320。图23(d)所示的方式例中,扬声器单元1U的背面侧由第1空间S1密封,在扬声器单元1U的振动板的前面设置第2空间S2和放音部320,从而能够发挥密封型的优点的同时进行前述的再生频率特性的改善。并且,通过扬声器单元1U的背面侧由第1空间S1密封,规定的再生频率频带处的再生频率成为带通特性,所以能够提高该频带处的输出声压频率特性。
图23(e)所示的方式例中,箱体300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壁部331,通过安装在壁部331,从而在第1空间S1配置扬声器单元1U的一部分,第2空间S2相对于扬声器单元1U对置配置,并且将扬声器单元1U向第2空间S2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1放音部320(321)、和将扬声器单元1U向第1空间S1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2放音部320(322)设在箱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此时,第2放音部322具备从外部贯穿第2空间S2及壁部331而延伸至1空间S1的筒状的形状。该例子为在图23(d)所示的例子附加了基于由放音部320(322)放出背面声波的优点的例子。
图24及图25所示方式例中,在箱体300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形成开口部310的同时,在箱体300内形成有将从与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音响管340。音响管340利用在管内导向的声音的共振现象进行低音再生。图24所示的例子中,根据箱体300的长度形成音响管340,如同图(a)所示的例子为规定剖面,如同图(b)、(c)所示的例子为利用箱体300的底面300c的圆锥面的例子。
图25(a)所示的方式例中,从扬声器单元1U的前面放射的声波直接放射到外部,从振动板10的背面侧放射的声波通过形成于箱体300内的音响管340引导至箱体300的前面300a而实现高效率的低音再生。此时,音响管340能够由直线部340a和曲线部340b构成。
图25(b)所示的方式例中,组合了图25(a)所示的方式例和所谓的前端装载号角型箱体。在此,通过引导背面声波的音响管340来进行低音再生的特性改善,且能够通过从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侧直接导向放射声波的放音部320来进行高中音的特性改善。
(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配置例)
图26~图30为表示箱体内的扬声器单元配置的方式例。在此,通过多个扬声器单元1U、1U或1个扬声器单元1U使多个对置配置的振动板10驱动。
图26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多个扬声器单元1U,在箱体300的外周面,音响放射面朝向相互不同方向的多个扬声器单元1U安装在对置的位置,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面设置为与外部相对面。图示的例子中,相反方向配置2个扬声器单元1U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接合相互的静止部100彼此,从而形成了薄型的双面放射型扬声器装置。此时,若由1个音频信号驱动2个扬声器单元1,则驱动时传递到双方的扬声器单元1U、1U的振动相互抵消而能够实现稳定的驱动。前述的可实现薄型化的扬声器单元1U中,即使是相反方向配置并接合2个振动板的状态,扬声器装置的厚度也不会变的那么大,并在扬声器单元1U、1U的侧方形成箱体300内的空间S1、S2,从而能够获得减薄箱体300的纵深(厚度)的扬声器装置。即使减薄箱体300的纵深(厚度),也可以利用扬声器单元1U、1U的侧方的空间而充分确保空间S1、S2的容积,所以在形成密封型箱体300时,也不易发生因箱体300内的空气的劲度影响而振动板10的振动被抑制的不良情况。
而且,在这种形态中,能够在扬声器单元1U、1U之间设置减振部件350。这样,减振部件350吸收在相互的扬声器单元1U中相互影响的振动,所以能够实现更稳定的扬声器装置的驱动。
并且,在该方式例中,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连杆部分51作为第1连杆部分51A,并在第1连杆部分51A和静止部100之间具备作为连杆机构50L的第2连杆部分51B,在支承第2连杆部分51B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安装前述的减振部件350。在这种方式例中,因在支承双方的连杆机构50L、50L的静止部100、100之间安装有减振部件350,所以在扬声器装置驱动时,能够抑制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相互影响而产生使扬声器装置的驱动不稳定或发生异音的不良情况。并且,前述的机械阻抗大致相等时,能够相抵从振动板10接受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对各连杆部分的反作用力。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本身通过使支承双方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的静止部100、10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抵接,从而不易引起静止部100、100的位置变动,可实现稳定的振动方向转换动作。
并且,安装在前述的静止部100、100之间的减振部件350具备柔软性或比较大的柔顺性的同时,具备截止音圈30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向振动板10传递振动中以高频率规定的振动的高频截止功能,从而由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静止部100引起共振,并能够抑制如扬声器单元1U的再生声压频率特性混乱或发声谐波歪曲的不良情况。
并且,如图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连结扬声器单元1U、1U所具有的连结部分60、60,或者通过减震部件350连结。连结部分60、6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时,能够抑制不必要的振动的发生,能够改善音响特性。
图27及图28示出将通过各种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使一对振动板10、10振动的扬声器单元1U安装在箱体300的方式例。图27所示的方式例中,通过形成由连杆部分51(51A、51B、51C、51D)和关节部分52(52A、52B、52C、52D、52E、52F)构成的连杆机构50L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来转换在X轴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的音圈30(301、302)的靠近或离间的振动的方向,从而驱动一对振动板10、10。音圈30(301、302)配置在安装于框架12中的安装部12P的磁电路20的磁隙20G内。而且,在框架12的侧部形成有箱体300内的空间S1、S2。同图(a)仅由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音圈30,同图(b)除了保持部以外还通过阻尼器D规制音圈的移动。
图28(a)所示的方式例除了连杆部分51在前述的图27(a)所示的例子的基础上还具备连杆部分51E、51F、51G、51H、51I,且振动板10成为中央部分凹陷的形态以外,与图27(a)所示的形态相同。图28(b)、(c)所示的方式例中,具备向大致相同方向振动的2个音圈301、301和与其靠近或离间地向大致同方向振动的2个音圈302、302,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长方形固定框体50P的四角支承由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构成的连杆机构。音圈30(301、301、302、302)配置在与其对应的磁电路20的磁隙20G内,靠近配置的磁电路20通过减振部件350接合。
图27及图28所示的方式例中,使一对振动板10、10振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中心轴大致轴对称地配置。由此,连杆机构50L的连杆部分51的振动相对于前述的中心轴大致对称地进行,能够相抵各连杆部分51相互带来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由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振动引起的共振现象等不良情况。
并且,图27及图28所示的方式例中,将扬声器单元1U、1U的间隔,尤其将振动板10、10的间隔设得比较小时,在波长比较大的(频率比较小的)频率频带,扬声器单元1U、1U可以当作点声源。因此,低音区的输出声压特性不会受到导流板的面积(支承振动板10、10的同时围绕周围的箱体300的局部面积)的影响,扬声器装置1可良好地提供低音区的再生音。并且,即使将箱体300设得比较小,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充分提供低音区的再生音。
并且,前述的机械阻抗大致相等时,能够相抵从振动板10接受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对各连杆部分的反作用力。
并且,与图26相同,扬声器单元1U、1U所具有的音圈30也可以直接连结音圈支承部40,或者如图28(c)所示可以介于减震部件350连结。连结部分60、60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时,能够抑制不必要的振动的发生,能够改善音响特性。
图29所示的方式例中,将箱体300设为第1箱体300A,在第1箱体300A的内部设置第2箱体300B,在第2箱体300B中,在音响放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位置安装有多个扬声器单元1U、1U,连通第1箱体300A与第2箱体300A之间的空间和外部,将扬声器单元1U、1U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放音部320设在第1箱体300A的前面300a或侧面300b。并且,图示的例子中,支柱322介于多个扬声器单元1U、1U之间。
在这种方式例中,通过使2个扬声器单元1U对置配置,从而如前述使相互的振动带来的影响相抵而能够实现稳定的扬声器单元1U、1U的驱动。并且,在这种方式例中,能够获得如图23(d)所示的形态的箱体300的功能。由此,密封扬声器单元1U、1U的背面声波的同时,能够改善基于放音部320的设定的再生频率特性。
从前述的图26至图29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中,各扬声器单元1U所具备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振动板10、10、边缘11、11、省略图示的保持部15等机械阻抗相互大致相等时,能够使2个扬声器单元1U保持良好平衡地驱动。
例如,优选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50、振动板10、10、边缘11、11的重量,或保持部15的柔顺性、振动方向转换部所具有的各连杆部分的刚性或柔顺性(机械抵抗)相互大致相等。
并且,当机械阻抗明显不同时,各扬声器单元的驱动有时难以良好地进行,有时在扬声器单元1U、1U发生不必要的振动。
图30所示的方式例为在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侧设置反射声波的音响用反射部件(均衡器)的例子(SD为音响放射方向)。在此所示的方式例中,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而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音圈30的同时,另一端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振动板10,且通过具备分别相对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配置的连杆部分51的振动方向换转部50,向振动板10传递音圈30的振动。如同图(a)、(b)所示的例子中,由一对具备音圈30、30的驱动14、14驱动平板状的振动板10,如同图(c)所示的例子中,同样由一对驱动部14、14驱动剖面V字形的锥形振动板10。代替这种形态的振动板10,也可以驱动剖面为弯曲凸状或凹状的圆顶形振动板。
而且,如同图(a)~(c)所示的例子中,在箱体300内配置有扬声器单元1U,在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设置音响用反射部件360。如同图(a)、(c)所示的例子中,在与振动板10对面的箱体300的内面设置音响用反射部件360,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在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上和与其对面的箱体300的内面设有音响用反射部件360。
在任意一个例子中,在扬声器单元1U的振动板10与音响用反射部件360之间,从振动板10的中央部遍及外周部设有规定间隔。并且,图示的例子中,扬声器单元1U的振动板10与音响用反射部件360之间的距离从振动板10的中央部遍及外周部扩大。通过设置这种音响用反射部件360,从而能够使来自振动板10的放射音由音响用反射部件360反射而扩散至扬声器装置的周围,并能够获得近似无方向的放射特性。
图31示出包含箱体300的扬声器装置1的方式例。在该例子中,具备扬声器单元1U安装在箱体300的第1扬声器装置1的第1板P1、和具备扬声器单元1U安装在箱体300的第2扬声器装置1的第2板P2,在相互的侧部可转动第连结。在此,第1板P1的一侧侧部通过转动轴R1连结在第1板P2的一侧侧部,第2板P2的另一方的侧部通过转动轴R2可转动地连结在底座板Bs的端部。根据这种扬声器装置,根据使用状况改变板P1、P2的角度而可将扬声器单元1U的音响放射方向朝向任意方向。此时,因扬声器单元1U安装在箱体300,所以能够用箱体300内的空间S将扬声器单元1U的背面声波包围进去。并且,代替板P1、P2中一方的板所搭载的扬声器单元1U,也可以使用中高音用扬声器单元,此时能够在整个频带提供再生音。另外,将中高音用扬声器单元搭载于板P1、P2中的任一个时,使板P1及板P2向相对于底座板Bs大致正交的方向配列也无妨。这种形态可以采用搭载扬声器单元1U的各种电子设备。
(实施例和搭载例)
图3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面斜视图。扬声器装置1具备扬声器单元1U、安装于扬声器单元1U的箱体300,但箱体300由盖部301和筐体部302形成,通过接合盖部301的外周部和筐体部302的外周部,从而在内部形成空间S(S1、S2)。
在箱体300装备有采用前述的扬声器单元1U的低音用扬声器单元1W和采用小型扬声器单元的中高音用扬声器单元1T。在盖部301形成有2个开口部301A,在各开口部301开放有各扬声器单元1W、1T的振动板10。并且,在对应于中高音用扬声器单元1T的开口部301A的其内壁部301As形成有扩散部308。扩散部308扩散部308将从振动板10放射的声音向不同方向放射,具备相对置的2个弯曲部W1、W2交叉形成的顶部T,该顶部T从壁部301As的内周部遍及外周部而形成。由此,能够将从方向性比较高的高音再生用扬声器单元1T放射的声音扩散至预定的范围而放射。
箱体300内的空间S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两侧形成有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而且,在各空间S1、S2配置有磁电路20和音圈30。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其一部分支承在使筐体部302的底面向内侧突出的凸部302A上。而且,在其凸部302A的背面侧的凹状部分配备安装部370,并通过该安装部370在被安装部件Tr安装包含箱体300的扬声器装置1。在空间S内部设置波道303,该波道的一端连结在筐体部302的开口部。另外,被安装部件Tr例如可以举出汽车外饰件或电子设备的支承框等。
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扬声器装置1,由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所以加大音圈30的振幅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放声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实现扬声器装置1的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由箱体300内的空间捕捉逆相位的发生音,所以不用衰减来自振动板10的发生音,即可实现高效率的音响再生。进而,能够由箱体300的一部分坚固地支承振动方向转化部50的连杆机构50L,所以能够用来自箱体300的反作用力高效率地进行连杆部分51的角度转换,并能够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的同时,高效率地传给振动板10。
这种扬声器装置可以作为各种电子设备或车载用而有效率地使用。图33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如同图(a)所示的如手机或便携信息终端的电子设备2,或者如同图(b)所示的如平面显示器的电子设备3中,即使在作为电子设备3所具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内容纳扬声器装置1,或者在作为电子设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侧面安装扬声器装置1,也可以减小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要的厚度空间,所以实现电子设备整体的薄型化。并且,在薄型化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获得充分的音频输出。
图34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汽车的说明图。如同图所示的汽车4可通过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扩大车内空间。尤其,即使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门板或顶棚、背盘、仪表板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将朝向车内空间的突出部分设得更小,并能够扩大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或扩大室内空间。并且,因能获得充分的音频输出,所以在噪音多的高速行走时等,也能够在车内舒适地享受音乐或收音机广播。在汽车内,也可以将如图31所示的方式例的电子设备安装在仪表板等被安装部件,也可以根据汽车乘坐的乘客的人数或乘坐位置,在车内形成所希望的音场。
并且,作为具备扬声器装置1的建筑物,在以人的居住为用途的住宅(建筑物)或可容纳多数人员举行会议、演讲会、聚会等活动的宾馆、旅馆或研修设施等(建筑物)中,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壁或顶棚设置扬声器装置1时,可以缩小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的厚度空间,所以能够除去室内中不需要的空间,并能够有效活用空间。并且,近几年,随着投影机或大画面电视等的普及,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的例子逐步多见,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不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而将起居室作为家庭影院使用的实例。在这种实例中,通过使用扬声器装置1可以简易地使起居室家庭影院化等,并可进一步有效地或活用起居室内的空间。另外,扬声器装置1的配置地点可以例举居室内的顶棚或壁等(被安装部件)。
另外,列举扬声器装置1的应用例。在冰箱、洗衣机、浴室加热器的控制板、微波炉、空调、钟表、电饭锅、燃油原油风扇式加热器等家庭用电气设备中,作为用于向用户告知设备的动作状态的音频再生手段、作为用于提高弹钢球、投币式游戏机面板等游戏机或娱乐设备的演出效果的音响发生手段、用于头戴式耳机、耳机、助听器、乐器用扬声器、扩音用扬声器、舞台用扬声器、会场用扬声器、卡拉OK用扬声器等,可以有效地应用扬声器装置1。
并且,作为使用于公路噪音降低用系统的截止外部声音的截止机构,也可以在公路壁面等预定的被安装部件安装扬声器装置1。另外,作为振动发生装置也可以活用扬声器装置1,也可以作为体感用执行器(体感音响装置等)有效地活用扬声器装置1。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有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在其目的及结构等上不存在特别的矛盾或问题,就可以挪用相互的技术。另外,关于本申请,2008年1月28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51197、2008年10月14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8580、2008年10月27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9480、2008年10月23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9269、2009年2月27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3752、2009年2月26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3592、2009年1月20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0764、2009年0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33、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6、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7、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8、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34、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3、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4、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5、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6、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7、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8、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82、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83、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84、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77、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78、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79、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80、2009年7月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62481所记载的全部内容组合于本申请中。

Claims (42)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扬声器单元、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箱体,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音圈,同时另一端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在所述振动板,且分别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及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斜设而配置,
所述箱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2.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扬声器单元、安装该扬声器单元的箱体,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振动板的静止部、设在该静止部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
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磁隙的磁电路;
沿所述磁隙振动的音圈;
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转换部,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使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角度转换的连杆机构,
所述箱体在与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扬声器单元和所述箱体包围的空间被密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通所述箱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同时将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音响放射侧从而相反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放音部设在所述箱体的前面或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的前面或侧面设有连通所述箱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与所述扬声器单元邻接安装有随着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驱动而振动的被动型振动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壁部,
通过安装在所述壁部,在所述第1空间配置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一部分,
在所述箱体的前面或侧面设有放音部,所述放音部连通所述第2空间和外部而放射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备将其内部的空间区分为第1空间和第2空间的壁部,
通过安装在所述壁部,在所述第1空间配置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一部分,
所述第2空间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单元对置配置,
所述扬声器单元将向所述第2空间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1放音部和所述扬声器单元将向所述第1空间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第2放音部设在所述箱体的前面或侧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放音部具备从外部贯穿所述第2空间及所述壁部延伸至所述1空间的筒状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箱体设为第1箱体,在该第1箱体的内部设置第2箱体,
在所述第2箱体中,在音响放射方向相互成为反方向的位置安装有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
连通所述第1箱体与所述第2箱体之间的空间和外部,将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放音部设在所述第1箱体的前面或侧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柱介于所述多个扬声器单元之间。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的前面或侧面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同时,在该箱体内形成有将从与所述振动板的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放射的声波引导至外部的音响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响管由直线部和曲线部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扬声器单元,
在所述箱体的外周面,音响放射面朝向不同方向的多个所述扬声器单元被安装在对置的位置,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面与外部对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扬声器单元之间设有减振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将所述连杆部分作为第1连杆部分,在该第1连杆部分和所述静止部之间具备作为所述连杆机构的第2连杆部分,
在支承所述第2连杆部分的所述静止部的一部分安装有所述减振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部件具备高频截止功能,所述高音截止功能截止所述音圈通过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向所述振动板传递的振动中,由高频规定的所述振动。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作为第1扬声器装置,
具备所述第1扬声器装置的第1板和具备第2扬声器装置的第2板在相互的侧部可旋转地连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安装在被安装部件。
2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安装在被安装部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挡泥板。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顶棚、背盘。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安装在被安装部件。
24.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安装在被安装部件。
25.一种外部声音截止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作为截止外部的声音的截止机构安装在被安装部件。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音响放射侧设有反射声波的音响用反射部件,
所述音响用反射部件支承在所述箱体或所述静止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与所述音响用反射部件之间,从该振动板的中央部至外周部设有规定的间隔。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与所述音响用反射部件之间的距离从所述振动板的中央部至外周部扩大。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形成为锥形或圆顶形。
3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空间为由所述壁部、所述扬声器单元及所述箱体包围的实际上密封的空间。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使两端部的位置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地连结。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关节部分,所述关节部分与包括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靠近于该被安装部件,
在靠近于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关节部分,所述关节部分与包括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靠近于该被安装部件,
在与所述关节部分对置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接合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和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粘接部件的容纳部。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形成于该连杆部分两端的关节部分,
所述关节部分由连续部件形成,所述连续部件由横跨该关节部分的两侧的部分连续且曲折自如。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圈具备平面状且缠绕成环形的导电部件、支承所述导电部件的刚性的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所述导电部件的外侧的表面图案形成有导电层。
36.如权利要求34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一对所述导电层,以使环绕所述导电部件,且作为用于向所述导电部件输入音频信号的中继线发挥功能。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向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在所述静止部保持所述音圈。
38.如权利要求36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备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
所述第1保持部配置在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所述第2保持部配置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相反侧。
39.如权利要求37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使两端部的位置沿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地连结,
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静止部之间,所述第1保持部配置在该连结部的左右,
所述第2保持部在与连结于所述音圈的所述连结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相对于所述音圈左右配置,
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大致左右对称地保持在所述静止部保持所述音圈。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保持部的中央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保持在所述静止部,其两端连接在所述音圈的左右端。
41.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通过安装单元将所述连结部及所述音圈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4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响放射面朝向相互成为反方向的方向。
CN2009801076062A 2009-07-29 2009-07-29 扬声器装置 Pending CN1021133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3525 WO2011013223A1 (ja) 2009-07-29 2009-07-29 スピー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3347A true CN102113347A (zh) 2011-06-29

Family

ID=43528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76062A Pending CN102113347A (zh) 2009-07-29 2009-07-29 扬声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76703A1 (zh)
EP (1) EP2343910A4 (zh)
JP (1) JPWO2011013223A1 (zh)
CN (1) CN102113347A (zh)
WO (1) WO20110132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6238A (zh) * 2010-11-10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扬声器、以及具备该扬声器的音响设备
CN109040872A (zh) * 2017-06-08 2018-12-18 深圳纽斯声学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吸顶音箱
CN110177319A (zh) * 2017-02-17 2019-08-27 迪芬尼香港有限公司 扬声器及其声扩散器
CN114128306A (zh) * 2019-07-19 2022-03-01 雅马哈株式会社 音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6988A1 (ja) * 2008-10-23 2010-04-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097930A1 (ja) * 2009-02-26 2010-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US8290198B2 (en) * 2009-03-19 2012-10-16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WO2011004478A1 (ja) * 2009-07-09 2011-01-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N102132585A (zh) * 2009-07-09 2011-07-20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
WO2011046030A1 (ja) * 2009-10-15 2011-04-2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US8295537B2 (en) * 2010-03-31 2012-10-23 Bose Corporation Loudspeaker moment and torque balancing
US8295536B2 (en) 2010-03-31 2012-10-23 Bose Corporation Moving magnet levered loudspeaker
US9055370B2 (en) 2012-08-31 2015-06-09 Bose Corporation Vibration-reducing passive radiators
WO2014162546A1 (ja) * 2013-04-03 2014-10-0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US9877112B2 (en) * 2016-03-29 2018-01-23 Dell Products L.P. Piezoelectric force actuator audio system
WO2017209755A1 (en) * 2016-06-02 2017-12-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eat and sound deflector
US10110991B2 (en) * 2016-07-06 2018-10-23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echanically out-of-phase speakers
TWI610576B (zh) * 2016-08-15 2018-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揚聲器
CN108924709B (zh) * 2018-06-25 2020-12-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US11470414B2 (en) * 2018-09-12 2022-10-11 Goertek Inc. Earpho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arphone
JPWO2021079769A1 (zh) * 2019-10-23 2021-04-29
CN114302308B (zh) * 2021-12-14 2022-08-05 浙江豪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线性扬声器及其测试设备
WO2023217955A1 (de) 2022-05-11 2023-11-16 Roland Jacques Planardynamischer schallwand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83946A (en) * 1926-06-14 1928-09-11 Baldwin Nathaniel Loud speaker
US1726533A (en) * 1926-08-16 1929-09-03 Baldwin Nathaniel Loud-speaker
DE3378456D1 (en) * 1983-01-28 1988-12-15 Intersonics Inc Subwoofer speaker system
JPS63250995A (ja) * 1987-04-07 1988-10-18 Citizen Watch Co Ltd 薄型スピ−カ
JPH08149596A (ja) 1994-11-25 1996-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
JP3867789B2 (ja) 2003-03-20 2007-0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の吐出異常判定方法
JP3972306B2 (ja) * 2003-11-20 2007-09-05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およびこの振動板を使用したスピーカ
US7100863B2 (en) 2003-12-16 2006-09-05 Lincoln Global, Inc. Floating liner
JP4482372B2 (ja) 2004-05-13 2010-06-1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用振動板の製造方法
JP2008051197A (ja) 2006-08-24 2008-03-06 Ntn Corp 軸継手
JP5250189B2 (ja) 2006-09-14 2013-07-31 株式会社横河ブリッジ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既設橋梁の補強工法と、それに使用される基材一体型補強部材と、既設橋梁の補強構造
JP2008069480A (ja) 2006-09-14 2008-03-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発泡壁紙の製造方法
JP2008068580A (ja) 2006-09-15 2008-03-27 Ricoh Co Ltd 感熱記録材料
JP2009053752A (ja) 2007-08-23 2009-03-12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ウォッチドッグ処理方法および異常検出回路
JP5034778B2 (ja) 2007-08-24 2012-09-26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膜分離式排水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947423B2 (ja) 2007-08-29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9055527A (ja) 2007-08-29 2009-03-1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09055498A (ja) 2007-08-29 2009-03-1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2829B2 (ja) 2007-08-29 2012-09-12 オン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トレー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信号受信回路
JP5041922B2 (ja) 2007-08-29 2012-10-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通信端末における再接続制御方法および再接続制御装置
JP5018344B2 (ja) 2007-08-29 2012-09-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樹脂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
JP4802162B2 (ja) 2007-08-29 2011-10-2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839282B2 (ja) 2007-08-29 2011-1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の切換方法および通信端末
JP4777316B2 (ja) 2007-08-29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4888282B2 (ja) 2007-08-29 2012-0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2009055525A (ja) 2007-08-29 2009-03-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ナログメモリ回路及び映像信号処理回路
JP2009055528A (ja) 2007-08-29 2009-03-12 Hitachi Ltd コンテンツ処理装置
JP5112791B2 (ja) 2007-09-07 2013-01-09 花王株式会社 粘着剤
JP2009062477A (ja) 2007-09-07 2009-03-26 Yokohama National Univ 光応答性イオン液体
JP5112790B2 (ja) 2007-09-07 2013-01-09 花王株式会社 粘着剤
JP5319093B2 (ja) 2007-09-07 2013-10-16 花王株式会社 粘着剤
JP2009062484A (ja) 2007-09-07 2009-03-26 Bridgestone Corp 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32536B2 (ja) 2007-09-07 2014-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の積層構造
JP5319901B2 (ja) 2007-09-07 2013-10-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耐熱性樹脂組成物
JP2009062478A (ja) 2007-09-07 2009-03-26 Dic Corp 有機無機複合ヒドロゲルの連続製造方法
WO2009095984A1 (ja) * 2008-01-28 2009-08-06 Pioneer Corporation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044136A1 (ja) * 2008-10-14 2010-04-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046988A1 (ja) * 2008-10-23 2010-04-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N102150438A (zh) * 2008-10-27 2011-08-10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用磁电路及扬声器装置
WO2010097930A1 (ja) * 2009-02-26 2010-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US20110305355A1 (en) * 2009-02-27 2011-12-15 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Vibration direction converter part for speaker device and speaker device
US8290198B2 (en) * 2009-03-19 2012-10-16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CN102132585A (zh) * 2009-07-09 2011-07-20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
WO2011004478A1 (ja) * 2009-07-09 2011-01-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EP2453673A1 (en) * 2009-07-09 2012-05-16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CN102172045A (zh) * 2009-12-25 2011-08-31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用振动体、扬声器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6238A (zh) * 2010-11-10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扬声器、以及具备该扬声器的音响设备
CN102696238B (zh) * 2010-11-1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扬声器、以及具备该扬声器的音响设备
CN110177319A (zh) * 2017-02-17 2019-08-27 迪芬尼香港有限公司 扬声器及其声扩散器
CN109040872A (zh) * 2017-06-08 2018-12-18 深圳纽斯声学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吸顶音箱
CN109040872B (zh) * 2017-06-08 2024-03-01 深圳纽斯声学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吸顶音箱
CN114128306A (zh) * 2019-07-19 2022-03-01 雅马哈株式会社 音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76703A1 (en) 2011-07-21
EP2343910A4 (en) 2013-05-22
EP2343910A1 (en) 2011-07-13
JPWO2011013223A1 (ja) 2013-01-07
WO2011013223A1 (ja)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3347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172045A (zh) 扬声器用振动体、扬声器装置
CN101960867B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132585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474689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1960868A (zh) 扬声器装置用振动方向转换部及扬声器装置
CN102334346A (zh) 扬声器装置用音圈及扬声器装置
CN102204277A (zh) 扬声器装置
US20120114136A1 (en) Speaker device
CN102577435A (zh) 扬声器装置
WO2011004476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5037723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02474687A (zh) 扬声器装置用磁电路及扬声器装置
JP5341980B2 (ja)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7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1013224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73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4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after: Pioneer Tohoku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