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2585A - 扬声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2585A
CN102132585A CN200980133272.6A CN200980133272A CN102132585A CN 102132585 A CN102132585 A CN 102132585A CN 200980133272 A CN200980133272 A CN 200980133272A CN 102132585 A CN102132585 A CN 102132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vibration
shaft portion
speaker unit
loudspeaker vo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32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米实
小林博之
八矢聪
阿部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Publication of CN102132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25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Details casings, cabinets or mounting therein for transducers covered by H04R1/02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1Transducers or their casings adapted for mounting in or to a wall or cei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021Diaphragms comprising cellulose-like materials, e.g. wood, paper, lin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023Diaphragms comprising ceramic-like materials, e.g. pure ceramic, glass, boride, nitride, carbide, mica and carb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025Diaphragms comprising polymer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027Diaphragms comprising metall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029Diaphragms comprising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 H04R9/047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windings of the moving coil lay in the same plan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装置,其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设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Description

扬声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是表示以往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作为一般的扬声器装置,公知有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图1所示,该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具备框架3J、锥形振动板21J、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接合在振动板21J的内周部的音圈骨架610J、将音圈骨架610J支承在框架3J的阻尼器7J、缠绕在音圈骨架610J的音圈611J、磁轭51J、磁石52J、薄板53J,并且具有形成配置音圈611J的磁隙的磁电路。在该扬声器装置中,若音频信号被输入到音圈611J,则音圈骨架610J通过产生在磁隙内的音圈611J的洛伦兹力振动,通过该振动驱动振动板21J。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8-149596号公报(第1图)
如图1所示,上述的一般的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例如相对于振动板21J的音响放射侧而在相反侧配设音圈611J,并构成为音圈611J及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用于振动板21J振动的区域、用于音圈骨架610J振动的区域、配置磁电路的区域等沿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音响放射方向)而形成,所以成为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得比较大的结构。
更详细地,如图1所示,沿扬声器装置的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包括如下:沿锥形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的大小、将振动板21J支承在框架3J的边缘4J的总高(a)、从振动板21J与音圈骨架610J的接合部到音圈611J的上端的音圈骨架高度(b)、音圈总高(c)、相当于从音圈611J的下端部至磁轭51J的上面的高度的、磁电路的主要磁石高度(d)、磁电路的主要磁轭51J的厚度(e)等。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为了确保充分的振动板21J的振动行程,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a、b、c、d的高度,而且为了得到充分的驱动力,需要充分确保上述的c、d、e的高度,所以尤其在大音量对应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不得不变大。
这样,在以往的扬声器装置中,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成为相同方向,所以若想加大振动板21J的振幅而得到大音量,则为了确保音圈骨架610J的振动行程而导致扬声器装置的总高变大,难以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即,存在很难兼顾装置的薄型化和大音量化的问题。
然而,为了使音圈611J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至振动板21J,优选将音圈611J的振动直接传送给振动板21J,即优选使音圈611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板21J的振动方向一致。当音圈611J的振动方向与振动21J的振动方向不同时,有时无法将音圈611J的振动确实地传送至振动板21J,这就产生与扬声器装置的再生效率的恶化有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一般的动圈式扬声器装置中,由于在锥形的振动板21J的内周部接合有音圈骨架610J,从音圈骨架610J向振动板21J的内周部传递驱动力,所以比较难以使振动板整体以大致同相位驱动。因此,期望能够以大致同相位驱动振动板整体的扬声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的一例。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将音圈的振动确实地传送至振动板而得到再生效率高的扬声器装置;提供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放射高音质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另外,提供振动板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并以大致同相位振动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等。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各独立权利要求所涉及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设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及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技术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磁电路及音圈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磁电路及音圈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磁电路及音圈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磁电路及音圈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结构例和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同图(a)为侧视图,同图(b)为斜视图,同图(c)为同图(b)的A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关节部分的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关节部分的其他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使用的接触回避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使用的接触回避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使用的接触回避部的形成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使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同图(a)为侧视图,同图(b)为同图(a)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中使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同图(a)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同图(b)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同图(a)为侧视图,同图(b)为斜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动作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改善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驱动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驱动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驱动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驱动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搭载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虽然包括图示的内容,但并非仅限于此。另外,在以后的各图的说明中,与已经说明的部位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扬声器装置的的基本结构;图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说明图(同图(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扬声器装置1具备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静止部100、设在静止部100且根据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给振动板10的驱动部14,驱动部14具备形成磁隙20G的磁电路20、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3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图示中,音圈30支承在音圈支承部40,但也可以是音圈30本身与振动板方向转换部50连结。在此,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此正交的2个方向分别设为Y轴方向和Z轴方向。
振动板10的平面俯视可以是大致矩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而且,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平板形、圆顶形、锥形等规定形状。图示例子的振动板10的剖面形状为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曲状。并且,根据需要将振动板10的总高设得比较小而谋求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也无妨。
静止部100为支承振动板10及驱动部14等的振动的部位的总称,在此,框架12、兼具框架12的功能的后述的磁轭部、安装单元等相当于静止部100。并非指静止部100其本身完全静止,其整体也可以受驱动部14的振动的影响或受其他力而振动。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支承在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
驱动部14具备磁电路20、音圈30、振动方向转换部50,音圈3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向一轴方向振动,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其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沿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向与此正交的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配置,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音圈3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本身变化的斜设角度,从而使振动板10向Z轴方向振动。
音圈30缠绕被输入音频信号的作为导电部件的导线而形成,其本身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或者通过音圈支承部40振动自如地配置在静止部100。音圈支承部40例如可以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形成,在其表面上或内部支承音圈30。将音圈支承部40例如由平板形的绝缘部件(衬底)形成,从而能够对音圈30整体附加刚性(也包括弯曲刚性、扭曲刚性)。
并且,在作为音圈支承部40的平板形的绝缘部件中,在导线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导电层32。该导电层32与从导线的起点及终点引出的音圈引出线31电连接。并且,通过后述的保持部15与外部电连接,且作为将来自外部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圈30的中继线来发挥功能。并且,例如将相对于音圈脱离的导线作为中继线在扬声器装置内围绕时,另外需要围绕配线的空间。但是,通过将作为中继线的导电层32形成在音圈支承部40的表面,由此无需确保中继线用的空间,能够薄型化扬声器装置。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音圈30及音圈支承部40形成为平板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筒形。并且,音圈30或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为筒形时,也可以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侧的端部安装能使振动方向转换部角度变更自如地连结的平板形的盖部。
该音圈30通过省略图示的保持部保持在静止部100。保持部具有相对于静止部100沿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同时,规制成不向此以外的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保持部可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例如,X轴方向)变形,在与该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可以通过具有刚性的弯曲板部件形成。并且,音圈30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将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音圈的长度设得比较大,从而在扬声器驱动时可以获得比较大的驱动力。
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51;形成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且成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角度变化的支点的关节部分52。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3相对于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相对于包含除振动板10或音圈3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被安装部件200,例如由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作为缔结部件的螺丝等的连结部件连结,且使关节部分52配置成靠近被安装部件200。在图示的例子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部53(53A)通过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和连结部60连结,但也可以不通过连结部60而直接连结。连结部60形成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音圈侧的端部和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且使两端部沿着振动方向隔着间隔连结。并且,连结部60吸收后述的磁电路的厚度,谋求扬声器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在靠近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关节部分52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关节部分52的接触的接触回避部70。该接触回避部70还作为接合部件限制部发挥功能,所述接合部件限制部抑制为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被安装部件200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接合部件影响关节部分52。该接触回避部70沿关节部分52形成为凹状。例如,作为凹部或切口部或槽部等,在关节部分52与在关节部分52的附近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空间,从而回避关节部分52与被安装部件200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成为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切口部71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52A),在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将凹部72形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52B)而与其对置。并且,振动板10的接触回避部70的总长相对于沿接触回避部7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较大地形成。由此,能够抑制振动板10和关节部分52的接触的同时,抑制因接触产生异音等。并且,就该接触回避部70而言,当用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接合部件粘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3和连结部60或振动板10的端面时,粘结剂介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与连结部60或振动板10的端面之间的同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的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进入切口部71或凹部72,从而使之不会接触到关节部分52而附着。
如同图(a)所示,这种扬声器装置1在驱动部14的音圈30作为电信号输入音频信号SS,从而如同图(b)所示,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沿着磁电路20的磁隙20G例如向图示的X轴方向振动。由此,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被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例如向图示的Z轴方向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的音。
根据这种扬声器装置1,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音圈30的振动方向和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成为不同方向,所以与使音圈30沿着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振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薄型化振动板10的背面侧。由此可以获得可由高声压再生低音区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
另外,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振动板10,所以加大音圈30的振幅,从而即使加大振动板10的振幅,扬声器装置1的音响放射方向的厚度(扬声器装置的总高)也不会变大。由此,能够获得可以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
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粘结剂来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3和被安装部件200时,若伴随该接合而粘结剂在接合面上扩散伸展并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并且在关节部分52附着粘结剂,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并且,作为接合部件使用双面胶带时,该双面胶带的端部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在关节部分52附着双面胶带,则关节部分52固化而有可能变得不能动。另外,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而固化的关节部分52反复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而存在破裂的忧虑。这样若关节部分52破裂,则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附着的部位反复接触或远离振动板10或音圈30或者其他部件等的被安装部件200,每次都会发生异音(碰撞声)。另一方面,若减少粘结剂的涂覆量或基于双面胶带的接合面积,以免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的端部等溢出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则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降低,且从端面产生剥落而成为异音的根源,或进而导致完全剥落而存在牵连扬声器的破坏的问题。另外,因关节部分52配置在被安装部件200的附近,所以有时关节部分52接触到被安装部件200而损坏关节部分52或者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无法弯曲或曲折或者进行旋转运动。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中,因在靠近关节部分52而与其对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面侧形成有接触回避部70,所以能够抑制关节部分52和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并且,在用粘结剂或双面胶带等接合部件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3和被安装部件200时,即使伴随该接合而接合部件溢出,也能够进入接触回避部70而附着在关节部分52,从而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的可动。由此,较高地保持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力的同时,还能够维持关节部分52的功能。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200确实地进行弯曲或曲折或者旋转运动,所以能够抑制因破裂引起的关节部分52向被安装部件200的接触或异音的发生等。
[磁电路/音圈;图3~图6]
图3~图6是说明磁电路及音圈的说明图。
用于使音圈30振动的磁电路20不仅形成有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磁隙20G,而且在音圈30流过电流(伴随音频信号的音频电流),由此为了使洛伦兹力(电磁力)作用于音圈30,磁隙20G以反方向形成一对磁场。由此,若在音圈30流过电流,则音圈30能够沿着形成一对磁场的磁隙20G的配置方向振动。
磁电路20通过磁石21和磁轭部22形成,将形成Z轴方向上相互反方向的磁场的一对磁隙20G在X轴方向以预定间隔排列形成,并且使流过各磁隙20G的电流在Y轴方向上成为相互反方向地缠绕作为导电部件的导线,由此形成音圈30,从而使沿X轴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于音圈30。磁石21和磁轭部22的配置可以设为多少不同的方式而形成具有与前述同样功能的磁电路20。
在图3及图4所示的例子中,磁电路20具有多个磁石21(21A~21D)。在该磁电路20中,磁石21设置在磁隙20G的沿磁场方向的两侧。在图示的例子中,磁轭部22具有下侧的磁轭部22A、上侧的磁轭部22B以及支柱部22C。磁轭部22A、22B隔开规定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并在中央部形成为支柱部22C向相对于磁轭部22A、22B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磁轭部22A、22B配置磁石21A~21D,由磁石21A和磁石21C形成一个磁隙20G2,由磁石21B和磁石21D再形成一个磁隙20G1。该一对磁隙20G1和磁隙20G2平面上排列形成,并形成相互反方向的磁场。
另一方面,音圈30,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由沿Y轴方向形成的直线部30A、30C与沿X轴方向形成的直线部30B、30D构成。音圈30的直线部30A、30C配置在磁电路20的各磁隙20G内,并规定为磁场的方向沿向Z轴方向。优选对音圈30的直线部30B、30D不外加磁场。并且,即使是对直线部30B、30D外加磁场时,也构成为在其直线部30B、30D产生的洛伦兹力相互相抵。音圈30通过将导线的缠绕数设得比较多,从而可以将配置在磁隙20G内的音圈30的一部分设得比较大,并在扬声器驱动时可以得到比较大的驱动力。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通过由绝缘部件41构成的音圈支承部40支承音圈30的例子,并示出在该绝缘部件41形成开口部41a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使用粘结剂等对音圈30赋予刚性而将音圈30整体形成为板状。此时,赋予刚性的粘结剂所形成的部分成为音圈支承部40。音圈30具有刚性时,不使用音圈支承部40也无妨。
磁电路20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多个磁石21A~21D,磁石21A和磁石21C向大致同方向磁化,而磁石21B和磁石21D向与其相反的同方向磁化,以使音圈30的直线部30A所涉及的磁场的方向相对于直线部30C所涉及的磁场的方向成为反方向。磁石21的磁化可以在组装磁石21和磁轭部22之后进行,但在图3、图4所示的例子中需要进行2次此时的磁化工序。
与此相反,在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由向大致同方向磁化的磁石21A、21C形成磁隙20G2,而磁隙20G1形成于在各个磁轭部22A、22B形成的磁轭凸部22a、22b之间。由此,可以使在组装磁石21和磁轭部22之后进行的磁化工序1次性完成,实现工序的简化。
并且,图示的例子中,用于将磁轭部22定位于省略图示的安装部等静止部上的定位支承部22A1、22B1形成在磁轭部22本身。由此,能够省略前述的支柱部22C,并且通过对安装部等静止部的磁轭部22的定位来规定磁隙20G的间隔。
[振动方向转换部;图7~图11]
图7及图8是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结构例与动作的说明图。转换音圈30的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分别在振动板10侧与音圈30侧形成关节部分52而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斜设的连杆部分51。在此,关节部分52是指旋转自如地接合2个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部分,或者使一体化的具有刚性的2个部分曲折或弯曲自如的部分,连杆部分51是指关节部分52形成在端部的具有刚性的部分。在此,刚性是指能够将音圈30的振动传递至振动板10的程度而不使其变形的性质,并非仅指完全不变形。连杆部分51可以形成为板状或棒状。
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具备1个连杆部分51,在其两端形成关节部分52(52A、52B),一方的关节部分52A形成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形成在振动板10侧。另一方的关节部分52B既可以连接在振动板10,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连接在振动板10。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使用公知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选择关节部分52与振动板10的接合强度提高的金属部件等。
如图7(a)示出连杆部分51处于振动的中间位置的情况。连杆部分51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与振动板10之间以角度θ0斜设。此时,从音圈30沿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在仅远离距离H0的位置Z0配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使振动方向规制成向一轴方向(例如,X轴方向)振动,振动板10使其振动方向规制成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例如Z轴方向)振动。
如同图(b)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X0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X1而到达位置X1,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θ10>θ1),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ΔZ1而到达位置Z1。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上推ΔZ1
如同图(c)所示,形成于音圈30的端部的关节部分52A从最初的位置X0向振动方向(-X轴方向)仅移动ΔX2而到达位置X2,则连杆部分51的倾斜角度转换为θ20<θ2),从而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位置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Z轴方向)仅移动ΔZ2而到达位置Z2。即,将振动板10沿振动方向仅下压ΔZ2
这样由连杆部分51及关节部分52(52A、52B)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功能将音圈30的振动转换为连杆部分51所变化的斜设角度而传给振动板10,使振动板10向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
图8是用于说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结构例及其动作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如同图(b)表示振动板10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a)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音响放射侧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如同图(c)表示振动板10相对于基准位置向相对于音响放射侧的反方向变位的状态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状态(图示省略振动板10)。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连杆部分51受来自位于与振动板侧的相反侧的框架12等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角度转换的功能。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将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向相对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配置。更详细而言,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音圈30侧的第1关节部分52A且将另一端设为振动板10侧的第2关节部分52B的第1连杆部分51A;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的第3关节部分52C且将另一端设为与静止部100的第4关节部分52D的第2连杆部分51B,第1关节部分52A、第2关节部分52B及第4关节部分52D处于与以第3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的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几乎相等的直径的圆周上。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关节部分52D为唯一位置不变动的关节部,该关节部分相对于静止部100(或框架12)支承,且将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赋予于连杆部分51。由此,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从基准位置X0向X轴方向仅移动ΔX1时,如图8(a)所示,朝不同方向倾斜配置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几乎上升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Z0向Z轴方向仅上推ΔZ1。并且,如图8(c)所示,若音圈30从基准位置X0向与X轴反方向仅移动ΔX2,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几乎下降相同角度,在关节部分52D受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而关节部分52B确实地将振动板10从基准位置Z0向与Z轴反方向仅下压ΔZ2
在此,优选将从关节部分52A至关节部分52C的连杆部分的长度a、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B的连杆部分的长度b、及从关节部分52C至关节部分52D的连杆部分的长度c实际上设为相等,且与音圈30的移动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这种连杆机构作为斯科特-拉塞尔机构而周知,关节部分52A、52B、52D以关节部分52C为中心,直径处于第1连杆部分51A的长度(a+b=2a)的圆周上。即,通过关节部分52A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和通过关节部分52B和关节部分52D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成为直角。由此,若使音圈30向X轴方向移动,则第1连杆部分51A和振动板10的关节部分52B沿与X轴垂直的Z轴移动,可将音圈30的振动方向转换为与其垂直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
图9及图10是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9(a)为侧视图,图9(b)为斜视图,图9(c)为A部放大图)。如前述,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连杆部分51和形成在其两端的关节部分52(52A、52B)。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的两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形成有连结部分53(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在此,第1连结部分53A是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而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而与音圈30一体振动的部分,第2连结部分53B是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一体振动的部分。
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体形成连杆部分51、关节部分52A、52B及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关节部分52A、52B由通过横跨关节部分52A、52B的两侧的部分连续的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形成。此处的连续部件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整体的部件,也可以是形成连杆部分51和第1、第2连结部分53A、53B的一部分的部件。设置这种第2连结部分53B使连杆部分51在宽范围支承振动板10,从而能够使振动板10以大致同相位振动。在此所说的曲折也包含概念上的曲折。
由板状部件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时,如图9(b)所示,关节部分5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线形。并且,要求连杆部分51具有不变形的刚性,要求关节部分52曲折自如,所以,相对于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的厚度t1薄壁状地形成关节部分52的厚度t2,从而使一体的部件具有不同的性质。
并且,将关节部分52和连杆部分51的厚度的变化形成为倾斜面状,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的端部形成面对面的倾斜面51t、53t。由此,在角度变更连杆部分51时,可抑制连杆部分51的厚度对角度变更的干涉。
另外,在成为靠近关节部分52A而与其对置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连结部60的端部,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1,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倾斜状的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A和连结部60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在靠近关节部分52B而与其对置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振动板10,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2,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剖面形状为弯曲状的凹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B与振动板10之间形成空间。振动板10的接触回避部70的总长相对于沿接触回避部7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较大地形成。并且,连结部60的接触回避部70的总长相对于沿接触回避部7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较大地形成。由此,能够抑制被安装部件200和关节部分52A、52B的接触。并且,分别用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贴合连杆部分51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连结部60的端面及第2连结部分53B和振动板10时,即使粘结剂朝关节部分52A、52B溢出也进入凹部或切口部71、72,所以不附着在关节部分52A、52B,即使附着也仅为非关节部分(非曲折或弯曲的具有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妨碍关节部分52A、52B的曲折动作或弯曲动作。换而言之,只要关节部分52基本上能够曲折或弯曲,在关节部分52的一部分附着粘结剂也无妨。例如,只要关节部分52基本上能够曲折或弯曲,在连结部分53附近的关节部分52的一部分附着粘结剂也无妨。另外,也可以在连结部分53附近的关节部分52的一部分刻意附着粘结剂来提高连结部分53、和作为被安装部件的振动板10或连结部60的接合力。
图10所示的例子是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使刚性的部件一体化而形成连杆部分或连结部分,并将关节部分设为由连续部件构成的部分。如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在作为曲折自如的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的表面粘贴刚性部件50Q而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若这样,连续部件50P在横跨关节部分52的两侧的部分连续延伸,关节部分52实际上仅在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另一方面,在连续部件50P粘贴刚性部件50Q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形成在具有刚性的部分。
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粘贴刚性部件50Q来形成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以使挟持连续部件50P。在此,未粘贴刚性部件50Q的部分也成为关节部分52。如同图(c)所示的例子中,形成连杆部分51的刚性部件层压刚性部件50Q1、50Q2而形成为多层。另外,如同图(c)中,将刚性部件50Q1或刚性部件50Q2设为多层结构也无妨。这样在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局部性地粘贴刚性部件50Q,从而能够一体形成曲折自如的关节部分52和具有刚性的连杆部分51、连结部分53。
连续部件50P优选具有仅能耐于扬声器装置的驱动时反复的关节部分52的曲折的强度和耐久性,且曲折动作反复时不发出声音程度地具有柔软性。作为具体例,连续部件50P可由高强度纤维的织物或无纺布形成。作为织布的例子可以设为均一素材的平纹织物、经纱和纬纱为不同材质的平纹织物、每隔1根纱交替改变纱材质的平纹织物、基于交捻纱的平纹织物、并纱的平纹织物等,除了平纹织物以外,还可以设为三轴、四轴织物、三轴、四轴织品、编织物、一方向并纱的纤维等。
将高强度纤维适用于全部或局部时,沿着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配置高强度纤维,从而相对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可获得充分的强度。将经纱和纬纱都设为高强度纤维时,均使纤维方向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倾斜大约45°,从而可以使经纱和纬纱承受均等的张力而提高耐久性。作为高强度纤维可以使用聚芳基酰胺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并且,为了调整连续部件的弯曲应力或刚性等物性,也可以涂覆(赋予)清除剂(减振剂、制动材料)。
作为刚性部件50Q优选轻量易成型且固化后具有刚性,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金属、纸等。刚性部件50Q在成型为板状之后,在连续部件50P的除关节部分52以外的部分的表面由作为接合剂的粘结剂粘贴,从而可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时,可以使树脂局部地浸渍在纤维质的连续部件50P中的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后使之固化来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作为刚性部件50Q使用树脂或金属时,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在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中使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一体化。另外,与前述的一体形成有关的技术中记载在2005年5月12日美国申请的US20050127233(公开号:US2005/253298)、2005年5月13日美国申请的US20050128232(公开号:US2005/253299)中,本申请援用所述公报中记载的内容。
图11是表示关节部分52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同图(a)所示的例子将连续部件50P的一部分设为薄壁而形成关节部分52。连续部件50P的厚壁部分为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薄壁部分成为关节部分52。在图示的例子中,从连续部件50P的双面侧形成凹部而形成关节部分52。同图(b)所示的例子将连续部件50P的一部分设为弯曲状而形成关节部分52。连续部件50P的直线部分为连杆部分51或连结部分53,弯曲部分成为关节部分52。同图(c)、(d)为本发明的变形例,在同图(c)中,通过线状部件52f的缝合形成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或被形成在连杆部分51之间的关节部分52。在同图(d)中,通过合叶部件52g形成连杆部分51和连结部分53或被形成在连杆部分51之间的关节部分52。
图12所示的例子是表示关节部分52的其他形成例的说明图。同图(a)所示的例子示出了在形成连续部件52P之前多个刚性部件52Q预先向一方向隔开间隔而形成的情况。同图(b)中,配置有沿平板形模具M10A而配置的刚性部件52Q、与刚性部件52Q对置配置的具有凹部M11及凸部M12的模具M10B。此时,模具M10B的凸部M12配置于刚性部件52Q之间,模具M10B的凹部M11配置于与刚性部件52Q面对的位置。
如同图(b)配置模具M10A及模具M10B之后,在形成于模具M10A与模具M10B之间的腔a10内浇注树脂部件,从而将连续部件50P接连于刚性部件52Q而形成,并且形成一体。此时,树脂部件覆盖连续部件52P侧的刚性部件52Q的面,连续部件52P和刚性部件52Q相连结。尤其因较小地形成与模具M10B的凸部M12对应的树脂部件的厚度,所以可弯曲并且作为关节部分52发挥功能。并且,由于树脂部件覆盖刚性部件52Q的面,所以能够抑制产生剥离等,并能够经长期使用扬声器装置。
作为在该形成方法中使用的树脂部件,可以举出热硬化型树脂、热塑性树脂、发泡树脂、软质树脂等,具体有如下:橡胶、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树脂、硅酮类树脂、SBR(丁苯橡胶)、NBR(丁腈橡胶)等。另外,也可以将树脂部件预先涂覆或粘贴在模具M10A及刚性部件52Q的表面,通过对模具M10B进行加热来形成连续部件52P,或者也可以利用造纸法由纸部件覆盖刚性部件52Q的表面来形成连续部件52P。而且,根据需要也可以对模具M10A按压模具M10B。另外,图示的例子中,以覆盖刚性部件52Q一侧的方式形成了连续部件52P,但不限于此,能够以覆盖刚性部件52Q双面的方式形成连续部件52P。此时,夹着模具M10A而配置具有与模具M10B及模具M10B大致相同形状的其他模具。另外,为了使刚性部件52Q显现刚性,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方法:设置线状的突起部或槽部;将棒状、平板形或具有网眼结构的金属部件配置于刚性部件52Q的内部等。
作为在该形成方法中使用的树脂部件,可以举出热硬化型树脂、热塑性树脂、在由碳纤维或合成纤维等构成的织物或无纺布上浸渍半硬化状态的热硬化型树脂的片状物(半固化片)、树脂薄膜等。另外,也可以同时形成刚性部件52Q和连续部件52P。此时,使用省略图示的所谓双色成型等。例如,对置配置一方的模具和具备凹部和凸部的另一方的模具,在形成于形成于这些两个模具之间的腔内注入2个不同的树脂部件。此时,将发挥刚性的树脂部件注入一方的模具与另一方的模具的凹部之间,将发挥柔软性的树脂部件注入一方的模具与另一方的模具的凸部之间。之后,对这些两个模具进行加热等,使2个树脂部件硬化,由此在一方的模具与另一方的模具的凹部之间形成刚性部件52Q,在一方的模具与另一方的模具的凸部之间形成连续部件52P,同时形成关节部分52。在该形成方法中,例如,作为连续部件52P的树脂部件,使用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刚性部件52Q的树脂部件,可以举出包含玻璃纤维的热塑性树脂(玻璃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等工程塑料。
图13及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图13(a)及图14(a)为沿X轴方向的剖视图,如同图(b)为表示驱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对重复说明进行一部分的说明。图13及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A、1B中,具备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而与音圈支承部40一体振动的第1连结部分53A、连结在振动板10而与振动板10一体振动的第2连结部分53B,同时形成有具备多个连杆部分的连杆机构50L。
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A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具备刚性的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连杆机构50L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B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第2连杆部分51B,在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C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的中间部,在另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D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形成有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而且,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结部分53A通过连结部60或直接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第2连结部分53B直接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在靠近关节部分52D而与其对置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3,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切口部,以使在关节部分52D与框架12的底部12A之间形成空间。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在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X轴方向)不同方向倾斜配置,静止部100相对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设在与振动板10侧的相反侧。图示的例子中,静止部100由框架12的底部12A形成,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A延伸至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下方而将该磁轭部22A设为静止部100。
如图13(b)所示,音圈支承部40侧的关节部分52A随着音圈支承部40的移动向X轴方向移动,连结在静止部100的关节部分52D成为固定的状态,并通过从静止部100接受的反作用力,关节部分52A的移动转换成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所变化的角度,使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向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例如Z轴方向)移动。
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B是左右对称地相互对置配置图13所示的驱动部14的装置,具备驱动部14(R)、14(L),在各自的驱动部14(R)、14(L)设有连杆机构50L(R)、50L(L)、音圈支承部40(R)、40(L)、磁电路20(R)、20(L)及连结部60(R)、60(L)。
而且,就连杆机构50L(R)、50L(L)而言,对置配置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第2连结部分53B、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成为一体而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对第1连结部分53A分别连结在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框架12的底部12A。
若这样,如图14(b)所示,通过将音圈支承部40(R)、40(L)的振动方向设为使其同期的反方向,从而能够合并2个驱动部14(R)、14(L)的驱动力而使振动板10振动。并且,因可以在多个部位设置振动板10侧的关节部分52B,所以振动板10的支承点增加,且可以合并振动板10的振动的相位。
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C、1D、1E为表示图14所示的接触回避部70的形成例的说明图。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C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A而与其对置配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分别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4,图示的例子中为凹部而作为接触回避部70,从而在关节部分52A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之间形成空间。
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D示出如下情况:在靠近关节部分52A而与其对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分别形成切口部74作为接触回避部70,从而分别在关节部分52A与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之间形成空间。
就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E而言,在被安装部件200或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任一方或双方形成有由粘结剂填充的槽部75作为接触回避部70。该槽部75作为容纳粘结剂的容纳部,在由流动性的粘结剂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被安装部件200时使用。并且,槽部75还作为限制粘结剂的粘结剂限制部发挥功能。并且,使槽部75配置于比成为图9(a)、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的接触回避部70的凹部或切口部71、72、73、74更靠中心侧(粘结剂的扩散伸展方向前方)。由此,伴随接合而扩散伸展的粘结剂进入槽部75,所以能够抑制粘结剂朝向关节部分52溢出,并能够大量填充粘结剂确实地进行粘结。另外,由于槽部75填充有大量粘结剂,所以提高被安装部件20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还有提高与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接合对象的刚性的功能。图示的例子中,在比凹部72更靠中心侧配置槽部75,所述凹部分别形成于靠近关节部分52B而与其对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振动板10,且在凹部73更靠中心侧配置槽部75,所述凹部分别形成于靠近关节部分52D而与其对置的被安装部件2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由此,能够提高振动板10的刚性。
图18及图19为表示图14~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B~1E中使用的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说明图(图18(a)为斜视图,图18(b)为如同图(a)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19(a)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9(b)为拉长关节部分而使整体平坦化的状态的侧视图)。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化的一零件形成,如前述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A、52B,在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和其两端分别形成关节部分52C、52D。并且,在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A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在形成于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B之间形成第2连结部分53B,在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侧的关节部分52D之间形成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51A和第2连结部分53B曲折成凸状,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曲折成凹状。
如图18(b)所示,关节部分52A由前述的连续部件50P曲折自如地形成,在第1连杆部分51A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在第1连结部分53A还粘贴有前述的刚性部件50Q。而且,前述的所有的关节部分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各关节部分对置形成有倾斜面51t、53t。
如图19(a)所示,由连杆部分51A、51B、各关节部分、连结部分53A、53B、53C构成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由一体的片状零件形成。以直线性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A,以局部地横切一体的片状零件的方式形成关节部分52B、52C、52D。并且,通过沿一体的片状零件的长边方向形成一对切口部50S,从而切出并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51B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为了形成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例如在作为片状部件的连续部件50P上的整个面涂覆用于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等而进行层压,使树脂材料硬化。之后,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而进行V字形的脱模而形成切口部50S。在此使用的树脂部件可以使用液态的未硬化的树脂材料或树脂薄膜。
并且,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这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
图20、图21、图22、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图20(a)为侧视图,图20(b)为斜视图,图21为动作说明图,图22(a)、(b)为形成例的说明图,图23(a)、(b)为侧视图)。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连杆机构50L)当设置一对驱动部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对置配置时,由多个连杆部分形成平行连杆。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的关节部分52A(R)、52A(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第2连结部分53B的关节部分52B(R)、52B(L)的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R)、51A(L)。并且,具有将一端设为与第1连杆部分51A(R)、51A(L)的中间部的关节部分52C(R)、52C(L)并将另一端设为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关节部分52D(R)、52D(L)的一对第2连杆部分51B(R)、51B(L)。如前述,第1连结部分53A直接或通过作为其他部件的连结部60连结在以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第2连结部分53B连结在振动板10,不动的连结部分53C连结在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底部12A或形成磁电路20的磁轭部22等。
另外,具有第3连杆部分51C(R)、(L),其一端为与从第1连结部分53A(R)、53A(L)一体延设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的关节部分52E(R)、52E(L),且另一端为第2连结部分53B与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的关节部分52F(R)、52F(L)。
而且,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R)和第3连杆部分51C(L)、第2连杆部分51B(L)和第3连杆部分51C(R)分别形成平行连杆。
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机构50L实际上具有组合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和平行连杆机构的功能,使刚性部件50Q在连续部件50P一体化而形成各连杆部分及连结部分,连杆部分之间的各关节部分由曲折自如的连续部件50P形成为线形,连杆部分相互间通过关节部分一体形成。
图示的例子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F(R)、52F(L)而与其对置配置的第2连结部分53B和靠近关节部分52A(R)、52A(L)而与其对置配置的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作为接触回避部70形成凹部76,以使在各关节部分与连结部分之间形成空间。另外,形成于第2连结部分53B、一对连结部分53D(R)、53D(L)的接触回避部70的总长相对于沿接触回避部70的连结部分53E、第1连结部分53A(R)、53A(L)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较大地形成。
根据图21说明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动作。在该例子中,支承在框架12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作为静止部100发挥功能。根据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若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而关节部分52A(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向X1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3B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上升,且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竖起。此时,因关节部分52D(L)、(R)由成为静止部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的两端支承,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0向位置X1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0向位置Z1的变位。
同样地,若关节部分52A(R)、(L)从X轴方向的基准位置X0向X2移动,则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第2连结部分53B和与其一体的连结部分53E维持平行状态而下降,并角度变更为形成平行连杆的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倒下。此时,因关节部分52D(R)、(L)支承在静止部,所以接受来自静止部的反作用力而确实地进行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角度变更,将从关节部分52A(R)、(L)的位置X0向位置X2的变位确实地转换为从振动板10的位置Z0向位置Z2的变位。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一个音圈支承部40的X轴方向的振动转换为以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振动的关节部分52B(R)、(L)、52F(R)、(L)以及第2连结部分53B的Z轴方向的振动。由此,振动板10在宽范围支承而承受大致相同相位/大致相同振幅的振动,所以相对于宽面积的平面的振动板10能够以大致同相位传递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
如图20(b)所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分别向宽幅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第3连杆部分51C(R)、(L),形成两股第1连杆部分51A(R)、(L)而在其中间部形成与第2连杆部分51B(R)、(L)的关节部分52C(R)、(L),第2连杆部分51B(R)、(L)及连结部分53C配设在向宽度方向平行配置一对连结部分53B、53D(R)、(L)与第3连杆部分51C(R)、(L)之间。
这样通过由1个片状(板状)零件形成连杆部分,可以由面支承振动板10而使之振动,所以能够使振动板10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且能够抑制分割振动。
并且,如图20(b)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使形成连杆部分的一个板状部件整体曲折成凸台形而形成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局部切出该板状部件而使之曲折成凹台形,从而形成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根据图22说明这种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形成方法。作为一个形成方法,如图22(a)所示,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贴合多个(2张)片状(板状)零件501、502而形成,在一方的片状零件501形成第1连结部分53A(R)、(L)、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R)、(L)、第2连结部分53B及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在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形成连结部分53D、第3连杆部分51C(R)、(L)及连结部分53E。而且,沿着第1连杆部分51A(R)、(L)和第2连结部分53B形成连结部分53D(R)、(L)和第3连杆部分51C(R)、(L)的同时,在片状零件502形成有与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开口502A。
在该例子中,形成在与一方的片状零件501的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与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对应的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开口502A的大小形成为从另一方的片状零件502的一端朝向内侧扩大。通过这样,抑制第2连杆部分51B(R)、(L)和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与其他片状零件502相接触,并能够使连杆机构的移动圆滑地进行。
片状零件501、502通过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形成,如图22(b)所示,在使连续部件50P对面的状态下连结2个零件501、502。由此一体化连续部件50P而能够圆滑地进行关节部分52的曲折。在该情况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而与其对置的部位,作为接触回避部70也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6。
并且,在各关节部分的附近,在各连杆部分的端部形成有如图9(c)所示的倾斜面。当连杆部分在关节部分曲折时,倾斜面形成为互不干涉,连杆部分能够在关节部分高效率地进行曲折。
作为其他形成例,如图22(c)所示,通过连续在前述的片状零件501的端部而一体形成前述的片状零件502,并由折叠线f向箭头方向折叠,从而能够获得图20及图21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该例子中,与图19所示的例子相同,通过如下可简单形成:层压用于在作为片状零件的连续部件50P上整面形成刚性部件50Q的树脂材料之后,使树脂材料硬化。之后,进行为了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的V字形的脱模,从而形成前述的切口部50S和开口502A。
并且,在形成各关节部分和其两侧的倾斜面51t、53t时,也可以与由树脂材料形成刚性部件50Q同时成型。此时,优选在成型刚性部件50Q的模具预先形成剖面形状为V字形的槽或凹部。
另外,图23(a)、(b)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连结部分53B与振动板10之间配置例如由树脂部件等形成的中间部件55作为被安装部件200。该中间部件55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B(R)、52B(L)而与其对置的部位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7作为接触回避部70,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凹部,从而在各关节部分与中间部件之间形成空间。另外,图示的例子中,在比凹部77更靠内侧,换言之以成为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的扩散伸展方向前方的方式,形成作为容纳粘结剂的容纳部的槽部78,从而使伴随接合而扩散伸展的粘结剂进入槽部78。
并且,图23(b)所示的例子中,在第3连杆部分51C(L)、51C(R)与作为静止部的框架12之间设置相当于图22(a)中的第2连杆部分51B(L)、51B(R)的第6连杆部分51D(L)、51D(R),而并非设置中间部件55。第6连杆部分51D(L)、51D(R)的一方的端部与第3连杆部分51C(L)、51C(R)的中间部分连结,而第6连杆部分51D(L)、51D(R)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连结部分53F与框架12的底部12A连结。在第3连杆部分51C(L)与第6连杆部分51D(L)的一方的端部之间、第3连杆部分51C(R)与第6连杆部分51D(R)的一方的端部之间、第6连杆部分51D(L)的另一方的端部与连结部分53F之间、第6连杆部分51D(R)的另一方的端部与连结部分53F之间,设置有关节部分52G(L)、52G(R)、52H(L)、52H(R)。另外,框架12的底部12A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G(L)、52G(R)而与其对置的部位形成有作为接触回避部70的凹部或切口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凹部79(L)、79(R)。另外,也可以使中间部件55介于振动板10与连结部分53E之间。
在图14~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2个对置的音圈支承部40使用一个一体零件,从而能够形成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连杆机构,所以在形成具备一对驱动部的扬声器装置时,也能够简单进行组装操作。并且,通过设置不动的连结部分53C,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支承部40成为相反方向的情况),即使不特别在框架12支承关节部分52D(R)、(L),该关节部分52D(R)、(L)的位置也被保持成一定,根据此也能够简化对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扬声器装置的组装。
而且,在图20~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杆机构由右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R)和第3连杆部分51C(R)、左侧的第1连杆部分51A(L)和第3连杆部分51C(L)形成平行连杆,所以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可以使紧固在振动板10的第2连结部分53B沿Z轴方向稳定地平行移动。由此,能够对平面状的振动板10施加稳定的振动。
根据这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1A、1B,若被输入音频信号SS,则音圈30沿着磁隙20G振动,所述磁隙沿与振动板10所允许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形成,该振动的方向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转换而传递到振动板10,并使振动板10振动而向音响放射方向SD放射根据音频信号SS的声音。
此时,使磁隙20G的方向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扬声器装置1、1A、1B的厚度方向交叉,所以加大磁电路20的驱动力或音圈30的振动不会直接影响扬声器装置1、1A、1B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大小。由此,谋求大音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扬声器装置1、1A、1B的薄型化。
并且,振动方向转换部50通过机械性连杆机构来转换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而传给振动板10,所以振动的传递效率高。尤其在图13~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A、1B、1C、1D、1E中,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角度变更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和来自静止部100的反作用力进行,所以可将来自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更确实地传给振动板10。由此,能够获得扬声器装置1A、1B、1C、1D、1E的良好的再生效率。
并且,在图2、图13及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1A、1B中,通过设置连结部60,可在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的位置与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0A的位置之间形成阶梯差。由此,能够将磁电路20的Z轴方向的宽度(高度)容纳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中,在确保驱动力的基础上,充分确保所需的磁电路20的高度,同时能够薄型化扬声器装置1~1B。并且,通过设置连结部60,即使实现扬声器装置1~1B的薄型化,也能够充分确保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必要高度(连杆部分51的长度),并能够将振动板10的振幅设得比较大。
另外,通过形成为连结部60的底部61以在框架12的底部12A或静止部100上设置预定的间隙的状态进行滑动,从而能够稳定化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并且,能够直线地进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的移动,并能够确实且稳定化连结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50B的移动。
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为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改善例。在图24(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通过音圈支承部40的对置振动而容易发生弯曲的连杆部分,设置凸部510而提高了刚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连杆部分51A(R)、(L),第2连杆部分51B(R)、(L)、连结部分53D(R)、(L)、连结部分53C分别设置凸部510。并且,如同图(b)所示的例子中,在不特别需要强度的连杆部分设置开口部520来谋求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图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部分53B设有开口部520。振动方向转换部的轻量化尤其在再生特性的广域化或加大对预定的音频电流的声波的振幅及声压级方面有效。
图25表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变形例。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沿着音圈的振动方向(箭头A方向)配置邻接的一对关节部分52,连结一对关节部分52的直线相对于音圈的振动方向(箭头A方向)大致平行。该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中的连杆机构至少具备4个关节部分52,4个关节部分52之间的连杆部分51及连结部分53形成平行四边形,并且关节部分52配置于平行四边形的顶部附近。
在此,同图(a)所示的例子中,一对关节部分52配置于与刚性部件50Q的相同表面侧。并且,所有的关节部分52都被形成于刚性部件50Q的内侧。由此,通过连续部件50P容易形成平行四边形,可以将由连续部件50P被形成的关节部分52配置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而形成动作圆滑的平行连杆。在此情况下,在靠近关节部分52而与其对置的刚性部件50Q的部位也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6作为接触回避部70。另外,关节部分52也可以形成于刚性部件50Q的外侧。
与此相反,同图(b)、(c)中,关节部分52被形成于刚性部件50Q的内侧或外侧。由此,接合连续部件50P时,刚性部件50Q有时介于它们之间,为了将连续部件50P正确地被形成为平行四边形,需要调整刚性部件50Q的长度。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说明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音圈支承部40被形成为一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部分51和音圈支承部40层压连续部件50P和刚性部件50Q而被形成,在音圈支承部40中,在刚性部件50Q的内部或表面上支承有音圈30。
如图示,使一对驱动部对置配置时,延伸连续部件50P,以使从一方的音圈支承部40在一方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部分51,进一步在与振动板10的连结部分53连续,而从另一方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部分51在另一方的音圈支承部40连续。而且,在除了关节部分52A及关节部分52B之外的连续部件50P的表面上一体层压刚性部件50Q。在配置于磁电路20的磁隙20G内的音圈支承部40中,在刚性部件50Q的内部或表面上支承有音圈30。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通过使音圈支承部4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体化,可以简化扬声器装置内的零件的组装。并且,使音圈支承部40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一体化,由此可以通过振动方向转换部50将音圈30的振动有效地传递给振动板10,即,可以提高振动传递效率。
图27~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部14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同图为局部斜视图)。图27所示的例子中,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连杆部分51(51A、51B)及音圈支承部40上设置有作为较厚地形成的一部分的厚壁部56a和作为较薄地形成的一部分的薄壁部56b。沿着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依次排列厚壁部56a和薄壁部56b,从而降低连杆部分51(51A、51B)及音圈支承部40的弯曲刚性而显现弹性。由此,在扬声器装置的输出声压特性中,能够抑制产生高音截止频率附近处的不必要的峰或谷(显现机械高频截止功能)。并且,除了构成连杆部分51(51A、51B)的部件之外,也可以对厚壁部56a粘贴具备刚性的部件等来形成厚壁部56a。另外,图中的符号15为前述的保持部。
图28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设有作为较宽幅地形成的一部分的宽幅部57a和作为较窄幅地形成的一部分的窄幅部57b。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的端缘形成有凹状的切口部57c。根据该切口部57c的形成,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依次排列宽幅部57a和窄幅部57b,从而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产生刚性大的区域和刚性小的区域。因此,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的弯曲刚性下降,显现弹性。由此,在扬声器装置的输出声压特性中,能够抑制产生高音截止频率附近处的不必要的峰或谷。
图29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设置有形成加强部的有加强部58a和未形成加强部的无加强部58b。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的端缘形成有折回部58c。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依次排列有加强部58a和无加强部58b,从而在连杆部分51(51A)产生刚性大的区域和刚性小的区域。因此,连杆部分51(51A)的弯曲刚性下降,显现弹性。由此,在扬声器装置的输出声压特性中,能够抑制产生高音截止频率附近处的不必要的峰或谷。
图30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依次设有:作为比较容易变形地形成的一部分的弹性部59a和作为比较不易变形地形成的一部分的非弹性部59b。图示的例子中,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在与音圈30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突起部或槽部59c。换而言之,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排列有多个阶梯差。因此,在连杆部分51(51A)及音圈支承部40产生刚性大的区域和刚性小的区域,连杆部分51(51A)的弯曲刚性下降,从而显现弹性。由此,在扬声器装置的输出声压特性中,能够抑制产生高音截止频率附近处的不必要的峰或谷。并且,为了使驱动部整体显现弹性,也可以由相对于连杆部分51(51A)或音圈支承部40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连结部。并且,也可以使由具有发泡结构的聚氨酯树脂或硅酮树脂等形成的阻尼部件或润滑脂等介于图11(d)所示的合叶部件52g内,从而使关节部分52显现弹性。
[实施例和搭载例;图31、图32~图42]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3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S的说明图(同图为剖面斜视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扬声器装置1S为如下装置: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一端侧,通过关节部分52形成接合部54,将该接合部54插入至形成于振动板10的孔部10A(狭缝)来连结,同时在关节部分52附近形成接触回避部70。
图示的例子中,在通过一对磁电路20(R)、20(L)驱动的一对音圈30或音圈支承部40,在沿振动方向的两端部各具备振动方向转换部50,在中央设置一对第1连杆部分51A(R)、51A(L),在各音圈30的外侧设置有辅助连杆51G(R)、51G(L)。第1连杆部分51A(R)、51A(L)通过关节部分52B(R)、52B(L)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振动板2的中央部(重心位置)。另外,辅助连杆51G(R)、51G(L)通过关节部分52H(R)、52H(L)弯曲自如地接合在比振动板10的中央部(重心位置)靠外周部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不设置辅助连杆51G(L)、51G(R)。
并且,在第1连杆部分51A(R)、51A(L)及辅助连杆51G(R)、51G(L)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接合部54,各接合部54插入于形成在振动板10的孔部10A中,例如由粘结剂或两面胶带等接合部件或紧固部件等的连结部件连结,由此,例如接合部54从振动板10的表侧面突出或分别固定成面一状。而且,振动板10的嵌合孔部10A中,在靠近关节部分52B(R)、52B(L)及关节部分52H(R)、52H(L)而与该些对置的部位形成凹部或切口部77作为接触回避部70,从而在与各关节部分之间形成空间。并且,第1连杆部分51A(R)、51A(L)中,在关节部分52B(L)、52B(R)所对置的面侧形成有作为接触回避部70的凹部或切口部77。并且,音圈支承部40中,为了抑制与所靠近的辅助连杆51G(R)、51G(L)、第1连杆部分51A(R)、51A(L)接触,在辅助连杆51G(L)、51G(R)侧的端缘及第1连杆部分51A(R)、51A(L)的端缘形成有切口部。
由此,振动板10在多个不同的位置以线状支承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并且,线形的接合端部54成为增强材料内藏在内部,所以具有较大的强度,并能够抑制振动板的弯曲等的发生。并且,可以使振动板10整体以大致同相位振动。
并且,第1连杆部分51A(R)、(L)以及辅助连杆51G(R)、(L)形成有2个相对的平行连杆,所以通过音圈30的相对振动(振动成多个音圈30成为相互反方向),多个接合部以大致同相位/大致同振幅振动。由此,振动板10整体也以大致同相位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分割振动(也包含分割共振)的发生。
在第1连杆部分51A(R)、(L)以及辅助连杆51G(R)、(L)设有通风孔51、51P,从而还可以谋求各连杆部分的轻量化和空气阻抗的降低化。
图32~图42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T的说明图(图32为俯视图,图33为X-X剖视图,图34为背面图,图35为除去第1构成部件的斜视图,图36为除去第2构成部件的仰视图,图37为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视图,图38(a)(b)为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斜视图,图39为剖面斜视图,图40、图41(a)为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斜视图,图41(b)为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图42(a)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整体斜视图,图42(b)(c)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分解斜视图)。与前述的说明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作为振动方向转换部50,采用了图20及图21所示的例子。
图32所示的例子中,就振动板10而言,从音响放射方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矩形,外形在其中央部附近为椭圆形的同时,剖面形状形成凹状的弯曲部10A,从而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及音圈30的振动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弯曲刚性。并且,将凹状的弯曲部10A形成于振动板10,从而弯曲部10A的密度变得大于其他振动板10的局部的密度,还可以较大地增加刚性。并且,当一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对置配置时,在形成于振动方向转换部50与振动板10之间的一对关节部分52B之间形成有弯曲部10A。
由于振动板10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具有刚性(包含弯曲刚性),所以能够抑制振动板10的挠曲等的产生,且可以抑制在声波之间产生相位差、以及由分割振动的产生引起的音响特性的下降等。并且,在形成于振动板10与振动方向转换部振动方向转换部50之间的一对关节部分52B之间,通过在振动板10形成弯曲部10A,可以抑制产生挠曲。
并且,振动板10形成为具备沿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短轴和沿相对音圈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轴的大致矩形,也可以沿长轴或短轴的方向形成省略图示的加强部。加强部例如为剖面形状是V字形或其他形状的槽部,相对振动板10的表面或里面形成为直线状、环状、方格状,在该槽部内例如也可以涂覆(赋予)清除剂(减振剂、制动材料)等填充材料。由此,由填充材料填满槽部,从而可以提高振动板10的刚性(包含弯曲刚性),并可以减小扬声器声压频率特性的峰谷。并且,作为加强部的其他例子,也可以贴附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省略图示的纤维类部件来代替形成槽部。由此,通过将加强部设为纤维类部件,可以提高振动板10的刚性(弯曲刚性),并在振动板10振动时,通过从振动方向转换部传送的振动或空气阻抗,可以抑制在振动板10产生挠曲等的变形。另外,通过设置加强部,可以改善振动板10的内部损失。
并且,振动板10由第1层和第2层形成,成为用一对第2层夹着第1层的层压结构,所述第1层由包括丙烯酸类树脂等的发泡树脂构成,所述第2层由玻璃纤维等的纤维类部件构成。另外,作为振动板10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采用树脂类材料、金属类材料、纸类材料、纤维类材料、陶瓷类材料、复合材料等。
将振动板10振动自如地支承于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边缘11配置于振动板10与框架12之间,其内周部支承振动板10的外周部的同时,外周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接合于框架12,由此将振动板10保持于规定位置。作为其他部件,可以举出具备作为衬垫功能的弹性部件(包含树脂部件)或粘结用树脂等。详而言之,边缘11沿振动方向(Z轴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振动板10的同时,在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制动。边缘11从音响放射方向观察的、形状被形成为环形状(环状),其剖面形状被形成为规定形状,例如在音响放射方向上被形成为凹形状、凸形状、波型形状等。作为边缘11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对皮、布、橡胶、树脂这些材料施加填料加工的部件、将橡胶或树脂等成型为规定形状的部件等公知的材料。并且,也可以在边缘11的局部或全周形成朝向表面(音响放射侧的面)或里面(音响放射侧的相反侧的面)突出的突起部、凹形状,从而提高边缘11的规定方向上的刚性。
静止部100分割成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在第1构成部件12B的中央开口部通过边缘11支承有振动板10。磁电路20成为可分离成夹着音圈30配置于上侧的一部分和配置于下侧的另一部分的结构,上侧的一部分支承于第1构成部件12B上,下侧的另一部分支承于第2构成部件12C上。图示的例子中,分别支承为:上侧的磁轭部22B相对第1构成部件12B大致平行,而下侧的磁轭部22A相对第2构成部件12C大致平行。
静止部100具备环绕振动板10的外周框部101和架桥外周框部101内侧的架桥部102,架桥部102对前述的连杆机构50L(振动方向转换部50)给予反作用力的同时,在连杆机构50L的振动方向上具备刚性。
如前述,若音圈30振动,则其振动通过连杆机构50L传递至振动板10,但此时,转换连杆部分51的角度的连杆机构50L接受来自振动板10的反作用力。当连杆机构50L接受这种反作用力时,若支承连杆机构50L的静止部100挠曲,则导致连杆机构50L本身振动,连杆机构50L向连杆部分51传递不必要的振动。若传递至连杆部分51的不必要的振动传递至振动板10,则音圈30的振动将无法有效地传递至振动板10。因此,通过赋予抑制在作为支承连杆机构50L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的架桥部102产生挠曲的功能,可以抑制不必要的振动传递至连杆部分及振动板10。由此,音圈30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至振动板10。
架桥部102为了支承连杆机构50L且相对于通过连杆机构50L从振动板10接受的力具有刚性,优选在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上,架桥部102的柔顺性实际上相对于外周框部101的柔顺性相同或小。更具体而言,优选架桥部102的厚度实际上与支承振动板10或磁电路20的静止部100的一部分的厚度相同或大。
图示的例子中,在设置于第2构成部件12C的架桥部102上形成有朝向其延伸的方向及振动板10的振动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102A。该第1突出部102A为沿架桥部102的长边方向形成的肋结构,由此提高架桥部102的弯曲刚性。并且,在与振动板10对置的架桥部102的面内,形成有向与第1突出部102A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102B。该第2突出部102B成为架桥部102的两端部的加强肋,在其两端上将架桥部102刚性支承于外周框部101。
另外,架桥部102中,向相对于第1突出部102A及第2突出部102B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3突出部102C形成于与振动板10对置的静止部100的面内,由多个第2突出部102B及第3突出部102C形成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加强部103。
并且,第1构成部件12B具备第2外周部101B,所述外周部将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作为第1外周框部101A,将振动板10支承于该第1外周框部101A的内侧。第2外周框部101B的内侧的开口由边缘11和振动板10堵塞。在通过边缘11支承振动板10的第2外周框部101B上,形成有朝向音响放射方向突起的突起部101B1。通过该突起部101B1获得用于支承振动板10周围的刚性。
成为静止部100的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具有包括长轴和短轴的平面形状,架桥部102沿短轴方向形成。并且,也可以沿长轴方向或者沿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形成架桥部102,并可以获得静止部100的刚性。
在第1构成部件12B的四角形成凸部100m,在第2构成部件12C的四角形成凹部100n,凸部100m和凹部100n嵌合,从而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结合。凸部100m形成于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的一方即可,凹部100n形成于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的另一方即可。凹部100n也可以作为孔部形成。
振动方向转换部50具备第1连杆部分51A和第2连杆部分51B作为连杆机构50L,第2连杆部分51B的一端支承于第1连杆部分51A,另一端支承于架桥部102。支承第2连杆部分51B的架桥部102形成为平板状,连结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和架桥部102的连结部104形成为一平面。
第2连杆部分51B的另一端通过与架桥部102嵌合来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架桥部102。架桥部102的连结部104上形成有突起部104A,在通过关节部分52一体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的连结部分53C上形成有插入突起部104A的孔部104B。
架桥部102中的连结部104的突起部104A成为决定相对于静止部10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位置的定位部。在通过关节部分52一体形成于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的连结部分53C所具有的孔部104B插入突起部104A,从而相对静止部100对振动方向转换部50进行定位。
在成为静止部100的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所结合的状态下,在支承于第1构成部件12B的振动板10的背面连结有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2连结部分53B,形成于第2构成部件12C中的架桥部102的中央部分的连结部104上连结有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
第2连结部分53B为在第1连杆部分51A的端部通过关节部分52B被一体化的部分,通过该第2连结部分53B和振动板10连结,第1连杆部分51A的端部和振动板10连结。另外,在与第2连结部分53B对置的振动板10的音响放射侧的面形成有凹部,振动板10具备有刚性。不动的连结部分53C为在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通过关节部分52D被一体化的部分,在该连结部分53C形成有孔部104B,在该孔部104B插入有连结部104的突起部104A,连结部104和第2连杆部分51B的端部被连结。
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在其振动方向的一端安装有连结部60,连结部60安装成沿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延伸。连结部60上形成有装卸自如地连接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的连接段部60s的同时,形成有沿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贯穿的贯穿孔60p。贯穿孔60p是用于降低相对于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作用于连结部60的空气阻抗而形成的通风孔。
该连结部60隔开间隔连结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和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由此,使磁电路20的高度容纳在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内。
该音圈支承部40及连结部60通过保持部15保持于第1构成部件12B及第2构成部件12C。保持部15具备有由弯曲板状部件构成的第1保持部15A和第2保持部15B,所述弯曲板状部件容许沿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的一方向的变形并规制向另一方向的变形。第1保持部15A和第2保持部15B通过安装单元16将音圈支承部40保持于第1构成部件12B及第2构成部件12C。第1保持部15A将连结部60保持于安装单元16的一侧部,分别左右设置的第1保持部15A的内侧的端部连接于连结部60的两外侧的端部,各第1保持部15A的外侧的端部分别连接于安装单元16。并且,第1保持部15A由导电性金属形成,通过从音圈30的端部引出的音圈引出线31和导电层32被电连接,使音频信号通过第1保持部15A供给至音圈30。并且,第1保持部15A与支承于框架12的直线状的端子部81、81电连接,通过分别与这些端子部81、81电连接的配线82、配线82,与外部电连接。
第2保持部15B其中央部连接于安装单元16的另一侧部,其两端连接于音圈支承部40的左右端。在此,将第2保持部15B配置于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内,以免音圈支承部40的保持机构向音圈支承部40的宽度方向增大。并且,由于第2保持部15B由连续部件形成,所以在中央部分也有连续的形状,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第2保持部15B的一部分配置成从静止部100向外侧突出,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变更为容纳于静止部100的内部。
图37是从一方向观察安装单元16和第2保持部15B的安装的分解斜视图。作为一体零件的第2保持部15B和安装单元16通过粘结用树脂连结。第2保持部15B的左右端部的平板部F、F分别通过连结零件40g1、40g1连结于向音圈30的振动方向配置的端缘40f1的左右两端的连接部40g、40g,第2保持部15B的中央的平板部F连结于安装单元16的连结端部16f1。另外,相对音圈支承部40的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相反侧的、音圈支承部40的端缘40f1,在音圈30侧形成为凹状,音圈支承部40通过音圈30的振动而振动,音圈支承部40形成为能够抑制与安装单元16接触的平面形状。具体而言,在安装单元16的连结端部16f1与音圈支承部40的端缘40f1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的同时,成为随着向第2保持部15B的左右两端的平板部F侧移动,朝向第2保持部15B突出的平面形状。另外,在第2保持部15B的左右两端的平坦部F形成有孔部,所述孔部上插入有音圈支承部40的另一方侧边40f1的左右两端的连接部40g。
为了向与多个驱动部14对应的音圈30、30输入音频信号,在静止部100设置一对端子部81、81,所述端子部从多个音圈30、30的一方的音圈30朝向另一方的音圈30延伸,且对多个音圈30、30是共同的。而且,端子部81、81,在省略图示的开口部内部配置有端子部81、81,该开口部形成于构成作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的第1构成部件12B与第2构成部件12C之间。因此,与在各音圈30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设置端子部时相比,可以使端子部的配置省空间化,并可以使扬声器装置小型化或薄型化。而且,可以将端子部81、81稳定地固定于静止部100,可以回避与音圈30、30的连接不良。而且,端子部81、81形成为具有从一方的音圈30沿着另一方的音圈30的长轴和与该长轴交叉的短轴的形状。通过如此形成为细长形状,可以提高设置空间的效率。
在端子部81、81形成有与配线82、82(第2配线)的连接部81a,该配线与外部被电连接,端子部81、81由连接部81a被电连接。配线82(第2配线)固定于静止部100的侧面,并且连接于端子部81、81。静止部100的外周框部101具备安装有配线82的侧面,在静止部100的侧面形成有引导配线82的引导部106、106。
另一方面,支承音圈30的音圈支承部40(衬底)上形成有连接于从音圈30的端部引出的音圈引出线31的导电层32。导电层32以围绕音圈30的导电部件的方式在音圈支承部40(衬底)上被图案形成,该导电层32电连接音圈30的导电部件和保持部15。
在保持部15形成有电连接音圈30和端子部81的配线,端子部81、81的端部与配线被电连接,保持部15的配线和音圈引出线被连接,在端子部81、81连接配线82,从而从外部向音圈30输入音频信号。
图38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图35的局部放大图,同图(a)详细示出第1保持部15A的一方的连接面F2连接于导电层32的连接端子部32a的情况。同图(b)详细示出第1保持部15A的另一方的连接面F1连接于端子部81的情况。第1保持部15A的一端侧的连接面F1连接于端子部81,另一端侧的连接面F2通过导电层32的连接端子部32a连接于音圈引出线31。端子部81将一对第1保持部15A的一端侧与配线82(外部)进行电连接,从配线82输入的音频信号通过端子部81及第1保持部15A供给至音圈引出线31。端子部81为棒状的导电性部件,形成有定位孔,通过在该定位孔插入设置于静止部100的定位突起111,从而在静止部100的特定部位进行定位。另外,在端子部81的一部分施加绝缘处理,与第1保持部15A的连接面F1连接的区域中的导电性部件的表面露出,能够与第1保持部15A电连接。而且,也可以由树脂部件等具备绝缘性的部件(绝缘部件)构成端子部81,并在该绝缘部件上设置导电性部件,由此与保持部15的连接面F1电连接。
就安装单元16而言,连接第1保持部15A的端部的第1连接部16a设置于连结部60的左右两侧,连接第2保持部15B的第2连接部16b设置于音圈支承部40的后方,并具有一体支承第1连接部16a和第2连接部16b的一体支承部16c。而且,在安装单元16的四角具备有连接孔部16d,该连接孔部与静止部100的第1构成部件12B所具备的凸部100m对置。通过将该凸部100m插入至连接孔部16d及第2构成部件12C所具有的凹部100n内,从而音圈支承部40、连结部60、保持部15及安装单元16被单元化,并被固定于第1构成部件12B及第2构成部件12C之间。
而且,在装配这种扬声器装置1T时,通过将图20及图21所示的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1连结部分53A(R)、53A(L)分别安装于连结部60的连接段部60s,从而使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已被单元化的音圈支承部40、连结部60、保持部15(第1保持部15A、第2保持部15B)及安装单元16一体化,在这些(音圈支承部40等)的上下分别配置磁电路20的上侧的磁轭部22B和下侧的磁轭部22A,并且设成由静止部100的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挟入的方式。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不动的连结部分53C嵌合于形成在第2构成部件12C的底部12A的支承台12D并以无法移动的方式支承,安装单元16等其他零件也相对于第1构成部件12B及第2构成部件12C被定位于预定位置。而且,通过将静止部100的第1构成部件12B所具备的凸部100m插入至设置于安装单元16的四角的连接孔部16d,从而相对于静止部100在预定的位置进行固定。
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第1构成部件12B的内面,首先组装磁电路20上侧的磁轭部22B,之后,依次组装安装单元16、振动方向转换部50等并分别进行定位,之后,重合第2构成部件12C并挟入各零件的同时,组装磁电路20下侧的磁轭部22A。而且,最后由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接合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第2连结部分53B和振动板10的同时,振动板10的外周部通过边缘11安装于第1构成部件12B的第2外框部101B。而且,在边缘11的外周部附近,槽部在第2外框部101B的底部形成为周状,形成边缘11和第1构成部件12B作为接合部件容纳部,该接合部件容纳部容纳作为接合部件的粘结剂的溢出。而且,在边缘11的外周部形成朝向框架12B突出的突出部,并使该突出部进入槽部,由此可以提高边缘11和第1构成部件12B的接合力。
而且,作为装配工序,也可以设为如下。首先,在连接端子81、81连接配线82,在磁轭部22接合磁石21。接着,在第1构成部件12B的外周框部101A安装连接有配线82的连接端子81、81。接着,向第1构成部件12B安装一对安装单元16,该安装单元安装有前述的音圈30。此时,使用焊锡等电连接连接端子81、81和安装于安装单元16的保持部15A。接着,将振动方向转换部50安装于连结部104,由此连接振动方向转换部50和音圈30。接着,在第1构成部件12B上配置第2构成部件12C,在该第2构成部件12C的外周框部101A安装接合了磁石21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接着,在第1构成部件12B的第2外周框部101B安装振动板10和边缘11。接着,在第1构成部件12B的第1外周框部101A安装接合了磁石21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最后,在设置于第1构成部件12B的第1外周框部101A的引导部106安装配线82。
如前所述,成为静止部100的框架12具备第1构成部件(第1框架)12B和第2构成部件(第2框架)12C,第1构成部件12B配置于扬声器装置1T的音响放射侧,第2构成部件12C配置于音响放射侧的相反(背面)侧。扬声器装置1的驱动部14由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挟入的方式被支承。
第1构成部件12B所具备的形成为环状的外周框部101支承磁电路20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一侧(22B)。另一方面,第2构成部件12C具备外周框部101和架桥部102,支承磁电路20的磁极部件(磁轭部)22的一侧(22A)。
第1构成部件12B及第2构成部件12C具备容纳磁轭部22的局部的凹状的接受部105。在该接受部105嵌入有突出部22p,为了形成适当的磁隙而对磁轭部22进行定位。而且,在第2构成部件12C中的外周框部101和架桥部10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101S。在该外周框部101沿着开口部101S的外周缘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第4突起部。第4突起部提高外周框部101的扭曲刚性。
另外,在第1构成部件12B上形成有用于抑制音圈30的过剩振动的过剩振动抑制部108(参照图38)。过剩振动抑制部108在音圈30的可动区域内突出,尤其在形成于沿着音圈30的振动方向的端缘的切口部内突出,通过音圈支承部40接触于此来抑制音圈30的过剩振动。
磁电路20以磁极部件22接合磁石的状态安装于第1构成部件12B、第2构成部件12C。磁极部件22具备有多个突出部22p,该突出部22p支承于接受部105。作为板状的磁性体的磁轭部22从振动方向转换部50遍及静止部100其宽度减小,由此,抑制保持部15与磁轭部22接触。
就磁电路20而言,磁轭部22A、22B安装于第1构成部件12B、第2构成部件12C,并结合第1构成部件12B和第2构成部件12C,从而在磁轭部22A、22B之间或磁石21之间具备作为磁隙20G的间隙。
若根据该实施例,磁电路20的高度大致成为装置整体的总高,将其磁电路20的中心附近设为音圈支承部40振动的结构,通过连结部60以不同的高度连接音圈支承部40的端部和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端部。由此,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各连杆部分可以在装置的高度内确保充分的长度,而且,能够将磁电路20高度的一部分容纳到振动方向转换部50的高度内。另外,通过在第1构成部件12B与配置于第1构成部件12B的附近的上侧的磁轭部22B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振动板10的振动通过上侧的磁轭部22B传播至磁电路20,抑制诱发磁电路20和音圈30的接触。
如以上,可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薄型化,并且还可以实现大音量化。并且,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放射大音量的再生音的薄型的扬声器装置,能够通过使振动板向与音圈的振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而获得。此时,若想使用机械性连杆机构将音圈的振动方向向不同的方向转换,则连杆机构的关节部分有时需要耐得住扬声器装置所要求的高速反复振动的耐久性的同时,有时需要在高速反复振动时也不发生异音的柔软性。根据上述的扬声器装置的结构,连杆机构的关节部分可以具备耐久性或柔软性。
并且,为了转换音圈振动的方向而传给振动板,在转换方向之后也需要有效正确地再现音圈的振动,有时需要不使连杆机构产生机械歪曲或者连杆机构本身重量轻。进而,有时需要将这种连杆机构组装到扬声器装置时的操作容易性或制造连杆机构本身时的制造容易性。根据上述的扬声器装置的结构,实现轻量化及制造容易性。
这种扬声器装置可以作为各种电子设备或车载用而有效率地使用。图43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如同图(a)所示的如手机或便携信息终端的电子设备2,或者如同图(b)所示的如平面显示器的电子设备3中,即使在作为电子设备3所具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内容纳扬声器装置1,或者在作为电子设备的被安装部件的筐体侧面安装扬声器装置1,也可以减小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要的厚度空间,所以实现电子设备整体的薄型化。并且,在薄型化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获得充分的音频输出。图44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的汽车的说明图。如同图所示的汽车4可通过扬声器装置1的薄型化扩大车内空间。尤其,即使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门板或顶棚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1,也能够将门板或顶棚的突出部分设得更小,并能够扩大驾驶员的操作空间或扩大室内空间。并且,因能获得充分的音频输出,所以在噪音多的高速行走时等,也能够在车内舒适地享受音乐或收音机广播。
并且,作为具备扬声器装置1的建筑物,在以人的居住为用途的住宅(建筑物)或可容纳多数人员举行会议、演讲会、聚会等活动的宾馆、旅馆或研修设施等(建筑物)中,在作为被安装部件的壁或顶棚设置扬声器装置1时,可以缩小扬声器装置1的设置所需的厚度空间,所以能够除去室内中不需要的空间,并能够有效活用空间。并且,近几年,随着投影机或大画面电视等的普及,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的例子逐步多见,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不设置具备音响/影像设备的居室而将起居室作为家庭影院使用的实例。在这种实例中,通过使用扬声器装置1可以简易地使起居室家庭影院化等,并可进一步有效地或活用起居室内的空间。另外,扬声器装置1的配置地点可以例举居室内的顶棚或壁等(被安装部件)。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有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在其目的及结构等上不存在特别的矛盾或问题,就可以挪用相互的技术。另外,关于本申请,2008年1月28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51197、2008年10月14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8580、2008年10月27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9480、2008年10月23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8/069269、2009年2月27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3752、2009年2月26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3592、2009年1月20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0764、2009年0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33、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6、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7、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498、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34、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3、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4、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5、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6、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7、2009年3月19日国际申请的PCT/JP2009/055528所记载的全部内容组合于本申请中。

Claims (43)

1.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设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及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
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避免与所述关节部分接触的接触回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回避部作为接合部件限制部而形成,所述接合部件限制部抑制介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所述被安装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件影响所述关节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在所述音圈与所述振动板之间角度变更自如地斜设的刚性的连杆部分、及形成于该连杆部分两端的所述关节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具备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使在所述音圈支承部与所述振动板之间形成的连杆部分进行角度转换。
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将相对于所述音圈及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斜设的所述连杆部分作为第1连杆部分,并且
具备第2连杆部分,所述第2连杆部分构成所述连杆机构的同时,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分斜设,
所述第2连杆部分具有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所述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和所述关节部分连结,所述另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静止部和所述关节部分连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中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沿所述振动方向错开两端部的位置进行连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回避部沿着所述关节部分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节部分形成为线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回避部具备超过所述关节部分的两端部而延伸的形状的同时,相对于所述关节部分形成为凹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所述接触回避部的总长相对于沿该接触回避部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宽度大致相同或比其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所述关节部分附近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端部形成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端部形成作为所述接触回避部的切口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安装部件或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方形成有用粘结剂填充的槽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组合多个片状零件而形成,
在所述多个片状零件所连结的连结部分附近,设置所述关节部分和对应于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接触回避部,
相对于所述多个片状零件中一方的所述片状零件所具有的所述关节部分,在靠近的另一方的所述片状零件的面侧形成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2个驱动部,
所述音圈振动的方向上的所述片状零件的2个端缘相连结,从而形成2个所述片状零件的连结部分,
所述片状零件的连结部分与所述驱动部所具备的所述音圈连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片状零件具备多个第1连杆部分和多个第2连杆部分,所述第1连杆部分相对于所述音圈和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斜设而对置配置,所述第2连杆部分相对于该第1连杆部分交叉而对置配置,
所述第1连杆部分的两端部通过所述关节部分连结于所述音圈及所述振动板,
所述第2连杆部分其一端部通过所述第1连杆部分的中间部和所述关节部分连结,另一端部通过所述静止部和所述关节部分连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部分之间或所述第2连杆部分之间具备沿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延伸的第3连杆部分,
所述第3连杆部分连结所述振动板或所述静止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方的片状零件具备多个第4连杆部分和第5连杆部分,所述第4连杆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分大致平行,且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所述第5连杆部分相对于所述第3连杆部分大致平行,且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所述第5连杆部分安装于与所述振动板连结的所述第3连杆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片状零件的连结部分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沿所述振动方向错开两端部的位置进行连结,
所述片状零件的连结部分通过所述关节部分与所述连结部连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片状零件面对的所述连结部的面侧设置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第4连杆部分与所述第5连杆部分之间的所述关节部分附近,在配置于与所述第5连杆部分面对的所述振动板侧的所述第3连杆部分的面侧设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第1连杆部分与所述振动板侧的所述第3连杆部分之间的所述关节部分附近,在与所述第1连杆部分面对的所述振动板的面侧设有接触回避部。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第3连杆部分与所述第1连杆部分之间的所述关节部分附近,在与所述所述第3连杆部分面对的所述静止部的面侧设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和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关节部分通过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被插入到所述振动板来形成,在所述关节部分附近设有所述接触回避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回避部形成于所述振动板的面侧或振动方向转换部的一端部的面侧。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关节部分的连续部件覆盖该连结部件侧的所述连杆部分的表面或两面。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分至少由单一的树脂薄膜构成,所述连续部件至少由2片树脂薄膜构成,
构成所述连续部件的2片树脂薄膜挟持所述连杆部分的一部分,
在构成所述连杆部分的树脂薄膜上形成有使该连杆部分显现刚性的突起部或槽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振动方向转换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连杆部分的树脂薄膜内部配置有金属部件。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连续部件及所述连杆部分的树脂部件互不相同,并且以同时成型形成。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音圈支承部或所述连杆部分形成有弯曲刚性不同的至少2个区域。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该连杆部分或所述音圈支承部安装加强部件来显现所述弯曲刚性不同的2个区域。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该连杆部分或所述音圈支承部设置切口部来显现所述弯曲刚性不同的2个区域。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圈具备平面状且缠绕成环状的导电部件和支承所述导电部件的刚性的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所述导电部件外侧的表面,图案形成有导电层。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层以环绕所述导电部件的方式配备一对,并作为用于向所述导电部件输入音频信号的中继线发挥功能。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1保持部,所述第1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所述音圈向所述音圈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保持部,所述第2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所述音圈向该音圈的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的所述音圈侧的端部与所述音圈的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侧的端部之间,沿所述振动方向错开两端部的位置而进行连结,
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静止部之间,所述第1保持部配置于该连结部的左右,
所述第2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1保持部在所述静止部侧,相对所述音圈左右配置,
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将所述音圈大致左右对称地保持在所述静止部。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保持部的中央部直接或通过其他部件保持于所述静止部,其两端连接于所述音圈的左右端。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通过安装单元,将所述连结部及所述音圈保持于所述静止部。
4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2.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装置。
43.一种扬声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振动板、沿振动方向振动自如地支承该振动板的静止部、及设在该静止部且通过音频信号将振动供给至所述振动板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具备形成磁隙的磁电路、被输入音频信号且沿与所述振动板的振动方向不同方向振动的音圈、及转换所述音圈的振动的方向并传给所述振动板的刚性的振动方向转换部,
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包含所述振动板及所述音圈的被安装部件连结的同时,具备靠近该被安装部件的关节部分,
在靠近所述关节部分的所述被安装部件的面侧形成有接合部件限制部,所述接合部件限制部抑制介于所述振动方向转换部与所述被安装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件影响所述关节部分。
CN200980133272.6A 2009-07-09 2009-07-09 扬声器装置 Pending CN1021325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2482 WO2011004479A1 (ja) 2009-07-09 2009-07-09 スピー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2585A true CN102132585A (zh) 2011-07-20

Family

ID=43428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3272.6A Pending CN102132585A (zh) 2009-07-09 2009-07-09 扬声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06772A1 (zh)
JP (1) JPWO2011004479A1 (zh)
CN (1) CN102132585A (zh)
WO (1) WO2011004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6988A1 (ja) * 2008-10-23 2010-04-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097930A1 (ja) * 2009-02-26 2010-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US8290198B2 (en) * 2009-03-19 2012-10-16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device
JPWO2011004478A1 (ja) * 2009-07-09 2012-12-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WO2011013223A1 (ja) * 2009-07-29 2013-01-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N102577435A (zh) * 2009-10-15 2012-07-11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
US8295537B2 (en) 2010-03-31 2012-10-23 Bose Corporation Loudspeaker moment and torque balancing
US8295536B2 (en) 2010-03-31 2012-10-23 Bose Corporation Moving magnet levered loudspeaker
US9055370B2 (en) 2012-08-31 2015-06-09 Bose Corporation Vibration-reducing passive radiators
US10028062B2 (en) 2013-03-15 2018-07-17 Bose Corporation Driving plural armatures with a common stator
JP5393915B1 (ja) 2013-05-15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ェム・インパクト スピーカ装置
US9258648B2 (en) 2014-03-07 2016-02-09 Bose Corporation Levered loudspeakers
US9497549B2 (en) 2014-03-07 2016-11-15 Bose Corporation Levered loudspeakers
US9357279B2 (en) 2014-03-07 2016-05-31 Bose Corporation Elastomeric torsion bushings for levered loudspeakers
US9601969B2 (en) 2014-03-07 2017-03-21 Bose Corporation Inhibiting rocking of loads driven by plural levers
US10154347B2 (en) 2015-10-23 2018-12-11 Bose Corporation Bushings constrained by compression in levered apparatus
TWI610576B (zh) * 2016-08-15 2018-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揚聲器
CN107257534B (zh) * 2017-04-13 2020-11-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碳纤维球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77732B (zh) * 2017-04-13 2020-09-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碳纤维球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38607T1 (de) * 1983-01-28 1988-11-15 Intersonics Inc Lautsprechersystem fuer sehr tiefe frequenzen.
JPS6273898A (ja) * 1985-09-26 1987-04-04 Sony Corp スピ−カ
JPS63250995A (ja) * 1987-04-07 1988-10-18 Citizen Watch Co Ltd 薄型スピ−カ
JP3972306B2 (ja) * 2003-11-20 2007-09-05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およびこの振動板を使用したスピーカ
KR100533716B1 (ko) * 2003-12-05 2005-12-05 신정열 수평진동 보이스코일을 구비하는 판형 스피커
WO2010046988A1 (ja) * 2008-10-23 2010-04-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097930A1 (ja) * 2009-02-26 2010-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JPWO2011004478A1 (ja) * 2009-07-09 2012-12-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1004477A1 (ja) * 2009-07-09 2011-01-1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WO2011013223A1 (ja) * 2009-07-29 2013-01-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04479A1 (ja) 2012-12-13
US20120106772A1 (en) 2012-05-03
WO2011004479A1 (ja)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2585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172045A (zh) 扬声器用振动体、扬声器装置
CN102474689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113347A (zh) 扬声器装置
CN102334346A (zh) 扬声器装置用音圈及扬声器装置
CN101960867B (zh) 扬声器装置
CN101960868A (zh) 扬声器装置用振动方向转换部及扬声器装置
CN102204277A (zh) 扬声器装置
JP2001054192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US20120114136A1 (en) Speaker device
CN102577435A (zh) 扬声器装置
JP4577098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JP2002247690A (ja) スピーカ用導電ダンパー装置
WO2011004476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90A1 (ja) スピーカ装置用磁気回路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CN102474687A (zh) 扬声器装置用磁电路及扬声器装置
JP5341980B2 (ja) スピーカ装置用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装置
JP5037723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5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4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1013222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0106687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WO2011013198A1 (ja) スピー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after: Pioneer Tohoku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Pioneer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Tokita Pioneer K. 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