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8306A - 音响装置 - Google Patents

音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8306A
CN114128306A CN202080052023.0A CN202080052023A CN114128306A CN 114128306 A CN114128306 A CN 114128306A CN 202080052023 A CN202080052023 A CN 202080052023A CN 114128306 A CN114128306 A CN 114128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aker unit
support body
vibration
attached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20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田胜也
三木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28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8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6Supports for loudspeaker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69Reduction of undesired resonances, i.e. standing waves within enclosure, or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i.e. of the enclosure itself
    • H04R1/2892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transducers
    • H04R1/2896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transducers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3Acoustic transducers and sound field adaptation in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即使在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与扬声器单元相比轻、薄且容易振动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扬声器单元和部件产生的振动。扬声器单元10安装于后备箱隔板211。制振部件100A,100B分别设置在后备箱隔板211的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与可动性低于后备箱隔板211的支承体110的固定区域152A,152B之间,抑制在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1产生的振动。

Description

音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音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扬声器等使用扬声器单元的音响装置中,在驱动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在扬声器单元产生该驱动的反作用力,由于该反作用力的影响,存在振动从扬声器单元传导至供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的情况。这样的振动传导是使扬声器的再生品质劣化的原因。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使防振部件介于扬声器单元与供该扬声器单元安装的框状箱体之间。根据该技术,能够通过防振部件抑制扬声器单元与框状箱体之间的振动传导,在扬声器单元和框状箱体产生的振动得以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32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使防振部件介于扬声器单元与框体之间来防止振动传导的筒状扬声器。然而,取决于音响装置,存在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与扬声器单元相比轻、薄且容易振动的部件的情况。在这样的音响装置中,即使使防振部件介于扬声器单元和供该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之间,也存在难以有效地抑制扬声器单元和部件的振动的问题。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说明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轻、薄且容易振动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扬声器单元和部件的振动的技术手段。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一种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扬声器单元;与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相比可动性低的支承体;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或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与所述支承体之间的制振部件。
并且,作为另一观点的音响装置,提供一种音响装置,具备:扬声器单元;对所述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的、板状的第一支承体;具有在从所述第一支承体离开位置设置的分离部的第二支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体与所述分离部之间的制振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音响装置的车辆的构成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从斜下方看到的设有该音响装置的后备箱隔板的立体图。
图3是该音响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将该音响装置中的防振部件以包含其中心轴的平面剖切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于评价该音响装置的特性而向扬声器输入的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7是表示在使用该音响装置和比较例的音响装置的情况下,从后备箱隔板处的扬声器单元附近的位置得到的加速度波形的包络线的图。
图8是表示在使用该音响装置和比较例的音响装置的各情况下,从前部座席的头枕附近的位置得到的声压波形的包络线的图。
图9是表示该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音响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音响装置1的车辆200的构成例的局部剖视图。车辆200是轿车型车辆。在车辆200内,前部座席201和后部座席202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后部座席202的后方成为后备箱210。并且,后备箱210的上部堵塞有后备箱隔板211(供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或者第一支承体的一个例子)。为使车辆200的燃油经济性提高,后备箱隔板211通过由铝等轻金属构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薄板材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音响装置1设置于该后备箱隔板211。
图2是从斜下方看到的设有音响装置1的后备箱隔板211的立体图。并且,图3是除去图2中车长方向加强部件113而从箭头Y方向看到的音响装置1的侧视图。
音响装置1包含在后备箱隔板211的大致中央安装的扬声器单元10。该扬声器单元10是大口径的低音扬声器,具有圆锥形状部11、在圆锥形状部11的上方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缘12、圆锥形状部11下方的电路收纳部13。在圆锥形状部11内收纳有具备音圈的振动板。电路收纳部13收纳有产生与音圈交链的磁通的磁路。对于扬声器单元10而言,在后备箱隔板211的大致中央设置的孔收纳圆锥形状部11,在该孔周围的区域放置凸缘12的状态下安装于后备箱隔板211。需要说明的是,后备箱隔板211具有与扬声器单元10的放音面侧的表面211A(第一面的一个例子)处于相反侧的背面211B(第二面的一个例子),凸缘12在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安装于后备箱隔板21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薄且轻的后备箱隔板211的大致中央安装具有重量的扬声器单元10,因而在扬声器单元10的驱动时容易在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1产生振动。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后备箱隔板211内的两个部位作为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在音响装置1中设有对这些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的振动进行抑制的制振部件100A,100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后备箱隔板211中放置了扬声器单元10的凸缘12的区域内的两处、具体地说将放置了凸缘12的区域内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两处作为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认为上述的、后备箱隔板211中放置了凸缘12的区域是从扬声器单元10的放音方向观察,在后备箱隔板211中与凸缘12重叠的位置。
制振部件100A,100B是棒状的部件,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各自的另一端固定于与制振对象区域相比可动性、即振动容易度低的固定区域152A,152B。制振部件100A,100B是相同结构的部件。因此,以下在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两者统称为制振部件100。
支承体110(第二支承体的一个例子)是具备固定区域152A,152B的部件,对制振部件100进行支承。该支承体110具有沿着后备箱隔板211的车辆前方侧的边延伸的中空矩形柱形状的车宽方向加强件111(第二延伸设置部的一个例子)和沿着后备箱隔板211的车辆后方侧的边延伸的中空矩形柱形状的车宽方向加强件112(第二延伸设置部的一个例子)。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沿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平行的方向延伸,固定于背面211B。支承体110具有从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的中途分别向铅垂方向下方突出的一对铅垂方向部121,122(第一延长部的一个例子)和将这些铅垂方向部121,122各自的下端连接的板状的车长方向部件141(分离部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铅垂方向部121,122分别支承于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而向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离开的方向延伸,在其前端部对车长方向部件141进行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铅垂方向部121,122以及车长方向部件141一体地形成。在这里,车长方向部件141位于横贯凸缘12的车宽方向右端附近区域的位置,在车长方向部件14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存在固定有制振部件100A的端部的固定区域152A。车长方向部件141以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固定区域152A设置在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对置的对置面141A上。因此,制振部件100A配置在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与车长方向部件141的对置面141A之间。因此,制振部件100A具有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抵接的抵接部(第一抵接部的一个例子)和与车长方向部件141的对置面141A抵接的抵接部(第二抵接部的一个例子)。另外,支承体110在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的中途,在从铅垂方向部121,122向车宽方向左侧移动的各位置处,具有分别向铅垂方向下方突出的一对铅垂方向部131,132和将这些铅垂方向部131,132各自的下端连接的车长方向部件142(分离部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铅垂方向部131,132分别支承于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向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离开的方向延伸,在其前端部对车长方向部件142进行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铅垂方向部131,132以及车长方向部件142一体地形成。在这里,车长方向部件142处于横贯凸缘12的车宽方向左端附近区域的位置,在车长方向部件142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存在固定有制振部件100B的端部的固定区域152B。车长方向部件142以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固定区域152B设置在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对置的对置面142A上。因此,制振部件100B配置在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与车长方向部件142的对置面142A之间。因此,制振部件100B具有与后备箱隔板211的背面211B抵接的抵接部(第一抵接部的一个例子)和与车长方向部件142的对置面142A抵接的抵接部(第二抵接部的一个例子)。以上是支承体110的构成。
另外,音响装置1具有沿着后备箱隔板211的右侧的边延伸的棒状的加强件113和沿着后备箱隔板211的左侧的边延伸的棒状的加强件114。
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和车长方向加强件113,114具有提高后备箱隔板211中它们所固定的区域的刚性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固定区域152A,152B的支承体110具有高的刚性。并且,支承体110的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提高它们所固定的后备箱隔板211的区域的刚性。因此,支承体110与后备箱隔板211相比可动性(即,振动容易度)低,固定区域152A,152B也成为与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相比可动性低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认为支承体110和后备箱隔板211是基于扬声器单元10的驱动而振动的振动体,则振动体的可动性的高低程度表示的是基于扬声器单元10的驱动的振动体的振动容易程度。因此,能够认为支承体110中的、供制振部件100A,100B安装的区域即固定区域152A,152B的振动的容易度低于后备箱隔板211中的、供制振部件100A,100B安装的区域即制振区域151A,151B。也就是说,固定区域152A,152B的、基于扬声器单元10的驱动而振动的容易度低于制振区域151A,151B的、基于扬声器单元10驱动而振动的容易度。
并且,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并不限于后备箱隔板211中放置有凸缘12的区域内的两处。即,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是后备箱隔板211中供制振部件100A,100B各自的一端安装的区域,只要制振区域151A,151B的、基于扬声器单元10的驱动而振动的容易度高于固定区域152A,152B,则也可以是后备箱隔板211中放置有凸缘12的区域之外。
接着对制振部件100进行说明。图4是将制振部件100通过包含其中心轴的平面进行剖切的剖视图。并且,图5是图4的V-V′线处的剖视图。制振部件100具有第一部件101、第二部件102、第三部件103。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部件101成为中空的圆筒形状。第二部件102具有与第一部件101共通的中心轴,成为外径短于第一部件101的内径的圆筒形状,一端附近的部分插入第一部件101的中空区域内。而且,第一部件101中与第二部件102位于相反侧的端部与制振对象区域接触,第二部件102中与第一部件101位于相反侧的端部与固定区域接触。第三部件103具有将第二部件102向第一部件101插入的部分的间隙填满的圆筒形状。第三部件103的内壁通过粘合剂与第二部件102的外壁粘合,第三部件103的外壁通过粘合剂与第一部件101的内壁接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部件的固定并不限于粘合剂,也可以通过第三部件的变形产生的压力对第三部件进行固定。这样,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经由第三部件103连接,作为整体而成为大致棒状的一体构造。并且,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对置区域和第二对置区域,即,具有在第一部件101中接收第二部件102部分的内壁面(第一对置区域)和第二部件102中向第一部件101插入的部分的外壁面(第二对置区域),成为圆筒形状的第三部件103配置于该第一对置区域与第二对置区域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制振对象区域和固定区域之间作用的力使第三部件103发生剪切变形,通过第三部件103吸收振动能量而使制振对象区域的振动衰减。
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需要将在制振对象区域和固定区域间作用的力传导至第三部件103。因此,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需要至少是比第三部件103弹性率高的材料,理想地说期望是刚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刚性高的铝等金属构成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并且,第三部件103通过经由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施加的力发生剪切变形,需要复原到初始形状的弹性和用于吸收振动能量的充足的粘性。因此,使用具有粘性和弹性的橡胶等粘弹性体作为第三部件103。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部件103中使用的粘弹性体可以根据想要吸收的频率范围而适当选择。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流在扬声器单元10内的音圈中流动,扬声器单元10内的振动板被驱动,该驱动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扬声器单元10内的磁路。其结果是,产生扬声器单元10与供该扬声器单元安装的后备箱隔板211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1产生振动。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后备箱隔板211所具有的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和与后备箱隔板211相比可动性低的支承体110的固定区域152A,152B之间分别设置的制振部件100A,100B,能够抑制在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产生的振动。也就是说,制振部件100在被扬声器单元10驱动的状态下,通过与后备箱隔板211和支承体110的车长方向部件141,142抵接,并且允许后备箱隔板211与车长方向部件141,142之间距离的变动,从而抑制后备箱隔板211的振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与扬声器单元10相比轻、薄且容易振动的后备箱隔板211安装扬声器单元1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1的振动。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后备箱隔板211中的扬声器单元10附近的位置粘贴加速度传感器,并且,在车辆200的前部座席的头枕附近设置麦克风,在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情况与不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情况下,对驱动扬声器单元10的情况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测定。
图6是表示向扬声器单元10的音圈输入的输入信号Vin波形的波形图。在图6中,横轴为时间(s),纵轴为电压(V)。如图6所示,在该振动特性的测定中,将振幅为±1.0V的20个正弦波所构成的纯短音作为输入信号Vin提供给音圈。
图7是表示在不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状态下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得到的加速度信号波形的包络线EV11、以及在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状态下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得到的加速度信号的包络线EV12的波形图。在图7中,横轴为时间(s),纵轴为加速度(m/s2)。
图8是表示在不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状态下通过麦克风得到的声压波形的包络线EV21、以及在存在制振部件100A,100B的状态下通过麦克风得到的声压波形的包络线EV22的波形图。在图8中,横轴为时间(s),纵轴为声压(Pa)。
根据图7和图8可知,通过设置制振部件100A,100B,能够使在后备箱隔板211产生的加速度、通过麦克风得到的声压的绝对值降低。并且,可知如果设置制振部件100A,100B,则在后备箱隔板211产生的加速度、通过麦克风得到的声压能够迅速追踪相对于音圈输入的输入信号的下降而下降。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与扬声器单元10相比轻、薄且容易振动的后备箱隔板211安装扬声器单元1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扬声器单元10和后备箱隔板211的振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也考虑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述。
(1)制振部件的个数和对它们进行配置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后备箱隔板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容易振动的区域作为制振对象区域,设置对这一个或多个制振对象区域的振动进行抑制的制振部件即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振对象区域设置于隔着后备箱隔板中的扬声器单元的安装区域(对圆锥形状部进行收纳的孔)的两处。然而,制振对象区域可以设置在围绕扬声器单元的安装区域的三处以上位置。并且,制振对象区域可以在多个区域分离、也可以是连续的一个区域。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供扬声器单元安装的后备箱隔板设置制振对象区域,但也可以在扬声器单元设置制振对象区域。
(2)制振部件可以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制振对象区域和固定区域,也可以仅使制振部件与它们接触。或者,制振部件可以仅相对制振对象区域或固定区域的一方固定,也可以仅使制振部件相对于另一方接触。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支承体110固定于后备箱隔板211,但也可以将支承体110固定于车辆200内的后备箱隔板211之外的部件。并且,在对支承体110进行固定的部件是刚性高的部件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支承体110中的车宽方向加强件111,112。并且,在车辆200内,在后备箱隔板211或扬声器单元10的附近存在与后备箱隔板211相比刚性高的部件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支承体110,而是在该刚性高的部件设置对制振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区域。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于后备箱隔板211的扬声器单元10适用本公开,但本公开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此。本公开在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车辆内的任意部件,具体而言安装在轻且薄、容易振动的部件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5)本公开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车载音响装置。本公开在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轻且薄、容易振动的任意的部件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图9是表示本公开其他实施方式的音响装置1A的构成的局部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在与前述图3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使用共通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该音响装置1A以放音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安装于顶壁230。支承体110处于顶壁230的背侧(上侧),向制振部件100A,100B(在图9中省略图示)提供固定区域152A,152B(在图9中省略图示)。在该方案中,顶壁230薄且轻、容易振动。然而,在该音响装置1A中,在顶壁230所具有的制振对象区域151A,151B和与顶壁230相比可动性低的支承体110的固定区域152A,152B之间设有制振部件100A,100B。因此,能够通过制振部件100A,100B抑制在扬声器单元10和顶壁230产生的振动。因此,在该方案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音响装置中使用具有音圈的扬声器单元,但扬声器单元的种类并不限于此。本公开能够适用于所有种类的扬声器单元。
附图标记说明
1、1A…音响装置,200…车辆,201…前部座席,202…后部座席,210…后备箱,211…后备箱隔板,10…扬声器单元,11…圆锥形状部,12…凸缘,13…电路收纳部,100、100A、100B…制振部件,151A、151B…制振对象区域,152A、152B…固定区域,110…支承体,111、112…车宽方向加强部件,113、114…加强部件,121、122、131、132…铅垂方向部,141、142…车宽方向部,101…第一部件,102…第二部件,103…第三部件。

Claims (21)

1.一种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扬声器单元;
支承体,其与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相比可动性低;
制振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元或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与所述支承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制振部件设置在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中的、与所述支承体相比可动性高的制振对象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和作为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的振动体的所述可动性的高低程度表示的是基于所述扬声器单元被驱动的所述振动体的振动容易度,
所述支承体中的、供所述制振部件安装的区域的所述振动容易度低于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中的、供所述制振部件安装的区域的所述振动的容易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制振部件是棒状部件,一端固定于供所述扬声器安装的部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承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制振部件在所述扬声器单元或供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设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比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高的刚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制振部件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三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经由所述第三部件连接,
所述第三部件具有比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低的弹性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经由凸缘安装于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
所述制振部件设置在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放音方向看与凸缘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是车辆内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是后备箱隔板。
11.一种振动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扬声器单元或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与可动性低于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的支承体之间设置制振部件,通过所述制振部件抑制在所述扬声器单元和供所述扬声器单元安装的部件产生的振动。
12.一种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扬声器单元;
板状的第一支承体,其对所述扬声器单元进行支承;
第二支承体,其具有设置在从所述第一支承体离开的位置的分离部;
制振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体与所述分离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板状的所述第一支承体具有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放音面侧的第一面和与该第一面位于相反侧的第二面,
所述分离部具有与所述第二面对置的面即对置面,
所述制振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体具有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放音面侧的第一面和与该第一面位于相反侧的第二面,
所述分离部具有与所述第二面对置的面即对置面,
所述制振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与所述对置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第二支承体是基于所述扬声器单元被驱动而振动的支承体,
所述第二支承体中的、供所述第二抵接部安装的区域的基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驱动的振动容易度低于所述第一支承体中的、供所述第一抵接部安装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体具备向从所述第二面离开的方向延伸,对所述分离部进行支承的第一延伸设置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在其前端部对所述分离部进行支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体具备沿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支承于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体具备沿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与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一体地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2~19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经由凸缘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承体,
所述制振部件配置在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放音方向看与所述凸缘重叠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音响装置,其中,
所述制振部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分离部抵接,并且允许所述第一支承体与所述分离部之间的距离的变动而具有抑制所述第一支承体的振动的功能。
CN202080052023.0A 2019-07-19 2020-07-09 音响装置 Pending CN1141283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3440A JP7410452B2 (ja) 2019-07-19 2019-07-19 音響装置
JP2019-133440 2019-07-19
PCT/JP2020/026846 WO2021014985A1 (ja) 2019-07-19 2020-07-09 音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8306A true CN114128306A (zh) 2022-03-01

Family

ID=74193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2023.0A Pending CN114128306A (zh) 2019-07-19 2020-07-09 音响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1563A1 (zh)
JP (1) JP7410452B2 (zh)
CN (1) CN114128306A (zh)
WO (1) WO20210149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81144A (ja) * 2019-04-26 2020-11-05 ヤマハ株式会社 制振部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035A (zh) * 2003-06-10 2005-02-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喇叭装置
JP2005204198A (ja) * 2004-01-19 2005-07-28 Toyota Boshoku Corp スピーカー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2113347A (zh) * 2009-07-29 2011-06-29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
WO2017154548A1 (ja) * 2016-03-09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8693A (en) * 1992-06-11 1994-03-29 Heijn Roland A Speaker support stand
US5532437A (en) * 1995-06-06 1996-07-02 Ford Motor Company Speaker assembly
US6058199A (en) * 1998-03-23 2000-05-02 Umitsu; Shigetomo Speaker system with vibration isolation speaker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US7270215B2 (en) 2005-04-15 2007-09-18 Step Technologies Inc. Loudspeaker enclosure with damping material laminated within internal shearing brace
MX2011003931A (es) * 2008-10-14 2011-06-21 Pioneer Corp Dispositivo de altavoz.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035A (zh) * 2003-06-10 2005-02-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喇叭装置
JP2005204198A (ja) * 2004-01-19 2005-07-28 Toyota Boshoku Corp スピーカー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2113347A (zh) * 2009-07-29 2011-06-29 日本先锋公司 扬声器装置
WO2017154548A1 (ja) * 2016-03-09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9265A (ja) 2021-02-15
US20220141563A1 (en) 2022-05-05
WO2021014985A1 (ja) 2021-01-28
JP7410452B2 (ja) 2024-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9936B1 (en) Baffle vibration reduction in a loudspeaker housing
JP4784398B2 (ja) 音響加振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
US6985593B2 (en) Baffle vibration reducing
JP3972306B2 (ja)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およびこの振動板を使用したスピーカ
US9191747B2 (en) Loudspeaker with force cancelling configuration
EP2023660A1 (en) Hybrid actuator, loudspeaker and sound output method
CN112099298B (zh) 显示装置、发声基板以及投影屏幕
JP2008124738A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14128306A (zh) 音响装置
JP5664168B2 (ja) 車載用スピーカ装置
EP3718311B1 (en) Loudspeaker arrangement
US11323791B2 (en) Sound output assembly
JP2016019064A (ja) 音響装置
JP5409509B2 (ja) 車載用スピーカ装置
JP2020096355A (ja) 懸架システムを備えた音響パネルアセンブリ
NL1033170C2 (nl) Luidspreker en daarmee uitgerust luidsprekersamenstel.
US11716004B2 (en) Vibration output apparatus
JP2005343362A (ja) 減衰機構
WO2020129262A1 (ja) 車載用スピーカ装置
JP3953454B2 (ja) 板体直接駆動スピーカ装置
JP2004241801A (ja) パネル型スピーカ
JPS63212000A (ja) スピ−カ装置
CN110708641B (zh) 声学面板组件
JP2022170165A (ja) 振動発生装置
WO2007076858A1 (en) Loudspeaker decoup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