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6164A -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6164A
CN101546164A CN200810176357A CN200810176357A CN101546164A CN 101546164 A CN101546164 A CN 101546164A CN 200810176357 A CN200810176357 A CN 200810176357A CN 200810176357 A CN200810176357 A CN 200810176357A CN 101546164 A CN101546164 A CN 101546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sphere
carbon black
content
interior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6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6164B (zh
Inventor
宫本昌彦
一泽信行
堤洋介
福原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6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6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6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6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置在成像设备上的环状体,所述环状体至少包括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这两层均含有炭黑,并且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小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环状体张紧装置,该装置至少具有所述环状体和多个在所述环状体的内表面的可旋转地张紧所述环状体的环状体张紧单元。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设备至少具有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一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其中中间转印带是所述环状体。

Description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利用成像设备的常规的电子照相法通常包括:在诸如电子照相感光体等图像保持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用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将由此得到的调色剂图像以静电方式转印至作为环状带的中间转印带(一次转印步骤)以及进一步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诸如转印纸等转印接收介质上以形成图像(二次转印步骤)。在将多种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重叠以形成全色图像的(串联式)成像设备中,中间转印带已被合适地使用,尤其是,具有导电性的中间转印带已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长期稳定地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除了诸如可挠性、耐弯折性和拉伸破坏强度等机械强度之外,诸如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等电学特性对于中间转印带也是重要的。
已经公开了使用金属制的一次转印辊的成像设备,其中,将表面电阻率(ρs)控制为9≤ρs≤12,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粗糙度和一次转印辊的表面粗糙度的总和控制为1.2μm以下(例如日本特开2006-184547号公报)。
此外,已经公开了这样的实例:其中,带的上层的厚度设定为5μm~50μm,下层(基层)的厚度设定为50μm~200μm,上层的表面电阻率(ρs)与下层的表面电阻率(ρs)的比率设定为1000以上,上层的表面电阻率设定为13.0LogΩ/□以上,由此改善具有双层结构的中间转印带的转印性(例如日本特开2005-91789号公报)。
此外,已经公开了这样的实例:其中,在具有双层结构的中间转印带中,当该带的上层的体积电阻率(ρv)被控制为高于下层的体积电阻率(ρv)时,能够抑制调色剂飞散(例如日本特开平11-45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在使用上述环状体(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中,存在在输出图像上产生缺失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微小白点)的问题。
本发明人发现,从与一次转印装置中的环状体的内表面侧接触的一次转印部件和从与二次转印装置中的环状体的内表面侧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件流出而进入环状体的电子可能会导致微小白点现象。更具体而言,本发明人发现,当流入环状体的电子流经环状体的内部并到达其外周面时,于是正电荷与电子在环状体的外周面发生配对湮灭,并形成从环状体的内表面侧至其外表面侧的放电电流通道。结果,放电电流增大,产生微小白点。
此外,本发明人发现,由于放电电流增大而产生的微小白点随着例如高处理速度等造成的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变得更为显著。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状体,利用该环状体能够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本发明还提供使用该环状体的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1>:一种配置在成像设备中的环状体,所述环状体至少包括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这两层均含有炭黑,并且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小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是<2>: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78~约0.99。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3>: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80~约0.97。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4>: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81~约0.92。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5>: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83~约0.90。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6>: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1):50≤du/(du+d1)×100≤80。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7>: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78~约0.99;并且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1):50≤du/(du+d1)×100≤80。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8>: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l(μm)满足以下不等式(4):55≤du/(du+d1)×100≤78。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9>: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78~约0.99;并且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4):55≤du/(du+d1)×100≤78。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0>: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5):60≤du/(du+d1)×100≤76。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1>: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78~约0.99;并且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5):60≤du/(du+d1)×100≤76。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2>: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6):63≤du/(du+d1)×100≤73。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3>: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为约0.78~约0.99;并且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μm)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μm)满足以下不等式(6):63≤du/(du+d1)×100≤73。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14>:一种环状体张紧装置,所述装置包括<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体和多个在所述环状体的内表面以可旋转的方式张紧所述环状体的环状体张紧单元。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15>: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用于使所述图像保持体带电;
曝光装置,该曝光装置用于在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带电的所述图像保持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用于将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装置,该一次转印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装置,该二次转印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至转印接收介质;和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将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转印接收介质上,并且
所述中间转印带是<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体。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是<16>: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一次转印装置中,一次转印部件的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由金属制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7>: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二次转印装置中,二次转印部件的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由金属制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是<18>: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二次转印部件和一次转印部件各自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分别由金属制成。
根据<1>的发明,与不考虑环状体的炭黑含量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2>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3>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4>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5>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6>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半色调)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7>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和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8>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9>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和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0>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1>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和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2>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3>的发明,与不考虑最外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与最内周层中含有的炭黑的含量的比率和最外周层的膜厚与最内周层的膜厚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和HT不均匀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4>的发明,与不提供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5>的发明,与不提供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6>的发明,与在采用常规成像设备的系统中倾向于容易在输出图像上产生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7>的发明,与在采用常规成像设备的系统中倾向于容易在输出图像上产生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根据<18>的发明,与在采用常规成像设备的系统中倾向于容易在输出图像上产生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输出图像上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在用于形成中间转印带的圆筒成形管的最内周层的表面进行涂布的涂布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描述现有技术的图像保持体和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像保持体和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优选例的示意图;
图5是描述用于测定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的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描述用于测定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的体积电阻率的体积电阻率测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和
图7是用于测定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的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和体积电阻率测定装置中所用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构成的示意图。涉及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是所谓的串联式设备。在均由电子照相感光体构成的四个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的周围,沿着该设备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充电装置102a至102d、曝光装置114a至114d、显影装置103a至103d、一次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以及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4a至104d。所述成像设备还可以配置用于除去在转印后残留在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的表面上的残余电势的除电器。
中间转印带107是本发明的环状体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其在用作环状体张紧单元的张紧辊106a至106d、驱动辊111和支撑辊108上张紧,从而形成环状体张紧装置(带张紧装置)107b。由于张紧辊106a至106d、驱动辊111和支撑辊108的缘故,中间转印带107可以按箭头A所示的方向在各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和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之间移动,同时与各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的表面接触。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的隔着中间转印带107与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接触的部位是一次转印部。将一次转印电压施加至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和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的接触部。
作为二次转印装置,支撑辊108和二次转印辊109隔着中间转印带107和二次转印带116相对配置。诸如纸等转印接收介质115按箭头B的方向通过中间转印带107和二次转印辊109之间,同时与中间转印带107的表面接触,之后,通过定影装置110。二次转印辊109的隔着中间转印带107及二次转印带116与支撑辊108接触的部位是二次转印部。将二次转印电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109和支撑辊108的接触部。此外,配置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和113以接触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07。
在全色成像设备100中,随着图像保持体101a按箭头C的方向旋转,图像保持体101a的表面被充电装置102a均匀充电。之后,通过使用诸如激光等曝光装置114a在图像保持体101a的表面形成第一色的静电潜像。利用容纳对应于第一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103a以调色剂使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从而形成具有第一色的调色剂图像。每一个显影装置103a至103d容纳有对应于每一种颜色(如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静电潜像的调色剂。
图像保持体101a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通过一次转印部时,利用一次转印辊105a以静电方式将其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7上(一次转印)。之后,在保持有第一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07上,使用一次转印辊105b至105d依次地对第二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三色的调色剂图像和第四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以进行叠加,从而最终得到全色的多重调色剂图像。
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多重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部时,以静电方式将其整体转印至转印接收介质115上。将其上转印有多重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接收介质115传送至定影装置110以在加热和/或压力下对多重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随后将转印接收介质115排出至成像设备100之外。
通过使用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4a至104d,从一次转印后的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上除去残留调色剂。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和113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07上除去残留调色剂。由此,成像设备100为下一次成像过程做好准备。
中间转印带
中间转印带中的炭黑含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107至少具有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这两层。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小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
当控制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以使其小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时,可以抑制微小白点在输出图像上的出现。也就是说,在一次转印装置中与中间转印带107的内表面侧接触的一次转印部件(即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和在二次转印装置中与中间转印带107的内表面侧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件(即支撑辊108)中,电子流入中间转印带107中。流入的电子到达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表面。可以预计,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上述构成而可以控制电子的量,因此抑制了放电电流的增大,并由此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尽管其机制仍不清楚,不过推测原因如下。也就是说,根据最外周层中炭黑的分散状态与最内周层中炭黑的分散状态之间的差异,中间转印带内表面侧的电荷的移动发生变化。此外,由于最外周层中炭黑的含量较少,其中的电荷移动变得较慢,导致外周表面的放电影响较小,因此,可推测抑制了放电电流的增大。
考虑到更有效地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时,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重量%)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重量%)的比率(A/B)优选为约0.78~约0.99,更优选为约0.80~约0.97,进而更优选为约0.81~约0.92,特别优选为约0.83~约0.90。
当比率(A/B)设定为约0.78以上时,当调色剂在一次转印过程和二次转印过程中被转印时,由于转印电场的干扰导致调色剂没有转印到预定位置而飞散到周边所造成的粒状性的恶化可以得到良好的抑制。另一方面,当比率(A/B)设定为约0.99以下时,因为在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时可以充分控制因转印电压所致而到达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表面的电子的量,因此可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中间转印带的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的膜厚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107满足以下不等式(1)。
50≤du/(du+d1)×100≤80      不等式(1)
不等式(1)中,du表示最外周层的膜厚(μm),d1表示最内周层的膜厚(μm)。
此处,在二次转印时,来自与中间转印带107的内表面侧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件(也就是支撑辊108)的电子注入到最外周层。当如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那样最外周层中炭黑的含量较少时,电子局部蓄积于中间转印带107的最外周层中而产生局部电场。当局部电场的电场强度超过阈值时,电荷一举流入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面,导致在中间转印带107和二次转印辊109之间的空间发生放电。本发明人发现,由于放电区域中的调色剂带有相反极性的电而不能转印至转印接收介质,可能导致在输出图像上产生无调色剂图像的区域(HT不均匀)。
满足不等式(1)时,可以抑制HT不均匀的产生。也就是说,当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的比率控制在du/(du+d1)×100≤80的范围内时,可以抑制蓄积在最外周层内部的电子的量,可以抑制一举流入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面的电子的量,并由此可以抑制HT不均匀的发生。
此外,满足不等式(1)时,可以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也就是说,当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的比率控制为50≤du/(du+d1)×100时,流入中间转印带107后到达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面的电子的量可以得到控制,可以抑制放电电流的增加,因此可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此外,满足不等式(1)时,在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时可形成为转印间隙(transfer gap)所必需的充足的转印电场,从而可抑制因转印电场不足所导致的转印不良(浓度降低),由此可获得良好的输出图像。
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的比率更优选满足55≤du/(du+d1)×100≤78)(不等式(4)),进而更优选满足60≤du/(du+d1)×100≤76)(不等式(5)),特别优选满足63≤du/(du+d1)×100≤73)(不等式(6))。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优选具有的总膜厚为约50μm~约130μm。当总膜厚为约50μm以上时,可以维持足够的机械强度,即使在成像设备中长期使用时也可获得更优异的输出图像。另一方面,当总膜厚为约130μm以下时,可以维持足够的可挠性,即使在成像设备中长期处于被张紧的状态时也可以获得更良好的输出图像而不会在上面形成张紧痕迹。
中间转印带107的材料的实例包括通过将导电剂溶解或分散在诸如聚碳酸酯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聚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混合物或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或诸如聚酰亚胺或聚酰亚胺和聚酰胺的共聚物等热固性树脂中得到的材料。
炭黑作为导电剂包含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的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中。尽管任何公知的炭黑可以用作所述炭黑,不过优选使用具有经氧化的表面的炭黑。
当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具有其他中间层时,其他中间层可优选包含炭黑作为导电剂。
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的制造方法不作具体限定。例如,中间转印带107可优选通过图2所示的旋转涂布法使用聚酰亚胺前体溶液制造。
旋转涂布法中,准备圆筒成形管11,其外径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07的长度。在沿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的位置配置用于将涂布液16排出在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上的喷嘴15。喷嘴15经管道与涂布液容器14连接。涂布液容器14经管道与压力装置17连接。此外,在喷嘴15的下面,配置用于将排出的涂布液16涂平在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上的刮刀。
圆筒成形管11沿圆筒成形管的旋转方向(箭头D)旋转,将涂布液(最内周层涂布液)16从喷嘴15排出至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使用刮刀18使排出的涂布液16涂平在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喷嘴15和刮刀18以恒定的速度在这样的方向(箭头E)上移动:喷嘴15和刮刀18移动以将涂布液16涂布于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从而使由溶液16形成的层的厚度保持恒定。此处,使用加压装置17进行控制,以使恒定量的涂布液16由喷嘴15排出。由此,在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由涂布液16形成的膜。
具有所需构成的膜可以通过在加热干燥上述获得的涂膜而形成最内周层后在最内周层上反复涂布作为最外周层涂布液的涂布液16并干燥而获得。之后,冷却后将具有所需构成的膜从圆筒成形管11剥离,随后切割为预定的宽度,由此可以得到中间转印带107。
当聚酰亚胺前体用作涂布液(即,最内周层涂布液和最外周层涂布液)16的树脂材料时,可以将涂布液16涂布在圆筒成形管11的外周表面上以形成涂布液膜,随后在80℃~170℃的温度干燥所述涂布液膜以除去涂布液中的溶剂(干燥步骤),进而再于约250℃~约350℃的温度加热经干燥的膜以使聚酰亚胺前体酰亚胺化(煅烧步骤)从而形成聚酰亚胺树脂膜。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具有所需构成的膜可以通过形成最内周层和最外周层(即,通过反复涂布和干燥)并进一步进行煅烧而得到。
在要得到的膜具有三层以上的构成的情况中,可以通过反复涂布及干燥步骤得到所述膜。
涂布液16的固体物的浓度例如可以为约10重量%~约40重量%,其粘度例如可以为约1Pa·s~约100Pa·s。根据所需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在涂布液16中分散一定量的导电性颗粒,如炭黑。分散导电性颗粒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喷磨机、辊磨机、球磨机、振动球磨机、超微磨碎机、砂磨机、胶体磨或涂料振摇器的公知方法。
中间转印带107的厚度可以通过涂布液16的排出量、喷嘴15和刮刀18的移动速度和/或涂布液16的固体物的浓度而调整。考虑到即使反复进行图像输出时也要维持尺寸精度,中间转印带107的厚度优选为约50μm~约130μm。
图像保持体
任何公知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可以用作图像保持体101a~101d。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实例包括其感光层由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感光体和其感光层由有机材料构成的有机感光体。所述有机感光体的实例包括:功能分离型有机感光体,其中层积有曝光时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层和输送电荷的电荷输送层;和单层型有机感光体,其中同一层产生电荷并输送电荷。此外,无机感光体的实例包括感光层由无定形硅构成的感光体。
图像保持体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图像保持体的形状的实例包括诸如圆筒鼓状、片状或板状等公知形状。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102a至102d不作具体限定。可以广泛采用公知的充电装置,例如:使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辊、刷、膜或橡胶板的接触式充电装置;使用电晕放电的栅极电晕管(scorotron)充电装置;或电晕管充电装置。(此处,“导电性”是指体积电阻率小于约107Ω·cm,除非另作说明。此外,“半导电性”此处是指体积电阻率为约107Ω·cm~约1013Ω·cm,除非另作说明)。其中,接触式充电装置由于产生较少的臭氧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充电而优选。
充电装置102a至102d通常将直流电流施加至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充电装置102a至102d还可以将交流电流叠加至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4a至114d不作具体限定。任何公知的曝光装置,如光源(诸如半导体激光、LED光或液晶光闸光(liquid crystal shutter light)),或者将来自光源的光通过多棱镜以所需方式进行成像曝光的光学设备都可以广泛用于对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的表面曝光。
显影装置
可以根据目的选择显影装置103a至103d。其实例包括通过使用刷或辊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将单组分显影剂或双组分显影剂提供给图像保持体而进行显影的公知的显影装置。
用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的调色剂(显影剂)的构成不作具体限定。其实例包括至少含有粘合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调色剂。
粘合剂树脂的实例包括苯乙烯、单烯烃、乙烯基酯、α-亚甲基脂肪族单羧酸酯、乙烯基醚和/或乙烯基酮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粘合剂树脂的实例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聚乙烯和聚丙烯。其实例还包括聚酯、聚氨酯、环氧树脂、硅酮树脂、聚酰胺、改性松香和固体石蜡。
着色剂的实例包括诸如磁铁矿或铁氧体等磁性粉末、炭黑、苯胺蓝、calcoil蓝、铬黄、群青蓝、杜邦油红、喹啉黄、氯化亚甲蓝、酞菁蓝、孔雀绿草酸盐、灯黑、孟加拉玫瑰红、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7、C.I.颜料蓝15:1和C.I.颜料蓝15:3。
诸如电荷控制剂、防粘剂和/或所述导电性颗粒之外的其他颗粒等公知添加剂也可以以内部添加或外部添加的方式添加至调色剂中。
防粘剂的实例包括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费托蜡、褐煤蜡、巴西棕榈蜡、米蜡和小烛树蜡。
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公知物。其实例包括偶氮金属络合物、金属水杨酸盐络合物和含有极性基团的树脂型电荷控制剂。
平均一次粒径为40μm以下的无机微粒可用作所述其他颗粒以控制调色剂的粉末流动性和带电控制。此外,根据需要,可以组合使用粒径大于所述无机微粒的粒径的其他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以减小附着力。公知的颗粒可以用作所述其他颗粒。
考虑到改善无机微粒的分散性和粉末流动性时,对所述无机微粒进行表面处理是有效的。
从获得较高的形状控制性的角度考虑时,调色剂的制造方法的实例包括诸如乳化聚合凝集法或溶解悬浮法等聚合方法。此外,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将通过这些方法中任一种得到的调色剂作为芯,使凝集颗粒附着到所述芯上,并加热融合以使调色剂具有芯-壳结构。
向调色剂添加外添剂的方法的实例包括通过使用Henschel混合机或V型搅拌机使调色剂与外添剂混合的方法。此外,当使用湿法制造调色剂时,可以在湿法中向调色剂添加外添剂。
一次转印辊
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例如,当一次转印辊具有单层结构时,一次转印辊可通过在发泡或不发泡的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或EPDM(三元乙丙橡胶)中适当混合诸如炭黑等导电性颗粒而形成。
作为选择,具有金属制表面的辊可用作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从优异的耐环境波动性、抑制辊电阻随时间增大、电源容量和电流值的控制性考虑时,具有由金属制成的表面的一次转印辊是优选的。
关于这点,在常规条件下使用具有金属制表面的辊作为一次转印辊时,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由于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倾向于发生。
另一方面,采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时,即使当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分别具有金属制成的表面时也能够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形成一次转印辊105a至105d的各自的表面的金属的实例包括诸如不锈钢、铁和铝等公知金属。其优选例包括在所述金属的表面进行镍、铜或铬电镀处理而得到的材料。
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
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4a至104d用于除去一次转印后附着和残留在每一个图像保持体101a至101d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清洁刮刀、清洁刷和/或清洁辊可以用作所述图像保持体清洁装置。其中,可优选使用清洁刮刀。清洁刮刀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和硅酮橡胶。
二次转印辊
二次转印辊109的层结构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当二次转印辊109具有三层结构时,该结构可具有芯层、中间层和被覆二次转印辊表面的涂层。芯层可含有例如由其中分散有导电性颗粒的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或EPDM形成的发泡体,中间层可含有这些物质中的任一种的非发泡体。涂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和全氟烷氧基树脂。二次转印辊109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约107Ω·cm以下。二次转印辊109的层结构可以为从三层结构的构成中除去中间层而得到的两层结构。
支撑辊
支撑辊108构成了二次转印辊109的对电极。支撑辊108的层结构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例如,当支撑辊108具有单层结构时,所述单层结构可以通过在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或EPDM中适当混合诸如炭黑等导电性颗粒而形成。当支撑辊108形成为双层结构时,该结构可由具有由诸如上述橡胶材料构成的弹性层的外周表面并被覆有高电阻率的层的辊形成。
作为选择,具有由金属制成的表面的辊可用作支撑辊108。从优异的耐环境波动性、抑制辊电阻随时间增大、电源容量和电流值的控制性考虑时,具有金属制表面的支撑辊是优选的。
关于这点,在常规条件下使用具有金属制表面的辊作为一次支撑辊时,微小白点的图像缺陷由于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倾向于发生。
另一方面,采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时,即使当支撑辊108具有金属制成的表面时也能够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形成支撑辊108表面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不锈钢、铁和铝等公知金属。其优选例包括在所述金属的表面施用镍、铜或铬电镀处理而得到的材料。
通常可以将1kV~6kV的电压施加于支撑辊108的轴与二次转印辊109的轴之间。也可以不将电压施加至支撑辊108的轴,而是将电压施加至与支撑辊108接触的导电性电极部件与二次转印辊109之间。所述电极部件的实例包括金属辊、导电性橡胶辊、导电性刷、金属板和导电性树脂板。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110的实例包括诸如热辊定影装置、压辊定影装置和闪光定影装置(flash fixing device)等公知定影装置。
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
清洁刮刀、清洁刷和/或清洁辊可以用作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和113。其中,可优选使用清洁刮刀。清洁刮刀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和硅酮橡胶。
图像保持体和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
当使用如图3所示的小直径的图像保持体101S时,在图像保持体101S与一次转印辊105之间配置中间转印带107,由此使得图像保持体101S与一次转印辊105不直接接触。不过,随着成像设备的处理速度变高,图像保持体101L的直径变大,其曲率半径变小。在这样的情况中,图像保持体101L可与一次转印辊105(隔着中间转印带107)直接接触。特别是,当一次转印辊105的表面由金属制成时,图像保持体101L与一次转印辊105的接触变成刚体之间的接触。本发明人发现,当长期使用具有金属表面的一次转印辊105时,图像保持体101L的表面会因诸如载体等异物的夹入而发生擦伤,由此可能在输出图像上产生色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偏移距离L1(图像保持体101L的轴与一次转印辊105的轴之间的在中间转印带107的驱动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可能大于中间转印带的吸着距离L2(中间转印带107与图像保持体101L接触的区域的长度)。
中间转印带的吸着距离L2取决于图像保持体101L的直径。图像保持体101L的直径越大,吸着距离L2变得越大。此外,中间转印带107的张力越小,一次转印辊105所受的荷重就越大,而一次转印辊105与图像保持体101L的距离越近,中间转印带的吸着距离L2就变得越大。当如所述构成来配置一次转印辊105时,无论图像保持体101L的直径如何,一次转印辊105都不与图像保持体101L直接接触。因此。即使在长期使用后,也可抑制图像保持体101L表面上的擦伤。
当如图4所示设置较大的偏移距离L1并降低一次转印辊105的荷重时,转印电压可能变大从而增大放电电流,由此微小白点倾向于发生。另一方面,采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107时,可抑制微小白点的发生。
尽管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由多个图像保持体构成的所谓串联型成像设备,不过所述成像设备也可以是所谓的多循环设备(如四循环方式),其中设置一个图像保持体,根据待形成的颜色的数目由中间转印带执行旋转/成像步骤。
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不过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中间转印带的制造
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制备
首先,将炭黑(商品名:SPECIAL BLACK 4,由Degussa制造)加入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制成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酰亚胺化之后的固形物比率为18重量%),以使炭黑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酰胺酸的固形物为80重量份,随后利用喷射磨分散机(商品名:GEANUS PY(冲击部的最小截面积:0.032mm2),由Geanus Co.,Ltd.制造),在200MPa的压力下使其通过分散单元部5次来进行分散混合,由此得到分散液(A)。
然后,将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制成的聚酰胺酸的NMP溶液(酰亚胺化之后的固形物比率为18重量%)加入得到的分散液(A)中,以使炭黑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酰胺酸变为22重量份,随后使用行星式混合机(商品名:G-AIKO MIXER,由爱工舍制作所制造)进行混合搅拌,由此制得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
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制备
接着,以与制备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相同的方法制备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不同之处在于将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制成的聚酰胺酸的NMP溶液(酰亚胺化之后的固形物比率为18重量%)加入分散液(A)中,以使炭黑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酰胺酸变为16重量份。
最内周层的形成
作为图2所示的圆筒成形管11,准备了外径为366mm和长度为650mm的铝制圆筒体。铝制圆筒体已进行表面磨削而具有366mm的外径,然后通过使用球形玻璃颗粒的喷砂处理进行表面粗糙化,以使表面粗糙度Ra可以为0.40μm。将硅酮防粘剂(商品名:KS700,由信越化学社制造)涂布在圆筒成形管11的表面,随后于300℃烘焙1小时从而提供铝制圆筒体。此外,如图2所示,使圆筒成形管11在圆筒成形管11的轴向水平的情况下沿箭头D的方向以40rpm旋转(旋转涂布)。刮刀18由不锈钢制成,具有20mm的宽度和0.5mm的厚度,并具有弹性。作为聚酰亚胺前体溶液16,将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从容器14经口径为2mm的喷嘴15挤出并且同时使刮刀18压在圆筒成形管11上从而涂布在圆筒成形管11上。当聚酰亚胺前体溶液16通过刮刀18时,刮刀18展开以在刮刀18和圆筒成形管11之间形成间隙。然后,喷嘴15和刮刀18沿箭头E的方向以120mm/min的速度移动。涂布时,在圆筒成形管11的两端各设置20mm的不涂布区域。接着,将其上涂布有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圆筒成形管11在保持水平状态并以6rpm旋转的同时于120℃加热干燥25分钟,由此得到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干燥膜。通过控制涂布时从喷嘴15挤出的液体量来控制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膜厚,以使酰亚胺化之后的涂膜的膜厚变为53μm。
最外周层的形成
以与形成最内周层的方法相同的方式,在其上形成有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干燥膜的圆筒成形管11的表面上涂布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
接着,将其上涂布有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圆筒成形管11在保持水平状态并以6rpm旋转的同时于120℃加热干燥25分钟,由此得到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干燥膜。控制涂布时从喷嘴15挤出的液体量来控制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膜厚,以使酰亚胺化之后的涂膜的膜厚变为47μm。
得到的圆筒成形管11具有设置在获得的用于最内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干燥膜上的用于最外周层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前体的干燥膜,将得到的圆筒成形管11在200℃加热30分钟,进而在260℃加热30分钟,进一步在300℃加热30分钟,最后在320℃加热20分钟以形成分散有炭黑的聚酰亚胺的薄膜。之后,将圆筒成形管11冷却至室温(25℃)后,将聚酰亚胺树脂膜从圆筒成形管11剥离。将由此得到的聚酰亚胺树脂膜切割为362mm的宽度,从而得到中间转印带部件。使两个中间转印带部件连接而得到周长为2111mm的中间转印带。
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为12.02LogΩ/□,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1.72LogΩ·cm。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如下获得:测定80个位置的这些参数的值,这80个位置由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处理方向改变的20个点和相对于与处理方向垂直的方向改变的4个点来进行坐标定位,然后对测定值求取平均值。
实施例2~40和比较例1~6
以与形成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带的方法相同的方式制造实施例2~40和比较例1~6的中间转印带,不同之处在于最外周层的膜厚(du)、最内周层的膜厚(dl)、最外周层中炭黑的含量(CB)和最内周层中炭黑的含量(CB)分别变为表1或表2中所示的值。每一个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显示在表1和表2中。
表面电阻率ρs的测定
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的截面示意图显示在图5中。在与GND(地)连接的背面电极23上配置绝缘板24,并在绝缘板24上放置待测样品27。在待测样品27上配置表面电极21和保护电极22以形成夹持结构,其中将待测样品27隔着绝缘板24配置在背面电极23与正面电极21及保护电极22之间。通过与保护电极22相连的直流(DC)电源25施加直流电压,并使用与表面电极21相连的微电流计26测定流过的电流量,山此算出其表面电阻率,从而获得测定样品27的表面电阻率。
图7显示了用于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的电极的平面示意图。表面电极21处于中心,保护电极22以同心圆环状的方式配置。此处,d1至d3分别表示中心电极21的直径、保护电极22的内周圆的直径和保护电极22的外周圆的直径。这些值可根据待测样品的大小和形状任意设定。测定各实施例的表面电阻率时,使用UR PROBE(商品名,由三菱化学社制造),并将d1至d3分别设定为下述值。
d1=16mm
d2=30mm
d3=40mm
表面电阻率ρs由以下公式(2)计算。
ρs=[π(d2+d1)/(d2-d1)]×(V/I)      (2)
公式(2)中,V表示施加至中心电极21的电压值(V)。I表示由微电流计26检测到的电流值(A)。测定各实施例的表面电阻率时,将施加至中心电极21的电压设定为500V。此外,电流值I是施加电压V10秒后的值。表面电阻率在20℃和4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测定。
体积电阻率ρv的测定
图6显示了体积电阻率测定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经由DC电源25与GND连接的背面电极23上配置待测样品27。在待测样品27上配置表面电极21和保护电极22以形成夹持结构,其中待测样品27配置在背面电极23与表面电极21及保护电极22之间。保护电极22与GND连接。通过与背面电极23相连的直流(DC)电源25施加直流电压,并使用与表面电极21相连的微电流计26测定流过的电流量,由此算出其体积电阻率,从而获得待测样品27的体积电阻率。
图7显示了用于体积电阻率测定装置的电极的平面示意图。表面电极21处于中心,保护电极22以同心圆环状的方式配置。此处,d1至d3分别表示中心电极21的直径、保护电极22的内周圆的直径和保护电极22的外周圆的直径。这些值可根据待测样品的大小和形状任意设定。测定各实施例的体积电阻率时,使用UR PROBE(商品名,由三菱化学社制造),并将d1至d3分别设定为下述值。
d1=16mm
d2=30mm
d3=40mm
体积电阻率ρv由以下公式(3)计算。
ρv=[(π×d12)/4]×(V/I)×(1/t)    (3)
公式(3)中,V表示施加至中心电极21的电压值(V)。I表示由微电流计26检测到的电流值(A)。t表示待测样品的膜厚。测定各实施例的体积电阻率时,将施加至中心电极21的电压设定为500V。此外,电流值I是施加电压V达10秒后的值。当测定待测样品的膜厚时,可优选使用采用测微计或涡电流膜厚计的任一种公知方法。在各实施例中,涡电流膜厚计(商品名:ISOSCOPE MP30,由Fischer Co.,Ltd.制造)用于测定。体积电阻率在20℃和4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测定。
评价
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中间转印带安装在图像评价机上。以如下方式改造具有图1所示基本构成的彩色打印机(商品名:DOCUCOLOR 8000DIGITAL PRESS,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造)制得图像评价机:将二次转印辊与包含在图像评价机本体中的电源分离,与外部电源(商品名:MODEL 610D,由Trek Co.,Ltd.制造)连接,从而能够直接从外部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电压。印刷时施加至二次转印辊的转印电压设定为4.0kV。用青色实地图像(浓度100%)评价微小白点、粒状性和转印不良,用青色半色调图像(浓度30%)评价半色调不均匀(HT不均匀)。评价标准如下所示。评价结果显示在表1和2中。
微小白点的评价等级:
G0:未发生微小白点。
G1:观察到微小白点的轻微发生(容许的水平内)。
G2:观察到微小白点的发生(容许的水平内)。
G3:容易观察到微小白点的发生(容许的水平内)。
G4:观察到微小白点的发生,超出容许的水平。
G5:微小白点的发生明显,大大超出容许的水平。
G6:微小白点的个数和尺寸大于容许水平,且远远超出。
粒状性等级的评价:
G0:未观察到点的模糊。
G1:观察到轻微的点的模糊(容许的水平内)。
G2:观察到点的模糊(容许的水平内)。
G3:容易观察到点的模糊(容许的水平内)。
G4:点的模糊处于容许的极限水平。
G5:点的模糊变得明显,大大超出容许的水平。
G6:由于模糊未能观察到点的形状。
转印不良的评价等级
G0:未观察到浓度降低。
G1:观察到轻微的浓度降低(容许的水平内)。
G2:观察到浓度降低(容许的水平内)。
G3:容易观察到浓度降低(容许的水平内)。
G4:浓度降低处于容许的极限水平。
G5:浓度降低变得明显,大大超出容许的水平。
G6:由于浓度降低未能观察到圆点的形状。
HT不均匀的评价等级
G0:未观察到HT不均匀。
G1:观察到轻微的HT不均匀(容许的水平内)。
G2:观察到HT不均匀(容许的水平内)。
G3:容易观察到HT不均匀(容许的水平内)。
G4:观察到HT不均匀,处于容许的极限水平。
G5:HT不均匀变得明显,大大超出容许的水平。
G6:HT不均匀的数量和尺寸大于容许水平,且远远超出。

Claims (18)

1.一种配置在成像设备中的环状体,所述环状体至少包括最外周层和最内周层,这两层均含有炭黑,并且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小于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78~0.9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80~0.9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81~0.9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83~0.9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1):
50≤du/(du+d1)×100≤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78~0.99;并且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1):50≤du/(du+d1)×100≤8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4):
55≤du/(du+d1)×100≤78。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78~0.99;并且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4):55≤du/(du+d1)×100≤78。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5):
60≤du/(du+d1)×100≤76。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78~0.99;并且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5):60≤du/(du+d1)×100≤76。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6):
63≤du/(du+d1)×100≤73。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体,其中,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外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A与以重量%表示的所述最内周层中每单位体积含有的炭黑的含量B的比率A/B为0.78~0.99;并且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外周层的膜厚du与单位为μm的所述最内周层的膜厚d1满足以下不等式(6):63≤du/(du+d1)×100≤73。
14.一种环状体张紧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体和多个在所述环状体的内表面以可旋转的方式张紧所述环状体的环状体张紧单元。
15.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用于使所述图像保持体带电;
曝光装置,该曝光装置用于在通过所述充电装置而带电的所述图像保持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用于将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装置,该一次转印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保持体转印至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装置,该二次转印装置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至转印接收介质;和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将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转印接收介质上,并且
所述中间转印带是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状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一次转印装置中,一次转印部件的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由金属制成。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二次转印装置中,二次转印部件的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由金属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二次转印部件和一次转印部件各自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的表面分别由金属制成。
CN200810176357XA 2008-03-26 2008-11-20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546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2019 2008-03-26
JP2008-082019 2008-03-26
JP2008082019 2008-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6164A true CN101546164A (zh) 2009-09-30
CN101546164B CN101546164B (zh) 2012-10-17

Family

ID=41117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6357XA Active CN101546164B (zh) 2008-03-26 2008-11-20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45106B2 (zh)
JP (2) JP2009258699A (zh)
KR (1) KR101195887B1 (zh)
CN (1) CN10154616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2430B2 (en) 2010-06-11 2015-02-10 Denso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1913376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1983908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0099B2 (ja) * 2008-05-30 2014-08-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10122437A (ja) * 2008-11-19 2010-06-03 Nitto Denko Corp 半導電性ポリイミドベルト
US8668976B2 (en) * 2011-01-19 2014-03-11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composition
US8901257B2 (en) * 2011-02-12 2014-12-02 Xerox Corporation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for imaging devices
JP5867809B2 (ja) * 2011-12-15 2016-0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0053A (ja) * 2013-03-01 2014-09-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るベルト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8163226A (ja) * 2017-03-24 2018-10-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98253B2 (ja) * 2019-04-10 2023-06-2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452B2 (ja) * 2019-12-06 2024-03-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109A (ja) 1994-07-12 1996-02-02 Ricoh Co Ltd 転写ベルト
JPH1145010A (ja) 1997-07-24 1999-02-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7363B2 (ja) * 1999-03-17 2005-02-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多層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01075371A (ja) * 1999-09-02 2001-03-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6581B2 (ja) 2001-01-15 2011-07-06 グンゼ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無端管状多層フッ素樹脂フイ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
JP2002273837A (ja) 2001-03-16 2002-09-25 Gunze Ltd 電気抵抗安定性多層フッ素樹脂フイ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87383A (ja) * 2003-03-06 2004-10-14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167B2 (ja) * 2003-03-10 2010-0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873A (ja) * 2003-07-02 2005-01-27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半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5062553A (ja) 2003-08-14 2005-03-1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789A (ja) 2003-09-18 2005-04-07 Bridgestone Corp 転写ベルト
JP2005099182A (ja) * 2003-09-22 2005-04-14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76875B2 (ja) 2003-11-10 2007-02-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5375B2 (ja) * 2003-12-19 2010-04-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体とその成膜液組成物
JP2006072247A (ja) * 2004-09-06 2006-03-16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中間転写ユニット
JP2006079016A (ja) * 2004-09-13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60072939A1 (en) * 2004-09-23 2006-04-06 Kremer Karl H Print correction for paper shrinkage
JP4649986B2 (ja) 2004-12-27 2011-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4786A (ja) 2004-12-28 2006-07-13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967408A (zh) * 2005-11-14 2007-05-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导电性环带
JP4821311B2 (ja) * 2005-12-26 2011-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該半導電性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6165A (ja) * 2006-01-27 2007-09-06 Ricoh Co Ltd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JP2009115965A (ja) * 2007-11-05 2009-05-28 Nitto Denko Corp 半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2430B2 (en) 2010-06-11 2015-02-10 Denso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1913376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1913376B (zh) * 2019-05-10 2024-03-05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1983908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22618A (ja) 2013-06-20
JP2009258699A (ja) 2009-11-05
CN101546164B (zh) 2012-10-17
US20090245893A1 (en) 2009-10-01
KR101195887B1 (ko) 2012-10-30
KR20090102611A (ko) 2009-09-30
JP5429419B2 (ja) 2014-02-26
US8145106B2 (en) 2012-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6164B (zh)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JP47725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45877A (zh)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JP2006243514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4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複層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用複層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4707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202B2 (ja) 導電性ロー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07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266333B2 (en) Semiconductive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emiconductive belt
JP54820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円筒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01554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18A (ja)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052A (ja)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04289A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32067B2 (en) Circular body, circular bod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8520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961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160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8708A (ja) 環状体、環状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0379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30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08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62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142B2 (ja) 二次転写装置用の二次転写ベルト、二次転写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281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