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3376B -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3376B
CN111913376B CN201911069800.8A CN201911069800A CN111913376B CN 111913376 B CN111913376 B CN 111913376B CN 201911069800 A CN201911069800 A CN 201911069800A CN 111913376 B CN111913376 B CN 1119133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black
layer
black particles
belt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698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3376A (zh
Inventor
竹井大
福田茂
杉浦聪哉
古川雅士
田中宏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13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3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3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3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带包含界定所述带的外周面的第一层和与所述第一层相邻布置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所述第一层包含炭黑颗粒。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那部分炭黑颗粒相对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所述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并且体积电阻率为10logΩ·cm以上。

Description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通过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当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使用诸如中间转印带等导电带。
例如,日本特开2009-23736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由包含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和炭黑颗粒的单层组成的中间转印体,在中间转印体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在表面中的比例为20%以下。
日本特开2009-25869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环状体,该环状体包含作为内层和设置在内层的面对环状体的外周面的表面上的外层的至少两层。单位体积的外层所含的炭黑的量小于单位体积的内层所含的炭黑的量。
日本特开2002-31636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管状芳香族聚酰亚胺树脂类多层膜,其为包含由非热塑性芳香族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体层和设置在该基体层上的由热塑性芳香族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层的管状多层膜。由非热塑性芳香族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体层和/或由热塑性芳香族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层具有不同程度的半导电性。
发明内容
通过将炭黑颗粒分散在树脂中而制备的带是导电的,因此很可能受到由施加的电压产生的电场的影响。
通过将炭黑颗粒分散在树脂中而制备的带很可能在电场中严重放电。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下述带,所述带与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大于150nm的带、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的外周面的面积分数小于20%的带、每平方微米包含小于80个导电点的带或体积电阻率小于10logΩ·cm的带相比,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更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其包含界定所述带的外周面的第一层和与所述第一层相邻布置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所述第一层包含炭黑颗粒。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那部分炭黑颗粒相对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所述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并且体积电阻率为10logΩ·cm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可以为2nm以上且20nm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可以为所述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质量%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可以为所述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以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所述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可以为0.2μm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所述第二层可以包含炭黑颗粒,并且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可以为大于20nm且40nm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可以为所述第二层的总质量的1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可以为所述第二层的总质量的20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与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之比可以为0.6以上且0.8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以是聚酰亚胺树脂。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所述第一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总厚度之比可以为3%以上且25%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可以满足以下式(1)和(2),
ρs1≥10.9logΩ/sq (1)
0<|ρs1-ρs2|≤0.3 (2)
其中,ρs1表示所述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并且ρs2表示与所述带的外周面相反的带表面的表面电阻率。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所述带的耐折次数可以为3,000以上,所述耐折次数通过使用曲率半径R为0.38mm的夹具的MIT测试而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带的中间转印带。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带的图像形成设备。
与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大于150nm的带、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小于20%的带、每平方微米包含小于80个导电点的带或体积电阻率小于10logΩ·cm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大于20nm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小于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质量%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带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大于0.2μm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以下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小于第二层的总质量的10质量%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八和第九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与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之比小于0.6或大于0.8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包含在第二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带可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
与第一层的厚度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总厚度之比小于3%或大于25%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不满足式(1)和(2)中的至少一个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的带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与耐折次数小于3,000的带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的带可具有更高的耐弯曲性。
与包含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大于150nm的带、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小于20%的带、每平方微米包含小于80个导电点的带或体积电阻率小于10logΩ·cm的带的中间转印带或图像形成设备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的中间转印带和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可以更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和以下实例旨在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不是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至”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由分别在“至”之前和之后描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指定的范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以渐进方式描述数值范围时,数值范围的上限或下限可以分别用另一数值范围的上限或下限代替。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数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以用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上限和下限代替。
本文使用的术语“步骤”不仅指单个步骤,还指与其他步骤无法区分但实现该步骤的预期目的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参照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结构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结构。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的尺寸是概念性的,并不限制部件尺寸之间的相对关系。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种成分可以包含对应于该成分的多种类型的物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组合物包含对应于该组合物的成分的多种物质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组合物中该成分的含量为组合物中所述多种物质的总含量。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包含界定带外周面的第一层和与第一层相邻布置的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第一层包含炭黑颗粒。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那部分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并且体积电阻率为10logΩ·cm以上。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是导电带,并且可以适当地用作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包含的中间转印带。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抵抗电场中的放电。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以下原因。
炭黑颗粒露出在由第一层界定的带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尺寸较小。此外,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
换句话说,大量的小炭黑颗粒分散并露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外周面。
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并且体积电阻率为10logΩ·cm以上。这可以减少放电量,增加产生均匀电场的可能性,并因此减小带在电场中局部严重放电的可能性。结果,可以减少放电次数和放电量。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是有端带或无端带。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是包含第一层、第二层以及除第一层或第二层以外的层的带。
本文使用的术语“聚酰亚胺类树脂”是指包含具有酰亚胺键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聚酰亚胺类树脂的具体实例包括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和聚醚酰亚胺树脂。
第一层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包含界定带外周面的第一层。第一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和炭黑颗粒。在由第一层界定的带外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的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
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
炭黑颗粒露出在由第一层界定的带的外周面。当露出的炭黑颗粒满足以下条件时,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抵抗放电。
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优选为5nm以上且130nm以下,并且更优选为5nm以上且100nm以下。
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优选为3%以上且30%以下,并且更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
为了控制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和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落入各自的范围内,例如,可以适当地调节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尺寸、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以及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分散状态。作为另选,为了控制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平均尺寸和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落入各自的范围内,还可以调节通过加热形成该层的条件。
下面描述测定上述粒径和面积分数的方法。
通过将带切成5mm×5mm的尺寸来准备三个样本。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每个样本的外周面。在所得图像中,低对比度部分表示炭黑颗粒,高对比度部分表示树脂。基于对比度的差异,将图像转换为二进制表示。然后,计算露出的炭黑颗粒的面积分数。上述面积分数是使用通过在三个视野中观察三个样本中的每一个而获得的九幅图像来计算出的面积分数的平均值。
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通过测量在九幅图像中包含的炭黑颗粒的聚集体各自的主轴长度来确定。将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表示为聚集体主轴的最小和最大长度。
聚酰亚胺类树脂
考虑到炭黑颗粒的分散性、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电气稳定性和耐热性等,第一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
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以是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特别是,为了提高炭黑颗粒的分散性(具体而言,具有较小尺寸的炭黑颗粒的分散性),第一层可以包含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可以是包含具有酰亚胺键和酰胺键的重复单元的任何树脂。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具体实例包括通过将具有酸酐基的三元羧酸化合物(即,三羧酸)与二异氰酸酯或二胺化合物聚合而制备的聚合物。
三羧酸可以是偏苯三酸酐或偏苯三酸酐的衍生物。三羧酸可以与四羧酸二酐、脂肪族二羧酸或芳香族二羧酸等组合使用。
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含3,3'-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3,3'-二异氰酸酯、联苯-3,4'-二异氰酸酯、3,3'-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和萘-2,6-二异氰酸酯。
二胺化合物的实例包括具有与上述任何异氰酸酯类似的结构并且包含氨基代替异氰酸根基团的化合物。
第一层可以包含仅仅一种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或两种以上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为了减少放电,第一层中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第一层的总质量的20质量%以上且8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75质量%以下。
炭黑颗粒
第一层包含炭黑颗粒。
由于炭黑颗粒具有高导电性,因此即使当所使用的炭黑颗粒的量较小时,炭黑颗粒也能够将导电性提高到较高程度。
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实例包括科琴黑、油炉黑、槽黑、乙炔黑和表面氧化的炭黑(以下,称为“表面处理的炭黑”)。其中,就电阻随时间的稳定性而言,优选表面处理的炭黑。
表面处理的炭黑颗粒可通过将羧基、醌基、内酯基或羟基等连接到炭黑颗粒的表面来制备。处理炭黑颗粒表面的方法的实例包括在高温气氛中使炭黑颗粒与空气接触从而引起反应的空气氧化法、在常温(例如,22℃)下使炭黑颗粒与氮氧化物或臭氧进行反应的方法以及在高温气氛中进行炭黑颗粒的空气氧化并且在低温下使用臭氧将炭黑颗粒氧化的方法。
考虑到炭黑颗粒在表面的分散性和露出,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2nm以上且20nm以下,更优选为2nm以上且18nm以下,特别优选为2nm以上且15nm以下。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用切片机从带上取下厚度为100nm的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对于50个炭黑颗粒中的每一个,将面积等于炭黑颗粒的投影面积的圆的直径计算为炭黑颗粒的尺寸。将50个炭黑颗粒的尺寸的平均值视为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
第一层可以包含仅仅一种炭黑颗粒或两种以上的炭黑颗粒。
为了减少放电,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优选为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质量%以上且22%以下。
其他成分
第一层可以包含除上述成分以外的成分。
其他成分的实例包含除炭黑颗粒以外的导电剂、用于提高带强度的填料、用于防止带因热而劣化的抗氧化剂、用于提高流动性的表面活性剂和耐热抗氧化剂。
在第一层包含其他成分的情况下,第一层中的其他成分的含量优选为第一层的总质量的大于0质量%且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1质量%以下。
表面品质
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优选为0.2μm以下,更优选为0.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μm以下。
表面粗糙度Rz是被称为“最大高度”的在高度方向上测量的参数,并且具体地是在JIS B 0601:2013中定义的采样长度的粗糙度曲线中出现的峰的最大高度与谷的最大深度之和。
带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高度Rz按以下方式测量。
通过将带切成3mm×3mm的尺寸来准备三个样品。
使用由Tokyo Seimitsu Co.,Ltd.生产的表面粗糙度测试仪“SURFCOM”在随机位置测量每个样品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以2.5mm的测量长度、0.8mm的截止波长和0.60mm/s的测量速度进行测量。对于每个样品在三个位置进行测量,并且将在三个位置测量的粗糙度值的平均值视为样品的表面粗糙度Rz。
对三个样品中的每一个进行上述测量,并且将三个样品的粗糙度值的平均值视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
厚度
为了提高生产的容易性并减少放电,第一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20μm以下,并且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15μm以下。
第一层的厚度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带在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在10个位置测量第一层的厚度,并且将其平均值视为第一层的厚度。该方法也适用于第二层厚度的测量,如下所述。
第二层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包含与第一层相邻布置的第二层。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
第二层可以是界定带内周面的层,即,与带的外周面相反的带的表面。
聚酰亚胺类树脂
考虑到例如炭黑颗粒的分散性、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电气稳定性和耐热性,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
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以是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并且为了提高机械强度,优选为聚酰亚胺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的实例包括通过使作为通过将四羧酸二酐与二胺化合物聚合而制备的聚合物的聚酰胺酸(即,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酰亚胺化而制备的聚酰亚胺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的实例包括具有由以下通式(I)表示的结构单元的树脂。
通式(I)中,R1表示四价有机基团,R2表示二价有机基团。
由R1表示的四价有机基团的实例包括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包含芳香族基团和脂肪族基团的基团以及通过用取代基取代上述基团而形成的基团。四价有机基团的具体实例包括下述四羧酸二酐的残基。
由R2表示的二价有机基团的实例包括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包含芳香族基团和脂肪族基团的基团以及通过用取代基取代上述基团而形成的基团。二价有机基团的具体实例包括下述二胺化合物的残基。
用作聚酰亚胺树脂原料的四羧酸二酐的具体实例包括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1,2,5,6-萘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基)磺酸二酐、苝-3,4,9,10-四羧酸二酐、双(3,4-二羧基苯基)醚二酐和亚乙基四羧酸二酐。
用作聚酰亚胺树脂原料的二胺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氯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砜、1,5-二氨基萘、间苯二胺、对苯二胺、3,3'-二甲基-4,4'-联苯二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丙烷、2,4-二(β-氨基-叔丁基)甲苯、二(对-β-氨基-叔丁基苯基)醚、二(对-β-甲基-δ-氨基苯基)苯、二-对-(1,1-二甲基-5-氨基戊基)苯、1-异丙基-2,4-间苯二胺、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二(对-氨基环己基)甲烷、己二胺、庚二胺、辛二胺、壬二胺、癸二胺、二氨基丙基四亚甲基、3-甲基庚二胺、4,4-二甲基庚二胺、2,11-二氨基十二烷、1,2-二-3-氨基丙氧基乙烷、2,2-二甲基丙二胺、3-甲氧基己二胺、2,5-二甲基庚二胺、3-甲基庚二胺、5-甲基壬二胺、2,17-二氨基二十烷、1,4-二氨基环己烷、1,10-二氨基-1,10-二甲基癸烷、12-二氨基十八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哌嗪、H2N(CH2)3O(CH2)2O(CH2)NH2、H2N(CH2)3S(CH2)3NH2和H2N(CH2)3N(CH3)2(CH2)3NH2
第二层可以包含仅仅一种聚酰亚胺树脂或两种以上的聚酰亚胺树脂。
为了减少放电并增加带的机械强度,第二层中的聚酰亚胺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第二层的总质量的5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且8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且85质量%以下。
炭黑颗粒
为了例如控制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上存在的导电点的数量和带的体积电阻率,第二层可以包含炭黑颗粒。
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实例包括科琴黑、油炉黑、槽黑、乙炔黑和表面处理的炭黑,这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实例相同。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优选实例也与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优选实例相同。
为了提高分散性(特别是,在聚酰亚胺树脂中的分散性),提高第二层的机械强度,并且易于控制带上存在的导电点的数量和带的体积电阻率,包含在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大于20nm且40nm以下,更优选大于20nm且37nm以下,特别优选大于20nm且35nm以下。
第二层可以包含仅仅一种炭黑颗粒或两种以上的炭黑颗粒。
为了提高分散性(特别是,在聚酰亚胺树脂中的分散性),提高第二层的机械强度,并且易于控制导电点的数量和带的体积电阻率,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优选为第二层的总质量的1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3质量%以上且3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其他成分
第二层可以包含除上述成分以外的成分。
其他成分的实例包括与第一层的其他成分相同的成分。
在第二层包含其他成分的情况下,第二层中的其他成分的含量优选为第二层的总质量的大于0质量%且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1质量%以下。
厚度
为了提高带的机械强度,第二层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且80μm以下。
导电点的数量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中每平方微米包含的导电点的数量优选为90个以上,并且更优选为100个以上。
导电点的最大数量例如为400个。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在带中每平方微米包含的导电点的数量。
从带上取下一小片(2cm×2cm)。将导电双面胶带贴附到该小片的表面。随后,对小片进行除静电。由此,制备样品。
当在样品表面施加-20V的测试电压时,在空气气氛中,使用分辨率为512×512/平方微米的由Digital Instruments生产的“Nanoscope IIIa+D3100”对样品进行导电AFM。将在探针与导电双面胶带之间流过3.0pA以上的电流的点确定为导电点。
每平方微米的导电点的数量通过导电点的图像分析来确定。彼此相邻的多个导电点一起算为一个。
体积电阻率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0.0logΩ·cm以上。带的最大体积电阻率为例如13.5logΩ·cm。
带的体积电阻率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使用由Advantest Corporation生产的微电流计“R8430A”作为电阻计和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生产的UR探针作为探针对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隔开的6个位置各自在宽度方向上的带的中心和两个边缘(即,共计18个位置)测量带的体积电阻率[logΩ·cm],其中,施加的电压为100V,电压施加时间为5秒,压力为1kgf。计算体积电阻率值的平均值。以上测量在22℃和55%RH下进行。
表面电阻率
为了进一步减少放电,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满足以下式(1)和(2),
ρs1≥10.9logΩ/sq (1)
0<|ρs1-ρs2|≤0.3 (2)
其中,ρs1表示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并且ρs2表示与带外周面相反的带表面(即,带的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
具体而言,式(1)表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1为10.9logΩ/sq以上。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1优选为11.0logΩ/sq以上,更优选为11.3logΩ/sq以上。带外周面的最大表面电阻率ρs1为例如14.0logΩ/sq。
式(2)表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1不等于带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2,并且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1与带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2之差的绝对值为0.3以下。
当满足以上式(1)和(2)时,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转印效率。
带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2可以设定为满足上述式(2)。带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2优选为例如11.0logΩ/sq以上且14.0logΩ/sq以下,更优选为11.0logΩ/sq以上且12.5logΩ/sq以下。
带的表面电阻率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使用由Advantest Corporation生产的微电流计“R8430A”作为电阻计和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生产的UR探针作为探针对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隔开的6个位置各自在宽度方向上的带的中心和两个边缘(即,共计18个位置)测量带的表面电阻率[logΩ/sq],其中,施加的电压为100V,电压施加时间为3秒,压力为1kgf。计算表面电阻率值的平均值。以上测量在22℃和55%RH下进行。
将UR探针压在带的外周面上时,可以测量带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1。类似地,将UR探针压在带的内周面上时,可以测量带内周面的表面电阻率ρs2。
耐折次数
考虑到带的可能的用途,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具有耐弯曲性。因此,通过使用曲率半径R为0.38mm的夹具的MIT测试确定的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耐折次数可以为3,000以上。
上述耐折次数更优选为4,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00以上。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耐折次数按照以下方式测量。
MIT测试基于JIS P 8115:2001(MIT方法)。
具体而言,在圆周方向上从带上取下宽度为15mm且长度为200mm的条状样品。当固定条状样品的端部并向样品施加1kgf的拉力时,用曲率半径R为0.38mm的夹具作为支点将样品反复弯曲(折叠)90°。将直至样品断裂时条状样品弯曲的次数视为耐折次数。
MIT测试在22℃和55%RH下进行。
用途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用途没有限制。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用于其中特别需要带的导电特性的任何用途。特别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用于向带施加电压的用途,因为带可抵抗在带和另一部件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电场时可能发生的放电。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用作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部件,例如包含在转印装置中的带部件(例如,中间转印带、记录介质传送带、一次转印带或二次转印带)或包含在充电装置中的带部件(例如,充电带)。特别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可以用作中间转印带。
另外,可以将通过用带覆盖由金属或树脂等构成的辊而制备的辊部件用作包含在转印装置或充电装置等中的辊部件。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也可以用作例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中空圆筒形基材。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也可以用作例如带状部件,如驱动带、层压带、电绝缘材料、管涂覆材料、电磁波绝缘材料、热源绝缘体或电磁波吸收膜。
带的制备方法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制备方法没有限制,可以是能够形成第一层和第二层以使第一层和第二层彼此相邻的任何方法。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的制备方法之一如下。
制备包含分散在其中的炭黑颗粒和溶解在其中的聚酰胺酸(即,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涂覆液A。还制备包含分散在其中的炭黑颗粒和溶解在其中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涂覆液B。
为了分解炭黑颗粒的聚集体并增强炭黑颗粒的分散性,在制备涂覆液A和B时,可以使用粉碎机(如喷射磨机)进行分散处理。
将涂覆液A涂布到中空或实心圆柱体上。将得到的涂膜干燥以形成第二层。将涂覆液B涂布到第二层上,并且将所得的涂膜干燥以形成第一层。
在干燥由涂覆液A形成的涂膜之后或在第二层上形成第一层之后,对包含在涂覆液A中的聚酰胺酸进行酰亚胺化。即,可以在干燥由涂覆液A形成的涂膜之后或在第二层上形成第一层之后进行用于酰亚胺化的加热。
在用于酰亚胺化的加热中,例如,在150℃以上且450℃以下(优选200℃以上且430℃以下)进行加热20分钟以上且90分钟以下(优选40分钟以上且70分钟以下)。这引起酰亚胺化反应以生成聚酰亚胺。
用于制备涂覆液A和B的溶剂没有限制,可以根据要溶解在溶剂中的树脂等适当地选择。例如,用于制备涂覆液A和B的溶剂可以是下述极性溶剂。
尽管第二层通过上述方法中的涂覆而形成,作为另选,第二层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
制备包含聚酰亚胺树脂和炭黑颗粒的丸粒,并将该丸粒熔融挤出以形成第二层的方法。
极性溶剂的实例包括N-甲基-2-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乙基乙酰胺(DEAc)、二甲基亚砜(DMSO)、六甲基磷酰胺(HMPA)、N-甲基己内酰胺、N-乙酰基-2-吡咯烷酮和1,3-二甲基-2-咪唑啉酮(N,N-二甲基咪唑啉酮,DMI)。上述极性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包含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
具体而言,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其对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充电;静电潜像形成设备,其在图像保持体的带电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其包含显影剂(包含色调剂),并用该显影剂使形成在图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以及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包含用作中间转印带的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
使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即使在一次转印或二次转印期间产生转印电场也可以减少放电,并限制转印效率的降低。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例如是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图像形成设备,其通常被称为串联型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100包含: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其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部10,其中,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20,其中,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集中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K;以及定影装置60,其将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到纸张K上的图像定影到纸张K。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包含控制器40,其控制各个装置和部分的运作。
包含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均包含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其是保持形成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图像保持体的实例。
感光体11设置有布置在感光体11的外围的充电器12和激光曝光机13。充电器12(充电单元的实例)对感光体11进行充电。激光曝光机13(潜像形成单元的实例)将静电潜像写在感光体11上(在图中,曝光光束用Bm表示)。
感光体11还设置有布置在感光体11的外围的显影机14和一次转印辊16。显影机14(显影单元的实例)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色调剂,并用该色调剂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一次转印辊16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一次转印部10中的中间转印带15。
感光体11还设置有布置在感光体11的外围的感光体清洁器17。感光体清洁器17去除残留在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颗粒。将上述电子照相装置,即充电器12、激光曝光机13、显影机14、一次转印辊16和感光体清洁器17沿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布置在感光体11的外围。将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在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方向上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顺序基本线性地布置。
用作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5的体积电阻率例如为1×106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并且厚度为例如约0.1mm。
中间转印带15由各种辊以预期的速度沿图中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以循环方式驱动(即,旋转)。各种辊包括:驱动辊31,其由高恒定速度马达(未示出)驱动,并且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支撑辊32,其支撑沿感光体11的布置方向基本线性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张力辊33,其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张力,并用作防止中间转印带15蛇行的校正辊;背面辊25,其设置在二次转印部20中;以及清洁背面辊34,其设置在清洁部上,其中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颗粒刮除。
一次转印部10由布置成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各感光体11面对的一次转印辊16构成。将一次转印辊16布置成与感光体11压力接触,其中,中间转印带15置于一次转印辊16与感光体11之间。向一次转印辊16提供具有与带电的色调剂颗粒的极性(负极性;以下同)相反的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因此,在一次转印部10中产生转印电场,并且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依次静电吸引到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叠加的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部20由背面辊25和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保持色调剂图像的一侧的二次转印辊22构成。
背面辊25的表面电阻率为1×107Ω/sq以上且1×1010Ω/sq以下。背面辊25的硬度设定为例如70°(由KOBUNSHI KEIKI CO.,LTD.生产的“ASKER C”;以下同)。背面辊2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后表面侧,并且用作二次转印辊22的对电极。背面辊25设置有由金属制成的供电辊26,通过该供电辊26以稳定方式施加二次转印偏压。
二次转印辊22是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且108.5Ωcm以下的中空圆柱形辊。二次转印辊22布置成与背面辊25压力接触,其中,中间转印带15置于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之间。二次转印辊22接地。在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之间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因此,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产生转印电场,并且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输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设置在二次转印部20下游位置的中间转印带15上,使得可以改变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与中间转印带15之间的距离。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去除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颗粒和纸屑颗粒,并清洁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
中间转印带15、一次转印部10(即,一次转印辊16)和二次转印部20(即,二次转印辊22)对应于转印单元的实例。
基准传感器(原位传感器)42设置在黄色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基准传感器(原位传感器)42生成用作基准的基准信号,以确定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中形成图像的时机。图像浓度传感器43设置在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图像浓度传感器43用于调整图像品质。基准传感器42在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上的标记时产生基准信号。在识别到基准信号时,控制部40向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发送指令。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各自根据该指令开始形成图像。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含以下部件作为用于传送纸张K的单元:容纳纸张K的纸盘50;送纸辊51,其在预定时机将存储在纸盘50中的纸张K抽取并传送;传送辊52,其传送由送纸辊51抽取的纸张K;传送导向装置53,通过其将由传送辊52传送的纸张K馈送到二次转印部20中;传送带55,其将用二次转印辊22进行过二次转印的纸张K传送到定影装置60;定影入口导向装置56,通过其将纸张K引入定影装置60中。
下面描述使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形成图像的基本过程。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或个人计算机(PC,未示出)等发送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随后,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形成图像。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对输入的反射率数据进行包括各种图像编辑(例如,阴影校正、失调校正、亮度/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边框去除、颜色编辑和图像移动)的图像处理。将已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着色剂阶调数据,并且发送到激光曝光机13。
根据由各个激光曝光机13接收的着色剂阶调数据,激光曝光机13用从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射的曝光光束Bm照射包含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中的感光体11。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各自的感光体11的表面已由充电器12充电之后,感光体11的表面被激光曝光机13扫描并暴露于光束,因此,在感光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中将静电潜像显影为Y、M、C或K色调剂图像。
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的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一次转印部10中的中间转印带15,其中,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具体而言,在一次转印部10中,一次转印辊16将具有与带电的色调剂颗粒的极性(负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依次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一次转印)。
在将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之后,移动中间转印带15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当将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时,在传送单元中,与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同步,送纸辊51开始旋转,并且从纸盘50馈送具有目的尺寸的纸张K。由送纸辊51馈送的纸张K通过传送辊52传送,并通过传送导向装置53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纸张K到达二次转印部20之前,暂时停止纸张K的馈送,并且通过与保持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同步旋转的对准辊(未示出)来进行纸张K和色调剂图像之间的对准。
在二次转印部20中,二次转印辊22被背面辊25按压,其中,中间转印带15置于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之间。在预定时机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插入在中间转印带15和二次转印辊22之间。当通过供电辊26施加具有与带电的色调剂颗粒的极性(负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时,在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之间产生转印电场。将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在由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加压的二次转印部20中一并静电转印到纸张K。
随后,从中间转印带15上除去已经静电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K,并立即由二次转印辊22传送到传送带55,该传送带55设置在纸张的传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22的下游。传送带55根据对于定影装置60最佳的传送速度将纸张K传送到定影装置60。通过定影装置60的热和压力将传送到定影装置60的纸张K上存在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K上。将其上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K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排出部中的排纸盘(未图示)。
在完成转印到纸张K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色调剂颗粒由于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而被传送至清洁部,并且通过清洁背面辊34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除去。
以上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理解,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许多修改、变化和改进。
实施例
下面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注意,本公开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份”和“%”均基于质量。
实施例1
涂覆液A的制备
将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SPECIAL BLACK 4”(平均一次粒径:25μm)添加到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制备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固体成分浓度:22质量%),使得相对于100质量份树脂固体成分,炭黑颗粒的量为27质量份(即,27phr(每100份树脂))。将所得混合物搅拌并用喷射磨机分散以形成涂覆液A。
涂覆液B的制备
将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COLOR BLACK FW1”(平均一次粒径:13μm)添加到由Hitachi Chemical Co.,Ltd.生产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HPC-9000”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固体成分浓度:21质量%),使得相对于100质量份树脂固体成分,炭黑颗粒的量为19质量份。将所得混合物搅拌并分散以形成涂覆液B。
第二层的形成
准备外径为278mm且长度为600mm的中空不锈钢圆柱体。
在旋转圆柱体的同时,将涂覆液A通过螺旋涂覆涂布到圆柱体的外表面上。随后,在将圆柱体保持水平的同时,将所得涂膜通过在140℃下加热30分钟来进行干燥,以形成第二层。
第一层的形成
在旋转圆柱体的同时,将涂覆液B通过螺旋涂覆涂布到以上述方式制备的第二层上。随后,在将圆柱体保持水平的同时,将所得涂膜通过在140℃下加热15分钟来进行干燥,以形成第一层。
酰亚胺化
将其上已形成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圆柱体在320℃下加热1小时,以进行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
随后,将第一层和第二层从圆柱体上除去并切成350mm的长度。由此,制备实施例1的带。
实施例2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实施例2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如下表1所述,改变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厚度。
实施例3至5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实施例3至5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如下表1所述,改变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以及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厚度。
实施例6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实施例6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如下表1所述,将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改变为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SPECIAL BLACK 6”(平均一次粒径:17μm)并且改变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以及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
实施例7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实施例7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将下述涂覆液C用于形成第一层。
涂覆液C的制备
将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COLOR BLACK FW1”(平均一次粒径:13μm)添加到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制备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固体成分浓度:22质量%),使得相对于100质量份树脂固体成分,炭黑颗粒的量为19质量份(即,19phr)。将所得混合物搅拌并用喷射磨机分散以形成涂覆液C。
实施例8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实施例8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如下表1所述,改变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厚度。
比较例1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比较例1的带,不同之处在于,添加到涂覆液B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从19质量份改变为12质量份。
比较例2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比较例2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将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改变为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SPECIAL BLACK 4”(平均一次粒径:25μm),并且如下表1所述,改变包含在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以及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含量。
比较例3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比较例3的带,不同之处在于,添加到涂覆液B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从19质量份改变为31质量份。
比较例4
如实施例1那样制备比较例4的带,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二层的厚度改变为80μm,并且不形成第一层。
即,比较例4的带是仅由厚度为80μm的第二层构成的单层带。
比较例5
在如实施例1那样形成第二层之后,将下述涂覆液D通过螺旋涂覆涂布到第二层上。将所得涂膜在140℃下烘烤20分钟,以形成厚度为5μm的第一层。由此,制备比较例5的带。
涂覆液D的制备
将100份由Daikin Industries,Ltd.生产的固化性树脂“ZEFFLE(注册商标)GK-510”和30份由Orion Engineered Carbons生产的炭黑颗粒“SPECIAL BLACK4”添加到乙酸丁酯(溶剂)中。用由Geanus生产的喷射磨分散机“GeanusPY”将所得液体混合物分散(压力:200N/mm2,碰撞频率:5程)以形成树脂溶液。为了去除异物和炭黑聚集体等,将树脂溶液通过20μm不锈钢网。随后,将溶液通过真空脱气以形成最终的树脂溶液。
然后,相对于100重量份包含在树脂溶液中的固化性树脂,将用作固化剂的20份由Mitsui Chemicals,Inc.生产的“TAKENATE D-140N”和20份由Sumika Bayer UrethaneCo.,Ltd.生产的“SUMIDUR N-3300”与树脂溶液混合。由此,制备涂覆液D。
测量与评价
对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进行以下描述的测量和评价。
对于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通过上述方法测量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平均尺寸、在带的外周面露出的炭黑颗粒相对于带外周面的面积分数、存在于带上的导电点的数量以及带的体积电阻率。
另外,对于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通过上述方法测量包含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带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厚度以及带的表面电阻率值。
表1总结了测量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还测量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的基于MIT测试的耐折次数。表2总结了结果。
放电评价
通过以下方法对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的放电情况进行评价。
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切成50mm×50mm的尺寸。将样品放置在厚度为5mm的导电橡胶片上。将由透明材料组成的导电基板平行于带以100μm的间距布置在导电橡胶片上。将预定量的电压施加到导电橡胶片上,并在暗室中用高速高感光度照相机观察在导电基板上产生的放电光。根据以下标准进行放电评价。
G1(良好):几乎不产生放电光。
G2(不好):产生微弱的放电光。
G3(差):稳定产生放电光。
表2总结了结果。
转印效率评价
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并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转印效率。
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连接到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生产的图像形成设备“ApeosPort VI C7773”,并用作中间转印带。
使用图像形成设备形成包含3cm×3cm实心(浓度:100%)青色斑块的图像。在二次转印步骤中,进行硬停止,并测量二次转印之前的色调剂颗粒的重量“a”和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颗粒的重量“b”。使用下式计算转印效率。
转印效率[%]=(a-b)/a×100
表2总结了结果。
据认为,转印效率越高,转印电场中局部放电的降低程度越高。
对于压花纸的转印性的评价
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并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转印性。
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连接到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生产的图像形成设备“ApeosPort VI C7773”。对使用该图像形成设备形成的图像的品质进行评价。
在图像品质评价中,使用压花纸张“LEATHAC 66”(250gsm)。根据以下标准评价黑色半色调(图像浓度:60%)的实心图像。
G1(优异):在纸张的凹部没有白点。
G2(良好):在纸张的凹部几乎没有白点。
G3(不好):在纸张的凹部略有白点。
G4(差):在纸张的大多数凹部有白点。
表2总结了结果。
印刷耐性评价
如在转印效率和转印性的评价中那样,将实施例中制备的各带连接到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生产的图像形成设备“Apeos Port VI C7773”,并用作中间转印带,并确定该带的机械耐性。
实施例1至7中制备的带即使在打印100,000张纸之后也不会断裂。
表1中使用的缩写的详细说明如下。
CB:炭黑颗粒
PA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PI:聚酰亚胺树脂
FP:含氟树脂(四氟乙烯/乙烯基单体共聚物)
表2
表2所述的结果证实了,与比较例中制备的带相比,实施例中制备的带实现了更高的转印效率并且在电场中放电的可能性更小。
还证实了实施例中制备的带实现了对于压花纸张的高转印性。
提供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非试图穷尽或将本公开限制于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改进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及其实际用途,由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适用于设想的特定用途的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改进方案。本公开的范围由下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带,其包含:
界定所述带的外周面的第一层;和
与所述第一层相邻布置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包含聚酰亚胺类树脂,
所述第一层包含炭黑颗粒,
其中,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为5nm以上且150nm以下,
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那部分炭黑颗粒相对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面积分数为2%以上且35%以下,
所述带每平方微米包含80个以上的导电点,并且
所述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0logΩ·cm以上,
其中,在所述带的外周面露出的那部分炭黑颗粒的尺寸和面积分数通过下述方法测量:
通过将所述带切成5mm×5mm的尺寸来准备三个样本;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每个样本的外周面,在所得图像中,低对比度部分表示所述炭黑颗粒,高对比度部分表示所述树脂,基于对比度的差异,将图像转换为二进制表示,然后,计算露出的炭黑颗粒的面积分数,上述面积分数是使用通过在三个视野中观察三个样本中的每一个而获得的九幅图像来计算出的面积分数的平均值;
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通过测量在九幅图像中包含的炭黑颗粒的聚集体各自的主轴长度来确定,将露出的炭黑颗粒的尺寸表示为聚集体主轴的最小和最大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2nm以上且20nm以下,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用切片机从所述带上取下厚度为100nm的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
对于50个炭黑颗粒中的每一个,将面积等于炭黑颗粒的投影面积的圆的直径计算为炭黑颗粒的尺寸,将50个炭黑颗粒的尺寸的平均值视为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为所述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为所述第一层的总质量的15%以上且3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所述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为0.2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所述第二层包含炭黑颗粒,并且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大于20nm且40nm以下,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用切片机从所述带上取下厚度为100nm的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
对于50个炭黑颗粒中的每一个,将面积等于炭黑颗粒的投影面积的圆的直径计算为炭黑颗粒的尺寸,将50个炭黑颗粒的尺寸的平均值视为炭黑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为所述第二层的总质量的10%以上且4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为所述第二层的总质量的20%以上且3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一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与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炭黑颗粒的量之比为0.6以上且0.8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包含在所述第二层中的聚酰亚胺类树脂是聚酰亚胺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所述第一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总厚度之比为3%以上且25%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
其中,满足以下式(1)和(2),
ρs1≥10.9logΩ/sq (1)
0<|ρs1-ρs2|≤0.3 (2)
其中,ρs1表示所述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并且ρs2表示与所述带的外周面相反的带表面的表面电阻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其耐折次数为3000以上,所述耐折次数通过使用曲率半径R为0.38mm的夹具的MIT测试而测量。
15.一种中间转印带,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
1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
CN201911069800.8A 2019-05-10 2019-11-05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11913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9933 2019-05-10
JP2019-089933 2019-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3376A CN111913376A (zh) 2020-11-10
CN111913376B true CN111913376B (zh) 2024-03-05

Family

ID=73046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69800.8A Active CN111913376B (zh) 2019-05-10 2019-11-05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1733B2 (zh)
JP (1) JP7415709B2 (zh)
CN (1) CN1119133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76780A (ja) 2020-11-10 2022-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基地局及びユーザ機器
JP2022094202A (ja) * 2020-12-14 2022-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604424B1 (en) 2022-02-09 2023-03-14 Xerox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developer belt
TW202336090A (zh) 2022-03-03 2023-09-16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醯亞胺樹脂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6369A (ja) * 2001-04-19 2002-10-29 Gunze Ltd 管状芳香族ポリイミド樹脂系多層フイ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95070A (ja) * 2003-03-10 2004-10-21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655075A (zh) * 2003-12-19 2005-08-17 株式会社理光 中间转印介质、成膜液体和成像装置
CN101213495A (zh) * 2005-06-29 2008-07-0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
CN101546164A (zh) * 2008-03-26 2009-09-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09237364A (ja) * 2008-03-27 2009-10-15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体、無端ベルト、ベルト張架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69073A (zh) * 2007-04-20 2010-03-10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辊、生产显影辊的方法、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004094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2905A (ja) * 2014-11-28 2016-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5652623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5652620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8146634A (ja) * 2017-03-01 2018-09-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8934B2 (ja) * 1992-11-13 2002-04-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3391946B2 (ja) 1995-07-13 2003-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650609B1 (en) * 2003-07-25 2013-09-18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ndless belt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s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470771B2 (ja) 2008-08-18 2014-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7523B2 (ja) 2008-11-27 2013-10-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5381397B2 (ja) 2009-03-25 2014-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環状体、環状体張架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環状体の製造方法
JP5476853B2 (ja) * 2009-08-20 2014-04-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US8808819B2 (en) * 2011-03-24 2014-08-19 Fuji Xerox Co., Ltd. Tubular member, tubular member unit,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23727B2 (en) 2012-12-07 2016-08-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5880483B2 (ja) * 2013-05-09 2016-03-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導電性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導電性組成物、導電性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86618B2 (ja) * 2016-03-28 2020-04-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導電性部材、画像形成装置用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6369A (ja) * 2001-04-19 2002-10-29 Gunze Ltd 管状芳香族ポリイミド樹脂系多層フイ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95070A (ja) * 2003-03-10 2004-10-21 Fuji Xerox Co Ltd 半導電性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655075A (zh) * 2003-12-19 2005-08-17 株式会社理光 中间转印介质、成膜液体和成像装置
CN101213495A (zh) * 2005-06-29 2008-07-0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
CN101669073A (zh) * 2007-04-20 2010-03-10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辊、生产显影辊的方法、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546164A (zh) * 2008-03-26 2009-09-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环状体、环状体张紧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09237364A (ja) * 2008-03-27 2009-10-15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体、無端ベルト、ベルト張架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4094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2905A (ja) * 2014-11-28 2016-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5652623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5652620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8146634A (ja) * 2017-03-01 2018-09-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5709B2 (ja) 2024-01-17
US10871733B2 (en) 2020-12-22
CN111913376A (zh) 2020-11-10
US20200356029A1 (en) 2020-11-12
JP2020187344A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3376B (zh)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7223838A (ja) 無端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無端ベルトユニット
JP4477219B2 (ja) 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838A (ja) ポリイミド樹脂製無端ベル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ポリイミド樹脂製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7447452B2 (ja)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55134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带用基材
JP2019200318A (ja) ベルト、無端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451B2 (ja) 無端ベルト、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8253B2 (ja) 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1873A (ja) 無端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78168B1 (en)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334006B1 (en)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ndless belt
JP2002148951A (ja)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
US11868066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874617B2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118647A1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259056A1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69226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582B2 (ja) 電子写真用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7219137A (ja) 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73347A (ja) ポリイ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無端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07611A (ja)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36280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