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9747B -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9747B
CN101539747B CN2009100069839A CN200910006983A CN101539747B CN 101539747 B CN101539747 B CN 101539747B CN 2009100069839 A CN2009100069839 A CN 2009100069839A CN 200910006983 A CN200910006983 A CN 200910006983A CN 101539747 B CN101539747 B CN 101539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reces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69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9747A (zh
Inventor
鹿乡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9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9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9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97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包括:带,其包括带主体,并且具有凹部;以及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其位于所述带的侧缘上,并且设置在所述带上所设置的所述凹部中。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可将采用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系统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用作利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多个辊子上张紧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用来与根据电子照相处理等而在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图像保持体(例如感光鼓)
的转印部分接触并旋转。对形成在图像保持体上的多个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以使这些调色剂图像暂且叠加在中间转印带的相同位置处,然后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共同地二次转印到纸张上。然后,由定影单元对二次转印在纸张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以使其变成彩色图像。
另外,也可将使用纸张传送带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用作装备有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纸张传送带用于传送纸张以使纸张穿过多个图像形成单元的转印部分。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分别用于单独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的各图像形成单元并排布置,在多个辊子上张紧纸张传送带以使其与各图像形成单元的转印部分接触并旋转。传送吸附并保持在纸张传送带上的纸张使得纸张穿过图像形成单元的转印部分,由此将在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同一纸张上以使这些调色剂图像依次叠加,最后将该图像定影以形成彩色图像。
在装备有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对于准确叠加调色剂图像是不可欠缺的。迄今为止,通过利用传感器检测带的特定位置来进行对带的位置控制。
日本专利公开No.2003-114558披露了一种在侧端边缘设置有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的环状带,其特征在于在环状带的基材上独立地设置被检测部分,并且在环状带的基材上沿着侧端边缘设置覆盖被检测部分的透明带。
发明内容
如果被检测部分设置成从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带主体突出,则该被检测部分与其他任何部件相互接触,因此,特别是在带高速运行或长期运行的情况下,由于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突出而发生带污染或被检测部分剥离。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被检测部分突出的情况相比,在高速运行中也能够保持位置检测精度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本发明的上述问题可以下述<1>、<9>以及<10>中说明的措施来解决。将其连同优选实施例的<2>~<8>一起列举。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包括:带,其包括带主体,并且具有凹部;以及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其位于所述带的侧缘上,并且设置在所述带上所设置的所述凹部中。
<2>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将所述被检测部分设置在所述带上。
<3>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所述被检测部分由透光树脂覆盖。
<4>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所述被检测部分由陶瓷膜覆盖。
<5>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将所述陶瓷膜设置在所述被检测部分上。
<6>如<4>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通过煅烧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来形成所述陶瓷膜。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所述被检测部分是含有金属填料的陶瓷膜。
<8>如<2>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所述粘合 剂是压敏粘合剂。
<9>一种带张紧单元,包括: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以及多个辊子,其从内侧张紧并支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1>所述的本发明,与被检测部分突出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一种在高速运行中也能够保持位置检测精度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2>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3>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4>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5>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6>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7>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8>所述的本发明,与不包括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耐用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根据<9>所述的本发明,与使用具有突出的被检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一种在高速运行中也能够保持位置检测精度的带张紧单元。
根据<10>所述的本发明,与使用具有突出的被检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一种在高速运行中也能够仅以图像的微量偏移而保持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透视图;
图2A~2D是从图1中箭头A的方向看去的沿线X-X′截取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实例的图像形象装置用带的透视图;
图4A~4D是示出带的制造方法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概念图;
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6是示出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带用作纸张传送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7是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性构造图;以及
图8A~8D是在各实例中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中,将用于位置检测的各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的侧缘上并且设置在带上所设置的凹部中。在该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中,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上所设置的凹部中,这样在带的长期使用中该被检测部分不会与其他任何部件(例如张紧带的各辊子)接触,进而可抑制磨擦和剥离。该带可以形成有凹部,并且带的部件的材料不限于透明部件。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下文中也简称为“带”)不受限制,只要其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即可;该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可以是用于感光体、中间转印、纸张传送、图像定影等的任何带。其中,特别地可以优选将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用作要求高位置精度的中间转印用带或纸张传送用带。
将参照附图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图1是示出本发明示例 性实施例的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透视图(局部为截面图)。图2A~2D是从图1中箭头A的方向看去的沿线X-X′截取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图。
在图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用带1中,将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下文中将简称为“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带的侧缘上。将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带上所设置的凹部3中。术语“侧缘”包含端部并且是指除了图像部分以外的两侧附近的区域。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1中,在带主体10的背面上沿着其侧缘设置有引导部件12。
在图1中,在带主体10的背面上设置有引导部件12,但本实施例不限于该模式;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可以不具有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带主体的一侧侧缘上或者可以设置在两侧侧缘上。此外,用于加强带主体10的加强部件可以设置在引导部件12的相对侧而将带主体10夹在其间,并且该加强部件可以设置有凹部,并且将被检测部分可以设置在该凹部中。术语“图像形成装置用带”是指包含带主体以及设置在带主体中的引导部件和加强部件等所有部件的带。
在图1中,将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的表面(外周面)上,但也可以设置在带的背面(内周面)上。
<被检测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部分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从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矩形等形状之中来选择。也可以依照检测灵敏度和带的尺寸来选择被检测部分的尺寸。
可以在带上设置一个或多个被检测部分,并且也可设置两个或更多个被检测部分;被检测部分的数量不受限制。
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上所设置的凹部中。凹部的形状不受限制;优选地,该凹部为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的凹部,更优选地是横截面为矩形并且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的凹部。在本实施例中,凹部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梯形。优选地,将被检测部分 设置在凹部的内侧底部。
凹部的形状不受限制,只要其能够允许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凹部中即可。图3是示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透视图。例如,如图3所示,凹部3可以为凹槽状;该凹部可以为凹槽状并且在带的侧缘设置为周状,并且可以不连续地设置被检测部分。
在图1中,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主体上所设置的凹部中,但是本实施例不限于该模式;引导部件也可以设置有凹部,该凹部优选为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的凹部,并且可以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凹部中。
参照图2A,凹部3设置在带主体10的外周上,并且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凹部3的内壁上。
在图2B中,凹部3设置在带主体10的内周上,并且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凹部3的内壁上。在图2C中,凹部3设置在引导部件12中,并且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凹部3的内壁上。在图2D中,加强部件5设置在与带主体10设置有引导部件12的面的相反侧(外周)上。凹部3设置在加强部件5中,并且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凹部3的内壁上。
在本发明中,凹部不限于如图2A、2B以及2D所示的只有一个面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的凹部,而是如图2C所示也可以具有向外侧敞开的两个面。
被检测部分不受限制,只要其能够用检测传感器来检测即可;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带使用具有反射性的光反射部分作为被检测部分。可以例举银、金、铝、铜等金属作为光反射部分的反射成分;其中优选铝。
可以通过向设置在带上的凹部中蒸发来形成光反射部分,或者可以通过将光反射部件固定到凹部中来形成光反射部分。可以例举铜、铝箔等或在表面上具有金属薄膜的塑料膜等作为光反射部件;将压敏粘合剂和粘合剂中之一或两者涂布到光反射部件上,然后可以将该光反射部件贴附并设置在凹部中。
优选地,光反射部分的光反射率为30%或更高;更优选为50%或更高;进一步优选为70%或更高。如果光反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提供高检测灵敏度。
优选地,可以选择带和被检测部分,使得其中一者吸收传感器的光,而另一者反射传感器的光。
被检测部分的厚度不受限制;考虑到带的厚度和耐用性,被检测部分的厚度优选为1~30μm;更优选为1~20μm;进一步优选为1~10μm。如果通过压敏粘合剂和粘合剂中之一或两者将被检测部分固定到凹部上,则被检测部分的厚度也包含压敏粘合剂和粘合剂中之一或两者的厚度。然而,如果被检测部分由稍后所述的透光树脂覆盖,则不包含该透光树脂的厚度。
可以根据任何方法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凹部中;优选地,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上。如果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设置被检测部分,则难以发生被检测部分的剥离,进而可增强耐用性。
为了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带上,可以例举这样一种方法:即,将带涂布液涂布于成型用芯材上并将其干燥,然后按压被检测部分(优选为光反射部件),然后进行加热和煅烧,由此固定被检测部分。稍后将详细说明该方法。
优选地,被检测部分由透光树脂覆盖,以便能够防止被检测部分上发生表面裂纹以及粉尘沉积在被检测部分上,进而增强耐用性。也就是说,被检测部分优选设置有保护层,如同其由透光树脂覆盖一样。
作为透光树脂的材料,可以例举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聚酰亚胺、聚氯乙烯、聚酰胺-酰亚胺、丙烯酸树脂以及透明陶瓷等。其中,从抗划伤性的观点出发,优选PET和聚酰亚胺。
优选地,透光树脂的光透射率为40%或更高;更优选为50%或更高;进一步优选为60%或更高。如果光透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则 能够提供良好的检测灵敏度。
作为利用透光树脂覆盖被检测部分的方法,可以例举喷涂法、印刷法、涂布法、贴附带状透光树脂的方法等,该方法不受限制。
优选地,透光树脂的厚度为3~100μm;更优选为5~75μm;进一步优选为5~50μm。
如果透光树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被检测部件的表面裂纹和粉尘污染的防护效果良好,且与带的紧密接触性能良好。
优选地,被检测部分由陶瓷膜覆盖。该陶瓷膜具有高硬度并且向被检测部分提供优良的抗划伤性。
优选地,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将陶瓷膜设置在被检测部分上;相应地,不会发生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挤出,并且可以将陶瓷膜设置在被检测部分上。特别地,优选与带主体一体地煅烧陶瓷膜并成型(一体成型)。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陶瓷膜与带主体同时成型,因此工艺上是有利的。
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够充分提供对被检测部分的检测灵敏度的范围内来选择陶瓷膜的厚度;优选地,陶瓷膜的厚度为2μm~40μm;更优选为10μm~20μm。
优选地,通过煅烧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来形成陶瓷膜。另一方面,陶瓷本身具有很高的软化点,因此使用熔融处理方法极难成型。所述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是陶瓷前体进而成型为任何期望的形状,然后随着煅烧而变为陶瓷。
由陶瓷先驱体聚合物制成的大多数陶瓷含有硅作为主体。由陶瓷先驱体聚合物也可制成其中Si、C、N、O之比改变的陶瓷合金,可以进一步用金属醇盐等来执行化学改性。
可以例举聚碳硅烷、聚硅氧烷、聚硼硅氧烷、聚钛硅氧烷、聚硅氮烷、聚硅乙烯(PSS,polysilastyrene)、含氢硅倍半氧烷、金属聚碳硅烷(例如聚钛碳硅烷)、聚铝氧烷、波兰定(bolandine)、聚铝氮化物、梯型硅树脂、矿化硅树脂等作为优选用于本发明的陶瓷先驱体聚合物,并且可以参考日本专利公开No.145903/1985、226890/1985、89230/1986、156135/1987、106054/1993、247219/1993、 264236/1997、69819/1998、“(高分子大辞典)Koubunshi Daijiten”(Maruzen,1994年出版,p.935~p.939)等。
其中,作为陶瓷先驱体聚合物,优选聚硅氧烷(硅树脂)、聚硼硅氧烷以及Tyranno聚合物(聚钛碳硅烷),从优良的耐热性的角度看,特别优选Tyranno聚合物(聚钛碳硅烷)。
聚硅氧烷是一种无机聚合物,其具有由以下表达式所表示的结构作为基本单元:
Si(-O-)n (-R)4-n
其中,R表示一价有机基团,可以例举烷基(优选地,碳原子数为1~10;更优选地,碳原子数为1~6)和芳基(优选地,碳原子数为6~20;更优选地,碳原子数为6~10)。所述一价有机基团可以被进一步取代,可以例举羟基、氰基、卤原子等作为取代基。
可以通过在存在金属钠的情况下对氯有机硅烷、二氯有机硅烷、三有机硅烷等的官能性有机硅烷化合物进行缩聚作用从而制造出聚硅氧烷。优选地,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200~5,000,000;更优选为500~3,000,000。
作为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硅氧烷的市售制品的实例,可使用Toshiba silicone TSR116、TSR117、TSR127B、TSR144、TSR145、YR3187、YR3168以及YR3370(由Toshiba Silicone制造)、SH804、SH805、SH806A、SH808、SH840、SH2107、SH2108以及SH2400(由TORAY Silicone制造)、Shin′etsu Silicone KR271、KR282、KR311、DR255以及KR155(由Shin′etsu Silicone制造)等。作为硅树脂,除纯硅之外,还可以使用有机硅醇酸树脂、硅聚酯树脂、硅丙烯酸树脂、环氧硅树脂、硅聚氨酯树脂、包含有机改性硅的聚硅氧烷衍生物等。
聚硼硅氧烷是具有以下表达式的结构作为基本单元的无机聚合物:
Figure G2009100069839D00101
其中,R表示一价有机基团,可以例举烷基(优选地,碳原子数为1~10;更优选地,碳原子数为1~6)和芳基(优选地,碳原子数为6~20;更优选地,碳原子数为6~10)。
为了获得聚硼硅氧烷,例如可以例举下述方法:即,通过硼酸与二氯二苯基硅烷或二苯基硅二醇的反应来获得聚硼硅氧烷的方法和通过在溶剂中对二甲基二乙酸基硅烷与甲酯硼酸盐加热并进行缩聚来制造聚硼硅氧烷的方法。优选地,重量分子量为500~50,000;更优选为1,000~10,000。
聚硅氮烷可以由(R2SiNR)3等(其中R表示氢原子或烷基)的环硅氮烷和氯硅烷(RnSiCl4-n,其中n=0、1、2或3且R为氢原子或烷基)合成。该合成方法在日本专利公开No.128040/1994中有所披露。
聚钛碳硅烷是变为也称为Tyranno聚合物的Si-Ti-C-O基陶瓷的前体的有机金属交联聚合物。通常,其可以通过向聚二甲基硅烷添加少量的反应促进剂和适量的钛化合物并进行热缩聚来提供。聚钛碳硅烷是通过由钛醇盐与主要由碳硅烷骨架(Si-C)组成的直链聚合物交联而提供的网状聚合物。优选地,聚钛碳硅烷的重均分子量为500~10,000;更优选为700~3,000。在200℃~700℃下煅烧聚钛碳硅烷,其变成陶瓷。优选地,煅烧时间为15分钟至五小时;更优选为30分钟至三小时。
聚钛碳硅烷实质为非晶态聚合物,并且具有与金属的高度相容性和高抗酸性的特征。
聚钛碳硅烷可在市场上获得;例如可以例举由Ube Kousan(Kabu)制造的Tyranno coat VN-100等。
优选地,在250℃~550℃下煅烧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更优选地,在300℃~380℃下煅烧陶瓷先驱体聚合物。优选地,煅烧时间为10 分钟至四小时;更优选为10分钟至一小时。依照待使用的陶瓷先驱体聚合物的类型、成型厚度等来选择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
也优选被检测部分是含有金属填料的陶瓷膜的模式。
向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添加金属填料并将含有金属填料的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涂布于设置在带上的凹部,并将其与带一起煅烧,由此提供硬度和抗划伤性优良的被检测部分。金属填料提供反射性并起到光反射部分的作用,因此其适合于用作被检测部分。此外,可以与带一体成型,还可以提供优良的粘着力。
作为金属填料,可以例举金、银、钯、铟、铜、镍、锌、铅、铋等金属、诸如Al2O3、SiO2、碳化硅、氮化硅、六硼化硅、氮化铝、氮化硼、碳化硼、硼化钛、碳化硼或碳化钛等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氮化物的粉末。
其中,从为被检测部分提供反射性的角度出发,优选Al2O3和银。
优选地,金属填料的平均粒径为1μm~100μm;更优选为5μm~50μm。如果金属填料的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分散性优良且表现出优良的反射性。如果金属填料不是颗粒状,则所述粒径指的是球体等效粒径。
金属填料不限于颗粒状的金属填料,而是也可以为针状、平板状、回转椭圆体等任何形状。
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金属填料的添加量,只要被检测部分具有足够的反射性即可。优选地,金属填料的添加量为整个形成的陶瓷膜(煅烧之后)的0.5重量%~10重量%;更优选为1重量%~5重量%。
如果金属填料的添加量为0.5重量%或更高,则提供反射性;如果金属填料的添加量为10重量%或更低,则所提供的陶瓷膜的强度优良。
可以依照被检测部分的所需尺寸根据需要来选择凹部的尺寸和深度,并且其尺寸和深度不受限制。优选地,凹部的深度为5~200μm;更优选为10~150μm;进一步优选为15~100μm。如果凹部 的深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凹部中,且不会削弱带的机械强度。
凹部的深度形成为大于被检测部分的深度(如果被检测部分由透光树脂覆盖,则为整体高度)。也就是说,选择凹部的深度以使带表面(外周面或内周面)上不产生凸部。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被检测部分的位置不受限制,只要其为带的侧缘即可;优选地,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非图像部分。对于在带的外周面上设置被检测部分,如果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图像部分中,则将引起图像缺失。对于在带的内周面上设置被检测部分,静电性能将受到影响且可能引起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被检测部分设置在非图像部分中。
可将本实施例的带1设置在稍后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由多个辊子可旋转地支撑该带。带1为树脂带,其具有带有外周面的带主体10,该外周面可以用作:用于保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的纸张保持面、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面、用于形成潜像的感光面、用于对被接触部件充电的充电面、用于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保持面等。优选地将带用于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中的感光单元、中间转印单元、转印分离单元、传送单元、充电单元、显影单元等。可以对应于带的应用、功能等根据需要来设定形成本实施例的带的一部分的带主体的材料、形状、尺寸等。
如图1和2A~2D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带1在带主体10的表面上沿其侧缘设置有引导部件12。优选地,引导部件12通过粘合部分14而设置在带主体10上。然而,不排除将引导部件直接粘附到带主体表面上的模式。优选地,如图1所示引导部件12设置在带主体10的内周面(内侧面)上,但是也可以对应于带1的应用而设置在带主体10的外周面(外侧面)上。
<带主体>
作为带主体的材料,优选使用杨氏模量为2,000MPa或更高的树脂材料。使用杨氏模量为2,000MPa或更高的树脂材料,由此在带运 行时可抑制外部应力所引起的变形。带主体的杨氏模量越大,功能越好。然而,实际上,杨氏模量为8,000MPa或更低;优选为6,000MPa或更低。通过选择待使用的树脂材料的化学结构可以将带主体的杨氏模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如果该材料含有芳环结构,则杨氏模量变高。
通过依照JIS K 7172进行拉力试验、对找到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应变区域的曲线画切线,进而找出切线的梯度从而找到杨氏模量。
作为带主体的材料,可以列举聚酰亚胺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基树脂、聚酯基树脂、聚酰胺基树脂、氟基树脂等。带主体可以是无缝的,或者也可以不是无缝的,只要其为环形即可。优选地,带主体的厚度通常约为0.02~0.2mm。
为了特别地将本实施例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或纸张传送带,优选使用半导电性带作为带主体,该半导电性带使用含有导电剂的聚酰亚胺基树脂或含有导电剂的聚酰胺-酰亚胺基树脂。术语“半导电性(半导性)”指的是满足后述表面电阻率的范围和体积电阻率的范围。
例如,使用含有导电剂的聚酰亚胺基树脂或含有导电剂的聚酰胺-酰亚胺基树脂的带主体可以通过下述公知的方法来制造:即,例如将含有导电剂的聚酰胺-酰亚胺溶液涂布于圆筒体的外表面,将其干燥并加热,并且从圆筒体上剥离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涂层等。
为了将本实施例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或纸张传送带,优选地将表面电阻率控制在1×109Ω/□~1×1014Ω/□的范围内,并且将体积电阻率控制在1×108~1×1013Ωcm的范围内。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导电剂(导电填料)。作为导电剂,可以优选使用Ketchen黑、乙炔黑等炭黑;石墨、铝、镍、铜合金等金属或合金;氧化锡、氧化锌、钛酸钾、氧化锡-氧化铟或氧化锡-氧化锑的复合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聚苯胺、聚吡咯、聚砜、聚乙炔等导电聚合物等。可以单独或组合地使用这些导电填料。其中,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优选将炭黑作为导电填料。根据需要,可以添加分散剂、润滑剂等的加工助 剂。
使用由(Kabu)Dia Instrument制造的Highrester UPMCP-450型UR探针在22℃、55%RH的环境中依照JIS K 6911来测量表面电阻率。测量带的24个点(宽度方向上的3个点×周向上的8个点)并且采用其平均值作为带的表面电阻率。
优选地,带主体由如上所述的挠性材料制成;优选地使用具有弹性的热塑性树脂或合成橡胶。优选地,从带主体的耐用性的角度出发,带主体主要由难以退化或劣化的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构成。
下面给出带主体的制造实例:向溶剂可溶型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由Toyobou(Kabu)制造;Viromax HR16NN等)或聚酰亚胺树脂(由Ube Kousan(Kabu)制造;U清漆S等)添加15~35重量份炭黑/每100重量份树脂成分作为导电剂,并且分散混合物以得到涂层液体,将该涂层液体涂布于铝管的外表面,然后进行煅烧以制造由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制成的带主体。接下来,在将带主体插入圆筒管中并且缠绕在圆筒管上的状态下或者在暂时从成型管上移除带主体并将其设置在不同的双轴辊上的状态下,插入设定为预定宽度的一对叶片并将带旋转一圈,由此可以制造具有任何期望宽度的带主体。
<引导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具有设置有引导部件的带主体。
当带主体设置在辊子上并且出现试图沿着辊子轴向移动的移动力时,克服该移动力而出现的强度与该移动力相同的反作用力(应力)直接作用在引导部件上。从引导部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并吸收应力的角度出发,引导部件优选为计示硬度在A60~A90范围内的弹性部件;特别优选地,引导部件为计示硬度在A70~A90范围内的弹性部件。如果计示硬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引导部件不在支撑辊运行,或者带主体始终跟随带支撑辊。依照JIS K 6235(1997) 使用A型硬度计来测量计示硬度。
作为具有上述计示硬度的弹性部件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适当硬度的弹性体等,诸如聚氨酯树脂、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聚酯弹性体、氯丁二烯橡胶、或丁腈橡胶。其中,特别地,考虑到电绝缘性、抗潮性、抗溶性、耐臭氧性、耐热性以及耐磨性,可以优选使用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
可以根据带的使用条件等按照需要确定引导部件的横截面形状。为了提供充分的防蛇行效果,优选地使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从防蛇行效果、耐用性等角度出发,优选地,引导部件的宽度通常为1~10mm;特别优选为4~7mm。引导部件的厚度不受限制。从防蛇行效果、耐用性等角度出发,优选地,引导部件的厚度通常为0.5~5mm;特别优选为1~2mm。
<加强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带主体还可以设置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可以设置在带主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中之一或两者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以用于抑制由带主体的变形等引起的带破裂(参见图2D)。为了在带的内周面上设置加强部件,可以例举这样的模式:即,将加强部件设置在带主体上并且将引导部件粘附于和/或设置在加强部件上。由于设置有加强部件,如果带在张紧辊所设置的轴环等上运行,那么将抑制出现弯曲部分并且缓解应力集中。
作为加强部件,例如可以使用聚酰亚胺带、硬橡胶部件等,但是材料不受限制;优选地,对应于厚度限制、所需强度、弹性等来进行选择。日本专利公开No.2000-337464、2004-252487、2004-46199、2006-227412等中提供了关于该加强部件的信息。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制造]
将说明本实施例的带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公知的方法来制造带主体:即,通过将溶剂和溶剂可溶型树脂、根据需要的导电剂等混合而提供的 溶液涂布于圆筒体的外表面,将其干燥、加热并煅烧,然后从圆筒体上剥离树脂涂层等。
凹部的形成方法不受限制;可以通过在制造带的同时按压与任何期望的凹部尺寸匹配的部件来形成凹部,或者可以通过在制造带之后机械地或化学地设置凹口来形成凹部。
参照图4A~4D,将具体地说明制造方法。图4A是示出带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概念图。在图4A中,(a)示出了涂布并干燥(在加热和煅烧之前)的涂层膜10′。在涂层膜10′被加热和煅烧之前,从上方将适当的树脂部件15按压在该涂层膜上(图4A(b)),由此可以形成凹部3(图4A(C))。在煅烧涂层膜10′之后,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固定到所形成的凹部3中(图4A(d)),由此可以制造出带1,在该带1上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形成在带上的凹部3中(图4A(e))。
图4B是示出带制造方法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概念图。在图4B的(a)中,将树脂膜(例如聚酰亚胺膜)16缠绕在圆筒体(芯体)20上,在包含树脂膜16的范围内涂布涂布液体,将其干燥、加热并且煅烧。从圆筒体上剥离所设置的树脂涂层并且刮除树脂膜16,由此可以制造出在背面(内周面)具有凹部的带主体10(图4B(b))。
通过粘合剂4将被检测部分2粘贴到所形成的凹部3中(图4B(c)),由此可以制造出带1,在该带1上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形成在带上的凹部3中(图4B(d))。
图4C是示出带制造方法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概念图。
在图4C的(a)中,利用适当的树脂部件15从上方将被检测部分2按压在涂布并干燥的涂层膜10′上,在干燥的膜中设置凹部3并在凹部的内侧底部上设置被检测部分2。然后,进行加热和煅烧,由此可以制造出带1,在该带1上被检测部分2设置在形成在带上的凹部3中(图4C(b))。
图4D是示出带制造方法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截面概念图。
在图4D的(a)中,依次将树脂膜(例如聚酰亚胺膜)16、被检测部分2、透光树脂膜17设置在圆筒体(芯体)20上,并且将涂 布液涂布于包含树脂膜(聚酰亚胺膜)16和被检测部分2的区域,将其干燥、加热并且煅烧。从圆筒体20上剥离所设置的树脂涂层,并且刮除树脂膜16,由此可以制造出带1,其在背面(内周面)上具有凹部3,表面由透光树脂膜17保护的被检测部件2设置在凹部的内侧底部(图4D(b))。
为了在引导部件中设置凹部和被检测部分,也可以应用与上述类似的方法。
显然,带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那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以适当组合的方式使用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
为了制造带,可以粘合片状带主体和引导部件,然后可以粘合带主体的末端以制造环状带;或者可以在带主体形成为环状之后,粘附引导部件以制造带。引导部件可以只沿着带主体的一个侧缘设置;从进一步提供防蛇形效果、耐用性、加强效果等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在带主体宽时,更优选地沿着带主体的两侧缘设置引导部件。对应于带、使用该带的装置的应用和功能等,根据需要来设定引导部件对带主体的粘附位置(距侧缘的距离)。可以沿着带主体的末端粘附引导部件,或者可以将引导部件固定于从端部到带主体中心侧的适当位置上。
在图1中,带具有粘附于带主体10内表面的引导部件12;对应于带1的应用,可以将引导部件12粘附于带主体10的外表面。优选地,从对带1的加强效果的角度出发,将引导部件12设置在整个周面上;引导部件的接合处可以存在约1~10mm的间隙。
优选地,沿着带主体的至少一个侧缘将带主体和引导部件沿着周向固定于带主体上。为了进行固定,优选地使用粘合部分来固定带主体和引导部件。
<带张紧单元,引导部件、引导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带张紧单元并且包括上述带和用于从内侧张紧并支撑带的多个辊子。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带可以在包括用于从内侧张紧并支撑带 的多个辊子的带张紧单元中使用。辊子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个;优选为两个至四个。
<图像形成装置>
如果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受限制,只要其是使用本实施例的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例如,将所述带用作纸张传送带或中间转印带。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类型,可以例举:在显影单元中仅存储有单色调色剂的普通单色图像形成装置、依次重复将诸如感光鼓等图像保持体上保持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将分别包括用于各颜色的显影单元的多个图像保持体串联地设置在中间转印体上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等。
下面示出用于重复一次转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作为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图5为示出将本发明实施例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作为图像保持体的感光鼓101、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02、转印电极的偏压辊103、用于提供转印介质的纸张的纸张托盘104、使用BK(黑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105、使用Y(黄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106、使用M(品红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107、使用C(蓝绿色(青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108、带清洁器109、剥离爪113、带支撑辊121、123以及124、支承辊122、导电辊125、电极辊126、清洁刮板131、纸张141、拾取辊142以及送纸辊143。将本实施例的带用作中间转印带102。
将中间转印带102内表面上的引导部件定位成抵靠带支撑辊121、123以及124的侧缘,因此,中间转印带102在带运行时由引导部件来引导,进而在带运行时不会发生蛇行。
在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101沿着箭头F的方向旋转,并且表面由未示出的充电单元均匀充电。诸如激光写入器等图像写入装置在已充电的感光鼓101上形成第一颜色(例如黑色(BK))的静电潜像。显影单元105利用调色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见调色剂图像T。随着感光鼓101旋转,调色剂图像T到 达设置有导电辊125的一次转印部分,并且从导电辊125向调色剂图像T作用相反极性的电场,由此在将调色剂图像T静电吸附到中间转印带102上的同时,随着中间转印带102沿着箭头G方向的旋转而对调色剂图像T进行一次转印。导电辊125可以如图5所示设置在感光鼓101正下方或者可以设置在与感光鼓101正下方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上。
同样地,由显影单元106、107以及108依次形成第二颜色(例如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第三颜色(例如品红色(M))的调色剂图像以及第四颜色(例如蓝绿色(C))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将这些调色剂图像相互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2上以形成多色调色剂图像。这时,此时调色剂可以是单组分调色剂,或者可以是双组分调色剂。
为了将多色调色剂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2上,可以光学地检测设置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凹部的内侧底面上的铝制被检测部分作为基准标记。对于进行光学位置检测,沿着带的周向设置有检测单元(未示出),该检测单元组合使用光发射装置的光发射元件和用于对应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的反射量而输出电压的光接收装置的光接收元件。
将光接收部件与含有炭黑的带主体或引导部件组合,光反射量在被检测部件的表面上迅速增加,引起光接收元件的检测电压逐渐增大;返回到带主体或引导部件,光反射量逐渐降低。
将对应于光反射量的电压变化输出到控制部分(未示出),并且与被检测单元的检测时刻同步地检测中间转印带的位置,由此可以进行多色调色剂图像的定位。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2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02的旋转而到达安装有偏压辊103的二次转印部分。该二次转印部分由安装在保持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02表面上的偏压辊103、设置为从中间转印带102的背面与偏压辊103相对的支承辊122以及用于与支承辊122可旋转地压力接触的电极辊126构成。
作为纸张141,使用拾取辊142从存储在纸张托盘104中的纸 叠中一次取出一张,并且使用送纸辊143在预定时刻将该纸张供给到中间转印带102与二次转印部分中的偏压辊103之间的咬合部分。通过偏压辊103和支承辊122的压力接触传送及中间转印带102的旋转将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供给的纸张141上。
直到最后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完成,通过操作设置在退避位置处的剥离爪113从中间转印带102上剥离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并将该纸张传送到未示出的定影单元,并且通过加压加热处理来定影调色剂图像以形成永久性图像。多色调色剂图像到纸张上的转印完成时,由设置在下游的带清洁器109从中间转印带102去除残留的调色剂以用于下一次转印。由聚氨酯等制成的清洁刮板131安装在偏压辊103上以始终抵靠偏压辊103以用于去除转印中沉积的调色剂颗粒、纸粉等异物。
对于转印单色图像,直接将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T二次转印并将纸张141传送到定影单元;对于在多种颜色相互叠加的情况下转印多色图像,使中间转印带102的旋转与感光鼓101的旋转相互同步,以便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中精确地对准,从而防止彩色调色剂图像移位。在二次转印部分中,将极性与调色剂图像的极性相同的输出电压(转印电压)施加于电极辊126,电极辊126与面向偏压辊103设置的支承辊122压力接触,在偏压辊103于支承辊122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102,从而通过静电脉冲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
可以这样形成图像。
接下来,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例。图6是示出将本发明实施例的带作为纸张传送带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单元Y、M、C以及BK、纸张传送带206、转印辊207Y、207M、207C以及207BK、纸张传送辊208以及定影器209。本实施例的带用作纸张传送带206。
将纸张传送带206内表面上的引导部件(未示出)定位成抵靠 带支承辊210、211、212以及213的侧缘,因此,在带运行时,由带引导部件来引导纸张传送带206。将引导部件配合入带支撑辊210等中形成的引导凹槽,纸张传送带206运行,因此纸张传送带206在带运行时不会发生蛇行。
单元Y、M、C以及BK包括能够沿着箭头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顺时针旋转的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由充电辊202Y、202M、202C以及202BK、曝光装置203Y、203M、203C以及203BK、彩色显影单元(黄色显影单元204Y、品红色显影单元204M、蓝绿色显影单元204Y以及黑色显影单元204BK)以及感光鼓清洁器205Y、205Y、205C以及205BK包围。
单元Y、M、C以及BK依此顺序与纸张传送带206平行设置,但是可以依照图像形成方法而按照任何适当的顺序来设置,诸如单元BK、Y、C以及M的顺序。
纸张传送带206可通过带支撑辊210、211、212以及213而沿着箭头方向以与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相同的圆周速度逆时针旋转。设置成使得位于带支撑辊212与213之间的一部分纸张传送带206与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接触。纸张传送带206设置有带清洁单元214。
转印辊207Y、207M、207C以及207BK设置在纸张传送带206的内侧,并且在与纸张传送带206和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相互接触的部分相对的位置上,且转印辊207Y、207M、207C以及207BK与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在将纸张传送带206夹在其间的情况下形成转印区域(咬合部分),该转印区域用于将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转印介质)216。转印辊207Y、207M、207C以及207BK可以如图6所示设置在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的正下方,或者可以设置在与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正下方位置偏离的位置处。
定影器209设置成能够在纸张穿过纸张传送带206与感光鼓201Y、201M、201C以及201BK之间的转印区域(咬合部分)之后 传送纸张。
由纸张传送辊208在纸张传送带206上传送纸张216。
在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单元BK中感光鼓201BK旋转。与感光鼓201BK的旋转联动地驱动充电辊202BK,并且将感光鼓201BK的表面均匀充电成预定的极性和电位。然后由曝光装置203BK对表面经均匀充电的感光鼓201BK进行曝光,并在该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随后,由黑色显影单元204BK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然后,在感光鼓201BK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这时的调色剂可以是单组分调色剂,或者可以是双组分调色剂。
调色剂图像穿过感光鼓201BK与纸张传送带206之间的转印区域(咬合部分),同时纸张216静电吸附在纸张传送带206上并且被传送到转印区域(咬合部分),根据由从转印辊207BK施加的转印偏压形成的电场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216的表面上。
然后,由感光鼓清洁器205BK对感光鼓201BK上残留的调色剂进行清洁和去除。然后,感光鼓201BK准备用于下一次转印循环。
在单元C、M以及Y中也以类似的方式执行上述转印循环。
进一步将已由转印辊207BK、207C、207M以及207Y向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张216传送到定影器209并进行定影。
这样在纸张上形成任何期望的图像。
此外,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例。图7为示出将本发明实施例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地说,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包括:用于对感光体79的表面充电的充电辊83(充电单元)、用于曝光感光体79的表面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产生单元78(曝光单元)、用于使用显影剂使感光体79表面上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85(显影单元)、用于将经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6上的一次转印辊80、用于去除沉积在感光体79上的调色剂、纸粉等的感光体清洁器84(清洁单元)、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介质上的 定影辊72等按照需要根据已知方法而期望的部件。各一次转印辊80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在感光体79的正上方,或者可以设置在与感光体79正上方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处。将本实施例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86,以便同样可以在如上所述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中稳定地提供高的转印图像质量。
此外,将详细说明图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四个调色剂盒71、一对定影辊72、支承辊73、张紧辊74、二次转印辊75、纸张路径76、纸张托盘77、激光生成单元78、四个感光体79、四个一次转印辊80、驱动辊81、转印清洁器82、四个充电辊83、感光体清洁器84、显影装置85、中间转印带86等作为主要构成部件。
首先,充电辊83、显影装置85、其间夹有中间转印带86的一次转印辊80以及感光体清洁器84逆时针围绕各感光体79。一组部件形成对应于一种颜色的显影单元。与显影单元一一对应地设置有用于对显影装置85补充显影剂的调色剂盒71。对于每个显影单元的感光体79,设置有激光生成单元78,其能够利用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激光照射充电辊83与显影装置85之间的感光体79的表面。
对应于四种颜色(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以及黑色)的四个显影单元几乎沿着水平方向串联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并且中间转印带86设置成穿过四个显影单元中的每一个的感光体79与一次转印辊80之间的咬合部分。中间转印带86在逆时针依次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上的支承辊73、张紧辊74以及驱动辊81上被张紧。四个一次转印辊80位于支承辊73与张紧辊74之间。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86的外周面的转印清洁器82设置成在驱动辊81的相对侧与驱动辊81压力接触且将中间转印带86夹在其间。
二次转印辊75设置成在支承辊73的相对侧与支承辊73压力接触且将中间转印带86夹在其间,其中该二次转印辊75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6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纸张托盘77经由纸张路径76传送来的记录纸张表面上。
用于存储记录纸张的纸张托盘77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底部, 可供应纸张使其从纸张托盘77经由纸张路径76而穿过构成二次转印部分的支承辊73与二次转印辊75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可以由传送装置来传送穿过压力接触部分的记录纸张以使其进一步穿过一对定影辊7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最终将记录纸张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
接下来,将说明使用图7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对各显影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充电辊83对逆时针旋转的感光体79的表面均匀充电之后,由激光生成单元78(曝光单元)在感光体79的已充电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利用从显影装置85供应的显影剂使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传送到一次转印辊80与感光体79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沿着箭头C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6的外周面上。转印调色剂图像完成时,由感光体清洁器84清洁感光体79的表面上所沉积的调色剂、纸粉等以用于下一次调色剂图像形成。
在调色剂图像依次相互叠加在中间转印带86的外周面上以对应于图像信息的状态下,将由各色显影单元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辊75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纸张托盘77经由纸张路径76而传送来的记录纸张的表面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进一步穿过构成定影部分的一对定影辊72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这时,对记录纸张加压加热,由此进行定影。在记录纸张的表面上形成图像之后,将记录纸张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
[实例]
下面将根据实例更具体地说明实施例。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限于下述实例。
(带主体的制造)
<涂布液:聚酰亚胺前体溶液>
在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对苯二胺二氨基二苯醚(ODAPDA,p-phenylene diamine oxydianiline)构成的聚酰胺酸 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的溶液(由Ube Kousan(Kabu)制造的U清漆RS)中,相对于100重量份聚酰亚胺基树脂固体含量而添加23重量份干燥的氧化炭黑(由Degussa制造的SPEDI ALBLACK4)到该溶液中。使该材料穿过路径五次,在该路径中,使用碰撞式分散机在200MPa的压力下将其分成最小面积为1.4mm2的两部分、然后使其碰撞并再次分成两部分并且混合,进而提供粘度为150泊的分散有炭黑的聚酰胺酸溶液。
<带制造-1>
将在其上预先烘烤脱模剂的外径为190mm、长度为600mm以及厚度为5mm的铝制圆筒状基材作为成型用基体,在以100rpm旋转该芯体的同时,将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以350mm的长度和0.5mm的厚度涂布于芯体的外周面,同时以速度150mm/min移动分散机和刮削器。然后,在以5rpm旋转芯体的同时,将其在120℃下加热并干燥30分钟,将其冷却至室温,然后加热并煅烧两小时至300℃,由此进行溶剂去除和酰亚胺转化。最后,将芯体冷却至室温,然后将聚酰亚胺无缝管状物与芯体分离,并且将其切割成340mm的宽度。因此,提供了外径为190mm、厚度为80μm且宽度为340mm的无缝带。
接下来,使用宽度为5mm、厚度为1mm、长度为590mm且硬度为70°的聚氨酯部件(由Tigers Polymer制造;TR100-70)作为肋引导件,将硅基粘合剂(Super X,由Cemedine Co.,Ltd.制造)涂布于肋引导件的一面上并且在无缝带沿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内周面贴附肋引导件以提供带有肋引导件的无缝带。
(光反射部件的制造)
<光反射部件A>
在PET膜的表面上蒸发Al并且将硅基粘合剂涂布于PET膜的相对端面以制造测量为10mm2、总厚度为5μm的片,将该片用作光反射部件A。
<光反射部件B>
采用测量为10mm2且厚度为5μm的Al片作为光反射部件B。
<光反射部件C>
将陶瓷膜的先驱体Tyranno聚合物(Ube Kousan,VN-100)涂布于测量为10mm2且厚度为5μm的Al片上,并且在250℃下烘烤一小时。采用该片作为覆盖有陶瓷膜的光反射部件C。煅烧后的陶瓷膜的厚度为13μm。
(评估)
对于所提供的设置有各光反射部件的无缝带,使用Fuji Xerox(Kabu)DocuColor a450作为评估机,通过目测观察来确定片(光反射部件)的剥离和裂纹,并且根据光发射-接收传感器的电压来确定反射率。在光反射部件部分处传感器的初始特性为4.5V;当传感器电压为3.0V或更高时,反射率适中;当传感器电压为4.0V或更高时,反射率良好。对应于带旋转一圈进行最高达500K(500×103)次循环的评估。
根据设置在带内周面或外周面上的光反射部件(被检测部分)的位置,按照需要来调节检测部分的布置位置和检测目标位置。(实例1:在无缝带表面沿厚度方向的内侧设置光反射部件)
<带制造>
除了在涂布液干燥之后将每边测量为12mm的树脂部件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的预定位置以形成凹部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而,可提供含有在表面下方距离为30μm的凹部的无缝带。将光反射部件A贴附在凹部上,进而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设置有光反射部件。
图8A是实例1中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示意图。在图8A中,从A方向观察沿图1中线X-X′截取的截面。在图8A中, 未示出引导部件,并且图的上部表示带的外周面,下部表示带的内周面(这同样适用于图8B~8D)。
将每边测量为12mm的树脂部件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由此,在带的外周面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每边测量为12mm的向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在表面下方距离为30μm。利用硅基粘合剂将光反射部件A粘附于凹部的底部。
<评估结果>
评估无缝带达500K次循环。虽然光反射部件没有裂纹,但在光反射部件的角部发生轻微的剥离,但不影响带的运转,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为4.45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2:在无缝带背面沿厚度方向的内侧设置光反射部件)
<带制造>
除了将预先涂布脱模剂且宽度为12mm、厚度为30μm的聚酰亚胺膜缠绕在成型用芯体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并且在包含聚酰亚胺膜的范围内涂布涂布液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无缝带上剥离所缠绕的聚酰亚胺膜,由此提供具有在背面上方距离为30μm且宽度为12mm的凹部的无缝带。将光反射部件A贴附在凹部上,进而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背面上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设置有光反射部件。
图8B是实例2中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示意图。在图8B中,从A方向观察沿图1中线X-X′截取的截面。
缠绕聚酰亚胺膜,然后涂布涂布液,由此在具有凹部的内周面上形成带,该凹部具有向外的开口,在背面上方30μm的距离处。用硅酮粘合剂将光反射部件A粘附于凹部的底部。在带的内周面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在背面上方距离为30μm。利用硅基粘合剂将光反射部件A粘附于凹部的底部。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达500K次循环。与实例1的情况一样,虽然光反射部件没有裂纹,但在光反射部件的角部发生轻微的剥离,但不影响带的运行,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为4.45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3:在与无缝带一体的表面沿厚度方向的内侧设置光反射部件)
<带制造>
除了在涂布液干燥之后将光反射部件B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并且将其安装在干燥膜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而,可提供在表面下方距离为30μm处具有凹部的无缝带。将光反射部件A贴附在凹部上,进而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设置有光反射部件。可提供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一体设置有光反射部件的无缝带。可以将光反射部件稳固地粘附于无缝带上以至进行测量时不能剥离的程度。
图8C是实例3中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示意图。在图8C中,从A方向观察沿图1中线X-X′截取的截面。
将光反射部件B按压在干燥膜上,由此在带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部,该凹部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在表面下方距离为25μm。将厚度为25μm的光反射部件B固定成如同其被嵌在底部中一样。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直至500K次循环,光反射部件既无剥离也无裂纹,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为4.49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4:利用可渗透膜保护光反射部件的表面并且在背面沿厚度方向的内侧设置光反射部件)
<带制造>
除了将宽度为12mm且厚度为30μm的聚酰亚胺膜、宽度为12mm且厚度为15μm的可渗透聚酰亚胺膜以及光反射部件B依次相互叠加在成型用芯体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并且在包含聚酰亚胺膜和光反射部件B的范围内涂布涂布液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无缝带上剥离最初缠绕在芯体表面的聚酰亚胺膜,由此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背面上方沿厚度方向为45μm处包含覆盖有厚度为15μm的可渗透聚酰亚胺膜的光反射部件。
图8D是图4中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的截面示意图。在图8D中,从A方向观察沿图1中线X-X′截取的截面。
缠绕聚酰亚胺膜,然后涂布涂布液,由此在带的内周面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向外侧敞开的开口且在背面上方距离为30μm。将可渗透聚酰亚胺膜和光反射部件B固定成如同它们被嵌在凹部的底部中一样。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直至500K次循环,可渗透聚酰亚胺膜和光反射部件既无剥离也无裂纹。相对于初始电压3.80V,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为3.78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5:在引导部件中设置光反射部件)
<带制造>
通过研磨在所述<带制造-1>中的上述肋引导件上形成宽度为3.5mm、长度为11mm且深度为30μm的凹部。将切割成10mm×3.2mm的光反射部件贴附在凹部上,将硅基粘合剂(Super X,由Cemedine Co.,Ltd.制造)涂布于与凹部的相对面,并且在无缝带沿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内周面贴附肋引导件以便提供带有肋引导件的无缝带。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达500K次循环。与实例1的情况一样,虽然光反射部件无裂纹,但在光反射部件的角部发生轻微的剥离,但不影响带的运行,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为4.42V,反射率为“良好”。
(实施例6:被检测部分覆盖有陶瓷膜)
<带制造>
除了在涂布液干燥之后将光反射部件C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并且将其安装在干燥膜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3μm处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类似的方式制造带。从而,可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3μm处一体设置有覆盖有陶瓷膜的光反射部件C。可以将光反射部件稳固地粘附于无缝带上以至进行测量时不能剥离的程度。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直至500K次循环,使用有机胶粘剂的陶瓷膜以及光反射部件C既无剥离,也无裂纹。
相对于初始值4.0,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保持在4.0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7:在没有使用压敏粘合剂或粘合剂的情况下在带中设置被检测部分和陶瓷膜)
<带制造>
除了在涂布液干燥之后将每边测量为12mm的树脂部件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的预定位置以在表面下方距离为30μm处形成凹部之外,并且除了将光反射部件B按压在凹部上,然后将陶瓷膜前体Tyranno聚合物(Ube Kousan,VN-100)涂布于包含光反射部件B的测量为12mm2的区域上,并且与带同时煅烧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而,可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设置有光反射部件B,其中覆盖 有陶瓷膜的光反射部件B、陶瓷膜以及无缝带为一个整体。煅烧后陶瓷膜的厚度为15μm。
将光反射部件B和陶瓷膜稳固地粘附于无缝带上以至进行测量时不能剥离的程度。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直至500K次循环,使用有机胶粘剂的陶瓷膜以及光反射部件B既无剥离,也无裂纹。
相对于初始值4.0,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保持在4.0V,反射率为“良好”。
(实例8:被检测部分是含有金属填料的陶瓷膜)
<带制造>
除了在涂布液干燥之后将每边测量为12mm的树脂部件按压在干燥膜表面上的预定位置以在表面下方距离为30μm处形成凹部之外,并且除了随后将含有Al填料的陶瓷膜前体Tyranno聚合物(UbeKousan,VN-100)涂布于凹部且与带同时煅烧之外,以与上述<带制造-1>相同的方式制造带。从而,可提供这样的无缝带:即,其在无缝带表面下方沿厚度方向为25μm处一体设置有含有Al填料的陶瓷膜的光反射部件D。
Al填料是平均粒径为10μm的颗粒状氧化铝(由Sigma AldrichJapan Kabushiki Kaisha制造),相对于100重量份的Tyranno聚合物,添加2重量份的Al填料。
将光反射部件D稳固地粘附于无缝带上以至进行测量时不能剥离的程度。
<评估结果>
以与实例1类似的方式评估无缝带。直至500K次循环,未发生剥离和裂纹。
相对于初始值3.3V,来自传感器的电压保持在3.3V,反射率为 “适中”。
(比较例1)
<带制造>
将光反射部件A贴附在上述<带制造-1>中提供的无缝带的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处,以提供在带表面上设置有光反射部件的无缝带。
<评估结果>
评估该无缝带。在200K次循环时,角部发生剥离,在250K次循环时,光反射部件完全从带上剥离,进而无法提供光反射部件的功能。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包括:
带,其包括带主体,并且具有凹部;以及
用于位置检测的被检测部分,其位于所述带的侧缘上,并且设置在所述带上所设置的所述凹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在没有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将所述被检测部分设置在所述带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所述被检测部分由透光树脂覆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所述被检测部分由陶瓷膜覆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在没有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将所述陶瓷膜设置在所述被检测部分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通过煅烧陶瓷先驱体聚合物来形成所述陶瓷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所述被检测部分是含有金属填料的陶瓷膜。
8.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其中,
所述粘合剂是压敏粘合剂。
9.一种带张紧单元,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以及
多个辊子,其从内侧张紧并支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用带。
CN2009100069839A 2008-03-21 2009-02-18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9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3799 2008-03-21
JP2008-073799 2008-03-21
JP2008073799 2008-03-21
JP2008-202652 2008-08-06
JP2008202652A JP4513912B2 (ja) 2008-03-21 2008-08-06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ベルト張架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2652 2008-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9747A CN101539747A (zh) 2009-09-23
CN101539747B true CN101539747B (zh) 2011-07-06

Family

ID=41089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98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9747B (zh) 2008-03-21 2009-02-18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31194B2 (zh)
JP (1) JP4513912B2 (zh)
KR (1) KR101229839B1 (zh)
CN (1) CN1015397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8698A (ja) * 2008-03-26 2009-11-05 Fuji Xerox Co Ltd 環状体、環状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77479B2 (ja) * 2010-01-05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
US11809100B2 (en) 2012-03-05 2023-11-07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and protonata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AU2013229142B2 (en) 2012-03-05 2017-02-02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k film constructions
US9498946B2 (en) 2012-03-05 2016-11-22 Landa Corporation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of a printing system
US9643403B2 (en) 2012-03-05 2017-05-09 Landa Corporation Ltd. Printing system
JP6035894B2 (ja) * 2012-06-22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57001B2 (en) * 2012-11-02 2015-06-16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Transparent non-stick coating compos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GB201401173D0 (en) 2013-09-11 2014-03-12 Landa Corp Ltd Ink formulations and film constructions thereof
JP2017138516A (ja) * 2016-02-04 2017-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保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GB201609463D0 (en) 2016-05-30 2016-07-13 Landa Labs 2012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article
CN112428691B (zh) 2016-05-30 2022-09-27 兰达公司 数字印刷方法和系统
CN114148099A (zh) 2016-05-30 2022-03-08 兰达公司 数字印刷方法
DE102016216017A1 (de) * 2016-08-25 2018-03-01 Roth + Weber Gmbh Farbdruckwerk mit einer Steuervorrichtung und jeweils einer Druckstation für jede Farbe
JP6876584B2 (ja) * 2016-11-28 2021-05-2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ユニット、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53321B2 (en) * 2016-11-28 2019-07-16 Oki Data Corporation Belt unit with recesses having auxiliary recesses formed therei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unit including the belt unit
US11707943B2 (en) 2017-12-06 2023-07-25 Landa Corporation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gital printing
IL279556B2 (en) * 2018-06-26 2024-06-01 Landa Corp Ltd Part for intermediate transfer to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EP3902680A4 (en) 2018-12-24 2022-08-31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CN110734640A (zh) * 2019-11-23 2020-01-31 上海米莜凯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耐温变型输送带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05806A1 (en) 2019-11-25 2021-06-03 Landa Corporation Ltd. Drying ink in digital printing using 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ed by particles embedded inside itm
CN111925206B (zh) * 2020-07-01 2022-05-03 安徽锦华氧化锌有限公司 一种避雷器氧化锌压敏阀片陶瓷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819A (ja) * 2001-09-27 2003-04-0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樹脂管状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120740A1 (en) * 2004-11-11 2006-06-08 Yasufumi Yamada Mark forming method for moving body and moving body having mark
US7277662B2 (en) * 2004-06-25 2007-10-02 Ricoh Company, Limited Belt member, belt driv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5903A (ja) 1983-12-29 1985-08-01 Toa Nenryo Kogyo Kk 無機ポリシラザン及びその合成方法
US4482669A (en) 1984-01-19 1984-11-1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ceramic organosilazane polymers
JPS6189230A (ja) 1984-10-09 1986-05-07 Toa Nenryo Kogyo Kk ポリオルガノヒドロシラザンの製造方法
JPS62156135A (ja) 1985-12-28 1987-07-11 Toa Nenryo Kogyo Kk ポリオルガノ(ヒドロ)シラザン
US4720532A (en) 1986-08-22 1988-01-1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ganopolysilazane precursors to silicon nitride-rich mixed SiC/Si3 N4
US4973526A (en) 1990-02-15 1990-11-27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ceramic coatings and resulting articles
JPH06128040A (ja) 1992-10-20 1994-05-10 Honda Motor Co Ltd 窒化珪素焼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BR9601329A (pt) * 1995-04-14 1998-01-13 Fuji Xerox Co Ltd Rolo transportador de cinta e aparelho formador de imagem
JPH09264236A (ja) 1996-03-27 1997-10-07 Hitachi Cable Ltd セラミックスコーティングロータ電極
JP3350363B2 (ja) 1996-08-29 2002-11-25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絶縁被覆用塗料、無機絶縁電線及び電気コイル
US5995794A (en) * 1997-02-28 1999-1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JPH11316506A (ja) * 1998-05-01 1999-11-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7464A (ja) 1999-05-27 2000-12-05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4558A (ja) 2001-10-03 2003-04-18 Yuka Denshi Co Ltd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489585B1 (ja) 2003-07-22 2004-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9131A (ja) * 2004-04-22 2005-11-04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転写シート、目印形成方法、および転写装置
JP3614424B2 (ja) 2004-05-25 2005-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7412A (ja) 2005-02-18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無端状ベル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819A (ja) * 2001-09-27 2003-04-0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樹脂管状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77662B2 (en) * 2004-06-25 2007-10-02 Ricoh Company, Limited Belt member, belt driv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120740A1 (en) * 2004-11-11 2006-06-08 Yasufumi Yamada Mark forming method for moving body and moving body having ma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31194B2 (en) 2012-03-06
JP4513912B2 (ja) 2010-07-28
KR101229839B1 (ko) 2013-02-05
JP2009258587A (ja) 2009-11-05
CN101539747A (zh) 2009-09-23
KR20090101083A (ko) 2009-09-24
US20090238614A1 (en) 200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9747B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1703337B1 (en)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US8023878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8474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753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30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17345B (zh) 附着物去除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676A (ja) 中間転写装置の画像濃度検知装置
JP61161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244151B2 (en) Belt clea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100545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該中間転写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51625B (zh) 图像形成装置用带、带张紧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KR100445774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와 화상 형성 방법
JP3508305B2 (ja) 定着ロール
JPH113273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90104635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용 벨트, 벨트 스트레칭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H0594101A (ja)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JP3805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19201B2 (ja) 円筒状部材、円筒状部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10317A (ja) 中間転写体を有する像形成装置
JPH1030140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21231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557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感光ド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00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526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