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4553B -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4553B
CN101284553B CN200810091685XA CN200810091685A CN101284553B CN 101284553 B CN101284553 B CN 101284553B CN 200810091685X A CN200810091685X A CN 200810091685XA CN 200810091685 A CN200810091685 A CN 200810091685A CN 101284553 B CN101284553 B CN 1012845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ster
roller
driver element
take
load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16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4553A (zh
Inventor
J·罗宾
T·鲁加贝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isenmann SE
Original Assignee
Eisenmann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957601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28455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Eisenmann SE filed Critical Eisenmann SE
Publication of CN101284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4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4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45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8Transportation, conveyor or haulage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 vehicle or trailer assembly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35/06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prising a load-carrier moving along a path, e.g. a closed path, and adapted to be engaged by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raction elements spaced along the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 Discharge Of Articles From Conveyo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承载至少一件物品尤其是车辆车身的滑车,所述滑车能沿输送方向(14)在输送设备(10)的内部输送,并具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承滑板(16a、16b)。在滑车(12)上固定有不同于支承滑板(16a、16b)的运动装置(32a、32b)。此外,涉及一种用于将上述滑车(12)从输送装置(46)转移到导向结构(60)的中转站。此外,还涉及一种具有行驶机构和连接装置(72)的可行驶的驱动单元(70),滑车(12)可借助于该连接装置与行驶结构可拆卸地相连接,还涉及一种用于驱动滑车(12)的驱动系统以及输送设备(10),在该输送设备中在输送区域(46、56)内设有驱动单元(70)。

Description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承载至少一件物品尤其是车辆车身的滑车(Skid),该滑车可沿输送方向在输送设备内部输送,并具有至少两条相互平行的支承滑板(Auflagekufe)。 
背景技术
这种滑车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中用于在输送设备内部的各加工车间或处理车间之间以及有时在各加工车间或处理车间内部输送车辆车身。其中滑车的支承滑板与输送装置例如带式输送机或辊道式输送机协同工作。 
在这种输送设备中,可以同时输送多达400个和更多的车辆车身。为了驱动该输送设备,需要很多驱动单元,通常即电动机。 
为了确保设备具有均匀通过量,通常设有装载或未装载车辆车身的滑车暂停在其中的缓冲区。 
处于这种缓冲区内部的输送装置通常与连接加工车间或处理车间的输送区的输送装置相对应。 
上述已在输送设备中使用的辊道式输送机通常具有平行延伸的在其中设置有辊子的钢制型材,滑车通过其支承滑板支承在所述辊子上。为了在辊道式输送机上输送滑车而驱动多个辊子。 
对于辊道式输送机和其它已知的用于输送滑车的输送装置,总体来说要消耗较大量的钢材。这总是会增加这种输送设备的成本。 
所需驱动单元的上述大的数量在常见型号的输送设备中可能约为1200个,这也增加了投资成本。 
开头所述类型的滑车具有以下缺点,即这种滑车总是仅能以其支承滑 板与输送装置协同工作,该输送装置由此相应地必须具有大量驱动单元。如果要扩展或改变现有的设备,以后建造(verbauen)的输送装置就必须与现有设备的输送装置相一致。需要更少材料和/或驱动装置的替代输送装置就无法使用。 
此外,输送装置通常也构成用于滑车的导向结构。例如辊道式输送机就是这种情况。但是如已描述的那样,辊道式输送机在构造方面相当复杂。然而当滑车不限于唯一的导向结构时,在输送设备中可以存在一些在其中可以使用构造简单的导向结构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具柔性的、能与不同构造的输送装置和/或导向结构协同工作的滑车。与之相应需要一种装置,该装置能将这种滑车在利用其功能的情况下应用在现有的输送设备中。总之,需要一种输送设备,在该输送设备中分别与确定应用领域相匹配的不同输送装置和/或导向结构可以与滑车协同工作。 
所述目的在开头所述类型的滑车中通过在该滑车上固定不同于支承滑板的运动装置(Laufmittel)来实现。 
因此存在以下可能,即滑车一方面可通过其支承滑板与第一类型的输送装置和/或导向装置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可通过其不同于支承滑板的运动装置与第二类型的输送装置和/或导向装置协同工作。 
滑车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如果运动装置在运行时设置在支承滑板的下方,则可以以有利的方式将两个在不同输送水平面上输送滑车的输送装置彼此结合起来。在必要时所需的、与运动装置协同工作的导向结构可以例如设在输送设备的底板上或由该底板本身构成。 
其中有利的是,所述运动装置可以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调整。如果运动装置处于其静止位置,则滑车可以以已知的方式在其支承滑板上输送,而运动装置在这时不会产生干扰。如果所述运动装置处于其工作位 置,则滑车可借助于与该运动装置相匹配的输送装置来输送。 
尤其有利的是,所述运动装置设计成滑车可在其上行驶的多个滚轮。通过滚轮可以自由行驶地或借助轨道系统引导地输送滑车。尤其是滑车可以借助滚轮在输送设备的底板上行驶。 
对于滚轮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可调整性有利的是,每个滚轮设置在摆臂的端部处,该摆臂以其相对的端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滑车上。其中尤其有利的是,摆臂可绕垂直于输送方向且平行于由支承滑板确定的平面延伸的轴线摆动地支承在滑车上。或者,摆臂也可以绕平行于输送方向延伸的轴线摆动。 
就滚轮的由外部引起的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摆动运动而言有利的是,设有至少一个包括两条分别带有对应滚轮的摆臂的行驶机构,其中行驶机构的所述两条摆臂彼此刚性连接。尤其是所述两条摆臂沿着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并排设置。通过两条摆臂彼此的连接,当其中一条摆臂运动时足以使摆臂从其静止位置转移到其工作位置,或从其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因为另一摆臂通过所述刚性连接自动地随着第一摆臂运动。 
当至少一个处于其工作位置的滚轮的轮轴可绕垂直于由所述支承滑板确定的平面的轴线转动时,滑车也能够有利地执行转弯行驶。由此简化了调车过程。 
对于滑车的可靠运行有利的是,为至少一个滚轮设置至少一个止动装置,借助该止动装置可将相应的滚轮有选择地锁止在其静止位置或其工作位置。 
为了节省驱动装置,有利的是,沿输送方向看在滑车的每个端部设置连接装置的一部分,从而多个滑车能可拆卸地连接成一车列,在该车列中沿着输送方向看滑车彼此前后设置。以这种方式可以借助于唯一的一个驱动装置驱动多个彼此相连的滑车。因此或许可以节省驱动单元。 
为了实现可与两种不同构造的输送装置和/或导向结构协同工作的滑车的构思,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滑车中转站,该中转站用于将滑车从与滑车的支承滑板协同工作的输送装置转移到与滑车的运动装置协同工作的导 向结构。例如输送装置可以是开头所述的辊道式输送机,而导向结构可以是轨道系统。 
有利的是,中转站具有支承辊子,滑车可以以其支承滑板在该支承辊子上行驶。这在设计方面基本上对应于辊道式输送机,其中在此可以省去驱动辊子。 
对于中转站与滑车的相互配合有利的是,在中转站中设有至少一个调整装置,借助该调整装置可以将滑车的运动装置从其静止位置转移到其工作位置或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转站以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在第一类型的与滑车的支承滑板协同工作的输送装置和另一类型的与滑车的运动装置在其工作位置协同作用的输送装置和/或导向结构之间的接口的作用。 
此外,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用于驱动滑车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可行驶并具有行驶机构和连接装置,滑车能借助该连接装置可拆卸地与驱动单元的行驶机构相连。因此,滑车可借助于可行驶的驱动单元驱动。当滑车的运动装置处于其工作位置时,所述可行驶的驱动单元优选与根据本发明的滑车协同工作。而所述驱动单元也可以如目前已知的那样与滑车协同工作。 
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控制驱动单元,有利的是,设有用于检测驱动单元位置的装置。当相应的驱动单元与滑车相连时,滑车的位置也就已知。 
就驱动单元与滑车的连接而言,有利的是,连接装置具有至少一个与滑车的保持元件协同作用的携动元件/携带元件(Mitnehmer)。滑车的保持元件优选就是指该滑车的横梁,当对应的驱动单元到达相关滑车相应的位置时,连接装置的携动元件撞在该横梁上。 
在这里有利的是,携动元件具有携动表面并且通过其携动表面垂直于输送方向地设置在平行于输送方向的旋转轴上。携动元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绕所述旋转轴转动,从而对应的驱动单元也能从滑车旁边驶过,而不会带动所述滑车。因此简化了调车过程,尤其是那些其中驱动单元无需滑车就能运动的调车过程。 
有利的是,连接装置包括另一个携动元件,该携动元件在输送方向上与第一携动元件隔开并以其携动表面在与第一携动元件的携动表面平行的平面内设置在旋转轴上。这可以例如通过两块彼此平行设置的板来实现。其中尤其有利的是,这两个携动元件的携动表面之间的距离大到使得滑车的保持元件能够容纳于其间的程度。以所述横梁为例,该横梁将在两个携动元件处于相应位置时被容纳在这两个携动元件之间,由此滑车可以在任何方向上,甚至在驱动单元转弯时随着驱动单元运动。 
为了实现多种连接变型方式,有利的是,所述携动元件彼此以某一角度设置,使得它们可通过旋转轴的转动而进入没有携动元件、其中一个携动元件或者两个携动元件可作用在滑车保持元件上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用于驱动滑车的驱动系统,在该驱动系统中设有至少一个上述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可以设计成自由行驶的,为此需要对应的控制和调节系统/ 技 术。一旦需要以较小的耗费来确保驱动单元的路径导向,则有利的是设置至少一条导轨,驱动单元可在该导轨上行驶。以这种方式在构造上确定了驱动单元可在其上行驶的路段。 
在这种类型的驱动系统中有利的是,该驱动系统具有多个可单独控制的驱动单元。通过这种方式,不同的滑车可分别借助于驱动单元单独行驶。如上所述,多个彼此连接成车列的滑车也可以通过一个驱动单元致动。 
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用于输送滑车的具有至少一个输送区域的输送设备。 
开头所述的对较大柔性的期望在此类型的输送设备中这样实现,即在输送区域内设有根据本发明的如上所述的用于输送滑车的驱动单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送设备的柔性,有利的是,输送设备具有调车导向结构,驱动单元甚至可以在没有与之连接的滑车的情况下在该导向结构上行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以简单的装置实现一种调车车站。 
此外,有利的是,调车导向结构分布在驱动单元的两个工作区域之间。两个不同的工作区域可以例如是不同地点处的通过调车导向结构彼此连接 的两个缓冲区。如果例如在所述其中一个工作区域内出现驱动单元的狭道(Engpass),则可以将一个或多个驱动单元从另一个工作区域输送到此处。 
此外有利的是,调车导向结构通过驱动单元可在其上行驶的横向输送轨道与驱动单元可在其上行驶的导轨相连。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技术上很复杂的道岔系统。 
尤其是为了输送根据本发明的滑车,如上所述,有利的是: 
a)在第一输送区域内设有与滑车的支承滑板协同作用的输送装置; 
b)在第二输送区域尤其是在缓冲区内设有与滑车的运动装置协同作用的导向结构; 
c)输送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中转站,该中转站将第一输送区域的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区域的导向结构连接起来。 
其中,所述中转站是指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中转站。 
待致动的滑车优选在第二输送区域内通过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单元来驱动。 
如果在第一输送区域内的输送装置设计成辊道式输送机,则以有利的方式利用了现有技术。 
用于输送和处理车辆车身的输送设备通常具有一些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存在敏感的部件不能承受的条件。例如上述驱动单元就属于这种部件。因此有利的是,在输送设备中设有至少一个处理车间,在该处理车间内滑车可借助于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单元而工作的驱动系统来驱动。该驱动系统优选既与输送设备的第二输送区域内的驱动单元无关,也与输送设备的第一输送区域内的输送装置无关。 
为此有利的解决方案是,另一个驱动系统是带有与滑车的保持元件协同作用的携动元件的绳索式或链条式牵引驱动装置。所述保持元件是滑车的与驱动单元协同作用的同一保持元件。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示出: 
图1示出输送设备的包括多个功能区域的部分的透视图,其中示出了多个滑车和多个单独的驱动单元; 
图2示出处于辊道式输送机上的滑车的透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2的滑车在根据图1的输送设备的缓冲区内的透视图,该滑车与单独的驱动单元相联接; 
图4示出根据图3的滑车在缓冲区和中转站之间的过渡区处的透视图; 
图5示出滑车和中转站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滑车处于撞在中转站上时的第一位置处,而可摆动的滚轮处于工作位置处; 
图6A和6B示出用于将滑车的可摆动的滚轮锁止在其工作位置或静止位置的止动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图7从不同于图5的观察方向示出在此所示的滑车处于撞在中转站上时的第二位置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所述可摆动的滚轮处于中间位置; 
图8从不同于图5和图7的观察方向示出在此所示的滑车处于撞在中转站上时的第三位置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所述可摆动的滚轮处于其静止位置; 
图9示出滑车处于驶离中转站时的第一位置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所述可摆动的滚轮仍处于其静止位置; 
图10从不同于图9的观察方向示出在此所示的滑车处于驶离中转站时的第二位置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所述可摆动的滚轮处于中间位置; 
图11从不同于图9和10的观察方向示出在此所示的滑车处于驶离中转站时的第三位置的局部透视图,其中所述可摆动的滚轮处于其工作位置; 
图12以放大的透视图示出了在图9至11中所示的滑车在结束摆动过程后的局部视图。 
图13示出将两辆滑车彼此可拆卸地相连接的连接装置的透视图; 
图14示出用于驱动滑车的轨道引导的单独的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5示出用于驱动滑车的自由行驶的单独的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6A、16B和16C示出用于联接单独的驱动单元与滑车的连接机构的透视图,其中两支桨板处于第一、第二或第三位置。 
图17示出图1输送设备的烘干机形式的处理站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在该烘干机内所述带有处于静止位置的滚轮的滑车以支承滑板在辊道上运行;以及 
图18示出图17中的干燥机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滑车在此以其处于工作位置的滚轮在地板上行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整体以10表示的输送设备的一部分,该输送设备在各加工车间或处理车间、如焊接车间、喷漆车间和总装车间之间以及有时在各加工车间或处理车间的内部输送此处未示出的车辆车身。 
为此车辆车身固定在各个以下也称为“滑车”的输送支架12上,其中在图1中示出了三辆滑车12。 
图2以放大的比例示出了其中一辆滑车12。该滑车12包括两根平行于滑车12的以双向箭头14表示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支承滑板16a、16b。该支承滑板16a、16b设计成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空心型材纵梁。下文还将详细说明支承滑板16a、16b的功能。 
支承滑板16a、16b借助于三根同样设计成空心型材的横梁18a、18b、18c相互连接,从而整体上形成具有足够抗扭刚度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预先确定了滑车12的支承平面。所述框架结构将两个其上可以可拆卸地固定待输送车辆车身的装配结构22、24支承在其上面。所述装配结构22、24可以根据待输送的车辆车身而具有不同的构造并相应地匹配,因此在此无需再进一步探讨装配结构22、24。 
在滑车12的前端面上设有连接钩环26作为连接装置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钩环26由与支承滑板16a、16b的相应前端面对齐的横梁18a支承。在滑车12的另一端部设有与连接钩环26相匹配的连接挂钩28作为连接装置其它部分。该连接挂钩28位于一根在支承滑板16a、16b之间垂直延伸的可转动地支承的杆30上。因此,通过将第一滑车12的连接挂钩28接合在第二滑车12的连接钩环26中,可将两辆滑车12相互连接。 下文还将对此进行说明。 
在邻近连接挂钩28的端部,滑车12的各支承滑板16a、16b分别在外侧支承一个可摆动的滑轮32a或32b,该滑轮32a或32b可绕轮轴33a、33b转动并且构成滑车12的运动装置。各个滑轮32a、32b支承在摆臂34a或34b的一端上,使得滑轮32a、32b的轮轴33a、33b可绕摆臂34a、34b的纵向轴线转动。这对于滑轮32a而言通过双向箭头36表示。在此,摆臂34a、34b的纵向轴线垂直于对应的滑轮32a或32b的轮轴33a、33b。滑轮32a、32b可以由钢或塑料制成,具有例如200mm的直径。 
摆臂34a、34b在其与各个滑轮32a或32b相对的端部上通过一枢轴杆38彼此刚性连接。该枢轴杆38在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之间垂直于并且穿过该支承滑板16a、16b延伸,其中该枢轴杆38借助于本身未配设附图标记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滑板16a、16b中。滑轮32a、32b可以以这种方式在如图2所示的静止位置和稍后仍将进一步说明的工作位置之间摆动,这在图2中借助双向箭头40表示。 
为了将滑轮32a、32b锁止在其静止位置或工作位置,设有止动装置42,下文还将对其说明。 
滑轮32a和32b、摆臂34a和34b、枢轴杆38和止动装置42共同构成行驶机构44a。如图2所示,在结构上与行驶机构44a相对应的另一个行驶机构44b设在滑车12的另一端部上。 
在图2中示出了在辊道式输送机46的一部分46a上的滑车12。该辊道式输送机46以公知的方式包括两根彼此平行延伸的空心型材辊式导轨/辊框(Rollenleiste)48a、48b,该空心型材辊式导轨通过空心型材横梁彼此相连接。在该辊式导轨48a、48b中,在对应于图2中滑车12的纵向14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地装有非驱动输送辊子52a、52b和驱动输送辊子54a、54b。其中,非驱动输送辊子52a、52b与驱动输送辊子54b、54a总是彼此相对地布置。 
每个驱动输送辊子54a、54b配有自己的与该输送辊子54a、54b构成紧凑组件的电动轮毂驱动装置(Nabenantrieb)。该轮毂驱动装置通过共 同的电源彼此连接,但是可以通过控制总线单独控制。 
在图1所示的输送设备10中,仅用虚线示出辊道式输送机46的两个如图2所示那样的部分46a。 
除了辊道式输送机46,图1所示的输送设备10还包括缓冲区56。在等待循环中,装载的或空载的滑车12在被输送到其它处理车间之前停留在该缓冲区中。因此,能在多个由输送设备10提供服务的处理车间中保持均匀通过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缓冲区56包括两条直线缓冲轨条58a、58b,其延伸导向分别通过底部轨道60a、60b预先确定。该底部轨道60a、60b自身分别包括两根彼此平行延伸的轨道轨条62。该轨道轨条62可以由钢尤其是L型钢或由塑料例如聚氯乙烯制成。 
图3以放大的视图示出缓冲轨道58b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其中的滑车12。如此处所示,滑车12通过其摆出的、处于工作位置的滑轮32a、32b在缓冲区56中行驶。当各滑轮32a、32b处于工作位置时,各相应的摆臂34a、34b借助于止动装置42锁止在使其基本上垂直于上述滑车12的支承平面向下延伸的位置处。因此,当各个滑轮32a、32b处于其工作位置时,其轮轴33a、33b可绕垂直于支承平面的轴线转动。 
底部轨道60b的轨条62的间距这样选择,使得轨条62分别将可绕各摆臂34a、34b的纵向轴线转动的滑轮32a、32b(见图3)置于两外侧,进而防止滚轮32a、32b在底部轨道60b的区域内转动,以及滑车在沿其纵向14运动时通过底部轨道60b导向。 
在缓冲区56内,滑车12借助于驱动系统64驱动,该驱动系统64与图2所示的辊道式输送机46的驱动输送辊子54a、54b的原理不同并可在图1中大致看出。 
此外,在底部轨道60b的轨条62之间的中央并且与其平行地延伸有设计成工字型材的单轨式导轨66。导轨66可以例如由铝合金如AlMgSi 05F25或塑料制成。 
此外,如图1和3所示,驱动系统64的导轨66可以由单独的轨段68 组合而成。 
在导轨66上设有多个可沿着导轨66的两个方向单独行进的驱动单元70。每个驱动单元70包括连接装置72,该连接装置72与滑车12的中间横梁18b协同工作并可以与该中间横梁18b相连接(见图3)。当驱动单元70与滑车12的横梁18b相连接时,滑车12可随着驱动单元70沿导轨66在与双向箭头14所示方向相对应的输送方向上运动。下面还将详细说明驱动单元70及其连接装置72。 
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缓冲区56的各缓冲轨条58a、58b和辊道式输送机46的各部分46a之间的输送设备10中,设有中转站74a或74b。对于通过其滑轮32a、32b在缓冲区56内运动的滑车12来说,所述中转站74a或74b用于将行驶机构44a、44b从其工作位置摆动到其静止位置,以便滑车12可以通过其支承滑板16a、16b在辊道式输送机46上输送。如果将滑车12从辊道式输送机46转运到缓冲区56中,则所述中转站74用于将行驶机构44a、44b从其静止位置摆动到其工作位置。 
在图4中可以看到中转站74a的面向缓冲区56的缓冲轨条58a的端部区域。此外,在此示出了一辆滑车12,该滑车12的将行驶机构44b支承在其静止位置的端部处于中转站74a中,而滑车12的将行驶机构44a支承在其工作位置的其他部分处于缓冲区56或其缓冲轨条58a中。 
从图4可以看出,中转站74a包括两个沿再次由双向箭头示出的输送方向14相互平行延伸的辊子纵梁(Rollenholm)76a、76b。辊子纵梁76a、76b在其相对端部上分别具有锚定在地板上的支脚78a、78b。 
所述辊子纵梁76a在其面向相对的辊子纵梁76b的内侧上具有多个彼此均匀隔开的并沿着纵向14分布的辊子80,滑车12可以借助于其支承滑板16a在这些辊子80上滑动。而所述辊子纵梁76b在其面向辊子纵梁76a的内侧上具有多个导向辊子82,这些导向辊子82与辊子纵梁76a的辊子80相对地布置并且具有槽84,该槽84的宽度这样确定,使得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b可在该槽中滑动。当滑车12以其支承滑板16a、16b支承在中转站74a的辊子80、82上时,滑车12被以这种方式侧向导向。 
沿着辊子纵梁76a每隔一个地驱动辊子80,沿着辊子纵梁76b每隔一个地驱动辊子82,其中一个驱动辊子80总是与一个非驱动辊子82对置,并且一个非驱动辊子80总是与一个驱动辊子82对置。 
每个驱动辊子80或82配有自己的电动轮毂驱动装置,该电动轮毂驱动装置与各个辊子80或82构成紧凑的组件。电动轮毂驱动装置如辊道式输送机46那样通过共同的电源相连接,但可以通过控制总线单独控制。 
以上所述的中转站74a以及中转站74b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公知的、但可由驱动单元从下方驶过的辊道式输送机46。 
这样确定中转站74a的高度,使得辊子80和82的支承面与辊道式输送机46的输送辊子52a、52b和54a、54b的支承面处于同一输送平面内。该输送平面可以例如位于厂房(中间)地板上方500mm处。 
滑车12的每个行驶机构44a、44b的摆臂34a、34b和对应的滚轮32a、32b在其尺寸方面彼此适配,使得当滚轮32a、32b处于其工作位置并且位于厂房(中间)地板上时,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的下侧大致处于输送平面的高度处。在每个支承滑板16a、16b的端部,支承滑板的下侧朝着端部向上倾斜地延伸。支承滑板16a、16b的各个倾斜部分确保滑车12在撞上中转站74a或辊道式输送机46时不会卡在对应的辊子80、82或52、54上。 
为了使滑车12在驶入中转站74a时以其支承滑板16a可靠地穿插在导向辊子82的槽84中,在辊子纵梁76b的两端设有平行于输送平面设置的辊子86形式的辅助定位装置,该辅助定位装置可绕垂直于输送平面的轴线旋转。如图4所示,所述辊子86这样布置,使得当滑车12驶入中转站74a时,该辊子86沿着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b的内侧随动。可以设置另一个在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b的外侧随动的辊子,由此将支承滑板16b在两辊子86之间保持在其轨迹上。 
此外,根据图4显而易见的是,当滑车12即将从缓冲区56驶入中转站74a中时,滑车12的行驶机构44a、44b必须从其工作位置摆动到其静止位置。以下将根据图5至8对此进行阐述。 
如图5所示,滑车12首先驶入中转站74a,直至相应行驶机构44的摆臂34a、34b位于中转站74a的辊子纵梁76的紧前面。在该位置处,滑车12已经以其支承滑板16a、16b(在图5中仅示出了支承滑板16b)的相应端部碰到中转站74a的各辊子80或导向辊子82上。 
如上所述,行驶机构44借助于止动装置42锁定在其工作位置。从图6A和6B可清楚地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止动装置42包括L形止动钩88,该止动钩的一端向内倾斜而在其另一端上设有朝另一个L形臂弯曲的短保持臂90,该保持臂90与支承该保持臂的L形臂形成大约70°角。所述止动钩88在L的顶点处设有通孔92,止动钩88通过该通孔92可摆动地推入轴94上。所述轴94垂直于滑车12的纵向14且平行于滑车12的支承平面延伸,并由安装在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b的外侧上的固定支撑(Haltestrebe)96固定。 
作为止动钩88的配对件的止动盘98与行驶机构44的摆臂34b刚性连接。该止动盘98设置成垂直于滑车12的支承平面且平行于滑车12的纵向14。该止动盘98在周向具有两个错开90°的缺口100a、100b并设置成,使得当行驶机构44处于其工作位置时,止动钩88的保持臂90可以接合在所述止动盘98的缺口100a中,如图6A所示。如果行驶机构44处于其静止位置中,则止动钩88的保持臂90可以接合在止动盘98的缺口100b中,如图6B所示。 
当止动钩88在行驶机构44处于工作位置时被锁定在止动盘98中时,该止动钩88处于和当其在行驶机构44处于静止位置时被锁定在止动盘98的缺口100b中时所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为了当滑车12从缓冲区56驶入中转站74a时将止动钩88从止动盘98的缺口100a中释放并由此实现行驶机构44的摆动,在中转站74a的辊子纵梁76b的端部上设有相对于该辊子纵梁76b在纵向14上突出的碰撞板条(Auffahrschiene)102。该碰撞板条102设置在当滑车12朝着中转站74a运动时该碰撞板条102的自由端102a能撞在止动钩88的倾斜端部上的高度处。 
碰撞板条102的自由端102a向上并且朝中转站74a的方向倾斜(见图6A)。当滑车12撞上中转站74a时,碰撞板条102的自由端102a首先撞在止动钩88的相应端部上,并当滑车沿箭头14(见图5)的方向继续运动时使该止动钩88绕其枢轴94转动。这时,保持臂90从止动盘98的缺口102a中移出,由此解除了行驶机构44的锁定。 
为了将未锁定的行驶机构44从其如图5所示的工作位置转移到其静止位置中,朝中转站74a的方向看在该中转站的前方设有偏转装置104。该偏转装置104包括可控的用于驱动转盘108的电动机106,该转盘108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滑车12的运动方向14且平行于滑车的支承平面延伸。滑车12在撞上中转站74a时可以从转盘108的旁边内侧驶过。该转盘108通过连接轴110偏心地支承碰撞辊子112,其中连接轴110平行于转盘108的旋转轴线延伸。在这里,碰撞辊子112相对于中转站74a向内错开地设置,使得当滑车12驶入中转站74a足够远时,相应行驶机构44的摆臂34b撞上该碰撞辊子112。 
当滑车12如图5所示驶入中转站74a时,首先调整偏转装置104的转盘108,使得碰撞辊子112处于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处该碰撞辊子112设置在中转站74a的碰撞板条102的端部102a下方且在与输送平面平行的、通过转盘108的中心点的平面的下方。 
因此确保了在滑车12驶入中转站74a时,如上所述在摆臂34b撞上碰撞辊子112之前首先释放止动装置42,因为止动钩88已经被碰撞板条102偏摆。 
当滑车12继续沿箭头14的方向行驶时,行驶机构44的摆臂34b绕枢轴杆38摆动,其中摆臂34b通过偏转装置104的碰撞辊子112而进入摆动运动。在滑车12沿箭头14的方向继续行驶期间,转盘108与之协调地从外侧看逆时针转动,由此摆臂34b向上摆动直至滚轮装置44达到其静止位置。因为行驶机构44的两摆臂34a和34b通过枢轴杆38彼此刚性相连,所以带有滚轮32a的相对的摆臂34a随着摆臂34b摆动。这借助图7中的中间位置示出。 
滑车12沿箭头14所示方向的运动、偏转装置104的转盘108的转动与中转站74的碰撞板条102的长度相互匹配,使得在行驶机构44进入其静止位置后,止动钩88的倾斜端部离开碰撞板条102的区域。由此止动钩88处于其如图6B所示的锁定位置,在该位置处其保持臂90接合在止动盘98的缺口100b中,由此将行驶机构44锁止在其静止位置中。 
当所述两个行驶机构44a、44b中的第二个到达中转站74a时,发生同样的过程。此外,转盘108在此之前仍须转动,使碰撞辊子112处于其上述初始位置。 
当滑车12驶入中转站74时,对该中转站的驱动辊子80或82进行控制,使得该棍子以与驱动单元70相同的速度输送滑车12。 
如图8所示,当行驶机构44处于静止位置时,各滚轮32a、32b的轴33a、33b设置在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的上方。为了使可绕对应摆臂34a、34b的纵向轴线转动的滚轮32a、32b在从工作位置摆动到静止位置中时不会例如由于重力而转动,进而在摆动时不会碰撞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沿滚轮32a、32b的运动路径设置有导板114a或114b,该导板将相应的行驶机构44容纳在其间并在摆动时将各滚轮32a、32b的轮轴33a、33b保持得基本上垂直于输送方向14并且在平行于滑车12的支承平面的平面内。 
在图5、7和8中示出了一中转站74a的驶入端,滑车12应从缓冲区56输送到该中转站74a。在图9至12中以不同的视图示出了滑车12应被辊道式输送机46输送至其中的中转站74b的驶出端。在此用于使行驶机构44摆动的各部件的布局与撞上中转站74a时的布局有所不同。 
碰撞板条102例如设置成与中转站74b的辊子纵梁76b间隔一段距离,这尤其是可从图11中看出。偏转装置104到中转站74b的辊子纵梁76b的间距设置成比撞上中转站74a时的间距更大。这种措施的原因在于,驶离中转站74b时,在碰撞板条102和偏转装置104之间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行驶机构44或其具有滚轮32a、32b的摆臂34a、34b从静止位置向下摆动到其工作位置。 
其中,行驶机构44的摆动过程基本上与滑车12撞上中转站74a时发生的过程相反。 
中转站74b的驱动辊子80、82的速度和在中转站74b之后继续输送滑车12的驱动单元70的速度相互匹配,使得滑车12基本上以均匀的输送速度从中转站74b过渡到缓冲区56。 
偏转装置104的转盘108首先进入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碰撞辊子112大致在中转站74b的方向上设置在转盘108的中心点附近,从而当摆臂34b进入偏转装置104的区域内时,该摆臂34b支承在碰撞辊子112上。所述止动钩88通过撞在碰撞板条102上而从止动盘98的缺口100b中拔出,由此相应的行驶机构44不再锁止在其静止位置。 
当滑车12沿箭头14的方向继续行驶时,转盘108从外侧看沿着顺时针方向借助于电动机106转动,从而行驶机构44的摆臂34b由于重力、但被偏转装置104的碰撞辊子102引导地向下摆动(见图10),直至行驶机构44进入其工作位置(见图11)。地板具有凹槽115,使得行驶机构44可无阻碍地摆动到其工作位置。 
确定碰撞板条102沿着箭头14的方向的长度,使得当行驶机构44进入其工作位置时,止动钩88被释放并且以其保持臂90接合在止动盘98的缺口100a中。由此将行驶机构44锁止在其工作位置。 
由上述可知,具有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驶入端或不同于此的驶出端的中转站74a和74b是分别仅为滑车12的一个通行方向而设计的。 
在一个这里未示出的变型方案中,可以在中转站74的两侧上驶入或驶出该中转站74。为此,滑车12例如可以这样设计,即其行驶机构44a、44b不能在相同的方向上摆动,而能在相反的方向上摆动。例如,每个行驶机构44a、44b的滚轮32a、32b可以在其静止位置处分别朝向滑车12的对应端部。两个行驶机构44a、44b以这种方式相对于垂直于输送方向14且垂直于滑车12的支承平面延伸的镜面镜像对称地设置。中转站74的偏转装置104的部件如结合图5、7和8所述的那样设置在中转站74的两个端部处。 
当使用其行驶机构44a、44b沿着相同方向摆动的滑车12时,如图所示,可以使用中转站74的这里未示出的另一变型形式。在该变型形式中,在中转站74的相对端部并未设置偏转装置104,而是设置从中转站的输送平面向下倾斜的并从对应端部出发平行延伸的滑板(Ablaufsblech),该滑板的各个滑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当滑车12驶入或驶出中转站74时,滚轮32a、32b在所述滑板上行进,其中在该时刻止动装置42如上所述借助于碰撞板条102被释放。当驶入中转站时,滚轮32a、32b由此在沿行驶方向向上倾斜的滑板上行驶,从而对应的行驶机构44a、44b通过滑板引导被强制从其工作位置进入其静止位置。当驶出相应设计的中转站74时,滚轮32a、32b在沿行驶方向向下倾斜的滑板上滚动,其中相应的行驶机构44a、44b由于重力作用从静止位置摆动到工作位置。在这里,对滑车12进行定向,使得当滑车12通过中转站74时,行驶机构44a、44b沿着与通行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 
在图13中以放大的透视图示出了两辆相互连接的滑车12的端部。其中,一辆滑车12的连接挂钩28接合在另一辆滑车12的连接钩环26中。两辆或多辆滑车12可以以这种方式彼此相连并且尤其是通过唯一一个驱动单元70组合输送。 
在图14中再次以放大的比例示出了驱动单元70的在图1、3和4中所示的实施例连同导轨66的三条轨段68。 
所述驱动单元70通过设置在其外壳116内部的这里不能看到的滚轮在导轨66的上侧118上行驶。 
驱动单元70包括天线120和控制装置122,以便用公知的方式通过非接触式数据传输(例如通过无线电或感应通信)控制该驱动单元70。驱动单元70通过馈接到交流电源上的、沿导轨66侧面设置的线性导线124a和124b供电。线性导线124a和124b是指延伸成长线匝的绕组,该绕组通过作为馈线的线性导线124a和作为回线的线性导线124b形成一个闭环。电能通过线圈126传递给设置在线性导线124a、124b附近的驱动单元70,而不与其接触。 
尤其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驱动单元70在导轨66的与天线120、控制装置122和线圈126相对的一侧上借助于三个压辊128接合在该导轨66中,这些压辊分别与轮毂驱动装置一起构成紧凑的组件单元,在各图中仅其中一个压辊配有附图标记128。所述压辊128平行于输送平面分布并且可分别绕垂直于该输送平面的轴线旋转。 
在此不能识别出的侧向导辊在处于线性导线124a、124b下方的相对的侧面上贴靠在导轨66上,该侧向导辊防止驱动单元70侧向脱轨或倾覆。 
所述压辊128通过控制装置122控制,其中驱动单元70由于压辊128和导轨66的摩擦阻力而沿着该导轨运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导轨66的这一侧上还设有定位编码条,该定位编码条具有可通过读取传感器读取的条形码。驱动单元70载有相应定位的读取传感器。以这种方式可以确定每个相应的驱动单元70在输送设备10内部的绝对位置,由此也可以得到由该驱动单元致动的滑车12的位置。同样也可以考虑公知的用于检测驱动单元70和/或滑车12的位置的替代措施。 
在驱动单元70的每个端面上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元件130。 
如上所述,多个单独的驱动单元70与导轨66一起构成驱动系统64。在该驱动系统64的一个变型方案中,省去了导轨66,驱动单元70在没有轨道导向的情况下在设备地板上行驶。这如图15所示,其中与地板接触的并且通过轮毂驱动装置驱动的可控滚轮设置在外壳116中并且不能识别出。所述驱动单元70包括控制装置132,该控制装置满足对公知的无人驾驶的、不结合轨道的驱动系统的要求。 
在这种类型的自由行驶系统中,方向预定例如通过放置在地板中的可通过线圈感应式检测的金属丝来进行。其中,所述自由行驶的驱动单元70的控制装置132朝驱动单元70的给定方向/理论方向修正其实际方向。在另一种可能方式中,驱动单元70可以完全自己导航,为此设有相应的公知的控制系统。 
如上所述,驱动单元70通过连接装置72与滑车12相连,因此与驱动 单元70相连接的滑车12例如沿着导轨66随着驱动单元70运动。 
在图16A、16B和16C中示出了连接装置72的一种实施例。驱动单元70的连接装置72包括作为携动元件的两个基本上矩形的平桨板134a、134b,其端部分别与垂直于桨板134a、134b的平桨面延伸的轴136刚性连接。所述桨板彼此成80°角地设置在轴136上并相距这样一段距离,使得在这两个桨板134a、134b之间能够容纳滑车12的中间横梁18b。每个桨板134a、134b的应当作用在滑车12的横梁18b上的表面称为携动表面。 
连接装置72的轴136与可控制的电动机相连,从而桨板134a、134b可以以一定的方式绕轴136往复摆动并且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中。 
对于驱动单元70的运行而言,桨板134a、134b的三个位置尤其重要,这三个位置分别在图16A、16B和16C中示出。 
在第一位置处(见图16A),桨板134a、134b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驱动单元70可以从滑车12的下方驶过而桨板134a、13b不会碰到滑车12的比其它两根横梁18a和18c设置得稍低的横梁18b。 
在第二位置处(见图16B),沿行驶方向14看处于后面的其中一个桨板134a、134b——在图16B中为桨板134b——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该桨板的自由端部位于滑车12的横梁18b的高度处,而另一个桨板——这里为桨板134a——能够从滑车12的横梁18b的下方穿过而不与之接触。如果带有这样调整过的连接装置72的驱动单元70从滑车12的下方驶过,那么当相应的桨板134b碰到滑车12的横梁18b时,该桨板会沿其行驶方向带动滑车12。为了减小相应的碰撞载荷,在桨板134a、134b上设有本身未示出的减震器。或者,桨板134a、134b也可以弹性地保持在旋转轴136上。 
在第三位置处(见图16C),所述两个桨板134a、134b相对于滑车12的横梁18b大约成50°角并且将该横梁容纳在其间。 
通过桨板134a、134b将滑车12的横梁18b容纳在其间,滑车12也可以随着驱动单元70改变方向,此外还可有目的地制动并进入静止状态。 
通过将桨板134a、134b调整到上述第一或第二位置处,相应的滑车 12可以在制动过程之后与驱动单元70脱开,由此与滑车12脱开的驱动单元70能够沿一个或两个方向从滑车12的下方行驶。 
从图1可以看出,驱动系统64的导轨66的直线部分通过弯曲部分66a相互连接。驱动单元70可以沿着导轨66在那里的弯曲在弯道上行驶。由于滑轮32a、32b可绕对应摆臂34a、34b的纵向轴线转动,由驱动单元70带动的滑车12也可以在弯道上行驶,因而可随着驱动单元70在导轨66的弯曲部分66a中行驶,而无需用于引导滚轮32a、32b的轨条62。 
驱动系统64的各驱动单元70可单独控制,因而滑车12可以在缓冲区56内单独行进。 
此外存在这样的可能,各驱动单元70可以从缓冲区56中的导轨66驶出,在单独的轨道138上向其它应用区域行驶。 
为此,设有横向于导轨66的直线部分延伸的横向输送轨道140,驱动单元70可以在该横向输送轨道140上从缓冲区56驶出或驶入该缓冲区56。也可以在缓冲区56中的导轨66的两直线部分之间进行横向行驶。 
在横向行驶时,对应的驱动单元70接纳可移出的导轨段68并且如在横向输送系统中所公知的那样带走该导轨段。 
如上所述,滑车12在缓冲区外通过辊道式输送机46输送,为此该辊道式输送机包括驱动输送辊子54。但在有些用于车辆车身的处理车间中,存在驱动装置例如用于辊道式输送机46的驱动输送辊子54的轮毂驱动装置无法承受的条件。 
这种处理车间包括例如在图17和18中所示的干燥机142。为了将滑车12输送通过这种处理车间,在图1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在干燥机142的内部设置与辊道式输送机46基本上相对应的辊道144,除了该辊道仅包括非驱动输送辊子52之外。 
为了在辊道144上驱动滑车12,在该辊道的辊式导轨48之间的中央分布有相对于干燥机144中的条件非常不敏感的牵引装置146,例如带有携动元件的环绕在辊子上的钢索或环行的链条,所述携动元件作用在滑车12例如其横梁18b上并且在辊道144上输送该滑车通过干燥机142。 
在根据图17所述的实施例中,沿输送方向14看在辊道144前方设有中转站74a,滑车12借助该中转站以上述方式随即从缓冲区56转移到辊道144上。这就是说,滑车12在辊道144上行驶,而其行驶机构44a、44b处于静止位置。在干燥机142的另一端上设有中转站74b,带有用于滑车12和在导轨66运动的驱动单元70的底部轨道60的另一缓冲区56连接到该中转站74b上,并且该缓冲区通向另一个处理车间。 
在图18所示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在干燥机142的前面和后面未设有中转站74。而底部轨道60从沿输送方向看设置在干燥机142之前的一个缓冲区56连续地延伸通过干燥机142并且在干燥机142的另一侧汇入另一个缓冲区56中。在干燥机142的区域内未设置驱动系统64的导轨66。滑车如在根据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那样借助于牵引装置146在干燥机142的内部输送。 
与根据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不同,滑车12在此通过其滚轮32a、32b在干燥机内部行驶,为此相应滑车12的行驶机构44a、44b处于其工作位置,行驶机构44a、44b早在进入干燥机142之前就已在缓冲区56中进入该工作位置。 
此外,在图17和图18中分别示例性示出了带有横向输送轨道140的上述横向输输送系统的应用可能性。如果在缓冲区56中借助于驱动单元70驱动的滑车12进入干燥机142的区域中,则相应的驱动单元70通过位于干燥区域142的侧向附近的横向输送轨道140以及单独的轨道138从干燥机142旁边驶过。而后,沿输送方向14看位于干燥机142后面的驱动单元70可以借助其它的横向输送轨道140又驶入滑车12的行驶路径中,以在置于干燥机之后的缓冲区56中驱动该滑车。 
在上述输送设备10的变型方案中,辊道式输送机46可以为仅具有非驱动辊子的辊道式输送机,其中滑车12的输送也能够在没有驱动辊子的辊道式输送机的区域中借助于驱动单元70进行。为此没有驱动辊子的辊道式输送机可被驱动单元70从下面驶过。在使用轨道引导的驱动单元70时,相应地在没有驱动辊子的辊道式输送机下方也延伸有导轨66,驱动单元可 在该导轨66上行驶。 
在另一种变型方案中,在输送设备10的缓冲区56中附加地设有这种仅具有非驱动辊子的辊道式输送机。在这种情况下,输送设备也可以通过不具有不同于支承滑板的运动装置的滑车来运行,也就是说,通过公知的滑车来运行。为此,这种已知的滑车必须附加地配备有用于驱动单元70的连接装置72的简单的固定装置,例如对应于滑车12的横梁18b的横梁。在输送设备10的这种变型方案中可以省去中转站74。 

Claims (28)

1.一种用于承载车辆车身的滑车,该滑车能沿输送方向(14)在输送设备(10)的内部输送,所述滑车具有
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承滑板(16a、16b),其在所述输送设备(10)中与输送装置(46)协同工作,
其中在所述滑车(12)上固定有不同于支承滑板(16a、16b)的运动装置(32a、32b),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装置(32a、32b)可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调整,
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所述运动装置(32a、32b)与所述输送设备(10)的底板协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装置(32a、32b)在运行时设置在所述支承滑板(16a、16b)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装置(32a、32b)设计成所述滑车(12)可在其上行驶的多个滚轮(32a、3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各滚轮(32a、32b)设置在摆臂(34a、34b)的一个端部区域,该摆臂在其相对的端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滑车(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34a、34b)可绕垂直于输送方向(14)且平行于由支承滑板(16a、16b)确定的平面延伸的轴(38)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滑车(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行驶机构(44a、44b),所述行驶机构(44a、44b)具有两个摆臂(34a、34b),每个所述摆臂(34a、34b)分别带有对应的滚轮(32a、32b),其中所述行驶机构(44a、44b)的两个摆臂(34a、34b)彼此刚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滚轮(32a、32b)的轮轴(33a、33b)在该滚轮处于工作位置时能绕与由支承滑板(16a、16b)确定的平面垂直的轴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为至少一个滚轮(32a、32b)设有至少一个止动装置(42),借助于该止动装置(42)可以有选择地将相应的滚轮(32a、32b)锁止在其静止位置或其工作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车,其特征在于:沿着输送方向(14)看,在所述滑车(12)的各个端部上设有连接装置(26、28)的一部分(26、28),从而多个滑车(12)能可拆卸地连接成一车列,沿着输送方向(14)看去,滑车(12)彼此前后设置在该车列中。
10.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滑车(12)的中转站,该中转站用于将滑车(12)从与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协同作用的输送装置(46)转移到与滑车(12)的运动装置(32a、32b)协同作用的导向结构(60),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调整装置(104),借助于所述调整装置可将滑车(12)的运动装置(32a、32b)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工作位置或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站(74a、74b)具有支承辊子(80、82),滑车(12)可通过其支承滑板(16a、16b)在所述支承辊子(80、82)上行驶。
12.一种用于驱动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滑车(12)的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驱动单元(70)可行驶并且包括行驶机构和连接装置(72),借助于该连接装置滑车(12)可与该驱动单元(70)的行驶机构可拆卸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72)包括至少一个与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协同作用的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具有携动表面并且以其携动表面垂直于输送方向(14)设置在平行于输送方向(14)的旋转轴(136)上,
其中,所述连接装置(72)包括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该另一个携动元件在输送方向(14)上与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间隔一段距离并以其携动表面在与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的携动表面平行的平面内设置在旋转轴(136)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检测驱动单元(70)的位置的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的携动表面之间的距离大到使得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能容纳于其间的程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彼此以一角度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通过旋转轴(136)的转动能够进入下述位置:其中没有携动元件(134a、134b)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或者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或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或者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都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彼此以一角度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通过旋转轴(136)的转动能够进入下述位置:其中没有携动元件(134a、134b)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或者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或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或者所述第一携动元件(134a、134b)与所述另一个携动元件(134b、134a)都作用在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上。
17.一种用于驱动滑车(12)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7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条导轨(66),所述驱动单元(70)可在该导轨上行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具有多个可单独控制的驱动单元(70)。
20.一种用于输送滑车(12)的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具有至少一个输送区域(46、5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送区域(46、56)内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输送滑车(12)的驱动单元(7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设备(10)具有调车导向结构(138),驱动单元(70)在没有与之连接的滑车(12)的情况下可在该导向结构(138)上行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车导向结构(138)在驱动单元(70)的两个工作区域(56)之间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车导向结构(138)通过驱动单元(70)可在其上行驶的横向输送轨道(140)与驱动单元(70)可在其上行驶的导轨(66)相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a)在第一输送区域(46)内设有与滑车(12)的支承滑板(16a、16b)协同作用的输送装置(46);
b)在第二输送区域(56)内设有与滑车(12)的运动装置(32a、32b)协同作用的导向结构(60);
c)所述输送设备(10)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中转站(74),该中转站将第一输送区域(46)的输送装置(46)和第二输送区域(56)的导向结构(60)连接起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区域(56)为缓冲区(56)。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输送区域(46)内的所述输送装置(46)设计成辊道式输送机(46)。
27.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处理站(142),在该处理站中滑车(12)可借助于不具有驱动单元(70)而工作的驱动系统(146)来驱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具有驱动装置(70)而工作的驱动系统(146)是带有与滑车(12)的保持元件(18b)协同作用的携动元件的绳索式或链条式牵引驱动装置(146)。
CN200810091685XA 2007-04-13 2008-04-14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45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17511.8 2007-04-13
DE102007017511.8A DE102007017511C5 (de) 2007-04-13 2007-04-13 Antriebseinheit, Antriebssystem und Förderanlage für Skids zum Tragen eines Gegenstand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4553A CN101284553A (zh) 2008-10-15
CN101284553B true CN101284553B (zh) 2013-09-18

Family

ID=39576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168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4553B (zh) 2007-04-13 2008-04-14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336701B2 (zh)
EP (2) EP2322414B1 (zh)
CN (1) CN101284553B (zh)
AT (1) ATE525273T1 (zh)
DE (1) DE102007017511C5 (zh)
ES (2) ES2398081T3 (zh)
PL (1) PL1980474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7488A (zh) * 2011-07-25 2013-01-30 浙江思博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硅片运载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10455A1 (de) * 2009-02-14 2010-08-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ufnahmevorrichtung für eine Fördereinrichtung
CN101774100B (zh) * 2010-01-13 2012-06-06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网架结构的可调式焊接定位装置
FR2956374B1 (fr) * 2010-02-12 2012-03-16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transport et/ou de stockage d'une piec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0045010A1 (de) * 2010-09-10 2012-03-15 Eisenmann Ag Fördereinheit und Fördersystem zum Fördern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sowie Anlage zur Behandlung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DE102011010544A1 (de) * 2011-02-07 2012-08-09 Eisenmann Ag Tragbahnförderer und Förder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DE102011103729A1 (de) 2011-05-31 2012-12-06 Eisenmann Ag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Gegenständen
CN102514900B (zh) * 2011-12-26 2014-03-19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 寻线自动运料系统和方法
US9421794B2 (en) 2012-05-21 2016-08-23 CED Integrated Solutions, Inc. Fluid appl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849402B (zh) * 2012-08-30 2014-12-10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定子线圈成型的流水线生产系统
DE102014012211A1 (de) * 2014-08-16 2016-02-18 Eisenmann Ag Fördervorrichtung für Transportstrukturen
DE102015003736A1 (de) * 2015-03-21 2016-09-22 Eisenmann Se Transportwagen und Anlage zum Transportieren von Gegenständen
DE102015006098A1 (de) * 2015-05-09 2016-11-10 Eisenmann Se Temperiervor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von Werkstücken
CN105083897B (zh) * 2015-09-11 2018-07-27 海门黄海创业园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恒湿养护箱用载物推车装载
CN105292977B (zh) * 2015-10-21 2017-10-10 天津百利阳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有机垃圾喷爆处理工艺全自动储料输运系统换轨小车
JP6749754B2 (ja) * 2015-11-02 2020-09-02 株式会社東安 コンベア装置
DE102016004484A1 (de) 2016-04-13 2017-10-19 Eisenmann Se Verfahren und Fertigungsanlage zur Herstellung von Fahrzeugen und Oberflächenbehandlungsanlage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IT201600112539A1 (it) * 2016-11-08 2018-05-08 Steelco Spa Macchina di trattamento di oggetti, in particolare lavaggio, termodisinfezione e/o sterilizzazione di oggetti
CN106516622A (zh) * 2016-12-27 2017-03-22 安徽星光标识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标识牌加工线的输送装置
DE102017113343A1 (de) 2017-06-19 2018-12-20 Eisenmann Se Verfahren und Fertigungsanlage zur Herstellung von Fahrzeugen und Oberflächenbehandlungsanlage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CN108372714A (zh) * 2018-03-29 2018-08-07 珠海迈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单元同时印刷的smt单轨印刷设备
DE102018109584A1 (de) * 2018-04-20 2019-10-24 Eisenmann Se Förderanlage mit einem Förderwagen
DE102018116624A1 (de) * 2018-07-10 2020-01-16 Eisenmann Se Förderanlage sowie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solchen
US10934099B2 (en) * 2018-05-02 2021-03-02 Caromation, Inc. Electric pallet conveyor
TWI681103B (zh) 2018-07-18 2020-01-0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製備鋼筋籠之治具及方法
DE102018216377A1 (de) * 2018-09-25 2020-03-26 Dürr Systems Ag Förder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Fördern von Werkstücken
KR102046433B1 (ko) * 2019-07-29 2019-12-05 비앤에스(주) 주행 및 가이드 기능을 구비한 롤러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팰릿이송시스템
DE102020104388A1 (de) 2020-02-19 2021-08-19 Eisenmann Se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Transportieren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CN112978275B (zh) * 2021-02-24 2022-06-24 东莞市超业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输送和自定位一体的输送设备
CN113291772B (zh) * 2021-03-12 2022-11-29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传输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产品生产线系统
CN114453168B (zh) * 2022-02-10 2022-12-13 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多种大中客车型活动式支点型滑橇
CN114955421B (zh) * 2022-05-20 2023-03-14 山东农业大学 网格式吊挂运输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6062391B (zh) * 2023-03-13 2023-06-30 杭州智和涂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式喷房内输送机动态密封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5826A2 (en) * 1987-04-01 1989-12-13 Litcom U.K. Limited Assembly line incorporating an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
US5509159A (en) * 1993-01-04 1996-04-23 Ferno Washington, Inc. Undercarriage
EP0738673A1 (en) * 1995-04-20 1996-10-23 Daifuku Co., Ltd. Conveying system
US5669309A (en) * 1996-04-17 1997-09-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ccumulating conveyor system
US5987673A (en) * 1995-11-07 1999-11-23 Ferno-Washington, Inc. Undercarriage extension
US6324992B1 (en) * 1999-05-14 2001-12-04 Tsubakimoto Chain Co. Hybrid carrying tru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8946A (en) * 1968-01-24 1970-07-07 Webb Co Jervis B Pusher conveyor for wheeled carriers
EP0067421B2 (de) * 1981-06-15 1991-10-02 Fredenhagen Kg Bodenfördersystem
US4691640A (en) * 1984-12-27 1987-09-08 Tsubakimoto Chain Co. Automotive body, floor conveyor, having pivotal carriers
US4593624A (en) * 1985-02-11 1986-06-10 Planet Corporation Power and free conveyor
GB2238761B (en) * 1989-09-20 1993-06-02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and installing hinge pins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US5368152A (en) * 1993-10-04 1994-11-29 Rhodes; Arthur B. Improvement in conveyor chain engagement pin in conveying system for moving load carrying units
JP3537193B2 (ja) * 1994-09-19 2004-06-1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台車の引込装置
DE19641048C2 (de) * 1996-10-04 2000-07-20 Flaekt Ab Verfahren zum Ein- und Ausbringen von Werkstücken, insbesondere Fahrzeugkarosserien, Vorrichtung und Anlage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Werkstücken im Durchlauf
CA2256968C (en) * 1997-12-24 2006-10-24 Lawson Automotive Inc. Pallet retention and release system
NL1009222C2 (nl) * 1998-05-20 1999-11-24 Vanderlande Ind Nederland Werkwijze en installatie voor het transporteren van goederen alsmede combinatie van een bak en van een door wielen ondersteund frame voor het transporteren van goederen.
AUPP469998A0 (en) * 1998-07-16 1998-08-06 Ferno Australia Pty Ltd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the loading of stretcher undercarriages into ambulances
JP4169434B2 (ja) * 1999-05-14 2008-10-2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ハイブリッド搬送台車用ストレージコンベヤ
US6494304B1 (en) * 2000-08-15 2002-12-17 Jervis B. Webb Company Production operation with power and free pallet conveyor
DE10047968A1 (de) * 2000-09-27 2002-04-18 Flaekt Ab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Werkstücken
US6681424B1 (en) * 2000-10-02 2004-01-27 Ferno-Washington, Inc. Tilt-top mortuary cot
DE20105676U1 (de) * 2001-01-29 2001-06-28 Eisenmann Foerdertech Anlage zum Behandeln, insbesondere zum Lackieren, von Gegenständen, insbesondere von Fahrzeugkarosserien
JP4538774B2 (ja) * 2001-02-14 2010-09-0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台車式搬送装置
DE10142395C5 (de) * 2001-05-03 2009-07-30 Dematic Gmbh & Co. Kg Lager- und Transportsystem in modularer Bauweise
JP3879818B2 (ja) * 2001-09-06 2007-02-1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装置
JP2003191875A (ja) * 2001-12-28 2003-07-09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車体組立ラインにおけるワーク搬送方法及びワーク搬送装置
DE10205991A1 (de) * 2002-02-14 2003-08-28 Eisenmann Foerdertech Förderein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Gegenständen
JP4235891B2 (ja) * 2003-03-07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台車の搬送装置
JP2007076518A (ja) * 2005-09-14 2007-03-29 Toyota Motor Corp 台車の搬送設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5826A2 (en) * 1987-04-01 1989-12-13 Litcom U.K. Limited Assembly line incorporating an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
US5509159A (en) * 1993-01-04 1996-04-23 Ferno Washington, Inc. Undercarriage
EP0738673A1 (en) * 1995-04-20 1996-10-23 Daifuku Co., Ltd. Conveying system
US5987673A (en) * 1995-11-07 1999-11-23 Ferno-Washington, Inc. Undercarriage extension
US5669309A (en) * 1996-04-17 1997-09-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ccumulating conveyor system
US6324992B1 (en) * 1999-05-14 2001-12-04 Tsubakimoto Chain Co. Hybrid carrying truck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7488A (zh) * 2011-07-25 2013-01-30 浙江思博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硅片运载装置
CN102897488B (zh) * 2011-07-25 2015-07-08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 硅片运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7017511B4 (de) 2017-05-24
ATE525273T1 (de) 2011-10-15
PL1980474T3 (pl) 2012-02-29
DE102007017511C5 (de) 2020-01-23
US8474594B2 (en) 2013-07-02
US20080251354A1 (en) 2008-10-16
EP1980474A2 (de) 2008-10-15
EP1980474B1 (de) 2011-09-21
EP2322414A2 (de) 2011-05-18
ES2373475T3 (es) 2012-02-03
US20130075227A1 (en) 2013-03-28
EP1980474A3 (de) 2010-01-06
EP2322414B1 (de) 2012-11-14
ES2398081T3 (es) 2013-03-13
US8336701B2 (en) 2012-12-25
CN101284553A (zh) 2008-10-15
EP2322414A3 (de) 2011-05-25
DE102007017511A1 (de)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4553B (zh) 滑车及其中转站、驱动单元、驱动系统和输送设备
US9688478B2 (en) Conveyor unit and conveyor system for conveying vehicle bodies and plant for machining vehicle bodies
CA2003277C (en) Cable transport system with garaging of carriers
CN100582423C (zh) 采用链板输送器的塔式或仓储式停车设备
JPH03501039A (ja) 搬送装置を備えた保管システム、特に車輛の駐車システム
US7014410B2 (en) Container drive-by transfer and system
JP4169434B2 (ja) ハイブリッド搬送台車用ストレージコンベヤ
JPH06211129A (ja) 案内線路に沿って案内される床面走行形搬送車両を有する搬送装置
JPH0725441A (ja) 可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JP2856033B2 (ja) 移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JP3521545B2 (ja) 可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US3404636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nal assembly of automotive vehicles
US1149647A (en) Portable parcel-carrier.
JP2005162477A (ja) 物品を搬送するための搬送システム
JP3474779B2 (ja) 有軌道台車システム
JP3159910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設備
JP3127693B2 (ja) 車両搬送装置
JP3900750B2 (ja) 移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JP3116930B2 (ja) 移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JP3086461U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走行体
SU1137035A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 и передачи изделий с одного конвейера на другой,расположенных под углом друг к другу
JP3113677U (ja) ワンフレームトロ
JP3826754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02518271A (ja) 方向変換装置
JP3780774B2 (ja) 移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EISENMANN A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ISENMANN ANLAGENBAU

Effective date: 201111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22

Address after: German Bobulingen

Applicant after: Eisenmann AG

Address before: German Bobulingen

Applicant before: Eisenmann Anlagenbau GmbH. & Co.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4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