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6102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76102C CN100576102C CN200810002954A CN200810002954A CN100576102C CN 100576102 C CN100576102 C CN 100576102C CN 200810002954 A CN200810002954 A CN 200810002954A CN 200810002954 A CN200810002954 A CN 200810002954A CN 100576102 C CN100576102 C CN 10057610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velocity variations
- image
- photoreceptor
- process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7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its spe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避免由于感光体齿轮133Y的齿轮部133aY与结合部133bY产生晃动为起因导致调色剂像的叠合偏移修正精度恶化的图像形成装置。感光体齿轮133Y是由回转周面形成多个齿轮的齿轮部133aY与结合于感光体的结合部133bY形成一体构成。所述结构中,由于设有多个齿轮的齿轮部133aY与结合于133bY形成一体,因此,齿轮部133aY与结合部133bY不会产生晃动。由此,能够避免由于所述晃动,导致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检测到的速度变化图形,与形成图像时发生的速度变化图形不一致,从而,能够避免由于晃动为起因引起的叠合偏移修正精度恶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分别形成在多个回转的像载置体上的可视像叠合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等环形移动体或保持在该环形移动体表面的记录介质上的复印机,传真机,以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像载置体分别将可视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等上,该可视像的副扫描方向(像载置体的回转方向)上会发生叠合偏移。引起所述叠合偏移的原因之一,是与感光体等像载置体在相同轴线上一边回转一边对所述像载置体传递回转驱动力的从动齿轮的偏心引起的。更具体地说,若与像载置体在相同轴线上回转的从动齿轮发生偏心,则导致像载置体发生速度变化。该速度变化具有像载置体回转约一周时描绘一个周期的正弦波的特性。形成一个周期的正弦波的理由在于,驱动马达的主动齿轮与偏心的从动齿轮的最长直径部分啮合时,像载置体的线速度成为最快。于是,这些最长直径部分与最短直径部分以回转轴为中心,互相偏移180°的位置,因此,像载置体的速度变化特性成为一个周期的正弦波。
当线速度比原来快时,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点以比原来快的时间到达转印位置,而另一方面,当线速度比原来慢时,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点以比原来慢的时间到达转印位置。于是,其他的像载置体上的后者点叠合转印在前者点上,或前者点叠合转印在后者点上,导致沿副扫描方向的可视像发生叠合偏移。
作为能够抑制上述叠合偏移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例举特开平2006-47920号公报(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1”),特开平9-146329号公报(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发明。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预定的时间,以预定的间距沿作为像载置体的鼓状感光体表面的移动方向形成由多个调色剂像构成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在将该这些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之后,由光敏传感器检测转印带上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各调色剂像,并且,基于其检测间隔检测感光体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接着,基于该速度变化图形,确定驱动速度图形,能够消除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分别对多个感光体进行上述驱动速度图形确定。基于从个人计算机等发送到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时,分别以预先确定的驱动速度图形驱动各感光体,能够抑制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得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相对地对准,能够抑制由于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引起的叠合偏移。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专利文献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各调色剂像的检测间隔,检测感光体在回转约一周所发生的速度变化图形。另一方面,由光敏传感器检测设置在与感光体在相同轴线上回转的从动齿轮上的标记,从而检测感光体成为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由此,掌握感光体成为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与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的关系。在分别对各感光体实行上述检测后,通过分别驱动各感光体,使得多个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暂时地发生变化,从而调整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差。通过该调整,在各转印位置中,使得比原来的时间早到转印位置的各点,与比原来的时间慢到转印位置的各点取得同步,能够抑制叠合偏移。
当多个感光体的配置间距成为感光体周长的整数倍时,在转印到记录纸等之前,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在移动到下一个调色剂像转印位置期间,感光体以整数回转。因此,通过将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差调整成为零,能够使得在各转印位置使得具有适合关系的各点取得同步。与此相反,当多个感光体的配置间距成为感光体周长的整数倍时,分别以预定时间在各感光体之间设定速度变化的相位差,能够使得在各转印位置具有适合关系的各点取得同步。
但是,即使分别以上述驱动速度图形驱动各感光体回转,或调整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仍不能完全抑制叠合偏移。
于是,本发明者们对其原因进行了锐意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即,以提高感光体的维修保养性为目的,一般,使得感光体能够容易地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地说,将与感光体在相同轴线上回转并将回转驱动力传递到感光体的从动齿轮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能够回转自如。另一方面,使得感光体能够容易地装卸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当将感光体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时,其回转轴的一端部与固定在图像装置主体的从动齿轮结合。本发明者们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从动齿轮,设有从圆盘形齿轮部的中心沿轴线方向大大突出的结合部,将该筒形结合部嵌入圆盘形齿轮部中心。但是发现,在上述从动齿轮中,由于齿轮部与结合部之间产生晃动,导致每次回转时速度变化图形发生微妙地变化。也就是说,由于该晃动,导致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检测到的速度变化图形与形成图像时发生的速度变化图形不一致,成为不能完全抑制叠合偏移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由于从动齿轮的齿轮部与结合部的晃动为起因导致产生叠合偏移的修正精度恶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多个像载置体,在回转的表面载置可视像;
多个驱动源,分别驱动所述多个像载置体中的各像载置体;
多个从动齿轮,在所述像载置体的回转轴线上分别与相对于所述多个像载置体结合,并与任意一个所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
可视像形成手段,基于图像信息在各像载置体的表面形成可视像;
环形移动体,其表面作环形地移动,以便从各像载置体的对面位置依次地通过;
转印手段,将形成在各像载置体的表面的可视像转印到被保持在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的记录介质上,或者,将所述可视像转印到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之后,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像检测手段,检测形成在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的可视像;
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像载置体分别实行以下控制:使得预先设定的由多个可视像构成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形成在像载置体的表面,并转印到所述环形移动体,并且,基于所述像检测手段检测出所述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各可视像的时间间隔,检测所述像载置体表面的速度变化图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从动齿轮分别是由齿轮部与结合部形成一体的从动齿轮,所述齿轮部的回转周面形成多个齿轮,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像载置体结合。
(2)根据(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检测像载置体表面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作为所述速度变化图形。
(3)根据(2)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回转角度检测手段,检测所述多个从动齿轮是否分别成为预定回转角度,同时,所述控制手段基于所述回转角度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分别决定使得多个所述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像载置体上的开始形成时间。
(4)根据(3)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采用所述从动齿轮成为所述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作为所述开始形成时间。
(5)根据(3)或(4)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像载置体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基于所述开始形成时间与所述速度变化图形,解析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图形,能够消除像载置体表面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解析结果对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进行调整。
(6)根据(5)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驱动源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当与其驱动源对应的所述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在预定阈值以下时,不实行基于所述驱动速度图形对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进行调整,以相同速度驱动所述驱动源。
(7)根据(5)或(6)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从动齿轮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基于所述回转角度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在预定的时间计算出所述从动齿轮回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根据计算结果对所述驱动速度图形进行修正。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发明中,多个从动齿轮分别是由设有多个齿轮的齿轮部与结合于像载置体的结合部形成一体,因此,齿轮部与结合部不会产生晃动。由此,能够避免由于所述晃动为起因,导致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检测到的速度变化图形与形成图像时发生的速度变化图形不一致,能够避免所述晃动为起因的叠合偏移修正精度恶化。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所述打印机的Y用处理单元结构的放大图;
图3表示所述Y用处理单元的斜视图;
图4表示所述Y用处理单元的显影单元的斜视图;
图5表示固定在所述打印机的框架中,作为驱动传递系统的主体侧驱动传递部的斜视图;
图6表示从所述主体驱动传递部上方显示的平面图;
图7表示Y用处理单元一端部的局部斜视图;
图8表示所述打印机的Y用感光体齿轮与其周围结构的斜视图;
图9表示从处理驱动马达侧看所述感光体齿轮与其周围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10表示所述打印机中四个感光体,转印单元,以及光写入单元的侧面图;
图11表示由所述打印机形成的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模式的平面图;
图12表示所述转印单元与光学传感器单元的斜视图;
图13表示用于说明潜像写入位置与转印位置关系的图;
图14表示在潜像写入位置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的线图;
图15表示在潜像写入位置时,潜像形成间隔变化特性的线图;
图16表示在转印位置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的线图;
图17表示在转印位置时,潜像形成间隔变化特性的线图;
图18表示在潜像写入位置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与在转印位置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关系的线图;
图19表示在潜像写入位置时潜像形成间隔变化特性,与在转印位置时潜像形成间隔变化特性关系的线图;
图20表示基于检测时间间距误差检测到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与在潜像写入位置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特性关系的线图;
图21表示所述打印机中Y用感光体齿轮的斜视图;
图22表示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体与感光体齿轮的斜视图;
图23表示所述感光体齿轮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方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该打印机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以下简记为“Y、C、M、K”)用四个处理单元1Y、1C、1M、1K,作为调色剂像形成手段。该四个处理单元除了使用颜色互异的Y、C、M、K调色剂作为图像形成物质以外,其他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以用于生成Y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单元1Y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处理卡盒1Y具有感光体单元2Y以及显影单元7Y,如图3所示,处理单元1Y能够一体地在安装到打印机主体、或从打印机主体拆卸。另外,在将该处理单元1Y从打印机主体卸下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显影单元7Y能够安装到感光体单元(没有图示)、或从感光体单元拆卸。
在图2中,感光体单元2Y具有鼓状感光体3Y,鼓清洁装置4Y,消电装置(没有图示),以及充电装置5Y等。
通过驱动手段(没有图示)驱动充电装置5Y沿图中顺时钟方向回转,使得感光体3Y的表面均一带电。更具体地说,在图2中,一边接通电源(没有图示)对充电辊6Y施加充电偏压,一边驱动其沿逆时钟方向回转,通过使得该充电辊6Y与感光体3Y相接,使得感光体3Y表面均一带电。另外,也可以使用充电刷代替充电辊6Y与感光体3Y相接,还可以通过充电器方式使得感光体3Y均一带电,使用例如栅控式电晕充电器等。从光写入装置射出激光,使用该激光对均一带电的感光体3Y表面进行曝光扫瞄,使得Y用静电潜像形成在其表面。
作为显影手段,显影单元7Y具有配设了第一运送螺旋8Y的第一剂收纳部9Y,还具有配设了由导磁率传感器构成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以下,简称为“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第二运送螺旋11Y,显影辊12Y,刮板13Y等的第二剂收纳部14Y。在所述二个收纳部中,收纳由磁性载体与带负电的Y调色剂构成的Y显影剂(没有图示)。通过驱动手段(没有图示)驱动所述第一运送螺旋8Y回转,将第一剂收纳部9Y中的Y显影剂沿与图面垂直的方向,从面前朝进深侧运送。接着,所述Y显影剂从设置在第一剂收纳部9Y与第二剂收纳部14Y之间的间隔壁上的连通口(没有图示)经过,进入第二剂收纳部14Y中。
通过驱动手段(没有图示)驱动第二运送螺旋11Y回转,将Y显影剂从图中所示的进深侧朝面前运送。通过固定在第二剂收纳部14Y底部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对运送中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检测。在进行上述运送的第二运送螺旋11Y的上方配设与其平行的显影辊12Y。该显影辊12Y具有由非磁性管构成,并沿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的显影套15Y,该显影套15Y内置磁辊16Y。Y显影剂由第二运送螺旋11Y运送,其中一部分通过磁辊16Y发出的磁力被吸附到显影套15Y的表面,接着,通过与作为显影部件的显影套15Y保持预定间隙的刮板13Y被限制层厚,然后,被运送到与感光体13对向的显影区域,并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3Y上的Y用静电潜像上,由此,在感光体3Y上形成Y调色剂像。通过显影,使得Y显影剂中的Y调色剂被消费,该Y显影剂随着显影套15Y的回转返回到第二运送螺旋11Y上,接着,被运送到面前,经过所述连通口(没有图示)返回第一剂收纳部9Y中。
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检测Y显影剂的导磁率,并将该检测结果作为电压信号送到控制部(没有图示)。该控制部包括作为运算部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作为数据存储装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roy)等,能够执行各种运算处理和控制程序。由于Y显影剂的导磁率与调色剂的浓度相关,因此,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输出与Y调色剂的浓度相对应的电压值。所述控制部包括RAM,其中存储作为从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输出电压的Y用目标值Vtref,以及从搭载于其他显影组件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没有图示)输出的输出电压目标值的M用Vtref、C用Vtref、K用Vtref的数据。对于Y显影单元7Y,将从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输出的电压值与Y用Vtref进行比较,在与比较结果对应的时间驱动Y调色剂供给装置(没有图示)。通过该驱动,在第一剂收纳部9Y中进行适当地供给,以补充在显影步骤被消费的Y调色剂。由此,使得第二剂收纳部14Y中的Y显影剂的Y调色剂浓度维持在所定的范围内。对于其他颜色用处理单元1C、1M、1K中的显影剂实行相同的调色剂供给控制。
感光体3Y作为像载置体,而且是潜像载置体。将形成在感光体3Y上的Y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在后记述)上。感光体单元2Y的鼓清洁装置4Y用于清除经过中间转印步骤的感光体3Y表面所残留的调色剂。通过消电装置对经过清洁步骤的感光体3Y的表面进行消电,使得感光体3Y表面初始化,以备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对于其他颜色用处理单元1M、1C、1K,使用上述相同步骤,在感光体3Y、3C、3M、3K上形成各色用静电潜像,并中间转印到作为环形移动体的中间转印带上。
在处理单元1Y、1M、1C、1K的下方配置光写入组件20(参照图1)。光写入组件20作为潜像形成手段,其将根据图像信息发射的激光L分别照射到感光体3Y、3C、3M、3K上,由此,在感光体3Y、3C、3M、3K上形成Y、C、M、K用静电潜像。所述光写入单元20中,由马达驱动多面镜21回转,通过多面镜21使得从光源射出的激光L偏转,并且,通过多个光学透镜和反射镜使得所述激光L照射到感光体3Y、3C、3M、3K。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通过LDE阵列取代上述结构进行光扫描。
在光写入单元20的下方沿垂直方向叠置配设第一供纸盒31与第二供纸盒32。在这些供纸盒中,分别收纳多张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成为叠置状态,并且,最上面的记录纸P分别与第一供纸辊31a,第二供纸辊32a相接。若通过驱动手段(没有图示)驱动第一供纸辊31a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则第一供纸盒31中最上面的记录纸P朝着设置在供纸盒右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供纸通道33排出。另外,若通过驱动手段(没有图示)驱动第二供纸辊32a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则第二供纸盒32中最上面的记录纸P朝着设置在供纸盒右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供纸通道33排出。在供纸通道33中设置多个对运送辊34,通过该多个对运送辊34将送入到供纸通道33的记录纸P夹持在各辊之间,一边将其从供纸通道33的图中所示下侧朝着上侧运送。
在供纸通道33的末端配设一对定位辊35。该一对定位辊35将从一对运送辊34运送到的记录纸P夹持在两个辊之间时,立即使得该两个辊暂时停止回转,接着,在适合的时间将记录纸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在后记述)送出。
在图1中,各处理单元1Y、1M、1C、1K的上方配设转印单元40。所述转印组件40对作为环形移动体的中间转印带41进行架设,并使其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环形移动。另外,所述转印单元40还包括带清洁单元42,第一托架43,第二托架44,四个一次转印辊45Y、45C、45M、45K,二次转印背撑辊46、驱动辊47、辅助辊48、以及张力辊49等。所述中间转印带41一边通过所述八个辊架设,一边由驱动辊47被驱动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所述四个一次转印辊45Y、45C、45M、45K与感光体3Y、3C、3M、3K之间夹入所述中间转印带41,分别形成各一次转印夹持部。对中间转印带41的背面(带内侧的周面)施加与调色剂逆极性(例如正极)的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41进行环状移动,依次地从Y、M、C、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通过,在该过程中,感光体3Y、3C、3M、3K上的各调色剂像叠合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到41的正面,由此,在该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四色叠合的调色剂图像(以下,简称为“四色调色剂像”)。
二次转印背撑辊46与二次转印辊50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41,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所述二次转印辊50配设在中间转印带41的带外侧。如上述说明,一对定位辊35的辊之间夹持记录纸P,在与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取得同步的时间,将记录纸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通过被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50与二次转印背撑辊46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电场和夹持压力,使得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同时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与记录纸P上的白色相配,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当中间转印带41从二次转印夹持部通过后,其上附着没有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残留调色剂。于是,通过带清洁单元42清除所述残留调色剂,使得所述带清洁单元42的清洁板42a与中间转印带41的正面接触,从而刮除中间转印带41上的残留调色剂。
转印单元40的第一托架43随着电磁元件(没有图示)的接通或断开,以辅助辊48的回转轴线为中心,按所定的回转角度转动。本发明涉及的作为图像形成系统的打印机在形成黑白图像时,通过接通所述电磁元件,使得第一托架43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略微回转,从而使得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以辅助辊48的回转轴为中心,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公转,由此,使得中间转印带41离开感光体3Y、3C、3M,然后,仅驱动处理单元1K,以形成黑白图像。这样,在形成黑白图像时,不用驱动Y、C、M用处理单元,能够避免处理单元多余的消耗。
在图1中,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方配设定影单元60。所述定影单元60包括加压辊61,以及定影带单元62。所述定影单元62具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64,内置卤素灯等发热源的加热辊63、张力辊65、驱动辊66、以及温度传感器(没有图示)等。环形定影带64通过加热辊63,张力辊65以及驱动辊66架设,并朝着图中逆时钟方向环形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由加热辊63从定影带64的背面侧进行加热。在被加热定影带64的架设在加热辊61的部分,使得朝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的加压辊61从定影带64的正面接触。由此,由加压辊61与加热辊63接触形成定影夹持部。
在定影带64的外侧配设相对于定影带64的正面,且具有预定间隙的温度传感器(没有图示),对即将进入定影夹持部的定影带64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被发送到定影电源电路(没有图示)。所述定影电源电路基于所述检测结果,对内置发热源的加热辊63,以及加压辊61进行接通或断开的控制。由此,使得定影辊64表面温度保持在约140°。
如图1所示,当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P与中间转印带41分离之后,被运送到定影单元60。接着,该记录纸P-边由定影夹持部夹持一边从图中下侧朝着上侧被运送,在此过程中,通过定影带64被加热、加压,使得彩色调色剂图像定影。
被施加上述定影处理的记录纸P在经过一对排纸辊67之后,被排出到装置外。打印机主体的框架上面形成码放部68,所述排出的记录纸P依次地叠置在该码放部68。
转印单元40的上方配设四个调色剂卡盒100Y、100C、100M、100K。该四个调色剂卡盒100Y、100C、100M、100K将其中收纳的Y、C、M、K四种调色剂适当地供给到显影单元7Y、7C、7M、7K中。另外,该四个调色剂卡盒100Y、100C、100M、100K与处理单元1Y、1C、1M、1K分开设置,能够独立地安装到打印机主体,或从打印机主体拆下。
图5表示固定在打印机框架中,作为驱动传递系统的主体侧驱动传递部的斜视图。图6表示从上方表示主体侧驱动传递部的平面图。
在打印机的框架中直立地设置支承板,该支承板上固定四个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作为驱动源。所述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回转轴与主动齿轮121Y、121C、121M、121K在相同的轴线上回转。
在所述四个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回转轴下方配设显影齿轮122Y、122C、122M、122K。所述显影齿轮122Y、122C、122M、122K与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承板上的固定轴(没有图示)结合并能够滑动回转,而且,具有相互在同一回转轴线上回转的第一齿轮部123Y、123C、123M、123K,以及第二齿轮部124Y、124C、124M、124K。与所述第一齿轮部123Y、123C、123M、123K相比,所述第二齿轮部124Y、124C、124M、124K分别位于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前端侧。通过使得第一齿轮部123Y、123C、123M、123K与主动齿轮121Y、121C、121M、121K啮合,且驱动所述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回转,使得显影齿轮122Y、122C、122M、122K在其固定轴上滑动回转。
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作为驱动源,由作为直流无刷马达的一种的直流伺服马达(以下简称为“DC伺服马达”)或步进马达构成。主动齿轮121Y、121C、121M、121K与感光体齿轮133Y、133C、133M、133K(参照图8)的减速比,例如设定为1∶20。从主动齿轮到感光体齿轮设定为一次减速,除了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之外,还可以减少由于两个齿轮的啮合与偏心等因素引起传递误差。由于设定减速比较大的一次减速,因此,感光体齿轮的直径比感光体的直径大。通过使用上述大直径的感光体齿轮,使得与每个齿轮的啮合度相对应的感光体表面的齿距误差减小,从而使得沿副扫描方向的打字浓度不匀(条纹)现象减少。所述减速比是根据感光体的目标速度与马达特性的关系,基于能够得到高效率,高回转精度的速度范围决定。
在显影齿轮122Y、122C、122M、122K的左侧配设与固定轴(没有图示)结合并滑动回转的第一中继齿轮125Y、125C、125M、125K。通过使得该第一中继齿轮125Y、125C、125M、125K与第二齿轮部124Y、124C、124M、124K啮合,接受来自显影齿轮122Y、122C、122M、122K的驱动力,在固定轴上滑动回转。第一中继齿轮125Y、125C、125M、125K沿驱动传递方向的上游侧与第二齿轮部124Y、124C、124M、124K啮合,且沿驱动传递方向的下游侧与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啮合。所述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由显影离合器127Y、127C、127M、127K支承。由控制部(没有图示)控制显影离合器127Y、127C、127M、127K的接通或断开,并且,随着该控制将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的回转驱动力传递到离合器轴上,或使得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空转。所述离合器127Y、127C、127M、127K的轴前端侧固定离合器输出齿轮128Y、128C、128M、128K。若接通所述显影离合器127Y、127C、127M、127K,则所述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的回转驱动力传递到离合器轴上,使得离合器输出齿轮128Y、128C、128M、128K回转。与此相反,若断开向所述显影离合器,则即使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回转,由于离合器输入齿轮126Y、126C、126M、126K在离合器轴上空转,因此,离合器输出齿轮128Y、128C、128M、128K停止回转。
在离合器输出齿轮128Y、128C、128M、128K的左侧配设与固定轴(没有图示)结合,并能够滑动回转的第二中继齿轮129Y、129C、129M、129K。该第二中继齿轮129Y、129C、129M、129K与离合器输出齿轮128Y、128C、128M、128K啮合并回转。
在打印机主体侧,驱动传递系统分别与四个处理单元对应。所述驱动传递系统按以下顺序传递驱动:处理驱动马达120→主动齿轮121→显影齿轮122的第一齿轮部123→第二齿轮部124→第一中继齿轮125→离合器输入齿轮126→离合器输出齿轮128→第二中继齿轮129。
图7表示处理单元1Y一端部的局部斜视图。显影单元7Y的壳体内设有显影套15Y(参考图2),使得该显影套15Y的轴部件从壳体侧面贯穿,突出到外部。在该突出的轴部件上固定设置套上游齿轮131Y。另外,在壳体侧面设置突出的固定轴132Y,第三中继齿轮130Y与该固定轴132Y结合且能够滑动回转,并与套上游齿轮131Y啮合。
将处理单元1Y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中,第三中继齿轮130Y不仅与套上游齿轮131Y啮合,还与第二中继齿轮129Y啮合。
本实施例中仅对处理单元1Y进行说明,对于其他颜色用的处理单元也与上述相同,将回转驱动力传递到各显影套,驱动各显影套回转。
在图7中,表示处理单元1Y的一端部,而显影套15Y的另一端侧的轴部件从壳体的另一端侧面贯穿,突出到外部,在该突出部分固定套下游齿轮(没有图示)。另外,使得如图2所示的第一运送螺旋8Y,以及第二运送螺旋11Y的轴部件也分别从壳体另一端的侧面贯穿,突出到外部,所述突出部分(没有图示)固定第一螺旋齿轮,以及第二螺旋齿轮。若由套上游齿轮131Y传递驱动力驱动显影套15Y回转,则在另一端侧的套下游齿轮随着其回转。接着,与该套下游齿轮啮合的第二螺旋齿轮接受驱动力,使得第二运送螺旋11Y回转,同时,与第二螺旋齿轮啮合的第一螺旋齿轮接受驱动力,使得第一运送螺旋8Y回转。在其他颜色用处理单元1C,1M,1K中也采用相同的结构。
图8表示感光体齿轮133Y与其周围结构的斜视图。在图8中,主动齿轮121Y不仅与显影齿轮122Y的第一齿轮部123Y啮合,还与作为显影齿轮的感光体齿轮133Y啮合。感光体齿轮133Y被装置主体驱动传递部支承,回转自如。感光体齿轮133Y的直径比感光体的直径大。若处理驱动马达120Y回转,则其驱动力通过一次减速,从主动齿轮121Y传递到感光体齿轮133Y,驱动感光体回转。其他色用处理单元1C,1M,1K中也采用相同的结构。
处理单元的感光体的回转轴与被支承在打印机主体侧的感光体齿轮133通过联轴器结合。
在上述机构的打印机中,若通过处理驱动马达120Y驱动感光体齿轮133Y回转,则由于感光体齿轮133Y的偏心,引起Y用感光体发生速度变化。所述速度变化如上所述,其变化特性是感光体每回转一周描绘一个周期的正弦曲线。
如图1所示,若感光体3Y、3C、3M、3K发生速度变化,则从感光体3Y、3C、3M、3K上被光写入单元20照射光的位置形成潜像开始,到移动到第一转印夹持部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发生变化。由此,在一次转印带夹持部,各颜色点发生微妙地叠合偏移。
下面,对本打印机的特征性结构进行说明。
图9表示从处理驱动马达侧看Y用感光体齿轮133与其周围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0表示四个感光体3Y、3C、3M、3K,转印单元40,以及光写入单元20的侧面图。沿感光体齿轮133Y的齿轮部的回转方向的预定位置突出地设置羽毛部件134Y(参照图10),用作标记。另外,在感光体齿轮133Y的另一侧配设原位传感器135Y。若驱动感光体齿轮133Y回转成为预定姿势,则该羽毛部件134Y位于与原位传感器135Y对向的位置,并被原位传感器135Y检测到。由此,感光体齿轮133Y每回转一周,由原位传感器135Y检测其成为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
图10中,在将回转驱动力传递到感光体3Y、3C、3M、3K的各感光体齿轮133Y、133C、133M、133K上设置羽毛部件134Y、134C、134M、134K。各感光体3Y、3C、3M、3K每回转一周,由光敏传感器等构成的原位传感器135Y、135C、135M、135K检测到。
在转印单元40的上方设置光学传感器单元136,所述光学传感器单元136包括沿中间转印带41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的两个反射型光敏传感器(没有图示)。该光学传感器单元136中间转印带41的上部架设面相对地设置。
本打印机的控制手段(没有图示)在预定时间进行变化图形检测控制,所述变化图形用于检测由感光体齿轮的偏心为起因,导致感光体每回转一周发生的速度变化。所述预定时间是指,当交换处理单元等使得速度变化图形发生变化的操作时,或以选择高像质打印模式的状态命令进行打印时等。
在变化图形检测控制中,分别在感光体3Y、3C、3M、3K形成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并使其不叠合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以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为例,如图11所示,沿着带移动方向(副扫描方向)以预定间距排列tk01、tk02、tk03、tk04、tk05、tk06…等多个个K调色剂像。在理论上来说,是以预定间距进行排列,但是,由于K用感光体3K会发生速度变化,因此,上述K调色剂像的实际配设间距与速度变化对应地产生误差。
在上述图1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各调色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环形移动,被运送到与光学传感器单元136对向的位置,中途从与二次转印辊50相对的位置通过。在通过二次转印辊50之前,驱动辊接离机构,使得二次转印辊50与中间转印带41分离。由此,能够避免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被转印到二次转印辊50上。
这样,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避免被转印到二次转印辊50上,其中各调色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从光学传感器136的正下方通过时,分别被光学传感器136检测到。由此,能够检测出各色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各调色剂像的检测时间间隔误差。该检测时间间隔误差与由各色的感光体齿轮的偏心引起的速度变化相对应。
所述打印机的控制部(没有图示)基于所述检测时间间隔误差,与感光体齿轮的一个回转周期,解析各色的感光体齿轮回转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作为解析方法,可以例举将所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0,根据变化值的零交,或峰值解析变化量的振幅与相位的方法。但是,由于检测出的数据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此,误差变大,不能够实际应用。于是,在本打印机中,采用通过正交检波处理解析速度变化的方法。所述正交检波处理通过检测变化的零交或峰值难以计算出的少量变化数据,能够解析速度变化图形。
在本打印机中,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与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虽然在振幅上有些差别,但是波形的相位完全取得同步。因此,若检测到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则等于检测到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
另外,在本打印机中,以缩短变化图样检测控制的实行时间为目的,如图12所示,在中间转印带41沿宽度方向并列地形成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k,与M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m。由光学传感器单元136的第一光学传感器137检测形成在带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k,同时,由光学传感器单元136的第二光学传感器138检测形成在带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M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m。由此,同时检测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k中各K调色剂像的检测时间间隔误差,与M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PVm的各M调色剂像的检测时间间隔误差,从而缩短变化图形检测控制的实行时间。另外,对于Y与C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同时检测各检测时间间隔误差。
本打印机的控制部若通过变化图形检测控制检测到各感光体齿轮每回转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则分别解析各色中能够抵消感光体齿轮速度变化的驱动速度图形。检测到的速度变化图形与感光体齿轮的实际速度变化图形不同。
下面参照附图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13中,Y用感光体3Y被照射从光写入单元20发出的写入光,形成Y用静电潜像。在感光体3Y的回转轨道上,符号Sa表示从光写入单元20发出写入光形成潜像的潜像写入位置,符号Sb表示将Y用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转印位置。
为了使得Y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各Y调色剂像尽可能以相等间距形成在感光体3Y的周方向,分别以相等间距发出写入光,用于形成作为各Y调色剂像前身的各Y潜像。但是,此时,若感光体3Y发生速度变化,则与其速度变化相对应,Y潜像的间隔(距离)(以下称为“间距”)发生变化。更具体地说,在潜像写入位置Sa中,当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速度比标准速度快时,Y潜像的间距也比原来的间距大。与此相反,当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速度比标准速度慢时,Y潜像的间距比原来的间距小。因此,在潜像写入位置Sa中,若感光体3Y的表面按照图14所示的变化特性发生变化,则Y潜像形成间距按照图15所示的变化特性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特性的相位完全相同。
另一方面,将使得Y潜像显影得到的Y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时,若感光体3Y发生速度变化,即使使得多个Y调色剂像以相等间距排列在感光体3Y,也会以不均等的间距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此时,在转印位置Sb中,若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速度比标准速度快时,中间转印带41上的Y调色剂像的间距比原来的间距小。与此相反,当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速度比标准速度慢时,中间转印带41上的Y调色剂像的间距比原来的间距大。因此,在转印位置Sb中,若感光体3Y的表面按照图16所示的变化特性发生速度变化,则中间转印带41上Y调色剂像的间距按照图17所示的变化特性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特性的相位完全相反。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可以知道,由于感光体表面的潜像写入位置Sa发生速度变化,加上感光体表面的转印位置Sb发生速度变化,导致中间转印带41上的Y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Y调色剂像间距发生变化。更具体地说,如图13中所示,若设定潜像写入位置Sa与转印位置Sb形成α°,于是,如图18所示,感光体表面的潜像写入位置Sa的速度变化特性,与感光体表面的转印位置Sb的速度变化特性,成为相位偏移α°的关系。但是,由于潜像写入与转印时,感光体速度的高低关系与像间距的大小关系相反,因此,从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的间距方面考虑,两种特性的关系如图19所示,偏移α+180°。
因此,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的各调色剂像的检测时间间隔误差检测到的各调色剂像间距误差如图20所示,包括了在潜像写入位置Sa产生的潜像间距变化特性,与在转印位置Sb产生的调色剂像间隔变化特性(两种特性波的合成波)。通过公知的解析方法,根据该合成波的相位和振幅,与上述说明的α+180°的关系,能够解析潜像写入位置Sa的潜像形成间距变化特性(感光体齿轮的实际速度变化图形)。于是,只要按照与潜像形成间距变化特性成为相反的相位关系的驱动速度图形驱动处理驱动马达,就能够消除感光体的速度变化。
但是,在解析驱动速度图形之前,需要把握潜像形成间距变化特性的波形初期(开始形成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的前端相对应潜像的时间),是否是感光体齿轮成为何种回转姿势(回转角度)的时间。于是,本打印机的控制部基于各原位传感器检测到与其对应的各色感光体齿轮的羽毛部件的时间,决定各色感光体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的潜像开始形成间。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决定潜像开始形成时间的方法。从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开始偏移预定时间t1的时间(开始形成潜像的时间),控制部开始形成各色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的潜像。该开始形成潜像的时间是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加上预定时间t1的时间。也就是说,从原位传感器检测到感光体齿轮的羽毛部件的瞬间开始到经过预定时间t1的时间,成为潜像写入位置Sa的潜像间距变化特性的波形(感光体齿轮的实际速度变化图形)的初期。以该初期为基准,若按照与潜像写入位置Sa的潜像间距变化特性波形的相位相反的驱动速度图形驱动处理驱动马达,就能够通过驱动速度的变化消除由偏心引起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能够基本避免感光体发生速度变化。
于是,本打印机中,当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装置发送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形成时,基于预先解析的驱动速度图形与来自原位传感器的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分别对各色的处理驱动马达进行微调整。
但是,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通过上述处理,仍然不能完全抑制各色感光体的速度变化。下面,对其理由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22表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3与感光体齿轮133的斜视图。感光体3中被收纳在处理单元(没有图示)中,并作为处理单元能够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或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拆下。感光体3的回转轴沿鼓部的轴线方向从两端突出,在一端的回转轴上形成用于与感光体齿轮133的结合部133b(在后记述)结合的联轴器136。
感光体齿轮133固定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能够回转自如,其包括回转周面设有多个齿轮(没有图示)的圆盘形齿轮部133a,与结合在感光体3的联轴器3b的结合部133b。设定所述结合部133b沿回转轴线方向的尺寸,以使其随着设置处理单元的操作,能够与沿回转轴线方向滑动的联轴器3b结合。因此,感光体齿轮133具有从圆盘形齿轮部133a的中心沿轴线方向大大突出的结合部133b。
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图23所示结构的感光体齿轮133。图23中,感光体齿轮133的圆盘形齿轮部133a的中心形成插入孔133c,所述插入孔133c中嵌入结合部133b的根侧。另外,该插入孔133c的周围还形成接受栓133e的栓槽133d。
通过将结合部133b的根侧嵌入齿轮部133a的插入孔133c中,从而使得结合部133b固定。此时,为了防止插入孔133c中的结合部133b空转,在齿轮部133a的栓槽133d中嵌入从结合部133b的根侧周面突出的栓133e。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齿轮部133a与结合部133b的尺寸精度的误差,使得齿轮部133a与嵌入其中的结合部133b之间产生微小的晃动。该晃动导致感光体齿轮133每回转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在每次回转时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检测到速度变化图形,与进行图像形成时产生的速度变化图形不一致。于是,通过上述解析得到的驱动速度图形与感光体齿轮133的实际速度变化图形不符,不能良好地抑制感光体齿轮133的速度变化。
图21表示本打印机中Y用感光体齿轮133Y的斜视图。图中的感光体齿轮133Y的圆盘形齿轮部133aY与圆筒形结合部133b分别由相同材料(例如树脂材料)形成一体,没有接缝。其他颜色用感光体齿轮(133C、133M、133K)也同样,齿轮部与结合部一体地形成。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打印机中,各色感光体齿轮133Y、133C、133M、133K分别是由具有多个齿轮的圆盘形齿轮部与结合于感光体的结合部形成一体,因此,齿轮部与结合部不会产生晃动。由此,能够避免以产生晃动为起因,导致基于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检测到的速度变化图形与进行图像形成时产生的速度变化图形不一致,从而避免由于晃动导致叠合偏移修正精度降低。
图23所示的感光体齿轮133Y的结合部133b本身具有凹部(没有图示),通过该凹部能够接受感光体的联轴器,属于阴模。该阴模结合部133b的凹部形状可以采用例如与联轴器的外径配合的三角柱形,四角柱形等多角柱形。但是,多角柱形的凹部与联轴器啮合的部分较少,因此,由于啮合误差容易引起传递速度变化。于是,本打印机中,使用圆柱形凹部,且内周面设有多个齿轮的内齿轮形结合部133b,同时,使用设有与所述内齿轮啮合的齿轮的联轴器,作为阳模。上述结构与多角形结合部相比,增大了啮合部分,因此,能够减少由于啮合误差引起的传递速度变化。也可将联轴器与结合部133b的阴阳关系相反设定。即,使用作为阳模的结合部133b,另一方面,使用作为阴模、具有接受该结合部133b的凹部的联轴器。
如上所述的本打印机,使用齿轮部与结合部形成一体的感光体齿轮,仅在以下的情况下,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发生变化。即,随着处理单元的装卸或交换,使得感光体回转轴与感光体齿轮的结合部沿回转方向的结合角度发生变化。因此,优选仅在处理单元的装卸操作被检测到时,由控制部实行速度变化图形检测控制。这样,能够防止由于实行不必要的速度变化图形控制而发生多余的停止运转时间。
以上,对感光体每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进行了说明。但是,感光体也会有以比回转一周更长的周期定期地发生速度变化。若感光鼓的角速度设定为ω,则感光体以2π/ω×(α/360)秒为周期发生速度变化。若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的长度设定为比所述周期更长的时间检测到,就能够检测超出一个周期的定期的速度变化,能够以超过一个周期的图形控制回转速度。
接着,对于本发明涉及的打印机,通过各实施例进一步对其特征性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各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结构相同,这里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控制部,采用与各色对应的感光体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原位传感器检测到感光体齿轮的羽毛部件的瞬间),作为各色的速度检测用图像的潜像开始形成时间。换句话说,采用0(μsec)作为上述预定时间t1。通过采用所述时间,在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中加入预定时间t1,能够节省确定驱动速度图形的初期的处理。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的控制部,基于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决定在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时,是否对各色处理驱动马达分别实行基于预先解析的驱动速度图形对驱动速度的微调整。
更具体地说,当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时,对各色处理驱动马达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在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小于预先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不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以相同的速度驱动该处理驱动马达运转;与此相反,在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等于或大于预先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驱动速度图形对感光体齿轮的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
实行上述控制的理由在于:由于原位传感器存在检测精度的界限,并且,处理驱动马达存在回转误差,因此,由原位传感器检测到感光体齿轮的羽毛部件的时间(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与感光体齿轮实际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存在一些误差。由于上述误差,即使基于驱动速度图形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感光体的线速度仍然存在微小的变化。在感光体的实际速度变化基本没有的情况下,若基于驱动速度图形对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则由于上述误差,可能导致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反而比没有进行速度变化微调整时更大。于是,在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不实行微调整,以等速驱动处理驱动马达运转。由此,能够避免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变得更大的现象。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涉及的控制部,在分别检测各色感光体齿轮的速度变化图形时,计算从原位传感器检测到感光体齿轮的羽毛部件到下一次检测到羽毛部件所需要的时间(以下称为“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并将计算结果作为回转一周的基准时间存储在RAM中。
另一方面,当基于图像信息形成图像时,各色感光体齿轮每次回转时,计算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同时,计算现时为止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的平均值。若该平均值与预先存储在RAM中的回转一周的基准时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则对预先解析的驱动速度图形进行修正。进一步,在将回转一周的基准时间更新为与所述平均值相等值之后,基于修正后的驱动速度图形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
实行上述控制的理由在于:如上所述,仅在由于交换处理单元等操作,使得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发生变化时,基于速度变化图形的检测结果解析驱动速度图形。因此,驱动速度图形被更新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在这样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处理驱动马达的裂化,或从马达电源输出的电压经过一段时间发生变化,会导致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发生微小的变化。尽管如此,若仍然基于对应变化前的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的驱动速度图形,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则不能够良好地抑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于是,当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的平均值与回转一周的基准时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则对驱动速度图形进行修正,使其等于平均值。更具体地说,使得修正前的驱动速度图形的波形沿时间轴方向伸展或缩短,以使得一个周期成为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的平均值。由此,能够抑制由于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引起驱动速度图形不适当,导致感光体的速度变化量增加。
以上,对于打印机中基于驱动速度图形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形成一体的感光体齿轮,也可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对各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图形的相位进行调整。
在上述各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控制部作为控制装置,检测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表面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该结构能够检测由于作为从动齿轮的感光体齿轮的偏心引起的感光体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设置原位传感器135Y、135C、135M、135K,作为回转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多个感光体齿轮133Y、133C、133M、133K是否分别成为预定回转角度。控制部基于各原位传感器135Y、135C、135M、135K的检测结果,决定感光体3Y、3C、3M、3K上的Y、C、M、K用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的潜像开始形成时间。所述结构,基于由各原位传感器135Y、135C、135M、135K检测到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确定速度变化图形和驱动速度图形的开始时间,对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驱动速度进行适合地微调整。
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采用感光体齿轮成为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作为潜像开始形成时间。并且,如上所述,在齿轮成为预定角度的时间加入预定时间t1,能够省略对驱动速度图形的初期进行确定的处理。
在上述各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控制部对于各感光体3Y、3C、3M、3K的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基于潜像开始形成时间与速度变化图形,解析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各驱动速度图形,能够消除各感光体3Y、3C、3M、3K的各表面速度变化,并且,根据解析结果,对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的驱动速度进行调整。所述结构中,以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变化消除由感光体齿轮的偏心引起的感光体表面的速度变化,能够抑制感光体表面的速度变化,以及叠合偏移。
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对多个处理驱动马达120Y、120C、120M、120K分别实行控制,在与其相对应的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不实行基于驱动速度图形调整驱动速度的处理,以相同速度进行驱动。所述结构中,如上所述,通过对处理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进行微调整,能够避免发生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变大的情况。
第三实施例涉及的打印机中,控制器基于原位传感器135Y、135C、135M、135K的检测结果,在预定时间计算出各感光体齿轮133Y、133C、133M、133K回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根据该计算结果对驱动速度图形进行修正。该结构中,如上所述,能够抑制由于齿轮回转一周的时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引起驱动速度图形不适当,导致感光体的速度变化量增加。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多个像载置体,在回转的表面载置可视像;
多个驱动源,分别驱动所述多个像载置体中的各像载置体;
多个从动齿轮,在所述像载置体的回转轴线上分别与所述多个像载置体结合,同时与任意一个所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
可视像形成手段,基于图像信息在各像载置体的表面形成可视像;
环形移动体,其表面作环形地移动,以便从各像载置体的对面位置依次地通过;
转印手段,将形成在各像载置体的表面的可视像转印到被保持在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的记录介质上,或者,将所述可视像转印到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之后,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像检测手段,检测形成在所述环形移动体的表面的可视像;
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像载置体分别实行以下控制:使得预先设定的由多个可视像构成的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形成在像载置体的表面,并转印到所述环形移动体,并且,基于所述像检测手段检测出所述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中各可视像的时间间隔,检测所述像载置体表面的速度变化图形;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从动齿轮分别是由齿轮部与结合部形成一体的从动齿轮,所述齿轮部的回转周面形成多个齿轮,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像载置体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检测像载置体表面回转约一周的速度变化图形,作为所述速度变化图形。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回转角度检测手段,检测所述多个从动齿轮是否分别成为预定回转角度,同时,所述控制手段基于所述回转角度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分别决定使得多个所述速度变化检测用图像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像载置体上的开始形成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采用所述从动齿轮成为所述预定回转角度的时间作为所述开始形成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像载置体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基于所述开始形成时间与所述速度变化图形,解析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图形,能够消除像载置体表面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解析结果对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驱动源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当与其驱动源对应的所述速度变化图形中最大速度变化量在预定阈值以下时,不实行基于所述驱动速度图形对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速度进行调整,以相同速度驱动所述驱动源。
7.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手段对所述多个从动齿轮分别实行以下控制:基于所述回转角度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在预定的时间计算出所述从动齿轮回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根据计算结果对所述驱动速度图形进行修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04090A JP5229604B2 (ja) | 2007-01-12 | 2007-01-12 | 画像形成装置 |
JP004090/07 | 2007-01-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1390A CN101221390A (zh) | 2008-07-16 |
CN100576102C true CN100576102C (zh) | 2009-12-30 |
Family
ID=3926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029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6102C (zh) | 2007-01-12 | 2008-01-11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10019B2 (zh) |
EP (1) | EP1944658A1 (zh) |
JP (1) | JP5229604B2 (zh) |
CN (1) | CN10057610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78807B2 (ja) * | 2006-02-17 | 2011-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23083A (ja) * | 2008-03-18 | 2009-10-01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8247B2 (ja) * | 2008-06-24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208053B2 (ja) * | 2009-03-09 | 2013-06-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5328B2 (ja) * | 2009-06-02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81943A (ja) * | 2009-06-03 | 2010-12-1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7776B2 (ja) * | 2009-06-11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82147B2 (ja) * | 2009-07-30 | 2015-03-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
JP5472791B2 (ja) * | 2009-08-24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40579B2 (ja) | 2009-09-07 | 2013-07-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7046B2 (ja) * | 2010-02-23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5795B2 (ja) | 2010-07-30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1037B2 (ja) * | 2011-11-15 | 2016-09-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376445B2 (ja) | 2014-06-11 | 2018-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6432820B2 (ja) * | 2014-06-23 | 2018-1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71318B2 (ja) * | 2019-06-04 | 2023-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モ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制御方法、光学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46862A (en) | 1989-11-22 | 1991-09-10 | Thomson Industries, Inc. | Linear motion ball bearing |
JPH09146329A (ja) | 1995-11-20 | 1997-06-0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186610B2 (ja) * | 1996-07-08 | 2001-07-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72836A (ja) * | 2000-03-27 | 2001-10-0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2001305820A (ja) * | 2000-04-20 | 2001-11-02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の色ずれ補正方法 |
US6317147B1 (en) * | 2000-06-13 | 2001-11-13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registration marks having varying angles |
US6654580B2 (en) * | 2000-12-27 | 2003-11-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725005B2 (en) * | 2001-10-15 | 2004-04-20 | Konica Corporation | Drive control method of photoreceptor dr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058265B2 (ja) * | 2001-12-11 | 2008-03-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7136600B2 (en) | 2002-02-28 | 2006-11-1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ontroller driving image carriers |
JP2004012549A (ja) | 2002-06-03 | 2004-01-15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の色ずれ検出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903965B2 (ja) * | 2002-07-12 | 2007-04-1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400873B1 (en) | 2002-09-20 | 2014-04-02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 device for a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dapted for an adjacent heat source |
JP4264315B2 (ja) | 2003-07-02 | 2009-05-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ジストローラの回転速度設定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72565B2 (ja) | 2003-07-18 | 2009-06-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59124B2 (ja) | 2003-07-31 | 2010-10-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色ずれ検出補正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295575B2 (ja) | 2003-08-05 | 2009-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541024B2 (ja) * | 2004-04-26 | 2010-09-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回転体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126621B2 (en) * | 2004-07-30 | 2006-10-24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er using hybrid reflex writing to color register an image |
JP2006047920A (ja) | 2004-08-09 | 2006-02-1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628168B1 (en) | 2004-08-17 | 2014-01-08 | Ricoh Company, Ltd. |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riving of an endless bel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EP1628169B1 (en) | 2004-08-18 | 2010-01-1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drive speed control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s |
JP4641401B2 (ja) * | 2004-09-16 | 2011-03-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像担持体速度変動位相差の検出方法及び該方法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19541A (ja) * | 2004-10-25 | 2006-05-11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6171594A (ja) | 2004-12-20 | 2006-06-29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6209042A (ja) | 2005-01-25 | 2006-08-10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08916A (ja) | 2005-01-31 | 2006-08-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80790B2 (ja) * | 2005-03-17 | 2010-11-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347080A (ja) * | 2005-06-17 | 2006-12-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4477553B2 (ja) | 2005-06-27 | 2010-06-09 | 国立大学法人豊橋技術科学大学 | トナー粒子球状化方法及びトナー粒子球状化装置 |
JP4947772B2 (ja) | 2005-11-15 | 2012-06-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991326B2 (en) | 2005-12-09 | 2011-08-02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reducing devi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
JP4778807B2 (ja) | 2006-02-17 | 2011-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98593A (ja) | 2006-04-28 | 2007-11-1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7693468B2 (en) | 2006-04-28 | 2010-04-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forming a quality color image |
US7653332B2 (en) | 2006-04-28 | 2010-01-2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reducing devi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
JP4815334B2 (ja) * | 2006-12-07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7
- 2007-01-12 JP JP2007004090A patent/JP5229604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1-10 US US11/972,136 patent/US801001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1-10 EP EP20080150152 patent/EP194465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1-11 CN CN200810002954A patent/CN10057610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1390A (zh) | 2008-07-16 |
EP1944658A1 (en) | 2008-07-16 |
JP2008170747A (ja) | 2008-07-24 |
US8010019B2 (en) | 2011-08-30 |
US20080213000A1 (en) | 2008-09-04 |
JP5229604B2 (ja) | 2013-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7610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EP1931125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77880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3238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458597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462151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34412B2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1826623B1 (en) | Stop position control of image bearer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344614B2 (ja) | ベルト搬送装置 | |
US7733041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riving rotating-body,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JP599550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42289A (ja) |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948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0029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91349A (ja) | 位置検出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06270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32524B2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5180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different shaped position marks on toner image belt member | |
US20120051771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libration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19629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131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校正部材及び制御装置 | |
JP20082761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17295B2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52278A (ja) | 潜像形成位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935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1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