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8322C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8322C
CN100568322C CNB2006101656032A CN200610165603A CN100568322C CN 100568322 C CN100568322 C CN 100568322C CN B2006101656032 A CNB2006101656032 A CN B2006101656032A CN 200610165603 A CN200610165603 A CN 200610165603A CN 100568322 C CN100568322 C CN 10056832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display device
teat
framework
plasma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656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5876A (zh
Inventor
三好修平
木村英夫
铃木邦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5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5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83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832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45Mounting of picture tube on chassis or in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装置缓和来自框体的前面和背面的外力对PDP的冲击,防止PDP发生破损。底盘具有从底板本体的周围突出而设置的多个突出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图像显示面的周边部与在前框体的开口部形成的接触部接触。突出部被固定在前框体的底板固定部。突出部具有对于施加在PDP的图像显示面上的按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构造部。后框体覆盖PDP的背面并且与前框体连接。从后框体侧施加的外力仅传达到底板固定部,从而防止对PDP的冲击。如果PDP直接承受从前框体侧施加的外力,那么通过弹性构造部的弹性变形,能够缓和PDP上的冲击。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采用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模块(PDP模块)收纳在框体内的方式构成。PDP模块由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下也称为PDP)、支承PDP的底盘(base chassis)以及用于驱动PDP的电路基板构成。PDP模块通过将底盘固定在框体内的安装部上,从而被固定在框体内的规定位置。框体的前面在与PDP图像显示面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PDP主要由玻璃制成,因此抗外力等的冲击较弱。因此,在开口部上安装有用于保护PDP的保护玻璃。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底盘,该底盘具有为了缓和从框体的背面侧作用在PDP上的冲击而使应力分散的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技术,通过该技术在底盘的周围形成用于将底盘固定在框体上的安装部。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技术,通过设置在底盘四角的安装部件,将底盘固定在框体上。
近来,为了减少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重量以及成本,采用一种除去框体前面的保护玻璃,从而使PDP的图像显示面从框体的开口部直接露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PDP的图像显示面直接承受外力等的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249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0698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1153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现有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是通过保护玻璃来保护PDP的图像显示面,所以不具有吸收施加在图像显示面上的外力的构造。因此,在没有保护玻璃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由于施加在图像显示面上的外力(按压力),而在PDP以及底盘上产生应力的情况下,应力集中于接近安装部的PDP的周边部分,于是,在该部分PDP就有可能发生破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缓和来自框体的前面和背面的外力对PDP的冲击,防止PDP发生破损。
在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底盘具有粘合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背面的板状底板本体、从该底板本体的周围突出而设置的多个突出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面的周边部与在前框体的开口部形成的接触部接触。底盘的突出部在前框体上,被固定在设置在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周边相比更外侧的底板固定部上。后框体覆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并且与前框体接触。
后框体不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接触。因此,从后框体侧施加的外力仅传达到底板固定部,于是可防止冲击作用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底盘的突出部具有对于施加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面上的按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构造部。因此,即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直接承受从前框体侧施加的外力,通过弹性构造部发生弹性变形,仍然能够缓解施加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的冲击。
在本发明中,不仅能够缓解从框体的前面以及背面施加在PDP上的应力,而且还可以防止PDP发生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盘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底盘的主要部分的详细情况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PDP的主要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表示搭载在底盘上的电子部件(电路基板)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底盘上搭载增强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模块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PDP模块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底盘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底盘的主要部分的详细情况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增强板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底盘的其它例子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底盘的其它例子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0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102    图像显示面
104    背面
200    滤光器
300    前框体
302    开口部
304    周边部
306    平面
400    后框体
402    周边部
500    底盘
502    底板本体
504    突出部
600    双面粘接带
700    增强板
702    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100、粘合在PDP的图像显示面102侧的滤光器200、配置在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侧的前框体300、配置在PDP100的背面104侧的后框体400、配置在PDP100背面104侧的底盘500、将PDP100固定在底盘400上的多个双面粘接带600以及用于增强底盘500的强度的一对增强板700。在底盘500中与PDP100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PDP100的未图示的电路基板(参照图5)。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模块(PDP模块)由PDP100、滤光器200、底盘500、双面粘接带600、增强板700以及电路基板形成。即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是通过将PDP模块收纳在框体300、400内而构成的。
如后述的图4所示,PDP100是通过在相对的一对玻璃基件110、120上形成电极112、114、122等,然后再将玻璃基件110、120相互粘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滤光器200例如是通过在高分子薄膜(树脂薄膜)的表面(开口部302侧)安装金属网(导电性部件)或者透明电极(导电性部件)而形成的。滤光器200具有透光性和对冲击的吸收性(弹性)。因此,从前框体300施加在PDP100上的一部分冲击被滤光器200所吸收。此外,滤光器200也具有光学特性,用于调整或改善PDP100中产生的光线的色调。此外,滤光器200也可以通过在透明的高分子薄膜上粘合具有光学特性的薄膜,并在其表面(开口部302侧)安装导电性部件而构成。
前框体300具有:与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相对而形成的开口部302以及从后框体400突出的周边部304。开口部302的周围(边缘部)形成有从图像显示面102侧突出的镜框状的平面306。该平面304用作经由滤光器200而与图像显示面102的周边部接触的接触部。粘合PDP100与底盘500的双面粘接带600例如是树脂制成的胶带,具有柔软性。因此,从前框体300施加在PDP100上的一部分冲击被双面粘接带600所吸收。双面粘接带600使用导热性好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PDP100中产生的热传达至底盘500以及增强板700。后框体400具有从前框体300突出的周边部402。后框体400覆盖PDP模块的背面,周边部402与前框体300的周边部304连接。
底盘500呈大致四边形,其具有与PDP100相对的板状底盘502、从底盘502的四角分别向着外侧(底盘500的平面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04。底板本体502以及突出部504例如通过压力加工由铝合金构成的板材而形成为一体。参照图2以及图3详细说明突出部504。增强板700例如通过由铝合金构成的板材形成。增强板700具有沿着PDP100的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并具有与突出部504的形状对应的安装面702。底盘500以及增强板700由铝合金形成,这样不仅能将从PDP100以及电路基板上的电子部件上产生的热有效地向外部散热,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
图2以及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盘500的详细示意图。图3表示沿着图2中A-A’线的截面。底盘500的突出部504是通过将底板本体502的四角向图1所示的后框体400侧折成阶梯状而形成的。如图3所示,通过折成阶梯状,从而形成了第一折曲部504a、第一延伸部504b、第二折曲部504c以及第二延伸部504d。折曲部504a、504c为直线形状,而延伸部504b、504d为平面形状,突出部504的形状单一。因此,通过压力加工等方法来折曲板材,能够容易地形成突出部504。因此,可以使底盘500的制造成本与现有技术相同。
第一折曲部504a通过将突出部504从底板本体502向着后框体400的周边部分402侧折曲而形成。第一延伸部504b与第一折曲部504a连接,并向着后框体400侧在离开PDP100中心的方向上倾斜延伸。第二折曲部504c通过将第一延伸部504b的前端侧向着PDP100侧折曲而形成。第二延伸部504d与第二折曲部504c连接,并在与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504d具有用于将底盘500固定在前框体300上的螺母穿过的贯穿孔504e。
延伸部504b的与PDP100的平面相对的弯曲角度A1优选是30度以上不到90度。这样就能够使突出部504具有弹性,从而能够抵抗施加在PDP100的正交方向的外力。换言之,第一折曲部504a、第一延伸部504b以及第二折曲部504c可用作弹性构造部506c,它能弹性变形,缓冲施加在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上的按压力。
如图2所示,折曲部504a、504c的折曲线和与自身的突出部504相邻的一对突出部504对应的PDP100的对角线DIA大致平行。即折曲部504a、504c的折曲线沿着对角线DIA的延伸方向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折曲线角度A2按照PDP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为16∶9,大约为29度。折曲线的角度A2优选是25度以上40度以下。这样,由于可以相对缩短与PDP100的长边对应的底板本体502的长边的长度,因此,尤其能够提高对于以底盘500的短边方向为轴的弯曲的刚性。此外,如果折曲线形成为与对角线DIA大致平行(角度A2=29度),则能够提高对于以短边方向为轴的弯曲的刚性,而又不会破坏对于以底盘500的长方向为轴的弯曲的刚性。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PDP100的主要部分的详细示意图。PDP100通过将玻璃构成的前面板106与背面板108相互粘合在一起而形成。为了反复进行放电,前面板106具有在玻璃基件110上相互平行并且交互而形成的X电极112、Y电极114。电极112、114被电介质层116所覆盖,而且,电介质层116的表面被MgO等保护层118所覆盖。
背面板108具有在玻璃基件120上相互平行而形成的地址电极122。地址电极122被配置在与X电极112、Y电极114垂直的方向上。地址电极122被电介质层124所覆盖。在电介质层124上,在与地址电极122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隔壁(Rib)126。隔壁126划分列方向的放电单元。而且在隔壁126的侧面与隔壁126之间的电介质层124上,涂抹被紫外线激励而发出红(R)、绿(G)、蓝(B)可见光的荧光体128、130、132。
PDP100是通过使前面板106和背面板108与保护层118和隔壁126粘合以相互接触,并封入Ne(氖)、Xe(氙)等放电气体而构成的。各电极112、114、122一直延伸至形成在位于PDP100外周部的密封区域外侧的PDP100的端部,经由后述的挠性基板等而与驱动电路连接。
图5是表示搭载在底盘500的背面侧(后框体400侧)的面上的电子部件(电路基板)的示意图。在底板本体502上搭载有X驱动电路802、Y驱动电路804、地址驱动电路806、电源电路808、控制电路810以及驱动模块900。X驱动电路802向图4所示的X电极112上施加电压。Y驱动电路804向Y电极114上施加电压。地址驱动电路806为了在地址电极122上施加电压而驱动驱动模块900。驱动模块900搭载地址驱动器,并在地址电极122上施加电压。电源电路808向驱动电路802、804、806供电。控制电路810控制上述电路的动作。
沿着底盘502的各个长边各设置8个驱动模块900。驱动模块900使用带阴螺纹的埋头螺栓(Boss:轴毂)等被固定在底盘500上。通过后述的图6详细说明驱动模块900。地址驱动电路806沿着底盘502的各个长边而设置。地址驱动电路806以及驱动模块900也可以只沿着底盘502的一个长边而设置。
图6是图5所示的驱动模块900的详细示意图。驱动模块900具有:粘合在挠性基板910上的散热板920、搭载在挠性基板910上的驱动器IC930。例如为了提高散热性而使用铝合金形成散热板920,其具有用于将驱动模块900安装在底盘500以及增强板700上的贯穿孔(安装孔)922。
挠性基板910具有与地址驱动电路806连接的连接部912以及与PDP100的地址电极122连接的连接部914。在挠性基板910的连接部914侧的两侧对地线GND进行布线,在地线GND所夹的区域,对与地址电极122连接的信号布线SIG进行布线。在挠性基板910上,在与散热板920相对的面上分布若干虚拟布线DMY。从驱动器IC产生的热量,通过虚拟布线DMY而有效地被传至散热板920。
图7是在底盘500上载置有增强板700的状态示意图。增强板700具有贯穿孔702、704。贯穿孔702在与形成于底盘500的第二延伸部504d(图2)的贯穿孔504e对应的位置形成。贯穿孔704在与驱动模块900的贯穿孔922对应的位置形成。
将螺钉插入贯穿孔702、922,并将该螺钉装在固定在底盘500上的轮毂上,于是驱动模块900与增强板700一同被安装在底盘500上。驱动模块900的散热板920通过螺钉止动而在按压状态下与增强板700紧密接触。因此,从驱动模块900产生的热量被有效地传导至增强板700,并且从增强板700散热。
将螺钉插入贯穿孔702、504e,并将该螺钉安装在前框体300上,于是增强板700与底盘500一同被安装在前框体300上。增强板700在按压状态下与底盘500的第二延伸部504d紧密接触。因此,从PDP100产生并且传导给底盘500的部分热量,还被传至增强板700。即通过增强板700能够降低PDP100的表面温度。
此外,通过增强板700还能够提高底盘500的刚性。特别是,增强板700沿着底盘500的长边而设置,它不仅经由第二延伸部504d,还经由驱动模块900的散热板920而被固定在底盘500上。这样就能够提高对于以底盘500的短边方向为轴的弯曲的刚性。
图8是表示PDP模块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8表示沿着图5中B-B’线的截面图。如上所述,通过将插入贯穿孔922中的螺钉SC1安装在轮毂BOS的阴螺纹部,驱动模块900与增强板700一同被固定在底盘500上。驱动模块900的挠性基板910被弯曲,挠性基板910的连接部914与形成于PDP100的背面板108上的地址电极122连接。
图9是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9与沿着图2中A-A’线的断面对应。在前框体300的周边部304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底板固定部308。底板固定部308被设置在PDP100周边的外侧、不与PDP100接触的位置。底板固定部308由例如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
通过螺钉SC2将底盘500的突出部504(第二延伸部504d)与增强板700固定在底板固定部308上,从而将PDP模块(100、200、500、600、700)安装在前框体300上。在PDP模块被安装在前框体300上的状态下,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经由滤光器200而与前框体300的镜框状的平面306接触。在使周边部402覆盖前框体300的周边部304之后,后框体400通过螺钉SC3而被固定在底板固定部308上。这样就构成了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此外,后框体400具有使螺钉SC3穿过的贯穿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框体300以及后框体400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或者含有金属的材料形成。在滤光器200的表面安装着金属网或者透明电极。于是,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PDP模块通过前框体300、后框体400以及滤光器200而与外部电屏蔽。其结果在于,能够防止从PDP100以及驱动电路802、804、806产生的电磁波发生泄漏。
底盘500不与后框体400连接。因此,如果从后框体400侧向着PDP100施加冲击(外力),那么该冲击不会传到PDP100,而是被底板固定部308所吸收。即使冲击从底板固定部308传到底盘500,由于突出部504的弹性构造部506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仍然能够防止冲击传至PDP100。
另一方面,如果从前框体300侧向着PDP100施加冲击,那么PDP100直接受到该冲击。但是,因PDP100所受的按压力使弹性构造部506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可以缓解因冲击而在PDP100的周边部产生的应力。换言之,施加在PDP100上的冲击被弹性构造部506所吸收。这样,在PDP100的图像显示面从前框体300的开口部302露出的这种构造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能够提高PDP100的耐冲击性。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504具有弹性构造部506,因此,即使冲击(外力)从图像显示面102侧施加在PDP100上,由于弹性构造部506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缓解PDP100上产生的应力。特别是在图像显示面102侧未安装保护玻璃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来自前面侧的耐冲击性,而且还能够防止PDP100发生破损。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底盘500A的示意图。对于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底盘500A由具有与PDP10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四角板状底板本体502A、分别安装在底板本体502A的四角上的突出部件(突出部)504A而形成。为了提高散热性并且减轻重量,底板本体502A以及突出部件504A分别采用铝合金材料形成。除了底盘500A之外,其余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突出部件504A通过将板材折曲成阶梯状而形成。突出部件504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504相同,它形成第一折曲部505a、第一延伸部505b、第二折曲部505c以及第二延伸部505d。第一折曲部505a、第一延伸部505b、第二折曲部505c以及第二延伸部505d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折曲部504a、第一延伸部504b、第二折曲部504c以及第二延伸部504d相同。第二延伸部505d具有用于将底盘500A固定在前框体300上的螺钉穿过的贯穿孔505e。突出部件504A具有将突出部件504A安装在底板本体502A上的螺钉穿过的贯穿孔505f。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折曲部505a、505c的折曲线和与邻接的一对突出部504对应的PDP100的对角线DIA大致平行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折曲线的角度A2大约为29度,原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优选是25度以上40度以下。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底盘500A的主要部分的详细示意图。图11是沿着图10中C-C’线的截面图。通过将铆接部件嵌入贯穿孔505f中,突出部件504A就被固定在底板本体502A上。第一延伸部505b与PDP100的平面的弯曲角度A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优选是30度以上不到90度。这样,第一折曲部505a、第一延伸部505b、第二折曲部505c就可作为弹性构造部506,对于施加在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上的按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
图12是图10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2与沿着图10中C-C’线的截面图对应。本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除了底盘500A的构造之外,其余都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相同。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底板本体502A以及突出部件504A而形成底盘500A,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制造底盘500A。当突出部件504A发生问题时,只要更换突出部件504A即可,这样修理起来也很容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铝合金形成的底盘500、500A、增强板700以及散热板920为例进行了阐述。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底盘500、500A、增强板700以及散热板920也可以采用铁合金制成。这样能够降低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沿着PDP100的长边方向而形成1片增强板700的例子进行了阐述。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使用2片增强板700A。在该实施例中,各个增强板700A用于相互固定底盘500的突出部504、从该突出部504向着PDP100的长边方向排列的4个散热板920。散热板920与增强板700A一同被固定在底盘500上。因此,这样就不会背离通过增强板700A来提高底盘500的刚性的目的。此外,各个增强板可以从底盘500的长边的大致中央部个别地分离,因此修理起来也很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底盘500的突出部504折曲2次而折成阶梯形状,从而形成折曲部504a、延伸部504b以及折曲部504c,并且由这些折曲部504a、延伸部504b以及折曲部504c构成弹性构造部506,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该例子进行了阐述。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弹性构造部506也可以通过弯曲折曲部504a、504c两者中的一个而形成。或者也可以同时弯曲两个折曲部504a、504c。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突出部504对施加在PDP100的图像显示面102上的按压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量。即能够构成更具柔软性的弹性构造部50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沿着PDP100的长边方向配置增强板700、700A的例子进行了阐述。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增强板不仅可以沿着PDP100的短边配置,而且还可以沿着PDP100的长边和短边来分别配置。增强板也可沿着PDP100的对角线DIA进行配置。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仅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已,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显而易见,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任何形式的变形都是可以的。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封装着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laims (14)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底盘,其具有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粘合的板状底板本体、和从该底板本体的周围突出而设置的多个突出部;
前框体,其具有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面相对而形成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周围接触所述图像显示面的周边部的接触部、为了固定所述底盘的所述突出部而设置在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周边相比的外侧的底板固定部;和
后框体,覆盖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并且与所述前框体连接,
其中,所述底盘的所述突出部具备相对于所述底板本体向后框体侧被弯曲成阶梯状并对于施加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所述后框体上的按压力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构造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备:从所述底板本体向着所述后框体侧折曲的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一折曲部连接,并且向着所述后框体侧,在离开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心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前端连接,并且向着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中心侧折曲的第二折曲部;和与所述第二折曲部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所述图像显示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弹性构造部由所述第一折曲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折曲部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分别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4个角部对应而设置,
所述第一和第二折曲部的折曲线沿着连接与对应的角部相邻的2个角部的对角线的延长方向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粘合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所述图像显示面上的导电性部件,
所述接触部经由所述导电性部件与所述图像显示面接触,
所述底板固定部具有电绝缘性,
所述前框体和所述后框体具有导电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相互固定至少一对所述突出部的增强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电子部件,其在所述底盘的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侧相反一侧的面上,沿着所述底盘的周边部而安装,且具有散热板,
所述增强板由金属制造,在被固定在所述突出部的状态下,被固定在所述散热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由铝合金构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由铁合金构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沿着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长边方向配置,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并排的突出部相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电子部件,其在所述底盘的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侧相反一侧的面上,沿着所述底盘的周边部而安装,且具有散热板;和
多个由金属制造的增强板,其用于相互固定所述各个突出部、以及从该突出部向着一个方向而并排的规定数量的所述散热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本体以及所述突出部一体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件由与所述底板本体不同的其它部件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其它部件由铝合金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其它部件由铁合金构成。
CNB2006101656032A 2006-02-20 2006-12-08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3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2305A JP4786366B2 (ja) 2006-02-20 2006-02-20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6042305 2006-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5876A CN101025876A (zh) 2007-08-29
CN100568322C true CN100568322C (zh) 2009-12-09

Family

ID=38427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6560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322C (zh) 2006-02-20 2006-12-08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9489B2 (zh)
JP (1) JP4786366B2 (zh)
KR (1) KR100851462B1 (zh)
CN (1) CN10056832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96504B1 (ko) * 2005-03-23 2007-03-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장치
KR101438647B1 (ko) * 2008-01-15 2014-09-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수납 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EP2081378A1 (en) * 2008-01-17 2009-07-22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Ltd. Flat screen assembly
JP4665983B2 (ja) * 2008-03-28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085541B1 (en) * 2008-04-15 2011-12-27 Vlt, Inc. Thin flat panel video display
KR20090127618A (ko) * 2008-06-09 2009-12-14 삼성코닝정밀유리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필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0039408A (ja) * 2008-08-08 2010-02-18 Panasonic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539769B1 (ko) * 2008-10-14 2015-07-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엘씨디 모듈 고정 장치
KR100982005B1 (ko) * 2008-12-05 2010-09-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59999B1 (ko) * 2008-12-29 2015-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279648B2 (ja) * 2009-07-28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気密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TW201232099A (en) * 2011-01-25 2012-08-01 Wintek Corp Display having a frame, touch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rame
JP2012242445A (ja) * 2011-05-16 2012-12-1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14149317A (ja) * 2011-06-03 2014-08-21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4149318A (ja) * 2011-06-03 2014-08-21 Panas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39225B1 (ja) * 2011-07-11 2012-10-03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および電子機器
FR2983675A1 (fr) * 2011-12-02 2013-06-07 Johnson Contr Automotive Elect Dispositif de positionnement et de fixation d'un element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JP6120221B2 (ja) * 2012-08-30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925797B2 (ja) * 2016-10-18 2021-08-25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組立方法
TWI644197B (zh) * 2016-12-29 2018-12-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KR102675924B1 (ko) * 2019-12-31 2024-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5950A (ja) * 1994-10-20 1996-05-17 Fujitsu General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08149394A (ja) * 1994-11-18 1996-06-07 Fujitsu General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839085B2 (ja) * 1996-07-25 1998-12-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60637A (ja) * 1997-03-19 1998-09-29 Fujitsu General Ltd 平面表示装置
JP2868502B1 (ja) 1998-02-12 1999-03-10 静岡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ー・モジュール
CN1142536C (zh) * 1998-10-30 2004-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使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JP2001324942A (ja) 2000-05-16 2001-11-22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組付構造
JP2001345586A (ja) 2000-06-02 2001-12-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673223B2 (ja) * 2002-01-21 2005-07-20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用情報機器
JP2004069888A (ja) 2002-08-05 2004-03-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551419B2 (ja) 2003-05-27 2004-08-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装置及び波長多重光通信システム
JP2004361615A (ja) 2003-06-04 2004-12-24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4235070B2 (ja) * 2003-09-17 2009-03-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51029B1 (ko) 2003-10-09 2006-02-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섀시 베이스 및 이를 이용한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48715B1 (ko) * 2004-04-29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69696B1 (ko) * 2003-11-08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KR100625989B1 (ko) * 2003-11-26 2006-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JP2005209868A (ja) * 2004-01-22 2005-08-04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機器
KR100603331B1 (ko) 2004-02-18 2006-07-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US6972963B1 (en) * 2004-07-02 2005-12-06 Chunghwa Picture Tubes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structure for protect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chip thereon
KR100592291B1 (ko) * 2004-08-28 2006-06-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60027124A (ko) * 2004-09-22 2006-03-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필터용 필름을 구비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이를 구비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117313B2 (ja) * 2004-10-11 2008-07-16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60066007A (ko) * 2004-12-11 2006-06-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717784B1 (ko) * 2005-02-24 2007-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195494A1 (en) 2007-08-23
CN101025876A (zh) 2007-08-29
JP2007219379A (ja) 2007-08-30
JP4786366B2 (ja) 2011-10-05
US7639489B2 (en) 2009-12-29
KR100851462B1 (ko) 2008-08-08
KR20070083171A (ko) 200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8322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JP4650822B2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KR100669700B1 (ko) 방열 성능이 개선된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조립체
KR10070924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807372B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JP4402638B2 (ja)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組立体
JP2003108017A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KR2017000534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70012217A (ko) 평면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모듈 및 평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348728B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KR100615299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조립체
KR20140125673A (ko) Cof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7466552B2 (en) Heat-radiating structure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033093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82319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557624B1 (ko) Pdp용 집적 파워 모듈
JPH04287397A (ja) 表示素子の外部リード接続基板実装構造
KR20090057719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60095602A (ko) 샤시 베이스 조립체와, 이를 이용한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조립체
JP295474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68227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69694B1 (ko) 정렬 수단을 구비한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조립체
KR10060338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
KR100637143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CN114613266A (zh) 显示模组与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PLASMA DISPLA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6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6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Manufactu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Miyaz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Plasma Display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309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nufacturing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512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