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0886C - 摄像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0886C
CN100340886C CNB2004101002481A CN200410100248A CN100340886C CN 100340886 C CN100340886 C CN 100340886C CN B2004101002481 A CNB2004101002481 A CN B2004101002481A CN 200410100248 A CN200410100248 A CN 200410100248A CN 100340886 C CN100340886 C CN 1003408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optical system
imaging len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02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4514A (zh
Inventor
二见明
加藤孝二
冈村崇
朝仓康夫
盐崎聪克
安部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478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803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24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4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08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08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它包括:具有光入射端的透镜筒;摄像透镜组,它能使从透镜筒的光入射端入射的光形成被摄像体的像;设置在透镜筒内的摄像元件,用于对由摄像透镜组所形成的物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沿着摄像元件的光接收表面的前方的摄像透镜组的光轴固定配置的光学件;透镜保持框,它保持了摄像透镜组中的特定透镜,并能沿着摄像透镜组的光轴运动;以及安装在透镜保持框上的驱动器,用于控制透镜保持框的运动,其中,在透镜筒的内表面与上述光学件的一个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驱动器的空间。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单元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02150621.3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该母案申请的发明名称是“照相机和光学取景器”,申请日是2002年11月13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总希望照相机,特别是电子相机(electronic camera)是薄的。为了获得薄的电子相机,近来人们提出照相机需配备一种所谓光轴弯折型的摄像光学系统已公开于日本专利申请KOKAI出版物NO.11-196303中。如该出版物中所描述的,这种摄像光学系统包含一个反射平面,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即在该平面上发生弯折,结果其方向与照相机的宽度方向相一致,从而减小了照相机的厚度。
照相机需要有取景器。取景器用来瞄准被摄物体的像,通常用光学取景器实现。电子相机为了能观察到物体的像,通常含有一个LCD(液晶显示器)。不过从节能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电子相机被设计得在对物体拍摄时使用一个光学取景器,仅在观看再生图像时才使用LCD。
照相机还需要有一个变焦机构。变焦机构用来连续地改变焦距,通常这是通过沿光轴方向移动一个变焦透镜来实现的。如果摄像需要含有变焦机构,则其相应的取景器也需要有一个变焦机构,这两个变焦机构必须是互相连动的,日本专利申请KOKAI出版物NO.2000-147606和NO.2001-13850公开了一种照相机,其设计使得取景光学系统的变焦比随摄像光学系统的变焦比变化。
如果能与光轴弯折摄像光学系统相结合,就可以使摄像透镜单元变薄。但是,随着与光学取景器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这种光轴弯折型摄像光学系统不一定能恰当地安置在相机机身内。所以要让相机机身薄且尺寸小可能是困难的。
在带有变焦机构的照相机中,含有摄像光学系统的摄像透镜和含有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学取景器单元的尺寸都将增大。而且,为了避免摄像光学系统与取景器光学系统之间的变焦比差异,两个单元变焦操作的连动机构必须有高的精度。
由上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存在着这样的担忧:对于既含有一个具有光轴弯折型光学系统及变焦透镜的摄像透镜单元又含有一个具有光轴弯折型光学系统及变焦透镜的光学取景器单元的照相机,是既不可能紧凑又不可能薄型化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考虑到了上述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尺寸的摄像透镜单元。
本发明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弯折光学系统的摄像光学系统,该弯折光学系统利用反射元件把沿着第一光轴从被摄体入射的光沿着垂直于上述第一光轴的第二光轴反射;
具有光入射端的透镜筒;
摄像透镜组,设置为可对基于从该透镜筒的上述光入射端入射的光的被摄体像进行成像;
设置在上述透镜筒内的摄像元件,对由该摄像透镜组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由透镜或滤波器构成的光学件,沿着该摄像元件的光接收表面的前方的上述摄像透镜组的光轴而配置;
透镜保持框,保持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各透镜,设置成能沿着该摄像透镜组的光轴移动;以及
安装在上述透镜保持框上的驱动器,控制该透镜保持框的移动,
在上述光学件的外表面与上述透镜筒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可容纳上述驱动器的第1空间,
上述摄像透镜组、上述光学件、及上述摄像元件沿上述第二光轴而设置。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还包括柔性印刷基板,可在厚度方向上弯折,设置为可对包括上述驱动器的驱动系统供电,并且
在上述光学件的外表面与上述透镜筒的内表面之间还形成有可容纳上述柔性印刷基板被弯曲而产生的弯曲部分的第二空间。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
上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分别形成在以包含上述第一光轴和上述第二光轴的平面作为界面而位于一边的第一区域和位于另一边的第二区域。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包含多个印刷基板,并且各印刷基板在相同的部分沿着相同的方向弯曲,弯曲产生的弯曲部分能够以重叠的状态收容在上述第二空间中。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上述柔性印刷基板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框的给定位置,并且在该透镜保持框的一部分设置了限制件,该限制件用于限制上述柔性印刷基板的弯曲部分随着该透镜保持框的移动而产生的变动范围。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上述驱动器是用于驱动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聚焦透镜组的聚焦用驱动器。
本发明的摄影透镜单元,用于驱动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变焦透镜组的变焦用驱动器,被配置在上述透镜筒的前面外部的、靠近上述第一区域内的上述反射件的位置。
上述摄像透镜单元减小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子相机的结构的原理性外部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外部透视图,其中后盖已被除去;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其中被分解成了一个主机构、一个变焦机构和一个后盖;
图4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前视截面图(设置于广角状态);
图4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前视截面图(设置于摄远状态);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顶视截面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的取景器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其中同时示出了一个驱动件;
图6B是沿图6A的6B-6B线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和光学取景器单元的透视图,其中为了说明两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被分开示出;
图8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单元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取景器光学系统中的一个凸轮板与包括一个观察变焦透镜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之间的关系(广角状态)的图;
图1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取景器光学系统中的一个凸轮板与包括一个观察变焦透镜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之间的关系(摄远状态)的图;
图1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利用一个针插入用的切口把驱动针插入到凸轮部分的步骤的图;以及
图13是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针运动量与可运动透镜运动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电子相机机身1内安装有一个摄像透镜单元100和一个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前者含有一个入射光光轴011的摄像光学系统105,后者含有一个取景器光学系统205。单元100和200被结合成一个整体部件,它们之间只有很窄的间隙。如图所示,当从机身前方观看时,单元100和200位于相机机身1的右侧。
参见图2和3,摄像透镜单元100包含一个主机构A和一个变焦机构B。机构B整体地安装在机构A上,形成单个部件。主机构A包含一个光轴弯折机构110和一个透镜筒120,后者的光入射端连结于机构110。
如图4A、4B和5所示,光轴弯折机构110含有一个摄像透镜111、一个棱镜112、和一个保持部件113。保持部件113用于夹持摄像透镜111和棱镜112。保持部件113的光出射开口端与透镜筒120相连结。光轴弯折机构110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它组成了摄像光学系统105的一部分。换言之,摄像光学系统105包含了弯折光学系统1PX。
弯折光学系统1PX借助作为反射元件的棱镜112使从一个物体沿着第一光轴(入射光轴)011入射的光沿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光轴011入射的第二光轴012的方向反射。沿着第一光轴011的弯折光学系统称作前弯折光学系统1PA,沿第二光轴012的弯折光学系统称作后弯折光学系统1PB。
透镜筒120内装纳了一个摄像透镜组,其中包括第一透镜121、第二透镜122(摄像变焦透镜)和第三透镜123(聚焦透镜)。设置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的作用是为了能使来自光入射端的光形成物体的像。由摄像透镜组形成的像被一个位于透镜筒120光轴终端处的摄像元件126进行光电转换。摄像元件126具有输入/输出端子组173(173a、173b)。沿着光轴012在摄像元件126的受光表面的前方设置了一个光学件130,其中包含第四透镜124和一个低通滤波器125。
如前所述,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摄像元件126全都被安排在一个沿着第二光轴012形成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中。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光学系统105包含了弯折光学系统1PX来构成电子相机的光学系统,其中包括了位于第二光轴012终端处的摄像元件126。
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分别由第一至第三透镜保持框131至133夹持。包含了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光学件130由第四保持框134夹持。在这些保持框中,第二和第三透镜保持框132和133被设计得能被一对导轴171和172(见图2和3)沿着光轴012移动。第二透镜保持框132的前方安装有一个快门单元160。第三透镜保持框133的后方安装有一个用于驱动该保持框133的驱动源或一个用作驱动器的AF(自动调焦)马达140。
用于为AF马达140和快门单元160的驱动系统供的一个柔性印刷基板150(151、152)是从外部引入透镜筒120中的。柔性印刷基板150的形状像一条带子,从而能在其厚度方向上弯曲。被引入到透镜筒120内的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的端部在相同的方向和基本相同的部分被弯曲成“U”字形,然后分别固定到第二和第三透镜保持框132和133上。印刷基板151的端部151电连接于快门单元160的驱动机构(未示出)上,印刷基板152的端部152a电连接于AF马达140上。
如图4A和4B所示,在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夹持了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保持框134的一个外表面(图4A和4B中为其上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能容纳AF马达140的空间SA1。此外,已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保持框134的另一外表面(图4A和4B中为其下表面)之间还形成有一个能容纳通过弯曲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得到的弯曲部分151b的第二空间SA2。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被容纳在第二空间SA2中的方式是它们的弯曲部分151b和152b是互相重叠的。
第一空间SA1和第二空间SA2分别形成在它们的第一和第二区域E1和E2中。如果把一个包含了第一光轴011和第二光轴012的平面看成是第一、第二区域E1、E2之间的界面,则在图中第一区域E1位于其上方,第二区域E2位于其下方。
第三透镜保持框133含有一个限位件155。限位件155用于限制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的曲弯部分151b和152b随着透镜保持框132和133的运动而运动的范围。
返回图3,变焦机构B是作为一个与主机构A以可拆卸方式,连接的单元提供的,变焦机构B包括一个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和一个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等)。
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含有:一个安装在一个安装框181上的作为驱动源或驱动器的变焦马达180;一个被变焦马达180驱动并沿着一个平行于光轴012设置的导杆183滑动的用于驱动变焦透镜122的驱动件191。
取景器驱动机构含有一个随着驱动件191的运动而沿着导杆103滑动的滑动部件192;以及一个从滑动部件192突起的作为驱动力传送器的驱动针193。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说明的,滑动部件192通过一个弹簧184连接在第二透镜保持框132上。后面将详细说明取景器驱动机构。
驱动件191、滑动部件192和驱动针193构成了一个移动传送滑动件190。
通过穿过位于变焦机构B的安装框181上的安装孔185a和185b把变焦机构B用螺钉拧入主机构A的螺孔127a和127b,变焦机构B和主机构A便连接成一个部件。
通过把安装螺钉128a穿过一个平板状元件128上的安装孔128b拧入主机构A上的一个螺孔127c,后盖C便与主机构成为一个部件。
当变焦机构B与主机构A合成一个部件时,变焦马达180与AF马达140一起位于第一区域E1中。变焦马达180位于透镜筒120前端的外部,靠近于第一区域E1中的棱镜112。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中至少有一个透镜位于AF马达与变焦马达180之间。
图6A和6B是说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取景器驱机构(192、193)和驱动件191的结构的图。图6A是取景器驱动机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6B是沿图6A中的6B-6B线的透视图。
取景器驱动机构被设计得与一个后面将说明的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相连动,当由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引起摄像光学系统105的为焦透镜122运动时,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变焦透镜222也将随之运动。
如图6A和6B所示,滑动部件192是一个“L”形的元件,在其一个部分的端部处有两个柱形的腿192a和192c。这两个腿192a和192c相距一个给定的距离,并且它们以能够从两端夹住驱动件191的一个柱形腿191a的方式配合于导杆183。两条腿192a和192c能沿导杆183’的轴向自由滑动,并能绕导杆183转动。滑动部件192有一个开口192b,用作一个转动范围限制机构,该开口基本上位于L形滑动部件192另一部分的中央的区域。在驱动件191的顶部有一个突起191b,它以具有某一给定活动范围的方式伸入到开口192b中。
这样,驱动针193便可以沿着不同于光轴012的方向的特定方向(垂直于光轴方向)在一个由箭头M和N指明的角度范围自由地运动。
在滑动部件192的底面上有一个突起件192b。在突起件192d与第二透镜保持框132的一个突起件132之间有一个用作施力部件的拉伸弹簧184。这样,滑动部件192被拉伸弹簧184的施力(见箭头P)以压紧的方式连结于驱动件191。
结果,滑动部件192能随着驱动件191的运动而沿着光轴012的方向在导杆183上移动,同时又能在上述的角度范围内绕着导杆183转动。
图7是说明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这两个分开的单元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图。图8是说明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示意性平面图。
参见图7和8,摄像透镜单元100含有一个外壳101。外壳101中装有弯折光学系统1PX。外壳101的外形是长度L11小于长度L12。长度L11的方向平行于弯折光学系统1PX的前弯折光学系统的光轴011(对应于相机机身1的厚度方向)。长度L12的方向平行于弯折光学系统1PX的后弯折光学系统的光轴012(对应于相机机身1的宽度方向),该方向垂直于光轴011。
光学取景器单元200有一外壳201。外壳201中装有弯折光学系统2PX。
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光轴包括入射光光轴021的弯折光轴022,前者是包含了透镜组206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的光轴,后者是包含了后弯折光学系统2PB中的两次反射的弯折的光轴。入射光通过透镜组206后被弯折光学系统2PX的反射表面弯折。如图8所示,弯折后的光又被弯折光学系统2PB中专门设置的一个透镜和一个棱镜(两者均未示出)反射两次,然后进入拍摄人的眼睛。
外壳201的外形在平行于入射光光轴021方向上的长度L21和在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L22分别近似等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两个相应长度L11和L12。
光学取景器单元200通过一个小间隔固定在摄像透镜单元100的上表面上。换言之,光学取景器单元200是用穿过外壳201的安装部分中的两个安装孔202a和202b的螺钉固定在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外壳101的顶面突起的两个取景器安装圆台129a和129b上的。
这样,光学取景器单元200便与摄像透镜单元100合成一个单元,其中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前、后弯折光学系统2PA和2PB分别邻近于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前、后弯折光学系统1PA和1PB。特别是,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的光轴201位于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的光轴011的紧上方。
在摄像透镜单元100中,透镜组106设置在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中。透镜组106包含了摄像变焦透镜122。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中,透镜组206设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中。透镜组206包含了用于观察的变焦透镜222。变焦透镜122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宽度方向,而变焦透镜222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厚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互相垂直。
当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被组装成为一个完整单元时,从单元100顶部突起的驱动针193将穿过一个形成在单元200的外壳底部的开口263与单元200中的第二透镜移动机构(后面说明)相啮合。在图7中,代号103代表摄像透镜窗口,203代表取景器前方窗口,204代表取景器目镜窗口。
图9是说明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含有一个示图9中间部分的作为一个主要元件的单元基座210。单元基座210含有一个下凹的沟槽状收容室212,其中能容纳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一个光学部件220。光在收容室212内的不同部分被多次反射,沿曲折的路径传播。光学部件220包括一个取景器透镜组206、一个光轴弯折机构224和一个筒225。取景器透镜组206又包含一个第一透镜221(1-0)、一个第二透镜(观察变焦透镜)222(2T)和一个第三透镜223(3T)。筒225包含了弯折光学系统2PB。收容室212的开口由一个上盖230盖住。
在单元基座210的底部设置了一个驱动针导引部分213,该部分有一个平行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光轴012的线形槽。如图9最下面部分所示,导引部分213啮合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驱动针193,从而把驱动针193的运动限制在上述特定方向或垂直于光轴012的方向上。这样,驱动针导引部分213把驱动针193限止为仅可在一个给定的角度范围内自由地运动。
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的凸轮板240、250和支持轴270等被用一个凸轮板安装板260安装在单元基座210的下面。安装板260的外周上有一些定位件262a、262b和262c。这些定位件用来安装和固定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
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使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观察变焦透镜222根据被导引部分213限制的驱动针193的运动来沿着系统205的光轴021的方向运动。
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的结构使得都是用薄板做成的多个凸轮板(在本实施例中为2个凸轮板240和250)的远端部分被支持轴270支持,并且这些端部分可以旋转。
凸轮板240和250主要分别由驱动板244和245组成。驱动板244和245分别在它们的远端部分开有轴孔241和251。这两个孔241和251被支持轴270支持,后者又被一个设置在单元基座210底部的轴承211和一个设置在安装板260上的轴承261所支持。这样,驱动板244和254以它们的端部分可以转动的方式被层叠在一起。驱动板244和254分别在它们的基本中央部分有弧形缝形式的凸轮部分243和253。
驱动针193先穿过安装板260上的开口263,然后穿过凸轮部分253和243。驱动针193的顶端啮合于线型槽的驱动针导引部分213。
当驱动针193沿光轴012方向运动时,凸轮板240和250将分别按照对应于凸轮部分243和253的形状的运动量发生转动。结果,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量被转换成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透镜组的运动量。转换后的运动量又被分别设置在驱动板244和254端部的运动操作部分242和252传送给第二透镜组222和第三透镜组223。
结果,至少摄像透镜122的运动被移动传送机构(190、240、250、270等)传送给了观察变焦透镜222。
图10和11各自都示出了凸轮板240和250与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一个观察变焦透镜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本实施例中的为2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之间的关系。图10示出的是广角状态,图11示出的是摄远状态。
参见图10和11,如双向箭头所示,两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被一个处于压缩状态的施力部件284驱动沿着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光轴021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凸轮板240和250的移动操作部分242和252分别与各自的透镜移动框282和283接触,这两个移动框分别与各自的移动透镜222和223是构成一体的,于是在啮合于凸轮部分243和253的驱动针193的阻挡性控制之下,可运动透镜222和223被施力移动到给定的位置处。
在凸轮板240和250的凸轮部分243和253中,每个缝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起着能完成凸轮功能的凸轮面的作用。较具体地说,在凸轮部分243中,在处于压缩状态的施力部件284的施力的作用下的旋转方向上的那一个边(图10和11中的右边)是凸轮表面。在凸轮部分253中,对抗着处于压缩状态的施力部件284的施力的转动方向上的那一个边(图10和11中的左边)是凸轮面。因此,如果驱动针193沿光轴012方向(图10和11中的上、下方向)运动,则可运动透镜222和223将沿着垂直于驱动针193的运动方向的方向移动。
针插入用切口部243a和253a分别形成在凸轮部分243和253的缝状凸轮表面的相反侧边的中央部分。切口部243a和253a都是贯通槽的一部分,在那里缝被扩宽从而使装配时易于插入驱动针193。在本实施例中,切口部143a和253a都基本上是半圆形的,如图10和11所示。两个切口部243a和253a的半圆形互相面对,都位于以支持轴270为中心的半径为r的圆周上。
图12示出利用针插入用切口部243a和253a把驱动针193插入凸轮部分243和253a的步骤。如图12所示,仔细调节凸轮板240和250的转动位置,使得两个切口部243a和253a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孔。这个圆孔的直径被预先设计为稍大于驱动针193的外径。仅在装配时才有必要把驱动针193插入到这个稍大直径的圆孔中。这样,驱动针193可以很容易地被插入到凸轮部分243和253的贯通槽中。
图13示意性地示出驱动针193的运动量与可运动透镜222和223的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3,当驱动针193的运动量增大时,两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将以不同的变化率移动,这可从两条直线(实际上是曲线)的斜率不同看出。于是,包括观察变焦透镜222在内的可运动透镜222和223将运动成为具有与摄像变焦透镜122相对应的给定变焦比。
现在假定,由于安装位置误差等原因,驱动针193在垂直于光轴012的一个特定方向上发生了偏移,这个偏移将使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变焦比不准确。如图13所示,假定相对于一个给定位置S1驱动针193在特定方向上偏移了一个距离+d,于是透镜222和223各自都将移动一个固定的距离+d。结果,两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之间的运动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不再能保持正确的变焦比。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导引部分213严格地限制了自由驱动针193在特定方向上的偏移。于是摄像透镜单元100与光学取景器单元200之间的相对安装误差将被自由驱动针193的作用所吸收,而驱动针193在特定方向上的偏移却被导引部分213所严格限制,结果不需担忧变焦比会变得不准确。
(本实施例的特征)
[1]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以及
一个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2PX的取景器光学系统205,
其中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弯折光学系统2PX中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2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2PB被安排得分别邻近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弯折光学系统1PX中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1PB。
在上述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被组装成一个单元,使得两个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2PA互相对应,两个后弯折光学系统1PB和2PB也互相对应。因此,包含了含有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含有弯折光学系统2PX的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照相机机身可以做成为适当地薄和紧凑。
[2]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以及
一个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2PX的取景器光学系统205。
其中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外形使得,其沿着平行于弯折光学系统1PX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的光轴011的方向的长度L11小于沿着垂直于前弯折光学系统1PA的光轴011的方向的长度L12,
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外形使得,其沿着平行于弯折光学系统2PX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的光轴021的方向的长度L21和沿着垂直于前弯折光学系统2PA的光轴021的方向的长度L22分别近似等于长度L11和L12,并且
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被安排得互相靠近,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的弯折光学系统2PX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2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2PB分别邻近于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弯折光学系统1PX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1PB。
在上述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具有相似的形状和尺寸,并被安排得互相靠近。这种配备有具有弯折光学系统1PX和2PX的光学取景器的照相机能被做得紧凑。
[3]在根据上述[2]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的光轴011(入射光光轴)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厚度方向,并且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的光轴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宽度方向。
[4]在根据上述[3]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被安排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的光轴021(入射光光轴)位于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的光轴011(入射光光轴)的紧上方。
在上述照相机中,摄像光学系统105中的光轴011与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的光轴012互相靠近。因此视差变小。
[5]在根据上述[3]和[4]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被安排使得当从照相机前方看去时它们位于相机机身1的右侧。
[6]在根据上述[1]至[5]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的摄像光学系统105是一个用于电子相机的光学系统,它包括一个位于弯折光学系统1PX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的光轴012的终端处的摄像元件126。
[7]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1PX和一个可沿光轴012的方向移动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摄像光学系统105;以及
一个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弯折入射光的弯折光学系统2PX和一个可沿光轴021的方向移动的观察变焦透镜222的取景器光学系统205。
其中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弯折光学系统2PX中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2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2PB被安排得分别邻近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弯折光学系统1PX中的一个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一个后弯折光学系统1PB。
在上述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2PA被安排得互相邻近,后弯折光学系统1PB和2PB也被安排得互相邻近。所以在装配单元100和200时都不易产生被浪费的空间,从而作为整体的照相机可以做得薄而紧凑。这种布局可使含有弯折光学系统1PX和2PX以及变焦透镜122和222的照相机减小尺寸。
[8]在根据上述[7]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的摄像变焦透镜122被设置在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中,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观察变焦透镜222被设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中,并且一个移动传送机构(190,240,250,270)把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传送给观察变焦透镜222。
在上述照相机中,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包括一个含有一个需要较大空间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光学系统106。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包括一个含有一个需要较小空间的观察变焦透镜222的光学系统206。这样,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前弯折光学系统1PA和2PA都比较短,而它们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和2PB都比较长。结果,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有相似的外形,从而能高效率地布局。
[9]在根据上述[8]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观察变焦透镜222沿着垂直于摄像变焦透镜122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
[10]在根据上述[9]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变焦透镜122沿着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宽度的方向移动,观察变焦透镜222沿着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厚度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照相机中,由于需要较大行程的摄像变焦透镜122沿着平行于相机机身1的宽度的方向移动,故不会增加相机机身1的厚度。于是照相机能做得薄而不会带来麻烦。
作为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物镜系统的前弯折光学系统2PA包括一个含有观察变焦透镜222的光学系统206。因此,与把含有观察变焦透镜222的光学系统设置在作为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目镜系统的后弯折光学系统2PB中的情况相比,照相机可以仅由最少量的光学元件组成而不需要附加其他光学元件。此外,由于光学元件可以设置在沿着相机机身1的厚度方向的不太大的空间内,所以这些元件能以良好的空间占用率来布局。
[11]在根据上述[7]至[10]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摄像透镜单元100的摄像光学系统105是一个用于电子相机的光学系统,它包括一个位于弯折光学系统1PX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的光轴012的终端处的摄像元件126。
[12]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相机机身1;
一个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它使相机机身1的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沿着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光轴012的方向移动;
一个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它使相机机身1的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观察变焦透镜222沿着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光轴021的方向移动;以及
一个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它使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与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相连动,从而使观察变焦透镜222能根据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来运动,
其中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包含一个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后者被设置得能沿一个不同于光轴012的方向的特定方向运动。
在上述照相机中,即使摄像光学系统105与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之间的安装尺寸有变动,因该变动造成的位置移动也将被驱动力传送器193在特定方向上的运动所吸收。这样驱动力传送器193能被可靠地适配在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一个给定位置上。结果,不必严格地调节摄像光学系统105和取景器光学系统105之间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这两个系统105和205恰当地装配起来。
[13]在根据上述[12]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特定方向是垂直于光轴的。
[14]在根据上述[12]和[13]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含有一个平行于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光轴012设置的导轴183和一个能沿着导轴183滑动从而驱动变焦透镜122的驱动件(螺母)191;并且
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包含:
一个滑动部件192,它以可滑动的方式配合于导轴183,从而能跟随着驱动件(螺母)191沿光轴012的方向移动并绕着导轴183转动,以及
一个安装在滑动部件192上的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它把滑动部件192的运动传送给光学取景器单元200。
在上述照相机中,由于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安装在可绕着导轴183转动的滑动部件192上,它可以容易地在垂直于光轴012的方向上运动。
[15]在根据上述[14]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以被一个施力部件(拉伸弹簧184)挤压的方式连结于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
在上述照相机中,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和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被无间隙地结合成一个单元。于是这两个机构能平滑地连动。
[16]根据上述[14]和[15]之一所描述实施例的照相机还包括一个限位机构(突起191b和配合孔192b),它通过让驱动件(螺母)191的一部分和滑动部件192的一部分互相以一个给定的间隙相配合,限制了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在特定方向上的转动角范围。
在上述照相机中,上述角范围被限制在一个取决于驱动件与滑动部件相互配合部分的间隙量的预定范围内。这样,不再需要执行无用的转动操作,从而方便了装配操作。此外,由于只要让驱动件(螺母)191的一部分和滑动部件192的一部分互相以一个间隙配合便可形成限位机构,所以不再需要附加的特定元件,从而该照相机能以低成本制造。
[17]在根据上述[14]至[16]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滑动部件192在其两端各有一个腿192a和192c,这两个腿与导轴183的配合使得这两个腿从光轴012的方向的两端夹住了驱动件(螺母)191。
在上述照相机中,驱动件(螺母)191和滑动部件192的互相连结使得滑动部件192从两端抓住了驱动件191。因此能可靠地执行这两个元件之间的连动操作。
[18]在根据上述[12]至[17]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和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被作为一个变焦机构B设置,机构B以可卸方式连结于一个含有相机机身1的变焦透镜122的主机构A。
在上述照相机中,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和取景器驱动机构(192,193)各自都自成单元,所以它们的装配性和维护性都是极佳的。
[19]在根据上述[18]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第一变焦透镜移动机构(180至184,191)包含:一个驱动源(变焦马达)180、一个由驱动源180转动的导引螺杆182、以及一个由导引螺杆182驱动从而使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变焦透镜122沿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光轴012的方向运动的驱动件(螺母)191。
[20]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沿光轴012的方向运动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透镜单元100;以及
一个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根据摄像透镜单元100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来沿着光轴021的方向运动的观察变焦透镜222的取景器光学系统105的光学取景器单元200;
其中摄像透镜单元100还包含一个随着摄像变焦透镜122沿光轴012的方向的运动而沿着光轴012的方向运动并且能自由地在一个不同于光轴方向的特定方向上运动的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并且
光学取景器单元200还包含:
一个能限制驱动力传送器193在特定方向上的运动并允许驱动力传送器193沿着光轴012的方向运动的导引部分213;以及
一个能使观察变焦透镜222根据被导引部分213所限制的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的运动来运动,从而使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变焦比等于一个给定变焦比的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
在上述照相机中,即使当摄像光学系统105与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之间的装配尺寸有变动时,因该变动所造成的位置移动也会被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在特定方向上的运动所吸收。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可以被适当地配合于预先正确地形成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一个给定位置处的导引部分213。结果,可以在不需要执行对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之间相对位置的专门调节的情况下正确地装配单元100和200。此外,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在特定方向上的运动受到导引部分213十分可靠的限制。结果就能防止发生摄像光学系统105与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之间的变焦比差异,从而能防止因变焦比差异所造成的光学取景器的观察功能受损。
[21]在根据上述[20]所描述的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导引部分213是一个被平行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光轴012地形成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外壳210中的槽,
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包含两个分别具有能把驱动力传送器193的运动量转换成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观察变焦透镜222的运动量的凸轮部分243和253的凸轮板240和250,凸轮板240和250可绕着一个支持轴270转动,并且
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能配合到导引部分213和凸轮部分243、253内。
[22]在根据上述[21]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穿过以开口(弧形缝)形式设置在凸轮板240和250中的凸轮部分143和153,使得驱动力传送器的一个端头部分被插入导引部分213的槽内。
在上述照相机中,凸轮板240和250能通过被导引部分213的槽所导引的单个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与其所穿过的凸轮部分243和253之间的相对运动而被正确地转动。所以该照相机的结构可以是简单且紧凑的。
[23]在根据上述[22]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照相机中,两个(确切数目应对应于在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以互不相同的方式运动的多个变焦透镜222、223等的数目)凸轮板240和250是互相层叠的,并且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是穿过凸轮板240、250的凸轮部分243、253的。
在上述照相机中,只需在相应的凸轮板240和250中分别形成一个对应于一个需驱动的变焦透镜的凸轮部分243和253。因此该照相机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24]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光学取景器包括一个具有包括一个能沿光轴021的方向运动的观察变焦透镜222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222、223的取景器光学系统;以及一个能使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多个可运动透镜222、223根据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来运动的移动机构,
其中的移动机构包含:
多个以可转动方式互相层叠的驱动板244和254;
分别设置在多个驱动板244和254上的并配合于一个随着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而运动的驱动力传送器(驱动件)193的凸轮部分243和253,凸轮部分243和253把驱动力传送器193的运动转换成每个驱动板244、254的转动操作;以及
设置在被凸轮部分243和253所转动的驱动板244和254中的运动操作部分242和252,用于使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中的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运动。
在上述光学取景器中,多个驱动板244和254是互相层叠的。这样,与把多个凸轮部分安排在单个驱动板上的情况相比,这些驱动板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所占用的面积可以减小。此外,由于在层叠的驱动板244和254之间没有间隙,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驱动板也不需担忧会增加照相机的体积(厚度)。结果,该光学取景器的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的尺寸可以减小。
[25]在根据上述[24]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多个凸轮部分243和253被共同配合于单个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
[26]在根据上述[25]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多个驱动板244和254绕着同一个轴转动。
在上述光学取景器中,第二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40,250,270)的结构是简单的,并且其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中所占用的面积可以减小。
[27]在根据上述[24]-[26]之一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被一个施力部件284沿着光轴朝相反的方向驱动,并对抗着由多个驱动板244和255的移动操作部分242和252所产生的施力移向各自的位置上。
[28]在根据上述[27]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驱动板244和254的凸轮部分243和253各自都有一个凸轮表面,该凸轮表面对应于分别形成在驱动板244和254上的一个缝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这个边位于对抗施力的驱动板244和254的转动方向上。
在上述光学取景器中,位于驱动板244和254的对抗施力的转动方向上的那个狭缝边是用来控制驱动板244和254的转动位置的凸轮表面。因此,可运动透镜222和223能被以十分高的精度控制。
[29]在根据上述[24]至[28]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移动操作部分242和252分别被设置在由凸轮部分243和253的作用所转动的多个驱动板244和254的远端。
在上述光学取景器中,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有被高效率地移动。
[30]在根据上述[28]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凸轮部分243和253含有可以让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插入穿过的被增宽的切口部243a和253a,这两个切口部243a和253a分别开设在面对着缝的凸轮表面的那个边的一部分中。
在上述光学取景器中,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可被容易地配合到多个驱动板244和254的凸轮部分243和253中。因此装配操作被简化了。
[31]在根据上述[24]至[30]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取景器中,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沿着垂直于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的运动方向的方向运动。
[32]一种照相机,它包括:
一个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含一个具有一个能在光学上使入射光弯折的弯折光学系统1PX和包括一个设置在弯折光学系统1PX的后弯折光学系统1PB中的摄像变焦透镜122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122和123的摄像光学系统105;
一个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它包含一个具有包括一个沿着平行于摄像透镜单元100的光轴011的入射光光轴021设置的观察变焦透镜222在内的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的取景器光学系统205;以及
一个透镜移动机构,它使多个可运动透镜222和223根据摄像变焦透镜122的运动来运动,
其中透镜移动机构包含:
多个互相层叠在光学取景器单元200内的驱动板244和254,其层叠方式使它们的远端能相对于它们的近端转动;
分别设置在驱动板244和254中并配合于一个与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变焦透镜122一起运动的驱动力传送器(驱动针)193的凸轮部分243和253,凸轮部分243和253把驱动力传送器193的运动转换成各个驱动板244和254的转动操作;以及
分别设置在因凸轮部分243和253的作用而转动的驱动板244和254的远端处的运动操作部分242和252,运动操作部分242和252使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205的观察变焦透镜222在内的可运动透镜222和223发生移动。
在上述照相机中,都是具有变焦功能的、各自含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2PX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和光学取景器单元200的尺寸可以减小。
[33]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括:
一个含有一个光入射端的透镜筒120;
一个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它能使从透镜筒120的光入射端入射的光形成一个物体的像;
一个设置在透镜筒120内的摄像元件126,用于对由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所形成的物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一个沿着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的光轴布置并位在摄像元件126的光接收表面的前方的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
一个透镜保持框(第二和第三透镜框132和133),它夹持了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中的特定透镜(第二和第三透镜122和123),并能沿着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的光轴012运动;以及
一个安装在透镜保持框(第三透镜框133)上的驱动器(AF马达140),用于控制透镜保持框(第三透镜框133)的运动,
其中在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一个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驱动器(AF马达140)的空间SA1。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中,由于空间SA1被用来容纳驱动器(AF马达140),所以透镜筒120中的空间被有效地利用了,从而为该单元的尺寸减小和薄型化作出了贡献。
[34]在根据上述[33]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它还包括一个带状柔性印刷板(柔性印刷基板)150,它可在其厚度方向上弯折,用于为包括驱动器(AF马达140)在内的驱动系统提供电源,并且
其中容纳驱动器(AF马达140)的第一空间SA1位于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一个外表面之间,以及
在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另一个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用于容纳柔性印刷基板150被弯曲后的弯曲部分的第二空间SA2。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中,在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另一个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用于容纳柔性印刷基板150被弯曲后的弯曲部分的第二空间SA2。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中,在透镜筒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两个外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一和第二空间SA1和SA2,用于容纳驱动器(AF马达140)和柔性印刷基板150的弯曲部分。因此透镜筒120中的空间被更为有效地利用了,从而单元100能进一步减小尺寸和薄型化。
[35]根据上述[33]和[34]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它还包括一个含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该弯折光学系统1PX利用反射元件(棱镜112等)把沿着第一光轴011从物体入射的光反射到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光轴011的第二光轴012的方向上,
[36]根据上述[34]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它还包括一个含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该弯折光学系统1PX利用反射元件(棱镜112等)把沿着第一光轴011从物体入射的光反射到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光轴011的第二光轴012的方向上,
其中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和摄像元件126是沿着第二光轴012排列的,并且
如果把一个包含了第一和第二光轴011和012的平面看成是一个第一区域E1与一个第二区域E2之间的界面,则第一空间SA1和第二空间SA2被分别形成在第一区域E1和第二区域E2中。
对于包括一个具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的摄像透镜单元100,可以更可靠地获得与前面[34]所描述的透镜单元100相同的优点。结果,当把这种透镜单元应用于电子相机时,相机机身1可以更可靠地紧凑化。
[37]根据上述[34]至[36]之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中,柔性印刷基板150包含多个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并且它们在其基本相同的部分被沿着相同的方向弯曲从而形成弯曲部分151b和152b,这两个弯曲部分151b和152b互相重叠地位于第二空间SA2中。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中,通过弯曲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所形成的弯曲部分151b和152b一起被容纳在第二空间SA2中。于是,与分开地容纳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的情况相比,透镜筒的空间可被有效地利用,从而摄像透镜单元100可以减小尺寸和薄型化。
[38]在根据上述[34]、[36]、[37]之一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中,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各自的一个端头部分151a和152a被分别固定在透镜保持框132和133的给定位置处,并且设置了一个限制件155来限制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的弯曲部分151b和152b在透镜保持框132和133运动时所发生的位置变化范围。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中,即使当透镜保持框132和133运动时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发生大的弯曲,限制件155也会把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的弯曲部分151b和152b的运动限制在一个预定的范围内,这样就不需担忧柔性印刷基板151和152会有一部分进入到摄像光学系统105的光路中去挡住光路。
[39]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摄像透镜单元100,它包含了一个含有一个弯折光学系统1PX的摄像光学系统105,该弯折光学系统1PX利用反射元件(棱镜112等)把沿着第一光轴011从物体入射的光反射到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光轴011的第二光轴012的方向上,该单元100包括:
一个含有一个光入射端的透镜筒120;
一个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其中至少包含一个变焦透镜组(第二透镜122)和一个聚焦透镜组(第三透镜123),用于使从透镜筒120的光入射端入射的光形成物体的像;
一个设置在透镜筒120内的摄像元件126,用于对由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所形成的物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一个沿着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的光轴012安排并位于摄像元件126的光接收表面的前方的光学件(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
一个变焦驱动器(变焦马达)180,用于驱动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的变焦透镜组(第二透镜123);以及
一个聚焦驱地动器120的内表面与光学件130(第四透镜124和低通滤波器125)的一个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用于容纳聚焦驱动器(AF马达140)的空间。
[40]在根据上述[39]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中,变焦驱动器(变焦马达)180和聚焦驱动器(AF马达)140位在一个以一个包含第一和第二光轴011和012的平面为界面的第一区域E1内,并且摄像透镜组(第一至第三透镜121至123)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位在变焦驱动器(变焦马达)180与聚焦驱动器(AF马达)140之间。
在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变焦驱动器(变位马达)180和聚焦驱动器(AF马达)140被适当地安排地透镜筒120内。透镜筒120内的空间能被有效地利用。
[41]在根据上述[40]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摄像透镜单元100中,变焦驱动器(变焦马达)180位于透镜筒120前面的外部并靠近于第一区域E1中的反射件(棱镜112等)。
上述摄像透镜单元100能减小其在第二光轴012的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可尺寸。
[42]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相机,它包括上述[33]至[41]之一描述的摄像透镜单元100。
(变动)
根据本实施例的照相机可以有以下一些变动:
1)照相机包含一个其凸轮表面由沿着凸轮板的一条边组成的凸轮部分。
2)照相机包含一个由一个导引缝组成的导引部分。
3)照相机利用一个反射镜作为弯折光学系统的反射元件。

Claims (7)

1、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弯折光学系统的摄像光学系统,该弯折光学系统利用反射元件把沿着第一光轴从被摄体入射的光沿着垂直于上述第一光轴的第二光轴反射;
具有光入射端的透镜筒;
摄像透镜组,设置为可对基于从该透镜筒的上述光入射端入射的光的被摄体像进行成像;
设置在上述透镜筒内的摄像元件,对由该摄像透镜组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
由透镜或滤波器构成的光学件,沿着该摄像元件的光接收表面的前方的上述摄像透镜组的光轴而配置;
透镜保持框,保持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各透镜,设置成能沿着该摄像透镜组的光轴移动;以及
安装在上述透镜保持框上的驱动器,控制该透镜保持框的移动,
在上述光学件的外表面与上述透镜筒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可容纳上述驱动器的第1空间,
上述摄像透镜组、上述光学件、及上述摄像元件沿上述第二光轴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柔性印刷基板,可在厚度方向上弯折,设置为可对包括上述驱动器的驱动系统供电,并且
在上述光学件的外表面与上述透镜筒的内表面之间还形成有可容纳上述柔性印刷基板被弯曲而产生的弯曲部分的第二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分别形成在以包含上述第一光轴和上述第二光轴的平面作为界面而位于一边的第一区域和位于另一边的第二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包含多个柔性印刷基板,并且各基板在相同的部分沿着相同的方向弯曲,弯曲产生的弯曲部分能够以重叠的状态收容在上述第二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印刷基板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在上述透镜保持框的给定位置,并且在该透镜保持框的一部分设置了限制件,该限制件用于限制上述柔性印刷基板的弯曲部分随着该透镜保持框的移动而产生的变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器是用于驱动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聚焦透镜组的聚焦用驱动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用于驱动上述摄像透镜组中的变焦透镜组的变焦用驱动器,被配置在上述透镜筒的前面外部的、靠近上述第一区域内的上述反射件的位置。
CNB2004101002481A 2001-11-13 2002-11-13 摄像透镜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08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47817A JP3880376B2 (ja) 2001-11-13 2001-11-13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カメラ
JP347817/2001 2001-11-13
JP356366/2001 2001-11-21
JP2001356367 2001-11-21
JP2001356368 2001-11-21
JP2001356366 2001-11-21
JP356369/2001 2001-11-21
JP2001356365 2001-11-21
JP356368/2001 2001-11-21
JP2001356369 2001-11-21
JP356365/2001 2001-11-21
JP356367/2001 2001-11-21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506213A Division CN1217227C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和光学取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4514A CN1624514A (zh) 2005-06-08
CN100340886C true CN100340886C (zh) 2007-10-03

Family

ID=2755501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10025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19409B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
CN0215062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227C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和光学取景器
CNB2004101002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0886C (zh) 2001-11-13 2002-11-13 摄像透镜单元
CNB20041010024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7501C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10025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19409B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
CN0215062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227C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和光学取景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024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7501C (zh) 2001-11-13 2002-11-13 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7391460B2 (zh)
CN (4) CN16194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1580B2 (ja) * 2003-01-10 2006-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屈曲光学系を備えたカメラ
JP4447845B2 (ja) * 2003-02-25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5234075A (ja) * 2004-02-18 2005-09-02 Sony Corp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046935A (ja) * 2004-07-30 2006-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測距光学装置、測距方法、測距システム、車載用撮像装置および車載用運転支援装置
JP2006133366A (ja) * 2004-11-04 2006-05-2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鏡胴及び該レンズ鏡胴を備えたカメラ並びにレンズ鏡胴の組立方法
JP2007089246A (ja) * 2005-09-20 2007-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鏡胴並びに撮像装置
US7848638B2 (en) * 2005-10-11 2010-12-07 Fujiflim Corporation Lens assembly, lens moving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JP2007108523A (ja) * 2005-10-14 2007-04-26 Sharp Corp 光学部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4896885B2 (ja) * 2005-11-04 2012-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045290B2 (ja) * 2006-05-19 2008-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8090273A (ja) * 2006-09-08 2008-04-17 Sharp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675696B2 (en) * 2007-01-18 2010-03-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0545689C (zh) * 2007-04-10 2009-09-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CN102253478A (zh) * 2011-07-11 2011-11-23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90°弯折光学成像系统
US20140313377A1 (en) * 2011-11-09 2014-10-23 Mark Ross Hampton In relation to a lens system for a camera
CN103217773A (zh) * 2013-04-09 2013-07-24 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 手机可变焦摄像模组及可变焦手机
USD805078S1 (en) * 2015-05-07 2017-12-12 Datalogic Ip Tech S.R.L. Barcode reading module
JP6976803B2 (ja) * 2017-10-06 2021-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0056751B (zh) * 2019-05-21 2023-11-14 刘伟强 一种新型监控摄像头
JP6960985B2 (ja) * 2019-12-27 2021-11-05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CN111580323B (zh) * 2020-06-04 2021-07-20 泰州亚泰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旁轴取景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6303A (ja) * 1997-12-25 1999-07-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的撮像装置
JP2000047089A (ja) * 1998-07-29 2000-02-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0147606A (ja) * 1998-11-05 2000-05-26 Nikon Corp カメラ
JP2001013850A (ja) * 1999-06-29 2001-01-1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45289A1 (de) * 1974-09-21 1976-04-08 Leitz Ernst Gmbh Fotografische taschenkamera
JPS5848033A (ja) * 1981-09-18 1983-03-19 Nippon Kogaku Kk <Nikon> フアインダ−光学系
JPS62267733A (ja) * 1986-05-15 1987-11-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Tvカメラ
DE3707205A1 (de) * 1987-03-05 1988-09-15 Gerd Schulte Kompaktkamera mit mehreren brennweiten
US4805027A (en) * 1987-06-18 1989-02-14 Circon Corporation Integrated beam splitter video camera and method
US4992875A (en) * 1988-07-18 1991-02-12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Still video camera
JP2607006Y2 (ja) * 1993-01-18 2001-03-19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ズームファインダ装置
JP3039228B2 (ja) 1993-09-17 2000-05-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3296907B2 (ja) * 1993-12-27 2002-07-0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H07199296A (ja) 1994-01-10 1995-08-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H09318993A (ja) * 1996-05-30 1997-12-12 Canon Inc 固体撮像素子カメラシステム、撮影用交換レンズおよび光学付属品
JPH10161194A (ja) * 1996-11-27 1998-06-1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JP3752037B2 (ja) 1997-01-31 2006-03-0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の視野枠切換機構の操作装置及び中立位置を有する回動操作部材の操作装置
JPH10333210A (ja) * 1997-05-29 1998-12-18 Asahi Optical Co Ltd 薄型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光学系
JPH1184209A (ja) 1997-09-09 1999-03-26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
JPH1195287A (ja) 1997-09-17 1999-04-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ファインダー変倍装置
JP3709066B2 (ja) * 1998-01-07 2005-10-1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
JP3297659B2 (ja) 1998-10-22 2002-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US6825882B1 (en) * 1998-11-13 2004-11-30 Pentax Corporation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JP4258051B2 (ja) 1999-01-22 2009-04-30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6809772B1 (en) * 1999-10-28 2004-10-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hutterless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3606550B2 (ja) 1999-11-04 2005-01-05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
JP3817997B2 (ja) * 1999-12-22 2006-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4454755B2 (ja) 2000-01-28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ァインダー装置、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JP2001215589A (ja) * 2000-01-31 2001-08-10 Asahi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カメラ用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2099033A (ja) 2000-09-21 2002-04-05 Asahi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内表示装置
US7079185B2 (en) * 2001-03-02 2006-07-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mera with optical axis bending optical system
JP2002277736A (ja) * 2001-03-21 2002-09-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2287224A (ja) * 2001-03-26 2002-10-03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217415B2 (ja) * 2001-04-04 2009-02-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US7436599B2 (en) * 2001-05-14 2008-10-14 Olympus Corporation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system
JP2004170707A (ja) * 2002-11-20 2004-06-17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088517B2 (ja) * 2002-12-10 2008-05-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219569A (ja) * 2003-01-10 2004-08-05 Olympus Corp 電子撮像装置
JP3731580B2 (ja) * 2003-01-10 2006-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屈曲光学系を備えたカメラ
JP4788953B2 (ja) * 2005-11-16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ズームレンズ
US7734169B2 (en) * 2006-01-10 2010-06-08 Olympus Imaging Corp. Camer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6303A (ja) * 1997-12-25 1999-07-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的撮像装置
JP2000047089A (ja) * 1998-07-29 2000-02-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0147606A (ja) * 1998-11-05 2000-05-26 Nikon Corp カメラ
JP2001013850A (ja) * 1999-06-29 2001-01-1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9409B (zh) 2011-02-09
CN1619409A (zh) 2005-05-25
CN1624514A (zh) 2005-06-08
US20030107667A1 (en) 2003-06-12
CN1624567A (zh) 2005-06-08
US20080218625A1 (en) 2008-09-11
US8026972B2 (en) 2011-09-27
CN1217227C (zh) 2005-08-31
CN100557501C (zh) 2009-11-04
CN1419162A (zh) 2003-05-21
US7391460B2 (en) 2008-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0886C (zh) 摄像透镜单元
CN1299143C (zh) 投影透镜制造装置/方法,用该方法制造的透镜及投影机
CN1265226C (zh) 图像摄取装置和缩放透镜
CN1930519A (zh) 摄影装置
CN1682525A (zh) 图象传感器模块
CN1821827A (zh) 透镜镜筒和图像摄取装置
CN1685266A (zh) 伸缩式透镜镜筒和使用该镜筒的光学仪器
CN1450377A (zh) 投影透镜、投影透镜制造方法和装有该投影透镜的投影仪
CN1374544A (zh)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CN1710486A (zh) 投影型显示装置
CN1550816A (zh) 变焦镜头系统
JP2008271026A (ja) 撮像素子パッケージ、撮像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鏡筒並びに撮像装置
CN1220091C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具有它的相机
CN1641991A (zh) 驱动装置、透镜单元及拍摄装置
CN1187645C (zh) 带有变焦镜头的相机
CN1409170A (zh) 带有照相功能的光学观察器装置
CN100351660C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CN1279385C (zh) 带有照相功能的光学观察器装置
CN1655044A (zh) 照相机
CN1858628A (zh) 棱镜的固定方法
CN1576936A (zh) 具有可调镜头焦距和分辨率的镜头筒组件的变焦照相机
CN1573516A (zh) 固定板、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KR20140036648A (ko) 경통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CN1136477C (zh) 驱动照相机电子快门的系统和方法
KR20080075641A (ko) 줌렌즈 배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03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