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5044A - 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5044A
CN1655044A CNA2005100075827A CN200510007582A CN1655044A CN 1655044 A CN1655044 A CN 1655044A CN A2005100075827 A CNA2005100075827 A CN A2005100075827A CN 200510007582 A CN200510007582 A CN 200510007582A CN 1655044 A CN1655044 A CN 1655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surface
reflection
light beam
optical system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075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0350C (zh
Inventor
岩濑滋
小林素明
中野俊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320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2195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155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30083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55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5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03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035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照相机中,来自摄影透镜的光束由快速返回反射镜向主体单元的横向反射,除一部分外,其他部分通过半反射镜、屏,由第2反射镜向主体单元的上方反射。在第2反射镜上反射的光束在第3反射镜上进行反射,其反射方向与由快速返回反射镜反射的光束的方向相反,进而由第4反射镜向主体单元后方的目镜侧反射。由所述半反射镜反射的一部分光束被取入AF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摄影透镜的焦点位置。

Description

照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相机,特别涉及照相机系统中具有TTL(through-the-lens:通过透镜)式取景器机构的照相机的各构成部分在照相机中的配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与TTL式取景器和自动检测焦点相关的技术,一般采用使用脊棱镜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该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以下部分构成:被上下旋转驱动的快速返回反射镜;配置在快速返回反射镜上方的屏;配置在屏上方的脊棱镜;配置在脊棱镜后方的目镜。
并且,在该方式中,在特开平6-313844号公报和特开平7-175129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示例,即,利用配置在快速返回反射镜后方的副反射镜使光路向下方折弯,在配置有该快速返回反射镜的空间的下侧配置了自动焦点检测机构。
并且,在这种以往的照相机中,在前述的特开平6-313844号公报和特开平7-175129号公报以及特开平7-225422号公报等中记载着以下示例,即,在照相机的握持部配置有闪光发光装置的控制电路和电容器。
另外,作为与TTL式取景器相关的技术,有使用帕罗棱镜的照相机。具体讲,这种照相机具有:朝向照相机侧方反射光束的可动反射镜;把经由该可动反射镜反射的光束朝向照相机前方反射的反射镜;把经由该反射镜反射的光束朝向照相机上方反射后,再朝向照相机后方反射的三角棱镜。并且,例如在特开平7-209744号公报中公开以下示例,即,在所述反射镜和三角棱镜的反射面的背面侧配置电容器或闪光发光装置的发光部。
但是,根据特开平6-313844号公报和特开平7-175129号公报以及特开平7-225422号公报记载的取景器结构,脊棱镜配置在照相机上部,并且自动焦点检测机构位于配置有快速返回反射镜的空间的下侧,所以照相机的高度变高。结果,导致照相机变大。此外,由于把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这种比较大的部件配置在握持部,所以存在握持部尺寸变大,握持性能差的问题。
并且,在使用类似特开平7-209744号公报公开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情况下,由于朝向照相机前方反射光束,所以照相机的厚度增大。另外,由于暂且将光束朝向照相机前方反射,所以如果在反射镜等的反射面背面配置电容器或发光部,则反射镜或三角棱镜和电容器或发光部配置在照相机的前后方向,所以导致照相机的厚度进一步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照相机,在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中,适当配置照相机中的各构成部件。
即,本发明的第1特征是,提供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具有:
第1反射面,使来自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朝向规定方向反射;
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向规定方向反射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其他部分在沿着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的方向透过;
焦点位置检测装置,使用来自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反射光束,检测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
本发明的第2特征是,提供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具有:
第1反射面,把从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向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即第1方向反射;
第2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3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像;
闪光发光装置,具有朝向被摄体照射光的发光部;
第1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
该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和第3反射面的至少一方的背面侧。
本发明的第3特征是,提供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具有:
握持部,成为照相机的把持部;
外壳体,具有:与所述握持部侧的侧面大致正交的第1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大致正交并且与所述握持部侧的侧面大致相对的第2侧面;与所述第2侧面大致正交并且与所述第1侧面大致相对的第3侧面;
第1反射面,把从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向朝向所述第2侧面的第1方向反射;
第2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朝向所述第3侧面的第2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所述握持部侧的第3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像;
闪光发光装置,具有朝向被摄体照射光的发光部;
第1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由所述第2反射面与第1、第2侧面包围的第1三角区域,或由所述第3反射面与第2、第3侧面包围的第2三角区域。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取景器的小型照相机,可以有效地进行照相机中的各构成部件的空间配置,进一步抑制照相机的高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并且和上述的发明内容及后述的实施方式一起说明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4是说明照相机主体的Bμcom进行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9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13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14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
图16是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是从照相机主体的上面侧观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1中,该照相机系统主要由作为更换透镜的透镜单元10、和作为照相机主体的主体单元40构成,在主体单元40的前面安装可以自由装卸的所期望的透镜单元10。
所述透镜单元10通过设在所述主体单元40前面的、未图示的透镜支架可以安装成自由装卸状态。并且,所述透镜单元10包括:摄影透镜12、光圈14、透镜驱动机构16、光圈驱动机构18、和透镜控制用微电脑(以下称为Lμcom)20。
所述摄影透镜12在光轴方向由设于透镜驱动机构16内的未图示的直流电动机驱动。光圈14由设于光圈驱动机构18内的未图示的步进电动机驱动。另外,Lμcom20驱动控制所述透镜驱动机构16和光圈驱动机构18等透镜单元20内的各部分。该Lμcom20通过通信连接器30与后述的主体控制用微电脑100电连接,按照该主体控制用微电脑100的指令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主体单元40包括以下结构。
通过透镜单元10内的摄影透镜12、光圈14入射的来自未图示的被摄体的光束,在作为第1反射镜的快速返回反射镜42反射。在该快速返回反射镜42反射的光束通过包括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第4反射镜48等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参照图2和图3,详细内容后述),到达目镜光学系统的目镜透镜(目镜)50。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反射的被摄体光束的一部分,经由后述的半反射镜54反射后,被引导到用于进行自动测距的焦点位置检测单元,即AF传感器单元60。
在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后方设有:焦平面式快门62;保护CCD单元66的透明的光学低通滤波器64;用于光电转换通过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的光电转换元件即CCD单元66。即,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避开光路的情况下,通过摄影透镜12和光圈14的光束成像于CCD单元66的摄像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CCD单元66的CCD的摄像范围的长度方向与照相机(主体单元40)的长度方向一致。照相机系统的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也与照相机的长度方向一致。
该主体单元40具有用于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控制器70。该图像处理控制器70连接着:连接在CCD单元66上的CCD接口电路72;作为存储区域而设置的SDRAM74、闪存Rom76和记录介质78;液晶监视器80等。这些装置构成为可以提供电子摄像功能和电子记录显示功能。
所述记录介质78是通过未图示的照相机的接口可以装卸于主体单元40上的各种存储卡,或外部的硬盘驱动器(HDD)等外部记录介质。
所述图像处理控制器70,与测光传感器84、反射镜驱动机构86、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快门赋能机构90、快门控制电路92、非易失性存储器(EEPROM)94、闪光发光装置98等一起连接在主体控制用微电脑(以下称为Bμcom)100上,其中,测光传感器84通过测光电路82、闪光发光装置98通过闪光发光控制电路96连接在Bμcom100上。该Bμcom100用于控制主体单元40内的各部分。
在所述Bμcom100上还连接有:根据显示输出将该照相机的动作状态向摄影者通知的动作显示用LCD102;照相机操作开关(SW)104;电池108,电池108通过电源电路106连接在Bμcom100上。
另外,所述Bμcom100和Lμcom20在安装透镜单元10时,通过通信连接器30可通信地电连接。并且,作为数字照相机,Lμcom20从属地与Bμcom100协同工作。
所述测光电路82是根据测光传感器84的电气信号进行测光处理的电路。所述反射镜驱动机构86是驱动控制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机构,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是驱动控制所述AF传感器单元60的电路。
并且,快门赋能(charge)机构90对驱动所述快门62的前帘和后帘的弹簧赋能。快门控制电路92控制所述快门62的前帘和后帘的动作,并且在与Bμcom100之间进行控制快门的开闭动作的信号与闪光灯同步的信号的收发。
非易失性存储器94是作为除前述SDRAM74、闪存Rom76、记录介质78以外的存储区域,存储照相机控制所需要的规定的控制参数的存储单元,其被设置成可以从Bμcom100进行存取。
闪光发光装置98具有未图示的闪光发光管,用于向被摄体照射闪光。并且,闪光发光控制电路96进行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管发光所需要的电荷的充电控制、闪光发光装置98的发光控制。
动作显示用LCD102通过显示输出将该照相机的动作状态通知给使用者。所述照相机操作开关104作为切换单元,例如利用开关组构成,该开关组包括操作该照相机所需要的操作按钮:释放开关,指示执行摄影动作,并且如后面所述,把快速返回反射镜42切换到摄影光路的内外;切换摄影模式和图像显示模式的模式变更开关以及电源开关等。
另外,电源电路106用于把作为电源的电池108的电压变换为该照相机系统的各电路单元所需要的电压并供给。
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说明前述的取景器光学系统。
图2和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60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2是从摄影透镜一侧观看的正视图,图3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一侧观看的图。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把照相机的正常使用状态、即在正常摄影时,摄影者手持照相机的照相机状态作为横位置,使主体单元40的长度方向与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一致,并将其作为水平方向。
该取景器光学系统具有:把通过透镜单元10内的摄影透镜1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目镜50引导的多个反射镜,即,作为第1反射镜的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第4反射镜48、半反射镜54、和屏56。
通过所述摄影透镜1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到达快速返回反射镜42,快速返回反射镜42作为第1反射部件在图示箭头A方向可以转动。该快速返回反射镜42在观察被摄体时如图2和图3中的实线所示,配置在摄影透镜12和CCD单元66之间的摄影透镜12的摄影光路内。在摄像时,快速返回反射镜42通过反射镜驱动机构86移动到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即从摄影光路避开,来自被摄体的光束通过快门62、光学低通滤波器64被引导到CCD单元66。另外,68是将CCD单元66和光学低通滤波器64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在观察被摄体时,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从摄影透镜12入射的被摄体光束向与摄影透镜12的光轴大致呈90°角度的、沿着主体单元4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反射。即,在图2中,向右方向反射。
在作为第1反射部件的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半反射镜54,半反射镜54配置在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上,相对于该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而且,来自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的一部分通过该半反射镜54,朝向与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不同的方向,向所述第1反射面42a一侧反射。即,在图2中,来自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的一部分通过半反射镜54朝向主体单元40的左斜下方反射。另一方面,来自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的其他部分透过半反射镜54,并经由后述的屏56,入射到第2反射镜44。
作为第2反射部件的第2反射镜44配置在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上,其反射面即第2反射面44a相对于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并且,入射到第2反射镜44的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相对于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大致呈90°角度地、隔着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向与所述半反射镜54的反射方向相反的一侧反射。即,在图2中,来自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向主体单元40上方反射。
在所述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第3反射镜46,第3反射镜46配置在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轴上,其反射面即第3反射面46a相对于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
入射到作为第3反射部件的第3反射镜46的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束,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相对于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轴大致呈90°角度地、与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方向大致平行且向相反的方向反射。即,在图2中,来自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束,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向主体单元40左方向反射。换言之,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反射的光束由第2、第3反射镜44、46导向而折回,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与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大致平行。
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第4反射镜48,第4反射镜48配置在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上,其反射面即第4反射面48a相对于所述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
入射到作为第4反射部件的第4反射镜48的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束,在第4反射镜48的第4反射面48a,相对于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大致呈90°角度地、向与从所述摄影透镜12入射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即,在图3中,来自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束,在第4反射镜48的第4反射面48a,向上方即主体单元40的后方反射。并且,第4反射镜48的反射光轴与所述摄影透镜12的光轴大致平行。
在第4反射镜48的第4反射面48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目镜50上,目镜50配置在第4反射面48a的反射光轴上。
这样,来自摄影透镜12的被摄体光束通过第1~第4反射面42a~48a,将其图像反转成正像导入目镜50中。由此,通过目镜50,摄影者用眼睛可以观察成像于屏56上的被摄体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和第4反射镜48配置成与入射光束大致呈90°角度反射,但不限于此。
构成光路分割元件的所述半反射镜54,在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上配置在比所述屏56更靠近第1反射面42a的一侧,即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一侧。并且,半反射镜54具有AF用第1反射面54a,在此处不透过而反射的一部分光束被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
即,在作为AF用第1反射面54a的半反射镜54反射的光束,通过聚光透镜112在AF用第2反射面114再次反射。来自该AF用第2反射面114的光束通过分离透镜116被引导到AF传感器118。来自该AF传感器118的输出通过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被发送到Bμcom100,进行周知的测距处理。
所述屏56为了容易地观察入射到该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束的成像状态(对焦)而具有漫射该光束的漫射面,配置在与CCD单元66的摄像面上光学等价的位置。摄影者从目镜50观看成像于该屏56上的像,能够确认摄影画面。
并且,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反射的光束,在测光用透镜120被聚光,并到达测光传感器84。由此,在测光传感器84测定被摄体的亮度。
另外,在主体单元40的前面部上方,设有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部98a。该情况下,闪光发光部98a位于从摄影透镜12入射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光束的光路的上方。
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的各部分的动作如下。
首先,利用图像处理控制器70按照Bμcom100的指令控制CCD接口电路72,从CCD单元66取入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控制器70被转换为视频信号,并在液晶监视器80进行输出显示。摄影者可以从该液晶监视器80的显示图像确认所摄影的图像影像。
并且,所述图像数据被取入作为临时保存用存储器的SDRAM74。该SDRAM74用作变换图像数据时的工作区域等。该图像数据被设定成在变换为JPEG数据后,保存在记录介质78中。
反射镜驱动机构86如前面所述,是用来向摄像时的避开位置和观察时的观察位置驱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机构。通过反射镜驱动机构86,当快速返回反射镜42位于观察位置时,来自摄影透镜12的光束被分割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侧和第2、第3、第4反射镜44、46、48侧。
来自AF传感器单元60中的AF传感器118的输出,通过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发送给Bμcom100。由此,进行周知的测距处理。
并且,摄影者可以从与第4反射镜48相邻的目镜50目视被摄体。另外,成像于屏56上的光束的一部分在第2反射镜44反射后被引导到测光传感器84。根据在此处检测的光量,在测光电路82进行周知的测光处理。
快门控制电路92从Bμcom100接受用于驱动控制快门的信号,根据该信号来控制快门64。与此同时,在规定的定时,从快门控制电路92向Bμcom100输出使闪光发光装置98发光的闪光发光同步信号。并且,根据该闪光发光同步信号,从Bμcom100通过闪光发光控制电路96输出使闪光发光装置98发光的发光指令信号。
下面,参照图4所示流程图说明前述照相机主体40的Bμcom100进行的控制动作。
图4是说明通过Bμcom100而工作的控制程序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照相机系统的照相机操作开关104内的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接通时,通过Bμcom100开始工作。在步骤S1,执行用于起动照相机系统的处理。此处,电源电路106受到控制,向构成该照相机系统的各电路单元供给电力,并且进行各电路的初始设定。
步骤S2是周期性执行的步骤,通过与Lμcom20进行通信动作,检测透镜单元10的状态。在步骤S3,判定透镜单元10是否已被安装在主体单元40上。此处,如果检测到已安装透镜单元10则转入步骤S6,在未检测到时转入步骤S4。
在步骤S4,判定透镜单元10是否已从主体单元40卸下。此处,在检测到透镜单元10已从主体单元40卸下时转入步骤S5。然后,在该步骤S5,控制标志F_Lens被设定为“0”后,转入步骤S8。另一方面,在所述步骤S4未检测到透镜单元10从主体单元40卸下时,转入步骤S7。
在步骤S7,控制标志F_Lens被设定为“1”。该控制标志在透镜单元10安装在该照相机系统的主体单元40上的期间显示“1”,在透镜单元10被卸下的期间显示“0”。
在所述步骤S6,检测照相机操作开关104的状态。并且,根据照相机操作开关104的状态设定各种模式。
在步骤S8,判定是否已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04之一的未图示的第一释放开关。此处,如果第一释放开关已接通,则转入步骤S9,如果未接通则转入所述步骤S2。
在步骤S9,从测光电路82获取被摄体的亮度信息。并且,根据该信息算出CCD单元66的曝光时间(Tv值)和摄影透镜12的光圈设定值(Av值)。然后在步骤S10,经由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获取AF传感器单元60的检测数据。根据该数据算出焦点的偏移量。
并且,在步骤S11,判定所述控制标志F_Lens的状态。此处,如果控制标志F_Lens为“0”,则意味着透镜单元10不存在,所以不能执行后续步骤S12及其后的摄影动作。因此,在该情况下转入所述步骤S2。另一方面,如果所述控制标志F_Lens为“1”,则转入步骤S12。在该步骤S12,通过通信连接器30向Lμcom20发送焦点的偏移量,并指示根据该偏移量驱动摄影透镜12。
在步骤S13,判定是否已操作照相机操作开关104之一的未图示的第二释放开关。此处,在第二释放开关已接通时转入步骤S14,进行规定的摄影动作,但在未接通时转入所述步骤S2。
在步骤S14,首先,向Lμcom20发送Av值,指示驱动光圈14。然后,在步骤S15,快速返回反射镜42向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并向该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避开位置移动。
另外,在步骤S16,快门62的前帘开始移动,在步骤S17,指示图像处理控制器70执行摄像动作。并且,当向CCD单元66进行Tv值表示的时间的曝光结束时,在步骤S18,快门62的后帘开始移动。
然后,在步骤S19,快速返回反射镜42被驱动到在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观察位置。并且,与此并行,利用快门赋能机构90进行快门62的赋能动作。
并且,在步骤S20,指示Lμcom20使光圈14返回开放位置,在步骤S21,指示图像处理控制器70使记录介质78记录所摄影的图像数据。在该图像数据的记录结束时,再次转入所述步骤S2。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把接受由快速返回反射镜反射的光束的取景器光学系统设在照相机主体的长度方向,所以可以将照相机主体的高度抑制得比较低。
以往,只将中央部作成半反射镜来构成快速返回反射镜,通过副反射镜把测距用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在该方式中,把副反射镜配置在快速返回反射镜和快门之间,所以为了防止快门和副反射镜的物理干扰,不能增大副反射镜。因此,只能把摄影范围的中心部附近的摄影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作为光路分割元件的半反射镜,其在快速返回反射镜反射来自摄影透镜的光束后引导测距用光束。由此,容易增大半反射镜的大小,例如可以把摄影范围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利用快速返回反射镜、半反射镜的整个表面引导测距用光束,所以具有容易扩大可以测距的视野范围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半反射镜54和屏56、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和第4反射镜48这四个反射镜来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但不限于此。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5和图6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60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5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图6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观看的图。
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第4反射镜44~48、和半反射镜54、屏56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但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快速返回反射镜42、和其他两个棱镜及AF用分光器构成。
另外,把来自摄影透镜12的被摄体光束引导到目镜50、在第1~第4反射面的各个反射方向也和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以下,说明该第2实施方式,但是在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中,除取景器光学系统以外,其他构成和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系统的构成相同,基本的摄影动作也和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4所示的流程图相同。因此,关于这些构成和动作,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摄影透镜1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到达可以在图示箭头A方向转动的快速返回反射镜42。在观察被摄体时,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在图5中向右方反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除一部分以外,其他部分透过作为光路分割元件的分光器136,并在第1棱镜130的第2反射面130a,在图5中再次向上方反射。并且,在该第1棱镜130的第2反射面130a反射的光束,通过该第1棱镜130的第3反射面130b向图5中的左方反射。另外,经由第1棱镜130的第3反射面130b反射的光束,通过第2棱镜132的第4反射面132a向目镜50的方向反射。由此,摄影者用眼睛可以通过目镜50观察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1棱镜130的第2反射面130a和第3反射面130b、第2棱镜132的第4反射面132a,被配置成相对入射光束大致呈90°角度进行反射,但不限于此。
所述分光器136通过将AF用第1棱镜138和AF用第2棱镜140相粘贴而构成。分光器136被配置成使形成于AF用第1棱镜138的入射和出射面138a、和形成于AF用第2棱镜140的屏面140a,与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正交。所述分光器136在AF用第1棱镜138和AF用第2棱镜140的粘贴面具有半反射镜136a。
并且,来自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从形成于AF用第1棱镜138入射和出射面138a入射到分光器136。在作为AF用第1反射面的半反射镜136a不透过而反射的光束的方向,与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方向不同,朝向入射和出射面138a反射。
来自半反射镜136a的反射光在与入射和出射面138a在同一面上的AF用第2反射面138b朝向AF用第3反射面138c反射。另外,AF用第2反射面138b形成于入射和出射面138a上,所以来自半反射镜136a的反射光以在AF用第2反射面138b全反射的角度入射到AF用第2反射面138b。
来自AF用第2反射面138b的反射光在AF用第3反射面138c,朝向与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大致平行的方向的、与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并经过入射和出射面138a从分光器136射出。
这样,来自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中的、在半反射镜136a反射的光束,分别在半反射镜136a、AF用第2反射面138b,向离开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的方向反射,然后在AF用第3反射面138c,与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方向大致平行地反射,并被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该情况下,朝向AF传感器单元60的入射光束通过聚光透镜112、分离透镜116引导到AF传感器118。
并且,所述AF用第2棱镜140具有屏面(一次成像面)140a,用于把入射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束成像为光学像。该屏面140a配置在与CCD单元66的摄像面上光学等价的位置,其表面形成为漫射面。而且,摄影者从目镜50观看成像于该屏面140a上的像,可以确认摄影画面。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1棱镜130中与第3反射面130b相对的位置,粘贴着测光/显示用棱镜142。在第1棱镜130的第2反射面130a反射的光束,除一部分外,其他部分在第3反射面130b反射,但未在该第3反射面130b反射的部分光束再透过测光/显示用棱镜142,在测光用透镜120被聚光,并到达测光传感器84。由此,在测光传感器84测定被摄体的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屏面与AF用第2棱镜140成为一体,但如前述第1实施方式所述,也可以使用分离的屏。并且,作为分光器136,也可以使用本示例以外的其他形状的分光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半反射镜136a、AF用第2、第3反射面138b、138c共计反射三次后,把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通过在半反射镜136a的一次反射、或者在半反射镜136a、AF用第2反射面138b的二次反射,把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并且,分光器的反射次数可以是任意次数。
另外,在所述测光/显示用棱镜142的附近的、与屏面140a光学等价的位置上,配置显示用遮光板146。并且,将显示用透镜144和显示用LED148配置成隔着该显示用遮光板146。在该显示用LED148上显示的AF、AE等各种信息,通过显示用遮光板146、显示用透镜144,透过测光/显示用棱镜142、第1棱镜130的第3反射面130b,在第2棱镜132的第4反射面132a反射,可以从目镜50确认观察。由此,通过目镜50,在取景器内重迭显示所述各种信息。
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分光器136作为光路分割元件,把其出射面作为漫射面而可以形成屏面,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并且,利用两个棱镜形成第2~第4反射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组合反射镜和棱镜。并且,在利用棱镜形成第2~第4反射面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各个棱镜分别形成第2~第4反射面,还可以利用具有第2反射面的棱镜、和具有第3反射面及第4反射面的棱镜来形成。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半反射镜54用于AF传感器单元60,但通过使其可以转动,使图2中的照相机主体在横向能够更加小型化。
图7和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单元60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7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图8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观看的图。
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中,通过摄影透镜1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到达可以在图8所示箭头A方向转动的快速返回反射镜(第1反射面)42。在观察被摄体时,经由快速返回反射镜42向图8中右方反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除一部分以外,其他部分透过半反射镜54被引导到屏56。
此处,半反射镜54可以在图7所示的箭头B方向转动,在观察被摄体时,被配置在图7和图8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并且,在摄像时,和快速返回反射镜42相同,从摄影光路避开,移动到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此时,快速返回反射镜42也移动到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
即,作为光路分割元件的半反射镜54被设置成,使来自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束可以向能够朝向AF传感器单元60反射的位置和不能反射的位置移动。
另外,除该半反射镜54的构成以外,基本和图1~图4所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关于这些构成和动作,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这样,使半反射镜54可以转动,通过使其在摄像时从摄影光路避开,可以缩短从摄影光路到半反射镜54的距离。由此,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比,屏56、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第4反射镜48等可以配置在摄影光路附近。因此,可以使图7和图8所示照相机主体40在横向的大小变小。
并且,在前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取景器光学系统使用第1~第4反射镜、第1和第2棱镜、AF用半反射镜、分光器等,但不仅限于前述结构,当然也可以例如组合反射镜和分光器来构成。
这样,可以提供高效地进行取景器光学系统和自动焦点检测用光学系统的空间配置,进一步抑制高度的小型照相机。
(第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除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部98a以外的部件,例如关于控制电路和电容器的配置没有特别规定。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把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控制电路和电容器配置在第2反射镜44的背面侧。
图9和图10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9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图10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观看的图。
在该照相机系统的主体单元40的右侧(在图9、图10中为左侧)形成握持部150,以便于摄影者容易地把持照相机。在该握持部150的上面部设有对应于照相机操作开关104的释放开关的释放按钮152。
照相机主体40在其内部配置有各种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利用外壳体覆盖着。即,照相机主体40的侧面被由单个或多个外壳体构成的第1侧面40A、第2侧面40B和第3侧面40C覆盖着。
该第1侧面40A形成为与设有作为照相机主体40的把持部的握持部150的一侧侧面大致正交。所述第2侧面40B形成为,与所述第1侧面40A大致正交,并且与设有握持部150的一侧的照相机主体40的侧面大致相对。另外,第3侧面40C形成为与所述第2侧面40B大致正交,并且与所述第1侧面40A大致相对。
换言之,所述第1侧面40A形成照相机主体40的下面,所述第2侧面40B在从摄影透镜侧看照相机主体40时形成右侧侧面,所述第3侧面40C形成照相机主体40的上面。
取景器光学系统具有:把通过透镜单元10内的摄影透镜1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目镜50引导的多个反射镜,即作为第1反射镜的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第4反射镜48、半反射镜54、和屏56。
在观察被摄体时,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上,从摄影透镜12入射的被摄体光束相对摄影透镜12的光轴大致呈90°角度,沿着主体单元4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反射。即,在图9中,向右方向反射。换言之,被摄体光束通过快速返回反射镜42与第1侧面40A大致平行地、朝向所述第2侧面40B的方向反射。
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半反射镜54。在图9中,来自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反射光束的一部分通过半反射镜54朝向主体单元40的左斜下方反射。另一方面,来自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反射光束的其他部分透过半反射镜54,并经过屏56入射到第2反射镜44。
入射到第2反射镜44的来自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反射光束,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在图9中朝向主体单元40上方反射。换言之,来自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反射光束通过第2反射镜44向朝向第3侧面40C的方向反射。
在所述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第3反射镜46,第3反射镜46配置在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轴上,其反射面即第3反射面46a相对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44a的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
在图9中,入射到作为第3反射面46a的第3反射镜46的来自所述第2反射镜44的反射光束,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朝向主体单元40的左方向反射。换言之,在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反射的光束由第2、第3反射镜44、46折回地引导,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与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大致平行,并朝向握持部150侧。
在所述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反射的光束入射到第4反射镜48,第4反射镜48配置在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上,其反射面即第4反射面48a相对来自所述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轴仅倾斜规定角度。
入射到作为第4反射面48a的第4反射镜48的来自所述第3反射镜46的反射光束,在第4反射镜48的第4反射面48a,相对来自所述第3反射镜46的反射光轴大致呈90°角度地进行反射。即,来自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反射光束,入射到配置于第4反射面48a的反射光轴上的目镜50上。
这样,来自摄影透镜12的被摄体光束通过前述第1~第4反射面42a~48a,将其图像反转成正像并引导到目镜50上。由此,通过目镜50,摄影者用眼睛可以观察成像于屏56上的被摄体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第4反射镜48被配置成相对入射光束大致呈90°角度进行反射,但不限于此。
构成光路分割元件的所述半反射镜54,配置在所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第1反射面42a的反射光轴上,在比所述屏56更靠近第1反射面42a侧,即快速返回反射镜42侧的位置上。并且,半反射镜54具有AF用第1反射面,把在此处不透过而反射的一部分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60。来自该AF传感器单元60内的AF传感器118的输出通过AF传感器驱动电路88被发送到Bμcom100,进行周知的测距处理。
所述屏56为了容易地观察入射到该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束的成像状态而具有漫射该光束的漫射面,被配置在与CCD单元66的摄像面上光学等价的位置上。摄影者从目镜50观看成像于该屏56上的像,能够确认摄影画面。
并且,在所述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反射的光束到达测光传感器84。由此,在测光传感器84测定被摄体的亮度。
在主体单元40的前面部上方,设置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部98a。该情况下,闪光发光部98a位于从摄影透镜12入射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光束的光路上方。
在所述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了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其作为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第1)电荷存储部件。即,在由第2反射镜44和第1、第2侧面40A、40B包围的第1三角区域40D中配置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该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通过导线等连接并安装在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
在该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安装有构成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电路的未图示的电子部件。并且,安装了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的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在第2反射镜44的背面侧被配置成与第2侧面40B大致平行,并且安装在主体单元40内的未图示的主体部件上。
另外,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大致呈柱状形状,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被配置成使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的长度方向与透镜单元10的光轴大致平行。
另外,除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和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的构成以外,基本和图1~图8所示的前述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关于这些构成和动作,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把以往配置在握持部150内的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配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第2反射镜44的背面侧,所以能够减小握持部150的大小,并且可以把照相机主体的高度抑制得比较低。另外,通过减少照相机主体的容积,可以减轻照相机的重量。
并且,利用快速返回反射镜42、半反射镜54的整个表面引导测距用光束,所以具有容易扩大可以测距的视野范围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半反射镜54和屏56、快速返回反射镜42、第2反射镜44、第3反射镜46和第4反射镜48这四个反射镜构成取景器光学系统,但不限于此。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1和图12是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11是从摄影透镜侧观看的正视图,图12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观看的图。
在前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有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但在该变形例中,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有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和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即,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配置在由第3反射镜46和第2、第3侧面40B、40C包围的第2三角区域40E中,并且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与透镜单元10的光轴大致平行。并且,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在第3反射镜46的背面侧被配置成与第2侧面40B大致平行。
并且,在前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单元40的右侧(在图9和图10中为左侧)形成有握持部150,但在该变形例中未设置握持部。在主体单元40的上面部设有对应照相机操作开关104的释放开关的释放按钮152。
关于该变形例的照相机系统的其他构成部件和动作,基本和前述第1~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对与图1~图10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这样,即使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的相反侧配置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也能够获得和前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去除握持部,可以做到比第4实施方式的照相机更加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示出了在第3反射镜46的背面侧配置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并去除握持部150而构成的照相机系统的示例,但不限于此。即,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可以配置在第2反射镜44的背面侧、第3反射镜46的背面侧中的任何一方。并且,既可以设置握持部,也可以不设置握持部。
(第5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图13和图14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13是从摄影透镜侧看到的正视图,图14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看到的图。
在前述第4实施方式中,把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配置在第2反射镜44或第3反射镜46的任意一方的背面侧,但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是,在第2反射镜44或第3反射镜46双方的背面侧分别配置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
以下,说明该第5实施方式,但除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162和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的构成以外,基本与图1~图12所示的前述第1~第4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照相机系统相同,所以关于这些构成和动作,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在图13和图14中,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有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作为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第1电荷存储部件。同样,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有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2,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2是作为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第2电荷存储部件。即,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配置在由第2反射镜44和第1、第2侧面40A、40B包围的第1三角区域40D,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2配置在由第3反射镜46和第2、第3侧面40B、40C包围的第2三角区域40E。
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和162分别通过导线等连接并安装在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在该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安装构成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电路的未图示的电子部件。并且,安装了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和162的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在第2、第3反射镜44、46的背面侧被配置成与第2侧面40B大致平行,并且安装在主体单元40内的未图示的主体部件上。
另外,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和162大致呈柱状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和162分别被配置成长度方向与透镜单元10的光轴大致平行。
这样,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第2反射镜44的背面侧和第3反射镜46的背面侧都配置了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和162,所以能够获得与前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可以增加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而不会使照相机主体大型化。
当然,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如前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去除握持部。
(第6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
图15和图16是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取景器观察状态下,把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装配在照相机主体上的配置状态,图15是从摄影透镜侧看到的正视图,图16是从照相机主体上面侧看到的图。
该第6实施方式构成为,相对图9和图10所示的前述第4实施方式,把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部件配置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的相反侧和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相反侧。
另外,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除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部件配置不同外,其他与前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关于其他部分的构成和动作,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参照符号,并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在图15和图16中,在第2反射镜44的第2反射面44a的相反侧(背面侧)配置有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即,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配置在由第2反射镜44和第1、第2侧面40A、40B包围的第1三角区域40D。该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通过导线等连接并安装在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在该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上安装着构成闪光灯控制电路的电子部件。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在第2、第3反射镜44、46的背面侧被配置成与第2侧面40B大致平行,并且安装在主体单元40内的未图示的主体部件上。
在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的一端侧(在图15中为上侧)连接着利用挠性基板构成的连接基板166。在该连接基板166上连接有热靴168,热靴168设置在主体单元40的外壳面上,作为可以装卸外部闪光发光装置等的外部装置连接部。并且,在所述连接基板166的附近、主体单元40的前面部上方,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相反侧设有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闪光发光部98a。即,闪光发光部98a配置在由第3反射镜46和第2、第3侧面40B、40C包围的第2三角区域40E。
另外,所述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大致呈柱状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闪光发光装置用电容器160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与透镜单元10的光轴大致平行。
这样,根据第6实施方式,与前述第4、第5实施方式相比,使闪光发光部98a离开摄影透镜12,所以不易产生伴随有闪光发光的摄影时的所谓红眼现象。
并且,把闪光发光部98a配置在第3反射镜46的第3反射面46a的相反侧,所以能够去除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上方的部分,可以使照相机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在前述第4、第5实施方式中,使闪光发光部98a位于从摄影透镜12入射到快速返回反射镜42的光束的光路上方,而在第6实施方式中是配置在设有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的一侧,把构成闪光发光装置98的部件进行集中。因此,通过把闪光发光部98a配置在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附近,可以降低由于流过闪光发光部98a的连接线路的大电流产生的噪声。
并且,一般大多在热靴168上连接外部闪光发光装置。因此,一般在热靴168上配置闪光发光控制用信号的收发用接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热靴168配置在闪光发光装置用控制基板158附近,所以容易配置前述的闪光发光控制用信号的收发用接点。
当然,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像前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去除握持。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数字照相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照相机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使用胶片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或摄像机。并且,本发明的照相机不限于静态图像用照相机,也可以适用于动态图像用照相机。另外,其用途包括民用、广播、监控、产业、医疗等,没有特别限定。
这样,可以提供能够高效地进行取景器光学系统和闪光发光装置的部件的空间配置并进一步抑制高度的小型照相机。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当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进。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定义的总体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Claims (30)

1.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反射面,将来自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朝向规定方向反射;
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向规定方向反射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其他部分沿着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的方向透过;
焦点位置检测装置,使用来自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反射光束,来检测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比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的成像位置更靠近所述第1反射面侧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的成像位置上,配置有使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漫射的漫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面把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朝向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反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2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在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并透过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光束朝向规定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朝向规定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朝向规定方向反射;
屏,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配置在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于所述屏上的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比所述屏更靠近所述第1反射面侧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是半反射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是至少组合两个棱镜而形成的分光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和所述屏形成为一体,在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出射面形成漫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面把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向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即第1方向反射,
所述第2反射面把在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并透过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反射,
所述第3反射面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3方向反射,
所述第4反射面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比所述屏更靠近所述第1反射面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是半反射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分割元件是至少组合两个棱镜而形成的分光器。
14.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具有:
摄像光学系统,成像被摄体的光学图像;
光电转换元件,把所述光学图像转换为电气信号;
第1反射面,配置在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摄像光学系统之间,把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向与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反射;
切换机构,把所述第1反射面切换为在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和所述摄像光学系统之间配置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的状态、和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状态;
光路分割元件,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规定方向反射,并且使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的其他部分沿着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的方向透过;
焦点位置检测装置,使用通过所述光路分割元件反射的光束,来检测焦点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面把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向所述光电转换元件的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反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屏,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并配置在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
第2反射面,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隔着所述屏,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相反侧,把在所述第1反射面反射并透过所述光路分割元件的光束向与照相机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朝向沿着所述照相机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的、与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朝向照相机的后方反射;以及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来自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所述屏上的像,
所述第1反射面把来自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束向沿着照相机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反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4反射面通过反射镜或反射棱镜的组合而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相机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光电转换元件的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方向。
19.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反射面,把从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向摄影视野范围的长度方向即第1方向反射;
第2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平行、并且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3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像;
闪光发光装置,具有朝向被摄体照射光的发光部;
第1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和第3反射面的至少一方的背面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大致呈柱状形状,其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沿着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电荷存储部件,该第2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
所述第1和第2电荷存储部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第2和第3反射面的背面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背面侧,所述发光部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背面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气基板,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2反射面和第3反射面的背面侧相对,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和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电气基板电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外部装置连接部,该外部装置连接部配置在照相机的外面上,至少用于安装外部闪光发光装置,
所述外部装置连接部与所述电气基板电连接。
25.一种具有取景器的照相机,具有:
握持部,成为照相机的把持部;
外壳体,具有:与所述握持部侧的侧面大致正交的第1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大致正交并且与所述握持部侧的侧面大致相对的第2侧面、与所述第2侧面大致正交并且与所述第1侧面大致相对的第3侧面;
第1反射面,把从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向朝向所述第2侧面的第1方向反射;
第2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并且朝向所述第3侧面的第2方向反射;
第3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平行,并且朝向所述握持部侧的第3方向反射;
第4反射面,配置在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把来自所述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束向与从所述摄像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反射;
目镜光学系统,配置在所述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轴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像;
闪光发光装置,具有朝向被摄体照射光的发光部;
第1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由所述第2反射面与第1、第2侧面包围的第1三角区域,或由所述第3反射面与第2、第3侧面包围的第2三角区域。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大致呈柱状形状,其长度方向配置在沿着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电荷存储部件,该第2电荷存储部件存储用于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电荷,所述第1和第2电荷存储部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第1、第2三角区域。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气基板,其与所述第2反射面和第3反射面的背面侧相对,并沿着所述第2侧面配置,
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三角区域,所述发光部配置在所述第2三角区域,并且所述第1电荷存储部件和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电气基板电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外部装置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第3侧面,至少用于安装外部闪光发光装置,
所述外部装置连接部与所述电气基板电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
在把持照相机的状态下,所述第1侧面成为照相机的下面,所述第3侧面成为照相机的上面。
CNB2005100075827A 2004-02-09 2005-02-08 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3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32023A JP2005221952A (ja) 2004-02-09 2004-02-09 カメラ
JP2004032023 2004-02-09
JP2004115534 2004-04-09
JP2004115534A JP2005300834A (ja) 2004-04-09 2004-04-09 カメ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5044A true CN1655044A (zh) 2005-08-17
CN100470350C CN100470350C (zh) 2009-03-18

Family

ID=34829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758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350C (zh) 2004-02-09 2005-02-08 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453508B2 (zh)
CN (1) CN100470350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7094A (zh) * 2010-12-08 2012-07-04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机
CN104954658A (zh) * 2014-03-25 2015-09-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1839A (ja) * 2004-08-31 2006-03-16 Olympus Corp カメラ
JP2006235071A (ja) * 2005-02-23 2006-09-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9047956A (ja) * 2007-08-21 2009-03-05 Sony Corp 撮像装置
US20100321494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Theia Technologies, Llc Compact dome camera
JP5688541B2 (ja) * 2009-08-18 2015-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20130005882A (ko) * 2011-07-07 2013-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방법, 및 오토포커싱 방법
CN112672027B (zh) * 2020-12-30 2022-04-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43568A1 (de) * 1975-09-29 1977-04-07 Minolta Camera Kk Kleinbauende, einaeugige spiegelreflexkamera
JP2556553B2 (ja) * 1988-06-24 1996-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
US5253005A (en) * 1988-05-18 1993-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mall-sized camera
JP3218768B2 (ja) 1993-01-28 2001-10-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閃光撮影可能なカメラ
US5628038A (en) * 1993-04-16 1997-05-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having a sub-mirror unit
JPH07175129A (ja) * 1993-12-20 1995-07-14 Canon Inc カメラ
JP3442426B2 (ja) * 1993-04-30 2003-09-0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
JPH07209744A (ja) * 1994-01-13 1995-08-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
JPH07225422A (ja) * 1994-02-14 1995-08-22 Nikon Corp ストロボ内蔵カメラ
JPH085900A (ja) 1994-06-20 1996-01-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の測距光学系及び測距システム
JPH09113795A (ja) * 1995-10-16 1997-05-02 Nikon Corp カメラ
JPH1031258A (ja) * 1996-07-16 1998-02-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
US6377305B2 (en) * 1997-10-13 2002-04-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JP3948003B2 (ja) * 1998-05-20 2007-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6825882B1 (en) * 1998-11-13 2004-11-30 Pentax Corporation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JP3694208B2 (ja) * 2000-02-07 2005-09-14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
US6456797B1 (en) * 2000-06-13 2002-09-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nic flash unit with alternative capacitor switching
JP2002365528A (ja) 2001-06-06 2002-12-18 Minolta Co Ltd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機能を備える一眼レフカメラ
JP2003161993A (ja) *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7094A (zh) * 2010-12-08 2012-07-04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机
CN102547094B (zh) * 2010-12-08 2014-12-10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机
CN104954658A (zh) * 2014-03-25 2015-09-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4954658B (zh) * 2014-03-25 2019-10-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53508B2 (en) 2008-11-18
US20050174464A1 (en) 2005-08-11
CN100470350C (zh) 2009-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5044A (zh) 照相机
CN1550864A (zh) 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
CN1324397C (zh) 摄影装置以及动作处理方法
CN1282030C (zh) 被摄体像调整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CN101038363A (zh) 焦点调节装置及照相机
CN1469184A (zh) 自动聚焦装置及图像输入装置
CN1574899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摄取装置和程序
CN1909603A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摄像设备
CN1928692A (zh) 具有多个摄像元件的照相机装置
CN1912728A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66689A (zh) 摄像装置
CN1812502A (zh) 图像拾取设备、其照相机主体、以及可互换式透镜
CN1691752A (zh) 单反射式数字照相机
JP5070728B2 (ja) カメラ
CN1409168A (zh) 照像机
CN1611975A (zh) 成像设备
CN1607453A (zh) 照相机
JP2008061157A (ja) カメラ
CN1166972C (zh) 倒立型显微镜
JP2010049134A (ja) 撮像装置
CN1885145A (zh)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CN1249514C (zh) 透镜装置和照相机
CN1409170A (zh) 带有照相功能的光学观察器装置
CN1514297A (zh) 照相机及其测距方法
CN1236355C (zh) 照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