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5701B - 臭氧產生器 - Google Patents

臭氧產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5701B
TWI555701B TW101119865A TW101119865A TWI555701B TW I555701 B TWI555701 B TW I555701B TW 101119865 A TW101119865 A TW 101119865A TW 101119865 A TW101119865 A TW 101119865A TW I555701 B TWI555701 B TW I5557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electrode
electrode layer
low voltage
dielectric layer
ozone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9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2603A (zh
Inventor
大衛 金斯頓 歐文斯
保羅 麥可 麥諾吉尼
Original Assignee
Mks儀器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626233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55570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ks儀器公司 filed Critical Mks儀器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02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2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5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57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10Discharger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ozone
    • C01B2201/12Plate-type discharg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4Com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30Dielectrics used in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dielectr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30Dielectrics used in the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34Composition of the dielectr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60Feed streams for electrical dischargers
    • C01B2201/64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70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 C01B2201/74Cooling of the discharger; Means for making cooling unnecessary by liq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55Manufacturing circuit on or in bas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臭氧產生器
當前描述之發明係關於臭氧產生器及用於產生臭氧之方法。
先前技術臭氧產生器無法在延長的時間段內產生有用數量之臭氧而無摻雜物(例如,氮氣)。此外,臭氧產生器亦無法在產生高濃度臭氧所需之非常低的溫度下操作。
因此存在對經改良之臭氧產生器及用於產生臭氧之方法之需要。
本發明之實施例涉及臭氧產生器及用於用具有臭氧產生器單元之組件之間減小之剪應力之系統產生高濃度之高純度臭氧之方法。此等系統能夠在非常低之溫度下操作且具有相對於習知系統改良之耐用性。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特徵為包含高電壓電極層及兩個介電層之臭氧產生器單元。第一介電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且第二介電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相對側上。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兩個低電壓電極層。一個低電壓電極層設置在兩個介電層之各者上方。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兩個放電區域,第一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第二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 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兩個導熱板,第一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且第二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其中兩個導熱板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無接合劑之情況下維持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層之間之接觸產生介電層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組合之減小之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減小之厚度產生低電壓電極層與高電壓電極層之間增大之電容。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低電壓電極層及高電壓電極層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臭氧產生器單元包含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表面朝向介電層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之間,且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係低電壓電極層之整合部分或夾置於介電層與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單獨組件。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特徵為一種用於製作臭氧產生器單元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將第一介電層定位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及將第二介電層定位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相對側上。該方法亦包含將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定位在 第一介電層上方以藉由高電壓電極層、第一介電層及第一低電壓電極層之組合界定第一放電區域。該方法亦包含將第二低電壓電極層定位在第二介電層上方以藉由高電壓電極層、第二介電層及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組合界定第二放電區域。該方法亦包含將第一導熱板定位在第一低電壓電極層上方及將第二導熱板定位在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上方。該方法亦包含施加壓力至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所有層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層之間之接觸在低電壓電極層與高電壓電極層之間產生增大之電容。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層之間之接觸減小臭氧產生單元中之熱變化效應。在一些實施例中,臭氧產生單元可因無接合劑而在更寬溫度範圍內操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無接合劑之情況下維持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層之間之接觸產生介電層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組合之減小之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介電層、低電壓電極層及高電壓電極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使用組裝架以將第一介電層、高電壓電極層、第二介電層、第一低電壓電極層、第二低電壓電極層、第一導熱板及第二導熱板相對於彼此定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表面朝向介電層之表面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之間,且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之間。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特徵為一種包含高電壓電極層及兩個介電層之臭氧產生器單元。第一介電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且第二介電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相對側上。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包括鎢之兩個低電壓電極層,其中一個低電壓電極層設置在兩個介電層之各者上方。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兩個放電區域。第一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第二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臭氧產生器單元亦包含兩個導熱板,第一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且第二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其中兩個導熱板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無接合劑之情況下維持定位在第一導熱板與第二導熱板之間之層之間之接觸產生介電層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組合之減小之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臭氧 產生器單元包含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表面朝向介電層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之間,且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表面突出之間隔片與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係低電壓電極層之整合部分或夾置於介電層與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單獨組件。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特徵為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之高電壓電極層之高濃度臭氧產生器單元。該單元亦包含兩個介電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第一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相對側上之第二介電層。該單元亦包含兩個低電壓電極層,一個低電壓電極層設置在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的兩個介電層之各者上方。該單元亦包含無含鋁材料之兩個放電區域,第一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第二放電區域部分由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介電層及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界定。該單元亦包含兩個導熱板,第一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一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且第二導熱板接觸高電壓電極層之第二側上之低電壓電極層,其中兩個導熱板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以減小臭氧產生器單元中之剪應力。
從下文結合僅舉例而言圖解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之隨附圖 式進行的詳細描述中可瞭解本發明之其他態樣及優點。
參考隨附圖式中之下文詳細描述更易於理解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之上述特徵。
圖1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100之示意圖。臭氧產生器100經組態以與通常稱作介電障壁放電(DBD)組態之類型之放電組態一起操作。該組態通常被描述為包含由至少一介電絕緣體分開之兩個載流平坦或圓柱金屬電極。在金屬電極之間施加高振幅AC電壓在電極之間之區域中導致一系列短暫放電(微放電)。若將氧氣或氧氣與摻雜物(例如,氮氣)之混合物饋送至間隙中且穿過放電區域,則產生臭氧。
臭氧產生器100包含五個臭氧產生器單元104a、104b、104c、104d及104e(整體為104)。各臭氧產生器單元104包含高電壓電極層108(例如,金屬電極(例如,鎢電極))。單元104之各者亦包含兩個介電層(112a及112b,整體為112)。第一介電層112a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108之第一側上且第二介電層112b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108之第二、相對側上。
單元104亦包含兩個低電壓電極層(第一低電壓電極層116a及第二低電壓電極層116b,整體為116)。一個低電壓電極層116設置在兩個介電層112之各者上方/設置為鄰近兩個介電層112之各者(例如,低電壓電極層116a設置在介電層112a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低電壓電極層116係電 接地鎢電極。放電區域中存在鋁(例如,若電極層使用鋁製作)會降低臭氧產生之效率及縮短臭氧產生器單元之壽命。由於放電區域中之組件(即,介電層、低電壓電極層及高電壓電極層)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故可形成產生高濃度之臭氧且防止系統之長期劣化之臭氧產生器。在放電區域中無鋁之情況下,在供應至臭氧產生器之氧氣中不再需要包含摻雜物(例如,氮氣)。
臭氧產生器單元104亦包含兩個導熱板120a及120b(整體為120)。第一導熱板120a接觸高電壓電極層108之第一側上之第一低電壓電極層116a,且第二導熱板120b接觸高電壓電極層108之第二側上之第二低電壓電極層116b。兩個導熱板120a及120b經組態以施加力至定位在板之間之組件(例如,高電壓電極層、介電層、低電壓電極層)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由於在組件之間未使用接合劑,故組件之間之剪應力減小;其降低系統在對於臭氧產生較佳之非常低的溫度下的敏感性及脆弱性。此外,剪應力之減小允許臭氧產生器在寬範圍之溫度內操作。
在本實施例中,導熱板120具有流體輸入端136a及流體輸出端136b。流體輸入端136a經組態以將來自冷卻劑流體源(未展示)之流體接收至定位在板120內之腔中。流體輸出端136b經組態以從腔中輸出流體。施加至導熱板120之由放電過程產生之熱轉移至腔中之流體;隨後熱隨流體從流體輸出端136b輸出而移除。
各臭氧產生器單元104由兩個導熱板120約束。定位為鄰近另一臭氧產生器單元104之臭氧產生器單元104共用一共同的導熱板。舉例而言,導熱板120b由臭氧產生器單元104a及臭氧產生器單元104b共用/使用以施加力至各自臭氧產生器單元之組件及冷卻臭氧產生器單元。
臭氧產生器100亦包含夾具底座124及彈簧加載夾板128。彈簧加載夾板128用複數個螺釘附接至底板124,故彈簧加載夾板128施加力至定位在其間之臭氧產生器單元104a、104b、104c、104d及104e之堆疊。臭氧產生器100亦包含在底板124之凹槽表面140上與底板124配合之蓋(為闡釋之明瞭起見未展示)。當蓋配合至底板124時,蓋形成密封腔室,臭氧產生器單元及板128定位在該密封腔室內。
圖2A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例如,圖1之單元104)之分解圖之示意圖。臭氧產生器單元204包含高電壓電極層208。單元204亦包含兩個介電層212a及212b。第一介電層212a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一側210a上且第二介電層212b設置在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二、相對側210b上。
單元204亦包含第一低電壓電極層216a及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低電壓電極層216a設置在第一介電層212a上方。低電壓電極層216b設置在第二介電層212b下方。圖2B係圖2A之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之一部分之更詳細視圖。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包含定位在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 表面250b上朝向第二介電層212b及高電壓電極層208突出之複數個間隔片240(參考圖2A)。圖2C係圖2A及圖2B之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表面250b之示意圖。間隔片240跨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表面250b分佈。
低電壓電極層216、高電壓電極層208、介電層212、導熱板220具有同軸對準之孔隙280。供應至臭氧產生器單元之氣體朝向臭氧產生器單元之中心流動至臭氧產生器單元之外邊緣。(如舉例而言,參考圖2E所述)當氣體朝向臭氧產生器單元之中心流動時,在臭氧產生器單元內形成放電。放電形成臭氧,該臭氧隨後流動穿過中心孔隙280並且流動至臭氧產生器之氣體輸出端。
間隔片240可使用許多方法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240藉由圍繞間隔片之所要位置蝕刻第二低電壓電極之表面250b使得間隔片從表面250b突出而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240之材料網印至表面250b上且隨後焙燒以形成間隔片240。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240藉由(例如,藉由使用打孔或其他機械方法以導致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材料內凹)在第二低電壓電極216b之表面250b中形成凹坑而形成。在替代實施例中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電鍍、真空蒸鍍、濺鍍)。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片240係藉由摩擦力固持在適當位置且定位在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表面250b與第二介電層212b之間之單獨一片材料(或諸材料)。
雖然未展示,但是第一低電壓電極層216a亦包含定位在 第一低電壓電極層216a之表面上朝向第一介電層212a及高電壓電極層208突出之複數個間隔片(參考圖2A)。
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亦包含兩個導熱板220a及220b(參考圖2A)。第一導熱板220a定位在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一側210a上之第一低電壓電極層216a上方,且第二導熱板220b定位在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二側210b上之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上方。兩個導熱板220a及220b經組態以施加力至定位在板之間之組件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層之間之接觸。
圖2D係臭氧產生器之組件被一起夾置於第一導熱板220a及第二導熱板220b之間後之圖2A之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之分解圖之示意圖。圖2E係圖2D之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之一部分之更詳細視圖。間隙260由第二介電層212b、低電壓電極層216b及間隔片240之組合界定。高電壓引線(未展示)在足以在間隙260之區域中導致放電之電壓位準下給相對於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高電壓電極層208通電。若將氧氣引入臭氧產生器單元204之間隙260中,則放電產生臭氧。
發明者進行之實驗表明具有適當金屬電極之無摻雜物臭氧產生器中的主要臭氧源係光催化源。在一些實施例中,因材料之光催化性質而使用氧化鎢。氧化鎢在使用時變得稍微缺氧且所得氧化物係n型半導體。分子氧係負電子且當其吸引電子時,形成O2 -。此在n型氧化鎢之表面上產生一層O2 -。當氧化鎢吸收光子(γ)時形成電子電洞對。電洞(其係O+)遷移至表面並與O2 -結合以形成臭氧。本反應中消 耗之來自氧化鎢之晶格氧藉由氧化物接觸放電及氧擴散穿過氧化鎢而補充。放電中的電子藉由與放電中之氧物種之自由-自由及自由-約束碰撞而形成光子。電子亦破壞臭氧且激發及去激發分子氧。光子在光催化劑表面(例如,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氧化鎢表面)上形成臭氧並破壞氣相臭氧。氣相反應組合氣體中存在之氧物種並產生臭氧及分子氧。
獲得之理解之一係瞭解到氣相反應從由光催化劑上所產生之源臭氧之破壞而產生之原子氧形成臭氧。氣相反應取決於溫度,反應速率隨氣體溫度升高而減小。此類型之典型產生器中觀察到之臭氧產生隨氣體溫度升高之減少係歸因於減小之氣相反應速率且非歸因於臭氧之熱破壞。由放電發射之光子被間隙260中之放電空間中之臭氧吸收。吸收具有兩個效果:其破壞臭氧及減小臭氧形成之光子至光催化表面之通量。可藉由使間隙270(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與第二介電層212b之間之距離)變小而使光子穿過含臭氧之氣體之路徑長度儘量短而使此等效應最小化。使間隙270變小之額外好處係高電壓電極層208與介電層212之組合之電容增大。增大之電容減小待供應至高電壓電極層以產生臭氧之電壓之量值。
圖3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300之示意圖。臭氧產生器300包含複數個堆疊之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例如,圖1之單元104)。臭氧產生器單元304定位在由附接(焊接)至底板320(圖1之底板124)之蓋316界定之密封 腔室318中。臭氧產生器300包含提供高電壓信號至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高電壓電極層312(例如,圖1之臭氧產生器單元104之高電壓層108)之高電壓供應器308。
臭氧產生器300亦包含冷卻劑流體源324及冷卻劑排放口328。冷卻劑供應器324提供冷卻劑至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導熱板334之流體輸入端332。冷卻劑流動穿過導熱板334內之腔並且經由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流體輸出端336輸出冷卻劑至冷卻劑排放口328。
臭氧產生器單元300亦包含供應氣流至密封腔室318之氣體供應器340(例如,氧氣供應器)。氣體朝向臭氧產生器單元之中心354流動至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邊緣350中。(如舉例而言,上文參考圖2E所述)當氣體朝向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中心354流動時,在臭氧產生器單元304內形成放電。放電形成臭氧,該臭氧隨後流動穿過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中之孔隙(圖2C之中心孔隙280)至氣體輸出端344。
包括、包含及/或各者之複數形式係開放式且包含所列出之零件且可包含未列出之額外零件。及/或係開放式且包含所列出之零件之一者或多者及所列出之零件之組合。
熟習此項技術者瞭解本發明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本質特性的情況下具體實施為其他特定形式。上述實施例因此可在所有方面視作闡釋性而非限制本文所述之本發明。本發明之範疇因此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而非由上文描述指示,且在申請專利範圍之等效物之含義及範圍內之所有改變因此旨在包含於其內。
100‧‧‧臭氧產生器
104a‧‧‧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b‧‧‧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c‧‧‧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d‧‧‧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e‧‧‧臭氧產生器單元
108‧‧‧高電壓電極層
112a‧‧‧第一介電層
112b‧‧‧第二介電層
116a‧‧‧第一低電壓電極層
116b‧‧‧第二低電壓電極層
120a‧‧‧第一導熱板
120b‧‧‧第二導熱板
124‧‧‧夾具底座
128‧‧‧彈簧加載夾板
136a‧‧‧流體輸入端
136b‧‧‧流體輸出端
140‧‧‧凹槽表面
204‧‧‧臭氧產生器單元
208‧‧‧高電壓電極層
210a‧‧‧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一側
210b‧‧‧高電壓電極層208之第二、相對側
212a‧‧‧第一介電層
212b‧‧‧第二介電層
216a‧‧‧第一低電壓電極層
216b‧‧‧第二低電壓電極層
220a‧‧‧第一導熱板
220b‧‧‧第二導熱板
240‧‧‧間隔片
250b‧‧‧第二低電壓電極層216b之表面
260‧‧‧間隙
270‧‧‧間隙
280‧‧‧孔隙
300‧‧‧臭氧產生器
304‧‧‧臭氧產生器單元
308‧‧‧高電壓供應器
312‧‧‧高電壓電極層
316‧‧‧蓋
318‧‧‧密封腔室
320‧‧‧底板
324‧‧‧冷卻劑流體源
328‧‧‧冷卻劑排放口
332‧‧‧流體輸入端
334‧‧‧導熱板
336‧‧‧流體輸出端
340‧‧‧氣體供應器
344‧‧‧氣體輸出端
350‧‧‧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邊緣
354‧‧‧臭氧產生器單元304之中心
圖1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之示意圖。
圖2A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之分解圖之示意圖。
圖2B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圖2A之臭氧產生器單元之部分之更詳細視圖。
圖2C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圖2A之低電壓電極層之表面之示意圖。
圖2D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圖2A之臭氧產生器單元之組裝圖之示意圖。
圖2E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圖2D之臭氧產生器單元之一部分之更詳細視圖。
圖3係根據本發明之闡釋性實施例之臭氧產生器之示意圖。
100‧‧‧臭氧產生器
104a‧‧‧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b‧‧‧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c‧‧‧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d‧‧‧臭氧產生器單元
104e‧‧‧臭氧產生器單元
108‧‧‧高電壓電極層
112a‧‧‧第一介電層
112b‧‧‧第二介電層
116a‧‧‧第一低電壓電極層
116b‧‧‧第二低電壓電極層
120a‧‧‧第一導熱板
120b‧‧‧第二導熱板
124‧‧‧夾具底座
128‧‧‧彈簧加載夾板
136a‧‧‧流體輸入端
136b‧‧‧流體輸出端
140‧‧‧凹槽表面

Claims (30)

  1. 一種臭氧產生器,其包括:一臭氧產生器單元,包含: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高電壓電極層,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介電層,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一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二側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介電層的該第一側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二側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之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一側設置在該第二介電層之該第二側上,兩個放電區域,該兩個放電區域的一第一放電區域係部分地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上之該第一介電層、及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之該第一側上的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所界定,該兩個放電區域的一第二放電區域係部分地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上之該第二介電層、及設置在該第二介電層之該第二側上的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所界定,及 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導熱板,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二導熱板,該第一導熱板之該第二側設置在該第一低壓電極層的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導熱板之該第一側設置在該第二低壓電極層的該第二側上,其中該兩個導熱板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位在其間之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介電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接觸,一底板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被定位於該底板上;及一彈簧加載夾板,其耦接至該底板以使得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設置於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之間,以使得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將該臭氧產生器之該等層固持在一起,其中該兩個介電層、該兩個低電壓電極層及該高電壓電極層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
  2. 如請求項1之臭氧產生器,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產生該等介電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一組合之一減小之厚度。
  3. 如請求項2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減小之厚度產生該等低電壓電極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間之一增大之電容。
  4. 如請求項1之臭氧產生器,其包括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 一表面朝向該二介電層之每一者之一表面突出之間隔片。
  5. 如請求項4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之間且該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之間。
  6. 如請求項4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等間隔片係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整合部分或夾置於該等介電層與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單獨組件。
  7. 一種用於製作一臭氧產生器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將一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二側定位在一高電壓電極層之一第一側上;將一第二介電層的一第一側定位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一第二、相對側上;將一第一低電壓電極層的一第二側定位在該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側上方以藉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及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之組合界定一第一放電區域;將一第二低電壓電極層的一第一側定位在該第二介電層的一第二側上方以藉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介電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組合界定一第二放電區域;及將一第一導熱板定位在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一側上方;將一第二導熱板定位在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二 側上方;將一底座定位於該第二導熱板上方;將一彈簧加載夾板定位至該第一導熱板上方;及將該彈簧加載夾板耦合至該底座,該彈簧加載夾板及該底座施加壓力至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產生該等低電壓電極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間之一增大之電容。
  9.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減小該臭氧產生器中之熱變化效應。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臭氧產生器可因無接合劑而在更寬溫度範圍內操作。
  11.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產生該等介電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一組合之一減小之厚度。
  12.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不含鋁材料製作所有該等介電層、該等低電壓電極層及該高電壓電極層。
  13.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組裝架以將該第一介 電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導熱板及該第二導熱板相對於彼此定位。
  14.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間隔片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表面朝向一介電層之一表面突出。
  15.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之間且該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之間。
  16. 一種臭氧產生器,其包括:一種臭氧產生單元,包含: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高電壓電極層;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介電層,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一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二側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介電層的該第一側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上,一包含鎢且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一包含鎢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二側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之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的該第一側設 置在該第二介電層之該第二側上,兩個放電區域,該兩個放電區域的一第一放電區域係部分地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上之該第一介電層、及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之該第一側上的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所界定,該兩個放電區域的一第二放電區域係部分地由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上之該第二介電層、及設置在該第二介電層之該第二側上的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界定,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一導熱板,及一具有一第一側及相對於該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之第二導熱板,該第一導熱板之該第二側設置在該第一低壓電極層的該第一側上,且該第二導熱板之該第一側設置在該第二低壓電極層的該第二側上,其中該兩個導熱板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其間之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介電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接觸,一底板,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被定位於該底板上;及一彈簧加載夾板,其耦接至該底板以使得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設置於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之間,以使得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於其間的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高電壓電 極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接觸。
  17. 如請求項16之臭氧產生器,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維持定位在該第一導熱板與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之該等層之間之接觸產生該等介電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一組合之一減小之厚度。
  18. 如請求項16之臭氧產生器,其包括從各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表面朝向一介電層之一表面突出之間隔片。
  19. 如請求項18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第一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一側之間,且該第二介電層夾置於從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另一者之該表面突出之該等間隔片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該第二側之間。
  20. 如請求項18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等間隔片係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整合部分或夾置於該等介電層與該等低電壓電極層之間之單獨組件。
  21. 一種臭氧產生器,其包含:一臭氧產生器單元,其包含:一高電壓電極層;一第一介電層及一第二介電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介電層及該第二介電層之間,一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一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及該第二介電層設置於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間, 一第一放電區域及一第二放電區域,該高電壓電極層設置在該第一放電區域及該第二放電區域之間,及一第一導熱板及一第二導熱板,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放電區域及該第二放電區域設置在該第一導熱板及該第二導熱板之間;一底板,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設置於其上;及一彈簧加載夾板,其耦接至該底板以使得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設置於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之間,以使得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將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之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固持在一起。
  22. 如請求項21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將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之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固持在一起。
  23. 如請求項22之臭氧產生器,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導致該臭氧產生器單元具有減小之厚度。
  24. 如請求項23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減小之厚度產生該低電壓電極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間一增大之電容。
  25. 如請求項21之臭氧產生器,其中該兩個介電層、該兩個低電壓電極層、及該高電壓電極層皆使用不含鋁之材料 製成。
  26. 一種製造一臭氧產生器之方法,其包含:製造一臭氧產生器單元,其包含:將一高電壓電極層定位於一第一介電層及一第二介電層之間,將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及該第二介電層定位於一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一第二低電壓電極層之間,將該高電壓電極層定位在一第一放電區域及一第二放電區域之間,及將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該第一放電區域及該第二放電區域定位在一第一導熱板與一第二導熱板之間;將該臭氧產生器單元定位於一底板上;及將一彈簧加載夾板耦接至該底板以使得該臭氧產生器單元設置於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之間,以使得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將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之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固持在一起。
  27. 如請求項26之方法,其中該耦接後的該底板及該彈簧加載夾板施加壓力至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以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將該臭氧產生器單元之該高電壓電極層、該第一介 電層、該第二介電層、該第一低電壓電極層及該第二低電壓電極層固持在一起。
  28. 如請求項27之方法,其中在無接合劑的情況下導致該臭氧產生器單元具有減小之厚度。
  29. 如請求項28之方法,其中該減小之厚度產生該低電壓電極層與該高電壓電極層之間一增大之電容。
  30. 如請求項26之方法,其中該兩個介電層、該兩個低電壓電極層、及該高電壓電極層皆使用不含鋁之材料製成。
TW101119865A 2011-06-06 2012-06-01 臭氧產生器 TWI555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153,649 US9039985B2 (en) 2011-06-06 2011-06-06 Ozone genera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603A TW201302603A (zh) 2013-01-16
TWI555701B true TWI555701B (zh) 2016-11-01

Family

ID=4626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9865A TWI555701B (zh) 2011-06-06 2012-06-01 臭氧產生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9039985B2 (zh)
EP (1) EP2718227B1 (zh)
JP (2) JP6131246B2 (zh)
KR (1) KR101533184B1 (zh)
CN (2) CN105314604A (zh)
TW (1) TWI555701B (zh)
WO (1) WO20121702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7344B2 (ja) * 2012-03-16 2015-02-25 株式会社東芝 オゾン発生装置
CN105883726A (zh) * 2014-12-24 2016-08-24 苏州超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发热臭氧发生器高压电极
WO2016121423A1 (ja) * 2015-01-30 2016-08-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オゾン生成装置
CN107207250B (zh) * 2015-02-13 2019-04-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臭氧生成装置
JP6714018B2 (ja) * 2015-12-08 2020-06-2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方法
EP3421417A1 (en) * 2017-06-30 2019-01-02 SUEZ Group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ozone generating machine
CN108638542A (zh) * 2018-05-10 2018-10-12 重庆新康意安得达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预涂膜生产用氧化装置
US11875974B2 (en) 2020-05-30 2024-01-16 Preservation Tech, LLC Multi-channel plasma reaction cell
US20220009777A1 (en) * 2020-07-07 2022-01-13 Preservation Tech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ozone
KR102621206B1 (ko) 2023-05-15 2024-01-08 주식회사 위크론 오존발생기의 방전공간 간극유지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2180A (en) * 1994-08-31 1999-08-03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 Ozone and other reactive gas generator cell and system
CN1421379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臭氧发生器
US7695691B2 (en) * 2000-06-09 2010-04-13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Discharge cell for ozoniz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0347A (en) 1909-10-25 1910-02-22 Robert W Rice Ozone-generator.
USRE15880E (en) 1921-10-11 1924-07-29 Ozone generator
US1768891A (en) 1929-06-26 1930-07-01 Nat Lab Corp Ozone-producing device
US2429152A (en) 1942-06-29 1947-10-14 Donald K Allison Ozonizer construction
US2808374A (en) * 1954-01-04 1957-10-01 Mueller Carl Fred Ozone generator
FR2045135A5 (zh) * 1969-06-05 1971-02-26 Degremont
JPS5567507A (en) * 1978-11-09 1980-05-21 Toshiba Corp Ozonizer
DE3247374A1 (de) * 1982-12-22 1984-07-05 Bruno Bachhofer Ozonerzeuger mit plattenfoermigen hochspannungs-elektroden
DE3525708A1 (de) * 1984-07-18 1986-01-30 Senichi Tokio/Tokyo Masuda Ozonisierungsvorrichtung
DE3521985A1 (de) 1985-05-21 1986-11-27 BBC Aktiengesellschaft Brown, Boveri & Cie., Baden, Aargau Ozonerzeuger
DE3735909A1 (de) 1987-10-23 1989-05-03 Hansen Bernd Tropferflasch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H0617319Y2 (ja) * 1988-03-31 1994-05-02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スタック
CH676710A5 (zh) 1989-03-03 1991-02-28 Asea Brown Boveri
JPH07102317B2 (ja) * 1989-03-17 1995-11-08 株式会社荏原総合研究所 放電反応装置の電極
JP2822062B2 (ja) * 1989-08-30 1998-11-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用放電体
JP2564715B2 (ja) 1991-08-08 1996-12-18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型オゾン発生機
US5211919A (en) 1992-01-27 1993-05-18 Conrad Richard H Flat plate corona cell for generating ozone
US5552125A (en) * 1994-01-10 1996-09-03 Kamyr, Inc. Dielectric coating for ozone generator electrodes
JP2983153B2 (ja) * 1994-04-28 1999-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
JP3480152B2 (ja) * 1995-10-27 2003-1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
JP3740254B2 (ja) 1997-06-27 2006-02-01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用放電セル
JP4094111B2 (ja) 1998-04-15 2008-06-0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誘電体バリヤ放電装置
JP2004224695A (ja) 1999-01-29 2004-08-12 Sumitomo Precision Prod Co Ltd オゾン発生装置用放電セル
JP2007197318A (ja) 1999-01-29 2007-08-09 Sumitomo Precision Prod Co Ltd オゾン発生装置用放電セル
JP4180179B2 (ja) * 1999-02-26 2008-11-12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用放電セル
JP2001157922A (ja) * 1999-11-29 2001-06-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放電加工装置
KR20020047838A (ko) * 2000-12-14 2002-06-22 윤종용 휴대용 무선 전화기의 전자계산기능 수행 장치 및 방법
JP3607890B2 (ja) 2001-11-22 2005-01-05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器
JP3641608B2 (ja) * 2001-11-22 2005-04-27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器
JP3672252B2 (ja) * 2001-11-22 2005-07-20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器
JP3642572B2 (ja) 2003-05-09 2005-04-27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オゾン発生方法
TW200528390A (en) 2004-02-25 2005-09-01 Toshiba Mitsubishi Elec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ozone gas
JP2005281095A (ja) * 2004-03-30 2005-10-13 Yoshiki Tanigawa 高濃度オゾン発生装置及びオゾン発生ユニットの製造法
JP4320637B2 (ja) 2004-04-08 2009-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オゾン発生方法
US20060045826A1 (en) * 2004-08-26 2006-03-02 Mullaney Robert A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generate pressurized ozone gas
JP4925087B2 (ja) * 2005-10-28 2012-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器
JP5008170B2 (ja) * 2005-11-29 2012-08-22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用放電セル
US20070154365A1 (en) * 2005-11-29 2007-07-05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Discharge cell for ozonizer
CN201151669Y (zh) * 2008-01-08 2008-11-19 朱鲁曰 平面微间隙臭氧发生室
CN201686489U (zh) * 2010-03-11 2010-12-29 苏全德 双介电质平板型臭氧发生器
WO2012064109A2 (ko) 2010-11-09 2012-05-18 주식회사 에피솔루션 오존발생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2180A (en) * 1994-08-31 1999-08-03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 Ozone and other reactive gas generator cell and system
US7695691B2 (en) * 2000-06-09 2010-04-13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Discharge cell for ozonizer
CN1421379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臭氧发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08440A1 (en) 2012-12-06
EP2718227A1 (en) 2014-04-16
KR101533184B1 (ko) 2015-07-01
CN103702932A (zh) 2014-04-02
JP6131246B2 (ja) 2017-05-17
US20150232335A1 (en) 2015-08-20
CN105314604A (zh) 2016-02-10
WO2012170276A1 (en) 2012-12-13
CN103702932B (zh) 2016-01-20
US9580318B2 (en) 2017-02-28
TW201302603A (zh) 2013-01-16
EP2718227B1 (en) 2020-07-08
KR20140012166A (ko) 2014-01-29
US9039985B2 (en) 2015-05-26
JP6465831B2 (ja) 2019-02-06
JP2016183097A (ja) 2016-10-20
JP2014520060A (ja)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5701B (zh) 臭氧產生器
JP5025903B2 (ja) マイクロ放電デバイスおよび利用
US8361271B2 (en) Ceramic-metal bonded bod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9042520B2 (en) Electric field emission x-ray tub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a built-in getter
JP5250408B2 (ja) 基板温調固定装置
JP5921153B2 (ja) 放射線発生管および放射線発生装置
JP2009238690A (ja) 電子放出素子
JPWO2008123301A1 (ja) 異極像結晶を用いたx線発生装置
KR20120114585A (ko) 전자빔 발생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X-ray 발생 장치
JP4287416B2 (ja) 電子放出装置
JP2004335194A (ja) 加熱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JP2007119305A (ja) オゾン発生器
JP6235162B2 (ja) オゾン発生装置
KR20170105009A (ko) 레이저광 증폭 장치
JP2014194354A (ja) 火炎検出センサ
JP2009111313A (ja) 放電励起ガスレーザ装置における予備電離機構の冷却機構
JP2006040672A (ja) 赤外線放射素子
JP2007126734A (ja) 電気化学反応装置、酸素富化器及び水素富化器
KR20180051221A (ko) 열전 모듈 패키지
Koseoglu et al. GAS DISCHARGE SYSTEM WITH A ZEOLITE CATHODE FOR PLASMA LIGHT SOURCE APPLICATIONS
JP2012191113A (ja) プラズマ光源及びプラズマ光源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