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1883B -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1883B
TWI511883B TW100117508A TW100117508A TWI511883B TW I511883 B TWI511883 B TW I511883B TW 100117508 A TW100117508 A TW 100117508A TW 100117508 A TW100117508 A TW 100117508A TW I511883 B TWI511883 B TW I5118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white
solar cell
cell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7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6704A (en
Inventor
Ryosuke Kobayashi
Kouji Taniguchi
Souta Noura
Shigeru Tanaka
Masayoshi Teranishi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6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6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1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18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54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01L31/056Optical elements directly associated or integrated with the PV cell, e.g. light-reflecting means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the light-reflecting means being of the back surface reflector [BSR] 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 C08L2203/204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use in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10T428/31797Next to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本發明係關於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藉由在該薄片中減低太陽光之吸收率,則可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溫度上升,同時藉由提高太陽光之反射率,則可增大對太陽能電池之遞迴(recurrent)光量,提升太陽能電池之發電效率。
太陽光能量作為用不盡且無公害之嶄新的能量源廣受矚目,太陽光發電在作為潔淨且對環境柔和的發電系統,其開發正急速地進行。最近,利用非晶質矽等薄膜型元件的太陽能電池正在急速普及,在設置於一般住宅之屋頂等而已經開始作為家庭用之電源使用。
在將太陽能電池作為屋頂構件等使用時,係組合複數個光伏打(photovoltaic)元件,並加工成以適當的覆蓋材料保護表面背面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太陽能電池模組,一般是由表面保護片或者玻璃、黏著性樹脂層、光伏打元件、黏著性樹脂層、背面保護片所構成。
作為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背面保護片,有提案一種將光反射薄膜、金屬氧化物蒸鍍層、耐水解性聚酯薄膜積層之物(專利文獻1)
再者,為了保護太陽能電池模組免於電壓外加所致損壞,吾人要求在背面保護薄片,依照發電容量而有作為部分放電電壓為700V或者1000V之耐電壓特性,並提案用以提高部分放電電壓。例如,在提高部分放電電壓之方法,有提案在背面保護片之一面提供抗靜電層(專利文獻2)。
然而,太陽能電池模組,除了太陽能電池本身發電所致光伏打元件之發熱,再加上曝曬於太陽光,而使背面保護片吸收太陽光之波長區域之能量,並使溫度上升,故太陽能電池模組全體之溫度,被認為在盛夏之無風時期,會上升至接近80℃。
光伏打元件一般係使用單結晶矽單元之情形,由於溫度每上升10℃,輸出減小4至5%左右,故單結晶矽單元之溫度若上升40℃時,則輸出降低20%左右。
在目前太陽能電池之現況是競爭激烈到計較發電效率的提高1%,因此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溫度上升為極重要課題,有提案一種為了防止太陽光區域之波長之光吸收所致發熱,故在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被積層的層中,藉由在特定之著色樹脂層中,使800至1400nm範圍之波長吸收率設在10%以下,則可防止發熱。(專利文獻3)
但是,即使僅在積層於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的一部分層抑制吸收率,但是在其他層,會有發生太陽光之吸收所致溫度上升,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溫度上升的問題。又,800至1400nm之波長範圍,僅佔太陽光能量之30%左右,要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之發熱,就有必要在更廣範圍之波長區域,降低吸收率,並抑制太陽光照射所致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發熱。
再者,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溫度上升,在發電時,光伏打元件之發熱之影響亦大,吾人謀求使光伏打元件之熱能迅速的逸散。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2532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147063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9-181989號公報
本發明係欲解決此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先前之構成具有的問題,其目的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可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溫度上升,並提高發電量。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係:含添加了白色微粒的白色聚烯烴薄膜、及以140℃高壓水蒸氣保管10小時後之張力伸長保持率(tensile elongation retention)為60%以上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其特徵為:來自該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波長之光之吸收率為10%以下,在該波長之光之反射率為70%以上。本發明再佳為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總傳熱係數為500W/m2 K以上,又較佳為部分放電電壓為1000V以上。
再者,本發明係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上述白色聚烯烴薄膜係含A1層/B1層/C1層之三層之薄膜,其中A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及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1層係含有含5至30重量%白色微粒的乙烯‧α-烯烴共聚物;C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及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之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
又,本發明係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中上述白色聚烯烴薄膜係含A2層/B2層/C2層之三層之薄膜,其中A2層係含聚乙烯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2層係含有含5至50重量%白色微粒之聚丙烯系樹脂;C2層係含聚丙烯系樹脂之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
藉由使用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則可使相當於太陽光能量約90%的400至2200nm波長區域之吸收率設定在10%以下,而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全體的發熱。又,藉由將400至2200nm波長區域之反射率設在70%以上,則反射光再入射至光伏打元件,則可提高太陽能電池之發電效率。
再者,藉由設定總傳熱係數為500W/m2 K以上,則可在發電時將於光伏打元件發生的熱迅速的擴散,並抑制光伏打元件溫度上升,抑制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之降低。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係構成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構件,茲使用圖式說明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於下。
第1圖係說明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實施形態一例之側剖面圖。其係由表面玻璃(或者表面保護片)1、光伏打元件2、黏著性樹脂層3及背面保護片4所構成。太陽光自表面玻璃入射,通過黏著性樹脂層3,達到光伏打元件2,而產生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又,從背面保護片反射的光,係在表面玻璃與黏著性樹脂界面等反射,再次達到光伏打元件2並有助於發電。
第2圖係表示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一例的剖面示意圖。自光照射面側依照白色聚烯烴薄膜5、具有耐水解性之聚酯薄膜6之順序積層。
第3圖係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他例之剖面示意圖。白色聚烯烴薄膜5係含三層,係第1層(A1層或者A2層)7、第2層(B1層或者B2層)8、第三層C1層或者C2層)9之三層積層構造。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係如上述,含白色聚烯烴薄膜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只要是合乎本發明目的之物,則可在白色聚烯烴薄膜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間,插入其他樹脂層、或金屬箔、或者金屬蒸鍍薄膜、金屬氧化物蒸鍍薄膜等,亦可在白色聚烯烴薄膜表面,設置用以與黏著性樹脂層接合之樹脂層。
在白色聚烯烴薄膜中,聚烯烴係指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等之α-烯烴之單體予以單獨聚合或者使二種以上共聚之物,而在本發明中白色聚烯烴薄膜係指:含有以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為主體的聚合體之白色聚乙烯系薄膜或者白色聚丙烯系薄膜,由薄膜之經濟性觀之較適當。相較於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以白色聚丙烯系薄膜之耐熱性更優異,在使太陽能電池用背面保護片成型時,難以承受在高溫高壓下之變形,而該加工溫度在溫度高之情形可更適當使用。
白色聚烯烴薄膜,係藉由在該等聚烯烴添加白色微粒,並使薄膜成型而製成。白色微粒可添加於薄膜全體,但將薄膜作為第1層/第2層/第3層之三層構成,僅添加於第2層者,由於抑制了在熔融擠壓薄膜時,卡口之污染所致條紋(stripe),或自污染卡口之脫落所致薄膜缺點之發生而更加適當。此外,將薄膜之層構成設成4層以上,並在表層以外之層添加白色微粒,在用以抑制上述製膜時之缺點,也同樣有效。
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係藉由在聚乙烯系樹脂添加白色微粒,並成型成薄膜而可製成。在此所謂聚乙烯係指乙烯單獨、或含乙烯與α-烯烴之共聚物的樹脂,具體言之,可例舉密度0.925g/cm3 以上的中‧高密度聚乙烯(以下簡稱HDPE)、同0.910~0.930g/cm3 之高壓法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簡稱LDPE)、同0.910至0.938g/cm3 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簡稱LLDPE)等。其中以製成薄膜時韌性(toughness)、與在本發明中屬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簡稱PET)等與其他薄膜積層後,難以發生裂開(cleavage)之觀點觀之,較佳為LLDPE。
在聚乙烯系樹脂,為了提高耐熱性、或強化薄膜之硬度,亦可添加較聚乙烯系樹脂熔點更高之其他樹脂。可例舉例如聚丙烯系樹脂、氟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醚醯亞胺等,由熔融擠壓成形時加工性為優異之點觀之,較佳可選擇聚丙烯系樹脂。
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係藉由在聚乙烯系樹脂添加氧化鈦、二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鈣、硫酸鋇等之白色微粒而成形來製成。在添加白色微粒於聚乙烯系樹脂之方法方面,暫時製造含有40至60重量%之高濃度白色微粒的母顆粒(master pellet),並與含未添加白色微粒之聚乙烯系樹脂之稀釋用顆粒,以適當比例均勻地混合,並供給於擠壓機之方法,由提高在聚乙烯系樹脂中微粒之分散性之觀點觀之,可適當使用。
白色微粒以反射率最優異的氧化鈦為佳,其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定,由目的在提高樹脂中均勻分散時,可視光之反射率較佳為200至300nm。又,由目的在提高紅外光之反射率,則較佳為添加平均粒徑400至500nm之粒子。又,混合平均粒徑200至300nm之粒子與400至500nm之粒子予以配方,因可提高可視光、紅外光之反射率,故更適當。氧化鈦粒子方面,並無特別限定,作為結晶型已知有金紅石型、銳鈦礦型、板鈦礦型等,由優異的白色度與耐氣候性及光反射性等之特性,較佳為金紅石型。
又氧化鈦,由於因光觸媒作用而有使樹脂劣化之可能性,基於抑制光觸媒作用之目的,較佳為實施表面被覆處理,其組成並無限定,不過較佳為氧化矽或氧化鋁、或氧化鋅等之無機氧化物。關於表面被覆劑之被覆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以周知方法所得之氧化鈦粒子。
對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之白色微粒添加之另一種效果,係提高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之熱傳導係數,使太陽能電池模組內發生的熱朝向背面側迅速的擴散、放熱。在上述白色微粒中,二氧化矽、氧化鋁之提高熱傳導係數之效果高,包含與其他白色微粒之併用在內添加則更佳。
再者,為了提高白色度,使用2,5-雙(5-三級丁基-2-苯并唑基)噻吩等之螢光增白劑更具效果。螢光增白劑之添加,原來係吸收無助於發電的紫外線區域之光,因放出可視光區域之光,而有助於發電效率之提高,故適當。螢光增白劑之添加量為B層樹脂成分之0.05重量%以上,由使螢光之發光量提高之觀點觀之為較佳,更佳為0.1重量%以上。又,藉由使添加量成為3重量%以下,則在紫外線照射或高溫高濕下,可抑制伴隨螢光增白劑改性的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之耐氣候性,更佳為1.5重量%以下。
本發明中白色聚乙烯系薄膜之製造方法方面,可例舉例如將多量含有白色微粒的聚乙烯顆粒與不含白色微粒的聚乙烯顆粒予以掺合,供給於熔融擠壓機,在通過所期望之過濾器後,從縫隙狀模頭,擠壓成薄片狀,以靜電外加等之方式,密接於鑄塑鼓,予以冷卻固化之方法。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所使用之白色聚烯烴薄膜係如前述,較佳為由三層所組成薄膜,具體言之,在含A1層/B1層/C1層之三層的薄膜中,A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層係含有含5至30重量%白色化微粒的乙烯‧α-烯烴共聚物;C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之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以下係說明含A1層/B1層/C1層之三層的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而C1層側係說明作為與具有耐水解性之聚酯薄膜所積層之側。
A1層所使用之乙烯‧α-烯烴共聚物係指將乙烯與少量的α-烯烴進行無規共聚所得LLDPE,密度較佳為0.920至0.938g/cm3 。藉由使密度較0.938g/cm3 更低,在金屬輥與橡膠輥之摩擦中,樹脂不易脫落,易於充分獲得與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之貼合強度,藉由大於0.920g/cm3 ,則易成為潤滑性或操作性優異之物,在使用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面薄片時,容易提高部分放電電壓。
在A1層中,相對於65至95重量%乙烯‧α-烯烴共聚物,較佳為混合35至5重量%LDPE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樹脂。藉由LDPE之添加而有提高LLDPE之結晶性,並提高薄膜之楊氏模數之效果。另一方面,藉由添加聚丙烯系樹脂,而可提高潤滑性與抗結塊性。
藉由使LDPE與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樹脂為5重量%以上,則薄膜之硬度變強,潤滑性為良好,在薄膜捲繞時或貼合加工時步驟通過性為良好。一方面,藉由使添加量為35重量%以下,則將構成A1層之樹脂成分之結晶化速度適當化,對鑄塑鼓之密接性良好,則易於使薄膜之平面性‧平滑性成為良好。
相對於10至40重量%LDPE,上述混合樹脂之LDPE及聚丙烯系樹脂之調配比率,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90至60重量%。尤其是由加工時防止黏著之觀點觀之,相對於15至30重量%LDPE,調配比率設成85至70重量%聚丙烯系樹脂更佳。
該LDPE樹脂之密度較佳為0.890至0.920g/cm3 。只要是0.890g/cm3 以上,雖可獲得所期望之潤滑性或操作性,不過密度較0.920g/cm3 更高時,則該等層之結晶化度變大,在製膜或加工時,在與金屬輥或橡膠輥之摩擦,樹脂被刮削而易於脫落,被視作白粉發生之要因。
該丙烯系樹脂方面,可例舉均聚丙烯、乙烯及丙烯之無規或者嵌段共聚物。在使用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之情形,乙烯含量為1至7莫耳%範圍之物,因維持耐熱性並可提高潤滑性故適當。又,在欲提供強度於薄膜之情形,可依照需要添加核劑。
B1層較佳為含有5至30重量%白色微粒的乙烯‧α-烯烴共聚物。在此所謂乙烯‧α-烯烴共聚物係指將與A層及C層相同之乙烯,與少量α-烯烴進行無規共聚所得LLDPE。
在B1層較佳是添加5至30重量%之白色微粒,將以平均粒徑200至500nm之無機氧化物所被覆的金紅石型之氧化鈦粒子,添加5至30重量%時,則可獲得優異光反射性,在使用作為太陽能電池之背面保護片時,因從太陽能電池之光伏打元件間所漏出的光進行反射,並提高發電效率,故適當。藉由使添加量成為5重量%以上,而可顯現充分的光反射效果,又,藉由小於30重量%,則可確保對樹脂之良好分散性,可迴避:在製膜時或貼合等之加工時,薄膜斷裂等之問題,或在薄膜中產生微細的龜裂,電特性降低、或變色大增等之問題。
又,在B1層,為了維持對於紫外線或溫濕度的強度,故亦可在0.01至0.3重量%之範圍添加磷-酚系抗氧化劑作為B1層樹脂成分。除了磷-酚系抗氧化劑以外之抗氧化劑,雖然滿足相對於紫外線或因溫濕度所致氧化劣化的耐氣候性,但是會有變黃的問題。又,磷-酚系以外之抗氧化劑,由於熱汽化性高,會有在加熱擠壓時,在卡口唇部附著成為眼屎狀,而有造成薄膜表面缺點要因之情形。藉由使磷-酚系抗氧化劑之添加量設在0.01重量%以上時,雖可顯現效果,不過在超過0.3重量%時,則分散性惡化,又進行蒸散,在卡口縫隙部附著眼屎狀,易於造成表面缺點。
在磷-酚系化合物之抗氧化劑方面,可例舉例如2,10-二甲基-4,8-二-三級丁基-6-[3-(3,5-二-三級丁基-4-羥苯基)丙氧基]-12H-二苯并[d,g][1,3,2]二氧雜磷辛(dioxaphosphocin)、2,4,8,10-四-三級丁基-6-[3-(3,5-二-三級丁基-4-羥苯基)丙氧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二磷品(dioxaphosphepin)、2,4,8,10-四-三級丁基-6-[3-(3,5-二-三級丁基-4-羥苯基),丙醯氧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二磷品等,其中以2,4,8,10-四-三級丁基-6-[3-(3,5-二-三級丁基-4-羥苯基)丙醯氧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二磷品(住友化學公司製「Sumilizer」(註冊商標)GP),對樹脂之分散性良好,添加效果高故適當。又,雖可併用除了磷-酚系抗氧化劑以外之抗氧化劑,例如磷系抗氧化劑、酚系抗氧化劑、胺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使用,但其添加量在0.05重量%以下之物,由防止汽化或防止著色之觀點觀之,較適當。
又,本發明中在製造白色聚烯烴系多層薄膜時,發生之切口屑(slit scrap)等亦可作為回收原料使用。具體言之,將切口屑等予以團塊化(pelletizing),可在B1層添加5至50重量%作為B1層之樹脂成分。團塊化之方法,一般是將截切之物予以熔融擠壓後,予以切割(cutting)之方法,不過並非限定於本方法。
C1層所使用之樹脂,可使用如A1層之說明所述之樹脂,A1層之樹脂組成物與C1層之樹脂組成物,可為相同之物,亦可為不同之物。
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之積層比,較佳為3至30%A1層、60至96%B1層、1至10%C1層。又,C1層之厚度,由抑制薄膜捲曲之觀點觀之,較佳為比A1層更薄,相對於A1層之厚度為2/3以下。
例如,在將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以熔融T模成型法進行製膜之情形,在冷卻鼓上鑄製熔融擠壓薄片時,在將A1層製成冷卻鼓面之情形,則自冷卻鼓面驟冷,在C1層之非鼓面側成為漸冷,產生結晶化之差所致捲曲,在內面易於發生C1層側之捲曲。因此,如上述,成為漸冷側之C1層之厚度,較佳為較成為驟冷側之A層更薄之物。C1層之厚度超過A層之2/3時,則薄膜之捲曲變大,會有在捲取步驟或二次加工產生薄膜誤差等之情形。
又,在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之縱向及寬度方向之各楊氏模數之值方面,為150至400MPa之範圍、較佳為250至350MPa之範圍,在製膜時之捲繞性或貼合等二次加工時之處理性良好。楊氏模數之值小於150MPa時,因製膜時捲繞性或貼合等二次加工時之張力,而使薄膜伸長(elongation),加工性不良,捲繞姿態亦惡化。又,超過400MPa時,則薄膜過硬,在製膜時之捲繞性或貼合等之二次加工時,會有發生薄膜之碎裂或龜裂之情形。
如上述,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所使用之白色聚烯烴薄膜可為白色聚乙烯系薄膜,而其他例,則亦可為白色聚丙烯系薄膜,含A2層/B2層/C2層之三層的薄膜,A2層含聚乙烯與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2層係含有含5至50重量%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C2層係含聚丙烯系樹脂之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茲說明含A2層/B2層/C2層之三層之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而C2層側係說明作為與具有耐水解性的聚酯薄膜積層的側。
A2層所使用之聚乙烯方面,可例舉LLDPE、LDPE、HDPE或者該等之混合樹脂。
LLDPE之熔點較佳為110至130℃之範圍。藉由熔點為130℃以下,則與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之熱黏著性優異,且藉由設在110℃以上,則在與黏著性樹脂層進行熱熔融時,無法減低薄片之厚度,因保持部分放電電壓,故適當。
又,上述LLDPE之密度較佳為0.900g/cm3 以上之物,而若密度較0.940g/cm3 更大時,則降低與聚丙烯系樹脂之分散性,在與金屬輥或橡膠輥之摩擦中,因樹脂易於脫落,成為白粉發生之要因,故較佳為0.940g/cm3 以下之物。
上述LDPE之密度較佳為0.900至0.930g/cm3 之範圍,藉由使密度設在0.900g/cm3 以上,則可確保優異的薄膜之潤滑性,因加工時薄膜處理性成為良好故適當。一方面,藉由設在0.930g/cm3 以下,則易於顯現提高聚乙烯及聚丙烯系樹脂之分散性的效果。
在上述LLDPE中混合LDPE,因可提高聚乙烯與聚丙烯系樹脂之分散性,並提高A2層內之內聚破壞強度故佳,相對於聚乙烯全體,較佳為混合3至30重量%LDPE。
接著,在A2層中,相對於20至60重量%聚乙烯,較佳為混合80至40重量%聚丙烯系樹脂。藉由混合80至40重量%聚丙烯系樹脂,則可提高耐熱性,同時提高與B2層之密接力。藉由使聚丙烯系樹脂設在80重量%以下,則與黏著性樹脂層之密接性為充分,且藉由設在40重量%以上,則可確立耐熱性,亦可期待提高B層間密接力之效果。
上述之耐熱性係指使用作為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時,可耐受用以對太陽能電池模組成型之130至170℃之高溫下之積層步驟之意。更具體言之,在組入匯流條(bus bar)等之配線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步驟中,構成背面保護片之樹脂在積層步驟時,因熱及壓力而變形,不過較佳是維持初期厚度在80%以上。藉由保持初期之厚度,不透過匯流條等之配線構件,而可製成新式樣性優異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又,絕緣破壞電壓,或部分放電電壓等之耐電壓係樹脂之固有值,因與薄膜之厚度呈比例關係,故藉由擔保處理前之厚度,則易於維持初期設計時之電特性。
加工溫度在130至150℃之情形,聚丙烯系樹脂之含量較佳在40至60重量%之範圍,加工溫度在150至170℃之情形,聚丙烯系樹脂之含量較佳在60至80重量%之範圍。
聚丙烯系樹脂方面,可例舉均聚丙烯、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不過由耐熱性、潤滑性或薄膜之操作性、與聚乙烯之分散性等之觀點觀之,較佳為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
以耐熱性為始,與潤滑性或薄膜之操作性、耐捲曲性、黏著性樹脂層之熱黏著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為聚丙烯系樹脂之熔點在140℃至170℃之範圍之物。藉由使熔點設在140℃以上,則A2層耐熱性優異,作為太陽能電池用背面薄片,在與黏著性樹脂層進行熱熔融時,因可抑制薄片厚度減低,或降低部分放電電壓等的不良影響,故較適當。藉由使熔點在170℃以下,則可確保與黏著性樹脂層之優異密接力,較適當。
又,藉由混合非互溶之聚丙烯系樹脂於聚乙烯,則在薄膜表面產生凹凸,亦可獲致潤滑性優異的效果。因此,在製膜或裁片時,易於捲繞而加工性優異。一方面,在潤滑性不良的情形,以裁片等混入的空氣因難以抽出,故因無法抽出之空氣而使薄膜形狀部分地變形,或因情況而使薄膜彼此間結塊,而在剝離時,有損傷之情形。
A2層之表面平均粗度Ra方面,以0.10至0.30μm,因滿足加工時薄膜之操作功能,故較適當。
接著,B2層係含有含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在此所謂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係指聚丙烯系樹脂為含有選自均聚丙烯、乙烯及丙烯之無規或者嵌段共聚物之至少一種以上之樹脂,或者含有該等樹脂與聚乙烯之混合樹脂,聚乙烯之含量不足樹脂成分全體之30重量%之物,由耐熱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
在使用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作為聚丙烯系樹脂之情形,乙烯含量為15莫耳%以下之物,由耐熱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
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之B2層所使用之白色微粒,係以白色聚乙烯薄膜說明之物相同。
又,B2層之白色微粒之添加量,較佳為5至50重量%之範圍,其中更佳為10至30重量%之範圍。藉由使添加量為5重量%以上,則可獲得充分的白色化與光反射效果,而無匯流條等之配線材料之透明,可成為設計性優異之物。一方面,設定50重量%為上限,即使再繼續添加,也不提高白色化、隱蔽性,又,白色微粒可確保對樹脂充分分散,穩定的製膜性。
接著,C2層係含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由耐熱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為與B2層同樣地係以選自均聚丙烯、乙烯及丙烯之無規或者嵌段共聚物等之聚丙烯系樹脂之一種以上之樹脂作為主成分,且含有聚丙烯系樹脂70重量%以上,以耐熱性為始,以潤滑性或薄膜之操作性、抗刮痕性、耐捲曲性之觀點觀之,較佳為乙烯及丙烯之嵌段共聚物或者均聚丙烯。以耐熱性為始,以潤滑性或薄膜之操作性、抗刮痕性、耐捲曲性之觀點觀之,聚丙烯系樹脂之熔點,以在150℃至170℃之範圍較為適當。
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之楊氏模數之值方面,由製膜時捲繞性或貼合等之二次加工時處理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為在300至1000MPa之範圍。
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中A2層/B2層/C2層之積層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A2層、C2層分別在5至20%、而B2層在90至60%之範圍。
如上述,白色聚乙烯系或者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藉由各自製成A1層/B1層/C1層或者A2層/B2層/C2層之積層,則藉由以A1層及C1層或者A2層及B2層夾持含有白色微粒之B1層或者B2層,則可迴避下述等的品質問題:在製造時卡口中,抑制大量含有白色微粒的樹脂分解物之附著,因分解物脫落所致步驟污染或薄膜之損傷等。
在該等A1層或者A2層,或/及C1層或者C2層,在目的為改善薄膜之處理性、潤滑性,較佳是將平均粒徑1至5μm之無機及/或有機之微粒添加0.1至5重量%作為樹脂成分。在添加之微粒方面,例如以濕式二氧化矽、乾式二氧化矽、膠態二氧化矽、矽酸鋁、碳酸鈣等之無機粒子或苯乙烯、聚矽氧、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二乙烯苯等作為構成成分,並可使用使之交聯的有機粒子等。其中以矽酸鋁、交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粒子之使用,因對樹脂之分散性良好,低添加量且高的潤滑性提高效果,較廉價故適當。
該等白色聚乙烯系或者白色聚丙烯系多層薄膜之厚度,雖然因使用之太陽能電池之構造而改變,但較佳為10至200μm之範圍,再者,由薄膜製造面或與其他基材之貼合加工性言之,較佳為在20至150μm之範圍,在可保持必要的部分放電電壓之範圍,以盡可能薄者,因可提高經濟性、輕量性、總傳熱係數故適當。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所使用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係指在140℃高壓水蒸氣中保管10小時後張力伸長保持率為60%以上之聚酯薄膜。具有耐水解性之聚酯薄膜,其具有優異的耐熱性、防濕性、耐水解性能,可確實進行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保護。
本發明中聚酯係指由二醇與二羧酸藉縮聚所得之樹脂,在二羧酸方面,可使用苯二甲酸、對苯二甲酸、異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己二酸、三甲基己二酸、癸二酸、丙二酸、二甲基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庚二酸(pemellic acid)、2,2-二甲基戊二酸、壬二酸(azelaic acid)、反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伊康酸、1,3-環戊烷二羧酸、1,2-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1,4-萘二甲酸、聯苯二甲酸(diphenic acid)、4,4'-羥基苯甲酸、2,5-萘二羧酸等。該等中,較佳為對苯二甲酸、異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環己烷二羧酸,進一步特佳為對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
又,二醇方面,可使用乙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聚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4-二甲基-2-乙基己烷-1,3-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2-丁基-1,3-丙二醇、2-乙基-2-異丁基-1,3-丙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4-三甲基-1,6-己二醇、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2,2,4,4-四甲基-1,3-環丁二醇、4,4'-硫二酚、雙酚A、4,4'-亞甲基二酚、4,4'-(2-亞降冰片烯)二酚、4,4'-二羥基聯苯酚、鄰、間、及對二羥基苯、4,4'-異亞丙基酚、4,4'-異亞丙基雙(2,6-二氯酚)、2,5-萘二醇、對二甲苯二醇、環戊烷-1,2-二醇、環己烷-1,2-二醇、環己烷-1,4-二醇等。該等中較佳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更佳為乙二醇。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所使用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熔點,由耐熱性之觀點觀之,較佳為250℃以上,又在300℃以下,由生產性之面觀之較適當。此種聚酯方面,可使用PET、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聚-1,4-環己烯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等。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所使用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係在二羧酸成分中使用對苯二甲酸、在二醇成分中使用乙二醇的固有黏度[η]為0.60至1.20、更佳為0.63至1.00之PET之二軸延伸薄膜、或在二羧酸成分中使用2,6-萘二羧酸、在二醇成分中使用乙二醇的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之二軸延伸薄膜,在耐熱性、耐水解性、耐氣候性、機械強度等之面為特別適當。在此,固有黏度[η]係將鄰氯酚作為溶劑,溶解於聚酯薄膜,並在25℃溫度下測定的值,該黏度與聚酯之聚合度成比例。該固有黏度在0.60以上之情形,提供耐水解性、耐熱性為容易,因提高背面保護片,進一步為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耐水解性能故適當。又,該數值在1.2以下之情形,熔融黏度變低,熔融擠壓成形為容易,因可提高薄膜之製膜性故適當。
該等聚酯可為均聚酯,亦可為共聚酯,在共聚成分方面,可使用例如二乙二醇、新戊二醇、聚伸烷二醇等之二醇成分;己二酸、癸二酸、酞酸、異酞酸、2,6-萘二羧酸、5-磺酸基異酞酸鈉等之二羧酸成分。又,在該聚酯中,可依照需要,以不損及本發明效果的量,調配適宜的添加劑,例如耐熱穩定劑、耐氧化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耐氣候穩定劑、有機之順滑劑(smoothing agent)、有機系微粒、填充劑、抗靜電劑、核劑、染料、分散劑、偶合劑等。
要自上述聚酯製成二軸延伸薄膜,就得將聚酯依照需要乾燥,並供給於周知之熔融擠壓機,自縫隙狀模頭擠壓薄片,密接於金屬鼓,並冷卻至該聚酯之玻璃轉移點以下之溫度,獲得未延伸薄膜。可將該未延伸薄膜同時以二軸延伸法或依次二軸延伸法等周知方法,獲得二軸延伸薄膜。在該情形之條件方面,延伸溫度可選擇該聚酯之玻璃轉移點Tg以上、Tg+100℃以下之任意條件,通常在80至170℃之溫度範圍,由最終所得薄膜之物性與生產性觀之較適當。又延伸倍率在薄膜之縱向、寬度方向均為1.6至5.0,較佳為在1.7至4.5之範圍內選擇。又,延伸速度較佳為1000至200000%/分。進一步係在延伸後進行薄膜之熱處理,不過可在寬度方向延伸之拉寬器以後續之熱處理室進行連續地熱處理,或以其他烤爐加熱,或以加熱輥進行熱處理。熱處理條件,通常使用溫度120至245℃、時間1至60秒之範圍。在熱處理時,基於在寬度方向、縱向使熱尺寸穩定性良好之目的,亦可進行緩解(relax)處理。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因可抑制吸收太陽光區域之波長所致溫度上升,並抑制光伏打元件之發熱,而提高發電效率,故必須是來自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光之吸收率為10%以下,更佳為7%以下、再佳為6%以下。藉由將400至2200nm之光之吸收率設在10%以下,而可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溫度上升,並抑制發電效率之降低。
在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中,要將來自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光之吸收率設在10%以下,則白色聚烯烴薄膜之該波長中反射率、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厚度極為重要。亦即,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中,該波長之光吸收主要在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中產生,而藉由使白色聚烯烴薄膜之反射率上升,則達到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光減少,而可降低在背面保護片全體之該吸收率。又,在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該吸收率係仰賴於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厚度,厚度越厚,則該吸收率越上升。又,在耐水解性聚酯薄膜添加白色微粒,並提高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反射率,使入射於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光減少,與以下所述反射率之提高效果一併對降低該吸收率極為有效。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因係藉由將太陽光區域之波長反射,再入射於光伏打元件,而提高發電效率,故來自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波長之光之反射率必須為70%以上,更佳為78%以上。藉由使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光之反射率設在70%以上,則自光伏打元件之近旁,入射於背面保護片的光被反射,在表面玻璃或表面保護片與黏著性樹脂之界面等所反射的光再次入射於光伏打元件,而有助於發電,並可提高全體之發電效率。
要將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來自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光之反射率設在70%以上,則在白色聚烯烴薄膜之該波長中,使反射率上升雖為有效,不過如上述添加白色微粒於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並提高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反射率,由於達到耐水解性聚酯薄膜的光遞迴至白色聚烯烴薄膜,並使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反射率上升,故為有效。為了使白色聚烯烴薄膜之反射率上升,則白色微粒之選擇極為重要,由高折射率無機粒子所組成之白色微粒之添加,對反射率之上升極為有效,又,雖然使白色微粒之添加率上升為有效,只要是相同添加率,則使白色聚烯烴薄膜之厚度上升亦為有效。
在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中,藉由提高總傳熱係數,則發生自光伏打元件之熱傳導至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而可降低光伏打元件之溫度。總傳熱係數係熱傳導係數除以薄片厚度之值,熱傳導係數高,薄片之厚度越薄則該值變高,而可將熱效率良好的擴散於背面。本發明中總傳熱係數在500W/m2 K以上,因發生自光伏打元件之熱效率良好的擴散至背面故佳,更佳為800W/m2 K以上。
為了提高熱傳導係數,則在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白色聚烯烴薄膜添加熱傳導係數高的白色微粒之方法,係如前述,不過亦可添加熱傳導係數高的微粒於耐水解性聚酯薄膜。
一方面,若薄片之厚度變薄,則降低薄片之耐電壓特性,並降低為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最重要要求項目的部分放電電壓。在目的為抑制部分放電電壓之降低,則較佳是在背面保護片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背面側提供抗靜電層。
為了確保發電時光伏打元件或配線部之絕緣性,利用上述對策的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部分放電電壓較佳為1000V以上。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以120℃高壓水蒸氣,保管72小時後之張力伸長保持率在薄膜之縱方向橫方向均為60%以上者,因耐水解性良好故適當。具有耐水解性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具有優異的耐熱性、防濕性、耐水解性能,可確實進行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保護。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為了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製作時混入之皺摺,在進行150℃、30分鐘熱處理時之收縮率,較佳為在縱方向橫方向均為0.5%以下。
在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150℃、30分鐘之熱處理中,在抑制收縮率於縱方向橫方向均0.5%以下之方法方面,周知有例如藉由以退火處理,在事前供予熱,而予以收縮,並在後步驟中加諸熱之貼合或熱壓合等之步驟,防止收縮的技術。
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中,在將白色聚烯烴薄膜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予以積層的黏著之方法方面,可使用將黏著劑塗布於一薄膜後,與另一薄膜疊合,在加壓或者在加熱下黏著之方法等。
代表性的使用於白色聚烯烴薄膜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黏著的黏著劑,可例舉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環氧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酚、聚烯烴、離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縮醛等、及該等共聚物、或混合物等。
黏著劑以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聚酯樹脂、聚烯烴、離聚物,由黏著力及阻氣性之觀點觀之較適當。
黏著劑之厚度較佳為1.0至10.0μm、更佳為3.0至5.0μm。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一般是經由黏著性樹脂層,與光伏打元件、黏著性樹脂層、表面保護片進行積層,藉由使黏著性樹脂層加熱熔融、按壓、冷卻,而作為太陽能電池模組可一體化形成。
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其目的係被覆光伏打元件之凹凸,並保護元件免於溫度變化、濕度、衝擊等,且確保與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表面保護片之黏著性而使用。在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方面,可使用周知之黏著性薄膜,可例舉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下簡稱EV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胺基甲酸酯樹脂、聚乙烯丁縮醛、乙烯-乙酸乙烯酯部分皂化物、聚矽氧樹脂、聚酯系樹脂等。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由耐光性、透過性、耐濕性、經濟性之觀點觀之,特佳可使用EVA,乙酸乙烯酯含量為15至40重量%之物特別適當。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之乙酸乙烯酯含量為15至40重量%時,無法降低透明性,且無樹脂之發黏,加工性或處理性良好。
在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黏著性樹脂層,可依照需要使用有機過氧化物等交聯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又,為了減輕加熱熔融時皺摺之發生,並提高加工性,故亦可使用預先實施壓紋加工的樹脂薄片。
實施例
茲例舉實施例說明本發明如下,不過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在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本發明之特性值,係根據以下所示測定方法以及評價基準。
‧評價方法
在下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各種評價項目之測定方法係如下述所示。
(1)聚酯薄膜之伸長保持率
以JIS C 2151(1996)記載之測定方法,使用寬15mm、長150mm之試驗片,將夾盤間之初期距離設為100mm,以300mm/分之拉伸速度,測定薄膜之張力伸長。
再者,以相同方法測定在140℃高壓水蒸氣中,保管10小時後薄膜之張力伸長。在本評價中,140℃高壓水蒸氣中之濕度係根據該溫度中飽和水蒸氣壓。
由在140℃高壓水蒸氣中保管後薄膜之張力伸長對在140℃高壓水蒸氣中保管前之薄膜之張力伸長之比率,求得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評價係以各自三試樣,在薄膜之MD方向、TD方向進行,並以該等六試樣之平均值為代表。
(2)反射率及吸收率
使用島津製作所(股)製分光光度計「UV-3100」,測定波長400至2200nm中每2nm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薄片之透過率及反射率。光源係使用鎢燈,使用掃瞄速度1600nm/分、Φ60積分球(島津製作所(股)製「BIS-3100」)予以測定。
關於反射率,係使用硫酸鋇作為標準白色板,使傾斜角度呈8°,求得擴散反射率,此時之反射率設為100%(RR )。其後,將標準白色板替代以50mmX50mm之試料片,並測定擴散反射率(Rs )。其後,以下述式換算成反射率(R)。
R(%)=Rs /RR x100
R:反射率
RR :標準白色板之反射率
Rs :試驗片之反射率
關於透過率,不安裝試驗片而照樣求得透過率,此時之透過率設為100%(TR )。其後,安裝試驗片,並測定透過率(Ts )。其後,以下述式換算成透過率(T)。
T(%)=Ts /TR X100
T:透過率
TR :無試驗片下之透過率
TS :試驗片之透過率
關於吸收率,係根據次式求得。
吸收率(%)=100-(T+R)
各自求得如此方式求得波長400至2200nm間之反射率及吸收率之平均值,將n=3之測定結果之平均值作為反射率與吸收率。
(3)熱傳導係數與總傳熱係數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熱傳導係數,係測定比熱與密度、熱擴散率,依照次式計算。
λ=α‧ρ‧Cp
λ:熱傳導係數(W/mK)
α:熱擴散率(m2 /s)
ρ:密度(kg/m3 )
Cp:比熱(J/kgK)
熱擴散率係以閃光(flash)法、密度係以阿基米德法,比熱係以DSC法求得。
(I)熱擴散率之測定
使用NETZSCH公司製「LFA447」,針對10mmx10mm之試料片,測定在空氣中溫度150℃之環境下,厚度方向之熱擴散率。在n=2之測定結果之平均作為測定值。
(II)密度之測定
浸漬液係使用水,針對50mmx50mm之試料片,測定25℃中之密度。使用島津製作所(股)製電子分析天秤「AEL-200」,將在n=2之測定結果之平均作為測定值。
(III)比熱之測定
使用Perkin-Elmer公司製差示掃瞄熱量計「DSC-7」,測定比熱。在乾燥氮氣流中,於溫度150℃之氛圍下,於Perkin-Elmer公司製鋁標準容器(Φ6mmx1mm)採取試料片30至50mg左右,標準試料係使用藍寶石(α-Al2 O3 )。升溫速度為10℃/分,將在n=2之測定結果之平均作為測定值。
以上述方法求得熱傳導係數,除以薄片之厚度,而求得總傳熱係數(W/m2 K)。
(4)單元溫度測定
在屬光伏打元件之單結晶矽單元之表面夾持厚度3mm之玻璃,並在背面夾持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將單結晶矽單元夾持於厚度1.5mm之EVA(Sanvic公司製「PV-45FR00S」)2片,予以封閉,並製成150mmX150mm之積層物試驗片後,在調節成溫度23±2℃、濕度60±5%RH的室中,在積層物試驗片之玻璃面,自距離150mm照射鹵素燈(輸出150W),在60分鐘後與照射側為相反側之單結晶矽單元背面,將相當於該單結晶矽單元背面之中央部分的表面溫度係使用熱偶(thermocouple)測定。單位為℃。60℃以下設做實用範圍。
(5)發電量提高率
在調節於溫度23±2℃、濕度60±5%RH的室中,於150mmX150mm之積層物試驗片之玻璃面,自距離150mm照射鹵素燈(輸出150W),在60分鐘後使用英弘精機公司製I-V曲線描繪器(curve tracer)「MP-160」,將在n=5之測定結果的平均作為測定值。
發電量提高率係以次式求得。6%以上係本發明之效果極為顯著之物。
發電量提高率=(Ps -Pr )/Pr X100(%)
Ps :測定對象之積層物試驗片之發電量(W)
Pr :比較例3之積層物試驗片之發電量(W)。
(6)部分放電電壓
使用菊水電子工業公司製「KPD2050」,測定50mmX50mm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的部分放電電壓。
在調節成溫度23±2℃、濕度50±5%RH的房間中,自0V使外加電壓上升,將電荷量成為10pC的電壓作為開始電壓(starting voltage)。使外加電壓上升至該開始電壓之1.1倍之電壓為止,並以該電壓外加2秒。其後,使外加電壓持續降低,將電荷消滅之電壓(臨界值10pC)的電壓設為消滅電壓(extinction voltage)。
將該消滅電壓在n=10之測定結果之平均設為部分放電電壓,依照下述評價基準予以評價。使△、○設在實用範圍。
○:部分放電電壓為1000V以上
△:部分放電電壓700V以上小於1000V
×:部分放電電壓小於700V。
(7)耐水解性
以JIS C 2151(1996)記載之測定方法,使用寬15mm、長150mm之試驗片,將夾盤間之初期距離設為100mm,以300mm/分之拉伸速度,測定薄膜之張力伸長。
再者,在120℃高壓水蒸氣中,以同樣方法測定保管48小時與72小時後薄膜之張力伸長。在本評價中,在120℃高壓水蒸氣中之濕度,係根據該溫度中飽和水蒸氣壓。
自在120℃高壓水蒸氣中自保管後薄膜之張力伸長對在120℃高壓水蒸氣中保管前之薄膜之張力伸長之比率求得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評價係以各自三試樣在薄膜之MD方向、TD方向進行,以MD方向、TD方向之平均值較低者之值,依照下述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將△、○設為實用範圍。
○:保管72小時後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60%以上
△:保管48小時後張力伸長保持率為60%以上
×:保管48小時後張力伸長保持率小於60%。
實施例1至12與比較例1至8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各種評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表1所示薄片厚度,係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厚度。又該等實施例、比較例所使用的白色聚烯烴薄膜之構成係如表2所示。
(實施例1)
使用東麗公司製厚度250μm之PET薄膜「Lumirror」(註冊商標)X10S作為具有耐水解性的聚酯薄膜,並使用岡崎機械工業公司製薄膜塗布機,以160℃之乾燥溫度進行60秒處理。具有該耐水解性的聚酯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85%。其後,相對於10重量份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公司製黏著劑「LX-703VL」,係添加1重量份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公司製硬化劑KR-90,以乙酸乙酯稀釋,以使固體成分濃度成為30重量%,並使用岡崎機械工業公司製薄膜塗布機,以120℃之乾燥溫度,形成黏著劑層,以使乾燥後塗膜層厚度成為5.0μm。
將使1-丁烯共聚且密度0.925g/cm3 、熔點120℃、熔融率5g/10分鐘之40重量%LLDPE、與60重量%金紅石型氧化鈦(堺化學工業公司製,商品名「FTR-700」),以二軸擠壓機進行熔融捏合後,予以股線切割,來製造含有60重量%之平均粒徑230nm的金紅石型氧化鈦粒子的氧化鈦母料A。
在使1-丁烯共聚且密度0.935g/cm3 、熔點127℃、熔融率4.5g/10分鐘之65重量%LLDPE中,調配35重量%氧化鈦母料A後,投入單軸擠壓機,在260℃熔融後,導至T模頭,在保持於30℃的鑄塑鼓上予以擠壓,自非鼓面側進行25℃之冷風吹霧,予以冷卻固化,獲得厚度150μm白色聚乙烯薄膜(白色PE1)。屬白色微粒之金紅石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21重量%。
貼合「Lumirror」X10S與上述白色PE1,以40℃烤爐,進行48小時硬化老化,而製作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由於對白色PE1之金紅石型氧化鈦添加量為多至21重量%,藉由白色PE1所致之高反射率,而使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反射率高,在此之結果,達到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光減少,並產生吸收率降低。
(實施例2)
除了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變更為東麗公司製「Lumirror」X10S之125μm厚度之物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該具有耐水解性之聚酯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85%。藉由使耐水解性聚酯薄膜變薄,而使吸收率較實施例1稍許降低。
(實施例3)
除了將白色PE1之厚度變更為100μm以外,其他與實施例2同樣地實施。白色PE1變薄的部分,反射率較實施例2降低,而吸收率上升。
(實施例4)
將Colcoat公司製抗靜電塗布劑「N-103X」以異丙醇與丁醇依1:1:1之稀釋率混合,並配製塗劑。
在厚度125μm之「Lumirror」X10S之單面,將上述配製的塗劑,使用岡崎機械工業公司製薄膜塗布機,在120℃之乾燥溫度形成,以使乾燥後抗靜電層(AS)厚度成為3g/m2
(實施例5)
除了將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作成東麗公司製「Lumirror」X10S之75μm厚度之物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4同樣地實施。該具有耐水解性的聚酯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85%。藉由使耐水解性聚酯薄膜變薄,而吸收率較實施例3稍許降低。
(實施例6)
將使1-己烯共聚且密度0.920g/cm3 、熔點117℃、熔融率4.8g/10分鐘之60重量%LLDPE、及平均粒徑180nm之40重量%氧化鋁粒子(昭和電工公司製、商品名「AS-30」),以二軸擠壓機,予以熔融捏合後,進行股線切割,製造含有40重量%氧化鋁的氧化鋁母料B。
在使1-丁烯共聚且密度0.930g/cm3 、熔點127℃、熔融率4.6g/10分鐘之40重量%LLDPE,調配密度0.900g/cm3 中熔點160℃之20重量%均聚丙烯樹脂、20重量%金紅石型氧化鈦母料A、又20重量%氧化鋁母料B後,投入經加熱至240℃的單軸擠壓機,獲得厚度100μm之白色聚乙烯薄膜(白色PE2)。白色微粒之金紅石型氧化鈦為12重量%、氧化鋁為8重量%。
在100重量份對苯二甲酸二甲酯中,混合64重量份乙二醇,再者添加0.1重量份乙酸鋅及0.03重量份三氧化銻作為觸媒,在乙二醇之環流溫度下實施酯交換。
對此添加0.08重量份三甲基磷酸鹽進行聚合。所得之PET,在高聚合化之溫度190至230℃、高聚合化之時間10至23小時之間調整,獲得平均重量分子量25,000、固有黏度[η]為0.90之耐水解性PET樹脂。將該耐水解性PET樹脂與氧化鋁微粒複合(compounding),使氧化鋁濃度成為30重量%的PET樹脂在295℃進行加熱熔融,由T模頭而成形為薄片狀。將以表面溫度25℃之冷卻鼓冷卻固化由T模頭排出的薄片狀成形物而成的未延伸薄片導至加熱至85至98℃的輥群,在長度方向進行3.3倍縱延伸,在21至25℃之輥群冷卻。接著,將縱延伸的薄膜兩端以夾具把持,同時導至拉幅機,並在加熱至130℃的氣體環境中在垂直於長邊的方向進行3.6倍橫延伸。其後在拉幅機內進行220℃之熱固定,予以均勻漸冷後,冷卻至室溫為止,捲取獲得厚度75μm之薄膜。將該薄膜作為白色PET。該具有耐水解性的聚酯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65%。白色PE2之金紅石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12重量%,雖然有助於氧化鋁粒子,而作為白色聚乙烯薄膜較白色PE1之反射率降低,不過藉由使用白色PET,則可提高反射率,使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反射率高,再者,藉由使耐水解性聚酯薄膜變薄,則亦可使吸收率降低。
除了使用厚度100μm之白色PE2與厚度75μm之白色PET各自替代白色PE1與X10S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5相同的實施。
(實施例7)
將使1-己烯共聚且密度0.925g/cm3 、熔點117℃、熔融率3.5g/10分鐘之80重量%LLDPE;與20重量%磷-酚系抗氧化劑,以二軸擠壓機進行熔融捏合後,進行股線切割,製造抗氧化劑母料C。
同上將90重量%LLDPE與10重量%2,5-雙(5-三級丁基-2-苯并唑基)噻吩(長瀨產業公司製、商品名「UVITEXOB」),以二軸擠壓機進行熔融捏合後,進行股線切割,製造螢光增白劑母料D。
作為使用於A1層之樹脂,係將使1-丁烯共聚,且密度0.935g/cm3 、熔點127℃、熔融率4.5g/10分鐘之80重量%LLDPE與5重量%低密度聚乙烯、15重量%均聚丙烯調配而成的樹脂組成,投入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而成。
在使用於B1層之樹脂方面,係以使1-己烯共聚,且密度0.925g/cm3 、熔點117℃、熔融率4.5g/10分鐘之LLDPE作為主成分,混合0.05重量%抗氧化劑母料C、20.0重量%氧化鈦母料A、20.0重量%氧化鋁母料B,進一步混合10.0重量%螢光增白劑母料D,使用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而成。
作為C1層樹脂,係在使1-丁烯共聚,且密度0.935g/cm3 、熔點127℃、熔融率4.5g/10分鐘之65重量%LLDPE中,調配10重量%低密度聚乙烯、20重量%均聚丙烯、及作為有機粒子之5重量%交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日本觸媒公司製、商品名「M1002」)的樹脂組成,以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
把如此準備的樹脂各自供給於單軸熔融擠壓機,在各自220℃之範圍進行熔融擠壓,以多岐管型之三種三層積層T模頭,使各層厚度成為A1層10%,B1層80%、C1層10%,而獲得白色聚乙烯薄膜(白色PE3)。本白色PE3薄膜,係A1層/B1層/C1層之三層構成,僅B1層係添加白色微粒的配方,故相較於白色PE1或白色PE2,成型時卡口之污染輕微,可穩定的進行長時間擠壓成型加工。
除了使用厚度100μm之PE3以替代白色PE2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6同樣地實施。在白色PE3係添加螢光增白劑,反射率高,其結果可使吸收率減低。
(實施例8)
除了使用製膜成厚度75μm的白色PE2以替代白色PE1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5同樣地實施。在白色PE2變薄的部分,雖然反射率降低,不過藉由使耐水解性聚酯薄膜較薄,而可使吸收率減小。
(實施例9)
作為使用於A1層之樹脂,係相對於使1-丁烯共聚的密度0.935g/cm3 、熔點127℃、熔融率4.5g/10分鐘之100重量份LLDPE,混合密度0.900g/cm3 之3.5重量份LDPE、及作為丙烯系樹脂之密度0.900g/cm3 之10.5重量份均聚丙烯,投入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LDPE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比率各為3重量%與9重量%。
在使用於B1層之樹脂方面,係相對於使1-辛烯共聚的密度0.918g/cm3 、熔點115℃、熔融率5g/10分鐘之100重量份LLDPE,混合0.1重量份磷-酚系抗氧化劑之母料(同LLDPE基質、住友化學公司製「Sumilizer」GP濃度10重量%),進一步混合15重量份氧化鈦母料A(對B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7.8重量%),使用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對磷-酚系抗氧化劑之B層樹脂之添加量為0.01重量%。
C1層樹脂係與該A1層樹脂相同,相對於密度0.935g/cm3 之100重量份LLDPE,混合密度0.900g/cm3 之3.5重量份LDPE、及作為丙烯系樹脂之密度0.900g/cm3 之10.5重量份均聚丙烯,進一步混合由平均粒徑2μm之矽酸鋁所成之無機粒子(”Silton”JC30,Mizusawa化學公司製)之6重量份(對C1層之無機粒子添加量為0.5重量%)母料(同LLDPE基質、濃度10重量%)的樹脂組成,以加熱至220℃的二軸擠壓機予以複合。
將如此準備的A1層、B1層、C1層之複合樹脂各自供給單軸之熔融擠壓機,在各自在220℃熔融並導至多岐管型之T模頭,擠壓至保持於30℃的鑄塑鼓上,自非鼓面側進行25℃冷風之吹霧,予以冷卻固化,使各層厚度構成比率成為薄膜全厚度之100%,獲得A1層/B1層/C1層=15%/75%/10%之薄膜厚度為100μm之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白色PE4)。本白色PE4薄膜,係A1層/B1層/C1層之三層構成,因僅B1層為添加白色微粒之配方,故相較於白色PE1或白色PE2,成型時卡口之污染輕微,穩定而可進行長時間擠壓成型加工。除了改變白色PE1為白色PE4以外,其他與實施例4相同條件,設成實施例9。對B1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低至7.8重量%,反射率為若干低至72.3%、從而吸收率高至8.9%。
(實施例10)
作為使用於A2層之樹脂,係使用相對於使1-丁烯共聚,且熔點127℃、密度0.940g/cm3 、熔融率5g/10分鐘之80重量份LLDPE,混合有熔點112℃、密度0.912g/cm3 之20重量份LDPE,及作為聚丙烯系樹脂之熔點150℃、密度0.900g/cm3 之100重量份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的樹脂混合物。相對於50重量%聚乙烯,聚丙烯系樹脂為50重量%之比率。
在使用於B2層之樹脂方面,係使用相對於熔點160℃、密度0.90g/cm3 之100重量份均聚丙烯,混合有12重量份的氧化鈦母料(均聚丙烯基質、濃度60重量%)之樹脂混合物。氧化鈦之添加量為6.4重量%。
又,使用於C2層之樹脂,係使用熔點160℃、密度0.900g/cm3 之乙烯‧丙烯嵌段共聚樹脂。
將如此準備的A2層、B2層、C2層之樹脂混合物供給於各自單軸之熔融擠壓機,各自在260℃熔融,並導至多岐管型之T模頭,擠壓至保持於30℃的鑄製鼓上,自非鼓面側進行25℃冷風之吹霧,予以冷卻固化,獲得各層厚度構成比率為A2層/B2層/C2層=10%/80%/10%的薄膜厚度100μm之聚丙烯系多層薄膜(白色PP1)。本白色PP1薄膜係A2層/B2層/C2層之三層構成,因僅B2層係添加白色微粒的配方,故相較於白色PE1或白色PE2,成型時卡口之污染為輕微,可穩定的進行長時間擠壓成型加工。除了將白色PE1改為白色PP1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4相同條件,成為實施例10。對B2層之氧化鈦添加量稍低至6.4重量%,反射率若干低至70.6%、從而若吸收率若干高至9.3%。
(實施例11)
在實施例9中,除了作為使用於B1層之樹脂,係相對於密度0.918g/cm3 之100重量份LLDPE,混合80重量份氧化鈦母料A(對B1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26.7重量%)以外,其他同樣地獲得白色聚乙烯系多層薄膜(白色PE5)。成型時卡口污染之抑制效果與實施例9同樣優異。除了將白色PE1改為白色PE5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4相同條件,成為實施例11。
對B1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高至26.7重量%,反射率高至82.5%、吸收率亦可低至3.6%。
(實施例12)
在實施例10中,除了使用於B2層之樹脂,係使用相對於熔點160℃、密度0.90g/cm3 之100重量份均聚丙烯,並混合氧化鈦母料(均聚丙烯基質、濃度60重量%)之70重量份(對B2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為24.7重量%)的樹脂混合物以外,其他則同樣地,獲得聚丙烯系多層薄膜(白色PP2)。成型時卡口污染之抑制效果與實施例11同樣的優異。除了將白色PE1改為白色PP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4相同條件,成為實施例11。對B2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高至24.7重量%,反射率高至81.0%,吸收率亦可低至3.9%。
(比較例1)
作為具有耐水解性之聚酯薄膜,使用東麗公司製厚度250μm之「Lumirror」X10S,貼合密度0.940g/cm3 且熔點129℃之LLDPE所成的厚度150μm之聚乙烯薄膜(以下PE1),以40℃烤爐,進行48小時硬化老化,製作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PE1係透明的薄膜,反射率低至15.6%,結果成為吸收率亦高至18.5%之物。
(比較例2)
作為聚酯薄膜,係使用東麗公司製「Lumirror」S10厚度250μm之物,並與白色PE1之厚度150μm之物貼合成為比較例2。該聚酯薄膜之張力伸長保持率為10%。雖係接近實施例1的反射率、吸收率,不過耐水解性不良,並非可耐實用之物。
(比較例3)
將厚度350μm之ISOVOLTA公司製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2442(38μm聚氟化乙烯薄膜(PVF)/250μm聚酯薄膜/38μm聚氟化乙烯薄膜(PVF)之構成)作為比較例3。並無包含添加了白色微粒的薄膜,反射率低、吸收率變高。
(比較例4)
使用厚度125μm之「Lumirror」X10S作為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以前述方法,形成丙烯酸系黏著劑,成為塗膜層厚度5.0μm。
貼合該「Lumirror」X10S與東麗公司製厚度50μm之白色聚酯薄膜「Lumirror」E20。在該貼合的「Lumirror」E20側,以與上述相同之方法塗布黏著劑,與厚度150μm之PE1貼合,以40℃烤爐進行48小時硬化老化後,來製作比較例4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比較例5)
除了將比較例2之厚度150μm之聚乙烯薄膜變更為東麗薄膜先端加工(股)製厚度50μm之聚乙烯薄膜「Torayfan」(註冊商標)NO4801,並在「Lumirror」X10S以與實施例4同樣方法提供抗靜電層(AS),並在與抗靜電層相反面,貼合「Lumirror」E20以外,其他則與比較例2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6)
除了將「Lumirror」E20變更為東麗公司製厚度50μm之黑色聚酯薄膜東麗公司製「Lumirror」X30以外,其他則與比較例5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7)
除了使用厚度50μm之「Torayfan」N04801與厚度50μm「Lumirror」E20,以各自替代厚度100μm之白色PE1與厚度125μm「Lumirror」X10S以外,其他則與實施例3同樣地實施。
(比較例8)
在實施例10使用的白色PP1薄膜之製成中,關於使用於B2層的樹脂,係準備相對於100重量份均聚丙烯,將氧化鈦母料之混合量變更為5重量份之物作為白色PP3。氧化鈦之添加量為2.9重量%。除了使用該白色PP3薄膜以外,其他與實施例4相同條件,作為比較例8。對B2層之氧化鈦之添加量低至2.9重量%,反射率低至45.2%,從而,吸收率高至10.3%。
由表1可知,藉由使用來自太陽能電池模組表面之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光之吸收率為10%以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則可抑制光伏打元件之發熱,並提高發電量。再者,藉由使用來自太陽能電池模組表面之400至2200nm之波長之平均反射率為70%以上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則可提高發電量。
又,吾人可知,藉由使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厚度為薄,並添加熱傳導係數良好的微粒,則藉由提高熱傳導係數,可進一步抑制光伏打元件之發熱,並提高發電量。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抑制光伏打元件之溫度上升,並構成發電效率優異的太陽能電池模組。
1...表面玻璃(表面保護片)
2...光伏打元件
3...黏著性樹脂層
4...背面保護片
5...白色聚烯烴系薄膜
6...耐水解性聚酯薄膜
7...第1層(A1層或A2層)
8...第2層(B1層或B2層)
9...第3層(C1層或C2層)
第1圖係例示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圖。
第2圖係例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之結構圖。
第3圖係例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的其他例之結構圖。
1...表面玻璃(表面保護片)
2...光伏打元件
3...黏著性樹脂層
4...背面保護片

Claims (5)

  1.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係含添加了白色微粒的白色聚烯烴薄膜、及以140℃高壓水蒸氣保管10小時後之張力伸長保持率(tensile elongation retention)為60%以上之耐水解性聚酯薄膜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特徵為:來自該白色聚烯烴薄膜側之400至2200nm波長之光之吸收率為10%以下,在該波長之光之反射率為70%以上,白色微粒係選自包含氧化鈦、二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鈣、硫酸鋇之群組中的至少一種以上,白色微粒在白色聚烯烴薄膜內的含量為3~45重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中總傳熱係數為500W/m2 K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中部分放電電壓為1000V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其中白色聚烯烴薄膜係含A1層/B1層/C1層之三層的薄膜,A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1層係含有含5至30重量%白色微粒之乙烯‧α-烯烴共聚物;C1層係含乙烯‧α-烯烴共聚物、低密度聚乙烯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 保護片,其中白色聚烯烴薄膜係含A2層/B2層/C2層之三層之薄膜,A2層係含聚乙烯及聚丙烯系樹脂之混合物;B2層係含有含5至50重量%白色微粒之聚丙烯系樹脂;C2層係含聚丙烯系樹脂。
TW100117508A 2010-05-20 2011-05-19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TWI511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5955 2010-05-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6704A TW201206704A (en) 2012-02-16
TWI511883B true TWI511883B (zh) 2015-12-11

Family

ID=44991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7508A TWI511883B (zh) 2010-05-20 2011-05-19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09816A1 (zh)
EP (1) EP2573824A4 (zh)
JP (1) JP5747353B2 (zh)
KR (1) KR20130112687A (zh)
CN (1) CN102906885B (zh)
TW (1) TWI511883B (zh)
WO (1) WO20111455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7085B2 (ja) * 2010-10-08 2015-04-22 恵和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660876A4 (en) * 2010-12-27 2017-05-1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Solar-cell-integrated roll screen
JP5720936B2 (ja) * 2011-02-24 2015-05-20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多層フィルム
KR20140074376A (ko) * 2011-10-05 2014-06-17 도레이 필름 카코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태양전지 모듈용 이면 보호 시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태양전지 모듈
ES2620903T3 (es) * 2012-01-27 2017-06-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elícula sellante para células solares y célula solar que la usa
CN104081540B (zh) * 2012-01-27 2016-11-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太阳能电池用密封膜和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
JP5955787B2 (ja) 2012-06-20 2016-07-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転写フィルム、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029989A (ja) * 2012-06-27 2014-02-1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フィルム、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64906B2 (ja) * 2013-04-19 2017-07-19 株式会社翠光トップライン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JP5865293B2 (ja) * 2013-05-08 2016-0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太陽電池用封止膜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用封止膜
CN103642416B (zh) * 2013-12-04 2016-01-20 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易于太阳能背板重复加工的pe复合薄膜
KR101518135B1 (ko) * 2013-12-05 2015-05-06 율촌화학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모듈용 백 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282475B2 (ja) * 2014-02-05 2018-02-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シート用基材および表面保護シート
DE102014114274A1 (de) * 2014-10-01 2016-04-07 Rehau Ag + Co. Verwendung von Partikel, die vernetztes Polymethylmethacrylat enthalten
DE102015103045A1 (de) 2015-03-03 2016-09-08 Bischof + Klein Gmbh & Co. Kg Rückseitenfolie für Solarmodule
CN105017652B (zh) * 2015-08-14 2017-12-15 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烯烃合金材料及应用其的光伏背板和光伏组件
CN105185855B (zh) * 2015-09-17 2017-05-31 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太阳能电池组件
US20170092492A1 (en) * 2015-09-28 2017-03-30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a silicon containing dielectric film using a gas mixture with ar gas dilusion
DE102016220960A1 (de) * 2015-10-27 2017-04-27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Gehäuse für eine klein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ieser, und ein gewalztes Aluminiumlegierungsschichtblechmaterial für ein Gehäuse für eine klein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CN109964320B (zh) * 2016-11-11 2024-03-05 赢润太阳能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包含面向背面封装剂的基于聚烯烃的功能层的背板
KR102037422B1 (ko) * 2017-05-04 2019-10-28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백시트용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모듈
JP7009124B2 (ja) * 2017-09-06 2022-01-25 ダイヤプラス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009123B2 (ja) * 2017-09-06 2022-01-25 ダイヤプラス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050346A (ja) * 2017-09-07 2019-03-28 ダイヤプラス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多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954164B1 (ko) * 2017-11-24 2019-03-05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용 백 시트
CN107946390A (zh) * 2017-12-04 2018-04-20 孙健春 一种具有换电网的太阳能电池及制作方法
CN110699000A (zh) * 2019-10-11 2020-01-17 上海固柯胶带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研磨和封装的膜材料
JP7088255B2 (ja) * 2020-10-01 2022-06-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封止材一体型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2528497B1 (ko) * 2021-04-05 2023-05-04 주식회사 에스제이씨앤티 도로용 에너지 하베스팅 장치 및 시스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4450A1 (ja) * 2007-10-25 2009-04-30 Techno Polymer Co., Ltd. 赤外線反射性積層体
JP2010092958A (ja) * 2008-10-06 2010-04-22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110799D0 (en) * 2001-05-02 2001-06-27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ar Multilayer polymeric films
DE10393252T5 (de) * 2002-09-06 2005-09-0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Rückseitenschutzschicht für ein Solarzellenmodul und Solarzellenmodul unter Verwendung derselben
JP4534637B2 (ja) * 2004-03-31 2010-09-01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2006253264A (ja) 2005-03-09 2006-09-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07040039A1 (ja) * 2005-09-30 2009-04-16 東レ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封止フィル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7150084A (ja) * 2005-11-29 2007-06-1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積層体、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1378898A (zh) * 2006-02-02 2009-03-04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隔热片
JPWO2007105306A1 (ja) * 2006-03-14 2009-07-30 東レ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積層品、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モジュール
US20100229924A1 (en) * 2006-03-28 2010-09-16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a corporation of Japan Backside protection sheet for solar cell module
US7985919B1 (en) * 2006-08-18 2011-07-26 Nanosolar, Inc. Thermal management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EP1898470B1 (en) * 2006-08-30 2011-07-27 Keiwa Inc. Use of a back shee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resulting photovoltaic module
AU2007292675A1 (en) * 2006-09-04 2008-03-13 Toray Industries, Inc. Seal film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utilizing the same
WO2009042299A1 (en) * 2007-09-25 2009-04-02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White opaque films with improved tensile and barrier properties
JP5193616B2 (ja) 2008-01-29 2013-05-08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
JP2009147063A (ja) 2007-12-13 2009-07-02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09170772A (ja) * 2008-01-18 2009-07-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90255571A1 (en) * 2008-04-14 2009-10-1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Thermal Conducting Materials for Solar Panel Components
US20100043871A1 (en) * 2008-04-14 2010-02-2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Thermal Conducting Materials for Solar Panel Components
KR20110031375A (ko) * 2008-07-11 2011-03-25 미쓰비시 쥬시 가부시끼가이샤 태양 전지용 백시트
US9064995B2 (en) * 2010-08-31 2015-06-23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Back-face protection sheet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using same
KR20140074376A (ko) * 2011-10-05 2014-06-17 도레이 필름 카코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태양전지 모듈용 이면 보호 시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태양전지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4450A1 (ja) * 2007-10-25 2009-04-30 Techno Polymer Co., Ltd. 赤外線反射性積層体
JP2010092958A (ja) * 2008-10-06 2010-04-22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6885A (zh) 2013-01-30
CN102906885B (zh) 2016-01-27
TW201206704A (en) 2012-02-16
US20130209816A1 (en) 2013-08-15
JP5747353B2 (ja) 2015-07-15
EP2573824A1 (en) 2013-03-27
JPWO2011145599A1 (ja) 2013-07-22
KR20130112687A (ko) 2013-10-14
EP2573824A4 (en) 2015-08-19
WO2011145599A1 (ja) 201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1883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TWI476246B (zh) 聚酯薄膜、積層薄膜及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背板、太陽能電池
JP601544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975625B1 (ko) 2 축 연신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합판 유리용 적외선 차폐 구성체 및 그들로 이루어지는 합판 유리
JP2007118267A (ja) 太陽電池用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シート
KR20180013845A (ko) 태양 전지 백시트용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해서 이루어지는 태양 전지 백시트 및 태양 전지
JP2011207986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1207168A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96135B2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2637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9249421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99576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708206B2 (ja) 太陽電池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裏面封止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88015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25320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04200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ポリマー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20286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6004978A (ja)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06101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6096324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110286A (ja) 集光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812532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14325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713513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812094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