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2300B - 薄膜電晶體 - Google Patents

薄膜電晶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2300B
TWI462300B TW098113494A TW98113494A TWI462300B TW I462300 B TWI462300 B TW I462300B TW 098113494 A TW098113494 A TW 098113494A TW 98113494 A TW98113494 A TW 98113494A TW I462300 B TWI462300 B TW I4623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layer
thin film
film transistor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3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7949A (en
Inventor
Koji Dairiki
Hidekazu Miyairi
Toshiyuki Isa
Akiharu Miyanaga
Takuya Hirohashi
Shunpei Yamazaki
Takeyoshi Watabe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1007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7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2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23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H01J37/32091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the radio frequency energy being capacitively coupled to the pla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88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employing particular masking sequences or specially adapted masks, e.g. half-tone mas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e.g. polycrystalline, cubic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crystalline pl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5Amorphous silicon or poly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765Lateral single gate single channel transistors with inverted structure, i.e. the channel layer is formed after th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51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Non-mon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3Amorphous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9Amorphous silicon transistors with inverted-type structure, e.g. with bottom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51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Non-mon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72Polycrystalline or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
    • H01L29/78678Polycrystalline or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 with inverted-type structure, e.g. with bottom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multichannel,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length or width, doping structure, or the overlap or alignment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the gate, the source or the drain, or the contacting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1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薄膜電晶體
本發明係關於薄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該薄膜電晶體的半導體裝置及顯示裝置。
薄膜電晶體(以下也表示為“TFT”)已在液晶顯示器的技術領域中廣泛地被應用。TFT為一種場效應電晶體,並且如此稱呼是因為用來形成通道的半導體由薄膜構成。現在,作為該半導體的薄膜使用非晶矽或多晶矽來製造TFT的技術已被實際應用。
長期以來,與非晶矽或多晶矽相同,被稱為微晶矽的半導體材料是公知的,並且也有關於場效應電晶體的報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然而,直到現在,與非晶矽電晶體和多晶矽電晶體相比,使用微晶矽的TFT的實用化較遲,其報告只散見於學會等中(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可以藉由被稱為電漿CVD法的方法利用電漿(弱電離電漿)使原料氣體分解而在如玻璃等的具有絕緣表面的基板上形成微晶矽膜,但是因為在非平衡狀態下進行反應,所以被認為難以控制晶核生成或晶體生長。
推進了各種研究,據一種說法,微晶矽的生長機理如下:首先,其中原子隨機對準的非晶相在基板上生長,之後發生晶體的核生長(參照非專利文獻2)。在此情況下,當發生微晶矽的核生長時,在非晶表面上觀察到特異的矽-氫鍵,因此,被認為可以根據形成膜時的氫氣濃度控制微晶矽的核密度。
另外,正在對氧、氮等的雜質元素對微晶矽膜生長表面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並且有如下知識即,藉由降低雜質濃度,微晶矽膜的晶粒的粒徑增大,而缺陷密度(尤其是,電荷缺陷密度)降低的知識(參照非專利文獻3)。
存在為了提高TFT的工作特性而需要微晶矽膜的高純度化的看法,並且已提出了將氧、氮、碳濃度分別設定為5×1016 cm-3 、2×1018 cm-3 、1×1018 cm-3 而提高有效遷移率的報告(參照非專利文獻4)。另外,已提出了將利用電漿CVD法的成膜溫度設定為150℃並將氧濃度降低到1×1016 cm-3 而提高有效遷移率的報告(參照非專利文獻5)。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5,519,987號
[非專利文獻1]Toshiaki Arai以及其他人,SID 07 DIGEST,2007,p.1370-1373
[非專利文獻2]Hiroyuki Fujiwara以及其他人,日本應用物理學雜誌(Jpn.J.Appl.Phys.)Vol.41,2002,p.2821-2828
[非專利文獻3]Toshihiro Kamei以及其他人,日本應用物理學雜誌(Jpn.J.Appl.Phys.)Vol.37,1998,p.L265-268
[非專利文獻4]C.-H.Lee以及其他人,Int.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Tech. Digest,2006,p.295-298
[非專利文獻5]Czang-Ho Lee以及其他人,應用物理快報(Appl. Phys. Lett.),89,2006,p.252101
然而,雖然藉由在形成非晶矽膜之後設置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光電轉換層並且照射雷射而形成微晶矽膜的方法可以提高結晶性,但是當從生產性的觀點來看時,不能發現比利用雷射退火製造的多晶矽膜大的優勢。
在微晶矽的生長模型中,當發生微晶矽的核生長時在非晶表面觀察到特異的矽-氫鍵的知識雖然是有用的,但是實質上不能直接控制核生長位置和核生長密度。
另外,即使藉由謀求微晶矽膜的高度提純而降低雜質濃度,可以得到晶粒的粒徑增大且缺陷密度(尤其是電荷缺陷密度)降低的微晶矽膜,也只單純地表示微晶矽膜的物性值有變化的事實,而不一定改善TFT等的元件特性。這是因為如下緣故:半導體元件是意圖控制流過半導體中的電子或電洞導致的載流子的流動而進行工作的,但是若考慮該載流子流動處而不能改善該處的微晶矽膜的膜品質,則沒有意義。
於是,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控制微晶半導體膜或包含晶粒的膜的膜品質,以改善以TFT為代表的半導體元件的工作特性。或者,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藉由控制微晶半導體膜或包含晶粒的膜的成膜過程,而謀求以TFT為代表的半導體元件的特性的提高。另外,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高薄膜電晶體的導通電流並且降低截止電流。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如下:在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的半導體層中,藉由控制成為生成該晶體區域的起點的晶核的生成位置和生成密度,控制該半導體層的膜品質。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如下:在將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的半導體層作為通道形成區的薄膜電晶體中,根據載流子流過的區域控制成為生成該半導體層的該晶體區域的起點的晶核的生成位置和生成密度。依照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其可降低在相鄰的晶體區域的介面(即,晶粒間界)、相鄰的微小晶粒的介面(即,晶粒間界)、以及晶體區域或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之間的介面的缺陷能級,並且形成載流子的遷移路徑。
以可以生成微晶半導體的混合比使用半導體材料氣體(例如,氫化矽氣體、氟化矽氣體或氯化矽氣體)和稀釋氣體作為反應氣體來形成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的半導體層。將該反應氣體引入降低了氧濃度的超高真空反應室內,維持預定壓力而生成輝光放電電漿。由此,在安裝於反應室內的基板上沉積膜。在沉積初期步驟中將阻礙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包含在反應室中並開始膜的沉積,藉由降低該雜質元素的濃度而生成晶核,並且基於其晶核形成晶體區域。
作為阻礙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較佳的使用氮或氮化物。在將氮包含在半導體層中的情況下,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測量的該半導體層中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至1×1021 cm-3 。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閘極絕緣層和半導體層的介面附近的氮濃度的峰值濃度為3×1020 cm-3 至1×1021 cm-3 ,並且藉由使氮濃度從該介面附近向半導體層的厚度方向逐漸降低,而控制成為晶體區域的生長端的核生成位置和核生成密度。
注意,半導體層所包含的微小晶粒的粒徑為1nm以上且10nm以下,較佳的為1nm以上且5nm以下。藉由在半導體層和閘極絕緣層的介面上包含氮,可以阻礙晶核生成且可以形成不會成為晶核的微小晶粒。另外,藉由提高微小晶粒的密度,因此提高結晶成分比,而可以提高半導體層的遷移率。
另外,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而測量的在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的半導體層的光譜的峰值區域為1.31eV以上且1.39eV以下。
再者,藉由使半導體層包含NH基,在相鄰的晶體區域的介面(即,晶粒間界)、相鄰的微小晶粒的介面(即,晶粒間界)、以及晶體區域或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之間的介面上,NH基的N原子交聯Si原子的懸空鍵。該鍵合成為載流子的移動路徑,因此藉由半導體層具有氮、還具有NH基,可以提高半導體層的遷移率。
另外,作為抑制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選擇在矽中不產生載流子陷阱的雜質元素(例如氮)。另一方面,減少矽的配位數,並且降低生成懸空鍵的雜質元素(例如氧)的濃度。就是說,較佳的將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氧濃度設定為5×1018 cm-3 以下。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具有在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的半導體層,並且在該半導體層上具有由非晶半導體構成的緩衝層。該緩衝層被設置在與半導體層接觸於閘極絕緣層的面相反側,即配置在所謂的背通道側。就是說,該緩衝層設置是以如下方式而設置的,即在形成源區及汲區的一對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之間,埋設有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的半導體層的該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而不使該半導體層在背通道側露出。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未說明以其他測量法測量的濃度皆是藉由SIMS所測量的測量值。
另外,本說明書中的導通電流是指當電晶體處於導通狀態時流過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電流。例如,在N型的電晶體中,導通電流是閘極電壓高於電晶體的臨界值電壓時在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流過的電流。
另外,截止電流是指當電晶體處於截止狀態時流過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電流。例如,在N型電晶體中,截止電流是當閘極電壓比電晶體的臨界值電壓低時流過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電流。
在非晶結構中包含多個晶體區域及多個微小晶粒的半導體層中,可以控制晶體區域的產生密度和產生位置。另外,藉由半導體層具有NH基,可以降低晶體區域和非晶結構的介面、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的介面、以及晶粒間界的缺陷能級。藉由將這種半導體層用作薄膜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域,可以提高導通電流。另外,藉由在該半導體層的上層設置緩衝層,可以降低薄膜電晶體的截止電流。
下面,將參照附圖說明實施例。但是,所公開的發明不局限於以下說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個事實就是其方式及詳細內容在不脫離所公開的發明的宗旨及其範圍的情況下可以被變換為各種形式。因此,所公開的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僅限定在以下所示的實施例所記載的內容中。另外,在使用附圖對所公開的發明的結構進行的說明中,在不同附圖中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相同的部分。另外,當表示相同部分時,有時採用相同的方塊而不特別使用附圖標記。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將參照附圖說明薄膜電晶體的模式的一例。
圖1A和1B示出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1A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具有基板100上的閘極電極層102、覆蓋閘極電極層102的閘極絕緣層104、與閘極絕緣層104的上面接觸的半導體層106、半導體層106上的緩衝層、以及與緩衝層108的上面的一部分接觸的源區及汲區110。另外,還具有與源區及汲區110的上面接觸的佈線層112。佈線層112構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在佈線層112上具有用作保護層的絕緣層114。另外,各個層形成為所希望的圖案形狀。
另外,圖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可以應用於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像素部中的像素電晶體。由此,在圖示的實例中,在絕緣層114中設置開口部,在絕緣層114上設置像素電極層116,並且像素電極層116和佈線層112之一相連接。
另外,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一設置為U字型(或日本片假名“”字型、馬蹄型),其圍繞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另一個。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保持大致一定的距離(參照圖1B)。
藉由將薄膜電晶體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形成為上述形狀,可以將該薄膜電晶體的通道寬度形成得較大,而增加電流量。另外,可以減少電特性的不均勻性。再者,可以抑制因製程中的掩模圖案偏差而導致的可靠性的降低。然而,本實施例不局限於此,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一不需要一定具有U字型。
在此,對本實施例的主要特徵之一的半導體層106進行說明。將半導體層106用作薄膜電晶體的通道形成區域。在半導體層106中,由晶體半導體構成的晶粒分散地存在於包含非晶結構的半導體層中。另外,微小晶粒分散於半導體層中。圖2示出該情況。
半導體層106具有第一區域106a及第二區域106b。第一區域106a具有非晶結構120及微小晶粒123。第二區域106b具有分散地存在的多個晶粒121、微小晶粒123、以及多個晶粒121和微小晶粒123之間充填的非晶結構120。第一區域106a形成在閘極絕緣層104上並與其接觸,並且具有離閘極絕緣層104和第一區域106a的介面的厚度t1。第二區域106b形成在第一區域106a上並與其接觸,並且具有厚度t2。就是說,晶粒121的核生成位置在半導體層106的厚度方向上被控制,以便其位於離閘極絕緣層104的介面有t1的位置。晶粒121的核生成位置由包含在半導體層106中的抑制結晶化的雜質元素的濃度(例如氮濃度)控制。
晶粒121的形狀為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在此,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是被下列的面圍繞的立體形狀,即由多個平面構成的一個面;與由連接在該由多個平面構成的面的關閉的曲線或折線上繞一周的點的組和在該由多個平面構成的一個面的外部存在的頂點的線構成的一個或多個面,並且該頂點位於基板一側。換言之,如後面的實施例所說明,該形狀是從離閘極絕緣層104和半導體層106的介面有距離的位置向半導體層106被沉積的方向在不到達源區及汲區110的區域中,以大致徑向生長的形狀。分散地形成的晶核各自隨著半導體層的形成沿晶體方位生長,而晶粒以晶核為起點以向與晶體的生長方向垂直的面的面內方向擴展的方式生長。藉由像這樣具有晶粒,可以比非晶半導體進一步提高導通電流。另外,晶粒121中包含單晶或雙晶。在此,在具有反錐形的晶粒121中,側面的面方向一致,並且側面的截面形狀為直線(圖2)。由此,可以認為,晶粒121的方式比含有多個結晶的方式更接近於含有單晶或雙晶的方式。與含有多個結晶的情況相比,含有雙晶時的懸空鍵少而缺陷少且截止電流小。此外,與含有多個結晶的情況相比,晶界少且截止電流大。另外,晶粒121也可以含有多個結晶。
另外,雙晶是指兩個晶粒在晶粒介面中匹配性極好地彼此接合的狀態。即,具有晶格在晶粒介面中連續連接,而極為不容易形成起因於結晶缺陷等的陷阱能級的結構。據此,可以看做在具有這種結晶結構的區域中實際上沒有晶粒介面。
另外,作為抑制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選擇在矽中不產生載流子陷阱的雜質元素(例如氮)。另一方面,減少矽的配位數,並且降低生成懸空鍵的雜質元素(例如氧)的濃度。由此,較佳的不降低氮濃度而降低氧濃度。具體而言,較佳的將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氧濃度設定為5×1018 cm-3 以下。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在與閘極絕緣層104的介面上存在有氮的情況下形成半導體層106。在此,氮濃度是決定核生成位置的,所以很重要。當在存在有氮的閘極絕緣層104上形成半導體層106時,首先形成第一區域106a,然後形成第二區域106b。在此,第一區域106a和第二區域106b的介面位置取決於氮濃度。在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以上且1×1021 cm-3 以下,較佳的為2×1020 cm-3 以上且7×1020 cm-3 以下時生成晶核,而形成第二區域106b。就是說,在成為晶粒121的生長起點的晶核生成的位置,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以上且1×1021 cm-3 以下,較佳的為2×1020 cm-3 以上且7×1020 cm-3 以下。換言之,在具有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的晶粒121的頂點,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以上且1×1021 cm-3 以下,較佳的為2×1020 cm-3 以上且7×1020 cm-3 以下。
另外,氮的濃度隨著離開閘極絕緣層104和半導體層106間的介面的距離的增加而逐漸下降。在離開閘極絕緣層104和半導體層106間的介面的距離在25nm以上且40nm以下的範圍內,氮濃度較佳的減少一個數位,更佳的在30nm以上且35nm以下的範圍內減少一個數位。
如上所說明,晶粒是分散地存在的。為了使晶粒分散地存在,需要控制晶體的核生成密度。藉由將氮濃度設定為上述濃度範圍,可以控制晶粒的核生成密度,而可以使晶粒分散地存在。
另外,如上那樣,若抑制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以高濃度(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雜質的濃度大致為1×1020 cm-3 以上)存在,則晶體生長也被抑制,因此,只對半導體層106的被成膜面添加要包含在半導體層106中的氮,或只在其成膜初期引入要包含在半導體層106中的氮。
半導體層106的第一區域106a具有非晶結構120及微小晶粒123。另外,與現有的非晶半導體層相比,以CPM(Constant Photocurrent Method固定光流法)或光致發光譜測量測量的Urbach端的能級小,並且缺陷吸收光譜少。由此,與現有的非晶半導體層相比,半導體層106是缺陷少且在價帶端中的能級的尾(tail)的坡度陡峭的秩序性高的半導體層。另外,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而測量的半導體層106的第一區域106a的光譜的峰值區域為1.31eV以上且1.39eV以下。注意,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而測量的微晶半導體層,代表為微晶矽層的光譜的峰值區域為0.98eV以上且1.02eV以下。
在此,下面表示半導體層106包含氮及微小晶粒,更佳的包含NH基及微小晶粒的效果。
藉由控制氮濃度,形成不能成為結晶的成長核的代表為1nm以上且10nm以下,較佳的為1nm以上且5nm以下的尺寸的微小晶粒。另外,在微小晶粒的外側,即接觸於非晶結構的一側容易析出較多的氮。因此,在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的介面上氮,較佳的為NH基存在得較多。下面,作為具體實例表示形成微晶矽層作為半導體層106的情況。
圖3表示將氮化矽層、微晶矽層、以及非晶矽層的疊層結構以離子減薄加工的截面TEM圖像。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表示為SiN),在該氮化矽層上形成厚度為30nm的微晶矽層(表示為μc-Si),在該微晶矽層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非晶矽層(表示為a-Si)。
在此,微晶矽層是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的電力為50W、沉積溫度為280℃、矽烷流量:氫流量的比率為1:150、壓力為280Pa的條件形成的。注意,沉積率為每分1.6nm。
圖4A至4C表示圖3中的區域A至C的放大圖。
圖4A表示微晶矽層和非晶矽層的邊界附近的放大圖像。在圖4A中,觀察到具有短程有序的多個光柵圖像。另外,多個光柵圖像以區域A的底邊為基點,且具有寬度朝向上邊逐漸變大的形狀。就是說,根據圖4A的結果可知該多個光柵圖像形成有反錐形的晶粒。
圖4B-1表示微晶矽層的中央附近的放大圖像。圖4B-1表示微晶矽層中從微晶矽層和非晶矽層的邊界及微晶矽層和氮化矽層的邊界的距離大約相等的位置中的放大圖像。圖4B-2是將圖4B-1表示的光柵圖像以示意圖的方式表示的,並且如線所示,圖4B-1中也觀察到具有短程有序的光柵圖像。另外,該光柵圖像的尺寸為1nm以上且10nm以下,由此可知為微小晶粒。
另外,圖4C表示非晶矽層的放大圖像。在圖4C中沒有觀察到光柵圖像,由此可知為非晶結構。
另外,假設在如上述微小晶粒的外側,即與微小晶粒中的非晶結構的介面或與反錐形的晶粒中的非晶結構的介面上,氮,更佳的為NH基容易析出。下面表示當在晶體區域和非晶結構的介面、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的介面、以及晶粒間界上,氮,代表為NH基與矽原子的懸空鍵鍵合時,載流子容易流過的模式。
在如下模式中分別進行遷移n型載流子的能級(即,傳導帶中的最低能級)的矽層的LUMO(最低未佔有分子軌道)的模擬,即:如圖5所示那樣,具有以氫原子191飽和矽原子的懸空鍵的晶粒間界192的矽層中,以氧原子193交聯懸空鍵的一組的模式(模式1);如圖6所示那樣,具有以氫原子飽和矽原子的懸空鍵的晶粒間界192的矽層中,以NH基194交聯一組的懸空鍵的模式(模式2)。作為用來模擬的軟體,使用利用密度函數理論的第一原理計算軟體。注意,在圖6中,使用氮原子195及氫原子191b表示NH基194。另外,線的交點表示矽原子,線表示矽原子的鍵。再者,除了以氧原子或NH基交聯的懸空鍵之外的懸空鍵都以氫原子飽和,以便評估氧原子及NH基的有效性。
圖7表示使用模式1而進行的計算結果,圖8表示使用模式2而進行的計算結果。
在圖7中表示以氧原子交聯Si原子的區域及其附近的波函數,波函數196及波函數197的相位分別為正或負(或分別為負或正),並且表示絕對值相等的區域。在圖8中表示以NH基交聯矽原子的區域及其附近的波函數,波函數198及波函數199的相位分別為正或負,並且表示絕對值相等的區域。
由圖7可知在以氧原子交聯矽原子的懸空鍵的情況下,因為波函數的絕對值及相位相等的區域(例如,波函數196a、196b)斷了,所以載流子不容易流過。就是說,在矽層中包含氧時,發生阻礙載流子的遷移的鍵合,而矽層的載流子遷移率降低。
另一方面,由圖8可知在以NH基交聯Si原子的懸空鍵的情況下,因為不同的矽原子之間波函數的絕對值及相位相等的區域198連接到相鄰的懸空鍵的雙方,所以載流子容易流過。就是說,在矽層中包含NH基時,在懸空鍵中發生載流子容易遷移的鍵合,而矽層中的載流子遷移率提高。可以估計薄膜電晶體的遷移率提高。注意,當微小晶粒的密度提高時,半導體層中的晶性提高,但是與此同時阻礙載流子的遷移的晶粒間界也增加。但是,藉由半導體層具有氮,代表為NH基,並且交聯矽原子的懸空鍵,該鍵合成為晶粒間界中的載流子的路徑,因此不阻礙載流子的遷移。
如上所述,在半導體層中,藉由提高微小晶粒的密度且控制氮濃度,在晶體區域和非晶結構的介面、微小晶粒和非晶結構的介面、或微小晶粒之間的介面上的缺陷中,藉由具有氮,更佳的為NH基,使該缺陷由氮、NH基飽和。由於該飽和,在缺陷中形成載流子可以遷移的鍵合。另外,藉由提高微小晶粒的密度,可以提高半導體層的晶性。再者,藉由控制氮濃度,可以控制反錐形的晶粒的核的密度,因此可以形成分散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如上所述,可以提高半導體層的載流子遷移率。
另外,藉由減少半導體層的氧濃度,可以在微小晶粒的與非晶結構的介面或微小晶粒之間的介面上的缺陷中,減少阻礙載流子的遷移的鍵合。
如上所述,在半導體層中,藉由減少氧濃度,並且控制氮濃度,而且使在半導體層中包含NH基,可以減少晶體區域的介面、晶體區域和非晶結構的介面、或微小晶粒的晶粒間界的缺陷,而可以提高載流子遷移率。另外,藉由將該半導體層用於通道形成區域,可以提高薄膜電晶體的場效應遷移率及導通電流。
另外,在半導體層106上具有緩衝層108。藉由具有緩衝層108,可以降低截止電流。
接下來,對圖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與p型薄膜電晶體相比,n型薄膜電晶體的載流子遷移率高。另外,若使形成在同一基板上的所有薄膜電晶體的極性一致,則可以抑制製程數,所以是較佳的。由此,在本實施例中,對n型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板100上形成閘極電極層102(參照圖9A)。
作為基板100,除了可以使用玻璃基板、陶瓷基板以外,還可以使用具有可承受本製程中的處理溫度的耐熱性的塑膠基板等。另外,當基板不需要具有透光性時,也可以使用在不銹鋼合金等的金屬基板表面上設置絕緣層的基板。作為玻璃基板,例如可以使用無鹼玻璃基板如鋇硼矽酸鹽玻璃、鋁硼矽酸鹽玻璃或鋁矽酸鹽玻璃等。在基板100為母體玻璃的情況下,不僅可以使用第一代(例如,320mm×400mm)至第七代(例如,1870mm×2200mm)、第八代(例如,2200mm×2400mm)的基板,還可以使用第九代(例如,2400mm×2800mm)、第十代(例如,2950mm×3400mm)的基板。
可以藉由使用鉬、鈦、鉻、鉭、鎢、鋁、銅、釹或鈧等的金屬材料或以這些金屬材料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並且以單層或疊層形成閘極電極層102。在使用鋁的情況下,較佳的使用添加鉭而合金化了的Al-Ta合金,因為它可以抑制小丘的產生。此外,更佳的使用添加釹而合金化了的Al-Nd合金,因為它可以減少電阻並且抑制小丘的產生。此外,也可以使用以摻雜磷等雜質元素的多晶矽為代表的半導體層、或AgPdCu合金。例如,較佳的採用在鋁層上層疊鉬層的雙層的疊層結構、在銅層上層疊鉬層的雙層結構、或者在銅層上層疊氮化鈦層或氮化鉭層的雙層結構。藉由在電阻低的層上層疊起到阻擋層作用的金屬層,可以降低電阻,並且可以防止金屬元素從金屬層擴散到半導體層中。或者,也可以採用由氮化鈦層和鉬層構成的雙層的疊層結構;或者層疊厚度為50nm的鎢層、厚度為500nm的由鋁和矽的合金構成的層、以及厚度為30nm的氮化鈦層而成的三層的疊層結構。此外,當採用三層的疊層結構時,可以使用氮化鎢層而代替第一導電層的鎢層,也可以使用由鋁和鈦的合金構成的層而代替第二導電層的由鋁和矽的合金構成的層,也可以使用鈦層而代替第三導電層的氮化鈦層。例如,當在由鋁-釹合金構成的層上層疊形成鉬層時,可以形成具有優越的耐熱性且電阻低的導電層。
可以藉由利用濺射法或真空蒸鍍法使用上述材料在基板100上形成導電層,利用光微影法或噴墨法等在該導電層上形成掩模,並使用該掩模蝕刻導電層,來形成閘極電極層102。另外,也可以利用噴墨法將銀、金或銅等的導電奈米膏噴射在基板上並進行焙燒來形成閘極電極層102。另外,也可以在基板100和閘極電極層102之間設置上述金屬材料的氮化物層。在此,在基板100上形成導電層,然後利用使用光掩模形成的抗蝕劑掩模進行蝕刻。
另外,藉由將閘極電極層102的側面形成為錐形,可以減少形成在閘極電極層102上的半導體層及佈線層的在有位準差的部分產生的形成不良,所以是較佳的。為了將閘極電極層102的側面形成為錐形,一邊使抗蝕劑掩模縮小一邊進行蝕刻即可。例如,藉由在蝕刻氣體中包含氧氣體,可以一邊使抗蝕劑縮小一邊進行蝕刻。
另外,在形成閘極電極層102的製程中,也可以同時形成閘極佈線(掃描線)。而且,還可以同時形成像素部所具有的電容線。另外,掃描線是指選擇像素的佈線,電容線是指連接於像素的儲存電容之一電極上的佈線。然而,不局限於此,也可以分別設置閘極佈線及電容佈線之一或兩者和閘極電極層102。
接下來,覆蓋閘極電極層102地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參照圖9B)。藉由利用CVD法或濺射法等,並且以單層或疊層形成氧化矽層、氮化矽層、氧氮化矽層或氮氧化矽層,來可以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另外,在藉由CVD法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的情況下,使用如下高頻電力的電漿CVD法,即1MHz至20MHz、代表為13.56MHz的高頻電力、或大於20MHz至120MHz左右的高頻電力、代表為27.12MHz、60MHz的高頻電力。另外,較佳的使用高頻率(1GHz左右)的微波電漿CVD裝置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當使用微波電漿CVD裝置形成閘極絕緣層104時,可以提高閘極電極和汲極電極或源極電極之間的耐壓性,因此,可以得到可靠性高的薄膜電晶體。另外,藉由使用氧氮化矽層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可以抑制電晶體的臨界值電壓的變動。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氧氮化矽其組成中的氧含量大於氮含量,較佳的是指在使用盧瑟福背散射法(RBS: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及氫前散射法(HFS:Hydrogen Forward Scattering)進行測量時,作為組成範圍包含50原子%至70原子%的氧、0.5原子%至15原子%的氮、25原子%至35原子%的矽、以及0.1原子%至10原子%的氫的物質。另外,氮氧化矽其組成中的氮含量大於氧含量,較佳的是指在使用RBS及HFS進行測量時,作為組成範圍包含5原子%至30原子%的氧、20原子%至55原子%的氮、25原子%至35原子%的矽、10原子%至30原子%的氫的物質。注意,在將構成氧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的原子的總計設定為100原子%時,氮、氧、矽及氫的含有比率包括在上述範圍內。
另外,在使用氮化矽層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的情況下,藉由在閘極絕緣層104上設置薄的氧氮化矽層,可以抑制薄膜電晶體的工作初期產生的退化。在此,將氧氮化矽層形成得極薄,即1nm以上即可。較佳的為1nm以上且3nm以下。
接下來,對半導體層106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較佳的以2nm以上且60nm以下,更佳的為10nm以上且30nm以下的厚度形成半導體層106。
另外,如上所述,半導體層106具有微小晶粒及反錐形的晶粒。例如,藉由降低半導體層106的氧濃度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並且氮濃度根據晶粒的生長方向上逐漸下降,可以控制晶粒的核生成地形成微小晶粒及反錐形的晶粒。在此,較佳的是,氮濃度比氧濃度高一個數位以上。更具體地說,將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閘極絕緣層104和半導體層106的介面的氧濃度設定為5×1018 cm-3 以下,氮濃度設定為1×1020 cm-3 以上且1×1021 cm-3 以下。另外,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來形成反錐形的晶粒的方法,有以下所示的方法。
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的方法之一為使與半導體層106接觸的閘極絕緣層104包含高濃度氮的方法。即,使用氮化矽層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的方法。再者,作為氮化矽層的原料使用具有NH鍵合的氣體(代表為氨),將該氣體吸附於反應室內。另外,在實施例2中對該方法進行說明。
另外,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的其他方法之一為在半導體層106的形成之前,使多量的氮存在於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在閘極絕緣層104的形成之後且半導體層106的形成之前,對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噴射包含氮的氣體,來將氮吸附於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以便使多量的氮存在於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另外,使用由包含氮的氣體生成的電漿處理即可。在此,作為包含氮的氣體,可以舉出如氨、氮、氯化氮、氟化氮等。
或者,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的其他方法之一為使用包含高濃度氮的層覆蓋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6的處理室(反應室)的內壁的方法。作為包含高濃度氮的材料,例如可以舉出氮化矽層。再者,作為氮化矽層的原料使用具有NH鍵合的氣體(代表為氨),較佳的將該氣體吸附於反應室內。另外,藉由與閘極絕緣層104同時形成覆蓋處理室(反應室)內壁的包含高濃度氮的層。這樣做,可以簡化製程,所以是較佳的。另外,在此情況下,用來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的處理室(反應室)和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6的處理室(反應室)為同一處理室,因此,可以將裝置小型化。另外,在實施例3中對該方法進行說明。
或者,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的其他方法之一為將包含在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6的氣體中的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提高氮濃度的方法。再者,也可以使用具有NH基的氣體(代表為氨)。此時,只對半導體層106的沉積初期使用的氣體中引入氮或減少引入的氮量即可。另外,在實施例4中說明該方法。
注意,在將上述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的其他方法中,較佳的為形成微晶半導體層的條件。代表地,對於如矽烷、乙矽烷等的包含矽的沉積性氣體的流量,將氫的流量稀釋到10倍至2000倍、較佳的稀釋到10倍至200倍。藉由與採用該條件的同時引入氮,可以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從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另外,可以形成具有微小晶粒123及非晶結構120的圖2示出的第一區域106a、且具有非晶結構120、反錐形的晶粒121、以及微小晶粒123的圖2示出的第二區域106b的半導體層。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既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之一,又可以這些方法組合而使用。在本實施例中,閘極絕緣層104採用氮化矽層上疊層有氧氮化矽層的結構,並且將閘極絕緣層104暴露於氨,對閘極絕緣層104表面供給氮。
在此,對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半導體層106、以及源區及汲區110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使用CVD法等形成這些層。另外,閘極絕緣層104具有在氮化矽層上設置氧氮化矽層的疊層結構。藉由採用這種結構,氮化矽層可以防止包含在基板中的影響到電特性的元素(當基板為玻璃時為鈉等的元素)進入半導體層106等中。圖12示出當形成這些層時使用的CVD裝置的示意圖。
圖12所示的電漿CVD裝置161連接於氣體供應單元150及排氣單元151。
圖12所示的電漿CVD裝置161具備處理室141、載物台142、氣體供應部143、簇射板(shower plate)144、排氣口145、上部電極146、下部電極147、交流電源148、以及溫度控制部149。
處理室141由具有剛性的材料形成,並其內部構成為可以進行真空排氣。在處理室141中具備有上部電極146和下部電極147。另外,雖然在圖12示出了電容耦合型(平行平板型)的結構,但是只要是藉由施加兩種以上的不同高頻功率可以在處理室141內部產生電漿的結構,就還可以應用電感耦合型等其他結構。
在使用圖12所示的電漿CVD裝置進行處理時,從氣體供應部143供給預定氣體。被供給的氣體經過簇射板144引入到處理室141中。藉由連接於上部電極146和下部電極147的交流電源148施加高頻功率,處理室141內的氣體被激發,而產生電漿。另外,藉由連接於真空泵的排氣口145排氣處理室141內的氣體。另外,藉由溫度控制部149,可以一邊加熱被處理物一邊進行電漿處理。
氣體供應單元150由填充反應氣體的汽缸152、壓力調節閥153、停止閥154、以及質量流量控制器155等構成。在處理室141內,在上部電極146和基板100之間具有加工成板狀並設置有多個細孔的簇射板。供給給上部電極146的反應氣體經過內部的中空結構從該細孔供給給處理室141內。
連接於處理室141的排氣單元151包括進行真空排氣和在引入反應氣體的情況下控制處理室141內的壓力以保持預定壓力的功能。作為排氣單元151的結構包括蝶閥156、導氣閥(conductance valve)157、渦輪分子泵158、乾燥泵159等。在並聯配置蝶閥156和導氣閥157的情況下,藉由關斷蝶閥156並使導氣閥157工作,可以控制反應氣體的排氣速度而將處理室141的壓力保持在預定範圍內。此外,藉由開放傳導性高的蝶閥156,可以進行高真空排氣。
另外,在對處理室141進行超高真空排氣直到其壓力成為低於10-5 Pa的壓力的情況下,較佳的同時使用低溫泵160。此外,在作為極限真空度進行排氣到超高真空的程度的情況下,也可以對處理室141的內壁進行鏡面加工,並且設置焙燒用加熱器以減少源於內壁的氣體釋放。
另外,若如圖12所示那樣以覆蓋處理室141整體地形成(沉積)層的方式進行預塗處理,則可以防止附著在處理室(反應室)內壁的雜質元素或構成處理室(反應室)內壁的雜質元素混入元件中。在本實施例中,藉由預塗處理形成以矽為主要成分的層即可,例如形成非晶矽層等即可。注意,該層較佳的不包含氧。
參照圖13以下說明從形成閘極絕緣膜104直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也稱為包含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元素的半導體層)的步驟的一個方式。另外,在氮化矽層上層疊氧氮化矽層來形成閘極絕緣層104。
首先,在CVD裝置的處理室141內加熱形成有閘極電極層102的基板,並且將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141內,以便形成氮化矽層(圖13的預處理401)。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對處理室141內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4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500sccm,N2 的流量設定為550sccm,NH3 的流量設定為14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141內的壓力為10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370W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氮化矽層。之後,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3的SiN的形成402)。這是因為若在SiH4 存在於處理室內的狀態下停止電漿放電,則形成以矽為主要成分的粒狀物或粉狀物,而成為降低成品率的要素的緣故。另外,在SiN的形成402中,作為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至少使用N2 或NH3 中的任一者即可。
接下來,排氣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並且將用來沉積氧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141內(圖13的氣體置換403)。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30sccm,N2 O的流量設定為12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4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5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氧氮化矽層。之後,與氮化矽層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3的SiON的形成404)。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在形成閘極絕緣層104之後,從處理室141取出基板100(圖13的卸載405)。
在從處理室141取出基板100之後,例如將NF3 氣體引入處理室141中,以進行處理室141內的清洗(圖13的清洗處理406)。之後,對處理室141進行形成非晶矽層的處理(圖13的預塗處理407)。非晶矽層的形成與後面說明的緩衝層107的形成同樣進行,但是處理室141內可以引入或不引入氫。藉由該處理,在處理室141內壁形成非晶矽層。可選地,也可以使用氮化矽層進行預塗處理。此時的處理與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的處理同樣。之後,將基板100傳送到處理室141內(圖13的載入408)。
接下來,對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供給氮。在此,藉由將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暴露於氨氣體而供給氮(圖13的沖洗處理409)。另外,也可以在氨氣體中包含氫。還可以使用氮氣體及氫氣體代替氨氣體。另外,也可以使用氨氣體及氮氣體。在此,作為一例,較佳的將處理室141內的壓力設定為20Pa至30Pa左右,基板溫度設定為280℃,處理時間設定為60秒。另外,在沖洗處理之後,將處理室內減壓或加壓來控制壓力,以控制處理室141內的氮量。另外,雖然在本製程的處理中只暴露於氨氣體中,但是還可以進行電漿處理。之後,排氣用於上述處理的氣體,將用於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141內(圖13的氣體置換410)。
接下來,在供給了氮的閘極絕緣層104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半導體層105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半導體層106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141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5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3的半導體層的形成411)。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氣體(圖13的氣體置換412)。
在上述實例中,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中的H2 的流量為SiH4 的流量的150倍。由此,矽是逐漸沉積的。
對本實施例中的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供給氮。如上所述,氮抑制矽的晶核生成。由此,在沉積的初期步驟中不生成矽的晶核。在沉積初期步驟中形成的該層成為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半導體層105是根據一個條件形成的,第一區域106a和第二區域106b藉由相同的條件形成。藉由如上所述那樣對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供給氮,並且在該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而形成包含氮的半導體層(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一邊降低氮濃度一邊形成半導體層105,並且氮濃度降低到一定值以下時,產生晶核。之後,其晶核生長,而形成晶粒121。
接下來,在半導體層105的整個表面上形成緩衝層107。緩衝層107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緩衝層108的層。在此,緩衝層107由非晶半導體形成。首先,將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7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1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3的a-Si層的形成413)。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氣體(圖13的氣體置換414)。
接下來,在緩衝層107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包含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源區及汲區110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141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使用H2 將PH3 稀釋到0.5vol%的混合氣體的流量設定為17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141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3的雜質半導體層的形成415)。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圖13的排氣416)。
如上所說明,可以進行直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步驟(參照圖10A)。
接下來,在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上形成導電層111。
可以藉由使用鋁、銅、鈦、釹、鈧、鉬、鉻、鉭或鎢等以單層或疊層形成導電層111。也可以使用添加有防止小丘的產生的元素的鋁合金(可以用於閘極電極層102的鋁-釹合金等)形成。或者,也可以使用添加有成為供體的雜質元素的晶體矽。也可以採用與添加有成為供體的雜質元素的晶體矽接觸一側的層由鈦、鉭、鉬、鎢或這些元素的氮化物形成,並且在其上形成鋁或鋁合金而成的疊層結構。再者,也可以採用使用鈦、鉭、鉬、鎢或這些元素的氮化物夾住鋁或鋁合金的上面及下面而成的疊層結構。例如,作為導電層111,較佳的形成使用鉬層夾住鋁層而成的三層的疊層結構。
藉由使用CVD法、濺射法或真空蒸鍍法形成導電層111。另外,也可以藉由使用絲網印刷法或噴墨法等排出銀、金或銅等的導電奈米膏並進行焙燒來形成導電層111。
接下來,在導電層111上形成第一抗蝕劑掩模131(參照圖10B)。第一抗蝕劑掩模131具有厚度不同的兩個區域,並且可以使用多級灰度掩模形成。藉由使用多級灰度掩模,要使用的光掩模的數量減少而減少製程數,所以是較佳的。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在形成半導體層的圖案的製程和對源區和汲區進行分離的製程中使用利用多級灰度掩模形成的抗蝕劑掩模。
多級灰度掩模是可以以多灰度級的光量進行曝光的掩模,典型地說,進行曝光區域、半曝光區域以及未曝光區域的三級光量的曝光。若使用多級灰度掩模,則可以藉由一次曝光及顯影製程,形成具有多種(典型為兩種)厚度的抗蝕劑掩模。由此,藉由使用多級灰度掩模,可以削減光掩模的數量。
圖14A-1及14B-1示出典型的多級灰度掩模的截面圖。圖14A-1表示灰色調掩模180,圖14B-1表示半色調掩模185。
圖14A-1所示的灰色調掩模180由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81上使用遮光層形成的遮光部182以及利用遮光層的圖案設置的衍射光柵部183構成。
衍射光柵部183因為具有以用於曝光的光的解析度極限以下的間隔設置的狹縫、點或網眼等,而控制光的透過率。另外,設置在衍射光柵部183的狹縫、點或網眼既可以是週期性的,又可以是非週期性的。
作為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81,可以使用石英等。至於構成遮光部182及衍射光柵部183的遮光層,較佳的使用鉻或氧化鉻等來設置。
在對灰色調掩模180照射用來曝光的光的情況下,如圖14A-2所示那樣與遮光部182重疊的區域的透光率成為0%,並且不設置遮光部182或衍射光柵部183的區域的透光率成為100%。另外,衍射光柵部183處的透光率大致在10%至70%的範圍內,這可以根據衍射光柵的狹縫、點或網眼的間隔等調整。
圖14B-1所示的半色調掩模185由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86上使用半透光膜形成的半透光部187以及使用遮光層形成的遮光部188構成。
可以使用MoSiN、MoSi、MoSiO、MoSiON、CrSi等的膜形成半透光部187。至於遮光部188,與灰色調掩模的遮光層相同,較佳的使用鉻或氧化鉻等來設置。
在對半色調掩模185照射用來曝光的光的情況下,如圖14B-2所示那樣與遮光部188重疊的區域的透光率成為0%,並且不設置遮光部188或半透光部187的區域的透光率成為100%。另外,半透光部187處的透光率大致在10%至70%的範圍內,這可以根據要形成的材料的種類或厚度等調整。
藉由使用多級灰度掩模進行曝光及顯影,可以形成具有厚度不同的區域的抗蝕劑掩模。
接下來,使用第一抗蝕劑掩模131對半導體層105、緩衝層107、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以及導電層111進行蝕刻。藉由該製程,以每個元件分離半導體層105、緩衝層107、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以及導電層111(參照圖10C)。之後,去除第一抗蝕劑掩模131。
接下來,縮小第一抗蝕劑掩模131而形成第二抗蝕劑掩模132。藉由利用氧電漿的灰化而縮小抗蝕劑掩模即可。
接下來,使用第二抗蝕劑掩模132對導電層111進行蝕刻,形成佈線層112(參照圖11A)。佈線層112構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較佳的使用濕蝕刻進行導電層111的蝕刻。藉由濕蝕刻以各向同性的方式蝕刻導電層。其結果,使導電層比第二抗蝕劑掩模132更向內縮小,而形成佈線層112。由此,佈線層112的側面和被蝕刻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側面不一致,而在佈線層112的側面外側形成源區及汲區110的側面。佈線層112不僅作用當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而且還作用當成信號線。但是,不局限於此,也可以分別設置信號線和佈線層112。
接下來,在形成有第二抗蝕劑掩模132的狀態下對緩衝層107的一部分及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進行蝕刻,形成緩衝層108以及源區及汲區110(參照圖11B)。
接下來,也可以在形成有第二抗蝕劑掩模132的狀態下進行乾蝕刻。在此,作為乾蝕刻條件,採用不對露出的緩衝層108造成損傷並且緩衝層108的蝕刻速度低的條件。即,採用幾乎不對露出的緩衝層108的表面造成損傷並且緩衝層108的厚度幾乎不減少的條件。作為蝕刻氣體可以使用氯基氣體,典型地使用Cl2 氣體。另外,對於蝕刻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ICP方式、CCP方式、ECR方式、反應性離子蝕刻(RIE:Reactive Ion Etching)方式等。
作為這裏可使用的乾蝕刻條件的一例,將Cl2 氣體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將反應室內的壓力設定為0.67Pa,將下部電極溫度設定為-10℃,對上部電極的線圈施加2000W的RF(13.56MHz)功率來產生電漿,不對基板100側施加功率而將它成為0W(即,無偏差(bias free)),進行三十秒鐘的蝕刻。將反應室內壁的溫度較佳的設定為80℃左右。
接下來,也可以在形成有第二抗蝕劑掩模132的狀態下進行電漿處理,去除第二抗蝕劑掩模132。在此,作為電漿處理的典型例子可舉出水電漿。
藉由在反應空間引入以水蒸氣(H2 O蒸氣)為代表的以水為主要成分的氣體,產生電漿,而可以進行水電漿處理。藉由水電漿,可以去除第二抗蝕劑掩模132。另外,有時藉由進行水電漿處理或在暴露於大氣中後進行水電漿處理,在露出的緩衝層108上形成氧化層。
另外,也可以在不使用水電漿處理,不對露出的緩衝層108造成損傷,並且緩衝層108的蝕刻速度低的條件下進行乾蝕刻。
如上所述,藉由在形成一對源區及汲區110之後,在不對緩衝層108造成損傷的條件下進一步進行乾蝕刻,可以去除存在於露出的緩衝層108上的殘渣等的雜質元素。另外,藉由進行乾蝕刻接著進行水電漿處理,也可以去除第二抗蝕劑掩模132。藉由進行水電漿處理,可以使源區和汲區之間可靠地絕緣,並且降低完成的薄膜電晶體的截止電流並提高導通電流,而可以減少電特性的不均勻性。
另外,電漿處理等製程不局限於上述順序,也可以在去除第二抗蝕劑掩模132之後進行無偏差的蝕刻或電漿處理。
如上所說明,可以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參照圖11B)。根據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可以應用到設置在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代表的顯示裝置的像素中的開關電晶體。因此,覆蓋該薄膜電晶體地形成具有開口部的絕緣層114,並且在該開口部中與由佈線層112構成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連接地形成像素電極層116(參照圖11C)。可以藉由光微影法形成該開口部。之後,在絕緣層114上設置像素電極層116,以使它藉由該開口部與佈線層112連接。像這樣,可以製造圖1所示的設置在顯示裝置的像素中的開關電晶體。
另外,可以與閘極絕緣層104同樣地形成絕緣層114。絕緣層114較佳的由緻密的氮化矽層設置,以便可以防止大氣中浮動的有機物、金屬或水蒸氣等的會成為污染源的雜質元素的進入。
另外,可以使用包含具有透光性的導電高分子(也稱為導電聚合物)的導電組成物形成像素電極層116。較佳的是,像素電極層116的薄層電阻為10000Ω/cm2 以下,並且波長為550nm時的透光率為70%以上。另外,包含在導電組成物中的導電高分子的電阻率較佳的為0.1Ω‧cm以下。
作為導電高分子,可以使用所謂的π電子共軛類導電高分子。例如,可以舉出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吡咯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或者這些的兩種以上的共聚物等。
例如,可以使用包含氧化鎢的銦氧化物、包含氧化鎢的銦鋅氧化物、包含氧化鈦的銦氧化物、包含氧化鈦的銦錫氧化物、銦錫氧化物(以下表示為ITO)、銦鋅氧化物或添加有氧化矽的銦錫氧化物等形成像素電極層116。
至於像素電極層116,與佈線層112等同樣地使用光微影法進行蝕刻而構圖即可。
另外,雖然未圖示,但是也可以在絕緣層114和像素電極層116之間具有藉由旋塗法等形成的由有機樹脂構成的絕緣層。
如本實施例所示,可以得到導通電流高且截止電流低的薄膜電晶體。
實施例2
在本實施例中,對製造圖1所示的與實施例1不同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但是,使半導體層包含氮的方法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因為使用氮化矽層形成與半導體層接觸的閘極絕緣層,而抑制半導體層的氮濃度,以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參照圖15以下說明從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直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步驟。
首先,在CVD裝置的處理室(反應室)內加熱形成有閘極電極層102的基板,並且為了形成氮化矽層,將用於氮化矽層的沉積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5的預處理401)。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40scc m,H2 的流量設定為500sccm,N2 的流量設定為550scc m,NH3 的流量設定為14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進行370W的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300nm的氮化矽層。之後,只停止SiH4 的供給,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5的SiN的形成402)。另外,在SiN的形成402中,作為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至少使用N2 或NH3 中的任一者即可。
接下來,排氣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將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5的氣體置換410)。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層104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半導體層105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半導體層106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進行50W的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供給,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5的半導體層的形成411)。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氣體(圖15的氣體置換412)。
在上述實例中,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中的H2 的流量為SiH4 的流量的150倍。由此,矽是逐漸沉積的。
在本實施例的閘極絕緣層104中,因為至少與半導體層105接觸的最上層由氮化矽層形成,所以在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有多量的氮。如上所述,氮抑制矽的晶核生成。由此,在沉積的初期步驟中不生成矽的晶核。在沉積的初期步驟中形成的該層成為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半導體層105是根據一個條件形成的,第一區域106a和第二區域106b藉由相同的條件形成。如上所述,藉由對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供給氮並且在該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而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氮的半導體層(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一邊降低氮濃度一邊形成該半導體層,並且氮濃度降低到一定值以下時,產生晶核。之後,在其晶核生長而成為晶粒121的同時形成半導體層105。就是說,形成包含氮的半導體層(圖2所示的第二區域106b)。另外,在成為晶粒121的生長起點的晶核的生成位置,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以上且1×1021 cm-3 以下,較佳的為2×1020 cm-3 以上且7×1020 cm-3 以下。
另外,在此,作為抑制晶核生成的雜質元素,選擇在矽中不產生載流子陷阱的雜質元素(例如氮)。另一方面,減少矽的配位數,並且降低生成懸空鍵的雜質元素(例如氧)的濃度。由此,較佳的不降低氮濃度地降低氧濃度。具體而言,較佳的將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氧濃度設定為5×1018 cm-3 以下。
接下來,在半導體層105的整個表面上形成緩衝層107。緩衝層107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緩衝層108的層。在此,緩衝層107由非晶半導體形成。首先,將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7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1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供給,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5的a-Si層的形成413)。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氣體(圖15的氣體置換414)。
接下來,在緩衝層107的整個表面上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源區及汲區110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使用H2 將PH3 稀釋到0.5vol%的混合氣體的流量設定為17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5的雜質半導體層的形成415)。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圖15的排氣416)。
如上所說明,藉由使用氮化矽層形成至少與半導體層接觸的閘極絕緣層,可以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可以形成包含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
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中,對製造圖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方法並且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不同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同樣地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但是,使半導體層包含氮的方法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在沉積半導體層之前進行處理室內的清洗,之後使用氮化矽層覆蓋反應室內壁而使半導體層包含氮,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參照圖16以下說明從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直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步驟。
首先,在CVD裝置的處理室內(反應室內)加熱形成有閘極電極層102的基板,並且將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以便形成氮化矽層(圖16的預處理401)。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4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500sccm,N2 的流量設定為550sccm,NH3 的流量設定為14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37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氮化矽層。之後,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6的SiN的形成402)。另外,在SiN的形成402中,作為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至少使用N2 或NH3 中的任一者即可。
接下來,排氣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並且將用來沉積氧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6的氣體置換403)。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30sccm,N2 O的流量設定為12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4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5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氧氮化矽層。之後,與氮化矽層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6的SiON的形成404)。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形成閘極絕緣層104。在形成閘極絕緣層104之後,從處理室141取出基板100(圖16的unload405)。
接下來,在從處理室141取出基板100之後,將NF3 氣體引入處理室141,以進行處理室內的清洗(圖16的清洗處理406)。之後,與閘極絕緣層104同樣地進行形成氮化矽層的處理(圖16的預塗處理421)。藉由該處理,在處理室141內壁形成氮化矽層。之後,將基板100傳送到處理室141中,並且將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6的載入408)。注意,在預塗處理421中,作為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至少使用N2 或NH3 中的任一者即可。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層104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半導體層105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半導體層106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供給,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6的半導體層的形成411)。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氣體(圖16的氣體置換412)。
在上述實例中,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中的H2 的流量為SiH4 的流量的150倍。由此,矽是逐漸沉積的。
在本實施例中,在處理室內形成氮化矽層作為保護層,因此將該保護層暴露於電漿,半導體層105包含氮。如上所述,氮抑制矽的晶核生成。由此,在沉積的初期步驟中不生成矽的晶核。在沉積的初期步驟中形成的該層成為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第一區域106a和第二區域106b藉由相同條件形成。如上所述那樣在電漿中包括保護層所包含的氮,因此藉由該電漿反應形成半導體層105,而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氮的半導體層(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一邊降低氮濃度一邊形成該半導體層,並且氮濃度降低到一定值以下時,產生晶核。之後,其晶核生長,而形成晶粒121。
接下來,在半導體層105的整個表面上形成緩衝層107。緩衝層107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緩衝層108的層。在此,緩衝層由非晶半導體形成。首先,將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7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1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6的a-Si層的形成413)。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氣體(圖16的氣體置換414)。
接下來,在緩衝層107的整個面上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源區及汲區110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使用H2 將PH3 稀釋到0.5vol%的混合氣體的流量設定為17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供給,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6的雜質半導體層的形成415)。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圖16的排氣416)。
如上所述,藉由至少緊接在形成半導體層之前使用氮化矽層覆蓋處理室的內壁,可以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可以形成包含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
另外,藉由使用氮化矽層覆蓋處理室的內壁,也可以防止構成處理室的內壁的元素等混入半導體層中。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說明了一種方式,即由於在氮化矽層上層疊氧氮化矽層以形成閘極絕緣層104,所以在形成閘極絕緣層104之後進行清洗處理和預塗處理的方式。但是,本實施例也可以與實施例2組合來實施。就是說,也可以使用氮化矽層形成閘極絕緣層104,並且該閘極絕緣層104的形成步驟兼作預塗處理。藉由閘極絕緣層104的形成兼作預塗處理,製程簡化,而可以提高生產率。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對與實施例1至實施例3不同的半導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同樣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但是,使半導體層包含氮的方法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將氮混入到半導體層沉積初期的氣體中,可以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參照圖17以下說明從形成閘極絕緣層104直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步驟。
首先,在CVD裝置的處理室內(反應室內)加熱形成有閘極電極層102的基板,並且將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7的預處理401)。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4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500sccm,N2 的流量設定為550sccm,NH3 的流量設定為14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37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氮化矽層。之後,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7的SiN的形成402)。另外,在SiN的形成402中,作為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至少使用N2 或NH3 中的任一者即可。
接下來,排氣用來沉積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並且將用來沉積氧氮化矽層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圖17的氣體置換403)。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30sccm,N2 O的流量設定為12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4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5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形成大約110nm的氧氮化矽層。之後,與氮化矽層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7的SiON的形成404)。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半導體層105的氣體(圖17的氣體置換422)。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層104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半導體層105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圖案形成而成為半導體層106的層。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200sccm,100ppm的NH3 (使用H2 稀釋)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5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之後,僅將NH3 (使用H2 稀釋)的流量設定為0sccm,且使半導體層生長,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微晶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7的半導體層的形成423)。另外,也可以使用N2 而代替NH3 。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氣體(圖17的氣體置換412)。
在上述實例中,用來形成半導體層105的材料氣體中的H2 的流量為SiH4 的流量的150倍。由此,矽是逐漸沉積的。
在本實施例中的半導體層105的沉積初期的氣體包含氮。如上所述,氮抑制矽的晶核生成。由此,在沉積初期的步驟中不生成矽的晶核。在沉積初期步驟中形成的該層成為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半導體層105是根據一個條件形成的,第一區域106a和第二區域106b藉由相同條件形成。如上所述,藉由對閘極絕緣層104的表面供給氮並且在該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層105,而形成包含微小晶粒及氮的半導體層(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一邊降低氮濃度一邊形成該半導體層,並且氮濃度降低到一定值以下時,產生晶核。之後,在其晶核生長而成為晶粒121的同時形成半導體層105。就是說,形成包含氮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圖2表示的第二區域106b)。
接下來,在半導體層105的整個表面上形成緩衝層107。緩衝層107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緩衝層108的層。在此,緩衝層由非晶半導體層形成。首先,將用來沉積緩衝層107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並且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7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150nm的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7的a-Si層的形成413)。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引入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氣體(圖17的氣體置換414)。
接下來,在緩衝層107的整個表面上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是在後面的製程中被構圖而成為源區及汲區110的層。首先,將用來沉積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的材料氣體引入處理室內。在此,作為一例,藉由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使用H2 將PH3 稀釋到0.5vol%的混合氣體的流量設定為17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在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溫度為280℃的條件下以60W的輸出進行電漿放電,來可以形成大約50nm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之後,與上述的氮化矽層等的形成同樣地只停止SiH4 的引入,並在其幾秒後停止電漿放電(圖17的雜質半導體層的形成415)。之後,排氣這些氣體(圖17的排氣416)。
如上所述,藉由將氮包含在半導體層的沉積初期的氣體中,可以將氧濃度抑制得較低而使氮濃度高於氧濃度,可以形成包含具有反錐形的晶粒的半導體層。
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中,將參照附圖說明薄膜電晶體的方式的一例。在本實施例中,不使用多級灰度掩模地形成薄膜電晶體。
圖18A和18B示出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的俯視圖及截面圖。圖18A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具有基板200上的閘極電極層202、覆蓋閘極電極層202的閘極絕緣層204、與閘極絕緣層204的上面接觸的半導體層206、半導體層206上的緩衝層208。還具有與緩衝層208上面的一部分接觸的源區及汲區210。另外,還具有閘極絕緣層204、並且與源區及汲區210的上面接觸的佈線層212。佈線層212構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在佈線層212上具有用作保護層的絕緣層214。另外,各個層形成為所希望的圖案形狀。
另外,圖18A和18B所示的薄膜電晶體與圖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同樣可以應用於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像素部中的像素電晶體。由此,在圖示的實例中,在絕緣層214中設置開口部,在絕緣層214上設置像素電極層216,並且像素電極層216和佈線層212彼此連接。
另外,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一設置為U字型(或日本片假名“”字型),其圍繞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另一個。源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保持大致一定的距離(參照圖18B)。
藉由將薄膜電晶體形成為上述形狀,可以將該薄膜電晶體的通道寬度形成得較大,而增加電流量。另外,可以減少電特性的不均勻性。再者,可以抑制因製程中的掩模圖案偏差而導致的可靠性的降低。然而,本實施例不局限於此,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一也可以不需要一定具有U字型。
在本實施例中的半導體層206具有與實施例1中的半導體層106同樣的特徵,並且可以以同樣的材料及方法形成。另外,也可以如實施例2至實施例4所示的方法形成。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省略半導體層206的形成的詳細說明。
對圖18A和18B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與p型薄膜電晶體相比,n型薄膜電晶體的載流子遷移率高。另外,若使形成在同一基板上的所有薄膜電晶體的極性一致,則可以抑制製程數,所以是較佳的。由此,在本實施例中,對n型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在基板200上形成閘極電極層202(參照圖19A)。
作為基板200,可以使用與實施例1中的基板100同樣的基板。
閘極電極層202可以以與實施例1中的閘極電極層102同樣的材料及方法形成。
接下來,覆蓋閘極電極層202形成閘極絕緣層204(參照圖19B)。閘極絕緣層204可以以與實施例1中的閘極絕緣層104同樣的材料及方法形成。
在此可以進行對閘極絕緣層204上供給氮的處理(參照圖19C)。作為供給氮的處理,可以舉出實施例1所說明的將閘極絕緣層204暴露於氨氣體的處理。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層204上形成半導體層205、緩衝層207及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參照圖20A)。之後,在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上形成第一抗蝕劑掩模231(參照圖20B)。
半導體層205可以與實施例1中的半導體層105同樣地形成。緩衝層207可以與實施例1中的緩衝層107同樣地形成。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可以與實施例1中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109同樣地形成。
注意,半導體層205可以藉由實施例2至實施例4所說明的方法形成。
接下來,使用第一抗蝕劑掩模231蝕刻緩衝層207及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來形成島狀的半導體層(參照圖20C)。之後,去除第一抗蝕劑掩模231(參照圖21A)。
接下來,覆蓋被蝕刻的半導體層205、緩衝層207、以及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形成導電層211(參照圖21B)。導電層211可以以與導電層111同樣的材料及方法形成。之後,在導電層211上形成第二抗蝕劑掩模232(參照圖21C)。
接下來,使用第二抗蝕劑掩模232對導電層211進行蝕刻,形成佈線層212(參照圖22A)。佈線層212構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較佳的使用濕蝕刻進行導電層211的蝕刻。藉由濕蝕刻,選擇性地蝕刻導電層。其結果是,使導電層比第二抗蝕劑掩模232更向內縮小,而形成佈線層212。由此,佈線層212的側面和被蝕刻的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的側面不一致,而在佈線層212的側面外側形成源區及汲區的側面。佈線層212不僅作用當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而且還作用當成信號線。但是,不局限於此,也可以分別設置信號線和佈線層212。
接下來,使用第二抗蝕劑掩模232蝕刻島狀半導體層的緩衝層207的上一部分和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半導體層209(參照圖22B)。到上述步驟形成半導體層206、緩衝層208、以及源區及汲區210。
接下來,在與實施例1同樣地形成第二抗蝕劑掩模232的狀態下,以不對緩衝層208造成損傷,並且對於緩衝層208的蝕刻速度低的條件進行乾蝕刻即可。再者,較佳的藉由水電漿處理去除第二抗蝕劑掩模232。
藉由上述製程,可以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根據本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可以與實施例1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同樣地應用於在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代表的顯示裝置的像素中設置的開關電晶體。因此,覆蓋該薄膜電晶體地形成絕緣層214。絕緣層214形成有到達由佈線層212構成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開口部。該開口部可以藉由光微影法形成。之後,藉由該開口部連接地在絕緣層214上設置像素電極層216。如此可以製造圖18A和18B所示的顯示裝置的像素中的開關電晶體。
注意,絕緣層214可以與實施例1中的絕緣層114同樣地形成。另外,像素電極層216可以與實施例1中的像素電極層116同樣地形成。
注意,雖然未圖示,但是也可以在絕緣層214和像素電極層216之間具有藉由旋塗法等形成並由有機樹脂層成的絕緣層。
如本實施例所說明,可以得到導通電流高且截止電流低的薄膜電晶體,而不使用多級灰度掩模。
實施例6
在本實施例中,下面示出包括實施例5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液晶顯示裝置作為顯示裝置的一個方式。在此,參照圖23至圖25說明VA(垂直對準)型液晶顯示裝置。VA型液晶顯示裝置是指控制液晶面板的液晶分子的排列的方式之一。在VA型液晶顯示裝置中,當不施加電壓時液晶分子朝向垂直於面板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特別設法將像素分為幾個區域(子像素),並且將分子分別對準於不同方向上。將此稱為多區設計化、或者多區設計。在以下說明中,將說明考慮了多區設計的液晶顯示裝置。
圖23及圖24示出VA型液晶顯示裝置的像素結構。圖24是本實施例所示的像素結構的平面圖,而圖24示出對應於圖24中的切斷線Y-Z的截面結構。在以下說明中,參照圖23及24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所示的像素結構中,設置在基板250上的一個像素具有多個像素電極260、262,並且各像素電極260、262隔著平坦化層258及絕緣層257連接到薄膜電晶體264、265。各薄膜電晶體264、265由不同的閘極信號驅動。就是說,在多區設計的像素中,獨立控制施加到各像素電極260、262的信號。
像素電極260在開口部259中藉由佈線255與薄膜電晶體264連接。此外,像素電極262在開口部263中藉由佈線256與薄膜電晶體265連接。薄膜電晶體264的閘極電極252和薄膜電晶體265的閘極電極253彼此分離,以便能夠提供不同的閘極信號。另一方面,薄膜電晶體264和薄膜電晶體265共同使用用作資料線的佈線254。可以藉由使用實施例5所示的方法,來製造薄膜電晶體264及薄膜電晶體265。
像素電極260和像素電極262具有不同的形狀,並且被狹縫261彼此分離。像素電極262形成為圍繞擴展為V字型的像素電極260的外側。藉由根據薄膜電晶體264及薄膜電晶體265使施加到像素電極260和像素電極262的電壓時序不同,來控制液晶的對準。藉由對閘極電極252和閘極電極253施加不同的閘極信號,可以使薄膜電晶體264及薄膜電晶體265的工作時序互不相同。此外,在像素電極260及像素電極262上形成有對準膜272。
在對置基板251上形成有遮光層266、著色層267、對置電極269。此外,在著色層267和對置電極269之間形成平坦化層268,以便防止液晶對準的錯亂。此外,在對置電極269上形成有對準膜271。圖25示出對置基板251一側的像素結構。對置電極269在不同的像素之間共同使用,並且具有狹縫270。藉由交替地配置該狹縫270和在像素電極260及像素電極262的狹縫261,可以產生傾斜電場來控制液晶的對準。其結果,可以使液晶的對準方向根據位置不同,從而放大視角。
這裏,利用基板、著色層、遮光層以及平坦化層構成顏色濾色片。注意,也可以在基板上不形成遮光層以及平坦化層中的任一者或者兩者。
此外,著色層具有使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中的任意波長範圍的光的成分優先透過的功能。通常,在很多情況下,組合使紅色波長範圍的光、藍色波長範圍的光、以及綠色波長範圍的光分別優先透過的著色層,用於濾色片。然而,著色層的組合不局限於此。
藉由像素電極260和對置電極269夾有液晶層273,形成第一液晶元件。此外,藉由像素電極262和對置電極269夾有液晶層273,形成第二液晶元件。此外,採用在一個像素中設置有第一液晶元件和第二液晶元件的多區結構。
注意,雖然在此示出VA型液晶顯示裝置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但是本實施例不局限於此。就是說,可以將藉由實施例5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形成的元件基板用於FFS型液晶顯示裝置、IPS型液晶顯示裝置、TN型液晶顯示裝置、或其他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使用實施例5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但是也可以使用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的任一個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
如上所說明,可以製造液晶顯示裝置。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因為將導通電流高且截止電流低的薄膜電晶體用作像素電晶體而使用,所以可以製造圖像品質良好(例如高灰度)且耗電量低的液晶顯示裝置。
實施例7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顯示裝置的一個方式,下面示出具有實施例5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發光顯示裝置。在此,對發光顯示裝置所具有的像素的構成的一個方式進行說明。圖26A示出像素的平面圖,圖26B示出對應於圖26A中的切斷線A-B的截面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表示具有利用電致發光的發光元件的顯示裝置作為發光顯示裝置。利用電致發光的發光元件根據發光材料是有機化合物還是無機化合物而被大致分類,一般而言,前者被稱為有機EL元件,後者被稱為無機EL元件。另外,雖然在此作為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利用實施例5,但是不局限於此,也可以為藉由實施例1所示的製造方法製造的薄膜電晶體。
在有機EL元件中,藉由對發光元件施加電壓,從一對電極將電子及電洞分別注入到包含發光性有機化合物的層,而電流流過。因此,藉由這些載流子(電子及電洞)重新組合,發光性有機化合物形成激發態,而當激發態回到基態時發光。由於這種機理,上述發光元件被稱為電流激發型發光元件。
無機EL元件根據其元件結構被分類為分散型無機EL元件和薄膜型無機EL元件。分散型無機EL元件包括將發光材料顆粒分散在粘合劑中的發光層,並且其發光機理是利用供體能級和受體能級的供體-受體複合型發光。薄膜型無機EL元件具有在電介質層之間夾住發光層且在電極之間夾住該在電介質層之間夾住的發光層的結構,並且其發光機理是利用金屬離子內殼層電子躍遷的局部存在型發光。注意,這裏使用有機EL元件作為發光元件進行說明。
在圖26A及26B中,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是用來控制對於像素電極的信號的輸入的開關用薄膜電晶體,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相當於用來控制對於發光元件282的電流或電壓的供給的驅動用薄膜電晶體。
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的閘極電極連接到掃描線283a,源區及汲區之一連接到信號線284a,源區及汲區的另一個藉由佈線284b連接到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的閘極電極283b。另外,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的源區及汲區之一連接到電源線285a,源區及汲區的另一個藉由佈線285b連接到發光元件的像素電極(陰極288)。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的閘極電極、閘極絕緣膜、以及電源線285a構成電容元件,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的另一個連接到電容元件。
注意,電容元件相當於保持如下電位差的電容元件,即當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截止時的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的閘極電極和源極電極之間的電位差,或閘極電極和汲極電極之間的電位差(下面稱為閘極電壓),並且無需設置這些電容元件。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及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由n通道薄膜電晶體形成,但是這些的一個或兩者也可以由p通道型薄膜電晶體形成。
在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及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上形成有絕緣層285,在絕緣層285上形成有平坦化層286,在平坦化層286及絕緣層285中形成有開口部,在該開口部中形成連接到佈線285b的陰極288。平坦化層286較佳的使用丙烯酸樹脂、聚醯亞胺、聚醯胺等有機樹脂或矽氧烷聚合物而形成。在該開口部中,因為陰極288具有凹凸,所以設置覆蓋該區域且具有開口部的分隔壁291。在分隔壁291的開口部中接觸於陰極288地形成EL層289,覆蓋EL層289地形成陽極290,並且覆蓋陽極290及分隔壁291地形成保護絕緣膜292。
在此,作為發光元件示出頂部發射結構的發光元件282。頂部發射結構的發光元件282可以在與第一薄膜電晶體281a及第二薄膜電晶體281b重疊的區域中發光,因此可以確保較廣的發光面積。然而,如果EL層289的底層具有凹凸,則在該凹凸上膜厚度的分佈不均勻,陽極290和陰極288短路而導致顯示缺陷。由此,較佳的設置平坦化層286。藉由設置平坦化層286,可以提高成品率。
在陰極288和陽極290之間夾住EL層289的區域相當於發光元件282。在圖26A和26B示出的像素中,從發光元件282發射的光如空心箭頭所示那樣發射到陽極290一側。
陰極288只要是功函數小且反射光的導電層,可以使用已知的材料。例如,較佳的使用Ca、Al、MgAg、AlLi等。EL層289既可以由單獨層構成,又可以由多層的疊層構成。在由多層構成的情況下,在陰極288上按順序層疊電子注入層、電子傳輸層、發光層、電洞傳輸層、電洞注入層。此外,無需設置除了發光層以外的層,例如電子注入層、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層、電洞注入層的所有的層,根據需要設置即可。陽極290使用透光的透光導電材料而形成,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導電層如含有氧化鎢的銦氧化物、含有氧化鎢的銦鋅氧化物、含有氧化鈦的銦氧化物、含有氧化鈦的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添加有氧化矽的銦錫氧化物等。
雖然在此示出從與基板相反一側的面取出發光的頂部發射結構的發光元件,但是本實施例不局限於此。就是說,可以適當地採用從基板一側的面取出發光的底部發射結構的發光元件、從基板一側及與基板相反一側的面取出發光的雙面發射結構的發光元件。
另外,雖然在此對作為發光元件的有機EL元件進行說明,但是也可以採用無機EL元件作為發光元件。
注意,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示出控制發光元件的驅動的薄膜電晶體(驅動用薄膜電晶體)和發光元件連接的實例,但是也可以採用驅動用薄膜電晶體和發光元件之間連接有電流控制用薄膜電晶體的結構。
如上所說明,可以製造發光顯示裝置。本實施例的發光顯示裝置因為將導通電流高且截止電流低的薄膜電晶體用作像素電晶體而使用,所以可以製造圖像品質良好(例如高灰度)且耗電量低的發光顯示裝置。
實施例8
接下來,下面示出可以應用上述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的結構的一例。
圖27A表示只另行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303,並且使該信號線驅動電路303與形成在基板301上的像素部303連接的顯示面板的方式。形成有像素部302、保護電路306、以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04的元件基板,藉由使用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而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303由將單晶半導體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將多晶半導體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或將SOI(絕緣體上的矽Silicon On Insulator)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構成即可。在將SOI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中,包括使用將設置在玻璃基板上的單晶半導體層用於通道形成區的電晶體。電源的電位及各種信號等藉由FPC305供給給像素部302、信號線驅動電路303、掃描線驅動電路304的每一個。也可以在信號線驅動電路303和FPC305之間、以及在信號線驅動電路303和像素部302之間的一個或兩者設置由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形成的保護電路306。也可以使用從另外結構的薄膜電晶體、二極體、電阻元件及電容元件等中選擇的一個或多個元件設置保護電路306。
注意,也可以將信號線驅動電路及掃描線驅動電路形成在與像素部的像素電晶體同一個基板上。
此外,在另行形成驅動電路的情況下,並不需要一定將形成有驅動電路的基板貼附到形成有像素部的基板上,例如也可以貼附到FPC上。圖27B示出只另行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313,將FPC315與形成在基板311上的形成有像素部312、保護電路316、以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14的元件基板連接的顯示面板的方式。像素部312、保護電路316以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14藉由使用上述實施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313透過FPC315及保護電路316,與像素部312連接。電源的電位及各種信號等藉由FPC315供給給像素部312、信號線驅動電路313、以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14的每一個。
另外,也可以藉由使用上述實施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在與像素部同一個基板上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的一部分或掃描線驅動電路的一部分,另行形成其他部分且將該部分與像素部電連接。圖27C示出將信號線驅動電路所具有的類比開關323a形成在與像素部322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24相同的基板321上,將信號線驅動電路所具有的移位暫存器323b另行形成在不同的基板上,並且彼此貼合的顯示裝置的方式。像素部322、保護電路326及掃描線驅動電路324藉由使用上述實施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形成。信號線驅動電路所具有的移位暫存器323b藉由類比開關323a及保護電路326與像素部322連接。電源的電位及各種信號等藉由FPC325供給給像素部322、信號線驅動電路、掃描線驅動電路324的每一個。也可以在FPC325和移位暫存器323b之間設置保護電路326。
如圖27A至27C所示,在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可以在與像素部同一個基板上使用上述實施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而形成驅動電路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對另行形成的基板的連接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使用已知的COG方式、引線鍵合方式、或者TAB方式等。此外,連接的位置只要是能夠電連接,就不局限於圖27A至27C所示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另行形成控制器、CPU、或記憶體等而連接。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信號線驅動電路具有移位暫存器和類比開關。除了移位暫存器和類比開關之外,還可以具有緩衝器、位準轉移電路、源極跟隨器等其他電路。另外,不需要一定設置移位暫存器和類比開關,例如既可以使用像解碼器電路那樣的可以選擇信號線的其他電路代替移位暫存器,又可以使用鎖存器等代替類比開關。
實施例9
可以將由上述方式的薄膜電晶體構成的元件基板、以及使用此的顯示裝置等用於主動矩陣型顯示裝置面板。就是說,可以對將這些組裝在顯示部的所有電子設備實施上述實施例。
作為這種電子設備,可以舉出影像拍攝裝置如攝像機和數位相機等、頭戴式顯示器(護目鏡型顯示器)、汽車導航系統、投影機、汽車音響、個人電腦、可擕式資訊終端(移動電腦、行動電話或電子書等)等。圖28A至28D示出了其一例。
圖28A表示電視裝置。可以將應用上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組裝在框體中來完成電視裝置。由顯示面板形成主畫面333,作為其他附屬裝置還具有揚聲器部339及操作開關等。
如圖28A所示那樣,在框體331中組裝利用顯示元件的顯示面板332,並且可以由接收機335接收普通的電視廣播,而且還可以藉由介於數據機334連接到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通訊網路,從而進行單向(從發送者到接收者)或雙向(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或者在接收者之間)的資訊通訊。電視裝置的操作可以由組裝在框體中的開關或另外的遙控單元336進行,並且該遙控單元336也可以設置有顯示輸出資訊的顯示部337。另外,還可以在顯示部337設置有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另外,還可以附加有如下結構:除了主畫面333以外,使用第二顯示面板形成輔助畫面338,來顯示頻道或音量等。在這種結構中,可以將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應用於主畫面333及輔助畫面338之一或兩者。
圖29示出說明電視裝置的主要結構的方塊圖。顯示面板形成有像素部371。信號線驅動電路372和掃描線驅動電路373也可以藉由COG方式安裝在顯示面板。
另外,作為其他外部電路的結構,在視頻信號的輸入一側具有:放大由調諧器374接收的信號中的視頻信號的視頻信號放大電路375;將從視頻信號放大電路375輸出的信號轉換為對應於紅、綠、藍的每一個顏色的顏色信號的視頻信號處理電路376;以及將該視頻信號轉換為驅動器IC的輸入規格的控制電路377等。控制電路377對掃描線一側和信號線一側輸出信號。在進行數位驅動的情況下,也可以在信號線一側設置信號分割電路378而使得輸入數位信號分割成m個來供給。
由調諧器374接收的信號中的音頻信號發送到音頻信號放大電路379,其輸出透過音頻信號處理電路380供給給揚聲器383。控制電路381從輸入部382接收接收站(接收頻率)或音量的控制資訊,並且將信號發送到調諧器374和音頻信號處理電路380。
當然,本實施例不局限於電視裝置,還可以應用於用途如個人電腦的監視器、火車站或飛機場等中的資訊顯示幕、街頭上的廣告顯示幕等大面積顯示媒體。
如上所述,藉由將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應用於主畫面333及輔助畫面338之一或兩者,可以製造圖像品質高且耗電量低的電視裝置。
圖28B表示行動電話341的一例。該行動電話341包括顯示部342、操作部343等。藉由將上述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應用於顯示部342,可以提高圖像品質且降低耗電量。
另外,圖28C所示的便攜型電腦包括主體351、顯示部352等。藉由對顯示部352應用實施例1等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可以提高圖像品質且降低耗電量。
圖28D表示臺式照明設備,包括照明部361、燈罩362、可調整臂363、支柱364、台365、以及電源366。藉由對照明部361應用上述實施例所說明的發光裝置來製造。藉由將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應用於照明部361,可以提高圖像品質且降低耗電量。
圖30A至30C表示行動電話的結構的一例,例如在顯示部中,應用具有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薄膜電晶體的元件基板及具有此的顯示裝置。圖30A是主視圖,圖30B是後視圖,圖30C是展開圖。圖30A至30C中示出的行動電話由框體394及框體385的兩個框體構成。圖30A至30C所示的行動電話具備行動電話和可擕式資訊終端雙重的功能,且內置有電腦,除了進行聲音對話外還可以處理各種各樣的資料,即所謂的智慧手機(Smartphone)。
行動電話由框體394及框體385的兩個框體構成。在框體394中備有顯示部386、揚聲器387、麥克風388、操作鍵389、定位裝置390、表面影像拍攝裝置用透鏡391、外部連接端子插孔392、耳機端子393等,在框體385中備有鍵盤395、外部儲存器插槽396、背面影像拍攝裝置397、燈398等。此外,天線內置在框體394內。
此外,在上述構成的基礎上,還可以內置有非接觸IC晶片、或小型儲存裝置等。
在圖30A中框體394和框體385相重合,框體394和框體385滑動,則如圖30C那樣展開。可以將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示的顯示裝置組裝於顯示部386中,根據使用方式顯示的方向適當地變化。注意由於在與顯示部386同一個面上備有表面影像拍攝裝置用透鏡391,所以可以進行視頻通話。此外,藉由將顯示部386用作取景器,可以利用背面影像拍攝裝置用透鏡396及燈398進行靜態圖像以及動態圖像的攝影。
除了聲音通話之外,揚聲器387和麥克風388可以用於視頻通話、錄音以及再生等的用途。此外,利用操作鍵389可以進行電話的撥打和接收、電子郵件等的簡單的資訊輸入、畫面的滾動、指標移動等。
此外,當處理的資訊較多時如製作檔、用作可擕式資訊終端等,使用鍵盤395是較方便的。再者,藉由使相重合的框體394和框體385(圖30A)滑動,可以如圖30C那樣展開,而可以使用可擕式資訊終端。另外,可以使用鍵盤395及定位裝置390,而順利地操作。外部連接端子插口392可以與AC匹配器以及USB電纜等的各種電纜連接,並藉由這些可以進行充電及與個人電腦等的資料通信。此外,藉由對外部記憶體插槽396插入記錄媒體且使用,可以進行更大量的資料儲存以及移動。
框體385的背面(圖30B)具備背面影像拍攝裝置397及燈398,並且可以將顯示部386用作取景器而進行拍攝靜態圖像以及動態圖像。
此外,除了上述結構之外,還可以具備紅外線通信功能、USB埠、單波段播放(one-segment broadcasting)接收功能、非接觸IC晶片、耳機插口等。
藉由將實施例1至實施例5中的任一個所說明的薄膜電晶體應用於像素,可以提高圖像品質且降低耗電量。
範例1
在本範例中,下面示出在實施例1所示的模擬中,當將矽的晶粒間界以NH基交聯時的LUMO的狀態。
圖7及圖8分別示出將矽的晶粒間界以O原子交聯的模式(模式1)、以及將矽的晶粒間界以NH基交聯的模式(模式2)的每個LUMO(最低未佔有分子軌道)的狀態。在此,LUMO為激發狀態的電子進入的最低能級的分子軌道,並且相當於能帶理論中的傳導帶(CB)下端的軌道。因此,它為有助於載流子傳導的電子的波函數,也可以解釋為決定載流子的遷移率的軌道。
接下來,檢查模式1及模式2的LUMO基於哪個原子的哪個軌道。LUMO的波函數可以由構成膜的原子的原子軌道的線型結合(就是,標量倍數的總計)來表示。
注意,根據每個線型結合的係數的絕對值的2次方可知每個原子軌道的存在機率,並且根據符號可知每個原子軌道是結合性(同符號)還是反結合性(異符號)。
接下來,圖31A示出在模式1的晶粒間界附近構成LUMO的主要原子軌道的示意圖,並且圖31B示出在模式2的晶粒間界附近構成LUMO的主要原子軌道的示意圖。在此,陰影處理不同的區域意味著波函數的符號互相相反。在此,矽原子的s軌道452、456,矽原子的p軌道451、453、455、457、O原子的2s軌道454、N原子的2s軌道458、H原子的1s軌道459。
如圖31A所示,在矽的晶粒間界以O原子交聯的情況下,O原子的2s軌道454與晶粒間界雙側的矽原子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3s軌道456+3p軌道455)相位不同。就是說,O原子的2s軌道454有助於原子之間的結合,但是由於其波函數的範圍小,所以不能連接電子雲。因此,可以認為無助於導電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如圖31B所示,在矽晶粒間界以NH基交聯的情況下,N原子的2s軌道458與晶粒間界雙側的矽原子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3s軌道456+3p軌道455)相位不同。就是說,N原子的2s軌道458不能連接電子雲。然而,藉由H原子的1s軌道459混合,同一個符號的區域與矽原子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H原子的1S 軌道459、以及矽原子的sp3 軌道(3s軌道456+3p軌道455)變成結合性軌道,可以將電子雲連接。因此,可以認為導電率提高。
上述結果可以解釋為如下:因為LUMO為激發狀態(能級高),所以一般而言,如圖32A所示那樣由原子軌道的反結合性軌道構成。可知在以圖31A的模式1所示的O原子的矽的晶粒間界的交聯或以圖31B的模式2所示的NH基的矽的晶粒間界的交聯中,O原子及N原子的2s軌道454、458與矽原子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3s軌道456+3p軌道455)實現反結合(相位相反)。這意味著在反結合性軌道的情況下,電子雲具有紋(joint)。因此,在圖31A的模式1所示的將矽的晶粒間界以O原子的交聯的情況下,電子雲不連接。另一方面,在圖31B的模式2所示的將矽的晶粒間界以NH基的交聯的情況下,雖然N原子的2s軌道458和矽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3s軌道456+3p軌道455)形成反結合性軌道,但是因為存在有H原子,如圖32B所示,H的1s軌道459和矽的sp3 軌道(3s軌道452+3p軌道453、3s軌道456+3p軌道455)可以形成結合性軌道。就是說,在採用NH基時因為存在有H原子,可以連接電子雲。
注意,CH2 基具有H,但是CH2 基中的C原子或H原子的原子軌道結合的分子軌道因為構成更高的能級的分子軌道,所以不被包括在構成LUMO(最低未佔有分子軌道)的原子軌道中。因此,可以估計即使在以CH2 基的矽的晶粒間界的交聯中,電子雲也不連接。
如上所述,在以NH基交聯的矽的晶粒間界的LUMO中,雖然晶粒間界雙端的矽原子的sp3 軌道為與N原子的2s軌道相位相反,但是與H原子的1s軌道相位相同。因此,H原子的1s軌道橋接電子雲。其結果,電子雲連接,而形成載流子的路徑。另外,估計需要在矽的晶粒間界中的原子軌道具有構成LUMO的原子(例如O交聯的O原子、NH基中的N原子和H原子),並且會成為與矽的sp3 軌道相位相同的原子(例如NH基的H原子),以便電子雲連接。
範例2
在本範例中,下面示出關於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物性,以CPM(固定光流法Constant Photocurrent Method)測量的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A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非晶矽層。
在此,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作為氮化矽層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4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500sccm、N2 的流量設定為550sccm、NH3 的流量設定為14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0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37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另外,作為非晶矽層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17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6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樣品B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C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接下來,以CPM測量樣品A至樣品C。在此,使用JASCO(日本分光株式會社)製的亞帶隙(subgap)光吸收光譜測量系統SGA-1進行測量。注意,作為光源使用36V、400W的鹵素燈,將其照射面積設定為6mm×6mm。
根據CPM的測量結果,表1示出樣品A至樣品C的ETAUC 、Urbach端Eu 、σdark、σphoto、σphoto/σdark。注意,ETAUC 表示帶隙(由√(αhv)-hv特性算出),Urbach端Eu 為反映帶隙的帶尾狀態的能級,由吸收係數和光子能量曲線(半對數)的坡度算出。σphoto表示光傳導度,σdark表示暗傳導度。
另外,根據表1,與樣品A相比樣品B及樣品C的Urbach端Eu 的值小,可知與非晶矽層相比,在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帶隙中觀察到的價帶一側的尾能級(帶尾狀態的能級)少。即,在帶隙中的能級的尾(帶尾)的坡度大。
範例3
在本範例中,下面示出關於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物性,以CPM測量的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D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非晶矽層。
在此,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另外,作為氮化矽層採用與範例2的樣品A所示的氮化矽層同樣的條件。另外採用與範例2的樣品A所示的非晶矽層同樣的條件。
樣品E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在此,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另外,作為氮化矽層採用與範例2的樣品A所示的氮化矽層同樣的條件。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0sccm、100ppm的NH3 (使用H2 稀釋)的流量設定為25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接下來,圖33示出在樣品D及樣品E中,與實施例2同樣以CPM測量的結果。以菱形表示樣品D的吸收光譜,以圓形表示樣品E的吸收光譜。
另外,根據CPM的測量結果,在表中示出樣品D及樣品E的ETAUC 、以及Urbach端Eu
另外,根據表2,與樣品D相比樣品E的Urbach端Eu 的值小,可知與非晶矽層相比,在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帶隙中觀察到的價帶一側的尾能級(帶尾狀態的能級)少。即,在帶隙中的能級的尾(帶尾)的坡度大。
範例4
在本範例中,對實施例1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進行說明。第一區域106a雖然具有非晶結構,但是與所謂非晶半導體的膜質不同,下面對該差異進行說明。
圖34示出對於實施例1的第一區域106a、非晶半導體層、以及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評估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F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5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B同樣。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G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50nm的非晶矽層。
注意,氮化矽層及非晶矽層的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樣品H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3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50nm的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80sccm、包含100ppm的NH3 的H2 的流量設定為3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在圖34中,光譜430為對於樣品F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而獲得的,光譜431為對於樣品G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而獲得的,光譜432為對於樣品H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而獲得的。注意,圖34所示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因為不進行校正,所以光譜的峰值的區域不同於範例5及範例6。
注意,在本範例中,使用愛宕物產株式會社製的Photoluminor-D特型進行光致發光譜測量。作為激發光,使用以3.5W振盪的波長為514.5nm的氬雷射。作為檢測器使用能夠紅外區的測量的鍺的PIN光二極體,並且將測量時的樣品以液體氦冷卻。另外,測量時將檢測器冷卻到大約4.2K。
當對光譜430和光譜431進行比較時,光譜430的1.0eV至1.2eV附近光譜強度比光譜431的1.0eV至1.2eV附近光譜強度低,因此可知帶尾的坡度大(尤其參照圖34的1.0eV至1.2eV附近)。由此,與非晶矽層相比,第一區域106a的帶尾之間的能級寬度大。可以認為這是由於第一區域106a具有微小晶粒的緣故。因此可以估計第一區域106a所具有的缺陷的個數比非晶矽層所具有的缺陷的個數少。
再者,在測量感度低的0.8eV以下時,光譜430和光譜431的形狀也大致不同,由這一點明顯可知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層的膜質與非晶半導體層的膜質不同。
另外,在光譜431和光譜432中帶尾的形狀大約同樣,且帶尾之間的能級寬度的差異小。而且,在測量感度低的0.8eV以下時,光譜431和光譜432的形狀也大致類似。因此可以估計第一區域106a與只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不同,只藉由將氮包含於材料氣體,不能形成具有與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層同樣的膜質的層。如上所述那樣,第一區域具有微小晶粒,但是只藉由將氮包含於非晶矽層的材料氣體不容易形成這些層。因此,上述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層的膜質與包含氮的非晶矽層的膜質不同。
另外,對光譜430至光譜432以1.1eV至1.258eV積分,在光譜430中成為0.109、在光譜431中成為0.132、在光譜432中成為0.133。
將0.75eV中的光譜強度除以1.258eV中的光譜強度的數值(光譜比),在光譜430中成為0.719、在光譜431中成為0.129、在光譜432中成為0.090。
在參照上述積分結果和光譜比的情況下,也可以說上述第一區域106a的膜質與非晶矽層的膜質不同。
注意,可以認為在0.9eV至1.0eV附近存在的峰值是受到水分的影響的。
注意,在第二區域106b中,分散地存在的多個晶粒121佔有的區域之外的部分是包含非晶結構的半導體,這一部分可以估計為與第一區域106a同樣的膜質。
上述說明的內容不局限於在氮化矽層上形成半導體層的情況,藉由其他方法形成第一區域106a時也同樣。
圖35示出對實施例1的第一區域106a和非晶矽層,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進行評估的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I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400sccm、包含100ppm的NH3 的H2 的流量設定為1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並且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J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注意,與樣品I的差異只是包含100ppm的NH3 的H2 的流量。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250sccm、包含100ppm的NH3 的H2 的流量設定為25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並且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K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非晶矽層。
注意,氮化矽層及非晶矽層的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在圖35中,光譜433及光譜434是對具有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樣品I及樣品J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並且與圖34的情況同樣,光譜435是對具有非晶矽層的樣品K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注意,光譜433中的針狀的峰值(0.86eV、1.02eV附近)是受到宇宙線(cosmic rays)的影響。注意,因為圖34所示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沒有進行校正,所以光譜的峰值的區域不同於範例5及範例6。
當對光譜433、光譜434、及光譜435進行比較時,光譜433及光譜434的1.0eV至1.2eV附近光譜強度比光譜435的1.0eV至1.2eV附近光譜強度低,因此可知帶尾的坡度大(尤其參照圖35的1.0eV至1.2eV附近)。由此,如圖34中的說明同樣,與非晶矽層相比,第一區域106a的帶尾之間的能級寬度大,這可以估計因為第一區域106a具有微小晶粒的緣故。因此即使在將氨包含於原料氣體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情況下,也第一區域106a所具有的缺陷的個數比非晶矽層所具有的缺陷的個數少。
接下來,對於這些層進行光傳導度(σphoto)和暗傳導度(σdark)。下面表3示出其測量結果。
參照表2也明顯可知上述第一區域106a的膜質與非晶矽層的膜質不同。
如在本範例中所說明,可以說實施例1中的半導體層所包含的第一區域106a的膜質明顯不同於非晶矽層的膜質。
範例5
在本範例中,對實施例1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進行說明。第一區域106a雖然具有非晶結構,但是與所謂的非晶半導體的膜質不同,下面對該差異進行說明。
圖36示出對於實施例1的第一區域106a、非晶半導體層、以及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評估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L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非晶矽層。
注意,氮化矽層及非晶矽層的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樣品M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4所示的樣品H同樣。
樣品N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C同樣。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O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作為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2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475sccm、包含1000ppm的NH3 的H2 的流量設定為25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並且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圖36中,光譜436是對樣品L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光譜437是對樣品M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光譜438是對樣品N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光譜439是對樣品O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並且左Y軸表示強度。另外,虛線440表示波長,且對應於右Y軸。
注意,在本範例中,對光致發光譜測量使用堀場喬平伊馮(HORIBA JOBIN YVON)公司製LabRAM HR-PL。作為激發光,使用波長為514.5nm的氬雷射。作為檢測器使用能夠進行紅外區的測量的InGaAs光二極體,並且將測量時的樣品以液體氦冷卻。此時,作為冷卻器使用牛津儀器(Oxford Instruments plc)公司製的MicrostatHe,以將設定溫度為4.2K。注意,在設有熱電偶的冷卻板上以潤滑脂(Grease)設置樣品,將該熱電偶的溫度作為上述設定溫度。
注意,在光譜436至439中,根據每個最大強度進行了標準化。另外,針狀的峰值是受到螢光燈的影響的。
在表4中示出每個樣品的光譜的峰值區域及半值寬度。注意,以強度值表示90%以上的區域示出峰值的區域。
可知與光譜436、437相比,光譜438、439轉移到高能級一側。另外,在對半值寬度進行比較時,與光譜436、437相比,光譜438、439的半值寬度狹。因此可知與非晶矽層及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相比,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秩序性高。另外,明顯可知與非晶矽層及將氨包含於材料氣體的非晶矽層相比,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物性不同。
範例6
在本範例中,對實施例1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進行說明。第一區域106a具有非晶結構中的晶體區域,但是與所謂的微晶半導體的膜質不同,下面對這差異進行說明。
圖37示出對實施例1的第一區域106a及微晶半導體層,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進行評估的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P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沉積條件與範例5所示的樣品O同樣。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並且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樣品Q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氧氮化矽層和厚度為50nm的微晶矽層。
在此,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另外,作為氧氮化矽層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30sccm、N2 O的流量設定為12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4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另外,作為微晶矽層的形成條件,引入將SiH4 的流量設定為10sccm、H2 的流量設定為1500sccm的材料氣體並使它穩定,且處理室內的壓力為280Pa、基板的溫度為280℃,並且使用以RF電源頻率為13.56MHz,RF電源電力為50W進行電漿放電的電漿CVD法。
注意,在此微晶矽層的基底層為氧氮化矽層,且氮濃度低,因此包含於微晶矽層的氮濃度低,與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相比,樣品P的晶性高。
圖37中,光譜441是對樣品P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光譜442是對樣品Q進行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並且左Y軸表示強度。另外,虛線443表示波長,且對應於右Y軸。另外,光致發光譜測量與範例5同樣的裝置。注意,針狀的峰值是受到螢光燈的影響的。
在表5中示出每個樣品的光譜的峰值區域及半值寬度。注意,以強度值表示90%以上的區域示出峰值的區域。
光譜441的峰值區域為1.31eV至1.39eV,光譜442的峰值區域為0.98eV至1.02eV,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轉移到高能級一側。另外,與光譜442相比,光譜441的強度高15倍左右。可以認為這是因為與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相比,微晶矽層有多個晶粒間界,在該晶體區域中形成懸空鍵,因此光譜強度降低的緣故。另外,單晶矽的光譜的峰值為1.1eV,可以估計光譜442是基於矽晶體。
範例7
在本範例中,對實施例1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進行說明。第一區域106a雖然具有非晶結構,但是與所謂的非晶半導體的膜質不同,下面對該差異進行說明。
圖38A和38B示出對於實施例1的第一區域106a及非晶半導體層,以拉曼光譜法進行評估的結果。
首先示出樣品的製造方法。
樣品R
在基板上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非晶矽層。
注意,氮化矽層及非晶矽層的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樣品S
在基板上連續形成厚度為100nm的氮化矽層和厚度為30nm的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
作為基板使用玻璃基板。
注意,氮化矽層的沉積條件與範例2所示的樣品A同樣。
另外,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沉積條件與實施例5所示的樣品O同樣。在此,因為與氮化矽層連續形成,在形成第一區域106a的氣氛中存在有氮,並且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氨,因此第一區域106a包含氮。
圖38示出對樣品R及樣品S以拉曼光譜法分析的結果。注意,光譜444、光譜446是對樣品R進行以拉曼光譜法分析的結果而獲得的,光譜445、光譜447是對樣品S進行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結果而獲得的,並且Y軸表示強度。另外,以293K測量光譜444及光譜445,以4K測量光譜445及光譜447。
注意,在本範例中,對拉曼光譜分析測量使用堀場喬平伊馮(HORIBA JOBIN YVON)公司製LabRAM HR-PL。作為激發光,使用波長為514.5nm的氬雷射。作為檢測器使用CCD檢測器。
注意,在光譜444至447中,根據每個最大強度進行了標準化。
在表6中示出每個樣品的在測量溫度下的光譜的峰值區域及半值寬度。
在測量溫度為低溫(設定為4K)或室溫(設定為293K)的哪一種情況下,樣品S的光譜的峰值位於比樣品R的光譜的峰值高波數一側。由此,與非晶矽層相比,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的拉曼光譜位於高波數一側。
另一方面,半值寬度在低溫時(設定為4K)觀察不到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室溫時(設定為293K)觀察到樣品S有稍微變狹的趨勢。由此,與非晶矽層相比,實施例1的圖2所示的第一區域106a半值寬度更狹小。
100...基板
102...閘極電極層
104...閘極絕緣層
105...半導體層
106...半導體層
107...緩衝層
108...緩衝層
109...雜質半導體層
110...汲區
111...導電層
112...佈線層
114...絕緣層
116...像素電極層
120...非晶結構
121...晶粒
122...非晶結構
123...微小晶粒
131...抗蝕劑掩模
132...抗蝕劑掩模
141...處理室
142...載物台
143...氣體供應部
144...簇射板
145...排氣口
146...上部電極
147...下部電極
148...交流電源
149...溫度控制部
150...氣體供應單元
151...排氣單元
152...汽缸
153...壓力調節閥
154...停止閥
155...質量流量控制器
156...蝶閥
157...導氣閥
158...渦輪分子泵
159...乾燥泵
160...低溫泵
161...電漿CVD裝置
180...灰色調掩模
181...基板
182...遮光部
183...衍射光柵部
185...半色調掩模
186...基板
187...半透光部
188...遮光部
192...晶粒間界
193...氧原子
194...NH基
195...氮原子
198...區域
200...基板
202...閘極電極層
204...閘極絕緣層
205...半導體層
206...半導體層
207...緩衝層
208...緩衝層
209...雜質半導體層
210...汲區
211...導電層
212...佈線層
214...絕緣層
216...像素電極層
231...抗蝕劑掩模
232...抗蝕劑掩模
250...基板
251...對置基板
252...閘極電極
253...閘極電極
254...佈線
255...佈線
256...佈線
257...絕緣層
258...平坦化層
259...開口部
260...像素電極
261...狹縫
262...像素電極
263...開口部
264...薄膜電晶體
265...薄膜電晶體
266...遮光膜
267...著色膜
268...平坦化層
269...對置電極
270...狹縫
271...對準膜
272...對準膜
273...液晶層
282...發光元件
285...絕緣層
286...平坦化層
288...陰極
289...EL層
290...陽極
291...分隔壁
292...保護絕緣膜
301...基板
302...像素部
303...信號線驅動電路
304...掃描線驅動電路
305...FPC
306...保護電路
311...基板
312...像素部
313...信號線驅動電路
314...掃描線驅動電路
315...FPC
316...保護電路
321...基板
322...像素部
324...掃描線驅動電路
325...FPC
326...保護電路
331...框體
332...顯示用面板
333...主畫面
334...數據機
335...接收機
336...遙控單元
337...顯示部
338...輔助畫面
339...揚聲器部
341...行動電話
342...顯示部
343...操作部
351...主體
352...顯示部
361...照明部
362...燈罩
363...可調整臂
364...支柱
365...台
366...電源
371...像素部
372...信號線驅動電路
373...掃描線驅動電路
374...調諧器
375...視頻信號放大電路
376...視頻信號處理電路
377...控制電路
378...信號分割電路
379...音頻信號放大電路
380...音頻信號處理電路
381...控制電路
382...輸入部
383...揚聲器
385...框體
386...顯示部
387...揚聲器
388...麥克風
389...操作鍵
390...定位裝置
391...表面影像拍攝裝置用透鏡
392...外部連接端子插孔
393...耳機端子
394...框體
395...鍵盤
396...外部儲存器插槽
397...背面影像拍攝裝置
398...燈
401...預處理
402...SiN的形成
403...氣體置換
404...SiON的形成
405...卸載
406...清洗處理
407...預塗處理
408...載入
409...沖洗處理
410...氣體置換
411...半導體層的形成
412...氣體置換
413...a-Si層的形成
414...氣體置換
415...雜質半導體層的形成
416...排氣
421...預塗處理
422...氣體置換
423...半導體層的形成
430...光譜
431...光譜
432...光譜
433...光譜
434...光譜
435...光譜
436...光譜
437...光譜
438...光譜
439...光譜
440...虛線
441...光譜
442...光譜
443...虛線
444...光譜
445...光譜
446...光譜
447...光譜
451...p軌道
452...s軌道
453...p軌道
454...s軌道
455...p軌道
456...s軌道
458...s軌道
459...s軌道
106a...第一區域
106b...第二區域
191a...氫原子
191b...氫原子
281a...薄膜電晶體
281b...薄膜電晶體
283a...掃描線
283b...閘極電極
284a...信號線
284b...佈線
285a...電源線
285b...佈線
323a...類比開關
323b...移位暫存器
圖1A和1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一例的圖;
圖2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3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電子顯微鏡圖像;
圖4A至4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電子顯微鏡圖像;
圖5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6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8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9A至9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0A至10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1A至11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2為說明可以應用於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裝置的圖;
圖13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4A和14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5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6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18A和18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一例的圖;
圖19A至19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20A至20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21A至21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22A至22C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的一例的圖;
圖23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4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5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6A和26B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7A至27C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8A至28D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29為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30A至30C說明可應用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的電子設備等的圖;
圖31A和31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32A和32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的薄膜電晶體所具有的半導體層的圖;
圖33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CMP的測量結果的圖;
圖34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結果的圖;
圖35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結果的;
圖36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結果的圖;
圖37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光致發光譜測量結果的圖;以及
圖38A和38B為說明實施例所示的半導體層的拉曼光譜分析測量結果的圖。
106...半導體層
106a...第一區域
106b...第二區域
120...非晶結構
121...晶粒
123...微小晶粒
t1、t2、t3...厚度

Claims (11)

  1. 一種薄膜電晶體,包含: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板上的閘極電極;在該基板上的閘極絕緣層,該閘極絕緣層覆蓋該閘極電極;在該閘極絕緣層上並與其接觸的第一半導體層,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包含在非晶結構中的多個晶體區域;用於形成源區及汲區的至少兩個第二半導體層,該至少兩個第二半導體層包括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元素;以及在該第一半導體層和該至少兩個第二半導體層之間的使用非晶半導體形成的緩衝層,其中,該多個晶體區域包括從離該閘極絕緣層和該第一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有距離的位置向沉積該第一半導體層的方向以實質徑向生長的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的晶粒,以及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具有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5nm尺寸的晶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該第一半導體層的氮濃度為1×1020 cm-3 至1×1021 cm-3
  3. 一種薄膜電晶體,包含: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板上的閘極電極; 在該基板上的閘極絕緣層,該閘極絕緣層覆蓋該閘極電極;在該閘極絕緣層上並與其接觸的第一半導體層,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包含在非晶結構中的多個晶體區域;在該第一半導體層上的具有非晶結構的第二半導體層;以及用於形成源區及汲區的至少兩個第三半導體層,該至少兩個第三半導體層包括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元素,其中,該多個晶體區域包括從離該閘極絕緣層和該第一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有距離的位置向該第二半導體層的方向以實質徑向生長的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的晶粒,以及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具有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5nm尺寸的晶粒。
  4. 一種薄膜電晶體,包含: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板上的閘極電極;在該閘極電極上的閘極絕緣層;在該閘極絕緣層上並與其接觸的第一半導體層,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包含在非晶結構中的多個晶體區域;在該第一半導體層上的具有非晶結構的第二半導體層;以及在該第二半導體層上的源區及汲區,其中,該源區及汲區包括賦予一導電型的雜質元素,其中,該多個晶體區域包括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的晶粒,該反錐形或反金字塔形的晶粒的頂點比該第二半導體 層更接近於該閘極絕緣層和該第一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以及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包括具有大於或等於1nm且小於或等於5nm尺寸的晶粒。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一半導體層具有NH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該第一半導體層的氧濃度為小於或等於5×1018 cm-3 ,以及其中,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該第一半導體層的氮濃度為1×1019 cm-3 至1×1021 cm-3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該第一半導體層的一部分的氮濃度為3×1020 cm-3 至1×1021 cm-3 ,其中,該部分是該閘極絕緣層和該第一半導體層之間的介面附近,以及其中,該氮濃度從該介面附近向該第一半導體層的厚度方向降低。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藉由低溫光致發光譜測量的該第一半導體層的光譜的峰值區域為大於或等於1.31eV且小於或等於1.39eV。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藉由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測量的該第一半導 體層的氧濃度為小於或等於5×1018 cm-3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多個晶體區域的每一個為單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和4項中任一項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多個晶體區域包括雙晶。
TW098113494A 2008-04-25 2009-04-23 薄膜電晶體 TWI462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6054 2008-04-25
JP2008294074 2008-1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7949A TW201007949A (en) 2010-02-16
TWI462300B true TWI462300B (zh) 2014-11-21

Family

ID=41214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3494A TWI462300B (zh) 2008-04-25 2009-04-23 薄膜電晶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24972B2 (zh)
JP (1) JP5436017B2 (zh)
TW (1) TWI4623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9215B2 (en) * 2008-04-25 2011-1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WO2009157573A1 (en) * 2008-06-27 2009-12-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291856A4 (en) * 2008-06-27 2015-09-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THIN FILM TRANSISTOR
JP5498762B2 (ja) * 2008-11-17 2014-05-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US8344378B2 (en) * 2009-06-26 2013-0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932576B1 (ko) 2010-09-13 2018-12-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5508535B2 (ja) 2011-03-22 2014-06-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薄膜の形成方法、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基板及び薄膜基板
CN103137701B (zh) * 2011-11-30 2018-01-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晶体管及半导体装置
US8860022B2 (en) 2012-04-27 2014-10-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xid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40117511A1 (en) * 2012-10-30 2014-05-0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assivation Layer and Method of Making a Passivation Layer
WO2014109827A1 (en) * 2013-01-08 2014-07-17 Applied Materials, Inc. High mobility film through quantum confinement using metal oxynitrides and oxides
JP6169182B2 (ja) 2013-10-31 2017-07-26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ゲルマニウム層を熱処理する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505033B (zh) * 2016-11-16 2019-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862668B2 (en) * 2021-07-02 2024-01-02 Micron Technology, Inc. Single-crystal transistors for memory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8085B1 (en) * 1993-06-10 2001-02-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040084699A1 (en) * 2001-03-27 2004-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 Japan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060027804A1 (en) * 2004-08-03 2006-02-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levision s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6898A (en) * 1978-03-16 1980-10-07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Amorphous semiconductors equivalent to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produced by a glow discharge process
US5091334A (en) * 1980-03-03 1992-02-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S56122123A (en) * 1980-03-03 1981-09-25 Shunpei Yamazaki Semiamorphous semiconductor
US4460670A (en) * 1981-11-26 1984-07-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conductive member with α-Si and C, N or O and dopant
JPH0658966B2 (ja) * 1982-05-17 1994-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US4727044A (en) * 1984-05-18 1988-02-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k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laser recrystallized source and drain
JP2523679B2 (ja) * 1987-09-14 1996-08-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221631A (en) * 1989-02-17 1993-06-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having a silicon carbide buffer layer
JP2839529B2 (ja) * 1989-02-17 1998-12-16 株式会社東芝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H03278466A (ja) * 1990-03-27 1991-12-10 Toshiba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69120574T2 (de) 1990-03-27 1996-11-28 Toshiba Kawasaki Kk Ohmscher Kontakt-Dünnschichttransistor
EP0473988A1 (en) * 1990-08-29 1992-03-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having amorphous/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channel region
US5849601A (en) * 1990-12-25 1998-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5514879A (en) * 1990-11-20 1996-05-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Gate insulat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950013784B1 (ko) * 1990-11-20 1995-11-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겐큐쇼 반도체 전계효과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박막트랜지스터
US7115902B1 (en) * 1990-11-20 2006-10-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098479B1 (en) * 1990-12-25 2006-08-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828522B2 (ja) * 1992-02-25 1996-03-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薄膜状絶縁ゲイト型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3255942B2 (ja) * 1991-06-19 2002-02-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逆スタガ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EP0535979A3 (en) 1991-10-02 1993-07-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6835523B1 (en) * 1993-05-09 2004-1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coating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coating
US6183816B1 (en) * 1993-07-20 2001-02-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coating
JPH07111334A (ja) * 1993-08-20 1995-04-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H07131030A (ja) 1993-11-05 1995-05-19 Sony Corp 表示用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43764B1 (en) * 1994-04-22 2005-09-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river circuit for an active matrix display device
TW303526B (zh) * 1994-12-27 1997-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US5677236A (en) * 1995-02-24 1997-10-14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Inc. Process for forming a thin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semiconductor film
JP2762968B2 (ja) * 1995-09-28 1998-06-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H10332494A (ja) * 1997-06-03 1998-12-18 Oki Data:Kk 温度検出回路、駆動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US5920772A (en) * 1997-06-27 1999-07-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hybrid polysilicon/amorphous silicon TFT
US6261881B1 (en) * 1998-08-21 2001-07-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semiconductor circuit consisting of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0277439A (ja) 1999-03-25 2000-10-06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結晶質シリコン系薄膜のプラズマcvd方法およびシリコン系薄膜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007024A (ja) 1999-06-18 2001-01-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多結晶シリコン膜の形成方法
JP2001053283A (ja) * 1999-08-12 2001-02-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1102587A (ja) * 1999-09-28 2001-04-13 Toshiba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薄膜の製造方法
JP2001196598A (ja) * 1999-10-29 2001-07-19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507258B (en) * 2000-02-29 2002-10-21 Semiconductor Systems Corp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633471B2 (en) * 2000-05-12 2009-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appliance
GB0017471D0 (en) 2000-07-18 2000-08-30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their manufacture
US6544908B1 (en) * 2000-08-30 2003-04-08 Micron Technology, Inc. Ammonia gas passivation on nitride encapsulated devices
JP2002299235A (ja) * 2001-03-30 2002-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薄膜形成方法及び薄膜半導体装置
JP4860055B2 (ja) * 2001-05-31 2012-01-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560245B2 (ja) * 2001-06-29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起電力素子
CN1434493A (zh) * 2002-01-23 2003-08-06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自生长疏水性纳米分子有机防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KR100436181B1 (ko) * 2002-04-16 2004-06-1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 제조방법
JP2004014958A (ja) 2002-06-11 2004-01-15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薄膜多結晶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6838300B2 (en) * 2003-02-04 2005-01-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emical treatment of low-k dielectric films
WO2004086487A1 (ja) * 2003-03-26 2004-10-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US20040198046A1 (en) * 2003-04-01 2004-10-07 Lee Yu-Chou Method for decreasing contact resistance of source/drain electrodes
FR2853418B1 (fr) * 2003-04-01 2005-08-1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optique a stabilite mecanique renforcee fonctionnant dans l'extreme ultraviolet et masque de lithographi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JP2004335823A (ja) * 2003-05-09 2004-11-25 Canon Inc 光起電力素子及び光起電力素子の形成方法
TWI222753B (en) * 2003-05-20 2004-10-21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of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JP4748954B2 (ja) 2003-07-14 2011-08-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4480968B2 (ja) * 2003-07-18 2010-06-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TWI336921B (en) * 2003-07-18 2011-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5050905A (ja) 2003-07-30 2005-02-24 Sharp Corp シリコン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3887364B2 (ja) * 2003-09-19 2007-02-2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123466A (ja) * 2003-10-17 2005-05-12 Sharp Corp シリコン系薄膜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シリコン系薄膜光電変換装置
JP5159021B2 (ja) 2003-12-02 2013-03-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1188356B1 (ko) 2003-12-02 2012-10-0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레이저 조사장치, 레이저 조사방법 및 반도체장치의제조방법
JP2005167051A (ja) 2003-12-04 2005-06-23 Sony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US20060079100A1 (en) * 2004-03-15 2006-04-13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High density plasma grown silicon nitride
DE102005013537A1 (de) * 2004-03-24 2005-10-20 Sharp Kk Fotoelektrischer Wandler und Herstellverfahren für einen solchen
US7288284B2 (en) * 2004-03-26 2007-10-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ost-cleaning chamber seasoning method
US7125758B2 (en) * 2004-04-20 2006-10-24 Applied Materials, Inc. Controlling the properties and uniformity of a silicon nitride film by controlling the film forming precursors
JP2005322845A (ja) * 2004-05-11 2005-11-17 Sekisui Chem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TWI234288B (en) * 2004-07-27 2005-06-11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related circuits
KR100643493B1 (ko) * 2004-09-23 2006-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의 실리콘 산질화막을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TWI562380B (en) * 2005-01-28 2016-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0722085B1 (ko) * 2005-09-12 2007-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기영동법으로 형성된 탄소나노튜브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70295399A1 (en) * 2005-12-16 2007-12-27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Back-Contact Photovoltaic Cells
JP5207598B2 (ja) * 2006-05-24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材料、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91599A (ja) * 2006-10-02 2008-04-17 Sony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08124392A (ja) 2006-11-15 2008-05-29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300779A (ja) * 2007-06-04 2008-12-11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31389B2 (ja) * 2007-06-15 2013-10-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JP5311955B2 (ja) * 2007-11-01 2013-10-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812348B2 (en) * 2008-02-29 2010-10-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US7786485B2 (en) * 2008-02-29 2010-08-31 Semicondu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US7968880B2 (en) * 2008-03-01 2011-06-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JP5411528B2 (ja) * 2008-03-18 2014-02-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表示装置
US7821012B2 (en) * 2008-03-18 2010-10-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JP5416460B2 (ja) * 2008-04-18 2014-02-1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KR101455317B1 (ko) * 2008-04-18 2014-10-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작 방법
KR101635625B1 (ko) * 2008-04-18 2016-07-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작 방법
US8053294B2 (en) * 2008-04-21 2011-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in film transistor by controlling generation of crystal nuclei of micro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film
US8049215B2 (en) * 2008-04-25 2011-1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JP5518366B2 (ja) * 2008-05-16 2014-06-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EP2291856A4 (en) 2008-06-27 2015-09-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THIN FILM TRANSISTOR
WO2009157573A1 (en) 2008-06-27 2009-12-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283667B2 (en) 2008-09-05 2012-10-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WO2010035846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525224B2 (ja) * 2008-09-30 2014-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CN103730515B (zh) * 2009-03-09 2016-08-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8085B1 (en) * 1993-06-10 2001-02-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040084699A1 (en) * 2001-03-27 2004-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 Japan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060027804A1 (en) * 2004-08-03 2006-02-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levision s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67068A1 (en) 2009-10-29
JP5436017B2 (ja) 2014-03-05
JP2010153765A (ja) 2010-07-08
TW201007949A (en) 2010-02-16
US8124972B2 (en) 2012-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2300B (zh) 薄膜電晶體
TWI521713B (zh) 薄膜電晶體和其製造方法
TWI489558B (zh) 薄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505472B (zh) 薄膜電晶體、半導體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60863B (zh) 薄膜電晶體
KR101534099B1 (ko) 미결정 반도체막, 이 미결정 반도체막을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광전 변환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JP5416460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TWI446543B (zh) 薄膜電晶體以及具有該薄膜電晶體之顯示裝置
TWI478243B (zh) 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TWI437642B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450322B (zh) 電漿處理設備及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US8591650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TWI521712B (zh) 薄膜電晶體,包括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JP5436016B2 (ja) 半導体装置
JP5518366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