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3477A - 畫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畫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3477A
TW202403477A TW112110364A TW112110364A TW202403477A TW 202403477 A TW202403477 A TW 202403477A TW 112110364 A TW112110364 A TW 112110364A TW 112110364 A TW112110364 A TW 112110364A TW 202403477 A TW202403477 A TW 2024034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sette
drive
device body
gear
coup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0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崎剛史
鴨志田成実
小石勇雄
久保行生
小松範行
上杉哲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3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34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1/108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having retaining means rotating with the coupling and acting by interengaging parts, i.e. positive coupling
    • F16D1/112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having retaining means rotating with the coupling and acting by interengaging parts, i.e. positive coupling the interengaging parts comprising torque-transmitting surfaces, e.g. bayonet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radial displacement, e.g. Oldham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Abstract

使從裝置本體而對於卡匣傳導驅動之方法更進一步發展。 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以輸出驅動力的方式而被構成之驅動輸出構件、和以藉由按壓驅動輸出構件而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傾斜的方式而被構成之本體側按壓構件。卡匣,係具備感光體滾筒、和卡匣側按壓構件。卡匣側按壓構件,係以藉由按壓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而使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的方式而被構成。

Description

畫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為有關於卡匣、附件、裝著套件以及畫像形成裝置者。
卡匣,係為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作裝卸者。
附件,係為與卡匣相獨立的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作裝卸者。
又,將附件與卡匣總稱為裝著套件。
又,所謂畫像形成裝置,係身為使用電子照相畫像形成方式來在記錄媒體處而形成畫像者。例如,係包含有電子照相影印機、電子照相印表機(LED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傳真裝置以及文書處理器(word processor)等。
在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以下,係亦單純稱作「畫像形成裝置」)中,係使作為像擔持體之一般而言為被設為滾筒型之電子照相感光體、亦即是感光體滾筒(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均一地作帶電。接著,藉由將帶電了的感光體滾筒選擇性地曝光,來在感光體滾筒上形成靜電潛像(靜電像)。接著,將被形成於感光體滾筒上之靜電潛像,藉由作為顯像劑之碳粉來作為碳粉像而顯像。之後,將被形成於感光體滾筒上之碳粉像,轉印至記錄用紙、塑膠薄片等之記錄材上,並進而藉由對於被轉印至了記錄材上之碳粉像施加熱或壓力,來使碳粉像定著於記錄材上,並藉由此來進行畫像記錄。
此種畫像形成裝置,一般而言,係需要進行碳粉補給或各種的製程手段之維修。為了使此碳粉補給或維修成為容易,將感光體滾筒、帶電手段、顯像手段、清潔手段等統整於框體內並卡匣化而設為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的卡匣之構成,係被實用化。
若依據此卡匣方式,則係可並不依賴擔任售後服務之服務人員地來由使用者自身而進行裝置之一部分的維修。因此,係能夠使裝置之操作性大幅度地提升,而能夠提供在使用性上為優良的畫像形成裝置。故而,此卡匣方式,係在畫像形成裝置中而被廣泛地作使用。
作為卡匣之其中一例,係存在有製程卡匣。所謂製程卡匣,係身為將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與作用於此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之製程手段一體性地卡匣化並對於畫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而可卸下地作了裝著者。
在上述之製程卡匣中,係廣泛使用有「在感光體滾筒之前端處而設置有用以將從裝置本體而來之驅動力對於感光體滾筒作傳導的耦合構件」之構成。在專利文獻1中,係提案有下述一般之構成:亦即是,係將耦合構件設為可在長邊方向上作進退之構成,並藉由對於配置在製程卡匣處之按壓棒進行操作,來賦予耦合構件之進退移動的契機。又,係提案有下述一般之構成:亦即是,係藉由移動固定在耦合構件處之拉張線,來實現耦合構件之進退移動(日本特開2016-4062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使上述之先前技術作更進一步的發展。 [用以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申請案的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以輸出驅動力的方式而被構成之驅動輸出構件、和以藉由按壓驅動輸出構件而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傾斜的方式而被構成之本體側按壓構件,該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卡匣側按壓構件,係以藉由按壓前述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而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的方式而被構成,並可作移動。
本申請案的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卡匣之前方處;和按壓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卡匣之前方且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前述卡匣之其中一側處,並可作移動,前述按壓構件,係構成為至少進行(a)朝向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之第1動作、和(b)朝向與第1動作相異之方向移動之第2動作。
本申請案的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之前方處;和第1可動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之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和第2可動構件,係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而被配置於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相同之側處,並構成為至少進行(a)朝向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之第1動作、和(b)朝向與前述第1動作相異之方向移動之第2動作。
本申請案的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附件,係為能夠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進行安裝之附件,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能夠使卡匣作裝卸,並具備有以輸出驅動力的方式而被構成之驅動輸出構件、和以藉由按壓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而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傾斜的方式而被構成之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該附件,係具備有:接觸部,係為了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與前述卡匣作連接,而以藉由與前述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作接觸並使前述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移動一事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的方式而被構成。
本申請案的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裝置本體作裝卸,該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輸出構件,該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卡合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且能夠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卡合;和定位構件,係以決定在前述裝置本體之內部之前述卡匣之位置的方式而被構成,並可作移動,前述卡合構件,係以藉由朝向前述驅動輸出構件移動而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接觸的方式而被構成,係構成為:藉由在前述卡合構件正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接觸的狀態下而使前述定位構件移動,前述卡匣,係(a)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並且(b)移動至前述裝置本體之內部之裝著位置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之前方處;和卡合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之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和操作構件,係以藉由從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使前述卡合構件朝向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在軸線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而被構成;和定位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卡匣之前方且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與前述卡合構件相反之側處,並朝向前述卡匣之前方而突出,並且可朝向後方作移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之前方處;和卡合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和定位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卡匣之前方且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與前述卡合構件相同之側處,並可作移動;和操作構件,係構成為藉由從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使前述定位構件以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遠離的方式而移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卡匣之前方處;和第1可動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之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和第2可動構件,係被配置在卡匣之前方處且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而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相同之側,並且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外部;和操作構件,係構成為藉由從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使第2可動構件朝向前方移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附件,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安裝,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輸出構件,並且能夠使卡匣作裝卸,該附件,係具備有:定位構件,係以決定在前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之內部之前述卡匣之位置的方式而被構成,並可作移動,係構成為:在被設置於前述卡匣處之卡合構件正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接觸的狀態下,前述定位構件,係藉由其之移動,來(a)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並且(b)使前述卡匣移動至前述裝置本體之內部之裝著位置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輸出構件,該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按壓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外部,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並且構成為藉由按壓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和卡合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且藉由朝向藉由前述按壓構件而被作按壓的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來移動,而能夠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卡合。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之前方處;和卡合構件,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和按壓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卡匣之前方且在前述軸線方向上的與前述卡合構件相同之側處,並且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外部,而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和操作構件,係以藉由從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使前述卡合構件朝向前述卡匣之外部而在前述軸線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而被構成。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輸出構件,該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齒輪構件,係構成為藉由在與被設置於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處之齒輪部作了咬合的狀態下而進行旋轉,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朝向前述卡匣接近;和接觸部,係構成為藉由與藉由前述齒輪構件而對於前述卡匣作了接近的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接觸,來變更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並被配置於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外部。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顯像輥;和齒輪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前述卡匣之第1側處;和傾斜部,係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外部且前述卡匣之第1側處,在前述軸線方向上,若是將與與前述第1側相反之側稱作前述卡匣之第2側,則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前述齒輪構件之齒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前述傾斜部,而相對於前述第2側而更為遠離地被作配置,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起直到前述傾斜部為止的沿著與前述軸線相正交之方向而作了測量之距離,係隨著在前述軸線方向上從前述卡匣之第2側而遠離一事而變大,在沿著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作了觀察時,前述齒輪構件之中心,係相對於以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中心起而通過前述顯像輥之中心的方式所延伸之線,來朝向前述感光體滾筒之旋轉方向之上游而位置於較60˚更大且較120˚更小之範圍內。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附件,係用以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安裝,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之驅動輸出構件,並且能夠使卡匣作裝卸,該附件,係具備有:齒輪構件,係構成為藉由在與被設置於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處之齒輪部作了咬合的狀態下而進行旋轉,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朝向前述卡匣接近,並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與前述卡匣作連接。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齒輪構件,係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前述卡匣之第1側處;和傾斜部,係被配置在前述卡匣之第1側處,在前述軸線方向上,若是將與與前述第1側相反之側稱作前述卡匣之第2側,則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前述齒輪構件之齒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前述傾斜部,而相對於前述卡匣之第2側而位置於更遠之處,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起直到前述傾斜部為止的沿著與前述軸線相正交之方向而作了測量之距離,係隨著在前述軸線方向上從前述第2側而遠離一事而變大,前述齒輪構件,係能夠以使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起直到前述齒輪構件之軸線為止之距離改變的方式而作移動。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該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能夠作傾斜動作並且能夠輸出驅動力之驅動輸出構件,該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和耦合構件,係位置於前述感光體滾筒之端部之近旁,並能夠朝向前述感光體滾筒傳導驅動力,並且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並且,係具備有:驅動力承受部,係能夠從驅動輸出構件而承受驅動力、和傾斜部,係(a)能夠與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一同地而在前述軸線方向上移動,並且(b)能夠與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一同地作旋轉,前述傾斜部,係相較於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而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更為遠離地被作配置,在使前述耦合構件朝向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而移動時,前述傾斜部,係構成為以能夠藉由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作接觸一事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與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作卡合的方式來使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傾斜角度縮小。
其他代表性之構成係為:一種卡匣,係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作裝卸,並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係具備有第1端部、和與前述第1端部相反側之第2端部;和耦合構件,係位置於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前述第1端部之近旁,並能夠朝向前述感光體滾筒傳導驅動力,並且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並且,係具備有作了突出的驅動力承受部、和能夠與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一同地作進退之傾斜部,前述傾斜部,係相較於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而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更為遠離地被作配置,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起直到前述傾斜部為止的沿著與前述軸線相正交之方向而作了測量之距離,係隨著在前述軸線方向上從前述感光體滾筒之前述第2端部而遠離一事而變大。 [發明之效果]
係能夠使先前技術之構成作更進一步的發展。
〈實施例1〉
以下,針對實施例1,根據圖面而作詳細說明。
另外,在並未特別說明的情況時,係將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之旋轉軸線方向單純稱作長邊方向。
又,在長邊方向上,係將電子照相感光筒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而接受驅動力之側,設為驅動側,並將其之相反側設為非驅動側。
使用圖1以及圖2(a)、(b),來針對全體構成以及畫像形成製程作說明。
圖1,係為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以及製程卡匣(以下,記載為卡匣B)之剖面圖。圖2(a)係為卡匣B之剖面圖。於此,所謂裝置本體A,係為從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而將卡匣B作了去除後之部分。卡匣B,係可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裝卸。
圖2(b)係對於為卡匣之立體圖作展示。如同在此圖中所示一般,卡匣B,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接受用以使感光體滾筒62旋轉之驅動力並能夠將該驅動力朝向感光體滾筒62作傳導之耦合構件64。在與感光體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相平行之軸線方向Z上,被設置有耦合構件64之箭頭z1側,係身為卡匣B之驅動側(第1側)Bz1。又,箭頭z2側,係身為與驅動側Bz1相反側的卡匣B之非驅動側(第2側)Bz2。
又,在並未特別說明的情況時,係將在卡匣處之感光體滾筒所被作配置之側,視為卡匣之前方。亦即是,在圖2(a)中的左側,係為卡匣之前方,右側,係為後方。
卡匣B之構成的詳細內容,係於後再述。 〈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之全體構成〉
圖1中所示之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畫像形成裝置),係身為將卡匣B設為可對於裝置本體A自由作裝卸的利用有電子照相技術之雷射印表機。在卡匣B被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時,係被配置有用以對於卡匣B之作為像擔持體的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62而形成潛像的曝光裝置3(雷射掃描單元)。又,在卡匣B之下側處,係被配置有將成為畫像形成對象之記錄媒體(以下,記載為薄片材PA)作了收容的薄片托盤4。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62,係身為在電子照相畫像形成用之中所被使用的感光體(電子照相感光體)。
進而,在裝置本體A處,係沿著薄片材PA之搬送方向D,而依序被配置有撿拾輥5a、進送輥對5b、搬送輥對5c、轉印導引構件6、轉印輥7、搬送導引構件8、定著裝置9、排出輥對10、排出托盤11等。另外,定著裝置9,係藉由加熱輥9a以及加壓輥9b而被構成。
〈畫像形成製程〉
接著,針對畫像形成製程之概略內容作說明。基於列印開始訊號,電子照相感光體滾筒(以下,記載為感光體滾筒62、或者是單純記載為滾筒62)係朝向箭頭R方向而被以特定之周速度(製程速度)來作旋轉驅動。
被施加有偏壓電壓之帶電輥(帶電構件)66,係與滾筒62之外周面相接觸,並使滾筒62之外周面均一地帶電。帶電輥66,係身為能夠在與滾筒62作了接觸的狀態下而進行旋轉移動之旋轉體(輥)。另外,帶電構件,係並不被限定於此種可旋轉之接觸輥之構成,亦可使用如同電暈帶電器一般之在自身與滾筒62之間空出有間隔地而被作了固定的帶電構件(帶電器)。
曝光裝置3,係輸出與畫像資訊相對應的雷射光L。該雷射光L,係通過被設置在卡匣B之清潔框體71處的雷射開口71h,而對於滾筒62之外周面進行掃描曝光。藉由此,在滾筒62之外周面上,與畫像資訊相對應的靜電潛像係被形成。
另一方面,如同圖2(a)中所示一般,在作為顯像裝置之顯像單元20處,碳粉室29內之碳粉T係藉由搬送構件(攪拌構件)43之旋轉而被作攪拌、搬送,並被送出至碳粉供給室28處。
碳粉T,係藉由磁鐵輥34(固定磁鐵)之磁力,而被擔持於顯像輥32之表面上。顯像輥32,係身為為了將被形成於滾筒62處之潛像(靜電潛像)使用顯像劑(碳粉T)來作顯像而於其之表面上將顯像劑作擔持的顯像劑擔持體。在本實施例中,係使用有於「在顯像輥32與滾筒62之間空出有微小之間隔」的狀態下而使潛像被作顯像的非接觸顯像方式。係亦可採用在使顯像輥32與滾筒62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來將潛像顯像之接觸顯像方式。
碳粉T,係藉由顯像刃42而一面被作摩擦帶電一面使在作為顯像劑擔持體之顯像輥32之周面上的層厚被作限制。
該碳粉T,係因應於靜電潛像而被對於滾筒62作供給,並將潛像顯像。藉由此,潛像係作為碳粉像而被可視像化。滾筒62,係身為在其之表面上而將潛像或藉由碳粉(顯像劑)所形成之像(碳粉像、顯像劑像)作擔持的像擔持體。
又,滾筒62以及顯像輥32,係身為能夠在將顯像劑(碳粉)擔持於自身之表面上的狀態下而進行旋轉之旋轉體(旋轉構件)。
如同圖1中所示一般,配合於雷射光L之輸出時序,來藉由撿拾輥5a、進送輥對5b、搬送輥對5c,而使被收容於裝置本體A之下部處的薄片材PA被從薄片托盤4而送出。之後,該薄片材PA係經由轉印輥6而被搬送至滾筒62與轉印輥7之間之轉印位置處。在此轉印位置處,碳粉像係被從滾筒62而依序轉印至薄片材PA處。
被轉印有碳粉像的薄片材PA,係被從滾筒62而分離並沿著搬送導引構件8而被搬送至定著裝置9處。之後,薄片材PA,係通過構成定著裝置9之加熱輥9a與加壓輥9b之間的壓送(nip)部。藉由此壓送部,加壓、加熱定著處理係被進行,碳粉像係被定著於薄片材PA上。接受了碳粉像的定著處理之薄片材PA,係一直被搬送至排出輥對10處,並被排出至排出托盤11處。
另一方面,如同圖2(a)中所示一般,轉印後的滾筒62,係藉由清潔刮刀77而使外周面上的殘留碳粉被去除,並再度被使用在畫像形成製程中。被從滾筒62所去除的碳粉,係被儲存於碳粉清潔單元60之廢棄碳粉室71b中。清潔單元60,係身為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之單元。
於上述構成中,帶電輥66,顯像輥32,轉印輥7、清潔刮刀77,係身為作用於滾筒62之製程手段(製程構件、作用構件)。
〈卡匣全體之構成〉
接著,針對卡匣B之全體構成,使用圖2來作說明。圖2(a)係為卡匣之剖面圖。圖2(b)係為卡匣之立體圖。圖2(c)係為耦合構件64周邊之擴大圖。
卡匣B,係具備有清潔單元(感光體保持單元、滾筒保持單元、像擔持體保持單元、第1單元)60、和顯像單元(顯像劑擔持體保持單元、第2單元)20。
另外,本實施例之卡匣B,係身為製程卡匣。所謂製程卡匣,一般而言,係身為將電子照相感光體與作用於此之製程手段的至少一個一體性地卡匣化並對於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之本體(裝置本體)而設為可作裝卸者。作為製程手段之例,係存在有帶電手段、顯像手段以及清潔手段等。
如同圖2(a)中所示一般,清潔單元60,係具備有滾筒62、和帶電輥66、和清潔構件77、以及將此些作支持之清潔框體71。滾筒62,係被可旋轉地支持於清潔框體71處。清潔框體77,係身為卡匣之框體(殼體)的一部分,而將被配置在清潔單元處之各構件作支持,並且形成後述之廢棄碳粉室71b。
在清潔單元60處,帶電輥66和清潔構件77,係分別與滾筒62之外周面相接觸地而被作配置。清潔構件77,係具備有藉由作為彈性材料之橡膠而被形成的刃狀之身為彈性構件之橡膠刮刀77a、和支持橡膠刮刀之支持構件77b。橡膠刮刀77a,係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方向而在迎面(counter)方向上與滾筒62作抵接。亦即是,橡膠刮刀77a,係以使其之前端部朝向滾筒62之旋轉方向之上游側的方式,而與滾筒62作抵接。藉由清潔構件77而被從滾筒62之表面所去除的廢棄碳粉,係被積存於藉由清潔框體71與清潔構件77所形成的廢棄碳粉室71b中。
又,用以防止廢棄碳粉從清潔框體71而漏出的壓擠片(squeeze sheet)65,係以與滾筒62相抵接的方式而被設置在清潔框體71之緣部處。
帶電輥66,係在清潔框體71之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處,經由帶電輥軸承(未圖示)而被可旋轉地安裝於清潔單元60處。
另外,清潔框體71之長邊方向(卡匣B之長邊方向),係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所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略平行。以下,在並未特別作說明而僅單純稱作長邊方向或者是單純稱作軸線方向的情況時,係指滾筒62之軸線方向。所謂軸線方向,係為軸線或者是與軸線相平行之線所延伸的方向。
帶電輥66,係藉由推壓構件(未圖示)而使帶電輥軸承68被朝向滾筒62而加壓,並藉由此而與滾筒62作抵接。帶電輥66,係隨著滾筒62之旋轉而進行從動旋轉。
顯像單元20,係具備有顯像輥32、和支持顯像輥32之顯像容器23、以及顯像刮刀42等。顯像輥32,係藉由被設置於兩端處的軸承構件(未圖示),而被可旋轉地安裝於顯像容器23處。顯像容器23和被安裝於該處之軸承構件,係與前述之清潔框體77相同的,身為卡匣之框體(殼體)的一部分。係會有將清潔單元之框體(清潔框體77等)和顯像單元20之框體(顯像容器23等)之其中一方稱作第1框體(第1殼體),並將另外一方稱作第2框體(第2殼體)的情形。
又,在顯像輥32內,係被設置有磁鐵輥34。在顯像單元20處,係被配置有用以對於顯像輥32上之碳粉層作限制的顯像刮刀42。在顯像輥32處,係於顯像輥32之兩端部處被安裝有間隔保持構件38(未圖示),藉由使間隔保持構件38與滾筒62作抵接,顯像輥32係與滾筒62具備有微小間隙地而被作保持。又,用以防止碳粉從顯像單元20而漏出的防吹出薄片33,係以與顯像輥32相抵接的方式而被設置在底構件22之緣部處。進而,在藉由顯像容器23與底構件22所形成的碳粉室29處,係被設置有搬送構件43。搬送構件43,係將被收容於碳粉室29中之碳粉作攪拌,並且將碳粉搬送至碳粉供給室28處。 〈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機構〉
接下來,使用圖3~圖6,針對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的傾斜機構作說明。驅動傳導構件81,係身為輸出驅動力之驅動輸出構件。藉由後述之機構而與被設置在卡匣B處的耦合構件(參照圖7)作卡合,並對於卡匣而傳導驅動力。詳細構成雖係於後再述,但是,驅動傳導構件81係被可傾斜動作地作支持。
圖3,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81之支持構成作了展示的分解立體圖。圖4,係為驅動傳導構件81之立體圖。圖5(a)係為在將開閉扉13(參照圖1)作了關閉的狀態下,對於圖3(b)而從箭頭P1方向來作了觀察的側面圖。圖5(b)係為圖5(a)之X1-X1剖面。圖6(a)係為在將開閉扉13作了開啟的狀態下,對於圖3(b)而從箭頭P1方向來作了觀察的側面圖。圖6(b)係為圖6(a)之X2-X2剖面,圖6(c)係為圖6(a)之X3-X3剖面。
如同圖3(a)以及圖3(b)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將滑動部81a藉由被設置在裝置本體A處之支持側板82之支持孔82a而可旋轉地作支持。於支持側板82處,係被設置有突起部82b以及突起部82c。驅動傳導構件81之圓筒部81b,係經由圓筒凸輪83而被插入至被設置在框架85處之孔部85a中。圓筒凸輪83,係使內周面83a被可滑動地支持於框架85之圓環肋85c處。圓筒凸輪83,係能夠藉由未圖示之機構來與開閉扉13之開閉動作相互連動地而朝向箭頭H1方向以及箭頭H2方向移動。在框架85處,係被設置有轂85b,並將按壓構件84之孔部84a可旋轉地作支持。另外,如同圖4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具備有身為右扭轉之斜齒齒輪的齒輪部(輸出齒輪部)81f。在本實施例中,齒輪部81f之齒尖圓直徑φD3、模數D4、扭轉角D5、齒底圓直徑φD6,係被設定為 φD3=φ25.5 D4=0.7 D5=20˚ φD6=φ22.35 。另外,模數以及直徑之單位,係為mm(公釐)(以下,亦為相同)。又,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前端處,係被設置有圓周狀之細縫81g,細縫81g之外徑φD7、內徑φD8,係被設定為 φD7=φ20 φD8=φ15.8 。又,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前端處,係被設置有斜面81h。進而,如同圖5(a)中所示一般,按壓構件84,係藉由未圖示之彈簧而被以轂85b作為中心來朝向箭頭E1方向作推壓。其結果,按壓構件84之抵接部84b係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圓筒部81b以按壓力F1來作按壓。於此,如同圖5(b)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滑動部81a之直徑φD1與支持側板82之支持孔82a之直徑φD2之間的空隙,而能夠以支持孔82a之邊緣82a1作為支點來自由地傾斜。同時,係能夠在滑動部81a之軸線Q1方向上而自由作進退。因此,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按壓力F1而朝向箭頭N1方向作傾斜。
於此,若是將開閉扉13開啟,則與此相互連動地,圓筒凸輪83係朝向箭頭H1方向移動。其結果,圓筒凸輪83之抵接面83b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被抵接面81c作抵接,如同圖6(b)中所示一般地,驅動傳導構件81係與圓筒凸輪83一同地而朝向箭頭H1方向移動。之後,驅動傳導構件81之衝抵面81d係與支持側板82之突起部82b或者是突起部82c之至少其中一者相接觸。藉由此,如同圖6(a)以及圖6(c)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朝向箭頭N2方向作傾斜。
作為如同上述一般地而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傾斜之理由,例如係存在有以下之理由。卡匣B,係可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裝卸。依存於卡匣或裝置本體之構成,在進行卡匣之裝卸時,係會有以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傾斜的情況時能夠更為順暢地進行卡匣B之卸下或裝著的情形。亦即是,係會有藉由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傾斜而能夠在卡匣B之裝卸時成為容易避免卡匣B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間之干涉的情況。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係將驅動傳導構件81可傾斜動作地作設置,並構成為特別是在將卡匣B作裝卸之開閉扉13之開啟時,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變得更大。
另外,就算是在能夠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大幅度傾斜的情況時,在使驅動傳導構件81與卡匣B作連結時,亦係以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為理想。針對將驅動傳導構件81的傾斜縮小之手段,於下作敘述。 〈耦合構件卡合機構〉
接下來,使用圖2、圖4、圖7~圖11,針對耦合構件64以及為了使耦合構件64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所需要的構成作說明。耦合構件64,係身為用以從卡匣B之外部(亦即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而承受用以使滾筒62或顯像輥32旋轉的驅動力(旋轉力)之構件(驅動輸入構件、輸入耦合)。圖7(a)係為卡匣B之驅動側之側面圖,圖7(b)係為在圖7(a)中之X4-X4剖面圖。圖8(a)、圖9(a)、圖10(a)、圖11(a),係為在將卡匣B作了插入的狀態下之側面圖。圖8(b)、圖9(b)、圖10(b)、圖11(b),係分別為在圖8(a)、圖9(a)、圖10(a)、圖11(a)中之X5-X5剖面圖、X6-X6剖面圖、X7-X7剖面圖、X8-X8剖面圖。
如同圖4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具備有具有略三角形狀之凹部(驅動傳導部81e)。耦合構件64,係藉由使在圖7(a)中所示之耦合構件64的被驅動傳導部64a卡合於此凹部(驅動傳導部81e)中,而承受驅動力。耦合構件64,係身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被驅動傳導部64a,係被配置於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上。
另外,如同前述一般,在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上,係將被設置有耦合構件64之卡匣之側,稱作驅動側,並將驅動側之相反側,稱作非驅動側。圖7(a),係為驅動側之側面圖。又,在卡匣處,由於係設為將感光體滾筒62所被作配置之側稱作前方,因此,在圖7(a)中,右側係為前方,左右係相當於後方。卡匣之前方,係對應於在卡匣之裝著方向上的下游側,後方,係對應於在裝著方向上的上游側。另外,在並未特別說明的情況時,係設為以圖7(a)中之姿勢來定義卡匣之上下。在圖7(a)中,係身為使具備有感光體滾筒之清潔單元被配置在具備有顯像輥之顯像單元之上的狀態。
如同圖7(b)中所示一般,耦合構件64,係藉由壓入或鉚接等之手段而被固定在感光體滾筒62之端部處。
故而,在耦合構件64作旋轉時,感光體滾筒62亦係旋轉。將感光體滾筒62和與感光體滾筒62一體性地作旋轉之構件,總稱為滾筒單元。耦合構件64,係身為滾筒單元之一部分。
耦合構件64之滑動部64c,係在被一體性地固定於清潔框體71處的側邊構件76之軸承部76a處,而被可旋轉地作支持。側邊構件76,係身為將卡匣之驅動側之側面作一部分的形成之部分,並且身為卡匣之框體(殼體)的一部分。
又,在耦合構件64處,係被設置有齒輪部64b。在顯像輥32之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顯像輥齒輪36,耦合構件64之齒輪部64b係與顯像輥齒輪36相咬合。藉由此,耦合構件64之從驅動傳導構件81所受到的驅動力(旋轉力),係被傳導至感光體滾筒62與顯像輥32處。在本實施例中,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64a,係採用了剖面實質性為三角形且為凸型的形狀(凸部)。具體而言,係採用了將實質性為三角形狀之剖面從驅動側起而至非驅動側地來相對於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以逆時針旋轉來作了扭轉的形狀。然而,被驅動傳導部64a係並不被限定於此種形狀,只要是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參照圖4)相卡合並接受驅動力者即可。若是本實施例,則在裝置本體A所具備的驅動傳導構件81處,係被設置有能夠與被驅動傳導部64a作卡合的略三角形狀之凹部(驅動傳導部、輸出耦合部)81e。因此,被驅動傳導部64a係具備有與此凹部相卡合之凸部形狀。此凸形狀,係可為1個,亦可為複數,又,形狀係並不被限定於三角形。又,凸形狀,雖係設為將三角形作了扭轉的形狀,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作扭轉。
另一方面,在側邊構件76處,阻尼齒輪87係被可旋轉地作支持。阻尼齒輪87,例如係藉由內藏有油壓阻尼之旋轉阻尼等的機構,而具有特定之旋轉阻抗。阻尼齒輪87,係具備有身為左扭轉之斜齒齒輪的齒輪部87a。如同圖7(a)中所示一般,在本實施例中,齒輪部87a之齒尖圓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之間之距離D9、齒輪部87a之齒尖圓直徑φD10、模數D11、扭轉角D12、齒底圓直徑φD13、齒底圓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之間之距離D14,係被設定為 D9=11.3 φD10=φ10 D11=0.7 D12=20˚ φD13=φ6.85 D14=12.875 。亦即是,相對於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之齒尖圓直徑φD3、模數D4、扭轉角D5、齒底圓直徑φD6(參照圖4、圖11(a)),係成為 D6/2<D9<D3/2<D14 D4=D10=0.7 D5=D11=20˚ 之關係。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阻尼齒輪87,係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位置於與將旋轉軸線Q2和顯像輥32之旋轉軸線Q3作了連結的直線K1略正交之直線K2上。亦即是,阻尼齒輪87,係相對於顯像輥32而被設置在滾筒62之旋轉方向R的上游側90˚之位置處。
進而,在側邊構件76處,係以從側邊構件76而突出的方式,而被設置有圓弧狀之傾斜肋(拱出部)86。在本實施例中,傾斜肋86所被作設置之範圍S1,係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被設定為顯像輥32之旋轉軸線Q3之對向側±45˚。傾斜肋86之內徑RD15、外徑RD16,係被設定為 RD15=R8.1 RD16=R9.8 。亦即是,相對於驅動傳導構件81之細縫81g的外徑φD7、內徑φD8(參照圖4、圖11(a)),係成為 D8<2×D15<2×D16<D7 之關係。又,如同在圖2(c)、圖7(b)以及圖84中所示一般,在傾斜肋86處,係被設置有傾斜面(傾斜部、接觸部)86a。
接下來,使用圖8~圖11,針對耦合構件64之卡合作說明。圖8,係代表在將開閉扉13作了開啟的狀態、亦即是圖6的狀態之裝置本體A處而插入了卡匣B的狀態。圖9,係代表在從圖8的狀態起而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時的狀態。圖10,係代表在從圖9的狀態起而驅動裝置本體A並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了旋轉的狀態。圖11,係代表在從圖10的狀態起而更進一步使驅動傳導構件81作旋轉並使驅動傳導構件81與耦合構件64作了卡合的狀態。另外,在圖8~圖11中,為了便於說明,卡匣B之零件係僅將耦合構件64、阻尼齒輪87以及側邊構件76之3個零件作展示。
若是從將開閉扉13作了開啟的狀態、亦即是從圖6的狀態起而對於裝置本體A來將卡匣B作插入,則如同圖8(a)中所示一般,阻尼齒輪87係被配置在朝向箭頭N2方向作了傾斜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的近旁處。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阻尼齒輪87之齒輪部87a,係以間隙D17而有所分離。此時,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係以芯偏移量D18而使芯作了偏離。又,如同圖8(b)中所示一般,在長邊方向上,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64a,係以間隙D19而有所分離。
於此,若是將開閉扉13關閉,則圓筒凸輪83係朝向圖8(b)中所示之箭頭H2方向移動,圓筒凸輪83之抵接面83b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被抵接面81c係相互分離。如同前述一般,由於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按壓構件84而被以按壓力F1作按壓,因此,如同圖9(a)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朝向箭頭N3方向作傾斜。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阻尼齒輪87之齒輪部87a,係在區域S2中而相咬合。另外,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係成為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以芯偏移量D20來使芯作了偏離的狀態。
在此狀態下,對於裝置本體A施加驅動,並使驅動傳導構件81以旋轉軸線Q1作為中心而朝向箭頭G1方向旋轉。如同前述一般,阻尼齒輪87係具備有特定之旋轉阻抗。因此,在身為斜齒齒輪之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阻尼齒輪87之齒輪部87a之間,係產生有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之咬合力F2、以及在圖9(b)中所示之推入方向之咬合力F3。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係沿著旋轉軸線Q1而朝向箭頭H3方向移動。之後,如同圖84中所示一般,斜面81h係被傾斜肋86之斜面86a所導引,其結果,如同圖10(a)、(b)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以在箭頭N4方向上而成為了芯偏移量D21的狀態下,使其之前端面81k與耦合構件64之前端64d作接觸。此時,芯偏移量D20與芯偏移量D21之間之關係,係成為 D20>D21。
若是從此狀態起而更進一步使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箭頭G1方向旋轉,則身為略三角形狀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64a之相位係相合致。之後,驅動傳導構件81係更進一步朝向箭頭H3方向移動,如同圖11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64a係相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阻尼齒輪87雖係設為具有特定之旋轉阻抗的獨立之齒輪,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例如,係亦可為被對於帶電輥66或搬送構件43而作了連結的驅動列之一部分。於此情況,藉由對於驅動列所具有的旋轉阻抗作利用,係並不需要在阻尼齒輪87處而內藏有如同前述一般之油壓阻尼等。
又,在本實施例中,雖係將阻尼齒輪87之中心(旋轉軸線)配置在從顯像輥32之中心(旋轉軸線)的位置起而朝向滾筒62之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來作了90˚的移動之位置處,但是,係並不需要嚴密地將阻尼齒輪87配置在此位置處。係只要位置在能夠與如同圖9(a)中所示一般之朝向箭頭N3方向作了傾斜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作咬合之位置處即可。例如,係亦可以滾筒62作為中心,而被配置在較顯像輥32而更朝向滾筒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的60˚~120˚之範圍內。
又,阻尼齒輪87,雖係設為斜齒齒輪,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只要是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相咬合即可。
例如,係亦可設為如同圖12(a)中所示一般之齒寬幅為薄的平齒齒輪230或者是如同圖12(b)中所示一般之使突起以螺旋狀來作了並排一般的構成。若是身為如同圖12(a)一般之薄的平齒齒輪230,則係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齒齒輪相卡合。可以考慮將平齒齒輪230之寬幅設為1mm以下。
又,在圖12(b)中所示之形狀之齒輪232,係使4個的突起232a相對於齒輪之軸線而被傾斜地作配置。此些之4個的突起232a,係被視為將斜齒齒輪之齒232b分割為4者。亦即是,齒輪232,係可考慮為斜齒齒輪之其中一個型態。在本案中,當針對卡匣之斜齒齒輪而有所言及時,係設為亦包含有如同齒輪232一般之型態者。
又,在本構成中,傾斜肋86係被設置在身為從包夾著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與顯像輥相對向的場所起之±45˚之範圍的區域S1處。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構成,只要是身為能夠將朝向箭頭N3方向以及箭頭N4方向作了傾斜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面81h作導引之位置即可。例如,係亦可設置在顯像輥之對向側之±10˚之範圍內,或者是涵蓋360˚全周地作設置。
若是針對上述之卡匣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如同圖2(b)中所示一般,在感光體滾筒62之驅動側之端部(第1端部)62z1的近旁處,係被設置有耦合構件(輸入耦合構件、滾筒耦合、卡合構件、驅動輸入構件)64。耦合構件64,係具備有作了突出的被驅動傳導部(驅動輸入部、驅動力承受部、輸入耦合部)64a,並構成為使此被驅動傳導部64a能夠從驅動力傳導構件1(參照圖11)的驅動傳導部81e而接受驅動力。在本實施例中,被驅動傳導部64a之剖面之形狀,係實質性為三角形,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
又,進而,卡匣B,係具備有齒輪構件(阻尼齒輪)87和傾斜肋86(傾斜部86a)。齒輪構件64與傾斜部86a,係與耦合構件64相同的而被配置於卡匣B之驅動側Bz1處。亦即是,耦合構件64、傾斜部86a、齒輪構件64,係被配置於側邊構件76之近旁處。側邊構件76,係身為卡匣之框體之一部分,並身為構成在軸線方向Z上的框體之其中一側(驅動側、第1側)之構件。
傾斜部86a之至少一部分,係在軸線方向Z上而位置於較非驅動傳導部64a而更外側(以箭頭z1所示之側)處(參照圖2(b)、圖11(b))。換言之,在軸線方向Z上,傾斜部86a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64a而位置在距離卡匣B之框體之非驅動側71z2而更遠(更為分離)之處。若是再換言之,則在軸線方向Z上,傾斜部86a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64a而位置在距離感光體滾筒之非驅動側之端部(第2端部)62z2而更遠之處。
另外,齒輪構件87之齒之至少一部分,係在軸線方向Z上而被配置於較被驅動傳導部64a而更外側(以箭頭z1所示之側)處(參照圖2(b)、圖7(b))。換言之,在軸線方向Z上,齒輪構件87之齒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64a而位置在距離卡匣B之框體之非驅動側(第2側)71z2而更遠之處。若是再換言之,則在軸線方向Z上,齒輪構件87之齒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64a而位置在距離感光體滾筒之非驅動側之端部(第2端部)62z2而更遠離之處。
如同圖7(a)中所示一般,在沿著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來對於卡匣B作了觀察時,齒輪構件87之齒,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62之外周面之近旁處。又,齒輪構件87之中心,係相對於從感光體滾筒62之中心起而朝向顯像輥之中心所延伸之線,來朝向滾筒62之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而位置於較60度更大且較120度更小之範圍內。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輸出齒輪部81f(參照圖4(a))與阻尼齒輪(齒輪構件)87作了卡合的狀態下,若是驅動傳導構件1作旋轉,則藉由起因於齒輪彼此之咬合所產生的力,驅動傳導構件1係朝向卡匣B接近。此時,傾斜肋(傾斜部)86a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面81h)作接觸(參照圖10(b))。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之相對於滾筒62的傾斜角度係變小,驅動傳導構件1之凹部(輸出耦合部)81e係成為能夠與卡匣B之被驅動傳導部64a作卡合(參照圖11(b))。藉由此種構成,來使作了傾斜的驅動傳導構件81與卡匣B作連結,並成為能夠從驅動傳導構件81來對於卡匣B傳導驅動力。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從驅動輸入部81而接受驅動力之驅動輸入構件,係採用有耦合構件64。
然而,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連結並接受驅動力之驅動輸入構件,係並不被限定於耦合構件64。係亦可在卡匣處,與阻尼齒輪87相互獨立地而另外設置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相咬合並接受驅動力之齒輪構件。
例如,在本實施例中,被與顯像輥32作了連接的顯像輥齒輪36,係身為經由耦合構件64而接受驅動力之構成(參照圖7(b))。但是,係亦可構成為使此顯像輥齒輪36露出於卡匣之外部處並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直接作咬合。亦即是,係亦可構成為在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藉由傾斜肋86a來作了縮小之後,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顯像輥齒輪36作咬合,並將驅動傳導構件81與卡匣可傳導驅動地作連結。
此種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相咬合並接受用以使顯像輥32旋轉之驅動力的卡匣之齒輪構件之例,係身為圖15(a)中所示之齒輪構件187。齒輪構件187,係身為被與顯像輥32可傳導驅動地而作了連接的齒輪構件。另外,在圖15中,阻尼齒輪87雖並未被作圖示,但是,係只要想成在與圖1相同之位置處而被配置有阻尼齒輪87即可。針對將接受驅動力之驅動輸入構件與耦合構件64相獨立地而作了設置的卡匣之構成,在實施例2中更進一步作說明。
另外,若是身為使被與顯像輥作了連接的顯像輥齒輪36(187)能夠和驅動傳導構件81直接作咬合並接受驅動力之構成,則係亦能夠從此齒輪36(187)來對於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例如,如同圖2中所示一般,係可考慮將感光體滾筒62與顯像輥32使用齒輪39、63來作連接,並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經由顯像輥32來對於感光體滾筒62傳導驅動力等之構成。
亦即是,係亦能夠將作為驅動輸入構件之齒輪構件36(187),經由顯像輥32或其他之齒輪39、63來可傳導驅動地而與感光體滾筒62作連接。於此種情況時,感光體滾筒62係成為不需要從耦合構件64而接受驅動力。係可將耦合構件64作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單純的卡合構件,而構成為並不從耦合構件64來朝向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或者是,係亦可將作為卡合構件之耦合構件64從卡匣而去除。
但是,作為卡合構件之耦合構件64,係藉由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作卡合一事,來將驅動傳導構件81相對於卡匣而作定位。在此觀點上,係以將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殘留於卡匣處為更加理想。
耦合構件64,係作為能夠與凹部81e作卡合之卡合部(突起),而具備有被驅動傳導部64a(參照圖2(c))。如果將耦合構件64作為並不朝向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之單純的卡合構件,則係只要對於被驅動傳導部64a之形狀作改變即可。例如,係可將被驅動傳導部64a之形狀,設為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作卡合的圓柱形狀之突起。圓柱形狀之卡合部,就算是在與凹部81e作了卡合時,也不會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故而,耦合構件64,係並不會朝向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而成為單純的卡合構件。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81。
另一方面,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阻尼齒輪(齒輪構件)87。阻尼齒輪87,係被配置於卡匣之驅動側處。阻尼齒輪87,係藉由在與被設置於驅動傳導構件81之外周面處之齒輪部81f作了咬合的狀態下而進行旋轉,來使前述驅動傳導構件朝向卡匣接近(參照圖9(b)、圖10(b)、圖11(b))。此係因為,藉由驅動傳導構件81,阻尼齒輪87係被作旋轉驅動,藉由此,係產生將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卡匣而作拉近之力F3(參照圖9(b))之故。
又,用以與藉由阻尼齒輪87而朝向卡匣作了接近的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觸之傾斜肋(傾斜部)86,係被配置在卡匣之驅動側處(參照圖9(b)、圖84)。沿著此傾斜肋86之傾斜,驅動傳導構件81係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係改變。亦即是,相對於感光體滾筒62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係變小。藉由此,驅動傳導構件81係被與卡匣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接。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從驅動傳導部81而接受驅動力之驅動輸入構件,係具備有耦合構件64(參照圖7(a))。
另外,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阻尼齒輪87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傾斜肋86,而相對性地被配置於驅動側處(參照圖7(b))。亦即是,阻尼齒輪87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傾斜肋86而位置於更靠以箭頭Z1所示之側處。
換言之,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阻尼齒輪87之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傾斜肋86而位置在距離卡匣之非驅動側而更遠之處。
另外,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阻尼齒輪87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驅動力承受部)64a,而相對性地被配置於驅動側處(參照圖7(b))。換言之,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阻尼齒輪87的至少一部分,係相較於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驅動力承受部)64a,來相對於非驅動側而更為遠離地作配置。阻尼齒輪87,係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64a而被配置於更靠箭頭Z1側處。
又,在沿著卡匣之軸線來對於卡匣作了觀察時,阻尼齒輪87之軸線(中心),係以滾筒62之軸線(中心)作為原點,而被配置在較顯像輥32之軸線(中心)而更朝向滾筒旋轉方向R之上游側的60˚~120˚之角度之範圍內。亦即是,若是對於「從感光體滾筒之中心起而通過顯像輥之中心之線」與「從感光體滾筒之中心起而延伸並通過阻尼齒輪87之中心之線」作比較,則後者之線,係相較於前者之線而位置於旋轉方向R之更為上游處,2個的線所成之角度,係較60˚更大且較120˚更小。在本實施例中,若是將前者之線朝向旋轉方向R之上游作90˚旋轉,則會成為與後者之線相重疊。
另外,阻尼齒輪87,係能夠與身為斜齒齒輪之齒輪部81f(參照圖4)相咬合。在本實施例中,阻尼齒輪87亦係設為斜齒齒輪(參照圖2(c))。
用以改變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的傾斜肋86,係以會使其之驅動側相較於其之非驅動側而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Q2更為遠離的方式,而被構成(參照圖7(b))。亦即是,若是將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Q2起直到傾斜肋86為止的距離,沿著與軸線Q2相正交之方向來作測量,則該距離,係隨著在軸線方向上從卡匣之非驅動側遠離一事而變大。在圖7(b)中,隨著朝向箭頭z1方向,傾斜肋86與軸線Q2之距離係變長。 〈實施例2〉
接著,針對實施例2作說明。另外,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特別是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之中的與在實施例1中所作了說明的構件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實施例1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實施例1之物相異的構成作說明。
在實施例1中,阻尼齒輪87之位置雖係設為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被作固定,但是,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阻尼齒輪87之軸線為能夠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作移動的構成作說明。
圖13,係為本實施例中之卡匣B之側面圖。如同圖13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76處,齒輪支持器88係能夠以旋轉軸線Q3作為中心來搖動地而被作安裝。又,在齒輪支持器88處,阻尼齒輪87係能夠以旋轉軸線Q4作為中心來旋轉地而被作安裝。與實施例1相同的,阻尼齒輪87係具備有特定之旋轉阻抗。在側邊構件76處,係被安裝有推壓彈簧89,並將齒輪支持器88以推壓力F21來作推壓。其結果,齒輪支持器88係衝抵於側邊構件76之衝抵部76b處。又,在側邊構件76處,係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在阻尼齒輪87之略對向位置±45˚之範圍S3中,被設置有傾斜肋86。
若是將卡匣B插入至裝置本體A中,則如同圖14中所示一般,在區域S4處,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阻尼齒輪87之齒輪部87a係相咬合。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朝向箭頭N5方向傾斜,齒輪支持器88係藉由齒輪部81f與齒輪部87a之間之抵接力F22而與推壓彈簧89之推壓力F21相抗衡並在旋轉軸線Q3周圍之箭頭V1方向上搖動。在本實施例中,齒輪87之移動方向,係身為與齒輪87之軸線相交叉之方向。更詳細而言,齒輪87係能夠在與自身之軸線相正交之方向上作移動。
於此,若是將開閉扉13關閉並將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箭頭G1方向作驅動,則藉由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81f與阻尼齒輪87之齒輪部87a之間的推入方向之咬合力F23,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朝向箭頭H4方向移動。其結果,與實施例1相同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面81h係被傾斜肋86之傾斜面86a作導引,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64之非驅動傳導部64c係相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支持阻尼齒輪87之齒輪支持器88的搖動中心Q3雖係被設置在側邊構件76處,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只要是能夠相對於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而作移動即可。例如,係亦可如同圖15中所示一般地,而身為藉由歐丹耦合(Oldham coupling)來使驅動被與顯像輥32作了連結的齒輪187。若是身為本構成,則阻尼齒輪87係如同在圖15(a)以及(b)中所示一般,能夠在與其之軸線相交叉之方向上作移動。又,藉由使齒輪187旋轉,係能夠對於顯像輥32而傳導驅動力。因此,係成為並不需要經由耦合構件64之齒輪部64b(參照圖7(b))來對於顯像輥32傳導驅動。
又,係亦能夠將從齒輪187所受到的驅動力傳導至感光體滾筒62處。在從齒輪187來對於感光體滾筒62傳導驅動力的情況時,耦合構件64係成為不需要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亦即是,係可將耦合構件64單純地設為僅身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並且使此卡合構件並不具備驅動力傳導功能。或者是,係亦可將耦合構件64從卡匣而完全地去除。
作為替代耦合構件64而使用齒輪(齒輪構件)187來從驅動力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的構成之例,在圖22中,係針對使驅動列成為與本實施例為一部分相異的變形例作說明。
圖22,係為卡匣B之非驅動側之立體圖。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顯像輥32之非驅動側端處,係被設置有滾筒驅動齒輪39。又,在滾筒62之非驅動側之端部62z2處,係被設置有滾筒被驅動齒輪63。
若是從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來經由齒輪187而使顯像輥32被作旋轉驅動,則驅動係從滾筒驅動齒輪39而被傳導至滾筒被驅動齒輪63處,滾筒62係被作旋轉驅動。在此構成中,係亦可並不設置耦合構件64之被驅動傳導部364a,而能夠將卡匣B之構成簡易化。
不論如何,在本實施例中之齒輪構件87、187,係均能夠朝向與自身之旋轉軸線相交叉之方向來相對於卡匣B之框體或感光體滾筒而作移動。就算是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改變,齒輪構件87(187)亦能夠追隨於此改變而作移動。相較於實施例1,係以本實施例為更能夠將齒輪構件之配置的自由度增大。
又,係亦能夠使相同的卡匣具備有圖13中所示之齒輪87和圖15中所示之齒輪187。亦即是,係亦可將用以使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卡匣之傾斜肋86而作接近的齒輪87和用以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用以使顯像輥32等作旋轉之驅動力的齒輪187,相互獨立地來作設置。於此情況,齒輪87係能夠在與其之軸線相交叉之方向上作移動,另一方面,齒輪187係就算並非為能夠作移動之構成亦可。此係因為,係只要將齒輪187固定在能夠和「與傾斜肋86作接觸並使傾斜角度作了減少的驅動傳導構件81」作咬合之位置處即可之故。 〈實施例3〉
在前述之實施例中,係針對藉由與阻尼齒輪87之間之推入方向之咬合力來使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箭頭H2方向(參照圖8)移動並與耦合構件64作卡合之構成,而作了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並不使驅動傳導構件81在箭頭方向上作移動地而使其與耦合構件64作卡合之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構件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首先,針對驅動側凸緣單元369,使用圖16~圖17來作說明。圖16,係為驅動側凸緣單元369之剖面圖。圖17,係為驅動側凸緣單元369之分解立體圖。
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在滾筒62之驅動側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凸緣構件75、耦合構件364、第1按壓構件59。驅動側凸緣構件75,係藉由壓入或鉚接等之手段而被固定在滾筒62處。又,耦合構件364,係使被支持部364b被嵌合支持於驅動側凸緣構件75之耦合支持部75b處,並成為能夠在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方向上作移動。又,第1按壓構件59,係被設置在驅動側凸緣構件75與耦合構件364之間,並將耦合構件364朝向箭頭H301方向來以按壓力F301作按壓。另外,在耦合構件364處,係被設置有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輸出耦合部)81e(參照圖4)作卡合的被驅動傳導部(輸入耦合部)364a。進而,耦合構件364,係以將被驅動傳導部364a作包圍的方式,而具備有圓筒部364g。圓筒部之前端,係成為傾斜面(傾斜部)364g1。傾斜面364g1,係位置在較被驅動傳導部364a而更從軸線Q2作了遠離的位置處,並身為朝向長邊方向外側而作了打開的錐狀形狀。
又,在耦合構件364處,係被設置有從被支持部364b而作了凹陷的溝狀之驅動傳導部對364c。另一方面,在驅動側凸緣構件75之耦合支持部75b處,係被設置有侵入至驅動傳導部對364c中的身為凸形狀之被驅動傳導部對75c。藉由此,藉由使驅動傳導部對364c與被驅動傳導部對75c作接觸,驅動力係成為被從耦合構件364而傳導至驅動側凸緣構件75處。
接著,針對包含有前述之驅動側凸緣單元369的清潔單元60,使用圖18來作說明。
圖18,係為用以對於本實施例之清潔單元60的驅動側之構成作說明之部分立體圖。
如同圖18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376處,係被設置有支持耦合構件364之圓筒內周面376a、支持凸輪構件70(於後再述)之圓筒外周面376b、以及從圓筒外周面起而朝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376c等。又,在驅動側凸緣單元369與側邊構件376之間,係被設置有桿構件(操作構件)12、凸輪構件70。
桿構件12,係由被設置於其中一端側處之抵接部12a和被設置於另外一端側處之被卡合部12b以及將抵接部12a和被卡合部12b作連接的被滑動部12c等,而構成之。凸輪構件70,係身為具備有被支持部70e之環狀的構件,該被支持部70e,係身為圓筒狀之內周面。又,在凸輪構件70處,係被設置有長邊方向內側之內端面70c、長邊方向外側之第1面70a、與第1面70a相平行並且較第1面70a而更朝向長邊方向內側作了凹陷之第2面70d、以及將第1面70a和第2面70d平滑地作連接的傾斜面70b。
桿構件12,係以會使被滑動部12c位置於被設置在清潔框體371處的滑動肋間371g處的方式而被作配置,並相對於清潔框體371而可在箭頭Y1、Y2方向上移動地被作支持。其中一方之進退凸輪構件70,係使被支持部70e嵌合於側邊構件376之圓筒外周部376b處,並相對於側邊構件376而可旋轉且可在軸線Q2方向上移動地而被作支持。
接下來,使用圖18以及圖19,針對桿構件12、凸輪構件70、耦合構件376之協同動作進行說明。
圖19,係為桿構件12與耦合構件364之協同動作的說明圖。
首先,被設置在桿構件12之其中一端處的被卡合部12b,係與進退凸輪構件70之桿構件卡合部70a相卡合。藉由此,桿構件12之箭頭Y1、Y2方向之移動與凸輪構件70之旋轉係成為相互連結。桿構件12,係身為為了使耦合構件364在軸線方向上作進退移動而被進行操作的操作構件。
若是使用者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則係成為如同下述一般。作為桿構件12之箭頭Y1方向之移動的結果,凸輪構件70係以圖18(a)中的逆時針方向(在圖18(b)中之順時針方向)而旋轉。如此一來,與側邊構件376之突起部376c相抵接的凸輪構件之場所,係從第1面70a起經由傾斜面70b而朝向第2面70d移動。伴隨於此,凸輪構件70係與耦合構件364一同地而一面利用第1按壓構件59(參照圖16)之推壓力一面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
相反的,若是使用者使桿構件12朝向與箭頭Y1方向相反側之箭頭Y2方向移動,則凸輪構件70係朝向與上述相反之方向而旋轉,並抵抗第1按壓構件之推壓力,耦合構件364係朝向箭頭Z2方向移動。亦即是,耦合構件364,係朝向感光體滾筒之外部移動,亦即是,耦合構件364之前端係朝向從感光體滾筒而遠離之方向移動。
如同上述一般,經由凸輪構件70,桿構件12之箭頭Y1、Y2方向之動作與耦合構件364之箭頭Z1、Z2方向之動作係成為相互連動。
針對將包含有以上之構成的清潔單元60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並將驅動傳導構件81與耦合構件364之間之驅動作連結的構成,使用圖20來作說明。
圖20,係為對於使耦合構件364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連結的模樣作展示之剖面圖。
首先,在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之前,先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2方向移動。如此一來,如同前述一般,耦合構件364係成為朝向箭頭Z2方向而作了移動的狀態。若是在此狀態下而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則如同圖20(a)、(b)中所示一般,耦合構件364,係在長邊方向上而成為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作了分離的位置。又,此時,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的,大齒輪係朝向箭頭N1方向傾斜。若是從此狀態起而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則耦合構件364係朝向圖18中所示之箭頭Z1方向移動。其結果,如同圖20(c)、(d)中所示一般,傾斜面364係接近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面81h。之後,起因於耦合構件364之傾斜面364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斜面81h相接觸一事,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係減少。之後,如同圖20(e)、(f)中所示一般,一面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減少,一面使傾斜面364g1進入至驅動傳導構件81之細縫部81g中。最終而言,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係相卡合(參照圖20(e)、(f))。
相反的,在使卡匣B從裝置本體A而脫離的情況時,係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2方向移動。如此一來,耦合構件364係朝向箭頭Z2方向移動,與驅動傳導部之間之卡合係解除,最終而言,係回到圖20(a)、(b)之狀態。藉由此,係能夠使卡匣B從裝置本體A而脫離。
如同以上所示一般,若依據本實施例,則藉由經由桿構件12來使耦合構件364在長邊方向(軸線方向)上移動,係能夠將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與耦合構件364之卡合自由地作連結以及解除。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雖係設為藉由使用者之操作來使桿構件12移動之構成,但是,係亦可設置以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2方向移動的方式來作推壓的彈簧等之推壓構件。進而,係亦可如同圖21中所示一般,在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處設置使桿構件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之部位(卡匣按壓構件1)。
在圖21中,與開閉扉13相互連動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伴隨著開閉扉13之關閉動作,來並不僅是按壓卡匣地而亦對於桿構件12作按壓。伴隨於此,桿構件12係相對於卡匣之框體而朝向箭頭Y2方向移動。於此種構成的情況時,在卡匣B之裝卸時,由於使用者係成為並不需要對於桿構件12進行操作,因此使用便利性係提升。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卡匣B的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在本實施例中,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連結之耦合構件(卡合構件、可動構件、進退構件)364,係能夠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進退移動。亦即是,如同圖20中所示一般,耦合構件364,係能夠在「朝向感光體滾筒62之內部而作退避」之位置和「朝向感光體滾筒62之外部而作了進出」之位置之間而移動。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耦合構件364,雖係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相平行地而作直線性移動,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身為此種構成。只要是耦合構件364之移動方向為具備有軸線方向之成分,則便能夠將耦合構件364視為在軸線方向上移動。
耦合構件364與感光體滾筒62,係分別身為滾筒單元之一部分。
耦合構件364,係除了作為被驅動傳導部(輸入耦合部)364a之突起部以外,亦具備有圓筒部364g,在圓筒部364g之前端近旁處,係具備有傾斜面(傾斜部)364g1(參照圖17(a))。在耦合構件364進行進退移動時,此傾斜部364g1,係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一同地而在軸線方向(圖17(a)之箭頭z1、z2方向)上移動。亦即是,傾斜部364g1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係一體性地移動。
故而,在耦合構件364從退避位置而朝向進出位置作移動時,傾斜部364g1係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一同地而朝向感光體滾筒之外部、亦即是朝向接近驅動傳導構件81之方向而作進出。伴隨著此移動,傾斜部364g1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觸,並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參照圖20(c)、(d)、(e)、(f))。因此,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係能夠與耦合構件364之被驅動傳導部364a確實地作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係將用以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的傾斜部364g1,以包圍被驅動傳導部364a之全部周圍的方式而圓周狀地作了配置(參照圖17(a))。亦即是,耦合構件364,係具備有將被驅動傳導部(驅動輸入部、驅動力承受部)作包圍的圓筒部364g,在此圓筒部364g之前端近旁處,係具備有傾斜部364g1。因此,無關於耦合構件364之相位,傾斜部364g1係絕對會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接觸。
然而,係並不被限定於此種構成,而亦可考慮將傾斜部364g1僅配置在特定的部分處之構成。例如,只要是在耦合構件364之停止時,耦合構件364會以成為特定之相位的方式而被作保持,則係可在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觸的特定之位置處而配置傾斜部364g1。
又,在本實施例中,傾斜部364g1,係在軸線方向上,而配置在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相重疊之位置處。亦即是,如同圖16(a)中所示一般,若是將傾斜部364g1和被驅動傳導部364a投影於與軸線Q2相平行之直線上,則傾斜部364g1之投影區域U1與被驅動傳導部364a之投影區域U2係至少會部分性地重疊。但是,與實施例1相同的,係亦可將本實施例之傾斜部364a1配置在較被驅動傳導部364a而更靠軸線方向之外側(圖16(a)中所示之箭頭z1側)處。亦即是,係亦可將傾斜部364g1,配置在相較於被驅動傳導部364a而距離感光體滾筒62之非驅動側之端部62z2更遠之處。
卡匣B,係更進而作為用以移動耦合構件364之操作構件,而具備有桿構件。桿構件12之端部,係朝向卡匣之後方而突出(圖21)。在卡匣B之後方處,藉由桿構件12受到外力一事,桿構件12係朝向卡匣之前方移動。伴隨於此移動,耦合構件364係成為從退避位置而朝向進出位置作移動。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係具備有能夠作傾斜動作並且能夠輸出驅動力之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81(參照圖3、圖4)。
另一方面,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耦合構件364(參照圖3、圖18)。
耦合構件364,係位置於感光體滾筒之驅動側之端部(第1端部)之近旁處,並身為以成為能夠朝向前述感光體滾筒傳導驅動力的方式而被與感光體滾筒作了連接的驅動輸入構件。又,耦合構件364,係身為能夠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之可動構件(參照圖19)。
耦合構件364,係具備有用以與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前端處的凹部(輸出耦合部)81e(圖4)作卡合並接受驅動力的被驅動傳導部(驅動力承受部、卡合部)364e(圖17(a))。耦合構件364,係身為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
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身為具備有與凹部81e相對應的形狀之突起(圖17(a))。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沿著耦合構件364和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Q2而被作配置。亦即是,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位置於軸線Q2上。
又,耦合構件364,係具備有傾斜部364g1。傾斜部364g1,係身為能夠與被驅動傳導部364e一體性地移動之構件。亦即是,在耦合構件364朝向軸線方向Z1、Z2進行移動時,被驅動傳導部364e與傾斜部364e係一同地在軸線方向Z1、Z2上移動(參照圖19)。同樣的,在耦合構件364進行旋轉驅動時,傾斜部364g1與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一同作旋轉。
在本實施例中,傾斜部364g1係被配置在圓筒部364g之邊緣處。
另外,傾斜部364e,係位置在較被驅動傳導部364e而更相對於耦合構件364之軸線而作了遠離的位置處(圖16、圖17(a))。
在耦合構件36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而作移動時,傾斜部364g1,係藉由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接觸一事,而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藉由此,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成為能夠進入至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之內部(參照圖20)。亦即是,卡匣之耦合構件364係成為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連接之狀態。
另外,為了改變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耦合構件364之傾斜部364g係成為如同下述一般。若是將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起直到傾斜部364g為止的距離,沿著與軸線相正交之方向來作測量,則該距離,係隨著從非驅動側遠離一事而變大(變長)。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傾斜部364g1之左側係相較於傾斜部364g1之右側而位置在相對於軸線Q2而更遠之位置處。於此,圖16之左側係身為卡匣之驅動側,右側係身為卡匣之非驅動側。
亦即是,傾斜部364g1,係隨著從感光體滾筒62之非驅動側之端部(第2端部)62z2而遠離,而亦從軸線Q2而遠離(參照圖16)。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耦合構件364,係亦可視為乃身為藉由傾斜部364g1來對於驅動傳導構件81作按壓、推壓並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的卡匣側之按壓構件(推壓構件)。
耦合構件364,係發揮有作為從驅動輸出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之驅動輸入構件和對於驅動輸出構件81作按壓的按壓構件之2個的作用。然而,耦合構件364係並非絕對需要發揮2個的功用,例如係亦可考慮有僅發揮作為按壓構件之功用的構成。於此情況,係只要另外在卡匣處設置驅動輸入構件即可。亦即是,如同使用圖15等而於前所述一般,係只要使卡匣B具備有能夠與被設置在驅動輸出構件81之外周面處的齒輪部81f(參照圖4)相咬合之齒輪構件187即可。將此齒輪構件187對於感光體滾筒62而可傳導驅動地作連接之方法,係如同使用圖22等而於前所述一般。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當在卡匣處設置齒輪構件187的情況時,齒輪構件187係並不需要成為能夠在與其之軸線相正叉之方向上作移動。此係因為,驅動輸出構件81,由於係藉由與傾斜部364g1作接觸一事而將其之傾斜角度縮小,因此,係僅需要將齒輪構件187配置在能夠與在該狀態下的驅動輸出構件81相咬合之位置處便已充分之故。
另外,在藉由齒輪構件187所受到之驅動力來使感光體滾筒62旋轉的情況時,耦合構件364之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並不需要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亦即是,係亦能夠從作為按壓構件之耦合構件364而將被驅動傳導部364e去除。但是,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亦發揮有作為藉由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參照圖4)作卡合一事來將驅動傳導構件81相對於卡匣而作定位的卡合部之功用。故而,作為按壓構件之耦合構件364,若是具備有作為卡合部之被驅動傳導部364e,則為理想。為了將被驅動傳導部364e設為雖然會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卡合但是並不會接受驅動力的單純之卡合部,若是對於被驅動卡合部364e之形狀作改變,則為理想。例如,若是被驅動傳導部364e之形狀變更為圓柱形狀之突起,則被驅動傳導部364e,係成為僅身為就算是在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81e作了卡合時也不會接受驅動力的單純之卡合部。
另外,係亦可考慮有使卡匣作為驅動輸入構件而具備有耦合構件364與齒輪構件187之雙方的構成。 〈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藉由將身為使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481作傾斜的按壓構件(本體側按壓構件、本體側推壓構件)402按下一事來使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耦合構件464作卡合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23(a),係為本實施例中之卡匣之立體圖。圖23(b)、圖24,係對於圖23之耦合構件464附近之擴大圖作展示。圖24(a),係對於桿構件412最為朝向箭頭Y2方向作了移動的狀態作展示。圖24(b),係對於從此狀態起而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1方向作了移動時的姿勢作展示,圖24(c)係對於從該狀態起而更進而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直到作了衝抵為止時的姿勢作展示。
藉由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的圖18相同之構成,桿構件412與耦合構件464之動作係相互連動。亦即是,若是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則耦合構件464係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若是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2方向移動,則耦合構件464係朝向箭頭Z2方向移動。又,在耦合構件464之前端處,係被設置有倒角部(傾斜部)464a。
進而,在本實施例中,桿構件412與下壓構件(卡匣側按壓構件、卡匣側推壓構件)402之動作亦係相互連動。如同圖23(b)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476處,係被設置有以滾筒之旋轉軸線Q2作為中心的圓周狀之細縫476a,於其之內部,下壓構件402係可沿著細縫476a來作轉動地而被作安裝。又,下壓構件402,係藉由未圖示之彈簧而被朝向箭頭G4方向作推壓。另一方面,在桿構件412處,係被設置有導引部412a,並與下壓構件402之第1被導引部402a作抵接。
於此,從圖24(a)之狀態起而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由於下壓構件402係被朝向箭頭G4方向作推壓,因此第1被導引部402a係受到有抵接力F41。由於第1被導引部402a係身為錐狀面,因此抵接力F41係具備有箭頭Z1方向之分力F41a。其結果,下壓構件402係使第1被導引部402a被桿構件412之導引部412a作導引,並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其結果,係到達圖24(b)之狀態。另外,在此時序處,耦合構件464係並未從圖24(a)之位置而移動。
若是進而使桿構件412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則第2被導引部402b係受到有抵接力F42。由於第2被導引部402b係與第1被導引部402a相異而並非身為錐狀面,因此抵接力F42係並不具備有箭頭Z1方向之分力。其結果,桿構件412之導引部412a係將下壓構件402之第2被導引部402b作導引,下壓構件402係沿著細縫476a而以滾筒62之旋轉軸線Q2作為中心來朝向箭頭C40方向轉動。
與下壓構件402之C40方向之移動同時地、或者是接續於其之後,耦合構件464係藉由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的機構而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其結果,係到達圖24(c)之狀態。如同本實施例一般地,藉由將耦合構件464以凸輪構件70來作導引(參照圖18),並將下壓構件402藉由桿構件412來作導引,係能夠使耦合構件464與下壓構件402分別在任意之時序處而動作。
接著,針對本實施例之驅動傳導構件481的構成作說明。圖85、圖25(a),係為對於在本實施例中之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部之外觀作展示之側面圖,圖25(c)係為對於在蓋構件401內部處的驅動傳導構件481之支持構成作展示之剖面圖。如同圖85中所示一般,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傳導構件481係使其之一部分藉由蓋構件401而被作覆蓋。此係為了讓使用者不會觸碰到驅動傳導構件481而對於驅動傳導構件481作保護。
如同圖25(c)中所示一般,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的,按壓構件484,係藉由未圖示之推壓彈簧而被以旋轉軸線484a作為中心地來朝向箭頭E40方向作推壓。因此,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藉由按壓構件484而被以抵接力F40來作按壓,並朝向箭頭B40方向作傾斜。另外,如同圖25(a)中所示一般,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藉由蓋構件401而使周圍被作覆蓋。蓋構件401,係具備有3個場所的切缺部401a、切缺部401b、切缺部401c。此係為了從蓋構件401而使驅動傳導構件481之一部分作露出。亦即是,在驅動傳導構件481處,係構成為使為了發揮其之功能所需要的部分從蓋構件401而露出。
接下來,針對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耦合構件464之間之卡合動作作說明。圖25,係針對緊接於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之後的狀態作展示。為了簡單化,圖25(a)以及圖25(c),係針對卡匣B而僅將下壓構件412作顯示。又,圖25(b)係僅將下壓構件412和按壓構件484作顯示。在此狀態下,如同前述一般,驅動傳導構件481係朝向箭頭B40方向而傾斜,被設置在前端處的身為凹形狀之驅動傳導部481e,係相對於滾筒62之軸線Q2而以芯偏移量W41來作了偏芯。
在本實施例中,如同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在開閉扉13處,係搭載有對於桿構件412作按壓之機構。在圖21中,藉由開閉扉13之按壓構件1而被作按壓的桿構件12,係相當於本實施例中之桿構件412。若是對於開閉扉13進行操作而使卡匣B之桿構件412如同使用圖24所作了說明一般地來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則下壓構件402係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之後,如同圖25(b)中所示一般,若是下壓構件402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則前端402c係與按壓構件484之端部484b相接觸。下壓構件402之前端402c由於係成為錐狀形狀,因此,按壓構件484係以軸線484a作為中心而朝向圖25(c)中所示之箭頭E41方向旋轉,並到達圖26(b)之狀態。其結果,如同圖26(a)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481係成為朝向箭頭B41方向而以芯偏移量W42來作了傾斜的狀態。
若是從此狀態起更進而將開閉扉13關閉,則桿構件412係更進而朝向箭頭Y1方向移動(參照圖24),下壓構件402係在滾筒之軸線Q2周圍而朝向箭頭C40方向旋轉。因此,按壓構件484係更進而朝向箭頭E41方向旋轉,並到達圖27(b)之狀態。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481係如同圖27中所示一般地而成為朝向箭頭B42方向而以芯偏移量W43來作了傾斜的狀態。此時,同時地,耦合構件係朝向Z1方向移動(參照圖24),並如同圖28(a)中所示一般地而與倒角部464a相接觸。若是從此狀態起而更進一步使耦合構件464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則如同圖28(b)一般地,耦合構件464係被插入至驅動傳導構件481之驅動傳導部(輸出耦合部、凹部)481e中並作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下壓構件402雖係構成為進行將作為第1動作之直線前進運動與作為第2動作之旋轉運動作了組合的動作,但是,此些之運動係並不被限定於在本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構成,而亦可任意地作組合。又,係並非絕對需要進行直線前進運動與旋轉運動之雙方的動作。係只要是能夠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朝向箭頭E41方向旋轉)即可。例如,藉由如同圖29中所示一般地將錐狀形狀402c增大,就算是僅藉由朝向Z1方向之進退運動亦能夠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
例如藉由採用如同圖30中所示一般之構成,係能夠相對於身為被作了固定的構件之導引軌403,來使作用構件404作前進(朝向Z41方向移動)、上升(朝向X41方向移動)、下降(朝向X42方向移動)。在此例中,作用構件404之細縫部404a係被導引軌403之軌道部403所導引。又,作用構件404之被導引轂404b,係藉由滑動導引構件405之凸輪溝405a而被作導引。又,作用構件404之底部404c,係藉由滑動導引構件405之頂面405b而被作導引。藉由將此機構自由地作組合,係能夠使下壓構件402進行如同圖31中所示一般之前進、上升、前進、下降之類的曲柄狀之移動。藉由此,就算是並不在前端處設置錐狀形狀,也能夠避開蓋構件401地而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 以下,對於使用有在圖30中所示一般之構成並且能夠僅藉由直線前進動作來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的卡匣之例作展示。圖86(a)係為具備有本機構的卡匣之立體圖,圖86(b)係為耦合構件464近旁之擴大圖。如同圖86(b)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476處,係被設置有保持孔476b,於其中,下壓構件414係可朝向箭頭X41方向、箭頭X42方向、箭頭Z1方向以及箭頭Z2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又,下壓構件414,係藉由未圖示之彈簧而被朝向箭頭Z2方向作推壓。另一方面,桿構件413,係在卡匣B處可朝向箭頭Y1方向以及箭頭Y2方向作滑動地而被作安裝。在桿構件413處,係被設置有身為用以使下壓構件414朝向箭頭Z1方向以及箭頭Z2方向作移動的凸輪之導引肋413a、和身為用以使其朝向箭頭X41方向以及箭頭X42方向作移動的凸輪之導引細縫413b。接下來,針對下壓構件414動作並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的模樣,使用圖87以及圖88來作說明。圖87(a)~圖87(e),係為對於在使桿構件413朝向箭頭Y1方向而逐漸作了滑動時的下壓構件414之動作以時間序列來作了展示者。又,圖88(a)~圖88(e),係為分別與圖87(a)~圖87(e)相對應之剖面圖。若是從圖87(a)以及圖88(a)之狀態起而使桿構件413朝向箭頭Y1方向作滑動,則下壓構件414係被導引肋413a所導引並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而鑽到蓋構件401之下。之後,係到達圖87(b)以及圖88(b)之狀態。若是從此狀態起而更進一步使桿構件413朝向箭頭Y1方向作滑動,則下壓構件414係被導引細縫413b所導引並朝向箭頭X41方向移動,並到達圖87(c)以及圖88(c)之狀態。若是更進一步使桿構件413朝向箭頭Y1方向作滑動,則下壓構件414係被導引肋413a所導引並朝向箭頭Z1方向移動,而爬上至按壓構件484之上,並到達圖87(d)以及圖88(d)之狀態。若是更進一步使桿構件413朝向箭頭Y1方向作滑動,則下壓構件414係被導引細縫413b所導引並朝向箭頭X42方向移動,並將按壓構件484下壓,而到達圖87(e)以及圖88(e)之狀態。
最後,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有以輸出驅動力的方式而被構成之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481、和藉由將驅動傳導構件作推壓一事而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之按壓構件(推壓構件、本體側按壓構件)484(圖25(a))。
卡匣B,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以對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作按壓的方式而被構成的身為卡匣側按壓構件之下壓構件(推壓構件)402(參照圖2(a)、圖23)。感光體滾筒62,係被配置於卡匣之前方處,其之一部分係露出。所謂卡匣B之前方,在圖2(a)中係為左側,在圖23(a)中係為圖之右側。
下壓構件402,係與感光體滾筒62一同地而被配置在卡匣之前方處(參照圖23(a))。又,係在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上,被配置於卡匣之驅動側處。所謂卡匣之驅動側,係身為在圖23中以箭頭Z1所示之側,並身為在卡匣處而耦合構件464所被作配置之側。亦即是,耦合構件64與下壓構件402,係被配置於相同之側處。
卡匣側之下壓構件402,係以藉由按壓、推壓裝置本體側按壓構件484一事而使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角度改變的方式而被構成(參照圖27(a)、圖28(b))。
亦即是,當下壓構件402作用於裝置本體側之按壓構件484處時,相對於感光體滾筒62的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係變小(參照圖28(b))。
藉由使傾斜角度變小,驅動傳導構件481係成為能夠與卡匣作連結。在本實施例中,係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處被配置有耦合構件(卡合構件)464(參照圖23)。藉由使此耦合構件46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481而在卡匣之軸線方向上作進出,來與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之前端處的凹部(輸出耦合部)481e作卡合、連結(參照圖28(b))。藉由此,驅動傳導構件與卡匣係被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結。
若是更詳細作說明,則耦合構件464,係從「朝向感光體滾筒之內部而作退避」之退避位置(圖28(a))起,而朝向「朝向感光體滾筒之外部而作了進出」之進出位置(圖28(b))來在軸線方向上作移動。另外,耦合構件464,係並非絕對需要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相平行地而移動,並且也並不需要進行直線性的移動。只要在耦合構件464之移動方向中存在有軸線方向之成分,則便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作卡合。
另外,將驅動傳導構件481與卡匣60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結之手段,係並不被限定於可進行進退移動之耦合構件464。例如,係亦可考慮有下述之構成:亦即是,替代耦合構件464,而如同圖15中所示一般地,將齒輪構件187連接於顯像輥處,並使此齒輪構件187與藉由下壓構件402來使傾斜角度被作了縮小的驅動傳導構件481作連接。亦即是,藉由在卡匣處設置與被設置於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外周部處之齒輪部相咬合的齒輪構件,驅動傳導構件與卡匣B亦係被可傳導驅動地作連結。在感光體滾筒62處,係只要將此齒輪構件187所受到的驅動力經由被設置在卡匣內部之其他之齒輪39、63(參照圖22)來作傳導即可。於此情況,卡匣之齒輪構件係成為驅動輸入構件。又,於此情況,齒輪構件187(圖15),係並不需要成為能夠在與其之軸線相正叉之方向上作移動。此係因為,係只要將齒輪構件187固定在能夠和「使傾斜角度作了縮小的驅動傳導構件481」相咬合之位置處即可之故。
若是使卡匣作為驅動輸入構件而具備有齒輪構件,則耦合構件464係就算是並不從驅動傳導構件而接受驅動力亦可。係只要將耦合構件464設為僅為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作卡合之單純的卡合構件,而構成為並不使此卡合構件對於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即可。或者是,係亦可將耦合構件464從卡匣而去除。但是,當在感光體滾筒62之端部近旁處存在有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的情況時,由於係能夠藉由卡合構件來進行驅動傳導構件之定位,因此係為理想。
又,係亦能夠使卡匣具備有齒輪構件與耦合構件之2個的驅動輸入構件。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係身為藉由使桿構件(操作構件)412(圖23(a))從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使下壓構件402動作之構成。亦即是,桿構件412,係在卡匣之後方(圖23之左側)處而從卡匣之框體(殼體)而突出。因此,桿構件412,係與在圖21中所圖示的桿構件12相同地,能夠與被設置在裝置本體之扉13處的按壓構件1作接觸並接受外力。藉由此外力,桿構件412之端部係朝向卡匣之前方而移動。伴隨著此桿構件412之移動,下壓構件402係動作。
進而,桿構件(操作構件)412,係並不僅是使下壓構件402動作,而亦身為用以使耦合構件464動作之操作構件。
桿構件412,係構成為會使下壓構件402較耦合構件464而更先開始動作。在藉由下壓構件402來使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縮小之後,係能夠使耦合構件464與此驅動傳導構件481作連結。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雖係藉由1個的桿構件412來使下壓構件402與耦合構件464之雙方動作,但是,係亦可針對下壓構件402以及耦合構件464,而分別準備桿構件(操作構件)。例如,在後述之實施例(參照圖63)中,係對於具備有2個的操作構件(桿構件)905、812之卡匣的構成有所揭示。如此這般,係可配置2個的操作構件。
下壓構件402,較理想,係以能夠按壓裝置本體之按壓構件的方式,而進行包含以下之動作的複數之動作。
較理想,下壓構件402,係進行朝向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Z1(參照圖25(a))作移動並接近按壓構件之第1動作。此時,下壓構件係並非絕對需要與軸線方向相平行地而移動,並且也並不需要進行直線性的移動。只要在第1動作中之下壓構件402所移動的方向中存在有軸線方向之成分即可。
較理想,在此第1動作之後,下壓構件402,係進行朝向與第1動作之方向Z1(參照圖25(a))相異之方向作移動的第2動作。在圖26(b)中,係對於下壓構件朝向與軸線方向相交叉之C40方向作移動的例子作了展示。藉由將複數之動作作組合,下壓構件402,係成為易於使裝置本體側之按壓構件484適當地作移動。
另外,係亦可將在本實施例中所示之下壓構件402和桿構件412等從卡匣而分離並作為與卡匣相異之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之裝置本體作安裝的附件。此種附件之例,係在以下之實施例5中作說明。 〈實施例5〉
接下來,針對使用能夠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卸下的附件來如同實施例4一般地而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的構成作說明。
所謂附件,係為與卡匣B相獨立的可作安裝之單元。在本實施例中,附件,係身為用以對於被設置在裝置本體A處的驅動傳導構件而起作用之構件,並為由使用者而安裝於裝置本體A處者。
圖32,係為本實施例中之附件構件502之立體圖。附件構件502,係具備有下壓面502a,又,係可旋轉地而被安裝有阻尼齒輪587。另外,與實施例1相同的,阻尼齒輪587係具備有特定之旋轉阻抗。 圖89,係為本實施例中之卡匣B之立體圖。在蓋構件576之耦合構件464近旁處,係被設置有拱出部504。
圖33,係對於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開啟並將附件構件502安裝於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a處的狀態作展示。與在實施例4中之圖27(b)相同的,附件構件502之下壓面502a係將按壓構件484作下壓。在此狀態下,由於開閉扉13係為開啟,因此,如同在實施例1中而於前所敘述一般,無關於按壓構件484之姿勢,驅動傳導構件481均係維持為朝向箭頭B40方向而作了傾斜的狀態。於此,若是將卡匣B插入至裝置本體A中,並將開閉扉13關閉,則如同圖34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係被解除,齒輪部481f與阻尼齒輪587之齒輪部587a係相咬合。又,被設置在卡匣B處之拱出部504,係被配置在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c之內部。
於此,若是施加驅動並使驅動傳導構件481朝向箭頭R方向旋轉,則藉由齒輪部彼此之在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上的咬合力F50,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與拱出部504相接觸,並成為與滾筒之旋轉軸線Q2略同軸之姿勢。亦即是,拱出部504,係與在實施例1中之傾斜肋86(參照圖84)相同的,身為在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作了接觸時以使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縮小的方式而有所傾斜之傾斜部(接觸部)。
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縮小一事同時地,如同在實施例1中所作了說明一般,藉由齒輪彼此之咬合推入力(在圖9中之F3),驅動傳導構件係朝向長邊方向、亦即是在圖34中之紙面面前方向作移動。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481之驅動傳導部481e與耦合構件464係作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將驅動傳導構件481設為與滾筒之軸線Q2略同軸,係在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c處配置有拱出部(傾斜部)504,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例如,係只要如同在實施例4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在耦合構件464之前端處設置倒角部464a(圖28(a))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將驅動傳導構件481相對於耦合構件464而在長邊方向上作拉近,係在附件構件502處設置有阻尼齒輪587,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係亦可如同在實施例1中所示一般地而設置在卡匣B處。又,係亦可並非為配置在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a處而是配置在切缺部401c之位置處。於此情況,亦同樣的,係可在卡匣B處設置阻尼齒輪587,亦可使與附件構件502相異之其他之新的附件具有阻尼齒輪587。
另外,在將阻尼齒輪587設置在卡匣B處的情況時,係並非絕對需要使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耦合構件464作卡合。係亦可直接利用阻尼齒輪587所受到的驅動力來驅動卡匣B。或者是,係亦可並不設置阻尼齒輪,而與先前所敘述之實施例相同的,在卡匣處設置桿構件412並使耦合構件464作進退。
在本實施例中,附件之下壓面502a,係身為相當於實施例4之卡匣所具有的按壓構件402(參照圖23、24)之部分。下壓面502a,係身為以與按壓構件484作接觸並使按壓構件484移動的方式所構成之接觸部。下壓面502a,係使按壓構件484以從驅動傳導構件481而遠離的方式來作移動,並固定於該位置處。藉由此,驅動傳導構件481係成為不會被按壓構件484所按壓,或者是使被按壓之力減少,因此,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係變小。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481係成為能夠與卡匣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結。在本實施例中,下壓面502a係在附件處而成為不移動之部分,但是,只要是能夠與按壓構件484作接觸並使按壓構件484移動,則係亦可將下壓面502a設為能夠進行移動。
又,係亦可將下壓面502a,如同實施例4之下壓構件402一般地而設為與裝置本體A之扉13之開閉相互連動並作移動之構成。於此情況,若是將下壓面502a如同實施例4之下壓構件402一般地作變更,並將在實施例4中所作了說明的桿構件412和細縫476a亦設置在附件處,則為理想。亦即是,係只要將在實施例4中所作了說明的側邊構件476(圖23(b))和被支持於該處之各構件,從卡匣之其他部分而分離並構成為附件即可。
作為如同本實施例一般之使用附件來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作變更的理由,例如係可考慮有以下之理由。如同上述一般,依存於卡匣之構成,在進行卡匣之裝卸時,係會有以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的情況時能夠更為順暢地進行卡匣之裝卸的情形。因此,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係採用有使驅動傳導構件意圖性地作傾斜之構成。而,在前述之各實施例中,係以伴隨著卡匣之裝著而將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縮小的方式來作了構成。
然而,在能夠對於裝置本體而將相異構成之卡匣選擇性地作裝著的情況時,依存於卡匣之種類,係會有在進行該卡匣之裝卸時並不需要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的情況。故而,在像是僅使用有並不特別需要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之卡匣的情況等時,係會有以並不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或者是使傾斜角度縮小為更理想的情況。於此種情況時,使用者係可藉由將如同本實施例一般之附件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處,來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角度作變更。使用者,係只要在將附件安裝於裝置本體處之後,再將卡匣裝著於裝置本體處即可。
附件,較理想,係預先設為能夠從裝置本體A而卸下。此係因為,當再度成為了需要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時,使用者只要將附件卸下,便能夠如同原本一般地來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之故。
在圖32中所示之附件,與在圖89中所示之卡匣,係均為能夠對於裝置本體作裝著的裝著單元。係將附件與卡匣總稱為裝著套件(裝著單元套件)。裝著套件,係身為由能夠裝著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處的複數之單元所成之套件。 〈實施例6〉
接下來,針對使用能夠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卸下的附件來將耦合構件作卡合的其他實施例作說明。在前述之實施例5中,雖係針對作用於對驅動傳導構件作按壓的本體側之按壓構件處之附件而作了介紹,但是,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直接作用於驅動傳導構件處的附件作介紹。
圖35,係為在本實施例中之附件構件602之立體圖。如同圖35(a)中所示一般,在附件構件602處,係設置有能夠以軸線602a作為中心而轉動的可動腕603,於其之前端處係被安裝有阻尼齒輪687。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的,阻尼齒輪687係具備有特定之旋轉阻抗。在軸線602a處,係被安裝有身為線圈彈簧之推壓彈簧604,並將可動腕603朝向箭頭A60方向作推壓。如同圖35(c)中所示一般,可動腕603係藉由衝抵於附件構件602之衝抵部602b處而使姿勢被決定。如同圖35(b)中所示一般,可動腕603,係能夠與被設置於前端處之阻尼齒輪687一同地而與推壓彈簧604之推壓力相抗衡並朝向箭頭A61方向作轉動。
亦即是,阻尼齒輪687,係在附件處而被可移動地支持於可動部腕606處,並構成為能夠使阻尼齒輪687之軸線之位置作移動。 圖90,係為本實施例中之卡匣B之立體圖。在蓋構件676之耦合構件464近旁處,係被設置有拱出部605。
圖36,係對於將開閉扉13開啟並將附件構件602安裝於裝置本體A處的狀態作展示。如同前述一般,在開閉扉13為開啟的狀態下,驅動傳導構件481係維持為朝向箭頭B40方向而作了傾斜的狀態。因此,若是將附件構件602作裝著,則阻尼齒輪687係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之齒輪部481f相抵接,附件構件602之可動腕603係成為朝向箭頭A61方向而作了轉動的狀態。另一方面,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藉由推壓彈簧604之推壓力而從阻尼齒輪687受到有抵接力F60。係以使此抵接力F60會相較於驅動傳導構件藉由按壓構件484所受到的抵接力F61而更充分大的方式,來選擇推壓彈簧604。
於此,係將卡匣B插入至裝置本體A中,並將開閉扉13關閉。在圖36中,驅動傳導構件481從阻尼齒輪687所受到的抵接力F60,由於係較從按壓構件484所受到的抵接力F61而更大,因此,如同圖37中所示一般,可動腕603係朝向箭頭A60方向轉動,直到與衝抵部602b相衝抵為止。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係被解除。亦即是,藉由使阻尼齒輪687對於驅動傳導構件481作按壓、推壓,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係變小。在本實施例中,阻尼齒輪687,係身為藉由對於驅動傳導構件481施加力而改變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的按壓構件(推壓構件)。若是更詳細作說明,則阻尼齒輪687,在卡匣之裝著時,係構成為使相對於卡匣之感光體滾筒的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變小。
又,被設置在卡匣B處之拱出部(傾斜部)605,係被配置在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a之內部。
於此,若是施加驅動並使驅動傳導構件481朝向箭頭R方向旋轉,則藉由齒輪部彼此之在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上的咬合力F62,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與拱出部605相接觸,並成為與滾筒之旋轉軸線Q2略同軸之姿勢。同時地,如同在實施例1中所作了說明一般,藉由齒輪彼此之咬合推入力(在圖9中之F3),驅動傳導構件係朝向長邊方向、亦即是在圖37中之紙面面前方向作移動。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481之驅動傳導部481e與耦合構件464係作卡合。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為了將驅動傳導構件481設為與滾筒之軸線Q2略同軸,係在蓋構件401之切缺部401a處配置有拱出部605,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例如,係只要如同在實施例4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在耦合構件464之前端處設置倒角部464a(圖28(a))即可。
又,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將驅動傳導構件481相對於耦合構件464而在長邊方向上作拉近,係在附件構件602處設置有阻尼齒輪687,但是,係並非絕對需要設為此種構成。係亦可如同圖38中所示一般,使可動腕606之作用部606a直接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作抵接。於此情況,可動腕606係成為對驅動傳導構件481作按壓之按壓構件。
藉由此,如同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就算是藉由將阻尼齒輪687設置在其他之場所處、或者是使耦合構件464作進退,亦能夠使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耦合構件464作卡合。
例如,在圖91中所示之卡匣B,係在耦合構件464之近旁處具備有阻尼齒輪687以及拱出部(傾斜部)605。於此,阻尼齒輪687和拱出部505,在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時,係分別被設置在會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的圖34中所示之阻尼齒輪587、拱出部504成為相同配置的位置處。因此,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的(參照圖34),藉由咬合力F50,驅動傳導構件481係與拱出部605相接觸,並成為與滾筒之旋轉軸線Q2略同軸之姿勢。
同時地,如同在實施例1中所作了說明一般,藉由齒輪彼此之咬合推入力(在圖9中之F3),驅動傳導構件係朝向長邊方向、亦即是在圖34中之紙面面前方向作移動。其結果,係能夠使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耦合構件464作卡合。另外,在圖38中,雖係使可動腕606之作用部606a與驅動傳導構件481之齒輪部481f作了抵接,但是,就算是使其與圓筒部481g作抵接,也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同上述一般,在本實施例中,畫像形成裝置之使用者,係預先在裝置本體A處而安裝附件構件,之後再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藉由此,附件係能夠對於驅動傳導構件與卡匣之連接作輔助。
亦即是,係藉由附件,來對於驅動傳導構件481之傾斜角度作變更,或者是,係藉由附件,來使驅動傳導構件481朝向卡匣而作接近。藉由此,係能夠使驅動傳導構件481與被設置在卡匣處之耦合構件或齒輪構件作接觸,並進行驅動之傳導。
如同本實施例中所示一般,為了將驅動傳導構件與卡匣作連接所使用的構成,係亦可並非使卡匣來具備,而是使附件來具有。
〈實施例7〉
針對第7實施例作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構件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圖39,係為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之立體圖。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清潔單元60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側邊構件801,在側邊構件801處,係具備有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01a和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01b。進而,係具備有作為操作構件之桿構件812。在滾筒62之端部處,係具備有作為進退構件(可動構件)之耦合構件864,在耦合構件864之端部處,係具備有進入至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之凹部中而接受驅動的突起(被驅動傳導部864a)。
另一方面,在非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作為可動構件之第2桿構件825。
圖40,係為對於滾筒62之驅動傳導部作展示之剖面圖。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驅動側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凸緣構件75、耦合構件864、第1按壓構件59。藉由此構成,耦合構件864,係在被朝向圖中箭頭H80方向作了按壓的狀態下,成為能夠朝向圖中箭頭H80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亦參考圖16、17)。
使用圖41~圖43,針對耦合構件864之進退構成作說明。圖41~圖43,係為側邊構件801周邊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801之軌道部801k處,係被組裝有桿構件(操作構件)812。第1推壓構件820之線圈部820c係被插入至側邊構件801之固定突起801c處,其之第1推壓端820a係與桿構件812之被推壓突起812b相抵接。第1推壓構件820之第2推壓端820b係與側邊構件801之壁面801m相抵接。藉由此構成,側邊構件801係一面被朝向圖中箭頭H81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81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
凸輪構件70,係使其之內周面70k被可滑動地插入至側邊構件801之圓筒外周面801d處。凸輪構件70之桿構件卡合部70a,係與桿構件812之卡合孔812c以及側邊構件801之導引孔801f相卡合。藉由此構成,凸輪構件70,係配合於桿構件812之移動而成為能夠相對於圓筒外周面801d來作旋轉移動。
耦合構件864之滑動圓筒部864b,係可滑動地被插入至側邊構件801之滑動部801g處。
針對凸輪構件70之動作,藉由圖43和圖44來作說明。於側邊構件801處,係被設置有突起部801e(參照圖41)。又,在凸輪構件70處,係被設置有長邊方向外側之第1面70e(3個場所)、與第1面70e相平行並且較第1面70e而更朝向長邊方向內側作了凹陷之第2面70d(3個場所)、以及將第1面70e和第2面70d平滑地作連接的傾斜面70b(3個場所)(參照圖42)。
圖43,係為在桿構件812處並未作用有從外部而來之力的自然狀態(自由狀態)之模樣。桿構件812,係藉由第1推壓構件820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81方向。此時,凸輪構件70係成為圖中所示之相位。耦合構件864由於係被朝向圖中箭頭H87方向作推壓(參照圖40),因此,凸輪構件70之第1面70e係一面在箭頭H87方向上受到推壓力,一面與側邊構件801之突起部801e相抵接。
圖44,係為桿構件812被作了按壓後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在桿構件812之抵接部812a(參照圖43)處而於圖中箭頭H82方向上受到力,則桿構件812係朝向圖中箭頭H82方向作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70係作旋轉移動並使相位改變,第2面70d係與側邊構件801之突起部801e相抵接。因此,凸輪構件70係相對於自然狀態(圖43之狀態)而朝向圖中箭頭H83方向作移動。其結果,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圖中之箭頭H83方向)突出。
若是作用於桿構件812處之外力消失,則桿構件812係藉由第1推壓構件820之推壓力而朝向圖43之圖中箭頭H81方向移動。其結果,係回復至自然狀態,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非驅動側移動。
藉由圖45、圖46,針對第2桿構件825周圍之構成作說明。圖45、圖46,係為第2桿構件825周圍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第2桿構件825處,係被設置有抵接部825a、卡止部825b、突起部825c。在將滾筒62可旋轉地作支持的作為第1框體之清潔框體830處,係被設置有框體突起部830c、卡止面830d、桿開口830e。
如同圖46中所示一般,第2桿構件825係從清潔框體830之桿開口830e起而在圖中箭頭H84之方向上被作裝著。於裝著後,如同圖45中所示一般,第2桿構件825之卡止部825b係與清潔框體830之卡止面830d相抵接,而進行有第2桿構件825之防止脫落。在第2桿構件825之突起部825c與清潔框體830之框體突起部830c處,係被設置有第2按壓構件831。藉由此,第2桿構件825係一面被朝向圖45之圖中箭頭H88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88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
在圖47~圖58中,對於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的模樣作說明。圖47~圖58,係為對於裝置本體A與卡匣B之裝著作說明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在圖47、圖48中,針對對於裝置本體A處的卡匣B之裝著之構成作說明。圖47、圖78,係為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作了開啟的狀態之立體圖。
如同圖47中所示一般,在裝置本體A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側板850。在驅動側側板850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第1導引部850a、驅動側第2導引部850b,在驅動側第1導引部850a之終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第1定位部850c,在驅動側第2導引部850b之終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第2定位部850d。另一方面,在卡匣B之非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30a、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30b。
如同圖48中所示一般,在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非驅動側側板851。在非驅動側側板851處,係被設置有非驅動側第1導引部851a、非驅動側第2導引部851b。在非驅動側第1導引部851a之終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非驅動側第1定位部851c,在非驅動側第2導引部851b之終端部處,係被設置有非驅動側第2定位部851d。另一方面,在卡匣B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01a、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01b。
對於裝置本體A的卡匣B之裝著,係將卡匣B之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01a、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01b分別以沿著裝置本體A之驅動側第1導引部850a、驅動側第2導引部850b的方式來作裝著。同樣的,係將卡匣B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30a、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30b分別以沿著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第1導引部851a、非驅動側第2導引部851b的方式來作裝著。
在被裝著至了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時(參照圖57),卡匣B之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01a和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01b,係分別位置於裝置本體A之驅動側第1定位部850c和驅動側第2定位部850d處。同樣的,卡匣B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30a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30b,係分別位置於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部851c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部851d處。
圖49,係為裝著了卡匣B的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周圍之模樣。卡匣B之被定位抵接部801h,係與驅動側側板850之定位抵接部850e相抵接,裝置本體A與卡匣B之位置係被決定。
圖50,係為裝著了卡匣B的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之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卡匣B之第2桿構件825之抵接部825a係與非驅動側側板851之被抵接部851e相抵接。因此,卡匣B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30a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30b,係分別並未被一直裝著至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部851c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部851d處。
在圖51中,對於針對此模樣而從裝置本體A之上方來作了觀察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卡匣B之驅動側係略到達至了裝置本體A之深處側處。另一方面,非驅動側係並未到達裝置本體A之深處側處。因此,係以使卡匣B之滾筒62之旋轉軸線相對於當卡匣B在裝置本體A處而被裝著於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裝著位置(參照圖57)處時的滾筒62之旋轉軸線而有所傾斜的狀態,而被作裝著。
在圖52中,對於此時之驅動傳導構件81周圍之模樣作展示。圖中之虛線L80,係對於當使卡匣B在裝置本體A處而被裝著於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參照圖57)處時的滾筒62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作展示。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由於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有所傾斜,因此,係相對於圖中之虛線L80而作Θ81˚之傾斜,其之前端面81k(亦參照圖4)係朝向圖中箭頭H89方向而有所偏移。另一方面,卡匣B係相對於圖中之虛線L80而作Θ82˚之傾斜,其之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亦係朝向圖中箭頭H89方向而有所偏移(參照圖39)。
在圖53中,對於在此狀態下而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作了關閉的模樣作展示。若是將開閉扉13朝向圖中箭頭H86方向而關閉,則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驅動側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與桿構件812之抵接部812a相抵接。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驅動側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逐漸將桿構件812作推入。此時,如同前述一般,卡匣B之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
在圖54中,針對耦合構件864朝向驅動側而作了突出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前述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前端面81k和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係均朝向圖中箭頭H89方向而有所偏移。因此,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和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亦參照圖4)之在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相正交之方向(與L80相正交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係變少。因此,作了突出的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係進入至驅動傳導部81e中。
藉由圖55、圖56,對於在此狀態下而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圖中所示一般,驅動側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完全地完成桿構件812之推壓。另一方面,非驅動側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開始對於清潔構件830之按壓部830d作按壓。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藉由驅動側之卡匣按壓構件1,卡匣B之非驅動側係被作按壓。在圖56中,對於此時之裝置本體A與卡匣B之非驅動側之模樣作展示。若是卡匣B被作按壓,則在正與非驅動側側板851之被抵接部851e相抵接之第2桿構件825處係作用有按壓力,第2按壓構件831(參照圖45)係收縮,第2桿構件825係侵入至清潔框體830內。因此,卡匣B之非驅動側係逐漸被裝著至裝置本體A處。
若是將開閉扉13完全地關閉,則卡匣B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830a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830b,係分別位置於裝置本體A之非驅動側第1定位部851c和非驅動側第2定位部851d處。
另一方面,卡匣B之驅動側端,係在從圖55之狀態起而更進一步逐漸將開閉扉13關閉的過程中,受到卡匣B之扉驅動側之動作的影響,而逐漸朝向圖54中所示之圖中箭頭H90方向傾斜。此時,作了突出的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由於係身為侵入至了驅動傳導部81e中的狀態,因此,驅動傳導構件81亦係與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一同地而逐漸朝向圖中箭頭H90方向傾斜。
如此這般,若是開閉扉13完全地被關閉,則卡匣B係相對於裝置本體A而被定位於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參照圖57)。若是在此狀態下而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旋轉驅動,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相卡合,驅動係被傳導至卡匣B處。
在本實施例中,裝置本體A之卡匣按壓構件1,雖係身為在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時會受到裝置本體A之按壓彈簧19之按壓力並將卡匣B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按壓之構成,但是係並非絕對為被限定於此種構成。
此時,若是驅動傳導部81e與被驅動傳導部864a為具備有前述的被作了扭轉之凹凸形狀,則由於驅動傳導部81e與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相互拉扯卡合,因此係能夠實現安定的驅動傳導。
在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而取出時,係成為與前述之動作相反。若是將開閉扉13打開,則卡匣B之非驅動側係藉由第2桿構件825之作用而從造像位置偏移,並成為圖54之狀態。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打開,則桿構件812係返回,耦合構件864係被拉入至卡匣B側處(圖52之狀態)。在將開閉扉13完全地打開之後,將卡匣B取出。
如同圖59中所示一般,若是在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前端部處,設置外型為較被驅動傳導部864a而更小的導引突起864d,則當耦合構件864作了突出時,係成為容易侵入至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中。進而,若是在導引突起864d前端設置傾斜部864e,則係成為更容易作侵入。
藉由圖60~圖62,對於將桿構件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更之變形例作說明。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801處,將第3桿構件813、第4桿構件814以能夠朝向圖中箭頭H8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的方式來作設置。第3桿構件813、第4桿構件814,係相當於將第1桿構件812(參照圖41)分割為2的構成。
第1推壓構件820之第1推壓端820a,係與第4桿構件814之被推壓突起814b相抵接。在第3桿構件813與第4桿構件814之間,係被設置有第2推壓構件815,其之兩端,係分別與第3桿構件813之受壓部813a和第4桿構件814之受壓部814a相抵接。圖60,係為在第3桿構件813處並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狀態。
在此構成中,若是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被關閉,則如同前述一般,藉由卡匣按壓構件1,第3桿構件813係被作推入。
若是第3桿構件813被朝向圖中箭頭H82方向作推入,則第2推壓構件815係一面被壓縮一面將第4桿構件814朝向H82方向作推入。圖61,係為第4桿構件814一直被推入至最後並使凸輪構件70完全地作了旋轉的狀態。
若是從此狀態起而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相應於第3桿構件813被作了推入之量,第2推壓構件(彈性構件、彈簧)815係被壓縮,因此,係並不會有對於開閉扉13之動作造成阻礙的情形。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第3桿構件813之位置和裝置本體A之卡匣按壓構件1之位置的設計自由度係提升。亦即是,此係因為,由於身為彈性構件之第2推壓構件815係能夠變形,因此,就算是第3桿構件813和裝置本體A之配置關係或尺寸有所改變,也能夠藉由第2推壓構件815之變形來將該變更作吸收之故。
如此這般,在用以操作耦合構件(卡合構件)864之操作構件(桿構件813)與耦合構件864之間配置彈性構件(第2推壓構件815)一事,亦為理想。在操作構件與藉由操作構件而被作操作的對象之間而配置彈性構件的構成,係亦可在前述以及後述之其他的實施例中而作採用。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係將複數之桿構件812、825、813、814,分別稱作第1、第2、第3、第4桿構件。如此這般,在對於複數之桿構件相互區分地作稱呼的情況時,為了方便,係會有以不同之順序而稱呼為第1、第2、第3、第4桿構件等的情形。在其他之實施例的說明中,亦為相同。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係身為藉由使可進行進退移動之耦合構件864與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一事,來使卡匣B能夠接受驅動力之構成。然而,如同前述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係具備有齒輪部(輸出齒輪部)81f(參照圖4)。因此,若是卡匣B為具備有能夠與此齒輪部81f相卡合並接受驅動力的齒輪構件,則卡匣B係亦能夠從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外周部處的齒輪部81f來接受驅動力。作為卡匣B所具有的齒輪之例,係如同前述一般地而存在有圖15中所示之齒輪187。例如,係將齒輪187可傳導驅動地而與顯像輥32作連接。進而,若是如同圖22中所示一般地將顯像輥32與感光體滾筒62藉由齒輪列來可傳導驅動力地作連接,則係能夠藉由從齒輪部81f所被輸入的驅動力來驅動顯像輥32與感光體滾筒62之雙方。
亦即是,在本實施例中之耦合構件864,係藉由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卡合,而發揮有(1)將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之功能和(2)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力之功能之2個的功能。但是,前者與後者之功能,係就算是並非藉由1個的構件所達成亦可。係亦可變更為使耦合構件864身為單純之進退構件或單純之卡合構件,而雖然會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但是並不從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傳導之構成。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裝置本體A,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81。
卡匣,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耦合構件(卡合構件)864、和第2桿構件825。
第2桿構件825,係身為在卡匣之框體(殼體)處而被可移動地作支持的可動構件,並藉由與裝置本體A作接觸一事,來作為用以決定在裝置本體A之內部的卡匣B之位置之定位構件而起作用。第2桿構件825,係被配置在卡匣B之前方且卡匣B之非驅動側處。而,第2桿構件825,係能夠以朝向卡匣之前方而突出和朝向卡匣之後方而退避的方式來作移動。第2桿構件,係藉由身為彈性構件(彈簧)之第2按壓構件831(圖45),而被朝向突出位置(參照圖39)作推壓。
在圖51中,第2桿構件825,係以使卡匣B相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了傾斜的狀態而決定卡匣之位置。另一方面,在圖57中,第2桿構件825,係藉由退避至卡匣之後方處,而以使卡匣B之傾斜角度作了縮小的狀態而決定卡匣之位置。
係會有將在圖51以及圖57中之各別的卡匣B之位置的其中一者稱作第1卡匣位置並將另外一者稱作第2卡匣位置的情形。同樣的,係會有將在圖51以及圖57中之各別的第2桿構件之位置的其中一者稱作第1定位構件位置並將另外一者稱作第2定位構件位置的情形。
圖57中所示之卡匣之位置,係為用以形成畫像之正規的裝著位置。圖51,係為相對於裝著位置而使卡匣B作了傾斜的位置。亦即是,伴隨著第2桿構件825之移動,卡匣B係使相對於裝置本體A之傾斜角度改變。
耦合構件864,係身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耦合構件864,係為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處的可動構件,並與感光體滾筒62一同地而構成滾筒單元。
在使卡匣B成為了圖51中所示之姿勢的狀態下,藉由使耦合構件86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而在軸線方向上作進出,耦合構件864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觸(參照圖54)。在此狀態下,若是第2桿構件825退避至卡匣B之後方處,則卡匣B係移動至圖57中所示之裝著位置處。伴隨於此,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耦合構件864,而以使其之傾斜角度作改變的方式而被移動(參照圖58)。
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以及卡匣B,係到達用以進行畫像形成之正規的姿勢、位置,兩者係被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結。
第2桿構件825,係朝向卡匣之前方且卡匣之裝著方向之下游而突出(參照圖39)。又,第2桿構件825,係藉由與裝置本體A作接觸,而能夠朝向卡匣之後方且裝著方向之上游而作退避(參照圖57)。
又,卡匣B,係作為用以使耦合構件864作進退移動之操作構件,而具備有第1桿構件812。第1桿構件812,係與上述之其他實施例之操作構件相同的,使其之一部分在卡匣之後方處而有所突出(參照圖39)。因此,在裝置本體之扉13(參照圖21)被作了關閉時,係從扉13而接受外力,並能夠使耦合構件864移動至進出位置處。在圖21中所作了圖示的桿構件21,係相當於在本實施例中之第1桿構件812。
另外,如同上述一般,第2桿構件825,係被配置在與耦合構件864所被作配置的驅動側相反之非驅動側處。然而,係亦可將用以決定卡匣之位置的可動之定位構件,配置在驅動側處。在實施例9中,針對此種例子而於後再作敘述。
又,在本實施例中,係將用以決定在裝置本體之內部之卡匣之位置的可移動之定位構件(第2桿構件825),設置在卡匣處。然而,係亦可構成為將定位構件(第2桿構件825)從卡匣而分離並設為附件而與卡匣相獨立地來安裝在裝置本體A處。於此情況,卡匣B,係藉由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處的附件之定位構件而使位置被決定。又,藉由在附件處而使定位構件移動,在裝置本體A之內部的卡匣之位置係改變。 〈實施例8〉
針對第8實施例作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要素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圖63,係為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之立體圖。在清潔單元60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側邊構件901,在側邊構件901處,係具備有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901a和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901b。進而,係具備有桿構件812、第3桿構件905、進退構件920。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第3桿構件905,係身為為了使進退構件920進行動作而被操作的操作構件。
在滾筒62之端部處,係具備有耦合構件864,在耦合構件864之端部處,係具備有從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的被驅動傳導部864a。關連於桿構件812與耦合構件864之構成,係和實施例7相同。
藉由圖64、圖65,針對進退構件920周邊之構成作說明。圖64、圖65,係為進退構件920周邊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901之第1滑動部901f處,凸輪構件915之滑動部915a係被可滑動地作插入。在側邊構件901之第2滑動部901c處,第3桿構件905係被可滑動地作插入。第3桿構件905之卡合突起905c,係與凸輪構件915之卡合孔915d相卡合。
進退構件920,係從側邊構件901之圖64中的左側起,而被可滑動地插入至側邊構件901之第3滑動部901d中。進而,凸輪銷(cam pin)921係經由側邊構件901之貫通孔901h而被壓入至進退構件920之固定孔920a中並被作固定。凸輪銷921之後端,係可滑動地而侵入至凸輪構件915之凸輪溝915b中(參照圖66)。
第3推壓構件906,係被設置在側邊構件901之推壓構件設置部901e處,其之兩端,係分別與側邊構件901之抵接壁901g和第3桿構件905之推壓壁905b相抵接。
藉由此些之構成,第3桿構件905係一面被朝向圖65之圖中箭頭H92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9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又,藉由此些之構成,配合於第3桿構件905之箭頭H9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之移動,凸輪構件915係被可朝向圖中箭頭H91方向旋轉地而作支持。
針對進退構件920與第3桿構件905之動作,藉由圖66、圖67來作說明。圖66、圖67,係為進退構件920與第3桿構件905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圖66,係為在第3桿構件905處並未作用有從外部而來之力的自然狀態(自由狀態)之模樣。第3桿構件905,係藉由第3推壓構件906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92方向。此時,凸輪構件915與進退構件920係成為圖中所示之相位,進退構件920係位於退避位置。
圖67,係為第3桿構件905被作了按壓後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在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處而於圖中箭頭H93方向上受到力,則第3桿構件905係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915係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
進退構件920,係經由凸輪銷921而與凸輪構件915相卡合,但是,如同圖64、圖65中所示一般,係並無法朝向圖65之圖中箭頭H91方向移動。故而,如同圖67中所示一般,伴隨著凸輪構件915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一事,凸輪銷921係在凸輪溝915b內滑動,進退構件920係朝向圖中箭頭H95方向移動。之後,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
圖68,係為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打開並將卡匣B裝著至了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的模樣。圖中之L91,係身為位置在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的卡匣B之滾筒62之旋轉軸線方向。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係相對於L9而作Θ91˚之傾斜。
在圖69中,對於在此狀態下而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作了關閉的模樣作展示。若是將開閉扉13朝向圖中箭頭H96方向而關閉,則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卡匣按壓部13a係與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相抵接。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卡匣按壓部13a係逐漸將第3桿構件905作推入。此時,如同前述一般,卡匣B之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並朝向驅動側而突出(參照圖70)。
在圖71中,針對耦合構件864朝向驅動側而移動而來的模樣作展示。伴隨著將開閉扉13關閉一事,第3桿構件905係被作按壓,如同圖中所示一般,進退構件920係朝向圖中箭頭H97方向而移動。此時,進退構件920之傾斜部920b係與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作抵接。若是更進一步使進退構件920移動,則傾斜部920b係按壓驅動傳導構件81,驅動傳導構件81係朝向圖中箭頭H98方向作傾斜移動,Θ91係減少。之後,如同圖72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L91成為接近同軸。
在圖73中,對於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圖中所示一般,第3桿構件905係被作按壓,在驅動傳導構件81與旋轉軸線L91成為接近同軸的時序處,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卡匣按壓構件1係開始按壓桿構件812。若是桿構件812被作壓入,則如同在實施例7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卡匣B之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
在圖74中,對於在開閉扉13被完全地作了關閉的狀態下之驅動傳導構件81周邊之模樣作展示。
如同圖中所示一般,朝向與L91成為了略同軸的驅動傳導構件81,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突出並使其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圖40)侵入至驅動傳導部81e(參照圖4)中。或者是,係使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與前端面81k(參照圖4)相抵接。
在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侵入至了驅動傳導部81e中的狀態下,若是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旋轉驅動,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相卡合,驅動係被傳導至卡匣B處。
首先,在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與前端面81k作了抵接的狀態下,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係被作旋轉驅動。在驅動傳導構件81之驅動傳導部81e與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之卡合相位相互合致時,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係侵入至驅動傳導部81e中。若是更進一步使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旋轉驅動,則驅動傳導部81e與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相卡合,驅動係被傳導至卡匣B處。
此時,若是驅動傳導部81a與被驅動傳導部864a為具備有前述的被作了扭轉之凹凸形狀,則由於驅動傳導部81a與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相互拉扯卡合,因此係能夠實現安定的驅動傳導。
在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而取出時,係成為與前述之動作相反。若是將開閉扉13打開,則桿構件812係返回,耦合構件864係被拉入至卡匣B側處(圖72之狀態)。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打開,則第3桿構件905係返回,進退構件920係被拉入至卡匣B側並位置於退避位置處(圖68之狀態)。在將開閉扉13完全地打開之後,將卡匣B取出。
在本實施例中,裝置本體A之卡匣按壓構件1,雖係身為在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時會受到裝置本體A之按壓彈簧19之按壓力並將卡匣B對於裝置本體A而作按壓之構成,但是係並非絕對為被限定於此種構成。
在圖75~圖77中,係對於將第3桿構件905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更之變形例作說明。此變形例,在身為使前述之圓筒凸輪83(參照圖5(b)、圖6(b))之朝向圖5(b)中所示之箭頭H2方向之移動會緊接於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被完全關閉之前而被進行之構成的情況時,係為有效。
如同圖75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901處,將第4桿構件907、第5桿構件908以能夠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的方式來作設置。第4桿構件907、第5桿構件908,係相當於將第3桿構件905分割為2的構成。
在第4桿構件907與第5桿構件908之間,係被設置有第4推壓構件909,其之兩端,係分別與第4桿構件907之受壓部907a和第5桿構件908之受壓部908a相抵接。圖75,係為在第4桿構件907處並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狀態。第3推壓構件906,係與第5桿構件908之推壓壁908b相抵接。
在此構成中,若是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被關閉,則如同前述一般,藉由卡匣按壓構件1,第4桿構件907係被作推入。
若是第4桿構件907被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推入,則第4推壓構件909係一面被壓縮一面將第5桿構件908朝向H93方向作推入。
圖76,係為在第5桿構件908被作推入的過程中進退構件920朝向驅動側移動並與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作了抵接的狀態(圖71之狀態)。圓筒凸輪83,係尚未朝向圖5(b)中所示之箭頭H2方向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係無法進行傾斜運動。因此,進退構件920係並無法較圖71之狀態而更加朝向驅動側作移動。故而,第5桿構件908亦並無法移動。
若是從此狀態起而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相應於第4桿構件907被作了推入之量,第4推壓構件909係被壓縮(參照圖77)。因此,係並不會有對於開閉扉13之動作造成阻礙的情形。
若是將開閉扉13完全關閉,則圓筒凸輪83係朝向圖5(b)中所示之箭頭H2方向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係成為能夠進行傾斜運動。此時,藉由被作了壓縮的第4推壓構件909之按壓力,凸輪構件915係轉動,進退構件920係朝向驅動側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進退構件920而傾斜,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L91成為接近同軸(圖72之狀態)。
針對耦合構件864之進退作說明。在圓筒凸輪83並不朝向圖5(b)中所示之箭頭H2方向移動的期間中,就算是凸輪構件70成為圖44之相位,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亦係與作了傾斜的驅動傳導構件81之前端面81k作抵接。因此,耦合構件864係並不會突出。
若是將開閉扉13完全關閉,則藉由前述之進退構件920之作用,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L91成為接近同軸。此時,藉由被作了壓縮的第1推壓構件59(參照圖40)之按壓力,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係侵入至驅動傳導部81e中。或者是,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係與前端面81k相抵接。
在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了旋轉驅動時之動作,係如同前述一般。
在本實施例中,係針對藉由2個的桿構件(桿構件812、第3桿構件905)來驅動2個的凸輪構件(凸輪構件70、凸輪構件915)之構成而作了說明。係會有將2個的桿構件與2個的凸輪構件總稱為操作機構的情況。2個的凸輪,由於係分別能夠作用地而與耦合構件364和進退構件920作連接,因此,藉由各桿構件被進行操作一事,操作機構係能夠對於耦合構件864與進退構件920之各者而在適當之時序處來個別地進行操作。
另外,操作機構係並非絕對被限定於具備有2個的桿構件與2個的凸輪構件。例如,操作機構係亦可身為藉由1個的桿構件來驅動2個的凸輪構件之構成。於此情況,係只要以藉由1個的桿構件之動作來使2個的凸輪分別在適當之時序處而動作的方式,來將1個的桿與2個的凸輪適當地作連接即可。或者是,操作機構係亦可身為具備有作用於耦合構件與進退構件之雙方處之1個的凸輪構件和作用於此1個的凸輪構件處之1個的桿構件之構成。於此情況,係只要以在凸輪構件之動作時耦合構件與進退構件會各別以適當之時序而相互連動的方式來構成凸輪構件即可。不論如何,操作機構,係只要身為能夠使耦合構件864和進退構件920各別在適當之時序處而移動的構成即可。針對此種例子,於後再作敘述。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裝置本體A,係具備有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81。另一方面,卡匣B,係具備有耦合構件(卡合構件)864、和進退構件920。
進退構件920以及耦合構件864,係均身為能夠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之可動構件。耦合構件864,係被設置在感光體滾筒62之端部處,並與感光體滾筒62一同地而構成滾筒單元。相對於此,進退構件920,係藉由身為卡匣之框體(殼體)的側邊構件901而被可移動地作支持(參照圖64)。進退構件920,係身為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62之外部(滾筒單元之外部)處的可動構件。
進退構件920和耦合構件864,係均被配置在卡匣B之前方且卡匣之驅動側處。
進退構件920,係構成為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而移動並藉由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接觸一事而改變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亦即是,進退構件920,係身為將驅動傳導構件81以使其之傾斜角度變小的方式來作按壓的按壓構件(參照圖71、圖72)。藉由朝向使傾斜角度作了縮小的驅動傳導構件81而使耦合構件864作卡合,兩者係成為能夠相卡合(參照圖74)。
在本實施例中,進退構件920,雖係與感光體滾筒之軸線相平行地而作直線性移動,但是,移動方向係並不被限定於此。只要是進退構件920之移動方向為具備有軸線方向之成分,則便可將進退構件920視為在軸線方向上移動。針對使進退構件920伴隨有旋轉運動地而朝向軸相方向作移動之變形例,使用實施例8-4而於後再作敘述。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接受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構件(驅動輸入構件),係使用了耦合構件864。然而,係亦能夠使卡匣具備有能夠與「使傾斜角度作了縮小的驅動傳導構件81」相咬合之齒輪構件,關於此點,係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亦即是,驅動輸入構件係並不被限定於耦合構件,而亦可為齒輪。係只要如同圖15(a)之齒輪構件187一般地,在卡匣處設置作了露出的齒輪構件187,並使此與被設置在驅動輸出構件81之外周面處的齒輪部相咬合即可。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卡匣,係作為用以使耦合構件864作移動之操作構件,而具備有桿構件812,並作為用以使進退構件920作移動之操作構件,而具備有桿構件905。係會有將此些之操作構件之其中一方稱作第1操作構件並將另外一方稱作第2操作構件的情形。
不論是何者之操作構件,均係以藉由從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來朝向卡匣之前方移動的方式,而被構成。詳細來說,此些之操作構件,在裝置本體A之扉13被作了關閉時,係從裝置本體而接受力並移動,藉由此,來使耦合構件864和進退構件920動作。
又,係亦可將本實施例之構成的一部分從卡匣而分離並設為如同實施例5或實施例6一般之附件。例如,係亦可將進退構件920、用以對此進行操作的桿構件905和凸輪構件915乃至於將此些之構件(920、905、915)作支持的側邊構件901等,從卡匣而分離並作為與卡匣相異之可對於裝置本體A作安裝的附件。
係只要在藉由附件之進退構件920而使傾斜角度被作了縮小的驅動傳導構件處,連接卡匣之耦合構件或齒輪構件,並構成為能夠進行驅動傳導即可。 〈實施例8-2〉 在本實施例8-2中,係針對藉由1個的桿構件(操作構件)之作用來使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作進退之構成作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要素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圖92,係為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之立體圖。
在滾筒62之端部處,係具備有耦合構件864,在耦合構件864之端部處,係具備有從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的被驅動傳導部864a。 在清潔單元60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側邊構件901。在側邊構件901處,係具備有第3桿構件905和進退構件920。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第3桿構件905,係身為為了使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動作而被進行操作的操作構件。
藉由圖93、圖94、圖95,針對進退構件920以及耦合構件864周邊之構成作說明。圖93、圖94、圖95,係為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周邊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圖93、圖94中所示一般,在凸輪構件70之外周部處,係被設置有卡合突起70m。又,在凸輪構件915處,係被設置有凸輪溝915b和第2凸輪溝915c以及卡合孔915e。凸輪構件70之卡合突起70m係被可轉動地插入至凸輪構件915之卡合孔915e中(亦參照圖95)。其他之構件的組裝,係如同在實施例8、實施例7中所作了說明一般。
藉由此些之構成,第3桿構件905係一面被朝向圖95之圖中箭頭H92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9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又,藉由此些之構成,配合於第3桿構件905之箭頭H9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之移動,凸輪構件915係被可朝向圖95之圖中箭頭H91方向旋轉地而作支持。又,凸輪構件70,係藉由卡合突起70m與卡合孔915e之卡合,而可配合於凸輪構件915之旋轉地來朝向圖95之圖中箭頭H91方向作旋轉地而被作支持。
針對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以及第3桿構件905之動作,藉由圖96~圖98來作說明。圖96~圖98,係為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以及第3桿構件905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圖96(a)、(b),係為在第3桿構件905處並未作用有從外部而來之力的自然狀態(自由狀態)之模樣。第3桿構件905,係藉由第3推壓構件906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92方向。此時,凸輪構件915與進退構件920係位於圖中所示之退避位置處。又,如同在Y5(b)處所示一般,耦合構件864,由於凸輪構件70之第1面70e係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因此係朝向非驅動側移動(亦參照圖43)。
圖97(a)、(b),係為第3桿構件905被作了按壓時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在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處而於圖中箭頭H93方向上受到力,則第3桿構件905係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915係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
進退構件920,係經由凸輪銷921而與凸輪構件915之凸輪溝915b相卡合。伴隨著凸輪構件915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一事,凸輪銷921係在凸輪溝915b內作滑動移動,進退構件920係朝向圖中箭頭H95方向移動。而,若是凸輪銷921在凸輪溝915b內完全地滑動到底,則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圖98(a)之位置)。
針對此時之耦合構件864之模樣作說明。由於凸輪構件70之卡合突起70m與凸輪構件915之卡合孔915e係相卡合,因此,如同上述一般,隨著凸輪構件915作旋轉移動一事,凸輪構件70亦係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此時,如同在圖97(b)處所示一般,由於凸輪構件70之第1面70e係持續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因此係維持於移動至了非驅動側之狀態。
進而,在圖98(a)、(b)中,對於第3桿構件905被作了推入時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將第3桿構件905更進一步作推入,則凸輪構件915係更進一步朝向圖98(a)之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此時,凸輪銷921係在凸輪構件915之第2凸輪溝915c內作滑動移動。如同圖98(a)中所示一般,第2凸輪溝915c,由於係並未朝向圖中箭頭H95方向作傾斜,因此,就算是凸輪構件915進行旋轉移動,進退構件920亦仍係成為維持於移動至了進出位置處的狀態。
針對此時之耦合構件864之模樣作說明。隨著凸輪構件915更進一步作旋轉移動一事,凸輪構件70亦係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而更進一步作旋轉移動。此時,如同在圖98(b)中所示一般,凸輪構件70之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之面,係從第1面70e起經由傾斜面70b而變化為第2面70d。在此過程中, 耦合構件864,係從移動至了非驅動側處的狀態起,而成為朝向驅動側作了突出的狀態。(亦參考圖44)。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是第3桿構件905逐漸被作壓入,則首先,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之後,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
圖99,係為對於將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裝著至了裝置本體處的模樣作說明之立體圖。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將製程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處,並將開閉扉13關閉,則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卡匣按壓部13a係與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相抵接。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卡匣按壓部13a係逐漸將第3桿構件905作推入。
之後,如同前述一般,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此時,如同在實施例8中所作了說明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成為接近同軸(參照圖71、72)。 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如同前述一般,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此時,如同在實施例8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參照圖7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突出並使其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圖40)侵入至驅動傳導部81e(參照圖4)中。或者是,係使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與前端面81k(參照圖4)相抵接。 在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之後,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了旋轉驅動時之動作,係如同前述一般。 在本實施例中,當身為操作構件之第3桿構件905受到外力時,係成為在先使進退構件920作了移動之後,再使耦合構件864開始移動。 〈實施例8-3〉 在本實施例8-3中,係針對藉由1個的桿之作用來使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作進退之其他的構成作說明。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要素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圖100,係為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之立體圖。
在滾筒62之端部處,係具備有耦合構件864,在耦合構件864之端部處,係具備有從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而接受驅動的作為被驅動傳導部864a之突起。 在清潔單元60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側邊構件901。在側邊構件901處,係具備有第3桿構件905和進退構件920。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第3桿構件905,係身為為了使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動作而被進行操作的操作構件。
藉由圖101、圖102,針對進退構件920以及耦合構件864周邊之構成作說明。圖101、圖102,係為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周邊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在圖101中所示一般,桿構件812係通過側邊構件901之細縫部901m而被作組裝。又,第1推壓構件820之線圈部820c係被插入至側邊構件901之固定突起901n處,其之第1推壓端820a係與桿構件812之被推壓突起812b相抵接。藉由此構成,桿構件812係一面被朝向圖中箭頭H100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100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滑動地而被作支持。又,凸輪構件70之桿構件卡合部70a,係卡合於桿構件812之卡合孔812c處。藉由此構成,凸輪構件70,係成為能夠配合於桿構件812之朝向圖中箭頭H100方向之移動而作旋轉移動。
在本實施例之卡匣B中,係相對於在實施例8-2中所作了說明的卡匣,而追加有桿構件812。第3桿構件905,係能夠經由此桿構件812而對於耦合構件進行操作。因此,與前述之實施例8相異,在本實施例中,桿構件812係並未露出於卡匣之外部,而並不從裝置本體A直接受到外力。係身為在卡匣之內部而從第3桿構件905來接受力之構成。
在將桿構件812和凸輪構件70作了組裝之後,如同圖102中所示一般,第3桿構件905、具備有凸輪溝915b與第2凸輪溝915c之凸輪構件915等係被作組裝。該構成,係與實施例8之構成相同。又,如同圖102中所示一般,在本實施例之第3桿構件905處,係被設置有桿抵接部905d。
針對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以及第3桿構件905之動作,藉由圖103~圖105來作說明。圖103~圖105,係為進退構件920與耦合構件864以及第3桿構件905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圖103(a)、(b),係為在第3桿構件905處並未作用有從外部而來之力的自然狀態(自由狀態)之模樣。第3桿構件905,係藉由第3推壓構件906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92方向。此時,凸輪構件915與進退構件920係位於退避位置處。又,如同在圖103(a)中所示一般,桿構件812,係藉由第1推壓構件820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101方向。此時,耦合構件864,由於凸輪構件70之第1面70e係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因此係朝向非驅動側移動(亦參照圖43)。
圖104(a)、(b),係為第3桿構件905被作了按壓時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在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處而於圖中箭頭H93方向上受到力,則第3桿構件905係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915係朝向圖中箭頭H94方向作旋轉移動。 如同前述一般,進退構件920,係藉由凸輪銷921與凸輪溝915b之卡合,而朝向圖104(a)之圖中箭頭H95方向移動。而,若是凸輪銷921在凸輪溝915b內完全地滑動到底,則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參照圖97(a))。 另一方面,在第3桿構件905之移動的途中,第3桿構件905之桿抵接部905d係與桿構件812之被推壓突起812b相抵接。藉由此抵接,桿構件812係朝向圖104(a)、(b)之圖中箭頭H102方向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70係朝向圖104(b)之圖中箭頭H103方向作旋轉移動。如同在圖104(b)中所示一般,由於凸輪構件70之第1面70e係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因此耦合構件864係仍移動至非驅動側。 如同上述一般,在圖104(a)、(b)之狀態下,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耦合構件864係移動至非驅動側處。
進而,在圖105(a)、(b)中,對於第3桿構件905被作了推入時的模樣作展示。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將第3桿構件905更進一步作推入,則如同前述一般,由於凸輪銷921係在凸輪構件915之第2凸輪溝915c內作滑動移動,因此,進退構件920係成為維持於移動至了進出位置處的狀態(參照圖98(a))。
針對此時之耦合構件864之模樣作說明。隨著第3桿構件905更進一步被作推入一事,桿構件812係更進一步朝向圖中箭頭H102方向作移動。配合於此動作,凸輪構件70亦係朝向圖105(b)之圖中箭頭H103方向作旋轉移動。此時,如同在圖105(b)中所示一般,凸輪構件70之與側邊構件901之突起部901k相抵接之面,係從第1面70e起經由傾斜面70b而變化為第2面70d。在此過程中,耦合構件864,係從移動至了非驅動側處的狀態起,而成為朝向驅動側作了突出的狀態。(亦參考圖44)。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是第3桿構件905逐漸被作壓入,則首先,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之後,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
圖106,係為對於將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裝著至了裝置本體處的模樣作說明之立體圖。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將製程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處,並將開閉扉13關閉,則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卡匣按壓部13a係與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相抵接。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卡匣按壓部13a係逐漸將第3桿構件905作推入。
之後,如同前述一般,進退構件920係移動至進出位置處。此時,如同在實施例8中所作了說明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滾筒62之旋轉軸線成為接近同軸(參照圖71、72)。 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關閉,則如同前述一般,耦合構件864係朝向驅動側而突出。此時,如同在實施例8中所作了說明一般(參照圖7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耦合構件864之被驅動傳導部864a係突出並使其之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圖40)侵入至驅動傳導部81e(參照圖4)中。或者是,係使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864c與前端面81k(參照圖4)相抵接。 在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之後,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被作了旋轉驅動時之動作,係如同前述一般。
〈實施例8-4〉
針對實施例8-4作說明。本實施例,係身為將實施例8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形之其他實施形態(變形例)。 在本實施例中,亦同樣的,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相同之構成,係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要素中之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說明的要素相對應者,係設為附加與前述之實施例之構件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
圖107,係為本實施例之製程卡匣B之立體圖。在清潔單元60之驅動側處,係被設置有側邊構件901,在側邊構件901處,係具備有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901a和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901b。進而,係具備有桿構件812、第3桿構件905、旋轉構件930。
藉由圖108、圖109、圖110(a)、(b),針對旋轉構件930周邊之構成作說明。圖108、圖109,係為旋轉構件930周邊之分解立體圖。圖110(a)、(b),係為旋轉構件930與第3桿構件905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如同圖109、圖107中所示一般,在旋轉構件930處,係被設置有支持孔930a、凸輪銷930b、抵接部930c。如同圖中所示一般,在側邊構件901之轉動軸901r處,旋轉構件960之支持孔930a係被可滑動旋轉地作插入。在旋轉構件930被作了安裝之後,將防脫落構件931藉由接著等之方法來固定在旋轉軸901r之前端處,而防止旋轉構件930從旋轉軸901r而脫落的情形。
如同圖110(a)、(b)中所示一般,在第3桿構件905之端部處,係被設置有凸輪溝905e。在此凸輪溝905e處,旋轉構件930之凸輪銷930b係可滑動地作卡合。
又,第3推壓構件906,係被設置在側邊構件901之推壓構件設置部901e處,其之兩端,係分別與側邊構件901之抵接壁901g和第3桿構件905之推壓壁905b相抵接。
藉由此些之構成,第3桿構件905係一面被朝向圖110(a)之圖中箭頭H92方向作推壓,一面可朝向箭頭H92方向及其之相反方向作移動地而被作支持。
針對旋轉構件930與第3桿構件905之動作,藉由圖110(a)、(b)~圖112(a)、(b)來作說明。圖110~圖112,係為旋轉構件930與第3桿構件905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圖110(a)、(b),係為在第3桿構件905處並未作用有從外部而來之力的自然狀態(自由狀態)之模樣。第3桿構件905,係藉由第3推壓構件906之力而被靠向圖中箭頭H92方向。此時,旋轉構件930係位於圖中所示之退避位置處。
圖111(a)、(b),係為第3桿構件905開始被作了按壓時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若是在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處而於圖中箭頭H93方向上受到力,則第3桿構件905係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
旋轉構件930,由於凸輪銷930b係與第3桿構件905之凸輪溝905e相卡合,因此,伴隨著第3桿構件905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一事,凸輪銷930b係從凸輪溝905e而在圖中箭頭H105方向上受到有力。藉由此力,旋轉構件930係朝向圖中箭頭H104方向作轉動。
圖112(a)、(b),係為第3桿構件905被更進一步作了按壓後的模樣。如同圖中所示一般,第3桿構件905係朝向圖中箭頭H93方向作移動,旋轉構件930係更進一步作轉動。 使用圖113(a)、(b),針對旋轉構件930之對於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的作用作說明。圖113(a)、(b),係為旋轉構件930與驅動傳導構件81周邊之立體圖。在圖中,為了進行說明,係將一部分零件作省略。 圖113(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係身為在圖68中所作了說明的「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打開並將卡匣B裝著至了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的狀態。圖113(a)之圖中L91,係身為位置在用以進行造像(畫像形成)之位置處的卡匣B之滾筒62(未圖示)之旋轉軸線方向。如同圖中所示一般,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係相對於L91而作Θ91˚之傾斜。
在此狀態下,若是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3關閉(參照圖69),則被設置在開閉扉13處之卡匣按壓部13a係將第3桿構件905之抵接部905a作推入。此時,如同前述一般,卡匣B之旋轉構件930係轉動。
圖113(a),係為在將開閉扉13作關閉的過程中,朝向圖中箭頭H107方向所轉動而來的旋轉構件930之傾斜面930d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了抵接的狀態。若是更進一步使旋轉構件930朝向圖中箭頭H107方向作轉動,則旋轉構件930之抵接面930e係按壓驅動傳導構件81,並使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圖中箭頭H106方向作傾斜移動(圖113(b)之狀態)。如此這般,Θ91係減少,如同圖113(b)中所示一般,驅動傳導構件81之旋轉軸線,係與卡匣B之滾筒62(未圖示)之旋轉軸線方向L91成為接近於同軸。
在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3作關閉的過程中之卡匣B之耦合構件864朝向驅動側而突出的動作和在將開閉扉13作了關閉後的裝置本體A之驅動傳導構件81與耦合構件864之卡合之動作,係如同前述一般。
在本實施例中之旋轉構件930,係對應於在實施例8中之進退構件920(參照圖70)。在實施例8中之進退構件920,係身為直線性地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之按壓構件。相對於此,旋轉構件930,係身為伴隨有旋轉地而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之按壓構件。
亦即是,伴隨著桿構件905受到外力一事,旋轉構件930之前端(抵接部930c)係在軸線方向上以從卡匣而遠離的方式來作移動。亦即是,旋轉構件930之抵接部930c,係朝向對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近之方向、亦即是朝向圖113中之右側而移動。 〈實施例9〉
在前述之實施例3中,係針對使耦合構件364藉由桿構件12而在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上作進退移動的構成,來作了說明。本實施例,係為將實施例3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者。針對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所作了使用的構件同等之構件,係設為附加相同的名稱,並僅針對與前述之實施例之物相異的構成來作說明。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係設為能夠相對於與驅動傳導構件81所傾斜之方向N1略相同之方向來在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A處時而一直裝著至較畫像形成之時間點時而更為深處側的構成。藉由此,相較於實施例3,係能夠降低耦合構件1064之進退量。
圖78,係為用以對於本實施例之清潔單元1060的驅動側之構成作說明之分解立體圖。
圖79,係為對於在本實施例中之卡匣B的在畫像形成時間點處之於裝置本體A中之姿勢作展示之說明圖。
圖80,係為對於本實施例之定位構件之動作作說明之側面圖。
圖81,係為用以對於本實施例之卡匣B的對於裝置本體A之裝著順序作說明的概略剖面圖。
圖83,係為卡匣B之立體圖。
如同圖79中所示一般,卡匣B,在對於裝置本體A而完成了裝著時,被設置於側邊構件1076處的卡匣定位構件(於後,稱作定位構件)1091、1092係與被設置在裝置本體A處的本體側定位部1080a、1080b相抵接。藉由此,定位構件1091、1092,係能夠在對於驅動傳導構件81而使感光體滾筒62作了接近的狀態下,來決定卡匣B之位置。
感光體滾筒62,係在與轉印輥7相對向之位置處,具備有並未被清潔框體1071以及顯像裝置單元1020所覆蓋而作露出的露出部。本體側定位部1080a、1080b,係以包夾感光體滾筒62之露出部的方式而被作配置。
使用圖78,對於在卡匣B處所使用的清潔單元1060之構成作說明。圖78(a)、(b),係為包含有耦合構件1064之進退機構的清潔單元1060之分解立體圖。圖78(c),係為對於側邊構件1076的定位構件1091、1092和定位桿1093之構成作說明之分解立體圖。
與實施例3相同的,如同在圖78(a)、(b)中所示一般,側邊構件1076,係具備有圓筒內周面1076a、圓筒外周面1076b、突起部1076c等。圓筒內周面1076a,係支持耦合構件1064。圓筒外周面1076b,係支持凸輪構件1070。突起部1076c,係從圓筒外周面而朝向外側突出。
又,在驅動側凸緣單元1069與側邊構件1076之間,係被設置有桿構件(操作構件)1012、凸輪構件1070。又,桿構件1012,係具備有將桿構件1012朝向Y2方向作推壓的推壓手段1012d。藉由此,直到桿構件1012之抵接部1012a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013(未圖示)作抵接為止,係能夠將耦合構件1064保持於退避位置處。藉由此構成,係能夠與開閉扉1013之開閉動作相互連動地,來使耦合構件1064在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上作進退移動。
又,側邊構件1076,係如同圖78(c)中所示一般,具備有定位構件1091、1092、定位構件桿(以下,稱作桿構件)1093以及壓抑桿構件1093之壓抑構件1076d。定位構件1091,係具備有與本體側定位構件1080a作抵接之作用部1091a、和作用部1091a所轉動之轉動中心1091b、和藉由被與桿構件1093作連接一事來對於轉動角度作控制的連結轂1091c。定位構件1092,亦同樣的,係具備有作用部1092a、轉動中心1092b、連結轂1092c。連結轂1091c、1092c,係被配置在較轉動中心1091b、1092b而更為接近作用部1091a、1092a之側處。
桿構件1093,係具備被開閉扉1013所按壓之按壓部1093a、和將連結轂1091c、1092c作組裝之連結孔1093b、1093e、和將按壓部1093a與連結孔1093b、1093e作連結之連結部1093c。又,係具備有將按壓部1093a朝向從感光體滾筒62而遠離之方向作推壓的推壓手段1093d。
如同圖80中所示一般,連結孔1093b、1093e,係為了使作用部1091a、1092a移動至第1位置(第1定位構件位置)與第2位置(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而具備有與連結轂1091c、1092c之移動軌跡相對應的孔形狀。又,桿構件1093,係具備有被開閉扉1013所按壓之按壓部1093a,桿構件1093係朝向Y101方向作移動。若是被從開閉扉1013之按壓而解放,則係藉由推壓手段1093d之推壓力而朝向箭頭Y102方向移動。藉由此構成,與開閉扉1013之開閉動作相互連動地,藉由Y101、Y102之移動動作,來使作用部1091a進行R101、R102之轉動動作,並使作用部1092a進行R103、R104之轉動動作。藉由此,定位構件1091、1092係成為能夠移動至第1位置(第1定位構件位置)和第2位置(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
定位構件1091、1092之各者的相對於第2位置之第1位置之移動角度,係並非絕對需要為相同。較理想,係相對於第2位置,而使第1位置會成為能夠在驅動傳導構件81所傾斜之方向N1上而將卡匣B作裝著的方式,來對於各定位構件1091、1092之轉動量作規定。 (卡匣B之對於裝置本體A之裝著動作)
使用圖81,針對卡匣B之對於裝置本體A之裝著進行說明。
如同圖81(a)中所示一般,卡匣B,係對於裝置本體A而在與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略垂直之方向上被作插入,直到感光體滾筒62之非驅動側之定位部1094與裝置本體側定位部1080c相抵接為止。此插入動作,係由使用者來進行。此時,驅動傳導構件81係相對於畫像形成位置而朝向N2方向有所傾斜。又,此時,定位構件1091、1092係位置在第1位置(第1定位構件位置)處。由於定位構件1091、1092係位置在第1位置處,因此,在畫像形成位置處,於本體側定位部1080a、1080b與定位構件1091、1092之間係存在有間隙。
接著,如同圖81(b)中所示一般,在定位構件1091、1092為位置於第1位置處(第1定位構件位置)處的狀態下,繼續進行裝著直到與本體側定位部1080a、1080b相抵接為止。如同前述一般,各定位構件1091、1092之轉動量,係以使卡匣B成為能夠在驅動傳導構件81所傾斜之方向N1上而將卡匣B作裝著的方式,來作規定。藉由此,使用者係將卡匣B之驅動側一直裝著至較在裝置本體A處之畫像形成位置而更靠N1側處。此時,感光體滾筒62係成為相較於畫像形成之時間點而更加侵入至轉印輥7中,但是,由於轉印輥7係充分具備有彈性,因此係能夠並不發生問題地來作裝著。在此狀態下,卡匣B,係相對於裝置本體A而位置在較原本之裝著位置而更對於裝著方向之下游側來多餘地作了進入的位置(第1卡匣位置)處。
之後,與開閉扉1012之關閉動作相互連動地,圓筒凸輪83(於圖5中圖示)係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係使傾斜方向朝向N1方向而改變。
若是更進一步將開閉扉1012關閉,則如同圖81(c)中所示一般,與裝置本體A之開閉扉1013之閉動作相互連動地,桿構件1012之抵接部1012a係與開閉扉1013相抵接,耦合構件1064係朝向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方向之外側(Z1側)而突出。此時,與實施例3相同的,耦合構件1064之傾斜面1064g1係進入至驅動傳導構件81之細縫部81g中。耦合構件1064,係成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接觸並且作了卡合的狀態。
若是開閉扉1013被更進一步關閉,則桿構件1093之被作按壓的按壓部1013a係被開閉扉1013所按壓,與桿構件相互連動地,定位構件1091、1092係轉動至第2位置(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藉由此轉動動作,如同圖81(d)中所示一般,卡匣B係移動至在裝置本體A內的原本之裝著位置(畫像形成位置、第2卡匣位置)處。在此卡匣B之移動時,由於耦合構件1064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接觸並卡合,因此,驅動傳導構件81,係配合於卡匣B之移動而使自身之傾斜角度縮小。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之軸線與感光體滾筒62之軸線係成為略相同,驅動傳導構件81係被可傳導驅動地而與卡匣B作連接。藉由此,卡匣B係能夠進行畫像形成。 〈本實施例之變形例〉
在本實施例中,雖係採用了使定位構件1091、1092藉由進行轉動來移動至第1位置、第2位置處之構成,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種構成。例如,如同圖82中所示一般,係亦可設為藉由桿構件1093之動作來移動至第1位置、第2位置處的使用有使定位構件1091、1092進行直線動作之直線動作凸輪的構成。
又,在本實施例中,係將桿構件1012與桿構件1093設為相異之構件。但是,只要是能夠使耦合構件1064與定位構件1091、1092進行在圖81(a)~(d)中所示之動作,則使該些進行動作之操作構件係亦可僅為1個。
例如,係只要將桿構件1012與桿構件1093在卡匣之內部而作連結,並使另一方面對於其中一方之動作而進行相互連動即可。藉由使其中一方之桿構件從卡匣之外部而受到外力一事,另外一方之桿構件係亦能夠移動。如此一來,係能夠將被從卡匣之外部而進行操作的操作構件統整為1個。針對此種構成之例,係使用在實施例8-3中之桿構件812與桿構件905而於前作了敘述(參照圖103等)。
若是針對本實施例之構成作總結,則係如同下述一般。
裝置本體A,係具備有能夠輸出驅動力並且能夠作傾斜動作之驅動傳導構件(驅動輸出構件)81。又,卡匣B,係具備有感光體滾筒62、和耦合構件1064、和定位構件1091、1092等。
耦合構件1064,係身為用以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卡合之卡合構件,並身為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62之端部近旁處的可動構件。耦合構件1064,係能夠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作移動。
定位構件1091、1092,係身為用以決定在裝置本體A之內部的卡匣B之位置之可動構件。前述之耦合構件1064,係被安裝於感光體滾筒處,相對於此,定位構件1091、1092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62之外部(滾筒單元之外部)處。
若是更具體地作說明,則定位構件1091、1092,係被配置在卡匣之前方且驅動側處。在圖79中的右側,係相當於卡匣之前方,紙面之面前側,係相當於驅動側。亦即是,定位構件1091、1092和耦合構件1064,係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而被配置於卡匣之相同之側處。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雖係僅在卡匣之驅動側處而配置有定位構件,但是,係亦可在非驅動側處而亦配置有定位構件。作為非驅動側之定位構件之例,係存在有在實施例7中所作了說明的桿構件825(參照圖50)。
在沿著感光體滾筒之軸線來作了觀察時,定位構件1091、1092,係被配置在感光體滾筒之露出部近旁處。
本實施例之卡匣,係具備有2個的定位構件1091、1092,係會有將此些之其中一方稱作第1定位構件並將另外一方之定位構件稱作第2定位構件的情形。在本實施例中,2個的定位構件之雙方均為可動,但是,係亦可僅將其中一者設為可動。定位構件1091、1092,係能夠以相對於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使距離作改變的方式,來作移動(參照圖80)。
在圖80中,以點線所標示者,係為當定位構件1091、1092為朝向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作接近並位置在第1定位構件位置處時的狀態。以實線所標示者,係為當定位構件1091、1092為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遠離並位置在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時的狀態。第1定位構件位置(圖80之點線),係為在將卡匣B裝著於裝置本體處之前的位置,換言之,係為在並未對於卡匣B而施加有外力的狀態下之定位構件1091、1092之位置。第2定位構件位置(圖80之實線),係為在使卡匣B被裝著於裝置本體A之內部處的狀態下之定位構件之位置,並身為在卡匣B處而被從裝置本體A施加有外力的狀態下之定位構件之位置。
藉由使2個的定位構件1091、1092移動至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被設置於彼此之前端處的作用部之間之距離係變大。亦即是,定位構件1091、1092之間之最長距離(最大距離)係變大。
藉由使定位構件1091、1092移動,係能夠使相對於裝置本體A之卡匣B的位置作改變。使用圖81來作說明。
當定位構件1091、1092為位置於第1定位構件位置(圖79)處時,卡匣B,係位置於在圖81(b)中所示之第1卡匣位置處。若是定位構件1091、1092移動至第2定位構件位置(圖82)處,則卡匣B,係移動至在圖81(d)中所示之第2卡匣位置處。此係身為用以進行畫像形成的卡匣之正規的裝著位置。
從第1卡匣位置(圖81(b))起朝向第2卡匣位置(圖81(d)),卡匣B之驅動側係朝向卡匣之插入方向之上游而移動。於此,所謂卡匣之插入方向,係指將卡匣B插入至裝置本體A中的方向。在圖81中,卡匣B,係相對於裝置本體A而朝向上方移動並被作插入。亦即是,所謂插入方向之上游,在圖81中係代表下方。
在從圖81(b)起而至圖81(d)之變化的過程中,卡匣之左側(亦即是驅動側)和耦合構件1064,係在裝置本體A之內部而朝向下方作移動。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藉由使定位構件1091、1092移動,相對於裝置本體A之卡匣B的傾斜角度係有所改變。亦即是,當卡匣B為位置於第1卡匣位置(圖81(b))處時,係相對於當位置於第2卡匣位置(圖81(d))處時而有所傾斜。
卡匣B之裝著過程,係如同下述一般。
在卡匣B為位置於圖81(b)中所示之位置(第1卡匣位置)處的狀態下,藉由使耦合構件1064朝向驅動傳導構件81而在軸線方向上作進出,耦合構件1064係與驅動傳導構件81作接觸(參照圖81(d))。在此狀態下,定位構件1091、1092係以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遠離的方式而作移動。亦即是,定位構件1091、1092,係朝向卡匣B之插入方向之下游且卡匣之前方而移動。伴隨於此,卡匣B係在裝置本體A之內部而朝向在圖81(d)中所示之位置(裝著位置、第2卡匣位置)移動。又,因應於卡匣B之移動,驅動傳導構件81,係藉由耦合構件1064而使其之傾斜角度被作改變。
其結果,驅動傳導構件81以及卡匣B,係到達用以進行畫像形成之正規的姿勢、位置,兩者係成為能夠被可傳導驅動地而作連結之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之卡匣B之裝著過程,係身為與在前述之實施例7中之卡匣B之裝著過程(參照圖51、圖57)相類似者。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7相異,卡匣B,係作為為了使定位構件1091、1092動作而被進行操作之操作構件,而具備有桿構件1093。桿構件1093,係身為與在前述之實施例中的操作構件(桿構件)相同之構成。亦即是,桿構件1093,亦係因應於扉13(參照圖21)之關閉動作,而從裝置本體A受到有外力。若是桿構件1093受到外力,則係朝向卡匣之前方移動,藉由此,來使定位構件1091、1092動作。亦即是,桿構件1093,係使定位構件1091、1092以從感光體滾筒之軸線而遠離的方式來朝向卡匣之前方移動並移動至第2定位構件位置處(參照圖80之實線)。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與驅動傳導構件81相卡合而用以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改變的卡合構件,係利用了耦合構件1064。然而,卡合構件,係並非絕對需要身為用以對於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的耦合構件。若是設為使卡合構件並不對於感光體滾筒62而傳導驅動力之構成,則係只要在卡匣B處,另外設置能夠與驅動傳導構件81之齒輪部相咬合並接受驅動力之齒輪構件即可。亦即是,請參照在圖15(a)中所示之齒輪構件187。 〈所有實施例之總結〉
在實施例1~9中,為了使驅動傳導構件81與卡匣相卡合並進行驅動之傳導,係分別採用有各種之構成。亦即是,在各實施例中所示之卡匣或附件,係分別為了使驅動傳導構件81之傾斜角度縮小而具備有各種之構成。例如,係針對藉由使卡匣或附件之傾斜部與驅動傳導構件作接觸一事來使驅動傳導構件之傾斜縮小的構成,而作了說明。又,作為其他的手段,係針對藉由以被設置在卡匣或附件處之按壓部來按壓驅動傳導構件之構成,而作了說明。又,作為其他的手段,係針對對於使驅動傳導構件作傾斜的裝置本體側之按壓構件進行按壓的卡匣側或附件側之按壓構件之構成,而作了說明。
又,各實施例之卡匣或附件,係分別為了將在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的驅動傳導構件81與卡匣之距離縮短,而具備有各種之構成。
例如,係針對藉由被設置在卡匣或附件處之齒輪構件來將驅動傳導構件81朝向卡匣作拉近之構成,而作了說明。又,作為其他的方法,係針對使被設置在卡匣處之耦合構件朝向驅動傳導構件而作進出之構成,而作了說明。
卡匣或附件,係亦可具備有與在各實施例中所作了介紹的此些之構成相異之組合。又,卡匣B,係亦可採用「從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處之齒輪部而接受驅動力之構成」或是「從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處之耦合部而接受驅動力之構成」或者是「從被設置在驅動傳導構件處之齒輪部與耦合部之雙方而接受驅動力之構成」之任一者。係亦可將被設置在卡匣處之構成的一部分設置於附件處,或者是,係亦可將被設置在附件處之構成的一部分設置於卡匣處。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若依據本發明,則係提供一種能夠對於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等之畫像形成裝置之本體進行裝卸的卡匣以及其所使用的附件還有裝著套件。
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以及範圍的情形下,係能夠進行各種的變更以及變形。故而,為了將本發明之範圍公諸於世,係附加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
本申請案,係以2019年6月12日提出之日本特許出願特願2019-109672以及2019年9月30日提出之日本特許出願特願2019-180284作為基礎而主張優先權,並將該些記載內容全部援用於此。
A:裝置本體 A60:方向 A61:方向 B:製程卡匣 Bz1:驅動側 B40:方向 B41:方向 B42:方向 C40:方向 D:搬送方向 D4:模數 D5:扭轉角 D9:距離 D11:模數 D12:扭轉角 D14:距離 D17:間隙 D18:芯偏移量 D19:間隙 D20:芯偏移量 D21:芯偏移量 E1:方向 E40:方向 E41:方向 F1:按壓力 F2:咬合力 F3:咬合力 F21:推壓力 F22:抵接力 F23:咬合力 F40:抵接力 F41:抵接力 F41a:分力 F42:抵接力 F50:咬合力 F60:抵接力 F61:抵接力 F62:咬合力 F301:按壓力 G1:方向 G4:方向 H1:方向 H2:方向 H3:方向 H4:方向 H80:方向 H81:方向 H82:方向 H83:方向 H84:方向 H86:方向 H87:方向 H88:方向 H89:方向 H90:方向 H91:方向 H92:方向 H93:方向 H94:方向 H95:方向 H96:方向 H97:方向 H98:方向 H100:方向 H101:方向 H102:方向 H103:方向 H104:方向 H105:方向 H106:方向 H107:方向 H301:方向 L:雷射光 L91:旋轉軸線方向 N1:方向 N2:方向 N3:方向 N4:方向 N5:方向 PA:薄片材 P1:方向 Q1:軸線 Q2:旋轉軸線 Q3:旋轉軸線 Q4:旋轉軸線 R:旋轉方向 RD15:內徑 RD16:外徑 S1:範圍 S2:區域 S3:範圍 S4:區域 T:碳粉 U1:投影區域 U2:投影區域 V1:方向 W41:芯偏移量 W42:芯偏移量 W43:芯偏移量 X41:方向 X42:方向 Y1:方向 Y2:方向 Y101:方向 Y102:方向 Z:軸線方向 Z1:方向 Z2:方向 Z41:方向 φD1:直徑 φD2:直徑 φD3:齒尖圓直徑 φD6:齒底圓直徑 φD7:外徑 φD8:內徑 φD10:齒尖圓直徑 φD13:齒底圓直徑 1:卡匣按壓構件 3:曝光裝置 4:薄片托盤 5a:撿拾輥 5b:進送輥對 5c:搬送輥對 6:轉印導引構件 7:轉印輥 8:搬送導引構件 9:定著裝置 9a:加熱輥 9b:加壓輥 10:排出輥對 11:排出托盤 12:桿構件 12a:抵接部 12b:被卡合部 12c:被滑動部 13:開閉扉 13a:卡匣按壓部 20:顯像單元 22:底構件 23:顯像容器 28:碳粉供給室 29:碳粉室 32:顯像輥 33:防吹出薄片 34:磁鐵輥 36:顯像輥齒輪 38:間隔保持構件 39:齒輪 42:顯像刃 43:搬送構件(攪拌構件) 59:第1按壓構件 60:清潔單元 62:感光體滾筒 62z1:端部(第1端部) 62z2:端部(第2端部) 63:滾筒被驅動齒輪 64:耦合構件 64a:被驅動傳導部 64b:齒輪部 64c:滑動部 64d:前端 65:壓擠片 66:帶電輥 70:凸輪構件 70a:第1面/桿構件卡合部 70b:傾斜面 70c:內端面 70d:第2面 70e:被支持部/第1面 70k:內周面 70m:卡合突起 71:清潔框體 71b:廢棄碳粉室 71h:雷射開口 71z2:非驅動側 75:驅動側凸緣構件 75b:耦合支持部 75c:被驅動傳導部對 76:側邊構件 76a:軸承部 77:清潔刮刀 77a:橡膠刮刀 77b:支持構件 81:驅動傳導構件 81a:滑動部 81b:圓筒部 81c:被抵接面 81d:衝抵面 81e:凹部 81f:齒輪部 81g:細縫 81h:斜面 81k:前端面 82:支持側板 82a:支持孔 82a1:邊緣 82b:突起部 82c:突起部 83:圓筒凸輪 83a:內周面 83b:抵接面 84:按壓構件 84a:孔部 84b:抵接部 85:框架 85a:孔部 85b:轂 85c:圓環肋 86:傾斜肋 86a:傾斜面 87:阻尼齒輪 87a:齒輪部 88:齒輪支持器 89:推壓彈簧 187:齒輪構件 230:平齒齒輪 232:齒輪 232a:突起 232b:齒 364:耦合構件 364a:被驅動傳導部 364a1:傾斜部 364b:被支持部 364c:驅動傳導部對 364e:被驅動傳導部 364g:圓筒部 364g1:斜面 369:驅動側凸緣單元 371:清潔框體 371g:滑動肋間 376:側邊構件 376a:圓筒內周面 376b:圓筒外周面 376c:突起部 401:蓋構件 401a:切缺部 401b:切缺部 401c:切缺部 402:按壓構件 402a:第1被導引部 402b:第2被導引部 402c:前端 403:導引軌 404:作用構件 404a:細縫部 404b:被導引轂 404c:底部 405:滑動導引構件 405a:凸輪溝 405b:頂面 412:桿構件 412a:導引部 413:桿構件 413a:導引肋 413b:導引細縫 414:下壓構件 464:耦合構件 464a:倒角部 476:側邊構件 476a:細縫 476b:保持孔 481:驅動傳導構件 481e:驅動傳導部 481f:齒輪 481g:圓筒部 484:按壓構件 484a:旋轉軸線 484b:端部 502:附件構件 502a:下壓面 504:拱出部 505:拱出部 576:蓋構件 587:阻尼齒輪 587a:齒輪部 602:附件構件 602a:軸線 602b:衝抵部 603:可動腕 604:推壓彈簧 605:拱出部 606:可動部腕 606a:作用部 676:蓋構件 687:阻尼齒輪 801:側邊構件 801a: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 801b: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 801c:固定突起 801d:圓筒外周面 801e:突起部 801f:導引孔 801g:滑動部 801h:被定位抵接部 801k:軌道部 801m:壁面 812:操作構件 812a:抵接部 812b:被推壓突起 812c:卡合孔 813:第3桿構件 813a:受壓部 814:第4桿構件 814a:受壓部 814b:被推壓突起 815:第2推壓構件 820:第1推壓構件 820a:第1推壓端 820b:第2推壓端 820c:線圈部 825:第2桿構件 825a:抵接部 825b:卡止部 825c:突起部 830:清潔框體 830a:非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 830b:非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 830c:框體突起部 830d:卡止面/按壓部 830e:桿開口 831:第2按壓構件 850:驅動側側板 850a:驅動側第1導引部 850b:驅動側第2導引部 850c:驅動側第1定位部 850d:驅動側第2定位部 850e:定位抵接部 851:非驅動側側板 851a:非驅動側第1導引部 851b:非驅動側第2導引部 851c:非驅動側第1定位部 851d:非驅動側第2定位部 851e:被抵接部 864:耦合構件 864a:被驅動傳導部 864b:滑動圓筒部 864c:被驅動傳導部前端面 864d:導引突起 864e:傾斜部 901:側邊構件 901a:驅動側第1定位突起 901b:驅動側第2定位突起 901c:第2滑動 901d:第3滑動部 901e:推壓構件設置部 901f:第1滑動部 901g:抵接壁 901h:貫通孔 901k:突起部 901m:細縫部 901n:固定突起 901r:轉動軸 905:操作構件 905a:抵接部 905b:推壓壁 905c:卡合突起 905e:凸輪溝 906:第3推壓構件 907:第4桿構件 907a:受壓部 908:第5桿構件 908a:受壓部 908b:推壓壁 909:第4推壓構件 915:凸輪構件 915a:滑動部 915b:凸輪溝 915c:第2凸輪溝 915d:卡合孔 915e:卡合孔 920:進退構件 920a:固定孔 920b:傾斜部 921:凸輪銷 930:旋轉構件 930a:支持孔 930b:凸輪銷 930c:抵接部 930d:傾斜面 930e:抵接面 931:防脫落構件 1012:桿構件 1012a:抵接部 1012d:推壓手段 1013:開閉扉 1013a:按壓部 1020:顯像裝置單元 1060:清潔單元 1064:耦合構件 1064g1:傾斜面 1069:驅動側凸緣單元 1070:凸輪構件 1071:清潔框體 1076:側邊構件 1076a:圓筒內周面 1076b:圓筒外周面 1076c:突起部 1076d:壓抑構件 1080a:本體側定位部 1080b:本體側定位部 1080c:裝置本體側定位部 1091:卡匣定位構件 1091a:作用部 1091b:轉動中心 1091c:連結轂 1092:卡匣定位構件 1092a:作用部 1092b:轉動中心 1092c:連結轂 1093:定位桿 1093a:按壓部 1093b:連結孔 1093c:連結部 1093d:推壓手段 1093e:連結孔
[圖1],係為畫像形成裝置之剖面圖。
在[圖2]中,(a)係為卡匣之剖面圖。(b)係為卡匣之立體圖。(c)係為耦合構件周邊之擴大圖。
[圖3],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以及與此相關之構件的立體圖。
[圖4],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立體圖。
[圖5],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6],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在[圖7]中,(a)係為卡匣之側面圖。(b)係為卡匣之剖面圖。
[圖8],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9],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10],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11],係為驅動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12],係為齒輪之說明圖。
[圖13],係為卡匣之側面圖。
[圖14],係為驅動力傳導構件之說明圖。
[圖15],係為卡匣之部分性的立體圖。
[圖16],係為感光體滾筒與耦合構件之剖面圖。
[圖17],係為耦合構件之分解圖。
[圖18],係為卡匣之部分性的分解圖。
[圖19],係為卡匣之說明圖。
[圖20],係為驅動傳導構件81之說明圖。
[圖21],係為畫像形成裝置之剖面圖。
[圖22],係為卡匣之說明圖。
在[圖23]中,(a)係為卡匣之立體圖。(b)係為卡匣之擴大圖。
[圖24],係為耦合構件之擴大圖。
[圖25],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26],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27],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28],係為驅動傳導構件與卡匣之剖面圖。
[圖29],係為對於按壓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30],係為對於作用構件之動作作展示之圖。
[圖31],係為對於下壓構件之動作作展示之圖。
[圖32],係為對於附件作展示之立體圖。
[圖33],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與附件作展示之圖。
[圖34],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35],係為附件之立體圖。
[圖36],係為對於附件與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37],係為對於附件與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38],係為對於附件與驅動傳導構件作展示之圖。
[圖39],係為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40],係為滾筒驅動傳導部之剖面。
[圖41],係為側邊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42],係為側邊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43],係為側邊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44],係為側邊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45],係為第2桿構件周圍之立體圖。
[圖46],係為第2桿構件周圍之立體圖。
[圖47],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48],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49],係為驅動傳導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50],係為第2桿構件周圍之立體圖。
[圖51],係為對於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而從上方作了觀察之圖。
[圖52],係為驅動傳導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53],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54],係為驅動傳導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55],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56],係為第2桿構件周圍之立體圖。
[圖57],係為對於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而從上方作了觀察之圖。
[圖58],係為驅動傳導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59],係為耦合構件之立體圖。
[圖60],係為對於桿構件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61],係為對於桿構件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62],係為對於桿構件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63],係為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64],係為進退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65],係為進退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66],係為進退構件構成之立體圖。
[圖67],係為進退構件構成之立體圖。
[圖68],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周邊而從上方來作了觀察之圖。
[圖69],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70],係為進退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71],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周邊而從上方來作了觀察之圖。
[圖72],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周邊而從上方來作了觀察之圖。
[圖73],係為裝置本體與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74],係為對於驅動傳導構件周邊而從上方來作了觀察之圖。
[圖75],係為對於將桿構件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更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76],係為對於將桿構件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更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77],係為對於將桿構件之構成作了一部分的變更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78],係為清潔單元之分解立體圖。
[圖79],係為對於在裝置本體內的卡匣之姿勢作展示之說明圖。
[圖80],係為對於定位構件之動作作說明之圖。
[圖81],係為針對對於裝置本體的卡匣之裝著過程作展示之概略剖面圖。
[圖82],係為對於定位構件之變形例作展示之圖。
[圖83],係為側邊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84],係為驅動傳導構件周邊之剖面圖。
[圖85],係為驅動傳導構件與蓋構件之圖。
[圖86],係為卡匣之圖。
[圖87],係為卡匣之部分圖。
[圖88],係為驅動傳導構件與下壓構件之圖。
[圖89],係為卡匣之圖。
[圖90],係為卡匣之圖。
[圖91],係為卡匣之圖。
[圖92],係為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93],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94],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95],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96],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97],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98],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99],係為製程卡匣之裝著說明圖。
[圖100],係為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101],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102],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103],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104],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105],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106],係為製程卡匣之裝著說明圖。
[圖107],係為製程卡匣之立體圖。
[圖108],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109],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110],係為進退構件以及耦合構件周邊之立體圖。
[圖111],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112],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圖113],係為進退構件與耦合構件以及第3桿構件之動作說明圖。
402:按壓構件
402a:第1被導引部
402c:前端
412:桿構件
412a:導引部
464:耦合構件
464a:倒角部
476:側邊構件
476a:細縫
G4:方向
Q2:旋轉軸線
Y1,Y2:方向
Z1,Z2:方向

Claims (7)

  1.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係具備有: 裝置本體,係具備有驅動軸;和 卡匣,係可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作裝卸,並具備有:(i)感光體滾筒、和(ii)卡合構件,係位置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端部近旁,並能夠在前述感光體滾筒之軸線方向上移動, 係構成為:藉由在使前述卡匣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而作了傾斜的狀態下,使前述耦合構件在前述軸線方向上作移動,前述耦合構件係成為能夠與前述驅動軸相卡合之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耦合構件係具備有突起, 前述驅動軸係具備有凹陷部, 藉由使前述耦合構件之突起進入至前述驅動軸之凹陷部中,前述耦合構件係成為能夠與前述驅動軸相卡合之狀態。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卡匣,係具備有前述耦合構件所位置之第1側、和與前述第1側相反側之第2側, 藉由以在使前述卡匣被裝著於前述裝置本體處之裝著方向上前述卡匣之前述第1側會相較於前述第2側而位置在更下游處的方式來使前述卡匣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而作了傾斜的狀態下,使前述耦合構件在前述軸線方向上作移動,前述耦合構件係成為能夠與前述驅動軸相卡合之狀態。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驅動軸係構成為可傾斜。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卡匣,係具備有能夠與前述裝置本體相接觸之可動部, 係構成為藉由使前述可動部進行移動來使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之前述卡匣之傾斜作改變。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卡匣,係具備有前述耦合構件所位置之第1側、和與前述第1側相反側之第2側, 前述可動部,係位置於前述卡匣之第2側處。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畫像形成裝置,其中, 前述卡匣,係具備有前述耦合構件所位置之第1側、和與前述第1側相反側之第2側, 前述可動部,係位置於前述卡匣之第1側處。
TW112110364A 2019-06-12 2020-06-12 畫像形成裝置 TW2024034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9672 2019-06-12
JP2019109672 2019-06-12
JP2019-180284 2019-09-30
JP2019180284 2019-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3477A true TW202403477A (zh) 2024-01-16

Family

ID=737812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0364A TW202403477A (zh) 2019-06-12 2020-06-12 畫像形成裝置
TW109119870A TWI799716B (zh) 2019-06-12 2020-06-12 卡匣、附件及裝著套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9870A TWI799716B (zh) 2019-06-12 2020-06-12 卡匣、附件及裝著套件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2) US11829096B2 (zh)
EP (1) EP3985274A4 (zh)
KR (1) KR20220018595A (zh)
CN (1) CN113939664A (zh)
AU (2) AU2020294030A1 (zh)
BR (1) BR112021023671A2 (zh)
CA (1) CA3141699A1 (zh)
CL (1) CL2021003302A1 (zh)
CO (1) CO2021017382A2 (zh)
MA (1) MA56211A (zh)
MX (1) MX2021015277A (zh)
TW (2) TW202403477A (zh)
WO (1) WO20202510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33304A4 (en) 2019-09-17 2023-09-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E PRODUCING APPARATUS
JP7418109B2 (ja) 2019-09-30 2024-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A3170308A1 (en) 2020-12-07 2022-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22138657A (ja) * 2021-03-10 2022-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9990B2 (ja) 2001-10-10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48564B2 (ja) 2002-11-08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ー組立方法
JP3970161B2 (ja) 2002-11-08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4401713B2 (ja) 2003-08-29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85062B2 (ja) 2004-03-30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30615B2 (ja) 2004-03-30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て方法
JP4101248B2 (ja) 2004-04-16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4110128B2 (ja) 2004-04-26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受部材
US7158749B2 (en) 2004-04-26 2007-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lean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cleaning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40232B2 (ja) 2004-05-0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185927B2 (ja) 2004-09-29 2008-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06596A (ja) * 2006-02-06 2007-08-16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856192B2 (en) 2006-12-28 2010-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80772B2 (ja)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186B2 (ja) 2007-04-10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189B2 (ja) 2007-04-1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793371B2 (ja) * 2007-10-31 2011-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506236B2 (ja) 2009-04-30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175B2 (ja) * 2009-06-30 2013-09-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TWI442195B (zh) 2009-12-16 2014-06-21 Canon Kk 製程卡匣、感光滾筒單元、顯像單元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BR112012018468B1 (pt) 2010-01-28 2021-06-29 Ninestar Corporation Cartucho de processamento
US9488958B2 (en) * 2010-01-28 2016-11-08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JP5041014B2 (ja) * 2010-01-28 2012-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447A (ja) 2010-02-15 2011-09-2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611102B2 (ja) 2010-04-30 2014-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ドラム取り付け方法
JP5106656B2 (ja) 2010-06-22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32736B2 (ja) 2010-08-30 201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接点部材、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088687A (ja) 2010-09-24 2012-05-10 Canon Inc 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420025B2 (ja) 2011-07-14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WO2013008953A1 (ja) 2011-07-14 2013-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2054637B1 (ko) 2011-12-06 2019-12-1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카트리지
JP2013122537A (ja) * 2011-12-12 2013-06-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駆動伝達装置
EP2858917B1 (en) 2012-06-08 2019-0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acking member and cartridge packed in the packing member
JP6112783B2 (ja) 2012-06-08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梱包体
JP6053404B2 (ja) 2012-06-15 201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108728B2 (ja) 2012-08-31 2017-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梱包材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116162B2 (ja) 2012-09-10 2017-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6841B2 (ja) 2012-09-10 2017-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6045A (ja) 2012-09-11 2014-03-27 Canon Inc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120730B2 (ja) 2012-09-13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EP2738619B1 (en) * 2012-11-29 2021-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84311B2 (ja) * 2012-12-14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971B2 (ja) 2013-01-11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282149B2 (ja) 2013-06-05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及び現像装置並び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100110B2 (ja) 2013-07-03 201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装置本体、及びカートリッジ装着システム
JP6415198B2 (ja)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74892B2 (ja) 2014-02-04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381222B2 (ja) 2014-02-18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4982B2 (ja) 2014-05-29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3065B2 (ja) 2014-05-29 2018-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3078B2 (ja) 2014-06-13 2018-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329517B2 (en) * 2014-09-30 2016-05-03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Drive receiving member for an imaging cartridge
WO2016084951A1 (ja) 2014-11-28 2016-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ートリッジを構成する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13267981B (zh) 2015-02-27 2024-04-26 佳能株式会社
CA2977940A1 (en) 2015-02-27 2016-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cartridge and coupling member
EP3358419B1 (en) 2015-09-30 2021-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P3470931B1 (en) * 2016-06-14 2021-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ation device
ES2870050T3 (es) 2016-08-26 2021-10-26 Canon Kk Unidad de tambor,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electrofotográficas y elemento de acoplamiento
DE112016007180T5 (de) 2016-08-26 2019-08-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ommeleinheit, Kartusche,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Kopplungsbauteil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0357A (ja) * 2017-05-26 2018-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208239812U (zh) 2017-06-30 2018-12-14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旋转部件以及处理盒
JP2019020542A (ja) * 2017-07-14 2019-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84783A (zh) 2017-12-13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JP7058992B2 (ja) * 2017-12-13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7060951B2 (ja) 2017-12-18 2022-04-27 株式会社オービック リベート管理装置、リベート管理方法、および、リベート管理プログラム
JP7146410B2 (ja) 2018-02-21 2022-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16305A (ja) * 2018-03-30 2018-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80284A (ja) 2018-04-06 2019-10-24 株式会社食工房のだ屋 浸出飲料、ティーバッグ及び浸出飲料用素材
JP7366599B2 (ja) 2018-06-25 2023-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7262983B2 (ja) 2018-11-30 202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8178B2 (ja) 2018-12-28 202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7187305B2 (ja) 2018-12-28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EP3674814A3 (en) 2018-12-28 2020-10-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body thereof
US10969730B2 (en) 2019-02-25 2021-04-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JP7305417B2 (ja) 2019-04-25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9716B (zh) 2023-04-21
WO2020251053A1 (ja) 2020-12-17
EP3985274A4 (en) 2023-06-28
JP2021056492A (ja) 2021-04-08
CA3141699A1 (en) 2020-12-17
US20240012357A1 (en) 2024-01-11
CO2021017382A2 (es) 2022-01-17
TW202105091A (zh) 2021-02-01
AU2020294030A1 (en) 2021-12-02
CL2021003302A1 (es) 2022-09-09
US11829096B2 (en) 2023-11-28
MX2021015277A (es) 2022-01-18
US20220075312A1 (en) 2022-03-10
MA56211A (fr) 2022-04-20
KR20220018595A (ko) 2022-02-15
AU2024200755A1 (en) 2024-02-22
EP3985274A1 (en) 2022-04-20
BR112021023671A2 (pt) 2022-01-04
CN113939664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403477A (zh) 畫像形成裝置
TWI822199B (zh) 匣盒及影像形成裝置
JP3625470B1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135304B2 (en)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regulating portions and an inclineable coupling member
JP3839932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AU2017284517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2048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18984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WO2018037573A1 (ja)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2004174694A (ja) 部品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JPH1074031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057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3928706B2 (ja) 往復運動機構
JP4564899B2 (ja) 駆動伝達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07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処理装置
JP7483518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装着キット
JP2008310365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84999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68998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9191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5649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JP20181200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10449B (zh) 密封部件、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13134291A (ja) 現像剤収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