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1423A - 鋰離子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鋰離子二次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1423A
TW201841423A TW107110997A TW107110997A TW201841423A TW 201841423 A TW201841423 A TW 201841423A TW 107110997 A TW107110997 A TW 107110997A TW 107110997 A TW107110997 A TW 107110997A TW 201841423 A TW201841423 A TW 2018414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ion secondary
melting point
lithium ion
lith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0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伸司
水野悠
遠藤裕理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42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6Fluorocarbon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藉由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形成多孔質絕緣層,當電池的溫度上升時多孔質絕緣層熔融而阻礙鋰離子的透過,由此而抑制電池的內部短路時的發熱。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包括:集電體、於集電體的至少單面具備正極或負極的電極、將正極及負極隔離的間隔件、形成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以及非水電解質。多孔質絕緣層包括含有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熔點降低劑的結著材,與僅為PVDF的情況相比,熔點降低劑使於非水電解質的共存下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測定的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降低。

Description

鋰離子二次電池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具備多孔質絕緣層的鋰離子二次電池。
近年來,鋰離子二次電池作為行動電話或筆記型個人電腦等電子設備、或者電動汽車或電力儲藏用的電源而廣泛使用。尤其是最近,能夠搭載於混合動力(hybrid)汽車或電動汽車上的、高容量、高輸出且能量密度高的電池的要求急速擴大。該鋰離子二次電池有能量密度高的優點,但另一方面因使用鋰金屬及非水電解質而需要對於安全性而言充分的對策。
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為具有於集電體形成有負極活性物質層而成的負極、及於集電體形成有正極活性物質層而成的正極的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其中於負極活性物質層、正極活性物質層的任一者的表面形成有厚度0.1 μm~200 μm的多孔性保護膜。藉由該形成於活性物質層表面的保護膜,而防止於形成活性物質層後至電極收納至電池罐內為止的期間發生的活性物質的脫落、再付著。藉此,可防止由再附著於電極表面的活性物質所引發的電池的內部短路,獲得具有高可靠性、安全性的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另外,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製造法,其包括:將包含正極活性物質及水的正極膏(paste)塗佈於正極集電體的表面而形成正極合劑層的步驟;以及將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及有機溶媒的絕緣膏塗佈於正極合劑層的表面而形成多孔質絕緣膜的步驟,正極活性物質包含含鋰及鎳的複合氧化物,複合氧化物中所含的Ni相對於Li的莫耳比為60莫耳%以下。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3713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2111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記載的多孔性保護膜雖可抑制製造時活性物質自電極的脫落、防止內部短路的產生,但關於如釘刺試驗、壓縮破壞試驗及過充電試驗般的產生了內部短路的情況下的發熱抑制效果,並無記載。另外,關於專利文獻2記載的製造法,亦是雖提供抑制於正極合劑層的表面形成多孔質絕緣膜的情況下的不良、輸出高且容量高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但關於電池的內部短路時的發熱抑制效果,並不明確。 本發明的課題為藉由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形成多孔質絕緣層,而抑制電池的內部短路時的發熱。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包括:集電體、於集電體的至少單面具備正極或負極的電極、將正極及負極隔離的間隔件、形成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以及非水電解質。多孔質絕緣層的特徵在於:包括含有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及與熔點降低劑的混合物的結著材,與僅為聚偏二氟乙烯的情況相比,該熔點降低劑使於非水電解質的共存下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測定的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降低。所述結著材亦可為偏二氟乙烯單體與其他含氟單體或含氧單體的共聚物來代替PVDF與熔點降低劑的混合物。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藉由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形成多孔質絕緣層,而可抑制電池的內部短路時的發熱。
以下,對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進行說明。最初,基於圖式對包括構成電極元件的正極、負極及間隔件的電極層的結構進行說明,其後,對電池的各構成構件進行詳細說明。
[電極層的構成]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極層的概略剖面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極層10具有:塗佈於正極集電體16的單面的正極合劑層15、間隔件13、及塗佈於負極集電體11的表面的負極合劑層12。並且,於間隔件13與正極合劑層15之間,以被覆間隔件的正極合劑層側的表面的方式形成有多孔質絕緣層14。
該多孔質絕緣層14包括:含有作為結著成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熔點降低劑的結著材或者偏二氟乙烯單體與其他含氟單體或含氧單體的共聚物(以下有時稱為「PVDF共聚物」),視情況亦可更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及/或氣體產生劑。多孔質絕緣層14將間隔件13與正極合劑層15接著,但並不阻礙經由間隔件13的鋰離子的透過。然而,當因內部短路等而電池的溫度急劇上升時,於間隔件13的熔融溫度以下,多孔質絕緣層14熔融,藉此而多孔質形狀的至少一部分閉鎖,阻礙電解液中的鋰離子的透過。結著材的熔融溫度只要為低於間隔件的熔融溫度的溫度即可,例如較佳為以約70℃~約100℃的溫度範圍開始熔融。
進而,為了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5 V以上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使壓力檢測式電流阻斷裝置(CID:Current Interrupt Device)(未圖示)確實地工作,該多孔質絕緣層14較佳為促進氣體產生。於多孔質絕緣層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的情況下,視其種類或物性(比表面積或粒徑)不同,有時於高溫保存時或高電壓條件下碳酸酯溶媒分解而產生氣體。例如,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5 V以上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多孔質絕緣層14中所含的無機填料將非水電解液(碳酸酯)分解而產生氣體。該氣體產生化合物較佳為氫(H2 )及二氧化碳。
於更佳的實施形態中,藉由於多孔質絕緣層14中添加氣體產生劑,而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8 V~5.0 V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該氣體產生劑分解而產生氣體。該氣體產生劑較佳為產生二氧化碳(CO2 )的化合物。另外,藉由於非水電解液中添加氣體產生化合物,而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5 V以上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分解而產生氣體。該氣體產生化合物較佳為氫(H2 )及二氧化碳。
多孔質絕緣層14的厚度只要為熔融時可阻礙鋰離子的透過的程度即可,例如為0.1 μm~10 μm,較佳為5 μm以下。若小於0.1 μm,則存在於異常發熱時無法充分阻礙鋰離子的透過的情況,不會確實地發揮發熱抑制功能。若超過10 μm,則甚至正常時的電阻亦變高,作為電池特性的高速率時的性能降低。多孔質絕緣層14的厚度例如可為0.1 μm、0.3 μm、0.5 μm、1 μm、2 μm、5 μm、10 μm。
圖2是表示另一實施形態的電極層20的構成的剖面圖。圖2所示的電極層20中,只有介隔存在於正極合劑層25與間隔件23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24的構成與圖1所示的構成不同。即,本實施形態中,多孔質絕緣層24以被覆與間隔件23相接的正極合劑層25的表面的方式形成,其他構成與圖1所示的電極層相同。
其他實施形態中,多孔質絕緣層亦可形成於間隔件與負極合劑層之間(未圖示),就有效抑制內部短路時的鋰離子的透過的方面而言,多孔質絕緣層較佳為存在於正極合劑層與間隔件之間。另外,該多孔質絕緣層是於熔融時抑制鋰離子的透過,進而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氣體產生劑分解而產生氣體者,因此無需包含正極活性物質,但為了提升通常工作時的電池特性,於塗佈於正極表面的情況時亦可包含導電助劑等。本說明書中,於將多孔質絕緣層設置於正極合劑層的表面的情況下,有時將其稱為外塗層(overcoat layer)。
關於於間隔件的熔融溫度以下,多孔質絕緣層中的結著材熔融的機制,認為是基於藉由於結著材中包含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從而作為結著材的主成分的PVDF的熔點降低。
關於自多孔質絕緣層產生氣體的機制,認為是基於藉由於多孔質絕緣層中包含氣體產生劑,從而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氣體產生劑分解而產生氣體。
進而,認為是基於藉由於多孔質絕緣層中包含無機填料,從而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碳酸酯溶媒分解而產生氣體。 以下,依序對構成圖1及圖2的電極層(10及20)的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
[間隔件] 作為間隔件13、間隔件23,例如可列舉包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纖維素、聚醯胺等樹脂的微多孔膜或多孔質的平板,進而可列舉不織布。作為較佳例,可列舉以一種或兩種以上的聚烯烴樹脂為主體所構成的單層或多層結構的多孔性樹脂片。間隔件的厚度例如可設為15 μm~30 μm。於較佳的一態樣中,使用具備發揮關閉功能(若達到規定溫度則樹脂熔解而將細孔堵塞由此來遮斷電流)的多孔性樹脂層的單層或多層的間隔件。
[多孔質絕緣層] 多孔質絕緣層14、多孔質絕緣層24包括含有作為結著成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熔點降低劑的結著材或PVDF共聚物。與僅為PVDF的情況相比,於非水電解質的共存下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測定的所述結著材或PVDF共聚物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降低,藉此所述多孔質絕緣層於溫度上升時熔融而阻礙鋰離子的透過。 進而,多孔質絕緣層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5 V以上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促進壓力檢測式電流阻斷裝置的工作,因而促進氣體產生。
(結著材) 作為結著材,包含作為結著成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及其熔點降低劑及/或PVDF共聚物。結著成分需要具有對於集電體金屬的黏著性,其是藉由結著成分中的極性基的存在而達成。另外,結著成分必須能夠應對用於操作電極的充分的可撓性、及充放電循環中的活性物質的尺寸變化。結著成分必須具備特定的電化學特性,且必須與所使用的非水電解質液為相容性。
PVDF的機械特性及電化學特性適於結著成分所需的所述多個目的。報告有PVDF單獨的熔點為約180℃,認為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中因與非水電解質接觸而所述熔點少許下降。藉由進而包含熔點降低劑,本實施形態的結著材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的溫度上升時熔融而使導電層的電阻增大,可抑制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的熱失控。就抑制熱失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低,若過低,則阻礙作為結著材的功能,因此欠佳。因此,作為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較佳為約50℃至約150℃,更佳為約60℃至約130℃,進而佳為約70℃至約110℃。
存在伴隨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下降,其熔融峰值溫度(熔點)亦下降的情況,於所述測定條件下,結著材的熔融峰值溫度較佳為70℃~130℃。就熱穩定性的方面而言,結著材的熔融峰值溫度較佳為70℃以上。另一方面,就安全性的觀點而言,結著材的熔點較佳為130℃以下。進而佳為小於130℃,更佳為120℃以下,進而尤佳為110℃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的「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是指藉由使所述PVDF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下降而即便於低於間隔件的溫度下亦使所述多孔質絕緣層熔融的成分。另外,認為於多孔質絕緣層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或氣體產生劑的情況下,促進由該些所帶來的氣體產生功能。例如,就用作無機氧化物填料的礬土(alumina)而言,有時促進作為電解液而包含的碳酸酯類的氧化分解,進而認為於使用作為氣體產生劑的碳酸鋰等的情況下促進其氧化分解。該些作用於電池電壓超出規定值的情況(例如4.8 V~5.0 V的過充電狀態)時得以發揮。然而,正極合劑層的電位分佈並不一樣,於正極合劑層的厚度方向上不同,越是表面側越高,因此,本實施形態的多孔質絕緣層位於正極合劑層與間隔件的界面,可快速檢測出電池電位的上升。此種功能是藉由使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下降而較佳地發揮,因此本實施形態的結著材的特徵在於:低於通常的PVDF單獨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
因此,本實施形態的多孔質絕緣層中所含的結著材可選擇將作為結著成分的PVDF、與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混合且對該混合物於非水電解質的共存下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進行測定時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與以相同條件測定的僅PVDF的情況相比下降者。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熔融起始溫度,是指利用示差掃描熱量分析法(以下,亦稱為DSC)分析的吸熱自基線上升時的溫度,一般而言,可依據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7121(塑膠的轉移溫度測定法)進行測定。為了更加明確,可為相對於吸熱峰值的峰頂確認到10%或者20%左右或50%左右的吸熱的溫度。或者,亦可根據DSC曲線(curve)的峰值面積計算結著材熔融引起的吸熱量,並將達到總吸熱量的約二分之一時的溫度設為指標。其原因在於:藉由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下降,而自更低的溫度開始吸熱,並於達到某一定的吸熱量時結著材熔融。
(熔點及熔融起始溫度的測定方法) 例如,使用日立高新科技(Hitachi High-Tech Science)製造的高感度型示差掃描熱量計DSC7000X裝置等,並將PVDF與熔點降低劑溶解於有機溶媒中、或以粉體的狀態直接利用研缽等混合後,於鋁盤中裝入乾燥後的粉體約5 mg並於其中添加非水電解質來作為試樣。添加至試樣中的非水電解質較佳為於選自環狀碳酸酯及鏈狀碳酸酯中的有機溶媒單獨或組合多種而成的溶媒混合物中使作為電解質的至少包含LiPF6 的鋰鹽溶解而成的電解液。本實施形態中,使用於碳酸伸乙酯(EC)與碳酸乙基甲酯(EMC)的3:7的混合溶液中溶解1 M的六氟化磷酸鋰(LiPF6 )而成的非水電解質。測定條件例如為自室溫至約200℃為止以5℃/分鐘升溫。可由此時所得的吸熱曲線進行求出。
作為熔點降低劑,若為可使作為結著成分而使用的PVDF的熔融起始溫度及熔融峰值溫度降低的物質,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與作為結晶性高分子的PVDF相容(適合)的化合物、較佳為結晶性或非結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本說明書中,所謂用語「相容」,是指兩種不同的物質、尤其是高分子均勻地進行混合的狀態,該些可完全相容,另外亦可一部分相容。可藉由混合後的試樣為透明、或具有膜形成能力來判定均勻地進行混合。例如為含有羰基或氰基的化合物。羰基具有成為-C(=O)-的結構,且氧原子的電負度遠大於碳原子,因此C=O鍵的電子較電性為陽性的碳原子近旁而言更偏向存在於電負度大的氧原子近旁。同樣地,氰基具有碳原子與氮原子間的三重結構,且電子偏向於氮原子上,為強吸電子基。羰基及氰基可包含一個或多個。
通常,已知於結晶性高分子與非結晶性高分子存在相容性的情況下,產生結晶性高分子的熔點降低。最對熔點降低造成影響的因素為表示兩高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的強度的熱力學參數χ12 值,由弗洛里-哈金斯(Flory-Huggins)理論導出。若基於該理論,於相容的結晶性/非結晶性高分子摻合物(blend)系統中,於χ12 值表示負值的情況下,可謂是產生熔點降低。較佳的實施形態中,所述相容性物質為含有羧基(-COOH)、羧酸酯基(-COO-R)、碳酸酯基(R-O-(C=O)-O-R')、醯亞胺基(R-CONHCO-R')、或醯胺基(R-C=ONH-R')的結晶性或非結晶性高分子。
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此種相容性物質的熔點降低劑使PVDF的熔點降低的具體理由雖未明確,但推測為該些添加劑具有源自羰基或氰基的電性質(極性)而增強與PVDF的相互作用,從而發揮該熔點降低作用。
因此,較佳的實施形態中,所述熔點降低劑為選自由丙烯酸(AAc)、甲基丙烯酸(MAc)、乙醯丙酮、聚丙烯酸甲酯(P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酸乙烯酯(PVAc)、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碳酸酯(PC)、聚丙烯腈(PAN)、聚醯胺(PA)、聚醯亞胺(PI)、聚醯胺醯亞胺(PAI)、及該些的衍生物(共聚物)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以上。
作為與PVDF的相容性良好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以下的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壬基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布蘭莫(Blemmer)PME-100(商品名、日本油脂(股)製造)、布蘭莫(Blemmer)PME-200(商品名、日本油脂(股)製造)。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中,就獲得容易性或與PVDF的相容性等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以下化合物。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乙烯基單體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另外,作為氟化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可較佳地使用以下的化合物。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四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4,4,5,5-八氟戊基甲基丙烯酸酯、2,2,2-三氟乙基α氟丙烯酸酯、2,2,3,3-四氟丙基α氟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α氟丙烯酸酯、2,2,3,3,4,4,5,5-八氟戊基α氟丙烯酸酯等。
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熔點降低劑包含醯胺、醯亞胺、馬來醯亞胺等。 作為醯胺,特佳為一級醯胺,例如可列舉:N-乙烯基醯胺、二乙烯基醯胺、矽烷基(乙烯基)醯胺、乙醛醯基化乙烯基醯胺等。 作為醯亞胺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N-乙烯基醯亞胺、N-乙烯基鄰苯二甲醯亞胺、乙烯基乙醯胺等二乙烯基醯亞胺。 作為馬來醯亞胺,例如可列舉:單馬來醯亞胺、雙馬來醯亞胺、三馬來醯亞胺、聚馬來醯亞胺等。
作為雙馬來醯亞胺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N,N'-雙馬來醯亞胺-4,4'-二苯基甲烷、1,1'-(亞甲基二-4,1-伸苯基)雙馬來醯亞胺、N,N'-(1,1'-聯苯基-4,4'-二基)雙馬來醯亞胺、N,N'-(4-甲基-1,3-伸苯基)雙馬來醯亞胺、1,1'-(3,3'-二甲基-1,1'-聯苯基-4,4'-二基)雙馬來醯亞胺、N,N'-伸乙基二馬來醯亞胺、N,N'-(1,2-伸苯基)二馬來醯亞胺、N,N'-(1,3-伸苯基)二馬來醯亞胺、N,N'-硫代二馬來醯亞胺、N,N'-二硫代二馬來醯亞胺、N,N'-酮二馬來醯亞胺、N,N'-亞甲基雙馬來醯亞胺、雙馬來醯亞胺甲基-醚、1,2-雙馬來醯亞胺-1,2-乙烷二醇、N,N'-4,4'-二苯基醚-雙馬來醯亞胺、4,4'-雙馬來醯亞胺-二苯基碸等。
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熔點降低劑包含醯胺、醯亞胺、馬來醯亞胺等。
所述結著材中所含的該些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的含有率較佳為1質量%~50質量%,更佳為2質量%~40質量%,進而佳為5質量%~30質量%。若熔點降低劑的含量少於1質量%,則結著成分的熔點降低作用小,另外若多於50質量%,則存在作為結著材而與電極活性物質的結合力下降的擔憂。
本實施形態的結著材較佳為將作為結著成分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溶解於一同將該些溶解的共通溶媒中後,進行溶媒置換並作為使其沈澱的混合物而製備。其原因在於:利用該方法製備的結著材以結著成分與熔點降低劑以分子水準均勻地混合的狀態存在。
其他實施形態中,亦可對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熔點降低劑或/及PVDF共聚物的粉體混合物利用球磨機或搖滾式混合機(rocking mixer)等粉體混合機或公知的粉碎機等進行混合而製備。其原因在於:於電解液或製備電極合劑層時的溶媒中容易均勻化而成為結著材。
(PVDF共聚物) 作為熔點降低劑,可為偏二氟乙烯單體與其他含氟單體或含氧單體的共聚物(PVDF共聚物)。作為其他含氟單體,例如可列舉:氟化乙烯、3-氟化丙烯、氟烷基乙烯基醚等,作為含氧單體,可列舉乙二醇等。較佳為PVDF-HFP(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或PVDF-PEO(聚(偏二氟乙烯-氧乙烯))。於熔點降低劑為該些的共聚物的情況下,結著材中所含的該共聚物的含有率可超過50質量%,較佳為1質量%~75質量%。
或者,作為另一實施形態,亦可將分子內包含作為結著成分的PVDF及熔點降低劑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共聚物用作結著材。該情況下,於非水電解質的存在下,PVDF共聚物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較佳為與為偏二氟乙烯單獨的聚合物的PVDF的情況相比下降,例如為於45℃~110℃、更佳為50℃~100℃具有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者。作為此種PVDF共聚物,可使用PVDF-HFP(六氟丙烯)及PVDF-PEO(聚氧乙烯)等。
進而,可藉由將聚偏二氟乙烯(PVDF)與PVDF共聚物混合,而將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調整為所期望的溫度來使用。
(無機氧化物填料) 多孔質絕緣層中較佳為更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作為該無機氧化物填料,可使用氧化鋁(α-Al2 O3 、γ-Al2 O3 )、氫氧化鋁(Al(OH)3 )、水鋁石(Boehmite)(AlOOH)、苦土(magnesia)(氧化鎂:MgO)、氫氧化鎂(Mg(OH)2 )、氧化鋯(ZrO2 )、二氧化鈦(TiO2 )、矽土(silica)(SiO2 )、二氧化矽(SiO2 )、碳化矽(SiC)、氮化鋁(AlN)或氮化硼(BN)等。該些可使用一種亦可混合使用兩種以上。無機氧化物填料的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可使用球形狀、針狀、橢圓體狀、板狀、鱗片狀等各種形狀者。另外,其平均粒徑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 μm~5 μm。本說明書中,所謂「平均粒徑」,於並無特別記述的情況下,是指於利用一般的基於雷射繞射·光散射法的粒度分佈測定裝置所測定的體積基準的粒度分佈中,相當於自微粒子側的累計50體積%的粒徑(D50 粒徑、中值徑)。
多孔質絕緣層中的無機氧化物填料的含量為0質量%~99質量%,較佳為80質量%~90質量%左右。若增加無機氧化物填料的添加量,則有助於間隔件的耐熱性,若極力減少無機氧化物填料的添加量,則成為密接於間隔件的多孔質絕緣層,於內部短路時結著材熔融而有助於提高安全性。進而,藉由選擇無機氧化物填料的種類或物性,亦可於電池的過充電時將電解液分解來產生氣體。
(氣體產生劑) 作為本實施形態中的氣體產生劑,若為於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8 V~5.0 V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分解而可產生氣體的化合物則並無限制。較佳為分解而產生碳酸氣體的化合物,可使用選自碳酸鋰(Li2 CO3 )、碳酸氫鋰(LiHCO3 )、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碳酸鈣、碳酸氫鈉、碳酸氫鉀、碳酸氫鎂、碳酸氫鈣、4,4'-氧雙(苯磺醯基醯肼)(OBSH)及偶氮二碳醯胺(ADCA)等中的一種或其以上。多孔質絕緣層中的氣體產生劑的含量為0質量%~10質量%,較佳為0.5質量%~5質量%左右。另外,於多孔質絕緣層中一併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與氣體產生劑的情況下,氣體產生劑相對於無機氧化物填料的含有比率較佳為90:10~99:1。
作為多孔質絕緣層的製造方法,可藉由以下方式進行製造:將使所述結著材以及視需要的無機氧化物填料及氣體產生劑溶解或分散於以水、或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亞碸、碳酸伸丙酯、二甲基甲醯胺、γ-丁內酯等為代表的非質子性極性溶劑或該些的混合液中而成的漿料塗佈於電極合劑層或間隔件的表面,並進行乾燥。藉由於漿料塗佈後進行乾燥,分散溶媒(水或有機溶媒)揮發並開孔而形成多孔質層。此時可藉由少量添加無機氧化物填料而增加孔的大小。
於使用水系結著材(例如水分散系PVDF與水分散系PMMA等)的情況下,亦可與作為氣體產生劑的碳酸鋰一起混入不溶或難溶於水的環己基苯(CHB)或聯苯(BP)。該情況下,亦可於溶媒揮發時開孔而形成多孔質層。混入多孔質層中的CHB或BP若與碳酸酯系的電解液接觸便會溶出,因而發揮與將該些氣體產生劑添加於電解液時相同的作用。 孔的大小或量可藉由漿料固體成分濃度或乾燥速度而進行調節。可較佳地將使無機氧化物填料、氣體產生劑及結著材以76:4:20~94:5:1的比率混合所得的漿料塗佈於正極合劑層的表面並加以乾燥,於正極合劑層的表面形成多孔質絕緣層,且藉由輥壓而將其壓縮為規定的厚度來進行製作。
[電極層] (正極活性物質) 正極活性物質若為能夠吸留、放出鋰的材料,則並無特別限定,可為鋰離子二次電池中通常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具體而言,是指除了將鋰(Li)與鎳(Ni)作為構成金屬元素的氧化物以外,亦包含以下氧化物,其以原子數換算計以與鎳相同的程度或少於鎳的比例包含鋰及鎳以外的其他至少一種金屬元素(即、Li與Ni以外的過渡金屬元素及/或典型金屬元素)作為構成金屬元素。所述Li及Ni以外的金屬元素例如可為選自由Co、Mn、Al、Cr、Fe、V、Mg、Ca、Na、Ti、Zr、Nb、Mo、W、Cu、Zn、Ga、In、Sn、La及Ce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元素。該些正極活性物質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使用多種。
較佳實施形態中,所述正極活性物質例如可列舉由通式(1):Lit Ni1-x-y Cox Aly O2 (其中,式中滿足0.95≦t≦1.15、0≦x≦0.3、0.1≦y≦0.2、x+y<0.5)所表示的鋰-鎳-鈷-鋁系氧化物(NCA)。作為NCA的具體例,可列舉LiNi0.8 Co0.15 Al0.05 O2
另一較佳實施形態中,所述正極活性物質例如可列舉由通式(2):LiNia Cob Mnc O2 (其中,式中滿足0<a<1、0<b<1、0<c<1,且a+b+c=1)所表示的鋰-鎳-鈷-錳系氧化物(NCM)。NCM單位體積的能量密度高,熱穩定性亦優異。 電極合劑層中的正極活性物質的含量通常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30質量%以上,進而佳為50質量%以上,特佳為70質量%以上。另外,通常為99.9質量%以下,較佳為99質量%以下。
(負極活性物質) 作為負極活性物質,可使用選自由金屬鋰、含有鋰的合金、能夠與鋰合金化的金屬或合金、能夠摻雜·脫摻雜鋰離子的氧化物、能夠摻雜·脫摻雜鋰離子的過度金屬氮化物、及能夠摻雜·脫摻雜鋰離子的碳材料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可單獨使用,亦可使用包含該些的兩種以上的混合物)。
作為能夠與鋰(或鋰離子)合金化的金屬或合金,可列舉:矽、矽合金、錫、錫合金等。另外,亦可為鈦酸鋰。 該些中,較佳為能夠摻雜·脫摻雜鋰離子的碳材料。作為此種碳材料,可列舉:碳黑、活性碳、黑鉛材料(人造黑鉛、天然黑鉛)、非晶質碳材料等。所述碳材料的形態可為纖維狀、球狀、馬鈴薯狀、片(flake)狀任一形態。
作為所述非晶質碳材料,具體而言可例示:硬碳、焦炭、於1500℃以下進行煅燒的中間相碳微球(Mesocarbon microbeads,MCMB)、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Mesophase pitch based carbon fiber,MCF)等。
作為所述黑鉛材料,可列舉天然黑鉛、人造黑鉛。作為人造黑鉛,可使用黑鉛化MCMB、黑鉛化MCF等。另外,作為黑鉛材料,亦可使用含有硼者等。另外,作為黑鉛材料,亦可使用由金、鉑、銀、銅、錫等金屬被覆而成者、由非晶質碳被覆而成者、將非晶質碳與黑鉛混合而成者。 該些碳材料可使用一種,亦可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導電助劑) 電極合劑層較佳為包含導電助劑。作為本發明中使用的導電助劑,可使用公知的導電助劑。作為公知的導電助劑,若為具有導電性的碳材料,則並無特別限定,可將石墨(graphite)、碳黑、導電性碳纖維(碳奈米管、碳奈米纖維、碳纖維)、富勒烯(fullerene)等單獨使用、或併用兩種以上。作為市售的碳黑,例如可列舉:托卡黑(TOKA BLACK)#4300、#4400、#4500、#5500等(東海碳素(tokai carbon)公司製造、爐黑(furnace black)),普林泰克斯(PRINTEX)L等(德固賽(Degussa)公司製造、爐黑(furnace black)),雷文(Raven)7000、5750、5250、5000ULTRAIII、5000ULTRA等、康達庫泰絲(Conductex)SC ULTRA、康達庫泰絲(Conductex)975ULTRA等、皮爾黑(PUER BLACK)100、115、205等(哥倫比亞(Columbia)公司製造、爐黑(furnace black)),#2350、#2400B、#2600B、#30050B、#3030B、#3230B、#3350B、#3400B、#5400B等(三菱化學公司製造、爐黑(furnace black)),蒙納奇(MONARCH)1400、1300、900、伏爾甘(Vulcan)XC-72R、黑珍珠(Black Pearls)2000、LITX-50、LITX-200等(卡博特(CABOT)公司製造、爐黑(furnace black)),因撒考(Ensaco)250G、因撒考(Ensaco)260G、因撒考(Ensaco)350G、超P-Li(Super P-Li)(特密高(TIMCAL)公司製造),科琴黑(ketjen black)EC-300J、EC-600JD(阿克蘇(akzo)公司製造)、登卡黑(DENKA BLACK)、登卡黑(DENKA BLACK)HS-100、FX-35(電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乙炔黑)等,作為石墨,例如可列舉:人造黑鉛或鱗片狀黑鉛、塊狀黑鉛、土狀黑鉛等天然黑鉛,但並不限定於該些。電極合劑層中所含的導電助劑的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例如較佳為設為1質量%~10質量%左右。
[集電體] 作為本實施形態的集電體,可使用各種集電體,通常使用金屬或合金。圖1或圖2中,作為正極集電體(16或26),可列舉鋁或鎳、SUS等,作為負極集電體(11或21),可列舉銅或鎳、SUS等。其中,就導電性高低與成本的平衡而言,較佳為鋁、銅。再者,鋁是指鋁及鋁合金,銅是指純銅及銅合金。本實施形態中,鋁箔可用於二次電池正極側、二次電池負極側,銅箔可用於二次電池負極側。作為鋁箔,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純鋁系A1085材、或A3003材等各種鋁箔。另外,作為銅箔亦同樣,並無特別限定,可較佳地使用軋製鋁箔或電解鋁箔。
(電極層的形成方法) 本實施形態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具備的電極層可藉由如下方式製造:將包含以上所述的電極活性物質、導電助劑及結著劑的電極合劑漿料塗佈於集電體的表面並進行乾燥。使電極活性物質結著的結著劑可使用以PVDF為代表的氟系樹脂、多醣類高分子、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tyrene butadiene rubber,SBR)等,但並不限定於此。另外,亦可使用所述多孔質絕緣層所含的結著材。該情況下,較佳為於將以上所述的結著材溶解於溶媒中所得的溶液中,使所述電極活性物質及導電助劑分散而形成電極合劑漿料。
合劑漿料中所含的溶劑為兼作為製備所述結著材時的共通溶媒的溶劑,可選擇以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亞碸、碳酸伸丙酯、二甲基甲醯胺、γ-丁內酯等為代表的非質子性極性溶劑或該些的混合液。
於將合劑漿料塗佈於集電體上並加以乾燥的方面而言,塗佈·乾燥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狹縫模塗佈、斜板式塗佈(slide coating)、簾幕式塗佈、或凹版塗佈等方法。作為乾燥方法,可列舉利用溫風、熱風、低濕風的乾燥、真空乾燥、(遠)紅外線等乾燥法。乾燥時間或乾燥溫度並無特別限定,乾燥時間通常為1分鐘~30分鐘,乾燥溫度通常為40℃~180℃。 合劑層的製造方法中,於在集電體上塗佈乾燥所述合劑漿料後,較佳為具有使用模具壓製或輥壓製等並利用加壓處理使活性物質層的空隙率降低的步驟。
[電解液] 作為電解液,例如較佳為通常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中使用的電解液,具體而言,具有支持鹽(鋰鹽)溶解於有機溶媒中的形態。作為鋰鹽,例如可列舉選自六氟化磷酸鋰(LiPF6 )、四氟化硼酸鋰(LiBF4 )、過氯酸鋰(LiClO4 )、六氟化砷酸鋰(LiAsF6 )、六氟化鉭酸鋰(LiTaF6 )、四氯化鋁酸鋰(LiAlCl4 )、十氯十硼酸鋰(Li2 B10 Cl10 )等無機酸陰離子鹽、三氟甲烷磺酸鋰(LiCF3 SO3 )、雙(三氟甲烷磺醯基)醯亞胺鋰(Li(CF3 SO2 )2 N)、雙(五氟乙烷磺醯基)醯亞胺鋰(Li(C2 F5 SO2 )2 N)等有機酸陰離子鹽中的至少一種鋰鹽等。其中,較佳為六氟化磷酸鋰(LiPF6 )。
另外,作為有機溶媒,例如可使用選自由環狀碳酸酯類、含氟環狀碳酸酯類、鏈狀碳酸酯類、含氟鏈狀碳酸酯類、脂肪族羧酸酯類、含氟脂肪族羧酸酯類、γ-內酯類、含氟γ-內酯類、環狀醚類、含氟環狀醚類、鏈狀醚類及含氟鏈狀醚類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有機溶媒。
作為環狀碳酸酯類,例如可列舉:碳酸伸丙酯(PC)、碳酸伸乙酯(EC)、碳酸伸丁酯(BC)。另外,作為含氟環狀碳酸酯類,例如可列舉氟碳酸伸乙酯(FEC)。進而,作為鏈狀碳酸酯,例如可列舉: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基甲酯(EMC)、碳酸甲基丙酯(MPC)、碳酸乙基丙酯(EPC)、碳酸二丙酯(DPC)。另外,作為脂肪族羧酸酯類,例如可列舉: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進而,作為γ-內酯類,例如可列舉γ-丁內酯。另外,作為環狀醚類,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1,4-二噁烷。進而,作為鏈狀醚類,例如可列舉:1,2-乙氧基乙烷(DEE)、乙氧基甲氧基乙烷(EME)、二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丁氧基乙烷。作為其他,可列舉乙腈等腈類、二甲基甲醯胺等醯胺類。該些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使用兩種以上。
(氣體產生化合物) 電解液中可更包含氣體產生化合物。該氣體產生化合物可直接添加於電解液中,或者亦可於電池內部自多孔質絕緣層溶出至電解液中。電解液中所含的氣體產生化合物為超出規定的電池電壓時(例如呈4.5 V以上的過充電狀態的情況下)分解而可產生氣體的化合物。作為該氣體產生化合物,較佳為產生氫的化合物,可添加選自由環烷基苯化合物(例如環己基苯(CHB))、烷基苯化合物、聯苯化合物(例如聯苯(BP))、烷基聯苯化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以上。氣體產生化合物相對於電解液的添加量只要於預先規定的條件下產生規定量的氣體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約0.05質量%~5.0質量%,較佳為0.1質量%~4.0質量%。
[作用·效果] 對於內部短路時的瞬間溫度上升,本實施形態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發揮以下作用效果:形成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內的結著材熔融而阻礙鋰離子的透過,藉此而抑制電池的內部短路時的發熱。進而,於較佳實施形態中,對於過充電時的緩慢溫度上升,具有以下優點:自形成於電極與間隔件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產生氫(H2 )或二氧化碳(CO2 )等氣體,促進壓力檢測式電流阻斷裝置(CID:CURRENT Interrupt Device)的工作。 [實施例]
本發明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於內部短路時等發揮的發熱抑制作用認為是起因於多孔質絕緣層中所含的熔點降低劑的熔點降低作用。因此,以下列舉其典型的具體例來進行說明。
[利用DSC的非水電解質共存下的結著材的熔點測定] <熔點降低劑一覽表> 將作為熔點降低劑而使用的化合物的一覽表示於以下的表1中。 [表1]
<樣品製備> 使用瑪瑙研缽將PVDF與各種熔點降低劑(粉末)以規定的比例混合約15分鐘。例如,於PVDF(粉末)與熔點降低劑(粉末)的混合比為1:1的情況下,各秤量0.1 g進行混合。將該混合粉末於常溫(25℃)下真空乾燥10小時以上。 於預先秤量的DSC測定用的SUS-PAN中秤量投入所述試樣3 mg。繼而,將電解液(1M-LiPF6 /3EC7EMC)6 mg追加至所述SUS-PAN中(以重量比計為粉:電解液=1:2)。此時,以目視確認為粉體大致全部浸漬於液中的狀態。迅速設置(秤量)蓋(預先秤量),並利用專用壓製進行密閉密封。
<測定> 使用日立高新科技(Hitachi High-Tech Science)製造的高感度型示差掃描熱量計DSC7000X裝置以掃描速度5℃/分鐘、室溫→210℃的條件對熔解溫度進行測定。
<結果> 表2中,示出PVDF的製造商名及商品名、以及PVDF單獨的熔融溫度。 [表2]
表3於表中示出將結著成分(PVDF)75質量%與熔點降低劑25質量%、或分別將各50質量%混合時的熔融起始溫度及峰值溫度(熔點)。 [表3-1] [表3-2]
如表2及表3所示,得知所述PVDF與熔點降低劑的混合物自約70℃開始熔解,於90℃~130℃附近具有峰值溫度。 另外,圖3中示出表2中所示的PVDFW#7200的粉體試樣(實線)或使其與電解質共存的試樣(點線)、及於PVDFW#7200中添加25%PMMA而成的試樣(自表3的上方起第1行)的DSC圖。根據圖3所示的結果得知,藉由添加熔點降低劑,作為結著成分的PVDF的熔融起始溫度及熔點明顯下降。
[實施例1]正極製作 1.正極合劑層漿料製備 漿料製備是使用5 L的行星式分散器。 將NCM523(優美科(Umicore)公司製造、組成式LiNi0.5 Co0.2 Mn0.3 O2 )920 g、超-P(Super-P)(特密高(TIMCAL)公司製造的導電性碳)20 g、KS-6(特密萊斯(TIMREX)公司製造的鱗片狀黑鉛)20 g混合10分鐘後,添加100 g的N-甲基吡咯啶酮(NMP)進而混合20分鐘。 繼而,添加8%-PVDF溶液(使吳羽(KUREHA)製造的PVDFW#7200溶解於NMP中)200 g,混煉30分鐘後,進而添加8%-PVDF溶液200 g並混煉30分鐘。繼而,添加8%-PVDF溶液100 g並混煉30分鐘。其後,為了調整黏度而添加52 g的NMP並混合30分鐘後,進行真空脫泡30分鐘。以所述方式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62%的漿料。以所述方式製作的正極的組成以質量比計為NCM523:Super-P:KS-6:PVDF=92:2:2:4。
2.塗敷·乾燥 漿料塗敷時使用模塗機。以乾燥後的塗佈重量為19.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鋁箔(厚度20 μm、寬度200 mm)的單面並加以乾燥。繼而,於相反面(未塗敷面),同樣以塗佈重量為19.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鋁箔並加以乾燥。製作以所述方式獲得的經兩面塗敷(38.0 mg/cm2 )的正極(CA-1)。
3.外塗層漿料製備 漿料製備是使用5 L的行星式分散器。 於碳酸鋰860 g、超-P(Super-P)(特密高(TIMCAL)公司製造的導電性碳)100 g、8%-PVDF溶液(使吳羽(KUREHA)製造的PVDFW#7200溶解於NMP中)250 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20 g中添加N-甲基吡咯啶酮(NMP)540 g並混合30分鐘。 繼而,添加1125 g的NMP進而混合60分鐘後,進行真空脫泡30分鐘,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32%的漿料。
4.塗敷·乾燥 以與正極合劑層相同的方式進行,漿料塗敷時使用模塗機。以乾燥後的塗佈重量為2.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已塗佈有正極合劑層的鋁箔(厚度20 μm、寬度200 mm)的單面並加以乾燥。進而,於另一面亦進行塗佈並加以乾燥。以所述方式獲得經塗佈外塗層(OC-1)的正極CB-1。
5.壓製 使用35噸壓製機。調整上下輥的間隔(gap)(間隙)並以壓製密度成為2.95±0.05 g/cm3 的方式對所述正極進行壓縮。
6.切開 以獲得電極塗佈面積(表面:56 mm×334 mm、背面:56 mm×408 mm)與標籤焊接空白的方式將電極切開而獲得正極C-1。
負極製作 1.漿料製備 漿料製備是使用5 L的行星式分散器。 將天然黑鉛930 g、與超-P(Super-P)10 g混合10分鐘後,添加500 g的NMP進而混合20分鐘。繼而,添加8%-PVDF溶液(使PVDF溶解於NMP中)500 g並混煉30分鐘後,進而添加8%-PVDF溶液250 g並混煉30分鐘。其後,為了調整黏度而添加32 g的NMP並混合30分鐘後,進行真空脫泡30分鐘。以所述方式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45%的漿料。以所述方式製作的負極的組成以質量比計為天然黑鉛:Super-P:PVDF=93:1:6。
2.塗敷·乾燥 漿料塗敷時使用模塗機。 以乾燥後的塗佈重量為11.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銅箔(厚度10 μm)的單面並加以乾燥。繼而,於相反面(未塗敷面),同樣以塗佈重量為11.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銅箔並加以乾燥。將以所述方式獲得的經兩面塗敷(22.0 mg/cm2 )的負極輥於真空乾燥烘箱中以120℃乾燥12小時。
3.壓製 使用小型壓製機。 調整上下輥的間隔(間隙)並以壓製密度成為1.45±0.05 g/cm3 的方式對所述負極進行壓縮。
4.切開 以獲得電極塗佈面積(表面:58 mm×372 mm、背面:58 mm×431 mm)與標籤焊接空白的方式將電極切開而獲得負極A-1。
[實施例2] 除外塗層漿料的製備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正極及負極。外塗層漿料中,代替實施例1中使用的PMMA而添加8%-PVDF-HFP溶液(使阿科瑪(ARKEMA)製造的FLEX2751溶解於NMP中)250 g來製備外塗層漿料(OC-2),並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進行塗敷·乾燥,獲得經塗佈外塗層(OC-2)的正極CB-2。
[實施例3] 除外塗層漿料的製備以外,依據實施例1來製作正極及負極。外塗層漿料的製備是使用5 L的行星式分散器來進行。於粒徑為2 μm、比表面積為2 m2 /g的α-礬土(Al2 O3 )430 g、碳酸鋰430 g、超-P(Super-P)(特密高(TIMCAL)公司製造的導電性碳)100 g、8%-PVDF溶液(使吳羽(KUREHA)製造的PVDFW#7200溶解於NMP中)250 g、8%-PVDF-HFP溶液(使阿科瑪(ARKEMA)製造的FLEX2751溶解於NMP中)250 g中添加N-甲基吡咯啶酮(NMP)540 g並混合30分鐘。繼而,添加N-甲基吡咯啶酮(NMP)1125 g進而混合60分鐘後,進行真空脫泡30分鐘,製備固體成分濃度為32%的漿料(OC-3)。
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漿料塗敷時使用模塗機。以乾燥後的塗佈重量為2.0 mg/cm2 的方式將所述漿料塗佈於已塗佈有正極合劑層的鋁箔(厚度20 μm、寬度200 mm)的單面並加以乾燥。進而,於另一面亦進行塗佈並加以乾燥。以所述方式獲得經塗佈外塗層(OC-3)的正極CB-3。
[試樣製作] 對於包含表4所示的正極規格的正極(C-1),於配置有表5的外塗層的各種規格的試驗用正極(單面塗敷、電極面30 mm×30 mm)的空白部分利用超音波接合機接合鋁製標籤(CK1)。於配置有表4的負極規格(A-1)的試驗用負極的Cu箔2.8 cm×2.8 cm利用超音波接合機接合鎳製標籤(AK1)。於CK1的塗佈面,夾隔PE間隔件來使AK1接觸,以5 cm×5 cm的層壓片夾入,對三邊進行加熱密封。於電解液注液前,利用真空乾燥機對所述以70℃×12 h進行減壓乾燥。注入電解液(1 mol-LiPF6 、EC/DEC=3/7(vol.比))300 μL後,一邊進行真空抽吸一邊進行加熱密封(K1)。
[表4] 正極規格 負極規格
[表5] 外塗層規格
[加熱電阻測定] 於封閉壓力(confining pressure)0.2 kgf/cm2 下,利用加熱塊(heat block)夾入所製作的試樣單元(K1),測定條件例如為以5℃/分鐘自室溫升溫至約200℃。此時可獲得各頻率(例如1 kHz、10 kHz、100 kHz)下的交流電阻值(Ω)。將其結果的一例示於以下。表6為對所述試樣測定出的電阻增大起始溫度與最大電阻值的值。再者,參考例1為使用無外塗層的正極進行的試驗結果。
[表6] 加熱電阻測定試驗結果
帶有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的製作 1.漿料製備 漿料製備是使用5 L的行星式分散器。 將粒徑為2 μm、比表面積為2 m2 /g的α-礬土(Al2 O3 )、PVDF(索爾維(Solvay)製造的索爾夫(Solef)5130)、碳酸鋰及環己基苯(CHB)及聯苯(BP)以下述表7中記載的比例分散於水或N-甲基吡咯啶酮(NMP)中,製備多孔質絕緣層用漿料。
[表7] 間隔件的多孔質絕緣層規格
準備依序積層PP層、PE層及PP層而構成的間隔件基材(空隙率為50%、厚度為16 μm)。使用凹版塗敷裝置於間隔件基材塗佈多孔質絕緣層用漿料。以所述方式進行而獲得於多孔質基材的單側的表面具有多孔質絕緣層(厚度為4 μm~5 μm)的間隔件。
[試樣製作] 使用表4所示的正極規格(C-1)及負極規格(A-1)、帶有表7所示的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利用與所述相同的方法製作加熱電阻測定用的試樣(K-1)。
[加熱電阻測定] 於封閉壓力0.2 kgf/cm2 下,利用加熱塊夾入所製作的試樣單元(K1),測定條件例如為以5℃/分鐘自室溫升溫至約200℃。此時可獲得各頻率(例如1 kHz、10 kHz、100 kHz)下的交流電阻值(Ω)。將其結果的一例示於以下。表8為對所述試樣測定出的電阻增大起始溫度與最大電阻值的值。再者,參考例2表示使用無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進行的試驗結果。
[表8] 加熱電阻測定試驗結果
電池製作 捲繞型電池(設計容量1 Ah) 1.捲繞 使用帶有表5所示的外塗層或表7所示的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60.5 mm×450 mm)來製作捲繞型電池(設計容量1 Ah)。 將負極A-1(表面/背面)、間隔件(以多孔質絕緣層與正極C-1相接的方式配置)、正極C-1(背面/表面)、及間隔件(以多孔質絕緣層與正極C-1相接的方式配置)重疊並加以捲繞後進行壓製成型。繼而,於正極C-1的空白部分利用超音波接合機接合鋁製標籤,於負極A-1的空白部分利用超音波接合機接合鎳製標籤。將其以層壓片夾入並對三邊進行加熱密封。
2.電解液注液 於電解液注液前,利用真空乾燥機對所述以70℃×12 h進行減壓乾燥。注入電解液(1 mol-LiPF6 、EC/DEC=3/7(vol.比)、添加劑VC 1.0質量%)4.7±0.1 g後,一邊進行真空抽吸一邊進行加熱密封。
3.活性化處理 將電解液注液後的電池保持24 h。繼而,以0.05 C進行4 h恆定電流充電(0.05 C-CC)後停歇12 h。其後,以0.1 C進行恆定電流恆定電壓充電(0.1 C-CCCV)直至4.2 V並停歇30分鐘後,以0.1 C進行恆定電流放電(0.1 C-CC)直至2.8 V。進而,重覆5次充放電循環(利用0.1 C-CCCV的4.2 V的充電、及利用0.1 C-CC的2.8 V的放電)後,於設為4.2 V(SOC100%)的充滿電的狀態後,於25℃下保存5天。以所述方式獲得電池D-1。
[試驗例及比較例] [壓縮破壞試驗] 使用具有實施例1中製作的正極及負極的捲繞型電池(設計容量1 Ah)進行壓縮破壞試驗。利用直徑10 mm的滾筒,以速度1 mm/秒壓迫電池(單元)的中央部,壓縮破壞至電池厚度的50%深度,於電池容器的內部使正極與負極短路。使用以相同規格製作的電池進行5次壓縮破壞試驗,結果於其中的4次可確認到發熱抑制效果。 作為比較例,使用於實施例1的規格中不設置外塗層的正極來製作捲繞型電池(設計容量1 Ah)(比較例1)。進行5次同樣的壓縮破壞試驗,結果均無法確認到發熱抑制效果。
以下,匯總表示使用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規格製作的其他外塗層規格的電池(將具有表5所示的OC-2~OC-11的外塗層規格的正極的電池作為實施例2~實施例11)及間隔件規格的電池(將具有表7的OC-101及OC-102的絕緣層規格的間隔件的電池作為參考例101及參考例102)進行的壓縮破壞試驗結果(表9)。再者,作為比較例,使用於與參考例101相同的規格中不設置外塗層的間隔件來製作捲繞型電池(設計容量1 Ah)(比較例2)。進行5次同樣的壓縮破壞試驗,結果均無法確認到發熱抑制效果。
[表9] 壓縮破壞試驗
另外,使用所述實施例1~實施例11以及參考例101及參考例102中製作的各5個電池,以1 C進行SOC200%(1 C下2小時)充電後,於帶有CID機構的框體中插入捲繞體來進行過充電試驗,並調查電流阻斷機構工作的頻度,結果與作為比較例而使用無外塗層的正極所製作的電池(比較例1)及使用無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空隙率為45%、厚度為20 μm)所製作的電池(比較例2)相比較,可見顯著差異。將其結果示於以下表10中。
[表10] 過充電試驗結果
另外,使用所述實施例1~實施例11以及參考例101及參考例102中製作的各5個電池,以1 C進行SOC200%(1 C下2小時)充電後,於帶有CID機構的框體中插入捲繞體來進行過充電試驗,並調查電流阻斷機構工作的頻度,結果與作為比較例而使用無外塗層的正極所製作的電池(比較例1)及使用無多孔質絕緣層的間隔件(空隙率為45%、厚度為20 μm)所製作的電池(比較例2)相比較,可見顯著差異。將其結果示於以下表11中。
[表11] 過充電試驗
10、20‧‧‧電極層
11、21‧‧‧負極集電體
12、22‧‧‧負極合劑層
13、23‧‧‧間隔件
14、24‧‧‧多孔質絕緣層
15、25‧‧‧正極合劑層
16、26‧‧‧正極集電體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電極層的剖面圖。 圖2是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的電極層的剖面圖。 圖3表示PVDF單獨及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acrylate,PMMA)共存的試樣的典型的DSC(示差掃描熱量分析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曲線。

Claims (12)

  1.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其包括:集電體、於所述集電體的至少單面具備正極或負極的電極、將所述正極及負極隔離的間隔件、形成於所述電極與間隔件之間的多孔質絕緣層、以及非水電解質,所述鋰離子二次電池的特徵在於: 所述多孔質絕緣層包括含有聚偏二氟乙烯與熔點降低劑的結著材,與僅為聚偏二氟乙烯的情況相比,所述熔點降低劑使於非水電解質的共存下利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法測定的所述結著材的熔融起始溫度及/或熔融峰值溫度降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多孔質絕緣層更包含無機氧化物填料及/或氣體產生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多孔質絕緣層形成於正極與間隔件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熔點降低劑為含有羰基或氰基的化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熔點降低劑為與聚偏二氟乙烯為相容性的非結晶性高分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結著材中所含的所述熔點降低劑的含有率為1質量%~50質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熔點降低劑為偏二氟乙烯單體與其他含氟單體或含氧單體的共聚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結著材僅包含偏二氟乙烯單體與其他含氟單體或含氧單體的共聚物來代替聚偏二氟乙烯與熔點降低劑的混合物。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或第8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共聚物為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或聚(偏二氟乙烯-氧乙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無機氧化物填料為選自由氧化鋁、氫氧化鋁、水鋁石、苦土、氫氧化鎂、氧化鋯、二氧化鈦、矽土、二氧化矽、碳化矽、氮化鋁或氮化硼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以上,且所述無機填料的平均粒徑為0.01 μm~5 μ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氣體產生劑為選自由碳酸鋰、碳酸氫鋰、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碳酸鈣、碳酸氫鈉、碳酸氫鉀、碳酸氫鎂及碳酸氫鈣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以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其中所述非水電解質含有選自由環烷基苯化合物、烷基苯化合物、聯苯化合物、烷基聯苯化合物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以上的氣體產生化合物。
TW107110997A 2017-03-30 2018-03-29 鋰離子二次電池 TW2018414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6794 2017-03-30
JP2017-066794 2017-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423A true TW201841423A (zh) 2018-11-16

Family

ID=63675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997A TW201841423A (zh) 2017-03-30 2018-03-29 鋰離子二次電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05713B1 (zh)
JP (1) JP6989095B2 (zh)
CN (1) CN110495044A (zh)
TW (1) TW201841423A (zh)
WO (1) WO20181812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6683A (zh) * 2019-01-31 2021-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结构体、复合体、电池以及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9714B2 (ja) * 2018-09-13 2024-01-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9904374B (zh) * 2019-03-19 2022-07-12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过充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10828B (zh) * 2020-07-24 2020-12-01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固态电池正极及其制备工艺和锂离子固态电池
CN113540568B (zh) * 2021-07-12 2022-11-01 吉安谊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高容量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1301B2 (ja) 1994-01-31 2003-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4490055B2 (ja) * 2003-06-25 2010-06-23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又はポリマーリチウム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US20050100794A1 (en) * 2003-11-06 2005-05-12 Tiax, Llc Separator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and methods
JP5095103B2 (ja) * 2004-02-18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US20060251963A1 (en) * 2005-04-05 2006-11-09 Takuya Nakashim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5181430B2 (ja) * 2005-05-26 2013-04-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08276995A (ja) * 2007-04-26 2008-11-13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
JP2010021113A (ja) 2008-07-14 2010-01-28 Panasonic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法
WO2010134501A1 (ja) * 2009-05-18 2010-11-2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多孔膜及び二次電池
JP2011060481A (ja) * 2009-09-08 2011-03-24 Panasonic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3157219A (ja) * 2012-01-30 2013-08-15 Toyota Motor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144837B1 (ja) * 2012-03-13 2013-0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4013693A (ja) * 2012-07-04 2014-0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33993B1 (ko) * 2013-10-31 2018-12-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기화학소자용 세퍼레이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JP6343468B2 (ja) * 2014-03-19 2018-06-13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電気化学素子
CN105449263B (zh) * 2014-08-22 2018-05-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163806B (zh) * 2014-08-29 2018-01-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体、间隔件和非水二次电池
JP2016131127A (ja) * 2015-01-14 2016-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156398B2 (ja) * 2015-01-16 2017-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6225261A (ja) * 2015-06-04 2016-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0211442B2 (en) * 2015-11-27 2019-02-1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insulating porous layer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laminated separat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6683A (zh) * 2019-01-31 2021-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结构体、复合体、电池以及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1243A1 (ja) 2018-10-04
JP6989095B2 (ja) 2022-01-05
CN110495044A (zh) 2019-11-22
EP3605713A4 (en) 2020-12-23
JPWO2018181243A1 (ja) 2020-02-06
EP3605713B1 (en) 2022-05-11
EP3605713A1 (en)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1669B (zh) 集电体、电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TWI624979B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及使用其之鋰離子二次電池
JP521938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0140245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中使用的材料
JP5800354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131401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98909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05098997A1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419971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6286599A (ja) 非水二次電池用負極
JP2014127242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20200108466A (ko) 마이크로 캡슐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JP2018156876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
JPWO2017047353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7073328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9036490A (ja) アンダーコート層を備えた集電体、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00515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108644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793411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4007018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34565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709991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4007183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392566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20057476A (ja) 電解質層、電極複合体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