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307072A -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307072A
TW200307072A TW092108258A TW92108258A TW200307072A TW 200307072 A TW200307072 A TW 200307072A TW 092108258 A TW092108258 A TW 092108258A TW 92108258 A TW92108258 A TW 92108258A TW 200307072 A TW200307072 A TW 2003070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needle
gripping
needle thread
grip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8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298360B (en
Inventor
Takashi Nittou
Tadayoshi Minakawa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0307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7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8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8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1/00Loop holders; Loop spreaders; Stitch-forming fing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05B73/12Slides; Needl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月應敘明.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先前技術、内容、實施方式及圖式簡單說明)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0001] 發明之領域 5 本發明係有關於縫紉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可在縫紉 開始時穩定維持在針尖端中的針線之長度。
【先前技術:J
[0002] 發明之背景 為了 A地形成縫製開始時的針縫,並美化維持於縫製 開始位置的一布之背面上的一針線端之外觀,須要穩定維 持在開始縫製時針尖上的針線之長度。因此,有一種習知 技藝,其中用以形成包括在縫製開始時的一針縫(第一針縫 )的第-形成部之-預定針縫數的—針之垂直移動的速度被 15控制成十分低,以阻止針線之端因惰性自一針眼處滑開, 或插在第一針中的針線之端維持在一喉板之後面上。 [0003] 此外,曰本專利第2671478號案具有一針線支持裝置 ,其包括具有備置在一針之垂直移動路徑中的一穿孔的一 2〇線支持器。在此裝置中,一針線插入穿孔中,然後線支持 器自針的垂直移動路徑撤出,而針端握在握部及一喉板之 下表面之間,其後,線支持器自針板下表面向下轉動,以 鬆開抓握的針線端。 [0004]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此外,JA-A-2000-325683號案揭露一針線支持裝置, 其包括一針線支持元件,而該元件具有由一薄板形元件及 一線形元件構成之一尖端部。在此裝置中,針線在縫製開 始時朝向針的垂直移動路徑,並因而插在薄板形元件及線 5形元件之間,然後,線形元件被引導成靠近薄板形元件, 使得針線之端支持在薄板形元件及線形元件之間。此外, 針線支持元件自針垂直移動路徑中退出,其後,針線之端 藉由以一線拾取裝置拉動針線鬆開,而鬆開針線端之針線 支持裝置移動至可避免干擾一線切割裝置的一退出位置。 10 【發明内容】 [0005] [本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揭露於日本專利第2671478號案中的針線支持裝置之 構造使得抓握之針線僅藉由自喉板之下表面向下轉動線支 15持器而鬆開。因此,在某些狀況下,針線端無法自孔中出 來。 [0006] 尤其是,在第17目中,完成縫製開始的第一針位置( 第一針縫)一針線之端握在一線支持器1〇4及一喉板1〇2之 2〇間。第二針位置(一第二針縫)藉由插入一針線刚於其中 的一針HH而完成,使得開始縫製的一針縫形成在架設於 喉板102上的一布103上。此時,抓握針線100之端及喉 板。。102之下表面於一第三針位置(一第三針縫)之前的線支 持為104自喉板102之下表面向下分開以鬆開針線⑽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之端。另一方面,針線100之端因而插入備置在線支持器 104上的一穿孔104a中,並在此狀況下向下懸垂,並與備 置在喉板102之一針孔l〇2a下的一梭105接觸。當布103 以一布饋入方向饋入且第三及接下來的針位置在此狀況下 5 由針101完成時,線支持器104維持在如第17圖所示的鬆 開位置下的固定狀態。因此,如第18(a)及18(b)圖所示, 通過線支持器104之穿孔l〇4a的針線100之端被引導至梭 1〇5的刀片尖端中,並縫在布103上,以形成通過穿孔 l〇4a的一環套W。此時,布ι〇3可能會以相對方向拉動至 10布饋入方向,一針縫可能會形成在布103的所欲位置。在 第17圖及18(a)及18(b)圖中,為便於解說,未顯示線軸線 [0007] 另一方面,在JP-A-2000-325683號案中揭露的針線支 15持裝置中,針線藉由線拾取裝置拉動線而鬆開。因此,在 處理之布很厚的狀況下不會有大問題。然而,當處理之布 太薄,布可能會由於在針線鬆開時線拾取裝置施加的張力 大而起皺。 [0008] 2〇 此外’此種習知針線支持裝置需要抓握(支持)針線於 布後面上的針線端的至少兩個起動器(空氣氣缸)。因此, 針線支持裝置之尺寸對應於起動器之數量而增加。此外, 由於使用之起動器數量,使得造價增加。此外,起動器之 控制會由於起動器之數量而變得複雜。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0009] 本發明的一目的是備置一縫匆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 可使用-單-的起動H抓握(支持)—針線之端,且可平順 地鬆開抓握之針線端;如此不會完成與上述布有關之有瑕 5 疵之縫製。 [0010] 為造成此目的,如第1至3圖及第6至9圖所示,依 據第-特徵,本發明備置一縫勿機的一針線支持裝置⑷, 其中在縫製開始時,插入並通過針的一針線之一端握在一 10喉板(50)下,因此,針線之端移動至離開與針之垂直移動 路徑的位置,且在完成預定數量針縫後鬆開。該裝置包括 抓握裝置(D),其包括用以支持針線端的_支持部(一 前壁’以及用以相對地移動至—抓握位置及相對於支持 15部的-開位置(包括一第一位置)的一抓握部,以抓握及 鬆開針線端及支持部; 移動裝置⑻’其包括-單—起動器(步進式馬達⑼, 其可移動抓握裳置幻爪握裝置於針之垂直移動路徑中的一 第-移動位置,抓握裝置以相對於針的垂直移動方向路徑 20之侧向離開第-移動位置的一第二移動位置,以及抓握裝 置再以相對於針的垂直移動方向路徑之側向離開第二移動 位置的一第三移動位置,且該裝置在縫製開始時自第一移 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且在預定數目之針縫完成時停止, 然後自第二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三移動位置,·以及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相關操作裝置(c),其用以置放抓握部至抓握位置,以 在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抓握插入通 過針(52)之針線端,且用以機械性地與移動裝置的移動互 連,以置放抓握部至抓握位置及鬆開位置,並置放抓握部 * 5至在第三移動位置下的鬆開位置。 [0011] 依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徵,當以單一起動器驅動之移動 裝置的移動通過相關操作裝置傳輸至抓握裝置,且抓握裝 · 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置於針之垂直移動路徑中的第二 10移動位置,該抓握裝置置放抓握部於抓握位置,以抓握針 線端,且在支持針線端於第二移動位置時停下來,直到完 成具有預定數量之針縫的一針位置,然後鬆開針線端,而 抓握部置於在鬆開的第三位置。 ’ [0012] ' 15 如第1圖所示,依據第二特徵,本發明備置一縫紉機 的針支持裝置。 φ 其中相關操作裝置具有一第一移動元件(一線軸線抓取 板2)包括在一尖端部上的支持部以及包括在一尖端部上之 · 抓握部的一第二移動元件(一針線抓取板3),而 · 20 該第二移動元件相對於第一移動元件移動,以在抓握 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自鬆開位置(原點位 置)移動抓握部至抓握位置,且在抓握裝置自第二移動位置 移動至第三移動位置時相對地自抓握位置移動抓握部至第 三鬆開移動位置。 10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0013] 依據第二特徵 4相關操作裝置相對於包括支持裝置 的第-移動元件移動包括抓握部的第二移動元件。因此, 抓握裝置可減自第—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針線之 端,此外,其可鬆開自第二位 s 111罝移動至第三移動位置的 針線端。 [0014] 如第1圖所不,依據第三特徵,本發明備置一縫幼機 的針線支持裝置, 10 其中支持裝置包括-引導部(-引導壁6a),其用以引 導針線至一中間部(前壁2i),且 抓握部可轉動地支持在第二移動元件上,以容易地引 導針線端至中間部。 [0015] 5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徵,支持部包括用以引導針線端 的引導部。因此,當支持部移動至接觸抓握部時,針線端 接合支持部,且被引導至引導部,且總是備置在為中間部 的預疋位置。另一方面,抓握裝置的抓握部可轉動地支 持在第二移動元件上,以容易地引導針線端至支持部的中 2〇間"卩,因此,當抓握部以一轉速移動以接觸支持部時,針 線端可靠地被引導至支持部之中間部,使得針線被引導至 支持部的中間部份。結果,針線端握在支持部及抓握部之 間。 [0016] 200307072 坎、發明說明 如第6(b)圖所示,依據第四特徵,本發明備置一縫匆 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中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 第二位置的方向大體上垂直於針(52)的垂直移動方向,並 朝向縫紉機之舉起鼓輪部轉動。 5 [0017] 在依據本發明之第四特徵的構造體中,抓握裝置移動 成自針垂直地朝縫紉機之舉起鼓輪部側移動之位置撤出。 由於抓握裝置的移動方向係以垂直於縫紉機之針的移動方 向之縫紉機的舉起鼓輪部側轉動,抓握裝置以縫紉機底部 10的縱向移動。因此’可為抓握部之移動維持一足夠的距離 ,而不須保留一移動的空間。 [0018] 如第1圖所示,依據第五特徵,本發明備置一縫紉機 針線支持裝置,其中移動裝置包括用以連接單一起動器至 15相關操作裝置的一連接元件(12)。 該單一起動器備置在縫紉機的舉起鼓輪部上之縫紉機 · 底之下,並以連接裝置連接至相關操作裝置,以經由相關 操作裝置連接單一起動器至抓握裝置,且針線端被抓握裝 · 置抓握及鬆開,且抓握裝置經由以在連接元件上之針的垂 < 2〇直移動之通過側之方向以及縫紉機之舉起鼓輪部側之方向 的前後移動而移動。 [0019] 單一起動器備置在縫紉機的舉起鼓輪部側上,其足以 維持一空間,而起動器的驅動力量藉由連接裝置傳輸至相 12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關操作裝置,以針的垂直移動的路徑側方向及縫紉機之舉 起豉輪部側之方向前後移動,使得針線端以抓握裝置抓握 及鬆開,因而鬆開針線端之抓握。結果,最小的空間維持 在縫紉機底上。因而,可備置針線支持裝置,其亦可應用 5在似床形狀的長形圓筒底縫初機。 [0020] 如第5、6至9圖所示,依據第六實施例,本發明備置 一縫匆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另包括: 用以偵測抓握裝置之位置的偵測裝置(E); 1〇 用以依據開始縫製時由偵測裝置送出的一偵測信號偵 測疋否抓握裝置在第一移動位置的決定裝置(cpu 33);以 及 用以在決定裝置認定抓握裝置未在縫製開始時置於第 位置時停止縫紉機的開始或驅動操作之驅動停止控制裝 15 置(CPU 33)。 [0021] 依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徵,抓握裝置的位置在縫製開始 時由偵測裝置價測。此外,若決定裝置依據偵測裝置送出 的偵測k唬認定抓握裝置在縫製開始時不在正常的第一移 2〇動位置,縫紉機本身的開始或驅動操作藉由驅動停止控制 裝置而彳τ下來。尤其是,當抓握裝置在縫製開始時備置在 造成與第一針縫之針干擾的正常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縫紉 機可彳τ止的開始或驅動操作。結果,可阻止抓握裝置干擾 第一針縫之針,且可阻止針由於抓握裝置與第一針縫之針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之干擾而造成的破壞或受損。 [0022] 如第8、9及11(a)及11(b)圖所示,依據第七特徵,本 . 發明備置縫紉機的一針線支持裝置,其中在縫製開始時插 5入而通過一針的針線之一端握在一喉板下,且在相對於針 的一梭(105)之一刀片尖端(l〇5a)的一通道上,因而針線之 知移動至離開針之垂直移動的一路徑之位置,並在預定數 量針縫完成之後鬆開。 φ 包括用以支持針線端的一支持部之抓握裝置,以及可 10相對地移動至抓握位置及相對於支持部的鬆開位置之抓握 部,以抓握及鬆開針線端及支持部; 移動裝置,其可移動抓握裝置至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移動位置。在第一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置於針的垂 - 直移動路徑中。在第二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以相對於針 - 15之垂直移動路徑的側向離開第一移動位置。纟第三移動位 置下抓握裝置進一步以針的垂直移動路徑之側向離開第 鲁 移動位置。在第四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進一步以針垂 直移動路徑之側向離開第三移動位置,並在縫製開始時自 · 第-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移動位置,且在預定數量之針、縫 · 疋成時彳T止,然後自第二移動位置移動經由第三移動位置 至第四移動位置,然後停止;以及 用以疋位抓握裝置於抓握位置的相關操作裝置,其可 在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移動位置時抓握穿 匕針之針線的端’並用以機械性地與移動裝置之移動互連 14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以置抓握裝置於抓握位置及鬆開位署 一 ^互置,以置抓握部於在 第三移動位置之鬆開位置, 其中支持部之構造可在抓握部置於第三移動位置之黎 開位置後接合針線之端,且 接合支持部的針線之端可藉由至少自第三移動位置移 動抓握裝置至第四移動位置而離開在第四移動位置之梭的 刀片尖端之通道。 [0023] 10 15 20
依據第七特徵,本抓握裝置鬆開在第三位置下的抓握 針線之端,然後自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以 進-步離開針之垂直移動路徑,而針線之端鬆開。另一方 面,抓握裝置移動後,鬆開的針線之端亦移動至在與抓握 裝置之支持部接合狀態下的梭之刀片端的通道分開的第四 移動位置。因此,依據本發明的第七特徵,即使抓握裝置 鬆開針線的-端L,針線之端L被引導至一梭1〇5的刀片 大端105a,然後縫至布上,如第u圖所示(參看第u⑷圖 ),針線之端L離開梭1〇5的刀片尖端1〇5a中(參看第 11(b)圖)。詳言之,抓握裝置自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 動位置,使得接合針線之端L的支持部可進一步以一方向 移動,以離開針之垂直移動路徑,而縫在布上的針線之端 L可以幾乎水平方向拉出。此外,第四移動位置設定至此 位置,使得縫製針線的端L被拉出,而被拉出的針線之端 L離開梭1〇5之刀片尖端1〇5a的通道。因此,抓握裝置之 移動停在第四移動位置,且在縫製的過程中總是維持此位 15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置。結果,可阻止針線之端L被縫至布上,且在縫製過程 中梭105的刀片尖端i〇5a不會抓住針線之端L。因此,可 免除針線之端被縫至布上,且針縫無法形成在所欲位置的 問題。然而,在此狀況下,抓握部移動至鬆開位置,以鬆 5開在第三鬆開位置的針線端。結果,可解決JP-A-2〇〇〇-325683號案所揭露之針線支持裝置中由於布太薄而導致針 線才α取裝置之張力使得針線無法藉由向上拉動線穿過線拾
取裝置的問題。因此,可平順地鬆開抓握之針線的端,而 不造成布上的縫製缺陷。 10 [0024] 如第5及6至9圖中所示,依據第八特徵,本發明備 置一縫紉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中移動裝置為單一起動器 而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經由第二及第三移動裝置移 動至第四位置藉由驅動單一起動器的驅動力量而完成。 15 [0025]
依據本發明的第八特徵,可藉由單一起動器完成一系 歹J用以抓握及鬆開針線,以及在無法藉由使用數個習知裝 置中的起動器而完成之梭的刀片尖端之通道鬆開後撤退針 線、的操作。結果,針線支持裝置可製造成小體積,且可 2〇降低起動器之價袼,而起動器之控制更容易完成。 [0026] 如第5及6至9圖所示,依據第九特徵,本發明備置 —縫匆機的針線支持裝置,其另包括用以切割針線的—切 16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用以偵測抓握裝置的位置的偵測裝置(E); 偵測裝置(CPU 33) ’其依據當線被線切割機構切割時 谓測裝置送出的伯測信號決定是否抓握裝置在第四移動位 置;以及 5 線切割停止控制裝置(CPU 33),其在決定裝置認定抓 握裝置未置於第四移動位置時停止縫紉機或切割機構之驅 動操作 [0027] _ 依據本發明的第九特徵,當線切割機構完成線切割後 10 ,決定裝置依據偵測裝置送出的偵測信號認定抓握裝置未 置於正常第四移動位置時,縫紉機或線切割機構未被線切 割停止控制裝置停止。尤其是,在第四移動位置下,構成 線切割機構的可移動元件可被阻止干擾抓握裝置。因此, - 在縫製結束時由於不正常之操作,抓握裝置干擾構成線切 — 15割機構之可移動元件的狀況下,縫紉機或線切割機構無法 在抓握裝置未置於第四移動位置時停下。結果,抓握裝置 · 會被阻止干擾構成線切割機構的可移動元件,且可阻止抓 握裝置干擾構成線切割裝置的可移動元件。 .
[0028] 20 【實施方式】 [較佳實施例] 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依據本發明的一針線支持裝置的 一實施例。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縫紉機的一針線支持裝置, 其可加入各種縫紉機中,且可抓握插入在縫製開始時在喉 17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板下之一針線之端,並因而移動針線之端離開針之垂直移 動的路徑且在預定數量之針縫完成後鬆開抓握的針線端。 [0029] ‘ 以下將說明針線支持裝置的特定結構。 · 5 如第1至5圖所示,一針線支持裝置Λ以可以縱向移 動的移動裝置Β ,機械性地與在縱向之移動裝置Β之移動 互連的相關操作裝置C,用以抓握(支持)針線之端及鬆開 抓握(支持)針線之端的抓握裝置D ,用以偵測抓握裝置d φ 之位置的債測裝置Ε(參看第及用以依據债測 1〇裝置E送出的偵測信號控制針線支持裝置a之操作的一控 制裝置F(參看第5圖)。 為說明主要部份之結構,在實施例中,各方向以圖中 所不的XYZ軸界定,尤其是,軸向之正及負側分別以、、右 及左代表,在Y軸方向的正及負側分別以、、前〃及 15 後代表,而在Z軸方向的正及負側分別以、、上〃及、、 下〃代表。 φ [0030] 如第1至4圖所示,移動裝置B包括一步進馬達(以下 · 稱為、、馬達”,一起動器)1〇,其固定至在縫紉機之一舉起 ♦ 豉輪。卩90上的一縫紉機底之下方;一轉動臂部(以下稱為 臂部)11,以及一連接元件12。馬達1〇為一習知步進 馬達,其與控制裝i F之輸出脈衝信號同步地轉動各預定 角度(參看第5圖)。臂部11的一端固定至馬達10的一軸 部10a,另一端備置一孔部lla。當馬達1〇被驅動,使得 18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軸部1〇a轉動時,臂部11藉由設定軸部10a成為一支點而 轉動(參看第1及3圖中的箭頭L)。 [0031] 此外,連接元件12為-長元件,其為縱向長形之元件 5 ’且分別在前後側有形成在前後側上的孔部仏、⑶。臂 部11的孔部lla及連接元件12的孔部12a可滑動地以一 步進螺釘13固定。因此,當臂部u轉動時(參看第i及3 圖中的箭頭L),連接元件12以縱向移動(參看第工至3目 _ 中的箭頭M)。 10 [0032] 如第1及4圖所示’相關操作裝置c的主要元件包括 固定至-縫_框架的—線支持板底(以下稱m -下線支持板(以下稱為、、下板"’一第一移動元件)2,__ 上線支持板(以下稱為、、上板%第二移動元件)3 ,—線支 - 15持底蓋(以下稱為、、底蓋,)4, -線支持凸輪板連桿(以下稱 為凸輪板連桿〃)7,一線圈彈簧8及一滚子9。 · [0033] • 之中間σ卩份備置具有在縱向之預定寬度的一凹槽 w 部la,此外,凹槽部la備置在縱向之一孔部ib。凹槽部 · 2〇 ^之寬度幾乎等於各下板2及上板3之寬度。底!的凹槽 口P la具有分別以縱向形成在左及右側上的一左孔部。及 右孔邛1 d忒左孔部1 c及右孔部1 d相互幾乎平行,且 左孔部lc及右孔部ld之位置的關係使得其以縱向稿許地 動且左孔邻1c及右孔部id分別形成在前及後側。此 19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外,滾子9以-螺在丁 le連接至底的一左邊緣部。 [0034] 下板2為-長及幾乎板狀元件。一幾乎方形孔部以形 成在下板2的-前端2a上,而__細長形孔部2d形成在一 5後端2c上。當前端2{1之孔部%定位在一喉板%的一針 孔51下的狀況下(參看第6至9圖),它作為針52穿過的 一穿孔(參看第6(b)圖)。以下孔部2b稱為'、穿孔。下 板2備置-左突出片2f,其自一幾乎中間部^朝左側稍許 地突出。此外’在下板2上,一前栓2g及一左检2h分別 10備置在中間部2e及左突出片2£下的疊合狀況。 下板2的結構體設定成在底】上的一疊置位置。在此 狀況下,下板2的前栓2g接合在㈣底1之孔部lb的插 入狀態下的線圈彈簧8之一前接合部8a。另一方面,左栓 2h插入穿過底!的左孔部lc,以及凸輪板連桿7之一左孔 15部7a,且藉由一栓元件%可滑動地固定至在此狀況下的 凸輪板連桿7。 [0035] 20
上板3為一大體上板狀元件,其稍許短於下板2。上 板3的-前端3a備置向下突出的一突㈣几。此外,上 板備置自歲乎中間部3c稍許地朝向右侧的一右突出片 3d在上板3上,一後栓3£及一右栓3g分別備置在一後 端3e及右突出片3d下。 具有此結構的上板3設定在下板2上的疊合狀態, 女虞至底1的凹槽部la巾。在此狀況下,上板3的後检 20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在通過下板2的孔部2d的插入狀態下之線圈彈簧8的一後 接合部。另一方面,右栓3g插入通過底1的右孔部id以 及凸輪板連桿7的一右孔部7c,且藉由栓元件7d補許地 固定至在此狀況下的凸輪板連桿7。 5 [0036] 底蓋4幾乎為板狀元件,且以四個螺釘分別固定至 前及後側的兩個位置。結果,下板2及上板3握在底丨及 底蓋4之間,且其結構可防止鬆脫。 [0037] 10 凸輪板連桿7幾乎為板狀元件,其備置在幾乎橫向。 左孔部7a及右孔部7c形成在凸輪板連桿7的左及右端上 ,而下板2之左栓2h及上板3的右栓3g插入通過孔部% 及7c,如上述。一凸輪板栓7e在凸輪板連桿7下,且可 滑動地固定在連接元件之前端上的一圓形孔部m上。因 田連接元件12藉由馬達1〇之驅動力量以縱向移動時( >看第1至3圖中的箭頭M)’縱向動作可傳遞至凸輪板連 柃7 «下將5兒明針線支持裝置A的操作,且相關操作裝 置C之各元件藉由馬達10之驅動力量與凸輪板連桿7互 20
此外,凸輪板連桿7的左邊緣部備置一稱許弯曲之 應於滾子9之週邊表面的凸輪狀部7f。以下將說明針線 、、裝置A之操作’而連接至底1的左邊緣部之滾子9的 邊表面與凸輪狀部7f接觸。 21 [0038]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線圈彈簧8為一調整下板2及上板3以縱向移動的元 件。尤其是,如第2圖所示,線圈彈簧8的前接合部%及 後接合部8b分別接合下板2的前栓2g及上板3的後栓3f · 。當前栓2g及後栓3f縱向地相互分開時,線圈彈簧8起 · 5 動前栓2g及後栓3f相互靠近。因此,下板2及上板3藉 由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以縱向相互接觸。如第2圖所示 ,線圈彈簧8備置在凸輪板連桿7下,且備置成在平面上 看來與凸輪板連桿7交叉。 · [0039] 10 如第1圖所示,抓握裝置D包括用以引導插入通過一 預定位置的穿孔2b之針線的端之一引導元件6,以及用以 抓握插入並通過穿孔2b之針線之端的一抓握元件5。 · [0040] " 引導元件6包括具有兩侧向内凹的一錐形前部(一前壁 15 6a) ’且經由下板2的前端2a固定至前邊緣側,尤其是, 以兩個螺釘6b通過下板2的穿孔2b。以下將說明針線支 · 持裝置A之操作,且針線之端藉由針線之端插入通過下板 2之穿孔2b的狀況下之下板2的向後移動引導至引導元件 - 6的前壁6a。針線之端支持在此狀況下以接合穿孔2t)之一 - 20 前壁2i。換言之,穿孔2b之前壁2i具有用以支持針線之 端的一支持部的功能。 [0041] 抓握元件5連接至上板3的前端3a。詳言之,一圓形 孔部5b形成在抓握元件5的後端5a上,而孔部5b固定在 22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上板3的突出部3b上。在此狀況下,抓握元件5可藉由設 疋犬出部3b至一支點而轉動(參看第1圖之箭頭κ)。尤其 是,抓握元件5被帶至相對於上板3的一可轉動支持狀況 · 。此外,抓握元件5的一前端5c備置稍許向下突出的一突 · 5出部5d。在孔部5b固定至上板3之突出部3b的狀況下, 穴出部5d進入在下板2之前端2a上的穿孔2b中。突出部 5d之寬度稍許小於下板2的穿孔2b之寬度。因此,在抓 握元件5相對於上板3轉動的狀況下,突出部5(1的左及右 · 端碰撞前壁6a,以調整抓握元件5的轉動。相反地,抓握 1〇疋件5的突出部5d在穿孔2b中以橫向稍許地移動。在上 板3相對於下板2相對地向前移動之狀況下,抓握元件5 藉由設定上板3的突出部3b至一支點向前轉動。此外,抓 握元件5的突出部5d毗接在穿孔2b之前壁2i的中間部份 上。結果,可抓握插在穿孔2b中的針線之端。尤其是,抓 15握7°件5的突出部5d具有用以抓握針線端之抓握部的功能 [0042] 引導元件6以兩個螺釘6b固定至下板2,使得穿孔2b · 之則壁2ι及引導元件6整合而形成如上述實施例中揭露 * 2 〇 支持部,但亦可採用不備置引導元件6,但穿孔2b的前形 狀為錐形的,並因而備置前壁。在此狀況下,亦須形成抓 握兀件5的突出部5d成為對應於穿孔沘之前形狀的錐形 〇 此外,插入的針線之端通過的部份為對應於在實施例 23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中的穿孔2b之一開口 [0043] 而此部份可為一鉤。 如第4圖中所示,移動裝置B、相關操作震置c及抓 握装置D備置在縫初機底91上。相關操作裝置〔及抓 5裝置D備置在喉板5Q下。此外,移動裝置B的馬達 置在縫匆機的舉起鼓輪部9〇下。尤其是,移動裝置B及 相關操作裝置C藉由在縫初機底91中的連接元件12設定
在可跨在侯板50側以及舉起鼓輪部90側上的狀況。 [0044] 10 此外’一習知梭機構包括一梭,該梭具有用以支持一 針線圈的—刀片尖端,當插人針線之端於其中的針52向下 帶時忒刀片尖端糾纏以一線軸線糾纏針線圈(參看第4、 6圖)。卩及一線切割機構,該機構用以切割至少一針線, 而在縫製端的線轴線備置在喉板5G下(參看第4及6至9 15圖)’其未參照圖式而詳加說明。
[0045] 如第6至9圖所示,偵測裝置E包括一感應器細長孔 板(以下將稱為 '、細長孔板〃)2G,一原點位置偵測感應器( 以下將稱為、、原點感應器,/ )21,以及一撤退位置偵測感應 2〇器(以下將稱為、、撤退感應器)22。 [0046] 細長孔板20為固定至連接元件12的一元件,其與連 接元件12 一起縱向地移動。細長孔板20包括以原點感應 器21侦測的一第一偵測部20a,其偵測是否抓握裝置D置 24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於一原點位置(抓握裝置D的最前位置),以及用以偵測的 一第二偵測部20b,其偵測是否抓握裝置D置於一撤退位 置(抓握裝置D的最後位置)。 [0047] 5 原點感應器21為一習知的固定至一縫紉機框架且包括 一光線放射元件及一光線接收元件的一習知光學感應器, 且(1)原點感應器21在第一偵測部2〇a遮住原點感應器21 的光線21 a時原點感應器21打開,而(ϋ)當第一偵測部2〇a 不以細長孔板20之縱向遮住原點感應器21的光線21a時 10關閉。原點感應器21輸出標示出打開或關閉狀態之偵測信 號至控制裝置F。 此外’在原點感應器21相同的是,原點感應器21為 固定至縫紉機框架的一習知光學感應器,其包括一光線射 出元件及一光線接收元件,且⑴當第二偵測部2〇b遮住撤 15退感應器22的光線22a時撤退感應器22打開,且(ϋ)當第 一偵測部20b不以細長孔板20的縱向移動遮住撤退感應器 22的光線22a時關閉,撤退感應器22輸出標示打開或關 閉狀態的偵測信號至控制裝置F。 [0048] 20 如第5圖所示,控制裝置F可控制各元件的操作。尤 其是,控制裝置F的基本構造包括一 R〇M 30、一 RAM 31 、一 EEPROM 32以及一 CPU 33,如第5圖所示。 [0049] ROM 3 0預先儲存控制縫幼機之縫製程式及用於縫製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程式之資料。 RAM 31依據ROM 30及縫製程式所讀取的資料用以 儲存CPU 33計算的資料。 EEPROM 32經由一操作面板34a而設定的資料,以下 5 將細述。 [0050] CPU 33依據藉由設定RAM 31成為一工作區而儲存於 ROM 30中的縫紉程式完成數項操作。 尤其是,CPU 33經由一界面34連接至操作面板34a, 10 並依據操作面板34a的輸入資料選擇及改變縫製資料。 此外,CPU 33經由界面34連接至壓布器開關34b以 及一開始開關34c,並用以依據縫製資料完成控制與縫製 有關的其他機構之步驟,該其他機構可為,譬如,一壓布 器機構、一布馈入機構、一驅動機構以及一線切割機構, 15 並造成它們在輸入來自壓布器開關34b及開始開關34c的 指示信號時執行縫製動作。 [0051] 此外,CPU 33經由一界面35連接至用以驅動一主要 轉軸馬達35a並用以控制主要轉軸馬達35a之轉動的一主 20 要轉軸馬達驅動電路35b,以控制一驅動機構的操作(譬如 ,與針連接的一針桿)。該主要轉軸馬達35a包括一編碼器 ,而CPU 33可識別出回應自主要轉軸馬達35a的編碼器 經由界面35c輸入至CPU 33的主要轉軸馬達35a之轉動角 度,以認出設定在布上的第一針位置,以及針是否舉起。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此外,CPU 33經由界面36及37連接至可驅動在用以 縫製布的布饋入機構上的一 X軸馬達36a及一 γ軸馬達 37a的一 X軸馬達驅動電路36b及一 γ軸馬達驅動電路 37b ’且該CPU 33可控制布饋入機構之X軸及γ軸方向。 5 [0052] 此外,CPU 33經由一界面38連接至用以驅動備置在 線切割機構及布按壓機構上的一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3 8a 的一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驅動電路38b,且該CPU 33可控 制線切割機構及布按壓機構之操作。 10 此外,CPU 33連接至用以通過一界面39而驅動移動 裝置B之馬達10的一針線支持馬達驅動電路39a,且其用 以控制馬達10的操作,如上所述。 [0053] 此外,CPU 33連接至用以偵測備置在布饋入機構上的 15布饋入桿之原點位置之X軸原點感應器40a及γ軸原點咸 應^§ 40b(布饋入杯的原點位置)’並輸入指示出是否布饋入 桿回到原點位置之信號,且依據同一信號執行控制。 此外,CPU 33經由界面40連接至一線切割及布按壓 原點感應為’以彳貞測備置在線切割機構及布按壓機構(線切 20割元件及布按壓元件之起始位置)上的線切割元件及壓布元 件(未顯示)之原點位置,並輸入指示出是否布饋入桿回到 原點位置之信號,且依據同一信號執行控制。 [0054] 此外,CPU 33經由界面40連接至為偵測裝置E的原 27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點感應器21及撤退感應器22,並輸出指示是否抓握裝置 D置於一正常位置的偵測信號,且依據同一偵測信號執行 控制。 [0055] 5 以下將說明當縫製布時與針線支持裝置A有關的各元 件之操作。 首先,參看第6圖,以下將說明在開始縫製前至縫製 開始後構成移動裝置B、相關操作裝置c、抓握裝置d及 偵測裝置E之各元件之操作。 10 [0056] 各元件之操作如下: (01) 一臂部11藉由設定軸部10a為通過馬達1〇之轉動 的一支點而以一預定角度向前轉動(參看第6⑷圖中之箭頭 )。此外,可滑動地以步進馬達13固定至臂部U的連接元 15件12亦向前移動(參看第6(a)圖中的箭頭M0)。 [0057] (02) 以-栓連接至連接元件12的凸輪板連桿7隨著連 接元件12的向前移動而向前移動。 [0058] 20 (〇3)以一栓連接至凸輪板連桿7的上板3之右栓3g隨 著凸輪板連桿7之向前移動沿著底!之右孔部id向前軸 ’以碰撞(並接合)右孔部ld之前壁,以調節右检&之向 前移動。在此狀況下,與右栓3g —體成型的上板3亦向前 移動,使得上板3置於最前方位置。 28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0059] ^ (〇4)以—栓連接至凸輪板連桿7的下板2之左栓2h隨 #輪板連杯7之向前移動而向前移動。在此狀況下,左 · 自在底1上的右孔部1 d稍許向前而形成。因此, · 5上板3的右栓3g較下板2的左栓汍早碰撞右孔部w的前 壁(狀態03)。然後,下板2的左栓2h沿著底丨的左孔部 le向前移動’㈣定上板3之右检%成為一支點。左栓 2h之向前移動,亦即,下板2的向前移動連續地進行,直 · 到下板2的穿孔2b抵達僅置於喉板5〇的針孔51下之一預 ίο定最前位置。料,控制裝置F以停止馬達ig而停止。當 左栓2h抵達最前方位置時,底i的左孔部^具有此一$ 當的前傾長度,以不碰撞左孔部lc的前壁。結果,左栓 · 2h可不碰撞左孔部lc之前壁而造成馬達1〇故障。此外, 當馬達1G故障時,連接元件12的不當移動被調整,以保 15 護針線支持裝置的機構。 [0060] · (05) ¥下板2及上板3置於最前方位置時,下板2的 前栓2g,以及上板3的後栓3f靠著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 · 量相互分開。在此狀況下,下板2的前拴2g及上板3的後 · 20栓3f藉由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以縱向相互接觸。然而, 馬達10的驅動力量大於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因此,下 板2可藉由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置於最前方位置。 [0061] (06) 此外’當下板2及上板3置於最前方位置時,在 29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下板2之穿孔2b中的前壁2i及連接至上板3的前端仏之 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兄相互分開,使得穿孔2b打開。此 時,穿孔2b及喉板50的針孔51垂直地疊置,而第一針縫 的針可貫穿過穿孔2b,及喉板50的針孔51,以在縫製開 5 始後完成垂直移動。 [0062] (〇7)連接元件12向前移動,且原點感應器21及撤退 感應器22關閉。 [0063] 10 各元件被帶至上述(01)至(07)的狀況之位置下,抓握裝 置D置於針52的垂直位置之路徑中。下文中,此位置稱 為各7L件的、、第一移動位置,或、、原點位置。此外,在 此、、第一移動位置,,或、、原點位置"下,穿孔2b的前壁2i 及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5d相互分開。因此,抓握裝置D 15 置於一、、鬆開位置〇 [0064] (〇8)然後,當各元件置於、、第一移動位置〃穿過針線 之端的第-針縫之針52垂直地插入,並垂直地移動以穿過 針孔51及穿孔2b。當針孔51向下帶時,針線之端藉由一 20梭105而向下拉出(參看第^圖)。而當針兄舉起時,其 向下懸吊垂並插入穿孔2b及針孔51中。 [0065] 以下將配合第7圖說明縫製開始之後(第-針縫之針垂 直移動後)構成移動裝置B、相關操作裝置c、抓握裝置d 30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及偵測裝置E之各元件之操作。 [0066] 5 各元件之操作如下·· 鐘二)臂一 11糟由設定軸部10a成為通過馬達4 轉動的一支點(參看第糊中的箭頭U)而以―預定: 向後轉動。此外,以步進螺钉13可滑動地固定至臂部- 的連接70件12亦向後移動(參看第7⑷圖中的箭頭)。[0067] }
10 (P2)以一栓連接至連接元件 向後移動。 [0068] 12的凸輪板連桿7完全地 15 (P3)當凸輪板連桿7開始向後移動時,上板3首先不 向後移動,僅下板2開始向後移動,因為上板3之後栓3f 藉由線圈彈簧8的㈣力量而向前拉動,使得上板3的右 检3g維持成碰撞底1之右孔部Η㈣壁。然後,相互分 開的别栓2g及後栓3f藉由與上板3之後栓3f及下板2之 祕«彈簧8之起動力量,以凸輪板連桿7向 後移動而靠近,且與這些拾_體成型的上板3及下板2亦 稍許地向後移動。
上板3及下板2之間的距離減少後,上板3亦逐漸地 向後移動。由於下板2之向後移動量較大,上板3及下板 2相互靠近。 [0069] (P4)上板3的右栓3g藉由上板3的向後移動自底1的 31 200307072 玫、發明說明 右孔部Id上鬆開,並沿著底1的右孔部ld稍許地向後移 動。在此狀況下,與上板3的右栓3g及下板2的左栓2h 連接的凸輪板連桿7被連接,以設定成幾乎與縱向垂直。 - 此時,上板3及下板2亦幾乎以相同的量移動。 · 5 [0070] 當下板2及上板3向後移動時,下板2的向後移動的 里在下板2及上板3開始向後移動後大於上板3之移動量( 參看P4)。因此,固定至穿孔2b之前壁2i及下板2中之前 0 端2a的引導元件6向外移動以接觸連接至上板3的前端 10 3a之抓握元件5。在此狀況下,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兄毗 接在下板2的穿孔2b中之前壁2i上,以關閉穿孔2b。當 穿孔2b關閉時,插入在穿孔2b中的針線之端抓握在突出 部5d及前壁2i之間。 · [0071] ' 15 當穿孔2b關閉時,插入穿孔2b中的針線之端接合引 導元件6的前壁6a,同時被引導至前壁2丨的中間部份中。 · 此外,以橫向稍許地在穿孔2b中移動的抓握元件5之突出 部5d的狀況下,抓握元件5可轉動地支持在上板3上。因 · 此,突出部5d在相對於前壁2i橫向地稍許搖動時毗接在 _ 20前壁2i上。藉由此結構,不須增加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 ,即可造成突出部5d毗接在前壁2i上。因此,針線之端 可穩固且可靠地抓握在突出部5d及前壁2i之間。 [0072] 在此狀況下,具有抓握部之功能的抓握元件5之突出 32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部5d與具有支持部功能的穿孔2b之前壁2i相對地移動, 以抓握針線之端。因此,抓握裝置D置於一 >抓握位置〃 〇 [0073] 5 (P6)然後,抓握裝置D另稍許地向後移動,以針線之 端抓握至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5d及穿孔2b之前壁2i間, 使得針線支持裝置A被帶至一佇止狀況。在此狀況下,在 針52在完成預定數量之針縫之位置(參看第6圖)。 [0074] 10 (P7)連接元件12向後移動後,細長孔板20的第一偵 測部20a遮住原點感應器21之光線21a,使得原點感應器 21打開。在此狀況下,撤退感應器22維持關閉。 [0075] 在各元件被帶至(P1)至(P7)所述狀況下時,抓握裝置D 15 通過置於針線端之間的〜抓握位置〃以側向離開針52之垂 直移動的路徑。在以下說明中,此位置稱為各元件的〜第 二移動位置〃或支持位置〃。 [0076] 以下將說明在針線抓握(支持)後構成移動裝置B、相 20 關操作裝置C、抓握裝置D及偵測裝置E之各元件的操作 〇 [0077] 各元件的操作如下: (Q1)—臂部11藉由設定軸部10a成為通過馬達10之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轉動的一支點以一預定角度向後轉動(參看第8(a)圖中的箭 頭L2)。此外,可滑動地以步進螺釘13固定至臂部丨丨的 連接元件12亦向後移動(參看第8(a)圖中的箭頭M2)。 [0078] 5 (Q2)以一栓連接至連接元件12的凸輪板連桿7以連接 元件12的向後移動而整個向後移動。然後,當超過向内移 動的預定量時,凸輪板連桿7的凸輪狀部7f接觸滾子9的 週邊表面。 [0079] 10 (Q3)凸輪板連桿7向後移動後,下板2的左栓2h及上 板3的右栓3g亦沿著左孔部lc及底1上的右孔部id稍許 地移動。在此狀況下,下板2的左栓2h及上板3的右栓 3g向後移動。因此,與這些栓一體成型的下板2及上板3 亦稍許地向後移動。 15 [0080] 當凸輪板連桿7超過向後移動的預定量時,凸輪狀部 7f接觸滾子9的週邊表面(參看Q2)。因此,上板3的右栓 3g藉由設定接觸部成為一支點而向後移動。在此狀況下, 下板2的左栓2h之向後移動藉由滚子9與凸輪狀部7f之 20 接觸而猶許地調節。結果,右栓3g之向後移動量大於左栓 2h之移動量。因此,參考上板3及具有右栓3g及一體成 型備置的左栓2h之上板3及下板2之向後移動量,上板3 的向後移動量大於下板2之向後移動量。 34 [0081]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Q4)在下板2及上板3向後移動的狀況下,連接至上 板3的前端3a之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5d(參看第5圖)亦向 後移動,以離開前壁2i,因為上板3的向後移動大於下板 、 2之移動(參看Q3)。結果,穿孔2b稍許地打開。簡言之, - 5 下板2及上板3向後移動,同時,穿孔2b自關閉狀態改變 成稍許地打開狀態。在此狀況下,抓握在抓握元件5的突 出部5d及穿孔2b的前壁2i之間之針線端鬆開(參看P5及 P6)。 · [0082] 10 (Q5)雖然,細長孔板20亦隨著連接元件12之向後移 動而向後移動,細長孔板20向後移動,使得第二偵測部 20b不會遮住撤退感應器22的光線22a。因此,在此狀況 _ 下’原點感應器21維持在打開狀態,而原點感應器22維 持在關閉狀態。 15 [0083] 在各元件被帶至如(Q1)至(Q5)中所述狀況的位置中, · 抓握裝置D進一步以側向離開、、第二移動位置a下針52 的垂直移動路徑(參看第6(D)圖)。在下文中,此位置稱為 . 各元件的、、第三移動位置〃。在、、第三移動位置〃下,具有 · 2〇抓握部功能的抓握元件5之突出部5d相對於具有支持部功 能的穿孔2b之前壁2i移動,以鬆開針線之端。結果,抓 握裝置D置於、、鬆開位置。 [0084] 接下來參看第9圖,說明在針線之端鬆開後構成移動 35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裝置B 4目關操作裝置c、抓握裝置D及债測裝置E之 元件的操作。 [0085] 各元件之操作如下: (R1)_臂部11進一步藉由設定軸部l〇a成為通過馬達 1〇之轉動的-支點以預定角度向後轉動(參看第9⑷圖中的 箭頭L3)。此外,可滑動地以步進螺釘Η固定至臂部η 的連接7L# 12亦進_步向後移動(參看第9⑷圖中的箭頭 M3) 〇 10 [0086] (R2)以一栓連接至連接元件12的凸輪板連桿7隨著連 接元件12的向後移動完全地進一步向後移動。在此狀況下 ,凸輪板連桿7的凸輪狀部7f連續地接觸滾子9的週邊表 面,且同時凸輪板連桿7向後移動。 15 [0087] (R3)凸輪板連桿7進一步向後移動後,下板2的左栓 2h及上板3的右栓3g亦沿著在底1上的左孔部lc及右孔 部Id進一步向後移動。在此狀況下,左栓2h及右栓3g向 後移動。因此,與這些栓一體成型的下板2及上板3亦進 20 —步向後移動。 [0088] 在左栓2h及右栓3g之向後移動中,凸輪板連桿7的 凸輪狀部7f與滾子9接觸,而右孔部Id藉由在底1上的 左孔部lc及右孔部id稍許地形成在左孔部1C之後方,因 36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此’上板3的右栓3g藉由設定凸輪狀部7f及滾子9的接 觸點成為支點而向後移動。結果,右栓3g的向後移動量大 於左栓2h之移動量。在此狀況下,具有與其連接之左检 · 2h及右栓3g的凸輪板連桿7稍許地以橫向傾斜。 _ 5 然後,左栓碰撞(接合)底1的左孔部lc之後壁, 以調卽左栓2h之向後移動。此外,當控制裝置ρ停止在一 預定最後方位置下的馬達10時,右栓3g的向後移動停止 。底1的左孔部Id具此適當的朝向後長度,如此當右栓 · 3g抵達最後方位置時不會碰撞右孔部1 d的後壁。結果, 10右栓3 g可不碰撞右孔部1 d的後壁,而使馬達1 〇故障。此 外,在馬達10故P早的狀態下,可調節連接元件12的不當 移動’以保護針線支持裝置的機構。在此狀況下,具有一 體成型之左栓2h及右栓3g之下板2及上板3置於最後方 位置。 15 [0089] (R4)當下板2及上板3置於最後方位置時,下板2的 · 前栓2g以及上板3的後栓3f靠著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 而相互分開。在此狀況下,下板2的前栓2g及上板3的後 · 栓3f藉由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相互接觸。然而,馬達 · 20 1〇的驅動力量大於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因此,上板3 可靠著線圈彈簧8的起動力量置於最後方位置。 [0090] (R5)此外,當下板2及上板3置於最後方位置時,在 下板2的穿孔2b中之前壁2i及連接至上板3之前端^的 37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5d相互進一步分開,使得穿孔2b自 稍許打開狀態(參看Q4)改變成為完全打開狀態。此時,用 以切割一針線的一線切割機構之一線切割刀(未顯示)及用 - 以縫製的一線不與針線支持裝置A的元件接觸。結果,可 · 5防止,譬如,線切割刀的損壞。 [0091] (R6)在連接元件12進一步向後移動後,細長孔板2〇 的第二價測部20b遮住撤退感應器22的光源22a,以使撤 · 退感應器22打開。在此狀況下,原點感應器21及撤退感 10 應器22被打開。 [0092] 在各元件被帶到(R1)至(R6)所述的狀態之位置下,抓 握裝置D進一步以侧向離開、、第三移動位置〃下針之垂直 ‘ 移動的路徑。在下文中,此位置稱為各元件的、、第四移動 · 15位置。在第四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D置於自針52 的垂直移動路徑向後撤退至最後方的、、撤退位置參看第 · W圖)。該、、撤退位置、第四位置)設定成與針之垂直移 動的路徑分開-足夠的距離,使得鬆開在插於支持部(前壁 · 2i)及抓握部(突出部5d)之間的、、鬆開位置,以及與支持 · 2〇 口 P接口(則i 2l)的針線之端離開梭的刀片尖端之移動路徑 。因此’如第11圖所示,當抓握裝置D自、、鬆開位置( 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撤退位置、第四移動位置),而抓 握裝置D停止在、、支持位置,,時,縫在布1〇3上的針線之 端^參看第U⑷圖)藉由與支持部接合的#⑽之刀片尖 38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端腕而向後拉動,且因而可拉動至布1〇3之外,並離開 梭⑻的刀片尖端105a之通道(參看第u⑻圖)。'撤退位 置Μ第四移動位置)設定成與針的垂直移動的路徑分狀 . 距離足以使插在支持部(前壁2i)及抓握部(突出部冲之間 5並接合支持部(前壁2i)的在 '、鬆開位置夕下的針線之端離 開梭之刀片尖端的移動路徑。因此,如第11圖所示,當抓 握裝置D在抓握裝置D自、、鬆開位置,,(第三移動位置)移 動至、、撤退位置夕(第四移動位置)中停止在、支持位置„ _ 時’縫在布103上的針線之端L(第11⑷圖)藉由與支持部 10接合的梭105之刀片尖端购向後拉動,因而可拉至布 103之外,並離開梭1〇5的刀片尖端1〇兄之通道(參看第 lib 圖)。 [0093] : (R7)然後,當抓握裝置D自、、鬆開位置,,移動至、、撤 · 15退位置時,鬆開的針線之端離開梭105的刀片尖端1〇5& 之通道,如此可阻止拉至布1〇3之外的針線再次經由穿孔 鲁 2b而縫在布1〇3上。 此外,若、、撤退位置〃設定自上述位置離開而與針52 · 的垂直移動路徑更分開,使得針線可移開穿孔2b之外,而 _ 20針線接下來亦可縫在擬形成的針縫上。在此狀況下,針線 不通過穿孔2b。因此,第18⑷及⑻圖中所示的圈w未形 成。 在縫紉機包括用以執行線切割以在縫製結束時切下針 線或線軸線的實例中,線切割機構的可移動刀片通常在切 39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割線時會通過在喉板5G的針孔51下之一部份。若抓握裝 置D定位在針52自、、支持位置,,(第二移動位置)附近垂直 移動的路4工側上’可移動刀片可能會干擾抓握裝置〇。在 線切割機構操作時,可藉由置放抓握裝置D於、、撤退位置 5 "而阻止該干擾。 [0094] 如參照第4圖所述,抓握裝置D備置在縫紉機底9ι 上的喉板5G側上,此外,移動裝置B的馬達1()備置在縫 初機的舉起鼓輪部9〇側。因此,抓握裝置〇自、、第一移 1〇動位置"至、、第四移動位置夕的移動方向幾乎垂直於針52 的垂直移動方向(參看第6(b)圖),且轉向縫初機的舉起鼓 輪部90。 [0095] 接下來將配合第1〇圖之流程圖說明包括針線支持裝置 15 A的縫紉機之操作。 首先,當指示信號自開始開關34c輸入至cpu 33時 縫製開始。 [0096] 然後,原點感應器21輸出指示出打開或關閉狀態的偵 20 測信號至CPU 33。 接下來,CPU 33依據在縫製開始(步驟S1)時原點感應 器21送出的偵測信號決定是否抓握裝置D置於、、第一移 動位置。若CPU 33決定抓握裝置D不在、、第一移動位置 (即原點感應器21設定在打開狀態),cpu 33完成錯誤 40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5 10 15 20 的程序,輸出-停止信號至起動器(χ軸馬達36&、γ轴馬 達37及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38a),以驅動用以縫製的其二 機構之元件,譬如,布按壓機構、布饋入機構、駆動機構 及線切割機構(步驟Sal)’此外,輸出—停止信號至主要轉 轴馬達35a以停止縫幼機之開始或驅動操作(步驟㈣。 [0097] 在步驟S1中,若CPU 33決定抓握裝置d置於、— 移動位置〃,(即原點感應器21設定在關閉狀態),主要轉 軸馬達3Sa被驅動,使得第一針縫的針52相對於布被往下 帶(步驟S2)。 然後,指示出是否第-針縫的針52相對於布舉起的一 編碼器信號自主要轉轴馬達35a的編碼器輪至咖33。 CPU 33依據編碼器信號蚊是否第_針縫的針μ在布之 外(步驟S3)。若CPU 33決定第-針縫的針52不在布外, 步驟S3重覆’直到指示出第—針縫的針52已在布外的編 碼器信號自主要轉軸馬達35a的編碼器輪入為止。 另一方面’若CPU 33決定第-針縫的針52在步驟S3 步驟中在布之外,一驅動信號輸出至移動裝置B的馬達Π) 署而抓«置D藉由馬達1G的驅動力量自、、第一移動位 經由抓握位置、動至1二移動位置、步驟S4) [0098] 其後,原點感應器21輸出指+山4 ^ 』出才日不出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 的偵測信號至CPU 33。 41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接下來’ CPU 33依據原點感應器21送出的债測信號 決定是否原點感應器21設定在打開狀態(步驟S5),若 CPU 33決定抓握裝置D未在、、第二移動位置"(即原點感 · 應器21设定在關閉位置),CPU 33與在S1步驟(步驟Sal · 5及Sa2)之處理中負面決定相同的方式完成錯誤程序。 [0099] 在步驟S5中,若CPU 33決定抓握裝置〇在、、第二移 動位置’,(即原點感應器21設定在打開狀態),主要轉軸馬 · 達35a轉動,以完成第二及接下來的針縫在各元件的、、第 1〇二移動位置"下之縫製(步驟S6)。然後,CPU 33決定是否 已完成預定數量之針縫(譬如三或四個針縫)。若cpu 33決 疋未完成預定數量的針縫,步驟S7重覆。 接下來,若CPU 33決定已完成預定數量之針縫,其 - 輪出驅動信號至移動裝置B的馬達1〇,且抓握裝置D藉 — 15由馬達10的驅動力量自、、第二移動位置夕移動至、、第三移 動位置,及、第四移動位置,(步驟S8)。 · 然後,撤退感應器22輸出代表在打開或關閉狀態的偵 測信號至CPU 33。 [0100] ί0 其後,CPU 33決定是否針52的縫製操作已結束(步驟 S9)。若CPU 33決定針52的縫製操作未結束重覆S9之 步驟。 接下來’若CPU 33決定針52之縫製操作已結束,則 進-步依據由撤退感應器22得來的偵測結果衫是否抓握 42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裝置D在、、第四移動位置"(步驟S10)。若CPU 33決定抓 握裝置D未在、、第四移動位置即,若撤退感應器22設 定在關閉狀態),CPU 33輸出停止信號至各起動器(主要轉 軸馬達35a及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38a),以驅動其他機構 5 ,譬如,布按壓機構、布饋入機構、驅動機構以及線切割 機構,以停止縫紉機或線切割機構之驅動操作(步驟Sbl)。 [0101] 若CPU 33決定抓握裝置D在步驟S10中置於、、第四 移動位置即,撤退感應器22設定在打開狀態),CPU 33 10輸出驅動信號至線切割機構的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38a並 藉由線切割機構以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38a的驅動力量切 割針線及用以縫製的線(步驟Sii)。 然後,CPU 33輸出驅動信號至移動裝置B的馬達1〇 ,而抓握裝置D藉由馬達1〇的驅動力量自、、第四移動位 15置’’移動至、、第一移動位置〇 [0102] 經由步驟^至叫包括步驟Sal、Sa2以及sb),包 括針線支持裝置A的縫製操作的_個_結束。 [0103] 20
依據實施例的針線支持裝置A具有以下功能及優黑 抓握裝置D藉由具有_支持部之功能的穿孔2b 壁21支持插人通過第-針縫的針之針線端,且當它自 -移動位置,,移動至1二移動位置、置放針線之 穿2b的前壁21及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5(1之間。此操. 43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為早起動器的移動裝置B之馬達10完成。相反地 可僅以馬達10作為單一起動器,且不須使用數個起動器 、、、、^結果,用以抓握(支持)針線之端的起動器 · 造價可下降,且其控制較容易。 . 5 [0104] 在此實^例中,作為單一起動器的馬達1()備置在縫初 機的舉起鼓輪部側上的縫初機底下,相關操作裝置c及抓 握裝置D的相關操作裝置備置在針52的垂直移動路㈣ · 上而馬達10及相關操作裝置C相互以連接元件12連接 10 。當馬達10操作時,經由臂部n連接至馬達1〇的連接元 件12以轉向針52的垂直移動路㈣的方向,或轉向㈣ 機之舉起鼓輪部侧的方向前後移動,因而自舉起鼓輪部側 控制抓«置D的操作(藉由控制馬達1G之移動量)。相關 . 操作裝置C及抓握裝置D尺寸小(可為架設在手掌上之尺 . 15寸),且連接元件12亦為一長形元件。因此,縫_底的 縫製部為長形的(幾乎是圓筒形),且為起動器的馬達1〇備 φ 置在舉起鼓輪部侧上,連接元件12以幾乎為一長圓筒形底 部的縱向之一圓筒底部上,而小尺寸的相關操作裝置C及 · 抓握裝置D備置在所謂、、圓筒形底縫紉機中的喉板% · 2〇下,其中容納起動器的空間維持在喉板50下。因此,依據 本發明的針線支持裝置A亦可應用於圓筒形底縫鲂機。 [0105] 在此實施例中,當針52在、、第二移動位置„的停止狀 況下完成預定數量針縫後,抓握裝置D自、、第一移動位置 44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移動至第一移動位置〃時,抓握裝置D支持針線的端 。當抓握裝置D停在、第二移動位置〃時,支持住的針線 之端可能會自喉板5〇向下懸垂以拉至梭中並縫至布上。然 而’抓握裝置D在支持住針線端的同時,自、、第二移動位 5置〃移動至與針52的垂直移動路徑側向分開的、、第三移動 位置〃。因此,當抓握裝置D停在、、第二移動位置"時即 使針線之端縫在布上,該線端可拉出且離開梭的刀片尖端 之通道。尤其是,在抓握裝置D移動至、、第三移動位置夕 以鬆開針線之端之前,即使針線之端縫至布上,亦可拉出 10 縫在布上的針線之端,並阻止針線之端拉至梭的刀片尖端 中。 [0106] 在此實施例中,當被支持的針線之端鬆開時,抓握部 移動至鬆開位置〃並因而鬆開針線之端。因此,亦可解 15決針線未藉由通過線拾取裝置向上拉動線而鬆開,以及布 由於針線鬆開時線拾取裝置施加的張力而弄皺的問題。因 此’可平順地鬆開支持成可使有瑕疵的縫製不會在布上完 成的針線之端。 [0107] 20 在此實施例中,自在、、第三移動位置〃下的抓握裝置 D鬆開的針線之端隨著與抓握裝置D之穿孔2b的前壁2i 接合狀態下的抓握裝置D之移動而移動,當抓握裝置〇自 、、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時不施加強有 力的張力,最後離開由於穿孔2b之前壁2i自抓握元件5 45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的突出部5d分開而打開的穿孔2b。因此,針線之端藉由 第-及接下來的針的位置可靠地不與布的針縫糾纏。 [0108] 如第1G圖中的步驟S1中所示,依據在縫製開始時原 ”占感應器21送出的彳貞測信號決定是否抓握裝置於、'第一移 動位置以控制縫初機之開始或驅動操作。因此,在抓握 凌置D自縫製開始時的、、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干擾第一 針縫的針52之狀況了,可停下縫初機的開始或驅動操作。 _ 結果,可阻止抓握裝置D干擾第一針縫的針52。因此,可 〇阻止抓握裝置D干擾第一針縫的針52,因而破壞了針52 。此外,以相同的方式決定是否抓握裝置D置於正常的、、 第二移動位置〃,以控制縫紉機本身的開始或驅動操作,如 ” 第10圖中步驟S5所示。因此,當針52在完成第一針縫的 - 針位置且自、、第一移動位置〃至、、第二移動位置時,抓 、 15 握(支持)針線之端的抓握裝置D位置在由正常的、、第二移 動位置〃移動至干擾第二及接下來的針縫之針52的位置, · 而縫幼機的開始或驅動操作停止。結果,可阻止抓握裝置 D干擾第二及接下來的針縫的針52。因此,可阻止抓握裝 · 置D干擾第二及接下來的針縫之針52,而破壞針。結 · 20 果,可阻止錯誤的縫製發生於縫製開始時。 [0109] 如第10圖中步驟S10所示,依據撤退感應器22送出 的偵測信號決定是否抓握裝置D置於正常、、第四移動位置 夕(或、、撤退位置〃),以控制縫紉機或線切割機構之停止 46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操作。因此,在縫製結束時,當抓握裝置D干擾構成線切 割機構的可移動元件時,縫紉機或線切割機構可停止。結 果,可阻止抓握裝置D干擾構成線切割機構的可移動元件 因此,可阻止抓握裝置D干擾構成線切割機構的可移動 5 元件,因而破壞它。 [0110] 接下來,將參照第12至15圖說明取代相關操作裝置 C及抓握裝置D的相關操作裝置G及抓握裝置η。除了相 關操作裝置G及抓握裝置Η之外的元件幾乎與前述實施例 10相同因此,這些元件具有與第1至9圖中的元件相同的 標號,而其說明省略。此外,與第!至9圖中的元件相同 之儿件(除第5圖外)可應用於構成相關操作裝置G及抓握 裝置Η之元件。這些元件亦具有與第i至9圖中的元件相 同軚唬(除第5圖外),且其說明省略。 15 [0111] 12至15圖所示,相關操作裝置(3包括固定一 初機框架的-底8〇及-底蓋81,以及一移動元件6〇。 20
動兀件60為以縱向延伸的一長形元件,且移動元件的 寬度幾^於或稍小於底8〇的一凹槽部術之寬度。此 向下犬出的—检61備置在移動元件⑼之中央的稍後 上。在栓^插人通過底⑽的—細長形孔部⑽之狀況 ’移動疋件60疊置在固^於凹槽部8如中的底⑼上。 入通過孔部8lj中的栓61固定至連接元件Η的孔部 中。底8〇的孔部8〇j之長度小於第!圖之孔部化之長, 47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在此狀況下’底盖81固定至底8〇 以盖住移動元件 60 [0112] 結果,移動元件60以橫向的移動以底80的凹槽部 5 _之左及右侧壁調節’而移動元件6〇以垂直方向的:動 以底80及底蓋81調節’以防止移動元件6〇之鬆脫。此外 ,移動元件60的栓61固定至連接元件12。因此移動元 件60以縱向隨著連接元件12之縱向移動而移動。詳言之 ’移動το件6G隨著連接^件12之縱向移動沿著在底⑽及 10底蓋81之間的位置下的凹槽部8〇a作縱向滑動。在底8〇 的孔部8Gj中的栓61之移動範圍等於移動元件⑼的移動 範圍。 [0113] 移動το件6G基本上幾乎是平板狀,且由備置在後方的 15 -後部60a及相對於後部6〇a之前方的—前部咖構成。 自後部60a連接前部60b的一部份具有—步進,且前部 6〇b較後部60a高一階。以後部6〇a及前部6讥形成一步 進的步進62之上部62a(以下稱為、角落部62〆)在移動 元件60的側向傾斜地截角(或為圓形的)。 20 [0114] 移動元件6〇的前部_備置一幾乎方形的孔部 在孔邛60c疋位在喉板50的針孔51下,如第12(b)圖所示 的狀況下,孔部60c作為針穿過其中的一穿孔。以下孔部 60c稱為、、穿孔60c/。 48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0115] 10 15 20 此外,如第12至15圖所示,抓握裝置Η包括一引導 元件6及-抓握元件(抓握部)7〇。抓握元件7〇備置圍繞著 穿孔60c的-框架元件之—前框部_上。該穿孔6〇c之 寬度等於或稍小於移動元件6〇的前部_之整個寬度。抓 握元件70與喉板50的下表面術一起抓握住針線,而抓 握元件70的表面幾乎是半圓形,如第12⑻圖侧向所示, 與-針孔形成部53(以下將說明),以及就接在抓握元件% 上的喉板50接觸的一區面積減少,以減少與針孔形成部 53的摩擦,此外,用以抓握針線及喉板%之下表面他 的力量可集中。引^件6與第49圖中所示的相同(除 第5圖外,且固定至前框部6〇d的下方。 [0116] 此外,包括後部60a及前部60b的移動元件6〇以一彈 性元件構成(譬如-刀片彈簧)。移動元件6〇在後部伽處 臂曲’使得前部60b置放成相對於後部咖形成—預定的 向上角度(㈣,如此當後部60a備置成以一預定距離與喉 板刈的下表面術平行時(即與水平平面平行),而抓握元 件70晚接在條5〇的下表面恤上時(參看第Μ圖),可 獲得針線之抓握力量。 [0117] 此外,如第12(b)圖所示,喉板50備置—幾乎圓形的 十孔5】’而形成針孔51的幾乎圓筒形針孔形成部幻自喉 板50朝向下稍許地突出。形成針孔形成部53 、 叩一下表面
49 200307072 砍、發明說明 53a為自前側朝向後側逐漸高的一傾斜表面。此外,喉板 50的下表面50a與一水平平面平行,而下表面5〇&備置一 抓握το件54,當移動元件6〇縱向移動時,移動元件6〇與 抓握το件54接合。抓握元件54具有自前側朝向後側逐漸 5較低的一傾斜表面54a,以及幾乎與喉板50的下表面50a 平行之一扁平表面54b。 [0118] 接下來,將說明在、、第一移動位置〃及、、第二移動位 置,、、、第三移動位置,,及、、第四移動位置下構成相關操 1〇作裝置G及抓握裝置H的各元件之狀態,以及自、、第一移 動位置〃、、、第二移動位置〃及、、第三移動位置至下一移 動位置之構成相關操作裝置G及抓握裝置Η的各元件之操 作。第12圖對應於在、、第一移動位置〃下的各元件之狀態 。第13圖對應於在、、第二移動位置〃下的各元件之狀態, 15第14圖對應於在、、第三移動位置〃下的各元件之狀態,第 15圖對應於、、第四移動位置下的各元件之狀態。此外, 在移動裝置Β的第一至第四移動位置狀態下,除相關操作 裂置G及抓握裝置Η之外,偵測裝置Ε及控制裝置F以及 移動裝置Β的操作,自第一至第二移動位置至下一移動位 20 置之移動中的偵測裝置Ε及控制裝置F已如上述。因此, 移動裝置Β、偵測裝置Ε及控制裝置F之說明在此省略。 [0119] 如第12圖所示,在、、第一移動位置〃下,移動元件 6〇置於最後方位置,而喉板50的穿孔60c及針孔51垂直 50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地疊置。此時,抓握元件70毗接在針孔形成部53之下表 面53a上,如第12⑻圖所示。結果,移動元件6〇的前部 6〇b向下推動。因此,移動元件6〇的前部6仙向下推動。 · 因此,移動元件60的前部60b朝向喉板5〇的下表面53& · 5活動。一般而言,移動元件60在此一範圍内稍許地彎曲, 以維持其彈力。在此狀態下,第_針縫的針位置藉由針% 而完成。然後針52舉起,而針線之端向下懸垂成為在穿孔 60c及針孔51中的插入狀態。 φ [0120] 10 然後,各元件自第12圖中所示的、第一移動位置,/至 第13圖中所示的、、第二移動位置' 尤其是,連接元件12 自第12圖中的、'第-移動位置#向後移動至第13圖中所 示的、、第二移動位置,,。對應地,移動元件6〇亦向後移動 。此時,抓握元件70沿著與針孔形成部53的下表面53a · 15接合的下表面53a向後移動,並自與喉板5〇的下表面5〇a 接合的下表面53a向後移動。當抓握元件7〇接合喉板5〇 · 的下表面50a時,移動元件60被帶至與下表面5〇&幾乎平 行的狀態。結果,用以支持針線的適量之起動力量施減 · 移動元件60的下表面60a。 20 [0121] 另-方面,在針孔51及穿孔60c中懸吊的針線之端接 合引導元件6的引導壁6a,且同時引導至隨著抓握裝置η 向後移動穿孔60c之前壁60e的中間部份中。同時,針線 之端抓握在針孔形成部53的下表面53a,詳言之,針孔51 51 200307072 玫、發明說明 的後方之下表面53a及抓握元件70之間,而抓握裝置H 向後移動。結果,針線之端抓握在喉板5〇之下表面5〇a及 抓握元件70之間。這些操作使得各元件置於、、第二移動位 . 置。 5 [0122] 在、、第二移動位置"下,移動元件6〇中的前部6〇b及 後部60a被帶至幾乎水平的狀態(與喉板5〇的下表面5〇a 幾乎平行的狀態)。此時,抓握元件70支持住針線之端與 · 喉板50的下表面50(:於稍許向上活動之狀態。在此狀態下 預义數篁之針縫(譬如兩或三針縫)由針52完成。 [0123] 其後,各元件自第13圖中所示的、、第二移動位置"移 動至第14圖中所示的、、第三移動位置,尤其是,連接元 * 件12自第13圖之、、第二移動位置移動至第14圖中所示 — 15的、、第三移動位置〃。對應地,移動元件6〇亦向後移動。 此時,移動元件60的角落部62a毗接在抓握元件54的傾 · 斜表面上,使得移動元件6〇(尤其是前部6〇a)向下推動。 結果,移動元件60的角落部62a沿著傾斜表面54a移動。 · 如上所述由於角落部62a在移動元件60的側向上傾斜地 20截角(或圓形的),角落部62a不會自傾斜表面54a接收大 的摩擦力,因而沿著傾斜表面54a平順地移動。 [0124] 如第14圖所示,在、、第三移動位置〃下,移動元件 60的前部60b向下推動,而抓握元件7〇自喉板5〇的下表 52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面5〇a向下離開,使得移動元件60的角落部62a田比接在抓 握元件54的傾斜表面54a上。結果,在抓握元件μ及喉 板50的下表面5〇a之間形成一間隙,使得抓握在抓握元彳 · 7〇及喉板50的下表面5〇a之間抓握的針線鬆開。 · 5 [0125] ^後,各元件自第14圖中所示的、、第三移動位置移 動至第15圖中所示的、、第四移動位置、此時,移動元件 ⑼的角洛部62a自扁平表面54b上的抓握元件54之傾斜 _ 表面54a向下移動’並因而沿著扁平表面54b向後移動。 10在、、第四移動位F下,前部60b的一部份之上部接合抓 握元件54的扁平表面54b。此外,移動元件6〇的後部咖 之幾乎整個部分滑動並進入底8〇及底蓋8i之間的一部份 ' 〇 [0126] - 15 當然,在移動元件6〇自、、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第 四移動位i #狀況下,移動元件6。向後移動,使得移冑 φ 元件60的前部_接合抓握元件54。因此,自在底⑽及 底蓋81之間的部份暴露出的包括移動元件60的前部60b . 之一部份向下推動,使得抓握元件7〇離開喉板5〇的下表 2〇面50a。結果,針線之端自、、第三移動位置移動至鬆開 狀態的、、第四移動位置// 〇 [0127] 在第12至15圖中所示的實例中,抓握元件54備置在 喉板50的下表面5〇a上。當自、、第二移動位置移動至、、 53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第二移動位置時,抓握裝置Η接合移動元件60及抓握 兀^ 54 ’以鬆開針線之端。然而,如第13 i 15圖所示, -幾乎方形的凹槽部55可備置在喉板5〇的下表面伽上 ’以取代抓握元件54。在此狀況下,當抓握元件70自、、 5第-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夕日寺,一間隙形成 握元件7G的上部及凹槽部55之間,使得針線之端可 氣、開。凹槽部55對應於在喉板50的下表面50a上之同- 移動執跡備置在自 '、第二移動位置、動至、、第四移動位 置的抓握裝置70之移動執跡上。當然,由於抓握裝置 未接口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的 抓握το件54,它向後移動,且同時維持幾乎與喉板的 下表面50a平行。 [0128] 15 20
抓握裝置D及抓握裝置η自、第―移動位置夕至、'第 四移動位置〃的移動,以及對應於抓握裝置D及抓握裝置
Η之移動的抓握部份(抓握元件5的突出部%及抓握元件 70)之自、、抓握位開位置"之移動可以第12至 16圖之實施例所示的單一起動器(馬達1〇)驅動,但亦可使 用數個起動II操作,只要其結構可執行相_操作即可。 [0129] 相關操作裝置C及相關操作裝置〇、以及自、、笛一 曰 弟一移 置"移動至1四移動位置,,的抓握元件D及抓握元 被控制,以可靠地支持及鬆開針線之端,但亦可採用 54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構體,其中抓握元件D及抓握元件H之操作不特別在自、、 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的各位置中控制 〇 # 在此狀況下,抓握裝置D及抓握裝置Η立即自、、第一 “ 5 移動位置//移動至、、第四移動位置〃。因此,插入在抓握裝 置D或抓握裝置Η之、、第一移動位置下的穿孔2b或穿 孑L 60c中,且藉由梭朝向布的後侧向外拉動的針線之端立 即被抓握裝置D或抓握裝置Η抓握,然後鬆開並以抓握裝 · 置D或抓握裝置Η之移動方向向外拉動。此時,針線之端 10與備置在梭附近的元件及梭的接觸較少。結果,針線的污 染可大幅地減少。 [0130] ^ [本發明之優點] · 依據發明的第一特徵,藉由一單一起動器可完成抓握 15裝置移動至抓握位置(第一移動位置),及支持位置(第二移 動位置),及對應於使用數個起動器之習知抓握裝置的各移 · 動位置的操作。結果,針線支持裝置之構造可較小,且可 使起動器造價下降,此外,起動器的操作較容易。此外, . 針線之端藉由設定抓握部成為在第三位置下的鬆開位置而 · 2〇鬆開。結果,當針線藉由拾取裝置而向上拉動時,張力不 會由於自抓握邛拉出針線之端而施加至一處理的布,且避 免由於薄的處理布造成的皺紋。 依據發明的第二特徵’相關操作裝置可相對於第一移 55 [0131]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動元件移動第二移動元件,以傳送移動裝置之移動至抓握 裝置。 [0132] *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特徵,針線之端可以可靠地抓握住 。 5 。結果,可強化針線支持裝置之針線抓握功能之精確度。 [0133] 依據本發明的第五特徵,本發明亦可應用至縫紉機底 之縫紉部為長形的之所謂的圓筒形底縫紉機。 Φ [0134] 10 依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徵,可阻止抓握裝置干擾第一針 縫的針。 [0135] . 依據本發明的第七特徵,可平順地鬆開抓握成不會作 有瑕疵之縫製的針線之端。 15 [0136] 依據本發明的第八特徵,可藉由一單一起動器執行抓 ® 握及鬆開針線及在鬆開後自梭的刀片尖端之通道撤出針線 之端的一連串操作,而這些操作在習知技藝中係使用數個 · 起動器完成。結果,針線支持裝置構造較小,且起動器的 - 20 造價降低。此外,起動器的控制亦可較容易地執行。 [0137] 依據本發明的第九特徵,可阻止抓握裝置干擾構成線 切割機構的可移動元件。 【圖式簡單說明】 56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第1圖是為依據一實施例的一針線支持裝置之剖開立 體圖; 第2圖為自下方瀏纜的針線支持裝置之立體圖; 第3圖為自上方瀏濩的針線支持裝置之立體圖; 5 第4圖為包括部份地取走之針線支持裝置的一縫紉機 之側視圖; 第5圖為顯示針線支持裝置的控制裝置之方塊圖; 第6(a)及6(b)圖為用以說明依據一實施例之構成移動 裝置、相對操作裝置、抓握裝置及偵測裝置之各元件的、、 10第一移動位置〃之平面及側視圖; 第7(a)及7(b)圖為用以說明構成移動裝置、相關操作 裝置、抓握裝置及偵測裝置之各元件的、、第二移動位置 之平面及側視圖; 第8(a)及8(b)圖為用以說明構成移動裝置、相關操作 15裝置、抓握裝置及偵測裝置之各元件的、、第三移動位置 之平面及侧視圖; 第9(a)及9(b)圖為用以說明構成移動裝置、相關操作 裝置、抓握裝置及偵測裝置之各元件的、、第四移動位置夕 之平面及側視圖; 2〇 第1〇圖為用以解說包括針線支持裝置的一縫紉機之縫 製操作的流程圖; 第11(a)及11(b)圖為用以解說在使用針線支持裝置之 狀況下針線之端的動作之概略截面圖; 第12(a)及12(b)圖為說明依據另一實施例之不同的相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關作裝置及抓握裝置的〜第一移動位置〃之平面及側視圖 , 第13(a)及13(b)圖為說明依據該另一實施例之''第二 移動位置〃的平面及側視圖; 5 第14(a)及14(b)圖為說明依據該另一實施例之、'第三 移動位置〃的平面及側視圖; 第15(a)及15(b)圖為說明依據該另一實施例的、第四 移動位置〃的平面及側視圖; 第16圖為顯示依據該另一實施例之一移動元件的構件 10 之形狀的一部份之側視圖; 第17圖為用以說明習知技藝的概略截面圖; 第18(a)及(18(b)圖為用以說明習知技藝之問題的一概 略截面圖及部份放大截面圖。 【圖式之主要元件代表符號表】 A 針線支持裝置 L1 箭頭 B 移動裝置 L2 箭頭 C 相關操作裝置 L3 箭頭 D 抓握裝置 Μ 箭頭 E 偵測裝置 S卜 S12 步驟 F 控制裝置 Sal〜Sa2步驟 G 相關操作裝置 Sbl 步驟 Η 抓握裝置 1 底 Κ 箭頭 la 凹槽部 L 端 lb 孔部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lc 左孔部 5b 孔部 Id 右孔部 5c 刖端 le 螺釘 5d 突出部 2 下板 6 引導元件 2a 前端 6a 引導壁 2b 穿孔 6b 螺釘 2c 後端 7 凸輪板連桿 2d 細長形孔部 7a 左孔部 2e 中間部 7b 栓元件 2f 左突出片 7c 右孔部 2g 前栓 7d 栓元件 2h 左栓 7e 凸輪板栓 2i 前壁 7f 凸輪狀部 3 下板 8 線圈彈簧 3c 中間部 8a 前接糾 3d 右突出片 8b 後接辦 3e 後端 9 滾子 3f 後栓 10 步進馬達 3g 右栓 10a 軸部 4 底蓋 11 臂部 4a 螺釘 11a 孔部 5 抓握元件 12 連接元件 5a 後端 12a 孔部 200307072 玖、發明說明 12b 孔部 36b 13 步進螺釘 37 20 細長孔板 37a 20a 第一偵測部 37b 20b 第二偵測部 38 21 原點感應為 38a 21a 光線 38b 22 撤退感應器 39 22a 光線 39a 30 ROM 40 31 RAM 40a 32 EEPROM 40b 33 CPU 40c 34 界面 50 34a 操作面板 50a 34b 壓布器開關 51 34c 開始開關 52 35 界面 53 35a 主要轉軸馬達 53a 35b 主要轉軸馬達驅動電路 54 35c 界面 54a 36 界面 54b 36a X軸馬達 55 X軸馬達驅動電路 界面 Y軸馬達 ^ Y軸馬達驅動電路 ♦ 界面 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 線切割及布按壓馬達驅動電路 界面 · 針線支持馬達驅動電路 界面 X軸原點感應器 Y軸原點感應器 · 線切割及布按壓原點感應器 喉板 下表面 針孔 針 針孔形成部 ^ 下表面 · 抓握元件 傾斜表面 扁平表面 凹槽部 60 200307072
玖 、發明說明 60 移動元件 81 底蓋 60a 下表面 90 舉起鼓辦p 60b 前部 91 縫紉機底 60c 穿孔 100 針線 60d 前框部 101 針 60e 前壁 102 喉板 61 栓 102a 針孔 62 步進 103 布 62a 角落部 104 線支持器 70 抓握元件 104a 穿孔 80 底 105 梭 80a 凹槽部 105a 刀片尖端 8〇j 細長形孔部
61

Claims (1)

  1. 200307072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縫紉機的一針線支持裝置,其中在縫製開始時插入 一針中的一針線之端抓握在一喉板下,被抓握之針線的 端移動至與針之垂直移動路徑分開的一位置,並在完成 預定數量針縫後鬆開,該裝置包括: 抓握裝置,其包括用以支持針線端的一支持部,以 及用以相對地移動至一抓握位置及相對於支持部的一鬆 開位置的一抓握部,以抓握及鬆開針線端及支持部; 移動裝置,其包括一單一起動器、,其可移動抓握裝 置至抓握裝置於針之垂直移動路徑中的一第一移動位置 ,抓握裝置以相對於針的垂直移動方向路徑之側向離開 第一移動位置的一第二移動位置,以及抓握裝置再以相 對於針的垂直移動方向路徑之侧向離開第二移動位置的 一第三移動位置,且該裝置在縫製開始時自第一移動位 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且在預定數目之針縫完成時停止,然 後自第二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三移動位置;以及 相關操作裝置,其用以置放抓握部至抓握位置,以 在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抓握插入 通過針之針線端,且用以機械性地與移動裝置的移動互 連,以置放抓握部至抓握位置及鬆開位置,並置放抓握 部至在第三移動位置下的鬆開位置。 2·如申凊專利範圍第1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持裝置,其 中該相關操作裝置具有包括在一尖端部上的支持部之第 一移動元件以及包括在一尖端部上的抓握部之一第二移 動元件,且 62 200307072 拾、申請專利範圍 該第二移動元件相對於第一移動元件移動,以在抓 握震置自第—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自鬆開位置移 動抓握部至抓握位置,且在抓握裝置自第三移動位置移 , 動至第—移動位置時相對地自抓握位置移動抓握部至第 · 5 二鬆開移動位置。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一縫初機之針線支持裝置,其 中》亥支持部包括用以引導針線之端至中間部的一前部, 而 · 該抓握部可轉動地支持在第二移動元件上,以容易 1〇 地引導針線之端至中間部。 士申明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 持裝置,其中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三移動 4置的方向成乎垂直於針之垂直移動的方向,且轉向縫 初機的一舉起鼓輪部。 •如申明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 持裝置,其中該移動裝置包括用以連接單一起動器至相 · 關操作裝置的一連接元件,且 该單一起動器備置在縫紉機的舉起鼓輪部上之縫幼 · 機底之下’並以連接裝置連接至相關操作裝置,以經由 · 2〇 相關操作裝置連接單一起動器至抓握裝置,且針線端被 抓握裝置抓握及鬆開,且抓握裝置經由以在連接元件上 之針的垂直移動之通過側之方向以及縫紉機之舉起鼓輪 部側之方向的前後移動而移動。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 63 200307072 拾、申請專利範圍 持裝置,其另包括: 用以偵測抓握裝置之位置的偵測裝置; 用以依據開始縫製時由偵測裝置送出的一偵測信號 偵測是否抓握裝置在第一移動位置的決定裝置;以及 用以在決定裝置認定抓握裝置未在縫製開始時置於 第一位置時停止縫初機的開始或驅動操作之驅動停止控 制裝置。 7· —種縫紉機的一針線支持裝置,其中在縫製開始時插入 針中的一針線之端抓握在一喉板下,且在相對於針之 梭的刀片尖端之通道上,因而抓握之針線的端移動至 離開針之垂直移動路徑的一位置,且在預定數量之針縫 完成後鬆開,該裝置包括·· 包括用以支持針線端的一支持部之抓握裝置,以及 可相對地移動至抓握位置及相對於支持部的鬆開位置之 抓握部,以抓握及鬆開針線端及支持部; 移動裝置,其可移動抓握裝置至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移動位置,在第一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置於針 的垂直移動路徑中,在第二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以相 對於針之垂直移動路徑的側向離開第一移動位置,在第 三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進一步以針的垂直移動路徑之 側向離開第二移動位置,在第四移動位置下,抓握裝置 進一步以針垂直移動路徑之側向離開第三移動位置,並 在縫製開始時自第_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移動位置,且 在預定數量之針縫完成時停止,然後自第二移動位置移 200307072 拾、申請專利範圍 動經由第三移動位置至第四移動位置,然後停止;以及 用以定位抓握裝置於抓握位置的相關操作裝置,其 可在抓握裝置自第一移動位置移動至第二移動位置時抓 握穿過針之針線的端,並用以機械性地與移動裝置之移 , 5 動互連,以置抓握裝置於抓握位置及鬆開位置,以置抓 握部於在第三移動位置之鬆開位置, 其中支持部之構造可在抓握部置於第三移動位置之 鬆開位置後接合針線之端,且 g 接合支持部的針線之端可藉由至少自第三移動位置 10 料抓握裝置至第四移動位置而離開S第四移動位置之 梭的刀片尖端之通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持裝置,其 中該移動裝置具有-單-起動器,而抓握裝置自第一# : 動位置通過第二及第三移動位置至第四移動位置之移動 15 藉由單一起動器之驅動力量而完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的一縫紉機之針線支持裝置, 暴 其另包括: 用以切割一針線的一線切割機構; 籲 用以偵測抓握裝置的位置的偵測裝置; 2〇 偵測裝置,其依據當線被線切割機構切割時偵測裝 置送出的偵測信號決定是否抓握裝置在第四移動位置; 以及 ^ 線切割停止控制裝置,其在決定裝置認定抓握裝置 未置於第四移動位置時停止縫紉機或切割機構之驅動操作。 65
TW092108258A 2002-04-10 2003-04-10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TWI29836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07734A JP4037151B2 (ja) 2002-04-10 2002-04-10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7072A true TW200307072A (en) 2003-12-01
TWI298360B TWI298360B (en) 2008-07-01

Family

ID=28786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8258A TWI298360B (en) 2002-04-10 2003-04-10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037151B2 (zh)
KR (1) KR100997008B1 (zh)
CN (1) CN100460582C (zh)
DE (1) DE10316397B4 (zh)
TW (1) TWI298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5435B2 (ja) * 2002-11-20 2009-03-1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4030864B2 (ja) * 2002-12-10 2008-01-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4419643B2 (ja) * 2004-03-30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挟持機構
JP5073272B2 (ja) * 2006-11-17 2012-11-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1100794B (zh) * 2007-07-25 2013-11-27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
JP5026231B2 (ja) 2007-11-12 2012-09-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2009207820A (ja) 2008-03-06 2009-09-17 Juki Corp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5265226B2 (ja) * 2008-03-31 2013-08-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5312130B2 (ja) * 2009-03-24 2013-10-0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2011212137A (ja) * 2010-03-31 2011-10-2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ミシン
DE102015223194B3 (de) * 2015-11-24 2017-02-23 Dürkopp Adler AG Verfahren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kurzem Soll-Nahtüberstand sowie Baugrupp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110878451B (zh) * 2019-12-06 2022-03-01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针板结构及缝纫机
IT202100024794A1 (it) * 2021-09-28 2023-03-28 R A M S R L Unipersonale Macchina per cucire con prendifilo 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5995A (ja) 1983-09-06 1985-04-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単糸環縫ミシンにおける縫始めの糸つかみ装置
JP2671478B2 (ja) 1989-02-10 1997-10-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JPH08112482A (ja) * 1994-10-19 1996-05-07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警告表示機能を備えたミシン
JPH08266762A (ja) * 1995-04-03 1996-10-15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
DE19722504C1 (de) * 1997-05-30 1998-09-03 Due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insbesondere Knopfloch-Nähmaschine, mit einer Nadelfaden-Klemm- und- Schneid-Einrichtung
JP2000325683A (ja) 1999-05-19 2000-11-28 Juki Corp ミシンの鳥の巣防止装置
DE20113504U1 (de) * 2001-08-14 2001-10-25 Duerkopp Adler Ag Nadelfaden-Halteeinrichtung für eine Knopfloch-Näh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37151B2 (ja) 2008-01-23
JP2003299894A (ja) 2003-10-21
CN100460582C (zh) 2009-02-11
TWI298360B (en) 2008-07-01
CN1450219A (zh) 2003-10-22
KR20030081097A (ko) 2003-10-17
DE10316397A1 (de) 2003-12-24
DE10316397B4 (de) 2010-09-09
KR100997008B1 (ko) 201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40901A (en) Sewing machine
TW200307072A (en)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TWI299763B (en) Sewing machine
JP2009219780A (ja) 二本針ミシン
TWI268969B (en) Needle thread controller of sewing machine
JP6560913B2 (ja) ミシン
TWI298756B (en)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KR101544816B1 (ko) 재봉기의 윗실 클램핑 장치
JPH02152495A (ja) ミシンの上糸たぐり装置
JP2010088760A (ja)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KR101438154B1 (ko) 재봉기의 윗실유지장치
JP4610265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JP2775904B2 (ja) 自動糸掛けミシン
TW201104035A (en) Top thread hol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TWI294936B (en) Needle thread hol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JP2010227374A (ja) ミシン
JP2624512B2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
JP4294435B2 (ja) ミシン
JP4336419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
JP2009201787A (ja) ミシン
KR20020031296A (ko) 재봉틀
JPH0616608Y2 (ja) ミシンの針受け装置
JP2023098053A (ja) ミシン及び下糸判定方法
JP2525164Y2 (ja) ミシンのラベル供給用クランプ
JP2018175723A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