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9756U -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9756U
CN203449756U CN201320439045.XU CN201320439045U CN203449756U CN 203449756 U CN203449756 U CN 203449756U CN 201320439045 U CN201320439045 U CN 201320439045U CN 203449756 U CN203449756 U CN 203449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material supply
ink
accommoda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390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泽泉
小林淳
水谷忠弘
儿玉秀俊
中村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9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975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其能够在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时,抑制墨水侵入开放通路并向外部漏出。所述容器具有: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印刷材料;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印刷材料供给至印刷装置;以及开放通路,其使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印刷材料供给口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开放通路在一端部具有连通口,在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开放通路的一端部的连通口,该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具有:栓单元,其用于堵塞内部通路;以及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向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印刷材料。

Description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印刷材料注入容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向打印机(印刷装置的一个例子)供给墨水的技术中,利用容纳墨水的墨水容器(简称为“容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2)已为人所知。墨水容器是通过向印刷材料容纳室中注入墨水而被制造出来的,该印刷材料容纳室用于容纳墨水。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已使用的容器中重新注入墨水,从而重新利用该容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61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49786号公报
有的容器在用于向印刷装置供给墨水的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具有开放通路,该开放通路用于使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在向该容器的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墨水时,有时会发生由于墨水侵入开放通路而使发生墨水向外部漏出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具有开放通路的容器中的上述要求并不仅限于容纳墨水的容器,同样也存在于容纳其他印刷材料或液体之外的印刷材料的容器中。另外,在上述容器中,人们期望着实现其小型化、低成本化、省资源化、容易制造以及容易使用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能够通过下述方式而实现。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其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其中,所述容器具有: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所述开放通路在一端部具有连通口,在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该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具有:栓单元,其用于堵塞所述内部通路;以及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通过利用栓单元堵塞内部通路,从而在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注入印刷材料时,能够抑制印刷材料通过开放通路向容器的外部漏出。
(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也可以具有密封单元,其具有使外部与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连通的流路,并密封所述开口端。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通过利用密封单元密封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开口端,从而在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注入印刷材料时,能够抑制印刷材料从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开口端向容器的外部漏出。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其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其中,所述容器具有: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各自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所述开放通路在各自的一端部具有连通口,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分别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该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具有:栓单元,其用于堵塞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各自设置的所述内部通路;以及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中的至少一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即使在向具有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及多个内部通路的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印刷材料通过开放通路向容器的外部漏出。
(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还可以具有密封单元,其密封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所述开口端。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即使在容器具有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情况下,在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注入印刷材料时,也能够抑制印刷材料从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开口端向容器的外部漏出。
(5)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还可以具有排出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将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通过具有排出单元,从而能够排出在印刷材料容纳室内存在的空气。由此,能够减少在注入印刷材料后的容器的印刷材料容纳室内存在的空气的量。
(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还可以具有切换单元,其用于切换并反复执行由所述注入单元进行的所述印刷材料的注入和由所述排出单元进行的所述空气的排出。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利用切换单元,能够反复实现由注入单元进行的印刷材料的注入和由排出单元进行的空气的排出。由此,在注入时,即使在印刷材料容纳室中混入有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排出空气,从而能够减少容器的印刷材料容纳室内存在的空气量。
(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还可以具有加压单元,其用于对所述印刷材料进行加压并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向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通过加压单元,能够在短时间向容器的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规定量的印刷材料。
(8)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还可以具有辅助单元,其用于利用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与所述容器之间的水位差,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向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通过将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设置于容器上,能够自动地将印刷材料注入容器的印刷材料容纳室。
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具有的多个结构要素并非全部都是必须具备的,而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针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适当地进行变更、删除、替换为新的其他构成要素或将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对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和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组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独立的一个实施方式。
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实施方式实现,除了注入配件、注入装置之外,例如能够以容器、具有容器和印刷装置的印刷材料系统以及具有使液体(印刷材料)在容器和印刷装置中流通的流通管的印刷材料供给单元等实施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印刷材料供给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装有容器的支架的第1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有容器的支架的第2立体图.
图4是容器的第1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容器的第2外观立体图。
图6是容器的左视图。
图7是容器的右视图。
图8是容器的后视图。
图9是容器的主视图。
图10是容器的俯视图。
图11是容器的仰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容器的第1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容器的第2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容器的第3视图。
图15是容器的第1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容器的第2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盖部件的相对面和第2薄片部件的视图。
图18是表示容器主体部件的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0中的F10—F10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的视图。
图21是将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安装至容器的视图。
图22是将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设置于容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墨水注入流程的视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或注入装置的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流程的视图。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所示容器的仰视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减压工序的视图。
[标号说明]
10…印刷材料供给系统
12…容器主体部件
15…电路基板
20、20b…容器
21…容器主体部件
21p…容器侧外缘部
21t…内侧端部
22…外壳
22r…分隔壁
22rp…端部
23…盖部件
23p…外缘部
23fa…表面
23fb…相对面
30…供给用部件
31…印刷材料出口
32…连通口
33…内部通路
34…泡沫部件
35…板簧
35b…流通孔
36…薄片部件
40…阀机构
41…端面
42…弹簧部件(螺旋弹簧)
43…阀部
44…阀杆
46…阀盖
47…空气导入口
49…杠杆部
50…打印机
51…控制部
52…托架
57…检测部
60…支架
61…触点机构
70、70a…注入配件(注入装置)
80…操作杆
90…印刷介质
200、200b…印刷材料容纳室
201…第1面(底面)
202…第2面(顶面)
203…第3面(正面)
204…第4面(背面)
205…第5面(左侧面)
206…第6面(右侧面)
207…第7面
208…第8面
210…第1容器侧限制部
221…第2容器侧限制部
222…开口
240…角部分
241…空气室
242…主室
244…检测室
246…连接通路
248…保持流路
250…缓冲室
252…流路室
261…槽部
261a…堤部
262…内部连通通路
264…连结部
266…凸起部
270…棱镜单元
271…表面
275…棱镜
277…印刷材料连通孔
278…开口部
280…印刷材料供给口
286…开口
287…限定端部
288…开口端
289…内部室(空间)
290…通气口
290…外部空气导入口
291…第1薄片部件
292…通孔
293…受压板
294…螺旋弹簧
295…第2薄片部件
298…薄片部件
310…第2连通通路
315…第1连通通路
510…控制部
517…柔性电缆
520…托架
522…托架电机
524…驱动皮带
532…输送电机
534…滚筒
540…打印头
601…底壁部
602…容器安装部
604…壁部
607…分隔壁
620…第2装置侧限制部
640…印刷材料供给管
642…顶端部
645…基端部
648…弹性部件
702…顶端部
704…注入器主体
706…管
708…加压管线
710…排出管线
712…切换单元
716…印刷材料供给源
718…排出泵
719…加压泵
720…密封部件
722、722a…栓单元
724…连接部件
728…容纳部件
730…排出单元
732…加压单元
734、734a…注入单元
736…密封单元
743…印刷材料贮存部
744…注入管线
745…辅助单元
C…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按照以下的顺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C.各种实施方式;
D.变形例。
A.第1实施方式
A-1:印刷材料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中标出了彼此相互垂直的X轴、Y轴和Z轴。图1的X轴、Y轴和Z轴还对应于其他图的X轴、Y轴和Z轴。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具有容器20以及作为印刷装置的打印机50。在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中,在打印机50的支架60上安装有容器20,该容器20能够由使用者进行装卸。
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容器20在内部容纳有作为印刷材料(液体)的墨水。容纳在容器20中的墨水经由后述的印刷材料供给口以及印刷材料供给管,被供给至打印头54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50的支架60中可装卸地安装有多个容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六色(黑色、黄色、品红色、淡品红色、青色以及淡青色)墨水,在支架60上安装有六种容器20各一个,即共安装有六个容器2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支架60上的容器20的数量可以是六个以下,也可以是六个以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器20的墨水的种类可以是六色以下,也可以是六色以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应于一个颜色的墨水,在支架60上安装两个以上的容器20。对于容器20以及支架6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打印机50是面向个人的小型喷墨打印机。打印机50除了支架60之外,还具有控制部510和具有支架60的托架520。托架520具有打印头540。打印机50使墨水从安装在支架60中的容器20经由后述的印刷材料供给管而向打印头540流通,并从打印头54对纸张或标签等印刷介质90喷射(供给)墨水。由此,利用打印头540将文字、图形以及图像等数据印刷到印刷介质90上。
打印机50的控制部510控制打印机50的各个部分。打印机50的托架520被构造成使打印头540能够相对于印刷介质90移动。打印机50的打印头540具有墨水喷射机构,该墨水喷射机构将容纳在容器20中的墨水喷向印刷介质90。在控制部510和托架520之间,通过柔性电缆517进行电连接,而且打印头540的墨水喷射机构基于来自控制部510的控制信号而动作。
在打印机50的印刷区域外的位置设置有检测部57,该检测部57用于以光学方式检测容器20内的墨水的剩余状态。在检测部57的内部设置有发光部及受光部。控制部510通过下述方式检测容器20内墨水的有无,即,在随着托架520的移动、容器20经过检测部57的上方时,利用检测部57的发光部发射光线,通过确定检测部57的受光部能否接收到该光线来检测容器20内的墨水的有无。其中,“无墨水”是指包括剩余少量墨水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头540和支架60一起构成托架520。由此,对于在使打印头540移动的托架520上的支架60处安装容器20的打印机50,其类型还被称为“托架装载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与托架520不同的部位构成不动的支架60,并将来自安装在支架60上的容器20的墨水,经由柔性管供给托架520的打印头540。这种类型的打印机还被称为“非托架装载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50具有主扫描进给机构及副扫描进给机构,该主扫描进给机构及副扫描进给机构用于使托架520和印刷介质90相对移动,从而实现对印刷介质90的印刷。打印机50的主扫描进给机构具有托架电机522及驱动皮带524,通过经由驱动皮带524将托架电机522的动力传递给托架520,从而使托架520沿主扫描方向往返移动。打印机50的副扫描进给机构具有输送电机532及滚筒534,通过将输送电机532的动力传递给滚筒534,从而沿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输送印刷介质90。主扫描进给机构的托架电机522以及副扫描进给机构的输送电机532按照来自控制部510的控制信号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使用状态(还称为“使用姿势”)下,将沿着输送印刷介质90的副扫描方向(前后方向)的轴设为X轴,将沿着使托架520往返移动的主扫描方向(左右方向)的轴设为Y轴,将沿着重力方向(上下方向)的轴设为Z轴。其中,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使用状态是指设置在水平面的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面是与X轴及Y轴平行的面(XY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副扫描方向(前方)设为+X轴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后方)设为-X轴方向,将沿重力方向从下朝上的方向(上方)设为+Z轴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下方)设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侧(前侧)成为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正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印刷材料供给系统10的右侧面朝向左侧面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左方),将与其相反方向设为-Y轴方向(右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支架60的多个容器20排列方向是沿Y轴的方向(左右方向还简称为“Y轴方向”。)。此外,还将沿X轴的方向(前后方向)称为“X轴方向”,沿Z轴的方向(上下方向)称为“Z轴方向”。
A-2.支架的结构:
图2是表示安装有容器20的支架60的第1立体图。图3是安装有容器20的支架60的第2立体图。图2及图3示出在支架60上安装有一个容器20的状态。
如图2及图3所示,打印机50的支架60具有五个壁部601、603、604、605、606。由这五个壁部形成的凹部构成为容器容纳室602(还称为“容器安装部602”)。另外,容器容纳室602被分隔壁607分割成多个可容纳各容器20的插槽(安装空间)。在向插槽插入容器20时,分隔壁607起到引导的功能。各插槽具有印刷材料供给管640、触点机构61、操作杆80以及第2装置侧限制部620(图3)。各插槽的一个侧面(+Z轴方向的侧面,即上面)开口,经由该开口的一个侧面(上面),可相对于支架60装卸容器20。印刷材料供给管640被设置为夹在两个分隔壁607之间。
容器20被操作杆80和第2装置侧限制部620锁定,并且后述的印刷材料供给口与印刷材料供给管640连接,从而将容器20安装在支架60中。将该状态称为“容器20安装在支架60上的状态”、或者“安装状态”。印刷材料供给管640通过与容器20的印刷材料供给口相连接,从而使容纳在容器20中的墨水向打印头540流通。印刷材料供给管640具有位于+Z轴侧的顶端部642(还称为“连接端部”。)和位于-Z轴侧的基端部645。其中,基端部645设置在底壁部601上;顶端部642与容器20的印刷材料供给口相连接。印刷材料供给管640的中心轴C与Z轴平行。沿中心轴C从基端部64朝向顶端部642的方向成为+Z轴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印刷材料供给管640的周围设置有弹性部件648。在安装状态下,弹性部件648密封容器20的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周围。由此,弹性部件648能够防止墨水从印刷材料供给口向周围漏出。在安装状态下,弹性部件648对容器20施加包含沿+Z轴方向的分量的作用力。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设置在位于容器20上的后述的电路基板上的端子群和触点机构61电连接,从而在容器20和打印机50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为了利用检测部57以光学的方式检测墨水的有无,在壁部601上形成有通孔,从而使光通过该通孔。
A-3.容器的外观结构:
图4是容器20的第1外观立体图。图5是容器20的第2外观立体图。图6是容器20的左视图。图7是容器20的右视图。图8是容器20的后视图。图9是容器20的主视图。图10是容器20的俯视图。图11是容器20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容器20是随着墨水的消耗而间歇地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的所谓的半密闭型容器20。
如图4所示,容器20具有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其中,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用于在内部容纳墨水,该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用于使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的墨水向外部的打印机50流通。
如图4及图5所示,容器20具有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外壳22。容器20作为构成外壳22的六个壁部,具有六个面201~206。该六个面由第1面201(底面201)、第2面202(顶面202)、第3面203(正面203)、第4面204(背面204)、第5面205(左侧面205)以及第6面206(右侧面206)构成。另外,如图5所示,容器20除了这六个面之外,还具有第7面207和第8面208。各面201~208大致呈平面。所谓“大致呈平面”是指,包括面整个区域完全平坦的情况和在面的局部具有凹凸的情况。即,包含即使在面的局部多少具有凹凸,也能确定构成容器20的外壳22的面或壁这样的情况。第1面~第8面201~208在从其正面观察时,其外形均为长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201~第8面208也可以是组合多个部件而形成的组合体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201~第8面208由板状的部件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面201~第8面208的一部分也可以由膜状(薄膜状)部件形成。第1面201~第8面208例如由聚缩醛(POM)等合成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20的长度(X轴方向的长度)、宽度(Y轴方向的长度)以及高度(Z轴方向的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为长度、高度和宽度。容器20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大小关系可任意改变,例如,可以是高度、长度和宽度的顺序,也可以是高度、长度和宽度分别相等。
如图4及图5所示,第1面201及第2面202是与X轴及Y轴平行的面。第1面201及第2面202在Z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第1面201位于-Z轴方向侧,第2面202位于+Z轴方向侧。第1面201及第2面202处于与第3面203、第4面204、第5面205以及第6面206相交的位置关系。第3面203及第4面204是与Y轴及Z轴平行的面。第3面203及第4面204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第3面203位于+X轴方向侧,第4面204位于-X轴方向侧。第5面205及第6面206是与X轴及Z轴平行的面。第5面205及第6面206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两个面“相交”是指处于两个面相互连接并相交的状态、一个面的延长面与另一个面相交的状态、以及各自的延长面相交的状态中的某一种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容器20安装于支架60上的安装状态下,第1面201构成容器20的底面,第2面202构成容器20的顶面。如图5所示,第7面207以及第8面208是连接第1面201和第3面203的面。第7面207与第1面201连接,第8面208与第3面203连接。
如图4及图5所示,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从第1面201突出地设置。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从第1面201沿-Z轴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在一端设有开口端288。该开口端288具有开口286和限定开口286的限定端部287。该开口端288所形成的开口286位于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突出的方向(-Z轴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即,开口286沿着与X轴和Y轴平行的面形成。
如图5以及图11所示,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配置有印刷材料出口31,其用于使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向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流动的墨水向外部流出。在安装状态下,印刷材料出口31与印刷材料供给管640的顶端部642接触。由此,经由印刷材料出口31,墨水向印刷材料供给管640流通。印刷材料出口31由墨水可流通的多孔状薄片部件形成。
如图5以及图11所示,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内部形成有连通口32,该连通口作为用于使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口。连通口32位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墨水流动方向(-Z轴方向)上,相对于印刷材料出口31而言设置在下游侧。另外,连通口32设置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即,在将容器20向第1面201垂直投影的情况下,连通口32设置在不会与印刷材料出口31重叠的位置上。通过该连通口32,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存在空气区域(内部空间)与外部(外部空气)连通,从而能够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的压力差维持为大致恒定。
如图5以及图11所示,在第1面201上配置有棱镜单元270。棱镜单元270具有所谓的直角棱镜275。棱镜单元270的直角棱镜275具有大致以直角相交的两个表面(未示出)。该两个表面位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50的控制部510中判断墨水的有无。该判断是根据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50的检测部57与图5以及图11所示的容器20的棱镜275之间的光线的接收情况,以下述方式进行的。首先,从检测部57的发光部向棱镜275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发射光线。此时,在棱镜275周围被墨水充满的情况下,从检测部57的发光部发射出的光线的绝大部分透过该一个表面,而不会到达检测部57的受光部。另一方面,在棱镜275的周围没有墨水的情况下,从发光部发射出的光线的大部分在棱镜275的一个表面处反射。该反射光在棱镜275的另一个表面处朝向检测部57反射,从而到达检测部57的受光部。于是,在检测部57的受光部检测不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光线的情况下,则在打印机50的控制部510中判定为“有墨水”,在检测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光线的情况下,则判定为“无墨水”。其中,“无墨水”包含墨水剩余较少的状态。如上所述,作为检测部件的棱镜275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被配置在表面,对应于与表面接触的流体的折射率,表面的光的反射状态将会发生变化。
另外,如图5以及图11所示,在第1面201中,在位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和棱镜单元270之间的位置粘贴有薄片部件298。该薄片部件298是用于形成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流路的一部分246(还称为“连接通路246”,图11)的一个部件。连接通路246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朝向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棱镜单元270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之间。
如图5以及图9所示,在第3面203形成有突起状的第1容器侧限制部210。在安装状态下,第1容器侧限制部210与操作杆80锁定。如图4以及图8所示,在第4面204形成有呈突起状的第2容器侧限制部221。在安装状态下,第2容器侧限制部221被插入并锁定在形成于壁部604(图2)上的通孔、即第2装置侧限制部620(图3)中。即,在安装状态下,通过由支架60的操作杆80和第2装置侧限制部620在沿X轴方向的两侧锁定容器20,从而使该容器相对于支架60被定位。
如图5所示,在第8面208设置有电路基板15。在电路基板15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端子,在安装状态下,该多个端子与触点机构61接触。另外,在电路基板15的背面设置有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存储容器20的各种信息(墨水有无、墨水颜色等)。
如图4所示,在第5面205形成有通气口290,该通气口290用于将空气导入容器20的内部。
A-4.容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及操作:
图12是用于说明容器20的第1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容器20的第2视图。图14是用于说明容器20的第3视图。此外,图12~图14是用于说明容器20的内部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容器20的外壳22具有容器主体部件21和盖部件23。以堵塞容器主体部件21的开口的方式安装盖部件23,从而形成内部空间。容器20具有第1连通通路315以及作为开放通路的第2连通通路310。第1连通通路315及第2连通通路310均是连通大气的流路。另外,容器20具有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由容器主体部件21和第1薄片部件291限定。薄片部件291是具有挠性的部件。经由第1连通通路315,以预定的定时将大气导入至印刷材料容纳室2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导入的大气的入口是空气导入口47。容器20具有阀机构40,该阀机构用于使空气导入口47开闭。
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配置有受压板293,该受压板的表面(+Y轴方向侧的面)设置在第1薄片部件291侧。另外,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配置有作为第1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294,该螺旋弹簧294从受压板293的背面(-Y轴方向侧的面)侧向扩大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容积的方向,对第1薄片部件291施力。由此,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压力被维持为低于大气压的压力(负压)。在将容器20向相对的壁206垂直投影的情况下,受压板293的重心位于螺旋弹簧294与受压板293相抵接的区域的内侧。
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具有主室242、检测室244、连接通路246以及缓冲室250。墨水从上游侧的主室242开始,以检测室244、连接通路246、缓冲室250的顺序流下,到达下游侧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主室242是配置有螺旋弹簧294的部分。检测室244是配置有棱镜275(图5及图11)的部分。连接通路246是连接缓冲室250和检测室244的流路。连接通路246是由形成第1面201的壁和薄片部件298(图11)形成的流路。连接通路246是用于抑制墨水从连接通路246向上游侧流路(例如检测室244)逆流的流路。连接通路246形成弯月面,从而具有能够保持墨水的保持流路248、249。保持流路248、249具有在流路剖面中没有角部分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缓冲室250中的墨水由于毛细管作用力而向上游侧逆流的可能性。例如,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剩余少量墨水时,可认为属于仅在缓冲室250中存在墨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果墨水从缓冲室250向检测室244逆流,则会成为误检测墨水有无的起因。另外,如果墨水从缓冲室250向检测室244逆流,则气泡会侵入缓冲室250,这将成为气泡流入打印机50侧的起因。然而,利用保持流路248、249,能够防止墨水的逆流,因此,能够降低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流路248、249是圆柱状的流路。缓冲室250是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连接的流路。
第1连通通路315是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导入至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空气导入通络。第1连通通路315在一端形成通气口290(还称为“外部空气导入口290”。),在另一端形成空气导入口(还称为“内部空气导入口47”。)。通气口290是在盖部件23上贯通地形成的开口。空气导入口47是用于将空气导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开口。利用阀机构40开关空气导入口47。该阀机构40的详细内容将随后进行描述。
在将通气口290设于上游侧、将空气导入口47设于下游侧时,第1连通通路315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通气口290、内部连通通路262、连结部264、空气室241以及空气导入口47。此外,在对第1连通通路315的结构进行说明时所使用的术语“上游”、“下游”是以从通气口290向空气导入口47的空气流动方向作为基准。
内部连通通路262是一端与通气口290连接,另一端与连结部264连接的流路。内部连通通路262是形成在盖部件23中的、与第1薄片部件291相对的相对面23fb侧的流路。内部连通通路262由形成于相对面23fb的槽部且以覆盖槽部的方式安装在相对面23fb上的薄片部件295(还称为“第2薄片部件295”)构成。第2薄片部件29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第1薄片部件291相对的位置。另外,内部连通通路262是蛇形通路。
连结部264与内部连通通路262的下游端相连接。连结部264将通过内部连通通路262的空气导入空气室241。连结部264凹陷地设置在盖部件23中与第1薄片部件291相对的相对面23fb上。即,连结部264是形成在相对面23fb上的凹部。空气室241是在盖部件23和第1薄片部件291之间形成的空间。换言之,空气室241是由盖部件23和第1薄片部件291所夹持的空间。空气导入口47是形成于阀机构40的阀盖46上的开口。
第2连通通路310经由容器的内部空间,使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中位于印刷材料出口31下游侧的空间289(配置有连通口32的空间289)与容器20的外部连通。第2连通通路310经由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不同的开口端、即连通口32,使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具体而言是空间289)与外部连通。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被例如像盖子那样的部件堵塞的情况下,该空间289将这种供给口280限定为堵塞的其他部件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这样,如果供给口280被其他部件堵塞,则在供给口280内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因此,将该空间289称为内部室289。在此,作为堵塞供给口280的其他部件,除了盖子以外,还有在安装状态下与开口端288的限定端部287抵接的支架60的弹性部件648(图3)。
第2连通通路310的一端(一个开口端)是设置在内部室289的连通口32,另一端(另一个开口端)是贯通形成在盖部件23中的通气口290。在将连通口32设为上游侧、将通气口290设为下游侧时,第2连通通路310具有连通口32、内部通路33、流路室252、空气室241、连结部264、内部连通通路262以及通气口290。这些要素中的空气室241、连结部264、内部连通通路262以及通气口290,与构成第1连通通路315的要素通用。即,第2连通通路310的下游侧部分和第1连通通路315的上游侧部分共用。空气室241、连结部264、内部连通通路262以及通气口290,在第1连通通路315中,起到将空气从容器的外部向内部导入的流路的作用,在第2连通通路310中,起到将空气从容器的内部向外部排出的流路的作用。在描述第2连通通路310的结构时所使用的“上游”、“下游”是以流体(空气)从连通口32向通气口290的流动方向作为基准。
内部通路33形成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内部通路33是贯通限定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壁而通向流路室252的流路。内部通路33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连通口32。流路室252是形成在容器主体部件21中的空间。流路室252的上游侧端部与内部通路33连接,下游侧端部与空气室241连接。内部通路33成为经由流路室252,连接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和空气室241的通路。
即使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被其他部件堵塞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第2连通通路310,也能够将空间289的压力维持成与外部的压力大致恒定。由此,能够减少发生下述情况,即,伴随着空间289的压力变动而产生的墨水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漏出的情况。
例如,在将容器20安装到打印机50上时(安装操作时),支架60的弹性部件648(图2)会密闭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的周围。对此,在密闭开口端288的周围时,由于弹性部件648的局部陷入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因此,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容积减小且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压力上升。通常,为了使墨水不会从印刷材料出口31向外部泄漏,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至印刷材料出口31的流路存在流路阻力较高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后述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薄片部件或泡沫部件,从而提高流路阻力。因此,在开口端288的周围被密闭且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容积刚减小后的状态下,与减小的量对应的空气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不能充分流通。然而,通过第2连通通路310,与减小的量对应的空气能够向外部排出,从而能够维持外部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压力的大致恒定。
假设在容器20没有设置第2连通通路310的情况下,例如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被压缩的空气在安装容器20后,会逐渐流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由此,因为预想不到的空气侵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现象,所以会发生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压力不能维持为合适的范围的可能性。另外,例如,如果直至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上升的压力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压力达到均衡时为止,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空气将流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则与空气流入之前的状态相比,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压力会上升。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容器20从支架60上拆卸下来的情况下,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压力就成为大气压。即,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压力下降,于是墨水将从压力高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通过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外部泄漏出。
阀机构40具有阀盖46、阀杆44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42。阀杆44被螺旋弹簧42按压向阀盖46,从而堵塞通孔、即空气导入口47。阀杆44具有由于受压板293位移而抵接的杠杆部49、以及用于堵塞空气导入口47的阀部43。
接下来,对容器20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容器20的初始状态(未使用状态)下,如图12所示,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填充有墨水。
如图13所示,当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墨水被消耗,受压板293向第6面206侧接近时,受压板293将杠杆部49向第6面206侧按压。由此,阀部43离开空气导入口47,使外部的空气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暂时连通。即,阀杆44处于开启阀的状态。于是,外部的空气通过第1连通通路315流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由此,如图14所示,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容积仅增大与导入的空气对应的量。同时,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负压稍微减小(接近大气压)。于是,如图14所示,如果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导入某种程度的空气,则受压板293将离开杠杆部49。由此,阀部43将重新堵塞空气导入口47。即,阀杆44处于关闭阀的状态。这样,如果随着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墨水的消耗,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负压增大,则阀杆44暂时成为开启阀的状态,从而能够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压力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A-5.容器的详细结构:
图15是容器20的第1分解立体图。图16是容器20的第2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盖部件23的相对面23fb和第2薄片部件295的视图。图18是表示容器主体部件21的视图。在图18中利用箭头示出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墨水通过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外部流通的状况。另外,在图18中用虚线示出了棱镜275的表面271。
如图15及图16所示,容器20具有容器主体部件21、盖部件23以及第1薄片部件291。其中,容器主体部件2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容器主体部件21是在一侧壁(+Y轴方向侧的壁)上具有开口222的凹陷形状。第1薄片部件291被粘接或焊接于容器主体部件21上,与容器主体部件21一起限定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第1薄片部件291具有挠性。即,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外周壁的局部是由第1薄片部件291形成的。在第1薄片部件291上形成有使空气室241和空气导入口47连通的通孔292。
盖部件23以覆盖第1薄片部件291的方式安装在容器主体部件21上。容器主体部件21和盖部件23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另外,第1薄片部件291是由包含尼龙和聚丙烯材料等的合成树脂而形成。板状的盖部件23具有与第1薄片部件291相对的相对面23fb以及位于相对面23fb的相反侧的面,即表面23fa。相对面23fb成为容器20的内表面,表面23fa成为容器20的外表面。
受压板293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受压板293与第1薄片部件291相对地设置。螺旋弹簧294设置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的主室242内。螺旋弹簧294抵接在受压板293和容器主体部件21的面中与受压板293相对的面(相对面)。随着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墨水的消耗,受压板293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移动。受压板293的移动方向是Y轴方向(垂直于相对面23fb或表面23fa的方向)。
如图15所示,阀机构40具有弹簧部件42、阀杆44以及阀盖46。阀盖46被容纳在容器主体部件21中的第2面202和第4面204相交的角部分240(图16),安装在容器主体部件21中。阀盖46例如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而形成。如图15及图16所示,阀盖46呈凹陷形状,在形成有开口的端面41上气密性地粘贴有第1薄片部件291。阀盖46的凹部与第1薄片部件291的通孔292连通。另外,在阀盖46的凹部的底部形成有贯通至阀盖46的背侧的空气导入口47。
利用弹簧部件42,阀杆44被按压至阀盖46,从而堵塞空气导入口47。阀杆44具有通过受压板293的位移而抵接的杠杆部49(图16)。阀杆44例如也可以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另外,阀杆44也可以使用合成橡胶等弹性部件和聚丙烯等合成树脂,通过双料成型(doublemold)而形成。
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连通。如图16所示,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通过印刷材料连通孔277连通。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在内部具有供给用部件30。供给用部件30具有板簧35、泡沫部件(多孔部件)34以及薄片部件(过滤部件)36。以接近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的顺序,依次配置有薄片部件36、泡沫部件34以及板簧35。泡沫部件34或薄片部件36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等合成树脂而形成。板簧35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在安装状态下,薄片部件36与印刷材料供给管640(图2)相接触,由此使墨水向打印机50侧流通。即,薄片部件36形成印刷材料出口31。板簧35使泡沫部件34向薄片部件36侧施力。板簧35具有使墨水流通的流通孔35b。
如图16所示,在第1面201上形成有贯通第1面201的开口部278。以覆盖开口部278的方式,将薄片部件298粘贴在第1面201上,从而形成连接通路246。
如图17所示,通过粘接或焊接,使盖部件23的外缘部23p和容器主体部件21的开口侧(+Y轴方向侧)端部上的画有单划阴影线的容器侧外缘部21p(图18)接合。另外,如图18所示,第1薄片部件291与内侧端部21t、22rp气密性地粘贴,其中,该内侧端部21t、22rp比容器主体部件21的开口侧(+Y轴方向侧)端部(端面)上的容器侧外缘部21p更位于内侧。在容器主体部件21中,在粘贴有第1薄片部件291的区域之外,形成有流路室252。此外,为了便于理解,以交叉阴影线标示内侧端部21t,22rp。另外,在图18中画有圆点的区域是印刷材料容纳室200。
如图15及图18所示,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具有分隔壁22r,该分隔壁22r从与开口222相对的相对壁206(第6面206)向开口222侧延伸。分隔壁22r限定出主室242和缓冲室250。在图12~图14中,虽然将检测室244作为独立于主室242的一个空间示出,但实际上,如图18所示,检测室244作为主室242的一部分而构成。印刷材料容纳室200通过分隔壁22r被分隔为容量较大的主室242和容器较小的缓冲室2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填充有墨水的状态(初始状态)下,主室242的容积约是缓冲室250容积的10倍。如图18中的箭头所示,主室242中的墨水通过检测室244、连接通路246以及缓冲室250而流入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此外,在图18中,用虚线标示出主室242和检测室244的边界部分。
在此,对主室242的容积和缓冲室250的容积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未设置为:当通过利用检测室244内的棱镜275进行的光学检测判断出无墨水后,就立即停止打印。通过光学检测判断出无墨水的时刻,仅仅是在主室242(包括检测室244)中的墨水已经用尽,但是在缓冲室250中还剩余墨水。因此,在该时刻,打印机50首先进行催促使用者准备新的容器20的信息的显示等。然后,利用缓冲室250内的墨水,继续打印。由打印机50的控制部510基于规定的数据对缓冲室250内的墨水消耗量进行管理,并基于该管理信息确定最终停止打印的时机。基于上述管理信息的墨水消耗量的管理,是根据按照打印机50的各种操作而预先设定的墨水消耗量的数据而进行的,并不是通过测量实际的墨水消耗量而进行。利用棱镜275实际检测墨水有无的检测方法比基于数据的墨水消耗量的管理精度高。因此,将基于数据管理墨水的消耗量的缓冲室250的容积设置为,相对于通过实际检测墨水有无而管理墨水的消耗状态的主室242的容积尽量小,这样能够提高整体的墨水量的管理精度。如果整体的墨水量的管理精度提高,则能够减少最终停止打印时在容器20内剩余的墨水的量。因此,将主室242的容积优选地设定是缓冲室250的容积的3倍以上,更优选地为5倍以上。另一方面,如果将缓冲室250的容积设置成相对于主室242的容积过小,则不能充分确保主室242(包括检测室244)的墨水用尽后直至最终停止打印时为止的期间。因此,将主室242的容积优选地设定是缓冲室250的容积的20倍以下,更优选地为15倍以下。综上所述,主室242的容积优选地设定成是缓冲室250的容积的3倍以上、20倍以下,更优选地为5倍以上、15倍以下。
如图17所示,在盖部件23的相对面23fb上形成有槽部261、连结部264以及凸起部266、268。槽部261、连结部264以及凸起部266、268与外缘部23p相比形成在内侧。如上所述,外缘部23p是与容器主体部件21相接合的接合部。另外,盖部件23具有比其他部分厚度更厚的部分。将其他部分称为“薄壁部分”,将厚度较厚的部分称为“厚壁部分”。厚壁部分与薄壁部分相比更向第1薄片部件291侧突出。槽部261、通气口290以及连结部264形成在厚壁部分上。
槽部261是蛇形形状。槽部261至少在1处具有弯曲180°的部分。槽部261的上游侧端部与通气口290相连接。另外,槽部261的下游侧端部与连结部264相连接。连结部264在相对面23fb上作为凹部而设置。如图17所示,第2薄片部件295以覆盖通气口290、槽部261的方式安装至相对面23fb上。通过粘接或焊接,第2薄片部件295被安装至相对面23fb上的、如图17中用斜线示出的位于通气口290以及槽部261周围的堤部261a上。由此,由槽部261和第2薄片部件295构成内部连通通路262。该内部连通通路262对应于槽部261的形状,成为至少一部分是弯曲180°的蛇形通路。
凸起部266、268分别以直线状延伸。另外,凸起部266、268位于同一直线上。凸起部266、268从相对面23fb向容器20的内侧、即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侧突出。凸起部266、268与将主室242和缓冲室250分隔开的分隔壁22r的端部22rp(图18)相对。
图19是沿图10中的F10—F10的局部剖视图。图19所示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具有内部通路33。内部通路33位于第2连通通路310的一端侧,是包含连通口32的流路。内部通路33通过将限定形成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部件贯通而形成。内部通路33与流路室252连通。内部通路33沿Z轴方向延伸。
A-6.墨水注入配件(墨水注入装置):
图20是用于说明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的视图。图21是将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安装至容器20的视图。图22是将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设置于容器20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0所示,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在将墨水注入容器20内时被使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栓单元722、注入单元734、密封单元736、排出单元730、加压单元732以及切换单元71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注入墨水时,容器20成为开口端288位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上侧的状态(还称为“接受状态”。)。另外,接受状态是与安装状态上下相反的状态。另外,接受状态还是开口端288的开口286朝向重力上方向(+Z轴方向)的状态。
栓单元722是用于堵塞内部通路33的单元。栓单元722例如是嵌入内部通路33的部件。栓单元722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如图22所示,通过将栓单元722嵌入内部通路33中,从而抑制墨水流入内部通路33。在注入墨水时,栓单元722与密封单元736通过线状的连接部件724连接,从而使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省略连接部件724,栓单元722也可以与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的其他要素相连接。
如图20所示,注入单元734是用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的单元。注入单元734的内部形成有墨水能流通的通路。注入单元734与墨水罐等印刷材料供给源716连通。印刷材料供给源716也可以是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的一个构成部件。注入单元734具有注入器主体704以及管706。注入器主体704例如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制成。管706具有挠性,并与注入器主体704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单元734经由加压单元732与印刷材料供给源716连通。如图22所示,注入器主体704的顶端部702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印刷材料出口31相抵接,经由顶端部702向容器20内部注入墨水。
如图20所示,密封单元736是用于密封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的单元。“密封开口端288”的概念并不仅限于经由开口端288而将外部和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部构成为非连通状态,还包含确保为了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而使用的流路的状态。为了注入墨水而使用的流路是指,在后述的墨水注入方法中执行的各工序所需的流路,例如,注入墨水的流路和排出空气的流路。
密封单元736具有密封部件720和容纳部件728。如图22所示,密封单元736以覆盖开口286的方式与限定端部287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由此,可抑制墨水经由开口端288向外部漏出。密封部件72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容纳部件728是用于容纳密封部件720的部件。容纳部件728呈凹陷形状,且例如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密封部件720以及容纳部件728的外部形状与开口端288的外部形状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720以及容纳部件728的外部形状大致呈椭圆形。
如图20以及图22所示,注入单元734(具体而言,注入器主体704)以贯通的方式设置于密封部件720以及容纳部件728中。即,密封单元736形成能够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从外部向容器20内部注入墨水的通路。因此,也可以说注入单元734是密封单元736的一个构成部件。另外,注入单元734的流路还兼作用于如后所述地排出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空气的流路。
如图20所示,排出单元730是用于抽吸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流体的单元。具体而言,排出单元730是用于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空气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外部排出的单元。排出单元730具有排出管线710和排出泵718。排出管线710与注入单元734连通。通过驱动排出泵718,能够从顶端部702将容器20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
加压单元732用于对墨水进行加压并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注入墨水的单元。加压单元732具有加压管线708和加压泵719。加压管线708与注入单元734连通。通过驱动加压泵719,能够从顶端部702向容器20内部注入被加压至大气压以上的墨水。
切换单元712是用于进行下述切换操作的单元,即,在由注入单元734进行的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注入墨水的操作以及由排出单元730进行的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排出空气的操作之间进行切换。切换单元712例如配置在注入单元734、排出管线710以及加压管线708彼此连接之处。切换单元712例如可以使用切换阀等。通过切换单元712,能够对注入单元734和排出管线710的连接以及注入单元和加压管线708的连接进行切换。
A-7.墨水注入方法:
图23是用于说明墨水注入流程的视图。墨水注入流程可以在例如容器20中的墨水被消耗并被用尽后,重新向容器20注入(再注入)墨水时而执行。墨水注入流程也可以在例如容器20的初期制造时,向容器20注入墨水(初期注入)时执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向容器20注入墨水。此外,向容器20注入墨水时,只要是能够实现向容器20注入墨水,可以采用任意器具,而无需使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另外,如下所述的墨水注入方法是将容器20设置为接受状态(图21)后实施的。
首先,堵塞容器20的内部通路33(步骤S10)。具体而言,通过将栓单元722插入内部通路33中,从而堵塞内部通路33(步骤S10)。此外,也可以通过例如利用薄片部件密封连通口32而堵塞内部通路33。
在执行步骤S10后,密封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步骤S20)。具体而言,将密封单元736的密封部件720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在开口端288上。在步骤S20执行完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注入墨水(步骤S30)。具体而言,在将注入器主体704的顶端部702抵接至印刷材料出口31的状态下,从印刷材料供给源716按照加压管线708、注入单元734的顺序,使墨水流通(图20、图22)。在执行步骤S30时,通过切换单元712,使管706和加压管线708成为连通状态,管706和排出管线710成为非连通状态。另外,在执行步骤S30时,通过驱动加压泵719,经由顶端部702,将加压至大气压以上的规定压力的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
在执行步骤S30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流体(主要是空气)向外部排出(步骤S40)。具体而言,由切换单元712将管706和排出管线710设为连通状态,将管706和加压管线708设为非连通状态。然后,通过驱动排出泵718,经由顶端部702,抽吸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内部。由此,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接下来,在规定量的墨水容纳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的情况下(步骤S50:是),结束墨水的注入。另一方面,在未注入规定量的墨水的情况下(步骤S50:否),则再次进行墨水的注入(步骤S30)或空气的排出(步骤S40)。“规定量”是指在容器20的安装状态下,至少使棱镜275的表面271(图18)浸泡在墨水中的量。对于是否注入了规定量的墨水量,例如可以通过测量印刷材料供给源716的墨水量而判断。此外,在第2次的墨水注入工序(步骤S30)后,也可以不进行排出空气的工序(步骤S40)。此外,步骤S10及步骤S30之外的工序并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
A-8.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堵塞内部通路33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注入墨水(图23的步骤S10、S30)。由此,能够抑制墨水通过包含内部通路33的第2连通通路(开放通路)310向外部漏出。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之前,密封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图23的步骤S20)。由此,能够抑制在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时,墨水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向外部漏出。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直至在安装状态下至少棱镜275的表面271被墨水浸泡为止,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图23的步骤S50)。即,在安装状态下,与棱镜275相比,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墨水液面位于上侧。由此,能够在注入墨水后的容器20中,利用棱镜275检测墨水的有无。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注入墨水的工序之后,在容器20的接受状态下抽吸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内部,以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图23的步骤S40)。由此,能够排出在上游侧部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侧部分)内存在的空气,该上游侧部分是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或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中,相对于印刷材料出口31位于上游侧的部分。因此,能够减少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或上游侧部分内存在的空气的量。通过减少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或上游侧部分内存在的空气的量,能够抑制由于所谓的打印头540的空打印而导致的打印机50的故障的发生(例如,打印头540受损或打印品质下降)。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能够容易地实现注入墨水时的各工序。例如,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栓单元722,因此能够容易地堵塞内部通路33(图20、图22)。另外,例如,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密封单元736,因此能够容易地密封开口端288(图20、图22)。另外,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排出单元730,因此能够容易地排出在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存在的空气。另外,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切换单元712,从而能够反复进行墨水的注入和空气的排出。另外,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具有加压单元732,因此能够用短时间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规定量的墨水。
B.第2实施方式:
B-1.注入配件(注入装置)的结构:
图24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的视图。图24示出了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设置于容器20上以及利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向容器20即将开始注入墨水之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与印刷材料容纳室20相比、容器20的开口端288位于上侧的接受状态下,向容器20注入墨水。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20与第1实施方式的容器2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了相关的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利用容器20和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的水位差而将墨水自动地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
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具有注入单元734a、栓单元722a以及辅助单元745。栓单元722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是用于堵塞内部通路33的单元。栓单元722a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
注入单元734a具有印刷材料贮存部743和注入管线744。印刷材料贮存部743贮存用于供给容器20的墨水。注入管线744与印刷材料贮存部743连通。注入管线744例如能够使用硬质的管。在将墨水向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时,使注入管线744的一端部与印刷材料出口31抵接,然后注入墨水。在注入管线744上设置有辅助单元745。辅助单元745是在注入管线744的外表面标注的记号。如图24所示,辅助单元745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上如下所述地设置,即,在位于容器20上并进行注入的状态(注入状态)下,与开口端288相比,位于沿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使用者向印刷材料贮存部743内补充墨水,以使得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内的墨水液面LM1不会位于辅助单元745的下侧。另外,也可以自动地向印刷材料贮存部743内补充墨水,以使得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内的墨水液面LM1不会位于辅助单元745的下侧。作为自动地补充墨水的结构,例如存在具有检测印刷材料贮存部743的墨水液面LM1的传感器和下述机构的结构,即,该机构对应于传感器的信号,将墨水从与印刷材料贮存部743连通的印刷材料供给源供给印刷材料贮存部743。由此,在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的期间,与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墨水液面LM2相比,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的墨水液面LM1始终位于重力方向的上侧。由此,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能够利用水位差,自动地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
B-2.墨水注入方法:
图2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流程的视图。墨水注入流程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程相同,可以在向使用完的容器20重新注入墨水的情况下或在初期制造时向容器20注入墨水的情况下执行。
如图2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方法省略了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方法中的步骤S20、S40,其他工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在利用栓单元722a堵塞内部通路33之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步骤S10、S30)中。另外,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步骤S50),直至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容纳了规定量的墨水时为止。
B-3.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堵塞内部通路33之后,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注入墨水(图25的步骤S10)。由此,能够抑制墨水通过包含内部通路33的第2连通通路(开放通路)310向外泄漏。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直至在安装状态下至少棱镜275的表面271被墨水浸泡时为止,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图25的步骤S50)。由此,能够在注入墨水后的容器20中,利用棱镜275检测墨水的有无。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利用水位差而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图24)。由此,通过将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a设置于容器20上,能够自动地将墨水注入到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
C.第3实施方式: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容器20b的立体图。图27是图26所示容器20b的仰视图。对于图26、27中示出的容器20b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容器20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有与容器20相同的符号。在图26、27中示出的容器20b被制成,其沿Y轴方向的宽度约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容器20的2倍。在该容器20b的第1面201上,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设置有两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另外,在容器20b的第4面204上,沿Y轴方向设置有两个第2容器侧限制部221。该容器20b横跨支架60内的两个插槽而被安装。容器20b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的墨水容纳量,大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容器20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墨水容纳量。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在图26、27中示出的容器20b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20(图5)相同。此外,也可以将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设置为三个以上。容器20b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只有一个,与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连通。另外,容器20b对应于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具有多个内部通路33。多个内部通路33与通气口290(图26)连通。
可以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墨水注入方法(图23、图25),向容器20b注入墨水。但是,在具有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以及多个内部通路3的容器20b中,以下面记载的方式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注入墨水。
在步骤S10中,至少堵塞在步骤S30中注入墨水时所利用的设置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内的内部通路33。例如,在图27中所示的两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中,仅从位于+Y轴方向侧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Y轴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注入墨水的情况下,利用栓单元722至少堵塞+Y轴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所具有的内部通路33即可。另外,也可以与注入墨水时所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无关,堵塞全部的内部通路33。由此,在注入墨水时,能够抑制从墨水注入时未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漏出的墨水侵入设置在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内部通路33中。
另外,在步骤S20中,至少密封在步骤S30中注入墨水时所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另外,也可以与注入墨水时所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无关地,密封全部的开口端288。在密封全部的开口端288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图20)所具有的密封部件720,密封在注入墨水时未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由此,在注入墨水时,能够抑制从墨水注入时未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漏出的墨水从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向外部漏出。特别是,在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注入加压后的墨水的情况下,墨水从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优选地密封另一侧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开口端288。
另外,在步骤S30中,经由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中的至少一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注入墨水。另外,也可以经由容器20b所具有的全部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注入墨水。在注入墨水时,在利用所有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情况下,既可以使用经由所有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同时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的方法(第1方法),也可以采用分时地选择每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并经由被选择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的方法(第2方法)。在第2方法中,在具有两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容器20b中,每侧交替地经由某一侧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注入墨水。
另外,在步骤S40中,经由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280中的至少一个,抽吸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的内部,以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在进行空气的排出时,为了防止空气的流通,优选地利用薄片部件或橡胶部件等密封部件密封未利用的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气向外部排出。
在第3实施方式的容器20b中,也可以使用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70a。在该情况下,只要准备数量与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数量对应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70a即可。
D.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中的要素之外的要素是附加要素,可以适当省略。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以各种方式加以实施,例如可以进行如下所述的变形。
D-1.第1变形例: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将墨水注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200b之前,进行用于对印刷材料容纳室200,200b进行减压的工序。图28是用于说明减压工序的视图。在此,将具体说明对容器20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进行减压的工序。减压工序例如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而进行。在减压工序中,首先,将盖部件23从容器20卸下。在进行减压之前,利用密封部件560堵塞空气导入口47,以使得空气不会从空气导入口47进入印刷材料容纳室200内。另外,在进行减压之前,利用密封单元736等密封开口端288。另外,在进行减压之前,利用栓单元722堵塞内部通路33。然后,通过驱动排出泵718(图20),将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以进行减压。在对第3实施方式的容器20b所具有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b进行减压时,为了可靠地进行经由印刷材料供给口280的减压,在密封所有的开口端288的同时,堵塞所有的内部通路33。
D-2.第2变形例: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也可以具有用于在向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时进行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气液交换的通气通路。例如,在密封单元736上设置通过贯通而形成的微小的通孔,该通孔可起到通气通路的作用。在向不进行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减压的印刷材料容纳室200注入墨水的情况下,印刷材料容纳室200中存在的空气从印刷材料出口31向外部排出与注入的墨水相对应的量。密封单元736具有通气通路,从而能够在墨水注入时高效地进行印刷材料容纳室200的气液交换。
D-3.第3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执行墨水注入方法时的容器20、20b的状态只要在排出空气的工序中是接受状态既可,在其他工序时可以处于任意状态。
D-4.第4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其墨水容器,也可以适用于消耗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在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的容器(液体容纳容器)。例如,在作为如下所述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的容器中,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注入配件(注入装置)70、70a或墨水注入方法,可适用于在以下各种液体喷射中使用的容器:
(1)传真装置等的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使用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对时钟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定位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将基板等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有喷射其他任意的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所谓的“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性高或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像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态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并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媒中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例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是指包含通常的水溶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热溶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Claims (8)

1.一种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具有:
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
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
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
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
所述开放通路在一端部具有连通口,
在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
该注入配件具有:
栓单元,其用于堵塞所述内部通路;以及
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配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密封单元,其具有使外部与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连通的流路,并密封所述开口端。
3.一种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具有:
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
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
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
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各自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
所述开放通路在各自的一端部具有连通口,
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分别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
该注入配件具有:
栓单元,其用于堵塞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各自设置的所述内部通路;以及
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中的至少一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入配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密封单元,其密封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所述开口端。
5.一种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具有:
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
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
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
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
所述开放通路在一端部具有连通口,
在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
该注入装置具有:
栓单元,其用于堵塞所述内部通路;以及
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密封单元,其具有使外部与所述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连通的流路,以密封所述开口端。
7.一种用于向容器注入印刷材料的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具有:
印刷材料容纳室,其用于容纳向印刷装置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
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其将容纳在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中的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以及
开放通路,其使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其中,
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各自在一端部具有开口端,
所述开放通路在各自的所述一端部具有连通口,
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分别设置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包含有位于所述开放通路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连通口,
该注入装置具有:
栓单元,其用于堵塞在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内部各自设置的所述内部通路;以及
注入单元,其用于经由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中的至少一个印刷材料供给口,向所述印刷材料容纳室注入所述印刷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密封单元,其密封所述多个印刷材料供给口的所述开口端。
CN201320439045.XU 2012-07-23 2013-07-23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97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2705 2012-07-23
JP2012162233 2012-07-23
JP2012-162233 2012-07-23
JP2012-162705 2012-07-23
JP2012-191386 2012-08-31
JP2012191386A JP6069964B2 (ja) 2012-07-23 2012-08-31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9756U true CN203449756U (zh) 2014-02-26

Family

ID=4880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3904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9756U (zh) 2012-07-23 2013-07-23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CN20131030958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8570B (zh) 2012-07-23 2013-07-23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和注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0958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8570B (zh) 2012-07-23 2013-07-23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和注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186901B2 (zh)
EP (1) EP2689931B1 (zh)
JP (1) JP6069964B2 (zh)
CN (2) CN203449756U (zh)
ES (1) ES2717229T3 (zh)
HK (1) HK1192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133B2 (ja) * 2014-03-31 2018-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287492B2 (ja) * 2014-03-31 2018-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5199264A (ja) 2014-04-08 2015-11-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355442B2 (ja) * 2014-06-10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液体充填方法
JP6432261B2 (ja) 2014-09-30 2018-1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WO2016117331A1 (en) 2015-01-19 2016-07-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TW201718277A (zh) * 2015-11-27 2017-06-01 Seiko Epson Corp 液體供給單元及液體噴射裝置
JP7005902B2 (ja) * 2017-01-25 2022-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CN108340682A (zh) * 2017-01-25 2018-07-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WO2020046327A1 (en) * 2018-08-30 2020-03-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quid recovery from attachment assemblies via secondary vent 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5974A (en) 1983-10-13 2000-11-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supplied printer head and ink container
JPH06106729A (ja) 1992-09-28 1994-04-19 Sharp Corp インク補給装置
US6007191A (en) 1993-08-19 1999-12-28 Fuji Xerox Co., Ltd. Ink supply unit
JP3219609B2 (ja) * 1993-11-29 2001-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器及びインク再充填方法
US5619239A (en) 1993-11-29 1997-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placeable ink tank
US5515663A (en) 1994-04-06 1996-05-14 Nu-Kote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refilling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s
JPH0839831A (ja) * 1994-05-23 1996-02-13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タンクに対するインク充填器
JP3402823B2 (ja) 1994-08-24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保持部材の液体流出用開口部に対する保護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液体保持部材
US6238042B1 (en) 1994-09-16 2001-05-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charging ink into said cartridge
US5825387A (en) 1995-04-27 1998-10-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supply for an ink-jet printer
US5980032A (en) 1994-10-31 1999-11-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mpliant ink interconnect between print cartridge and carriage
JP3374209B2 (ja) 1994-11-18 2003-0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供給装置
US5825388A (en) 1994-12-27 1998-10-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ting apparatus
US6017118A (en) 1995-04-27 2000-01-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performance ink container with efficient construction
FR2750642B1 (fr) 1996-07-05 1999-11-26 Seiko Epson Corp Cartouche d'encre et son mecanisme de chargement
JP3332779B2 (ja) 1996-07-31 2002-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液体収納容器
IT1293663B1 (it) 1996-08-02 1999-03-08 Seiko Epson Corp Cartuccia di inchiostro e dispositivo stampante che utilizza tale cartuccia di inchiostro.
JPH1044454A (ja) 1996-08-02 1998-02-17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該液体収納容器の製造方法、インクタンクと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とを一体化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95339B2 (ja) 1996-08-30 2002-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ホルダ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キャップ
JP3513377B2 (ja) * 1996-12-05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GB9701157D0 (en) 1996-12-14 1997-03-12 Dynamic Cassette Int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lling an ink cartridge for a printer
JPH10250091A (ja) 1997-03-13 1998-09-22 Canon Inc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貯留容器およびこれらの物流キャップ
EP0947328B1 (en) 1998-03-30 2005-1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maining ink volume detection method
JP3608397B2 (ja) 1998-10-06 2005-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JP3791576B2 (ja) 1999-01-18 2006-06-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SG103328A1 (en) 1999-03-29 2004-04-29 Seiko Epson Corp Method for filling ink into ink cartridge
JP2001063098A (ja) 1999-04-27 2001-03-13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該液体収納容器に用いられる弁機構および液体供給容器
US6799820B1 (en) 1999-05-20 2004-10-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having a liquid detecting device
JP2001063085A (ja) 1999-08-26 2001-03-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733266B2 (ja) 1999-10-04 2006-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
US6155678A (en) 1999-10-06 2000-12-0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Replaceable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pen
EP1600297B1 (en) 1999-10-29 2008-10-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1130022A (ja) 1999-11-09 2001-05-15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196671B1 (en) 1999-12-20 2001-03-06 Xerox Corporation Ink-jet cartridg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ir ingestion control
US6290348B1 (en) 2000-01-05 2001-09-1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ink-jet cartridges with a universal body structure
DE60118464T2 (de) 2000-01-18 2006-12-07 Seiko Epson Corp. Tintenpatrone,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mit einer solchen tintenpatrone und reinigungssteuerungsverfahren für aufzeichnungskopf des aufzeichnungsgerätes
JP3392096B2 (ja) * 2000-02-22 2003-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78541A (ja) 2000-02-28 2002-06-26 Seiko Epson Corp 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
US6254226B1 (en) 2000-07-14 2001-07-03 Xerox Corporation Liquid ink cartridge with recessed fill hole and ink tank vent
JP2002120376A (ja) 2000-10-16 2002-04-23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
ATE522360T1 (de) 2000-10-20 2011-09-15 Seiko Epson Corp Tintenpatrone fü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JP3658328B2 (ja) 2001-02-07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697213B2 (ja) 2001-02-09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液体の撹拌方法
US6390613B1 (en) * 2001-02-16 2002-05-21 Win-Yin Liu Ink-refilling device for ink cartridge of a jet printer
DE10116429B4 (de) 2001-04-02 2005-03-24 J. S. Staedtl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Befüllen eines Tintentanks
US6364473B1 (en) 2001-04-06 2002-04-02 Win-Yin Liu Refilling needle for refilling an ink cartridge
CN1198731C (zh) 2001-05-17 2005-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及向其内注墨的方法
US6386691B1 (en) * 2001-06-05 2002-05-14 Win-Yin Liu Ink cartridge of a printer facilitating second refilling
JP3879023B2 (ja) 2001-06-14 2007-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およびインク充填装置
EP1300247B1 (en) 2001-10-05 2006-05-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KR100429797B1 (ko) 2001-11-05 2004-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프린터용 잉크 카트리지
JP2003191488A (ja) 2001-12-27 2003-07-08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TE295267T1 (de) 2002-02-14 2005-05-15 Seiko Epson Corp Tinten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US6776479B2 (en) 2002-10-31 2004-08-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interconnect port venting for capillary reservoir fluid containers, and methods
JP3754954B2 (ja) 2002-11-27 200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188720A (ja) 2002-12-10 2004-07-08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
JP2004314602A (ja) 2003-04-04 2004-11-11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89520B2 (ja) 2003-08-20 2009-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054742B2 (ja) 2003-09-29 2008-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058436B2 (ja) * 2003-12-26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JP4058434B2 (ja) 2003-12-26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JP4298629B2 (ja) 2003-12-26 200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MXPA04012681A (es) 2003-12-26 2005-07-01 Canon Kk Recipiente para liquido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liquido.
GB2412088B (en) 2004-03-19 2007-09-19 Zipher Ltd Liquid supply system
JP3959072B2 (ja) 2004-04-27 2007-08-15 ナインスター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321370B2 (ja) 2004-06-14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WO2006028082A1 (ja) 2004-09-09 2008-05-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
JP4125279B2 (ja) 2004-10-20 2008-07-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該インクタンクを搭載するホルダ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とホルダと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BRPI0506191A (pt) 2004-11-29 2006-07-25 Seiko Epson Corp processo de reenchimento de cartucho, dispositivo de reenchimento de lìquido e cartucho de reenchimento
EP2851206A1 (en) 2005-02-02 2015-03-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ttachment, liquid reception container, and liquid supply device
JP4752297B2 (ja) 2005-03-10 2011-08-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682862B2 (ja)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7325909B2 (en) * 2005-04-28 2008-02-05 Kenneth Yuen Automatic ink refill system and methods
TWM282839U (en) 2005-07-29 2005-12-11 Yi-Tzung Yan Unsophisticated filling component for ink cartridge
US7445323B2 (en) * 2005-12-21 2008-11-04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k cartridge venting
US7954662B2 (en) 2005-12-28 2011-06-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2007276222A (ja) 2006-04-05 2007-10-2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055889B2 (ja) 2006-08-11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WO2008056736A1 (fr) 2006-11-10 2008-05-15 Close Up Co., Ltd. Cartouche d'encre pour dispositif d'enregistrement à jet d'encre
JP4280780B2 (ja) 2007-02-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US7735983B2 (en) 2007-02-28 2010-06-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jet ink cartridge with vented wick
JP4345833B2 (ja) 2007-03-20 2009-10-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JP4798033B2 (ja) 2007-03-20 2011-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充填方法
JP4976900B2 (ja) 2007-03-30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5007601B2 (ja) 2007-05-02 2012-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におけるシール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US7938523B2 (en) 2007-06-13 2011-05-1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luid supply tank ventilation for a micro-fluid ejection head
JP2008307819A (ja) * 2007-06-15 2008-12-25 Ricoh Co Ltd インクリフィルキット
JP4985501B2 (ja) 2008-03-21 2012-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4561853B2 (ja) 2008-03-27 2010-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5104548B2 (ja) 2008-05-27 2012-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3314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4702435B2 (ja) 2008-11-14 2011-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用の治具
US8382263B2 (en) 2009-03-23 2013-02-26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Ink filling method
JP5381296B2 (ja) 2009-04-30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54136B2 (en) 2009-04-30 2013-06-04 Ricoh Company, Ltd. Ink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ink cartridge
JP2011110712A (ja) 2009-11-24 2011-06-09 S T Sangyo Kk インク収納容器と再充填インク収納リサイクル容器
CN201728899U (zh) * 2009-12-21 2011-02-0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水填充装置
JP5471461B2 (ja) 2010-01-08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577792B2 (ja) 2010-03-30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207066A (ja) * 2010-03-30 2011-10-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769384B2 (ja) 2010-04-20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45561B2 (ja) 2010-08-06 2016-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封止部材、及びキャップ
JP5874160B2 (ja) 2010-09-03 2016-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を着脱可能なホルダー
US20120133713A1 (en) 2010-11-29 2012-05-31 Camp Alphonse D Ink tank with flexible wall
CN102485487A (zh) * 2010-12-01 2012-06-0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再生方法
JP2012126100A (ja) 2010-12-17 2012-07-05 Canon Inc インク収納容器
CN102529386B (zh) * 2010-12-22 2015-12-09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墨盒填充系统及相应的墨盒填充方法
US8684505B2 (en) 2012-03-19 2014-04-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Vent path for a liquid container
EP2666639B1 (en) 2012-05-23 2019-01-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sealing member
JP6246686B2 (ja) 2014-09-16 2017-1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0082A (ja) 2014-03-06
ES2717229T3 (es) 2019-06-19
US20150298460A1 (en) 2015-10-22
JP6069964B2 (ja) 2017-02-01
CN103568570B (zh) 2015-10-28
EP2689931B1 (en) 2019-01-23
HK1192518A1 (zh) 2014-08-22
EP2689931A3 (en) 2016-02-24
US9186901B2 (en) 2015-11-17
US9475294B2 (en) 2016-10-25
EP2689931A2 (en) 2014-01-29
US20140022314A1 (en) 2014-01-23
CN103568570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9756U (zh)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US10183495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7081962B (zh) 墨水供应装置
CN101537735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37734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19504B (zh)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CN103419501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103419500B (zh)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4015492A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1628506A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48372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44837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419503B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103660588B (zh) 容器的制造方法、注入配件、注入装置以及容器
US8820903B2 (en) Cartridge
JP5861732B2 (ja) 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方法
JP5617881B2 (ja) キャップ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49476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キャップ
CN103909739A (zh)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5966076B (zh) 罐单元、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626754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JP2014046695A (ja) カバー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