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8372B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8372B
CN103448372B CN201310102817.5A CN201310102817A CN103448372B CN 103448372 B CN103448372 B CN 103448372B CN 201310102817 A CN201310102817 A CN 201310102817A CN 103448372 B CN103448372 B CN 103448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ccommodating chamber
chamber
stream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28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8372A (zh
Inventor
石泽卓
川手宽之
野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48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8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8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8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00Packaging plastic material, semiliquids, liquids or mixed solids and liquids, in individual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e.g. bags, sacks, boxes, cartons, cans, or jars
    • B65B3/04Methods of, or means for, filling the material into the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Vacuum Packaging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液体容纳室中有效地容纳液体的技术,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检测部件的可能性的技术。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以及(b)当以从大气开放口到供应口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时,通过从大气开放口至供应口的流路中的液体容纳室、或液体容纳室的更上游侧注入液体来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的工序。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纳容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墨水供应给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的技术,已知有利用了墨盒(也简称为“盒”)的技术。盒通过在其内部注入墨水来被制造。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盒经由供应口使其内部的墨水流动到打印机中。以往,一旦盒中的墨水被消耗而内部的余量变为零或少量,则盒被替换成新的产品。另外,有时也通过对用完的盒再次注入墨水来再次制造盒。作为盒,已知有如下类型的盒,所述盒在容纳被注入的墨水的液体容纳室的下游侧具有与液体容纳室不同的具有预定容积的缓冲室(例如,专利文献1)。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上述类型的盒在将作为液体容纳室的墨水容纳部和缓冲室连通的流路的一部分上具有流路截面积小的狭小流路(第一流动通路以及第二流动通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0-5958号公报
在此,当从缓冲室向盒内注入墨水从而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时,存在诸如注入墨水时等产生的气泡滞留在狭小流路中并阻碍从缓冲室到液体容纳室的墨水的流动的情况。因此,当将缓冲室作为墨水注入地点时,存在无法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的情况。
另外,有时盒具有能够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状态(墨水余量的有无、或墨水余量)的检测部件(例如,压电元件或棱镜。也称作第一部件。)。在此,盒在墨水注入时、或在墨水注入后有时会在内部产生气泡。在此,在具备检测部件的盒中,一旦在内部产生的气泡到达检测部件,则可能导致利用了检测部件的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精度下降。
以上举出的问题不限于用于在其内部容纳墨水的盒,对用于容纳墨水以外的其他种类的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来说也是共同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从外部向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容纳室有效地容纳液体的技术。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内部产生的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容纳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纳室中,并且所述第一部件的表面上的光的反射状态根据与所述表面接触的流体的折射率而改变;液体引导流路,在所述液体引导流路的一端部形成有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连接的供应口,并且所述液体引导流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并使液体容纳室的所述液体经由所述供应口流动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大气导入流路,在所述大气导入流路(110)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口,并且所述大气导入流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并使从所述大气开放口导入的大气流动到所述第一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具有狭小流路,所述狭小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件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以及
(b)当以从所述大气开放口到所述供应口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作为基准时,通过从所述大气开放口至所述供应口的流路中的所述液体容纳室、或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更上游侧注入所述液体,来将所述液体容纳到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的工序。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从液体容纳室、或液体容纳室的更上游侧注入液体。在此,液体容纳室或液体容纳室的更上游侧部分比狭小流路位于更上游侧。由此,能够不通过狭小流路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因此,在工序(b)时,能够降低由于气泡滞留在狭小流路内而阻碍液体注入到液体容纳室内的可能性。即,能够有效地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
应用例2: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第一容纳室,在所述第一容纳室中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件;第二容纳室,以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所述第二容纳室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侧;以及液体连通流路,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将所述第一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容纳室连通。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室。
根据应用例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直接向液体容纳室注入液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
应用例3:如应用例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并被配置成能够经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外部看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室中的能够经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外部看到所述第一容纳室内的部分。
根据应用例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外部经由第一部件确认液体被注入到液体容纳室的情形。
应用例4:如应用例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容纳室包括:
通过多个划分壁被划分的多个划分容纳室;以及
多个容纳室连通口,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被形成为使得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流动,并且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由所述划分壁的被开放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的所述外壁面之间的间隙形成;
所述多个划分容纳室包括:
第一部件容纳室,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包含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
第一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直接连通,并通过作为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中的一个的第一容纳室连通口而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在安装状态下比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侧,其中,所述安装状态是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被安装到配置在水平的平面上的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状态;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直接连通,而是通过作为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中的另外一个的第二容纳室连通口而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在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的位置覆盖所述第一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内壁以随着从一端部朝向被开放的另一端部而变高的方式倾斜,其中,所述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的外壁面连接。
根据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配置有第一部件的第一部件容纳室具有倾斜的第一内壁。由此,即便在通过工序(b)等而在第一部件容纳室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存在于第一部件周围的气泡也能够顺着第一内壁而向远离第一部件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5:如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的所述顶面包括:所述多个划分壁中的划分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和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的第一划分壁;以及所述多个划分壁中的划分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的第二划分壁,
所述第一划分壁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中的每一个以随着从一端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的另一端部而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变高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
根据应用例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配置有第一部件的第一部件容纳室注入液体。另外,第一部件容纳室的顶面包括以随着靠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划分壁和第二划分壁。由此,即便在工序(b)时或搬运时等在第一部件容纳室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引导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6:如应用例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中被夹在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之间的第一底面室。
根据应用例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第一部件容纳室中的第一底面室注入液体。
应用例7:如应用例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包括:
第一底面室,所述第一底面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被夹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之间;以及
第二底面室,所述第二底面室是所述第一底面室以外的部分;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底面室。
根据应用例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第二底面室是与配置有第一部件的第一底面室不同的室。因此,通过从第二底面室注入液体,即便在液体注入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8:如应用例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底面室包括:
第一分割室,所述第一分割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内壁作为底面,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一部分作为顶面;以及
第二分割室,所述第二分割室是所述第一分割室以外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分割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其他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作为顶面的一部分,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割室。
根据应用例8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第一内壁位于第一分割室和第一部件之间。因此,通过从第一分割室注入液体,即便在液体注入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另外,第一分割室的安装状态下的顶面是向预定方向倾斜的第一划分壁。因此,即便在执行工序(b)时或搬运时等在第一分割室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顺着第一划分壁而导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9:如应用例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底面室包括:
第一分割室,所述第一分割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内壁作为底面,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一部分作为顶面;以及
第二分割室,所述第二分割室是所述第一分割室以外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分割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其他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作为顶面的一部分;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分割室。
根据应用例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第二分割室注入液体。另外,安装状态下的第二分割室的顶面包括向预定方向倾斜的第一划分壁的其他一部分、以及向预定方向倾斜的第二划分壁。因此,即便在执行工序(b)时或搬运时等在第二分割室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顺着第一划分壁、第二划分壁而导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0:如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比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侧,并且被设置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垂直投影到所述水平的平面上时不与所述第一部件重叠的位置处,
所述第二容纳室连通口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部件不位于其开口方向,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
根据应用例1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由于第一部件不位于第二容纳室连通口的开口方向,因此,即便在从第二划分室容纳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通过第二容纳室连通口而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1:如应用例1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容纳室连通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的下端部,
所述开口方向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铅垂方向分量。
根据应用例1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即便在从第二划分容纳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在第二划分容纳室内捕捉气泡。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另外,即便在第一容纳室内存在气泡的情况下,能够将气泡引导到在安装状态下比第一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侧的第二划分容纳室。由此,能够降低第一部件容纳室内的气泡量,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2:如应用例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
根据应用例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通过从与配置有第一部件的第一部件容纳室不同的第一划分容纳室注入墨水,即便在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3:如应用例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通过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向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
在所述第一容纳室中的在中途包含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的流路中,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的流路截面积最小。
根据应用例1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在中途包含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在第一容纳室连通口处最小。由此,即便在从第一划分容纳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4:如应用例4至1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个划分壁的至少一部分的壁的端面上具有所述液体能够通过的切口。
根据应用例1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即便在气泡滞留在第一容纳室的容纳室连通口、从而经由容纳室连通口的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被阻碍的情况下,液体也能够通过切口在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流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
应用例15:如应用例4至14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内壁的端面上具有所述液体能够通过的切口。
根据应用例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当将所制造的液体容纳容器使用到液体喷射装置中时,能够降低液体残留在第一内壁上的可能性。在此,形成在第一内壁上的切口优选设置在与第一内壁的一端部接触的位置、或靠近一端部的位置。由此,由于倾斜的第一内壁上的液体从另一端部向一端部向流动,因此通过切口能够防止液体残留在第一内壁上。
应用例16: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容纳室;在以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时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侧的第二容纳室;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液体连通流路;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
根据应用例1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经由液体连通流路在大致相同的时机向第一容纳室和第二容纳室导入液体。
应用例17: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容纳室;
在以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时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侧的第二容纳室;以及
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液体连通流路;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室。
根据应用例1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通过从与配置有第一部件的第一容纳室不同的第二容纳室注入液体,即便在液体注入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8:如应用例1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一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室直接连通,另一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直接连通,
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在中途包含所述一端部开口的流路中,所述一端部开口的流路截面积最小。
根据应用例18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在中途包含一端部开口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在一端部开口处最小。由此,即便在从第二容纳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19: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中途配置有气液分离膜,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大气导入流路中的所述气液分离膜的更下游侧。
根据应用例1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不会由于气液分离膜而阻碍液体向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流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
应用例20:如应用例1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顺序包括:
第一大气导入流路,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部为大气开放口,并且在第一大气导入流路的中途配置有所述气液分离膜;以及
空气室,所述空气室与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直接连通,并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壁形成所述空气室的顶面,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的与所述上壁相对的底壁形成所述空气室的底面,其中,所述安装状态是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被安装在配置在水平的平面上的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状态;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空气室。
根据应用例2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空气室注入液体。在此,气液分离膜存在一旦被液体弄湿就会因为堵塞等原因而气液分离膜的原本的功能下降的情况。在此,根据应用例2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由于从与配置有气液分离膜的第一大气流路不同的空气室注入液体,因此能够降低注入墨水时气液分离膜被液体弄湿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从远离第一部件的地点注入液体,因此即便在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21:如应用例2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空气室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顺序包括:
第一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室包含由所述上壁形成的所述顶面;以及
第二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通过配置在所述空气室的内部的分隔壁被划分,所述所述第二空气室包含由所述底壁形成的所述底面;
所述分隔壁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室和所述第二空气室连通的切口,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室。
根据应用例2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即便在从第一空气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22:如应用例2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包括第二大气导入流路,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比所述空气室位于更下游侧,
所述空气室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顺序包括:
第一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室包含由所述上壁形成的所述顶面;以及
第二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通过配置在所述空气室的内部的分隔壁被划分,所述所述第二空气室包含所述底面,
所述第二空气室包括:
空气室连通孔,所述空气室连通孔将所述第二空气室和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连通;以及
空气室板部件,所述空气室板部件被配置成与由所述底壁形成的所述底面一起夹着所述空气室连通孔,并且所述空气室板部件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空气室。
根据应用例2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即便在从第二空气室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板部件降低气泡从第二空气室侵入到空气室连通孔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在此,在工序(b)中注入液体的部分优选在安装状态下比空气室板部件位于更上侧。由此,能够通过空气室板部件进一步降低气泡从第二空气室侵入到空气室连通孔可能性。
应用例23:如应用例2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空气室板部件,
所述多个空气室板部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根据应用例2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多个空气室板部件进一步降低气泡从第二空气室侵入到空气室连通孔的可能性。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24:如应用例20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包括第二大气导入流路,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比所述空气室位于更下游侧,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
根据应用例2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从大气开放口至供应口的流路中的位于远离第一部件、且靠近液体容纳室的位置处的第二大气导入流路注入液体。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液体容纳到液体容纳室中。另外,即便在注入液体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25:如应用例2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具有狭小大气流路,所述狭小大气流路通过形成所述液体引导流路的部件而被形成为其截面积小于周围的流路截面积,
在所述工序(b)中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在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中的所述狭小大气流路的更上游侧。
根据应用例2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由于能够通过狭小大气流路抑制气泡侵入到下游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应用例26:如应用例1至25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包括:通过在形成注入所述液体的部分的形成壁上开孔而形成用于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口的工序。
根据应用例2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形成壁上开孔,能够容易地形成注入口。另外,能够经由注入口容易地将液体注入到液体容纳容器的内部。
应用例27:如应用例2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形成壁的一部分由薄膜形成,
所述注入口形成在所述薄膜上。
根据应用例2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形成注入口。
应用例28:如应用例26或2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c)在所述工序(b)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工序。
根据应用例28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通过密封注入口,能够降低液体容纳容器内部的液体泄露到外部的可能性。
应用例29:如应用例1至28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所述第一部件为棱镜。
根据应用例2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利用棱镜来检测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余量状态。
另外,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上述的任意构成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向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1000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2是盒1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
图3是盒1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
图4是盒10的部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容器主体12的立体图;
图5B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外观立体图;
图5C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俯视图;
图5D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右侧视图;
图5E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左侧视图;
图5F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后视图;
图5G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正视图;
图5H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仰视图;
图5I是图5C的F5C-F5C截面图;
图6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流路140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方法的第一图;
图8是用于说明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方法的第二图;
图9是从Y轴正方向侧(第一侧)观察容器主体12的图;
图10是从Y轴负方向侧(第二侧)观察容器主体12的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第一容纳室350的放大图;
图12是容器主体12的第一底面室344t附近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盒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墨水注入的具体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液体注入工序的详细流程;
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120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按照以下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A.实施例:
B.变形例:
A.实施例:
A-1.液体喷射系统的构成:
图1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1000的简要构成的图。液体喷射系统1000包括: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体容纳容器10、以及液体喷射装置1。液体喷射装置1是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进行印刷的墨水喷射打印机1(以下,也简称作“打印机1”)。打印机1包括: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10、保持器2、第一马达3、第二马达4、控制单元6、操作部7、预定的接口8、光学式检测装置5。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也将墨盒10简称为“盒10”。
保持器2在与印刷纸张PA相对的一侧具有喷出墨水的印刷头(未图示)。另外,保持器2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盒10。在各盒10中分别容纳有青色、品红色、黄色等的墨水。容纳在盒10中的墨水被供应给保持器2的印刷头,并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
第一马达3在主扫描方向上驱动保持器2。第二马达4在副扫描方向上运送印刷纸张PA。控制单元6对打印机1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
光学式检测装置5被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当保持器2移动到了预定的位置处时,为了检测墨水余量状态,光学式检测装置5向盒10照射光。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控制单元6基于从经由预定的接口8连接的计算机9等接收的印刷数据,控制第一马达3、第二马达4、印刷头来进行印刷。另外,控制单元6基于从光学式检测装置5接收的数据,检测盒10的墨水余量状态(墨水余量或墨水有无)。控制单元6与操作部7连接,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
A-2.盒的简要构成:
图2是盒1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3是盒1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在图2和图3中标注了作为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的XYZ轴。另外,在此后所示的图中也根据需要标注了XYZ轴。在盒10被安装在配置于水平的平面上的打印机1上的安装状态(安装姿势)下,Z轴负方向成为铅垂向下方向。另外,水平的平面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平面。
如图2和图3所示,盒10的外观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盒10的外表面(外壳)具有六个面。六个面为:底面14、顶面13、正面15、背面16、右侧面17、左侧面18。六个面13~18也可以称作构成盒10的外壳的外壳部件。各面13~18为平面形状。平面形状包括:面的整个区域完全平坦的情况、以及面的一部分具有凹凸的情况。也就是说,面的一部分也可以有稍许的凹凸。在各面13~18的平面视图中的外形都是长方形。盒10的外表面(外壳)包括:形成左侧面18的一部分的薄膜(后述)、容器主体12、盖部件11。
另外,底面14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底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底面壁部(底壁)14”。另外,顶面13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上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顶面壁部(上壁)13”。另外,正面15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正面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正面壁部(正面壁)15”。另外,背面16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背面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背面壁部(背面壁)16。另外,右侧面17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右侧面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右侧面壁部(右侧面壁)17”。另外,左侧面18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左侧面壁的壁的概念,可以称作“左侧面壁部(左侧面壁)18”。另外,“壁部”或“壁”不需要由单个壁形成,也可以由多个壁形成。例如,底面壁部(底壁)14是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盒10的内部空间位于Z轴负方向侧的壁。换言之,如图3所示,底面壁部(底壁)14由盖部件11、容器主体12、第一部件单元60等形成。
底面14与顶面13相对。正面15与背面16相对。右侧面17与左侧面18相对。详细地说,底面14和顶面13在Z轴方向上相对,正面15和背面16在X轴方向上相对,右侧面17和左侧面18在Y轴方向上相对。在此,底面14也称作第一面14。背面16也称作第二面16。正面15也称作第三面15。顶面13也称作第四面13。右侧面17也称作第五面17。左侧面18也称作第六面18。
盒10的长度(X轴方向的长度)、宽度(Y轴方向的长度)、高度(Z轴方向的长度)以长度、高度、宽度的顺序变大。另外,盒10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大小关系可以任意改变,例如,可以以高度、长度、宽度的顺序变大,高度、长度、宽度也可以分别相等。
如图3所示,在底面14上突出配置有液体供应部40。液体供应部40为大致圆筒形状。底面14为在安装状态下水平的面。在液体供应部40中插入液体供应针,所述液体供应针用于使墨水流动到设置在保持器2上的印刷头中。在液体供应部40的端面形成有供应口42,所述供应口42用于使盒1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流动感。液体供应针被插入到供应口42中,从而盒10被连接到保持器2。被安装在打印机1之前的盒10的供应口42被薄膜51封住。薄膜51被构成为能够被液体供应针扎破。在底面14上的比正面15更靠近背面16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部件单元60。换言之,第一部件单元60被设置在底面14中比设置有液体供应部40的位置更靠背面16侧的位置处。第一部件单元60用于利用了检测装置5的盒10的液体余量状态的检测。
第一部件单元60是透明的。第一部件单元60被配置为能够从盒10的外部看到后述的液体容纳室120。另外,第一部件单元60也可以是半透明的。对于第一部件单元60的细节,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正面15与底面14相交。另外,正面15与顶面13相交。如图2所示,正面15中的比顶面13更靠近底面14的位置处设有电路基板30。电路基板30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基板端子31。多个基板端子31中的每一个在安装状态下与设置在保持器2上的多个装置侧端子中的对应的端子接触。由此,电路基板30与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6电连接。另外,电路基板30的背面设置有可改写的存储器。在存储器中记录有如盒10的墨水消耗量或墨水颜色等与盒10相关的信息。另外,在正面15的比电路基板30更靠近顶面13的位置处设置有手柄20。手柄20进行弹性变形,被利用于盒10相对于打印机1的装卸。
如图3所示,在左侧面18形成有大气开放口19。大气开放口19是用于向盒10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在墨水被容纳后且使用之前的盒10上粘贴有用于密封大气开放口19的薄膜52(图4)。当使用盒10时,用户剥掉薄膜52之后将盒10安装到保持器2。
在此,可以利用作为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的XYZ轴如下规定盒10的方向。即,底面14和顶面13相对的方向为Z轴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从底面14朝向顶面13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从顶面13朝向底面14的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正面15和背面16相对的方向为X轴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中,从背面16朝向正面15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中,从正面15朝向背面16的方向为X轴负方向。另外,右侧面17和左侧面18相对的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Y轴方向中,从左侧面18朝向右侧面17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另外,在Y轴方向中,从右侧面17朝向左侧面18的方向为Y轴负方向。
在此,可以利用作为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的XYZ轴如下规定盒10的方向。即,液体供应部40延伸的方向为Z轴方向。在Z轴方向中,将在从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将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也可以将当相对于保持器2装卸盒10时的移动方向称作Z轴方向。在Z轴方向中,当将盒10安装到保持器2上时的移动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当将盒10从保持器2取下时的移动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被安装在保持器2上的盒10通过第一马达3(图1)的驱动而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方向为Y轴方向。
另外,也可以称作盒1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图4是盒10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5A是容器主体12的立体图。图4示出了在容器主体12上安装了盖部件11的状态。图5A示出了在容器主体12上没有安装盖部件11的状态。
如图5A所示,容器主体12为凹形。在形成凹形的容器主体12的底部的壁12p的第一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板状的壁300(肋条300)。换言之,在容器主体12的Y轴正方向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板状的壁300(肋条300)。在肋条300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面紧密地粘贴薄膜55。通过这些肋条300和薄膜55来在盒10内部划分形成后述的液体容纳室120等多个小腔室。即,壁12p也可以称作形成了液体容纳室120的多个外壁面中的一个侧壁面。壁12p为平板状。关于这些各腔室,将在后面进一步详细叙述。另外,如图2所示的盖部件11以覆盖薄膜55的方式安装在容器主体12上。盖部件11通过还覆盖容器主体12中的设置有液体供应部40的面的一部分,还形成底面14的一部分(图4)。容器主体12和盖部件11可以分别通过将例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形来制作。
如图4所示,在壁12p的Y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多个槽200。即,在容器主体12的Y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多个槽200。另外,在容器主体12的Y轴负方向侧形成有配置阀单元70的阀室79、以及配置气液分离膜56的气液分离室220。阀室79和气液分离室220分别是形成在壁12p的Y轴负方向侧的凹部。阀室79的底部形成有阀孔381。气液分离膜56由允许气体透过且不允许液体透过的材料构成。
阀单元70具有阀部件73、弹簧72、弹簧座71。在从大气开放口19到供应口42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通过阀部件73通过隔着阀部件73的流路的压力差来变形,由此阀单元70开闭阀孔381。弹簧72以将阀部件73向阀孔381推压的方向对阀部件73施压。通过阀部件73,阀室79的下游侧(也称作“阀下游侧”)的压力被调整成低于阀室79的上游侧(也称作“阀上游侧”)的压力,阀下游侧成为以大气压为基准的负压。当盒10被安装于打印机1、阀下游侧的墨水被消耗时,阀下游侧的负压的绝对值变大,阀部件73以离开阀孔381的方式变形。于是,液体容纳室120的墨水被供应到阀室79的下游侧,阀下游侧恢复到预定范围的负压。由此,阀部件73在弹簧72的力下发生变形从而封堵阀孔381。另外,随着液体容纳室120的墨水被消耗,大气(空气)经由大气开放口19被导入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如图4所示,盒10具有薄膜54。薄膜54被粘贴到容器主体12,以便至少覆盖容器主体12的Y轴负方向侧中形成了槽200、气液分离室220、阀室79的部分。通过薄膜54和容器主体12形成后述的各种流路,例如,用于使墨水或大气流动的流路。
如图4所示,液体供应部40的内部配置有供应单元48。供应单元48以从靠近液体供应部40的供应口42的一侧开始依次具有密封部件46、弹簧座44、弹簧43。当打印机1的液体供应针被插在液体供应部40中时,密封部件46进行密封,以使液体供应部40的内壁和液体供应针的外壁之间不产生间隙。当盒10没有被安装在保持器2时,弹簧座44与密封部件46抵接从而封堵液体供应部40内的流路。弹簧33向使弹簧座44与密封部件46抵接的方向对弹簧座44施压。一旦液体供应针被插入液体供应部40内,则液体供应针将弹簧座44向Z轴正方向推上去,在弹簧座44和密封部件46之间产生间隙,墨水从该间隙被供应至液体供应针。
如图5A所示,在容器主体12中的设置有液体供应部40的壁14a上形成有减压孔84。减压孔84能够在盒10的制造工序中注入墨水时用于吸出内部的空气以对盒10的内部进行减压。另外,在壁14a上安装有第一部件单元60。第一部件单元60具有位于盒10内部的表面62。
图5B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外观立体图。图5C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俯视图。图5D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右侧视图。图5E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左侧视图。图5F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后视图。图5G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正视图。图5H是第一部件单元60的仰视图。图5I是图5C的F5C-F5C截面图。
如图5B~图5I所示,第一部件单元60具有作为第一部件的棱镜61。棱镜61为三棱镜,是所谓的三角柱形状。另外,棱镜61为直角棱镜。棱镜61具有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面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两个表面62(也称作第一表面62a、第二表面62b)。第一部件单元60以两个表面62位于液体容纳室120内的方式配置在底面14上。如图5I所示,棱镜61具有通过第一表面62a和第二表面62b相交来形成顶角的脊线61t。脊线61t在第一表面62a和第二表面62b实际相交的情况下是实际相交形成的线。另外,脊线61t在第一表面62a和第二表面62b未实际相交的情况下是由包含第一表面62a的平面和包含第二表面62b的平面相交形成的线。
另外,第一部件单元60具有安装部602和基座部604。安装部602形成底面14的一部分(图4)。基座部604配置在安装部602上。基座部604中的配置有棱镜61的面暴露在液体容纳室120内,并形成后述的第一部件配置面的一部分。棱镜61配置在基座部604上。
图6是用于示意性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口19至供应口42的流路140的图。在说明盒10的内部结构之前,便于容易理解,利用图6说明从大气开放口19至供应口42的流路140。另外,在说明构成流路140的各流路时,“上游侧”、“下游侧”的基准以从大气开放口19朝向供应口42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
流路140大体分为用于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120、比液体容纳室120位于更上游侧的大气导入流路110、比液体容纳室120位于更下游侧的液体引导流路130。大气导入流路110是用于使从外部经由大气开放口19导入到内部的大气(空气)流动到液体容纳室120中的流路。液体引导流路130是用于经由供应口42使容纳在液体容纳室120中的墨水流动到打印机1中的流路。流路140如上所述由容器主体12、两张薄膜54、55形成(图4、图5A)。两张薄膜54、55被配置在夹持容器主体12的位置处。
大气导入流路110从上游侧依次包括:第一大气流路210、蜿蜒流路214、气液分离室220、第二大气流路234、第三大气流路238、空气室245、第三大气流路254。蜿蜒流路214为了延长从大气开放口19到液体容纳室120的流路长度而细长地蜿蜒形成。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室120内的墨水中的水分蒸发。在气液分离室220的中途以划分流路的方式配置有气液分离膜56。通过气液分离膜56,即便在墨水从液体容纳室120向上游侧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墨水侵入到气液分离膜56的上游。空气室245从上游侧依次具有第一空气室244和第二空气室248。空气室245在由于温度上升等而液体容纳室120内的空气膨胀、从而液体容纳室120内的墨水经由第三大气流路254逆流到空气室245时,通过空气室245捕捉逆流的墨水,以防止逆流的墨水从大气开放口19泄露。另外,多个空气室中,靠近液体容纳室120的第二空气室248的容积大于第一空气室244的容积。由此,即便假设墨水发生了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更下游侧(从液体容纳室120外部远离的一侧)捕获墨水。
在大气导入流路110中,将比空气室245位于更上游侧的流路也称作第一大气导入流路110a,将作为比空气室245位于更下游侧的流路的第三大气流路254也称作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
液体容纳室120从上游侧依次包括:第二容纳室302、液体连通流路330、第一容纳室350。液体连通流路330使第二容纳室302和第一容纳室350连通。
液体引导流路130从上游侧依次包括:狭小流路(第一贯通流路)370、第一液体流路372、第二液体流路378、阀室79、第一铅垂流路382、供应流路388、液体供应部40。在液体供应部40中插入保持器2的液体供应针900。
在制造盒10时,墨水例如在图6中用虚线ML1示意性地表示液面的那样填充至第二容纳室302。当盒10内部的墨水通过打印机1被逐渐消耗时,液面向下游侧移动,大气从上游侧经由大气开放口19流入到盒10内部来取代被消耗的墨水。然后,当墨水进一步消耗时,如在图6中用虚线ML2示意性地表示液面的那样,液面位于第一部件61的表面62的预定部分的下侧。于是,控制单元6利用光学式检测装置5检测出盒10的墨水余量已变少。然后,控制单元6在盒10内部的墨水完全被消耗之前的阶段,停止印刷,通知用户墨水用尽。这是由于:如果墨水完全用尽之后进一步进行印刷,则空气混入印刷头中,可能产生问题。
A-3.利用了第一部件单元的余量状态的检测:
图7是用于说明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方法的第一图。图8是用于说明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方法的第二图。图7和图8是第一容纳室350中配置有第一部件单元60的部分的简要截面图。
光学式检测装置5包括:用于向第一部件单元60射出光的发光元件5a、用于接受从第一部件单元60反射的光的受光元件5b。
棱镜61的表面62根据所接触的流体的折射率而光的反射状态变化。如图7所示,在表面62中被照射光的部分与空气接触的第一情况下,由于棱镜61的折射率和空气的折射率不同,因此,从发光元件5a射向表面62的光被表面62反射,并入射到受光元件5b。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表面62中被照射光的部分与墨水接触的第二情况下,由于棱镜61和墨水的折射率大致相同,因此从发光元件5a射出的光在表面62稍许折射后在墨水内前进。即,能够通过测量入射到受光元件5b的光来检测墨水余量状态。换言之,在液体容纳室120的墨水减少到表面62的一部分与空气接触的程度的情况下,光入射到受光元件5b。另一方面,在液体容纳室120中墨水被充分容纳至墨水位于表面62中被照射光的部分的上侧的程度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光入射到受光元件5b。
如上所述,第一部件(棱镜)61也可以称作是为了光学检测盒10内的墨水余量或墨水有无而使用的部件。在此,光学检测既可以是利用通常使用的光反射型传感器的检测,也可以是利用光透过型传感器的检测。另外,传感器本身既可以是设置在打印机1侧,也可以与盒10一体形成。
A-4.盒的详细构成:
图9是从Y轴正方向侧(第一侧)观察容器主体12的图。图10是从Y轴负方向侧(第二侧)观察容器主体12的图。图11是图9所示的第一容纳室350的放大图。在图11中也一并记载了将狭小流路370示意性且立体地示出的图。在图10所示的容器主体12中,在阀室79内配置有阀单元70。第一侧是指相对于划分液体容纳室120的外形的多个壁中的一个壁12p的Y轴正方向侧。另外,第二侧是指相对于壁12p的Y轴负方向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大气开放口19与第一大气流路210直接连通。第一大气流路210形成在第一侧。蜿蜒流路214通过贯穿容器主体12的连通孔212而与第一大气流路210直接连通。如图10所示,气液分离室220直接与蜿蜒流路214的下游侧端部连通。在气液分离室220的底面形成有连通孔230。另外,在围绕气液分离室220的底面的内壁上形成有堤部222。气液分离膜56粘在堤部222上。另外,“直接连通”是指相连通的流路(室)之间不存在其他流路(室)。换言之,“直接连通”是指相连通的流路(室)之间连接、且相邻配置。即,“直接连通”是指在相连通的流路(室)之间,能够使流体流向一个流路(室)的开口(孔)和能够使流体流向另一个流路(室)的开口(孔)是共同的。
如图9所示,第二大气流路234经由连通孔230与气液分离室220直接连通。第二大气流路234形成在盒10的第一侧。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三大气流路238经由连通孔236与第二大气流路234直接连通。第三大气流路238形成在盒10的第二侧。
如图9所示,空气室245经由连通孔240与第三大气流路238直接连通。空气室245形成在盒10的第一侧。详细地说,空气室245在安装状态下从顶面壁部13延伸形成至底面壁部14。即,顶面壁部13构成空气室245的顶面245a,底面壁部14构成空气室245的底面245b。另外,正面壁部15形成了空气室245的一部分的面。
空气室245包括:包含顶面245a的第一空气室244;包含底面245b的第二空气室248。在安装状态下,第二空气室248比第一空气室244位于更上侧。另外,在空气室245内部配置有板状的分隔壁402。分隔壁402位于第一空气室244和第二空气室248之间。即,在安装状态下,分隔壁402构成第一空气室244的顶面。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分隔壁402构成第二空气室248的底面。第一空气室244的容积小于第二空气室248的容积。
另外,分隔壁402划分第一空气室244和第二空气室248。分隔壁402具有切口246。切口246形成在分隔壁402的端面上。切口246使第一空气室244和第二空气室248连通。详细地说,切口246通过在分隔壁402的端面上粘贴薄膜55(图5A)而作为连通第一空气室244和第二空气室248的连通孔246来发挥功能。切口(连通孔)246的开口面积小于周围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即,在中途包含切口(连通孔)246的预定的流路在切口(连通孔)246处流路截面积最小。例如,切口(连通孔)246的开口面积小于大气开放口19的开口面积。
第二空气室248经由连通孔250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三大气流路254直接连通。另外,在第一侧,与第二空气室248相邻形成有与减压孔84直接连通的减压室84a。在对未使用的盒10注入墨水时的盒10中,减压室84a通过连通孔249而与第二空气室248连通。在向未使用的盒10注入墨水、并在液体容纳室120中容纳墨水之后,连通孔249被堵住,减压室84a成为与其他流路独立的流路。
第二空气室248包括作为空气室连通孔的连通孔250。连通孔250通过将容器主体12在Y轴方向上贯穿来形成。第二空气室248还具有两个空气室板部件304、306。两个空气室板部件304、306分别在安装状态下水平配置。两个空气室板部件304、306在安装状态下空出间隔配置。在安装状态下,两个空气室板部件304、306被配置为与底面245b一起夹着连通孔250。
如图10所示,作为第二大气导入流路的第三大气流路254经由连通孔250与空气室245直接连通。第三大气流路254向正交的两个方向延伸。即,第三大气流路254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流路和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流路。第三大气流路254是形成在容器主体12的第二侧的槽状流路。第三大气流路254在其中途包括狭小大气流路254a,所述狭小大气流路254a通过形成作为液体引导流路130的一部分的供应流路388的部件388而被形成为其流路截面积小于周围的流路截面积。通过部件388,槽状的狭小大气流路254a的底面比周围凸起。
如图9所示,第二容纳室302经由连通孔256与第三大气流路254直接连通。第二容纳室302在安装状态下比第一容纳室350位于更上侧。详细地说,当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水平面的任意地点中的1个地点比较第一容纳室350和第二容纳室302的高度时,第二容纳室302比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侧。
如图9所示,在液体连通流路330中,作为液体连通流路330的上游侧端部的一端部开口311与第二容纳室302直接连通,作为液体连通流路330的下游侧端部的另一端部开口315与第一容纳室350直接连通。一端部开口311通过作为肋条300中的一个的划分壁408的端面的切口来形成。一端部开口311的开口面积小于周围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即,在中途包含一端部开口311的预定的流路在一端部开口311处流路截面积最小。在此,一端部开口311的开口面积优选为墨水可流通并且能够阻碍气泡流通的程度的大小。例如,一端部开口311的开口面积小于后述的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开口面积。另外,液体连通流路330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纳室302和第一容纳室350中的每一个的容积。
如图9和图10所示,液体连通流路330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包括:第一液体连通流路309、第二液体连通流路310、第三液体连通流路314、第四液体连通流路316。第一液体连通流路309通过作为上游侧端部的一端部开口311而直接与第二容纳室302连通。第一液体连通流路309在安装状态下沿水平方向(详细地说是X轴正方向)延伸。第二液体连通流路310经由连通孔308与第一液体连通流路309直接连通。第二液体连通流路310在安装状态下沿铅垂方向(详细地说是铅垂向下方向)延伸。第三液体连通流路314经由连通孔312与第二液体连通流路直接连通。第三液体连通流路314在安装状态下沿水平方向(详细地说是X轴负方向)以及铅垂方向(详细地说是铅垂向下方向)延伸。第四液体连通流路316经由连通孔313与第三液体连通流路314直接连通。另外,第四液体连通流路316的另一端部开口315与第一容纳室350直接连通。第四液体连通流路316在安装状态下主要沿铅垂方向(详细地说是铅垂向上方向)延伸。如上所述,液体连通流路330是至少向正交的两个方向(X轴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弯曲的流路。
如图11所示,第一容纳室350具有通过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二划分壁421被划分的多个划分容纳室。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二划分壁421分别为板状,并且分别构成多个肋条300中的一个。多个划分容纳室包括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第二划分容纳室346、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第一容纳室350还包括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被形成为在其一部分包含第一划分壁420中被开放的端部420p。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被形成为在其一部分包含第二划分壁421中被开放的端部421p。端部421p在第二划分壁421中位于最靠近底面14的那侧。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通过端部420p和划分形成第一容纳室350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来形成。另外,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通过端部421p和划分形成第一容纳室350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来形成。在此,将端部420p、421p与第一容纳室350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变得最小时的间隙分别称作第一、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0、362。
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包括构成第一容纳室350的内壁面的第一部件配置面(底面)350b。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是在安装状态下在第一容纳室350(液体容纳室120)的面中位于最低的位置处的平面。另外,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为矩形。在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上配置有棱镜61。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部件单元60来形成。在此,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不需要完全是平面,面的一部分中也可以有凹凸。即,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只要大致是平面就可以。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成为水平的面。由此,安装状态也可以称作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成为水平的状态(第一状态)。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在棱镜61中,顶边(离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最远的边)成为最高位置。因此,安装状态也可以称作在棱镜61中顶边(形成顶角的脊线61t)成为最高位置的状态。
棱镜61在背面16和正面15相对的相对方向(X轴方向)上被配置在比正面15更靠近背面16的位置处。
第一划分容纳室342与液体连通流路330直接连通。另外,第一划分容纳室342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而与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直接连通。另外,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划分容纳室342比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位于更上侧。第二划分容纳室346和第一划分容纳室342没有直接连通。第二划分容纳室346通过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而与第一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详细地说,第二划分容纳室346仅通过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而与其他区域连通。在此,将第二划分容纳室346也称为上部容纳室346。
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二划分壁421构成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顶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划分壁420以随着从一端部420a朝向靠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另一端部420p而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的平面倾斜。在安装状态下,第二划分壁421以随着从一端部421p朝向靠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另一端部421a而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的平面倾斜。另外,高低的基准面是预定的水平的平面。
第一划分壁420在粘贴薄膜55的端面上形成有切口420r。切口420r形成有两个。第一划分容纳室342和第一部件容纳室344除了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连通之外,还通过切口420r连通。即,切口420r也可以称作连通第一划分容纳室342和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连通孔420r。切口420的开口面积优选为墨水可流通、并且能够阻碍存在于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中的气泡流通的程度的大小。例如,两个切口420r中的每一个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开口面积。
第一划分壁420包括:包含第一划分壁420的一端部420a的第一分离壁420b、以及与第一分离壁420b连接且包含第一划分壁420的另一端部420p的第二分离壁420c。第二分离壁420c相对于水平平面的倾斜程度(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分离壁420b。
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包括第一内壁424,第一内壁424在安装状态下位于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顶面(详细地说是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之间。第一内壁424是多个肋条300中的一个。第一内壁424为板状。第一内壁424被配置为覆盖棱镜61。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内壁424配置在棱镜61的正上方。
第一内壁424的一端部424a与划分形成第一容纳室350的外壁面的一部分300t连接。另外,第一内壁的另一端部424b未与其他部件连接而是被开放。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内壁424以随着从一端部424a朝向另一端部424b而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平面倾斜。换言之,第一内壁424以随着从位于背面16侧的一端部424a朝向位于正面15侧的另一端部424b而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
第一内壁424在粘贴薄膜55的端面上具有切口424r。在安装状态下,切口424r形成在第一内壁424中位于最低的位置处的一端部424a。换言之,切口424t形成在第一内壁424中离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距离最近的位置处。由此,在安装状态下,能够通过切口424r使第一内壁424上的墨水流动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侧(下侧),能够降低墨水残留在第一内壁424上的可能性。另外,切口424r的位置不限于上述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与第一内壁424的一端部424a接触的位置、或接近一端部424a的位置。在此,切口424r也可以称作在安装状态下连通第一内壁424的上侧和下侧的连通孔424r。
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可以分割成如下所述的多个区域来考虑。即,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包括第一底面室344t、作为第一底面室344t以外的部分的第二底面室344w。第一底面室344t是夹在第一内壁424和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之间的区域。即,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底面室344t以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为底面,以第一内壁424为顶面。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1中,在第一底面室344t和第二底面室344w的边界上标注了虚线。
另外,第二底面室344w可以分割为第一分割室344w1和第二分割室344w2。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1中,在第一分割室344w1和第二分割室344w2的边界上标注了单点划线。第一分割室344w1是夹在第一内壁424和第一划分壁420之间的区域。即,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分割室344w1以第一内壁424为底面,以第一划分壁420的一部分为顶面。第二分割室344w2在安装状态下以第一划分壁420的其他一部分以及第二划分壁421作为顶面的一部分。第二分割室344w2经由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与第二划分容纳室346直接连通。
在安装状态下,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比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位于更上侧。在安装状态下,第二划分容纳室346被设置在当将盒10垂直投影到水平平面上时不与棱镜61重叠的不同的位置处。
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被形成为使得棱镜61不位于开口方向362V。开口方向362V是相对于开口面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开口方向362V在安装状态下为铅垂方向。另外,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形成于在安装状态下作为第二划分容纳室346中的最低部分的下端部。
包含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在内的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附近的预定的流路在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从第一划分容纳室342向第一部件容纳室344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也称作“容纳室流动方向”)上具有以下的关系。即,在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上游侧部分,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而变小。另外,在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下游侧部分,流路截面积随着远离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而变大。换言之,在容纳室流动方向上,第一容纳室350中在其中途包含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流路在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处流路截面积最小。
图12是容器主体12的第一底面室344t附近的立体图。利用图11和图12说明第一底面室344t附近的具体构成。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容纳室350具有配置在内部的底面划分壁425。底面划分壁425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延伸。详细地说,底面划分壁425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正面15侧(X轴正方向侧)的一个边延伸。底面划分壁425被设置在当在安装状态下将盒10垂直投影到水平的平面上时不与第一内壁424重叠的位置处。即,底面划分壁425在X轴方向上设置在与第一内壁424不同的位置处。第一内壁424中与棱镜61相对的第一主面425c在安装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
在安装状态下,在比第一内壁424更靠下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液体连通孔369。详细地说,在底面划分壁425中的、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接触的下端部425d形成有液体连通孔369。即,液体连通孔369被设置为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接触。换言之,也可以说液体连通孔369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由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一部分形成。液体连通孔369被形成为沿着底面划分壁425的厚度方向贯穿底面划分壁425。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当将盒10垂直投影到水平平面上时,液体连通孔369位于不与第一内壁424重叠的位置处。液体连通孔369通过形成在底面划分壁425的下端部425d的切口来形成。液体连通孔369使第一容纳室350和狭小流路370直接连通。在此,液体连通孔369也可以称作液体容纳室120的下游侧端部。另外,液体连通孔369也可以称作液体引导流路130的上游侧端部。液体连通孔369沿着X轴方向延伸。
如图11所示,狭小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液体容纳室120中配置有棱镜61的部分(第一部分)61s的流路截面积。第一部分61s是例如液体容纳室120的平行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截面中通过棱镜61的截面61s。第一部分61s是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延伸至第一内壁424的平面。即,配置有棱镜61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也可以说是第一底面室344t中配置有棱镜61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平行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截面”也可以说是与形成棱镜61的顶角的脊线61t垂直的截面。另外,“平行于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截面”也可以说是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垂直且与盒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的截面。在此,截面61s也可以是棱镜61所处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的截面。另外,狭小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在第一容纳室350内朝向狭小流路370而流动的流路中的、以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第二分割室344w2、第一底面室344t的顺序到达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另外,液体连通孔369的开口面积小于后述的狭小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狭小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是指狭小流路370中与狭小流路370所延伸的方向(Y轴方向)垂直的截面370s的面积。预定的位置可以是狭小流路370的任意位置。截面370s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截面。另外,狭小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的平均(狭小流路370的容积除以流路长度的值)可以说小于作为形成在形成有液体容纳室120的一侧(第一侧)的流路的第一侧流路(例如,第一容纳室350、第二容纳室302、空气室245)的流路截面积的平均(第一侧流路的容积除以流路长度的值)。
位于底面划分壁425的Y轴正方向侧的上端部425a以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距离不同的方式其至少一部分倾斜。详细地说,上端部425a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距离随着从液体连通孔369所处的Y轴正方向侧朝向Y轴负方向侧而变大。
如图12所示,第一容纳室350包括连通面370a。连通面370a在安装状态下比液体连通孔369位于更上侧。连通面370a靠近液体连通孔369而配置。换言之,连通面370a与底面划分壁425连接。在X轴方向上,连通面370a隔着棱镜61被配置在与背面16相反的一侧。连通面370a为曲面。连通面370a也可以说是形成狭小流路370的部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连通面370a在安装状态下以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在X轴方向上靠近正面15的方式倾斜。即,连通面370a位于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从棱镜61远离的方向。
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贯通流路370沿着Y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第一贯通流路370从容器主体12的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第一贯通流路370经由液体连通孔369与第一容纳室350直接连通。
接下来,利用图9和图10对比第一贯通流路370位于更下游侧的流路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第一液体流路372与第一贯通流路370直接连通。第一液体流路372所延伸的方向(流路方向)与第一贯通流路370所延伸的方向(流路方向)不同。即,第一液体流路372沿着平行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平面上形成了流路。第一液体流路372包含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流路372a。换言之,流路372a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在安装状态下向铅垂向上方向延伸。第一液体流路372形成在盒10的第二侧。另外,第一液体流路37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液体容纳室120中配置有棱镜61的部分(第一部分)61s(图11)的流路截面积。另外,第一液体流路37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在第一容纳室350内朝向狭小流路370而流动的流路中的、以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第二分割室344w2、第一底面室344t的顺序到达的流路(图11)的流路截面积。
如图9所示,第二液体流路378经由连通孔376与第一液体流路372直接连通。第二液体流路378沿着平行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平面形成了流路。第二液体流路378包含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Z轴负方向上延伸的流路378a。换言之,流路378a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在安装状态下向铅垂向下方向延伸。即,流路372a(图10)和流路378a向彼此相对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二液体流路378形成在盒10的第一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阀室79经由连通孔380与第二液体流路378直接连通。第一铅垂流路382经由阀孔381与阀室79直接连通。第一铅垂流路382在安装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供应流路388经由连通孔384与第一铅垂流路382直接连通。供应流路388是仅由容器主体12形成的流路。供应流路388的流路截面为大致圆形。供应流路388中从底面14突出的部分构成液体供应部40。
A-5.盒的制造方法:
图13是用于说明盒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对通过向被安装在打印机1上使用、且墨水余量为预定值以下的盒10再次注入墨水来制造容纳有墨水的盒10的制造方法(通过所谓填充处理制造盒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盒10的制造方法也可以用于对未使用的盒10注入墨水而制造容纳有墨水的盒10的方法。
如图13所示,盒10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上述说明的盒10的准备工序(步骤S10)、注入墨水来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的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以及改写存储器的工序(步骤s30)。在本实施例中,当以从大气开放口19到供应口42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时,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中进行的注入墨水的注入地点是液体容纳室120、或者比液体容纳室120更靠上游侧的流路。
改写工序(步骤S30)是将设置在盒10的电路基板30上的存储器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改写成可使用值的工序(步骤S30)。在墨水被使用、盒10的墨水余量变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有时在存储器中存储有表示变成预定值以下的墨水余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判断为盒10中没有墨水,有时无法正常地转入印刷动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将存储器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改写成表示容纳有预定值以上的墨水的可使用值。另外,步骤S30可以省略。
图14是用于说明注入墨水的具体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墨水注入利用例如注入器具805来进行。注入器具805具有:液体注入单元800、真空单元802、抽吸器940。液体注入单元800具有:液体注入管835、阀830、注入泵820、罐810。阀830被配置在液体注入管835的上游。注入泵820被配置在阀830的上游。罐810被配置在注入泵820的上游。液体注入管835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液体注入管835的前端部835a开口,墨水可以从前端部835a向外部流出。在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从液体连通流路330注入墨水的情形。真空单元802具有:抽吸管865、阀860、真空室850、真空泵840。阀860被配置在抽吸管865的上游。真空室850被配置在阀860的上游。真空泵840被配置在真空室850的上游。抽吸管865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注射器状的抽吸器940具有抽吸管945。抽吸管945是针状的,并被插入到供应口42内来推起弹簧座44。
图15是液体注入工序的详细流程。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首先在盒10上形成用于将墨水注入到盒10内部的注入口(步骤S202)。注入口可以通过在形成盒10的流路140中的液体容纳室120以及液体容纳室120的上游侧的流路的形成壁上开孔来形成。注入口也可以设置在形成直接注入墨水的预定部分的形成壁上。例如,当从第一空气室244(图9)注入墨水来将墨水容纳(填充)到液体容纳室120时,通过对形成第一空气室244的形成壁开孔来形成注入口。在此,形成第一空气室244的形成壁中的一个为薄膜55(图5A)。另外,形成第一空气室244的形成壁中的另一个为正面壁部15(图9)。注入口可以通过例如利用钻孔机(drill)对形成壁开孔来形成。另外,例如,注入口可以通过将液体注入管835刺入形成壁对其开孔来形成形成。例如,当在薄膜55上形成注入口时,既可以将盖部件11(图3)取下并仅对薄膜55开孔,也可以在薄膜55被盖部件11覆盖的状态下对盖部件11和薄膜55开孔。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对形成流路140的形成壁开孔来形成注入口。另外,通过形成注入口,能够经由注入口容易地将墨水注入到盒10内部。另外,通过对形成壁中的薄膜54、55开孔,能够容易形成注入口。
在形成注入口后,将液体注入管835安装到注入口(步骤S204)。通过步骤S204,从盒10的流路140(图6)中的液体容纳室120、以及液体容纳室的更上游侧将墨水注入到盒10内部(墨水注入)。另外,在直接将液体注入管835刺入形成壁的情况下,步骤S202和步骤S204同时被进行。
在步骤S204之后,通过被安装在大气开放口19的真空单元802开始经由大气开放口19进行盒10内的吸引(步骤S204)。详细地说,在将阀860设为关闭状态并使真空泵840工作来对真空室850的内部充分减压之后,通过将阀860设为打开状态,从大气开放口19对盒10内进行吸引。通过步骤S204,盒10的流路140内部被减压。另外,真空单元802向大气开放口19的安装时间只要是步骤S204开始之前即可,可以在任意时机进行。
在步骤S204之后,从预定部分注入墨水,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步骤S208)。具体来说,在维持从大气开放口19的吸引的状态下,使注入泵820工作并打开阀830。由此,罐810内的墨水从盒10的预定部分被注入。
在步骤S208中,一旦预定量的墨水被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则停止液体注入单元800的动作,墨水注入被停止。然后,真空单元802的动作也被停止。然后,将液体注入单元800和真空单元802从盒10取下。
在步骤S208之后,密封注入口(步骤S210)。注入口的密封是通过例如薄膜、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来进行的。由此,能够降低被容纳在盒10内部的墨水经由注入口流出到外部的可能性。
在从大气开放口19对盒10内部进行了吸引时,阀部件73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墨水不会被注入至阀部件73的更下游侧。由此,在步骤S210之后,使抽吸管945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液体供应部40中的抽吸器940进行吸引动作(步骤S212)。由此,阀部件73打开,墨水从阀部件73的上游侧被导入至下游侧(步骤S212)。
在步骤S212之后,分别用薄膜52、51堵住大气开放口19以及供应口42(步骤S214)。由此,液体注入工序结束。
如上所述,在盒10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向液体容纳室120中容纳墨水,在从大气开放口19至供应口42的流路140中,从液体容纳室120、或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上游侧注入墨水。由此,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时,能够不通过狭小流路370就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由此,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时,能够降低由于气泡滞留在狭小流路370内而阻碍墨水向液体容纳室120的注入的可能性。即,能够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另外,在盒10的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下游侧,除了狭小流路370之外还具有流路截面积小且流路长度长的第一液体流路372。即,如果在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下游侧注入墨水,则在墨水注入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气泡滞留在从注入地点到液体容纳室120的流路的中途的可能性变高。由此,由于所滞留的气泡,墨水向液体容纳室120的流入受到阻碍的可能性变高。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中,通过从液体容纳室120或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上游侧进行注入,能够不经过气泡容易滞留的狭小流路370和第一液体流路372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另外,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具有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覆盖棱镜61的第一内壁424(图9)。由此,能够降低容纳了墨水的盒10被安装在打印机1上以供使用时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可以考虑气泡附着到第一划分壁420(详细地说是第一划分壁420中的与棱镜61相对的面)上的情况。当在气泡附着在第一划分壁420上的状态下棱镜61从墨水液面露出时,原本控制单元6应利用光学式检测装置5检测到“无墨水余量”。然而,如果第一划分壁420上附着有气泡,则存在气泡破裂而墨滴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虽然在液体容纳室120中只残留有控制单元6检测出“无墨水余量”的程度的墨水量,然而如果墨滴附着到棱镜61上,则有时会错误地检测为“有墨水余量”。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具有第一内壁424,能够降低在安装状态下墨滴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能够抑制墨水余量状态的误检测的发生。
另外,第一内壁424以随着从背面16侧的一端部424a朝向正面15侧的另一端部424b而在安装状态下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的平面倾斜(图11)。由此,即便在后述的墨水注入时或使用盒10时等在棱镜61的周围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气泡也能够顺着第一内壁424向远离棱镜61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由此,在棱镜61位于墨水中、原本应检测为“有墨水余量”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因气泡附着到棱镜61上而发生误检测的可能性。即,能够提高利用了棱镜61的墨水余量状态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上述的盒10中,用于使墨水流动到比液体容纳室120更下游侧的液体连通孔369被设置成与配置了棱镜61的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接触(图11)。由此,能够使在打印机1利用棱镜61判定为“无墨水余量”时的实际的墨水液面处于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的面临近的位置处。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是第一容纳室350(液体容纳室120)的面中位于最低位置处的平面。由此,当打印机1判定为“无墨水余量”时,液体容纳室120内的墨水余量成为少量的状态。即,能够避免在液体容纳室120中墨水充足的状态下更换盒10的情况。
在此,液体连通孔369优选具有能够通过毛细力来吸入与液体连通孔369接触、且位于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上的墨水的程度的形状(开口面积)。由此,当将盒10安装在打印机1上使用时,能够消耗残留在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上的墨水。
A-6.关于液体注入工序中的注入地点:
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中,直接注入墨水的部分(注入地点)只要是流路140中的液体容纳室120或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上游侧,则可以是任意地点。以下对注入地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在大气导入流路110中配置有气液分离膜56(图6)。由此,在配置有气液分离膜56的情况下,注入地点优选比气液分离膜56位于更下游侧。由此,能够降低流向液体容纳室120的墨水的流动被气液分离膜56阻碍的可能性。由此,通过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能够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容纳室350。如果注入地点为第一容纳室350,则能够直接向液体容纳室120注入墨水,能够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容纳室350中的经由棱镜61能够从外部看到第一容纳室350内的部分。由此,在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时,能够从外部经由棱镜61看到墨水被注入到液体容纳室120(尤其是第一容纳室350)中的情形。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容纳室350中的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图11)。由此,能够将墨水从配置有棱镜61的第一部件容纳室344注入到盒10内部。另外,构成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顶面的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二划分壁421中的每一个以随着从一端部420a、421p朝向靠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另一端部420p、421a而在安装状态下变高的方式倾斜。由此,当执行液体注入工序(步骤S20)时、搬运盒10时、或者在盒10的使用当中,即便在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盒10的状态设为安装状态,能够将气泡引导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底面室344t(图11)。由此,能够从第一底面室344t注入墨水。另外,第一底面室344t在安装状态下在液体容纳室120中位于最低的位置。由此,例如通过将盒10的姿势设为安装状态下的姿势来进行墨水注入,能够从液体容纳室120的下方到上方依次顺畅地容纳墨水。即,能够降低在被注入的液体容纳室120墨水中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二底面室344w(图11)。第二底面室344w是与配置有棱镜61的第一底面室344t不同的室。因此,通过从第二底面室344w注入墨水,即便在墨水注入时产生了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棱镜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分割室344w1(图11)。在安装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上,第一内壁424位于第一分割室344w1与棱镜61之间。由此,通过从第一分割室344w1注入墨水,即便在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另外,形成第一分割室344w1在安装状态下的顶面的第一划分壁420以随着从一端部420a朝向另一端部420p而变高的方式倾斜(图11)。由此,即便在诸如在注入墨水时或搬运盒时等在第一分割室344w1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盒10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顺着第一划分壁420引导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即,能够将气泡导向远离棱镜61的位置
(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二分割室344w2(图11)。由此,能够从第二分割室344w2直接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120中。另外,构成第二分割室344w2的顶面的第一划分壁420和第二划分壁421分别以在安装状态下随着靠近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由此,即便在诸如在注入墨水时或搬运盒时等在第二分割室344w2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盒10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顺着第一划分壁420、第二划分壁421引导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二划分容纳室346(图11)。棱镜61不处于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的朝向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开口方向362V上。由此,即便在从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通过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尤其是,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在第二划分容纳室346的下端部(图11)。另外,第二容纳室连通口362的开口方向362V在安装状态下为铅垂方向。由此,即便在第二划分容纳室346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盒10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通过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捕捉气泡。另外,当盒10被安装在保持器2上使用的使用时,即便在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比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位于更上侧的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捕捉气泡。即,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划分容纳室342(图11)。由此,能够从与配置有棱镜61的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不同的第一划分容纳室342注入墨水。因此,即便在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在此,在中途包含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流路在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处流路截面积最小(图11)。由此,即便在从第一划分容纳室342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大的气泡在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时也能够被分裂成小的气泡。通过使其成为小的气泡,气泡容易溶解到墨水中,能够缩短气泡存在于墨水中的时间。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将大的气泡分裂成小的气泡,能够降低大的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墨水余量状态的误检测的发生。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液体连通流路330(图9)。液体连通流路330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一容纳室350和第二容纳室302之间。因此,通过从液体连通流路330注入墨水,能够在大致相同的时机将墨水导入到第一容纳室350和第二容纳室302中。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二容纳室302(图9)。由此,能够从与配置有棱镜61的第一容纳室350不同的第二容纳室302注入墨水,即便在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在此,在中途包含一端部开口311的流路在一端部开口311处流路截面积最小(图9)。由此,即便在从第二容纳室302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气泡分裂成小的气泡。由此,能够促进气泡溶解到墨水中。另外,由于如附着到棱镜61上来导致墨水余量状态的误检测的那样大的气泡被分裂成小的气泡,因此能够降低大的气泡到达并附着到棱镜61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降低墨水余量状态的误检测的发生。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大气导入流路110中的气液分离膜56的更下游侧。由此,由于气液分离膜56没有配置在从墨水注入地点到液体容纳室120的流路中,因此墨水向液体容纳室120的流动不会被气液分离膜56阻碍。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大气导入流路110中的空气室245(图9)。由此,能够将墨水注入到空气室245中,空气室245是从盒10的顶面13形成至底面14的大的空间。因此,例如,能够降低液体注入管835误插到别的流路中、从而从别的流路进行墨水注入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从与配置有气液分离膜56的第一大气流路210不同的空气室245注入墨水,因此能够降低在注入墨水时气液分离膜56被墨水弄湿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液分离膜56由于堵塞而只允许气体透过但不允许液体透过的原本的功能下降的可能性。
在此,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空气室245中的第一空气室244(图9)。由此,即便在注入墨水时第一空气室244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由于从远离棱镜61的部分注入墨水,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空气室245中的第二空气室248(图9)。在此,第二空气室248具有被配置成与底面245b一起夹着连通孔250的空气室板部件304、306。由此,即便在注入墨水时在第二空气室248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板部件304、306降低气泡从第二空气室248侵入到连通孔250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棱镜的可能性。
在此,空气室板部件304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在铅垂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从第二空气室248侵入到连通孔250的可能性。另外,能够在两个空气室板部件304之间捕捉气泡。根据以上,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棱镜的可能性。
另外,注入地点也可以位于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图10)。由此,能够从在流路140中位于远离棱镜61且靠近液体容纳室120的位置处的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注入墨水。因此,能够有效地将墨水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20中。另外,即便在注入墨水时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在此,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包括狭小大气流路254a,狭小大气流路254a通过划分形成供应流路388(图10)的部件而被形成为其流路截面积小于周围的流路截面积(图10)。由此,在注入地点比狭小大气流路254a位于更上游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狭小大气流路254a抑制气泡侵入到下游侧,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棱镜61的可能性。
B.变形例: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构成。例如可以进行以下的变形。
B-1.第一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通过制造方法制造出了在液体容纳室120中容纳有墨水的盒10,然而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能够从盒10的外部连续地将墨水注入到盒10的液体供应单元中。
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1200的图。液体供应单元12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盒10、配置在盒10的外部的液体罐880、流通管882。液体罐880能够容纳大容量(例如,比液体容纳室120的容积大的量)的墨水。流通管882将液体罐880和盒10连通。流通管882中的使墨水流出的前端部882a在流路140中位于液体容纳室120或液体容纳室120的更上游侧。由此,即便通过打印机1消耗盒10内的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液体罐880将墨水连续地注入(补充)到盒10中。
B-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注入工序通过形成注入口来安装了液体注入管835(步骤S202、S204),然而进行墨水注入的手段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剥掉薄膜55(图5A)的一部分,并将液体注入管835插入到剥掉后的间隙中来将墨水注入到盒10内部。
B-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注入工序通过利用抽吸器940吸引墨水来将墨水从阀部件73的上游侧导入到下游侧,然而,向阀部件73的下游侧的墨水的导入不限于此。例如,在步骤S208时,也可以从液体供应部40内插入夹具并强制性地将阀部件73设为打开状态。由此,也能够在步骤S208时将墨水导入到阀部件73的下游侧。
B-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部件61使用了棱镜61,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表面62上的光的反射状态根据表面62的状态而变化的部件即可。另外,例如第一部件61也可以是用于使用光学手段检测墨水余量状态的部件。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向外部输出的信号根据周围流体的特性而变化的部件(例如,具有电极对的部件)。另外,例如第一部件除了棱镜61之外,只要是用于检测盒10的墨水余量状态的部件(例如,压电振动元件)即可。
B-5.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盒10被安装在保持器2上(所谓的“架上式”),然而也可以安装在被设置在与保持器2不同的地方的安装部上(所谓的“离架式”)。
B-6.第六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及其墨盒,也能够应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例如,可应用于如下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彩色滤光器用于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喷射包含生物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用针尖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设备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有喷出其他任意微小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滴状,线状拖尾的液体。并且,这里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就可以。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就可以,如黏度高或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如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态的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也包含在“液体”中。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墨水包括通常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凝胶墨水、热熔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
B-7.第七变形例:
以上,虽然说明了各种方式,然而,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另外,在以下的方式中,为了便于参考,对构成要件附加了括弧并标注了实施例中的符号。
方式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10),用于容纳向液体喷射装置(1)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纳容器(10)包括:
用于容纳所述液体的第一容纳室(350);
第一部件(61),所述第一部件(61)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纳室(350)中,并且所述第一部件(61)的表面(62)上的光的反射状态根据与所述表面(62)接触的流体的折射率而改变;
液体引导流路(130),在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的一端部形成有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1)连接的供应口(42),并且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连通,并使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所述液体经由所述供应口(42)流动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1);以及
大气导入流路(110),在所述大气导入流路(110)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口(19),并且所述大气导入流路(110)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连通,并使从所述大气开放口(19)导入的大气流动到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内;
所述第一部件(61)配置在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上,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是划分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多个外壁面中的一个,
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具有第一内壁(424),所述第一内壁(424)在安装状态下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内部,并被设置成在比所述第一部件(61)更靠上侧的位置覆盖所述第一部件(61),其中,所述安装状态是所述液体容纳容器(10)被安装在配置在水平的平面上的所述液体喷射装置(1)中的状态。
根据方式1,通过第一内壁,存在于比第一内壁更上侧的部分的气泡破裂,能够降低液滴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提高利用了第一部件的液体余量状态的检测精度。
方式2.如方式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一内壁(424)以随着从一端部(424a)朝向被开放的另一端部(424b)而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变高的方式倾斜,其中,所述一端部(424a)与划分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外壁面连接。
根据方式2,即便在第一容纳室中的第一内壁和第一部件之间的空间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沿着第一内壁将气泡导向远离第一部件的方向(例如向上方向)。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3.如方式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所述第一内壁(424)的端面具有所述液体能够通过的切口。
根据方式3,当使用液体容纳容器时,能够降低液体残留在第一内壁上的可能性。
方式4.如方式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切口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壁(424)的端面中的与所述一端部接触的位置、或者靠近所述一端部的位置。
根据方式4,在安装状态下,残留在第一内壁上的液体从另一端部向一端部流动。因此,通过将切口设置在与一端部接触的位置、或靠近一端部的位置,能够防止液体残留在第一内壁上。
方式5.如方式1至方式4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包括:
通过多个划分壁被划分的多个划分容纳室(344、342、346);以及
多个容纳室连通口(360、362),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360、362)被形成为使得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流动,并且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360、362)通过所述划分壁的被开放的端部(420p、421p)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所述外壁面之间的间隙来形成,
所述多个划分容纳室包括:
第一部件容纳室(344),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包含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并在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内壁(424);
第一划分容纳室(342),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与第一容纳室的更上游侧直接连通,并且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而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直接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比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位于更上侧,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是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中的一个;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346)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直接连通,并通过第二容纳室(302)连通口(362)而与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直接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室(302)连通口(362)是所述多个容纳室连通口中的另外的一个。
根据方式5,能够将第一容纳室划分为彼此连通的多个划分容纳室。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6.如方式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61)容纳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的顶面包括:所述多个划分壁中的划分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和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的第一划分壁(420);以及所述多个划分壁中的划分所述第一部件(61)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346)的第二划分壁(421),
所述第一划分壁(420)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421)中的每一个以随着从一端部(420a,420p)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另一端部(420p,421a)而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变高的方式倾斜。
根据方式6,即便在注入墨水时或搬运时等在第一部件容纳室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通过将液体容纳容器设为安装状态,也能够将气泡引导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并附着到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7.如方式5或方式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346)比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位于更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346)被设置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10)垂直投影到所述水平平面上时不与所述第一部件(61)重叠的不同位置处,
所述第二容纳室(302)连通口(362)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部件(61)不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室(302)连通口(362)的开口方向(362V)上。
根据方式7,由于第一部件不位于第二容纳室连通口的开口方向上,因此,即便在第二划分室容纳室中存在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通过第二容纳室连通口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8.如方式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二容纳室(302)连通口(362)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346)的下端部,
所述开口方向(362V)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铅垂方向成分。
根据方式8,即便在第一容纳室内存在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气泡引导到在安装状态下比第一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侧的第二划分容纳室中。由此,能够降低第一部件容纳室内的气泡量,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9.如方式5至方式8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342)通过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向所述第一部件容纳室(344)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
在所述第一容纳室(350)中的在中途包含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流路中,所述第一容纳室连通口(360)的流路截面积最小。
根据方式9,即便在第一划分容纳室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时捕捉气泡。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另外,大的气泡通过第一容纳室连通口能够被分裂成小的气泡。
方式10.如方式5至方式9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所述多个划分壁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壁的端面上形成有所述液体能够通过的切口(420r)。
根据方式10,即便在气泡滞留在第一容纳室的容纳室连通口、从而经由容纳室连通口的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被阻碍的情况下,液体也能够通过切口在多个划分容纳室之间流动。
方式11.如方式5至方式10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从所述大气开放口(19)至所述供应口(42)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还具有:
第二容纳室(302),所述第二容纳室(302)比所述第一容纳室(350)位于更上游侧,用于容纳所述液体;以及
液体连通流路(330),所述液体连通流路(33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和所述第二容纳室(302),并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330)的一端部开口(311)与所述第二容纳室(302)直接连通,另一端部开口(315)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直接连通;
在中途包含所述一端部开口(311)的流路中,所述一端部开口(311)的流路截面积最小。
根据方式11,即便在第二容纳室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气泡通过一端部开口时捕捉大量气泡。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另外,大的气泡通过一端部开口能够被分裂成小的气泡。
方式12.如方式1至方式11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110)在中途包含空气室(245),
所述空气室(245)包括:
第一空气室(244);以及
第二空气室(248),所述第二空气室(248)与所述第一空气室(244)通过配置在所述空气室(245)的内部的分隔壁(402)被划分,并且第二空气室(248)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比所述第一空气室(244)位于更下侧;
所述分隔壁(402)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室(244)和所述第二空气室(248)的切口(246)。
根据方式12,即便在第二空气室中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气泡通过切口时,将大的气泡分裂成小的气泡。另外,根据方式12,即便在液体从第一容纳室向大气开放口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分隔壁抑制液体向大气开放口的流动。
方式13.如方式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110)还包括:
第一大气导入流路(110a),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110a)的一端部为大气开放口(19),另一端部与所述空气室(245)连通,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110a)在中途配置有气液分离膜(56);以及
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用于连通所述空气室(245)与第一容纳室(350);
所述第二空气室(248)具有:
空气室连通孔(250),用于将所述第二空气室(248)与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直接连通;
空气室板部件(306、304),所述空气室板部件(306、304)被配置成与划分形成所述第二容纳室(302)的壁面的一部分一起夹着所述空气室连通孔(250),并且所述空气室板部件(306、304)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沿水平方向延伸。
根据方式13,即便在比空气室板部件更上游侧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板部件抑制气泡侵入到下游侧。另外,即便在由于搬运液体容纳容器等而第一容纳室内的液体向大气开放口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气室板部件抑制液体的逆流。
方式14.如方式1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空气室板部件(306、304),
所述多个空气室板部件(306、304)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根据方式14,即便在比空气室板部件更上游侧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多个空气室板部件进一步抑制气泡侵入到下游侧。另外,即便在由于搬运液体容纳容器等而第一容纳室内的液体向大气开放口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多个空气室板部件进一步抑制液体的逆流。
方式15.如方式13或方式1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254)包括狭小大气流路(254a),所述狭小大气流路(254a)通过形成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的部件(388)而被形成为其流路截面积小于周围的流路截面积。
根据方式15,即便在比狭小大气流路更上游侧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狭小大气流路来抑制气泡侵入到下游侧。由此,能够抑制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16.如方式1至方式15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和所述第一容纳室(350)通过液体连通孔(369)直接连通,所述液体连通孔(369)是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的另一端部,
所述液体连通孔(369)被设置在当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10)垂直投影到所述水平平面上时不与所述第一内壁(424)重叠的位置处,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接触。
根据方式16,由于液体连通孔被设置在不与第一内壁重叠的位置处,因此,即便在气泡通过液体连通孔侵入到第一容纳室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滞留在第一内壁附近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17.如方式1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具有板状的底面划分壁(425),所述底面划分壁(425)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容纳室(350)的内部,并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延伸,在底面划分壁(425)的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接触的下端部(425d),沿着厚度方向形成有所述液体连通孔(369),
所述底面划分壁(425)被设置在当所述垂直投影时不与所述第一内壁(424)重叠的位置处,
所述底面划分壁(425)中的与所述第一部件(61)相对的第一主面(425c)从所述第一部件配置面(350b)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铅垂方向延伸。
根据方式17,第一主面从第一部件配置面向铅垂方向延伸。由此,即便在气泡通过液体连通孔侵入到了第一容纳室中的情况下,也能够沿着第一主面引导气泡。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18.如方式1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底面划分壁(425)的上端部(425a)的至少一部分倾斜,以使所述上端部(425a)具有高度不同的部分。
根据方式18,通过底面划分壁的上端部中的低的部分,能够将沿第一主面引导的气泡导入更宽的空间。
方式19.如方式16至方式18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包括:
第一面(14),所述第一面(14)形成所述液体容纳容器(10)的外表面(62)的一部分,在端部形成有所述供应口(42)的液体供应部(40)突出配置在所述第一面(14)上;
第二面(16),所述第二面(16)形成所述外表面(62)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面(16)与所述第一面(14)相交;以及
第三面(15),所述第三面(15)形成所述外表面(62)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三面(15)与所述第一面(14)相交、且与所述第二面(16)相对;
所述第一部件(61)在所述第二面(16)和所述第三面(15)相对的相对方向(X轴方向)上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三面(15)更靠近所述第二面(16)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容纳室(350)具有连通面(370a),所述连通面(370a)在所述相对方向上被配置在隔着所述第一部件(61)而与所述第二面(16)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连通面(370a)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孔(369)更靠上侧的位置处靠近所述液体连通孔(369)而配置,
所述连通面(370a)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在所述相对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面(15)。
根据方式19,即便在气泡通过液体连通孔侵入到了第一容纳室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通面将气泡导向远离第一部件的方向。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
方式20.如方式16至方式19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液体连通孔(369)的一部分由形成在所述第一容纳室(350)所具有的多个壁中的一个壁上的切口构成。
根据方式20,能够容易地形成液体连通孔。
方式21.如方式16至方式20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包括第一贯通流路(370),所述第一贯通流路(370)呈直线状延伸,并经由所述液体连通孔(369)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连通,
所述液体连通孔(369)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贯通流路(370)的流路截面积。
根据方式21,即便在气泡从第一贯通流路经由液体连通孔侵入到第一容纳室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液体连通孔捕捉气泡。由此,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部件的可能性。另外,大的气泡通过液体连通孔能够分裂成小的气泡。
方式22.如方式16至方式21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10),其中,
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在从所述大气开放口(19)至所述供应口(42)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包括:
第一液体流路(372),所述第一液体流路(372)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被形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液体流路(372)具有随着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而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沿铅垂向上方向延伸的部分(372a);
第二液体流路(378),所述第二液体流路(378)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容纳室(350)被形成的一侧相同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液体流路(378)具有随着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而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沿铅垂向下方向延伸的部分(378a);以及
阀室(79),在所述阀室(79)中配置有阀单元(70),所述阀单元(70)用于进行所述液体引导流路(130)的开闭。
根据方式22,第一液体流路和第二液体流路具有向相反方向延伸的流路。由此,即便在第二流路的更下游侧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第一容纳室的可能性。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装置(打印机)
2…保持器
3…第一马达
4…第二马达
5…光学式检测装置
5a…发光元件
5b…受光元件
6…控制单元
7…操作部
8…接口
9…计算机
10…液体容纳容器(盒)
11…盖部件
12…容器主体
12p…壁
13…顶面(顶面壁部、第四面)
14…底面(底面壁部、第一面)
14a…壁
14p…壁
15…正面(正面壁部、第三面)
16…背面(背面壁部、第二面)
17…右侧面(右侧面壁部、第五面)
18…左侧面(左侧面壁部、第六面)
19…大气开放口
20…手柄
30…电路基板
31…基板端子
33…弹簧
40…液体供应部
42…供应口
43…弹簧
44…弹簧座
46…密封部件
48…供应单元
51,52,54,55…薄膜
56…气液分离膜
60…第一部件单元
61…棱镜(第一部件)
61s…第一部分
62…表面
62a…第一表面
62b…第二表面
70…阀单元
71…弹簧座
72…弹簧
73…阀部件
79…阀室
84…减压孔
84a…减压室
110…大气导入流路
110a…第一大气导入流路
120…液体容纳室
130…液体引导流路
140…流路
200…槽
210…第一大气流路
212…连通孔
214…蜿蜒流路
220…气液分离室
222…堤部
230…连通孔
234…第二大气流路
235a…顶面
236…连通孔
238…第三大气流路
240…连通孔
244…第一空气室
245…空气室
245a…顶面
245b…底面
246…连通孔
248…第二空气室
249…连通孔
250…连通孔
254…第三大气流路(第二大气导入流路)
254a…狭小大气流路
256…连通孔
300…壁(肋条)
302…第二容纳室
304…空气室板部件
306…空气室板部件
308…连通孔
309…第一液体连通流路
310…第二液体连通流路
311…一端部开口
312…连通孔
313…连通孔
314…第三液体连通流路
315…另一端部开口
316…第四液体连通流路
330…液体连通流路
342…第一划分容纳室
344…第一部件容纳室
344t…第一底面室
344w…第二底面室
344w1…第一分割室
344w2…第二分割室
346…上部容纳室(第二划分容纳室)
350…第一容纳室
350b…第一部件配置面
360…第一容纳室连通口
362…第二容纳室连通口
362V…开口方向
369…液体连通孔
370…第一贯通流路(狭小流路)
370a…连通面
372…第一液体流路
372a…流路
376…连通孔
378…第二液体流路
378a…流路
380…连通孔
381…阀孔
382…第一铅垂流路
384…连通孔
388…供应流路
402…分隔板
408…划分壁
420…第一划分壁
420a…一端部
420b…第一分离壁
420c…第二分离壁
420p…另一端部
420r…连通孔
421…第二划分壁
421a…另一端部
421p…一端部
424…第一内壁
424a…一端部
424b…另一端部
424r…连通孔
425…底面划分壁
425a…上端部
425c…第一主面
425d…下端部
602…安装部
604…基座部
800…液体注入单元
802…真空单元
805…注入器具
810…罐
820…注入泵
830…阀
835…液体注入管
835a…前端部
840…真空泵
850…真空室
860…阀
865…抽吸管
880…液体罐
882…流通管
882a…前端部
900…液体供应针
940…抽吸器
945…抽吸管
1000…液体喷射系统
1200…液体供应单元

Claims (21)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
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透明部件;
液体引导流路,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将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向外部供应所述液体的供应口连通,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具有截面积比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通过所述透明部件的任意截面的面积都小的流路;以及
大气导入流路,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形成有大气开放口,另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容纳室;以及
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的第二容纳室,
所述第一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透明部件容纳室;
第一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比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方;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且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室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顶部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并倾斜;以及
(b)从所述第一容纳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从能够从外部经由所述透明部件观看所述第一容纳室内的部分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所述顶部包括:划分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和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的第一划分壁;以及划分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的第二划分壁,
所述第一划分壁和所述第二划分壁中的每一个朝向第一容纳连通口倾斜,所述第一容纳连通口将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和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连通,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从第一底面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所述第一底面室位于所述第一内壁与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底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包括:
第一底面室,所述第一底面室位于所述第一内壁和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底部之间;以及
作为所述第一底面室以外的部分的第二底面室;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底面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底面室包括:
第一分割室,所述第一分割室将所述第一内壁作为底部,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一部分作为顶部;以及
第二分割室,所述第二分割室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其他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作为顶部;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一分割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底面室包括:
第一分割室,所述第一分割室将所述第一内壁作为底部,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一部分作为顶部;以及
第二分割室,所述第二分割室将所述第一划分壁的其他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划分壁作为顶部;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分割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比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方,并且被设置在当将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垂直投影时不与所述透明部件重叠的位置处,
连通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和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第二容纳室连通口被形成为使得所述透明部件不位于其开口方向,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容纳室连通口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的下部,
所述开口方向具有铅垂方向分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1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
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透明部件;
液体引导流路,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将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向外部供应所述液体的供应口连通,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具有截面积比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通过所述透明部件的任意截面的面积都小的流路;以及
大气导入流路,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形成有大气开放口,另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容纳室;
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的第二容纳室;以及
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液体连通流路,
所述第一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透明部件容纳室;
第一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比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方;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且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室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顶部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并倾斜;以及
(b)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
12.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
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透明部件;
液体引导流路,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将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向外部供应所述液体的供应口连通,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具有截面积比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通过所述透明部件的任意截面的面积都小的流路;以及
大气导入流路,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形成有大气开放口,另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容纳室;
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的第二容纳室;以及
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室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液体连通流路,
所述第一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透明部件容纳室;
第一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比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方;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且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室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顶部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并倾斜;以及
(b)从所述第二容纳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包括:连通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一端部开口;以及连通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和所述第一容纳室的另一端部开口,
连通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和所述第二容纳室的所述一端部开口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任意位置的截面积。
14.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a)准备液体容纳容器的工序,其中,该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
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透明部件;
液体引导流路,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将所述液体容纳室与向外部供应所述液体的供应口连通,所述液体引导流路具有截面积比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通过所述透明部件的任意截面的面积都小的流路;以及
大气导入流路,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形成有大气开放口,另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在所述大气导入流路的中途配置有气液分离膜,
所述液体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第一容纳室;以及
比所述第一容纳室位于更上游的第二容纳室,
所述第一容纳室包括:
配置有所述透明部件的透明部件容纳室;
第一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比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位于更上方;以及
第二划分容纳室,所述第二划分容纳室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直接连通,并且不与所述第一划分容纳室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容纳室具有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透明部件容纳室的顶部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并倾斜;以及
(b)从所述气液分离膜的更下游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包括:
第一大气导入流路,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的一端部为大气开放口,并且在第一大气导入流路的中途配置有所述气液分离膜;以及
空气室,所述空气室与所述第一大气导入流路连通,并且所述空气室的顶部由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上壁形成,所述空气室的底部由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中的与所述上壁相对的底壁形成;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空气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空气室包括:
包含所述顶部的第一空气室;以及
第二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通过所述空气室的内部的分隔壁被划分,所述第二空气室包含所述底部,
在所述分隔壁上形成有将所述第一空气室和所述第二空气室连通的切口,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一空气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包括比所述空气室位于更下游的第二大气导入流路,
所述空气室包括:
包含所述顶部的第一空气室;以及
第二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室与所述第一空气室通过所述空气室的内部的分隔壁被划分,所述第二空气室包含所述底部;
所述第二空气室包括:
空气室连通孔,所述空气室连通孔将所述第二空气室和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连通;以及
空气室板部件,所述空气室板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底部一起夹着所述空气室连通孔,并且所述空气室板部件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空气室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空气室板部件,
所述多个空气室板部件在铅垂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大气导入流路包括比所述空气室位于更下游的第二大气导入流路,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具有狭小大气流路,所述狭小大气流路的截面积小于周围的流路截面积,
在所述工序(b)中,从所述第二大气导入流路中的所述狭小大气流路的更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
21.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的液体容纳容器。
CN201310102817.5A 2012-05-31 2013-03-27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448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4157A JP6115029B2 (ja) 2012-05-31 2012-05-31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2-124157 201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8372A CN103448372A (zh) 2013-12-18
CN103448372B true CN103448372B (zh) 2016-02-03

Family

ID=48095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2817.5A Active CN103448372B (zh) 2012-05-31 2013-03-27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33914B2 (zh)
EP (1) EP2669091B1 (zh)
JP (1) JP6115029B2 (zh)
CN (1) CN1034483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5556B2 (ja) * 2012-05-31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US9855762B2 (en) * 2014-05-16 2018-01-02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Damper and ink circulation method
JP6528478B2 (ja) * 2015-03-12 2019-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436351B2 (ja) * 2015-03-27 2018-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タンク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揮発性有機化合物の吸着方法
JP6657583B2 (ja) * 2015-03-31 2020-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JP2018122464A (ja) * 2017-01-31 2018-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US11827027B2 (en) * 2019-03-04 2023-11-28 E-jet Technology Co., Lt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ink cartridge, and remanufactured ink cartridg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4400B1 (en) * 1998-09-01 2002-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cartridge including liquid container, printing apparatus using cartridge and liquid discharge printing apparatus
EP1669200A1 (en) * 2001-05-17 2006-06-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CN101391529A (zh) * 2008-11-05 2009-03-25 孙荣华 带透光窗的分体墨盒
CN201604354U (zh) * 2010-01-13 2010-10-13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及喷墨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4870A (ja) 1995-12-26 1997-07-08 Kao Corp インク補充装置
JPH10323993A (ja) * 1997-02-19 1998-12-08 Canon Inc 検出システム、該検出システムを用い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と液体収納容器、及び、光量変化受光システム
MXPA04012681A (es) * 2003-12-26 2005-07-01 Canon Kk Recipiente para liquido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liquido.
JP4604567B2 (ja) * 2004-06-18 2011-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4101230B2 (ja) * 2004-12-08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蔵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793163B2 (ja) * 2005-11-30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4407678B2 (ja) * 2006-08-12 2010-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KR100936840B1 (ko) 2006-08-11 2010-01-14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주입 방법,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JP5206118B2 (ja) * 2008-05-27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14920A (ja) * 2009-03-19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JP5565029B2 (ja) * 2010-03-29 201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JP5569475B2 (ja) * 2010-09-03 2014-08-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4400B1 (en) * 1998-09-01 2002-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cartridge including liquid container, printing apparatus using cartridge and liquid discharge printing apparatus
EP1669200A1 (en) * 2001-05-17 2006-06-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CN101391529A (zh) * 2008-11-05 2009-03-25 孙荣华 带透光窗的分体墨盒
CN201604354U (zh) * 2010-01-13 2010-10-13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及喷墨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33914B2 (en) 2014-05-27
CN103448372A (zh) 2013-12-18
EP2669091B1 (en) 2016-03-23
JP2013248785A (ja) 2013-12-12
US20130321534A1 (en) 2013-12-05
JP6115029B2 (ja) 2017-04-19
EP2669091A3 (en) 2014-12-31
EP2669091A2 (en)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8372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44837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KR101097012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04548B2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12833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JP610214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KR101096845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3449756U (zh)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TWI402180B (zh) 液體供給系統及用於其之製造方法
CN101612834A (zh)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19503B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JP2009285966A (ja) 液体収容体
JP5245958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0284901A (ja)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861732B2 (ja) 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方法
US11072180B2 (en) Ink tank
CN10366059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JP2010214925A (ja) 液体収容体
CN104626754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