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6664A -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6664A
CN1946664A CNA2005800124179A CN200580012417A CN1946664A CN 1946664 A CN1946664 A CN 1946664A CN A2005800124179 A CNA2005800124179 A CN A2005800124179A CN 200580012417 A CN200580012417 A CN 200580012417A CN 1946664 A CN1946664 A CN 1946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ylene
compound
magnesium compound
magnesium
catalys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124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6664B (zh
Inventor
棚濑省二朗
薮乃内伸浩
小中泽岳仁
贞岛孝典
片山清和
田中谦次
野田英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6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6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3/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2 or 12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3/003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2 or 12 of the Periodic Table without C-Metal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3/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2 or 12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3/02Magnesium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9/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not belonging to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9/68Preparation of metal alcoholates
    • C07C29/70Preparation of metal alcoholates by converting hydroxy groups to O-meta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1/00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07C31/28Metal alcoh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08F297/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 C08F297/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08F297/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 C08F297/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 C08F297/08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coordination type polymerising mono-olefins the monomers being ethylene or propyl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02Carriers theref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Mg(OC2H5) 2-n (OR1) n…(I)[式中,R1为CmH2m+1 (m为3~10的整数),n为0<n<0.35]。本发明还提供使用该镁化合物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还提供使用该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制备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等烯烃均聚物的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以及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本发明还涉及包含均聚物、共聚物的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丙烯系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粘附感少、低温热封性和抗冲击性优异的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颗粒的流动特性优异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可用于要求刚性和抗低温冲击性的汽车部件、家电部件、食品用途等领域,颗粒流动特性优异,制备方面负担少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使乙烯或丙烯等均聚或共聚的催化剂,广泛采用了使氯化镁或醇化镁不经粉碎即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载体原料使用的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催化剂活性或改善聚合物的粉末形态等。
例如,为了改善所生成聚合物的粒径、形状等形态学特性,已知有在二氧化硅等无机氧化物上担载镁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63-280707号公报);或者使用将镁化合物先溶解于醇等溶剂中,然后再使其沉淀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8-000811号公报)等。
但是,这些方法必须进行镁化合物的担载、溶解、沉淀等处理,因此工程极其复杂,并且还有催化剂的性能稳定性方面差的缺点。
还有人公开了使金属镁、乙醇等醇和特定量的卤素进行反应,使用所得的镁化合物作为载体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4-130107号公报)。但是,该方法中,根据条件不同,所得聚合物粉末的形状(表面平滑性)未必足够。
还有人公开了使金属镁和乙醇在无溶剂且在碘存在下反应,在醇的回流下保持数小时,制备载体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3-074341号公报),但是该方法中,所得载体的平滑度也不够。
又有人公开了使金属镁和乙醇在碘存在下反应,得到满足球形度S<1.60、粒径分布指数P<5.0的镁化合物(参照日本特开平04-370104号公报)。但是,该载体虽然球形度优异,粒径分布也优异,但是担载催化剂成分进行聚合时,所得粉末颗粒可能破碎。
还有人公开了使球形度S<4.0的金属镁、乙醇和碘反应得到的镁化合物(参照国际公开第03/099749号小册子)。但是,该镁化合物粒径分布狭窄,球形度也小,对于能够使用的原料镁有严格限制。
使丙烯与其它α-烯烃共聚所得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其与丙烯的均聚物相比,抗冲击性、透明性优异,并且熔点比较低,因此具有低温热封性也优异等特性,一直被应用于以各种薄膜等包装材料领域为中心的广泛的用途中。
已知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例如有丙烯和乙烯的无规共聚物、丙烯和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无规共聚物、还有丙烯和乙烯和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α-烯烃的三元无规共聚物等。
已知上述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中,如果使与丙烯共聚的单体的共聚量比增大,则可使熔点降低,抗冲击性、低温热封性可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中,共聚单体的组成比越大,则具有粘性状的低分子量非晶成分增加,薄膜成型时的粘附成分量增多,抗粘连性有变差倾向,损害商品价值,同时根据用途不同,其使用受到限制。
制备丙烯系无规共聚物时,一直以来广泛使用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有机铝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的含有电子供体的用于烯烃聚合物的催化剂(例如日本特开平09-02531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9-05932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9-06741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287710号公报),但以烃溶剂或丙烯作为介质进行制备时,随着低分子量非晶成分的副产物量增加,会出现共聚物颗粒之间附着等,或聚合体系的粘度增加而导致产率降低,有时在生产上产生重大问题。
通过气相聚合制备时,除低分子量非晶成分增加或熔点降低之外,伴随反应速度的增加,反应热增加,颗粒容易熔化,反应器内共聚物颗粒之间附着或熔合形成块状,容易引起在反应器内的附着。其结果,在将粉末从聚合反应器内排出时,容易发生阻塞等,产率降低,或者最坏的情况下可以导致必须中止聚合等问题。
另一方面,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例如含有结晶性丙烯聚合物部分和非晶性丙烯·乙烯共聚物部分(橡胶部分)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具有刚性高且抗低温冲击性优异的性质,因此除通常的注塑用途之外,也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家电部件、食品领域等用途中。
橡胶部分含量高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表现出优异的抗低温冲击性,因此在汽车部件用途等中,人们希望橡胶部分的比例更高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但是,这样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难以制备,因此常采用在丙烯系嵌段共聚物中混合乙烯·丙烯橡胶等烯烃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弹性体,以提高抗冲击强度的方法。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通常如下制备:在第一步骤中将丙烯进行均聚或与少量的其它α-烯烃共聚,然后在第二步骤中使丙烯和乙烯和/或其它α-烯烃共聚,制备橡胶部分。
第二步骤大多通过气相反应实施,但是由于橡胶部分具有粘性,因此在嵌段共聚物制备中,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的粘附性增加,在聚合反应器内的流动性变差,同时粉末颗粒之间的凝聚、在聚合反应器内发生附着等在制造方面出现问题。
第二步骤中,如果要增加橡胶部分的量,上述问题是很显著的,因此可能导致必须中止聚合等问题。因此,目前的现状是在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制备中,橡胶部分的比例受到限制。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中,人们对制备大量含有橡胶部分的颗粒的技术提出了几种方案。
例如日本特开平9-506319号公报中公布了一种制备技术,其中在第一聚合步骤中,使用以镁、钛和卤素为必须成分的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制备结晶性聚丙烯部分,在第二聚合步骤中使用所谓的金属茂催化剂,制备非晶性丙烯·乙烯共聚物部分。
但是该技术中,第一聚合步骤后,必须有使催化剂失活的步骤,步骤变复杂。
日本特开2002-03012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含有镁、钛、卤素、电子供体和铝作为催化剂成分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技术。
但是,所使用的固体催化剂是与以下公知技术类似的催化剂技术:在二氧化硅等无机多孔质氧化物上担载镁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63-280707号公报);先将镁化合物溶解于醇等溶剂中,然后再沉淀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8-811号公报);使金属镁、乙醇等醇反应,使用所得醇化镁化合物作为载体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4-130107号公报)等,这些技术尚不足以解决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在制备方面的问题。
基于以上技术背景,人们希望出现一种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颗粒流动特性、可制备刚性和抗冲击性优异的成型品、制造方面的负担少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的制造技术。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设,其目的在于提供无须降低全同立构规整度等性能即显示高活性,可得到粉末流动性优异的烯烃聚合物的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以及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
本发明鉴于以上课题,目的还在于提供可以制备粘附成分少、低温热封性和抗冲击性优异的薄膜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提供稳定地制备该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方法。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设,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优异的颗粒流动特性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改善作为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原料载体的镁化合物,可实现本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聚合物等。
1.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n  ···(I)
[式中,R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n为0<n<0.35]。
2.上述1的镁化合物,其中n为0.005~0.3。
3.上述1或2的镁化合物,其中式(1)所示的平滑度(Sm)低于1.20:
              Sm=(L1/L2)3  ···(1)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4. 1~3中任一项的镁化合物制备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加入(1)金属镁、(2)乙醇、(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和(4)相对于1克原子上述金属含有0.0001克原子以上的卤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并反应,其中在(2)和(3)的全部使用量中,(3)/(2)的摩尔比为0.001~0.3。
5.上述4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醇为正丁醇。
6.上述4或5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卤素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为氯化镁。
7.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的载体,该载体实质上含有1~3中任一项的镁化合物。
8.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成分是使上述7的载体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
9.上述8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成分是再使卤素化合物和/或电子给予性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
10.上述9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卤素化合物是四氯化硅。
11.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化合物(A)和(B)、或者含有下述化合物(A)、(B)和(C)。
(A)8~10中任一项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12.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11中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
13.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催化剂成分是使下述成分(a)和(b),下述成分(a)、(b)和(c),下述成分(a)、(b)和(d),或者下述成分(a)、(b)、(c)和(d)反应而得到的。
(a)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1)n·····(I)
(式中,n为0<n<0.35,R1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
(b)式(II)所示化合物:
            Ti(OR2)sX4-s  ·····(II)
(式中,X为卤素原子,R2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OR2可以相同也可不同,s为0~4的整数);
(c)卤化物;
(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14.上述13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n为0.005~0.3。
15.上述13或14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的下式所示的平滑度(Sm)低于1.2:
                  Sm=(L1/L2)3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16. 13~15中任一项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是将下述成分(1)~(4)反应而得到的镁化合物。
(1)金属镁;
(2)乙醇;
(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
(4)相对于1克原子镁,含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17.上述16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醇(3)为正丁醇。
18.上述16或17中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卤素(4)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4)为氯化镁。
19.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成分(A)、(B)和(C),或者含有下述成分(A)和(B)。
(A)上述13~18中任一项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
20.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上述19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的至少一种其聚单体进行无规共聚。
21.上述20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上述成分(A)、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或第一有机硅化合物(C-1)存在下,将丙烯和/或共聚单体单独或将两种以上接触,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
接着,在该预聚催化剂成分、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有机硅化合物(C-2)存在下,使丙烯与共聚单体共聚。
22.薄膜或片材,该薄膜或片材含有通过上述20或21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
23.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催化剂成份是使下述成分(a)和(b),下述成分(a)、(b)和(c),下述成分(a)、(b)和(d),或者下述成分(a)、(b)、(c)和(d)反应而得到的。
(a)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1)n·····(I)
(式中,n为0<n<0.35,R1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
(b)式(II)所示的化合物:
               Ti(OR2)sX4-s·····(II)
(式中,X为卤素原子,R2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OR2可以相同或不同,s为0~4的整数);
(c)卤化物;
(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24.上述23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n为0.005~0.3。
25.上述23或24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的下式所示平滑度(Sm)低于1.2:
                   Sm=(L1/L2)3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26.上述23~25中任一项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是使下述成分(1)~(4)反应而得到的镁化合物。
(1)金属镁;
(2)乙醇;
(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
(4)相对于1克原子镁,含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27.上述26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醇(3)为正丁醇。
28.上述26或27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卤素(4)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4)为氯化镁。
29.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成分(A)、(B)和(C),或者含有下述成分(A)和(B)。
(A)上述23~28中任一项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30.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上述29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催化剂存在下,制备丙烯均聚物、或者乙烯含量为4%重量以下的丙烯系共聚物的步骤;
将丙烯、乙烯和/或碳原子数为4~10的α-烯烃共聚,制备橡胶部分的步骤。
31.上述30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上述成分(A)、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或第一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1)存在下,使丙烯和/或共聚单体单独或将两种以上接触,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
接着,在该预聚催化剂成分、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2)存在下,使丙烯与共聚单体共聚。
32.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由上述30或31的制备方法制备,具有下述(i)、(ii)和(iii)所示的性状。
(i)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相对于全体的比例为5~60%重量,特性粘度[η]为1~20dl/g,丙烯构成单元为80~40%wt;
(ii)不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相对于全体的比例为95~40%重量,特性粘度[η]为0.5~2.0dl/g;
(iii)以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的量为A(%wt),以该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的特性粘度[η]为B(dl/g),此时表示颗粒流动特性的流动性FA(ml/秒)为FA>100-1.8×A/B。
本发明可提供无需使全同立构规整度等性能降低即显示高活性,可获得粉末流动性优异的聚烯烃聚合物的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以及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可制备粘附成分少、低温热封性和抗冲击性优异的薄膜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可提供具有优异的颗粒流动特性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使用以在特定条件下制备的镁化合物作为原料载体的固体催化剂,可以制备流动特性优异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可高效、稳定地提供刚性和抗冲击性优异,可用作汽车部件、家电部件、食品用途等领域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
附图简述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镁化合物颗粒近似的椭圆的一个例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制备中使用的催化剂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制备中使用的催化剂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所得的薄膜的热封温度和抗粘连性的测定方法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含有镁、过渡金属以及根据需要含有卤素化合物和/或电子给予性化合物,是使以下的(a)镁化合物、(b)过渡金属化合物、以及根据需要的(c)卤素化合物和/或(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的特征是:使用含有(A)固体催化剂成分、(B)有机金属成分、并且根据需要含有(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的聚合催化剂。
本发明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特别使用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
以下对各催化剂成分、制备方法、聚合方法等进行说明。
[I]各催化剂成分
(A)固体催化剂成分
(a)镁化合物
镁化合物(a)如式(I)所示,该化合物为固体状。
           Mg(OC2H5)2-n(OR1)n  ···(I)
[式中,R1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n为0<n<0.35]。
本发明中,使用该镁化合物(a)作为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A)的载体。该载体只要是实质上含有式(I)所示镁化合物(a)即可。
这里,“实质上”不仅是指单纯含有Mg(OC2H5)2-n(OR1)n的情况,也包括其中含有极微量的杂质的情况(例如在板状晶体Mg(OC2H5)2-n(OR1)n凝聚成近似球形的载体表面上,附着有MgI2等卤化镁的醇络合物的情况等)。本发明中,即使是含有杂质的情况,只要Mg(OC2H5)2-n(OR1)n的纯度为95%以上,则可以将其作为载体使用。优选的纯度为98%以上,更优选99%以上。
式(I)中,如果n在0<n<0.35范围之外,则接近于二乙醇化镁或碳原子数为3~10的二醇化镁的性质,因此难以体现所需效果,不优选。即,n为0时,难以使载体的平滑度低于1.20。而n为0.35以上时,载体过于柔软,难以保持固体状。本发明中,优选将镁化合物(a)的组成置于Mg(OC2H5)1.995(OR1)0.005至Mg(OC2H5)1.7(OR1)0.3之间,即,使n为0.005~0.3。
为了使n在0<n<0.35之间,在后述的镁化合物(a)的制备中,可以将所使用的各醇的量设定为碳原子数3~10的醇/乙醇=0.001~0.3(摩尔比)。
CmH2m+1所示的R1优选为正C3H7、正C4H9、正C5H11、正C6H13、正C7H15、正C8H17
镁化合物(a)中,式(1)所示平滑度(Sm)优选低于1.20,更优选低于1.15。
                Sm=(L1/L2)3  ···(1)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若平滑度为1.20以上,则所得聚合物粉末的流动性可能降低。
为了使平滑度低于1.20,在制备后述的镁化合物(a)时,可以使所使用的各醇的总量为:碳原子数3~10的醇/乙醇=0.001~0.3(摩尔比)。
与镁化合物(a)近似的椭圆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
镁化合物(a)可如下制备:使(1)金属镁、(2)乙醇、(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和(4)相对于金属镁含有0.0001克原子以上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反应获得。通常,(2)和(3)的总使用量按照(3)/(2)的摩尔比为0.001~0.3的范围内加入并反应。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原子数为3~10的醇可以例举: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异丁醇、叔丁醇、3-甲基丁醇、正戊醇、环戊醇、2-甲基戊醇、3-甲基戊醇、正己醇、环己醇。并且优选的例子有: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特别优选正丁醇。
本发明中,对乙醇和碳原子数为3~10的醇(以下将它们总称为醇)的纯度和含水量没有特别限定,如果使用含水量多的醇,则金属镁的表面生成氢氧化镁,因此优选使用含水量为1%以下、特别是为2,000ppm以下的醇。为了获得更良好的形态特性,优选水分越少越好,通常优选200ppm以下的醇。
对于卤素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氯、溴或碘,特别优选碘。对含卤素化合物的种类没有限定,只要是含有卤素原子的化合物,可以使用任何化合物。此时,对卤素原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氯、溴或碘。含卤素化合物中,特别优选含卤素金属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MgCl2、MgI2、Mg(OEt)Cl、Mg(OEt)I、MgBr2、CaCl2、NaCl、KBr等。其中特别优选MgCl2。对它们的状态、形状、粒度等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何形式,例如可以以醇系溶剂(例如乙醇)中的溶液形式使用。
对乙醇和碳原子数为3~10的醇的使用总量没有限定,但是优选相对于1mol金属镁,使用2~100mol,特别优选5~50mol。该总量过多,则形态特性良好的镁化合物(a)的收率下降,过少,则在反应槽中的搅拌难以顺利进行。不过,该摩尔比并不仅限定于此。
卤素或含卤素化合物相对于1克原子金属镁可以使用0.0001克原子以上,优选0.0005克原子以上,进一步优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低于0.0001克原子时,则与将其作为反应引发剂使用的量没有大差别,使用所得镁化合物(a)作为固体催化剂成分(A)的载体时,聚合活性或烯烃聚合物的形态特性等出现不良。
本发明中,可以将卤素和含卤素化合物分别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分别结合使用两种以上。还可以将卤素和含卤素化合物结合使用。将卤素和含卤素化合物结合使用时,相对于1克原子金属镁卤素和含卤素化合物中全部卤素原子的量使用0.0001克原子以上,优选0.0005克原子以上,进一步优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
对于卤素和/或含有卤素化合物的使用量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在可得到本发明所使用的镁化合物(a)的范围内适当选择。通常优选使用低于0.06克原子的量。
本发明中,通过适当选择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的使用量,在制备镁化合物(a)时,可以自由控制其粒径。具体来说,镁化合物(a)的平均粒径可以通过烯烃聚合工艺的种类或固体催化剂成分的种类等适当变更。
镁化合物(a)的平均粒径优选10~80μm,具体以丙烯聚合工艺为例,如下所示。
Spheripol型工艺时:30~50μm;
Unipol型工艺时:10~20μm;
Novolen型工艺时:30~60μm;
Hypol型工艺时:10~20μm。
在镁化合物(a)的制备中,使金属镁、乙醇、碳原子数为3~10的醇、以及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反应至没有氢气的发生(通常为10~30小时)。具体来说,可通过使用碘作为卤素时,向金属镁的醇溶液中加入固体碘,然后加热进行反应的方法;向金属镁的醇溶液中滴加碘的醇溶液,然后加热进行反应的方法;以及将金属镁的醇溶液加热,同时滴加碘的醇溶液进行反应的方法等来制备。
上述任何方法都优选在惰性气体(例如氮气、氩气)气氛下,根据情况使用惰性有机溶剂(例如正己烷等饱和烃)进行。
关于金属镁、乙醇、碳原子数为3~10的醇、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的加入,无须从最初分别全量加入,可以是分次加入。特别优选的方式是最初全量加入醇,然后分成数次加入金属镁的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防止氢气一次性大量发生,从安全方面考虑非常优选。另外,也可以使反应槽小型化。并且,可以防止由于氢气一次性大量发生而引起的同时伴有醇或卤素等的飞沫。分割的次数可根据反应槽的规模确定,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操作的麻烦程度,通常优选5~10次。
另外,反应自身可以是间歇式、连续式的任何形式。还可以采用一种上述方法的变换方法:向最初全量加入的醇中先少量加入金属镁,将反应生成的产物分离除去到另外的槽中,然后再少量加入金属镁,将该操作重复多次。
将这样所得的镁化合物(a)用于制备固体催化剂成分(A)时,可以使用干燥的镁化合物(a),还可以在过滤后用庚烷等惰性溶剂洗涤后使用。
上述任何情况下,本发明所用的镁化合物(a)都无须进行粉碎或用于集中粒径分布的分级操作,即可用于以下的步骤。该镁化合物(a)近似于球状,并且粒径分布成窄幅状,颗粒之间的球形度差异小。
镁化合物(a)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还可以担载于二氧化硅、氧化铝、聚苯乙烯等支撑体上,还可以与卤素等制成混合物使用。
(b)过渡金属化合物
本发明所使用的过渡金属化合物(b)只要是作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金属茂催化剂及其它公知的用于烯烃聚合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使用的化合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本发明中,优选使用下式(II)所示钛化合物作为上述过渡金属化合物。
           Ti(OR2)sX4-s  ·····(II)
(式中,X为卤素原子,R2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OR2可以相同或不同,s为0~4的整数)。
式(II)中,X表示卤素原子,其中优选氯原子和溴原子,特别优选氯原子。
R2为烃基,可以是饱和基团或不饱和基团,还可以是直链或具有支链的或者环状基团,特别优选烷基、烯基、环烯基、芳基和芳烷基等,更特别优选直链或支链的烷基。存在多个-OR2时,它们可以互相相同或不同。R2的具体例子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癸基、烯丙基、丁烯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己烯基、苯基、甲苯基、苄基、苯乙基等。
s优选为0~2、更优选为0~1的整数。
式(II)所示的含卤素钛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四甲氧基钛、四乙氧基钛、四正丙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四正丁氧基钛、四异丁氧基钛、四环己氧基钛、四苯氧基钛等四烷氧基钛;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等四卤化钛;三氯化甲氧基钛、三氯化乙氧基钛、三氯化丙氧基钛、三氯化正丁氧基钛、三溴化乙氧基钛等三卤化烷氧基钛;二氯化二甲氧基钛、二氯化二乙氧基钛、二氯化二异丙氧基钛、二氯化二正丙氧基钛、二溴化二乙氧基钛等二卤化二烷氧基钛;氯化三甲氧基钛、氯化三乙氧基钛、氯化三异丙氧基钛、氯化三正丙氧基钛、氯化三正丁氧基钛等一卤化三烷氧基钛等。其中,从聚合活性角度考虑,优选含高卤素钛化合物,特别优选四氯化钛。这些钛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c)卤化物
卤化物有四氯化硅、四溴化硅、四氯化锡、氯化氢等,其中特别优选四氯化硅。这些卤化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本发明中,根据需要使用电子给予性化合物。使用电子给予性化合物,则所得烯烃聚合物的全同立构规整度提高,因此优选。电子给予性化合物有:醇类、酚类、酮类、醛类、羧酸、丙二酸、有机酸或无机酸的酯类,一醚、二醚或多元醚等醚类等含氧电子供体,或者氨、胺、腈、异氰酸酯等含氮电子供体。其中,优选多元羧酸的酯类,进一步优选芳族多元羧酸的酯类。从聚合活性的角度考虑,特别优选芳族二羧酸的单酯和/或二酯。另外,酯部分的有机基团优选直链、支链或环状的脂族烃。
具体有:邻苯二甲酸、萘-1,2-二甲酸、萘-2,3-二甲酸、5,6,7,8-四氢化萘-1,2-二甲酸、5,6,7,8-四氢化萘-2,3-二甲酸、茚满-4,5-二甲酸、茚满-5,6-二甲酸等二甲酸的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丙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正己基、环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4-甲基己基、2-乙基己基、3-乙基己基、4-乙基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2-乙基戊基、3-乙基戊基等二烷基酯。其中,优选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另外优选酯部分的有机基团的碳原子数为4个以上的直链、或支链的脂族烃。
其具体例子优选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B)有机铝化合物
对有机铝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优选使用具有烷基、卤素原子、氢原子、烷氧基的有机铝化合物,铝氧烷(アルミノキサン)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具体来说,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辛基铝等三烷基铝;二乙基一氯化铝、二异丙基一氯化铝、二异丁基一氯化铝、二辛基一氯化铝等二烷基一氯化铝;乙基三氯化铝等烷基三卤化铝;甲基铝氧烷等链状铝氧烷等。这些有机铝化合物中,优选具有碳原子数1~5个的低级烷基的三烷基铝,特别优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这些有机铝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正式聚合和预聚中所使用的有机铝化合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本发明中,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为无规共聚物时,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为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作为第三成分。使用该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则所得烯烃聚合物的全同立构规整度提高,因此优选。
电子给予性化合物可以使用具有烷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其中,特别优选使用具有烷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
该具有烷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乙基甲氧基硅烷、三乙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乙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丙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丙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仲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庚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辛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壬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癸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3,3,3-三氟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双(2-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双(2,3-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α-萘基-1,1,2-三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正十四烷基-1,1,2-三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肉豆寇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仲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甲氧基硅烷、异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降冰片烷三甲氧基硅烷、茚基三甲氧基硅烷、2-甲基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甲基环戊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丙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叔丁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丁氧基硅烷、氯三乙氧基硅烷、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异丙氧基二甲氧基硅烷、1,1,2-三甲基丙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四异丁氧基硅烷、硅酸乙酯、硅酸丁酯、三甲基苯氧基硅烷、甲基三烯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二甲基四乙氧基二硅氧烷等。这些有机硅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有机硅化合物可以是使不具有Si-O-C键的硅化合物和具有O-C键的有机化合物预先反应,或者使其在α-烯烃聚合时反应,制成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具体来说,有使四氯化硅与醇反应等。
含氮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2,6-二异丙基哌啶、2,6-二异丙基-4-甲基哌啶、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等2,6-取代哌啶类;2,5-二异丙基吡咯烷(azolidine)、N-甲基2,2,5,5-四甲基吡咯烷等2,5-取代吡咯烷类;N,N,N’,N’-四甲基亚甲基二胺、N,N,N’,N’-四乙基亚甲基二胺等取代亚甲基二胺类;1,3-二苄基咪唑烷、1,3-二苄基-2-苯基咪唑烷等取代咪唑烷类等。
含磷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正丙酯、亚磷酸三异丙酯、亚磷酸三正丁酯、亚磷酸三异丁酯、亚磷酸二乙基正丁酯、亚磷酸二乙基苯酯等亚磷酸酯类等。含氧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2,2,6,6-四甲基四氢呋喃、2,2,6,6-四乙基四氢呋喃等2,6-取代四氢呋喃类;1,1-二甲氧基-2,3,4,5-四氯环戊二烯、9,9-二甲氧基芴、二苯基二甲氧基甲烷等二甲氧基甲烷衍生物等。
含氧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2,2,5,5-四甲基四氢呋喃、2,2,5,5-四乙基四氢呋喃等2,5-取代四氢呋喃类;1,1-二甲氧基-2,3,4,5-四氯环戊二烯、9,9-二甲氧基芴、二苯基二甲氧基甲烷等二甲氧基甲烷衍生物等。
正式聚合和预聚中所使用的电子给予性化合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II]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固体催化剂成分(A)的制备方法可以是使上述镁化合物(a)、过渡金属化合物(钛化合物)(b)、以及根据需要的卤化物(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d)接触并反应。
例如,在120~150℃,使镁化合物(a)、过渡金属化合物(钛化合物)(b)、卤化物(c)和电子给予性化合物(d)接触,然后在100~150℃通过惰性溶剂洗涤。
进一步优选按照以下的使用量、条件和顺序进行接触、反应。
过渡金属化合物(钛化合物)(b)的使用量相对于1mol镁化合物(a)中的镁,通常为0.5~100mol,优选1~50mol的范围。电子给予性化合物(d)的使用量相对于1mol镁化合物(a)中的镁,通常为0.01~10mol,优选0.05~0.15mol的范围。卤化物(c)特别优选四氯化硅,相对于1mol镁化合物(a)中的镁,通常为0.01~10mol,优选0.05~2mol的范围。
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中,在加入上述化合物(a)、(b)和(d)后,或者在加入上述化合物(a)、(b)、(c)和(d)后,通常在-20℃~200℃、优选120~150℃、更优选125~140℃的温度范围内使其接触。该接触温度在上述范围之外时,可能无法获得催化剂活性或所需要的树脂特性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
在上述温度范围内的接触时间通常为1分钟~24小时,优选10分钟~6小时。对该接触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在烃等惰性溶剂存在下使各成分接触,也可以是预先用烃等惰性溶剂将各成分稀释并接触。该惰性溶剂例如有:正戊烷、异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等脂族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烃或它们的混合物。使用溶剂时,此时的压力范围可根据其种类、接触温度等变化,但通常在0~50kg/cm2G,优选0~10kg/cm2G的范围进行。该接触操作中,从接触的均匀性和接触效率角度考虑,优选进行搅拌。
进一步优选将过渡金属化合物(钛化合物)的接触进行两次以上,使其充分地担载于发挥催化剂载体作用的镁化合物上。该接触操作中,使用溶剂时,相对于1mol过渡金属化合物(钛化合物),通常使用5000ml以下,优选10~1000ml的溶剂。该比例脱离上述范围,则接触的均匀性和接触效率可能变差。
通过以上接触操作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在100~150℃、优选120~140℃的温度下用惰性溶剂洗涤。该洗涤温度如果在上述范围之外,则可能无法获得所希望的催化剂活性或树脂特性。该惰性溶剂例如有:辛烷、癸烷等脂族烃,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等脂环式烃,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烃,四氯乙烷、氯氟化碳类等卤化烃或它们的混合物。其中,优选使用脂族烃。
对洗涤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倾析、过滤等方式。对惰性溶剂的使用量、洗涤时间、洗涤次数没有特别限定,如果洗涤一次,则相对于1mol镁化合物,通常使用100~100000ml,优选1000~50000ml的溶剂,通常接触1分钟~24小时,优选10分钟~6小时。如果该比例脱离上述范围,则洗涤不充分。
此时的压力范围根据溶剂的种类、洗涤温度等变化,通常为0~50kg/cm2G,优选在0~10kg/cm2G的范围进行。洗涤操作中,从洗涤的均匀性和洗涤效率角度考虑,优选进行搅拌。并且,洗涤优选重复5次以上,这样效果更好。所得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可以在干燥状态或烃等惰性溶剂中保存。
[III]聚合
对本发明中催化剂成分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固体催化剂成分(A)换算为钛原子,每1L反应容积通常使用0.00005~1mmol范围的量。
有机铝化合物(B)使用铝/钛原子比通常为1~10000、优选1~5000、更优选10~2000范围的量。该原子比例脱离上述范围,则催化活性剂不足。有机硅化合物(C)的量可以使用使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有机铝化合物(B)的摩尔比通常在0.001~5.0、优选0.01~2.0、更优选0.02~1.0、特别优选0.05~1.0的范围的量。该摩尔比脱离上述范围,则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催化剂活性和所希望的树脂结构。不过,在进行预聚时,这些量可以进一步降低。
使用上述催化剂,可以进行烯烃、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的α-烯烃的聚合。聚合包括均聚和共聚。
在本发明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或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使丙烯、乙烯以及选自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的至少一种共聚单体共聚。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优选式(IV)所示的α-烯烃。
            R3-CH=CH2·····(IV)
上述R3是碳原子数为2~18的烃基,烃基可以是饱和基团或不饱和基团,也可以是直链状或具有支链的基团,或者环状基团。具体有: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乙烯基环己烷、丁二烯、异戊二烯、间戊二烯等。
优选的共聚单体有: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特别优选乙烯、1-丁烯。
本发明的烯烃聚合中,从聚合活性、全同立构规整度和聚合物粉末形态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需要首先进行烯烃的预聚,然后进行正式聚合。此时,在使上述固体催化剂成分(A)、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根据需要的第一有机硅化合物(C-1)分别按照规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催化剂存在下,通常在0~100℃范围的温度下,在常压~5MPa左右的压力下,使烯烃预聚,然后,在催化剂和预聚产物存在下,使烯烃正式聚合。
本发明的丙烯系无规共聚或嵌段共聚中,优选在上述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共聚单体单独或两种以上混合存在,通常在80℃以下、优选-10℃~60℃、进一步优选0~50℃范围的温度下,在常压~5MPaG左右的压力下进行。
相对于1g上述固体催化剂成分(A),预聚的量优选0.05~50g,进一步优选0.1~10g。预聚的形式可以是间歇式,也可以是连续式。
预聚后,在预聚催化剂成分、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有机硅化合物(C-2)的存在下,使烯烃或丙烯和共聚单体聚合,实施正式聚合。
预聚中使用的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第一有机硅化合物(C-1)与正式聚合中使用的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有机硅化合物(C-2)分别可以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对于聚合形式没有特别限定。并且聚合方式可以是分次式聚合或连续聚合的任何形式,也可适用不同条件下的两步聚合或多步聚合。
对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制,其聚合压力(为嵌段共聚物时,第一步骤的聚合部分、第二步骤的聚合部分均如此)通常为大气压至8MPa(气压表)、优选0.2~5MPa(气压表),聚合温度通常可选择0~200℃,优选30~100℃的范围。聚合时间受原料丙烯、乙烯、其它烯烃的比例或聚合温度左右,不能一概而论,但通常为5分钟~20小时,优选10分钟~10小时左右。分子量可通过链转移剂的添加,优选进行氢化来调节。也可以使氮等惰性气体存在。共聚单体供给量可以调节至使共聚物中共聚单体单元含量为所希望的值。
本发明的催化剂成分可以是将(A)成分、(B)成分和(C)成分按照规定比例混合,使其接触,然后立即将单体(烯烃、或丙烯或者与丙烯共聚的单体)导入,进行聚合;也可以是接触后,熟化0.2~3小时左右,然后将单体(烯烃、或丙烯、或者与丙烯共聚的单体)导入,进行聚合。并且这些催化剂成分还可以悬浮于惰性溶剂或丙烯等中进行供给。
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优选:首先在第一步骤中使丙烯均聚或者使丙烯和乙烯共聚,制备丙烯均聚物颗粒或者乙烯含量为4%wt以下的丙烯系共聚物颗粒,接着在第二步骤中,使丙烯、乙烯和/或碳原子数为4~10的α-烯烃共聚,制造橡胶部分。对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聚合次数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在第一步骤1~7段,第二步骤1~3段的范围内实施。
例如通过连续聚合法制备时,向前段聚合反应槽中供给原料丙烯气和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氢气、催化剂,以聚合时间控制聚合量,制备丙烯均聚部分,然后向后段聚合反应槽中转移生成的聚合物,再加入原料丙烯气、共聚单体、氢气、以及根据需要的催化剂或醇等添加物,制备共聚物部分,由此制备嵌段共聚物。
对第一步骤中的聚合形式没有特别限定,可采用淤浆聚合、气相聚合、本体聚合等任意聚合方式,并且也可以是分次式聚合或连续聚合的任何方式。第二步骤的聚合形式通常采用气相聚合,也可以是淤浆聚合或本体聚合。
本发明中,聚合后的后处理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即,在气相聚合法中,聚合后,为了除去从聚合反应器中导出的聚合物粉末中所含的单体等,可以通入氮气流等,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挤出机制成颗粒,此时,为使催化剂完全失活,可以添加少量水、醇等。本体聚合法中,聚合后,可在从由聚合反应器导出的聚合物中完全分离单体后,制成颗粒。
[IV]丙烯系无规共聚物
由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中,以可溶解于沸腾醚中的成分量ES(%重量)为代表的粘附成分量优选为3%重量以下,粘附少。在共聚单体单元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比以往的共聚物中的ES少两成以上,因此粘附更少,可提供抗粘连性优异的薄膜。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中,以丙烯单元含量为X(%重量)时,ES(%重量)和共聚单体含量(100-X)(%重量)满足下述关系,满足该关系,则粘附特别少,优选。
            ES≤0.6exp{0.25(100-X)}
满足该关系,则以少的抗粘连剂添加量即可表现良好的抗粘连性,可得到透明性和抗粘连性优异的薄膜。
由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中的丙烯单元含量X通常为99.5~94%重量,优选98~95%重量。比94%重量少,则可溶解于沸腾醚的成分量ES显著增加,粘附性增加,不仅是制品物性,在制备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比99.5%重量多,则可能无法得到具有足够的物性的薄膜。
在四氢化萘溶剂中、135℃下测定的特性粘度[η]通常为1~4(dl/g),优选1.5~3.5。在1~4(dl/g)范围外,则可能存在进行薄膜成型时的成型性降低,薄膜强度降低。
优选丙烯系无规共聚物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的熔点Tm(℃)和共聚单体含量(100-X)(%重量)满足下述关系。
               Tm<160-5(100-X)
不满足该关系时,在进行薄膜成型时,可能容易造成热封性不足,另外可能导致抗粘连性低。
如上所述,由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颗粒中,以可溶于沸腾醚的成分量为代表的低分子量非晶成分副生量少,颗粒流动特性优异,因此在通过连续式气相反应器进行制备时,聚合反应器内因颗粒之间附着或熔合而产生的直径大的颗粒或结块物质少,颗粒排出时没有堵塞,可以稳定地制备。在通过连续式淤浆聚合反应器制备时,共聚物颗粒之间的附着、或者聚合体系的粘度增加小,可稳定地制备。
通过本发明以外的制备方法制备本发明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时,低分子量非晶成分副生量增加,颗粒流动特性变差,在用连续式气相反应器制备时,颗粒排出时容易发生堵塞。用连续式淤浆聚合反应器制备时,共聚物颗粒之间容易发生附着等,或者聚合体系的粘度增加。
[V]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
本发明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可由上述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获得。本发明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量(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量)为5~60%重量,优选10~50%重量,该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在四氢化萘溶剂中、135℃下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1~20(dl/g),优选1.5~8(dl/g)的范围,可溶解于该常温二甲苯的成分中,丙烯单元含量为80~40%重量,优选75~50%重量。不溶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量(不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量)为95~40%重量,优选90~50%重量,该不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在四氢化萘溶剂中、135℃下测定的特性粘度[η]优选为0.5~2(dl/g)。
对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在以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量为A(%重量)、以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的特性粘度[η](dl/g)为B时,表示其颗粒流动特性的流动性FA优选满足下述关系。
              FA>100-1.8×A/B
FA是表示颗粒流动特性的指数,通过以下顺序测定。
<流动特性(FA)的测定方法>
向出口处设有阀的、内容积为357ml的圆筒型漏斗(阀直径20mm)中填充试样粉末,然后打开阀,计测粉末总量从量筒中流出所需时间(秒),将试样粉末的体积除以计测时间,计算FA。
从测定方法可知,FA的值越小,则表示颗粒的流动特性差,意味着聚合反应槽内颗粒没有顺畅流动。在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的制备中,颗粒如果不能顺畅流动,特别是在气相聚合中,聚合反应槽内容易产生颗粒滞留的部分,滞留的部分容易形成热点(聚合反应槽内温度高的部分),因此颗粒之间熔合,容易附着于搅拌翼或内壁上。其结果,聚合反应槽内的反应控制性变差,颗粒排出时或转移时容易堵塞管路,甚至导致被迫中止运转。
通常,橡胶部分的含量越多则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的FA越小,颗粒流动性有变差倾向,在以以往的技术制备的催化剂下制备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时,FA<100-1.8×A/B的关系成立。
通过本发明的催化剂技术制备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时,FA>100-1.8×A/B关系成立,制备橡胶部分含量相同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时,与以往技术相比,不会发生由于上述流动性差导致在制造方面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制备以往技术下由于流动性差而无法制备的橡胶部分含量高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具体表示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例限定。
[镁化合物和聚丙烯的制备]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测定载体特性。
(1)镁化合物的平滑度(Sm)
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制造、商品名:JSM-25SIII)、以5KV加速电压、300倍放大倍率对干燥后的镁化合物进行拍摄,得到底片。接着将该底片用透射法进行图像处理。通过图像分析装置(nexsus制造),除去20像素(1像素为1.389μm×1.389μm)以下的颗粒,对余下的约2,000个颗粒进行图像处理,求出颗粒投影图的周长L1、与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L2,该椭圆是当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由下式(1)计算。
           Sm=(L1/L2)3···(1)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2)镁化合物的平均粒径(D50)
在将镁化合物悬浮于烃中的状态下,通过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将由此求出的粒径分布绘制在对数正态概率纸上,以50%粒径作为平均粒径(D50)。
(3)Mg(OC2H5)2-n(OR)n的n
向载体中加入1.2N盐酸水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4小时,分解,通过气相色谱对对应的醇量进行定量求出。
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测定聚合物特性。
(1)聚合粉末的平滑度(Sm’)
用偏光显微镜(OLYMPUS制造、商品名:BHS-751P)、以30倍放大倍率对聚合粉末进行摄影,将其进行图像处理。通过图像分析装置(nexsus制造),除去20像素(1像素为0.0813mm×0.0813mm)以下的颗粒,对余下的约2,000个颗粒进行图像处理,求出聚合粉末投影图的周长L3、以及在将聚合粉末投影图轮廓上重叠与聚合粉末的投影面积相等、并与其近似的椭圆时该椭圆的周长L4,其中所述椭圆是对于由椭圆轮廓和聚合粉末的轮廓形成的区域,使聚合粉末轮廓在椭圆轮廓内部形成的面积和外部形成的面积的总和为最小,由下式(2)计算。
             Sm=(L3/L4)3···(2)
[式中,L3表示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聚合粉末的投影图的周长,L4表示在将聚合粉末投影图轮廓上重叠与聚合粉末的投影面积相等、并与其近似的椭圆时该椭圆的周长L4,其中所述椭圆是对于由椭圆轮廓和聚合粉末的轮廓形成的区域,使聚合粉末轮廓在椭圆轮廓内部形成的面积和外部形成的面积的总和为最小]。
(2)全同立构规整度(mmmm)
将聚合物溶解于1,2,4-三氯苯中,利用13C-NMR(日本电子(株)制造、商品名:EX-400),通过质子完全解偶法、在130℃测定了甲基信号,使用该信号进行定量。
全同立构五单元组比率[mmmm]是A.Zambelli等人在高分子(Macromolecules)杂志第6卷925页(1973)中提出的由13C-NMR谱求出的聚丙烯分子链中五单元组的全同立构比率。
13C-NMR谱的峰归属确定法,根据A.Zambelli等人在高分子(Macromolecules)杂志第8卷687页(1975)中提出的归属法。
(3)聚合粉末的平均粒径(D50’)
将使用标准筛测定的聚合粉末的粒径分布绘制在对数正态概率纸上,以50%粒径作为平均粒径(D50’)。
(4)体积密度(AD)
按照JIS K6721进行测定。
(5)流动性(FA)
FA表示单位时间内聚合粉末流动的体积,该值越大,则表示聚合粉末的流动性良好。
FA用前述方法测定。
(6)休止角
使用转台式休止角测定仪,使一定量的试样下落在圆板上,将测定棒与堆积角度相合,测定角度,以此作为休止角。
该值越小,则表示聚合粉末的流动性良好。
FA和休止角的差异是表示上述粉末流动性的指标。粉末流动性差时,在聚合反应槽内滞留,该滞留处为热点(聚合反应槽内温度高的地方),粉末熔合,附着于搅拌翼。其结果成为在粉末输送管内堵塞的原因,甚至可能使聚合运转被迫停止。
(7)粉末破碎率
将聚合粉末取出一部分,测定其总质量W。用放大镜观察,区分出大致成球状的、有碎裂的、完全破碎的、多个粉末熔合变形的,只测定略成球状的粉末的质量W1。按照下式,由该W和W1求出粉末破碎率。
粉末破碎率=100(W-W1)/W(%质量)
实施例1
(1)镁化合物的制备
向用氮置换的、内容积为0.5L的带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225ml(3.86mol)脱水处理的乙醇(EtOH)、11.3ml(0.12mol)正丁醇(BuOH)、1.20g(9.5毫克原子)碘和12.0g(0.49毫克原子)金属镁,在回流温度(79℃)下搅拌(350rpm)、反应,直至体系内不产生氢,得到镁化合物。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向用氮置换的、内容积为0.5L的带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6g上述(1)中得到的镁化合物、80ml脱水处理的辛烷。加热至40℃,加入2.4ml(23mmol)四氯化硅,搅拌20分钟,加入3.4ml(13mmo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将溶液升温至80℃,继续用滴液漏斗滴加77ml(0.7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度为125℃,搅拌1小时,完成第一次的担载操作。然后,用脱水辛烷充分洗涤,再加入122ml(1.11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度为125℃,搅拌2小时,完成第二次的担载操作。然后,用脱水辛烷进行充分洗涤,得到固体催化剂成分。
(3)丙烯淤浆聚合
将内容积为1L的、带搅拌翼的不锈钢制高压釜充分干燥,用氮置换,然后向内部加入400ml脱水处理的庚烷。再加入2.0mmol三乙基铝,接着加入0.25mmol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以Ti计,加入0.0025mmol上述(2)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导入0.1MPa氢,接着导入丙烯。使总压力为0.8MPa,温度为80℃,进行1小时聚合。然后降温、减压,取出内容物,加入到2L的甲醇中,然后真空干燥,得到聚丙烯。结果如表1所示。
(4)破碎率的测定
使用200L-Novolen气相连续聚合反应槽,以1.5g/小时上述(2)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成分、120mmol/小时三乙基铝、34.8mmol/小时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CHMDMS)、3当量(normal)L/kg的比例的氢/丙烯连续供给聚合反应槽,同时在70℃进行1.5小时的连续聚合。对于所得到的聚合粉末,按照前述方法测定破碎率,为3%质量。
实施例2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使用0.45g(9.5毫克原子)无水氯化镁代替碘,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使碘量为0.72g(5.7毫克原子)、搅拌数为525rpm,除此之外与
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使用231ml(3.96mol)乙醇、2.3ml(25mmol)正丁醇,使反应温度为7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使用203ml(3.46mol)乙醇、45.1ml(0.49mol)正丁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1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7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1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8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1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9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0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1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2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例1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不结合使用正丁醇,使用230ml(3.94mol)乙醇,使反应温度为7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4)破碎率的测定
使用1.65g/小时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
(4)同样进行,对于所得聚合粉末,通过前述方法测定破碎率,为38%质量。
比较例2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因载体的性状不良,聚合中止。
比较例3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因载体的性状不良,聚合中止。
比较例4
(1)镁化合物的制备
按照表2所示条件,与实施例1(1)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1)的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进行。
(3)丙烯聚合
使用上述(2)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分类 指标 单位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载体 EtOH/Mg (摩尔比)   7.75     7.75     7.75     7 95     7.00     7.50     7.50     7.50
ROH种类   正丁醇     正丁醇     正丁醇     正丁醇     正丁醇     正丙醇     正丙醇     正丙醇
ROH/Mg (摩尔比)   0.25     0.25     0.25     0.05     1.00     0.50     0.50     0.50
ROH/EtOH (摩尔比)   0.032     0.032     0.032     0.006     0.143     0.067     0.067     0.067
n:Mg(OEt)2-n(OR)n   0.06     0.06     0.05     0.01     0.23     0.13     0.13     0.14
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I2     MgCl2     I2     I2     I2     I2     MgCl2     I2
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Mg (克原子比)   0.019     0.019     0.012     0.019     0.019     0.019     0.019     0.012
反应温度 (℃)   79     79     79     78     79     79     79     79
转数 (rpm)   350     350     525     350     350     350     350     525
D50 (μm)   61     59     46     64     60     60     58     44
Sm   1.12     1.14     1.18     1.18     1.19     1.16     1.18     1.19
聚合物 聚合活性 (kg/g-催化剂)   16.5     15.8     19.2     16.2     16.4     17.8     17.5     21.0
全同立构规整度([mmmm]) (%mol)   98.3     98.2     98.3     98.4     98.2     98.4     98.2     98.3
D50 (μm)   1,520     1,540     1,200     1,600     1,510     1,610     1,580     1,300
AD (g/ml)   0.38     0.37     0.39     0.37     0.36     0.38     0.37     0.39
Sm’   1.10     1.12     1.15     1.16     1.18     1.14     1.16     1.17
FA (mL/s)   122     120     121     120     118     120     118     119
休止角 (°)   38     39     39     39     39     40     41     41
粉碎率 (%wt)   3     -     -     -     -     -     -     -
[表2]
分类 指标 单位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载体 EtOH/Mg (摩尔比)     7.90     7.75     7.95     7.90     8.00     6.00     6.00     7.50
ROH种类     正己醇     正己醇     正辛醇     正癸醇     -     正丁醇     正己醇     正癸醇
ROH/Mg (摩尔比)     0.10     0.25     0.05     0.10     0.00     2.00     2.00     0.50
ROH/EtOH (摩尔比)     0.013     0.032     0.006     0.013     0.000     0.333     0.333     0.067
n:Mg(OEt)2-n(OR)n     0.02     0.05     0.01     0.01     0.00     0.45     0.41     0.01
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I2     I2     I2     I2     I2     I2     I2     I2
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Mg (克原子比)     0.019     0.019     0.019     0.019     0.019     0.019     0.019     0.019
反应温度 (℃)     79     79     79     79     78     78     80     81
转数 (rpm)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D50 (μm)     62     61     62     62     63     130     140     85
Sm     1.16     1.15     1.16     1.16     1.23     6.75     6.50     1.89
聚合物 聚合活性 (kg/g-催化剂)     18.3     17.6     16.4     16.1     15.9     -     -     11.4
全同立构规整度([mmmm]) (%mol)     98.3     98.4     98.2     98.2     98.2     -     -     98.1
D50 (μm)     1,630     1,620     1,590     1,600     1,550     -     -     1,700
AD (g/ml)     0.37     0.38     0.38     0.35     0.32     -     -     0.33
Sm’     1.15     1.13     1.14     1.14     1.25     -     -     1.65
FA (mL/s)     118     120     120     116     105     -     -     95
休止角 (°)     40     40     41     41     44     -     -     46
粉碎率     -     5     -     -     -     38     -     -
[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测定载体特性。
(1)镁化合物的平滑度(Sm)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2)Mg(OEt)2-n(OR)n的n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测定颗粒特性。
(1)镁化合物的平均粒径(D50)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2)4mm以上的颗粒
用4mm筛孔的筛子对粉末进行分级,求出筛上物的粉末重量占全部粉末重量的比例。
(3)流动性(FA)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测定树脂特性。
(1)通过13C-NMR测定乙烯含量
乙烯单元含量通过以下方法求出。即,对试样进行下述所示的13C-NMR测定,通过下式,由该谱中35~21ppm[以四甲基硅烷(TMS)化学位移为基准]区域的7个峰强度计算乙烯(E)、丙烯(P)的三单元组链序列的比率(%mol)。
fEPE=〔K(Tδδ)/T〕×100fPPE=〔K(Tβδ)/T〕×100fEEE=〔K(Sγδ)/4T+K(Sδδ)/2T〕×100fPPP=〔K(Tββ)/T〕×100fPEE=〔K(Sβγ)/T〕×100fPEP=〔K(Sββ)/T〕×100,其中T=K(Tδδ)+K(Tβδ)+K(Sγδ)/4+K(Sδδ)/2+K(Tββ)K(Sβδ)+K(S ββ)。
这里,例如fEPE表示EPE三单元组链序列的比率(%mol),K(Tδδ)表示归属Tδδ碳原子的峰的积分强度。
接着,使用上述三单元组链序列比率,通过下式计算乙烯单元含量(%重量)。
乙烯单元含量(%重量)=28〔3fEEE+2(fPEE+fEPE)+fPPE+fPEP〕×100/[28〔3fEEE+2(fPEE+fEPE)+fPPE+fPEP〕+42〔3fPPP+2(fPPE+fPEP)+fEPE+fPEE〕]
丙烯结构单元含量(%重量)通过100-乙烯单元含量(%重量)求出。
<13C-NMR>测定
向NMR试管中加入220mg试样,向其中加入3ml的1,2,4-三氯苯/重苯混合溶剂(容量比90/10),然后用塞子塞好,在130℃下均匀溶解后,按照以下所示测定条件进行13C-NMR测定。
装置:日本电子(株)制造的JNM-EX400、脉冲宽:45°、脉冲反复时间:4秒、谱宽:20000Hz、测定温度:130℃、积分次数:1000~10000次。
(2)特性粘度
使用(株)离合社的VMR-053型自动粘度计,在四氢化萘溶剂中、135℃下测定。
(3)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共聚物的熔点(Tm(℃))
使用パ-キネルマ-社制造的DSC7型示差扫描量热仪进行测定。在氮气氛中,在230℃,预先将10mg试样熔融3分钟,然后以10℃/分钟降温至20℃。在该温度下保持3分钟,然后以10℃/分钟升温,以所得的熔解吸热曲线的最大峰的峰顶温度作为熔点。
(4)沸腾二乙醚对共聚物的萃取量(ES(%重量))
将3 g破碎为可通过1mmφ筛孔大小的颗粒放在圆筒滤纸上,将160ml萃取溶剂二乙醚装入平底烧瓶,以1次/5分钟左右的回流频率进行10小时的索克斯累特回流提取。提取结束后,通过旋转式蒸发器回收二乙醚,再通过真空干燥器干燥至恒重,作为沸腾二乙醇提取量。
(5)熔体流动速率(MFR(g/10分钟))
根据JIS K7210,在温度230℃,载荷2160g下测定。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薄膜的物性。
将制成的薄膜(厚度:30μm)全部在温度40℃下进行24小时的退火处理,再在温度23±2℃、湿度50±10%下进行16小时以上的状态调节,然后在相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测定。
(1)热封温度
按照JIS Z-1707进行测定。具体测定如下:在以下条件下,用经表面温度计校正的热封棒进行热封,在室温下放置一昼夜,然后通过T型剥离法,在室温下、以剥离速度200mm/分钟测定剥离强度。热封温度定义为剥离强度达到300g/15mm时的温度,通过计算,由热封温度-剥离强度曲线求出。
<密封条件>
密封面:金属辊面/金属辊面、密封面积:15×10mm、密封压力:2.0kg/cm2、密封时间:1秒、热封温度:可内插热封温度的几个点
图5是表示薄膜成型时的图。薄膜10与金属辊20接触。由图5可知,薄膜10具有与金属辊20接触的面12和未接触的面14。与金属辊接触的面12更光滑。“金属辊面/金属辊面”是指将薄膜与金属辊接触的两个面之间进行密封。
(2)抗粘连性
对于两片薄膜,将一片金属辊面(成型时与金属辊接触的面)和另一片的反金属辊面(成型时不与金属辊接触的面)在以下条件下贴合,分别固定在10×10cm的夹具上,通过以下条件的拉伸剥离实验测定10×10cm面积的贴合强度。
贴合条件之一:温度60℃、3小时、载荷36g/cm2、面积10×10cm
贴合条件之二:温度50℃、7天、载荷15g/cm2、面积10×10cm拉伸剥离实验条件:
测试速度:20mm/分钟、负荷:2Kg
(3)抗冲击性
在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的薄膜冲击测试仪中,通过使用1/2英寸冲击头的冲击破坏强度进行评价。
(4)拉伸弹性模量
根据JIS K7127,通过拉伸试验,在以下条件下测定。
十字头速度:500mm/分钟
负荷:10Kg
测定方向:机械方向(MD)
实施例13
(1)镁化合物的制备
向氮置换的、内容积为5L的带搅拌器的玻璃制反应容器中加入2250ml(38.6mol)脱水处理的乙醇、113ml(1.2mol)正丁醇、12g(95毫克原子)碘和120g(4.9克原子)金属镁,在回流温度(79℃)下搅拌(350rpm)反应,使体系内不再产生氢。除去未反应的醇,得到镁化合物。
该镁化合物Mg(OEt)2-n(OR)n的组成为Mg(OC2H5)1.94(OC4H9)0.06
(2)固化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向氮置换的、内容积为5L的带搅拌器的玻璃制反应容器中加入160g上述(1)所得的镁化合物、800ml脱水处理的辛烷。加热至40℃,加入24ml(230mmol)四氯化硅,搅拌20分钟,加入34ml(130mmo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将溶液升温至80℃,接着用滴液漏斗滴加770ml(7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度为125℃,搅拌1小时,完成担载操作。然后使用脱水辛烷进行充分洗涤。再加入1220ml(11.1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度为125℃,搅拌2小时,完成第二次担载操作。然后使用脱水辛烷,在125℃进行充分洗涤,得到固体催化剂成分。
(3)预聚
向氮置换的、内容积为5L的带搅拌器的玻璃制反应容器中加入120g固化催化剂成分。再加入940ml脱水处理的庚烷。加入25ml三乙基铝和31ml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使内部温度为50℃,在常压下,向其中通入丙烯气,反应2小时。然后,将固体成分用脱水庚烷充分洗涤,得到预聚催化剂A。
(4)正式聚合
向内容积为200L的带搅拌器聚合装置中连续供给上述预聚催化剂成分A、三乙基铝和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在聚合温度80℃、聚合压力2.8MPa、氢存在下,使丙烯和乙烯反应。固体催化剂的供给量调节至使聚合反应器内的聚合量为30kg/小时,三乙基铝和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的供给量分别调节至4mmol/kg聚合物、0.4mmol/kg聚合物。丙烯和乙烯的供给量调节至生成的聚合物中乙烯含量为4%wt,氢的供给量调节至MFR为7左右。聚合装置内的乙烯浓度为3.4%mol,氢浓度为6.8%mol。
1kg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中所含的直径4mm以上的粗粉量为0.8%wt,粉末可稳定排出。
通过上述方法,对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粉末测定树脂特性和颗粒的流动特性(流动性)。结果如表3所示。
对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的粉末添加下述(A)的添加剂配方,用东芝机械(株)的35B型号挤出机制成颗粒。用三菱重工制造的75mmφ挤出机、在T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243℃、牵引辊温度40℃、牵引速度125m/分钟的条件下,将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颗粒成型为膜厚30μm的薄膜。
对所得薄膜进行物性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添加剂配方例(A)>
抗氧化剂:
イルガノツクス1010(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1000ppm
イルガノツクス168(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1000ppm
中和剂:
硬脂酸钙:1000ppm
抗粘连剂:
二氧化硅系抗粘连剂(富士シリシア社):2300ppm
滑动剂:
芥酸酰胺:500ppm
比较例5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不使用正丁醇,使用2300ml(39.4mol)乙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1)同样进行。
与实施例13(1)同样地对该镁化合物进行分析的结果,其组成为Mg(OC2H5)2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将接触反应温度由125℃变更为110℃,再将反应后在125℃用脱水庚烷洗涤的步骤变更为在80℃用脱水庚烷,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2)同样进行。
(3)预聚
使用比较例5(2)所得固体催化剂成分作为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3)同样进行,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B。
(4)正式聚合
使用在比较例5(3)中制备的预聚催化剂成分B作为预聚催化剂成分,将聚合装置内的乙烯浓度变更为3.3%mol,氢浓度变更为6.5%mol,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4)同样进行。
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中所含的直径4mm以上的粗粉量为2.8%wt,频繁发生粉末排出不良。
与实施例13(4)同样地,对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和薄膜进行树脂特性和物性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4
使用实施例13(3)中制备的预聚催化剂A,使聚合装置内的乙烯浓度变更为4.1%mol,氢浓度变更为8.2%mol,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4)同样地进行正式聚合。
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中所含的直径4mm以上的粗粉量为1.0%wt,粉末可稳定排出。
与实施例13(4)同样,对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和薄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例6
使用比较例5(3)中制备的预聚催化剂成分B,在正式聚合中,将聚合装置内的乙烯浓度变更为4.0%mol,氢浓度变更为8.3%mol,除此之外与比较例5(4)同样进行。正式聚合中,粉末无法排出,运转停止。
实施例15
正式聚合中,将聚合装置内的乙烯浓度变更为1.6%mol,氢浓度变更为6.3%mol,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的得到粉末。
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中所含的直径4mm以上的粗粉量为0.5%wt,粉末可稳定排出。
再将添加剂配方变更为下述(B),使用三菱重工制造的75mmφ挤出机,在使T模头出口的树脂温度为265℃、牵引辊温度25℃、牵引速度150m/分钟的条件下,成型为膜厚30μm的薄膜。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同样地制备薄膜。
与实施例13(4)同样,对所得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粉末和薄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添加剂配方例(B)>
抗氧化剂:
イルガノツクス1010(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1000ppm
イルガノツクス168(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1000ppm
中和剂:
硬脂酸钙:1000ppm
抗粘连剂:
二氧化硅系抗粘连剂(富士シリシア社):1000ppm
滑动剂:
芥酸酰胺:250ppm
                           [表3]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比较例5   比较例6
载体 平滑度(Sm)     1.12   1.12     1.12    1.23   1.23
正式聚合条件颗粒特性运转性 温度(℃)     80   80     80    80   80
压力(MPa)     2.8   2.8     2.8    2.8   2.8
乙烯浓度(%mol)     3.4   4.1     1.6    3.3   4
氢浓度(%mol)     6.8   8.2     6.3    6.5   8.3
平均粒径(mm)     2.11   2.05     2.22    1.8   -
4mm以上的颗粒(%重量)     0.8   1     0.5    2.8   -
排出时堵塞     无   无     无    频发   堵塞、运转中止
FA(ml/秒)     86   84     90    76   -
树脂特性 丙烯含量(%重量)(X)     95.8   95.1     98    95.9   -
乙烯含量(%重量)     4.2   4.9     2    4.1   -
[η](dl/g)     1.6   1.6     1.7    1.7   -
MFR(g/10分钟)     7.2   7.5     6.7    6.9   -
Tm(℃)     137.2   129.6     146.7    136   -
ES(%重量)     1.4   1.8     0.9    2   -
0.6exp{0.25(100-X)}     1.7   2     1    1.7   -
薄膜物性 热封温度(℃)     127   122     138    132   -
抗粘连性(N/m2) 条件1     7   11     25    10   -
条件2     6   8     13    8   -
薄膜冲击性(kJ/m)     22   25     13    21   -
拉伸弹性模量(MPa)     880   770     1000    840   -
[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载体特性。
(1)Mg(OEt)2-n(OR)n的n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2)镁化合物的平均粒径(D50)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3)镁化合物的平滑度(Sm)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评价颗粒特性、树脂特性。
(1)流动性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2)[η]的测定
按照前述方法测定。
(3)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量的测定
可溶解于常温(25℃)二甲苯的成分和不溶解成分如下求出。
(a)精密称量5±0.05g试样,加入到1000ml茄型烧瓶中,再添加1±0.05g BHT(抗氧化剂),然后加入搅拌子和700±10ml对二甲苯。
(b)接着,在茄型烧瓶上安装冷凝器,使搅拌子动作,在140±5℃的油浴上将烧瓶加热120±30分钟,使试样溶解于对二甲苯。
(c)接着,将烧瓶的内容物注入到1000ml烧杯中,然后将烧杯内的溶液用搅拌子搅拌,同时放置冷却(8小时以上)至室温(25℃),然后用金属网滤取沉淀物。
(d)再用滤纸过滤滤液,然后将该滤液倒入装有2000±100ml甲醇的3000ml烧杯中,在室温(25℃)下将该液体边用搅拌子搅拌边放置2小时以上。
(e)接着,用金属网滤取沉淀物,然后风干5小时以上,用真空干燥器在100±5℃干燥240~270分钟,回收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
试样重量表示为Wg,回收的可溶解成分的重量表示为Cg,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的含量(A)表示为A(%重量)=100×C/W。另一方面,不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含量以(100-A)%重量计算。
(4)对于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通过13C-NMR测定乙烯含量、丙烯含量
对于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的成分的乙烯单元含量和丙烯单元含量如前述方法测定。
实施例、比较例中,通过以下方法评价颗粒特性。
(1)抗冲击强度的测定
按照JIS K7110,对注塑品在23℃、-30℃下进行缺口冲击强度测定。
(2)弯曲弹性模量的测定
按照JIS K7203测定弯曲弹性模量。
实施例16
(1)镁化合物的制备
向用氮置换的、内容积为0.5L的带搅拌器三颈烧瓶中加入225ml(3.86mol)脱水处理的乙醇、11.3ml(0.12mol)正丁醇、1.20g(9.5毫克原子)碘和12.0g(0.49毫克原子)金属镁,在回流温度(79℃)下搅拌(350rpm)、反应,使体系内不再产生氢。除去未反应的醇,得到镁化合物。
该镁化合物的组成为Mg(OC2H5)1.94(OC4H9)0.06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向用氮置换的、内容积为0.5L的带搅拌器三颈烧瓶中加入16g上述(1)所得的镁化合物,80ml脱水处理的辛烷。加热至40℃,加入2.4ml(23mmol)四氯化硅,搅拌20分钟,加入3.4ml(13mmo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将溶液升温至80℃,接着用滴液漏斗滴加77ml(0.70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度为125℃,搅拌1小时,完成担载操作。然后用脱水辛烷进行充分洗涤。再加入122ml(1.11mol)四氯化钛,使内部温为125℃,搅拌2小时,完成第二次担载操作。然后用脱水辛烷进行充分洗涤,得到固体催化剂成分。
(3)预聚
向用氮置换的、内容积为0.5L的带搅拌器三颈烧瓶中加入6.0g固化催化剂成分。再加入49ml脱水处理的庚烷。加入1.2ml三乙基铝和0.5ml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使内部温度为50℃,在常压下向其中通入丙烯气体,反应2小时。然后用脱水庚烷对固体成分进行充分洗条,得到预聚催化剂A。
(4)正式聚合
向充分干燥的、内容积为5L的带搅拌装置的不锈钢制高压釜(才-トク-ブ)中加入30g聚丙烯粉末,抽真空,然后用丙烯气体置换外气,使内部温度升温至70℃。调节内压为0.05MPa(压力表)之后,通入0.55MPa(压力表)氢气,再用丙烯气体慢慢升压至2.8MPa(压力表)。接着,向用氮气置换的60ml催化剂加料管中分别加入10ml庚烷、4.0mmol三乙基铝、0.5mmol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以Ti原子换算为0.01mmol的预聚催化剂A,然后加入到高压釜中,进行30分钟聚合。然后减压至外部气压,在氮气氛下进行真空排气,然后将氢气导入,达到外部气压,再以4.5∶5.5的摩尔比的比例加入1MPa乙烯气/丙烯气,在70℃保持1MPa,进行100分钟的丙烯/乙烯共聚。然后减压至外部气压,降温至常温,打开高压釜,回收生成的聚合物颗粒。
对所得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颗粒进行规定的分析,然后加入1000ppm的硬脂酸钙(日本油脂(株)制造)、1500ppm的DHT-4A(协和化学(株)制造)作为中和剂,750ppm的P-EPQ(クラリアント(株)制造)、1500ppm的イルガノツクス 1010(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株)制造)作为抗氧化剂,2000ppm的PTBBA-A1(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制造)作为晶核剂,充分混合,然后用20mm单螺杆混炼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制粒,制成颗粒。用该颗粒进行注塑,制成试验片,进行物性测定。
实施例17
使用实施例16中制备的预聚催化剂A,将三乙基铝改为2.0mmol,将丙烯/乙烯共聚时间改为60分钟,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4)同样进行。
比较例7
(1)镁化合物的制备
不结合使用正丁醇,使用230ml(3.94mol)乙醇,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1)同样进行。
该镁化合物的组成为Mg(OC2H5)2
(2)固体催化剂成分的制备
使用上述镁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2)同样进行。
(3)预聚
使用上述固体催化剂成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3)同样进行,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B。
(4)聚合
使用上述预聚催化剂成分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6(4)同样进行。
比较例8
使用比较例7中制备的预聚催化剂成分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4)同样进行。
上述实施例、比较例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施例16     比较例7     实施例17     比较例8
载体制备条件 EtOH/Mg (摩尔比)     7.75     8.00     7.75     8.00
BuOH/Mg (摩尔比)     0.25     0.00     0.25     0.00
BuOH/EtOH (摩尔比)     0.032     0.000     0.032     0.000
n:Mg(OEt)2-n(OBu)n     0.06     0.00     0.06     0.00
卤素种类     I2     I2     I2     I2
I2/Mg (克原子比)     0.019     0.019     0.019     0.019
反应温度 (℃)     79     78     79     78
转数 (rpm)     350     350     350     350
D50 (μm)     61     63     61     63
平滑度 (Sm)     1.12     1.23     1.12     1.23
树脂、颗粒特性 不溶解于常温二甲苯部分 比例 %wt     60     62     79     81
[η]  dl/g     1.15     1.16     1.12     1.10
mmmm %mol     98.1     97.9     98     98.1
可溶解于常温二甲苯部分 (A)比例 %wt     40     38     21     19
(B)[η] dl/g     2.6     2.7     2.8     2.8
丙烯含量 %wt     66     65     63     62
流动性(FA) ml/秒     76     66     89     79
100-1.8×A/B     72     75     86     88
物性 弯曲弹性模量 Mpa     550     620     1350     1410
缺口冲击试验(23℃)(-30℃) kJ/m2     71     68     16     14
kJ/m2     8     8     5     4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优选用作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的载体。
由本发明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可得到粘附成分少、低温热封性和抗冲击性优异的薄膜和片材。
本发明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刚性和抗冲击性优异,在汽车部件、家电部件、食品用途等领域中有用。
本申请以日本特愿2004-128153、2004-243595、2004-252958、2004-266256为基础,主张优先权,这些申请内容均援引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30)

1.一种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1)n        …(I)
式中,R1为CmH2m+1,其中m为3~10的整数;n为0<n<0.35。
2.权利要求1的镁化合物,其中n为0.005~0.3。
3.权利要求1的镁化合物,其中式(1)所示的平滑度(Sm)低于1.20:
            Sm=(L1/L2)3…(1)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4.权利要求1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加入(1)金属镁、(2)乙醇、(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和(4)相对于1克原子上述金属镁含有0.0001克原子以上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并反应,其中在(2)和(3)的全部使用量中,(3)/(2)的摩尔比为0.001~0.3。
5.权利要求4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醇为正丁醇。
6.权利要求4的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卤素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为氯化镁。
7.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的载体,该载体实质上含有权利要求1的镁化合物。
8.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成分是使权利要求7的载体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
9.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化合物(A)和(B)、或者含有下述化合物(A)、(B)和(C):
(A)权利要求8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10.一种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使用权利要求9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
11.一种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催化剂成分是使下述成分(a)和(b);下述成分(a)、(b)和(c);下述成分(a)、(b)和(d);或者下述成分(a)、(b)、(c)和(d)反应而得到的:
(a)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1)n  ……(I)
式中,n为0<n<0.35,R1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
(b)式(II)所示的化合物:
               Ti(OR2)sX4-s      ……(II)
式中,X为卤素原子,R2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O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为0~4的整数;
(c)卤化物;
(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12.权利要求11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n为0.005~0.3。
13.权利要求11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的下式所示的平滑度(Sm)低于1.2:
                   Sm=(L1/L2)3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14.权利要求11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是使下述成分(1)~(4)反应而得到的镁化合物:
(1)金属镁、
(2)乙醇、
(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
(4)相对于1克原子镁含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15.权利要求14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醇(3)为正丁醇。
16.权利要求14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卤素(4)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4)为氯化镁。
17.一种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成分(A)、(B)和(C),或者含有下述成分(A)和(B):
(A)权利要求11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具有Si-O-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
18.一种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权利要求17的用于丙烯系无规共聚的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的至少一种共聚单体进行无规共聚。
19.权利要求18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上述成分(A)、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或第一有机硅化合物(C-1)的存在下,使丙烯和/或共聚单体单独或者两种以上接触,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接着,在该预聚催化剂成分、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有机硅化合物(C-2)的存在下,使丙烯与共聚单体共聚。
20.一种薄膜或片材,该薄膜或片材含有通过权利要求18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丙烯系无规共聚物。
21.一种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该催化剂成份是使下述成分(a)和(b);下述成分(a)、(b)和(c);下述成分(a)、(b)和(d);或者下述成分(a)、(b)、(c)和(d)反应而得到的:
(a)式(I)所示的镁化合物:
           Mg(OC2H5)2-n(OR1)n ……(I)
式中,n为0<n<0.35,R1为CmH2m+1,m为3~10的整数;
(b)式(II)所示的化合物:
            Ti(OR2)sX4-s……(II)
式中,X为卤素原子,R2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O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为0~4的整数;
(c)卤化物;
(d)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22.权利要求21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n为0.005~0.3。
23.权利要求21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的下式所示平滑度(Sm)低于1.2:
                Sm=(L1/L2)3
式中,L1表示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摄并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的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图的周长,L2表示与镁化合物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这样一个椭圆的周长,该椭圆是当镁化合物颗粒同与其近似的椭圆重叠时,在椭圆轮廓与镁化合物颗粒的轮廓所形成的区域中,使椭圆轮廓内部的面积和外部的面积之总和达到最小,这样近似而成的一个椭圆。
24.权利要求21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镁化合物(a)是使下述成分(1)~(4)反应而得到的镁化合物:
(1)金属镁、
(2)乙醇、
(3)碳原子数为3~10的醇、
(4)相对于1克原子镁含有0.001克原子以上的量的卤素原子的卤素和/或含卤素化合物。
25.权利要求24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醇(3)为正丁醇。
26.权利要求24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其中上述卤素(4)为碘,上述含卤素化合物(4)为氯化镁。
27.一种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下述成分(A)、(B)和(C),或者含有下述成分(A)和(B):
(A)权利要求21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固体催化剂成分、
(B)有机铝化合物、
(C)电子给予性化合物。
28.一种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在权利要求27的用于丙烯系嵌段共聚的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单独、或者使丙烯与乙烯共聚,制备丙烯均聚物或者乙烯含量为4%重量以下的丙烯系共聚物的步骤;使丙烯、乙烯和/或碳原子数为4~10的α-烯烃共聚,制备橡胶部分的步骤。
29.权利要求28的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上述成分(A)、第一有机铝化合物(B-1)和/或第一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1)的存在下,使丙烯和/或共聚单体单独或者两种以上接触,得到预聚催化剂成分;接着,在该预聚催化剂成分、第二有机铝化合物(B-2)和第二电子给予性化合物(C-2)的存在下,使丙烯与共聚单体共聚。
30.一种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该丙烯系嵌段共聚物颗粒由权利要求28的制备方法制备,具有下述(i)、(ii)和(iii)所示的性状:
(i)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相对于全体的比例为5~60%重量,特性粘度[η]为1~20dl/g,丙烯构成单元为80~40%wt;
(ii)不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相对于全体的比例为95~40%重量,特性粘度[η]为0.5~2.0dl/g;
(iii)以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的量为A(%wt),以该可溶解于常温对二甲苯的成分的特性粘度[η]为B(dl/g),此时表示颗粒流动特性的流动性FA(ml/秒)为FA>100-1.8×A/B。
CN2005800124179A 2004-04-23 2005-04-19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946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8153/2004 2004-04-23
JP2004128153 2004-04-23
JP243595/2004 2004-08-24
JP2004243595 2004-08-24
JP2004252958 2004-08-31
JP252958/2004 2004-08-31
JP266256/2004 2004-09-14
JP2004266256 2004-09-14
PCT/JP2005/007478 WO2005102973A1 (ja) 2004-04-23 2005-04-19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及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85241A Division CN101864018B (zh) 2004-04-23 2005-04-19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6664A true CN1946664A (zh) 2007-04-11
CN1946664B CN1946664B (zh) 2012-08-15

Family

ID=351968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85241A Active CN101864018B (zh) 2004-04-23 2005-04-19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2005800124179A Active CN1946664B (zh) 2004-04-23 2005-04-19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85241A Active CN101864018B (zh) 2004-04-23 2005-04-19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737069B2 (zh)
EP (1) EP1739070B1 (zh)
JP (1) JP4936885B2 (zh)
KR (1) KR101171128B1 (zh)
CN (2) CN101864018B (zh)
ES (1) ES2439226T3 (zh)
MY (1) MY144203A (zh)
TW (1) TWI366486B (zh)
WO (1) WO200510297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4357A1 (zh) * 2010-09-16 2012-03-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载体、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2762527A (zh) * 2010-02-25 2012-10-31 可儿康株式会社 混合二烷氧基镁粒状物、其合成方法及其利用方法
WO2018077209A1 (zh) * 2016-10-26 2018-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烷氧基镁颗粒及其应用
CN111386277A (zh) * 2017-11-28 2020-07-07 Scg化学有限公司 镁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45280A (ko) * 2004-08-24 2007-05-02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그네슘 화합물, 고체 촉매 성분, 올레핀 중합 촉매 및폴리올레핀의 제조 방법
JP5561886B2 (ja) * 2005-04-18 2014-07-3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固体触媒成分、エチレン系重合触媒、及びエチレ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US20070148151A1 (en) 2005-07-29 2007-06-28 Martin Frink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and use of pancreatin
KR20070091444A (ko) * 2006-03-06 2007-09-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올레핀 전중합을 이용한 프로필렌의 중합방법
EP2279161B1 (en) * 2008-04-25 2019-01-23 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 Spheroidal particle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US8962774B2 (en) * 2010-07-12 2015-02-24 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 Attrition resistant catalyst system for manufacture of polyolefins
JP5854615B2 (ja) * 2011-02-18 2016-02-09 コルコート株式会社 混合マグネシウムジアルコキシド粒状物の合成方法およびその利用方法
WO2013051006A1 (en) * 2011-06-28 2013-04-11 Reliance Industries Ltd. Precursor for polyolefin catalyst
KR101309457B1 (ko) 2011-07-15 2013-09-23 삼성토탈 주식회사 올레핀 중합 촉매용 구형 담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체 촉매 및 프로필렌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JP2014181182A (ja) * 2013-03-18 2014-09-29 Jap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okuriku マグネシウムエトキシド結晶を含有する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EP3157894A4 (en) 2014-05-22 2018-01-03 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 A shape controlled pro-catalyst and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WO2015177761A2 (en) * 2014-05-22 2015-11-26 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 A shape controlled pro-catalyst and a single pot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KR101699589B1 (ko) * 2014-11-24 2017-01-24 한화토탈 주식회사 흐름성, 내열성 및 외관이 우수한 고강성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BR112018069661B1 (pt) * 2016-03-28 2022-09-20 Toho Titanium Co., Ltd Alcoximagnésio, métodos para produção de um alcoximagnésio e de um polímero de olefina, componente de catalisador sólido, e, catalisador
WO2018230700A1 (ja) * 2017-06-15 2018-12-20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ジアルコキシマグネシウム、ジアルコキシマグネシウムの製造方法、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及びオレフィン類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EP3763753A4 (en) 2018-03-07 2021-12-29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based block copolymer,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solid titanium catalyst ingredi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KR102352173B1 (ko) * 2020-02-13 2022-01-19 대한유화(주) 내구성과 저온유연성이 동시에 우수한 비결정성 폴리프로필렌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23110831A1 (en) 2021-12-17 2023-06-22 Ineos Europe Ag Filtr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11A (ja) 1981-06-20 1983-01-06 佐々木農機株式会社 ベ−ラにおけるピツクアツプ部昇降装置
JPS58128333A (ja) * 1982-01-28 1983-07-30 Sumitomo Chem Co Ltd アルキルフエノ−ル類の製造法
CA1185993A (en) * 1981-12-23 1985-04-23 Shell Canada Limite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lkanol alkoxylates
US4543422A (en) * 1982-10-26 1985-09-24 Allied Colloids Limited Synthesis of vinyl esters
GB8521431D0 (en) 1985-08-28 1985-10-02 Shell Int Research Spherical magnesium alkoxide particles
DE3780260T2 (de) * 1986-11-20 1993-02-11 Mitsubishi Chem I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lefinpolymeren.
DE3713943A1 (de) 1987-04-25 1988-11-03 Basf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homo- und copolymerisaten des propens mittels eines ziegler-natta-katalysatorsystems
JP2838310B2 (ja) * 1989-05-17 1998-12-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720898B2 (ja) 1989-08-16 1995-03-08 コルコー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球形で粒度分布の狭いマグネシウムアルコラートの合成方法
US5556820A (en) * 1989-12-28 1996-09-17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olefins
JP2624578B2 (ja) 1989-12-28 1997-06-25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成分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JP2582192B2 (ja) 1991-06-17 1997-02-19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成分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US5227542A (en) * 1990-01-12 1993-07-13 Huels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particles of magnesium alkoxide
JP3383998B2 (ja) * 1992-08-06 2003-03-10 東ソー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CN1036011C (zh) * 1993-03-29 1997-10-01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烯烃聚合用的球形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球形催化剂
SE501857C2 (sv) 1993-11-26 1995-06-06 Moelnlycke Ab Expanderbar axel samt dess användning för upplindning av banformigt material, såsom pappersbanor
JP3841855B2 (ja) 1995-05-11 2006-11-0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α−オレフィン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59321A (ja) 1995-08-25 1997-03-04 Tokuyama Corp プロピレン系ランダム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64148B2 (ja) 1995-08-31 2002-03-11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エチレン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その製法及びフィルム
JP3906947B2 (ja) 1997-02-14 2007-04-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3943230B2 (ja) * 1998-02-26 2007-07-11 東邦チタニウム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類重合用固体触媒成分及び触媒
DE69918069T2 (de) 1998-12-25 2005-07-07 Toho Titanium Co., Ltd., Chigasaki Feste katalysatorkomponente für die propylenpolymerisation und katalysator
CN1128822C (zh) * 1999-02-26 2003-11-26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
JP2000281735A (ja) 1999-03-31 2000-10-10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自動車外装部品用プロピレン−エチレンブロックコポリマー系組成物
JP3860702B2 (ja) * 2000-03-16 2006-12-20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気相重合装置
JP4841717B2 (ja) 2000-07-19 2011-12-2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ブロック共重合体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2012352A1 (fr) 2000-08-04 2002-02-14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Procede de production d'un polymere d'alpha-olefine
WO2003099749A1 (fr) * 2002-05-24 2003-12-04 Idemitsu Kosan Co., Ltd Compose de magnesium, catalyseur solide destine a la polymerisation des olefines, catalyseur destine a la polymerisation des olefines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d'une polyolefine
WO2004018529A2 (en) * 2002-08-09 2004-03-04 Basell Polyolefine Gmbh Modified ziegler catalyst, process for preparing it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1-olefins in its presence
WO2006013876A1 (ja) 2004-08-03 2006-02-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固体触媒成分、オレフィン重合触媒及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2527A (zh) * 2010-02-25 2012-10-31 可儿康株式会社 混合二烷氧基镁粒状物、其合成方法及其利用方法
WO2012034357A1 (zh) * 2010-09-16 2012-03-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载体、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WO2018077209A1 (zh) * 2016-10-26 2018-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烷氧基镁颗粒及其应用
US11332425B2 (en) 2016-10-26 2022-05-17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Magnesium alkoxide partic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1386277A (zh) * 2017-11-28 2020-07-07 Scg化学有限公司 镁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36885B2 (ja) 2012-05-23
CN1946664B (zh) 2012-08-15
EP1739070A1 (en) 2007-01-03
JPWO2005102973A1 (ja) 2008-03-13
EP1739070A4 (en) 2009-06-03
US7737069B2 (en) 2010-06-15
TW200613312A (en) 2006-05-01
KR20070001238A (ko) 2007-01-03
EP1739070B1 (en) 2013-12-04
WO2005102973A1 (ja) 2005-11-03
ES2439226T3 (es) 2014-01-22
CN101864018A (zh) 2010-10-20
KR101171128B1 (ko) 2012-08-03
US20080281059A1 (en) 2008-11-13
MY144203A (en) 2011-08-15
CN101864018B (zh) 2011-11-09
TWI366486B (en)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6664A (zh) 镁化合物、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19364C (zh) 丙烯-乙烯共聚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315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注射成型制品
CN1154670C (zh) 结晶聚丙烯,其制备方法,聚丙烯组合物和热成型的产品
CN1104444C (zh) 丙烯聚合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69846C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用途
CN1213078C (zh) 烯烃(共)聚合用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123594C (zh) 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注塑制品
CN88101397A (zh) 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及所用的催化剂
CN1681858A (zh) 超临界聚合方法和由其生产的聚合物
CN1119373C (zh) 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675255A (zh) 可用于α -烯烃的聚合或共聚的α-烯烃聚合或共聚用催化剂、其催化剂成分以及使用该催化剂的α -烯烃的聚合方法
CN1388809A (zh) 丁烯共聚物,其树脂组合物,由其制成的模塑件,用于其制备的固体钛催化剂和方法
CN1213099C (zh) 结晶性聚丙烯树脂组合物
CN1656050A (zh) 镁化合物、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以及聚烯烃的制备方法
CN1298749C (zh)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及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258303A (zh) 用含取代茚基的金属配合物制备的烯烃聚合物
CN1165555C (zh)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树脂组合物和吹塑制件
CN1271093C (zh) 本体聚合用催化剂、气相聚合用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的聚合方法及由其制得的烯烃聚合物
CN1028027C (zh) 乙烯/戊烯—1共聚物组合物
CN1162452C (zh) α-烯烃的聚合方法,由此制备的聚α-烯烃,及氨基硅烷化合物用作该方法的催化剂的组分
CN1735632A (zh) 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和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117778C (zh) 丙烯基嵌段共聚物的连续生产方法
CN1865208A (zh) 镁化合物、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以及聚烯烃的制备方法
CN1255443C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及烯烃聚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