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36750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36750A
CN1636750A CNA2004100615568A CN200410061556A CN1636750A CN 1636750 A CN1636750 A CN 1636750A CN A2004100615568 A CNA2004100615568 A CN A2004100615568A CN 200410061556 A CN200410061556 A CN 200410061556A CN 1636750 A CN1636750 A CN 1636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device
lower carriage
control panel
upper bracket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15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5275C (zh
Inventor
石田一仁
弟子丸照男
浅田哲男
泽木勇吉
大滨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4345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61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2195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954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6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6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52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527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装置包括一个下支架、一个主控制板和一个墨盒保持器。在下支架中比记录单元更靠前的位置形成了一个输送空间,输送空间包括用于接收排出的记录纸张的排出空间。当从前面观察时,主控制板水平放置在输送空间的上面。记录单元放置在比输送空间更靠后的位置,它最高的部分基本与主控制板在相同的高度。墨盒送空间和主控制板的旁边,并且在垂直方向上装配到顶部中。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包括打印机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功能的多功能成像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一种这样的成像装置在它的下支架上设有喷墨打印单元,在它的上支架上设有平台型扫描单元。平台型扫描单元具有通过接触图像传感器(CIS)、电荷耦合器件(CCD)等实现的图像扫描功能。
例如,在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98790中披露的成像装置包括:一个在其前侧形成有排出开口的主壳体(下支架)、放置在主壳体中并且包括一个用于向记录纸张上喷墨的喷墨头的打印单元、放置在主壳体后侧上的向后倾斜供纸盘、存储将要提供给喷墨头的墨的墨盒、和放置在主壳体顶部上的扫描仪。
喷墨头是能够在左右方向(记录纸张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的串行喷墨头,该左右方向垂直于输送记录纸张的前后方向。在这个成像装置中,记录纸张向下倾斜地堆叠在供纸盘上。当纸张在大致水平取向上穿过主壳体中的打印单元时,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上。随后通过排出开口把记录纸张向前排出。墨盒通过排出开口下面、主壳体的前侧插入。
扫描仪包括一个具有紧密接触型图像传感器的平台型扫描单元,其上放置原始文件的平台玻璃和覆盖平台玻璃顶表面的盖子。平台型扫描单元构造为能够绕后端上的转轴向供纸盘的顶表面转动。图像传感器在与转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支撑在基底件上,基底件位于图像传感器的正下方。图像传感器和基底件一起在平行于转轴的方向上移动。
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放置在排出开口一侧的介质板。介质板设有介质槽,可以通过这些介质槽把外部存储介质插入。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No.3376216中披露的成像装置具有一个上支架、一个下支架和一个放置在下支架的底部中的供纸盘。为了把切好的纸张堆叠在供纸盘中,可以把供纸盘从下支架中拉出。记录纸张沿着以侧置U形折回的输送通道输送到打印单元。当图像在打印单元中形成在记录纸张上以后,纸张在基本水平的取向上排出到装置外。
上支架安装在下支架上使得它能够相对于下支架打开和关闭,这样向上转动上支架就暴露出下支架顶表面上的较大区域。这种结构便于清除卡在纸张输送通道上的纸张和更换容纳在下支架中的墨盒的这些操作,而且还能够帮助操作者看见这些操作的目标。扫描单元中的行式图像传感器所具有的结构使得它在垂直于上支架转轴的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能够每次一行地扫描原始文件。
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为了把信号从扫描单元传递到放置在下支架(主壳体)中的控制板上,需要进行接线。由于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98790和日本专利No.3376216中披露的成像装置所具有的结构使得扫描单元或者支撑扫描单元的上支架能够相对于支撑打印单元的下支架(主壳体)较宽地打开,当扫描单元或上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有必要避免接线阻碍对卡纸的清除和维护操作。
为了实现这个效果,优选以下述方式把图像传感器连接到控制板。也就是说,控制板放置在转轴的另一侧,离开在转轴正下方的下支架(主壳体)中的图像传感器,使得控制板的一侧平行于转轴。然后,柔性扁平电缆的一端连接到图像传感器的纵向侧,柔性扁平电缆的另一端连接到控制板与转轴平行的一侧。柔性扁平电缆在图像传感器移动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转轴交叉。
发明内容
但是,特别是在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98790的成像装置中,通常使用具有很多电线的柔性扁平电缆连接图像传感器和控制板,并且这个柔性扁平电缆具有足够的柔性在大致平行于接线纵向的方向上能够弯曲回来,然而在垂直于接线纵向的方向上不具有足够弯曲回来的柔性。当柔性扁平电缆以上述方式连接在图像传感器和控制板之间时,图像传感器连接柔性扁平电缆一端的那一侧与控制板连接柔性扁平电缆另一端的那一侧垂直。因此,柔性扁平电缆的中间部分绕其宽度方向扭曲,并且当图像传感器移动时,柔性扁平电缆中间部分的弯曲角度剧烈波动。当长时间使用成像装置并且反复打开和关闭扫描单元(上支架)时,柔性扁平电缆的反复弯曲倾向于导致扭曲部分的磨损和断裂(断裂或接线断开)。
为了消除柔性扁平电缆的扭曲,可以以直角弯回电缆的中间部分并且能够布置电缆使它与转轴垂直。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图像传感器的移动仍然会对电缆的弯曲部分施加很大的力,造成反复弯曲这些部分并且引起接线断开。因此还有待于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当把介质板和主控制板放置在分开的位置时,需要接线连接这两个板。
另外,由于在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98790披露的成像装置中设有位于记录单元后侧的供纸盘和它前侧的排出部分与墨盒,成像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大。另外,作为串行头,喷墨头的结构使得它能够移动到记录纸张宽度方向上两个边沿之外,这样在纸张输送通道的两侧就留下浪费的空间。
考虑到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并且也提供一种能够做得更紧凑的成像装置,这是通过使浪费的内部空间最小化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当支撑扫描机构的上支架完全打开时,通过保证柔性扁平电缆的中间部分不会阻碍维护操作和更换墨盒操作,这种成像装置便于进行上述操作,同时电缆的中间部分不会扭曲。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柔性扁平电缆将支撑在上支架上的扫描机构连接到控制板上,该控制板放置在上支架的转轴与扫描机构相对的那一侧,并且柔性扁平电缆自身不需要弯曲回来。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一个输送机构,它在第一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一个记录单元,它在输送机构输送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一个外壳,它容纳输送机构和记录单元;一个控制板,它控制记录单元的操作;和一个墨盒容纳单元,在其中容纳墨盒。在外壳中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的一侧形成了介质输送空间。介质输送空间具有排出空间,当记录单元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后,记录介质排出到排出空间中。控制板水平放置在介质输送空间上面。定位记录单元最高的部分使它基本与控制板处于相同的高度。至少一部分墨盒容纳单元位于介质输送空间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墨盒容纳单元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控制板最高的部分和介质输送空间最低的部分之间。
利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使用介质输送空间上面的空间。另外,可以使得成像装置的高度较小,从而能够更紧凑地制造成像装置。
优选控制板在垂直方向上不与墨盒容纳单元重叠。利用这种结构,控制板不会阻碍从上面把墨盒安装到墨盒容纳单元中的操作。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供电单元,它放置在介质输送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使用介质输送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空间,从而能够更紧凑地制造成像装置。
优选控制板在第一方向上与供电单元重叠。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由于大量电子部件或接线端安装在控制板上使得控制板需要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区域时,通过例如把控制板延伸到供电单元上面,控制板仍然能够放置在介质输送空间上面。因此,通过有效地使用介质输送空间上面的空间,能够把成像装置制造得紧凑。
优选介质输送空间具有供应空间,它位于排出空间下面,记录介质通过供应空间提供给输送机构,在外壳中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限定了U形输送通道,U形输送通道与供应空间流体连通,输送机构输送记录介质,记录介质通过供应空间提供,经过U形输送通道然后通过排出空间排出,记录单元包括喷墨头,它把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并且喷墨头在第二方向上是可移动的,其移动范围越过记录介质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边沿。
利用这种结构,由于从外壳的一侧向外壳的另一侧输送的记录介质反向并且向外壳的所述一侧排出,与那种构造为从外壳的一侧馈送记录介质并且向外壳的另一侧排出记录介质的成像装置相比,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尺寸可以更短。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废墨收集件,它放置在U形输送通道上面并且在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废墨收集件收集喷墨头喷出的废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使用U形输送通道上和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空间。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介质保持单元,它保持记录介质,外壳具有形成在外壳底部的凹进部分,介质输送空间限定在凹进部分中并且外壳在第二方向的中心,外壳具有第一侧和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介质保持单元从外壳的第一侧可拆卸地安装在凹进部分中,并且当安装在凹进部分中时,介质保持单元堵塞凹进部分的底部。
利用这种结构,通过将介质保持单元构造为起到底表面的作用,可以去除介质输送空间的一个底表面,这样就减小了成像装置的高度。由于通过从介质输送空间上拆除介质保持单元能够很简单地敞开介质输送空间的底部,所以这种结构也便于进行清除卡纸等维护工作。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图像读取单元,它具有一个其上放置了原始文件的玻璃板,还包括一个能够从原始文件上扫描图像的扫描单元,外壳具有下支架和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支架与墨盒容纳单元相对的一个边沿上的上支架,上支架可以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转动,并且图像读取单元放置在上支架上。
利用这种结构,转达上支架能够可靠地把墨盒容纳单元的顶部暴露出来,使得能够很容易地从上面把墨盒安装到墨盒容纳单元中。
成像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接线件,该接线件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并且从放置第一轴的一侧延伸出来。扫描单元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结构,即使相对下支架反复打开和关闭上支架,也不会有过度的力施加到接线件上,从而能够最小化损坏接线件的可能。
控制板可以延伸到靠近第一轴的位置。利用这种结构,接线件可以较短。
图像读取单元可以具有一个文件盖,它可转动地放置在上支架上并且覆盖玻璃板的顶部,文件盖能够绕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转动。利用这种结构,第二轴垂直第一轴延伸,因此,当上支架在下支架上打开时,能够避免同时打开文件盖。
图像读取单元可以具有靠近第一轴放置的文件输送马达。这种结构最小化了损坏接线件的可能。
可以在外壳中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限定一个U形输送通道,并且图像读取单元可以具有一个驱动马达,它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扫描单元。驱动马达可以放置在U形输送通道上面、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这就有效地使用了U形输送通道上面、记录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空间。另外,还能够最小化操作驱动马达时所产生的噪音对控制板的不利影响。
外壳具有第一侧和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优选控制板包括一个连接器,外部存储介质从外壳的第一侧连接到连接器上。这种结构便于连接外部存储介质。
优选成像装置包括一个扫描单元。优选外壳具有一个下支架和一个能够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相对于下支架转动打开和关闭的上支架。扫描单元可以放置在上支架上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时扫描原始文件。优选控制板的一侧在第一方向延伸。
这种结构使得能够用一条扁平电缆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并且扁平电缆不会扭曲。
优选扫描单元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柔性扁平电缆,它具有与在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单元的一侧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控制板的一侧连接的第二端。利用这种结构,扁平电缆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并且自身不扭曲。因此就能够最小化损坏扁平电缆的可能性。
在下支架的第一表面上可以形成开口形式的介质槽以便插入存储介质,控制板可以放置在靠近介质槽的位置并且具有一个连接器,该连接器连接到通过介质槽插入的存储介质。这种结构使得能够把用于控制存储介质的电路整体合成在控制板上而不是形成分开的控制板,这样能够大幅度减少连线和安装另外的板所需的劳动和花费。
在柔性扁平电缆的扁平表面基本正对着轴定位的同时,柔性扁平电缆可以绕过轴的周边。利用这种结构,扁平电缆绕过轴并且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而不会扭曲。
下支架具有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表面,控制板具有其上放置了一个连接器的一个表面。优选控制板的这个表面基本与下支架的第二表面平行。另外,控制板的这个表面也可以与扫描单元移动的平面基本平行。
可以把在上支架中的扫描单元的等待位置设定在上支架靠近轴的一侧。利用这种结构,较重的扫描单元的等待位置设定在靠近轴的地方,使得能够用很小的力打开上支架。
成像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支撑件,它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并且在预定的打开位置支撑上支架。这种结构便于把墨盒插入到容纳部分中。
优选记录单元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优选容纳部分放置在下支架中与轴分开最远的一侧。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很容易地把墨盒从上面安装到容纳部分中。
优选在上支架保持在预定打开位置时,把离开上支架的轴最远的一侧和离开下支架的轴最远的一侧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设定得等于或大于墨盒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很容易地从上面把墨盒插入到容纳部分中。
优选成像装置包括一个介质保持单元,它放置在下支架的底部中并且保持记录介质,和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下支架上的盖子,输送机构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沿着输送通道输送记录介质,记录单元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在输送机构所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一部分输送通道形成为侧置的字母U形,并且当把盖子从下支架上移去时这部分输送通道暴露出来。
利用这种结构,通过把盖子拉出下支架,能够很容易地清除卡在输送通道中的纸张。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上的可更换件。这种结构有效地利用了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可更换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上的电源板。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电源板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废墨积聚件,它安装在盖子上,并且废墨积聚件存储废墨。这种结构有效地利用了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废墨积聚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放置在盖子内部的可更换件和限定了一部分输送通道并且覆盖可更换件的内部盖子。这种结构能够安全地更换可更换件并且避免灰尘等进入可更换件。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分离件,它放置在盖子上并且从保持在介质保持单元中的一叠记录介质中分离出一张记录介质。利用这种结构,便于对分离件的维护操作或更换分离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放置在记录单元中的喷墨记录头。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前视图;
图3是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前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较宽的打开状态;
图4是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较宽的打开状态;
图5(a)是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扫描单元的主部件的透视图;
图5(b)是沿图5(a)的线Vb-Vb的图像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线VI-VI的多功能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线VII-VII的多功能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主壳体的内部部件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主壳体、供电单元和网络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主壳体和盖子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多功能装置的示意性前视图,示出了主要部件的布置;
图12是多功能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是多功能装置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改进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4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盖子处于打开状态;
图16是图14的多功能装置的自动馈送机构的相关部件的透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7的多功能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19是图17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打开状态;
图20是图17的多功能装置的前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打开状态;
图21是图17的多功能装置的侧视图,其中后盖处于脱离状态;
图22是示出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改进的后盖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改进的后盖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改进的后盖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较宽的打开状态;和
图26是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上支架处于较宽的打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到一个多功能装置上,这个多功能装置包括打印机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和扫描仪功能。为了便于下面的描述,把图1中多功能装置1的近侧定义为前,把从多功能装置1前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首先,参考图1到1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
如图1所示,多功能装置1包括具有上支架5和下支架6的主壳体2。下支架6在平面图中形成大致为正方形。在下支架6的前侧底部和左右方向的中心形成了凹进形式的纸张容纳部分10,它给下支架6提供了拱形前部外观。在纸张容纳部分10内部限定了输送空间12,用来在前后方向上输送记录纸张P(见图12)。
保持记录纸张P的供纸盘11可拆卸地插入到纸张容纳部分10中并且能够在输送空间12内部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当供纸盘11容纳在纸张容纳部分10中时,供纸盘11堵塞纸张容纳部分10的底部。换言之,通过取消纸张容纳部分10的底表面并且构造供纸盘11起到底表面的作用,能够缩小下支架6的高度。由于通过把供纸盘11从纸张容纳部分10取出能够很容易地打开下支架6的底部,所以这个结构便于在出现卡纸等情况时的维护工作。
形成在拱形中的引导件13放置于靠近供纸盘11前部的地方,它从纸张容纳部分10的左、右边沿延伸出来覆盖装载在供纸盘11中的记录纸张P的顶部。引导件13确定了在供纸盘11上的记录纸张P的左、右位置。引导件13还起到排出盘的作用。当如下所述图像在记录单元21中形成在记录纸张P上后,记录纸张P向前排出到引导件13的顶表面上。因此,引导件13把输送空间12分成用于提供记录纸张P的下部供应空间12a和用于排出记录纸张P的上部排出空间12b。注意在图2-4中略去了引导件13。
如图6所示,打印单元3容纳在下支架6中。打印单元3包括输送机构20和记录单元21,输送机构20在前后方向上输送容纳在供纸盘11中的记录纸张P,记录单元21放置在下支架6的后部中用来在记录纸张P上记录图像。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盖子22(图10)安装在下支架6上用来覆盖输送机构20和记录单元21。
如图6所示,输送机构20包括臂23、供给辊24、板25、对准辊26、从动辊27和排出辊28。臂23放置在供纸盘11后端的上面并且从记录单元21的引擎支架33处向下延伸。供给辊24可转动地支撑在臂23的下端。板25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后部的空间中并且具有U形输送部分25a。对准辊26放置在比板25靠前、比记录单元21靠后的位置。从动辊27与对准辊26相对放置。排出辊28放置在记录单元21的前部。马达(未示出)驱动每个供给辊24、对准辊26和排出辊28转动。
下面描述输送记录纸张P的输送机构20。首先,供给辊24每次从供纸盘11上拾取一张记录纸张P并且把记录纸张P输送到形成在板25中的U形输送部分25a上。记录纸张P在U形输送部分25a中翻转从而向前移动并且利用对准辊26和从动辊27输送到记录单元21处。当记录单元21把图像记录到记录纸张P上后,排出辊28把记录纸张P排放到上部排出空间12b中。由于U形输送部分25a把从前部提供来的记录纸张P翻转并且向前部排出,与构造为从后部馈送记录纸张P并且向前部排出记录纸张P的多功能装置相比,多功能装置1的前后尺寸就能够更短一些。
如图6和8所示,记录单元21包括滑架30、喷墨头31、压盘32、引擎支架33、定时皮带34和马达39。喷墨头31安装到滑架30的底部。压盘32放置在滑架30的下面。引擎支架33支撑滑架30和压盘32。一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导板35和36放置在引擎支架33上面。滑架30通过定时皮带34与马达39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在导板35和36上左右往复移动从而其定位范围超过记录纸张P的两个宽度边沿。
利用这个结构,马达39沿着这对导板35和36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滑架30,同时墨从放置在滑架30上的喷墨头31喷射到正在喷墨头31下面的空间中向前输送的记录纸张P上。图像以这种形式形成在记录纸张P上。
如图12所示,用于清洁喷墨头31的维护单元37设在记录单元21的右侧边沿下面。
由于U形输送通道放置在喷墨头31下面,在形成U形输送通道的U形输送部分25a的板25上面存在未使用的空间,并且这个空间在安装了喷墨头31的滑架30后面,其中记录纸张P穿过这个U形输送通道从下部供应空间12a输送到上部排出空间12b。因此,如图6和12所示,废液吸收件38放置在板25上面、滑架30后面的空间中,占据了右部的大约三分之二空间。当维护单元37执行维护操作时,废液吸收件38用来吸收从喷墨头31中的喷嘴排出的废墨。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下支架6中的空间。
如上所述,喷墨头31是能够移动到记录纸张P两个宽度边沿之外的串行头。因此,如图11所示,记录单元21在左右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到纸张容纳部分10以外的地方,从而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左右两侧形成了空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墨盒40的墨盒保持器41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右侧,供电单元60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左侧,这样就有效地使用了纸张容纳部分10两侧的空间。
如图6所示,为了把记录纸张P排出到上部排出空间12b中,只需要上部排出空间12b的顶部(纸张容纳部分10)比记录纸张P从记录单元21排出的位置(排出辊28的顶点)高就行。因此,上部排出空间12b不需要形成得很高。所以如图6所示,用于控制多功能装置1操作的主控制板50水平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上部的空间中。另外,记录单元21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后面使得记录单元21的顶部与主控制板50的高度几乎一样。换言之,如图11所示,主控制板50的顶部和记录单元21的顶部大致定位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有效地使用了纸张容纳部分10上面的空间,同时不会增加多功能装置1的高度。另外,如图11所示,墨盒保持器41、墨盒40和供电单元60在垂直方向上装配在主控制板50的顶部(放置在主控制板50上的连接器51)和纸张容纳部分10的底部之间,在图11中用“H”表示。因此,可以使得多功能装置1的高度较小,从而使得多功能装置1能够制造得更紧凑。
下面进一步描述墨盒保持器41、主控制板50和供电单元60。
如图3和10所示,四个墨盒40从盖子22的顶部通过形成在盖子22中的插入孔22a插入到墨盒保持器41中并且排列在前后方向上,每个墨盒40容纳四种颜色墨中的一种(黄、洋红、青和黑)。墨盒40通过图8所示的柔性管42连接到喷墨头31。当墨从喷墨头31喷出时,墨通过柔性管42从墨盒40提供给喷墨头31。注意尽管该实施例中的墨盒40容纳黑、青、洋红和黄四种颜色的墨,墨盒40可以容纳更多种颜色的墨。
如图4所示,上支架5利用铰链等形式的轴14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支架6的左部边沿上。换言之,当从多功能装置1的前面观察时,上支架5可以绕与墨盒保持器41的位置相对的侧边向侧向转动打开。这样转动上支架5能够可靠地显露出墨盒保持器41的顶部,使得能够很容易地从上面把墨盒40安装到墨盒保持器41中。
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16固定到上支架5的后部中的底表面上。导轨16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槽16a形成。支撑杆17可转动地连接到下支架6上使得它能够绕它的下部右端转动。在支撑杆17的自由端设有定位销17a。定位销17a与导槽16a可滑动地配合。一直在导槽16a中滑动定位销17a直到定位销17a装配到形成在导槽16a右端(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支架5的转轴相对的端部)中的配合部分(未示出)中,支撑杆17支撑打开状态下的上支架5。利用这种结构,上支架5可以相对于下支架6以较大的包含角度θ保持在打开状态。
使得上支架5相对于下支架6保持在较大的包含角度θ的装置可以包括靠近轴14放置的弧形护轨和这些护轨引导的定位销。另外,还可以提供推进装置来向上推进上支架5,使得上支架5保持在打开状态。
利用这种结构,下支架6的顶表面打开的程度可以较大,这样就增加了它的可视性并且便于进行维护喷墨头31等操作,还可以沿着输送通道清除卡纸以及更换墨盒40。如图3所示,当从前面观察时,如果上支架5在其最高位置时的右边沿与下支架6的右边沿之间的距离A设定为等于或大于墨盒40的宽度尺寸B,那么就可以几乎在垂直方向上把墨盒40插入下支架6一侧的墨盒保持器41中或者从墨盒保持器41中取出,这样就增加了可视性并且便于对墨盒40的安装和拆除操作。
如图11所示,主控制板50是扁平的大致长方形并且延伸到供电单元60上面的左侧。因此,即使由于大量电子部件或终端安装在主控制板50上使得主控制板50要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通过例如使得主控制板50延伸到供电单元60的上面,主控制板50仍然能够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上面。因此,通过有效利用纸张容纳部分10上面的空间,能够把多功能装置1制造得更紧凑。另外,由于供电单元60几乎定位在主控制板50的正下方,连接主控制板50和电源板62的电线可以非常短。
另一方面,主控制板50在右侧不延伸到墨盒保持器41的上部,所以主控制板50不会阻碍从上面把墨盒40安装到墨盒保持器41中的操作。
如图10所示,电子部件I和各个连接器设在主控制板50上。具体地说,连接到介质卡上的两个连接器51和52放置在主控制板50前部的左侧区域。前盖53放置在下支架6的前表面上。前盖53形成有两个槽53a和53b,通过这两个槽把介质卡插入。插入槽53a和53b中的介质卡与主控制板50上的各个连接器51和52形成电连接。如图11所示,由于主控制板50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上面,槽53a和53b(以及连接器51和52)放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从而便于把介质卡插入槽53a和53b。
如图10所示,在主控制板50的后部右侧区域中放置着连接个人计算机或其它外设的连接器54和连接LAN的LAN连接器55。另外,连接后述网络板61的连接器56安装在主控制板50后部的左侧区域上。沿着主控制板50的周边还设有多个其它连接器。
如图9所示,供电单元60为台状,它在前后方向上伸长。供电单元60中容纳了电源板62,它使用商用交流电源产生5伏直流电源用于给CPU、存储器等供电,还产生30伏直流电源操作马达和其它致动器。接线材料(未示出)把电源板62连接到主控制板50上或者把电源板62连接到各个马达上使得电源板62产生的电压可以施加到主控制板50和那些马达上。
如图12和13所示,网络板61放置在供电单元60后面、记录单元21左侧边沿下面的空间中。网络板61是一个电路板,它通过电话线起到有线通信的作用。如图9所示,在网络板61上设有两个标准接头63来连接到电话线和外设电话听筒。因此,网络板61能够实现与另一个传真装置的数据通信和利用外设电话听筒(未示出)的电话作用。
供电单元60和网络板61都安装在金属板固定装置64上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连接到下支架6上。板固定装置6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基底64a,和沿着扁平基底64a的后部边沿以及右侧边沿放置的侧壁64b。供电单元60安装在板固定装置64的前部区域中,同时网络板61安装在后部区域中。在供电单元60和网络板61的上面分别安装着特别的保护盖65和66。为了把供电单元60产生的热释放出来,在保护盖65中形成了多个孔65a。在保护盖66中与标准接头63相对的位置形成了出口66a。开口66b形成在保护盖66中面对供电单元60的位置处,它给用来连接主控制板50的电线提供了通道。
在下支架6底表面纸张容纳部分10的左侧形成了一个开口(未示出),供电单元60和网络板61整体地通过这个开口安装到下支架6中。因此能够把供电单元60和网络板61单独从下支架6上移出,这样就便于维护。在下支架6的左侧壁中与网络板61的标准接头63相对的点上形成了插入槽2a用来插入标准插孔。在下支架6同一侧插入槽2a的后面形成了电绳出口2b,用来使得电源线能够伸出到装置外面。
如图4所示,控制板73放置在上支架5顶部的前面区域中,扫描仪4放置在控制板73后面的区域中。控制板73包括各种按钮,如数字按钮0到9、开始按钮和按下就能够执行各种操作的功能按钮。控制板73还设有显示部分73A,如液晶显示屏,用来根据需要显示对多功能装置1的设定、信息等。
当使用传真功能时,扫描仪4起到扫描要传真给另一个传真装置的传真原件的作用,当使用复印机功能时,扫描仪4起到扫描要复印的原件图像的作用。如图6所示,扫描仪4包括安装在上支架5上支撑原始文件的玻璃平板70、用于扫描放置在玻璃平板70上的文件图像的扫描单元71、和用于覆盖玻璃平板70的文件盖72。扫描单元71直接放置在玻璃平板70的下面从而玻璃平板70介于扫描单元71和放置在玻璃平板70的顶表面上的原始文件之间。
如图5(a)所示,扫描单元71包括直线型接触图像传感器(CIS)79和其上支撑了接触图像传感器79的支架79A。支架79A和接触图像传感器79在平行于轴14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5(b)所示,接触图像传感器79具有盖玻璃79a、支架79b、底层79c和多个光电转换元件79d(在图5(b)中只示出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79d)。光电转换元件79d用来从玻璃平板70上的文件表面读取图像。光电转换元件79d排列在接触图像传感器79的纵向,也就是说,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后方向。
如图6所示,滑片74放置在扫描单元71的前端和后端。扫描单元71与图12示出的驱动马达75结合在一起,并且在驱动马达75和定时皮带(未示出)利用滑片74相对于上支架5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扫描单元71时,扫描单元71扫描玻璃平板70上的文件的图像。另外,如图6所示,在扫描单元71沿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底部上形成了凹陷71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引导轴76装配到凹陷71a中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扫描单元71。换言之,其上安装了接触图像传感器79的支架79A能够在与轴14垂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4所示,如柔性扁平电缆等柔性接线件77把接触图像传感器79连接到主控制板50上。这里,主控制板50延伸到靠近上支架5的转轴的一点(下支架6的左侧边沿),同时接线件77从主控制板50靠近上支架5的转轴的一部分延伸到扫描单元71。
具体地说,接线件77的一端连接到接触图像传感器79在纵向的中间部分,而另一端则连接到主控制板50与轴14平行的左侧边沿。接线件77环绕轴14的周边使得接线件77的扁平表面(宽度方向的表面)面对上支架5的转轴,并且使得接线件77的纵向垂直于上支架5的转轴、平行于接触图像传感器79移动的方向。接线件77的两个连接端处的边沿布置为平行于上支架5的转轴。
由于以这种方式构造接线件77,接线件77在宽度方向的表面包括靠近轴14的较大弯曲部分,当关闭上支架5覆盖下支架6或上支架5打开到较宽程度时这个部分不会扭曲。因此,即使接触图像传感器79处于等待位置,即处于靠近轴14的位置,接线件77在纵向中点处的宽度方向表面也不会扭曲。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多功能装置1并且反复打开和关闭上支架5,也不会有过度的力施加到接线件77上,这样就能够最小化损坏接线件77的可能。同时也没有能够导致接线件77磨损和断裂(导电部分的断裂)的对接线件77的反复弯曲。另外能够大幅度缩短接线件77的长度。
如图6所示,文件盖72通过枢轴78可转动地连接到上支架5的后端。因此在平面图中,上支架5相对于下支架6的转轴与文件盖72相对于上支架5的转轴互相垂直。因此,当上支架5在下支架6上转动打开时,能够避免文件盖72同时打开。
如图3所示,驱动马达75容纳在从上支架5左后部向下伸出的部分中,从而驱动马达75从上支架5的底部向下伸出。当上支架5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如图7所示,驱动马达75占据板25上面左侧空间的大约三分之一(邻接废液吸收件38的凹进部分),从而有效地使用了记录单元21后面的空间。由于主控制板50放置在主壳体2的前面,同时驱动马达75放置在后面,这样能够最小化操作驱动马达75时产生的噪声给主控制板50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面参考图14到16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改进的多功能装置1A,其中为了避免重复描述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类似的部件和类似的部分。
如图14所示,多功能装置1A包括上支架5A和扫描仪4A。上支架5A以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上支架5一样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支架6的左端。扫描仪4A包括文件盖72A、文件供应盘80、排出盘81和自动文件馈送器82。
文件盖72A可转动地连接到上支架5A的后部边沿。文件供应盘80放置在文件盖72A的顶表面上,排出盘81放置在文件供应盘80的上面。文件供应盘80把原始文件引导到左侧的自动文件馈送器82中。
自动文件馈送82自动地把原始文件从文件供应盘80传送到扫描单元71要扫描的扫描位置。在扫描单元71扫描文件的图像后,文件排出到排出盘81上,并且排出盘81向右引导原始文件。在文件盖72A的右侧边沿处放置着接收排出文件的文件制动器83。
更具体地说,如图15和16所示,自动文件馈送器82包括盖84、压板85、拾取辊86,分离辊87和反向辊88。盖84放置在文件盖72A的左端以便能够自由地打开和关闭。压板85放置在玻璃平板70(见图6)的上面以便把原始文件压靠在玻璃平板70上。拾取辊86和分离辊87可转动地支撑在压板85上以便在盖84内一次一张地馈送原始文件。反向辊88用来反向在盖84内所馈送的原始文件的馈送方向,并且通过驱动轴89可转动地支撑在文件盖72A上。
如图15所示,设在盖84内表面上的垫件90和91能够分别弹性接触拾取辊86和分离辊87,并且从动辊92和93能够弹性接触反向辊88。
外壳94放置在盖84后面。如图16所示,外壳94中容纳了文件馈送马达95和齿轮机构96。文件馈送马达95通过电缆97连接到主控制板50。齿轮机构96用来把文件馈送马达95的转动驱动力传递给拾取辊86、分离辊87和驱动轴89。从文件馈送马达95传递来的转动驱动力驱动拾取辊86和分离辊87使得它们转动并且一次一张地把原始文件从文件供应盘80馈送到盖84中。文件馈送马达95还驱动反向辊88使之转动。反向辊88翻转拾取辊86和分离辊87馈送的文件并且将传送文件的方向从向左方向改为向右方向。放置在反向辊88下面的扫描位置的扫描单元71扫描原始文件上的图像。扫描后,文件排出到排出盘81上。
由于文件馈送马达95放置在靠近上支架5A转轴的上支架5A左端,当上支架5A在下支架6上转动时,不会有过度的力施加到连接文件馈送马达95和主控制板50的未示出的接线件(图6),也不会有过度的力施加到连接文件馈送马达95和供电单元60的电缆97上(见图9),这样就最小化了损坏接线件和电缆97的可能。另外,由于文件馈送马达95放置在多功能装置1A的后部边沿,与放置主控制板50的那一侧相对,所以能够最小化文件馈送马达95产生的噪声对主控制板50的不利影响。
注意在上述的多功能装置1和1A中,安装在纸张容纳部分10上的供纸盘11还起到排出盘的作用,其中在前面由下部供应空间12a提供的记录纸张P在下支架6中反向并且排出到前面的上部排出空间12b中。但是,例如也可以构造供纸盘11使得在纸张容纳部分10中只有上部排出空间12b,这样从后面提供记录纸张P并且排出到前面的上部排出空间12b中。
另外,不必省略纸张容纳部分10的底表面以在底部形成开口。
另外,可以交换墨盒保持器41和供电单元60在纸张容纳部分10左右侧的位置。但是,当象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那样构造墨盒保持器41使得通过它的顶部安装和取出墨盒40时,为了方便这种更换操作,优选墨盒保持器41放置在与上支架5的转轴相对的一侧。但是,如果通过前侧或后侧安装和取出墨盒40,那么墨盒保持器41就可以放置在纸张容纳部分10的左侧或右侧。
下面参考图17到2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B,其中为了避免重复描述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类似的部件和类似的部分。
如图19所示,多功能装置1B包括上支架5B和下支架6B。下支架6B形成为顶部敞开的盒形并且包括前板6a,侧板6b、6c,和底板6d(图21)。侧板6b通过轴14可转动地支撑上支架5B。示于图21中的后盖19覆盖底部支架6B的后端。
如图17所示,供纸盘11B放置在下支架6B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区域并且容纳一叠记录纸张P。能够从下支架6B的前表面把供纸盘11B拉出。
另外,如图18所示,在下支架6B中放置着输送机构20B、U形输送部分25a、输送通道9和记录部分21A。输送机构20B包括供给辊24、驱动轴98、齿轮机构99、分离板15和排出部分13B。记录部分21A包括扁平压盘32和喷墨头31,喷墨头31通过把墨喷射到压盘32上支撑的记录纸张P上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彩色图像。
供给辊24放置在供纸盘11B上面并且齿轮机构99驱动它在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驱动马达通过未示出的齿轮机构转动驱动轴98。输送机构20B的外壳相对于驱动轴98是可转动的。
U形输送部分25a放置在下支架6B的后部并且形成有侧置的字母“U”形状。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放置在U形输送部分25a中。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以适量的压力彼此保持接触。所形成的输送通道9把大致保持在水平状态的记录纸张P向前输送。沿着输送通道9设有压盘32、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放置在压盘32上游的一对对准辊26B,和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放置在压盘32下游的一对排出辊28B。排出辊28B是从动排出辊和正齿轮。
分离板15是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倾斜表面。排出部分13B形成为下支架6B的前表面中、在供纸盘11B上面的开口(见图17)。
当供给辊24转动时,分离板15把堆叠在供纸盘11B上的记录纸张P中最上面那张纸张与其它纸张分离,并且这张纸张被馈送到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之间。
当喷墨头31在记录纸张P的顶表面上记录了预定的图像后,记录纸张P排出到排出部分13B。
如图17所示,介质槽106形成为前板6a左侧中的纵向开口(比排出部分13B更靠左)。介质槽106接受能够存储图像数据等的外部存储介质的插入,如SmartMedia(注册商标)卡、CompactFlash(注册商标)卡、Memory Stick(注册商标),或SD卡、XD卡等。主控制板50B具有连接到介质槽106的连接器51B,主控制板50B放置在侧板6b的内表面附近并且基本与它平行。
如图19所示,墨盒保持器41放置在下支架6B内部靠近侧板6c内表面的地方。墨盒40能够从上面安装到墨盒保持器41中。
如图17所示,多功能装置1B进一步包括扫描仪4B。扫描仪4B包括平台型扫描单元和自动扫描单元。平台型扫描单元用来扫描放置在较大玻璃板(未示出;下述的第二玻璃板)上的原始文件的图像。平台型扫描单元的结构几乎与第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扫描仪4一样。因此,这里就略去了对平台型扫描单元的详细描述。自动扫描单元用来扫描自动文件馈送器82B所馈送的原始文件的图像。
示于图20中的排出盘81B形成在文件盖72B的顶表面上,用来接收自动文件馈送器82B所提供的并且经过扫描后排出的原始文件。文件盖72B的结构使之能够绕枢轴在多功能装置1B的后表面上转动打开和关闭,或者能够绕平行于轴14的轴转动打开和关闭。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多功能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与自动文件馈送器82B所馈送的原始文件的图像表面接触的第一玻璃板,和具有比第一玻璃板的表面积大的第二玻璃板,第二玻璃板用来与平放在静止位置的原始文件的图像表面接触。第一和第二玻璃板彼此平行放置,但是在与文件输送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分开。玻璃板的底表面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连接起来。第一玻璃板靠近轴14放置。用平台型扫描单元扫描图像的接触图像传感器79的等待位置设定在第一玻璃板的正下方。当用自动扫描单元扫描图像时接触图像传感器79保持在该等待位置。利用这种结构,较重的接触图像传感器79的等待位置设定于靠近上支架5B转轴的地方,从而可以用很小的力打开上支架5B。
如图17所示,柔性接线件77把主控制板50B连接到接触图像传感器79。具体地说,接线件77的一端连接到接触图像传感器79在纵向的中间部分,而另一端则连接到主控制板50B上部边沿。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即使长时间使用多功能装置1B并且反复打开和关闭上支架5B,也不会有过度的力施加到接线件77上。这样就能够最小化损坏接线件77的可能。
另外,由于主控制板50B定位在轴14附近并且布置接线件77使得它在轴14附近弯曲并且同时它在宽度方向上的表面不会扭曲,接线件77的中间部分就不会引起过度的弯曲力。
另外,能够有效地利用下支架6B中靠近轴14的未使用空间来容纳主控制板50B。
通过把控制存储介质的电路整体组合到主控制板50B上而不是形成分开的控制板,能够大幅度减少接线和安装另外一块板所需的劳动和花费。同时还减小了容纳主控制板50B所需的空间,从而能够发展出更紧凑的多功能装置1B。
下面描述后盖19。后盖19可拆卸地插入到下支架6B的后侧。后盖19的宽度尺寸可以等于或比下支架6B在后表面侧的宽度尺寸短。
更具体地说,如图21所示,从动辊18b可转动地放置在后盖19的内侧,后盖19装配在下支架6B和底板6d之间。通过在接近水平的方向上把后盖19从下支架6B的后表面拉出,可以把U形输送部分25a的一侧暴露出来。由于从动辊18b在后盖19的内部转动,通过拉出后盖19,在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之间能够敞开很大的空间,这样就便于清除卡住的记录纸张P的操作。
分离板15也安装在后盖19的内部。因此,通过把后盖19从下支架6B的后表面拉出,能够很容易地清除卡在供给辊24和分离板15之间的纸张,并且便于对分离板15的表面15a的维护操作或更换分离板15的操作。
注意如图22所示,能够构造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使得当去除后盖19时输送辊18a和从动辊18b留在下支架6B的内部。这样由于不必在后盖19内提供从动辊18b的转动部分,就简化了后盖19的结构。
另外,如图23所示,在后盖19内部可以设有电源板46。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后盖19内部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电源板46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内盖47可以可拆卸地放置在后盖19内部来覆盖电源板46的表面。这种结构避免了在去除后盖19时电源板46暴露出来,因此能够安全地更换电源板46并且防止灰尘等进入电源板46。这个内盖47还可以形成有弯曲的形状从而形成U形输送部分25a的一个表面。
另外,如图24所示,在后盖19内部可以放置一个积聚件48,例如多孔纤维垫或箱,用来积聚和容纳废墨。在这个例子中,废墨管49可以连接到维护单元(未示出)上,而维护单元用于有规律地在喷嘴恢复等过程中清洁喷墨头31中的喷嘴中的墨,并且在后盖19中可以形成连接孔19b用来可拆卸地连接废墨管49的另一端。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使用后盖19中的空间并且非常便于更换积聚件48的操作。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作为示范的实施例,那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保留本发明的新颖特征和优点的同时,对这些作为示范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很多可能的改进和变化。
例如,如图25所示,介质槽106可以形成在下支架6B的前板6a中从而在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可以在大致水平的取向上把主控制板50B放置在下支架6B中靠近侧板6b内表面的地方,从而主控制板50B的纵向在多功能装置1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电源板46也可以靠近侧板6b的内表面沿前后方向放置,并且基本与侧板6b平行。
另外,如图26所示,介质槽106可以形成在下支架6B中并且在前板6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主控制板50B可以放置在下支架6B的内部靠近侧板6b内表面的地方使得主控制板50B的纵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轴14可以放置在多功能装置的右侧边沿而不是它的左侧边沿上。
应该注意下面的成像装置是特别有效的。也就是说,成像装置包括:一个下支架;一个能够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相对于下支架转动打开和关闭的上支架;一个放置在上支架中的扫描单元,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扫描原始文件;和一个控制板,控制板的一侧在第一方向延伸。
这种结构使得能够用一条扁平电缆连接扫描单元和放置在下支架内部的控制板,并且扁平电缆不会扭曲。
优选扫描单元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
优选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柔性扁平电缆,它具有与在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单元的一侧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控制板的一侧连接的第二端。利用这种结构,扁平电缆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并且自身不扭曲。因此就能够最小化损坏扁平电缆的可能性。
在下支架的第一表面上可以形成开口形式的介质槽以便插入存储介质,控制板可以放置在靠近介质槽的位置并且具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到通过介质槽插入的存储介质。这种结构使得能够把控制存储介质的电路整体合成在控制板上而不是形成分开的控制板,这样能够大幅度减少连线和安装另外的板所需的劳动和花费。
在柔性扁平电缆的扁平表面基本正对着轴定位的同时,柔性扁平电缆可以绕过轴的周边。利用这种结构,扁平电缆绕过轴并且连接扫描单元和控制板并且不会扭曲。
下支架具有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表面,控制板具有其上放置了一个连接器的一个表面。优选控制板的这个表面基本与下支架的第二表面平行。另外,控制板的这个表面也可以与扫描单元移动的平面基本平行。
可以把在上支架中的扫描单元的等待位置设定在上支架靠近轴的一侧。利用这种结构,较重的扫描单元的等待位置设定在靠近轴的地方,使得能够用很小的力打开上支架。
成像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支撑件,它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并且在预定的打开位置支撑上支架。这种结构便于把墨盒插入到容纳部分中。
成像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记录单元,它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记录单元具有容纳部分,它把墨盒容纳在其中,容纳部分放置在下支架中与轴分开最远的一侧。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很容易地把墨盒从上面安装到容纳部分中。
优选在上支架保持在预定打开位置时,把离开上支架的轴最远的一侧和离开下支架的轴最远的一侧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设定得等于或大于墨盒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很容易地从上面把墨盒安装到容纳部分中。
优选成像装置包括:一个介质保持单元,它放置在下支架的底部中并且保持记录介质;一个输送机构,它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沿着输送通道输送记录介质;一个记录单元,它放置在下支架中并且在输送机构所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一个盖子,它可拆卸地安装到下支架上,一部分输送通道为侧置的字母U形,并且当把盖子从下支架上移去时这部分输送通道暴露出来。
利用这种结构,通过把盖子拉出下支架,能够很容易地清除卡在输送通道中的纸张。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上的可更换件。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可更换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上的电源板。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电源板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废墨积聚件,它安装在盖子上,并且废墨积聚件存储废墨。这种结构有效地利用了盖子中的空间并且便于更换废墨积聚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放置在盖子内部的可更换件和限定了一部分输送通道并且覆盖可更换件的内部盖子。这种结构能够安全地更换可更换件并且避免灰尘等进入可更换件。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一个分离件,它放置在盖子上并且从保持在介质保持单元中的一叠记录介质中分离出一张记录介质。利用这种结构,便于对分离件的维护操作或更换分离件的操作。
成像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放置在记录单元中的喷墨记录头。

Claims (32)

1.一种成像装置(1),包括:
一个输送机构(20),它在第一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P);
一个记录单元(21),它在输送机构(20)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记录图像;
一个外壳(2),它容纳输送机构(20)和记录单元(21);
一个控制板(50),它控制记录单元(21)的操作;和
一个墨盒容纳单元(41),它容纳墨盒(40),其中
在外壳(2)中记录单元(21)在第一方向的一侧形成一个介质输送空间(10);
介质输送空间(10)具有排出空间(12b),当记录单元(21)在记录介质(P)上记录图像后,记录介质排入排出空间中;
控制板(50)水平地放置在介质输送空间(10)上面;
记录单元(21)最高的部分位于基本上与控制板(50)相同的高度处;
至少一部分墨盒容纳单元(41)位于介质输送空间(10)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和
墨盒容纳单元(41)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控制板(50)最高的部分和介质输送空间(10)最低的部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控制板(50)在垂直方向上不与墨盒容纳单元(41)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供电单元(60),它放置在介质输送空间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控制板在第一方向上与供电单元(60)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
介质输送空间(10)具有供应空间(12a),它位于排出空间(12b)下面,记录介质(P)通过供应空间(12a)被提供给输送机构(20);
在外壳(2)中记录单元(21)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限定了U形输送通道(25a),U形输送通道(25a)与供应空间(12a)流体连通;
输送机构(20)通过U形输送通道(25a)输送通过供应空间(12a)提供的记录介质(P),然后通过排出空间(12d)排出记录介质(P);
记录单元(21)包括一个喷墨头(31),它把墨喷射到记录介质(P)上;和
喷墨头(31)在第二方向上是可移动的,其移动范围超过记录介质(P)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边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废墨收集件(38),它放置在U形输送通道(25a)上面并且在记录单元(21)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废墨收集件(38)收集喷墨头(31)排出的废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介质保持单元(11),它保持记录介质(P),其中:
外壳(2)具有形成在外壳(2)底部的凹进部分;
介质输送空间(10)限定在凹进部分中并且在外壳(2)在第二方向的中心处;
外壳(2)具有第一侧和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介质保持单元(11)从外壳的第一侧可拆卸地安装在凹进部分中;和
介质保持单元(11)在安装到凹进部分中时堵塞凹进部分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进一步包括一个图像读取单元(4),它具有一个其上放置了原始文件的玻璃板(70),还包括一个能够从原始文件上扫描图像的扫描单元(71),其中:
外壳(2)具有一个下支架(6)和一个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支架(6)的与墨盒容纳单元(41)相对的一个边沿上的上支架(5),上支架(5)可以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转动;和
图像读取单元(4)放置在上支架(5)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接线件(77),它连接扫描单元(71)和控制板(50),并且从放置第一轴的一侧延伸出来,其中扫描单元(71)能够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控制板(50)延伸到靠近第一轴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图像读取单元(4)具有一个文件盖(72),它可转动地放置在上支架(5)上并且覆盖玻璃板(70)的顶部,文件盖(5)能够绕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图像读取单元(4)具有靠近第一轴放置的文件输送马达(95)。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在外壳(2)中记录单元(21)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限定一个U形输送通道(25a),并且图像读取单元(4)具有一个驱动马达(75),它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扫描单元(71),驱动马达(75)放置在U形输送通道(25a)上面并且位于记录单元(21)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外壳(2)具有第一侧和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控制板(50)包括一个连接器(51),外部存储介质从外壳(2)的第一侧连接到连接器(51)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扫描单元(71),其中:
外壳(2)具有一个下支架(6),和一个能够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相对于下支架(6)转动打开和关闭的上支架(5);和
扫描单元(71)放置在上支架(5)中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扫描原始文件;和
控制板(50)具有在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扫描单元(71)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79d)。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条柔性扁平电缆(77),它具有与在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单元(71)的一侧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控制板(50)的所述一侧连接的第二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在下支架(6)的第一表面上形成了开口形式的介质槽(53a)存储介质被插入到所述介质槽(53a)中,控制板(50)放置在靠近介质槽(53a)的位置并且具有一个连接器(51),连接器(51)连接通过介质槽(53a)插入的存储介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柔性扁平电缆(77)绕所述轴的周边延伸,并且柔性扁平电缆(77)的扁平表面定位成基本上与所述轴相对。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下支架(6)具有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表面,控制板(50)具有其上放置了一个连接器(51)的一个表面,控制板(50)的该表面基本与下支架(6)的第二表面平行。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控制板(50)具有其上放置了一个连接器(51)的一个表面,控制板(50)的该表面与扫描单元(71)在其上移动的平面基本平行。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把在上支架(5)中的扫描单元(71)的等待位置设定在上支架(5)靠近所述轴的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支撑件(17),它放置在上支架(5)和下支架(6)之间并且在预定的打开位置支撑上支架(5)。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记录单元(21)放置在下支架(6)中,并且容纳部分(41)放置在下支架(6)中与所述轴分开最远的一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装置(1),其中把保持在预定打开位置的上支架(5)离开所述轴最远的一侧和下支架(6)离开所述轴最远的一侧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A)设定成等于或大于墨盒(4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B)。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
一个介质保持单元(11B),它放置在下支架(6B)的底部中并且保持记录介质(P);和
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下支架(6B)上的盖子(19),其中:
输送机构(20B)放置在下支架(6B)中并且沿着输送通道输送记录介质(P);
记录单元(21A)放置在下支架(6B)中;和
一部分输送通道(25a)形成为侧置的字母U形;和
当把盖子(19)从下支架(6B)上移去时,该部分输送通道(25a)暴露出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19)上的可更换件(46,48)。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19)上的电源板(46)。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盖子(19)上的废墨积聚件(48),废墨积聚件(48)存储废墨。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放置在盖子(19)内部的可更换件(46)和限定了所述一部分输送通道(25a)并且覆盖可更换件(46)的内部盖子(47)。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分离件(15),它放置在盖子(19)上并且从保持在介质保持单元(11B)中的一叠记录介质(P)中分离出一张记录介质(P)。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装置(1B),进一步包括一个放置在记录单元(21A)中的喷墨记录头(31)。
CNB2004100615568A 2003-12-26 2004-12-24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52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34532 2003-12-26
JP2003434532A JP4386173B2 (ja) 2003-12-26 2003-12-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19567A JP4595425B2 (ja) 2004-07-28 2004-07-28 記録装置
JP2004219567 2004-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6750A true CN1636750A (zh) 2005-07-13
CN1325275C CN1325275C (zh) 2007-07-11

Family

ID=34554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155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5275C (zh) 2003-12-26 2004-12-24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12891B2 (zh)
EP (1) EP1547792B1 (zh)
CN (1) CN1325275C (zh)
DE (1) DE602004001570T2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6481B2 (en) 2006-06-30 2011-03-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7931357B2 (en) 2006-07-01 2011-04-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7938497B2 (en) 2006-06-30 2011-05-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7963641B2 (en) 2006-06-30 2011-06-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CN102991137A (zh) * 2011-09-09 2013-03-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废液室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3722892A (zh) * 2012-10-15 2014-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3935130A (zh) * 2013-01-18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
CN103722891B (zh) * 2012-10-15 2015-1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5774254A (zh) * 2012-03-05 2016-07-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7031187A (zh) * 2016-01-29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845070A (zh) * 2019-04-24 2020-10-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976290A (zh) * 2019-05-21 2020-1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92174U (en) * 2003-04-01 2004-06-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Multi-functional office machine
DE602005005912T2 (de) 2004-09-27 2009-05-20 Seiko Epson Corp. Flüssigkeitsausstossgerät
US8040575B2 (en) * 2005-05-14 2011-10-18 Wisecube Co., Ltd. Double side image scanner
US20070024924A1 (en) * 2005-07-26 2007-02-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a Kaisha Image scanning device and multi-function device
US7971989B2 (en) * 2005-12-07 2011-07-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er used with rolled sheet
JP4321531B2 (ja) * 2006-02-01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525620B2 (ja) * 2006-03-07 2010-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多機能装置
US7675536B2 (en) * 2006-04-19 2010-03-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rchitectures for multi-functional image forming devices
JP4941110B2 (ja) * 2007-06-01 2012-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905287B2 (ja) * 2007-08-02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2009086403A (ja) * 2007-10-01 2009-04-23 Brother Ind Ltd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012398B1 (ko) * 2008-03-03 2011-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O/s를 이용하는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4983831B2 (ja) * 2009-03-25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858590B2 (ja) * 2009-09-30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WO2011105819A2 (ko) * 2010-02-26 2011-09-01 탐투스(주) 학습용 디지털 캡쳐 장치
IN2012DN01303A (zh) * 2010-07-15 2015-06-05 Seiko Epson Corp
JP5056924B2 (ja) * 2010-08-30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327256B2 (ja) 2011-03-30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814327B2 (en) 2011-07-01 2014-08-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8696610B2 (en) 2011-07-21 2014-04-15 Clifford T. Solomon Magnetorheological medical brace
JP5790351B2 (ja) 2011-09-09 2015-10-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82961B2 (ja) 2011-09-27 2015-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JP6064687B2 (ja) * 2013-03-07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228340B (zh) 2013-06-05 2016-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6291914B2 (ja) * 2014-03-05 2018-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128035B2 (ja) 2014-03-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5318B2 (ja) 2014-03-28 2017-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476610B1 (en) 2016-06-28 2021-1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injection apparatus
JP6969151B2 (ja) * 2017-05-11 2021-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314541B2 (ja) 2019-03-13 2023-07-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256446B2 (ja) 2019-03-13 2023-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278835B2 (ja) * 2019-03-29 2023-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システム、読取装置、読取装置の保持装置
JP7501006B2 (ja) * 2020-03-11 202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1514A1 (de) * 1984-06-18 1985-12-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Kawasaki, Kanagawa Bildinformation-lesevorrichtung
JPS6467069A (en) * 1987-09-07 1989-03-13 Toshiba Corp Image information reader
JPH0327665A (ja) * 1989-06-23 1991-02-06 Toshiba Corp 画像情報読取り装置
JPH0746843Y2 (ja) 1990-01-12 1995-10-25 内山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ケット付シール
JPH04213466A (ja) 1990-12-11 1992-08-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307293A (ja) 1992-04-24 1993-11-19 Sharp Corp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H0789161A (ja) * 1993-04-28 1995-04-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5574274A (en) * 1995-02-21 1996-11-12 Microtek International, Inc. Transmissive/reflective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JP3376216B2 (ja) 1995-07-18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685313B2 (en) * 1997-06-30 2004-02-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arly transparency detection routine for inkjet printing
JPH11165447A (ja) 1997-10-02 1999-06-2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JP3402593B2 (ja) 2000-11-13 2003-05-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入出力装置
JP2002284455A (ja) 2001-03-22 2002-10-0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137689B2 (en) 2002-03-28 2006-11-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4193435B2 (ja) 2002-07-23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インク充填方法
US6860594B2 (en) * 2001-04-11 2005-03-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jam removal
JP3642295B2 (ja) 2001-05-30 2005-04-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レーザプリンタ
JP4065499B2 (ja) * 2001-07-24 2008-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552370B2 (ja) 2001-09-27 2010-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
JP4035340B2 (ja) 2002-02-07 2008-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EP1681846B1 (en) 2002-03-28 2008-07-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device
US6976749B2 (en) 2002-03-28 2005-12-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device
JP3812477B2 (ja) 2002-03-29 2006-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6886928B2 (en) 2002-03-28 2005-05-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thereof
US7547092B2 (en) * 2004-01-21 2009-06-1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the upgrade of an inkjet printer
JP4431961B2 (ja) 2004-03-05 2010-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38497B2 (en) 2006-06-30 2011-05-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7963641B2 (en) 2006-06-30 2011-06-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CN101096145B (zh) * 2006-06-30 2011-1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US7896481B2 (en) 2006-06-30 2011-03-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7931357B2 (en) 2006-07-01 2011-04-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CN102991137B (zh) * 2011-09-09 2015-11-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废液室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2991137A (zh) * 2011-09-09 2013-03-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废液室的喷墨记录装置
US8807704B2 (en) 2011-09-09 2014-08-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waste liquid chamber
CN105774254A (zh) * 2012-03-05 2016-07-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6042654A (zh) * 2012-10-15 2016-10-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3722892A (zh) * 2012-10-15 2014-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6004068B (zh) * 2012-10-15 2018-03-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5856852A (zh) * 2012-10-15 2016-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9421781B2 (en) 2012-10-15 2016-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US9427972B2 (en) 2012-10-15 2016-08-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6004068A (zh) * 2012-10-15 2016-10-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6042653B (zh) * 2012-10-15 2017-1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6042653A (zh) * 2012-10-15 2016-10-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9505224B2 (en) 2012-10-15 2016-11-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US9511591B2 (en) 2012-10-15 2016-12-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722891B (zh) * 2012-10-15 2015-1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7081963A (zh) * 2013-01-18 2017-08-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
TWI623437B (zh) * 2013-01-18 2018-05-11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injection device, tank
CN103935130A (zh) * 2013-01-18 2014-07-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
CN107031187A (zh) * 2016-01-29 2017-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10293613B2 (en) 2016-01-29 2019-05-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CN110641150A (zh) * 2016-01-29 2020-01-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10682859B2 (en) 2016-01-29 2020-06-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CN107031187B (zh) * 2016-01-29 2020-10-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845070A (zh) * 2019-04-24 2020-10-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845070B (zh) * 2019-04-24 2022-03-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1976290A (zh) * 2019-05-21 2020-1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47792B1 (en) 2006-07-19
US7712891B2 (en) 2010-05-11
US20050151782A1 (en) 2005-07-14
US7784893B2 (en) 2010-08-31
US20080030530A1 (en) 2008-02-07
DE602004001570T2 (de) 2007-06-28
DE602004001570D1 (de) 2006-08-31
EP1547792A1 (en) 2005-06-29
CN1325275C (zh) 200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36750A (zh) 成像装置
CN2803705Y (zh) 成像装置
CN200951651Y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2807642Y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4595425B2 (ja) 記録装置
US20110075226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031017A (zh) 扫描仪和铰链
CN100349788C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034698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072C (zh) 读出/打印设备和读取设备
US867526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712342A (zh) 纸张供应装置
CN1308204C (zh) 复合型供纸单元、供纸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11705A (zh) 传动装置、动力转换装置以及多功能机的驱动装置
CN1058663C (zh) 能改变记录控制的喷墨记录装置及该装置中的记录方法
CN1097241C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321581A (zh) 油墨纸盒和安装到该油墨纸盒上的可更换的油墨纸装置
CN1799968A (zh) 馈纸器
CN1990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824511A (zh) 成像装置
CN1781708A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541920A (zh) 进纸装置
CN2797042Y (zh) 滑架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633367A (zh) 打印机
CN1921541A (zh) 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