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1293A -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 Google Patents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1293A
CN1471293A CNA031452078A CN03145207A CN1471293A CN 1471293 A CN1471293 A CN 1471293A CN A031452078 A CNA031452078 A CN A031452078A CN 03145207 A CN03145207 A CN 03145207A CN 1471293 A CN1471293 A CN 1471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52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9623C (zh
Inventor
高桥一彰
松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816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010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901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3822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1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1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96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96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1/32106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separate from the image data, e.g. in a different computer file
    • H04N1/32122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separate from the image data, e.g. in a different computer file in a separate device, e.g. in a memory or on a display separate from image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4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s or network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30Profiles
    • H04L67/306User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0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mobile telephon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501Tailoring a user interface [UI] to specific requi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62Inpu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instructions or parameters, e.g. updating internal software
    • H04N1/0097Storage of instructions or parameters, e.g. customised instructions or different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user I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48Type of connection
    • H04N2201/0055By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04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 user, sender, addressee, machine or electronic recording medium
    • H04N2201/3207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 user, sender, addressee, machine or electronic recording medium of an addr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74Storage or retrieval of prestor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H04N2201/3276Storage or retrieval of prestor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f a customis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file, e.g. a profile specific to a user 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多功能外围设备(MFP)在从便携电话收到连接对端的检索应答时,根据该应答取得BD地址和装置名。MFP在成功取得BD地址并将该地址存入其RAM中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时,从该数据库取得与该BD地址对应的用户名。MFP从其RAM中的使用环境数据库取得该用户名对应的设定内容,存入该RAM的使用环境存储区。按照这种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设定内容进行MFP的显示处理等。

Description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每一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设定电子设备使用环境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发明背景
作为多个用户利用的电子设备,已公知的这种设备预先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在用户要利用该设备时,对该电子设备进行调用自己的使用环境信息用的操作,以便能利用与自己的使用环境信息对应的使用环境。
例如电子设备为传真机时,从传真操作板等输入每一用户传真发送对端的电话号码等,登记到自己的地址簿,并且在用户发送传真文本时,可操作传真操作板,调用自己的地址簿进行利用。
然而,这样的每一用户使用环境信息调用方法随着电子设备功能的增加,变得复杂且困难,往往各用户在调用自己的使用环境信息前,需要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对显示装置和输入装置小型化要求严的电子设备中,操作变得非常复杂。
例如传真机等中,多数利用十数字键和特殊键操作的组合进行各用户使用环境信息的调用,操作体系不直观,难掌握。
这时,用户必须逐一阅读操作说明书,确认自己的使用环境信息的调用方法,存在非常费时的问题。而且,该调用方法因设备而异,用户必须逐一掌握各设备的调用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用户不记住复杂的使用环境信息调用方法就能方便地利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电子设备和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在存储单元存储电子设备中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然后,无线通信终端利用无线将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发送到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接收该识别信息后,根据该信息从存储单元取得所识别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并根据取得的该信息设定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
因此,仅通过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识别信息,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就成为基于根据该识别信息识别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环境。于是,用户不必掌握复杂的使用环境信息调用方法,就能方便地利用该用户的使用环境。
又,这种无线通信终端与电子设备能利用无线进行通信的范围可引入电子设备使用时用户与该设备的位置关系进行决定。
即,用户利用电子设备时,多数形成与该设备的规定位置关系后进行利用。例如,电子设备为传真机,则用户在传真机上设定发送原稿。然后,用户出发到传真机操作板前,同时进行传真操作,以从操作板选择发送目的处。
这时,可将离开传真机操作板例如半径2m以内等的规定范围作为无线通信终端与传真机的可通信范围。
这样,则携带无线终端的用户要利用电子设备时,将电子设备使用环境自动切换到自己的使用环境。
因此,用户不进行复杂的使用环境切换操作,就能在自己的使用环境使用电子设备。于是,即使例如电子设备是多数人共用的设备,也能以各用户专用设备的方式进行利用。还可将可通信范围限定为对用户唯一规定的可用范围。
能用种种通信方法进行这种无线通信终端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具体而言,利用基于蓝牙标准的无线通信方法,则能发挥优良的效果。这是因为蓝牙标准将比较近的距离(例如几米~几百米)的范围作为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电子设备的利用多数主要在该范围进行。
无线通信终端只要是能发送识别信息的装置,任何装置均可,可为用户经常携带的装置,例如可为便携电话或PDA。
可在电子设备中备有存储电子设备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存储单元,也可在可通过网络与电子设备通信的装置中备有该存储单元,使电子设备通过网络取得使用环境信息。
存储单元存储的使用环境信息可包含例如电子设备的各种设定内容、有关选择电子设备功能的信息、有关电子设备数据库等的信息。
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可与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关联。存储单元存储的信息中,还可例如预先使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与识别该用户所属通信组用的识别信息关联后,使各个使用环境信息与识别通信组用的识别信息关联。还可使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与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直接关联。
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结构上做成与可识别用户的信息(即用户识别信息)关联为佳。用户识别信息只要是能识别用户的信息即可,例如可为用户ID或唯一规定的名称。又,例如无线通信终端为特定用户用的设备,则可将该终端发送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识别信息。
可在存储单元预先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使该存储的使用环境信息固定,但用户可更改该信息为佳。
例如,电子设备可包括在存储单元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结构。尤其电子设备在存储单元存储该使用环境信息的时刻,可存储该使用环境信息,作为根据电子设备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识别的特定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
即,电子设备包括对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单元为佳。
又,例如电子设备包括对该设备中设定单元设定的使用环境进行更改的更改单元为佳。
而且,这时,更新单元将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更新为更改单元更改后的使用环境所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为佳。
这样,则存储单元存储的使用环境信息内容能反映用户的使用环境的更改。因而,根据该结构,便于保持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对用户使用方便。
又,例如电子设备对各用户分别产生有关该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作为使用环境信息并且将该产生的信息作为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存入存储单元为佳。
例如,可组成电子设备,使存储单元在对每个用户设置的数据库存储有关使用履历的信息为佳。
这样,用户能方便地用自己的电子设备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利用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为传真机,则作为上述有关使用履历的信息,用户能利用自己的传真机呼出履历有关的信息(包括发送对端地址信息)、有关输出设定的信息等。
例如在电子设备进一步设置以下的结构,能实现这种效果。
具体而言,例如结构上做成使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从存储单元取得无线通信终端所接收识别信息对应的特定用户的有关该电子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然后,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使该电子设备中能用这样取得的有关使用履历的信息。
这样,例如电子设备即使多个用户共用,也可使各个用户只能用有关自己使用履历的信息,不能用有关其他用户使用履历的信息。因此,该电子设备就如对各个用户专用的设备那样,可供各用户利用。
例如可用以下结构(过程)进行识别信息从无线通信终端对电子设备的发送。
例如,在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可使电子设备确认存在位于该设备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并且对确认的该终端请求发送识别信息。这时,无线通信终端在有该发送请求时,发送识别信息。
这样,电子设备在能确认位于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时,可从该确认的终端取得识别信息,切换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
还可使电子设备中上述那样确认无线通信终端存在的确认单元组成如下。
即,例如可使确认单元包括发送检索信号对上述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和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对所述检索信号的应答信号的应答信号接收单元,并利用接收应答信号接收单元的应答信号进行所述确认。
这时,可使无线通信终端包括接收所述检索信号的检索信号接收单元、和所述检索信号接收单元收到检索信号时发送对该检索信号的应答信号的应答信号发送单元。
这样,可使无线通信终端在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请求信号时,发送识别信息,但也可在检测出来自电子设备的检索信号时,立即发送识别信号。
具体而言,在电子设备发送对可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无线通信终端接收该检索信号时,无线通信终端发送识别信息。
这样,例如存在来自电子设备的检索(例如基于蓝牙标准的查询)时,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成为从无线通信终端接收识别信息的环境。
例如,电子设备通过按适当的时间间隔检索无线通信终端,可使自己的使用环境经常切换到包括位于能与该电子设备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的使用环境。
还可组成电子设备,使其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指示发送检索信号,并且根据来自应答该检索信号进行发送的无线通信终端的识别信号,切换自己的使用环境。
这样,可使电子设备对位于能与该设备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确认,或进行检索,也可反过来使无线通信终端对电子设备进行确认,或进行检索。
例如,在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可使无线通信终端确认存在位于从该无线通信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电子设备,并对确认的电子设备发送识别信息。
这样,无线通信终端中确认存在电子设备时,能使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成为携带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的使用环境。
这种情况下,可使包括无线通信终端的确认单元包括例如发送检索信号对位于从该无线通信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和接收所述电子设备对所述检索信号的应答信号的应答信号接收单元。
这样,可在无线通信终端中,利用应答信号接收单元对应答信号的接收,进行所述确认。
这时,可使电子设备包括接收所述检索信号的检索信号接收单元、和所述检索信号接收单元收到检索信号时发送对该检索信号的应答信号的应答信号发送单元。
即,无线通信终端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该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设备在收到该检索信号时,发送应答信号。然后,无线通信终端收到应答信号时,发送识别信息。
这样,利用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电子设备检索对电子设备加以确认,并且电子设备对其作应答时,无线通信终端可对电子设备发送识别信息。
还可使无线通信终端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该终端可作规定通信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设备在收到该检索信号时,对发送检索信号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识别信息,而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有该发送请求时,发送识别信息。
这样,电子设备收到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检索信号时,能对无线通信终端请求识别信息,并取得该信息后,设定自己的使用环境。
电子设备配备作为这样请求发送识别信息的装置的请求单元,可作为例如利用无线发送请求信号的装置实现。
可使设定单元在未从接收单元收到识别信息时,将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例如,可做成:用户远离电子设备,使电子设备不能接收来自用户携带的无线通信终端的识别信息时,电子设备使自己的使用环境返回预置使用环境。
还可做成:电子设备不能检测出可与自己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时,电子设备将自己的使用环境设定为预置使用环境。
这样,就能减小别人使用或查看自己的使用环境(例如呼出履历)的可能性。
能从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识别信息可包含规定该终端用户属性的特性信息。作为这种用户特性信息,可为例如有关该用户的国籍、年龄、性别等中的至少一项的信息。
这时,电子设备中可做成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从存储单元取得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所述特性信息内容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并且设定单元根据该取得的使用环境信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
具体而言,电子设备内可建立存储单元,存储每一用户不同的国籍、年龄等特性信息所对应的使用环境的设定涉及的多种信息。
这样,就能方便地将电子设备使用环境设定为特定用户特性信息对应的环境。
另一方面,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无线通信终端可包括规定的用户接口、存储用户接口的设定内容的存储单元、和对电子设备发送作为规定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单元。
这时,电子设备可包括规定的用户接口。而且,该电子设备中可做成接收单元接收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并且设定单元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
这样,根据无线通信终端存放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完成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使用环境)的设定,因而携带该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即使不逐一操作电子设备设定该设备的用户接口,也能在基于无线通信终端存放的设定内容的用户接口利用电子设备。
这时,无线通信终端中,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可包含该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和作为该终端的通信对象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中的至少一个。
这样,即使不逐一操作电子设备设定该设备的用户接口,用户也能在例如与自己的无线通信终端相同的用户接口利用电子设备。
例如,设便携电话和PDA等个人用作无线通信终端的设备利用无线能与传真机等通信时,可根据便携电话等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更改传真机等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这样,在无线通信终端为个人用的终端,电子设备为多数人用的设备的情况下,本发明发挥特别优良的效果。
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可包含例如用户接口的项目名(或ID)及其内容(值)。作为用户接口的设定内容,可列举例如显示字体的类型和大小、显示画面的亮度、扬声器音量(声音输出)的大小、话筒灵敏度、输入方法等。
尤其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包含有关语言设定的信息为佳。
用户要利用电子设备时,该设备的语言设定为用户不能理解的语言设定,则也用用户不能理解的语言进行电子设备在该设备用户接口完成的设定内容更改方法等的通知,因而更改该语言设定的信息,以便采用用户能理解的语言进行通知。这种更改本身有时较难。
例如面向欧洲的电子设备等难以备有与多国语言对应的用户接口,并且将以用户不能理解的语言表示的设定更改为用户能理解的语言的设定,存在问题。
然而,电子设备根据有关无线通信终端语言设定的信息进行电子设备用户接口设定,并且用该语言告知有关自己的信息,则能消除上述问题。
这种无线通信终端存放的用户接口设定信息可固定为例如该无线通信终端设定时的规范。例如日本语显示专用的无线通信终端的情况下,语言设定信息可固定为表示日本语的信息。
无线通信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也可为例如用户能更改。
例如,无线通信终端能对自己的用户接口作日本语和英语的告知,则无线通信终端以用户设定的语言设定信息所对应的语言进行该告知。而且,电子设备根据有关该语言设定的信息设定自己的用户接口为佳。
这样,用户可更改的无线通信终端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多数设定成用户便于使用该用户接口。
因此,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也能做成用户便于使用。
尤其在无线通信终端是诸如便携电话和PDA那样,用户携带且日常使用较频繁的便携终端时,该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往往更改(自定义),使该用户利用该用户接口方便。
因此,无线通信终端是这种便携终端时,用户能方便地将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状态更改为用户喜欢的状态。
无线通信终端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收发,例如可进行如下。
例如,电子设备或无线通信终端进行处于从该设备或该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或电子设备的检索,该检索成功时,或该检索成功后电子设备进行请求时,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具体而言,可使电子设备确认存在位于从该设备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并且对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这时,无线通信终端在收到该发送请求的情况下,发送用户接口收到规定信息为佳。
这样,电子设备在能确认位于上述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时,可从其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取得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设定自己的用户接口。
这样,无线通信终端可在收到来自电子设备的请求信号时,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但也可在检测出来自电子设备的检索信号时,立即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具体而言,电子设备发送对可与该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并且无线通信终端在收到该检索信号时,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这样,存在例如来自电子设备的检索(尤其蓝牙中称为查询)时,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成为基于从无线通信终端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环境。
例如,电子设备可通过按适当的时间间隔检索无线通信终端,进行自己的用户接口设定,使其经常对应于存放处在可与该电子设备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还可组成电子设备,使其根据来自用户的检索指示输入发送检索信号,并且根据来自应答该检索信号进行发送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设定自己的用户接口。
这样,可使电子设备对位于能与该设备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终端进行确认,或进行检索,也可反过来使无线通信终端对电子设备进行确认,或进行检索。
例如,在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可使无线通信终端确认存在位于该从该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电子设备,并且对确认的电子设备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这样,无线通信终端中确认存在电子设备时,能使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做成对应于无线通信终端所存放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设定。
例如,无线通信终端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该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设备在收到该检索信号时,发送应答信号。然后,无线通信终端在收到应答信号时,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这样,例如电子设备中确认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电子设备检索,并且电子设备对其作应答时,无线通信终端可对电子设备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还可使无线通信终端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处在从该无线通信终端可作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设备收到该检索信号时,对发送检索信号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而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有该发送请求时,发送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这样,电子设备能在收到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检索信号时,对无线通信终端请求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并且取得该信息后,设定自己的用户接口。
无线通信终端的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可包含有关该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对端的地址信息。
这时,做成电子设备的设定单元进行设定,使电子设备中能用接收单元中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所规定的该地址信息为佳。
这样,例如电子设备是传真机那样的通信设备,并且用户用该通信设备对登记到自己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地址信息规定的地址进行通信处理时,不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输入,以改变该通信对端的地址信息。
上述地址信息可包含例如通信对端的电话号码信息和构成与该电话号码信息对应的规定通信对端的名称信息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
用计算机实现上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时,作为所述种种单元的功能,可构成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
例如,在所述电子设备内置的计算机上执行使计算机实现作为所述接收单元、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设定单元的功能或作为接收单元、设定单元的功能用的程序,则该电子设备作为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的组成要素起作用。
又,在包括规定用户接口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内置的计算机上执行实现作为发送单元的功能用的程序,则该无线通信终端作为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的组成要素起作用。
因此,利用这些程序,也能取得与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这些程序可分别预先记录到软盘、光磁盘、CD-ROM、硬盘、ROM、RAM等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而且,可根据需要,将这些程序分别载入计算机执行,或以存放到记录媒体的状态进行分配,或通过网络进行分配。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以下的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组成的框体。
图2A和图2B是示出装置管理数据库和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的组成的说明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和用户特性管理数据库的组成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MFP的通信范围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MFP的主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1中与便携电话的MFP的通信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用户特性信息的设定信息取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显示内容设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画面显示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设定更改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中MFP的呼出履历数据库产生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是示出实施例1中对MFP显示部的显示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2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的组成的框体。
图16是示出依据蓝牙标准的实施例2的MFP的通信范围的说明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便携电话内所存储设定信息的组成的说明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便携电话内所存储设定信息对应的便携电话显示部显示状态例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2的MFP中用户接口设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实施例2的便携电话中设定信息传送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实施例2中MFP与便携电话之间的蓝牙标准通信例的说明图。
图22A、图22B、图23A、图23B、图24A和图24B是示出实施例2的MFP的设定信息显示画面显示例的说明图。
图25A、图25B和图25C是示出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SNMP的MIB定义的图。
图26是示出利用SNMP的MFP与便携电话的通信例的说明图。
图27是示出替换图6中S400和S420、图20中S2210和S2230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替换图5中S110~S130以及图19中S2010和S2020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替换图19中S2010、S2020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形态
下面,用附图说明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不受以下实施例任何限制,只要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当然可采用各种形态。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1的框图。使用环境设定系统1包括作为无线通信终端的便携电话10和作为电子设备的复合设备的MFP(多功能外围设备)30。
MFP30包括CPU31、ROM32、RAM33、LCD等产生的显示部34、十数字键和功能键等组成的操作部35、进行包括蓝牙标准的无线通信的蓝牙通信组件36、作为与LAN的通信接口的以太网接口(I/F)37、结构上可连接公用线路网进行电话呼入呼出等控制或通过公用线路网与其他传真机进行数据收发的电话线路连接部38、用于通话的手机39、读取原稿的扫描器40、对纸张进行打印的打印部41等。
MFP30通过CPU31执行ROM32存储的程序,进行各种处理。
例如,MFP30进行控制以太网接口31和蓝牙通信组件36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打印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根据接收数据控制打印部41进行打印的打印处理。
MFP30还进行根据接收数据控制电话线路连接部38通过公用线路网对其他MFP30发送数据的传真发送处理和控制打印部41对电话线路连接部38通过公用线路网从其他MFP30接收的数据进行打印的传真接收处理。
MFP30又进行一般复合设备包括的其他各种处理。
例如,MFP30进行:将电话呼出时规定呼出对端的呼出对端信息作为呼出履历信息存储、或呼入时从图中未示出的扬声器等输出呼入音、或控制手机39和电话线路控制部38等进行通话的电话处理;控制扫描器40和打印部41将扫描器40读取的原稿复制到纸上的复制处理;进行地址簿处理(地址信息)编辑和利用的地址簿管理处理等。
RAM33包括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NVRAM,该NVRAM包括装置管理数据库和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如图2A和图2B所示。
该NVRAM存放的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包括存储呼出履历数据的呼出履历数据库和存储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数据库。
呼出履历数据库和地址簿时刻分别由预置数据库和各用户的数据库组成。呼出履历数据库存储呼出对端的电话号码。地址簿数据库存储电话号码和名称(公司名)等。
装置管理数据库如图2A所示,使装置名、装置地址(BD地址)和用户名相互关联并加以存储。
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如图2B所示,使装置管理数据库存储的用户名与呼入音量、受话音量、字体、字体型号、显示语言(字符集)各自的有关信息、规定呼出履历数据存放处数据库的信息、规定地址簿数据存放处数据库的信息等各用户设定信息关联并加以存储。
MFP30的RAM33的NVRAM也包括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和用户特性管理数据库,如图3A和图3B所示。
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如图3A所示,使装置管理数据库存储的用户名与该用户名规定的用户国籍、年龄等信息(即有关用户属性的特性信息)关联并加以存储。
用户特性管理数据库如图3B所示,使有关国籍的信息与有关显示语言和字体的信息关联并加以存储,同时使有关年龄的信息与有关字体型号的信息关联并加以存储。
MFP30的预置设定中,MFP30在电源接通时将图2B所示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中用户名“预置”行的设定内容复制到RAM33的使用环境存储区,并且所述各处理中,按照该使用环境存储区存放的设定信息进行处理。
例如,通话处理中,MFP30在呼入时参照该存储区所存有关呼入音量的设定值,按照该设定值输出呼入音,或者参考受话音量的设定值,使通话时的音量与该设定值对应。
需要对用户发出指示或提供信息等情况下,MFP30在所述各处理中进行对显示部34的信息显示。这时,MFP30按照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有关字体、字体型号、显示语言的信息进行对显示部34的信息显示。MFP30对呼出履历和地址簿也参照该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存放处,利用相应的信息。
MFP30的蓝牙通信组件36的通信范围是距离MFP30的半径为几米(例如5m)的范围,MFP30能与进入该范围的便携电话10进行通信。
例如,MFP30是图4所示的MFP30a,将图中虚线所示的范围作为通信范围时,图4所示的便携电话10a能与MFP30通信,而图4所示的便携电话10b不能与MFP30a通信。
即,携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靠近MFP30时,MFP30与便携电话10能通信。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10如图1所示,在包括CPU11、ROM12、RAM13、LCD等的显示部14、十数字键和功能键等组成的操作部15、扬声器17、话筒18、振动发生部19等的一般便携电话中,还配备进行基于蓝牙标准的无线通信的蓝牙通信组件16。
便携电话10通过CPU11执行ROM12存储的程序,控制所述各部,进行通话处理、电子函件处理、浏览器处理等与一般便携电话相同的处理和蓝牙通信组件16的通信处理。便携电话10在RAM13包括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RAM将进行通信时从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的蓝牙装置地址(BD地址)和装置名作为设定信息加以存储。
便携电话10还在RAM13中的NVRAM将有关该便携电话10的用户的年龄、国籍、性别等信息(该便携电话10的用户特性信息)和有关该便携电话10的通信对端的地址簿数据(包含通信对端电话号信息和名称信息等的地址信息)也作为设定信息加以存储。
MFP30通过蓝牙通信组件36与MFP30附近存在的便携电话10通信,并且在识别该便携电话10的用户后,进行将MFP30的使用环境设定为适应该用户的环境的处理。然后,MFP30的所述各处理进行利用该处理设定的使用环境的处理。
参照图5~图11说明这样通过MFP30与便携电话10的通信进行的MFP30的主处理(包括使用环境设定处理)。
图5是示出MFP30的主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便携电话10的通信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MFP30的CPU31首先在S110中,从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接着,在S120中,CPU31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连接对端检索应答。组件36未收到连接对端检索应答时(S120为“否”),处理转到S130。S130中,判断执行开头的S11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并且在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S130为“否”),使处理返回S110。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10的CPU11如图6所示,经过连接等待状态(S400)后,判断蓝牙通信组件16是否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S410)。组件16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时(S410为“是”),处理转至S420,而未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时(S410为“否”),返回S400。S420中,从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含RAM13的NVRAM存储的BD地址和装置名的连接对端检索应答后,转至S430。
MFP30中,组件36收到连接对端检索应答时(图5中S120为“是”)和S130中判断为超过时限时(S130为“是”),处理转至S140。
S140中,执行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参照图7详细说明该处理。
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首先在S610中,MFP30从连接对端检索应答包含的应答信息取得BD地址和装置名后,使处理转至S620。在所述S120中判断为“否”且S130中判断为“是”时,不进行S610的处理,原样转至S620。
S620判断BD地址取得是否成功,判断为成功时(“是”),转至S630,判断为失败时(“否”),结束该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以上那样不进行S610的处理时,在S620判断为“否”。
接着,在S630从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地址簿数据取得请求信号。然后,在S640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地址簿数据取得应答。
组件36未收到地址簿数据取得应答时(S640为“否”),处理转至S650。S650中判断执行开头的S63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并且在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63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结束该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10的CPU11如图6所示,在S430判断蓝牙通信组件16是否收到地址簿数据取得请求信号。
组件16收到该请求信号时(S430为“是”),处理转至S440,而未收到该请求信号时(S430为“否”),处理转至S450。
S440中,蓝牙通信组件16将RAM13存储的含通信对端电话号信息和名称信息的地址簿数据,作为地址簿数据取得应答,以同该RAM13所存储BD地址和装置名组合的形式进行发送后,处理转至S460。
另一方面,在S450判断执行开头的S43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并且在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43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处理转至S460。
MFP30在蓝牙通信组件36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地址簿数据取得应答时(图7中S640为“是”),处理转至S660。
S660中,判断RAM33的NVRAM是否已存储S640中取得的BD地址和装置名所对应的地址簿数据。
具体而言,利用例如以下的方法执行该判断。首先,在S640(或S120)判断图2所示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是否存储接收到的BD地址。然后,判断为存储该BD地址时,从该装置管理数据库取得相应的用户名。接着,CPU31判断该用户名对应的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中的数据是否包含识别地址簿数据存放处数据库的信息。该判断中,判断为包含该信息时,S660中判断为“是”并加以处理后,使处理转至S670。另一方面,S640(或S120)判断为图2所示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未存储收到的BD地址时,或判断为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中未包含识别相应地址簿数据存放处数据库的信息时,S660中判断为“否”并加以处理后,使处理转至S690。
S670中,判断是否需要更新在S660确认为存在的RAM33中的地址簿数据。
具体而言,例如执行该判断如下。即,CPU31对RAM33中当前存储的地址簿数据包含的更新日期数据和S640中便携电话10所接收地址簿数据包含的更新日期数据进行比较。表明前一数据比后一数据日期旧时,判断为应进行更新(S670为“是”),使处理转至S680。否则,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更新(S670“否”)使处理转至S700。
处理从S670转至S680时,将S660确认为存在的RAM33中的地址簿数据更新为S640中便携电话10收到的地址簿数据(S680)后,使处理转至S700。
另一方面,S690中,在RAM33的地址簿数据库增添并存放S640中便携电话10收到的地址簿数据后,使处理转至S700。
未对RAM33登记该增添存放的地址簿数据对应的用户名的状态时,CPU31可在显示部34进行催促输入用户名的显示,让用户从操作部35输入用户名后,将该用户名以所述增添登记的地址簿数据对应的形式登记到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
然后,S700设置地址簿数据取得标记。具体而言,将RAM33中地址簿数据取得标记对应的变数值设置为1等规定值。于是,该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结束。
MFP30中,如以上那样执行地址簿数据取得处理(图5的S140),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150。S150中,执行用户特性信息的设定信息取得处理。参照图8详细说明该处理。
设定信息取得处理中,首先在S810从连接对端检索应答包含的应答信息取得BD地址和装置名后转至S820。在所述S120判断为“否”且S130判断为“是”时,不进行S810的处理,原样转至S820。
S820中,判断BD地址的取得是否成功,并且在判断为成功时(“是”),转至S830,而判断为失败时(“否”)结束该设定信息取得处理。以上那样不进行S810的处理时,S820中判断为“否”。
接着,在S830判断RAM33中的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图3A)是否已存储S810中取得的BD地址对应的用户特性信息。
具体而言,利用例如以下的方法执行判断。首先,在S810判断图2A所示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是否存储取得的BD地址。判断为存储该BD地址时,从该装置管理数据库取得相应的用户名。接着,CPU31判断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图3A)是否存储该用户名对应的特性信息。该判断中判断为“否”时,或判断为图2所示装置管理数据库未存储S810中取得的BD地址时,在S830判断为“否”并加以处理后,使处理转至S840。另一方面,判断为用户特性取得信息数据库存储装置管理数据库规定的用户所对应的特性信息时,在S830判断为“是”并加以处理后,使处理转至S870。
S840中,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特性信息取得请求信号。在装置管理数据库未存储S810中取得的BD地址对应的用户名的情况下,发送该请求信号时可进行如下。即,CPU31对显示部进行催促输入用户名的显示,让用户从操作部35输入用户名后,可将该用户名登记到装置管理数据库和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
接着,在S850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特性信息取得应答。
组件36未收到该应答时(S850为“否”),处理转至S860。S860中,判断执行开头的S84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S860中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84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结束该设定信息取得处理。
S870中,进行从RAM33取得S830中确认为存在的RAM33内的用户特性信息的处理。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10的CPU11如图6所示,在S460判断蓝牙通信组件16是否收到特性信息取得请求信号。
组件16收到该请求信号时(S460“是”),处理转至S470,而未收到该请求信号时(S460为“否”),处理转至S480。
S470中,蓝牙通信组件16将RAM13所存储表示用户年龄、国籍等的特性信息作为特性信息取得应答,与同该RAM13所存储BD地址和装置名组合的形式进行发送后,暂时结束该通信处理。
另一方面,在S480判断执行开头的S46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S480中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46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暂时结束该通信处理。
MFP30中,蓝牙通信组件36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通信信息取得应答时(图8的S850为“是”),或S870后,处理转至S880。
S880中,判断是否S850收到的特性信息取得应答中的用户特性信息或
S870取得的用户特性信息所包含表示该用户的国籍的信息将“日本”示为该用户的国籍。
判断为该信息表示“日本”时(S880为“是”),转至S890,而判断为非表示“日本”时(S880为“否”),转至S900。
S890中,按照RAM33存放的用户特性管理数据库(图3B),设定显示部33所显示文字信息的显示语言和字体。具体而言,S890的情况下,分别将该文字信息的显示语言和字体设定为“日语”和“黑体”。
另一方面,在S900判断S880中作为判断对象的用户特性信息所含表示用户国籍的信息是否将“美国”和“英国”示为该用户的国籍。S900中判断为“是”时,转至S910,将显示部34显示的文字信息的显示语言和字体分别设定为“英语”和“白体”。
S890和S910后,处理转至S920,判断S880中作为判断对象的用户特性信息所含表示用户年龄的数字是否超过“50”。
S920中,判断为该数字超过“50”时(“是”),处理转至S930,而判断为不超过“50”时(“否”),处理转至S940。
S930和S940中,按照RAM33存放的用户特性管理数据库(图3B),设定显示部34所显示文字信息的字体型号。具体而言,该文字信息字体型号在S930时设定为“30”,在S940时设定为“15”。
S930和S940后,处理转至S950。S950中,设置用户特性更改标记。具体而言,将RAM33中用户特性更改标记对应的变数值设定为1等规定值。于是,该设定信息取得处理结束。
再者,将S890、S910、S930、S940中的设定信息(基于用户特性的设定信息)以同S891中取得的BD地址关联的形式存放到RAM33。
上述图8的流程图说明用户国籍为日本、美国、英国中某一个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使判断对象包含其他国家,并且增加显示部34所显示文字信息的显示语言版本。
MFP30中,以上那样执行设定信息取得处理(图5的S150),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160,执行显示内容设定处理。参照图9详细说明该处理。
显示内容设定处理中,首先在S1100从连接对端检索应答包含的应答信息中取得BD地址和装置名后,转至S1110。在所述S120判断为“否”,且S130判断为“是”,不进行S1100的处理,原样转至S1110。
S1110中,判断BD地址的取得是否成功,判断为成功时(“是”),转至S1120,而判断为失败时(“否”)转至S1150。以上那样不进行S1100的处理时,S1110中判断为“否”。
在S1120判断图2A所示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是否存储S1100取得的BD地址。判断为存储该地址时(“是”),转至S1130,判断为未存储时(“否”),转至S1160。
S1130中,从装置管理数据库(图2A)取得在S1100取得的BD地址对应的用户名。接着,在S1140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取得S1130中取得的用户名对应的设定信息后,处理转至S1210。
S1110中BD地址的取得失败时(“否”),在S1150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取得预置的设定信息后,处理转至S1210。
S1120中,判断为图2A所示的装置管理数据库未存储在S1100取得的BD地址时(“否”),在S1160对显示部34进行催促输入用户名的显示,让用户从操作部35输入用户名。
接着,在S1170使S1160输入的用户名和S1110所取得BD地址和装置名关联并存储到装置管理数据库。而且,进行处理,在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添加该用户名,并将预置的设定信息设定为初始值,使其对应于该用户名。
接着,在S1180判断是否设置用户特性更改标记。这里,所谓设置用户特性更改标记,是指前述图8所示的流程中取得对应于用户特性信息的设定信息。判断为设置该标记时(“是”),处理转至S1190,而判断为未设置该标记时(“否”),处理转至S1200。
S1190中,根据在S1100取得的BD地址从RAM33取得上述S890、S910、S930、S940中的设定信息(基于用户特性的设定信息)后,处理转至S1210。
另一方面,在S1200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取得S1170中所添加用户名对应的预置设定信息后,处理转至S1210。
S1210中,将RAM33内用户特性更改标记对应的变数值设置为0等初始值。
接着,在S1220将S1140、S1150、S1190或S1200中取得的设定信息存入RAM33的所述使用环境存储区。因此,MFP30中以后的处理按照该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信息进行。
这样执行S1220的处理,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1230。S1230中,设置使用环境更新标记。具体而言,将RAM33中使用环境更新标记对应的变数值设置为1等规定值。于是,该显示内容设定处理结束。
在MFP30按以上那样执行显示内容设定处理(图5的S160),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170,执行画面显示处理。参照图10详细说明该处理。
画面显示处理中,首先在S1300判断是否设置使用环境更新标记。判断为设置该标记时(“是”),处理转至S1310,而判断为未设置该标记时(“否”),处理转至S1320。
在S1310取得所述S1140、S1150、S1190或S1200(图9)中所取得并存放在使用环境存储区的设定信息。
另一方面,在S1320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取得预置的设定信息。
S170中执行画面显示处理时,由于是设置使用环境更新标记的状态,处理从S1300转至S1310。
接着,在S1330根据S1310或S1320中取得的设定信息,进行对显示部34的文字信息等的显示处理。然后,该画面显示处理结束。
MFP30中这样执行画面显示处理(图5的S170),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180,判断执行S1330的显示处理(图10)后是否经过预定的时限。S180中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转至S19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处理转至S260。
S190中,判断是否借助用户采用操作部35进行的输入处理提出使MFP30执行打印处理等处理用的服务请求。
除上述那样采用操作部35的输入处理外,还可借助在MFP30的蓝牙通信组件30接收便携电话10的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的服务请求信号提出该服务请求。又可借助在MFP30的以太网接口31接收来自LAN上配置的其他装置的服务请求信号,提出该请求。
S190中,判断为提出服务请求时(“是”),处理转至S200,而判断为未提出服务请求时(“否”),处理返回S180。
在S200判断S190中受理的服务请求是否包含对显示部34显示地址簿数据的请求。判断为服务请求包含这种显示请求时(S200为“是”),处理转至S210,而判断为不包含时(S200为“否”),处理转至S240。
在S210执行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参照图11详细说明该处理。
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中,首先在S1400判断是否设置地址簿数据取得标记。判断为设置该标记时(“是”),处理转至S1410,而判断为未设置该标记时(“否”),处理转至S1420。
在S1410从地址簿数据库(图2B)取得便携电话10的用户名对应的地址簿数据。
该取得处理例如可执行如下。具体而言,例如从装置管理数据库(图2A)取得所述处理(例如图7中S610的处理)所取得BD地址对应的用户名,并且通过参照地址簿数据库(图2B)取得该取得的用户名对应的地址簿数据。
另一方面,通过参照地址簿数据库(图2B),取得预置的地址簿数据。
上述S1410或S1420的取得处理结束,则执行S1430的处理。S1430在显示部34显示S1410或S1420取得的地址簿数据中有关电话号码和名称(公司名等)的信息。然后,该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结束。
上述S1410中,除地址簿数据外,还可从呼出履历数据库(图2B)取得便携电话10的用户名对应的呼出履历数据。上述S1420中,除地址簿数据外,还可从呼出履历数据库(图2B)取得预置的呼出履历数据。因而,这时,S1430在显示部34显示S1410或S1420取得的地址簿数据所包含信息和呼出履历数据所包含信息两者为佳。
MFP30中,这样执行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图5的S210),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220。
S220中,根据来自用户的指示信息输入,执行传真发送处理或通话处理。这时,用S210中显示的地址簿数据,用户通过操作部35就能方便地输入识别通信对端的信息。
接着,在S230使S220中执行的传真发送处理等处理结束,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260。
另一方面,S200中判断为服务请求不包含地址簿数据显示请求时(“否”),在S240执行该服务请求对应的其他处理。
然后,在S250使S240执行的该处理结束,则当前的处理转至S260。
S260中,判断是否蓝牙通信组件36上可通信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的状态。
该判断例如可执行如下。
首先,与上述S110时相同,从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
然后,CPU31判断规定时间内是否从位于用蓝牙通信组件36可通信的规定范围内的便携电话10接收该信号对应的应答信号。
判断为该规定时间内收到应答信号时,CPU31当作用蓝牙通信组件36可通信的范围内存在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进行判断(S260为“否”)后,使处理转至S180。
除此以外的情况下,CPU31当作用蓝牙通信组件36可通信的范围内不存在带便携电话的用户进行判断(S260“是”)后,使处理转至S270。
S270中,使RAM33内地址簿数据取得标记和使用环境更新标记对应的变数值分别复原为0等初始值。
接着,在S280执行图10所示的画面显示处理。这时执行的画面显示处理中,为未设置使用环境更新标记的状态,因而处理从S1300转至S1320。
接着,在S1330根据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取得的预置设定信息,执行对显示部34的文字信息等的显示处理。
具体地说,检测便携电话10,一边使用存储在该便携电话10的每个用户中的设定信息进行画面显示,一边使用每个用户的地址簿,在用户使用基于MFP30的所要的服务后,在不接近便携电话10的用户的时刻,将MPF30的使用环境设定复原。这样,当用户不使用MPF30的状态时,因成为原来的使用环境设定,所以能防止他人使用、或看见用户的个人设定,从安全和保密的观点来看是令人满意的。
这样在S280执行画面显示处理,则该主处理使一系列处理结束后,再次执行S110的处理。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对各用户设定的设定信息也可做成能通过用户按压操作部35包括的设定内容更改键加以更改。
这时,MFP30的CPU31检测出按压操作部35的设定内容更改键,则启动图12所示的设定更改处理。
该处理的S1500中,CPU31判断用户识别是否已经成功。
即,在例如根据显示内容设定处理(图9)的S1100~S1130从便携电话10启动的BD地址识别到用户名时,或S1160中输入用户名时,判断为用户识别成功。
也可例如借助确认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用户名是否“预置”,进行该判断。
具体而言,可例如在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用户名是预置时,判断为用户识别不成功,而在该用户名是预置以外的特定名称时,判断为用户识别成功。
S1500中判断为用户识别成功时(“是”),转至S1510,进行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启动该用户对应的设定内容的处理。另一方面,S1500中判断为用户识别不成功时(“否”),转至S1520,进行从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取得预置的设定内容的处理。
也可进行从使用环境存储区取得设定内容的处理,以代替进行S1500~S1520的处理。
S1530在显示部34显示S1510或S1520取得的设定内容。以例如图2B那样用表的格式表示设定内容的形式作该显示。
接着,S1540中,对显示的设定内容,受理来自操作部35的设定内容更改输入指示。然后,在S1550判断是否从操作部35输入该设定内容更改的输入结束指示,并且在输入该指示时(“是”),处理转至S1560。
S1560中,CPU31对显示部31进行设定内容确认显示,并且受理指示是否在当前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存储的该用户设定内容上盖写所显示确认内容的输入。
S1570中,CPU31检测出从操作部35输入盖写指示时(“是”),处理转至S1580。
S1580将使用环境数据库内该用户的设定内容更改为S1540中输入的设定内容。然后,对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该设定内容,使该设定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S1570中在输入不盖写的指示时(“否”),不进行盖写,就使该设定更改处理结束。
能这样在MFP30执行设定更改处理,用户就能方便地更改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所存储有关自己的设定内容。具体而言,调用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所存储有关自己的设定内容的信息时,用户不需要从操作部35进行规定的输入,仅携带自己的便携电话靠近MFP30即可,因而设定内容更改方便。
也可在RAM33中的呼出履历数据库(呼出DB,参考图2B)对各用户存储进行传真发送处理和通话处理(图5的S220)时产生的、来自MFP30的呼出履历有关的信息。
具体而言,例如每次执行传真发送处理和通话处理(图5的S220),MFP30的CPU31进行图13所示的呼出履历数据库生成处理为佳。
该处理的S1700中CPU31取得呼出对端号码等呼出对端信息,用于通信处理(传真发送处理和通话处理)时识别呼出对端。
接着,S1710中,与图12的S1500相同,CPU判断用户识别是否已经成功。S1710中判断为用户识别成功时(“是”),转至S1720,在该用户对应的呼出履历数据库添加S1700中取得的呼出对端信息。另一方面,S1710中判断为用户识别不成功时(“否”),转至S1730,对预置的呼出履历数据库添加S1700中取得的呼出对端信息。
这样执行S1720或S1730的处理,则该呼出履历数据库生成处理结束。
该MFP30中,携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用MFP30进行通信处理,则自动在该用户对应的呼出履历数据库添加存储呼出对端信息。
根据本实施例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只要用户在携带自己的便携电话的状态下靠近MFP30,MFP30就能识别该用户。而且,MFP30中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对应于该识别的用户。因此,用户能将MFP30作为自己的专用设备那样加以利用。
例如,图2A的装置管理数据库作为用户名记录的“Taro”所对应的用户携带装置名为“装置A”、BD地址为“00:10:20:30:**:01”的便携电话10进入能与MFP30通信的范围时,利用MFP30在S160(图5、图9)的处理,将图2B中用户名为“Taro”的行的设定内容存储到RAM33的使用环境的存储区。
然后,所述MFP30中的传真发送处理和通话处理等各处理可将该使用环境存储区存储的设定内容作为当前使用环境信息使用。
例如,S170(图5、图10)的画面显示处理如图14A所示,以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中“Taro”行的设定内容(字体:黑体,字体型号:15,显示语言:日语)对应的形式对显示部34显示文字信息。
而且,S210(图5、图11)的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从用户名“Taro”对应的地址簿数据库(用户1地址簿)和呼出履历数据库(呼出DB-A)取得信息,在显示部34显示。例如,可做成在图14A中标为“呼出对端”的部分显示该信息。
又,例如图2A的装置管理数据库作为用户名记载的“Michel”对应的用户携带装置名为“装置C”、BD地址为“00:70:80:90:**:03”的便携电话10进入能与MFP30通信的范围的状态下,执行S170(图5、图10)的画面显示处理时,以图14B所示的形式执行对显示部34的显示。
具体而言,对显示部34以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中“Michel”行的设定内容(字体:白体,字体型号:10,显示语言:英语)对应的形式显示文字信息。
而且,S210(图5、图11)的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从用户名“Michel”对应的地址簿数据库(用户3地址簿)和呼出履历数据库(呼出DB-C)取得信息,在显示部34显示。图14B的例子中,做成在标为“呼叫”的部分显示该信息。
这样,本实施例中,只要携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靠近MFP30,就根据预先设定成与该用户对应的显示语言等设定内容,在MFP30的显示部33进行显示。
于是,这时在显示部14显示的地址信息和呼出履历信息成为来自该用户对应的地址簿数据库和呼出履历数据库的信息。
因此,各用户不必担心别人查看自己的地址簿数据库和呼出履历数据库的内容,可将MFP30当作自己的专用设备那样使用。
本实施例中,例如不携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使用MFP30时,MFP30的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为预置状态。因此,不携带便携电话10的用户也能一面参考显示部34上形成的预置显示内容,一面使用MFP30。
这时,MFP30的S160(图5、图9)的处理将图2B中用户名“预置”行的设定内容存储到RAM33的使用环境存储区。
然后,S170(图5、图10)的画面显示处理如图14C所示,以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图2B)中“预置”行的设定内容(字体:黑体,字体型号:12,显示语言:英语)对应的形式对显示部34显示文字信息。
而且,S210(图5、图11)的地址簿数据显示处理从用户名“预置”对应的地址簿数据库(预置地址簿)和呼出履历数据库(预置DB)取得信息,在显示部34显示。图14C的例子中,做成在标为“呼叫”的部分显示该信息。
又,本实施例中,携带包括装置管理数据库未存储的BD地址的便携电话10的用户靠近MFP30时,即使特定情况下该用户未从操作部35进行规定的输入,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对该用户也使用方便。
具体而言,只要该便携电话10的RAM13存储用户的国籍、年龄等特性信息,S150(图5、图8)的设定信息取得处理就在RAM33中设定有关显示语言,字体、字体规模的设定信息,使这些信息对应于该特定信息。
接着,MFP30的S160(图5、图9)的处理中,将该设定信息存储到RAM33的使用环境存储区。
然后,S170(图5、图10)的画面显示处理用对应于该设定信息的形式对显示部34显示文字信息。
因此,只要便携电话10的RAM13存储用户的特性信息,用户在携带便携电话10的状态下靠近MFP30,MFP30的显示部30的显示状态就成为与该用户的国籍、年龄等特性对应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专门讨论MFP30根据从便携电话10取得的BD地址识别用户名,但也可根据从便携电话10取得的装置名识别用户名。
又专门讨论RAM33的NVRAM包括装置管理数据库、使用环境管理数据库、呼出履历数据库、地址簿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也可存储到图1的服务器50。服务器50存储这些数据库时,MFP30可通过LAM和以太网接口31访问这些数据库。
本实施例说明成由便携电话10和MFP30组成使用环境设定系统1,但这些设备10、30可为各种设备。例如,可将PDA等设备代替便携电话10用作无线通信终端,或者采用各种办公设备、家电产品、店铺等中设置的信息终端等设备代替MFP30。
实施例2
图15是示出实施例2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100的组成的框图。使用环境设定系统100包括作为无线通信终端的便携电话200和作为电子设备的MFP300。
图15中,包括与实施例1的系统1时相同的硬件结构部分标注与实施例1的系统1时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这些部分的说明。
MFP300与实施例1的MFP30相同,也包括CPU31、ROM32、RAM33、显示部34、操作部35、蓝牙通信组件36、以太网接口(I/F)37、电话线路38、手机39、扫描器40、打印部41。
而且,MFP300与实施例1的MFP30时相同,通过CPU31执行ROM32存储的程序,进行接收处理、打印处理、传真发送处理、传真接收处理、电话处理、复制处理、地址簿管理处理等各种处理。
蓝牙通信组件36的通信范围与实施例1时相同,是距离MFP30半径为几米(例如5m)的范围(图16中用虚线表示的范围)。MFP300(组件36)能与该范围的便携电话10通信。例如,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便携电话200a能与MFP300通信,便携电话200b、200c不能与MFP300通信。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200与实施例1的便携电话1O相同,如图1所示,包括CPU11、ROM12、RAM13、显示部14、操作部15、扬声器17、话筒18、振动产生部19、蓝牙通信组件16。
而且,便携电话200与实施例1的便携电话10时相同,通过CPU11执行ROM12存储的程序,进行通话处理、电子函件处理、浏览器处理、蓝牙通信组件16的通信处理等各种处理。
便携电话200在RAM13中的NVRAM存储规定对显示部14的显示方法和扬声器17输出声音等的方法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该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作为图17A和图17B所示那样的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存放到RAM13。然后,CPU11在便携电话200进行的各处理中,根据该数据库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对显示部14进行信息显示,或进行扬声器17的声音输出等。
例如,存储面向老年人的设定内容的便携电话200a(参考图16)将图17A所示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存储到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a。
即,在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a存储用户名“David”、显示语言(字符集)“英语”、字体型号“15点”、受话音量(扬声器17的输出声级)“15”、通话音量(话筒18的灵敏度声级)等设定信息。其中,考虑最大值为“20”,则受话音量和通话音量的值“15”是较大的值。
便携电话200a在所述便携电话的各处理中,按照该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a的设定内容进行处理。
例如,进行该设定内容显示的设定内容显示处理如图18A所示,用15点的英文进行对显示部14a的信息显示。
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a还存储作为便携电话200a的通信对象的MFP300等外部设备固有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7A所示,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a存储使MFP300作为打印机起作用时的设定信息(打印时的纸张型号(媒体型号)“a4”、一张印刷纸打印的页数(合页编号)“4合1”、打印质量“常规”)和使MFP300作为扫描器起作用时的设定信息(扫描类型“纯灰”、析像度“200×200”、图像格式“jpg”)。
这些MFP300固有的设定内容如后文所述那样发送到MFP300时,用于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
另一方面,例如,存储面向年轻人的设定内容的便携电话200b(参考图16)在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b存储图17B所示那样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即,在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b存储用户名“Jackson”、显示语言(字符集)“英语”、字符型号“10点”、受话音量和通话音量“10”等设定信息。考虑最大值为“20”,则受话音量和通话音量的值“10”是普通值。
然后,例如,如图18B所示,进行便携电话200b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显示的设定内容显示处理用10点的英文进行对显示部14b的信息显示。
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b也存储MFP300等外部设备固有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7B所示,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b存储使MFP300作为打印机起作用时的设定信息(打印时的纸张型号(媒体型号)“信纸”、一张印刷纸打印的页数(合页编号)“2合1”、打印质量“高”)和使MFP300作为扫描器起作用时的设定信息(扫描类型“24位彩色”、析像度“300×300”、图像格式“bmp”)。
这些MFP300固有的设定内容如后文所述那样发送到MFP300时,用于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
便携电话200(200a、200b)的ROM12存储的程序用于例如控制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从操作部15(15a~15c)输入的数据等CPU11的处理产生的数据。于是,通过CPU11执行该程序,进行与蓝牙标准的其他设备的数据收发。
然后,便携电话200进行用户接口设定信息传送处理,该处理通过蓝牙通信组件16将便携电话200中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例如图17A、图17B的50a、50b)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传送到外部设备。
MFP300通过蓝牙通信组件36取得便携电话200发送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进行用户接口设定处理,将取得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作为本机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参照图19~图24B说明这些处理。
图19是示出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设定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图20是示出便携电话200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传送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图21是示出这些处理中MFP300与便携电话100之间的蓝牙通信状况和MFP300的状态的图。
如图19所示,MFP300的CPU31首先在S2010从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此处理相当于图21的“1.连接对端检索数据分组发送”  。
然后,S2020中,CPU31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连接对端检索应答。组件36未收到该应答时(S2020为“否”),处理返回S2010,再次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200的CPU11如图20所示,经过连接等待状态(S2210)后,判断蓝牙通信组件16是否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S2220)。组件16收到该信号时(S2220为“是”),处理转至S2230,发送连接对端检索应答。此S2230的处理相当于图21的“2.应答数据分组发送”。然后,处理转至S2240。反之,组件16未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时(S2220为“否”),处理返回S2210。
MFP300中,蓝牙通信组件36收到连接对端检索应答时(图19的S2020为“是”),处理转至S2030。S2030中在MFP300与便携电话200之间进行连接信息的收发。此处理相当于图21的“3.无线连接信息数据分组发送”、“4.应答数据分组发送”。
接着,在S2040判断S2030中的收发信是否成功,并且在判断为成功时(“是”),处理转至S2050,而判断为不成功时(“否”),处理返回S2030。然后,在S2050进行连接结束处理。
如图20所示,便携电话200在S2240进行连接信息的收发。此处理与上述S2030时相同,相当于图21的“3.”、“4.”。
接着,在S2250判断S2240中的连接信息收发是否成功,并且在判断为成功时(“是”),处理转至S2260,而判断为不成功时(“否”),处理返回S2240。S2260中,进行连接结束处理。
便携电话200在S2270进行发送设定请求数据分组的处理,该分组包含表示用户接口设定请求的信息以及图17A或图17B所示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50(50a或50b)存储的设定项目和设定内容的组。此处理相当于图21的“5.设定请求数据分组发送”。
接着,在S2280判断S2270中的数据分组发送是否成功,并且在判断为成功时(“是”),处理转至S2290,而判断为不成功时(“否”),处理返回S2270。
MFP300中,蓝牙通信组件36进行接收便携电话200发送的数据分组前的待机处理(图19的S2060)。
然后,S2060中判断为收到数据分组时(“是”),处理转至S2070。在S2070判断S2060中收到的数据分组是否包含用户接口设定请求。S2060中设定的收到的数据分组包含这种设定请求时(S2070为“是”),处理转至S2080。反之,该数据分组不包含这种设定请求时(S2070为“否”),处理转至S2090。
S2080中,将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设定为与S2060中收到的设定请求数据分组所含信息对应的设定内容。
结果,以后的处理中用遵照从便携电话200收到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形式在显示部34进行告知。
图22A~图24B是示出根据从便携电话200收到的设定内容进行的对显示部34告知的状态例的图。
其中,图22A和图22B示出进行MFP30作为电话或传真机的处理时,实施在显示部34显示其所用设定信息的处理的情况下,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图23A和图23B示出进行MFP30作为打印机的处理时,实施在显示部34显示其所用设定信息的处理的情况下,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图24A和图24B示出进行MFP30作为扫描器的处理时,实施在显示部34显示其所用设定信息的处理的情况下,显示部34的显示状态。
例如,MFP30从“David”携带的便携电话200a收到含图17A设定项目和设定内容的数据分组时,按照该收到的设定内容在显示部34进行设定内容显示,如图22A、图23A、图24A所示。
又例如,MFP30从“Jackson”携带的便携电话200b收到含图17B设定项目和设定内容的数据分组时,按照该收到的设定内容在显示部34进行设定内容显示,如图22B、图23B、图24B所示。
具体而言,MFP30从“David”携带的便携电话200a收到数据分组时,用15点英文进行对显示部34的文字信息显示(参考图22A、图23A、图24A)。
又,MFP30从“Jackson”携带的便携电话200b收到数据分组时,用15点英文进行对显示部34的文字信息显示(参考图22B、图23B、图24B)。
在图22A和图22B所示显示状态下,除显示部34显示的文字的有关字体型号的信息外,还显示进行MFP300作为电话或传真机的处理时使用的设定信息。
MFP30从“David”携带的便携电话200a收到数据分组时,如图22A所示,作为进行MFP300用作电话或传真机的处理时的设定信息,显示受话音量为“15”、通话音量为“15”的信息。
又,MFP30从“Jackson”携带的便携电话200b收到数据分组时,如图22B所示,显示受话音量为“10”、通话音量为“10”的信息。
于是,MFP300根据图22A或图22B所示的设定信息,执行MFP300作为电话或传真机起作用时的处理。
又,在图23A和图23B所示的显示状态下,作为进行MFP300用作打印机的处理时使用的设定信息,显示有关“媒体型号”,“合页编号”,“打印质量”的信息。
例如,如图23A所示,MFP30从“David”携带的便携电话200a接收数据分组时,显示“媒体型号”为“a4”、“合页编号”为“4合1”、“打印质量”为“常规”的信息。
又,如图23B所示,MFP30从“Jackson”携带的便携电话200b接收数据分组时,显示“媒体型号”为“信纸”、“合页编号”为“2合1”、“打印质量”为“高”的信息。
于是,MFP300根据图23A或图23B所示的设定信息,执行MFP300作为打印机起作用时的处理。
又,在图24A和图24B所示的显示状态下,作为进行MFP300用作扫描器的处理时使用的设定信息,显示有关“扫描类型”、“析像度”、“图像格式”的信息。
例如,如图24A所示,MFP30从“David”携带的便携电话200a接收数据分组时,显示“扫描类型”为“纯灰”、“析像度”为“200×200”、“图像格式”为“jpg”的信息。
又,如图24B所示,MFP30从“Jackson”携带的便携电话200b接收数据分组时,显示“扫描类型”为“24位彩色”、“析像度”为“300×300”、“图像格式”为“bmp”的信息。
于是,MFP300根据图24A或图24B所示的设定信息,执行MFP300作为扫描器起作用时的处理。
接着,便携电话200在S2290(图20)进行无线通信切断处理。
即,该处理首先从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切断请求信号。此发送处理相当于图21的“6.切断请求”。然后,便携电话200执行等待接收从MFP300到蓝牙通信组件16的切断结束信号的处理。便携电话200中,蓝牙通信组件16收到切断结束信号,则进行结束与MFP300的无线通信的处理。然后,再次启动从S2210开始的处理。
另一方面,MFP300在S2090(图19)进行切断处理。
即,MFP300等待来自便携电话200的切断请求信号,如果收到该信号,则发送切断结束信号,结束此处理。然后,再次启动从S2010开始的处理。
如上所述,能使进入MFP30的蓝牙通信组件36的通信范围的便携电话200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与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相同。
因此,MFP300的用户只要携带自己的便携电话200靠近MFP300,就能总在对自己使用方便的状态下利用MFP300的用户接口。
即,不进行已有技术那样繁杂的用户接口设定处理和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调用处理,也能从MFP300给用户提供好用的用户接口。
图17A和图17B所示的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设定内容,作为便携电话200的功能,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能更改的。该设定内容能更改时,用户可操作操作部15进行更改为佳。
即,例如便携电话200a和便携电话200b可分别固定存储图17A和图17B所示的设定内容。
又可以是:例如便携电话200a和便携电话200b为同类便携电话,且各自的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设定内容能更改。因而,可以是:使David和Jackson各自的便携电话中的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设定内容能从预置的内容更改为图17A和图17B所示的设定内容。
又,MFP300例如在图19的S2020中,未收到连接对端检索应答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分钟)时,可进行处理,将自己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设定为ROM32预先存储的预置设定内容。
这样,例如未携带便携电话200的用户要利用MFP300时,MFP300的用户接口成为基于预置设定内容的接口。因此,这时取得的效果为:未携带便携电话的用户也能方便地利用MFP300。
其他
上述实施例2中,如图19~图21所示,专门讨论MFP300等待接收设定请求数据分组(图19的S2060),并且在收到来自便携电话200的设定请求数据分组时(S2070为“是”),更新用户接口设定内容(S2080),但也可从MFP300侧对便携电话200请求发送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
作为所述蓝牙通信用的协议,能用各种协议,但也可用例如TCP/IP,由SNMP收发有关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参照图25A~图26说明这样组成的系统的例子。
便携电话200包括SNMP机的功能,MFP300包括SNMP管理器的功能。而且,便携电话200和MFP300两者的存储器预先存放有关SNMP的MIB定义的信息(图25A)。
便携电话200的RAM13使该有关MIB定义的信息与图17A或图17B的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关联并加以存储。
便携电话200的RAM13中,例如,如图25B或图25C所示,存储图25A中有关MIB定义的各行信息和图17A或图17B中设定信息管理数据库的内容,使其相互关联。
即,将图25B或图25C中“tm用户名”、“tm字符集”、“tm字体型号”、“tm音量(听)”和“tm音量(说)”各行的内容在分别对应于图17A或图17B中“用户名”、“显示语言(字符集)”、“字体型号”、“受话音量”和“通话音量”各内容的状态下,存储到RAM13。
然后,便携电话200和MFP300进行图26所示的处理,以代替图19~图21的处理。
如图26所示,MFP300的CPU31利用SNMP管理器的处理,从蓝牙通信组件36广播SNMP的GET请求,以作为自己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方式,从图25A的设定项目中指定与要从便携电话200取得的设定项目对应的OID(对象标识符)。
便携电话200的蓝牙通信组件16收到该广播时,其CPU11利用SNMP机的处理,按照上述图25A~图25C与图17A、17B的对应关系,从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与MFP300中SNMP管理器请求的OID对应的设定内容。例如,如图26所示,如果是便携电话200a,发送图25B的内容,而便携电话200b,则发送图25c的内容。
MFP300的蓝牙通信组件36中接收该发送的设定内容时,MFP300通过进行与上述实施例中S2080相同的处理,将该接收的设定内容作为自己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进行设定。
便携电话200的SNMP机在例如不存在从MFP300收到的OID对应的数据时,对MFP300的SNMP机发送“no such(无此数据)”。收到该“no such”的MFP300对该“no such”对应的OID的设定项目采用预置的设定内容。这样,产品间能确保MIB的互换性,同时便于扩充MIB(设定项目)。
另一方面,所述实施例1、2中,为了建立MFP与便携电话之间的通信状态,从MFP的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图5的S110、图19的S2010)。
然而,也可从便携电话的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这种连接对端检索信号。下面,用图27和图28说明这种情况的实施例。
图27是示出便携电话10(200)中执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该处理代替图6的S400~S420、图20的S2210~S2230的处理。图28是示出MFP30(300)中执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该处理代替图5的S110~S130和图19的S2010和S2020的处理。图29是示出MFP300中执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该处理代替图19的S2010、S2020的处理。
图27的情况下,便携电话10(200)的CPU11首先在S3010从蓝牙通信组件16发送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
接着,S3020中,CPU11判断蓝牙通信组件16是否收到来自MFP30(300)的检索应答。组件16未收到检索应答时(“否”),处理返回S3010,而组件16收到检索应答时(“是”),处理转至S430(图6)或S2240(图20)。
另一方面,在图28的情况下,MFP30(300)的CPU31为连接等待状态(S3110),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查询)(S3120)。组件36收到连接对端检索信号时(S3120:“是”)处理转至S3130,而未收到时(S3120:“否”),处理返回到S3110(连接等待状态)。
在S3120判断执行开头的S311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S3120中,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311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处理转至S140(图5)。
在S3130从蓝牙通信组件36发送含存储在RAM33的NVRAM中的MPF30(300)的BD地址和装置名等的连接对端检索应答信号后,转至S140(图5)或S2030(图19)。
接着,S3140中,CPU31判断蓝牙通信组件36是否收到来自便携电话10的应答信号。组件36收到应答信号时(“是”),处理转至S140(图5),而未收到时(“否”),处理转至S3150。
在S3150判断执行开头的S3140处理后是否经过预定时限。S3150中,判断为未经过该时限时(“否”),处理返回S3130,而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处理转至S140(图5)。
图29示出的处理中,与图28所示处理的不同点是:图28的S3120、S3150置换为S3310、S3320,而且增加S3330。图29的其他部分与图28时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S3310、S3320中,判断是否经过预定时限方面分别与S3120、S3150时相同。然而,S3310、S3320中判断为经过该时限时(“是”),处理转至S3330。
在S3330进行处理,将MFP300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设定为ROM32或RAM33预先存储的预置设定内容。然后,该设定处理结束。

Claims (62)

1.一种电子设备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该电子设备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存储单元,
根据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各用户使用环境信息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的电子设备,和
可利用无线将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识别信息的接收单元,
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所识别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和
根据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使用环境信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的设定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用户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时该用户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位置关系,决定所述无线通信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可利用所述无线进行通信的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蓝牙标准进行所述无线通信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利用所述无线的通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存储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可通过网络与所述电子设备通信的装置,包括所述存储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用户使用环境信息与作为识别用户的信息的用户识别信息关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识别信息是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对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对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使用环境进行更改的更改单元,
所述更新单元将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更新为所述更改单元更改后的使用环境所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按用户分别产生有关该电子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作为所述使用环境信息的产生单元,
所述更新单元使所述产生单元作为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产生的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存储到所述存储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产生有关各用户的该电子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的产生单元,和使所述产生单元所产生各用户的使用履历信息有关的信息作为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更新并存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更新单元,
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根据所述无线终端接收的识别信息,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与该识别信息对应的特定用户的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对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使该电子设备中能使用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确认存在位于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确认单元,和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识别信息的请求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有所述请求终端的所述识别信息发送请求时,发送所述识别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发送检索信号对位于可从该电子设备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收到所述检索信号时,进行所述识别信息的发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确认存在位于从该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确认单元,并且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电子设备进行所述识别信息的发送。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该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收到所述检索信号发送单元的检索信号时对发送该检索信号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识别信息的请求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有所述请求单元的所述识别信息发送请求时,发送所述识别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在未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识别信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判断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通信的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判断单元,
所述设定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可进行所述规定通信的范围内不存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判断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能检测可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判断单元,
所述设定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预定时间内不能检测可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可发送的所述识别信息包含规定该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属性的特性信息,
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所述特性信息内容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设定单元根据该取得的使用环境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使用环境的设定。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包括
规定的用户接口,
存储用户接口的设定内容的存储单元,和
对所述电子设备发送作为规定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单元,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规定的用户接口,
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并且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包含该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包含作为该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对象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告知有关该电子设备的信息用的告知单元,作为所述规定的用户接口,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包含有关语言设定的信息,
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定单元进行符合该有关语言设定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所述告知单元用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语言告知有关该电子设备的信息。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用于输入该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更改指示的输入单元,和
根据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更改指示更改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设定更改单元。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确认存在位于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确认单元,和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请求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发送单元在有所述请求单元的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请求时,发送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发送检索信号对位于可从该电子设备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收到所述检索信号时,进行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确认存在位于从该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确认单元,并且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电子设备进行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发送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该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收到所述检索信号发送单元的检索信号时,对发送该检索信号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请求单元,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有所述请求单元的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发送请求时,发送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蓝牙标准进行所述无线通信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通信。
30.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所述用户接口设定内容包含有关该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对端的地址信息,
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设定单元进行设定,使该电子设备中能用所述接收单元中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所规定的所述地址信息。
31.一种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含规定用户接口的无线通信终端,和含规定的用户接口并且能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通信的电子设备,以进行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存储单元,和
对所述电子设备发送作为规定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单元,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接收单元,和
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的设定单元。
32.一种电子设备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包括存储该电子设备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存储单元,根据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各用户使用环境信息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的电子设备,和可利用无线将识别用户用的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终端,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终端发送的识别信息的接收单元,
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所识别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的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和
根据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使用环境信息设定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的设定单元。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用户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时该用户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位置关系,决定所述电子设备可利用所述无线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范围。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根据蓝牙标准进行所述电子设备利用所述无线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存储单元。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由所述存储单元取得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所识别的用户的使用环境信息,所述存储单元包括在能通过网络与该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装置中。
3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用户使用环境信息与作为识别用户的信息的用户识别信息关联。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识别信息是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识别信息。
39.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单元。
40.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使用环境进行更改的更改单元,
所述更新单元将存储单元所存储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更新为所述更改单元更改后的使用环境所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用户分别产生有关该电子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作为所述使用环境信息的产生单元,
所述更新单元使所述产生单元作为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产生的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存储到所述存储单元。
42.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产生有关各用户的该电子设备使用履历的信息的产生单元,和使所述产生单元所产生各用户的使用履历信息有关的信息作为各用户的所述使用环境信息更新并存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更新单元,
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根据所述无线终端接收的识别信息,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与该识别信息对应的特定用户的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对该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使该电子设备中能使用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使用履历有关的信息。
4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认存在位于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确认单元,和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识别信息的请求单元。
4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检索信号对位于可从该电子设备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4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接收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所述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时,对于发送该检索信号来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所述识别信息的发送的请求单元。
4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在未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识别信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4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通信的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判断单元,
所述设定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可进行所述规定通信的范围内不存在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48.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能检测可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判断单元,
所述设定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预定时间内不能检测可与该电子设备通信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时,将所述使用环境设定为预定的使用环境。
49.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可发送的所述识别信息包含规定该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属性的特性信息,
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从所述存储单元取得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所述特性信息内容对应的使用环境信息,所述设定单元根据该取得的使用环境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使用环境的设定。
50.一种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包含包括规定用户接口、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存储单元、和对所述电子设备发送作为规定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单元的无线通信终端、以及包括规定的用户接口并且能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通信的该电子设备,以进行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接收单元,和
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的设定单元。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包含规定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规定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的设定。
52.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包含规定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规定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进行该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的设定。
53.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告知有关该电子设备的信息用的告知单元,作为所述规定的用户接口,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包含有关语言设定的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进行符合该有关语言设定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所述告知单元用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语言告知有关该电子设备的信息。
54.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认存在位于从该电子设备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确认单元,和对所述确认单元确认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发送所述识别信息的请求单元。
55.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检索信号对位于可从该电子设备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所述无线通信终端进行检索的检索信号发送单元。
56.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接收检索信号用于检索位于从所述无线终端可进行规定通信的范围内的电子设备时,对于发送该检索信号来的无线通信终端请求所述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的请求单元。
57.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根据蓝牙标准进行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
58.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包含有关该无线通信终端的通信对端的地址信息,
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设定单元进行设定,使在该电子设备中能用所述接收单元中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所规定的所述地址信息。
59.一种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使用环境设定系统包含包括规定用户接口的该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电子设备,并且进行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规定的用户接口,接收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发送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接收单元,和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进行电子设备的用户接口设定的设定单元,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
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存储单元,和
对所述电子设备发送作为规定所述存储单元所存储用户接口设定内容的信息的用户接口设定规定信息的发送单元。
60.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计算机实现作为权利要求1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所述接收单元、所述使用环境信息取得单元、所述设定单元的功能。
61.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计算机实现作为权利要求31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所述发送单元的功能。
62.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计算机实现作为权利要求31所述使用环境设定系统中的所述接收单元、所述设定单元的功能。
CNB031452078A 2002-06-21 2003-06-23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6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81685A JP3901033B2 (ja) 2002-06-21 2002-06-21 ユーザ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設定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端末、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
JP2002181685 2002-06-21
JP2002190105A JP2004038228A (ja) 2002-06-28 2002-06-28 使用環境設定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
JP2002190105 2002-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1293A true CN1471293A (zh) 2004-01-28
CN100539623C CN100539623C (zh) 2009-09-09

Family

ID=3044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520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623C (zh) 2002-06-21 2003-06-23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4) US7068165B2 (zh)
CN (1) CN100539623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19100B2 (en) 2004-06-22 2008-09-02 Océ-Technologies B.V.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ecuting document scanning jobs that are intended for a remote work station through using a wireless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k station and a scanner facility
CN101472199B (zh) * 2007-12-28 2011-04-13 株式会社山武 固有信息设定系统和固有信息设定装置
CN103828340A (zh) * 2012-07-10 2014-05-28 株式会社理光 包括操作设备和信息存储装置的系统、系统执行的方法和信息存储装置
CN104580800A (zh) * 2013-10-18 2015-04-2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2073B2 (ja) * 2002-06-07 2006-12-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325203B2 (en) * 2003-08-11 2008-01-29 Ricoh Company, Ltd. Configuring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on a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US7275213B2 (en) * 2003-08-11 2007-09-25 Ricoh Company, Ltd. Configuring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on a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US20050190398A1 (en) * 2004-03-01 2005-09-01 Jayasimha Nuggehalli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US7847960B2 (en) * 2004-03-29 2010-1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reading conditions in a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20080085774A1 (en) * 2004-09-30 2008-04-10 Gagner Mark B Gaming Device with Embedded Data System
JP4899334B2 (ja) * 2005-03-11 2012-03-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出力装置
KR100754176B1 (ko) * 2005-06-08 2007-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기에서 사용자별 전송목록을 저장하는 방법 및 상기방법을 구비한 복합기
JP2006352228A (ja) * 2005-06-13 2006-12-28 Ricoh Co Ltd 画像通信装置
JP4115474B2 (ja) * 2005-08-26 2008-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7174069A (ja) * 2005-12-20 2007-07-05 Canon Inc 画像通信装置、画像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321566B2 (ja) * 2006-08-22 2009-08-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携帯端末、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325658B2 (ja) * 2006-10-09 2009-09-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338002B1 (ko) * 2006-12-22 2013-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타 화상형성장치의 셋업 엔트리를 이용하여 기능을수행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8193265A (ja) 2007-02-01 2008-08-21 Canon Inc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080297829A1 (en) * 2007-06-04 2008-1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ttings on a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mfp)
JP4670907B2 (ja) * 2008-06-13 2011-04-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217829B2 (ja) * 2008-09-17 2013-06-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配信システム、処理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966641B2 (en) * 2008-10-23 2011-06-21 Sony Corporation User identification using Bluetooth and audio ranging
US8104066B2 (en) * 2008-10-23 2012-01-24 Sony Corporation User identific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using Bluetooth
JP5369794B2 (ja) * 2009-03-17 2013-1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619291B2 (en) * 2009-10-07 2013-12-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document processing devices via a remote device interface
US20110199623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etting method used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565027B2 (ja) * 2010-03-26 2014-08-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355487B2 (ja) * 2010-04-26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送信装置、画像送信装置の認証方法
US8884736B1 (en) 2010-11-08 2014-11-11 Cox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 system and presence-based call processing
US20120112877A1 (en) * 2010-11-08 2012-05-10 Cox Communications, Inc. Automated Device/System Setup Based On Presence Information
JP5754114B2 (ja) * 2010-11-22 2015-07-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情報設定システム、情報設定方法及び情報設定プログラム
JP5765928B2 (ja) * 2010-12-14 2015-08-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MY174907A (en) * 2011-10-03 2020-05-21 Intel Corp Techniques for solar cell management for computing devices
US20130157617A1 (en) * 2011-12-19 2013-06-20 Xerox Corporation Cellular network interface for multi-function devices
WO2014127053A2 (en) 2013-02-13 2014-08-21 Metabolix, Inc. Process for ultra pure chemical production from biobased raw starting materials
JP6492642B2 (ja) 2014-12-25 2019-04-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20457B2 (ja) * 2015-06-24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操作対象機器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234415B2 (ja) * 2015-10-13 2017-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携帯端末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24964B2 (ja) * 2016-05-26 2019-06-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09030B2 (ja) * 2016-08-10 2021-0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3540588A1 (en) * 2018-03-16 2019-09-18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TWI733053B (zh) * 2018-09-07 2021-07-1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事務機與事務機的操控組件之控制方法
US20230199123A1 (en) * 2021-12-20 2023-06-2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destination sett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2504B2 (ja) 1985-08-05 1996-05-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話機
JPH04311252A (ja) 1991-04-10 1992-11-04 Hitachi Ltd ネットワークを利用した情報処理方法
JPH08139799A (ja) 1994-11-09 199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話装置
JP3657677B2 (ja) 1995-12-15 2005-06-0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管理システム
JP3718004B2 (ja) 1996-07-05 2005-11-16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H1079817A (ja) 1996-09-04 1998-03-24 Fuji Xerox Co Ltd 操作環境設定装置
JPH10294755A (ja) 1997-04-21 1998-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情報端末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990129B2 (ja) * 1997-10-27 1999-12-13 静岡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JP2000188772A (ja) 1998-10-13 2000-07-04 Canon Inc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151464A (en) * 1998-12-17 2000-11-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outpu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3293791B2 (ja) 1999-01-07 2002-06-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話端末利用環境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045136A (ja) 1999-07-29 2001-02-16 Hitachi Commun Syst Inc 電話機
JP2001334735A (ja) 2000-05-30 2001-12-0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US7116939B1 (en) * 2000-06-01 2006-10-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ireless provision of audio content
JP3655170B2 (ja) * 2000-06-20 2005-06-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19100B2 (en) 2004-06-22 2008-09-02 Océ-Technologies B.V.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ecuting document scanning jobs that are intended for a remote work station through using a wireless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k station and a scanner facility
CN1713686B (zh) * 2004-06-22 2011-11-16 奥西-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无线互连执行计划给远程工作站的任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472199B (zh) * 2007-12-28 2011-04-13 株式会社山武 固有信息设定系统和固有信息设定装置
CN103828340A (zh) * 2012-07-10 2014-05-28 株式会社理光 包括操作设备和信息存储装置的系统、系统执行的方法和信息存储装置
CN104580800A (zh) * 2013-10-18 2015-04-2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79216A1 (en) 2007-12-06
US20060125629A1 (en) 2006-06-15
US20070164855A1 (en) 2007-07-19
US7564346B2 (en) 2009-07-21
US7068165B2 (en) 2006-06-27
US7567173B2 (en) 2009-07-28
US7408459B2 (en) 2008-08-05
CN100539623C (zh) 2009-09-09
US20040048621A1 (en) 2004-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71293A (zh) 使用环境设定系统、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程序
CN2692738Y (zh) 打印系统
CN1231857C (zh) 网络打印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
CN1183439C (zh) 便携式终端及数据输出控制系统
CN100336352C (zh) 内容发布系统、描述数据发布设备和内容发布方法
CN1278216C (zh) 设备关联管理系统、网络设备及设备关联管理方法
CN1610276A (zh) 无线lan系统、通信终端以及通信程序
CN1223157C (zh) 接收设备和方法、发送设备和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221914C (zh) 一种通信方法
CN1613050A (zh) 打印机、服务器、打印系统、数据接收设备和数据传送和接收系统
CN1770142A (zh) 服务登记系统
CN1770811A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设备、服务器以及程序
CN1353539A (zh) 可移动存储媒体、移动信息终端及其文件管理方法
CN1674620A (zh) 网络传真系统
CN1783930A (zh) 用于服务提供的系统、装置、服务器和程序
CN1770772A (zh) 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装置和数据处理程序
CN1770773A (zh) 网络系统、目录服务器和终端装置
CN1783931A (zh) 用于图像处理的系统、设备、服务器和程序
CN1723658A (zh) 用专用遥控器控制网络内设备的方法及执行该方法的设备
CN1692321A (zh) 口令恢复系统
CN1507202A (zh) 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终端、网络设备、终端程序、设备程序以及设备管理方法
CN1722081A (zh) 打印系统
CN1825317A (zh) 用于提供内容的系统和装置
CN1771485A (zh) 数据发送系统
CN1898661A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系统、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