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0298A -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30298A CN1330298A CN01117555A CN01117555A CN1330298A CN 1330298 A CN1330298 A CN 1330298A CN 01117555 A CN01117555 A CN 01117555A CN 01117555 A CN01117555 A CN 01117555A CN 1330298 A CN1330298 A CN 13302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pressure
- producing part
- mentioned
- fixing device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定影辊12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设置悬臂状支承的片状加压部件19,安装了定影辊12时,使片状加压部件19压接在定影辊12上。用片状加压部件19的加压力,设定夹持压,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夹持部时被加压加热,将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构造简单,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适用于传真装置、打印机、复印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的电子照相装置。
图31是表示已往的定影装置内部构造的侧面图。100是定影辊,101是压接在定影辊100上的加压辊,102是配置在定影辊100内部并加热定影辊100的定影加热器。103是检测定影辊100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104是把卷绕在定影辊100上的记录纸从定影辊100上分离的分离爪,105是与定影辊100相接、清洁定影辊100的清洁垫,106是支承清洁垫105的清洁垫夹具,107是相对于清洁垫105设置在定影辊100的旋转方向下流侧的清洁垫侵入限制部件,108是安装在定影装置本体的记录纸入口的入口导板,109是设在定影装置的记录纸出口侧的排纸辊。
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入口导板108进入定影辊100和加压辊101夹持部。然后,在夹持部被加压/加热,墨像被定影在记录纸上后,通过排纸辊109排出到外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附着在定影辊100上的墨像被清洁垫105除去。
定影辊100的表面温度由温度检测机构103检测,图中未示的控制机构根据该温度检测机构103的检测结果,进行定影加热器102的加热控制。
已往,在定影装置中,定影加热器是采用红外线加热器或卤素加热器,通常由定影辊和加压辊这样一对辊构成。但是,加压辊的构造是在芯管上形成硅橡胶层,在硅橡胶层上再形成特氟隆管等的剥离层,所以热容量大,即使加热开始,加压辊也不升温,这成为定影效果不好的原因。另外的缺点是零件的成本高。另外,在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夹持部,为了确保适度的夹持宽度,必须要有大的加压力,该大的压力使记录纸上产生应力,容易引起定影皱纹。
为此,研究出一种定影装置,该装置用片状部件代替加压辊压接在定影辊上,形成夹持部,使记录纸通过该夹持部,将未定影的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根据该构造,由于是片状部件,所以容易升温,可确保夹持宽度,比上述已往机器的热效率高。
但是,为了适应当今的节能需求,希望有一种构造简单而且更高效率化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提高热效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装置,设有内部带加热源的圆筒状定影辊以及与该定影辊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辊与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使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上,该安装部相对于上述定影辊设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以加压状态与定影辊相接。
根据该构造,使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相接,可得到夹持压,可有效地使片状加压部件升温。结果,提高热效率,并且可快速地使定影装置起动。
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具有板弹性。
根据该构造,在记录纸通过时,片状加压部件上下动,可形成让记录纸通过的间隙。
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安装部形成在搭载定影辊的基板上,在上述安装部上,形成用于载置片状加压部件的平面,上述安装部的包含平面的面,形成为通过定影辊下部的平面,在上述安装部上密接地固定片状加压部件并悬臂地支承着片状加压部件。
根据该构造,由于片状加压部件密接地固定在安装部的平面上,所以,片状加压部件沿着安装部的平面伸出。结果,在安装着定影辊时,借助片状加压部件的弹性变形,可得到适度的夹持压。
权利要求4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或3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长度这样设定: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相对于与定影辊的相接部,位于记录纸运送方向的下流侧。
根据该构造,可确保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间的夹持宽度。
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4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面的相反面侧设有与片状加压部件相接的退避防止部件,沿记录纸运送方向,该退避防止部件位于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的相接部位的下流侧。
根据该构造,记录纸在通过夹持部时,片状加压部件另一端的上下移动被限制,所以可确保夹持宽度。
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5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退避防止部件可移动,设有调节片状加压部件上下位置的调节部。
根据该构造,可调节片状加压部件另一端的位置,可变更夹持宽度。
权利要求7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中的与定影辊相接的部位,做成为与定影辊的曲率大致相同曲率的圆筒面。
根据该构造,可加大夹持宽度,可降低为得到所需夹持宽度的加压力。
权利要求8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片状加压部件中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平面的倾斜,是沿着定影辊与上述圆筒面相接部位中的沿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端点的切线。
根据该构造,记录纸可顺利地进入夹持部,可减少卡纸现象。
权利要求9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7或8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与定影辊与上述圆筒面相接部位中的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侧端点的切线同方向,或者与该切线相比,朝着离开定影辊的方向。
根据该构造,可减少形成在片状加压部件另一端的毛刺碰到记录纸前端,可防止卡纸现象。
权利要求10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氟系树脂构成。
根据该构造,墨粉不易附着到片状加压部件上,可减少记录纸背面污染。
权利要求11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
根据该构造,因为聚酰亚胺树脂具有耐热性,可延长片状加压部件的寿命。
权利要求1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是在耐热性基材上复盖氟系树脂构成的。
根据该构造,墨粉不易附着到片状加压部件上,可减少记录纸背面污染。
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2记载的定影响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耐热性基材具有蓄热性。
根据该构造,可保持片状加压部件的温度,提高热效率。
权利要求14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气泡性部件构成。
根据该构造,可提高片状加压部件的蓄热性。
权利要求15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含有防止带电部件。
根据该构造,不采用接地或消电刷等部件,可防止片状加压部件带电。
权利要求16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5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防止带电部件是添加了碳的部件。
根据该构造,片状加压部件本身不易带电,可防止因片状加压部件带电而引起的运送不良等。
权利要求17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5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全氟烷氧构成,上述防止带电部件是添加了1.2~6.4wt%导电性碳的部件。
根据该构造,片状加压部件本身不易带电,可防止因片状加压部件带电而引起的运送不良等。
权利要求18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金属部件构成。
根据该构造,由于热膨胀性低,所以,可防止因热膨胀引起片状加压部件波动。
权利要求19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低电阻部件形成。
根据该构造,记录纸与片状加压部件滑接,可抑制在片状加压部件上产生静电。
权利要求20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9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为电隔离状态。
根据该构造,可防止转印带电电荷通过记录纸在片状加压部件上移动而引起转印不良。
权利要求21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电阻值在1010Ω·cm以下。
根据该构造,可得到无偏移的良好图像。
权利要求2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的面上形成凹凸。
根据该构造,由于夹持部中的记录纸与片状加压部件的接触面积减小,利用已打印过的记录纸的背面打印时,熔融的已打印图像的墨粉与片状加压部件接触成为运送负荷的面积减小。
权利要求2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倾斜于记录纸运送方向。
根据该构造,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与记录纸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的凸部面积增加,可抑制夹持不均匀。
权利要求24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表面形成缝隙。
根据该构造,由于片状加压部件与记录纸的接触面积减小,所以,可减少因片状加压部件与记录纸的摩擦引起的运送不良。
权利要求25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的厚度比非相接部位的厚度薄。
根据该构造,可较快地提高夹持部的温度,较快地使定影装置起动。
权利要求26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的背面形成主扫描方向的缝隙。
根据该构造,可以使片状加压部件中的与定影辊接触的部位具有弹性,可确保夹持宽度。
权利要求27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上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面上,形成若干个孔部。
根据该构造,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前,可防止急剧加热。
权利要求28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基板上,形成安装部和将记录纸导引到定影辊的导引部。
根据该构造,可以使基板具有将记录纸导引到片状加压部件上的功能。
权利要求29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8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引部的导引面和上述安装部的平面形成台阶。
根据该构造,在把片状加压部件固定在安装部上时,可以将导引部的导引面和片状加压部件的面作为连续面,或者将片状加压部件的面作为导引部面的下侧,可防止记录纸卡在片状加压部件上。
权利要求30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对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实施倒角。
根据该构造,可防止片状加压部件另一端的毛刺卡住记录纸而引起的运送不良等。
权利要求31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30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定影辊的温度分布相对应,上述安装部中的低温部分的上缘部,此高温部分的上缘部突出。
根据该构造,由于温度高区域中的片状加压部件的弹性部分加长,所以,夹持压小,温度低区域中的片状加压部件的弹性部分变短,所以夹持压大。结果,对记录纸可以均匀地使墨像定影。
权利要求3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是金属板。
根据该构造,可提高耐热性,并且热传导性好,所以,可将片状加压部件周边的热散出。
权利要求3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是模制成形的。
根据该构造,可将基板的安装部或导引部等一体成形,另外,可提高安装部的平面相对于定影辊安装位置的位置精度。
权利要求34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3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成形上述基板时,将可旋转地支承定影辊的支承部和上述安装部一体成形。
根据该构造,可以用具有耐热性的同一材质,构成容易受定影辊热影响的部分。
权利要求35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定影辊、片状加压部件和上述安装部单元化,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装卸。
根据该构造,定影装置的维修容易。
权利要求36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有变更片状加压部件的固定位置的机构,可变更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的位置。
根据该构造,可延长片状加压部件的寿命。
权利要求37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至36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安装部上。
根据该构造,片状加压部件可以更换。
权利要求38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用可装卸的固定部件,把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记录纸运送区域以外的部分,固定在上述安装部上。
根据该构造,把记录纸运送区域以外的部分作为固定位置,借助固定部件的装卸,可以进行片状加压部件的安装/卸下。
权利要求39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8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置挟持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的保持部。
根据该构造,可将片状加压部件直接安装在安装部上。
权利要求40记载的定影装置,设有若干个辊体、定影带和片状加压部件,上述若干个辊体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加热源,上述定影带张设在这些辊体上,借助上述辊体的旋转而循环移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与该定影带相接,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定影带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将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固定在与上述定影带的循环同方向的上流侧,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以加压状态与上述定影带相接。
根据该构造,使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相接,可得到夹持压,可有效地将片状加压部件加温。结果,热效率高,并且可较快使定影装置起动。
权利要求41记载的定影装置,设有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圆筒状定影部件、使该定影部件循环移动的驱动机构、与定影部件的内侧相接的加热源、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热源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在通过上述加热源与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使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相对于上述加热源固定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隔着上述定影部件以加压状态与上述加热源相接。
根据该构造,使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相接,可得到夹持压,可有效地将片状加压部件加温。结果,热效率高,并且可较快地使定影装置起动。
权利要求4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
根据该构造,随着定影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可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构造的本发明,采用片状加压部件作为对定影辊加压的部件,可以有效地使加压侧部件升温。尤其是由于悬臂支承,在夹持部附近,即使其它部件不接触,也能得到夹持压,所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加压侧部件的升温效率。结果,可以此已往的装置更快地将定影装置成为可定影状态。
另外,由于使定影装置的构造简单化,而且,提高定影装置中的运送性,所以可提供小型的、可靠性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传真装置内部构造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定影装置构造的侧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定影装置中的片状加压部件构造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整体平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断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平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使用背纸时对记录纸的力的作用状态说明图。
图8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其它断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其它平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阻力值与偏移状况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支承构造的另一具体例1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支承构造的另一具体例2的侧面图。
图13是表示支承构造的另一具体例3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图1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5是表示设有面状加热器(加热源)的定影辊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加热源具体构造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加热源具体构造的平面图。
图18是设有感应加热方式加热器(加热源)的定影辊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之定影装置构造的侧面图。
图20是图19的正面图。
图21是表示定影辊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的平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之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
图24是表示用防退避部件抬起片状加压部件的自由端时和不抬起时的定影率的曲线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之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
图26是图25的正面图。
图27是表示在图25所示状态中,使标度盘旋转180°状态的侧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之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
图29是表示使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带相接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说明图。
图30是表示隔着定影膜使片状加压部件与加热源相接的定影装置主要部分构造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已往的定影装置内部构造的侧面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传真装置内部构造的侧面图。1是传真装置本体,2是相对于本体1可装卸的处理卡盒,收纳着根据电子照相处理方法形成图像的各种处理装置,3是设在处理卡盒2中的感光体,4是光写入装置,利用根据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对感光体3扫描,5是收纳记录纸的供纸盒,6是从供纸盒5送出记录纸的送纸辊,7是与感光体3相接、把形成在感光体3上的墨像转印在记录纸上的转印辊,8是使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的定影装置,9是排纸辊,10是密接传感器,11是形成在本体1上面的原稿载置台。
放在原稿载置台11上的原稿,由运送系统将其通过密接传感器10后排出外部。在原稿通过密接传感器10时,原稿的图像被密接传感器10光学地读取。被密接传感器1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送到光写入装置4,光写入装置4根据图像数据,将调制的激光均匀地照射到带电的感光体3的表面,这样,在感光体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使墨像附着在该静电潜像上而墨像化,该墨像被转印辊7转印在记录纸上。然后,由定影装置8加压加热,墨像被定影在记录纸上,由排纸辊9排出到外部。
图2是表示从图3的B方向看的定影装置构造的侧面图,图2A表示定影装置的端部构造,图2B表示定影部的中央部构造,图3是图2的正面图。图中符号12是定影辊,13是定影辊12内部设置的加热源,14是设在定影辊12两端部的轴承,15是支承轴承14的固定部件,16是基板,17是将固定部件15固定在基板16上的螺丝,18是温度传感器,19是片状加压部件,20是片状加压部件19的安装部。
片状加压部件19,由具有耐受定影温度的耐热性部件构成,例如由全氟烷氧(per-fluoro-alkoxy,以下简记为PFA)、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以下简记为PTFE)、氟代乙烯丙烯(fluoro-ethylene-propylene,以下简记为FEP)等氟树脂、聚酰亚胺等的耐热性树脂、不锈钢或铜板等的金属板、形成有氟树脂涂层的耐热性部件等构成。在第1实施例中,片状加压部件19的厚度设定在2mm以下。
在基板16的与定影辊12相向的部位,形成凹部16a,在该凹部16a的沿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边缘部,形成台阶状的安装部20。将记录纸的下面从转印辊7导引到定影辊12的下导引部、凹部16a和安装部20是在模制成形基板16时成形的。
片状加压部件19以悬臂支承状固定在安装部20上,使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一端与安装部20的台阶部位相接,用两面胶粘接带将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一端部密接固定在安装平面20a上,这样,片状加压部件19的另一端成为可上下动的自由端。
相对于安装部20,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侧的基板16上的固定部件15、15用螺丝17、17固定在安装部20上,如图3所示,固定部件15、15支承在定影辊12中的轴承14、14之间,这样,定影辊1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安装部20形成在基板16上,包含安装平面20a的平面,横切定影辊12的下部。片状加压部件19密接固定在该安装部20上,沿着包含安装平面20a的平面A,片状加压部件19悬臂地支承着。第1实施例中,使片状加压部件19朝向斜上方地形成安装平面20a。
在设置了定影辊12时,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相接并推压它,这样,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成为压接状态。这时,从片状加压部件19作用到定影辊12上的压力成为夹持压。根据片状加压部件19的厚度或材质的不同,其板的弹性也不同,所以,设定定影辊12的固定位置时,要考虑到片状加压部件19的特性,以便得到所需的夹持压。另外,在设置了定影辊12时,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相对于夹持部,靠近记录纸运送方向侧的凹部16a的台阶部,或与该台阶部相接。
另外,图2B中,在设置了定影辊12后,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是向下倾斜的,但也可以使其成为水平状地进行位置设定。
在与定影辊12长度方向两侧部的无效定影区域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的背面,设置着温度传感器18,由该温度传感器18检测夹持部的温度。
从转印辊7到定影装置8之间,设有与记录纸的下面相接的下导引板,从转印辊7运送来的记录纸,被上述下导引板导引,通过夹持部。这时,记录纸被加压加热,记录纸上的墨像熔融而定影在记录纸上后,通过排纸辊9排出到外部。
为了保持记录纸运送方向的运送性,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记录纸的下面从片状加压部件19受到的阻力,必须小于记录纸的上面从定影辊12受到的运送力。这里,在夹持部,为了使相同值的夹持压力作用在记录纸的上下面,记录纸上面受到的运送力和记录纸下面受到的阻力,取决于片状加压部件19和定影辊12的表面摩擦系数。根据本实施例,片状加压部件19的表面形成为光滑状,小于定影辊12的表面摩擦系数。另外,片状加压部件19与定影辊12的摩擦系数之差虽然是大一些为好,但是,由于在记录纸上面形成有墨像,所以,为了不对墨像有不良影响,最好不要提高定影辊12面的摩擦系数,而是把片状加压部件19的摩擦系数设定得低一些。
这样,采用片状加压部件19作为对定影辊12加压的部件,可有效地将加压侧的部件升温。结果,可以此已往更快地使定影装置成为可定影状态。另外,把片状加压部件19相对于定影辊12固定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在定影辊12旋转时,片状加压部件19相对于定影辊12的旋转在退避方向受到力,在吃入方向不受力,所以,可防止因定影辊12的旋转应力作用到片状加压部件19上,可防止片状部件的变形、脱落等。
用金属板形成片状加压部件19时,由于提高片状加压部件19的热传导性,所以,定影装置8的作用快,可缩短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图像的时间。另外,用金属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在该金属面上形成氟树脂构成的涂层,可减小片状加压部件19的表面摩擦系数,可减少片状加压部件19与记录纸的摩擦引起的运送不良,另外,由于墨像的附着减少,可防止记录纸背面的污染。
通过采用片状加压部件19,片状加压部件19起到导板(该导板将记录前端导引到与定影辊12的夹持部)的作用,可减少记录纸前端与定影辊12碰撞,产生图像错位或起皱。
另外,片状加压部件19的厚度设定为2mm以下,形成以均匀的压力与定影辊12密接的夹持部,所以,可减少定影不良和起皱的产生。
定影辊12被设置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另一端,相对于夹持部靠近记录纸运送方向侧的凹部16a的台阶部,或与该台阶部相接。所以,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片状加压部件19不会过分下降,可保持夹持宽度,同时可防止片状加压部件19的变形。
另外,可在夹持部附近设置温度传感器18,所以,可检测正确的定影温度。
对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实施倒角处理,可防止片状加压部件19的制造时产生的毛刺与记录纸前端相接而产生运送不良。
下面,参照图4至图10,说明片状加压部件的具体例。
图4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整体平面构造的说明图,图4中箭头表示通纸方向,图5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断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4A的构造中,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表面,沿着记录纸运送方向形成缝隙19a。图4B的构造中,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另一端到中央部,沿着记录纸运送方向形成切口19b。
设置这样的缝隙19a或切口19b,形成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部位,这样,减少片状加压部件19与记录纸的接触面积,所以,作用到片状加压部件19与记录纸的接触部的摩擦力减小,借助定影辊12与记录纸的摩擦力,可稳定地将记录纸运送到排纸辊9一侧。如果在片状加压部件19上不形成缝隙19a或切口19b,夹持部中局部夹持压变动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夹持压,但由于形成了缝隙19a或切口19b,可防止局部夹持压变动影响到整个的夹持压。
图4C的构造是在图4A的构造中,将缝隙19a形成为倾斜状。图4D的构造是在图4B的构造中,将切口19b形成为倾斜状。图4E的构造是在图4C的构造中,将缝隙19a的形状形成为三角形型。图4F的构造是在图4D的构造中,将切口19b的形状形成为三角形型。如图4C~图4F所示,由于设置斜的缝隙19a或切口19b,可使记录纸切实地与定影辊12相接。
图4G的构造是在图4C的构造中,将缝隙19a做成为切入缝19c。图4H的构造是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另一端到中央部,形成斜方向的若干切入缝19c,这些切入缝19c从片状加压部件19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朝两侧部扩开。
图5A表示用具有气泡的聚酰亚胺部件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这样,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的基材具有气泡,可以使片状加压部件19具有蓄热性,可减小片状加压部件19的温度降低。
图5B的构造是在具有气泡的基材19e上,复盖着氟系树脂19d或特氟隆。根据该构造,墨像不容易附着在片状加压部件19上,可防止记录纸污染。另外,用氟系树脂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时,也同样地可防止记录纸污染。
图5C的构造是为了将片状加压部件19上的夹持部附近减薄,将背面侧形成凹状。图5D所示的构造是,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夹持部附近的背面,形成长度方向(主扫描方向)的槽。根据该构造,可较快地使片状加压部件19上的夹持部附近温度升温。另外,由于夹持部附近的弹性增高,所以可容易地确保夹持宽度。
图6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平面构造的说明图。19f表示孔群。
图6所示的片状加压部件,在表面上一直到夹持部跟前,形成孔群19f。该孔群19f从夹持部朝向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密度增高。
这样,根据图6所示的片状加压部件,由于形成孔群19f,在夹持部跟前的片状加压部件19与记录纸的相接面积减小,所以,在记录纸到达夹持部前不被急剧加热,结果,可防止记录纸因翘曲而在夹持部产生卡纸等问题。另外,由于孔群19f从夹持部朝着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密度增大,所以,记录纸在到达夹持部前可被渐渐地加热。另外,孔群19f也可以形成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背面。
近年来,为了节约记录纸,经常使用记录过的记录纸的背面、即所谓的“背纸”进行复印。但是,使用“背纸”时,记录纸的卡纸频度高。图7表示使用“背纸”时,对记录纸的力的作用状态。在“背纸”中,记录着图像的面称为背面,另一面称为表面。
“背纸”通过夹持部时,背面的形成图像的墨像熔融,成为液态的墨粉与片状加压部件19之间,产生表面张力R。该表面张力R作为使墨粉附着在片状加压部件19上的力作用着。由于片状加压部件19是固定的,不能象辊体那样移动,所以,表面张力R成为记录纸运送的阻力。结果,当图像量多、熔融的墨像量增加时,表面张力R和阻力Q增大,当该阻力Q大于运送力F时,记录纸产生卡纸现象。
图8、图9所示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构造,是鉴于该问题作出的。
图8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其它断面构造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片状加压部件的其它平面构造的说明图。
图8所示的片状加压部件19,在与记录纸相接的面上设有凹凸。图8A~D表示凹凸形状的代表例。有波形(见图8A)、齿形(见图8B)、锯齿形(见图8C)、或者它们的复合形(见图8D)等。
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表面,如图9所示,相对于记录纸运送方向倾斜地形成直线状的凹凸。图中箭头表示通纸方向,符号N表示夹持宽度。图9A和图9B表示凹凸图形的代表例。有平行的直线形(见图9A)、V字形(见图9B)等。由于图7所示的阻力Q的产生部位是在夹持部,所以,至少要在相当于夹持部的部位形成凹凸。图9C和图9D是表示在相当于夹持部的部位,形成凹凸图形的代表例,有只形成在夹持部的例(见图9C)、和在夹持部沿斜方向并在夹持部前后沿记录纸运送方向形成的例等(见图9D)。
这样,根据图8、图9所示的片状加压部件,由于设置了凹凸形状,与记录纸的接触面积减少,表面张力减少,所以,可防止记录纸的卡纸现象。另外,由于将凹凸形状形成为倾斜于记录纸的运送方向,设置凹部可以防止夹持压不均匀,防止定影不良等。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凹凸,而是如图4A~4F所示那样,在片状加压部件19上设置缝隙19a或切口19b,也能减少表面张力。尤其是如图4C~图4F所示那样,倾斜地形成缝隙19a或切口19b,通过设置凹部(缝隙19a或切口19b),可防止夹持压不均匀。
在具有片状加压部件19的定影装置8中,由于记录纸与片状加压部件19滑接,所以,如果片状加压部件19是高电阻材质制作,则会产生静电,有可能产生墨粉偏移(offset)、片状加压部件19与记录纸的剥离性恶化而引起卡纸等。为了防止片状加压部件19带电,可以采用除电刷、接地等措施,以消除电荷。或者将片状加压部件19本身做成为低电阻部件。
图10的曲线,是表示采用线速度36mm/sec、定影辊直径20mm、片状加压部件是厚度0.4mm的聚四氟乙烯时,片状加压部件电阻值与偏移发生状况的关系。从图中可见,片状加压部件19的电阻值在1010Ω·cm以下时,可得到无偏移的良好图像。
为了实现片状加压部件19的低电阻化,可以用金属做成片状加压部件19,或者在耐热树脂中添加导电性粒子。
表1中,片状加压部件的材料是PFA,添加的导电性粒子是导电性碳,表示导电性碳的添加量与体积电阻的关系。
表1
碳添加量(wt%) | 体积电阻值(Ω·cm) | 动摩擦阻力 |
0 | 1.0×10E18以上 | 0.15 |
1.2 | 2.3×10E17 | 0.16 |
2.4 | 1.1×10E11 | 0.18 |
2.9 | 1.1×10E10 | 0.19 |
6.4 | 3.0×10E7 | 0.21 |
如表1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与添加的碳量成比例地体积电阻值(Ω·cm)降低,墨粉附着到片状加压部件上的量减少。但是,与碳添加量成比例,片材的摩擦阻力也增加而产生运送不良。为了解决运送不良的问题,用PFA作为片状加压部件19的材料,将添加的导电性粒子设为导电性碳时,碳的添加量应为1.2~6.4wt%,最好为2.9~6.4wt%,这样,可保持运送性又能减少墨粉附着量。
近年来,随着机器的小型化倾向,记录纸的前端即使到达了定影辊12,记录纸的后端有时也不从转印辊7脱落。在这样的状态,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时,记录纸的电阻降低,转印带电电荷在记录纸上移动,片状加压部件19接地时,转印带电电荷泄漏到片状加压部件19上,产生转印不良。为了防止该转印不良,提高片材的电阻是有效的,但是如前所述,也可能会产生偏移或卡纸等现象。
为此,通过使片状加压部件19本身低电阻化,并使其本身不带电,使其处于电隔离状态,换言之,没有与片状加压部件19导通的部件,且无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附近接地或制作闭合回路等的结构,可防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转印不良。
下面,说明片状加压部件的支承构造具体例。
图2B所示构造中,片状加压部件19借助两面胶粘接带或粘接剂等,固定在安装平面20a上。采用两面胶粘接带时,安装平面20a的高度应这样设定:片状加压部件19的固定端,不会因两面胶粘接带的厚度而突出于记录纸运送路面。采用粘接剂时,为了使粘接剂不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周围流出,在安装平面20a上形成凹部,作为粘接剂滞留部。
根据该构造,可容易地安装片状加压部件19。
图11是表示支承构造另一具体例1的平面图,21是平板,22是螺丝,箭头A表示记录纸运送方向。
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是用两面胶粘接带或粘接剂将片状加压部件19固定在安装部20上。而图11所示的构造是,将片状加压部件19的长度方向长度,设定为大于最大记录纸宽度,把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一端部(固定端部)载置在安装平面20a上,再在其上载置平板21,用螺丝22在记录纸运送区域外的两端部,把片状加压部件19和平板21同时固定。另外,安装部20的台阶的高度,设定为等于或大于片状加压部件19和平板21的总宽度。
根据图11所示的构造,片状加压部件19可以更换,借助平板21将片状加压部件19均匀地压接在安装部20上,所以可将片状加压部件19与安装部20密接固定。结果,当片状加压部件19产生异常时可以容易地更换,丢弃再生的分解作业也容易。
图12是表示支承构造之另一具体例2的侧面图。23是形成在安装部20上的、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端部的コ字形保持部。
该保持部23的开口宽度,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厚度略一致,把片状加压部件19的端部嵌合在保持部23内,就可以固定住片状加压部件19。这时,构成保持部23的上方的伸出片23a,将片状加压部件19往安装平面20a侧推压,这样,片状加压部件19与安装平面20a密接。
根据图12所示构造,不需要采用特别的固定机构,就可以进行片状加压部件的更换。
图13是表示支承构造之另一具体例3的说明图。图13A是片状加压部件的构造图,图13B是表示定影装置的概略构造图。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表示记录纸运送方向,19i是切口部,24是螺丝孔。
如图13A所示,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固定端侧两侧部,形成若干切口19i。如图13B所示,在安装部20上形成凹部20c。把片状加压部件19插入该安装部20,使形成在安装部20上的安装用螺丝孔24与一个切口部19i对准,用螺丝固定,这样,片状加压部件19就固定在安装部20上。
夹持部中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面磨耗而变薄时,夹持压降低,或者表面的涂敷层没有了时,通过变更用于固定螺丝的切口部19i,就可以变更夹持部中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面。
根据图13所示的构造,由于可以变更夹持部中片状加压部件19的面,所以,可省略更换片状加压部件19的费用。
另外,切口部19i的数目,也可以根据本体1中的安装部的构造而适当变更。在图13所示的构造中,是用螺丝固定片状加压部件19,但是也可以设置与切口部19i接合的止动机构,来固定片状加压部件19。
下面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
图14是表示图1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25是进行装置整体控制的中央处理装置(以下称为CPU)。26是根据CPU25的命令,驱动控制加热源13的加热器驱动器。27是根据CPU25的命令,驱动控制主马达28的马达驱动器。
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时,首先进行初始化动作,驱动加热源13,加热定影辊12。这时,根据温度传感器18的检测结果,求出定影辊12起动时的温度特性。当起动时的温度上升斜度大于预定值时,CPU25判断夹持部中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面是否因磨耗而变薄、是否需要更换片状加压部件19,将判断结果通过本体1的显示板等告知使用者。
下面,说明定影辊12内部设有的加热源。
加热源13可采用红外线加热器、卤素加热器、感应加热方式加热器、面状加热器等。
图15是表示定影辊内部构造的说明图,该定影辊内设有作为加热源的面状加热器。加热源13是在可挠性片状部件内埋设发热体而构成的,安装成与定影辊12内周面接触。在加热源13的两端相向的部分,未配置发热体,所以,把加热源13安装在定影辊12内时,在定影辊12的一部分上,形成沿长度方向未配置发热体的非加热部30。
另外,设有图中未表示的用于检测非加热部30部位的编码器,根据该编码器的检测结果,由CPU25(见图14)驱动控制,使定影辊12停止时定影辊12中的非加热部30的部位与片状加压部件19相接。
图16、图17是表示图15的加热源具体构造的平面图。图16所示的加热源13,是在片状部件内埋设迂回弯曲的线状发热体31而构成的。图17所示的加热源13,是在片状部件内埋设面状发热体32而构成的。
这样,采用面状加热器作为加热源13,由于可以直接加温定影辊12,可得到高热效率。另外,通过与片状加压部件19相接,可以较快地成为可定影状态。如图18所示,采用感应加热方式加热器作为加热源时,加热时起动快,尤其是与金属构成的片状加压部件19相接,片状加压部件19发热,可缩短夹持部温度成为可定影温度的时间。另外,也可以采用含氩的卤素加热器作为加热源13,含有氩可提高热效率,可较快地成为可定影状态。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之定影装置构造的侧面图,图20是图19的正面图。其中,40是固定部,41是外装盒。与图1至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相同或同一作用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2、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的固定部件15,是作为独立的部件用螺丝固定在基板16上的。而第2实施例中,是设置固定部40代替上述的固定部件15,将该固定部40与安装部20一起与基板16一体成形。另外,定影装置108形成为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装卸的单元体。
根据该构造,可容易地组装小型定影装置的单元体,并且,可省略掉第1实施例中固定部件15的固定作业。在第1实施例中,虽然在基板16成形时也可以将固定部件15同时地模制成形,但由于固定部件15必须用耐热性树脂构成,所以,基板16也必须用相同材料构成。但是,第1实施例中的基板16,由于是含有下导引部(该下导引部将记录纸从转印辊7导引到定影装置8)的大部件,所以,整体用耐热树脂构成时,导致成本提高。而将定影装置8单元化时,基板16比第1实施例中的基板16小,所以,可容易地将基板16与固定部40一体成形。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抑制装置内部的温度过度上升,设有从外部吸气、在内部产生气流后将暖气排出外部的机构。该气流通过定影装置8,例如如图21所示,定影辊中的空气流入侧温度与流出侧温度之间产生温度差,该温度差可能会产生定影不均匀。下面所述的第3实施例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定影装置主要部分构造的平面图。图中箭头A表示记录纸运送方向,与图1至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相同或同一作用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第3实施例的构造是,使与低温区域对应的安装部20的缘部,突出于夹持部侧,使与高温区域对应的安装部20的缘部,相对于夹持部后退。
根据该构造,例如,从定影辊1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形成气流,定影辊12的表面如图21所示那样的温度分布时,如图22所示,使安装部20中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突出,朝着另一端侧后退,这样,温度高区域内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弹性部分变长,所以夹持压减小。温度低区域内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弹性部分变短,夹持压增大。结果,可以将墨像均匀地定影在记录纸上。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之定影装置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44是防退避部件。与图1至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相同或同一作用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为了使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后尽快地成为可定影状态,最好将片状加压部件19做得薄一些。但是,减薄后其板弹性增大,在通过厚记录纸时,片状加压部件19下降,夹持压变动,得不到稳定的夹持压。
为此,这样设定片状加压部件19的长度:使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此夹持部位于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侧,使防退避部件44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背面相接,限制片状加压部件19自由端的上下位置。另外,可以使防退避部件44上下左右移动,可变更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的上下位置。
由于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只与防退避部件44相接,所以,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片状加压部件19在防退避部件44上稍稍移动,在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之间形成记录纸能通过的间隙,并且,可保持夹持压。而且,借助片状加压部件19的弹性变形,可确保夹持宽度。
图24是曲线图,表示用防退避部件,将片状加压部件的自由端抬起时和不抬起时的定影率。
图24所示的曲线,是采用以下条件的实验结果。
<条件>
机器:片材加压定影试验装置(线速37mm/sec)
墨粉:jx693(tfb=113℃,规格值111±5℃)
环境:常温常湿(实验室环境)
用纸:T6200 A4
纸通过条件:从完全节能待机实行10页连续复印。
片材材质:聚四氟乙烯
片材厚度:0.3mm
测定器:定影率自动测定装置
另外,曲线中的例如、170/+0.5的图例,是表示在定影温度170℃时用防退避部件将0.5mm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抬起的意思。
将170/+0.5与170/0(没有防退避部件)相比,35%的定影率可提高到90%。另外,与提高定影温度相比,将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抬起更能提高定影率。
根据该构造,可保持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之间的夹持压,而且,通过变更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的上下位置,可调节夹持宽度。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之定影装置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45是偏心辊,该偏心辊45的旋转轴46偏离中心轴。与图1至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相同或同一作用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旋转轴46是底面为正方形的四角柱型,旋转轴46的位置这样设定:旋转轴46的正方形的一方对角线,通过偏心辊45的中心。另外,在基板16的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两侧下方部位,设有轴承16b、16c,载置旋转轴46、46的承接部,形成角度为90°的V字形。
偏心辊45载置在轴承16b、16c上时,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与偏心辊45的面相接。
在偏心辊45的一方侧部的旋转轴46上,如图26所示,设有以旋转轴46为中心轴的标度盘47。该标度盘47被使用者操作旋转。
旋转轴46中的靠近偏心辊45的角部,与轴承16b、16b相接着时,如图25所示,片状加压部件19位于离旋转轴46最近的位置。使标度盘47旋转90°,将下一个角部与轴承16b、16c嵌合,片状加压部件19被提起。结果,片状加压部件19往定影辊12上卷绕的角度,比旋转前增加,可确保夹持宽度。另外,将标度盘47旋转90°,使下一个角部与轴承16b、16c嵌合时,如图27所示,片状加压部件19位于离旋转轴46最远的位置,可确保最大的夹持宽度。这样,通过操作标度盘47,可切换夹持宽度。
在标度盘47上显示着纸种、环境等,使用者可以判断旋转轴46的角部与轴承16b、16c嵌合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例如显示了“厚纸”、“普通纸”、“薄纸”。在厚纸的情况下,将片状加压部件19放在最下位置。在薄纸的情况下,将片状加压部件19放在最上位置。在普通纸的情况下,将片状加压部件19放在中间位置。
这样,根据第5实施例,偏心辊45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部背面相接,所以,该偏心辊45具有防退避部件的作用,在记录纸通过夹持部时,限制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上下动,可确保夹持宽度。另外,使偏心辊45旋转,可变化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上下位置,使用者操作标度盘,可调节夹持宽度。另外,当旋转轴46的角部与轴承16b、16c嵌合着时,使用者可听到“卡嗒”声,所以可知道片状加压部件19的位置已切换。
上面说明了用手动标度盘47进行片状加压部件19上下位置的切换控制。但也可以用电气控制,调节夹持宽度。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6实施例。
用树脂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时和用金属构成片状加压部件19时,各有其独自的特征。例如,树脂与金属相比,由于热膨胀性大,固定在安装部20上时,一端部被固定,另一端部由于热膨胀而使片状加压部件19产生波动,使夹持压不均匀。而金属与树脂相比,由于硬度高且不容易弹性变形,如果不用高的加压力压接在定影辊12上,就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因此,可能会在记录纸上产生折皱。另外,即使片状加压部件19是树脂制,但如果厚度大、弹性小时,也同样地会产生上述问题。
下面说明的第6实施例装置,是为了解决后者问题。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之定影装置主要部分构造的侧面图。与图1至图3所示第1实施例中相同或同一作用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片状加压部件19如图28A所示,由夹持部19p、上流部19q和下流部19r构成。夹持部19p与定影辊12相接,并且做成与定影辊12同样曲率的圆筒面,通过塑性变形形成。上流部19q相对于夹持部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形成为平面。下流部19r相对于夹持部19p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侧,也形成为平面。
如图28B所示,片状加压部件19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20上时,上流部19q的平面朝上倾斜,夹持部19p与定影辊12是面接触,下流部19r离开定影辊12。上流部19q的平面与夹持部19p的圆筒面是连续的。另外,在图28(b)中,C是夹持部19p中的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端点。D是夹持部19p中的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部19r的端点。上流部19q的平面,沿着定影辊12的端点C的切线倾斜。下流部19r的平面,与定影辊12的端点D的切线方向相同、或者朝着离开定影辊12的方向倾斜。
在制作片状加压部件19时,如图4C~4H所示,形成缝隙19a、切口19b、切入缝19c时,在金属弹簧材上例如形成了缝隙19a后,进行夹持部的圆筒形状的加工。另外,用表面涂敷氟树脂层的方法形成时,在金属弹簧材上形成了缝隙19a后,用表面涂敷处理形成氟树脂层,再将金属弹簧材加工成圆筒形状。用氟树脂胶带的粘贴形成氟树脂层时,在金属弹簧材上形成了缝隙19a后,将金属弹簧材加工成圆筒形。然后,进行氟树脂带的粘贴。在粘贴氟树脂胶带时,最好在金属弹簧材的自由端将带折回,将自由端完全复盖住。
被转印辊7(见图1)运送的记录纸,由片状加压部件19的上流部平面导引而运送到夹持部,通过了夹持部的记录纸,通过下流部的平面,送到排纸辊9(见图1)。
根据该构造的第6实施例装置,片状加压部件19中的与定影辊12的夹持部,是具有与定影辊12的曲率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状,所以,可得到大的夹持宽度,可降低为了得到所需夹持宽度的加压力。结果,可保持定影性,防止折皱产生。
另外,片状加压部件19的相对于夹持部在上流侧的平面,由于沿着片状加压部件19的夹持部19p的C点的切线方向形成,所以,记录纸可顺利地进入夹持部,可减少卡纸现象。
如果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以圆弧形状结束,则记录纸前端碰到该自由端通过,尤其在金属弹簧材部件场合,在边缘上容易产生毛刺,记录纸前端碰到该毛刺会产生卡纸。为此,片状加压部件19的夹持部19p的下流部19r,由于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夹持部圆弧形状的切线相同,或者形成在从定影辊12退避的方向,所以,可减少记录纸前端碰到毛刺(该毛刺形成在片状加压部件19的自由端),可防止卡纸。
在片状加压部件19上设置圆筒状曲面,可增加片状加压部件19长度方向的刚性。这样,当把片状加压部件19推压在定影辊12上时,虽然长度方向的左右端部强力地推压定影辊12,但中央部的推压力减弱。即,左右端部和中央部在夹持部产生差异,结果,可能会产生定影不良。为此,如图4所示,通过设置缝隙19a、切口19b、切入缝19c,可抑制左右端部与中央部的推压力差异,可用左右端部和中央部形成均匀的夹持部。结果。可防止定影不良。
上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在定影装置8中,当记录纸产生卡纸时,为了容易进行卡纸处理,也可以设置用于解除定影辊12与片状加压部件19的相接状态的机构。具体地说,可以设置使定影辊12上下的机构,或者设置使安装部20转动的机构。
上述实施例中,基板16是通过模制成形的,但也可以用板金加工构成安装部20。这时,即使片状加压部件19或定影辊12附近是高温,也能防止安装部20的边缘部熔融或变形,并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是对片状加压部件压接在定影辊上的定影装置作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图29、图30所示的定影装置。
图29是表示将片状加压部件压接在定影带上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说明图。50是定影辊,51是配置在定影辊50内部的加热源,52是张力辊,53是由定影辊50和张力辊52架设着的定影带,54是与定影辊50上的定影带53相接、进行温度检测的热敏电阻,55是与定影带53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56是悬臂地支承片状加压部件55的框。
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配置着定影辊50,在下流侧配置着张力辊52,借助两辊50、52的旋转,定影带53循环移动,定影带53的下侧从定影辊50侧朝着张力辊52侧移动。在两辊50、52以外的部位,片状加压部件55的一端部与该定影带53的下侧相接,相对于该相接部在定影带53的移动方向上流侧,片状加压部件55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框56上。
由于与片状加压部件55相接的定影带53具有弹性,所以,片状加压部件55可采用没有板弹性的片材。
记录纸通过定影带53与片状加压部件55的相接部时被加压加热,墨像被定影。
图30是表示另一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说明图。该定影装置中,使片状加压部件隔着定影膜与加热源相接。60是圆筒状定影膜,61是从内侧支承定影膜60的膜导引部件,62是固定在膜导引部件61上的加热源,63是片状加压部件,64是悬臂地支承片状加压部件63的框。
相对于加热源62,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片状加压部件63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框64上,片状加压部件63的一端部隔着定影膜60与加热源62相接。
用图中未表示的驱动机构使定影膜60旋转,使记录纸进入加热源62侧,记录纸在通过定影膜60与片状加压部件63的相接部时被加压加热,墨像被定影。
图29、图30中的片状加压部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是能经受定影温度的耐热性部件,例如可采用氟素树脂(PFA、PTFE、FEP等)、聚酰亚胺等的耐热性树脂、不锈钢或铜板等的金属板、以及形成有氟树脂涂层的耐热性部件。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2)
1.定影装置,设有内部带加热源的圆筒状定影辊以及与该定影辊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上述定影辊与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使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上,该安装部相对于上述定影辊设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以加压状态与定影辊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具有板弹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安装部形成在搭载定影辊的基板上,在上述安装部上,形成用于载置片状加压部件的平面,上述安装部的包含平面的面,形成为通过定影辊下部的平面,在上述安装部上密接地固定片状加压部件并悬臂地支承着片状加压部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长度这样设定: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相对于与定影辊的相接部,位于记录纸运送方向的下流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面的相反面侧设有与片状加压部件相接的退避防止部件,沿记录纸运送方向,该退避防止部件位于片状加压部件与定影辊的相接部位的下流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退避防止部件可移动,设有调节片状加压部件上下位置的调节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中的与定影辊相接的部位,做成为与定影辊的曲率大致相同曲率的圆筒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片状加压部件中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平面的倾斜,是沿着定影辊与上述圆筒面相接部位中的沿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端点的切线。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与定影辊与上述圆筒面相接部位中的记录纸运送方向下流侧端点的切线同方向,或者与该切线相比,朝着离开定影辊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氟系树脂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是在耐热性基材上复盖氟系树脂构成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耐热性基材具有蓄热性。
14.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气泡性部件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含有防止带电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止带电部件是添加了碳的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全氟烷氧构成,上述防止带电部件是添加了1.2~6.4wt%导电性碳的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金属部件构成。
19.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由低电阻部件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为电隔离状态。
21.如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电阻值在1010Ω·cm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上与定影辊相接的面上形成凹凸。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倾斜于记录纸运送方向。
24.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表面形成缝隙。
25.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上与定影辊相接部位的厚度比非相接部位的厚度薄。
26.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的背面形成主扫描方向的缝隙。
27.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部位,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的面上,形成若干个孔部。
2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基板上,形成安装部和将记录纸导引到定影辊的导引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引部的导引面和上述安装部的平面形成台阶。
30.如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实施倒角。
31.如权利要求1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定影辊的温度分布相对应,上述安装部中的低温部分的上缘部,比高温部分的上缘部突出。
32.如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是金属板。
33.如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是模制成形的。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形上述基板时,将可旋转地支承定影辊的支承部和上述安装部一体成形。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定影辊、片状加压部件和上述安装部单元化,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装卸。
36.如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变更片状加压部件的固定位置的机构,可变更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与定影辊相接的位置。
37.如权利要求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安装部上。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可装卸的固定部件,把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记录纸运送区域以外的部分,固定在上述安装部上。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置挟持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的保持部。
40.定影装置,设有若干个辊体、定影带和片状加压部件.上述若干个辊体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加热源,上述定影带张设在这些辊体上,借助上述辊体的旋转而循环移动,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与该定影带相接,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通过定影带与上述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将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固定在与上述定影带的循环同方向的上流侧,使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以加压状态与上述定影带相接。
41.定影装置,设有由可挠性部件构成的圆筒状定影部件、使该定影部件循环移动的驱动机构、与定影部件的内侧相接的加热源、隔着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热源相接的片状加压部件,转印着墨像的记录纸在通过上述加热源与片状加压部件之间时被加压加热,使墨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一端部,相对于上述加热源固定在记录纸运送方向上流侧,将上述片状加压部件的另一端部,隔着上述定影部件以加压状态与上述加热源相接。
42.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至41中任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9543/2000 | 2000-06-30 | ||
JP199745/2000 | 2000-06-30 | ||
JP2000199745 | 2000-06-30 | ||
JP2000199543 | 2000-06-30 | ||
JP199550/2000 | 2000-06-30 | ||
JP2000199550 | 2000-06-30 | ||
JP2001160352A JP2002082551A (ja) | 2000-06-30 | 2001-05-29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160352/2001 | 2001-05-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0298A true CN1330298A (zh) | 2002-01-09 |
CN1193273C CN1193273C (zh) | 2005-03-16 |
Family
ID=27481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1755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3273C (zh) | 2000-06-30 | 2001-06-29 |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42712B2 (zh) |
EP (2) | EP1619564A3 (zh) |
JP (1) | JP2002082551A (zh) |
KR (1) | KR100383301B1 (zh) |
CN (1) | CN1193273C (zh) |
DE (1) | DE60138986D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0413C (zh) * | 2002-11-20 | 2007-06-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779167B (zh) * | 2007-07-23 | 2012-08-22 | 昭和电线配件技术株式会社 | 衬垫成型模具及衬垫 |
CN102736494A (zh) * | 2011-03-29 | 2012-10-1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压力施加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1470393B (zh) * | 2005-03-15 | 2012-11-2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87117B2 (en) | 2001-01-29 | 2011-07-26 | zugbugauctions.com,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auction of real estate |
KR100470504B1 (ko) * | 2001-06-21 | 2005-02-2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2003043835A (ja) * | 2001-08-03 | 2003-02-1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4753B2 (ja) * | 2001-11-28 | 2008-02-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761502B2 (en) * | 2004-12-31 | 2010-07-20 | Bea Systems, Inc. | Callback interface for multipools |
US7292796B2 (en) * | 2005-06-29 | 2007-11-06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ller pair adjustment |
US7283760B2 (en) * | 2005-09-28 | 2007-10-16 | Xerox Corporation | Variable nip pressure fusing system |
TW200815946A (en) * | 2006-09-22 | 2008-04-01 | Avision Inc | Fuser assembly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device |
JP2008233886A (ja) * | 2007-02-19 | 2008-10-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48262B2 (ja) * | 2007-05-23 | 2012-06-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08401B2 (ja) * | 2007-07-06 | 2012-1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20158A (ja) * | 2007-07-10 | 2009-01-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1357B2 (ja) * | 2007-11-05 | 2012-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41879B2 (ja) * | 2007-12-11 | 2013-02-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20224A (ja) | 2008-07-14 | 2010-01-2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357B2 (ja) * | 2009-03-13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0416B2 (ja) * | 2009-09-09 | 2014-05-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ターロックスイッチと、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75540B2 (ja) * | 2009-11-13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0391B2 (ja) * | 2010-02-22 | 2013-0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744449B2 (ja) | 2010-09-15 | 2015-07-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751786B2 (ja) | 2010-09-28 | 2015-07-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6027958B2 (ja) * | 2013-04-10 | 2016-11-1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58186B2 (ja) * | 2015-07-27 | 2018-07-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6728775B2 (ja) * | 2016-03-01 | 2020-07-2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加圧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D834075S1 (en) | 2016-08-05 | 2018-11-20 | Ebara Corporation | Pressing member for substrate polishing apparatus |
JP7006147B2 (ja) * | 2017-11-08 | 2022-01-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0038309A (ja) * | 2018-09-05 | 2020-03-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78974A (ja) * | 2021-05-21 | 2022-12-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弾性部材、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92747A (en) * | 1977-12-29 | 1979-07-23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Pressure fixing device of powder lmages |
JPS60238879A (ja) * | 1984-05-11 | 1985-11-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熱ロ−ラ定着装置 |
JPS62135865A (ja) * | 1985-12-10 | 1987-06-18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H0248690A (ja) * | 1988-08-11 | 1990-02-19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H02291579A (ja) * | 1989-04-28 | 1990-12-03 | Nec Niigata Ltd | 定着装置 |
JP2527670Y2 (ja) * | 1990-07-26 | 1997-03-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DE69111326T2 (de) * | 1990-08-03 | 1996-01-11 | Canon Kk | Elastische Rolle und diese verwendendes Fixiergerät. |
JPH04131885A (ja) * | 1990-09-21 | 1992-05-0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4177282A (ja) * | 1990-11-09 | 1992-06-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定着装置 |
TW221837B (zh) * | 1990-12-28 | 1994-03-21 | Shinetsu Chem Ind Co | |
US5212529A (en) * | 1992-05-26 | 1993-05-18 | Xerox Corporation | Heat and pressure fuser |
DE4407931C2 (de) * | 1993-03-10 | 1996-02-01 | Nitto Kogyo Kk | Fixier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ofotografisches Gerät |
JPH0736298A (ja) * | 1993-07-19 | 1995-02-07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H0736300A (ja) * | 1993-07-19 | 1995-02-07 | Kao Corp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定着方法 |
EP0661610B1 (en) * | 1993-12-29 | 1999-06-09 | Fuji Xerox Co., Ltd. | Fixing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08115003A (ja) * | 1994-10-14 | 1996-05-07 | Sharp Corp | トナー画像の加熱定着装置 |
JP3117892B2 (ja) * | 1995-03-03 | 2000-12-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US5790931A (en) * | 1995-10-26 | 1998-08-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
JP3763369B2 (ja) * | 1995-10-26 | 2006-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3158030B2 (ja) * | 1995-12-14 | 2001-04-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3153754B2 (ja) * | 1995-12-26 | 2001-04-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3192362B2 (ja) * | 1995-12-27 | 2001-07-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3881408B2 (ja) * | 1996-08-07 | 2007-02-14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DE69708245T2 (de) * | 1996-09-27 | 2002-06-27 | Sharp K.K., Osaka | Fixiervorrichtung |
JP3483413B2 (ja) * | 1996-12-27 | 2004-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 |
JP3895055B2 (ja) | 1998-08-24 | 2007-03-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 |
JP2000098778A (ja) * | 1998-09-28 | 2000-04-0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1
- 2001-05-29 JP JP2001160352A patent/JP2002082551A/ja active Pending
- 2001-06-27 EP EP05023021A patent/EP1619564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6-27 DE DE60138986T patent/DE6013898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6-27 EP EP01305557A patent/EP117679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6-29 US US09/897,155 patent/US654271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6-29 KR KR10-2001-0037954A patent/KR10038330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6-29 CN CNB011175559A patent/CN119327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0413C (zh) * | 2002-11-20 | 2007-06-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470393B (zh) * | 2005-03-15 | 2012-11-2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CN101779167B (zh) * | 2007-07-23 | 2012-08-22 | 昭和电线配件技术株式会社 | 衬垫成型模具及衬垫 |
CN102736494A (zh) * | 2011-03-29 | 2012-10-1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压力施加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736494B (zh) * | 2011-03-29 | 2016-12-1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压力施加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383301B1 (ko) | 2003-05-12 |
DE60138986D1 (de) | 2009-07-30 |
EP1176794A3 (en) | 2004-08-18 |
EP1619564A2 (en) | 2006-01-25 |
US6542712B2 (en) | 2003-04-01 |
EP1619564A3 (en) | 2008-10-29 |
EP1176794B1 (en) | 2009-06-17 |
CN1193273C (zh) | 2005-03-16 |
US20020061211A1 (en) | 2002-05-23 |
EP1176794A2 (en) | 2002-01-30 |
JP2002082551A (ja) | 2002-03-22 |
KR20020003093A (ko) | 2002-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93273C (zh) |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89799C (zh) | 图像加热设备 | |
CN1218226C (zh)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19708C (zh) | 定影装置 | |
CN1201208C (zh) | 成像设备 | |
CN1136482C (zh) | 具有清洁模式的定影装置和用于存储其程序的存储介质 | |
CN100346241C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53440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402093A (zh) | 抵接加热器的金属回转体、其制法、有回转体的图像加热装置 | |
CN1165821C (zh) |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 |
CN1467585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920694A (zh) | 氟碳树脂涂覆部件、其制造方法、使用该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 |
CN1786845A (zh) | 图像加热设备 | |
CN1365230A (zh) | 双面图象阅读设备 | |
CN101038470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504840A (zh)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351285A (zh)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924729A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15599C (zh) | 定影方法和定影设备 | |
CN1495573A (zh) | 图像加热装置及此装置中使用的加压辊 | |
CN1920695A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540456A (zh) |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 |
CN1311310C (zh) | 成像装置 | |
CN1495574A (zh) | 加热定影装置 | |
CN1521577A (zh) |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