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0413C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0413C
CN1320413C CNB2003101132137A CN200310113213A CN1320413C CN 1320413 C CN1320413 C CN 1320413C CN B2003101132137 A CNB2003101132137 A CN B2003101132137A CN 200310113213 A CN200310113213 A CN 200310113213A CN 1320413 C CN1320413 C CN 132041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fixing
toner
pressing
nip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132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3074A (zh
Inventor
北泽淳宪
古贺欣朗
藤田彻
中村昌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366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7069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366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456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03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3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04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041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658Liquid developer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76Simultaneous toner image transfer and fix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Wet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使得能够以优良的定影性将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液体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高。这样通过在压印部分(69)入口侧对记录介质(4)施加比较高的压印力来从调色剂T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调色剂T之间挤出液体载体L,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液体载体L的余量大大减少。然后,记录介质(4)在这种低余量的状态下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使调色剂T与记录介质(4)的一面S1相互加压接触来将调色剂T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利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技术,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用液体显影剂的成像处理,在复印纸、转印纸或格式纸等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通过定影器将该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作为这种湿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112269号公报中就有记载。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和与该加热辊相对而设置在其圆周方向上的多个支承辊,从而使记录介质通过加热辊与支承辊之间的压印部分(ニツプ部),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此外,在该定影装置中,加热辊与承载着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同时各个支承辊从记录介质的背面一侧将记录介质压向加热辊,这里将支承辊的压力设定为在该支承辊轴方向上每单位长度的压力为50g/cm以下。由此,能够将记录介质与加热辊的接触压力抑制得很小,从而能够减小定影后附着到加热辊上的调色剂的转移量(offset)。
但是,在湿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使用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成的液体显影剂作为显影剂,所以在将通过显影处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时候,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不仅存在固体调色剂,而且还存在液体载体,因此,定影处理是在它们混合着的状态下进行的。即,在记录介质通过加热辊与多个支承辊之间的压印部分时,即在压印范围内移动时,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与加热辊相互加压接触,使得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因此,可以容易地推断出该压印部分中的压力分布对定影特性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使用挥发性载体作为液体载体时,其一部分被定影处理中产生的热量蒸发,因而液体载体量比较少,但是在使用非挥发性载体作为液体载体时液体载体几乎不蒸发,此时与使用利用了挥发性载体的液体显影剂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受到压力分布的影响。
但是,在现有的湿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尽管如上所述充分考虑了压印部分中的压力值,但是没有对压印部分上的压力分布进行任何考虑,因而定影性能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使得可以将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优良的定影性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液体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一方案具有:接触部件,其可与记录介质的两个面中的、承载着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一面接触,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以及加压部件,从记录介质的反面将记录介质压向接触部件;从而使记录介质通过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的一面上,其中,为实现上述目的,将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高。
在这种结构的发明中,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承载在记录介质的一面上,而且在定影之前在记录介质的一面上以固体调色剂和液体载体相混合的状态存在。这里,在这种混合状态下记录介质通过压印部分时,首先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会在入口侧受到比出口侧高的压印力。此时,由于液体载体具有比固体调色剂高的流动性,所以液体载体从调色剂之间被挤出,从而使得调色剂之间的液体载体的余量大大减少。此外,在记录介质与调色剂之间,也与调色剂之间一样液体载体的余量大量减少。然后,在这种低余量的状态下记录介质在压印部分中移动,使调色剂与记录介质的一面相互加压接触,从而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这样,由于是在从调色剂之间以及记录介质一调色剂之间排除了液体载体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案具有:图像形成部件,使用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成的液体显影剂在图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将通过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一面上;以及定影部件,具有与第一方案的定影装置相同的结构,将通过转印部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一面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在这种结构的发明中,在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一面上的时候,固体调色剂与液体载体以混合的状态存在于记录介质的一面上。但是,与上述发明(定影装置)一样,由于在压印部分的入口侧向记录介质施加高于出口侧的压力,所以使得调色剂之间、以及记录介质与调色剂之间的液体载体的余量减少。然后,在这种低余量的状态下记录介质通过压印部分,从而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因而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此外,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在转印后进行定影处理的,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同时进行转印和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件,使用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成的液体显影剂在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和转印定影部件,将调色剂图像向记录介质的一面转印并同时使之定影;其中,转印定影部件具有可与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的接触部件和从记录介质的反面将记录介质压向图像载体表面的加压部件,从而使记录介质及图像载体通过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进行转印定影;而且,将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高。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记录介质及图像载体通过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但是在记录介质通过压印部分时,在入口侧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同时,存在于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之间的液体载体从所述调色剂之间被挤出,从而调色剂之间的液体载体的余量大大减少。此外,记录介质与调色剂之间,也和调色剂之间一样液体载体的余量大量减少。然后,在该低余量的状态下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出口侧移动,使调色剂与记录介质的一面相互加压接触,从而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这样,由于是在从调色剂之间以及记录介质—调色剂之间排除了液体载体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方案具有:加热接触部件,其可与记录介质的两个面中的、承载着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一面接触,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形成的;以及加压部件,从记录介质的反面将记录介质压向加热接触部件;从而使记录介质通过加热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的一面上,为实现上述目的,将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低。
在这种结构的发明中,由于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低,抑制了调色剂向加热接触部件附着的缺陷、即转移量的产生,从而可以得到优良的定影性。其原因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对其一面上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定影处理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上的时候,在所述定影前的记录介质的一面上固体调色剂与液体载体以混合的状态存在,其中,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是通过液体显影剂形成的。这里,在记录介质通过压印部分时,如果在其入口侧向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施加比较高的压印力,例如施加能够使固体调色剂渗入记录介质中从而产生固定(anchor)效果的压力,则由于液体具有比固体调色剂高的流动性,所以液体载体首先从压印部分被挤出,浸入到记录介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压印部分中液体载体的余量。然后,在液体载体的余量很少的状态下,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出口侧移动,同时调色剂与记录介质的一面相互加压接触从而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此时由于容易发生转移从而会影响定影性。另外,其转移量会随着压印部分中的液体载体的余量的减少而增大。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中,由于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的出口侧中压印力低,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压印部分入口侧液体载体大幅度地减少。然后,在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出口移动的过程中,利用来自加热接触部件的热量来熔化调色剂,且在压印部分出口侧施加高于入口侧的压印力来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此时,可通过熔化的调色剂向记录介质渗透,产生固定效果来得到优良的定影强度,同时由于如上述在液体载体剩余的状态下在压印部分的出口侧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有效防止调色剂的转移。
此外,通过如上述设定压印部分中的压力分布,可改善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噛み込み性)。即,由于将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较低,所以记录介质容易进入压印部分,并且可以平滑、可靠地向压印部分运送记录介质来进行定影处理。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定影装置中的记录介质阻塞等的发生频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方案具有:图像形成部件,使用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成的液体显影剂在图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将通过图像形成部件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一面上;以及定影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二方案的定影装置相同的结构,将利用转印部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一面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在这种结构的发明中,可获得与上述定影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即,由于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低,所以可有效防止在压印部分入口侧液体载体量大幅度地减少,从而可在液体载体剩余的状态下在压印部分的出口侧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因而可有效地防止调色剂的转移。
另外,在上述第三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在转印后进行定影处理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同时进行转印和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方案具有:图像形成部件,使用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而成的液体显影剂在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定影部件,将调色剂图像向记录介质的一面转印并同时使之定影;其中,转印定影部件具有可与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的加热接触部件和从记录介质的反面将记录介质压向图像载体的表面的加压部件,并使记录介质及图像载体通过加热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进行转印定影,而且,将压印部分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出口侧的压印力低。此外,由于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良好,所以可以平滑、可靠地向压印部分运送记录介质来进行定影处理。
在这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使记录介质及图像载体通过接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来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其中,在记录介质到达压印部分的入口侧时,由于在这里可以有效防止液体载体大幅度地减少,使得在液体载体剩余的状态下在压印部分出口侧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所以可有效防止调色剂的转移。此外,由于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良好,所以可以平滑、可靠地向压印部分运送记录介质来进行定影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图;
图5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图;
图7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中的转印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图;
图11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图;
图13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九实施例中的转印定影单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外,图2是表示同一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该打印机为利用黑色(K)液体显影剂来形成单色图像的湿式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打印机中,从主机等外部装置向主控制部分100传送含有图像信号的打印指令信号,操作控制部分根据来自该主控制部分100的控制信号控制操作部分1的各个部分。由此,在从设置在装置主体2下部的供纸盒3运送来的转印纸、复印纸及格式纸(以下称为“记录介质”)4上打印输出与上述图像信号相对应的图像。
上述操作部分1具有:感光体单元10、曝光单元20、显影单元30、转印单元40、定影单元60等。在这些单元中的感光体单元10中设有感光体11,其可沿图1的箭头方向15(图中,顺时针方向)自由旋转。另外,在该感光体11的周围,沿着该旋转方向15设有:充电部分12、显影辊31、转印单元40、消电部分13以及清洁部分14。该充电部分12在本实施例中由充电辊构成,并从充电偏压发生部分111施加充电偏压,使感光体11的外周面均匀地带上规定的表面电位Vd(例如Vd=DC+600V),因此具有充电部件的功能。
此外,充电部分12与显影辊31之间的表面区域为来自曝光单元20的光束21的照射区域,静电潜像形成于该照射区域内。即,曝光单元20根据来自曝光控制部分112的控制指令通过光束21对感光体11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体11上形成与图像信号相对应的静电潜像。例如,由主机等外部装置通过接口102向主控制部分100的CPU101传送包含图像信号的打印指令信号后,根据来自主控制部分100的CPU101的指令,CPU113在规定的时刻向曝光控制部分112输出与图像信号相对应的控制信号。然后,根据来自该曝光控制部分112的控制指令,来自曝光单元20的光束21照射感光体11,从而在感光体11上形成与图像信号相对应的静电潜像。此外,在根据需要形成补丁图像时,从CUP113向曝光控制部分112传送与预先设定的规定图案(例如,实图像、细线图像、轮廓型细线图像)的补丁图像信号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在感光体11上形成与该图案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这样形成的静电潜像被从显影单元30的显影辊31供给的调色剂显影。该显影单元30除显影辊31之外,还具有:容器33,用于贮存液体显影剂32;涂敷辊34,汲出贮存在所述容器33中的液体显影剂32并将之涂敷在显影辊31上;限制刀片35,将所述涂敷辊34上的显影液层的厚度调节均匀;和清洁刀片36,在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11上之后除去残留在显影辊31上的显影液。显影辊31沿着从动于感光体11的方向(图1中,逆时针方向)以和感光体11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另一方面,涂敷辊34在和显影辊31相同的方向(如图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以约2倍于显影辊31的圆周速度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显影剂32由调色剂和液体载体构成,其中,调色剂被分散到液体载体中,所述调色剂由着色颜料、粘接该着色颜料的树脂、给调色剂带上规定电荷的电荷控制剂、和使着色颜料均匀分散的分散剂等组成。这里,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非挥发性载体、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油等硅油作为液体载体,并将调色剂浓度设定为5~40%重量百分比,与在湿式显影方式中广泛用到的低浓度显影液(调色剂浓度为1~2%重量百分比)相比其为高浓度。当然,液体载体的种类不局限于硅油,并且,液体显影剂32的粘度由所使用的液体载体或构成调色剂的各种材料、调色剂浓度等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将粘度设为50~6000mPa·s,与低浓度显影液相比其为高粘度。
在这种结构的显影单元30中,通过涂敷辊34汲出贮存在容器33中的液体显影剂32,利用限制刀片35将涂敷辊34上的显影液层的厚度调节均匀。然后,所述均匀的液体显影剂32附着在显影辊31的表面,随着显影辊31的旋转被运送到与感光体11相对的显影位置16上。调色剂通过充电控制剂等的作用例如带上正电,在显影位置16上通过从充电偏压发生部分114向显影辊31施加的显影偏压Vb,调色剂从显影辊31向感光体11移动,使静电潜像显影。其中,显影偏压Vb利用补丁图像的最优化处理来确定,例如为Vb=DC+400V左右。
如上所述在感光体1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随着感光体11的旋转被运送到与中间转印带41相对的1次转印位置42上。中间转印带41架设在多个辊43~46上,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马达在与感光体11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中,逆时针方向)47上以与感光体11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移动。然后,从转印偏压发生部分115施加有1次转印偏压(例如DC-400V)时,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1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这样,在相当于本发明“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感光体10、曝光单元20、显影单元30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部件”起作用。另外,1次转印之后感光体11上的残留电荷被由LED等组成的消电部分13消除,残留显影液被清洁部分14除去。
辊48与架设中间转印带41的辊43~46中最下面的辊45相对配置,1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的1次转印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旋转被运送到位于辊45、48之间的2次转印位置49上。另一方面,放置在供纸盒3中的记录介质4,与1次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运送同步,被运送驱动部分(图中未示出)运送到2次转印位置49上。然后,辊48在沿着从动于中间转印带41的方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以与中间转印带41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并且,从转印偏压发生部分115施加有2次转印偏压(例如以恒电流控制为-100μA)时,中间转印带41上的1次转印调色剂图像被2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转印单元40作为本发明的“转印部件”起作用,在相当于本发明“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41上临时承载调色剂图像之后将之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当然,也可以将形成在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此时,感光体11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载体”。
这样,沿着规定的运送路线5(图1中,点划线)运送2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4,通过相当于本发明“定影部件”或“定影装置”的定影单元60在记录介质4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并将所述记录介质4排出到设置在装置主体2上部的排出盘中。对于该定影单元60的结构及动作,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图1中的符号51是清洁部分,用于在2次转印后除去中间转印带41上的残留显影液,并且符号52是由反射型光传感器构成的补丁传感器,用于检测在感光体11上形成的补丁图像的浓度。此外,在图2中,主控制部分100具有图像存储器103,用于存储通过接口102从外部装置传送来的图像信号。此外,CPU101通过接口102从外部装置接收到包含图像信号的打印指令信号后,将其转换成与操作部分1的动作指令相适应形式的工作数据,发送到操作控制部分110中。操作控制部分110的存储器117由ROM或RAM等组成,其中,所述ROM存储包含预先设定的固定数据的CPU113的控制程序,所述RAM临时存储操作部分1的控制数据或由CPU113得出的运算结果等。
图3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示意图。下面,参照这些图,详细说明定影单元60的结构及动作。该定影单元60具有可与记录介质4的一面S1(图3)接触的加热辊(接触部件)61,并将来自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给加热辊61,从而沿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P旋转驱动加热辊61。此外,在该加热辊61中,内置有加热器61h,通过根据来自加热控制部分116的控制信号控制加热器61h的动作,可以将定影单元60上的定影温度调节为任意温度。
此外,在该定影单元60中,压印用的辊62被压缩螺旋弹簧63压向加热辊61,压印用的辊64被压向加热辊61。另外,在压印用的辊62、64的周围,配置有辊65~67,无缝带68卷绕在这些辊62,64~67的周围。并且,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送到辊的一部分上,从而通过所述马达的动作使无缝带68沿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Q旋转移动。因此,在压印用的辊62、64之间,无缝带68的外周面与加热辊61相接触形成压印部分69,从转印单元40运送过来的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从而进行定影处理。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辊62、64~67,以及架设在那些辊62、65~67上的无缝带68构成了本发明的“加压部件”,利用两个压印用的辊62、64将无缝带68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在加热辊61上形成压印部分6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4仅被设置成压向加热辊61,与此相对,位于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3被强力压向加热辊61,因而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Q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如图4所示的压力分布。即,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高。因此,记录介质4从转印单元40被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进行如下的定影处理。
首先,在运送到定影单元60中的记录介质4上,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I承载在记录介质4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为表面)S1(图3)上,而且,定影前在记录介质4的一面上固体调色剂T和液体载体L以混合的状态存在。然后,记录介质在所述混合状态下到达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时,受到比较高的压印力。这里,所称“比较高的压印力”是适于将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T在记录介质4上定影的压印力,即为比出口侧的压印力高的压力,并且所述压力只要设定为与液体显影剂的成份、装置结构及记录介质4的材质等相对应即可。
这样在压印部分69入口侧向记录介质4施加较高的压印力时,液体载体L从调色剂T之间被挤出来,从而使得调色剂T之间的液体载体L的余量大大减少。这是由于液体载体L具有比固体调色剂T高的流动性,所以通过施加压印力使液体载体优先移动。此外由于同样的原因,记录介质4与调色剂T之间也和调色剂T之间一样液体载体L的余量大量减少。
然后,在所述低余量下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调色剂T与记录介质4的一面S1相互加压接触,从而进行调色剂在记录介质4上的定影。在所述出口侧设定了适于定影的压印力,因此能够很好地进行定影处理。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在从调色剂T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调色剂T之间积极地排除了液体载体L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实施例,由于压印部分69入口侧中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高,所以能够以优良的定影性在记录介质4上定影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I,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L中分散调色剂T来形成的。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将无缝带68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在加热辊61上来形成压印部分69,但是,如图5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用压力垫代替两个压印用的辊62、64将无缝带68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在加热辊61上。
图5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示意图。此外,图6是图5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的压力分布图。下面,参照这些图,以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对该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在该定影单元60中,代替压印用的辊配有压力垫71。即,设置三个辊65~67,同时在它们周围卷绕无缝带68。并且,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送到辊的一部分上,通过该马达的动作使无缝带68沿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Q旋转移动。此外,压力垫71以非旋转状态位于无缝带68的内侧,并在整个压印部分将无缝带68加压接触到加热辊61上形成压印部分69。由此,在压力垫71的设置位置无缝带68的外周面与加热辊61相接触形成压印部分69,从转印单元40运送过来的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进行定影处理。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辊65~67和架设在这些辊65~67上的无缝带68及压力垫71构成了本发明的“加压部件”。
此外,如图5所示,压力垫71具有两个垫711、712。其中,垫711设置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同时被压缩螺旋弹簧72压向加热辊61。而另一垫712仅设置为在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压向加热辊61。由此,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Q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如图6所示的压力分布。即,压印部分69入口侧中压印力大于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
并且,在记录介质4从转印单元40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进行定影处理。即,运送到定影单元60的记录介质4到达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时,受到较高的压印力,液体载体L从调色剂T之间被挤出,从而使得调色剂T之间的液体载体L的余量大大减少,同时记录介质4与调色剂T之间也和调色剂T之间相同,液体载体L的余量大量减少。此外,在所述低余量下,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调色剂T与记录介质4的一面S1相互加压接触从而进行调色剂向记录介质4上的定影。因此,由于能够在适于定影的压印力状态下,而且在积极地从调色剂T相互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调色剂T之间排除了液体载体L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压力垫71形成压印部分69,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如图6所示将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均匀化,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的过程中记录介质4的速度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发生打滑从而得到良好的定影调色剂图像。
(第三实施例)
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都采用了带压印方式,但是压印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辊压印方式。
图7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该定影单元60具有相当于本发明“接触部件”的加热辊61及相当于本发明“加压部件”的多个加压辊73~75。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一样,所述加热辊61受到来自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的旋转驱动力,沿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P旋转驱动。此外,辊73~75沿着该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P与加热辊61相邻接,且被压向加热辊61形成压印部分69。
在这些辊73~75中,将压印部分69入口侧辊73的压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辊75的压力高。因此,沿着记录介质4运送方向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与图4相同的压力分布。因此,在记录介质4被从转印单元40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也和上述实施例一样,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从调色剂T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与调色剂T之间挤出液体载体L,并在所述低余量下使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同时进行调色剂T在记录介质4上的定影。因此,由于能够在适于定影的压印力状态下、而且在积极地从调色剂T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调色剂T之间排除了液体载体L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这里,至少还可以在出口侧辊75上设置加热器等加热部件,从而通过加热该辊75来提高调色剂T向记录介质4上的定影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定影性。
(第四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是在向记录介质4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定影单元60进行定影处理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下面,参照图8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中的转印定影单元示意图。该转印定影单元80在2次转印位置不仅进行转印处理,还同时进行定影处理,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很大区别在于:取代转印单元40的辊45,设置加热辊61作为本发明的“接触部件”;取代辊48设置辊62、64~67、压缩螺旋弹簧63及无缝带68作为本发明的“加压部件”。即,在该转印定影单元80中,可与本发明“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41的背面接触地配置有加热辊61。此外,在所述加热辊61中,内置有加热器61h,通过根据来自加热控制部分116的控制信号控制加热器61h的动作,可以将转印定影单元80上的定影温度调节为任意温度。另外,由于其他的结构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所以在这里只说明转印定影单元80的主要部分,省略对其他部分的说明。
此外,与图3的实施例一样,在压印用的辊62、64之间,无缝带68的外周面压向卷绕在加热辊61上的中间转印带41的表面S41而形成压印部分81。因此,在记录介质4被运送到转印定影单元80时,使该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81之间,从而可以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压印部分81出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4仅被设置成压向加热辊61,而与此相对,位于压印部分81入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3被强力压向加热辊61,因而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而形成的压印部分81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也具有如图4所示的压力分布。因此,不仅可以进行转印定影处理,而且由于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在适于转印定影的压印力状态下、并且在积极地从调色剂T之间以及记录介质4-调色剂T之间排除了液体载体L的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提高定影强度,得到优良的定影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与图3相同的带压印方式,但是压印方式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与图5相同的带压印方式或图7的辊压印方式等。
(第五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仅仅使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来进行定影处理,或仅使中间转印带41及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81来进行转印定影处理,但是对于各压印部分69、81也可以设置电场产生部件,从而产生电场使液体显影剂32中的调色剂T向记录介质4一侧移动。此时,调色剂T将向记录介质4一侧集中,从而可以从调色剂T之间及记录介质—调色剂T之间有效排除液体载体,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定影性。
(第六实施例)
图9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此外,图10是图9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中的压印力分布图。所述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的很大区别在于压力分布的设定状态。即,在第六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中,压印用的辊62设置成压向加热辊61。此外,压印用的辊64被压缩螺旋弹簧压向加热辊61。并且,在压印用的辊62、64的周围设有辊65~67,在这些辊62、64~67的周围卷绕有无缝带68。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送到辊的一部分上,从而通过马达的动作无缝带68沿如所示图的箭头方向Q旋转移动。因此,在压印用的辊62、64之间,无缝带68的外周面与加热辊61接触形成压印部分69,从转印单元40运送过来的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从而进行定影处理。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辊62、64~67,架设在这些辊62、65~67上的无缝带68构成了本发明的“加压部件”,并且通过两个压印用的辊62、64将无缝带68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到加热辊61上来形成压印部分6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2仅被设置成压向加热辊61,而与此相对,位于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3被强力压向加热辊61,因而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Q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如图10所示的压力分布。即,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低。从而,在记录介质4从转印单元40被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进行如下的定影处理。
首先,在运送到定影单元60的记录介质4中,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I被承载在记录介质4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为表面)S1(图9)上,而且定影之前在记录介质4的一面上固体调色剂T与液体载体L以混合的状态存在。然后,在这种混合状态下记录介质到达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时,受到较低的压印力。这里,所称“比较低的压印力”是适于将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T在记录介质4上定影的压印力,即比出口侧的压印力低的压力,并且所述压力只要与液体显影剂的成份、装置结构或记录介质4的材质等对应设定即可。
如上所述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向记录介质4施加这种比较低的压印力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液体载体的量大幅度地减少。然后,记录介质4在保持充分余量的状态下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加热辊61熔化调色剂T,而且在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施加比入口侧高的压印力来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此时,熔化的调色剂T渗入记录介质4中产生固定效果。从而可得到优良的定影强度。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在保留液体载体L的状态下,在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所以可以有效防止调色剂T向加热辊61上的附着、即所称的转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低,所以能够以优良的定影性将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其中,所述液体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中分散调色剂来形成的。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低于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使得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送入特性得到改良,因而可以平滑、可靠地向压印部分69运送记录介质4,能够稳定地进行定影处理。因此,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记录介质4在定影单元60上卡住等的发生频率,从这点来本实施例说也有突出的优点。
(第七实施例)
在上述第六实施例中,将无缝带68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到加热辊61上形成压印部分69,但是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其他实施例那样,使用压力垫取代两个压印用的辊62、64从而将无缝带68外周面的一部分加压接触到加热辊61上。
图11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示意图。此外,图12是图11的定影单元压印部分的压印力分布图。下面,参照这些图,以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七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在该定影单元60中,取代压印用的辊设置压力垫71。即,设置了三个辊65~67,同时在它们周围卷绕无缝带68。然后,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送到辊的一部分上,从而通过马达的动作使无缝带68沿如图所示的箭头方向Q旋转移动。此外,压力垫71以非旋转状态被设置在无缝带68的内侧,并在整个压印部分将无缝带68加压接触到加热辊61上形成压印部分69。由此,在压力垫71的设置位置上无缝带68的外周面与加热辊61相接触形成压印部分69,从转印单元40运送过来的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进行定影处理。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辊65~67和架设在那些辊65~67上的无缝带68及压力垫71构成了本发明的“加压部件”。
此外,如图11所示压力垫71具有两个垫711、712。其中,垫711仅被配置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上,而剩下的垫部分712被设置为在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压向加热辊,同时被压缩螺旋弹簧72压在加热辊61上。因此,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Q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如图6所示的压力分布。即,压印部分69入口侧的压印力低于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
然后,在记录介质4从转印单元40被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与第六实施例一样进行定影处理。即,由于运送到定影单元60的记录介质4在到达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时受到的压力比较低,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液体载体的量大幅度地减少。然后,在保持充分的余量下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加热辊61熔化调色剂T,而且在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施加比入口侧高的压印力来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从而,可以在有效地防止调色剂T向加热辊61上的附着、即所称的转移的同时,进行定影处理。此外,由于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良好,从而可以将记录介质平滑、可靠地运送到压印部分中,进行定影处理。
此外,在第七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压力垫71形成压印部分69,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如图12所示将压印部分69出口侧的压印力均匀化,能够可靠防止在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的过程中记录介质4的速度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可以抑制发生打滑从而得到良好的定影调色剂图像。
(第八实施例)
另外,上述第六及第七实施例都采用了带压印方式,但是压印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辊压印方式。在本第八实施例中,在相当于本发明“加压部件”的多个加压辊73~75内将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辊73的压力设定得比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辊75的压力低。因此,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而形成的压印部分69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具有与图10相同的压力分布。由此,在记录介质4从转印单元40被运送到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60时,也与上述第六及第七实施例一样,有效防止了在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液体载体大幅度地减少,从而在保持充分余量下使记录介质4向压印部分69的出口侧移动,并在所述出口侧施加比入口侧高的压印力进行最终的定影处理。因此,可以在有效防止调色剂T向加热辊61上的附着、即所称的转移的同时,进行定影处理。此外,由于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良好,从而能够将记录介质平滑、可靠地运送到压印部分中,进行定影处理。
这里,至少还可以在出口侧辊75上设置加热器等加热部件,并通过加热该辊75来提高调色剂T在记录介质4上的定影强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定影性。
(第九实施例)
在上述第六至第八实施例中,是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后,通过定影单元60进行定影处理的,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下面,参照图13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发明定影装置的第九实施例中的转印定影单元示意图。该转印定影单元80在2次转印位置不仅进行转印处理,还同时进行定影处理,其与上述第六实施例很大的区别在于:取代转印单元40的辊45设置加热辊61作为本发明的“加热接触部件”;取代辊48设置辊62、64~67、压缩螺旋弹簧63及无缝带68作为本发明的“加压部件”。即,在该转印定影单元80中,可与本发明“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41的背面接触地配置有加热辊61。此外,在所述加热辊61中,内置有加热器61h,通过根据来自加热控制部分116的控制信号控制加热器61h的动作,可以将转印定影单元80上的定影温度调节为任意温度。另外,由于其他的结构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所以在这里只说明转印定影单元80的主要部分,省略对其他部分的说明。
此外,与第六实施例一样,在压印用的辊62、64之间,无缝带68的外周面压向卷绕在加热辊61上的中间转印带41的表面S41而形成压印部分81。因此,记录介质4被运送到转印定影单元80时,使该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81之间,从而可以同时进行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压印部分81入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2仅被设置成压向加热辊61,而与此相对,位于压印部分81出口侧的压印用的辊6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3被强力压向加热辊61,因而沿着记录介质4的运送方向P而形成的压印部分81的长度上的、即压印范围内的压印力也具有如图10所示的压力分布。因此,不仅可以进行转印定影处理,而且还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在有效防止调色剂T向加热辊61上的附着、即所称转移的同时,进行定影处理,从而可得到优良的定影性。此外,由于记录介质向压印部分的送入特性良好,从而可将记录介质平滑、可靠地运送到压印部分中,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带压印方式,但是压印方式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带压印方式或第八实施例的辊压印方式等。
(第十实施例)
在上述第六至第九实施例中,仅仅使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69来进行定影处理,或仅使中间转印带41及记录介质4通过压印部分81来进行转印定影处理,但是对于各压印部分69、81来说,也可以设置电场产生部件,从而产生电场使液体显影剂32中的调色剂T向记录介质4一侧移动。此时,调色剂T向记录介质4一侧集中,同时液体载体L向加热辊61一侧集中,这样在调色剂T和加热辊61之间由于有液体载体L存在,可有效防止调色剂T向加热辊61上的附着、即转移,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定影性。
(其他)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可以进行除上述之外的各种变化。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非挥发性载体作为液体显影剂的液体载体,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使用了挥发性载体的液体显影剂。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在记录介质上印刷从主机等外部装置传送的图像的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适用于使用液体显影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所有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公开了将本发明用于单色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适用对象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2)

1.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61),可与记录介质(4)的两个面中的、承载着使用液体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I)的一面(S1)接触,并对其进行加热,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L)中分散调色剂(T)而形成的;以及加压部件,从所述记录介质(4)的反面将所述记录介质(4)压向所述加热辊(61);从而使所述记录介质(4)通过所述加热辊(61)与所述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69)来将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I)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4)的一面(S1)上,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件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压印部分(69)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两个压印辊(62、64);搭绕在所述两个辊上、并可转圈移动的无缝带;以及将所述出口侧压印辊(64)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弹簧,
所述入口侧压印辊(62)将所述无缝带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按压力被设定得比所述出口侧压印辊(64)将所述无缝带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按压力小,
在所述压印部分(69)的压印力被设定得从入口侧向出口侧单调增加。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件,使用液体显影剂在图像载体(4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TI),其中,所述显影剂是在液体载体(L)中分散调色剂(T)而形成的;和
转印定影部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TI)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4)的一面上并同时使之定影;其中,
所述转印定影部件具有可与所述图像载体(41)的背面接触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的加热辊(61)和从所述记录介质(4)的反面将所述记录介质(4)压向所述图像载体(41)的表面的加压部件,从而使所述记录介质(4)及所述图像载体(41)通过所述加热辊(61)与所述加压部件之间的压印部分(81)来进行转印定影,
所述加压部件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压印部分(8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两个压印辊(62、64);搭绕在所述两个辊上、并可转圈移动的无缝带;以及将所述出口侧压印辊(64)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弹簧,
所述入口侧压印辊(62)将所述无缝带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按压力被设定得比所述出口侧压印辊(64)将所述无缝带压向所述加热辊(61)的按压力小,
在所述压印部分(81)的压印力被设定得从入口侧向出口侧单调增加。
CNB2003101132137A 2002-11-20 2003-11-0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41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6638/2002 2002-11-20
JP2002336639A JP2004170691A (ja) 2002-11-20 2002-11-2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6639/2002 2002-11-20
JP2002336638A JP4145635B2 (ja) 2002-11-20 2002-11-2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3074A CN1503074A (zh) 2004-06-09
CN1320413C true CN1320413C (zh) 2007-06-06

Family

ID=32473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321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413C (zh) 2002-11-20 2003-11-0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20060039723A1 (zh)
EP (1) EP1434111A3 (zh)
CN (1) CN132041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8583A (ja) * 2004-08-19 2006-03-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191426A (ja) * 2010-03-12 2011-09-2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98748B2 (ja) * 2012-08-24 2016-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4816A (ja) * 2013-06-20 2015-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9529311B2 (en) * 2013-12-26 2016-12-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assembly having extended nip width
US9298144B2 (en) * 2013-12-26 2016-03-2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ackup belt assembly for a fus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7223A (en) * 1988-06-06 1996-03-05 Indigo N.V. Method for fusing developed image
CN1205463A (zh) * 1997-07-16 1999-01-2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JP2000112269A (ja) * 1998-10-06 2000-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1034101A (ja) * 1999-07-23 2001-02-09 Ricoh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CN1298128A (zh) * 1999-12-02 2001-06-06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30298A (zh) * 2000-06-30 2002-01-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6247A (en) * 1969-12-29 1972-05-30 Ibm Fusing device and method
JPS6470784A (en) * 1987-09-10 1989-03-16 Minolta Camera Kk Thermal fixing device
US4985733A (en) * 1988-04-02 1991-01-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ixing unit for use in wet-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machine
US5250998A (en) * 1991-02-28 1993-10-05 Konica Corporation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two nip regions
US5349424A (en) * 1993-10-25 1994-09-20 Xerox Corporation Thick walled heated belt fuser
JP3282494B2 (ja) * 1995-05-16 2002-05-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JPH0990787A (ja) * 1995-09-20 1997-04-04 Hitachi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並びにベルト定着装置の定着方法
JP3333897B2 (ja) * 1996-04-26 2002-10-15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US5985419A (en) * 1998-01-08 1999-11-16 Xerox Corporation Polyurethane and doped metal oxide transfer components
US6148169A (en) * 1998-10-06 2000-11-14 Ricoh Company, Ltd. Device for fixing an image on a recording medium
JP2003057983A (ja) * 2001-08-17 2003-02-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EP1367461A3 (en) * 2002-05-31 2008-03-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7223A (en) * 1988-06-06 1996-03-05 Indigo N.V. Method for fusing developed image
CN1205463A (zh) * 1997-07-16 1999-01-2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
JP2000112269A (ja) * 1998-10-06 2000-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1034101A (ja) * 1999-07-23 2001-02-09 Ricoh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CN1298128A (zh) * 1999-12-02 2001-06-06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30298A (zh) * 2000-06-30 2002-01-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39723A1 (en) 2006-02-23
CN1503074A (zh) 2004-06-09
EP1434111A3 (en) 2011-04-27
US20070183822A1 (en) 2007-08-09
EP1434111A2 (en) 200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06C (zh) 热定影设备
CN1652045A (zh) 具有从外部加热定影辊表面的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
CN1652041A (zh) 具有从外部加热定影辊表面的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
CN1053304A (zh) 充电装置及带有此充电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818810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43972A (zh) 成像装置
US94424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309191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320413C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67874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92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55855A (zh) 感光体的清洁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程序、存储介质
JP20051147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039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40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2065C (zh) 成象装置
CN1003385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14563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8164A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15625B2 (ja) 潜像を現像する装置
CN1115222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562167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79184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0527202B1 (ko) 화상형성기기의 현상장치
JP35276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1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