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1798C -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1798C
CN1231798C CNB021256608A CN02125660A CN1231798C CN 1231798 C CN1231798 C CN 1231798C CN B021256608 A CNB021256608 A CN B021256608A CN 02125660 A CN02125660 A CN 02125660A CN 1231798 C CN1231798 C CN 12317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ening portion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reflection horiz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256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0490A (zh
Inventor
瀧澤圭二
露木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00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0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17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17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1Cell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the liquid crystal lay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装置结构,其能够使反射型显示的亮度和透射型显示的亮度在更高水平上并立。在第1基板211上形成反射层212,在该反射层212上,在每个象素上形成有开口部分212a。在反射层212上形成着色层214,在着色层214上形成有表面保护层215。表面保护层215上在开口部分212a的正上方形成有开口部分215a。液晶232加入到与表面保护层215的开口部分215a对应形成的表面凹部210a内,从而在反射层的开口部分212a上液晶厚度成为构成得厚。

Description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在是涉及适合于在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装置中使用的情况下的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知道利用外界光线的反射型显示和利用背光源等照明光的透射型显示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可视的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板。这种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板,在板内有用来反射外界光线的反射层,该反射层的构成是可以透过背光源等照明光。作为这种反射层,在液晶显示板的每个象素上都具备规定面积的开口部分(缝隙)。
图16是模式地示出了现有的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板100的概略结构的概略剖面图。该液晶显示板100具备用密封材料103把基板101和基板102粘合在一起,把液晶104封入到基板101和基板102间的结构。
在基板101的内面上,形成在每个象素上都具备开口部分111a的反射层111,在该反射层111上形成具备着色层112r、112g、112b及表面保护层112p的滤色片112。在滤色片112的表面保护层112p的表面上形成透明电极113。
另一方面,在基板102的内面上形成透明电极121,构成使得与相向基板101上的上述透明电极113进行交叉。还有,在基板101上的透明电极113上以及基板102上的透明电极121上,按照需要适当地形成取向膜或硬质透明膜等。
另外,在上述基板102的外面上依次配置相位差板(1/4波长板)105及偏振光板106,基板101的外面依次配置相位差板(1/4波长板)107及偏振光板108。
在把上述那样构成的液晶显示板100设置在移动电话、便携型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上的场合下,以在其背后配置背光源109的状态下安装。在该液晶显示板100中,因在白天或者室内等明亮的地方,外界光线沿着反射路径R,通过液晶104后,在反射层111上被反射,再次通过液晶104后发出,故可观看反射型显示。另一方面,在夜间或野外等暗的地方通过使背光源109发光,在该背光源109的照明光中那些透过了开口部分111a的光沿着透过路径T,通过液晶显示板100发出,故可观看透过型显示。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反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板100中,要使反射型显示变得明亮虽然可以减小反射层的开口面积,但当减小开口面积后会降低透射型显示的亮度。特别是,相对于在反射型显示中看到的反射光是2次通过液晶层的光,在透射型显示中的透射光只通过液晶层一次,在光透过状态中,在光学上不能构成为使得反射光和透射光双方都可有效地利用于显示,使得看起来明亮。例如,由于易于变暗的反射型显示中,通常光学上大多构成为使得反射光有效地从液晶面板射出,故实现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利用率(对于射入到液晶面板的光量的透过液晶面板射出的光量之比)会变低,归因于此,如果上述那样的反射层的开口面积减小过头,透射型显示会变暗。
因此,使反射型显示和透射型显示同时明亮的构成极其困难,当减小反射层的开口面积使反射型显示变亮时,为保证透射型显示的亮度,就必须提高背光源的照明光量,其结果是,对便携型电子设备中所说的液晶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或者消耗电能少的重要的目标的实现上会造成妨碍。
此外,如上所述,在反射型显示的情况下,由于一般地说显示亮度上动辄不足,故需要把滤色片112的光透过率设定得高一些以确保显示亮度,但是,这样一来,在以仅仅透过滤色片一次的透射光为基础的透射型显示中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色度。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课题是提供使反射型显示的亮度和透射型显示的亮度可以高层次并存的液晶装置的结构。此外,提供可同时确保反射型显示的亮度和透射型显示的色度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用基板的特征在于,具备基板和配置在上述基板上,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的着色层,和配置在上述着色层上有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实质上光可以透过的保护层,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层厚部分配置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上,上述保护层在表面上有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层厚部分形成的凹部。
这里,更具体地说,最好具备在上述保护层上面配置的取向膜,在上述的取向膜表面有凹部。
倘采用本发明,由于在液晶装置用基板的着色层上的保护层上形成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而在表面上形成了凹部,借助于该表面凹部,在形成了反射半透射型液晶装置的情况下,反射层的开口部分上的液晶厚度成为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实现透射型显示的开口部分上边的区域的液晶厚度成为也比实现反射型显示的反射面上面的区域的液晶厚度厚,作用于构成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液晶的光程差值(液晶层透过时的光学的作用值),由于变得和作用于实现反射型显示的反射光的液晶的光程差值(往返液晶层时的合计的光学的作用值)接近,故在透射型显示中,透射光的利用效率比现有的提高了。得益于透射光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来得到透射型显示的照明光量可以降低,此外,还可以减少反射层的开口面积并使反射型显示变得更加明亮。
这里,优选上述基板表面有凹部,在该凹部上配置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由于可以采用使反射层的开口部分位于基板表面的凹部上而在反射层上边形成的着色层上,形成与凹部对应的厚层厚部分,故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色度。此外,在该场合下,上述着色层优选在表面上有与上述基板的上述凹部对应的凹部。由于与基板表面的凹部对应地在着色层的表面上边也形成了凹部,可以容易地把由上述保护层的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形成的表面凹部进而形成得更深,故对透射型显示作出贡献区域的液晶厚度就可以形成得更厚,可以进一步提高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利用效率。
此外,理想的是在上述基板上配置具备有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的基底层,在该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上配置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在该反射层上配置上述着色层,与上述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对应,上述着色层在表面上有凹部。这样的话,由于得益于具备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的基底层存在,表面凹部还可以形成得更深,故可以进一步提高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利用效率。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晶层,着色层,具有开口部分和反射通过上述液晶层以及上述着色层的光的反射部分的反射层和覆盖上述着色层,实质上光能够透过的保护层,上述保护层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区域上有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上述液晶层配置在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上。
倘采用本发明,由于可以采用把液晶层配置在由保护层的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内,把设置有反射层的开口部分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做得厚些,所以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亮度。从而,可以降低为得到透射型显示的照明光量,此外,还可以减小反射层的开口面积使反射型显示更加明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的有开口部分和反射通过上述液晶层的光的反射部分的反射层,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边的着色层,和覆盖上述着色层,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有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的光实质上能够通过的保护层,上述液晶层配置在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上。
倘采用本发明,由于也可以通过在由保护层的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配置液晶层,把设置有反射层的开口部分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可以形成得厚些,所以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亮度。从而,可以降低目的为得到透射型显示的照明光量,此外,还可以减小反射层的开口面积使反射型显示更加明亮也成为可能。
再有,本发明的另外又一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板,在上述一对基板间配置的液晶层,在上述一对基板中一方基板上配置的具有开口部分和反射通过上述液晶层的光的反射部分的反射层,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上配置的着色层和覆盖上述着色层的在与上述反射层重叠的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的光实质上可以通过的保护层,上述液晶层配置在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
倘采用本发明,由于也可采用由保护层的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上配置液晶层,把设置有反射层的开口部分的领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可以构成得厚些,所以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亮度。从而,降低为得到透射型显示的照明光量成为可能,此外,减小反射层的开口面积使反射型显示更加明亮也成为可能。
本发明中,设和上述反射层的反射面重叠区域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为a,和上述反射层的开口部分重叠区域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为b时,理想为b大于a且小于等于2a。
倘采用本发明,当与反射层的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为b,当与反射面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大于a并小于等于2a时,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光的利用效率。
在本发明中,上述液晶层由有规定的扭曲角Tw的向列液晶构成,优选满足
①在70<Tw≤90时,a<b≤a+1.0[μm];
②在50<Tw≤70时,a<b≤a+2.2[μm];
③在30<Tw≤50时,a<b≤a+3.5[μm];
④在0<Tw≤30时,a<b≤a+5.0[μm]。一般,扭曲角Tw在90度以下的场合,与开口部分重叠的透过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b和与反射面重叠的反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a在相等的状态下比较,在液晶层的厚度b比a大的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透过率。例如,在透过区域的厚度b对于透射显示的透过率已最佳化的情况下,在上述范围内就能够提高反射显示的透过率。此外,反射区域的厚度a在对于反射显示的透过率已最佳化的情况下,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透射显示的透过率。
此外,优选上述一对基板的至少一个基板在表面上有凹部,在该凹部上配置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特别是,采用与该凹部对应地形成液晶注入的表面凹部,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将和反射层的开口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厚度形成得更厚一些。
在该场合下,优选在上述基板表面的凹部上具有上述着色层的厚层厚部分。这样的话,在可以容易地形成着色层的厚层厚部分的同时,因设置了厚层厚部分而得以提高透射型显示的色度。
此外,优选具备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的至少一方基板表面上,并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上具有开口部分或实质上光可以通过的薄层厚部分的基底层。特别是,采用与该基底层的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对应地具有液晶注入的表面凹部,就可以更容易地把和反射层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厚度构成得更厚一些。在该场合,也优选在上述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层厚部分具有上述着色层的厚层厚部分。
还有,优选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可以通过的透明层。特别是,采用与该透明层的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对应地形成封入液晶的表面凹部,就可以容易地把与反射层的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厚度构成得更厚一些。在该场合下是,也优选在上述透明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层厚部分上边形成上述着色层的厚层厚部分。
在上述的液晶装置中,有这种情况,从液晶层看,在与上述反射层相反一侧具有观察一侧的相位差板(优选1/4波长板)及偏振光板,从上述反射层看,在与上述液晶层相反一侧具有背面一侧的相位差板(优选1/4波长板)及偏振光板。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的任何一种液晶装置和控制该液晶装置的控制方法。特别是,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优选移动电话或便携式信息终端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板外观的概略斜视图。
图2模式地示出了第1实施方案的面板结构的概略剖面图(a)和滤色片基板的平面结构的扩大部分平面图(b)。
图3是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板象素内的结构的扩大的扩大部分剖面图。
图4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5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6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7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8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9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10模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象素内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11示出了关于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9实施方案的概略工序图(a)-(e)。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显示原理的概略说明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案中构成框图的概略构成图。
图14是上述电子设备的实施方案的一个例子的移动电话的外观的概略斜视图。
图15模式地示出了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面板的主要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16模式地示出了现有的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面板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17示出了用来示出更具体的结构的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的放大部分剖面图和滤色片平面图。
图18示出了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的滤色片的深色部分的分光透过率图和xy色度图及a*b*色度图。
图19示出了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的滤色片的浅色部分的分光透过率图和xy色度图及a*b*色度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液晶层的扭曲角Tw的范围的透过区域的液晶厚度b和在透过区域的透过状态的透过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图(a)-(d),以及示出了透过区域的透过率变得最大时的扭曲角Tw和液晶厚度b之间的关系曲线图(e)。
符号的说明:200液晶面板;210滤色片基板;210a表面凹部;211第1基板;212反射层;212a开口部分;214着色层;215表面保护层;215a开口部分;216透明电极;220对置基板;221第2基板;222透明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其次,参看附图,对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实施方案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案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装置的液晶面板200的外观的概略斜视图,图2(a)是液晶面板200的模式的概略剖面图,图2(b)所示的是构成液晶面板200的滤色片基板210的放大部分平面图。
该液晶装置对于具有所谓的反射半透射方式的无源矩阵型结构的液晶面板200,根据需要适宜地安装图中没有示出的背光源或前光源等照明装置及壳体等。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200具备把由玻璃板或合成树脂板等作成的透明的第1基板211为基体的滤色片基板210,和以与该基板相向的同样的第2基板221为基体的对置基板220,和介于密封材料230进行粘合,从开口部分230a向密封材料230的内侧注入液晶232后,用封止材料231进行密封构成的单元的结构。
在第1基板211的内面(和第2基板221相对的表面)上边形成多数并列的条状的透明电极216,在第2基板221的内面上形成多数并列的条状的透明电极222。又,上述透明电极216和布线218A导电连接,上述透明电极222和布线228导电连接。透明电极216和透明电极222相互正交,其交叉区域构成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象素,这些象素排列构成液晶显示区域A。
第1基板211有比第2基板221的外形向外侧突出出来的基板凸出部分210T,在该基板的凸出部分210T上,形成了对于上述布线218A、上述布线228,通过用密封材料230的一部分构成的上下导通部分进行导电连接的布线218B,及由独立形成的多个的布线图案形成的输入端子部分219。此外,基板突出部分210T上边,使得对于这些布线218A、218B,及输入端子部分219进行导电连接那样地,安装内置液晶驱动电路等的半导体IC261。此外,在基板突出部分210T的端部上,使和上述输入端子部分219导电连接那样地,安装挠性布线基板263。
在该液晶面板200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第1基板211的外面配置相位差板(1/4波长板)240及偏振光板241,在第2基板221的外面配置相位差板(1/4波长板)250及偏振光板251。
滤色片基板210的结构
其次,参照图2(a)及(b),详细说明相当于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用基板的滤色片基板210的结构。在第1基板211的表面上形成反射层212。反射层212可以由铝、铝合金、铬、铬合金、银、银合金等金属薄膜构成。在反射层212上,在上述每个象素上设置具有反射面的反射部分212r和开口部分212a。
在反射层212的上边,在每一个象素上形成着色层214,在该着色层上边被覆由丙烯酸树脂或环氧树脂等透明树脂形成的表面保护层(涂敷层)215。由该着色层214和表面保护层215形成滤色片。
着色层214通常因使颜料或染料等着色剂分散在透明树脂中而呈现规定的色调。作为着色层的色调的一例有由作为原色类滤色片的R(红)、G(绿)、B(蓝)3色组合形成的色调,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补色类的其他各种色调形成。通常,在基板表面上涂布由包含颜料或染料等的着色剂的感光性树脂形成的着色光刻胶,用光刻法除去不要的部分,形成有规定颜色的图形的着色层,在这里,在形成多种色调的着色层的场合下,要反复进行上述工序。
在上述那样在每一个象素中形成的着色层214之间的象素间区域形成黑色遮光膜(黑色矩阵或黑色掩膜)214BM。作为该黑色遮光膜214BM,例如可以使用黑色颜料或染料等着色材料分散在树脂或其它的基材中或使用R(红)、G(绿)、B(蓝)这3色的着色材料同时分散到树脂或其它的基材中等。
另外,作为着色层的排列图形,如图2(b)所示的,采用的是条状排列,但除去该条状排列之外,德尔塔排列或斜向玛赛克镶嵌排列等各种排列形状均可采用。
表面保护层215,在上述每个象素上,在上述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的正上方区域(和开口部分212平面重叠的区域)形成开口部分215a。因此,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着色层214的表面是因开口部分215a成为对于上层结构呈露出的状态。
在表面保护层215的上面,形成由ITO(铟锡氧化物)等的透明导体形成的透明电极216。透明电极216如图2(b)所示向上下方向延伸以带状形成,多个的透明电极216相互并列以条状构成。在透明电极216上形成由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的取向膜217。
在透明电极216上,可以采用在上述表面保护层215上形成开口部分215a,在其表面上形成凹部216a。该凹部216虽被取向膜217覆盖,但该凹部的形状照原样地反映到滤色片基板210的表面上,在滤色片基板210上在每一个象素上形成表面凹部210a。
对置基板220的结构
另一方面,和上述滤色片基板210相对的对置基板220,在由玻璃等做成的第2基板211上,依次层叠和上述同样的透明电极222、由SiO2或TiO2等构成的硬质保护膜223,和与上述相同的取向膜224。
液晶层的结构
如图3所示,向上述那样构成的滤色片基板210和对置基板220之间填充液晶232。此时,由于在滤色片基板210的内面上,如上述那样,在每个象素上形成表面凹部210a,故液晶232以进入到该表面凹部的状态(即,进入到上述表面保护层215的开口部分215a的内侧的状态)构成。因此,液晶层的厚度,在上述表面保护层215的开口部分215a的形成区域(即,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的形成区域内),与除此之外的区域(即反射部分212r的形成区域)相比较构成得厚。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案中,从对置基板220侧射入的外界光线透过液晶232,并透过滤色片后被反射部分212r反射,再次透过液晶232和对置基板220射出。此时,反射光2次通过滤色片的着色层214。
另一方面,因着色层214覆盖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例如,在滤色片基板210的背后配置背光等,从背后照射照明光的场合,该照明光的一部分通过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再透过着色层214、液晶232及对置基板220射出。此时,透过光只透过着色层214一次。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211上形成的滤色片的表面保护层215上,在和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重叠的区域内,形成开口部分215a,借助于此,就可以在滤色片基板210上设置表面凹部210a,向该表面凹部210a内加入液晶232,从而使液晶层的厚度在和反射层的开口部分212a重叠区域内构成得厚些,因此,作用到构成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上的液晶层的延迟(Δn·d,这里,Δn是折射率各向异性,d是厚度)增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利用效率。
图12是用来说明上述那样的液晶的厚度变化的场合的效果的说明图。和上述同样,在具备开口部分Ra的反射层R上形成着色层C,在其上边再形成透光层T,在该透光层T上,在反射层R的开口部分Ra上边设开口部分,借助于此,使和开口部分Ra平面重叠区域的液晶厚度b成为该区域以外区域的液晶厚度a的2倍。这里,为说明的方便,设构成的是均匀方式的液晶单元。设该液晶单元的延迟为Δn·a=λ/4、Δn·b=λ/2(Δn是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λ是光的波长)。
在上述情况中,在液晶单元处于光透过状态的场合下,在透射型显示中,如图12中(A)所示那样,来自背光源发出的照明光透过偏振光板P2,变成为直线偏振光,通过相位差板(1/4波长板)D2例如变成向右旋的圆偏振光后,通过单元厚度为D2的液晶层,相位差再前移1/2波长,成为向左旋的圆偏振光,再通过相位差板D1,变为原来的直线偏振光后,通过偏振光板P1。
另外,和上述同样,在液晶单元处于光透过状态时,在反射型显示中,如图12(B)所示,外界光通过偏振光板P1成为直线偏振光,通过相位差板(1/4波长板)D1,例如变成向右旋的圆偏振光后,往返2次通过单元厚度为D1的液晶层,相位差再前移1/2波长,成为向左旋的圆偏振光,再通过相位差板D1,变为原来的直线偏振光,通过偏振光板P1。
在上述透射型显示中,假定通过的液晶的厚度为a(图12(A)所示的液晶厚度b的一半),其延迟为λ/4,则如图12(c)所示,照明光径偏振光板P2、相位差板D2后的偏振光状态,成为与当初的正交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其后,通过相位差板D1成为左旋的圆偏振光,进而通过偏振光板P1。这时,能通过偏振光板P1的偏振光成分,几乎为上述液晶的厚度为b时能通过的光量的大约一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案那样的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板的场合,当和反射层的开口部分平面重叠的区域的液晶的厚度b比该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液晶的厚度a厚时,在光透过状态的光透过率变高,特别是,和开口部分平面重叠的区域的液晶的厚度b是该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液晶厚度a的大约2倍时,光透过量也大约变为2倍。
虽然有时候液晶单元不是均匀方式,液晶层存在扭曲时,会有透过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但在例如扭曲40度的液晶的情况下,只要使和开口部分平面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厚度为该区域以外的厚度2倍时,就可以得到提高约40%的透过率。一般地说,和反射层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的液晶厚度b优选大于反射面上的液晶厚度a,小于等于2a。这样的话,对透射型显示的透射光的利用效率提高,能够使透射型显示变得明亮起来,例如,由于能够减少背光的照明光量,故可以实现背光源的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及消费电能降低。又,因反射层的开口面积可比现有的小,故可以提高反射型显示的亮度。
此外,在用向列液晶构成的液晶层中存在扭曲角Tw的场合下,由于反射区域的液晶厚度a和透过区域的液晶厚度b之间的关系由起因于液晶分子扭曲的旋光性和与液晶层厚度成比例的双折射的贡献决定,故在上述的a<b≤2a的范围内,最佳范围相应于扭曲角Tw进行变化。就是说,在以下的范围内,使液晶厚度b比液晶厚度a大时就可得到透过率提高的效果。
①70<Tw≤90时,a<b≤a+1.0[μm];
②50<Tw≤70时,a<b≤a+2.2[μm];
③30<Tw≤50时,a<b≤a+3.5[μm];
④0<Tw≤30时,a<b≤a+5.0[μm]。在上述①-④的情况下,图20所示的是,在反射区域的液晶厚度a已最佳化的状态下,使透过区域的液晶厚度b变化时的液晶面板在透过状态(例如在常态白色型面板中不加电场状态)情况下的透过区域的透过率。由这些图可知,上述①-④的任意一种情况下,液晶厚度b接近液晶厚度a时,透过率都急剧下降,同时,液晶厚度b比液晶厚度a大到超过某一程度的值时透过率还是急剧下降。决定上述的透过率高的范围的上限数值(1.0-5.0μm)随扭曲角Tw的增加而减小。这被认为是随扭曲角Tw的增大,液晶层的旋光性对光的贡献变大,对光的作用变得不再与液晶厚度成比例的缘故。即,一般认为当扭曲角Tw变大时,即使液晶厚度b比液晶厚度a大效果也会下降。
此外,图20(e)所示的是透过区域的透过率变得最大的扭曲角Tw和液晶厚度b的关系。由该曲线图可知,随着液晶厚度b从a增加到约1.8a,透过区域的透过率成为最大的扭曲角Tw的值慢慢增大,当b超过大约1.8a时,透过率成为最大的扭曲角Tw的值急剧下降。此时,在a<b≤2a的范围内,扭曲角Tw的范围在50≤Tw≤70时,透过率变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和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212a重叠的区域内,虽然在保护层215上形成了开口部分215a,但如图2(b)所示,由于着色层214已被透明电极216完全覆盖,故着色层214可以用透明电极216充分保护。
还有,一般在液晶面板中,上述表面保护层215的厚度为3-5μm程度,与1500-3000程度的厚度的透明电极216比较形成得相当厚。因此,在保护层上设置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作液晶层变厚的方法极其有效。又,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没有说明,但在表面保护层215(即保护层)和透明电极216之间,为提高透明电极216的贴着性,改善成图案性,也可以形成由SiO2或TiO2构成的绝缘膜。
第2实施方案
其次,参照图4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该第2实施方案,除以下说明的滤色片基板的结构外和上述第1实施方案有同样的构成,故对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311上边,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同样形成具备反射部分312r及开口部分312a的反射层312,在该反射层312上形成着色层314,在其上面再形成表面保护层315。该表面保护层315由和第1实施方案同样的材料构成,但在和反射层312的开口部分312a上重叠的区域上形成凹部315b,在该凹部315b下面的部分将成为薄层厚部分315c,这点上与形成了开口部分的第1实施方案的表面保护层不同。在表面保护层315上和第1实施方案形成同样的透明电极316和取向膜317。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和反射层312的开口部分312a重叠的区域存在薄层厚部分315c,但因表面保护层315基本上是透明的,故在光学上能够得到和第1实施方案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着色层314在和开口部分312a重叠的区域内也覆盖着表面保护层315,故成为可更加确实地保护着色层314。
第3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5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案。该第3实施方案,除对置基板的结构外和上述第1实施方案有同样的构成,因此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对置基板中,第2基板321的内表面(与第1基板211相对的表面)上形成凹部321a。该凹部321a用光蚀刻技术和氟酸类的腐蚀液腐蚀处理能够容易地形成。然后,在第2基板321上,向包括上述凹部321a的表面上边层叠透明电极322、硬质保护膜323、及取向膜324。
在本实施方案中,不仅在滤色片基板的内表面形成有表面凹部210a,在与该表面凹部210a相对位置的对置基板上也形成表面凹部320a,在这些表面凹部210a及320a双方内,注入有液晶232。因此,与反射层212的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中,可进一步使液晶层形成得厚。
第4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第4实施方案。该第4实施方案,除对置基板的结构外和上述第2实施方案有同样的构成,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对置基板,在第2基板421上边形成透光层425,在该透光层425上,在和反射层312的开口部分312a平面重叠的区域上设置开口部分425a。作为透光层425,可以用SiO2或TiO2等的无机透明层或由丙烯酸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有机树脂层等构成。此外,透光层优选对可见光大致透明。例如,优选具有在可见光范围大约70%以上的光透过率,可见光范围的光透过率的变动范围在10%以下。
在上述透光层425上边层叠了透明电极422和取向膜424,在对置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反映上述开口部分425a的表面凹部420a。然后,以向该表面凹部420a内加入液晶232而构成。在该实施方案中,也由于在滤色片基板和对置基板两者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表面凹部310a、420a,所以,可以容易地把和反射层312的开口部分312a平面重叠区域的液晶厚度b构成得比反射面上的区域的液晶厚度a更厚。
第5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7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案。在该第5实施方案中,因只是滤色片基板的结构和第1实施方案不同,所以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开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411的表面上形成凹部411a,在基板表面上形成反射层414。反射层414具备有反射面的反射部分412r和开口部分412a。反射层414被形成为使得开口部分412a位于该凹部411a内。在反射层412上形成着色层414,在该着色层414上形成表面保护层415。
本实施方案的着色层414是通过反射层412的开口部分412a进入到基板411的凹部411a内那样地形成的,借助于此,在和开口部分412a重叠区域内设置厚层厚部分414a。此外,在该厚层厚部分414a的表面部分上,形成和上述凹部411a对应那样的凹部414b。
在表面保护层415上与上述同样形成开口部分415a,在其上边依次层叠透明电极416和取向膜417。因此,设置在滤色片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凹部410a借助于着色层414的凹部414b能够形成得比第1实施方案更深。
此外,由于借助于第1基板411的凹部411a在着色层414上,把厚层厚部分414a设置在和反射层412的开口部分412a重叠的区域内,故可以提高透过型显示的色度而不会牺牲反射型显示的亮度。
第6实施方案
其次,参照图8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案。在该第6实施方案中,因只是滤色片基板的结构和第1实施方案不同,所以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511上形成基底层513,在该基底层513上设置开口部分513a。基底层513可以用和上述第4实施方案的透光层同样的材料,但也可以是没有透光性的材料。此外,在该基底层513有透光性的场合,也可以在上面一侧形成构成凹部的薄层厚部分而不形成上述开口部分513a。
在基底层513上形成反射层512,在该反射层512上,设置具备反射面的反射部分512r和位于基底层513的开口部分513a上的开口部分512a。此外,在反射层512上形成着色层514,在着色层514上形成表面保护层515。在表面保护层515上,在和反射层512的开口部分512a重叠的区域内设置开口部分515a。在其上边再形成透明电极516和取向膜517。
在本实施方案中,和上述各实施方案同样,虽然可以借助于上述表面保护层515的开口部分515a在滤色片基板的表面形成表面凹部510a,但在和反射层512的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内,缘于基底层513的开口部分513a,在着色层514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514b,使得上述表面凹部510a比第1实施方案形成得深。
此外,由于可以借助于底层513的开口部分513a,把厚层厚部分514a在着色层514上设置在与反射层512的开口部分重叠区域内,因此,可以提高透射型显示的色度而不牺牲反射型显示的亮度。
第7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图9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案。在该第7实施方案中,因只是滤色片基板的结构和第1实施方案不同,所以同样的部分附上同一标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上形成反射层612,在该反射层612上形成具备反射面的反射部分612r和开口部分612a。在反射层612上形成透光层613。透光层613可以用和上述第4实施方案的透光层同样的材料形成。在该透光层613上形成开口部分613a,该开口部分613a形成为与反射层612的开口部分612a重叠。
在透光层613上形成着色层614,在着色层614上形成表面保护层615。在该表面保护层615上设置和上述各实施方案同样的开口部分615a。该开口部分615a和上述反射层612的开口部分612a及上述透光层613的开口部分613a平面重叠。在表面保护层615上依次层叠透明电极616和取向膜617。
根据以上的结构,就可以在滤色片基板上形成表面凹部610a,根据该表面凹部610a,就可以把设置有反射层612的开口部分612a的区域的液晶厚度构成得比周围更厚。
在本实施方案中,和上述各实施方案同样,借助于上述表面保护层615的开口部分615a在滤色片基板的表面上形成表面凹部610a,但在和反射层612的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缘于透光层613的开口部分613a,在着色层614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614b,故表面凹部610a也比第1实施方案形成得深。
此外,借助于透光层613的开口部分613a,在着色层614上在和反射层612的的开口部分612a重叠区域内设置有厚层厚部分,因此,提高透射型显示的色度成为可能,而不会牺牲反射型显示的亮度。
第8实施方案
其次,下面,参照图10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1基板711上边形成反射层712,在该反射层712上设置有具备反射面的反射部分712r和开口部分712a。在反射层712上边形成SiO2或TiO2等的绝缘膜713,在该绝缘膜713上边形成有透明电极716。在透明电极716上面形成有取向膜717。还有,在每一个象素上,都分离开来形成了反射层71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反射层712上边直接形成透明电极716而不通过绝缘膜713。
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521上形成着色层523,在象素间的区域上形成有黑色遮光层523BM,在着色层523上形成表面保护层525,在该表面保护层525上设置开口部分525a。该开口部分525a使得和上述第1基板711上的反射层712的开口部分712a平面重叠而构成。在表面保护层525上形成透明电极522,在其上边再形成取向膜524。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与已形成了反射层712的第1基板711的相反一侧的第2基板521上形成滤色片的着色层523,在其上边形成表面保护层525,并借助于该开口部分525a构成表面凹部520a。在该实施方案中,由于和反射层712的开口部分712a重叠区域的液晶厚度也构成得比其他部分厚,因而可以得到和上述各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9实施方案
其次,参照图11(a)-(e)及图15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液晶装置或液晶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案。在本实施方案中制造的液晶装置,具备图1所示上述第1实施方案的液晶面板200。首先,参照图15,说明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00的概略结构。图15模式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200在装配半导体IC和挠性布线基板前的状态。在图上,为图示方便适当地调整了尺寸,构成要素也适当地省略了。
液晶面板200是用密封材料230把在第1基板211上的在上述反射层212、着色层214、表面保护层215的叠层结构上形成了透明电极216的滤色片基板210,和与之相向的对置基板220粘接起来,把液晶232配置在内部。该透明电极216,如上所述和布线218A连接,该布线218A在密封材料230和第1基板211之间通过,在基板凸台部分210T的表面上引出。此外,在基板凸出部210T上也形成有输入端子219。
图11(a)-(e)示出了形成构成图15所示的液晶面板的滤色片基板210的制造工序。
首先,如图11(a)所示,在第1基板211上,在相当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区域A的区域内,依次形成上述的反射层212、黑色遮光层214BM、着色层214。这里,具备开口部分212a的反射层212是用蒸发法或溅射法把金属材料被着在基板上边之后,用光刻技术及腐蚀法形成图形来形成的。此外,黑色遮光层214BM及着色层214,是涂布由分散有颜料或染料等着色材料的透明树脂等形成的感光性树脂,对之依次进行曝光、显影处理形成的。这里,在排列形成多种颜色的着色层214的场合,对每一种颜色都要重复上述工序。
这里,在上述液晶显示区域A以外的区域(包括上述基板凸出区域210T)基本上不形成上述层叠结构。
其次,如图11(b)所示,在第1基板211上边全面地形成透光保护层215X。该透光保护层215X,例如,可以用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酰亚胺树脂、氟树脂等构成。在有流动性未硬化状态下把这些树脂涂布到基板上边,用干燥、光硬化、热硬化等合适的方法使之硬化。作为涂布的方法,可以用旋转涂敷法或印刷法等。
其次,对上述透光保护层215X用光刻技术及蚀刻法施行图形化,如图11(c)所示,形成限定于液晶显示区域A的表面保护层215。此时,与之同时在表面保护层215上形成开口部分215a。借助于此工序,从透光保护层215X上除去液晶显示区域A以外的区域B,即从和配置在图15所示的密封材料230的外侧区域(包含基板凸出部分210T)大致相同的范围上去掉透光性材料。
在本发明中,虽然具有在表面保护层215上形成上述开口部分215a或凹部315b或薄层厚部分315c(参照第2实施方案)的特征,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可以在表面保护层215的图形化的同时形成开口部分或凹部或薄层厚部分,故和现有的工序比较,不需要增加工时,形成图案时,仅仅变更图案形状,可以不费任何工夫地制造。
其次,如图11(d)所示,在基板上全面地形成由ITO(铟锡氧化物)等透明导电体构成的透明导电层216X。该透明导电层216X可以用溅射法成膜。然后,对该透明导电层216X用光刻技术和蚀刻法进行图形化,如图11(e)所示,一次形成透明电极216、布线218A、输入端子部219。另外,虽然图中没有示出来,图1所示的布线218B也在上述工序中同时形成。
作为上述液晶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包含在基板上形成具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的工序,在上述反射层上边形成着色层的工序,和在上述着色层上,形成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上具备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实质上光能够通过的保护层的工序,在形成上述保护层的工序中,通过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在上述保护层的表面上形成凹部。这样的话,采用在保护层上设置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而在其表面上形成凹部,在用该基板构成反射半透射型液晶装置的场合下,就可以使设置有反射层的开口部分的区域的液晶层厚度比其他区域构成得厚。更具体地说,一般由于在着色层上形成的保护层比其他层(反射层或透明电极等)厚,故有可能容易形成足够的凹部用以将液晶层部分地形成得厚。
这里,上述保护层形成的工序,包含从重叠到上述着色层的非形成区域上的区域和重叠到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的区域中,除去构成上述保护层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阶段,理想的是通过该处理阶段形成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形成保护层时,在包含至少去除基板上的着色层的非形成区域的透光材料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阶段(图形化阶段)的情况下,得益于在该处理阶段同时形成上述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故仅仅变更图形化的图形就可以应对,而不会增加任何制造工时。
特别是作为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在基板上,形成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的工序,形成着色层的工序,在上述着色层上,形成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上重叠的区域内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实质上光能够通过的保护层的工序,和在上述保护层上配置液晶的工序,在上述配置液晶的工序中,向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内加入液晶。这样的话,就可由具备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的保护层构成凹部,向该凹部内加入液晶,在设置有反射层的开口部分的区域内形成厚的液晶层。特别是,除了不需要设置新层之外,由于保护层具备足够的厚度,故可以容易形成为提高透射型显示中光的利用率所足够的液晶层的厚度变化。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在一对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上,形成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的工序,在上述反射层上形成着色层的工序,在上述着色层上,形成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上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实质上光能够通过的保护层的工序,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配置液晶的工序,在配置上述液晶的工序中,向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内注入上述液晶。
其次,作为本发明再一种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在一对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上,形成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的工序,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上边形成着色层的工序,在上述着色层上,形成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能够通过的保护层的工序,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配置液晶的工序,在配置上述液晶的工序中,向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内注入液晶。
在上述任何一种制造方法中,上述形成保护层的工序,包含从与上述着色层的非形成区域重叠的区域和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内除去构成上述保护层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阶段,理想的是通过该处理阶段形成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层厚部分。
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7说明可以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使用的更加详细的实施例。图17是模式地示出了滤色片基板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的扩大部分剖面图和与之对应的区域的滤色片的概略平面图。这里,上述扩大部分剖面图示出的是沿概略平面图的P-Q线的剖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1401上形成透光层1414。该透光层1414由能够透射光的材料(透光性材料),例如透明材料构成。特别是,最好用有机绝缘材料构成。在该透光层1414的表面1414a上,形成由峰部和谷部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的重复图形形成凸凹图形。该凸凹图形可以用选择性地腐蚀等去除透明材料构成凸凹形状,或再借助于加热等给已形成了上述凸凹形状的透明材料赋予流动性,使该凸凹形状构成平滑的曲面状来形成。该透光层1414的厚度例如约为2μm。此外,也可以不形成上述透光层1414,而代之以在基板1401的表面上用蚀刻等形成凸凹图形。进而,代之设置这样的透光层1414、在基板1401的表面形成凹凸图形,在此后说明的在观察一侧配置扩散层、散射层等而不是反射层也是可行的。
在上述透光层1414上边,形成由Al、Al合金、银、APC合金等银合金构成的反射层1411。该反射层1411可以用溅射法或蒸镀法等形成。反射层1411,归因于在上述透光层1414的表面上形成,所以该反射面呈凸凹状构成。该反射层1411的厚度例如约为0.2μm。在该反射层1411上在每个象素区域上都设置开口部分1411a。
在上述透光层1414和反射层1411上面,形成用众所周知的感光性树脂材料等构成的滤色片1412。该滤色片1412上包括在上述开口部分1411a上形成的深色部分1412rc(深红色部分)、1412gc(深绿色部分)、1412bc(深蓝色部分)和在反射层1411上形成的有浅色部分1412r(浅红色部分)、1412g(浅绿色部分)、1412b(浅蓝色部分)的着色层。
此外,在各象素区域之间,形成了由向上述浅色部分1412r、1412g、1412b上层叠上述深色部分1412rc、1412gc、1412bc而构成的重叠遮光部分1412BM。该重叠遮光部1412BM的构成为:例如,从下层开始依次为浅色部分1412b约1.0μm、浅色部分1412g约0.5μm、浅色部分1412r约0.5μm。
在上述那样地构成的着色层上边,形成了由丙烯酸树脂或其它的有机树脂等构成的透光材料构成的保护层1412p。保护层1412p虽然在上述浅色部分1412r、1412g、1412b上面形成,但不在深色部分1412rc、1412gc、1412bc上面形成。保护层1412p,例如,可以在全面地形成无机层或有机层后,用光刻法等选择性地除去位于开口部分1411a的正上方区域上边的部分而形成。作为保护层1412p的材料,除去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等有机树脂以外,还可以用SiO2、TiO2等透明的无机物。保护层1412p的厚度例如约为2.2μm。
在上述保护层1412p上,形成由透明导体形成的透明电极1413。透明电极1413因在上述保护层1412p上形成,所以能原样地反映保护层1412p的有无,在存在保护层1412p的部分和不存在的部分之间有主要的高低差Δh,该高低差Δh例如约为2.0μm。此外,邻接的透明电极1413的间隙部分配置在上述重叠遮光部分1412BM上。邻接透明电极1413的图示的间隙约为8-10μm程度。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重叠遮光部1412BM由深色部分1412rc、1412gc、1412bc层叠构成,和叠层浅色部分的场合比较可以降低该层叠结构的透过率,可使象素区域间的遮光进行得更完全。此外,由于重叠遮光部1412BM保持原状不加变动地叠层在象素区域内形成的任何一个浅色部分1412r、1412g、1412b上边,故可以进一步减小配置有重叠遮光部1412BM的区域的光透过率,同时,容易地设置上述高低差Δh成为可能。还有,虽然上述重叠遮光部1412BM在浅色部分上面有3层层叠结构,但是,也可以是2层或只有1层的层叠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用上述各例所示的厚度尺寸构成的情况下,滤色片基板的整体厚度成为5.2μm~5.3μm,设反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为3.25μm,可以构成TN型液晶面板或STN型液晶面板。这样的话,透过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将变成5.25μm。此时,液晶层是由向列液晶构成,它的扭曲角Tw约为60度,成为满足上述②的条件的状态。然后,由透过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对于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度增加了60%左右可知,通过液晶层的延迟值最佳化就可以同时提高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的透过率,就可以获得明亮的显示。
下面,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滤色片1412的构成例。另外,该构成例对上述实施例以外的上述各实施方案的滤色片同样可以适用。图18所示的是表示上述滤色片的深色部分的透射光的分光特性的分光特性图(a)、该透射光的CIE(1931)表色系统的xy色度图(b)及该透射光的CIE(1976)表色系统的a*b*色度图(c)。图19所示的是表示上述滤色片的浅色部分的透射光的分光特性的分光特性图(a)、该透射光的CIE(1931)表色系统的xy色度图(b)及该透射光的CIE(1976)表色系统的a*b*色度图(c)。上述各图所示的是利用同一光源C使之通过各深色部分或浅色部分一次的透射光的分光透过率及求色度坐标的结果。
如图18所示,深红色部(R)的主要透过区域是600~70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为90%,特别是在640~70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95%)。深绿色部(G)的主要透过区域是495~57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85%,特别是在510~55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90%)。深蓝色部(B)的主要透过区域是435~50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85%,特别是在445~48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88%)。
又,CIE表色系统(1931)的Y值在深红色部(R)为24~26、深绿色部(G)为70~72、深蓝色部(B)为29~31左右。CIE表色系统(1976)的L*值在深红色部(R)为56~58、深绿色部(G)为86~88、深蓝色部(B)为60~62左右。
另外,以在色度图上的与上述深红色部(R)、深绿色部(G)及深蓝色部(B)的色相对应的3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约0.05(xy色度图上)及约7000(a*b*色度图上)。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浅红色部分(R)的主要透过区域是585~70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93%,特别是在590~70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96%)。浅绿色部分(G)的主要透过区域是480~60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92%,特别是在500~58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94%)。浅蓝色部分(B)的主要透过区域是430~510nm,该区域的平均透过率约89%,特别是在440~500nm的区域透过率变得最大(约92%)。
又,CIE表色系统(1931)的Y值在浅红色部分(R)为46~48、浅绿色部分(G)为89~91、浅蓝色部分(B)为44~46左右。CEI表色系统(1976)的L*值在深红色部分(R)为73~75、深绿色部分(G)为95~97、深蓝色部分(B)为72~74左右。
另外,以在色度图上与上述浅红色部分(R)、浅绿色部分(G)、浅蓝色部分(B)的色相对应的3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约0.01(xy色度图上)及约1700(a*b*色度图。)
如上所述,和光浓度相关的深色部分和浅色部分之间的光学特性上的关系,在相当于视觉透过率或亮度的Y值或L*值中,浅色部分比深色部分大。这里,浅色部分的值最好是深色部分的值的1.2~2.5倍左右。又,与色度对应的色度图上的三角形的面积,深色部分的色度图上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比浅色部分的色度图上的三角形的面积大。这里,深色部分的色度图上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好是浅色部分的色度图上的三角形的面积的3~8倍左右。
还有,作为光浓度,不只可以用上述那样的光学特性上的指标,也可以用制造条件或结构进行定义。例如,在滤色片的着色层形成时,和以分散的状态混入到着色层中的颜料和染料等着色材料的量的大小有关系。就是说,会成为在深色部分中,与浅色部分相比,单位体积的着色材料的量(重量或体积)大。
如上所述,采用在滤色片的着色层上,设置配置在透过区域上的深色部分和配置在反射区域上的浅色部分的办法,由于能够实现分别适合了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的颜色显示,故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把反射区域的液晶厚度a和透过区域的液晶厚度b设定在上述范围,能更有效利用透过率的提高效果,使实现高品位的显示成为可能。
电子设备的实施方案
最后,说明把包含上述液晶面板的液晶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使用的场合的实施方案。图13是本实施方案的整体构成的概略构成图。这里所示的电子设备具有和上述同样的液晶面板200和控制该液晶面板的控制装置1200。在此,概念性地把液晶面板200分成面板结构体200A和由半导体IC等构成的驱动电路200B进行描述。又,控制装置1200有显示信息输出源1210、显示处理电路1220、电源电路1230和定时信号发生器1240。
显示信号输出源1210的构成为具备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构成的存储部件和同步输出数字图像信号的同步电路,并根据由定时信号发生器1240产生的各种时钟信号,以所定格式的图像信号等的形式把显示信息提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220。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220具备串并变换电路、放大、反向电路、旋转电路、图象灰度校正电路、箝位电路等众所周知的各种电路,执行输入进来的显示信息的处理,把该图像信息和时钟信号CLK同时供给驱动电路200B。驱动电路200B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检查电路。又,电源电路1230为上述各构成要素提供各自所定的电压。
图14所示的是关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移动电话。该移动电话2000,在机壳2010的内部配置电路基板2001,把上述液晶面板200相对于该电路基板2001进行安装。机壳2010的前面排列有操作按钮2020,又,从一端伸出的天线2030以伸缩自由的状态安装。在受话部2004的内部配置扬声器,送话部2050的内部内置有麦克风。
在机壳2010内设置的液晶面板200的构成为,通过显示窗2060,可以观看显示画面(上述液晶显示区域A)。
还有,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不只限于上述的图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当然也包括在内。例如,在以上说明的各种实施方案中所示的液晶面板具备简单的矩阵型结构,但也可以应用TFT(薄膜晶体三极管)或TFD(薄膜二极管)等有源元件(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方式的液晶装置。又,上述实施方案的液晶面板是所谓的COG型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那种不直接装配IC芯片的结构的液晶面板,例如,把挠性布线基板或TAB基板连接到液晶面板上的那种结构。
发明的效果
倘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由于可以使在透射型显示中透射光的利用率比现有技术高,所以可以降低为得到透射型显示的照明光量。又,由于反射层的开口面积减小使得反射型显示变得更明亮也成为可能。又,由于只在着色层上的保护层上构成开口部分或薄层厚部分即可,故可以不使工序复杂化地进行制造。

Claims (17)

1.一种液晶装置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板;配置在上述基板上,并具有开口部分的反射层;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的着色层;和配置在上述着色层上并具有开口部分或薄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可以透过的保护层,
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的层厚部分配置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
上述保护层在表面上具有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的层厚部分形成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上述保护层上的取向膜,上述取向膜在与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薄的层厚部分重叠的区域上有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装置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在表面上有凹部,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配置在该凹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装置用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在表面上与上述基板的上述凹部相对应地具有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装置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上述基板上,并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的层厚部分的基底层,在该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的层厚部分上配置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在该反射层上配置上述着色层,上述着色层在表面上与上述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的层厚部分相对应地具有凹部。
6.一种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上,并具有开口部分和反射通过上述液晶层的光的反射部分的反射层;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的着色层;和覆盖上述着色层,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可以通过的保护层,
上述液晶层配置在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上。
7.一种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上,并具有开口部分和反射通过上述液晶层的光的反射部分的反射层;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的基板上的着色层;和覆盖上述着色层,在与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者薄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可以通过的保护层,
上述液晶层具有具备配置在由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的层厚部分构成的凹部上的液晶的第一液晶层厚和比上述第一液晶层厚薄的第二液晶层厚,
上述第一液晶层厚和上述第二液晶层厚的差仅由上述保护层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反射部分重叠的区域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为a,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的上述液晶层的厚度为b时,
b大于a并小于等于2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晶层由具有规定的扭曲角度Tw的向列液晶构成,满足如下条件:
⑤0<Tw≤90时,a<b≤a+1.0[μm];
⑥50<Tw≤70时,a<b≤a+2.2[μm];
⑦30<Tw≤50时,a<b≤a+3.5[μm];
⑧0<Tw≤30时,a<b≤a+5.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基板的至少一方的基板,在表面上有凹部,在该凹部上配置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着色层在上述基板的上述凹部上有厚的层厚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的至少一方的基板表面上,并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上具有开口部分或实质上光可以透过的薄的层厚部分的基底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在上述基底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者上述薄的层厚部分上具有厚层厚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上述反射层上,且在和上述反射层的上述开口部分重叠的区域具有开口部分或薄的层厚部分的实质上光能够透过的透光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在上述透明层的上述开口部分或上述薄的层厚部分上,具有厚层厚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液晶层来看,在与上述反射层相反一侧,具有观察一侧的相位差板及偏振光板,从上述反射层来看,在与上述液晶层相反一侧,具有背面一侧的相位差板及偏振光板。
17.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6到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液晶装置和控制该液晶装置的控制手段。
CNB021256608A 2001-07-26 2002-07-25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7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26769 2001-07-26
JP226769/2001 2001-07-26
JP2002188598A JP3873827B2 (ja) 2001-07-26 2002-06-27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188598/2002 2002-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0490A CN1400490A (zh) 2003-03-05
CN1231798C true CN1231798C (zh) 2005-12-14

Family

ID=266193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566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798C (zh) 2001-07-26 2002-07-25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022414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590029Y (zh) 2001-07-26 2002-07-26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具有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2414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590029Y (zh) 2001-07-26 2002-07-26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具有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030030767A1 (zh)
EP (1) EP1279995B1 (zh)
JP (1) JP3873827B2 (zh)
KR (1) KR100475501B1 (zh)
CN (2) CN1231798C (zh)
DE (1) DE60214300T2 (zh)
TW (1) TW5860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0119B2 (ja) * 2001-10-02 2008-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368096B2 (ja) * 2001-10-02 2009-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068942B2 (ja) 2001-12-17 2008-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3695415B2 (ja) * 2002-04-10 2005-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パネル用基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パネル、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4029663B2 (ja) * 2002-05-22 2008-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023217B2 (ja) * 2002-05-24 2007-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透過反射型液晶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3925432B2 (ja) * 2003-02-28 2007-06-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334258B2 (ja) * 2003-03-28 2009-09-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0713885B1 (ko) * 2003-04-14 2007-05-07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JP4175299B2 (ja) * 2003-07-23 2008-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5043718A (ja) * 2003-07-23 2005-02-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062480A (ja) * 2003-08-12 2005-03-10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608861B2 (ja) * 2003-09-02 2011-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08451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US7487373B2 (en) 2004-01-30 2009-02-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Wireless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low power consumption
US7177000B2 (en) * 2004-05-18 2007-02-13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e process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an opening formed through the color filter and partially the buffer layer
WO2006008901A1 (ja) * 2004-06-23 2006-01-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01451A (ja) * 2005-04-22 2006-11-0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5085017B2 (ja) * 2005-06-03 2012-1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
CN102122460B (zh) * 2005-09-21 2012-08-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滤色基片
JP2007147687A (ja) * 2005-11-24 2007-06-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透明保護層、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08713A (ja) * 2007-06-26 2009-01-1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
JP5178327B2 (ja) * 2007-08-22 2013-04-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パネル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8125602B2 (en) * 2007-08-22 2012-02-28 Sony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JP4985261B2 (ja) * 2007-09-20 2012-07-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30532B (zh) * 2012-08-20 2015-12-0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TW201508347A (zh) * 2013-08-20 2015-03-01 Sumika Technology Co Ltd 圖案化位相差偏光板之製造方法及其應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1952A (en) * 1992-06-19 1994-01-25 Stephen Dragan Light--responsive enclosure alarm
EP0608458B1 (en) * 1993-01-29 2002-01-02 Citizen Watch Co. Lt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n optical modulator device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2955277B2 (ja) * 1997-07-28 1999-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482827B2 (ja) 1997-08-04 2004-01-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EP0903613B1 (en) * 1997-09-17 2003-0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281952B1 (en) * 1997-12-26 2001-08-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3377447B2 (ja) 1998-03-05 2003-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624860B1 (en) * 1998-01-26 2003-09-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lor filter layer providing transmitted light with improved brightness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JP3768367B2 (ja) * 1998-10-14 2006-04-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085530B2 (ja) * 1998-11-18 2000-09-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13409B2 (ja) 1998-12-15 2004-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94286A (ja) * 1998-12-28 2000-07-14 Fujitsu Ltd カラ―表示装置
JP2000267081A (ja) 1999-03-17 2000-09-29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275660A (ja) 1999-03-24 2000-10-06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87385B2 (ja) * 1999-03-31 2001-07-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590737B2 (ja) 1999-04-13 2004-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3431856B2 (ja) 1999-04-19 2003-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0305099A (ja) * 1999-04-23 2000-11-02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714044B2 (ja) * 1999-07-15 2005-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01125094A (ja) 1999-10-28 2001-05-11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10045206A (ko) * 1999-11-03 2001-06-05 구본준 반투과 액정 표시장치
JP4781518B2 (ja) * 1999-11-11 2011-09-2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反射透過複合形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69341B1 (ko) * 1999-11-11 2007-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 투과 복합형 박막트랜지스터 액정표시장치
US6909481B2 (en) * 2000-11-07 2005-06-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JP3744342B2 (ja) 1999-12-03 2006-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196505B2 (ja) * 1999-12-13 2008-12-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カラーフィルタ
KR20010060817A (ko) * 1999-12-28 2001-07-07 박종섭 상판에 컬러필터가 없는 액정표시소자
JP3665263B2 (ja) * 2000-01-18 2005-06-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03846B1 (ko) * 2000-02-10 2006-07-2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0691316B1 (ko) * 2000-02-29 2007-03-1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 형성방법
KR100394987B1 (ko) * 2000-04-07 2003-08-1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투과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3107437A (ja) 2001-07-26 2003-04-09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475501B1 (ko) 2005-03-10
US20070206138A1 (en) 2007-09-06
JP3873827B2 (ja) 2007-01-31
JP2003107436A (ja) 2003-04-09
DE60214300T2 (de) 2007-09-13
EP1279995B1 (en) 2006-08-30
CN1400490A (zh) 2003-03-05
US7623206B2 (en) 2009-11-24
EP1279995A2 (en) 2003-01-29
TW586025B (en) 2004-05-01
EP1279995A3 (en) 2004-10-13
KR20030010545A (ko) 2003-02-05
CN2590029Y (zh) 2003-12-03
US20030030767A1 (en) 2003-02-13
DE60214300D1 (de) 200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1798C (zh)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610358Y (zh) 电光装置、滤色片基板和电子设备
CN1072808C (zh) 反射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CN2725937Y (zh) 显示装置和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208664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7437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84513C (zh) 电光装置用基板、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258109C (zh) 液晶显示器
CN1213334C (zh) 电光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89778C (zh) 滤色片基板和电光装置
CN1591145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326180A (zh) 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37339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517751A (zh) 上基底及具有该基底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335943A (zh) 反射型及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562204Y (zh) 滤色片基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444059A (zh) 滤色器基片与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866105A (zh) 显示装置
CN1175308C (zh) 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和使用它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90688C (zh)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液晶装置、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220104C (zh) 电光器件用基板、电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CN1782833A (zh)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220100C (zh) 电光屏用基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光屏
CN1541344A (zh) 液晶显示嚣
CN1472574A (zh) 滤色器衬底及其制造方法、光电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