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0307C - 墨水容器 - Google Patents

墨水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0307C
CN1230307C CNB021482322A CN02148232A CN1230307C CN 1230307 C CN1230307 C CN 1230307C CN B021482322 A CNB021482322 A CN B021482322A CN 02148232 A CN02148232 A CN 02148232A CN 1230307 C CN1230307 C CN 12303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ink tank
negative pressure
pigment
produ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482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5003A (zh
Inventor
小泷靖夫
宇田川健太
岩永周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05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5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03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030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水容器,可控制墨水中顔料沉淀,该墨水容器包括:部件容纳部分,容纳部件,该部件用于在其中保持提供给喷墨打印头的墨水;墨水供应口,用于向所述喷墨打印头提供墨水;通气孔,用于在所述部件容纳部分和外界空气之间流体相通;以及不传输墨水的部分,用于对部件中流向所述墨水供应口的墨水流进行部分阻挡,其中除了该不传输墨水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能够流体相通,该不传输墨水的部分的穿过通向所述部件容纳部分中所述墨水供应口的墨水流的通常方向的截面,不小于流体相通部分及不相通部分总截面的50%。本发明的墨水容器用于喷墨记录设备,产生了高质量的影象。

Description

墨水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水容器,它带有吸收部件,用于保持要被提供给喷墨打印机所用喷墨打印头的墨水等。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墨水容器,它可以令人满意的使用颜料类墨水。
背景技术
用于给喷墨头提供墨水的墨水容器,其结构使得设置在墨水容器中的墨水保持部件其墨水保持力用于产生喷墨头的墨水喷射特性所必须的墨水供应压力,或者由墨水容器中墨水液面位置和喷墨头喷射孔位置之间的压头差产生的压力被用作经过墨水提供管提供墨水的压力。
近年来,个人计算机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并且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打印机也开始广泛的使用。目前希望能够降低打印机尺寸,因此大量的打印机采用了具有如上所述结构中前一种结构的墨水容器,其中利用了墨水保持部件的墨水保持力。作为放置在墨水容器中的墨水保持部件的材料,考虑到墨水保持部件的成本以及墨水保持部件与墨水之间的接触状态,通常使用发泡的聚氨酯或PP纤维。这些材料中的多个微孔或微小间隙产生毛细作用力,它作为墨水保持力。考虑到彩色显影、喷射稳定性、当墨水容器长期不使用时墨水吸收部件靠近墨水出口的部分中的墨水干燥和固化问题的应对措施等,长期使用染料类的墨水作为填充至如上构成的墨水吸收部件中的墨水。
近年来,甚至开始希望喷墨打印得到的打印品在打印密度、彩色显影和/或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方面能够与激光束打印机(LBP)得到的打印品相比。尤其是,就在普通打印纸上记录文字得到的打印品其光密度方面而言,希望改善黑色墨水。
当采用以染料作为着色剂的墨水时,因为染料特性,难以改善上述光密度。另外,采用染料作为着色剂的墨水在防水性和耐光性方面尚未改进至足以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染料类墨水的问题,已经提出采用用于喷墨记录的记录纸,更具体的说,是设有墨水捕获层的普通记录纸(涂布的纸)。但是,这种记录纸一般比普通纸贵许多。因此需要一种改善影像质量同时使用便宜的普通记录纸的方法。
有一些方法在记录纸的表面上获得高的影像质量,其中通过在喷射墨水的同时喷射墨水处理剂而改善墨水密度。但是采用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会增加记录设备的尺寸,而且墨水处理剂的成本也增加了总体成本。因此采用这种方法的记录设备其用途限制在特殊的作业。
因此提出使用颜料作为墨水着色剂。当使用颜料作为墨水着色剂时,因为颜料性质,较为容易提高光密度。另外,颜料防水性优于染料。因此以颜料作为黑色墨水的彩色着色剂用于主要输出文件等的记录设备的使用机会一直在增加。
另外,近年来,即使在彩色墨水领域,着色剂的选择也看起来从染料转向颜料。
在使用颜料类墨水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当墨水容器内的墨水含有作为着色剂的颜料以及其中分散了颜料的液体介质时,并且当墨水容器长期不使用时,因为颜料分子量大于染料等,因此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颜料沉淀。结果,墨水容器内的着色剂浓度变得不均匀。此处沉淀表示微颗粒因为重力而下沉的现象。假设该微颗粒不聚集,则微颗粒沉淀的速度由颗粒在重力方向沉淀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Stoke公式获得)以及颗粒布朗运动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Stoke公式:
Vs=2a(ρ-ρ0)g/9η                      (1)
Vs:沉淀速度
a:颗粒半径
ρ:颗粒浓度
ρ0:溶剂
g:重力加速度
η:溶剂粘度
布朗运动:
X=(Rtt/3πNAρa)                        (2)
X:颗粒在时间t内移动的平均距离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NA:阿伏伽德罗s数
η:溶剂粘度
a:颗粒半径
当通过上述Stokes公式获得的设定速度超过了布朗运动导致的分散时,微颗粒沉淀。
另外,墨水容器设有排气孔,用于将墨水容器的内部空间连接至大气;使得墨水容器内的墨水的蒸发成分通过该排气孔蒸发。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着色剂浓度提高,加大了墨水容器内着色剂浓度的不均匀性。尤其是,当排气孔在与存在墨水出口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之外的表面时,在墨水出口附近因为着色剂沉淀以及墨水成分蒸发导致的着色剂浓度加大变得更明显。
在颜料类墨水直接保持在袋状内部容器而不被吸收部件等吸收的墨水容器内,其中利用片簧等产生负压,通过记录操作导致的滑架扫描运动可以容易的搅拌袋状内部容器内的颜料。因此上述颜料沉淀不会变成严重的问题。
但是,在其整个内部空间填充有吸收材料例如发泡聚氨酯、PP纤维等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吸收材料的墨水保持力基本抑制了颜料分散。因此,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吸收材料内的颜料分布变得不均匀。在这种类型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一旦墨水分布变得不均匀,实际上就不可能立刻再分散着色剂。例如,如果墨水容器放置长期不使用,则颜料沉淀。结果,位于墨水容器底壁内的墨水出口部分附近的墨水颜料浓度在重力方向增加,而在墨水容器顶部的墨水颜料浓度降低。如果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记录操作,在墨水消耗的初始阶段,记录头以较高的颜料浓度喷出墨水,而在墨水消耗的后半部分,它以较低的颜料浓度喷出墨水。
图1是表示墨水容器在打印机的打印位置静止放置导致的颜料分布不均匀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墨水容器的内部空间分为四个区,K、L、M和N,为了简单起见,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颜料浓度,当然实际上颜料浓度梯度是连续的。根据本发明发明人的了解,当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为4%的墨水容器静止放置在非记录位置时,换句话说,当在墨水容器内没有发生墨水流动时,墨水中的颜料分布变得不均匀,影响颜料浓度图案,如下表所示。
            表
  0.5Yr   1Yr   2Yrs
  KLMN   2%3.5%5.5%6%   1.5%4%6%8%   1%3%8%11%
如果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打印操作,在打印的初始阶段形成具有颜料浓度非常高的影像,因为在初始阶段使用在N区的墨水,而在从墨水容器中消耗墨水的后面阶段中,消耗K区的墨水,产生颜料浓度非常低的影像。另外,如果在使用N区的墨水(也就是在上述条件下从墨水容器内消耗墨水的初始阶段所使用的墨水)进行非常少量的打印操作之后该墨水容器就长期放置不使用,则墨水出口和它附近会填充有颜料浓度非常高的墨水,加剧了墨水固化和粘附在墨水出口以及它附近的问题。结果,不可能由打印机内的恢复机构恢复打印性能。考虑到近年来对打印密度的需求,这两种现象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另外,墨水容器通产是独立装货的。因此当在装货期间长期在同样的位置放置墨水容器时,或者放置在货架上时,会发生与上述类似的颜料分布问题。尤其是,如果墨水容器以其墨水喷口方向与重量方向平行的状态连续放置不使用,则在购买墨水容器之后立刻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例如上述的问题。通过制定规则,即在墨水容器装货或放在货架上出售时,将墨水容器侧放或到一定时间就改变墨水容器的方向,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希望经销商们个人进行这种操作是不现实的。
作为例如上述带有吸收部件的墨水容器的问题、尤其是颜料沉淀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有一篇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030513。该申请通过在连接墨水容器和打印头的墨水通道内设置多个突起而试图使得颜料分布均匀,从而当墨水从墨水容器送至打印头时被搅拌。当墨水容器内颜料分布偏斜不严重时,该申请是有效地,但是在墨水容器长期放在货架上或不使用时墨水容器内的颜料分布变得不均匀的情况下,这不能说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260377以及2001-26378、2001-260379(USAA2001026306)披露了一种墨水容器技术,其中墨水容器具有控制颜料沉淀至墨水容器墨水出口附近的沉淀量的结构。尤其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结构设置,其中通过在墨水出口附近的左半部或右半部设置分隔壁而防止颜料类墨水中的着色剂沉淀。利用这种结构设置,减少了颜料沉淀的空间尺寸,由此减少了颜料分布的变化量。另外,随着墨水提供给打印头,墨水绕行该分隔壁,由此被搅拌。因此使得颜料分布变得均匀。
但是,设置在墨水容器的右半部或左半部中的分隔壁只向相对的壁伸出一半。因此墨水容器内没有伸出分隔壁的部分,换句话说是半个墨水容器不会受益于该分隔壁。另外,当墨水出口部分的尺寸是墨水容器尺寸的一半时,分隔壁的存在以及从墨水容器内送出的墨水产生的墨水流导致的搅拌效果不足以被墨水容器内没有分隔壁的部分中的墨水所享受。
发明概述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中必须解决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颜料类墨水中的颜料沉淀,从而可以提供能够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墨水容器,以产生高质量的影像。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特征在于该墨水容器包括:负压产生部件保持部分,带有负压产生部件,其中充有要被提供给喷墨打印头的颜料类墨水;以及墨水出口,用于向喷墨打印头提供墨水;通气孔,用于将负压产生部件保持部分和外界空气相连接;还包括:单个或多个墨水阻挡部分,其中墨水阻挡部分其延伸方式阻挡了墨水流至墨水出口的直达路径,并且其方式也部分划分了负压产生部件,其中由墨水阻挡部件产生的负压产生部件的两个相邻部分彼此通过通路连接,每个墨水阻挡部分在垂直于通向墨水出口的直达通路的平面上占据墨水容器的小于50%的截面积。
另外,墨水容器包括:负压产生部件保持部分,带有负压产生部件,其中充有要被提供给喷墨打印头的颜料类墨水;以及墨水出口,用于向喷墨打印头提供墨水;通气孔,用于将负压产生部件保持部分和外界空气相连接,并连接至就重力方向而言会处于底部的部分;当其在使用过程中还包括:单个或多个带有墨水通路的墨水阻挡板,其中墨水阻挡板在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其方式分隔了负压产生部件,每个墨水阻挡部分在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平面上占据墨水容器的小于50%的截面积。
用于保持负压产生部件的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被一个或多个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分为多个块。因此墨水容器内每块负压产生部件的高度比没有被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分开的负压产生部件的高度低。因此在含有颜料类墨水的墨水容器内,因为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而在负压产生部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产生的颜料浓度差较小。
负压产生部件可以是单片部件,其中由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产生的竖直离散的块中相邻的两个是经墨水通道部分而连续的。这种结构设置确保了墨水施加给喷墨打印机;因为负压产生部件的通道部分与相邻的两个块是连续的,因此墨水流不会在两个块之间的通道部分处中断。另外,负压产生部件可以由多个分开的较小负压产生部件构成,所述较小的负压产生部件由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与相邻的负压产生部件相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该结构被设置为在越靠近通道的地方,负压产生部件的毛细作用力就越高,因为这种设置确保了通过该通道的连续墨水流。
在在墨水容器内设置多个不透墨水的部分或墨水阻挡板的情况下,希望该结构被设置为使负压产生部件的墨水通道部分、也就是负压产生部件没有被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所阻挡的部分的在垂直于墨水传送方向或重力方向的平面上的突起不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被例如由两个不透墨水的部分或两个阻挡板竖直划分为三个部分,则在中部和底部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之间的墨水通道部分的压头等于只由中部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内负压产生部件部分产生的压头,换句话说,在顶部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内的负压产生部分部分的压头不会施加在中部和底部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之间的墨水通道部分。因此,与该通道对应的负压产生部件部分的上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比,减少了与压头降低量相当的量。
另外,不透墨水的部分或阻挡板可以与墨水传送方向或重力方向相垂直或与其相倾斜预定的角度。
本发明可以用于和喷墨打印头相分离的墨水容器,可以由使用者再次充墨,当然也可以用于包括墨水容器和喷墨打印头的集成滑架。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从本发明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案所作描述中可以更加清楚。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它包括吸收部件,其中墨水中的颜料已经沉淀;
图2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以及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
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分解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装配该墨水容器的另一种方法;
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分解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装配该墨水容器的另一种方法;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分解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装配该墨水容器的另一种方法;
图6表示第一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分解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装配该墨水容器的另一种方法;
图7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以及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
图8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以及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
图9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
图10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改进示例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
图11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墨水容器结构;
图12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的示意截面图,用于显示吸收部件的结构;
图13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的示意截面图,其中图13(a)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示例;图13(b)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另一示例;图13(c)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另一示例;
图14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图14(a)表示在墨水容器长期放置不使用之后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其中墨水出口就重力方向而言向下,图14(b)表示在墨水容器长期放置不使用之后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其中颜料出口在侧面;
图15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图15(a)表示在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之后图14(a)中所示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流,图15(b)表示在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之后图14(b)中所示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流;
图16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17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18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在安装至墨水容器之后的示意截面图,其中图18(a)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示例;图18(b)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另一示例;图18(c)表示由多个块制成的吸收部件的另一示例;
图19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图19(a)表示在墨水容器长期放置不使用之后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其中墨水出口就重力方向而言向下,图19(b)表示在墨水容器长期放置不使用之后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其中颜料出口在侧面;
图20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图20(a)表示在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之后图19(a)中所示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流,图20(b)表示在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之后图19(b)中所示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流;
图21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22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分解透视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23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案的吸收部件改进示例的示意透视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24表示用于形成图23所示吸收部件的吸收部件块的另一改进示例的示意透视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图25表示用于形成图23所示吸收部件的吸收部件块的另一改进示例的示意透视图,用于表示其结构。
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1]
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截面图。
该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包括:外壳101;负压产生部件102,它不透墨水并且能在其中保留墨水,产生负压;墨水抽出部件103,用于将墨水从负压产生部件102抽向未显示的记录头;墨水出口104;外界空气入口105,用于将外界空气引入外壳内;多个肋106,用于固定负压产生部件102,并给外壳101提供内部空气缓冲腔。
该墨水容器还具有分隔壁107,它位于外壳101内并从外壳的一个侧壁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方向延伸。该分隔壁107将负压产生部件102竖直分为第一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b,并将保持该负压产生部件102的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分为第一保持腔110a和第二保持腔110b。换句话说,分隔壁107将每个负压产生部件102和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竖直分为顶部和底部。此处要指出的是,分隔壁107没有将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该顶部和底部保持部分110a和110b通过通道108相连。就外壳101的水平截面的面积而言,该分隔壁107被构成为分隔不少于50%的外壳内部空间。希望通道108的截面非常小。
图2(b)是完成后的墨水容器截面图,即在负压产生部件102渗透有预定量的颜料类墨水109之后的图2(a)的墨水容器。在该图中,用阴影线密度不同的三个等级示意表示了墨水容器内的颜料浓度梯度,但是很明显,实际的颜料浓度梯度不会是按照三个等级变化;它是连续的。
从图2(b)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顶部和底部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a和110b(即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彼此通过通道108相连。因此,第一负压产生部件102a中的墨水也被提供给记录头。
如果保持颜料类墨水的墨水容器以同一个姿态长期放置不使用时,大分子量的颜料沉淀在底部,造成越靠近底部颜料浓度越高的颜料分布,如前所述。在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墨水容器的示例情况下,墨水容器内吸收部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是相当大的。
与之相比,在图2(b)所示实施方案中的墨水容器情况下,墨水容器内吸收部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较小,原因在于:负压产生部件102被分隔壁107分成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或者是顶部和底部负压产生部件。结果,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的高度h1和h2大致是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或负压产生部件102高度h的一半。因为高度h1和h2是负压产生部件102高度h的一半,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的就颜料在负压产生部件102内沉淀方向而言的压头是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压头的一半,所以每个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中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就较小。因此即使当从长期放置未使用的墨水容器内抽出墨水用于形成影像时,在影像形成的开始和结束之间的颜料浓度差也较小,所以可以记录高质量的影像。为了增强这种效果,希望分隔壁107从墨水容器的一个侧壁向相对壁延伸不少于一半(50%),并且通道108非常小,如前所述。很明显,分隔壁107的延伸以及通道108的尺寸应当在不会影响墨水流动以向记录头提供墨水的范围内。
在该实施方案中,分隔壁107是与外壳101成一整体的部分。但是这种结构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在负压产生部件102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与外壳101相分开的一个板或片。另外,当使用一片纤维材料作为负压产生部件时,可以通过向该负压产生部件热焊一片树脂片或者通过对纤维的负压产生部件自身进行热处理而形成跨过该纤维负压产生部件的表面的膜,来形成分隔壁107。
以下参考图3-6,描述该实施方案中装配(制造)墨水容器的方法示例。
首先,在图3中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它的负压产生部件102具有彼此完全分开的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另外,墨水容器的外壳由四个分开的部件制成:顶部部件112、带有墨水出口104的底部部件113、将成为外壳的侧壁的第一侧面部件111a、以及具有作为其整体部分的分隔壁107的第二侧面部件111b。
以下描述图3所构成的墨水容器的装配顺序。
首先,将第一和第二侧面部件连接以形成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a和110b以及通道108。然后将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分别从顶侧和底侧放在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110a和110b内。然后将顶部和底部部件112和113焊接在第一和第二侧面部件111a和111b,从而完成该墨水容器。
图4所示的墨水容器与图3所示的类似,其中其负压产生部件也具有如图3所示的两个分开的部分。但是图4的墨水容器的外壳分成多个制造部件的方式与图3所示的墨水容器的不同。换句话说,图4表示该实施方案的一种改进示例。更具体的说,图4中的墨水容器由两个分开的部分制成:第一部件121,包括成为整体的带有外界空气入口105的顶壁130、带有墨水出口104的底壁131、以及侧壁;和第二部件122,包括成为整体的分隔壁107和侧壁。
然后,描述图4所构成的墨水容器的装配顺序。
在图4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在将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插入到第一部件121内从而分隔壁107可以插入到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中间之后,可以将第二部件122连接至第一部件121,或者第二部件122可以插入到第一部件121内同时将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102a和102b保持在该第二部件122上。
就将墨水容器分成多个制造片的墨水容器设计而言,图5所示的墨水容器与图3所示的墨水容器相同。但是在图5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负压产生部件102是一个单片元件。换句话,图5表示该实施方案的另一种改进示例。更具体的说,尽管图5中的负压产生部件102是一个单片元件,但是它设置有切口102c,分隔壁107插入在其中,以实现图2所示的墨水容器,其中负压产生部件102包括彼此竖直分开的顶部和底部。
以下描述图5中墨水容器的如图5所示的装配顺序。
在图5的墨水容器情况下,在将负压产生部件102插入到第一部件121和将分隔壁107插入到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切口102a之后,可以将第二部件122连接至第一部件,或者可以将第二部件122插入到第一部件121中,同时在将分隔壁107插入到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切口102a之后将负压产生部件102保持至第二部件122。
采用如上所述的单片负压产生部件102的益处在于,减少了元件数量,从而降低了墨水容器的制造成本。另外负压产生部件的顶部和底部经由通道而在侧面连续,确保墨水通过该通道而平滑流动,提供给记录头;墨水流动不会在通道内中断。
图6所示的墨水容器是本发明该实施方案另一改进的示例。它的外壳由四个分开的元件制成:顶部部件112、底部部件113、第一侧面部件111a和第二侧面部件111b,它们与图3所示的相同,其中负压产生部件102是带有切口102c的单片元件;换句话说,它与图5所示负压产生部件102相同。
以下描述将图6所示的元件装配在墨水容器中的顺序。
首先,将顶部和底部部件112和113焊接至第一侧面部件111a。
然后,将负压产生部件102插入到顶部和底部部件112、113以及侧面部件111a制成的盒中。最后,将第二侧面部件111b焊接至第一侧面部件111a,其中分隔壁107插入到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切口102c。但是作为将负压产生部件102插入到顶部和底部部件112、113制成的盒中的一种替换,可以将负压产生部件102保持在第二侧面部件111b,其中分隔壁107装配在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切口102c内。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侧面部件111b和负压产生部件102的结合体被插入在上述盒中。
采用例如上述的将外壳分成离散部件的墨水容器设计,增加了元件数量,但是带来以下益处。例如在一些墨水容器的情况下,它们的外壳以及负压产生部件102的尺寸、结构等使其实际上不可能将负压产生部件102正确插入到外壳中。但是,采用上述将外壳和负压产生部件102分成多个离散部件的墨水容器设计,就相对容易的装配这些墨水容器,否则它们将不可能正确的装配。
以上描述了在该实施方案中装配墨水容器的方法、其结构变化。至于应当选择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墨水容器所需的结构、构造、尺寸、元件精确度、墨水传送性能等因素来选择一种优选的方法。
[实施方案2]
图7(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中的墨水容器截面图。
参考图7(a),在该实施方案中的墨水容器内,通道208大致位于墨水出口204之上;换句话说,通道208的位置使得通道208和墨水出口204之间的直接距离比第一实施方案的小。
通道208和墨水出口204之间的直接距离减小,这样缩短了在第一负压产生部件202a或者负压产生部件202顶部中的墨水必须从通道208流到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b之后经过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b或负压产生部件202底部而到达墨水出口204的距离。因此该实施方案中在通道208和墨水容器的墨水出口204之间产生的压力损耗小于第一实施方案。所以,当例如需要大的流速时,如图7(a)和图7(b)所构成的墨水容器是有用的。
与第一实施方案的负压产生部件102相同,该实施方案中负压产生部件202也具有顶部和底部,或者由分隔壁207分开的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a和202b。因此第一和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a和202b的高度是负压产生部件202总体高度的一半。因为第一和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a和202b的高度是负压产生部件202高度的一半,就颜料在负压产生部件202内沉淀的方向而言,第一和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202a和202b的压头是负压产生部件202的压头的一半,因此在每个负压产生部件202a和202b中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较小。所以,即使当从长期放置不使用的墨水容器中抽出的墨水用于形成影像时,在影像形成的起始和结束之间的颜料浓度差较小,可以记录高质量的影像。
[实施方案3]
图8(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中墨水容器的截面图。
该实施方案中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310由两个分隔壁307第一和第二分隔壁307a和307b分成三个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第一、第二和第三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310a、310b和310c。该第一和第二腔310a和310b通过第一通道308a连接,而第二和第三腔310b和310c通过第二通道308b连接。
分别保持在腔310a、310b和310c内的负压产生部件302a、302b和302c可以是独立的,或者可以是单片负压产生部件302的实际上独立的部分,它们通过第一和第二通道308a和308b连接。在后者的情况下,负压产出部件302设有两个切口,其位置与第一和第二分隔壁307a和307b相对应。
在该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310由垂直于重力方向g延伸的两个分隔壁307a和307b分成三个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第一、第二和第三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310a、310b和310c。因此就颜料沉淀方向而言,保持在这些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内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负压产生部件302a、302b和302c中的墨水的压头大致是放在没有第一和第二分隔壁307a和307b的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内的负压产生部件302中的压头的三分之一。因此在每个负压产生部件302a、302b和302c中顶部和底部之间的颜料浓度差较小。所以,即使当从长期放置不使用的墨水容器中抽出的墨水用于形成影像时,在影像形成的起始和结束之间的颜料浓度差比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的小,可以记录高质量的影像。
当墨水容器较高时,这种实施方案特别有用。尽管在该实施方案中,使用两个分隔壁将负压产生部件分成三个部分,但是分隔壁的部分不限于两个;该数目可以增加而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至于应当采用多少个分隔壁,应当考虑墨水容器高度、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所需的影像质量水平、所需的墨水容积效率(墨水体积与墨水容器内体积之间的比值)等因素来确定该数量。
[实施方案4]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截面图。
与第三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相同,该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具有两个分隔壁,它们是分隔壁407a和407b。但是在该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情况下,连接第一和第二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410a和410b的第一通道408a、以及连接第二和第三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410b和410c的第一通道408b被设置成当它们的位置投影在一个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平面上时,它们是不一致的。
当分别在两个相邻的分隔壁407a和407b中的第一和第二通道408a和408b被设置成是其在竖直方向不对准时,则就关于颜料在通道部分的沉淀而言,只需要考虑相邻的两个负压产生部件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和。
更具体的说,在第一负压产生部件402a内的压力没有施加在第三负压产生部件402c的第二通道区440b,因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408a和408b被设置成彼此在竖直方向不对准。因此,关于在第二通道区440b中的颜料沉淀而言,只须考虑向第三负压产生部件402c的压头增加第二负压产生部件402b的高度所获得的压头。对于第二负压产生部件402b的第一通道部分440a,只施加了第一负压产生部件402a的压头和高度的结合。
另外,第一和第二通道408a和408b可以分别做在第一和第二分隔壁407a和407b内,如图10所示,使其彼此在竖直方向不对准,并使其就水平方向而言靠近墨水出口404。
这种布置减少了第一和第二通道408a和408b之间以及第二通道408b和墨水出口404之间的距离。因此当需要大流速时,如上构成的墨水容器是非常有用的。
[实施方案5]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截面图。
外壳501设置有阻挡部分507a-507d,它们模制为外壳501的整体部分。阻挡部分507没有完全延伸至相对的壁,而是给每个阻挡部分留下了四个间隙,或者四个墨水通道O、P、Q和R(508a-508d)。参考图12,通过提前给吸收部件设置切口509a-509d,可以令人满意的插入外壳501的阻挡部分507。也可以将吸收部件502分成五个分开的吸收部件502a-502e,将它们重新装入外壳501内,从而它们分别放入外壳501的阻挡部分507a-507d内的空间中。
吸收部件502a-502e中每一个的厚度S1-S5分别根据每个吸收部件502a-502e的压缩比来确定,即阻挡部分507a-507d的其中分别插入有吸收部件502a-502e的间隔中每个的高度比。
该间距可以是相等的。但是优选对墨水容器进行设计从而该间隔高度逐渐朝着墨水出口的方向减少。利用这种设计,当该间隔越靠近墨水出口时,间隔内的颜料浓度梯度越平缓。因此当采用这种设计来解决颜料类墨水沉淀导致的大颜料浓度梯度时,不仅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因为墨水从墨水出口传送形成的墨水流动所导致的搅拌效果容易尽可能的分布在整个间隔上。另外,这些有益效果的协同作用使其可以进一步减少在影像形成的起始和结束之间的颜料浓度差。
图13(b)表示该实施方案的改进示例,其中吸收部件502也由多个分开的部分(多个吸收部件)制成。但是图13(b)中的吸收部件502与图13(a)中除最靠近墨水出口的吸收部件502e之外的所有吸收部件不同,它们分别设有突起T1-T4,相当于图11中的通道O、P、Q和R部分(508a-508d)。在完成墨水容器的装配后,即利用设置在外壳内的吸收部件502a-502e,每个通道O、P、Q和R部分(508a-508d)内的毛细作用力比在通道之外的部分大,因此改善了墨水传送性能。
图13(c)表示该实施方案的另一改进示例,其中吸收部件502也由多个分开的部分(多个吸收部件)制成。但是图13(c)中的吸收部件502与图13(a)中除最靠近墨水出口的吸收部件502e之外的所有吸收部件不同,它们沿着墨水容器的水平方向是锥形的,较宽的端分别是U1-U4,相当于图11中的通道O、P、Q和R部分(508a-508d)。在完成墨水容器的装配后,即利用设置在外壳内的吸收部件502a-502e,每个通道O、P、Q和R部分(508a-508d)内的毛细作用力比在通道之外的部分大,因此改善了墨水传送性能。
如上所述,在第五实施方案中,容器的外壳设有多个完全不透墨水的墨水阻挡部分。吸收部件可以是具有一个或多个切口的单个部件,或者可以由多个分开的部分制成。另外根据制造方法和/或制造设备,这多个分开的部分中的每一个的构造可以是不同的。
图14(a)和14(b)是如图11构成的墨水容器的截面图,用于表示当该墨水容器充有含颜料作为着色剂的墨水之后长期静止放置时颜料分布的变化。在图14(a)中,墨水容器在其墨水出口关于重力方向g向下的位置静止放置。据了解,这个位置是墨水容器在装货、放在商店销售、或放在打印机内不使用时墨水容器的假定位置。图14(b)表示已经在装货中放在货舱中的墨水容器,其中墨水出口已经被盖上。当该墨水容器在这个位置长时间放置时,颜料已经沉淀,使得墨水容器的颜料分布不均匀;换句话说,一个吸收部件中的颜料浓度与另一个的不同。为了更容易理解在IN容器中颜料分布的变化,图14(a)中每个吸收部件被分为颜料浓度不同的任意区域,在本实施方案中表示为三个不同的等级(当然在实际中颜料浓度梯度是连续的)。更具体的说,在图14(a)中,参考符号X表示在每个吸收部件中就重力方向g而言的最底部的区域,或者具有最高颜料浓度的区域;V表示最顶部的区域,或者具有最低颜料浓度的区域;参考符号W表示具有中等颜料浓度的区域。尽管在图14中,颜料分布用不同的等级表示以示意性的表示不匀均颜料分布的影像,但是实际的颜料分布在每个吸收部件的整体上是均匀的。
图14(b)示意性的表示在水平方向长期静止放置的墨水容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吸收部件中的颜料分布发生变化,粗略的将该吸收部件分为颜料浓度不同的多个(3个)区域:V、W和X,如图14(a)所示:参考符号X表示在每个吸收部件中就重力方向g而言的最底部的区域,或者具有最高颜料浓度的区域;V表示最顶部的区域。或者具有最低颜料浓度的区域;参考符号W表示具有中等颜料浓度的区域。
图15(a)是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将图14(a)所示的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中安装的喷墨记录头上后在执行影像形成步骤时墨水容器内的墨水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通过在墨水容器静止放置时形成的彼比颜料浓度不同的多个吸收部件区域V、W和X的墨水流J。换句话说,墨水通过V→W→X→V→W→X等流动。结果,墨水中的颜料浓度逐渐集中在区域的平均颜料浓度上,即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在墨水容器内产生的颜料分布变化因为墨水容器使用中产生的墨水流动而逆转,颜料浓度恢复到初始浓度。因此,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给定的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起始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与同一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的结束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不同的问题。
图15(b)是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将图14(b)所示的墨水容器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中安装的喷墨记录头上后在执行影像形成步骤时墨水容器内的墨水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通过在墨水容器静止放置时形成的彼此颜料浓度不同的多个吸收部件区域V、W和X的墨水流J。换句话说,墨水通过V→W→X→V→W→X等流动。结果,墨水中的颜料浓度逐渐集中在区域的平均颜料浓度上,即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在墨水容器内产生的颜料分布变化因为墨水容器使用中产生的墨水流动而逆转,颜料浓度恢复到初始浓度。因此,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给定的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起始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与同一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的结束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不同的问题。
至于上述实施方案中阻挡部分507a-507d中相邻的两个阻挡部分之间的间隔,可以希望通过将墨水容器构成为使得越靠近墨水出口的间隔越窄来增强本发明的效果。因为间隔越窄,间隔内吸收部件中颜料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就越低。阻挡部件的数量的适当范围、间隔尺寸等取决于墨水容器的尺寸。换句话说,不能用数字来限定这些实施方案。但是,在上述实施方案,阻挡部件被设置为使得吸收部件的给定区域越靠近墨水出口则该区域内阻挡部件之间的间隔越窄,这种结构设置是一种理想的结构设置示例。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案中,在有多个通道508之处,它们被设置成在重力方向不对准。因此,随着墨水容器内的墨水的消耗,从通道508a产生例如通过吸收部件502b并通向位于相对侧的通道508b的墨水流;换句话说,墨水被强制从墨水容器的一侧反复流向另一侧,实际上流经墨水容器内每个吸收部件的整个区域。结果,流动墨水的颜料浓度变成它流经区域的颜料浓度的平均浓度,逐渐集中在初始颜料浓度。
[实施方案6]
图16是第六实施方案的示意截面图。该实施方案与第五实施方案不同之处在于:该实施方案中阻挡部分607是倾斜的,而图15所示的第五实施方案中阻挡部分507是水平的。外壳601设有阻挡部分607a-607c,它们模制为单片外壳601的整体部分。阻挡部分607a-607c没有完全延伸至相对的壁,而设置了通道608a、608b和608c。图17表示该实施方案中的吸收部件602。提前形成切口609a-609c,从而在吸收部件602插入到外壳601内时,可以将阻挡部分607a-607c完整的装配在切口609a-609c中。
图18(a)表示该实施方案改进的另一实例,其中吸收部件602由多个较小的吸收部件制成。在该示例的情况下,采用四个较小的吸收部件602a-602d结合来获得图17所示吸收部件602的同样的功能。每个吸收部件602a-602d的厚度和构造根据对应切口609之间的间隔的高度、以及在图17中对应阻挡部分607之间的间隔内的吸收部件压缩比来确定。
图18(b)表示该实施方案改进的另一实例,其中吸收部件602也由多个较小的吸收部件制成。该示例与图18(a)所示的前述示例不同之处在于该示例中所有较小的吸收部件都是矩形实心体。在该示例中,每个吸收部件的厚度和构造根据对应切口609之间的间隔的高度、以及在图17中对应阻挡部分607之间的间隔内的吸收部件压缩比来确定。
图18(c)是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用于表示外壳601内吸收部件602中的颜料分布。在附图中,颜料浓度粗略的用三个等级表示:稀疏、中等、稠密等级。关于这种颜料浓度梯度,优化上述压缩比而使得墨水根据墨水消耗而平稳流动,积极的产生颜料浓度平均化的效果。
图19(a)是图16所示墨水容器充有含颜料作为着色剂的这种墨水之后长期放置不使用时的截面图,用于表示当该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颜料类墨水的颜料浓度梯度。此外,该示意图的含义与图14的描述一致。图19(a)中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的姿态与图18(a)中的相同,其中墨水出口面朝下,而图19(b)中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的姿态与图18(b)中的相同,其中墨水出口面朝侧面。当墨水容器在上述姿态长期静止放置时,每个吸收部件分成多个颜料浓度不同的区域,在该实施方案中由三个等级表示,由参考符号V、W和X表示(在该实施方案中,颜料浓度等级是如图14所述的任意等级)。更具体的说,参考符号X表示具有最高颜料浓度的区域,或者在每个吸收部件中就重力方向g而言的最底部的区域;V表示具有最低颜料浓度的区域,或者每个吸收部件部分中最顶部的区域;参考符号W表示具有中等颜料浓度的区域。
图20(a)是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中安装的喷墨记录头上的图19(a)所示墨水容器在打印影像时的墨水流动视图。在该图中,产生通过在墨水容器静止放置时形成的彼此颜料浓度不同的多个吸收部件区域V、W和X的墨水流J。换句话说,墨水通过V→W→X→V→W→X等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墨水中的颜料浓度逐渐集中在区域的平均颜料浓度上,即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在墨水容器内产生的颜料分布变化因为墨水容器使用中产生的墨水流J而逆转,颜料浓度恢复到初始浓度。因此,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给定的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起始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与同一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的结束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不同的问题。
图20(b)是安装在影像形成设备中安装的喷墨记录头上的图19(b)所示墨水容器在进行打印时的墨水流动视图。在该图中,产生通过在墨水容器静止放置时形成的被此颜料浓度不同的多个吸收部件区域V、W和X的墨水流J。换句话说,墨水通过V→W→X→V→W→X等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墨水中的颜料浓度逐渐集中在区域的平均颜料浓度上,即墨水的初始颜料浓度,如图20(a)所示的墨水容器中的情况;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时在墨水容器内产生的颜料分布变化因为墨水容器使用中产生的墨水流动而逆转,颜料浓度恢复到初始浓度。因此,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给定的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起始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与同一墨水容器在影像形成的结束段形成的影像密度不同的问题。
[实施方案7]
图2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案的墨水容器的示意截面图。
该墨水容器的外壳与现有技术的墨水容器类似。但是该墨水容器与第五和第六实施方案不同之处在于:不透墨水的阻挡部件710不是外壳的整体部分,它们在墨水容器装配前提前插入到吸收部件702中。另外,吸收部件702设有四个墨水通道O、P、Q和R(708a-708d),该四个墨水通道之外的部分被阻挡部件702阻挡。
图22是该实施方案中吸收部件702的透视图。该吸收部件702具有四个切口709a-709d,它们分别装配有四个阻挡部件710a-710d。吸收部件702设置在外壳702中,它是不透墨水的,并且与图11所示结构相同,阻挡部件710a-710d具有与图11所示的相同的效果。
图23表示该实施方案的改进示例,其中与图21所示的阻挡部件710a-710d相类似的阻挡部件810a-810d是单片阻挡部件810的整体部分。更具体的说,图23中的阻挡部件是采用如下方法形成的:首先,向用作吸收部件802的长片材料的顶部和底部表面分别热焊接用作阻挡部分710的两个长片的材料,覆盖整个表面。然后将该结合体折叠为Z形,形成具有阻挡部分810a-810d以及通道部分808a-808d的吸收部件802。然后将这样形成的吸收部件802放在与图11类似的外壳内,就完成了带有阻挡部分和通道部分的墨水容器。此处应当指出,图23中的Y部分是墨水出口,因此是阻挡部分中的孔。
其结构适用于通过将阻挡部分材料片热焊在吸收部件材料的顶表面和底表面而形成吸收部件的吸收部件材料是由PP纤维形成的材料,因为通过将阻挡部分材料片按照两层(一层是由其熔点与用作吸收部件的PP纤维相同的PP纤维制成,另一层是由其熔点比用作吸收部件的PP纤维高的PP纤维制成)来形成,用作阻挡部分的材料片易于焊接至PP纤维形成的材料。另外,调整用作阻挡部分的材料片的厚度,防止片变得过度刚性,而使其能够将前述焊接的结合体按照图23所示的Z形方式进行折叠。
另外,参考图25,当吸收部件902由PP纤维形成时,通过向吸收部件902的表面施加适当的热量,可以在该部件整个表面上形成具有图24所示阻挡片同样效果的膜层,因为所施加的适当的热量熔化了PP纤维的PE部分,熔化的PE部分填补了在吸收部件902表面部分中毛细作用力产生的间隙。
通过熔融吸收部件902的表面部分而产生的表面层是相对刚性的。因此建议在顶部和底部表面层如图25所示设置切口910a-910d,即交替设置在顶部和底部表面层上,从而可以进行上述Z形折叠。通过不把切口完全延伸至对面的表面层,可以构成墨水通道部分。另外,为了使得墨水通过将连接至墨水出口的Y部分,不对Y部分进行加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方面,通过利用单个或多个垂直于墨水传送方向或重力方向延伸的墨水阻挡部分,划分负压产生部件保持腔,降低了每个负压产生部件的高度。因此,本发明的墨水容器中的颜料按照受控制的模式沉淀。因此,即使当墨水容器长期静止放置之后使用该墨水容器利用喷墨记录设备进行记录操作,在影像形成操作起始段从本发明的墨水容器传送的墨水与在影像形成操作结束段从其中传送的墨水之间,其颜料浓度也存在很少的差别。因此可以记录高质量的影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用于给喷墨记录头提供颜料类墨水的墨水容器包括单个或多个墨水保持部件,以及单个或多个不透墨水的板,即墨水阻挡板,其中每个墨水阻挡板位于吸收部件之中,或吸收部件之间,与重力方向成预定角度,并延伸覆盖墨水容器就水平截面而言50%或更多的面积。因此,即使该墨水容器、或者喷墨记录头与和其连接的墨水容器的结合以该墨水容器的墨水传送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的姿态长期静止放置在货运包装内之后,当墨水容器内的墨水开始使用时,也就是当安装了该墨水容器的打印机开始打印影像时,从墨水容器的墨水出口传送的墨水的颜料浓度集中在预定的初始颜料浓度。因此在打印操作的起始段传送的墨水和在打印操作的结束段传送的墨水之间其颜料浓度存在很少的差别。另外,即使当墨水容器安装在打印机内后长期不使用时,墨水出口没有充有高颜料浓度的墨水。因此墨水出口没有被固化的墨水堵住,使其可以在喷墨头连接至墨水容器时包装墨水容器进行货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墨水阻挡板可以形成为单片墨水容器外壳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墨水容器的元件数量与现有技术中墨水容器的相同,实际上没有增加墨水容器的成本。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墨水保持部件必须设有切口,切口位置与墨水容器外壳的墨水阻挡板的相对应,因此当装配墨水容器时,它能够使得墨水保持部件侧向插入墨水容器的外壳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提前将不透墨水的板分别装入墨水保持部件的切口内,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墨水容器可以按照与现有技术的墨水容器同样的方式来安装。
不透墨水的板可以由一对树脂片热焊在墨水保持部件上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一对不透墨水的树脂片热焊在墨水保持部件上这样一个单步骤过程,可以完成本发明前述方面制造墨水容器的两步骤过程,即使得墨水容器带有缺口的过程,将不透墨水的部件逐一放入的过程。
另外,通过在墨水保持部件的预定表面部分对表面热处理而填充墨水保持力产生的间隙,可以获得与提供前述不透墨水的板同样的效果。
关于上述结构设置,采用多个分开的墨水保持部件增加了元件数量,但是简化了每一个装配过程,而且可以处理复杂结构的墨水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墨水容器外壳内放入两个或多个不透墨水的板,其放入方式使得相邻的两个板就重力方向而言不对准。因此,当墨水容器放置一旁时变得不均匀的墨水容器内颜料浓度就更有效的集中在预定的初始均匀的颜料浓度上。
另外,可以将不透墨水的板放在墨水保持部件中,其方式使得相邻的两个板就重力方向而言不对准,并且板变为彼此平行,这样更容易采用多个墨水保持部件,也简化了装配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方面,使用者可以将墨水容器与喷墨记录头分开,使用者也可以进行更换。
本发明适用于保持以颜料作为着色剂的墨水的所有墨水容器,使用者可以将墨水容器与喷墨记录头分开,使用者也可以进行更换。当本发明用于包括墨水容器和喷墨记录头的整体滑架时,本发明也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尽管已经参考了此处所示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限于这些细节,本发明希望覆盖落入本发明的改进或如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改进和改动。

Claims (8)

1.一种墨水容器,包括:
流体保持部件容纳部分(110),容纳流体保持部件(102),该流体保持部件用于在其中保持提供给喷墨打印头的墨水;
墨水供应口(104),用于向所述喷墨打印头提供墨水;
通气孔(105),用于在所述流体保持部件(102)容纳部分(110)和外界空气之间流体相通;以及
不传输墨水的部分(107),用于对流体保持部件(102)中流向所述墨水供应口(104)的墨水流进行部分阻挡,其中除了该不传输墨水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能够流体相通,该不传输墨水的部分穿过通向所述流体保持部件容纳部分中所述墨水供应口的墨水流通常方向的截面,不小于流体相通部分及不相通部分总截面的50%,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不传输墨水的部分(507)是偏置的,从而相通部分(508)不在沿着所述方向的线上对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设有多个这样的不传输墨水的部分(50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不传输墨水的部分(107)构成所述墨水容器外壳(101)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不传输墨水的部分(710)其形式是夹在所述流体保持部件(702)中的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不传输墨水的部分(810)由焊接在所述流体保持部件(802)表面上的树脂材料膜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不传输墨水的部分其形式是通过热处理设置在所述流体保持部件(802)表面上的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流体保持部件(502)包括多个由所述不相通部分分开的块(502a-502e)。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水容器,其中所述流体保持部件块(502a-502e)具有朝着所述相通部分(508a-508d)更高的毛细作用力。
CNB021482322A 2001-07-27 2002-07-26 墨水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3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27737 2001-07-27
JP227737/2001 2001-07-27
JP201626/2002 2002-07-10
JP2002201626A JP3809401B2 (ja) 2001-07-27 2002-07-10 インクタン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5003A CN1405003A (zh) 2003-03-26
CN1230307C true CN1230307C (zh) 2005-12-07

Family

ID=26619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82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307C (zh) 2001-07-27 2002-07-26 墨水容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742881B2 (zh)
EP (1) EP1279511B1 (zh)
JP (1) JP3809401B2 (zh)
KR (2) KR20030010569A (zh)
CN (1) CN1230307C (zh)
AT (1) ATE352424T1 (zh)
DE (1) DE60217770T2 (zh)
SG (1) SG1020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9412A (zh) * 2017-12-28 2018-06-01 南宁远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防气泡用墨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Q439299A0 (en) 1999-12-01 1999-12-2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terface system
TW530758U (en) * 2002-05-31 2003-05-01 Int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Ink storage unit
US7134747B2 (en) * 2002-09-30 2006-1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US7040743B2 (en) * 2003-04-25 2006-05-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gulation of back pressure within an ink reservoir
JP2005305775A (ja) * 2004-04-20 2005-11-0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137010B2 (ja) * 2004-06-11 2008-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に用いる液体収納容器
JP4522245B2 (ja) * 2004-12-09 2010-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284921B2 (en) 2005-05-09 2007-10-2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Mobile device with first and second optical pathways
US7360880B2 (en) * 2005-05-09 2008-04-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cartridge having porous insert for use in a mobile device
US20070139491A1 (en) * 2005-12-20 2007-06-21 John Conway Fluid storage container
US8313185B2 (en) 2006-03-31 2012-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package
JP4164519B2 (ja) * 2006-06-16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42163B2 (ja) * 2006-08-03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US7950790B2 (en) * 2006-09-11 2011-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80165214A1 (en) * 2007-01-05 2008-07-10 Kenneth Yuen Ink cartridge fluid flow arrangements and methods
US20080204527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Kenneth Yuen Ink cartridge
US7918550B2 (en) * 2007-03-28 2011-04-0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mbrane divided foam for use in an ink jet cartridge
JP5293243B2 (ja) * 2008-03-24 2013-09-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I123465B (fi) * 2009-05-11 2013-05-31 Kemira Oyj Koostumuksen käyttö mustesuihkupainatusominaisuuksien parantamiseksi
JP5347768B2 (ja) * 2009-06-30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US8491107B2 (en) 2010-10-29 2013-07-23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 container having mixing chambers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JP5780785B2 (ja) * 2011-03-11 2015-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負圧発生部材の挿入方法および負圧発生部材挿入装置
US8590756B2 (en) 2011-04-26 2013-11-26 Funai Electric Co., Ltd. Container with tube drawing desired fluid concentrations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WO2015041365A1 (ja) 2013-09-18 2015-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DE112014004288T5 (de) 2013-09-18 2016-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intenkartusche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JP6422367B2 (ja) 2014-04-30 2018-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JP6497967B2 (ja) 2014-04-30 2019-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537298B2 (ja) 2014-04-30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4760420B (zh) * 2015-04-17 2016-07-06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墨盒和墨盒再生方法
JP6308989B2 (ja) 2015-09-30 2018-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602160B2 (ja) 2015-10-30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
JP6700719B2 (ja) 2015-10-30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
JP2017081083A (ja) 2015-10-30 2017-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ヘッド及び液体充填方法
JP6611564B2 (ja) 2015-10-30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ボトルおよび液体収納ボトルのパッケージ
US9925791B2 (en) 2016-01-08 2018-03-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head
US10005287B2 (en) 2016-01-08 201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liquid
US9914308B2 (en) 2016-01-08 2018-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head
JP6716258B2 (ja) 2016-01-08 2020-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11618B2 (ja) 2016-01-08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209864A (ja) 2016-05-25 2017-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JP6977315B2 (ja) * 2017-05-30 2021-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7005902B2 (ja) * 2017-01-25 2022-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DE102017205098B3 (de) * 2017-03-27 2018-07-1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Tintendruckmaschine
JP7267708B2 (ja) 2017-10-13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EP4147873A1 (en) 2017-10-13 2023-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ber including pad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9093669A (ja) 2017-11-27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補充容器及び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WO2019117847A1 (en) 2017-12-11 2019-06-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reservoir impedance sensors
JP7110038B2 (ja) 2018-09-06 202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224830B2 (ja) 2018-09-28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JP7242231B2 (ja) 2018-09-28 2023-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記録装置
JP7154919B2 (ja) 2018-09-28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018712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22018851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22018869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29320A5 (en) 1973-05-09 1974-12-06 Meci Materiel Elect Contr Continuous inking device for pen recorders - has reservoir containing cellular material to contain ink
US6247803B1 (en) * 1983-10-13 2001-06-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lenishing ink in the tank cartridge
JP3327046B2 (ja) 1995-04-21 2002-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ならびにインクタンクのインク補給方法
DE69118489T2 (de) * 1990-11-30 1996-08-14 Canon Kk Tintenbehälter und Aufzeichnungskopf mit einem solchen Behälter
US5233369A (en) * 1990-12-27 1993-08-03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ink to an ink jet printer
JP2960235B2 (ja) 1991-11-12 1999-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JP3361339B2 (ja) * 1992-07-02 2003-01-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その製法
DK0805032T3 (da) * 1993-06-29 2002-11-25 Canon Kk Væskeopbevaringsbeholder, blækstrålepatron med denne væskeopbevaringsbeholder og blækstråleapparat med denne blækstrålepatron
EP0640484B1 (en) * 1993-08-31 2000-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f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cartridge
US5657065A (en) * 1994-01-03 1997-08-12 Xerox Corporation Porous medium for ink delivery systems
JP2818588B2 (ja) * 1996-12-13 1998-10-30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1155467A (ja) 1997-07-30 1999-02-26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における処理方法
JP2000246913A (ja) * 1999-03-02 2000-09-12 Sony Corp 液体用タンク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プリンタ装置
JP2001030513A (ja) 1999-05-17 2001-02-06 Canon Inc インク供給機構、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334973A (ja) 1999-05-26 2000-12-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351218A (ja) * 1999-06-11 2000-12-19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クボトル
JP2001260387A (ja) 2000-03-15 2001-09-25 Konica Corp インク残量の検知方法
US6422692B2 (en) * 2000-03-16 2002-07-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JP3384379B2 (ja) 2000-03-16 2003-03-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384380B2 (ja) * 2000-03-16 2003-03-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384381B2 (ja) 2000-03-16 2003-03-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9412A (zh) * 2017-12-28 2018-06-01 南宁远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防气泡用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79511B1 (en) 2007-01-24
DE60217770D1 (de) 2007-03-15
SG102059A1 (en) 2004-02-27
JP2003103799A (ja) 2003-04-09
EP1279511A2 (en) 2003-01-29
KR100725880B1 (ko) 2007-06-08
KR20060005986A (ko) 2006-01-18
DE60217770T2 (de) 2007-11-08
KR20030010569A (ko) 2003-02-05
US20030020790A1 (en) 2003-01-30
US6742881B2 (en) 2004-06-01
CN1405003A (zh) 2003-03-26
ATE352424T1 (de) 2007-02-15
EP1279511A3 (en) 2003-10-22
JP3809401B2 (ja) 200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0307C (zh) 墨水容器
CN1138639C (zh) 纤维吸墨体、墨水盒、喷墨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
CN1107593C (zh) 墨盒和一种使用该墨盒的打印装置
CN121015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喷墨记录装置和安装方法
CN1029214C (zh) 液体容器和使用该容器的记录头和记录装置
CN1317133C (zh)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236922C (zh) 打印装置用的墨盒
USRE48686E1 (en) Ink-jet printer
CN128141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使用装置、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墨盒
CN1219646C (zh)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1045393A (zh) 液体收纳容器以及液体收纳容器的封装
CN1623787A (zh)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机
US20120105555A1 (en) Fluid container having mixing chambers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CN1276836C (zh) 喷墨记录头
CN1966271A (zh) 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
CN1704244A (zh) 液体收容容器、及采用该液体收容容器的记录装置
CN1309025A (zh)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和连接组件以及喷墨打印机
CN1672942A (zh) 附加装置与液体供应装置
CN1621234A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1616231A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调节方法
CN1257060C (zh)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N1931588A (zh)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1463A (zh) 记录头和记录设备
JP2007223159A (ja) インク収納容器及び該インク収納容器を用いた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JP2008273043A (ja) 液体収納容器、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