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7133C -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 Google Patents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7133C
CN1317133C CNB2004100809239A CN200410080923A CN1317133C CN 1317133 C CN1317133 C CN 1317133C CN B2004100809239 A CNB2004100809239 A CN B2004100809239A CN 200410080923 A CN200410080923 A CN 200410080923A CN 1317133 C CN1317133 C CN 13171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mentioned
zone
liquid chambe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09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3119A (zh
Inventor
井上良二
小仓英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03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3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71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713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墨水供给系统,具有:收容墨水的墨水箱;与上述墨水箱通过多条连通路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向记录头中供给的液室,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的连接部外,实质上形成密封空间;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能够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

Description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从作为液体收纳部的墨水箱等中不浪费且稳定地对作为液体使用部的记录头或钢笔等供给墨水等的液体、并且将存在于液体使用部与液体收纳部之间的液室内的气体排出到液体收纳部的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使用装置,有例如通过使用喷墨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付与液体的墨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这种记录装置由于记录时的噪音比较小、且能以高密度形成小点,所以在时下多用于包括彩色记录在内的很多记录作业中。作为这种喷墨记录装置的一种方式,具有:使用墨水箱为一体不可分、或可分离地安装的喷墨记录头;搭载有从其墨水箱接受墨水供给的喷墨记录头、使记录头沿规定方向相对地对记录介质进行扫描(主扫描)的滑架;相对于记录头沿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地输送(副扫描)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记录头的主扫描过程中,通过从其记录头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此外,在滑架上搭载有能够喷出黑色墨水及彩色墨水(黄色、青色、品红等)的记录头,不仅能进行由黑墨水所成的文本图像这样的单色记录,而且还能通过改变各种墨水的喷出比例来进行全色的记录。在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中,重要的是适当地进行将混入或已经存在于墨水供给路径内部的空气等的气体排出。
在这里,进入到墨水中的供给系内部的气体,如后述,根据其发生要因可以分成4大类。
1)从记录头的墨水喷出口进入、或伴随墨水的喷出动作产生的。
2)溶存于墨水内部的气体分离出来的。
3)透过构成墨水的供给路径的材料从外部经气体透过而进入的。
4)交换盒式的墨水箱时进入的。
另外,由于形成于喷墨记录头内的墨水流路构成为非常微细状,因此要求由墨水箱向记录头供给的墨水为无尘埃等异物混入的清洁状态。即,在有尘埃等异物混入的情况下,在记录头内的墨水流路中、特别是狭窄的喷出口或与之直接连通的液路部分内会发生异物堵塞的问题,因此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墨水喷出动作,另外也有记录头的功能不能恢复的问题。
因此,一般多采用后述构成,即,在突入到墨水箱内的靠记录头侧的墨水供给针与记录头之间的墨水流路内,配置用于除去墨水中的异物的过滤器部件,通过该过滤器部件来防止异物侵入记录头侧。
另一方面,在时下,为了实现记录的高速化,用于喷出墨水的喷出口数也在增多,而且向产生用于喷墨的能量的元件上施加的驱动信号也采用频率越来越高的驱动信号。因此,单位时间内的墨水消耗量也急剧增加。通过过滤器部件的墨水量也当然地随之增大。为了降低因过滤器部件而引起的墨水的压力损失,扩大墨水供给路的一部分而配置大面积的过滤器部件是有效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可能使得进入墨水供给路内的气泡容易滞留于墨水供给路的扩大部处的过滤器部件的上流侧空间、变为其气泡不能排出的状态,而阻碍墨水的顺畅供给。另外,还有积攒于墨水供给路内的气体变为微细的气泡、其混入引导到记录头的喷出口内的墨水中、而产生不喷墨的情况的可能。
因此,迫切要求能够迅速除去滞留于墨水供给路内的气体,作为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列举了以下几个方法。
(1)由清除操作进行气体的除去的方法
气体的除去方法的一种,为如后述的由清除操作进行的方法。
喷墨记录头从与记录介质相对配置的喷出口呈液滴等状喷出液体墨水而进行记录,由于该关系,会有起因于从喷出口的墨水溶剂的蒸发,而产生墨水粘度上升、墨水固化、尘埃附着于喷出口上、还有气泡混入喷出口内方的液路中等情况、发生喷出口堵塞等而引起记录不良的可能。
因此,喷墨记录装置具有非记录动作时用于覆盖记录头的喷出口的盖装置、或根据需要而清扫形成喷出口的记录头的面(喷出口形成面)的擦拭部件。盖装置不仅具有记录休止时如上述地作为防止喷出口处的墨水干燥的盖的功能,还有消除喷出口的堵塞的功能。例如,在喷出口发生了堵塞时,通过盖装置的盖部件覆盖喷出口形成面,通过由与盖部件的内部连通的吸引泵等向盖部件的内部作用负压,使墨水从喷出口吸引并排出墨水。由此,能够消除由喷出口处的墨水的固化而引起的堵塞、或墨水流路内的增粘墨水、或因混入气泡而引起的墨水的喷出不良。
这样,为了消除墨水的喷出不良而进行的墨水的强制性排出处理也称作清洁操作。该清洁操作在记录装置的长时间的休止后重新开始记录时、或用户发现记录图像的品质恶化后,操作清洁开关等时被实施,在从喷出口将墨水强制排出之后,还伴有由橡胶等的弹性板构成的擦拭部件对喷出口形成面进行擦拭的擦拭操作。另外,在为了首次将墨水充填入记录头内而进行的初始填充时、或更换墨水箱时进行清除操作时进行了通过高速驱动吸引泵,而对被加盖的喷出口形成面作用大的负压,由此在墨水流路内得到高的墨水流速,欲使墨水流路内的滞留气泡排出的试验。
然而,为了抑制墨水供给路内的过滤器部件具有的动压,而增大过滤器部件的面积时,由于墨水流路的截面积也增大,所以在上述的清洁操作中,即使在墨水流路内产生大的负压也不会产生高的流速。因此,由吸引泵从喷出口除去残留气泡变得极为困难。即,通过由吸引泵的负压产生的墨水的流动使气泡通过过滤器的条件为,通过过滤器的墨水需要规定流速,为了产生其流速就必须在过滤器两侧产生大的压力差。为了将其实现,通常考虑减小过滤器面积而提高流路抵抗、或增大吸引泵的流量。然而,使过滤器变小会使向记录头的墨水的供给性能受损,另外,通过增大吸引泵的流量而除去气体的话,会排出大量的墨水、造成墨水的浪费。
因此,考虑除去气泡的其他方法,有将气泡直接向外部排出的方法、和使气泡移动并逗留于不妨碍墨水供给的部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其中,关于前者,在墨水供给路中配置有连通到外部的连通口,该方法由于后述理由而不能称其为好方法。
(2)将气泡直接排出到外部的方法
在通常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以防止墨水从记录头的喷出口的不良漏出为目的,多为在墨水箱内配设吸收体等的毛细管力发生部件、或在可挠性的墨水收纳袋中配置弹簧等弹性部件,通过对墨水收纳袋作用朝向内容积的扩大方向的弹力,在墨水箱的墨水收纳空间中产生负压。在这种情况下,若在墨水供给路中设置为了将气泡直接向外部排出的单独的连通口,反而会使空气从其连通口进入而解除负压。因此,有必要在其连通口设置压力调整阀等,墨水供给系统、进而使用该墨水供给系统的记录装置的构造变得复杂化、大型化。另外,为了防止墨水从排出气泡用的连通口泄漏,需要配设可使气体通过但液体不能通过的防水膜、或只在有气泡滞留时才打开连通口而排出气泡的装置(气泡量检测机构或连通口开闭机构等),有可能导致制造价格的增高或构造的复杂化、大型化。
(3)使气泡移动到不妨碍墨水供给的部位并积存于此处的方法
接下来,考虑了使气泡移动到不妨碍墨水供给的部位并使气泡积存于此处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若能将与移动到墨水箱中的气泡的体积相当的量的墨水移送到记录头侧的话,就不会变动墨水箱的内部容积,可使发生的负压保持一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与形成于喷出口的弯液面的保持力平衡的负压发生作用于记录头,比较理想。另外,若墨水箱为盒式,则由于收纳的墨水残量用完时可以更换新的,所以可以完全地将气体从墨水供给系除去。
在这里,为了将气体顺利地移送到墨水箱侧,认为如上述、在设置了过滤器部件的墨水供给路中设置扩大部后再将在其扩大部中的过滤器部件的上流侧的部分朝向上流侧形成为锥状等,即从记录头侧的墨水供给针朝向过滤器部件配设位置去的墨水供给路被形成为非陡然扩大的方式为有效。然而,在广泛普及于民用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将黑色墨水及彩色墨水分别收纳的盒式的墨水箱,多为能够相对于记录头、或搭载有记录头的滑架从其上部可装卸地装配的构成。例如,墨水盒构成为:通过向上地搭载于滑架上的中空的墨水供给针向其中突入,而可对记录头进行墨水供给。因此,连结墨盒与记录头的墨水供给针的管径成了问题。即,为了使盒的装配操作简便而寻求细的墨水供给针,然而在墨水供给针细的情况下,形成于其管部中的墨水的弯液面力变大而导致气泡不能顺利地移动。
(4)使气体移动到墨水箱侧的机构的提案例
关于使气体移动到墨水箱侧的机构,迄今为止已有数个提案。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9674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构成:记录头侧的具有大气连通口的第1室与具有毛细管力发生部件的第2室分离,通过将第1室与墨水箱用第1室侧的开口的高度不同的两个以上的连通路连结,来连通连通路之一、向墨水箱侧供给空气。在这种构成中,由第1室与第2室之间的墨水的水位差、或配置于第2室中的毛细管发生部件,向记录头内墨水作用负压,能够在第1室中配置大气连通口。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460,984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构成:在能将负压发生部件的收纳室与液体收纳室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在连结两者的连通部中配置气体优先导入路和液体导出路,而能够切实地导入气体。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347,863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墨水收纳容器(inkcontainer50):它由使液体导出管(drainconduit66,72,74)与气体导入管(ventconduit76,82,84)向下侧突出而成,液体导出管在收纳容器的内壁底面上具有上部开口,气体导入管在收纳容器的收纳空间内部配置有开口。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022,102号说明书中,在具有负压发生部件收纳室和墨水收纳室的贮槽上能够结合用于补充墨水的补充箱。这样,对于墨水的收纳室的空间,在其上部及下部结合了补充箱的情况下,一方面经下部的液体连通管将墨水由补充箱向墨水收纳室导入,另一方面,经上部的气体连通管将空气由墨水收纳室向补充箱侧导入。
此外,在美国专利第6,520,630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构成:在与记录头连通的主箱上,将用于补充墨水的副箱装配于主箱的上部,通过滑架的加减速,将主箱内的气体导入副箱内,同时将副箱内的墨水供给到主箱内。
然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96744号公报的构成,为了用完不变形的墨水箱内的墨水,对应于墨水的供给将大气导入墨水箱内,其目的不在于排除墨水的供给路内残留的气泡。特别是,由于作为墨水的供给路的第1室通过大气连通口向大气开放,不产生负压。经常与大气接触,完全没有密封的墨水的供给系特有的问题,即关于形成于墨水箱与记录头之间的密封系统的墨水供给路内残留的气体的排出的记载。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460,984号说明书中,在墨水箱与记录头之间配置有毛细管力发生部件和大气连通口,与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96744号公报同样,只记载有气体从作为大气连通口的开口自由出入的大气开放系统的墨水供给路,完全没有密封的墨水的供给系特有的问题,即关于形成于墨水箱与记录头之间的密封系统的墨水供给路内残留的气体的排出的记载。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347,863号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具有贮墨水箱(reservoir16,18,20)的部件(14)中构成用于补充墨水的系统,而并不是以除去比贮墨水箱还处于下流侧的墨水供给路径、使用墨水部分内残留的气泡为目的的。另外,还要考虑到为了使液体导出管与气体导出管的下部开口高度相等,在那些管内形成墨水的弯液面时,液体和气体不能移动。此外,由于不存在墨水收纳容器及连通部件(14)的内部与大气的连通口、没有调节负压的要素,所以,若继续使用墨水则内部的负压急剧增高,有陷入不能相对于使用墨水部分供给墨水的可能。
另外,在这些专利文献中共同公开的构成为:可分离的液体收纳部(墨罐)经多个连通路与记录头连通,此外,在处于这些连通路的下流侧(记录头侧)的位置上具有大气导入装置。以下,以美国专利6,520,630号说明书的构成为代表,对这种构成的问题进行叙述。
图9为美国专利第6,520,630号说明书中所论述的构成的示意图。在该图9的状态中,考虑了假设空气移动(气体经管56A向副箱22移动)停止,则作用在形成于管56A中的墨水的弯液面部的力的平衡的情况。首先,向下作用的力有:副箱22内的墨水的水位压力P1与形成于管56A的开口部的弯液面力。另外,向上作用的力有主箱20内的气体的压力P2。由于这些力全都达到平衡,所以空气移动停止。此时,主箱20内的气体的压力P2与主箱20内的墨水液面位置的水位压力P3平衡。此外,由于副箱22内与主箱20内通过管56B连通,作用于形成于管56A中的弯液面上的向下的墨水压力与主箱20内的气体压力P2之差,与其弯液面的位置与主箱20内的液面之间的水位差压力P4相等。其结果为,其水位差压力P4与弯液面压力平衡而达到平衡状态。
由该平衡状态,从气泡产生装置104再导入气泡等,主箱20内的液面下降,在管56A中的弯液面与液面间的水位差压力P4增大。这样,当其水位差压力P4超过弯液面压力时,主箱20内的气体通过管56A被导入副箱22(空气移动),与之伴随,副箱22内的墨水通过管56B被供给到主箱20内。
然而,由于从记录头18喷出墨水时,在图9的供给系统全体中产生墨水流,与管56B的墨水流量对应的压力损失由副箱22和主箱20发生。由此,需要对于上述的弯液面压力与水位差压力P4(弯液面-液面间的水位差压力)之间的关系考虑压力损失。其结果为:水位差压力P4大于在上述的弯液面压力上加上压力损失量的压力时,会发生空气移动。即,在墨水喷出状态下,与空气移动的停止状态相比较,由于对应于墨水流量的管56B的压力损失,若主箱20内的墨水液面不下降的话便无法进行气液交换(空气与墨水的交换)。在其气液交换开始时的墨水液面低于管56B的开口部时,不进行气液交换,则在不使用副箱22内的墨水的状态下,把主箱20内的墨水用光。
因此,为了使上述的箱的装配操作简便而使管56A、56B变细时,对应于墨水流量的压力损失增大,气液交换开始时的主箱20内的墨水液面下降。因此,主箱20的尺寸增大,进而导致记录装置全体的大型化。
此外,作为别的问题,由于气泡发生装置104配设于主箱20的下部,在记录头18喷出墨水时,气泡发生装置104产生的气泡有可能被与记录头连通的流路吸入。特别是在为了进行高速记录而墨水流量增大时,容易发生墨水断流或产生向记录头18内吸入气泡。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气泡的吸入,而限制伴随于记录头18的墨水喷出的墨水流量、或在气泡发生装置104从过滤器39离开时,更加增大主箱20的尺寸。
在比记录头与墨水箱之间的连通路更靠近记录头侧的位置上设有大气导入装置的构成中,即美国专利第6,022,102号说明书等的构成中也同样有这些弊端。由于在美国专利第6,520,630号说明书中,与副箱22连通的主箱20由可挠性的墨水袋100构成,具有向主箱20中导入大气的装置(气泡发生装置104),所以与美国专利第6,022,102号说明书等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如以上那样,在这些专利文献中,虽然将气体向墨水箱内导入的点进行了公开,但完全没有关于密封的墨水的供给系统特有的问题,即关于残留于形成于墨水箱与记录头之间的密封系的墨水供给路内的气体的排出的记载。况且,也没有关于将其密封系统的墨水供给路内的气体顺利地移送并积存于墨水箱侧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其能够从形成于墨水箱(液体收纳部)与记录头(液体使用部)之间的密封系统的墨水供给路(液体供给路)内,不伴随复杂化地、迅速而顺利地将妨碍墨水(液体)的使用动作及供给动作的气体排除。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通过将残留于密封构造的墨水供给路内的气体顺利且迅速地移送到墨水箱侧,而防止在使用墨水时,起因于墨水供给路内的滞留气泡的问题,即防止由向记录头的墨水供给不良、及因墨水中混入气泡引发的喷出口的堵塞引起的记录不良。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不增大墨水供给系统整体的尺寸、而实现高速供给多量的墨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墨水供给系统具有:收容墨水的墨水箱;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墨水箱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向记录头中供给的液室,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连接的连接部之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用于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供给系统具有: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部;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接的、将从上述液体收容部导入的液体向液体使用部中供给的液室,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液体使用部连接的连接部外,实质上形成密封空间;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液体收纳部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液体使用部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用于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液体的弯液面。
另外,本发明的记录头从墨水箱供给墨水,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墨水箱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向记录头供给的液室;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连接的连接部之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在上述液室中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并使该两区域相对于重力方向左右邻接,上述过滤器能够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上述多条连通路连接至上述第1区域内,墨水被供给。
根据本发明,由于由液室形成位于液体收容部与液体使用部之间的密封系统的液体供给路,使液室内的气体经过其液室内所具有的过滤器而移送到液体收纳部内,所以能够不伴随构造的复杂化就可迅速而顺利地将妨碍液体使用动作及液体供给动作的气体排除。
另外,在使用于采用喷墨记录头等的记录装置时,能够将残留于密封构造的墨水供给路径内的气体顺利且迅速地移送到墨水箱侧,并且在实际使用记录装置时也能防止由滞留气泡引起的问题、即由墨水供给不良、或因混入气泡而引发的喷出口的堵塞等所引起的记录不良。
另外,在墨水使用含有作为色料的颜料的墨水时,在将气体向墨水箱内移送时,能够扩散沉降的颜料粒子、确保墨水的保存稳定性或喷出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在使用墨水时不会将外部气体直接导入液室内,另外在更换墨水箱时向其墨水箱内排出液室内的气体,所以不会有气泡被吸入记录头侧的可能。此外,可以紧凑地构成液室,液室与墨水箱之间的多个流路中的、主要是由于排除气体的流路也可用作供给墨水,能够实现那些多个流路的紧凑化。
另外,不必使用复杂的机构或追加动力,通过由配设在液室内的过滤器使在记录头侧的第1区域中产生的气体从过滤器移送至墨水箱侧的第2区域没有必要为了从记录头将气体与墨水一起吸引排出,从记录头的喷嘴部伴随清除而吸引排出多量的墨水,可以抑制墨水的浪费。此外,也不需要来自记录头的墨水的吸引排出动作主体,所以在记录装置中不必具有吸引泵等,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更加紧凑化。
另外,对于记录装置的记录头,由于能够不使气体混入地、稳定地供给墨水,所以能够实现提高记录装置及记录头的记录性能与可靠性,同时还能降低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2A、2B、2C、2D是用于说明图1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第1区域内的空气的排出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3A、3B、3C是用于说明图1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第2区域内的空气的移动机理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表示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记录”,不光是指形成文字、图形等有含意的信息,还指无论是否有含意、而且无论是否是为使人的视觉能够感知而显在的、广泛地向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图案、图形等的情况、或进行记录介质的加工的情况。另外,所谓“记录介质”,不光指在一般的记录装置中使用的纸,它指广泛的布、塑料膜、金属板等、玻璃、陶瓷、木材、皮革等能够受容墨水的物品,以下将其称为“用纸”或简称为“纸”。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液体供给系统的液体,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墨水为例进行说明,但作为可以使用的液体,并不仅限于墨水,例如在喷墨记录区域中,不言而喻也包含对记录介质的处理液等。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1的墨水供给系统大致由作为液体收纳容器的墨水箱10、喷墨记录头(以下简称作“记录头”)20、形成连结它们之间的墨水供给路的液室5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室50与记录头20被一体化而不能分离,但也可以是能够与记录头20分离的方式。另外,在搭载记录头20的滑架上设置液室50,可从其上部装卸墨水箱10,在安装其墨水箱10时,也可形成从墨水箱10到记录头20的墨水供给路径。
墨水箱10大致由形成墨水收纳空间的墨水收纳室12及阀室30这两室构成,这些室12、30的内部经连通路13互相连通。在墨水收纳室12内收纳有用于从记录头20喷出的墨水I,伴随着其喷出动作而向记录头20供给。
在墨水收纳室12中,在其一部分上配设能够变形的挠性膜(片部件)11,由该部分与非挠性的外壳15形成用于收纳墨水的空间。从该片部件11看到的墨水收纳空间的外侧空间,即图1的片部件11的上侧空间向大气开放,与大气压相等。此外,该墨水收纳空间,除了向设置于下方的液室50的连结部及向阀室30的连通路13,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
本实例的片部件11的中央部分被作为平板状的支持部件的压力板14限制其形状,其周边缘部分可变形。这样,该片部件11预先将其中央部分形成为凸状、侧面形状成为大致梯形。该片部件11如后述,对应于墨水收纳空间内的墨水量变化或压力变动进行变形。此时,片部件11的周边部分平衡良好地伸缩变形,其片部件11的中央部分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不变地向图中的上下方向平行移动。由于片部件11这样地顺利地变形(移动),所以不会由于其变形而产生冲击,因此也不会发生由冲击引起的墨水收纳空间内的异常的压力变动。
另外,在墨水收纳空间内,设置有通过压力板14将片部件11向图中的上方向弹压的压缩弹簧方式的弹簧部件40。通过该弹簧部件40的推压力,而与形成于记录头20的墨水喷出部的墨水的弯液面的保持力平衡,而发生可进行记录头20的墨水喷出动作范围的负压。另外,在墨水收纳室12内的空气因环境变化(周围温度或气压)而发生体积变动时,通过由弹簧部件40与片部件11的位移来吸收其变动,而使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图1的状态表示在墨水收纳空间内大致完全充填了墨水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也是处于弹簧部件40被压缩的状态,在墨水收纳空间内产生适宜的负压。
在阀室30中构成有一单向阀,它用于墨水箱10内的负压高到规定值以上时,从外部导入气体(空气),并阻止从墨水箱10漏出墨水。该单向阀包含:具有连通口36的作为阀关闭部件的压力板34、固定于与连通口36相对的阀室壳体内壁的位置的能够密闭连通口36的密封部件37、与压力板34接合且穿通连通口36的片部件31。在阀室30内,除了向墨水箱10的连通口13及向大气的连通口36之外,实质上也是维持着密封空间。这样,在图中位于片部件31右侧的阀室壳体内的空间通过大气连通口32向大气开放、与大气压相等。
片部件31的与压力板34接合的中央部分以外的边缘部分能够变形、其中央部分被形成为凸状,其侧面形状呈大致梯形。通过采用这种构成,作为阀关闭部件的压力板34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阀室30的内部设置用于限制阀的打开动作的作为阀限制部件的弹簧部件35。该弹簧35也成为略微被压缩的状态,通过其压缩的反力将压力板34向图中的右方推压。随着该弹簧部件35的伸缩,通过密封部件37对连通口36的紧密接触/分离而实现阀的功能,进而对于阀室30内而言,发挥只允许从大气连通口32经连通口36导入气体的单方向阀的功能。
作为密封部件37,只要能够切实密闭连通口36即可。即,至少与连通口36接触的部位具有对连通口36的开口面保持平坦性的形状;或具有能与连通口36的周围紧密接触的肋;此外还有具有前端向连通口36内突入而能够封闭连通口36的形状等,只要能够确保密闭状态即可,另外对其材质也没有特别地限定。然而由于这种密闭是靠弹簧部件35的伸长力实现的,所以最好是用像具有收缩性的橡胶那样的弹性体形成片部件31,以便通过其伸长力的作用、使片部件31与压力板34变得易动。
在这种构成的墨水箱10中,如图1所示,从墨水充分充满的初始状态逐步消耗墨水。这样,从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与通过阀室30内的阀限制部件(弹簧部件35)作用的力等平衡的状态进一步继续消耗墨水,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更加增强的瞬间打开连通口36。其结果为,产生向墨水收纳室12内的大气的流入,大气被取入墨水收纳空间内。而后,通过该大气的取入,片部件11及压力板14向图中的上方变位,墨水收纳室12内的容积增大,与此同时,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变弱而再次封闭连通口36。
另外,即使发生墨水箱10的周围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上升或减压,也能够容许从向片部件11及压力板14的下方的最大位移位置位移为如图1的初始位置时产生的墨水收纳室12的容积变化部分、取入墨水收纳空间内的空气的膨胀。换言之,通过片部件11及压力板14的位移产生的容积变化部分的空间作为缓冲区域而发生作用、缓和伴随着周围环境变化的压力的上升,能够有效果地防止墨水从记录头20的喷出口漏出。
另外,由于从如图1的初始充填状态直到伴随着墨水的消耗的墨水收纳空间的内容积减少而确保缓冲区域的期间,不会有外部空气导入墨水收纳空间内,所以即使产生周围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振动、或下落等也不会发生墨水泄漏。此外,由于不是从墨水的未使用状态预先确保缓冲区域,所以墨水箱10的容积效率高,可使紧凑地构成。
在图示例中,墨水收纳室12内的弹簧40为板弹簧方式,阀室30内的弹簧35以作为圆锥螺旋弹簧的形式进行示意性显示,不用说,作为这些弹簧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
在图示例中,记录头20与墨水箱10的结合,通过与记录头20设置为一体的液室50的连结部51插入墨水箱10内而完成。由此将两者以流体连结,从而能够实现从墨水箱10向记录头20的墨水的供给。在插入连结部51的墨水箱10侧的开口部上安装有橡胶等封闭部件17,通过将其封闭部件17紧密接触于连结部51的周围,而防止墨水从墨水箱10漏出,并且能够切实地连结连结部51和墨水箱10。在封闭部件17中,为了能够容易地插入连结部51,也可以在插入其的位置上预先形成狭缝。未插入连结部51时,通过靠封闭部件17自身的弹性力闭合狭缝来防止墨水漏出。
封闭部件17的连结部51的插入部分在其处未插入连结部51时,通过由弹簧57向下方压紧的球58闭塞,插入了连接部51时,如图1所示,与弹簧57相对抗、球58向上方移动。另外,在液室50的上部装配有在上下方向上可位移的可动体60。其可动体60由弹簧56向上方弹压;在记录头20与墨水箱10结合时,如图1所示与弹簧56相对抗而向下方位移。在记录头20与墨水箱10分离了时,可动体60在弹簧56的作用下向上方位移,安装于其可动体60上的密封部件55将后述的流路53、54的墨水收纳室12侧的开口部闭塞。
连结部51由沿轴向内部被分割为两部分的中空针状的部件构成。各自的中空部的上侧、即墨水收纳室12内的开口位置(以下称为“箱侧开口位置”)在铅直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高度。另一方面,各自的中空部的下侧、即与记录头20连结的液室50内的开口位置(以下称为“头侧开口位置”)的高度不同。以下,将头侧开口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相对位于下方的流路(由图1中左侧的中空部形成的流路)称为墨水流路53;将头侧开口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相对位于上方的流路(由图1中右侧的中空部形成的流路)称为空气流路54。然而,这是由于在气泡的排除过程中,以墨水从墨水流路53向记录头20侧导出、气体从空气流路54向墨水箱10侧移送为主,如后述,也在那些流路53、54中进行墨水及气体的两者的移动。即,并不表示那些流路的称呼为各自的流体专用。
在液室50内的墨水供给路径由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过滤器23分隔为:墨水箱侧(过滤器上流部)的第1区域R1和记录头侧(过滤器下流部)的第2区域R2。过滤器23防止从墨水箱10中供给的墨水中混入的不纯物流入记录头20内。通过气体的滞留形成的液室50内的气液界面比流路53及54的横向截面积大。因此,在墨水箱10内的墨水的水位差经过墨水流路53加于液室50内的墨水上时,存在于液室50内的气体的压力变得更高,能够容易地将气体从空气流路54向墨水箱10排出。
在记录头20中,设置有:排列于规定方向(例如,如后述采用搭载于滑架等部件上、相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喷出动作的串行记录方式,与其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多个喷出口;与各喷出口连通的液路;配置于液路中、产生用于喷出墨水的能量的元件。在这里,记录头的墨水的喷出方式、即产生能量的元件的形式并未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通电即发热的电气-热变换体(加热器)、将其产生的热能用于喷出墨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电气-热变换体的发热而使墨水产生膜沸腾,通过此时的发泡能量使墨水从墨水喷出口喷出。另外,也可以使用对应电压的施加而变形的压电元件那样的电气-机械变换元件、利用其机械能进行墨水的喷出。
如上述,记录头20与液室50既可以是可分离或不可分离地一体化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为相对独立、通过连通路连结的形式。在将那些一体化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相对于记录装置内的搭载部件(例如,滑架)可装卸的盒式。
接下来,使用图2A~2D对本实施方式的气泡除去的过程进行说明。在这些图2A~2D中只对动作原理的说明部分进行图示,而省略关于墨水箱10的阀室30的部分等的图示。
图2A表示的是代替使用墨水直至用完的墨水箱10、而将墨水充满的墨水箱10刚刚装配于记录头20上时的状态。在记录头20侧中,由于即使在其之前装配的墨水箱10变空,也使用液室50内残留的墨水进行了记录,所以空气从其墨水箱10侧进入,而成为其空气积存于液室50的第1区域(过滤器23的上流区域)R1的上部的状态。另外,在第2区域(过滤器23的下流区域)R2中虽然少但仍存在空气,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之间产生气液界面的高度差H。然而,由于过滤器23的毛细管力,在其内部形成微小的墨水的弯液面,成为第1区域R1内的空气无法向第2区域R2内移动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有形成于过滤器23中的墨水的弯液面被破坏,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之间连通着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第1区域R1向第2区域R2的空气的移动(空气移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的气液界面的高度变为相等。
另外,在连结部51的墨水流路53及空气流路54内分别由墨水形成弯液面,通过其弯液面,达到压力平衡状态(图2A的状态),空气(气体)与墨水(液体)的移动停止。也有因液室50侧的气体的体积、在该状态下气体不静止,气体向墨水箱10侧移动而完成除去作业的情况。然而,在图2A的情况下,在液室50内残存有应该除去的气体。
图2B示意性地表示了墨水从记录头20作为例如液滴喷出的状态。通过墨水的喷出,记录头20及液室50内的负压增高,形成于连结部51的流路53、54中的墨水的弯液面发生移动,流路53、54内的墨水从墨水箱10向液室50移动。随之,墨水收纳室12的内容积减少,片部件11受压力板14限制并向下方变形。由此,弹簧部件40被压缩,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增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流路53与空气流路54的管径被做成大致相等。因此,流路53、54引起的压力损失对于记录头20及液室50内的负压不会引起大的差别,墨水从流路53、54分别向液室50内供给。在墨水流路53的头侧开口53h与墨水接触的图2B的状态下,墨水从墨水流路53向液室50内流入,同时从液室50或记录头20内产生的气泡向第1区域R1移动、与已经残存的气体一起滞留于第1区域R1、即液室50的上部。在该状态中,即使墨水在空气流路54的头侧开口54h的位置上形成弯液面,只要从记录头20或液室50内的负压高,就能破坏弯液面而使墨水滴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伴随着记录动作的墨水喷出或作为记录动作以外的动作的墨水喷出(预喷出),连结部51内如图2B所示成为充满墨水的状态。然而,将记录头20的喷出口形成面以盖部件封闭,通过由吸引泵的作用、从喷出口吸引排出墨水,能够得到该图2B的状态。
图2C表示的是墨水喷出或从喷出口的墨水的吸引排出停止之后,向液室50内的墨水移动与向墨水箱10内的空气排出(气体的排出)同时进行的状态。这种动作是由于:在图2B的状态下,在墨水喷出刚刚停止后,由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与形成于空气流路54的液室侧开口部的弯液面的水位差引起的压力PA作用于第1区域R1内的空气,进而,其压力PA作用于形成于空气流路54的液室侧开口部的弯液面。即,在空气流路54中产生使空气从第1区域R1侧向墨水箱10侧排出的力,与此同时,在墨水流路53中,产生使墨水从墨水箱10侧向液室50侧发生空气排出的力,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同时进行向液室50侧的墨水移动与向墨水箱10侧的空气排出。一旦空气排出开始进行,作用于第1区域R1内的空气的压力就成为空气流路54的箱侧开口位置与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间的水位差压力PB。由于连结部51被配设于铅直方向上,水位差压力变为PB而增加,加速了空气排出。
图2D表示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上升至空气流路54的头侧开口54h的位置,空气流路54内的空气全部被排出的状态。也有因空气流路54的管径或墨水的弯液面力的作用,一直到该图2D的状态空气排出还未完成,而在空气流路54内仍残存有空气而墨水移动停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对本发明的动作有影响。
另外,由于在本构成中,由于空气流路54的液室侧开口成为向液室50的内壁上表面的下方突出的状态,所以第1区域R1内的空气不会被完全排出、必然会有残留的空气存在。其理由将在后述中提到。
另外,在本构成中,空气流路54与墨水流路53为完全分离的独立的流通路,但也可将它们加以微小的连通。因为,与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形成于流路53、54的开口部的弯液面力、水位差压力PA、PB、或墨水箱10内的负压等相比,如果以这些流路53、54微小连结的程度,使形成于其流路53、54之间的微小连通部中的弯液面力变大,则不会妨碍上述空气排出动作、而得到所期望的效果。这一点在后述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
本构成的特征点为,只在墨水箱10中配设向墨水供给系统内直接导入空气的装置。换言之,不会向液室50内直接导入空气。因此,上述的空气排出动作只在更换墨水箱时发生,在通常的墨水使用时不必考虑。对此,在墨水使用时向液室内(在专利文献5中为墨水箱内)直接导入空气时,产生了即使在墨水使用时也要考虑能够进行气液交换的条件的必要。
即如上述,在墨水使用时,由于因对应于墨水流量的压力损失而引起能够进行气液交换的墨水的液面位置降低,因此在墨水的非使用时的静态状态下,如图2C,即使墨水流路53的液室侧开口部与墨水接触而能够进行气液交换,在墨水使用时,也有不能进行这种气液交换的可能。即,由于墨水流路53的长度有限,在墨水使用时墨水流量(墨水供给量)增大,能够进行气液交换的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降低时,其气液界面有位于墨水流路53的液室侧开口部的下侧的可能。像这样,在墨水使用时,存在气液交换停止的极限墨水流量。
对此,在本构成中,由于不向液室50内直接导入空气,即使在墨水使用时液室50内的液面也不会下降,因此,不但能将液室50设计成紧凑,而且在墨水使用时,不光从墨水流路53、还从空气流路54进行墨水供给,能够降低连结部51处的压力损失,能够在连结部51上使用细的连结管(流路53、54的构成部件)。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墨水供给系统整体的紧凑化。
在本构成中,也有将墨水箱10中的墨水完全用光后,记录头20再消耗墨水时,在墨水箱10内的墨水液面下降至液室50内、导入墨水箱10内的空气进入液室50内的可能。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墨水箱10内或连结部51内已经是没有墨水的状态,在那些部分中不会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在该情况下也不能限制能进行气液交换的墨水流量。
此外,根据本构成,通过将连结部51的内部分隔为两部分而设置两个流路53、54,使各流路53、54的头侧开口位置的高度具有差别,因而不需要复杂结构就可将第1区域R1内的滞留气体迅速移送到墨水箱10侧。
另外,在进行墨水箱10的交换操作后,若进行从记录头20喷出若干墨水、或从喷出口形成面侧吸引墨水等动作,则能够将滞留于液室50内的气体迅速且顺利地移送至墨水箱10侧、从墨水供给路径排出。因此,不必通过从记录头20的喷出口侧进行吸引大量的墨水的动作来排出气体,也不会产生大量墨水的浪费。
另外,在从墨水箱10的墨水供给的过程中,当墨水收纳室12内的负压高过规定值时,通过阀室30的作用,从外部向墨水收纳室内取入气体,这与上述的情况相同。
另外,使用墨水中含有作为色料的颜料的墨水时,将液室50内的空气移送至墨水箱10内时,能够扩散在墨水箱10内等中沉降的颜料粒子、从而确保墨水的保存稳定性或喷出的可靠性。
以上,对用于将第1区域R1内的空气移送至墨水箱10侧的动作原理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对将滞留于第2区域R2内的空气排除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3A表示空气残留于第2区域R 2内的状态,如上述,在将墨水箱10完全用完后继续使用液室50内的墨水时,空气从墨水箱10进入第1区域R1内。即,每次更换墨水箱10,空气肯定都会进入第1区域R1内。然而,进入第2区域R2的空气,除了上述从第1区域R1移动的空气外,只有伴随从记录头20的墨水喷出部的墨水喷出而产生的空气和透过构成液室50的材料、从外部进入内部的空气。虽然这些空气的量一般极少,但若不排除其空气而持续记录动作的话,那些空气将会渐渐残留于第2区域R2内而变成图3A那样的状态。
在该图3A的状态中,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与第2区域R2内的气液界面在铅直方向上的差为h。由于过滤器23的下侧部分与第1、第2区域R1、R2内的墨水接触,所以能够进行经过其过滤器23的下侧部分的墨水的移动,因此,与高度差h相当的水位差压力Ph作用于第2区域R2内的空气。即,第2区域R2内的空气为比第1区域R1内的空气高Ph压力的空气。在该状态中,不发生第1、第2区域间的空气移动的理由为:在与第1、第2区域R1、R2内的空气接触的过滤器23的上侧部分的内部中,墨水通过过滤器23的毛细管力进入、形成墨水的弯液面。即,由于其弯液面在第2区域R2侧作用弯液面压力Pm、而成为Ph=Pm,所以第1、第2区域R1、R2内的空气静止。
图3B表示从图3A的状态,使残留于第2领域R2内的空气量进一步增大,终于开始产生向第1区域R1内的空气移动的状态。对产生这种空气移动的条件进行说明。从图3A的状态使第2区域R2内的残留空气量增大时,第2区域R2内的气液界面下降、压力Ph增大、形成于过滤器23的上侧部分的弯液面的接触角变小。因此,弯液面压力Pm增大、想要保持与压力Ph的均衡,但由于过滤器23的内部与墨水的接触角中存在最小的接触角,若超过其最小的接触角,则弯液面开始向第1领域R1侧移动。与之相伴,第2区域R2内的空气向第1区域R1内移动。一旦空气开始移动,因其移动空气的存在,在过滤器23的内部无法形成弯液面,空气移动持续进行,直至第1区域R1内的气液界面与第2区域R2内的气液界面的位置变为相等为止。然而,第1区域R1内的空气如图2A~2D中说明的那样,由于空气量超过某规定量时则向墨水箱10侧排出,其结果为,残留于第2区域R2内的空气经由第1区域R1向墨水箱10中排出。图3C表示空气排出完成了的状态。
在本构成中,在图3A的状态下,由于与第2区域R2内的残留空气接触的过滤器23的上侧部分无助于墨水移动,所以实质上过滤器面积下降。因此,如图3B所示,直至达到使空气开始移动的水压差h为止,即使空气残留于第2区域R2内,实质上过滤器的面积减少,也有必要设计过滤器面积,以使通过过滤器23进行足够的墨水供给。
(第2实施方式)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差别在于:空气流路54的头侧开口位置与液室50的上侧内壁面一致,在将第1区域R1内的空气向墨水箱10内排出了时,第1区域R 1内的全部残留空气都被排出,在第1区域R1内不残留空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若残留于第2区域R2内的空气量超过规定量,其空气向第1区域R1内移动、使第2区域R2内的空气量保持在规定量内。然而,由于即使在产生空气移动的情况下,第1区域R1内也全部由墨水填满,所以在过滤器23中直接形成弯液面而空气移动停止,第2区域R2内的残留空气量大致保持空气移动开始时的规定量。由于该规定量由墨水的水位差决定,所以如图4所示,通过将第2区域R2的上部变窄,使空气移动开始时的空气量减少,能够减低第2区域R2内的残留空气量。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在本例子中,过滤器23的上侧部分为进行涂布防水性材料等防水处理的部分23A。进行防水处理的部分23A与墨水间的接触角增大,其部分23A的弯液面压力Pm(参照图3)减低。因此,第2区域R2内的残留空气量减少,即使在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间的气液界面的差HA较小的情况下,空气移动也会开始。因此,如图5所示,将过滤器23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空气排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记录头20内的空间利用效率,进而,由于能够使过滤器23的配设的自由性提高,对记录头20的设计及制造也变得有利。
(第4实施方式)
图6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在本例子中,形成了连通第1区域R1的上部与第2区域R2的上部之间的空气排出流路L。具体为,在液室50内的中间壁部50A的下侧具有将第1、第2区域的R1、R2之间分开的过滤器23,在其中间壁部50A的上侧设置连通第1、第2区域R1、R2的连通部50B,由其连通部50B形成排出流路L。在本例子中,由于将空气排出流路L的流路直径取得足够大的话,由形成于空气排出流路L的墨水弯液面的弯液面压力变小为可忽视的程度,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的气液界面的位置经常处于大致一定。因此,发生于第2区域R2内的空气能够在移动到其上部时,直接经过空气排出流路L向第1区域R1内移动。
但是,在经过该空气排出流路L,墨水能从第1区域R1向第2区域R2移动的情况下,用于除去异物的过滤器23的功能有可能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由阻止墨水的移动、且容许空气的移动的防水膜61,将空气排出流路L分隔。
(第5实施方式)
图7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在本例中,由过滤器23将液室50分隔为上下的第1、第2区域R11、R12,此外,第2区域R12的上侧部分由位于过滤器23的下侧的分隔部件62分割为空气保持区域R12-A和墨水流路区域R12-B。分隔部件62的下侧部分形成有引导气泡的导向部62A,以使由记录头20将产生的气泡收集到空气保持区域R12-A中。墨水流路区域R12-B侧的壁面部50B为了降低空气的透过性,最好增加其厚度或使其由其他部件构成。另外,在顺利地进行墨水供给这一点上,最好使墨水流路区域R12-B位于墨水流路54的头侧开口的正下。另外,最好减小空气保持区域R12-A水平方向的截面积,以便以小的空气体积使高度h(过滤器23与空气保持区域R12-A内的气液界面间的距离)充分增大。
在本构成中,空气保持区域R12-A内的残留空气量增大、高度h增大时,通过其高度h部分的水位差,位于空气保持区域R12-A的上方的过滤器23部分的墨水的弯液面被破坏,空气保持区域R12-A的气泡向第1区域R11内移动。为了减低弯液面力,最好对位于空气保持区域R12-A的上方的过滤器23的部分加以防水处理。即使从空气保持区域R12-A向第1区域R11的空气开始移动,也能直接在过滤器23中形成弯液面,使空气移动停止。即,高度h超过规定值时空气移动,其高度h变为规定值以下时空气移动停止。因此,在空气保持区域R12-A内,一直滞留有规定量的空气。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在形成密封系统的墨水流路的液室内具有的过滤器,将其液室分隔为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只要能经过过滤器、将第2区域内的气体向第1区域排出即可,作为过滤器的配备方式,除了向上述铅直方向、倾斜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也可以是例如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过滤器一部分向上方鼓出、在鼓出的内部空间内保持空气。过滤器的要点在于,只要具有主要将第1墨水区域内的墨水通到第2墨水区域的墨水移动部、通过打破墨水的弯液面,主要将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移动到上述第1区域内的气体移动部分即可。在上述从第1到第4实施方式中,过滤器的墨水移动部位于重力方向的上侧;气体移动部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过滤器的墨水移动部分和气体移动部分都在水平方向上并行设置。
另外,为了使形成于过滤器的气体移动部分的墨水的弯液面压小于其他部分的墨水弯液面压,例如,只要使气体移动部分的过滤器密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密度,或使气体移动部分的防墨性高于其他部分的防墨性即可。
另外,记录头20除了如上述实施方式为具有液室50和连结部51的方式之外,也可以是具有液室50但不具有连结部51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墨水箱10侧具备连结部51,或将连结部51构成为相对于墨水箱10及记录头20独立、并安装于它们之间。
(喷墨记录装置的构成例)
图8是用于说明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本例的记录装置150为串行扫描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由导向轴151、152在箭头A的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自由地对滑架153进行导向。滑架153借助滑架电动机及传递其驱动力的带等驱动力传递机构,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在滑架153上能够搭载有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系统154。即,墨水供给系统154如上述,由记录头、液室、及墨水箱构成。作为记录介质的用纸P从设于装置的前端部的插入口155插入之后,将其输送方向翻转后,由输送辊156向箭头B的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装置150通过反复进行使记录头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向在稿台157上的用纸P的记录区域喷出墨水的记录动作,和向副扫描方向只将用纸P输送与其记录宽度对应的距离的输送动作,顺次向用纸P上记录图像。
记录头如上述,也可以利用从电气-热变换体产生的热能作为用于喷出墨水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电气-热变换体的发热使墨水产生膜沸腾,利用此时的发泡能量从墨水喷出口喷出墨水。另外,记录头的墨水喷出方式并不仅限于使用这种电气-热变换体的方式,也可以是例如使用压电元件的喷出墨水的方式等。
在滑架153移动区域的图8中的左端中,设置了与搭载于滑架153上的记录头的墨水喷出口的形成面相对的恢复系单元(恢复处理装置)158。在恢复系单元158中,具有能够覆盖记录头的墨水喷出口的盖,和能够向其盖内导入负压的吸引泵等,并能够通过向覆盖墨水喷出口的盖内导入负压,将墨水从墨水喷出口吸引排出、进行用于维持记录头的良好的墨水喷出状态的恢复处理。另外,除图像形成外,还可以通过从墨水喷出口向盖内喷出墨水,进行维持记录头的良好的墨水喷出状态的恢复处理(也称为预喷出处理)。这些处理如上述,能够在重新装配墨水箱时进行。
(其他)
在上述的墨水供给系统的诸多实施方式中,都是采用基本上不用吸收体等保持墨水,而直接储存墨水进行供给的构成的同时,通过可动部件(片部件11、压力板14)和向其施加弹力的弹簧部件40构成负压发生装置,并通过将墨水供给系统内制成如上述的密闭构造,对记录头20作用适当的负压。这样的构成与使用墨水吸收体而发生负压的构成相比,墨水的容积效率高、且不必考虑墨水与吸收体的匹配性、也提高了选定墨水的自由性。另外,不光如此,还能够满足伴随着近年来的记录高速化所要求的墨水供给的高流量化或稳定化的要求。
另外,本发明特别对于作为主旨的排除密封系统的墨水供应路径内的滞留气体的问题,采用了将滞留气体移送至作为离记录头最远、最上流位置的墨水箱中的方式。因此,通过经多条流路将墨水箱与墨水供应路径连结,并利用两者的压力的平衡,使从墨水箱内的墨水导出和向墨水箱中的气体导入并行地进行。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不必采用复杂的装置,而且只以少的部件数的简单构造,将墨水供给路径内的滞留气体顺利且迅速地向墨水箱侧排除。另外,由于滞留气体的排除随着在只滞留了某种程度的量时的压力平衡自动进行,气体排除的可靠性高。另外,由于在气体排除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墨水箱内的负压,能够切实地防止从喷墨记录头的墨水喷出口等泄露墨水。此外,由于将气体向墨水箱侧排除,所以与通过从记录头的喷出口侧进行墨水吸引、将气体从喷出口排除的方法相比,能够明显减少墨水的消耗量、在抑制墨水浪费、降低运行成本方面也有所贡献。
另外,在使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墨水供给路径装卸的墨水箱时,现有技术多是为了防止在进行墨水箱更换操作时气体进入墨水供给路径侧,在墨水供给路径中充满墨水的状态,即在墨水供给路径内的墨水完全消耗前进行墨水箱的更换。但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进行墨水箱更换操作时气体进入墨水供给路径内,若装配新的墨水箱,也能够容易地将气体向墨水箱排除。因此,能够在墨水完全消耗后更换墨水箱,由此,不但能够更加降低运行成本,而且还大大有益于环境问题。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都在通常的使用姿势中,将墨水箱配置于最高位置、将液室及记录头配置于低的位置。这是在以简单的构成迅速且顺利地进行气液交换上非常之优选配置。
其中,只要导入墨水箱内的气体不返回墨水供给路径、其气体不会妨碍墨水供给,也可以在墨水箱内的某个位置贮留气体。然而,如上述实施方式,在墨水未含浸入吸收体等中而直接贮留的情况下,最好是使导入墨水箱内的气体直接位于墨水箱内的最上部。这样,在墨水箱内不存在墨水的吸收体的情况下,由于墨水箱的容积本身就成为墨水的收容量,所以不必将墨水箱扩大至所需量以上,另外对墨水箱的形状也能够进行较自由的设计。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为针对串行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适用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能够适用于各种记录方式。例如,非串行型的行扫描型的记录装置也可以使用本发明。此外,对应于墨水的色调(颜色或浓度等)可以设置多个墨水供给系统也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用于供给墨水以外的液体(药液或饮料等)的系统。

Claims (17)

1.一种墨水供给系统,具有:
收容墨水的墨水箱;
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墨水箱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的液室,
其特征在于,
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连接的连接部之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
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能够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墨水箱中具有用于不经过上述液室将大气导入该墨水箱内的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连通路的上述液室侧的开口部的位置在铅直方向上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连通路的上述液室侧的开口部都从上述液室内的上侧壁面向该液室的内方突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连通路,至少通过其中1条连通路将上述墨水箱内的墨水导入上述液室内,且至少通过其中另1条连通路将上述液室内的气体移送到上述墨水箱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滤器中包括主要将上述第1区域内的墨水通到上述第2区域的墨水移动部;和通过墨水的弯液面从上述第2区域向上述第1区域移动,主要将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移动到上述第1区域内的气体移动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滤器中形成有形成上述墨水移动部的重力方向的下侧部分、和形成上述气体移动部分的重力方向的上侧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滤器中,形成于上述气体移动部分上的墨水的弯液面压力小于其他部分的墨水的弯液面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过滤器,其上述气体移动部分的过滤器密度小于其他部分的过滤器密度。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过滤器,其上述气体移动部分的防墨水性高于其他部分的防墨水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液室中,设置了连通上述第2区域的重力方向的上侧部分与上述第1区域的重力方向的上侧部分之间的气体排出路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气体排出路径中,具有容许气体通过、且阻止墨水通过的膜。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墨水箱与上述液室能够互相分离。
14.一种记录装置,它使用从墨水箱供给墨水的记录头进行记录,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向上述记录头供给墨水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供给系统。
15.一种记录头,它从墨水箱供给墨水,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墨水箱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向记录头中供给的液室;
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连接的连接部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
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能够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
16.一种液体供给系统,具有:
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部;
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接的、将从上述液体收容部导入的液体向液体使用部供给的液室,
其特征在于,
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液体使用部连接的连接部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
在上述液室中,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液体收容部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液体使用部侧的第2区域,且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位于上述液室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之间,且形成在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作用下从上述第2区域向上述第1区域移动的液体的弯液面。
17.一种记录头,它从墨水箱供给墨水,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多条连通路与上述墨水箱连接的、将从上述墨水箱导入的墨水向记录头供给的液室;
上述液室除了与上述多条连通路及上述记录头连接的连接部之外,实质上形成了密封空间;
在上述液室中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将该液室内分隔为上述墨水箱侧的第1区域与上述记录头侧的第2区域,并使该两区域相对于重力方向左右邻接,
上述过滤器能够形成由上述第2区域内的气体的压力破坏的、墨水的弯液面,
上述多条连通路连接至上述第1区域内,墨水被供给。
CNB2004100809239A 2003-09-29 2004-09-27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71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8726/2003 2003-09-29
JP2003338726A JP4047259B2 (ja) 2003-09-29 2003-09-29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3119A CN1603119A (zh) 2005-04-06
CN1317133C true CN1317133C (zh) 2007-05-23

Family

ID=34373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092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7133C (zh) 2003-09-29 2004-09-27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128407B2 (zh)
JP (1) JP4047259B2 (zh)
CN (1) CN131713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60273B (en) * 2002-09-30 2006-08-21 Canon Kk Liquid supply system,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ink supply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the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JP3977355B2 (ja) * 2004-06-07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ヘッド
US7470011B2 (en) * 2005-03-31 2008-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ing head cartridge
US7651209B2 (en) * 2005-07-13 2010-01-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ow passage
US8313185B2 (en) * 2006-03-31 2012-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package
JP4809178B2 (ja) * 2006-09-29 2011-11-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WO2008066204A1 (en) * 2006-11-29 2008-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toring system and ink delivering system
JP5224754B2 (ja) * 2006-11-29 2013-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38200B2 (ja) * 2008-08-27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気泡制御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1075118A1 (en) * 2009-12-15 2011-06-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container to separate unwanted particles from ink
TW201119878A (en) * 2009-12-15 2011-06-16 Jetbest Corp Ink cartridge capable of continuously supplying ink for a long term.
JP5471599B2 (ja) * 2010-03-02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0975B2 (ja) * 2010-08-24 2015-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801164B2 (en) * 2011-12-08 2014-08-12 Xerox Corporation Actuator deprime for bubble control for ink jet printhead
JP5979906B2 (ja) 2012-02-2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れを装着可能な装置
US8882254B2 (en) * 2012-05-03 2014-11-11 Fujifil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and recirculating fluids
JP6118577B2 (ja) * 2013-02-14 2017-04-19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装置
US9533508B2 (en) * 2014-05-30 2017-01-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Printhead
WO2015199697A1 (en) * 2014-06-26 2015-12-30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ainer assembly
JP2016150520A (ja) * 2015-02-18 2016-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ダプター、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WO2017047534A1 (ja) * 2015-09-18 2017-03-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968592B2 (ja) * 2017-06-28 2021-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EP4147873A1 (en) 2017-10-13 2023-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ber including pad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7267708B2 (ja) 2017-10-13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JP7047397B2 (ja) * 2018-01-22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JP7154919B2 (ja) 2018-09-28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7224830B2 (ja) 2018-09-28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JP7242231B2 (ja) 2018-09-28 2023-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記録装置
CN112996669B (zh) 2018-11-20 2023-01-0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打印流体箱的溢流腔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744A (ja) * 1991-10-05 1993-04-2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機構
US6022102A (en) * 1996-04-25 2000-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refilling liquid into a liquid reservoir container, a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method, a liquid refilling container, a liquid reservoir container, and a head cartridge
JP2001001543A (ja) * 1999-06-24 2001-01-09 Canon Inc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347863B1 (en) * 1996-08-23 2002-02-19 Kenneth Yuen Ink cap
US6398353B1 (en) * 1999-09-21 2002-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and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ink tank
US6520630B1 (en) * 1999-12-28 2003-02-18 Fuji Xerox Co., Lt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3080714A (ja) * 2001-09-14 2003-03-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該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4122499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液体タンク、液体連通構造、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2854B2 (ja) * 1991-04-25 1999-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3160411B2 (ja) * 1992-03-18 2001-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加圧回復方法
JP3168122B2 (ja) * 1993-09-03 2001-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該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000789A (en) * 1996-04-23 1999-12-14 Fuji Xerox Co., Ltd. Printer and ink tank
NL1008040C2 (nl) * 1998-01-16 1999-07-19 Oce Tech Bv Inktvoorraadhouder geschikt voor aansluiting op een inkjetprintkop alsmede een systeem van een dergelijke inktvoorraadhouder en een inkjetprintkop.
EP0956958B1 (en) * 1998-04-28 2004-06-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5905518A (en) * 1998-04-29 1999-05-1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One shot air purge for replaceable ink supply
CA2343853A1 (en) * 2000-04-14 2001-10-14 Muga Mochizuki Semiconductor device, ink tank provided with such semiconductor device, ink jet cartridge,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essure, memory element, security system of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6685296B2 (en) * 2000-06-16 2004-0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EP1164022B1 (en) 2000-06-16 2008-07-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tilizing solid semiconductor element
JP2002234180A (ja) * 2001-02-09 2002-08-20 Canon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供給機構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959984B2 (en) 2001-08-14 2005-1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inkjet cartridge
US6854836B2 (en) * 2001-10-05 2005-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 system, liquid using apparatus, ink tank, ink supply system, inkjet print head and print apparatus
ATE326348T1 (de) * 2001-10-05 2006-06-15 Canon Kk Tintenbehälter, flüssigkeitszufuhrvorrichtung und 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DE60311716T2 (de) 2002-09-30 2007-12-06 Canon K.K. Tintenzufuhrvorrichtung,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Tintenbehälter, Tintennachfüll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patrone
US6935739B2 (en) 2002-09-30 2005-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cartridge, and colorant container
JP2004188720A (ja) 2002-12-10 2004-07-08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
US6799844B2 (en) * 2002-12-16 2004-10-05 Xerox Corporation High shear ball check valve device and a liquid ink image producing machine using same
JP2004314600A (ja) 2003-04-04 2004-11-11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液体使用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JP4289963B2 (ja) 2003-09-29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744A (ja) * 1991-10-05 1993-04-2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機構
US6022102A (en) * 1996-04-25 2000-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refilling liquid into a liquid reservoir container, a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method, a liquid refilling container, a liquid reservoir container, and a head cartridge
US6347863B1 (en) * 1996-08-23 2002-02-19 Kenneth Yuen Ink cap
JP2001001543A (ja) * 1999-06-24 2001-01-09 Canon Inc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398353B1 (en) * 1999-09-21 2002-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and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ink tank
US6520630B1 (en) * 1999-12-28 2003-02-18 Fuji Xerox Co., Lt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3080714A (ja) * 2001-09-14 2003-03-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該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4122499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液体タンク、液体連通構造、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03859A (ja) 2005-04-21
US20050068394A1 (en) 2005-03-31
US20060274133A1 (en) 2006-12-07
JP4047259B2 (ja) 2008-02-13
CN1603119A (zh) 2005-04-06
US7517067B2 (en) 2009-04-14
US7128407B2 (en) 2006-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7133C (zh)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28141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使用装置、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墨盒
CN2649337Y (zh) 墨盒
CN1230307C (zh) 墨水容器
CN1184076C (zh)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1219646C (zh)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299910C (zh) 一种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油墨盒和一种喷墨记录设备
CN1086637C (zh) 墨盒
US7360876B2 (en) Liquid supply system,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ink supply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the fluid communicating structure
CN1950211A (zh) 墨水箱、记录头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603117A (zh) 液体供应系统和装有该系统的设备
CN1467089A (zh) 墨水补充装置,辅助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N1647931A (zh) 液体容器
JP200414240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1066641A (zh) 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记录装置
JP4047257B2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CN1827377A (zh) 成像设备
JP4047256B2 (ja)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CN1931588A (zh)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122500A (ja) 液体収納部と液体使用部とを連通する液体連通構造、および前記液体連通構造を用いた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79962A (ja) 流体連通構造、該流体連通構造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装置
CN1891469A (zh) 一种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油墨盒和一种喷墨记录设备
JP2004122499A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連通構造、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