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7377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7377A CN1827377A CN 200610019837 CN200610019837A CN1827377A CN 1827377 A CN1827377 A CN 1827377A CN 200610019837 CN200610019837 CN 200610019837 CN 200610019837 A CN200610019837 A CN 200610019837A CN 1827377 A CN1827377 A CN 18273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ck receiving
- receiving element
- imaging device
- black
-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输送单元、多个喷嘴、记录单元、盖帽单元、第一移动机构、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第二移动机构。第一移动机构使盖帽单元在分开的封盖位置和非封盖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第一墨接收单元包括比所有喷嘴占据的区域大的墨接收区域。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一墨接收单元在墨接收位置和非墨接收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当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单元重叠。当盖帽单元位于封盖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墨接收位置处,并且与整个盖帽单元重叠。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2005年3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55875、2005年3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61676以及2005年3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61678并要求它们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的全文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它能高速执行清洗操作以恢复喷墨性能,并能够减小包括用于在清洗操作中接收墨的墨接收单元在内的整个设备的尺寸。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成像设备,其中与相应颜色对应的记录头并排布置,并且从形成在记录头中的喷嘴将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由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在这种成像设备中,墨块或空气有时堵塞在喷嘴中,随后妨碍了正常的喷墨性能。因此,执行清洗操作以便恢复喷墨性能。例如,执行清洗操作,从而通过以非正常的压力从喷嘴中喷射墨将堵塞在喷嘴中的墨块或空气从喷嘴中去除。此时,由于墨连同墨块或空气一起排出,因此该成像设备具有接收所排出的墨的墨接收单元。
而且,在这种类型的成像设备中,为了防止在设备不使用时喷嘴中的墨干燥,设置盖帽单元,该盖帽单元能够紧靠在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上,从而形成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
美国专利US5483267披露了这种具有墨接收单元和盖帽单元的成像设备。
该喷墨记录设备具有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记录头。另外,墨接收器具有的尺寸使该墨接收器覆盖四个记录头中的一个记录头。盖帽同时盖住四个记录头。另外,墨接收器和盖帽并排布置。墨接收器沿着布置方向与盖帽一体地或相独立地往复运动。
根据美国专利US5483267,在封盖时,盖帽和墨接收器一体地移动,从而盖帽位于预定的封盖位置。另外,在进行清洗操作时,墨接收器与盖帽相独立地移动至接收从记录头中喷出的墨的位置。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美国专利US5483267所披露那样墨接收器具有用于接收从一个记录头中喷射出的墨的尺寸时,为了接收从所有记录头中喷射出的墨,墨接收器必须为每个记录头而移动。因此在对所有的记录头执行清洗操作时,不能高速地执行清洗操作。
另外,美国专利US5483267披露了在不执行清洗操作时,墨接收器在沿着其运动方向的方向上与盖帽并排布置。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该设备沿着墨接收器的移动方向的尺寸增大。
本发明是在这些情况下作出的,并且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它能够高速执行清洗操作以便恢复喷墨性能,并能够减小包括用于在清洗操作中接收墨的墨接收单元在内的整个设备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成像设备包括输送单元、多个喷嘴、记录单元、盖帽单元、第一移动机构、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第二移动机构。该输送单元沿着第一方向输送记录介质。这些喷嘴朝向正由输送单元输送的记录介质喷墨。记录单元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记录头。每个记录头包括形成有喷嘴的喷嘴形成表面。该盖帽单元能够紧靠在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上,从而形成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该第一移动机构使盖帽单元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在面对喷嘴形成表面的封盖位置和远离该封盖位置的非封盖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该第一墨接收单元具有比记录头的所有喷嘴占据的区域大的墨接收区域。该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一墨接收单元沿着第二方向在面对喷嘴形成表面的墨接收位置和远离该墨接收位置的非墨接收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当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单元重叠。当盖帽单元位于封盖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墨接收位置处,并且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与整个盖帽单元重叠。
根据这种结构,第一墨接收单元具有比所有喷嘴的占据区域大的区域,作为用于接收从喷嘴中喷射的墨的区域。因此,即使在一次对多个记录头执行清洗操作时,也能够一次接收在清洗操作期间喷射出的墨。因此与逐一对记录头执行清洗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高速执行清洗操作。
另外,当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单元重叠。根据这种结构,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沿着第二方向密集地布置。因此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尺寸。
而且,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盖帽单元可以比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区域小。当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可以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整个盖帽单元重叠。
而且,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可以包括在它们的两侧上的共用引导构件。这些共用引导构件可以与记录单元彼此对面地设置。这些共用引导构件可以沿着第二方向越过记录单元延伸。第一移动机构可以使盖帽单元沿着共用引导构件在第二方向上往复运动。第二移动机构可以使第一墨接收单元沿着共用引导构件在第二方向上往复运动。
而且,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连接机构和分离机构。该连接机构使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彼此连接。该分离机构使通过连接机构彼此连接的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彼此分离。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可以包括供应动力的共用动力供应单元。在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由分离机构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第二移动机构可以通过从共用动力供应单元供应的动力使第一墨接收单元与盖帽单元相独立地沿着第二方向往复运动。在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由连接机构彼此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移动机构可以通过从共用动力供应单元供应的动力使盖帽单元沿着第二方向往复运动。
此外,第一移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共用引导构件松散地穿过这些第一支撑构件。这些第一支撑构件支撑盖帽单元,从而盖帽单元大致与喷嘴形成表面平行。
此外,该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轨道。这些轨道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这些轨道与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彼此对面地设置。第二移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构件和滚动单元。共用引导单元松散地穿过这些第二支撑构件。这些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相对于第一支撑构件的墨接收位置侧上。这些第二支撑构件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这些滚动单元连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上。这些滚动单元位于相对于第一支撑构件的非墨接收位置侧上,这些滚动单元在轨道上滚动。
而且,第二支撑构件可以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从而第一墨接收单元能够朝向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的盖帽单元侧和与该盖帽单元侧相反的一侧垂直移动。
而且,第二支撑构件可以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从而第一墨接收单元绕着支点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枢转,所述支点是在滚动单元和轨道之间的接触点。
每个第二支撑构件可以包括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突出的轴。第一墨接收单元可以形成有沿着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盖帽单元重叠的方向拉长的孔。每个轴可以插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对应孔中。
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墨接收单元,该第二墨接收单元固定地设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单元低的位置处,从而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流出的墨。
当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二墨接收单元可以位于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正下方。
此外,第二墨接收单元可以包括底壁和侧壁。该底壁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流出的墨。这些侧壁从底壁的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边缘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竖立。这些侧壁的上边缘可以形成所述轨道。
此外,该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墨导入构件。该墨导入构件将附着到记录头上的墨导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中,该墨导入构件具有梳子形状,与喷嘴形成表面分离,并设置在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沿着从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侧上。
此外,该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擦拭单元。该擦拭单元位于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比墨导入构件远的前端上。该擦拭单元朝向喷嘴形成表面竖立,从而能够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并能够擦拭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此外,第一移动机构可以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中的一个共用引导构件的两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并且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中的另一个共用引导构件的一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第二移动机构可以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中的所述一个共用引导构件的一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并且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中的所述另一个共用引导构件的两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重叠。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与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整个墨接收表面重叠。
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从墨接收位置侧朝向非墨接收位置侧向下倾斜。
该成像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存储从喷嘴中喷射出的墨。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与存储单元连通的连接孔。
此外,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朝向连接孔向下倾斜。
此外,该连接孔可以形成在第二墨接收单元的沿着从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侧上。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在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可以位于连接孔上方。
此外,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
此外,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包括没有形成第一沟槽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具有比形成第一沟槽的区域好的防水性。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一沟槽可以大致位于喷嘴的正下方。
此外,第一墨接收单元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沟槽的两侧上的肋条。这些肋条可以从第一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竖立。这些肋条可以与第一沟槽彼此对面地设置。
此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已经运动到墨接收位置时,连接孔可以位于第一沟槽的延长线上。
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形成有朝向连接孔延伸的第二沟槽。
此外,第二墨接收单元的墨接收表面可以包括没有形成第二沟槽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具有比形成第二沟槽的区域好的防水性。
此外,第一沟槽可以在截面图中具有大致V形形状。
此外,第二沟槽可以在截面图中具有大致V形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为简图,显示出成像设备的内部结构。
图2为剖视图,显示出沿着图1的II-II线剖开的成像设备1的内部结构。
图3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第二墨接收单元。
图4与图2对应并且为简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第一墨接收单元与盖帽单元无关地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的状态。
图5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4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第二墨接收单元。
图6与图2对应并且为简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与第一墨接收单元一体地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的状态。
图7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6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第一墨接收单元、和第二墨接收单元。
图8为沿着图3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A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的唇部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图9B为唇部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9C为薄膜的放大剖视图。
图10为剖视图,显示出面对着记录头单元的第一墨接收单元。
图11为沿着图5的XI-XI线剖开的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2为方框图,显示出成像设备的电气结构。
图13A至13D的简图示出在清洗或封盖时记录头单元等的操作。
图14A与图9A对应并且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的唇部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图14B为沿着图14A的XIVb-XIVb线剖开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14C为沿着图14A的XIVc-XIVc线剖开的放大剖视图。
图15与图9A对应并且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的唇部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
图16与图3对应并且为简图,显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支撑盖帽单元和第一墨接收单元的方法。
图17A为从图3的箭头E的方向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7B为沿着图3的XVIIb-XVIIb线剖开的第二支撑构件30的剖视图。图17C为沿着图3的XVIIc-XVIIc线剖开的第二支撑构件3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为简图,显示出该实施方案的成像设备1的内部结构。该成像设备1主要具有输送单元2、馈纸单元3、排纸单元4、记录头单元5和废墨容器6。输送单元2沿着箭头A的方向输送记录介质。该馈纸单元3设置在输送单元2的上游侧(图1的左侧)上并且输送记录介质。该排纸单元4设置在输送单元2的下游侧(图1的右侧)上,其中输送单元2介于馈纸单元3和排纸单元4之间。排纸单元4存储由输送单元2输送出的记录介质。该记录头单元5设置在输送单元2上方,并且朝向正由输送单元2输送的记录介质喷墨。该记录头单元5如图2所示连接到泵P上,并且在进行清洗操作时,泵P对记录头单元5的各个喷嘴施加正压以将预定量墨与附着到这些喷嘴上的灰尘和/或干燥墨一起喷射出。该废墨容器6设置在输送单元2下方,其中输送单元介于废墨容器6和记录头单元5之间。该废墨容器6存储清洗操作期间通过管11喷射出的墨。要指出的是,泵P只在图2中显示并且在其它附图中省略。而且,下面将对该成像设备1的其它部件进行说明。
输送单元2具有一对沿着箭头A的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输送辊7、和具有预定宽度并在那对输送辊7之间伸展的输送皮带8。在输送单元2中,如果输送马达89(参见图12)被驱动,则那对输送辊7中的一个输送辊7在马达89的驱动力作用下通过传动机构(未示出)向右转动。该输送皮带8和另一个输送辊7因此向右转动。然后,从馈纸单元3输送到输送皮带8上的记录介质沿着箭头A的方向输送,并且最终排放到排纸单元4上。
馈纸单元3具有提升装置9和设置在该提升装置9上方的拾取辊10。提升装置9具有支撑板9a和臂9b,这些臂连接到该支撑板9a上,以便使支撑板9a沿着箭头B的方向和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往复运动。
堆叠的记录介质(参见在图1中的双点划线)放置在支撑板9a上。如果驱动提升马达90(参见图12),则臂9b使支撑板9a运动,从而记录介质紧靠在该拾取辊10上。然后,由根据拾取马达91(参见图12)的驱动力转动的拾取辊10从最上面的记录介质开始顺序输送记录介质。
记录头单元5具有六个记录头5a至5f,它们分别与青色、品红色、黑色、浅青色、和浅品红色六种颜色的墨对应。记录头5a至5f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A并排布置。
另外,在与输送皮带8面对的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表面(以下称为“喷嘴形成表面”)中形成用于喷射墨的喷嘴。这些喷嘴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A垂直的方向(从图2的纸张前侧朝向其背侧)按照之字形方式布置。在从喷嘴喷射墨时,在由输送单元2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另外,记录头5a至5f通过连接构件(未示出)连接成一体。该连接构件能够沿着箭头C的方向和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垂直运动。因此,记录头5a至5f能够沿着箭头C的方向和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垂直一体地运动。
也就是说,当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时,记录头单元5位于靠近输送皮带8的位置处(参见图1的实线)。另外,在清洗处理或封盖时,记录头单元5从该位置沿着远离输送皮带8的方向(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一体地运动(参见图1的双点划线)。另外,当再次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时,记录头单元5沿着箭头C的方向一体地运动以便位于靠近输送皮带8的位置处。
此外,记录头单元5为所谓的行式头类型。具体地说,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其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A垂直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大于成像设备1所处理的记录介质的最大宽度。因此,当在由输送单元2正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时,与串行式记录头单元不同,记录头单元5(记录头5a至5f)将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而不沿着主扫描方向运动。
接着将参照图2至7对成像设备1的其它部件进行说明。图2为剖视图,显示出沿着图1的II-II线剖开的成像设备1的内部结构。而且,在图1中所示的外部框架没有显示在图2中。图3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
图4与图2对应并且为简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单独地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的状态。图5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4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
图6与图2对应并且为简图,显示出处于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12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起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的状态。图7为平面图,显示出处于在图6中所示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
如图2和3所示,该成像设备1具有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第二墨接收单元14、和六个按顺序在记录头单元5旁边的墨盒15a至15f、以及参照图1所述的部件。
盖帽单元12紧靠在这六个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上,以形成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盖帽单元12具有六个盖帽主体16、盖帽支架17和盖帽盘18。这些盖帽主体16并排布置以与记录头5a至5f对应。该盖帽支架17支撑这些盖帽主体16,同时以预定的间隔与相应的盖帽主体16间隔开。盖帽盘18从下方支撑盖帽支架17。
另外,盖帽单元12能够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成一体地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A(第一方向)(参见图1)大致垂直的箭头D方向(第二方向)、以及与箭头D(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2至5中所示的非封盖位置和图6及7中所示的封盖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而且,下面将对盖帽单元12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墨接收单元13首先接收在清洗操作期间从记录头5a至5f喷射出的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形成为具有打开的顶面的大致中空的盒子形状。第一墨接收单元13包括构成墨接收区域的底壁13a、和从该底壁13a的边缘朝向记录头单元5竖立设置的侧壁13b。
另外,第一墨接收单元13能够与盖帽单元12无关地在图2、3、6及7中所示的非封盖位置和图4及5中所示的墨接收位置之间沿着箭头D的方向和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往复运动。而且,下面将对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墨接收单元14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流出的墨并且通过管11将所接收到的墨导入废墨容器6中。如图2和3所示,第二墨接收单元14固定地布置在运动到非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下方。另外,第二墨接收单元14形成为具有打开的顶面的大致中空的盒子形状,并且包括构成墨接收区域的底壁14a、和从该底壁14a的边缘朝向记录头单元5竖立设置的侧壁14b。而且,下面将对第二墨接收单元14进行具体说明。
六个墨盒15a至15f分别存储将要供应给相应六个记录头5a至5f的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浅青色、和浅品红色六种颜色的墨。这些墨盒15a至15f可拆卸地连接到成像设备1上。如果墨盒15a至15f安装在成像设备1上,则墨盒15a至15f连接到泵(未示出)上,并且存储在这些墨盒15a至15f中的六种墨分别通过泵(未示出)穿过管(未示出)供应给记录头5a至5f。
该成像设备1包括两个导杆20和皮带轮22作为用于使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往复运动的运动机构的一部分。这两个导杆20在记录头单元5的两侧上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A(参见图1)大致垂直的箭头D的方向延伸,同时与输送皮带8交叉。这些皮带轮22设置在这两个导杆20中的各个导杆20的两个端部上方。皮带21沿着每个导杆20的延伸方向在这些皮带轮22之间伸展。
这里,将参照图2至8和17对用于使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往复运动的运动机构进行说明。图8为沿着图3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而且,在图8中省略了导杆20、皮带轮22等。图17A为从图3的箭头E的方向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7B为沿着图3的XVIIb-XVIIb线剖开的第二支撑构件30的剖视图。图17C为沿着图3的XVIIc-XVIIc线剖开的第二支撑构件30的剖视图。
如图2、3和8中所示,这些导杆20松散地穿过的第一支撑构件23连接到盖帽盘18上。这些第一支撑构件23支撑包括盖帽盘18在内的盖帽单元12,从而该盖帽单元12与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平行。这些第一支撑构件23在三个点即位于盖帽盘18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两侧上的两个点和位于盖帽盘18的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一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12。因此,通过在这三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12,能够将盖帽单元12保持与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平行。另外,如下所述,在使盖帽单元12与喷嘴形成表面紧密接触时,能够改善气密性。
除了第一支撑构件23之外,两个接合爪25在盖帽盘18内部设置在与第一支撑构件23邻近的位置处以便能够与简单天平一样绕着支撑轴24垂直运动。另外,杠杆构件27设置在这些接合爪25的端部处以便能够与简单天平一样绕着支撑轴26垂直运动。另外,螺线管28(参见图8)连接到这些杠杆构件27的端部上。另一方面,这些接合爪25的另一端部与形成在下述的第二支撑构件30中的接合沟槽31接合。
第二支撑构件30连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的(在记录头单元5侧上的)端部上。那些导杆20松散地穿过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连接到那些皮带21上。第二支撑构件30在对应的第一支撑构件23的墨接收位置侧上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
这里,将参照图17A至17C对第二支撑构件30如何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进行说明。第二支撑构件30设置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内侧。轴30a从每个第二支撑构件30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对应侧壁13b突出。
另一方面,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中按照与设置这些轴30a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形成有长孔13d。每个长孔13d形成为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盖帽单元12相互重叠的方向(垂直方向)上拉长的椭圆形形状。这些轴30a插入到长孔13d中,并且因此第一墨接收单元13由第二支撑构件30支撑。另外,轮子33连接到位于与连接第二支撑构件30的侧壁13b的位置对置的位置处的那些侧壁13b上。这些轮子33能够沿着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侧壁14b的上边缘滚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不仅由第二支撑构件30支撑而且还由轮子33支撑。
因而,第一墨接收单元13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30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盖帽单元12相互重叠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往复运动时,能够吸收沿着水平方向的摆动。第一墨接收单元13被支撑为能够绕着支点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30枢转,这些支点是在第二墨接收单元30的侧壁14b的上边缘和轮子33之间的接触点(参见图17A的实线)。因此,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往复运动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来吸收沿着垂直方向的摆动。另外,由于轮子33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与第二支撑构件30相反的一侧,所以能够稳定地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
另外,如图17B和17C所示,两个第二支撑构件30中的一个第二支撑构件30构成为使得导杆20沿着水平方向有空隙地穿过,并且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中的另一个第二支撑构件30构成为使得导杆20没有任何空隙地穿过。由于这些导杆20这样穿过第二支撑构件30,所以例如即使在这些导杆20中的一个导杆20沿着水平方向扭曲时也能够通过该空隙来吸收该扭曲。因此,第一墨接收单元13能够平稳地运动。而且,导杆20穿过第一支撑构件23以及第二支撑构件30。
在该结构中,首先将对用于连接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机构进行说明。当位于如图4和5所示的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向图2和3中所示的非墨接收位置运动时,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进入到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盘18下方。然后,在盖帽盘18内处于大致水平状态中的接合爪25(参见图8的实线)与设置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中且与接合槽31邻近的堤部32碰撞。
然后,接合爪25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绕着支撑轴24移动从而在图8中向右上方倾斜(参见图8的双点划线)。接合爪25滑越堤部32从而与接合槽31接合。因此,由于接合爪25与接合槽31接合,所以具有接合爪25的盖帽单元12连接到具有接合槽31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
接着将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处于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如图2和3所示通过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相互连接的状态中的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体地向图6和7中所示的位置运动。当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处于图2和3中所示的状态中时,如果滑动马达92(参见图12)被驱动,则皮带轮22和皮带21通过传动机构(未示出)转动。
然后,由于连接到皮带21上的第二支撑构件30沿着导杆20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所以连接到第二支撑构件30上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也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因此,连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的盖帽单元12一体地朝向记录头单元5运动。然后,如图6和7所示,盖帽单元12停止在封盖位置处,并且第一墨接收单元13停止在墨接收位置处。而且,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运动时,轮子33沿着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侧壁14b的上边缘滚动,从而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稳定地运动。
接着将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在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如图2和3所示通过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相互连接的状态中,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与盖帽单元12无关地向墨接收位置运动。
在该情况中,首先启动螺线管28使接合爪25和接合槽31脱开。如图8所示,在没有启动螺线管28时,杠杆构件27通过穿过螺线管28的连杆28a的盘簧29大致保持在水平状态(参见图8的实线)中。在该状态中,如果启动螺线管28,则连杆28a克服盘簧29向上移动,而连接到连杆28a上的杠杆构件27绕着支撑轴26移动从而向右下方倾斜(参见图8的双点划线)。然后,杠杆构件27的另一端挤压接合爪25的一端。因此,接合爪25绕着支撑轴24移动从而向右上方倾斜(参见图8的双点划线)。因此,与接合槽31接合的接合爪25与接合槽31脱开。
如果在该状态中按照与以上说明类似的方式驱动滑动马达92(参见图12),则由于接合爪25已经与接合槽31脱开,所以只有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导杆20运动,并且最终停止在图4和5中所示的墨接收位置处。
该实施方案示例地显示出,第一墨接收单元13、导杆20、皮带21、皮带轮22、第一支撑构件23、接合爪25、第二支撑构件30、接合沟槽31和滑动马达92的组合用作第一移动机构,该第一移动机构使盖帽单元12沿着箭头D的方向在封盖位置和非封盖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此外,该实施方案示例地显示出,导杆20、皮带21、皮带轮22、第二支撑构件30和滑动马达92的组合用作第二移动机构,该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箭头D的方向在墨接收位置和非墨接收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由于用于使盖帽单元12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用于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共用导杆20和滑动马达92,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降低该成像设备1的成本。
接着将参照图2至7和9对盖帽单元12进行详细说明。图9A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16的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图9B为唇部41的放大剖视图。图9C为薄膜43的放大剖视图。而且,在图9A中,盖帽盘18没有显示出。
并排布置在盖帽盘18上的六个盖帽主体16沿着与布置记录头5a至5f的布置方向相同的方向并以与记录头5a至5f的布置间距相同的间距布置成与记录头5a至5f对应。
如图9A所示,每个盖帽主体16具有板状底座部分40、那些唇部41、开口42、薄膜43、垂直壁44、加强壁45和接合部分46。该底座部分40面对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的喷嘴形成表面。唇部41从底座部分40的周缘朝向喷嘴形成表面竖立,从而能够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这些开口42穿过并且打开底座部分40。这些薄膜43覆盖这些开口42。这些垂直壁44从底座部分40的周缘沿着与唇部41竖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这些加强壁45从垂直壁44的内表面向内延伸。这些接合部分46从垂直壁44的下端沿着横向方向向外延伸以便与盖帽支架17接合。
在构成每个盖帽主体16的部件之中,除了唇部41和薄膜43之外的部件由树脂形成为一体。唇部41由弹性大于这些部件的树脂形成,并且通过热焊接固定到底座部分40上。具体地说,唇部41由JIS A硬度在约10度至约20度的范围内的橡胶形成。根据唇部41的这些性质,当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时,唇部41能够与喷嘴形成表面紧密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用于封闭喷嘴形成表面的封闭空间的气密性。因此,在该成像设备1没有使用时,能够抑制喷嘴中的墨干燥。
另外,如图9B所示,各个唇部41形成为在剖视图中具有一个顶点的山形。该顶点的曲率半径R大约为1.0mm。根据唇部41的该结构,唇部41能够与喷嘴形成表面进一步紧密接触。
另外,每个唇部41的最大高度h在约1.0mm至约2.0mm的范围内,并且优选大约为1.5mm。每个唇部41的最大宽度w在约1.5mm至约2.5mm的范围内,并且优选大约为2.0mm。也就是说,该唇部的最大高度h是唇部的最大宽度w的大约0.75至2.5倍,优选大约为1.3倍。
根据这些唇部41的这种结构,由喷嘴形成表面、底座部分40、和唇部41包围的空间能够做得尽可能小。因此,进一步能够尽可能防止来自喷嘴的墨干燥。另外,在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时,能够防止唇部41左右倾倒。因此,唇部41能够稳定地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
成像设备1为如上所述的行式头类型。该行式头类型的记录头5a至5f中的每个记录头具有大量喷嘴。因此,用于该行式头类型的记录头单元5的清洗操作比具有较少量喷嘴的串行式记录头需要更大量的墨。如果经常进行清洗操作,则将浪费更大量的墨。根据这些唇部41,如上所述尽可能防止喷嘴中的墨干燥,从而减少清洗操作所需进行的次数。因此,能够减少在清洗操作中浪费的墨量。
每个盖帽主体16设有两个开口42。这些开口42的数量、开口42的位置等并不限于该实施方案。例如,多个开口42可以分散在底座部分40中。另外,底座部分40可以形成为框架形状,并且该框架的整个内部可以形成作为一个开口。
如图9C所示,那些薄膜43中的每个薄膜43是通过从喷嘴形成表面侧起按顺序层压尼龙薄膜43a、氧化铝层43d、聚酯薄膜43b、和聚丙烯薄膜43c四层薄膜而形成的,其中氧化铝层43d沉积在聚酯薄膜43b上。
薄膜43a至43c中的每个薄膜足够薄以具有柔性,并且具有气体阻挡性。另外,沉积在聚酯薄膜43b上的氧化铝43d具有对水蒸气的高阻挡性。因此,该薄膜43对所有种类的气体具有优异的隔离性,并且对任何种类的墨例如溶剂性墨或水基墨也具有隔离性。因此,通过将该薄膜43形成为具有四层结构,从而能够简单地实现具有柔性和气体隔离性的薄膜。
要指出的是,薄膜43不限于三层43a至43c和氧化铝43d的组合。该薄膜43可以具有包括至少一层氧化铝层43d和另一层柔性层的层压结构。此外,该薄膜43可以具有多层氧化铝层43d。
代替氧化铝43d,可以采用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硅只要它们具有至少几个埃的厚度就具有高气体阻挡性。
薄膜43焊接到底座部分40上以便覆盖开口42。由此,在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情况中(在封盖期间),即使在由喷嘴形成表面、底座部分40、和唇部41限定的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的内压变化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这些薄膜43吸收该压力变化。
也就是说,在封盖之前,这些薄膜43在平面图中覆盖着开口42(参见图9A的实线)。在封盖之后,使这些薄膜43凹入以便朝向与记录头单元5相反的一侧鼓起,从而吸收该封闭空间中的压力变化(参见图9A的双点划线)。
如上所述,通过对记录头5a至5f的各个喷嘴施加正压来进行清洗操作。换句话说,该实施方案的清洗操作是所谓的“压力清洗”。因此,不必在每个薄膜43中设置切口。相反,所谓的“抽吸清洗”需要薄膜具有切口,因为抽吸清洗操作通过薄膜的切口来对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进行抽吸。
另外,即使在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期间(在封盖期间)周围的环境温度变化时,封闭空间的内压也改变。但是,与上述情况一样,能够通过这些薄膜43来吸收该压力变化。也就是说,在环境温度升高时,这些薄膜43朝向与记录头单元5相反的一侧鼓起以便吸收该封闭空间中的压力变化。另外,在环境温度下降时,这些薄膜43朝向记录头单元5鼓起以便吸收该封闭空间中的压力变化。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封盖期间的压力变化而导致喷嘴中的弯液面破坏。因此,能够保持稳定的喷墨性能。
这些薄膜43具有用于隔离气体的气体隔离性。通过该结构,防止墨由于传送进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中的气体而干燥并且解除该封闭空间的饱和状态。
盖帽支架17具有板状基底50、第一竖立壁51和第二竖立壁52。该基底布置在以预定间隙与每个盖帽主体16的底座部分40面对的位置处。这些第一竖立壁51从基底50的两个端部沿着基底50的宽度方向朝向盖帽主体16竖立。第一竖立壁51具有用于与盖帽主体16的接合部分46接合的接合孔。这些第二竖立壁52在第一竖立壁51内侧从基底50朝向盖帽主体16竖立。
盖帽主体16离基底50预定间隙地放置在第一竖立壁51上,同时盖帽主体16的接合部分46插入到第一竖立壁51的那些接合孔中。另外,在盖帽主体16的底座部分40和基底50之间设置盘簧53。这些盘簧53能够在封盖时吸收压力。能够将唇部41压向喷嘴形成表面,从而这些唇部41与喷嘴形成表面更紧密接触。另外,所述多个第二竖立壁52能够防止盖帽主体16在封盖时过度压向基底50。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9A中所示,三个盘簧53支撑每个盖帽主体16的底座部分40。三个盘簧53的总弹性力等于0.5kgf。在封盖着喷嘴形成表面时,每个盖帽主体16(唇部41)在由三个盘簧53施加的0.5kgf的力的作用下稳定地压在喷嘴形成表面上。
另一方面,这些喷嘴中的弯液面在约5kPa或更大的压力情况下破坏。假设三个盘簧53的总弹性力太大。在该情况中,即使在封盖期间由喷嘴形成表面、唇部41和底座部分40限定的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的内压超过5kPa的情况下,盖帽单元12也不打开该封闭空间。因此,喷嘴中的弯液面由于封闭空间的过度内压而将破坏,从而需要清洗操作。为了避免弯液面由于封闭空间的内压增大而这样破坏并且避免浪费墨的清洗操作,三个盘簧53的总弹性力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设定为0.5kgf。换句话说,盖帽单元12的这些盘簧53的总弹性力小于当该封闭空间的内压破坏喷嘴中的弯液面时盖帽主体16的底面所接收到的力。
具体地说,每个盖帽主体16为124mm(长度)×19mm(宽度)×2mm(深度)。在封闭空间的内压达到5kPa时,底座部分40和薄膜43接收来自喷嘴形成表面侧的大约1.20kgf的力。三个盘簧53的总弹性力即0.5kgf小于1.20kgf。因此,在达到5kPa之前,封闭空间的内压克服由三个盘簧53施加的弹性力使盖帽主体16向下运动。因此,该示例性实施方案避免在封闭空间的内压在封盖期间过度增大的情况下喷嘴中的弯液面破坏。
接着将参照图2至7、10、和11对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进行详细说明。图10为面对着记录头单元5(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剖视图。图11为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图5的XI-XI线剖开的放大剖视图。
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大于设置在相应记录头5a至5f的喷嘴形成表面中的喷嘴占据的区域。也就是说,即使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墨接收位置处时从各个记录头5a至5f的所有喷嘴喷射出墨的情况下,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也构造成具有能够接收从所有喷嘴喷射出的墨的尺寸。
因此,能够一次针对各个记录头5a至5f执行清洗操作。因此,与一次针对一个记录头执行清洗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高速执行清洗操作。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构成为具有如下尺寸,该尺寸使得: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交叉的方向看,底壁13a重叠了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整个盖帽单元12。因此,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单元12能够沿着成像设备1的深度方向(箭头D的方向)紧凑地设置。因此能够减小该成像设备1的尺寸。
另外,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从墨接收位置朝向非墨接收位置向下倾斜。因此,通过清洗操作喷射到位于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上的墨能够平稳地朝向第二墨接收单元14流动。
另外,如图5、10和11所示,在底壁13a上形成六个沟槽60和七个肋条61。这些沟槽60从底壁13a的表面凹陷。这些肋条61从底壁13a的表面突出,从而与对应的沟槽60彼此对面地设置。
这些沟槽60使得从各个记录头5a至5f喷射出的墨流向第二墨接收单元14。这些沟槽60大致沿着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方向线性延伸。另外,如图11所示,每个沟槽60的截面形状大致为V形。根据沟槽60的该结构,墨能够由于在流进沟槽60中的墨中产生出的毛细管力而快速流动。另外,这些沟槽60中的每个沟槽60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V形。因此,与沟槽60大致形成为U形的情况相比,在沟槽的底部中能够产生出更强的毛细管力,因此墨能够平稳地流动。
另外,如图11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已经运动到墨接收位置的状态中,沟槽60位于设置在各个记录头5a至5f中的喷嘴的正下方。因此,从这些喷嘴将墨喷射到沟槽60上,因此喷射出的墨能够沿着沟槽60平稳地流动。
肋条61将从各个记录头5a至5f喷射出的墨引导进预定沟槽60中,并且沿着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方向线性延伸,从而与沟槽60彼此对面地设置。这些肋条61能够防止墨泄漏进相邻沟槽60。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墨集中在特定沟槽60上。
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从底壁13a的三个侧面即底壁13a的靠近墨接收位置的边缘以及底壁13a的沿着两个导杆20的边缘竖立。换句话说,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从底壁13a的除了底壁13a的靠近非墨接收位置的边缘之外的那些边缘竖立。
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清洗操作喷射到底壁13a上的墨从靠近墨接收位置的侧面或从沿着导杆20延伸的那些侧面泄漏出,并且能够朝向非墨接收位置流动。
另外,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的除了沟槽60之外的区域涂布有防水薄膜。也就是说,该区域具有比形成沟槽60的区域好的防水性。因此,喷射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上的墨能够被迅速收集到沟槽60中,因此墨能够迅速流动。
第一墨接收单元13除了上述部件之外还设有梳子状墨导入构件62和擦拭器63。该墨导入构件62设置在靠近墨接收位置的前端侧上。该擦拭器63设置得比墨导入构件62靠近墨接收位置。
墨导入构件62将通过清洗操作附着到各个记录头5a至5f的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导入到底壁13a上。墨导入构件62形成梳子状通道,这些梳子状通道使记录头单元5侧与底壁13a侧连通,并且沿着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记录头5a至5f的范围上延伸。
如图10所示,为了将附着到记录头5a上的墨导入进第一墨接收单元13,该通路形成为从与喷嘴形成表面间隔有预定间隙的位置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13延伸。
墨导入构件62的两个端部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31上。因此,如上所述,在第二支撑构件31往复运动时,墨导入构件62也与第二支撑构件31一起往复运动。该墨导入构件62没有构成为如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样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31垂直运动或枢转。但是,由于墨导入构件62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31上,所以该墨导入构件62能够保持成与喷嘴形成表面间隔有所述预定间隙,而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无关。
根据该墨导入构件62,如图10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运动时,通过清洗操作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状墨通过毛细管作用被导入进形成在梳齿之间的通道中,然后通过这些通道被导入到底壁13a上。因此,通过清洗操作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状墨被去除。因此,能够防止该设备的内部由于滴落到该设备中的墨而被污染。
擦拭器63能够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以便拭去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从墨接收位置向非墨接收位置运动时,擦拭器63朝向喷嘴形成表面竖立以便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该擦拭器63由橡胶板形成。
与墨导入构件62一样,擦拭器63沿着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与记录头5a至5f对应的区域上竖立。另外,该擦拭器63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构件64上。该底座构件64的两个端部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30上。因此,与墨导入构件62一样,擦拭器63也能够保持成与喷嘴形成表面间隔有预定间隙,而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无关。
根据该擦拭器63,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运动时,能够通过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擦拭器63的前端拭去没有被墨引导构件62去除的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而且,由擦拭器63拭去的墨沿着擦拭器63向下流动,并且流到底壁13a上。因此,能够去除没有被只是墨导入构件62去除的墨。
接着将参照图2至7对第二墨接收单元14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的状态中,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底壁14a构成为具有如下尺寸,该尺寸使得:在从与喷嘴形成表面交叉的方向看时,底壁14a重叠了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整个底壁13a。因此,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沿着成像设备1的深度方向(箭头D的方向)紧凑地布置。因此,能够减小该成像设备1的尺寸。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底壁14a中形成穿过底壁14a的连接孔70。这些连接孔70通过管11将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底壁13a流到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底壁14a上的墨导入废墨容器6中。
如图5所示,连接孔70布置在底壁14a的在沿着导杆20的方向上的前端侧上,并且布置在已经运动到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沟槽60的延长线上。这时,已经运动到墨接收位置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位于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位于连接孔70上方。通过将连接孔70布置在那些位置处,从而通过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沟槽60流动到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的一部分能够直接流进连接孔70中。因此,墨能够被迅速导入到连接孔70中。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底壁14a朝向连接孔70向下倾斜,所以底壁14a上的墨能够平稳地导入到连接孔70中。
另外,如图5所示,在底壁14a中形成沟槽71,这些沟槽71从连接孔70沿着导杆20的延伸方向大致线性延伸,并且从底壁14a的表面凹陷。沟槽71将流到底壁14a上的墨导入连接孔70中。与形成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中的沟槽60一样,这些沟槽71中的每个沟槽71其横截面大致为V形。因此,墨能够平稳地导入连接孔70中。
另外,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底壁14a的除了沟槽71和连接孔70之外的区域涂布有防水薄膜。也就是说,该区域具有比形成沟槽71和连接孔70的区域好的防水性。因此,流进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底壁14a中的墨能够被迅速收集在沟槽71和连接孔70中。因此,能够迅速排出墨。
因而,除了第一墨接收单元13之外,第二墨接收单元14也这样构成和布置。例如,如果没有设置第二墨接收单元14,则可以设想,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4中设置吸墨构件以便吸收在清洗操作中从喷嘴喷射出的墨。但是,在该情况中,由于所吸收的墨增大了吸墨构件的重量,所以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运动速度将降低。因此,清洗操作不会以高速进行。为了解决在以上情况中产生的问题,还可以设想将管连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上,并且可以从该管将墨直接排出到废墨容器6。但是,在该情况中,由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构成为往复运动,所以连接的管可能断开。相反,由于提供固定的第二墨接收单元14,所以喷射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的墨流到第二墨接收单元。因此,能够防止出现上述问题。
根据以上的结构,墨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流入的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表面形成有与具有较大容量的废墨容器6连通的连接孔70。
此外,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侧壁14b的上边缘用作轮子33滚动的轨道。由于该结构消除了设置其它轨道的必要,所以能够减少该成像设备1的部件数量。
接着将参照图12对该成像设备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图12为方框图,显示出该成像设备1的电气结构。
在成像设备1上安装单片微型计算机(CPU)80、ROM81、RAM82、门阵列(G/A)83、头驱动器84等。而且,CPU80、ROM81、RAM82、门阵列83、和头驱动器84通过地址总线85和数据总线86相互连接。
用作运算装置的CPU80根据提前存储在ROM81中的控制程序执行检测例如墨的喷射定时、残余墨量和墨盒中墨的存在/缺乏的控制。另外,CPU80产生出墨喷射定时信号和复位信号,并且将这些信号传送给下述的门阵列83。
另外,电源开关87、输送马达89、提升马达90、拾取马达91、滑动马达92、第一至第三传感器93-95以及螺线管28连接到CPU80上。该电源开关87供应或者切断给成像设备1的电力。输送马达89用作用来驱动输送辊7的驱动源。提升马达90用作用于驱动提升装置9的驱动源。拾取马达91用作用于驱动拾取辊10的驱动源。滑动马达92用作用于驱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驱动源。CPU80控制每个装置的操作。
第一传感器93检测盖帽单元12是否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第二传感器94检测第一墨接收单元13是否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第三传感器95检测第一墨接收单元13(盖帽单元12)是否位于墨接收位置处。CPU80监测每个传感器的输出,由此检查盖帽单元12等的状态。另外,由于CPU80监测每个传感器的输出,所以防止了例如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没有处于墨接收位置时墨从喷嘴中喷射出。因此,能够防止设备的内部被污染。
ROM81为非可重写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存储将由CPU80执行的用于控制墨滴喷射的各种控制程序、和定值数据。RAM82为可重写易失性存储器,并且暂时存储各种数据等。
根据存储在图像存储器96中的图像数据,该门阵列83输出用来将所存储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数据(驱动信号)、与这些图像数据同步的传送时钟CLK、锁存信号、用于产生基本图像波形信号的参数信号、和根据将从CPU80传送出的打印定时信号以预定的周期输出的喷射定时信号JET,并且将这些信号输出给头驱动器84。另外,门阵列83将从外部装置通过接口(I/F)97传送出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存储器96中。
根据从门阵列83输出的这些信号,用作驱动电路的头驱动器84将具有与这些信号对应的波形的驱动脉冲施加给与相应喷嘴对应的驱动元件。这些驱动元件由那些驱动脉冲驱动,然后从相应喷嘴喷射出墨。
接着将参照图13A至13D对在清洗或封盖时记录头单元5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图13A至13D中,为了便于理解,盖帽单元12等示意性地显示出。
图13A显示出从记录头单元5喷射出墨以在位于输送皮带8上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状态。在该情况中,记录头单元5位于靠近输送皮带8的位置处,并且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位于记录头单元5旁边。而且,这时,由于盖帽单元12、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第二墨接收单元14相互垂直重叠,所以盖帽单元12、该成像设备能够在深度方向(箭头D的方向)上减小尺寸。
图13B和13C显示出记录头单元5、第一墨接收单元13等在清洗操作期间的状态。如图13B所示,在清洗操作开始时,记录头单元5从图13A中所示的位置沿着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远离输送皮带8的方向)运动。然后,只有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箭头D的方向朝向在记录头单元5和输送皮带8之间的空间运动。
接着,如图13C所示,记录头单元5再次沿着箭头C的方向运动,从而记录头单元5的相应喷嘴形成表面紧靠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擦拭器63的端部上。然后,比在正常墨喷射时的压力高的压力施加到记录头单元5上,从而从这些喷嘴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13喷射墨。
随后,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运动时,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滴状墨通过在形成在墨导入构件62中的梳齿之间的通道流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然后,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被擦拭器63拭去,并且沿着擦拭器63流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
另一方面,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的墨沿着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的沟槽60流向非墨接收位置,然后流到第二墨接收单元14上。而且,如图4所示,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墨接收位置处的状态中,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位于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位于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下方延伸。因此,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非墨接收位置侧流出的墨能够可靠地落到第二墨接收单元14上。因此,落到第二墨接收单元14上的墨通过管11存储在废墨容器6中。
图13D的简图显示出记录头单元5、盖帽单元12等在封盖时的状态。在封盖时,首先如参照图13B所述一样,记录头单元5从在图13A中所示的位置沿着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远离输送皮带8的方向)运动。
然后,盖帽单元12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起沿着箭头D的方向朝向在记录头单元5和输送皮带8之间的位置运动。随后,如果盖帽单元12到达预定封盖位置,则记录头单元5沿着箭头C的方向运动,从而记录头单元5的喷嘴形成表面紧靠在盖帽单元12的唇部41上。因此,形成了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
而且,至于从图13D中所示的封盖状态到图13A中所示的状态的操作,记录头单元5沿着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运动,同时盖帽单元12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起沿着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运动。然后,记录头单元5沿着箭头C的方向再次向图13A中所示的位置运动。
接着将参照图14A至图14C对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布置薄膜43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4A与图9A对应并且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16的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图14B为沿着图14A的XIVb-XIVb线剖开的放大剖视图。图14C为沿着图14A的XIVc-XIVc线剖开的放大剖视图。而且,与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部件的说明将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已经对平板状薄膜43将穿过并打开盖帽主体16的底座部分40的开口42覆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薄膜43的布置方法中,将对薄膜43布置成拱顶形状(三维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
通过将一个板状薄膜对弯并且将除了与该弯曲部分相对的部分之外的两个边缘密封,从而将该薄膜43构成为袋状。
另外,凹入部分47形成在底座部分40中。这些凹入部分47凹陷,从而比具有唇部41的表面远离记录头单元5的喷嘴形成表面。开口42穿过凹入部分47的底面,并且如图14B中所示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椭圆形。另外,在各个凹入部分47的底面上都形成突起48。这些突起48包围这些开口42,并且朝向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薄膜43覆盖突起48,从而弯曲部分面对记录头单元5,并且因此该薄膜43形成为拱顶形状,它朝向喷嘴形成表面鼓起。这些薄膜43的端部的内表面焊接到突起48的外表面上。
如果薄膜43按照这种方法布置,则在封盖时,焊接成拱顶形状的薄膜43由于在封盖时的压力变化而如在图14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一样朝向与喷嘴形成表面相反的一侧鼓起,由此吸收该压力变化。因此,与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薄膜43布置成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薄膜43的可动范围。因此,这些薄膜43能够应付很大的压力变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弯液面破坏。另外,即使在封盖期间环境温度改变时,与上述实施方案一样,也能够吸收封闭空间中的压力变化。
接着将参照图15对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布置薄膜43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5与图9A对应并且为放大剖视图,显示出盖帽主体16的唇部41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的状态。与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部件的说明将省略。
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薄膜43如图9A中所示初始布置成具有扁平状截面。在该第三实施方案中,如图15中所示,薄膜43布置成在沿着喷嘴朝向记录介质喷射墨的方向剖开的截面图中具有远离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
薄膜43的端部焊接到底座部分40上,而且薄膜43具有如由图15中的实线所示的远离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换句话说,薄膜43初始凸出以远离喷嘴形成表面。在封盖时,薄膜43由于在封盖时的压力变化而朝向与喷嘴形成表面相反的一侧鼓起,由此吸收该压力变化。假设在封盖期间在封闭空间中出现负压。该负压将薄膜43拉向喷嘴形成表面侧。在该情况中,由于薄膜43布置成初始在截面图中具有远离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所以该薄膜43变形以如由图15的虚线所示一样为平坦的。即使在出现更强的负压的情况下,该薄膜43变形以向上凸出,从而在不与喷嘴形成表面及喷嘴接触的情况下吸收负压。因此,由于在薄膜43和喷嘴形成表面之间的接触而导致喷嘴中的弯液面破坏的机会较少。
接下来将参照图16对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支撑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6与图3对应。与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部件的说明将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已经对第一支撑构件23在三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并且第二支撑构件30在两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比之下,如图16所示,第一支撑构件23a、23b和23c可以在三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12,并且第二支撑构件30a、30b和30c可以在三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
具体地说,第一支撑构件23a和23b支撑盖帽盘18的在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两个端部,并且第一支撑构件23c只支撑盖帽盘18的在墨接收位置侧上的一个端部。
根据该结构,与其中盖帽盘18的中央部分的两侧如上所述一样受到支撑的情况相比,盖帽单元12能够高精度地保持与喷嘴形成表面平行。因此,在盖帽单元12密封喷嘴形成表面时,能够改善气密性。另外,在不使用该设备时,能够防止墨干燥。
另外,第二支撑构件30a和30b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在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连接第二支撑构件30b的第二支撑构件30c位于除了第一支撑构件23c穿过的导杆20之外的导杆20上,并且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情况相比,能够使墨导入构件62和擦拭器63更精确地与喷嘴形成表面平行。因此,能够可靠地去除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另外,即使在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相互垂直重叠时,由于第一支撑构件23a、23b和23c以及第二支撑构件30a、30b和30c设置在不会干涉的位置中,所以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能够紧凑地布置在非墨接收位置处。
另外,在第一支撑构件23a、23b和23c之中,用于两点支撑的两个第一支撑构件23a和23c如图17C所示一样无空隙地穿过导杆20。另外,用于一点支撑的第一支撑构件23b构成为如图17B所示相对于导杆20沿着水平方向具有空隙。
类似地,在第二支撑构件30a、30b和30c之中,用于两点支撑的两个第二支撑构件30b和30c如图17C所示一样无空隙地穿过导杆20。另外,用于一点支撑的第二支撑构件30b构成为如图17B所示一样相对于导杆20沿着水平方向具有空隙。根据该结构,即使这些导杆在平面图中不平行时,也能够吸收扭曲。因此,能够平稳地进行运动。
本发明已经根据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内能够作出各种改进。
例如,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为了封盖而一体地运动,而在清洗操作中只有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运动。这时,在只有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运动时需要较小的力矩。因此,用作用来驱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驱动源的滑动马达92可以为步进马达。然后,在只有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运动时,可以缩短驱动脉冲的输出间隔。因此,能够减少第一墨接收单元13在清洗操作时的运动时间。因此,能够高速执行清洗操作。
另外,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一样,可以在第二墨接收单元14中设置肋条,从而与沟槽71彼此对面地设置。在该情况中,能够防止墨向相邻沟槽71泄漏,因此墨能够平稳地流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已经针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在第二墨接收单元14中设置六个连接孔70,管11与各个连接孔70连接,并且通过管11将墨导入废墨容器6中。但是,代替这六个连接孔70,可以设置一个通孔。在该情况中,管11不必与相应的连接孔70连接,并且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侧壁13b的上边缘中可以设置向内延伸的框架。在该情况中,能够防止墨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飞进成像设备1中。
此外,在以上实施方案中,薄膜43设置成在沿着喷嘴朝向记录介质喷射墨的方向剖开的截面图中具有远离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或者,薄膜43可以在沿着喷嘴朝向记录介质喷射墨的方向剖开的截面图中具有朝向喷嘴形成表面而突出的凸形。
Claims (31)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输送单元(2),该输送单元(2)沿着第一方向(A)输送记录介质;
多个喷嘴,这些喷嘴朝向正由输送单元(2)输送的记录介质喷墨;
记录单元(5),该记录单元(5)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记录头(5a-5f),每个记录头(5a-5f)包括形成有喷嘴的喷嘴形成表面;
盖帽单元(12),该盖帽单元(12)能够紧靠在每个记录头(5a-5f)的喷嘴形成表面上,从而形成将喷嘴形成表面密封的封闭空间;
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该第一移动机构使盖帽单元(12)沿着与第一方向(A)交叉的第二方向(D)在面对喷嘴形成表面的封盖位置和远离该封盖位置的非封盖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第一墨接收单元(13),该第一墨接收单元(13)包括比记录头(5a-5f)的所有喷嘴占据的区域大的墨接收区域;以及
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该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第二方向(D)在面对喷嘴形成表面的墨接收位置和远离该墨接收位置的非墨接收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
当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至少一部分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盖帽单元(12)重叠,并且
当盖帽单元(12)位于封盖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墨接收位置处,并且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与整个盖帽单元(12)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盖帽单元(12)比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区域小,并且
当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与位于非封盖位置处的整个盖帽单元(12)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和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包括在它们的两侧上的共用引导构件(20),这些共用引导构件(20)与记录单元(5)彼此对面地设置,这些共用引导构件(20)沿着第二方向(D)越过记录单元(5)延伸,
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使盖帽单元(12)沿着共用引导构件(20)在第二方向(D)上往复运动,并且
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沿着共用引导构件(20)在第二方向(D)上往复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连接机构(24,25,31,32),该连接机构使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彼此连接;以及
分离机构(26,27,28,28a,29),该分离机构使通过连接机构(24,25,31,32)彼此连接的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彼此分离,其中:
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和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包括供应动力的共用动力供应单元(92),
在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由分离机构(26,27,28,28a,29)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通过从共用动力供应单元(92)供应的动力使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与盖帽单元(12)相独立地沿着第二方向(D)往复运动,并且
在盖帽单元(12)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由连接机构(24,25,31,32)彼此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通过从共用动力供应单元(92)供应的动力使盖帽单元(12)沿着第二方向(D)往复运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包括第一支撑构件(23),共用引导构件(20)松散地穿过这些第一支撑构件(23),这些第一支撑构件(23)支撑盖帽单元(12),从而盖帽单元(12)大致与喷嘴形成表面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沿着第二方向(D)延伸的轨道(14b),这些轨道(14b)与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的第一墨接收单元(13)彼此对面地设置,其中:
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包括:
第二支撑构件(30),共用引导单元(20)松散地穿过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位于相对于第一支撑构件(23)的墨接收位置侧上,这些第二支撑构件(30)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以及
滚动单元(33),这些滚动单元(33)连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上,这些滚动单元(33)位于相对于第一支撑构件(23)的非墨接收位置侧上,这些滚动单元在轨道(14b)上滚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支撑构件(30)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从而第一墨接收单元(13)能够朝向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30)的盖帽单元侧和与该盖帽单元侧相反的一侧垂直地移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支撑构件(30)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从而第一墨接收单元(13)绕着支点相对于第二支撑构件(30)枢转,所述支点是在滚动单元(33)和轨道(14b)之间的接触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二支撑构件(30)包括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突出的轴(30a);并且
第一墨接收单元(13)形成有沿着第一墨接收单元(13)和盖帽单元(12)重叠的方向拉长的孔(13d),每个轴(30a)插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对应孔(13d)中。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第二墨接收单元(14),该第二墨接收单元(14)固定地设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低的位置处,从而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流出的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二墨接收单元(14)位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正下方。
12.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第二墨接收单元(14),该第二墨接收单元(14)固定地设置在比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低的位置处,从而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流出的墨,其中:
第二墨接收单元(14)包括:
底壁(14a),该底壁(14a)接收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流出的墨;以及
侧壁(14b),这些侧壁(14b)从底壁(14a)的沿着第二方向(D)延伸的边缘朝向第一墨接收单元(13)竖立,并且这些侧壁(14b)的上边缘形成所述轨道(14b)。
13.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墨导入构件(62),该墨导入构件(62)将附着到记录头(5a-5f)上的墨导入到第一墨接收单元(13)中,该墨导入构件(62)具有梳子形状,与喷嘴形成表面分离,并设置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沿着从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侧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擦拭单元(63),该擦拭单元(63)位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比墨导入构件(62)远的前端上,并且朝向喷嘴形成表面竖立,从而能够紧靠在喷嘴形成表面上,并能够擦拭附着到喷嘴形成表面上的墨。
15.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移动机构(13,20,21,22,23,25,30,31,92)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20)中的一个共用引导构件(20)的两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12),并且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20)中的另一个共用引导构件(20)的一个点处支撑盖帽单元(12),并且
第二移动机构(20,21,22,30,92)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20)中的所述一个共用引导构件(20)的一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并且在所述共用引导构件(20)中的所述另一个共用引导构件(20)的两个点处支撑第一墨接收单元(13)。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表面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非墨接收位置处时,从与喷嘴形成表面相交的方向看,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整个墨接收表面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表面从墨接收位置侧朝向非墨接收位置侧向下倾斜。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存储单元(6),该存储单元(6)存储从喷嘴中喷射出的墨,其中:
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与存储单元(6)连通的连接孔(70)。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朝向连接孔(70)向下倾斜。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连接孔(70)形成在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沿着从非墨接收位置朝向墨接收位置的方向的前端侧上。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位于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在非墨接收位置侧上的端部位于连接孔(70)上方。
2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D)延伸的第一沟槽(60)。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表面包括没有形成第一沟槽(60)的区域,并且
该区域具有比形成第一沟槽(60)的区域好的防水性。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单元位于墨接收位置处时,第一沟槽(60)大致位于喷嘴的正下方。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墨接收单元(13)还包括位于第一沟槽(60)的两侧上的肋条(61),并且
这些肋条(61)从第一墨接收单元(13)的墨接收表面竖立,这些肋条(61)与第一沟槽(60)彼此对面地设置。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第一墨接收单元(13)已经移动到墨接收位置时,连接孔(70)位于第一沟槽(60)的延长线上。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形成有朝向连接孔(70)延伸的第二沟槽(71)。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二墨接收单元(14)的墨接收表面包括没有形成第二沟槽(71)的区域,并且
该区域具有比形成第二沟槽(71)的区域好的防水性。
30.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沟槽(60)在截面图中具有大致V形形状。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沟槽(71)在截面图中具有大致V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55875A JP2006239936A (ja) | 2005-03-01 | 2005-03-01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キャップ |
JP2005055875 | 2005-03-01 | ||
JP2005061678 | 2005-03-04 | ||
JP2005061676 | 2005-03-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7377A true CN1827377A (zh) | 2006-09-06 |
CN100450776C CN100450776C (zh) | 2009-01-14 |
Family
ID=369460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198376A Active CN100450776C (zh) | 2005-03-01 | 2006-03-01 | 成像设备 |
CNB2006100198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5449C (zh) | 2005-03-01 | 2006-03-01 | 成像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198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5449C (zh) | 2005-03-01 | 2006-03-01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239936A (zh) |
CN (2) | CN10045077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41792B2 (ja) * | 2006-09-25 | 2009-03-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プ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保護アセンブリ |
JP2008229932A (ja) * | 2007-03-19 | 2008-10-02 | Brother Ind Ltd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センブリ |
JP5621319B2 (ja) * | 2010-05-18 | 2014-11-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体噴射装置 |
CN103600585B (zh) * | 2013-08-31 | 2016-04-06 | 深圳市全印图文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数码印花机喷头的保湿方法及保湿条 |
JP5883840B2 (ja) * | 2013-10-31 | 2016-03-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09421377B (zh) | 2017-08-24 | 2022-04-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JP2022148025A (ja) * | 2021-03-24 | 2022-10-0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60341A (ja) * | 1984-06-08 | 1985-12-2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
JPH03272860A (ja) * | 1990-03-22 | 1991-12-04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吸引回復装置 |
US5117244A (en) * | 1991-09-23 | 1992-05-26 | Xerox Corporation | Nozzle capping device for an ink jet printhead |
EP0584960B1 (en) * | 1992-08-26 | 1997-01-0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jet printhead cap having suspended lip |
JP4022946B2 (ja) * | 1996-11-15 | 2007-12-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 |
JP3508807B2 (ja) * | 1996-11-18 | 2004-03-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2878214B2 (ja) * | 1996-11-20 | 1999-04-05 |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866361B2 (en) * | 2002-10-02 | 2005-03-1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ink-jet head includ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2005
- 2005-03-01 JP JP2005055875A patent/JP2006239936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3-01 CN CNB2006100198376A patent/CN100450776C/zh active Active
- 2006-03-01 CN CNB2006100198361A patent/CN10042544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25449C (zh) | 2008-10-15 |
CN100450776C (zh) | 2009-01-14 |
JP2006239936A (ja) | 2006-09-14 |
CN1827376A (zh) | 2006-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89299C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1827377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0343061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287582C (zh) | 打印设备 | |
CN108128033B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226146C (zh) |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8128034B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666874A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1880079A (zh) | 喷液头、喷液装置以及喷液头的制成方法 | |
CN1623787A (zh) |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机 | |
CN1456439A (zh) | 用于清洁喷墨打印机打印头的清洁装置 | |
CN101045388A (zh) | 清洁刮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液体排放头的清洁装置 | |
CN1189325C (zh) | 液滴喷射头和喷墨记录装置 | |
CN1676337A (zh) | 液体喷射设备的擦试器装置 | |
JP200821321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69952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182967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JP200820084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592975A (zh) | 实现高质量图像记录所需的稳定操作特性的层状压电元件 | |
CN1253315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931588A (zh) |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2887601Y (zh) | 墨盒 | |
CN1309574C (zh) | 成像设备和其控制方法 | |
US872103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840342A (zh) | 头封盖装置和装有头封盖装置的液体喷射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